利用剩余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利用剩余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一、利用富余信息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论文文献综述)

阮氏兰(NGUYEN THI LAN)[1](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朱佩蓉[2](2021)在《基于iOS平台的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音是语言的重要部分,汉语拼音的学习是正确掌握汉语发音的基石。刘珣先生曾指出,“不少教师和学者认为,这些年来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看,在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有所提高的同时,语音的标准性有所下降。”1语音教学现状存在着教学时间短、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拼音学习APP以移动设备为载体,具有便携、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同时可以提供充分的学习和练习资源,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为了了解当前拼音学习APP的发展情况,笔者首先针对拼音教学情况和拼音APP的使用情况、使用态度展开了学生调查和教师访谈,了解了拼音APP的使用现状和市场需求。然后对对外汉语学习APP展开了数据收集,找出其中包含拼音学习资源的APP,又对拼音APP进行了搜索,一共收集了39款APP作为总体调查数据;以内容要素对39款APP进行整理分类,然后从APP的课程教学资源、产品结构与功能、运营推广情况三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整体情况。接下来,选取了2款包含拼音的综合型对外汉语学习APP和1款对外汉语拼音专项学习APP作为研究个案,展开对比分析,深入分析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优点与不足。最后综合调查结果,提出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改进优化的发展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汉语拼音学习APP的优化升级,带给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资源。

项武逸[3](2020)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听说能力作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受到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听说课堂乏味、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现如今,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互联网开始进入英语课堂,这种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方便师生获取英语资源,升级教学手段,对优化英语听说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探索传统教学听说课存在的问题,分析互联网教学模式在英语听说课堂中的运用,以期创新教学手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找到在互联网时代下更适合学生发展听说技能的英语学习方法。

田牧晨[4](2020)在《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独立学院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理念发展和教育模式的转型,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选取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作为个案,运用SWOT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一方面使用SWOT分析法对该案例的机遇、不足、优势和劣势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基于实地调查,对案例展开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研究,发现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发展存在着专业建设灵活、自主性强、小规模发展便于管理等特色,同时也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实习机会少和学生就业难等独立学院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独立学院该专业发展中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明确专业定位,确立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推行有效课改;拓宽就业渠道,落实特色基地的优化建议,为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黄淼[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但量大面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而陷入发展困境,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难点。近期一系列乡村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给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带来了契机。首先结合乡村振兴,梳理国内外乡村小规模学校职能定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小规模学校职能定位,即“新型农村社区文教中心”。其次,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历史和各国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入分析我国学校发展困境,分析总结提出“在地化教育”、“复式教学”是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方向。第三,通过对开展教育改革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深入调研,梳理并掌握“在地化教育”带来的各类教学运作机制和师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模式;理清因教育改革而引发的新功能需求,对比研究国内外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进而总结提出适应在地化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第四,结合国外学校总体布局向“开放式校园”发展的趋势,结合教育改革的学校新增功能区对学校总体布局的要求,提出适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总体布局模式,根据总体布局模式的不同,提出资源共享区与教学区的两种不同布局模式。第五,对比国内外优秀乡村小规模学校实例,研究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空间现状,梳理“复式教学”组织模式下师生行为模式及对教学空间的需求,提出两种类型的教学空间布局模式及相应的面积指标;梳理“在地化教育”教育改革下师生行为模式,总结对非正式教学空间的要求,提出两种教学区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布局模式。最后,研究优秀乡村小校改建案例,分析总结改建方法,结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现状,提出“功能复合化、空间灵活化”的既有学校的改建原则。根据研究结论,选取三种类型乡村小校进行实例改建,总结提出三种类型的乡村小校改建设计方法。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乡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因此本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可观的经济价值。

丛新月[6](2020)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伊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拉开帷幕。其间,“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被列为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英语课程对此做出了积极地回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均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近些年,作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研究虽然已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相关研究却几乎成为了课堂评价研究领域的荒芜之地。基于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抽丝剥茧似的找出影响其课堂评价实施的诸多要素,并针对该群体建构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这对进一步深化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心、教学导向”建构理念的指导下,以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教学理论、Stiggins的课堂评价理论及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理念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系统地建构出了符合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基本特征的课堂评价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1.课堂评价目的。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体系共包括诊断学生当前英语学习情况、监控学生英语学习进程及判断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等三重评价目的。具体而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前实施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向学生提供反馈,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完善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后的评价目的在于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行为,从而适当调整教学活动。2.课堂评价内容。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评价。具体来说,诊断学生当前学习情况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已掌握的学习策略及已具备的文化意识水平等;监控学生学习进程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学生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等目标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判断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学生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匹配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部分的实然发展水平。3.课堂评价主体。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具体而言,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课堂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和对全班学生进行整体评价等三种;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组间评价等三种。4.课堂评价方法。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方法主要有测试性评价方法和非测试性评价方法。具体而言,测试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听力测验、口语测验和读写测验等;非测试性评价方法主要有课堂提问、课堂观察、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5.课堂评价标准。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两个维度。具体而言,内容标准体现了农村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的广度,具体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表现标准体现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的深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不同能力层次的标准。6.课堂评价反馈。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反馈包括反馈内容、反馈态度、反馈时机和反馈方式等四个维度。具体而言,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反馈内容应是指向评价目标,清晰、具体的描述评价反馈。反馈态度应以激励为主,肯定农村小学生的优势和进步。反馈时机应当及时、适时。反馈方式应注意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书面语言相结合,评价语言要具体而有针对性,语言丰富多变;肢体语言要真实自然、有感而发、收放自如;书面语言应当准确适度,同时注重师生互动。

李瑶瑶[7](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节日的礼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学习者对中文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语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学习者并不能迅速地掌握汉语并理解中国文化。在汉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目前在口语教学中,部分汉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词汇、语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学习者得体地、流利地使用汉语交际的这一根本目标。本文正是从目前汉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吴伟克(Galal Walker)提出的体演文化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将该教学法运用到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中文系的汉语口语课堂中,通过采用“体演”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突尼斯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以及体演文化教学法目前在国内外的应用研究,并做出了详细地文献综述;正文第一章首先是对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中文系口语教学情况的概述,接着比较了体演文化教学法与听说法、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的异同,体现出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独特优势以及它在突尼斯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第二章是以《体验汉语口语教程4》的第十五课《节日的礼物》为例,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等,设计出具体地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教师针对体演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第三章是对教学实践的结果做了简要总结,根据教学实践呈现的结果,对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运用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体演文化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突尼斯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的自主性,而且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世界观的构建,进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的创新点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源于美国的汉语教学法——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适当地调整,以适应突尼斯当地的教学情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本文仅以中级口语教学中的一课为例,研究范围稍有局限。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部分内容难度偏高等问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何佳[8](2020)在《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产物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到中国,凭借诸多优势深受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的推崇。这种模式下师生角色的转变使得传统课堂更加民主,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但翻转课堂更多集中在教育资源相对发达、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尝试翻转课堂的寥寥无几,乡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更是空白。本研究正是立足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通过前期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和分析,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所在的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小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对农村小学实施英语翻转课堂的可操作性、该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设计、研究方法与思路,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翻转课堂、微课、在线学习平台、一起作业网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确立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点解析,主要涉及翻转课堂的创新价值、构成要素及实践特征、主要模式及操作流程等。英语翻转课堂由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六大基本要素构成,课前、课中、课后均可翻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学生视野,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高效。第三部分是针对绵阳市游仙区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现状的在线问卷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问卷涵盖了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形式及内容。使用SPSS软件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该区农村学校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师资以青年本科教师为主,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在该区展开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第四部分为翻转课堂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按照研究设计,对研究对象的中、高段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段的翻转实验。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每一教学段分别由两次对照实验组成,重点从学生的课堂行为与英语学习效果展开观察,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参与专注度及英语学习成效显着,也表明与家长的配合力度、老师的教学资源质量高低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建议,主要通过学生访谈、评价表考量和“一起作业网”形成的大数据对英语学习成效进行定性分析。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四个维度的策略和建议:一是学校层面要具备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的技术保障;二是教师层面要具备新课程下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升翻转课堂管理能力;三是学生层面中、高段学生更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自主性,要加强学生相关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四是家长层面要提供校外终端设备支持,及时关注、督促孩子在线学习,留守家庭间形成良好的家校配合。

洪玲玲[9](2018)在《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文中提出新加坡国小物贫,但是却能在独立后的50年间,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中,被世界称为“新加坡奇迹”。新加坡的经济崛起与快速发展完全依靠的是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与其实施的教育密不可分,而教育分流政策是新加坡教育的基石。本文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演变历程,并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促进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教育分流依据分流形式可以分为校内分流和校际分流,中国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多为校际分流,即中考和高考。但是当学生依据毕业成绩进入不同的学校之后,所有的学生却仍旧采用相同程度的教材,用同一种课程标准来进行学习,而不是以学生的能力、速度、兴趣爱好、或某方面的天赋为标准所开设的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课程,使得中国现阶段的课程呈现的是“千校一面”,学生不能按照各自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本身的课程。新加坡是全国基础教育实行教育分流制度的国家,它既有校内分流也有校际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离校成绩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进入学校后再次按照学习成绩、能力、未来发展方向对他们进行分流,然后对分流后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这种分流制度既在学生的培养目标、未来发展规划上面不同,又在课程设置、难易程度上实施分层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最大化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人尽其才。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包括小学,中学和中学之后教育的不同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时和评价方式及校内和校际间的分流制度。最后重点论述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对中国分流教育和课程设置的启示。希望新加坡分流理念下的基础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思想能对中国正紧锣密鼓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价值,早日实现课程的美好蓝图

郭婧[10](2016)在《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化大都市的弱势学生群体通常处于城市空间的边缘化位置。在讨论国际化大都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问题时,不能仅在教育系统内部探寻答案,还需要考虑大都市社会结构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键影响要素。特别是在应对弱势阶层出身的孩子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问题上,大都市的教育服务有必要与城市的公共治理寻找契合,将对不同社会阶层出身子女的各类教育资源分配与补偿机制反映到大都市的教育战略和公共治理规划中。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历史分析法和访谈法,以伦敦和上海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框架下对英国和中国国家层面、伦敦和上海城市层面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进行梳理;对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层面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实践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本研究发现:1.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不同,伦敦聚集了大批的少数族裔国际移民,而上海吸引了大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从事密集型劳务行业的国内移民。但是,弱势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都要归咎于其家庭在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占有量上的差异。因此,在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补偿性教育支持时需要考虑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缺失情况。2.伦敦和上海地方政府层面在支持弱势学生群体发展时,都呈现“扶弱又培优”的趋势。在经济资本的补偿上,上海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高于伦敦,且更倾向于均衡发展。在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补偿上,由于伦敦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更为复杂性,大伦敦政府启动的教育行动更丰富且具有针对性。3.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对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实践中,都特别关注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潜在影响,重视通过家校合作活动提升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其他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教育补偿活动中,伦敦中小学在经费使用、项目设计、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等方面比上海中小学的实践更灵活、更贴近弱势学生群体的需求。4.伦敦和上海对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政策与实践表明,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服务多样化,来满足弱势学生群体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基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补偿的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治理模式的设想,有助于通过提高弱势学生群体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量,促进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公平和弱势阶层的社会流动。

二、利用富余信息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富余信息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二、概念界定
        (一)外语教学
        (二)高校汉语教学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三、文献综述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三)汉语教学理论
        (四)交际学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描述
        (一)调查对象
        (二)数据收集方法
        (三)调查结果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问题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一、准备的优化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二、运行的优化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三、评估的优化
        (一)评估的标准
        (二)评估的内容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基于iOS平台的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拼音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现状
        1.2.3 对外汉语学习APP的研究现状
        1.2.4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
        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2 多媒体生成学习理论
        1.3.3 碎片化学习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对比分析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调查访谈法
第二章 汉语拼音学习APP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对外国学习者的调查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2.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3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2 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访谈
        2.2.1 访谈调查内容设计
        2.2.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2.2.3 访谈结果整理分析
    2.3 对师生调查访谈结果的小结
第三章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总体发展概况
    3.1 汉语拼音学习APP概况
        3.1.1 汉语拼音学习APP数据的确定
        3.1.2 汉语拼音学习APP样本的分类
        3.1.3 汉语拼音学习APP排名
        3.1.4 汉语拼音学习APP的基本信息
    3.2 汉语拼音学习APP课程资源分析
        3.2.1 APP课程资源完整性分析
        3.2.2 APP教学资源科学性分析
        3.2.3 APP教学资源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3.3 APP平台结构与功能分析
        3.3.1 APP平台结构分析
        3.3.2 APP平台功能分析
    3.4 APP运营情况分析
        3.4.1 APP收费情况
        3.4.2 APP推广情况
第四章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个案分析
    4.1 样本选择
    4.2 汉语拼音APP样本的介绍
        4.2.1 Hello Chinese
        4.2.2 Super Chinese
        4.2.3 轻松学拼音发音
    4.3 拼音学习APP样本的分析
        4.3.1 拼音学习APP样本分析方法
        4.3.2 拼音学习APP样本分析结论
第五章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发展及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5.1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存在的不足
        5.1.1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
        5.1.2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存在的不足
        5.1.3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运营和推广存在的不足
    5.2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APP设计建议
        5.2.1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课程设计建议
        5.2.2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建议
        5.2.3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APP运营和推广建议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留学生汉语拼音学习 APP 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地区和美国地区为二语学习者设计的汉语学习 APP 列表
致谢

(3)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听说教学
    (一)听前导入部分单一
    (二)对话形式陈旧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四)课堂反馈率低
二、互联网教学模式下的听说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增加教学容量,提升学习效果
    (三)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4)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综述
        二、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SWOT竞争环境与条件下的态势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独立学院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
    第二节 竞争环境与条件
        一、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概况
        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三、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第三节 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S)分析
        二、发展劣势(W)分析
        三、发展机会(O)分析
        四、发展威胁(T)分析
        五、琴岛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发展SWOT矩阵图
第三章 基于实地调查的琴岛学院专业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实地观察
        一、教学环境
        二、师资力量
        三、培养目标
        四、课程设置
        五、特色活动
        六、观察小结
    第二节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调查
        二、教师调查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章 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对策
    第一节 特色与不足
        一、专业建设特色
        二、专业建设不足
    第二节 优化对策建议
        一、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二、明确专业定位,确立培养目标
        三、结合实际情况,推行有效课改
        四、拓宽就业渠道,落实特色基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
        1.1.3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契机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教育学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建筑设计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乡村小规模学校
        1.4.2 研究范围:甘肃平凉地区
        1.4.3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调研工作简介
    1.6 论文研究框架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及教育改革措施研究
    2.1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研究
        2.1.1 乡村振兴对乡村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的要求
        2.1.2 我国乡村村民对乡村小校功能的需求
        2.1.3 我国乡村小校发展现状
        2.1.4 国内外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职能定位研究
        2.1.5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研究
    2.2 国内外乡村小校发展历史
        2.2.1 我国乡村小校发展历史
        2.2.2 国外乡村小校发展历史
        2.2.3 国内外乡村小校发展历史对比
    2.3 我国乡村小校发展困境研究
        2.3.1 困境一:教育资源不平衡
        2.3.2 困境二:乡村教育质量差导致生源流失、学困生比例高
        2.3.3 困境三: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
        2.3.4 乡村小校发展困境小结
    2.4 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研究
        2.4.1 复式教学—哥伦比亚“新学校”教育改革启示
        2.4.2 在地化教育—美国乡村小校再生发展路径选择的启示
        2.4.3 复式教学、全科教师—芬兰偏远地区教育发展启示
        2.4.4 哥伦比亚、美国、芬兰偏远地区改革措施及经验总结
    2.5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研究
        2.5.1 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对乡村小校的要求
        2.5.2 我国小学课程体系变革研究
        2.5.3 复式教学、在地化教育—我国乡村小校改革措施总结
        2.5.4 国内外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比较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研究
    3.1 平凉市乡村小校调研对象选取
        3.1.1 乡村小校分类研究
        3.1.2 平凉市乡村典型小规模学校调研对象选取
    3.2 我国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现状分析
        3.2.1 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现状
        3.2.2 乡村小校教学区功能构成现状
        3.2.3 乡村小校室外活动区及生活区功能构成现状
    3.3 在地化教育对学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3.1 在地化教育的社会背景及发展
        3.3.2 国外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及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3.3 我国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及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4 全科教师教育改革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4.1 “全科教师”的内涵
        3.4.2 全科教师教育改革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5 教育改革措施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5.1 比较分析教育改革学校与传统学校
        3.5.2 教育改革措施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6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
        3.6.1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研究
        3.6.2 我国与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功能构成对比研究
        3.6.3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
    3.7 本章小结
4 适应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研究
    4.1 我国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研究
        4.1.1 我国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现状分析
        4.1.2 教育改革对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的要求
        4.1.3 我国乡村小校总体布局问题及教育改革要求总结
    4.2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研究
        4.2.1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发展趋势
        4.2.2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类型总结
        4.2.3 社区资源共享区与其他功能区总体布局模式总结
    4.3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模式
        4.3.1 我国与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对比研究
        4.3.2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5.1 乡村小校教学空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5.1.1 教学空间现状分析
        5.1.2 现有教学空间与教学模式的矛盾调研与分析
        5.1.3 师生对教学空间要求的调研与分析
    5.2 复式教学对我国乡村小校教学空间的要求
        5.2.1 复式教学的课堂特征
        5.2.2 适应复式教学的教学空间功能构成模式研究
        5.2.3 各学段学生对教学空间功能构成不同需求研究
    5.3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5.3.1 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教学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5.3.2 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教学空间功能构成模式研究
        5.3.3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功能构成及空间布局模式
    5.4 适应复式教学的教学空间面积指标研究
        5.4.1 学生行为空间尺度研究及各类活动平面尺寸研究
        5.4.2 授课空间平面尺度与形态研究
        5.4.3 多功能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6.1 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6.1.1 缺乏非正式教学空间
        6.1.2 师生对非正式教学空间有需求
    6.2 在地化教育对非正式教学空间的要求实例分析
        6.2.1 在地化课程对在地化教学空间的要求
        6.2.2 师生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对非正式教学空间的要求
        6.2.3 在地化教育对我国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要求总结
    6.3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6.3.1 教学区非正式教学空间布局模式
        6.3.2 教学区非正式教学空间布局模式公共性、可达性测评
        6.3.3 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功能构成研究
        6.3.4 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各功能面积指标研究
        6.3.5 适应在地化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改建设计
    7.1 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案例分析—浙江富文乡中心小学
        7.1.1 改造概况
        7.1.2 教学空间改建研究
        7.1.3 改造前后空间效果测评比较
    7.2 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原则
        7.2.1 功能复合化原则
        7.2.2 空间灵活化、开放化原则
    7.3 乡村小校改建设计研究—以甘肃平凉学校为例
        7.3.2 二类学校—10人≤学生≤100人学校改建设计
    7.4 我国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设计方法
        7.4.1 三类乡村小校空间改建设计方法对比
        7.4.2 乡村小校改建设计方法总结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及教育改革措施
        8.1.1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
        8.1.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
    8.2 适应教育改革的我国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模式
        8.2.1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
        8.2.2 适应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模式
        8.2.3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模式
        8.2.4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模式
        8.2.5 既有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设计方法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海南长龙小学幸福田园课程
附录二:我国5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改革具体措施表
附录三: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主要困境及改革措施调研问卷
附录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研

(6)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多元智力理论
    2.4 有效教学理论
    2.5 斯蒂金斯的课堂评价理论
    2.6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理念
第三章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
    3.1 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理念
    3.2 课堂评价体系建构原则
    3.3 课堂评价目的的建构
    3.4 课堂评价内容的建构
    3.5 课堂评价主体的建构
    3.6 课堂评价方法的建构
    3.7 课堂评价标准的建构
    3.8 课堂评价反馈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4.1 研究局限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节日的礼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应用于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突尼斯迦太基大学口语教学情况概述
        一、使用教材
        二、课程设置
        三、教学环境
    第二节 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与体演文化模式
        一、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与现行教学法比较
        三、体演文化教学法对中级口语教学的适用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课《节日的礼物》的体演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设计背景
        二、教学设计依据
        三、教学设计目标
    第二节 《节日的礼物》的教学准备
        一、第一、二课时:理论课(Fact)准备
        二、第三、四课时:实践课(Act)准备
    第三节 《节日的礼物》的教学过程
        一、理论课(Fact)教学过程
        二、实践课(Act)教学过程
    第四节 体演成绩统计与分析
        一、体演成绩统计
        二、体演成绩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对突尼斯学生的中级口语教学“文化体演”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性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构建学生的第二语言世界观
        四、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度
        二、学生角度
        三、教学实践角度
    第三节 改进建议
        一、教师角度
        二、学生角度
        三、教学实践角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
        1.“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2.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
        3.关于翻转课堂内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
        4.关于翻转课堂模式和实施策略的研究
        5.关于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6.研究现状述评
    (四) 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在线学习平台
        3.微课
        4.一起作业网
    (五) 本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及内容
        2.研究思路及对象
        3.研究方法
一、翻转课堂的教育创新价值与实践模式
    (一) 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与实践特征创新
    (二) 翻转课堂的变革意义与创新价值
    (三) 翻转课堂的主要模式与操作流程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翻转课堂应用现状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
        1.参与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负担与任务
    (三)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使用情况
        1.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设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2.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手段与主要策略
        3.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意愿
三、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 课前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二) 课中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三) 课后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四、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一)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显着提高
    (二)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更扎实
    (三) 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与表达的能力提高
    (四) 学生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观念的初步形成
五、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 学校层面要具备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技术
    (二) 教师层面要具备新课程下英语教学必备的专业素养
    (三) 学生层面中高段学生更符合信息技术能力与自主性强的要求
    (四) 家长层面要提供智能设备支持和良好的家校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分流
        1.教育分流
        2.新加坡的教育分流
        (二)课程设置
        (三)基础教育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第二章 分流教育贯穿新加坡基础教育体系
    一、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缘起
        (一)自然条件因素:资源匮乏的小岛
        (二)文化与政治因素: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下动荡的政治
        (三)教育因素: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经济因素: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
    二、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演变
        (一)1959 年统一学制制定
        (二)1979 年“新教育”分流学制改革
        (三)1991 年小学分流学制改革
        (四)2004 年小学四年级的进一步分流改革
        (五)2008 年“科目分班制”制度
第三章 新加坡小学阶段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阶段的分流制度
        (一)小四分流制度(校内分流)
        (二)小学毕业分流制度(校际分流)
    二、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1.学术科目课程
        2.知识技能课程
        3.品格发展课程
        (三)课时
        (四)评价方式
第四章 新加坡中学阶段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一、中学阶段的分流制度
        (一)中二分流制度(校内分流)
        (二)中学毕业分流制度(校际分流)
    二、中学阶段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1.快捷课程班(Express Course)
        2.普通(学术)课程班(Normal Academic Course)
        3.普通(工艺)课程班(Normal Technical Course)
        4.三种课程班的区别
        5.语言类课程
        6.应用学习课程
        7.美术和音乐特选课程
        8.综合课程和高才教育课程
        9.其他类课程
        10.课程辅助活动
        (三)课时
        (四)评价方式
第五章 新加坡中学之后教育阶段分流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一、中学之后教育阶段的分流制度(校际分流)
    二、大学预备课程阶段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三)课时
        (四)评价方式
    三、中学之后教育课程
第六章 启示与借鉴
    一、“因材施教”的分流教育改革
    二、尊重差异,定制个性化选修课程
    三、素质教育,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
    四、发挥特长,多样化的特选课程
    五、中学与职业教育预备课程相互衔接
    六、综合性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课程评价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个人简介

(10)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为什么关注国际化大都市问题?
        1.1.1.1 国际化大都市在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领袖角色
        1.1.1.2 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过程充满复杂的社会阶层区隔与矛盾
        1.1.1.3 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必须回应弱势阶层平等的利益诉求
        1.1.2 为什么关注国际化大都市中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
        1.1.2.1 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资源分配对大都市教育服务与治理提出挑战
        1.1.2.2 国际化大都市需扩大教育服务与治理范畴以促进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公平
        1.1.2.3 伦敦和上海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探索促进大都市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假设
        1.2.1.1 研究假设
        1.2.1.2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2.2.1 比较历史分析法
        1.2.2.2 访谈法
        1.2.3 研究路线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应用价值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核心概念及文献述评
    2.1 弱势学生群体
        2.1.1 弱势与弱势群体
        2.1.1.1 社会分层的多种方式
        2.1.1.2 社会分层中的弱势群体
        2.1.2 弱势学生群体与教育公平
        2.1.2.1 谁是弱势学生群体
        2.1.2.2 弱势学生群体、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
    2.2 都市教育
        2.2.1 都市教育及其空间下弱势学生群体教育需求
        2.2.1.1 中外都市教育研究的不同倾向
        2.2.1.2 中外都市弱势群体教育研究的时空错位
        2.2.2 伦敦与上海两大都市教育相关研究
        2.2.2.1 关于伦敦教育的研究梳理
        2.2.2.2 关于上海教育的研究述评
第3章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溯源及应用
    3.1 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
        3.1.1 布迪厄的经历及其理论发展
        3.1.2 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
        3.1.2.1 场域(Field)
        3.1.2.2 惯习(Habitus)
        3.1.2.3 资本(Capital)
    3.2 布迪厄资本理论与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研究
        3.2.1 布迪厄资本理论在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3.2.2 布迪厄资本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方式
        3.2.2.1 布迪厄资本理论用于教育政策分析的设计依据
        3.2.2.2 本研究对布迪厄资本理论技术化的原理和路径
第4章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
    4.1 英国国家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4.1.1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4.1.1.1 新工党上台前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关注
        4.1.1.2 新工党上台后对弱势学生群体范围的延展
        4.1.1.3 苏格兰对弱势学生群体的一些特殊教育支持政策
        4.1.2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措施
        4.1.2.1 教育行动区
        4.1.2.2 城市卓越计划
        4.1.2.3 免费学校午餐
        4.1.2.4 教育津贴
        4.1.2.5 健康成长项目
        4.1.2.6 免费学校交通
    4.2 伦敦城市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4.2.1 伦敦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4.2.1.1 内伦敦教育局(ILEA)期间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4.2.1.2 大伦敦政府(GLA)成立后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4.2.2 伦敦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典型措施
        4.2.2.1 伦敦的“城市卓越计划”
        4.2.2.2 “伦敦挑战”行动
        4.2.2.3 免费学校午餐在伦敦的实施
        4.2.2.4 教育津贴在伦敦的实施
        4.2.2.5 “夺取金牌”行动
    4.3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资本补偿特征
        4.3.1 英国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4.3.2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第5章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
    5.1 中国国家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5.1.1 中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5.1.1.1 2002年前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
        5.1.1.2 2002年对弱势学生群体范围的延展
        5.1.2 中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措施
        5.1.2.1 财政上:减免学费,转移支付,提供助学奖学资助
        5.1.2.2 环境上:校舍改造、建设标准化
        5.1.2.3 区域间:加强教育对口支援
        5.1.2.4 城乡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2 上海城市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行动
        5.2.1 上海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5.2.1.1 2000年以前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5.2.1.2 2000年以后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5.2.2 上海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典型措施
        5.2.2.1 中小学标准建设工程
        5.2.2.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行动
        5.2.2.3 “委托管理”项目
        5.2.2.4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试点
        5.2.2.5 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
    5.3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资本补偿特征
        5.3.1 中国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5.3.2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第6章 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1 伦敦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1.1 伦敦校长们眼中的弱势学生群体
        6.1.2 伦敦校长们对弱势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探索
        6.1.3 伦敦中小学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
        6.1.3.1 依托中央政府的经济补偿
        6.1.3.2 应对多种族多阶层的文化补偿
        6.1.3.3 对接社区和外部机构的社会补偿
    6.2 上海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2.1 上海校长们眼中的弱势学生群体
        6.2.2 上海校长们对弱势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探索
        6.2.3 上海中小学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
        6.2.3.1 依靠区县政府投入的经济补偿
        6.2.3.2 弥合家庭背景差异的文化补偿
        6.2.3.3 受限于户籍制度影响的社会补偿
    6.3 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对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1 基于经济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2 基于文化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3 基于社会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第7章 比较与思考: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补偿及治理
    7.1 教育棱镜: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诉求的表达
    7.2 三种资本: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补偿映射
    7.3 教育场域的资本补偿: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治理模式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 C 政府教育官员/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访谈对象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利用富余信息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iOS平台的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调查研究[D]. 朱佩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研究[J]. 项武逸. 智力, 2020(22)
  • [4]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为例[D]. 田牧晨. 青岛大学, 2020(02)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D]. 黄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丛新月. 延边大学, 2020(05)
  • [7]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节日的礼物》为例[D]. 李瑶瑶.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D]. 何佳. 西南大学, 2020(01)
  • [9]新加坡教育分流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D]. 洪玲玲. 沈阳师范大学, 2018(01)
  • [10]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D]. 郭婧.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利用剩余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