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工会凝聚力的产生与增强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黄文远[2](2019)在《中国企业员工的工会承诺研究 ——前因变量及结果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工会承诺是员工对工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对这种个体对工会积极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个体绩效作用机理的探索,有助于破解当前中国工会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以及回答工会对企业是否有用的问题。不同于西方情境下的工会实践,中国工会往往通过“诱导”、“强迫”的方式让企业员工参与工会活动,这种“诱导式”、“强迫式”的工会参与是否有助于改变企业员工对工会的工具性认知进而形成工会承诺,具有工会承诺的员工是否如工会所预期的那样表现出更好的工作绩效从而间接促进企业的稳定生产发展有待进一步证实。针对上述疑问,本文针对以下六个问题进行研究:(1)工会参与是否可以有效促进员工工会承诺的提升?(2)工会参与对员工工会承诺产生影响的具体作用路径是什么?(3)工会参与对工会承诺的作用路径受到什么情境因素的影响?(4)工会承诺是否通过员工参与的中介作用对个体工作绩效产生影响?(5)组织承诺是否会是工会承诺影响结果变量的重要边界条件?(6)第一个至第五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论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围绕以上六个研究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验证。为弄清中国情境下“诱导式”、“强迫式”的工会参与和工会承诺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子研究以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认知失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工会参与、工会工具性、工会承诺和企业所有制之间的理论假设模型,以14家公有制企业和11家非公有制企业的443名工会会员的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回应了本文的前三个研究问题,即验证了工会参与通过工会工具性的中介作用对工会承诺产生影响,公有制企业条件下的工会工具性中介效应更强;为揭示工会承诺对个体工作绩效的作用机理,第二个子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自我验证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工会承诺、员工参与、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之间的理论假设模型,以33家企业的596名工会会员的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回应了第四个和第五个研究问题,即验证了工会承诺通过员工参与的中介作用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相比于组织承诺水平更低的工会会员,具有较高组织承诺的工会会员工会承诺通过员工参与影响工作绩效的中介效应更强;为得到更为稳定的检验结果,第三个子研究以工会承诺为核心变量将第一个子研究和第二个子研究整合为一个整体模型,并在原有八个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新的研究假设,以19家公有制企业和23家非公有制企业的795名工会会员的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回应了本文提出的第六个研究问题和前面的五个研究问题,并发现工会参与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的连续转换中介作用机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情境下“诱导式”、“强迫式”的工会参与是激发企业员工工会承诺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第二,中国情境下“诱导式”、“强迫式”的工会参与有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会工具性认知,这种工会工具性认知的形成又会进一步促进工会承诺的形成。第三,中国情境下,工会参与影响工会承诺的作用过程具有明显的情境特征,相比于非公有制企业,在公有制企业中,工会参与更有利于员工形成较高水平的工会工具性认知,工会参与通过工会工具性的中介效应影响工会承诺的程度更强。第四,具有高水平工会承诺的员工更倾向于表现出高水平的员工参与,反过来高水平的员工参与有助于增强个体工作绩效水平。第五,组织承诺有助于强化工会承诺和员工参与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高度水平组织承诺和工会承诺的员工更加愿意表现出积极的员工参与,并加强个体工作绩效水平的输出。第六,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是偶然的发现,这些发现并非一个孤立的‘巧合’,而是具有内在的规律可循和一定的代表性、推广性。第七,除了前面的研究发现之外,本文意外的发现了中国情境下工会参与对工作绩效的作用过程,具体来讲,工会参与通过工会工具性、工会承诺和员工参与的连续中介作用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第一,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认知失调理论,发现了中国情境下工会参与是工会承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有别于西方情境下的研究结论;第二,结合中国情境因素,关注工会参与对工会承诺的作用过程,揭示工会工具性的中介作用和企业所有制的调节作用;第三,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自我验证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本文揭示工会承诺通过员工参与的中介作用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过程,为理解工会承诺和个体工作绩效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第四,发现了中国情境下工会参与影响工作绩效过程的多环节转化机理,这有别于以往研究中所揭示的工作绩效形成过程;第五,推动了跨学科研究领域的成果整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中国基层工会就如何增强企业员工工会承诺、企业建立工会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指导。
克莱利[3](2019)在《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正念为调节变量》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许多公司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始在境外投资,建立越来越多的海外子公司,为本地和海外员工创造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不同文化开始相遇、碰撞并产生融合。具体而言每个员工进入公司工作的时候带着他自己的文化(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教育水平的差异),而员工自身的文化特性有时与公司价值观不符。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发展是不利的,会对公司管理和发展构成威胁。今天,我们针对中国公司,因为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在非洲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许多中国公司逐渐将海外业务转移到非洲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这种新的投资方式产生了许多问题,包括员工管理方式以及领导风格问题。我们试图探讨中国公司在科特迪瓦投资建厂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文化差异问题?以及中科两国文化差异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正念在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文探讨了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其中文化差异的测量采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量表。本研究以科特迪瓦的几家建筑、电信和工程领域的中国公司为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到351份样本数据。本文采用文献梳理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来验证该研究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证实了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而言,文化也会影响工作承诺和工作绩效。研究结果还证实了正念在文化差异的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因此,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工作条件和薪酬制度。此外,笔者发现在使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量表时,该量表很难测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改进意见以及研究展望。
高杨阳[4](2019)在《新时代高校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首段即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党的十九大郑重宣示的一个内涵丰富、极具分量的政治论断,它是当前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依据。高校工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新历史方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师大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的相关重大战略部署为指导,开展职工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将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老话题”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新背景”下,探讨高校工会如何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高校工会的理论基础,对其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所做研究的基本情况,有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研究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以新时代高校工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将高校工会组织置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群团工会工作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中去审视,通过系统梳理新时代高校工会组织性质的重大理论,探讨新时代高校工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论文的第三部分,从原则和内容入手,系统的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工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挥的原则和内容。第四部分,通过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系统阐述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作为文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如何解决问题,集中探讨新时代高校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坚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增强高校工会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注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灵活性,增强高校工会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性,增强高校工会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高校党委对工会组织工作的领导,切实将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处。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达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对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受时间、资料和能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张瑶[5](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大型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研究 ——基于对广东B企业的深度访谈》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对国家的税收、高新技术、城镇就业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对于企业组建工会有着强制性的法律要求,企业工会是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与权益保障服务的提供者。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职工对权益保障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民营企业工会的迫切任务,但当前民营企业工会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及工会组织建设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工会的权益保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因此,民营企业工会急需一套完整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为其提供指导与借鉴。本文以民营企业广东B企业为例,对工会干部、工会会员、职工代表三类进行深入访谈,总结出目前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工作内容及成效、企业职工在权益保障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工会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具有一套系统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职工的需求,试图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价值理念运用到B企业工会工作中去,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该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为此,通过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可行性、介入原则及介入方式,在职工需求与工会服务不足的共同基础上,从制度体系构建、专业方法指导、宣传教育、资源链接等几方面提出具体的介入内容,在目前中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希望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来促进该民营企业工会工作的良性运转,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于洁,王益澄,应永法,王海芳,华颖,姚颖,孙伟伟[6](2019)在《高校工会提升学校凝聚力的作用及途径探究——以宁波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工会作为联系领导和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凝聚力建设工程中具有特殊的优势,故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高校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近年宁波大学工会为学校凝聚力提升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如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为教职工搭建成长平台、关注教职工不同层次的身心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等。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工会创新机制建设,为实现学校的快速稳定发展而奋斗。
范芸芸[7](2019)在《工会工作品牌化的探索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体现着工会组织、工会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关系着工会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能否发挥,关系着"职工之家"、"职工贴心人"是否名符其实。要提升工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方法路径有很多;但实践证明,品牌建设是工会工作上水平的"牛鼻子"。结合空管系统工会品牌建设的初步实践探索,这里浅谈对工会工作品牌化的一点思考。
吴长生[8](2018)在《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凝聚力的提升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强化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下我国部分工会组织逐渐脱离了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至其凝聚力大幅下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从而使工会组织的社会价值得到提升。
彭博[9](2018)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工会履职问题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面貌、文化发展、社会水平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冲突。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全球工会运动逐渐走向了低谷,无论是全球各国工会的数量,还是工会成员的数量,还是各国的工会组织在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都逐渐在下降。本文由绪论、正文和致谢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次论文的选题的背景进行了相关介绍,并介绍了国内外工会研究的历史及进展,目前国内外工会的状况,相关文献对工会的简介及分析探讨等,同时,对本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框架做相关介绍,并对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做了阐释。本文主要是在阐述基层工会的职能的基础上,对徐州铜山区基层工会组织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基层组织工会在社会和企业管理中的功能的相关研究虽然有共同的认知,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研究集中于工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制度、理念、解决劳务纠纷等方面,关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工会所发挥的作用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探索,缺少对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的探讨,缺少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针对以上研究不足,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工会可以参与并解决的问题,分析基层工会组织在城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来分析工会组织的职能定位。以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基层工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思路和有效途径。正文部分是本次论文的主要部分,正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历程和基层工会组织的建设发展、重点对基层工会的相关职能,如维护职能、建设职能、教育职能、组织参与职能等做了相关阐释,并对基层工会职能的发挥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第二章具体介绍了铜山区的现状,及其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及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介绍了铜山区基层工会的发展,及并结合具体事例,描述了基层工会在城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相关作用;同时,进行调查问卷的调研及走访,分别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两次问卷调研和一次走访座谈,对两次调研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走访座谈对两次问卷进行补充,修正问卷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第三章,结合调查问卷及走访调研,对照工会发展历程,发现基层工会在城镇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如基层工会的工作观念落后,职能定位错误、机制设计缺陷,自身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等;第四章针对文中第二章调研和第三章总结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如创新思维观念,完善工会工作机制、落实法律保障,强化工会维护职能、给予工会相应的权利、培养职工的法律意识、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工会参与执政能力、工会组织网络体系建设、争取行政支持,健全工会教育功能。
柯宇航[10](2018)在《团结权研究》文中认为和谐劳动关系之构建,个别劳动关系法与集体劳动关系法不可偏废其一。我国劳动法领域,长期以来,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实践中,均未对集体劳动关系法给予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劳资关系和谐越来越需要发挥集体劳动关系法应有的作用,而团结权作为劳动者集体劳动权利体系的核心,应当是我国集体劳动法制构建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团结权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权利的来源与正当性,分析该权利在立法设计上的应然状态,就我国团结权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或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团结权的基础理论。首先对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团结权概念表述方法进行说明,并通过将团结权与一般结社自由进行比较,以及将团结权置于集体劳动权利体系之中进行观察,分析团结权与集体谈判权、集体争议权、民主参与权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团结权的概念界定清晰,团结权即是劳动者组织并参加工会活动的权利;接着分析团结权的权利性质,按照公民基本权利的演进脉络,公民基本权利是从自由权进而发展出社会权,从团结权的权利行使方式上来看,团结权具有意思自治的自由权属性,而从团结权的权利设置目的来看,团结权是为保障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生存发展而存在,因而团结权又具有社会权的属性;最后进行团结权的价值分析,团结权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平等和效率两方面,实质平等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差别原则或弱者保护理论是团结权的最重要价值基础,而对于团结权的效率分析也回击了那些对于团结权减损社会经济效率的质疑,而团结权还具有对于劳动者个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劳动者个体需求的满足和劳动者个体德性的培养两方面。第二章为团结权的权利构造。从三方面解析团结权:一是团结权的主体,团结权是劳动者的专属权利,而作为团结权主体的劳动者与个别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并非同一概念,个别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以“从属性”理论或“控制说”为判断标准,而集体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的判断标准应当超越“从属性”理论或“控制说”的范畴,或者对传统“从属性”理论或“控制说”作相对广义之理解,从而将更多却有必要团结的劳动者纳入团结权主体范围之内,另外团结权对于劳动者的职业、职位以及国籍方面均需进行一定程度之限制,此外,虽然当代团结权理论与立法中均承认作为团结权主体的男女性别平等,但考察团结权制度实践史发现历史上团结权制度存在对女性的排斥现象,而且即使在当代,工会依然存在明显的男性主导现象,因此立法不仅需要强调团结权男女主体间的形式平等,而且在具体制度中对女性劳动者进行特殊关照。二是团结权的实现载体——工会,工会组织是随着劳动者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工会之成立需要纯粹性、独立性、以改善劳动条件为目的、持续性以及实现目的之能力五项构成要件,工会主要具备经济制约、工作制约、社会变革、会员服务、自我实现、力量集结等功能,工会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自由工会与官方主持的工会,职业工会、产业工会与企业工会,一元化工会与多元化工会,体制内工会与体制外工会等不同类型,我国工会体系中的主要工会类型则包括基层工会组织及其联合会、全国和地方产业工会、地方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三是团结权的具体内涵,包括劳动者组建工会自由权、入会平等权、入会自由权以及会员身份权等。第三章为团结权的法律救济: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不当劳动行为立法是团结权的救济方式。首先,阐述了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产生于美国,较成熟之立法模式主要体现在美国和日本两国立法中,而关于不当劳动行为的禁止性规定也在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立法性文件有所体现。其二,分析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立法价值,根据美国法上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产生之历史背景,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之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自由贸易、维持劳资双方谈判力量之均等性以及维持劳资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其三,阐明不当劳动行为的类型,理论上不当劳动行为应包括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类型以及工会的不当劳动行为类型两方面,而实践中有些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中仅对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做禁止性规定,工会的不当劳动行为立法并不常见;最后讨论了不当劳动行为立法较成熟的美国与日本两国关于不当劳动行为救济程序之立法,并对美、日两国救济程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国的不当劳动行为救济程序均包括行政救济程序与司法救济程序,而不同点在于两国立法在申诉人的范围,救济程序之启动,救济之主导机关,救济程序之进行等方面存在差异。第四章为我国团结权的制度考察与完善。首先,考察我国团结权法律制度之现状。该考察分为制度设计(团结权立法)和制度运行(工会组建情况以及团结权司法实践)两方面,并分析当下团结权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分析我国团结权制度之完善应当遵循的思路,一为强化工会的维权职能,二为维护工会的独立性与纯粹性,三为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并重;最后根据完善思路,结合我国具体制度实践,提出一些团结权的具体制度设计,包括劳动者集体争议行为的赋权,团结权主体范围之明晰,工会经费缴纳制度之完善,工会代表诉讼制度之完善以及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之完善等。
二、浅谈工会凝聚力的产生与增强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工会凝聚力的产生与增强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1 工会 |
2.1.2 工会服务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
4.3.1 精准服务 |
4.3.2 普惠服务 |
4.3.3 专业化服务 |
4.3.4 特色服务 |
4.3.5 维权服务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企业员工的工会承诺研究 ——前因变量及结果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管理实践 |
1.1.2 学术争论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1.6.1 研究技术路线 |
1.6.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三元交互决定论 |
2.1.2 社会认同理论 |
2.1.3 自我验证理论 |
2.1.4 认知失调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承诺、组织承诺和工会承诺的发展渊源 |
2.2.2 工会承诺 |
2.2.3 工会参与 |
2.2.4 工会工具性 |
2.2.5 员工参与 |
2.2.6 工作绩效 |
2.2.7 组织承诺 |
2.2.8 企业所有制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员工工会参与和工会承诺的关系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2.1 工会参与和工会承诺 |
3.2.2 工会工具性的中介作用 |
3.2.3 企业所有制的调节作用 |
3.2.4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3.3 研究方法 |
3.3.1 样本 |
3.3.2 问卷设计与发放程序 |
3.3.3 测量工具 |
3.3.4 分析方法 |
3.4 假设检验结果 |
3.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组织承诺和工会承诺的区分效度分析 |
3.4.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3.4.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3.4.5 模型检验 |
3.5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3.5.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3.5.2 工会参与和工会承诺关系的讨论 |
3.5.3 工会工具性中介作用的讨论 |
3.5.4 企业所有制调节作用的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会承诺和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2.1 工会承诺和工作绩效 |
4.2.2 员工参与的中介作用 |
4.2.3 组织承诺的调节作用 |
4.2.4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4.3 研究方法 |
4.3.1 样本 |
4.3.2 问卷设计与发放程序 |
4.3.3 测量工具 |
4.3.4 分析方法 |
4.4 假设检验结果 |
4.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4.4.4 模型检验 |
4.5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4.5.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4.5.2 工会承诺和工作绩效关系的讨论 |
4.5.3 员工参与中介作用的讨论 |
4.5.4 组织承诺调节作用的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模型稳健性检验 |
5.1 研究目的 |
5.2 整体研究模型的构建 |
5.3 研究方法 |
5.3.1 样本 |
5.3.2 问卷设计与发放程序 |
5.3.3 测量工具 |
5.3.4 分析方法 |
5.4 假设检验结果 |
5.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5.4.4 模型检验 |
5.5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5.5.1 研究假设稳健性检验的讨论 |
5.5.2 连续中介作用的讨论 |
5.5.3 多重交互调节关系的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讨论及学术贡献与管理启示 |
6.1 三个子研究的综合讨论 |
6.2 学术贡献 |
6.3 实践启示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正念为调节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化发展及研究现状 |
2.1.1 文化起源及发展 |
2.1.2 跨文化管理 |
2.1.3 文化价值观 |
2.1.4 文化维度 |
2.2 工作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
2.2.1 工作满意度的的内涵 |
2.2.2 工作满意度维度 |
2.2.3 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
2.3 正念的内涵和维度 |
2.3.1 正念的现状 |
2.3.2 正念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
2.4 文化差异与其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研究和研究设计 |
3.1 理论基础研究 |
3.1.1 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和模型 |
3.1.2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模型的意义与局限性 |
3.2 研究假设 |
3.2.1 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3.2.2 正念的调节作用 |
3.3 研究模型 |
3.3.1 文化自变量的涵义 |
3.4 数据收集程序 |
3.5 变量和问卷设计 |
3.5.1 文化差异 |
3.5.2 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
3.5.3 正念意识调查问卷 |
3.6 信度和效度测量 |
3.7 数据分析方法和作用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数据的搜集与描述 |
4.1.1 研究人口和样本 |
4.1.2 样本收集与描述 |
4.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控制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差异影响分析 |
4.2.1 性别对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
4.2.2 年龄对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
4.2.3 学历对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
4.2.4 国籍对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
4.2.5 婚姻对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
4.2.6 工作年限对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
4.2.7 职务对文化差异和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
4.3 信效度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 |
4.3.1 KMO和BARLETT球形检验 |
4.3.2 量表信度和收效度的检验 |
4.3.3 Pearson相关性分析效度检验 |
4.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回归分析 |
4.4.2 研究假设测试 |
第5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假设验证情况 |
5.2 结果讨论 |
5.2.1 控制变量对工作满意度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作用 |
5.2.2 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的讨论 |
5.2.3 正念的调节作用的讨论 |
5.3 管理建议 |
5.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时代高校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新时代高校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2.1 新时代高校工会的性质 |
2.1.1 高校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 |
2.1.2 高校工会是高度统一的政治性组织 |
2.1.3 高校工会是教育系统的先进性组织 |
2.2 新时代高校工会的地位和作用 |
2.2.1 新时代高校工会是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核心渠道 |
2.2.2 新时代高校工会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
2.2.3 新时代高校工会是维护党的领导可靠的支持者 |
2.2.4 新时代高校工会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者 |
3 新时代高校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
3.1 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3.1.1 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凝心聚力 |
3.1.2 用讲政治的时代要求固本培元 |
3.1.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凝魂育人 |
3.2 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3.2.1 强化理论武装,将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贯穿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
3.2.2 注重顶层设计和指导,力求形成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合力 |
3.2.3 着力在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积极发挥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独特效能 |
4 新时代高校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4.1 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1 高校职工思想意识较易受客观环境影响 |
4.1.2 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
4.1.3 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高 |
4.1.4 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自主性不够 |
4.1.5 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不足 |
4.2 新时代高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问题的原因 |
4.2.1 客观环境改变对职工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 |
4.2.2 高校工会主体意识不清晰带来的认识不到位 |
4.2.3 经费来源导致高校工会组织独立自主性不够 |
4.2.4 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
5 新时代高校工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 |
5.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增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 |
5.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增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5.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性,增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5.3.1 理念创新 |
5.3.2 内容创新 |
5.3.3 方法创新 |
5.4 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切实将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
5.4.1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5.4.2 紧抓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这个关键环节 |
5.4.3 强健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上层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社会工作介入大型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研究 ——基于对广东B企业的深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民营企业职工对于权益保障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 |
2.党和国家要求民营企业工会积极做好职工权益保障服务 |
3.民营企业工会权益保障服务能力不足 |
(二)研究意义 |
1.有助于民营企业工会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水平 |
2.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社会工作 |
2.大型民营企业 |
3.职工合法权益 |
4.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境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五)理论基础 |
1.增能理论 |
2.马斯洛需求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1.个案研究法 |
2.文献分析法 |
二、广东B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主要内容及职工的需求 |
(一)广东B企业及企业工会的概况 |
1.广东B企业概况 |
2.广东B企业工会概况 |
(二)广东B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主要内容与成效 |
1.文体活动的开展提升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
2.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工作效率 |
3.完善的福利体系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
4.公益事业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职工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
5.职工代表大会保障了职工的民主权利 |
(三)广东B企业职工对于工会权益保障服务的需求 |
1.职工的精神压力大,急需有效的缓解方式 |
2.职工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待改善 |
3.职工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度高 |
4.急需解决医疗服务与子女教育问题 |
5.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有待加强 |
本章小结 |
三、广东B企业工会权益保障服务的不足及原因 |
(一)服务的不足 |
1.工会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
2.法律援助服务滞后,后劲不足 |
3.忽视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
4.企业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亟需加强 |
5.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知程度低 |
(二)原因分析 |
1.专职岗位编制有限导致工会存在大量兼职工作人员 |
2.没有及时做好内、外部资源的链接和借力工作 |
3.工作方法的欠缺无法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 |
4.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基础薄弱且重视程度低 |
5.工会缺少宣传渠道 |
本章小结 |
四、社会工作介入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 |
(一)介入基础:必要性和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二)介入原则 |
1.坚持以共赢为目标 |
2.始终将工会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
3.坚持社会工作专业操守 |
(三)介入方式:工会购买 |
1.项目购买 |
2.岗位购买 |
(四)介入内容 |
1.加强工会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升员工对工会的认同感 |
2.帮助工会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工会组织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
3.协助工会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强化职工素质提升服务 |
4.链接内外法务资源,增强工会的法律援助能力 |
5.整合社区教育、医疗资源,协助工会做好职工生活服务 |
五、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的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高校工会提升学校凝聚力的作用及途径探究——以宁波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凝聚力的概念 |
二、校工会在高校凝聚力提升中的作用 |
三、宁波大学工会的做法与成效 |
1.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 |
2. 为教职工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 推进教育能力提升。 |
3. 关注教职工不同层次的身心需求,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 增强学校凝聚力与向心力。 |
四、新形势下工会提升高校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
1. 关注教职工核心发展, 提供持续动力。 |
2. 完善教代会制度, 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
3.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增加教职工的归属感。 |
4. 推进工会创新机制建设。 |
五、总结 |
(7)工会工作品牌化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工会为什么要抓品牌建设 |
(一) 什么是工会品牌 |
(二) 工会工作品牌化的意义和价值 |
空管系统工会品牌建设探索及实践 |
(一) 工会品牌分类 |
(二) 空管工会品牌的形成 |
(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对空管系统工会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
(一) 工会品牌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二) 工会品牌建设必须切实抓好的四个环节 |
(8)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凝聚力的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凝聚力的产生与运行逻辑 |
二、导致基层工会组织凝聚力不强的原因 |
(一) 部分工会组织未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 |
(二) 部分工会组织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
(三) 部分工会活动的有效性不强 |
(四) 部分工会组织在重大问题中缺位 |
(五) 部分工会组织与企业的管理体系相融合 |
三、提升基层工会组织凝聚力的具体路径 |
(一) 将群众利益视为首要工作目标 |
(二) 提高服务质量与数量 |
(三) 增强工会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
(四) 积极参与企业或社会的重大决策 |
(五) 以基层党建为依托构建新型的管理机制 |
四、结语 |
(9)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工会履职问题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创新 |
四、存在的创新之处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城镇化进程与工会职能概述 |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基层工会及其职能 |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与工会职能发挥的关系 |
第二章 铜山区城镇化进程中工会履职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铜山区城镇化进程及工会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铜山区工会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工会履职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铜山区城镇化进程中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铜山区城镇化进程中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铜山区城镇化进程中工会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工会履职问题的改善对策 |
第一节 创新思维观念,完善工会工作机制 |
第二节 落实法律保障,强化工会职能 |
第三节 加强工会队伍建设,增强经费投入力度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团结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团结权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团结权的概念界定 |
一、团结权的概念与术语使用说明 |
二、作为特殊结社自由的团结权 |
三、作为集体劳动权利体系之基础的团结权 |
第二节 团结权的性质争议 |
一、公民基本权利的演进:从自由权到社会权 |
二、团结权的自由权属性 |
三、团结权的社会权属性 |
第三节 团结权的价值分析 |
一、团结权的社会价值 |
二、团结权对于劳动者个体之价值 |
第二章 团结权的权利构造 |
第一节 团结权的主体 |
一、团结权的特定主体:劳动者 |
二、团结权主体之限制 |
三、团结权主体的社会性别分析 |
第二节 作为团结体的工会 |
一、工会的起源与发展 |
二、工会的成立要件 |
三、工会的功能 |
四、工会的类型 |
第三节 团结权的内涵 |
一、组建工会自由权 |
二、入会平等权 |
三、入会自由权 |
四、会员身份权 |
第三章 团结权的法律救济:不当劳动行为立法 |
第一节 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产生与发展 |
一、美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发展沿革 |
二、日本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发展沿革 |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规定 |
第二节 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价值 |
一、促进自由贸易 |
二、维持劳资双方谈判力量的均等性 |
三、维持劳资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 |
第三节 侵害团结权之不当劳动行为类型 |
一、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 |
二、工会的不当劳动行为 |
第四节 不当劳动行为的救济程序 |
一、美国的不当劳动行为救济程序 |
二、日本的不当劳动行为救济程序 |
三、美、日救济程序之比较 |
第四章 我国团结权制度考察与完善 |
第一节 我国团结权的制度考察 |
一、我国团结权的制度设计 |
二、我国团结权的制度运行 |
三、我国团结权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我国团结权的制度完善 |
一、我国团结权制度完善的思路 |
二、完善我国团结权制度的具体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浅谈工会凝聚力的产生与增强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02)
- [2]中国企业员工的工会承诺研究 ——前因变量及结果效应[D]. 黄文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正念为调节变量[D]. 克莱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新时代高校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 高杨阳.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5]社会工作介入大型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研究 ——基于对广东B企业的深度访谈[D]. 张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高校工会提升学校凝聚力的作用及途径探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 于洁,王益澄,应永法,王海芳,华颖,姚颖,孙伟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7)
- [7]工会工作品牌化的探索与思考[J]. 范芸芸. 民航管理, 2019(01)
- [8]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凝聚力的提升策略[J]. 吴长生. 今日财富, 2018(21)
- [9]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工会履职问题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D]. 彭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10]团结权研究[D]. 柯宇航.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