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和表示研讨会报告第 4 号国际情况和资格判断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和表示研讨会报告第 4 号国际情况和资格判断

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研讨会报道之四 国际情况与合格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21)在《钢中稀土镧、铈、钇快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为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对钢材的特殊要求,利用稀土改善钢材性能成为高性能材料研究热点,推动了稀土钢的开发。为充分发挥稀土在钢中的独特作用,满足现场快节奏生产要求,快速准确测定钢中稀土元素含量显得尤为重要,全谱火花直读光谱分析是快速分析检测钢中元素含量最通用的方法,但现有火花直读光谱分析仪由于没有稀土标准工作曲线而无法测定钢中稀土含量。针对这个现实问题,课题组通过开展标定试样制备、标准工作曲线绘制等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为全谱火花直读光谱快速检测钢中稀土奠定基础。得到的结论如下:(1)采用真空感应熔炼--锻打--轧制流程工艺制备系列高、中、低含量的标定试样,试样满足均匀性要求。再利用全谱火花直读光谱对标定试样中稀土强度比检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标准偏差RSD<5%,检验了标定试样满足均匀性要求,为后续试验正常展开提供了试样保障。(2)利用ICP-AES对试样中镧、铈、钇含量进行标定;在全谱火花直读光谱仪上,对用ICP-AES已标定镧、铈、钇含量的试样进行研究,读取并记录钢中镧、铈和钇元素相关分析谱图,构建标定值与实物对应关系数据库,绘制钢中稀土镧、铈、钇的标准工作曲线,建立数学模型分别为:y La=3.22349*107 x2+4.28844*106x+25428.92497y Ce=7.64406*106 x2+56595.00751x+9775.3159y Y=1.94724*108 x2+3.16856*107x+89329.93426(3)通过对全谱火花直读光谱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得到检测试样镧、铈、钇检测结果表示范围,将检验试样中镧、铈、钇元素的ICP-AES测定值与全谱火花直读测量值进行比较得出,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但整体相对偏差较小,且偏差值在试验检测结果表示范围或实验要求范围内。同时,检验试样中镧、铈及钇的检测结果均满足F0.975(7,7)<F<F0.025(7,7),服从F分布的统计量所做的检验。证明数据重复性较好,准确性高,同时说明了标准工作曲线的准确性良好。

郑科[2](2021)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航空航天事业突飞猛进,众多的航天器发射成功。对于这些航天器在空中的变轨、交会对接等的控制,需要姿轨控发动机产生推力来完成,因此姿轨控火箭发动机在现代空间飞行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火箭发动机在点火时产生的推力是一个空间力矢量,作用力方向一般偏离发动机喷管几何中心线,推力矢量可用推力偏移δ,推力偏斜角α等参数来描述,需要对推力矢量参数进行测量,同时对测量的不确定度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对推力矢量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一直采用的是标准JJF 1059.1-2012中的GUM法(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GUM),但是存在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概率分布假设、非线性模型近似以及包含区间不准确等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小样本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应用在推力矢量测量。论文主要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建立推力矢量测量的不确定度测量模型、不确定度分析模型、不确定度高阶传播模型以及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对不确定度评定的模型化进行研究;应用GUM法对现有的推力矢量测量系统评定不确定度,量化GUM法由于不考虑高阶项和相关项的误差,发现不确定度下降了24%,说明高阶项和相关项不可忽略,分析GUM法对于推力矢量测量的局限性;通过对蒙特卡洛法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与最大熵原理和舍选抽样法的相结合,研究了应用在推力矢量测量的小样本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推力矢量测量,还可以用于其他物理量例如压力、温度、流量等的不确定度评定,具有普适性;研究算法,基于MATLAB编写小样本不确定度评定软件,简化流程;应用蒙特卡洛法对现有的推力矢量测量系统评定不确定度,与GUM法相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推力参数,GUM法只有标准不确定度满足要求,扩展不确定度不满足要求,测量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存在争议,但是通过蒙特卡洛法不确定度评定,由于蒙特卡洛法采用真实的模拟策略,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都满足指标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测量系统的先进性;基于自适应蒙特卡洛法,验证GUM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对于推力矢量测量GUM法没有通过验证,所以采用蒙特卡洛法作为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方法。

孙小龙[3](2021)在《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研究对象,基于Qu ECh ERS样品处理技术优化了小杂粮样品前处理过程,对比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净化剂对小杂粮样品前处理的吸附净化效果,考察了相关基质效应影响,建立了Qu ECh 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检测小杂粮中22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通过优化Qu ECh ERS样品前处理过程,考察了相关基质效应影响,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绿豆中7种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的分析方法。绿豆中7种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在2.0 ng/L~50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最小为0.992;方法定量限最低为0.8μg/kg,荞麦基质中7种农药在三个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回收率为61.3%~87.6%,RSD1.4%~5.7%。(2)建立了Qu ECh 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检测小杂粮中22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22种农药残留在2.0 ng/m L~500 ng/m 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良好,相关系数最低为0.990,检出限(LOD)范围为0.2~1.8μg/kg;定量限(LOQ)最低为0.6μg/kg。荞麦基质在三个含量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回收率为61.8%~85.8%,RSD在1.9%~5.4%范围内,绿豆基质在三个含量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下22种农药残留回收率为61.5%~86.2%,RSD为1.8%~5.7%。并对榆林地区超市销售的绿豆、豇豆、红豆等13种常见小杂粮样品中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2种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在绿豆、黑豆,豇豆等13种小杂粮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农药残留含量在0.0102 mg/kg~0.0536 mg/kg之间,并对荞麦检测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并计算合成相对扩展不确定度。(3)上述方法分析周期短、方法准确度高,农药检测种类多等优点,可用于小杂粮中多残留农药留分析。

张恒[4](2020)在《高精密铂电阻温度计不确定度评定及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红外遥感技术对地表温度获取的具有高时效、高精度的优势,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领域。然而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越来越完善,温度监控领域对红外遥感载荷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五到二十年的温度定标水平到达0.1℃。而目前我国风云系列卫星的红外探测器温度定标水平为0.5℃~1℃。让高精度的测量陷入瓶颈的主要原因是红外遥感载荷定量化水平的不足。为了达到温度高水平定标的目的,提出了研制高精度的空间基准黑体辐射源作为红外遥感载荷的星载定标黑体辐射源的方法。卫星上安装高精度空间基准黑体辐射源,同时在黑体腔上安装有特殊设计的高精密铂电阻温度计(PRT),监测黑体辐射源温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保证其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基于上述PRT在星载标定上的重要性,开展了对特殊研制的PRT标定和自身特性实验研究。使用了两种标定方法:使用标定的一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作为标准器,在恒温槽中进行比较法标定;采用国际温标定义的温度基准点-相变固定点对PRT进行标定。通过标定将PRT温度溯源到国际温标。对比两种方式的标定结果,确保标定结果的有效性,获得PRT在各个温度点的对应阻值。基于PRT稳定性的研究。通过挑选14支性能稳定的PRT,每月进行一次在水三相点的阻值测量。累计获得一年的实验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其年平均稳定性为0.003℃。通过全面分析PRT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保证了不确定度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UM)为基础,对PRT自身特性进行实验测量,包括重复性和自热效应,并纳入以往没被考虑的热迟滞性进行综合评定。对均匀分布在测量温度区间的7个温度点的不确定度评定,以在0℃比较法评定结果为例,实验测量的不确定度分量结果:(1)在各个温度点对PRT重复性测量,变化均在0.1m K内,取标准不确定度为0.1m K;(2)使用IEC 60751和ASTM E644两种测量标准,测得被测PRT在多个温度区间热迟滞性不超过1.1m K,最佳估计值为0.55m K,取均匀分布;(3)使用二电流法,测得被测PRT在0℃的自热最佳估计值为5.3m K,变化区间取最佳估计值的一半为2.65m K。结合其他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取的不确定度分量,综合评定得到高精密铂电阻温度计在0℃标准不确定度为4.03m K。在80℃时,有最大的测量不确定度为4.9m K。提出基于蒙特卡洛法(MCM)的PRT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使用CVD方程作为MCM的测量模型。在Matlab软件中运行编写的蒙特卡洛程序,输出各温度点的标准不确定度。该程序输出在0℃标准不确定度为4.02m K,在80℃时的标准不确定度为5.2m K。将两种评定方法获得的7个温度点的不确定度数据绘制为曲线图,发现两种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一致性,验证了PRT不确定度评定结果的可靠性。

刘锦韬[5](2018)在《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天然气检测试验中通常会用到天然气标准物质,它保证了检测结果的质量,使试验结果可以溯源,让时间间隔很久的两组试验数据可以进行比对。因此,天然气标准物质对天然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本论文主要研究天然气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并对实验产品进行性能评价。本论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的文献调研,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结合称量法和压力法的优点,采用了称量法联合分压法开展实验。同时为提高精确度,降低误差,采用中间气替代单一原料气,并实际配制的氮中硫化氢、甲烷多组分标准气,与称量法、压力法进行了精确度、均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了对比。另外,论文还详细分析了标准气配制过程中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总结了减少实验误差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对实验配制标准气的均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实验数据分析,称量和分压联合法的实验产品不确定度均在3%~5%左右,效果优于分压法(不确定度≥20%),次于称量法(不确定度约等于0)。但与称量法相比,配制速度有了极大提高,称量和分压联合法的配制速度(以分钟计)优于称量法(以天计算)。另外,安全性能也有提高,使用稀释后的中间气(浓度通常在0.05%~1%)配气,不需要直接接触高浓度原料气,提高了配气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实验数据结果说明采用称量联合分压法配制的标准气产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能够满足检测用标准气体物质的要求。产品经过称量法配制的一级标气定值后,由于使用了相同型号的钢瓶,使用不确定度也接近一级标气。经过现场试验,说明标定后的标准气体,使用不确定度接近一级标气。本方法的产品经过定值后,使用效果接近一级标气。本方法的配制过程更节约成本。

程银宝[6](2017)在《现代不确定度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测量不确定度是现代计量科学与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实验数据客观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参考。随着精密工程与动态测试技术的普及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面临众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高精密、多维度的复杂静态测量系统的误差溯源及建模、不确定度建模及量化,以及动态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评定等问题,均为现代不确定度理论的热点问题。而现代不确定度研究尚未形成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仍局限于解决具体测量任务不确定度评定问题,或缺乏理论支撑,或忽略了应用研究。为此,本文围绕现代不确定度的关键理论与应用难点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性总结如下:基于误差溯源理论和量值统计分析两种不确定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不确定度评定中的三类模型即测量模型、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模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化的理论体系。系统解决了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难题,给出了具有普适意义的不确定度分析模型的结构形式,建立了基于三类模型的不确定度评定流程。有效解决实际评定中测量模型与不确定度模型概念混淆问题,为蒙特卡洛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了基于贝叶斯统计适合于动态测量和专家判断的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系统研究无信息先验和共轭先验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贝叶斯不确定度优化评定模型。基于动态随机过程理论,结合贝叶斯动态预测原理及模型,研究了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问题,建立了不确定度预测模型,探讨了非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的研究方法。拓展了 MCM在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应用。基于蒙特卡洛适合于计算机模拟的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结合误差合成原理研究了适用于多分布传播的不确定度代数和合成方法,使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更符合误差传播特性,有效解决了传统方和根不确定度合成方法受限于输入量相关性、模型非线性和复杂性的问题;给出利用MCM大样本统计模拟仿真验证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将MCM与贝叶斯统计推断、动态不确定度评定、预测和验证有机结合,建立面向复杂测量系统的现代不确定度评定体系,为合理有效地评定和预测动态不确定度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全面研究了 CMM面向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难题。分别建立了 CMM尺寸、形状和位置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测量任务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化方法,解决了不确定度的过量估计问题;编制了 CMM面向全系统测量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软件,实现测量不确定度的智能评定和优化评估的自动辨识;论文提出CMM[空间单点三维不确定度的概念,建立了三维不确定度评定模型,给出了不确定度分量的识别与量化方法;基于误差传递机理,结合虚拟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设计了具有测量精度和可视化测量功能的VCMM,为提升精密仪器的应用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姜瑞[7](2017)在《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应用》文中认为不确定度作为表征测量结果的重要参数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和理论应运而生。研究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完善现代不确定度理论,促进现代不确定度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现代不确定度理论的前提下,对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共轭贝叶斯原理,提出融合历史信息和当前样本信息的不确定度分量实时、连续更新方法;针对无信息、共轭先验贝叶斯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最大熵原理的贝叶斯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引入最优化算法和计算机编程实现不确定度的优化估计;通过模拟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以贝叶斯动态预测原理和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贝叶斯动态不确定度评定与预测方法。分析了动态随机过程特征和类型,重点建立了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预测模型;讨论了非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通过测量实例分析,为实际动态不确定度评定提供了普遍意义的指导。鉴于蒙特卡洛方法在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应用优势,提出了蒙特卡洛不确定度验证方法;通过模拟仿真实例分析,验证了贝叶斯动态不确定度评定与预测方法的可操作性,保证了不确定度评定与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重点关注了不确定度在产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了不确定度影响下的产品检验合格性判定方法;建立了单一产品检验合格判定误判率计算模型;针对批量产品检验,提出了全数检验产品合格判定误判风险评估方法。通过产品检验实例分析,综合运用所提出理论,为基于不确定度的产品检验合格判定方法提供了细化指导,为产品供求双方协商决定产品的合格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汉斌[8](2016)在《CMM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及误判风险评估》文中指出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测量结果质量的重要参数。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可靠评定,基于测量不确定度对产品检验误判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对于提高产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促进产品检验工作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产品检验中广泛应用的三坐标测量机(CMM)为研究对象,对CMM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及误判风险评估展开研究,重点解决CMM形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产品合格性判定及误判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优化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基于黑箱模型,采用测量系统分析方法进行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在系统分析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基础上,重点研究CMM形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提出符合形状测量特点的不确定度来源,建立以示值误差、重复性和复现性,以及量值特性指标无法包含的采样策略和测头配置等为来源的不确定度模型,研究了有别于尺寸测量的各不确定度分量评定流程和量化方法。提出了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产品检验合格性判定方法和误判风险评估模型。基于测量不确定度,将产品合格性区间分为合格区、不合格区和不确定区,针对测量结果位于不确定区的产品引起的合格性误判风险展开研究。分别通过绝对概率和条件概率模型,推导全数检验误判率预估公式;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分布,研究全数检验测量结果合格性判定和误判率计算方法;以全数检验误判率为基础,进行抽样检验误判率预估;讨论了抽样检验测量结果合格性判定方法,分别基于穷举法和蒙特卡洛法进行测量结果误判率计算。研究了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优化技术。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融合历史实验信息和日常测量信息,实现测量系统量值特性指标的实时、连续更新;通过在产品检验结果中融入统计受控的生产信息,对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进行重新估计,合理、有据地减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探讨了新一代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中符合性不确定度等不确定度的量化方法,为协调产品设计与检验工作提供依据;针对方向确定的未定系统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提出单侧不确定度的概念,采用单侧合成方法,合理有效减小测量结果分布区间。通过产品检验实例分析,综合运用提出的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及误判率计算关键技术,规范了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及误判风险评估的流程与方法。

魏忠玲[9](2016)在《新疆农产品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评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农产品定量包装商品缺斤短两、净含量标注混乱等现象逐渐上升为群众反映的热点、国家和政府部门关心的焦点、农产品相关计量监督行业的工作难点。目前定量包装商品关于如何保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精度、计量检验方法、数据处理以及如何有效的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等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近年来新疆农产品定量包装商品的特点,以袋装120g的新疆黑加仑葡萄干和袋装400ml新疆牛奶的定量包装商品检验评定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定量包装商品等相关的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了新疆农产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验评定体系及其评定指标和评定方法;应用质量单位标注净含量方法建立和分析了袋装120g的新疆黑加仑葡萄干的检验方法,保证了净含量精度和质量的控制方法。袋装120g的新疆黑加仑葡萄干的净含量评定按照标注和计算两部分进行分析,通过对常见的抽样方案和去皮重方案的比较,选出适合袋装120g的新疆黑加仑葡萄干的抽样方案和去皮重方案,选用以质量单位标注的检验方法,对所选设备和方案都做了详细的评定;应用体积单位标注净含量方法有效的分析了袋装400ml新疆牛奶的检验过程和检验结果的评定。袋装400ml新疆牛奶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重点介绍了相对密度的检验过程和评定方法,采用相对密度法对检验报告结果做出评定,针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矫正以及结果分析,并针对有效数字的保留和检验方法做出分析和评价。本文对新疆农产品定量包装净含量的检验测量精度做了分析,通过所选方法的数据测量过程,对其控制图进行判异,针对新疆黑加仑葡萄干120g和新疆定量包装牛奶400mL两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及权重比进行分析。针对新疆黑加仑葡萄干120g和新疆定量包装牛奶400m L的各自特征对不确定度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各自的检验方法确定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分别测定不确定度,对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和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和计算,做出A类和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也针对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的不同检验方法,做出了各自的不确定度分布情况表。最后本文使用Visual Basic 6.0|VB汇编语言编写了质量与计量检测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模块包括对本检验产品的净含量标注及净含量检验的自动计算与判断以及检验报告的输出。软件的界面包括净含量标注检查、基本信息、净含量检验数据、净含量检验结果等信息,软件通过对允许短缺量、修正因子、单个定量包装商品的实际含量和偏差、平均实际含量、标准偏差、修正值、实际含量修正结果等的检测,最后总体生成记录和报告。质量与计量检测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出具的检验报告准确无误,实现了自动运算,大大提高了检验员在数据处理时期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运算时出现的人为误差。在保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可达到合理控制包装净含量,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真正做到产品的合格量化。

关颖雄[10](2016)在《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文中指出笔迹鉴定,以解决可疑文书证据上的字迹是否为某人所写,以及多份可疑文书证据上的字迹是否为同一人所写等专门问题为任务,属于物证技术司法鉴定领域内文书司法鉴定类别当中的一个主要鉴定项目。从历史发展上看,笔迹鉴定也是司法鉴定(法庭科学)学科内少数几个因解决法律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专业。对笔迹鉴定人实施鉴定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其实质是讨论鉴定人如何实施道德上的自律和技术权(力)的自我规则问题。笔迹鉴定的质量,客观上就是反映笔迹鉴定意见满足司法活动中案件事实认定环节的需求的程度。要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可行的途径是对影响司法鉴定的所有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笔迹鉴定的质量目标,就是为案件的事实认定者准确认定某份文书上的笔迹是否为某人所写的基本事实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笔迹鉴定质量监控,是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在笔迹鉴定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是指针对笔迹鉴定人运用笔迹鉴定方法从事鉴定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满足司法活动中案件事实认定环节的需求而采取的监督和控制活动(措施)的总称。本文利用文献调查回顾、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三种主要方法,从公开的司法判决中,寻找、识别司法人员审查、评断、运用笔迹鉴定意见过程之中所在意的方面入手,逐步构建起关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框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即引言、笔迹鉴定概述、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控制和能力监督、笔迹鉴定方法及其确认、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以及结语。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界定,并且通过相关中外文文献的调查和回顾后发现,当今尽管各界对于司法鉴定(法庭科学)质量的重视已成为各界的共识,然而,针对笔迹鉴定开展质量监控的相关理论研究总体仍是“稀缺”,难以满足实践的需求。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向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笔迹鉴定而言,有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只是保障笔迹鉴定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从鉴定机构和鉴定管理的立场和角度看,人们仍需要运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保证鉴定人科学运用鉴定方法,以期实现笔迹鉴定之任务。本文的第一章是笔迹鉴定概述。要实现对笔迹鉴定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就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监控,则必须跳出单纯地“就技术论技术”的讨论。因此,有必要从开展鉴定质量监控的视角观察笔迹鉴定技术运行中的所涉及的基本要素。本章将鉴定技术和鉴定管理的视角加以整合,对笔迹鉴定进行概述,主要思路是从笔迹鉴定的对象和任务入手,对笔迹鉴定中的人员、材料、方法、实施过程以及鉴定结果当中的发现和解释等方面依次进行分析,为后续讨论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奠定基础。可以说,正是笔迹鉴定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其自身活动的范围和边界。在开展鉴定质量监控的过程中,有必要针对鉴定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其鉴定方法、鉴定人从事专业判断的内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和解释等方面,并需要按照笔迹鉴定过程的要求进行相应布局,保证鉴定人员的能力持续满足实施鉴定的要求,确保鉴定材料满足法律和技术要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识别出影响笔迹鉴定质量的“人员”、“材料”、“方法”等因素的基本面貌。本文的第二章是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对笔迹鉴定开展质量监控的活动,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管理。在论及如何应当如何开展笔迹鉴定质量监控时,必须考虑到什么是笔迹鉴定的质量,以及究竟为“谁”而实施质量监控。在本部分,笔者通过考察公开报道的司法判决文书中,法官对于笔迹鉴定意见所采纳或排除的基本态度和观点,从而识别出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可信”。笔迹鉴定意见的“可信”,构成了法官之所以采纳或不采纳某份笔迹鉴定意见的最为基本的依据。也就是说,说服法官采纳笔迹鉴定意见的核心因素,不是专家的资格和所谓的是否技术权威,而是要通过技术报告以及出庭作证,由鉴定人阐明其所得之结果,是基于应用普遍被认同的科学方法论而得到的。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目的,可以归结为:通过控制、监督,使得鉴定机构所出具的每一份笔迹鉴定意见,均是由具备能力的笔迹鉴定人,以符合学理和法理之方式,应用经过证实的可靠的鉴定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且该结果能够有效地让笔迹鉴定意见使用者所理解。从司法鉴定机构管理的立场来看,首先,有必要确保鉴定人满足应用鉴定方法的能力,对拟采用的鉴定方法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鉴定方法、按预期用途对鉴定方法进行确认等。笔迹鉴定实施过程中,鉴定人运用鉴定方法的过程必然涉及到诸多方面专业判断,需要鉴定人进行辩证思考和综合权衡。笔迹鉴定人实施鉴定的过程也必须接受法律规范的调控。鉴定实施前的预备阶段、分别和比较检验阶段、综合评断等阶段,无不涉及技术判断权的运用。而从管理实施之目标角度看,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主要是根据学理、法理以及本机构的实践惯例,去管控、约束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之权利。最后,由于鉴定意见最终是被侦查人员、检察官、律师、法官等非内行人使用的,鉴定意见当中蕴含的信息应当具备可被理解的特性,以清晰、准确的方式向通常而言是未经受过专门科学训练的“听众”,传递其发现和形成的专家意见。对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评判,应当成为质量监督、控制的必然内容。理解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目的,明确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之关系,厘清看待笔迹鉴定质量的观点,最终是为了提出实施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对于司法鉴定机构而言,对鉴定人所采用的质量监控手段,主要是岗位授权控制和执业过程中的能力水平监督两条主要途径。前者的关键点,在于通过设置机制以确认、验证某人是否符合从事本鉴定项目的必要能力,即是否具备从事笔迹鉴定的能力的初始条件;而后者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通过设置一定的机制并运用鉴定机构内部、外部的相关资源、途径,以确认、验证鉴定人是持续满足适用特定方法开展特定鉴定项目的能力,即能力是否持续获得满足。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笔迹鉴定人的技术能力及其评价。而对笔迹鉴定实施活动的监控,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第一个角度,属于“方法运行”的视角,即以鉴定方法为观察、描述的对象,其优点在于较为客观反映鉴定方法运行过程中的基本流程,有利于从技术的角度揭示方法运行之规律。第二个角度,属于“行为”的视角,即以鉴定人及其行为作为观察、描述的对象,其优点在于变换成为主体的视角后,能够较为容易揭示鉴定过程中的属于思维、感知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深化对鉴定人运用鉴定方法的认识。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需要整合上述两个视角。本文的第三章是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实践证明,单纯地依靠鉴定人“自律”,难以实现质量控制和监督的目的,“他律”有其现实之必要性。所谓“他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规制,体现在入口和过程两个方面。对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控制及其能力监控,是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核心内容,其落脚点,就是确保笔迹鉴定人始终满足“可信”的状态。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控制,就是指鉴定机构的管理层通过培训、考核,承认某人是否满足应用笔迹鉴定方法开展鉴定所需能力,并正式准许其履行鉴定岗位职责。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鉴定人管理体制下,司法鉴定人获得行政许可是执业的前提,但获许可颁证仅为执业的充分条件,而且主管部门的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单纯的法律控制有其局限性,因此,必要条件应是司法鉴定机构对鉴定人能否开展进行正式的承认。按照我国合格评定机构颁布的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精神,鉴定机构必须对鉴定人能否满足岗位需求进行管理,即岗位授权。司法鉴定机构有责任确保,笔迹鉴定人是有能力应用本机构采用的鉴定方法实施鉴定的。确保鉴定人的能力持续满足方法适用之要求,需要建立基本的程序和制度,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关于鉴定人是否满足要求的判定。而对笔迹鉴定人实施的岗位授权和控制,牵涉到的主要问题就是鉴定人的能力评价。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鉴定人执业的条件,是行政许可的条件,其反映但绝对不能等同于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条件。笔迹鉴定人是否确实具备开展鉴定的技术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同行加以评判,尤其是在专业团体并未就该方面取得一致意见以及专业团体在鉴定行业中所扮演之角色并未明确时,每个司法鉴定机构自身管理层的判断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迹鉴定人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执行岗位任务,即实施鉴定的过程之中,评价主要就应当围绕鉴定实施的各个阶段而展开。同时,对于原来未取得鉴定人执业资格的评价对象,有必要结合执业前所参加的培训中的表现,通过多种具体的依托形式,以实现整体的、连续性的评价。无论是司法鉴定机构还是笔迹鉴定人,具备持续不断提升其专业技术的意愿,并积极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可靠地运用鉴定方法所需之能力,这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司法的内在需求。在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和控制的技术评价整体模型中,总体上,每一环节均可以识别出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意识三个方面。各个阶段之间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在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持续保证问题上,则需要变换为综合的视角,将各个阶段所需求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类。经验表明,对笔迹鉴定人而言,保持其判断和评估的专门能力水平和层次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实践的磨练。对于新晋升的笔迹鉴定人,监督重点是其每年从事鉴定检案的数量,而且应当区分其在个案鉴定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对于鉴定人的出庭作证技能,则需要通过现场目击,以及对出庭作证准备材料进行技术审核的方式,结合其在资深邀请鉴定人指导下的工作阶段的技能表现,加以综合评估。同时,近年来,为落实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要求,我国司法鉴定领域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获实验室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逐年提升,定期参加能力验证计划,成为司法鉴定机构监控质量的必要的手段;司法鉴定机构参加能力验证计划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已经成为司法鉴定行政管理机关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按照学理的要求,能力验证作为一种质量控制手段,是需要与本机构的质量体系建设和运行结合起来的。将能力验证与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保证的若干监控依托形式的结合上,采用“盲测”的方式,可能在现阶段较为难以实现,但可以逐步过渡。实际上,将能力验证当成一种对笔迹鉴定人的“考试”并无任何问题,能力验证本身在笔迹鉴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可以很广,包括确认鉴定方法是否可靠,确认鉴定人是否能够按照本机构所采用的鉴定方法实施鉴定,以及识别鉴定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潜在致错因素等方面,其的确是质量控制的良好外部资源。然而,实验室管理者无法按照符合学理精神之要求运用能力验证计划,特别是强行将某些不属于其应有之功能加在其身上的话,这会带来潜在的反作用。本文的第四章是笔迹鉴定方法及其确认。按照现阶段我国笔迹鉴定技术标准化的总体架构,司法部部颁技术规范《笔迹鉴定规范》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笔迹特征的分类标准、《笔迹特征比对表》的制作规范、笔迹鉴定结论的种类及判断标准、笔迹鉴定规程、以及签名鉴定规程等五个具体方面,其主要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笔迹鉴定的实践特点而设置的,是协调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将来之间的一个历史的产物,有其必要性,是我国广大文件鉴定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从流程上看,在笔迹鉴定实施过程包括鉴定材料的勘验、检查,分别检验过程中的观察、文件其他要素的检测(检验),比较检验,以及综合评断等环节,均涉及具体的方法。从方法所涉及内容的角度看,笔迹鉴定中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分类的方法、特征确定的方法、特征比较的方法,以及综合评断方法等。对于司法鉴定机构而言,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和成果,能够为其带来科学的、行内一致认同的鉴定技术(方法),并供其选择、采用。但是,方法(技术)之存在,仅为开展笔迹鉴定的充分条件,司法鉴定机构需要根据认可准则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之精神,对笔迹鉴定人是否能够可靠地应用鉴定方法,满足鉴定要求进行确认。对于诸如笔迹鉴定、指纹鉴定、印章印文等同一认定类型的鉴定项目,其之所以出现人们常说的“失误”、“错误”,与其说是方法本身之科学基础存疑、不可靠,倒不如说是由于鉴定人运用方法过程之“不当”而导致的。笔迹鉴定方法确认的过程,是验证并提供可以客观评价之确凿依据,证明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鉴定方法(技术),是能够按照本机构已确立之流程、规范而实施,并满足检验、鉴定要求的。同时,对于笔迹鉴定人而言,其通过参加能力验证等外部活动,不断证实其自身是能够掌握并应用某一特定鉴定方法的。方法确认/验证的思想,就是需要鉴定机构运用资源和设置制度,通盘考虑技术运行中的各种因素,如“人员能力、设备条件、环境、方法设定条件参数的可靠性”等方面,从“法”的角度对影响鉴定质量的因素进行管控。笔迹鉴定中,鉴定人运用方法的过程,是理解、把握鉴定方法运行过程中的若干环节的过程,其是否确实能够满足鉴定需求,需要客观证据加以证实。由于方法确认本身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和技术应用工作,需要鉴定机构投入大量的资源。现阶段,我国司法鉴定机构的实际发展状况,决定了大多数从事笔迹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可能并不具备开展方法确认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应用方法前,其主要通过内部验证的方式,对《笔迹鉴定规范》所确立的技术方法是否符合预期检验目的和具体要求开展验证,并形成客观证据。也就是说,司法鉴定机构若需要采用《笔迹鉴定规范》作为本机构开展笔迹鉴定实施的具体方法,有必要对上述规范中建立的特征体系、特征确定方法、特征比较方法等方面是否能够满足笔迹同一认定的需求进行验证,并将相关过程记录归档保存,作为客观验证的证据。本文的第五章是笔迹鉴定过程的监控。笔迹鉴定过程,对笔迹鉴定人而言,其就是根据委托方所列的委托要求,对提交鉴定的检材笔迹和样本笔迹进行分别检验、比较检验和综合评断,最后形成鉴定意见报告的一组活动,必要时,这组活动的范围还会延伸到出庭接受质证的活动。笔迹鉴定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其目的在于向“司法”这一母系统证明,“鉴定”子系统所出具之书面报告,是鉴定人符合法理和学理要求地运用可靠鉴定方法而得到的结果。笔迹鉴定的实践表明,鉴定中潜在的导致错误的因素,主要分布在鉴定受理、鉴定中的检验、综合评断三个环节中,其中某些因素相对较为容易控制,如对于伪装笔迹的识别,通过持续训练、广泛讨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某些因素,如综合评断中鉴定人形成主观确信程度的形成以及具体结论种类之选择,有时候就会显得较难控制和监督。通过识别出的“点”和监控“面”,建立“客观证据”为抓手,落实独立检验以及技术评审机制,是有可能对这些潜在的消极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和监督的。笔迹鉴定人在严以律己之“自律”精神的指导下,需要就笔迹鉴定过程的所见、所想、所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述和记载,并保证其合理、可靠性,这不仅是出于满足监管需求的形式化的“仪式”,更应是履行鉴定人“明智、诚实”运用专门知识之职责的实质表现。除了鉴定人本身的自律以外,技术复核人在笔迹鉴定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对鉴定人技术判断权之运行,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在根本上,技术复核人所扮演的,就是相对“超脱”于鉴定组或原鉴定人的客观的评审者的角色,需要其挑出某些原鉴定人可能忽略的方面,甚至纠正某些不客观的偏见。若鉴定组内意见不一致时,技术复核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扮演着相对积极的中间人的角色,既主持讨论,引导鉴定组识别出分歧点之所在,又可以提供技术方面的参考线索,更可以根据司法鉴定机构质量体系文件所设定的政策,提请进入文件鉴定的特别程序。受理后的笔迹鉴定案件,最终是由具体的各个鉴定人完成,由不同的鉴定人组成鉴定组并作为承办案件的基本单位,是我国笔迹鉴定的特色。本门学科、专业的特点,决定着每一个笔迹鉴定人之“成长”过程和能力层次所处的相对“位置”,的确存在客观差别。也就是说,从开展鉴定质量监控的角度看,鉴定机构及其管理层必须承认各个鉴定人,在能力层次上和本领域中专业特长方面的差别,并根据这种差别,在实施具体的检验、鉴定工作前,在法律、技术规范等外部条框的限定下,作出最为符合本机构实质的具体选择。同时,司法审判活动所运用之实物证据,在被呈交法庭之前,大多经历调查(侦查)人员收集、运输、保管以及实验室检验、鉴定等一系列流程,这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发生影响实物证据证明价值之可能性,确立笔迹鉴定材料流转的监督、控制规则,既是确保司法、执法活动中对证据保管(监管)记录链要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措施,更是防止将不相关材料与鉴定材料相互混杂,或者防止将检材、样本相互混淆,影响鉴定的实施。由于在涉及其他理化检验项目时,需要对检材、样本材料采取有损检验,需要通过监督、控制规则,将鉴定实施过程中,针对鉴定材料所进行的处理、引起的变化等有效记录,以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笔迹鉴定材料流转过程记录,需要遵循“流转过程记录的同步规则”以及“流转过程记录的充分性规则”。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针对笔迹鉴定专业的特点,通过设置制度和程序,建立起多道“防火墙”,充分地信任、依靠同行的力量为鉴定技术应用过程的可靠性提供保证。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主体所开展的全部工作,就是代表鉴定机构对鉴定组在实施环节中形成的鉴定意见和制作的技术记录进行复核和评审,以实现技术“把关”的目的,并使之符合本机构的质量方针和体系。这一环节所开展的监督、控制工作,应当遵从“全面覆盖,重点突出”、“遵从学理,讲求依据”等原则。笔迹鉴定材料流转至鉴定组后,由第一鉴定人首先按照各鉴定机构设定的内部作业流程开展检验。一般地,鉴定人在实施检验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包括管理方面的记录以及技术方面的记录,前者如鉴定材料流转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以及相关取样记录等,而后者主要就是指检验原始记录、特征比对表,必要时,还可能包括鉴定组内的鉴定人就具体个案进行讨论而形成的讨论记录等。笔迹鉴定组内的第一鉴定人完成鉴定并形成相应的结论后,其需要将鉴定材料流转至鉴定组内的其他鉴定人处,由其进行独立鉴定。鉴定组内的其他鉴定人形成的鉴定结论可能会与第一鉴定人所形成的鉴定结论产生分歧。另一方面,当鉴定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后,案件材料和鉴定意见初稿将流转至技术复核人处,进入复查流程。在此过程中,技术复核主体也可能形成与鉴定组不一致的意见。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针对本机构鉴定人构成条件和实际,以及笔迹鉴定专业的特点,设置鉴定结论分歧解决机制,作为质量监控的组成部分。笔迹鉴定意见报告形成后,经过授权签字和程序审核后,最终就形成本系统向司法系统的输出。在鉴定质量监控的视角下,笔迹鉴定意见报告文本除了应当符合规范的“刚性”要求外,还需要从可读性方面进行审查。笔迹鉴定意见的可读性,即鉴定意见的使用者可从鉴定意见文本中解读出鉴定实施过程,并对鉴定人的主观推论过程(论点、论据和解释等)有较为全面的理解。笔迹鉴定意见文书所承载的内容,既反映检验、鉴定的客观过程,也反映鉴定人逻辑推论过程和结果,前者与后者是相互连结的统一整体,鉴定意见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部分互为支撑,相互对照。结论部分,笔者提出了在开展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关键点就是笔迹鉴定人、笔迹鉴定方法运作两个要素,并梳理、提出了关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总体框架。下一步研究的方向,首先是关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全面提升。笔迹鉴定专业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只有通过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综合协调,从“人”的角度出发,将笔迹鉴定作为系统看待的同时,也能准确把握笔迹鉴定运行的关键条件,充分运用“质量三角”模型提供的制度基础,切实推动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提升,结合鉴定教育和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笔迹鉴定质量的提升形成坚实基础。同时,由于理论研究本身的系统性要求,在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基础上,需要将研究视野延伸至物证技术司法鉴定的各个领域,研究带有共性的问题,实现物证技术司法鉴定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不断丰富、完善我国司法鉴定质量管理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司法鉴定实践。

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研讨会报道之四 国际情况与合格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研讨会报道之四 国际情况与合格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钢中稀土镧、铈、钇快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1 引言
    1.2 稀土在钢中的应用
        1.2.1 稀土元素性质
        1.2.2 稀土元素的发展
        1.2.3 稀土在钢中的作用
    1.3 检测技术的发展
        1.3.1 钢、铁中检测方法研究
        1.3.2 稀土检测方法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稀土钢标定试样的制备
    2.1 试验设备及原理
        2.1.1 真空感应熔炼炉
        2.1.2 全谱火花直读光谱仪
    2.2 标定试样设计原则
    2.3 标定试样制备
        2.3.1 原材料成分
        2.3.2 标定试样的目标成分
        2.3.3 标定试样的制备
    2.4 均匀性测试
        2.4.1 块状试样的制取
        2.4.2 分析线的筛选
        2.4.3 均匀性判定
    2.5 探究镁对标定试样中镧、铈、钇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1 试验设备及原理
    3.2 屑状样制取
    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镧、铈、钇及镁含量
        3.3.1 溶样
        3.3.2 分析线筛选
        3.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检测
    3.4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4.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方法
        3.4.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标准工作曲线的准确性验证分析
    4.1 检验试样的制备
        4.1.1 检验试样的设计原则
        4.1.2 检验试样的成分设计
        4.1.3 检验试样的目标成分
        4.1.4 检验试样的炼制
        4.1.5 待测钢样的处理
        4.1.6 全谱直读光谱法测定检验试样中稀土含量
    4.2 不确定度分析
        4.2.1 测试结果带来的不确定度
        4.2.2 铁基体带来的的不确定度
        4.2.3 检测人员对测量数值不确定度
        4.2.4 实验环境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2.5 合成不确定度的评定
    4.3 ICP-AES测定值与全谱火花直读光谱测量值对比
        4.3.1 ICP-AES测定检验试样
        4.3.2 测试结果比较
    4.4 F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2)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压电式推力矢量测量系统不确定度模型化研究
    2.1 推力矢量定义与几何描述
    2.2 压电式推力矢量测量系统
    2.3 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模型
        2.3.1 推力矢量测量系统的测量模型
        2.3.2 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模型
        2.3.3 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高阶传播模型
        2.3.4 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推力矢量测量GUM法不确定度评定
    3.1 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
    3.2 GUM法不确定度评定
        3.2.1 A类不确定度评定
        3.2.2 B类不确定度评定
        3.2.3 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3.3 GUM法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3.4 GUM法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4.1 压电式推力矢量测量系统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3.4.2 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推导
        3.4.3 GUM法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3.5 GUM法局限性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1 基本思想
    4.2 蒙特卡洛法的实现
        4.2.1 抽样仿真次数M
        4.2.2 随机抽样—产生随机数
        4.2.3 蒙特卡洛法输出量评定
    4.3 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4.4 蒙特卡洛法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蒙特卡洛法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5.1 最大熵原理
        5.1.1 基本思想
        5.1.2 优化算法
    5.2 舍选抽样法
    5.3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蒙特卡洛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软件的实现
    5.4 MCM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5 本章小结
6 推力矢量MCM与 GUM法不确定度评定对比分析
    6.1 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质量比较
    6.2 不确定度与合格判定
    6.3 对比验证
        6.3.1 自适应蒙特卡洛法
        6.3.2 验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索引
附录 B 图清单
附录 C 表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小杂粮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研究现状
        1.3.1 光谱检测技术
        1.3.2 快速检测技术
        1.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4 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4.1 萃取技术
        1.4.2 净化技术
        1.4.3 其他萃取净化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杂粮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溶液配制
        2.2.2 样品前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2.3.2 仪器条件的选择
        2.3.3 基质效应评价
    2.4 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
    2.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2.6 小结
第三章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小杂粮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溶液配制
        3.2.2 样品前处理
        3.2.3 仪器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3.3.2 仪器条件选择
    3.4 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
    3.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3.6 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3.6.1 检测结果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
        3.6.2 不确定度来源及分量计算
        3.6.3 标准物质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C)
        3.6.4 试样质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m)
        3.6.5 体积转移过程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V)
        3.6.6 重复性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_(rel)(r)
        3.6.7 测量回收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_(rel)(Rec)
        3.6.8 仪器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_(rel)A
        3.6.9 检测结果与扩展不确定度(Uc)表示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精密铂电阻温度计不确定度评定及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测量不确定度的发展
        1.3.2 可靠性理论的发展
        1.3.3 PRT测量不确定度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2章 铂电阻温度计与测量不确定度
    2.1 温标与铂电阻温度计
        2.1.1 温标
        2.1.2 铂电阻温度计
    2.2 PRT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2.2.1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2.2.2 PRT不确定度来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
    3.1 GUM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1.1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3.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3.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3.1.4 扩展不确定度
    3.2 MCM不确定度评定
        3.2.1 蒙特卡洛法概述
        3.2.2 MCM不确定度评定的步骤
        3.2.3 自适应蒙特卡洛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确定度分量实验测量及标定
    4.1 铂电阻温度计测量系统
    4.2 热迟滞性实验分析
        4.2.1 实验测量方案设计
        4.2.2 热迟滞性测量结果分析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自热效应实验分析
        4.3.1 自热特性的测量原理
        4.3.2 自热测量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铂电阻温度计标定
        4.4.1 标定方案设计
        4.4.2 比较法标定
        4.4.3 固定点标定
        4.4.4 比较法与固定点标定结果分析
    4.5 年稳定性测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评定结果与可靠性验证
    5.1 GUM评定结果分析
    5.2 MCM仿真结果分析
        5.2.1 建立测量模型
        5.2.2 设定概率密度函数
        5.2.3 MCM编程运算
        5.2.4 输出结果分析
    5.3 评定质量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标准气配制研究现状
        1.2.1 国内标准气配制和应用现状
        1.2.2 国外标准气配制与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标准气的配制方法技术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标准气遵循的要求和规范
第2章 标准混合气的制备方法研究
    2.1 标准混合气体配制技术
        2.1.1 常规标准混合气的制备方法
        2.1.2 配制方法的改进
        2.1.3 配制装置及分析用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2.1 原料气体选择与纯度分析
        2.2.2 容器(气体钢瓶)选择与预处理
    2.3 氮中硫化氢标准气体的配制
        2.3.1 混合气中各组分的计算原理
        2.3.2 实例对比与分析
    2.4 甲烷中多元组分标准气体的配制
        2.4.1 称量和分压联合法
        2.4.2 分压法
        2.4.3 称量法
    2.5 小结
第3章 标准混合气的性能评价
    3.1 标准混合气的均匀性、稳定性、准确性检验
        3.1.1 均匀性检验方法
        3.1.2 稳定性检验方法
        3.1.3 准确性检验方法
        3.1.4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3.2 实验数据
        3.2.1 均匀性实验数据
        3.2.2 稳定性实验数据
        3.2.3 准确性实验数据
    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均匀性分析
        3.3.2 稳定性分析
        3.3.3 准确性分析
        3.3.4 实验不确定度数据的量化处理
    3.4 小结
第4章 标准气体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4.1 配制方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1.1 操作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4.1.2 充装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
    4.2 不确定度计算
        4.2.1 称量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2.2 分压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2.3 测量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
    4.3 不确定度数据及分析
    4.4 实例与运用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6)现代不确定度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理论及问题评述
        1.2.1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起源与发展
        1.2.2 现代不确定度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CMM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化研究
    2.1 模型分类
        2.1.1 测量模型
        2.1.2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模型
        2.1.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2.1.4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模型化流程
    2.2 标准不确定度分析模型的建模方法
        2.2.1 基于误差溯源法的不确定度分析模型
        2.2.2 基于量值统计法的不确定度分析模型
    2.3 基于MCM误差代数和合成原理的不确定度合成
        2.3.1 MCM基本原理
        2.3.2 方和根法合成不确定度的局限性分析
        2.3.3 不确定度代数和合成方法
    2.4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3.1 基于贝叶斯统计原理的标准不确定度估计
        3.1.1 贝叶斯原理
        3.1.2 基于无信息先验的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
        3.1.3 基于共轭先验的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
        3.1.4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
    3.2 动态不确定度评定与预测方法
        3.2.1 动态随机过程
        3.2.2 贝叶斯动态预测
        3.2.3 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
        3.2.4 非平稳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
        3.2.5 贝叶斯动态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3.3 基于MCM的现代不确定度验证方法
        3.3.1 贝叶斯标准不确定度估计方法的验证
        3.3.2 动态不确定度评定与预测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MM面向任务不确定度评定及优化
    4.1 CMM概述
    4.2 CMM面向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4.2.1 CMM测量任务的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4.2.2 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4.3 CMM典型任务不确定度评定建模
        4.3.1 尺寸测量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4.3.2 形状测量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4.3.3 位置测量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4.3.4 实例分析
    4.4 CMM面向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优化方法
        4.4.1 不确定度分量的二次优化评估
        4.4.2 重复性不确定度分量的实时更新
        4.4.3 实例分析
    4.5 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智能评定软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误差传递机理的VCMM
    5.1 CMM几何误差建模
        5.1.1 CMM几何误差分析
        5.1.2 CMM几何模型
        5.1.3 CMM几何误差检测方法
    5.2 几何误差引入的三维不确定度建模与量化
        5.2.1 CMM三维不确定度模型
        5.2.2 几何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量化
    5.3 测头系统引入的三维不确定度
    5.4 VCMM
        5.4.1 VCMM概述
        5.4.2 基于三维不确定度的VCMM设计
        5.4.3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贝叶斯动态不确定度评定实例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概述
        1.2.1 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现状
        1.2.2 不确定度在产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与更新方法
    2.1 贝叶斯原理
        2.1.1 贝叶斯先验分布
        2.1.2 贝叶斯后验分布
    2.2 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1 基于无信息先验的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
        2.2.2 基于共轭先验的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
    2.3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3.1 最大熵先验分布
        2.3.2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2.4 贝叶斯不确定度评定与更新方法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不确定度评定与预测方法探讨
    3.1 动态随机过程
        3.1.1 动态随机过程概述
        3.1.2 动态随机过程分类
    3.2 贝叶斯动态预测原理
        3.2.1 贝叶斯预测原理
        3.2.2 贝叶斯动态预测模型
    3.3 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
        3.3.1 无信息先验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
        3.3.2 有信息先验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
    3.4 非平稳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初探
    3.5 贝叶斯动态不确定度评定实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特卡洛不确定度验证方法
    4.1 蒙特卡洛不确定度评定
    4.2 蒙特卡洛动态不确定度验证
    4.3 蒙特卡洛不确定度验证仿真实例
        4.3.1 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验证实例
        4.3.2 非各态历经随机过程动态不确定度验证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确定度在产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5.1 不确定度在产品检验中的应用概述
    5.2 单一产品合格判定误判风险评估
        5.2.1 单一产品检验第I类误判率计算
        5.2.2 单一产品检验第II类误判率计算
    5.3 全数检验误判风险评估
        5.3.1 全数检验顾客风险
        5.3.2 全数检验厂家风险
    5.4 产品检验测量实例分析
        5.4.1 单一产品检验误判风险评估实例
        5.4.2 全数检验产品误判风险评估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CMM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及误判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MM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产品检验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任务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MM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
    2.1 产品检验与不确定度的关系
    2.2 CMM不确定度评定基本方法
        2.2.1 CMM不确定度来源
        2.2.2 不确定度评定模型
        2.2.3 基于测量系统分析的不确定度评定
        2.2.4 CMM典型任务不确定度评定
    2.3 CMM形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3.1 CMM形状测量不确定度建模
        2.3.2 CMM形状测量各不确定度分量量化方法
        2.3.3 CMM形状测量不确定度的二次评估
        2.3.4 CMM形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产品检验误判风险评估
    3.1 产品检验方法概述
    3.2 全数检验误判风险评估
        3.2.1 全数检验误判风险
        3.2.2 全数检验前误判率预估
        3.2.3 全数检验测量结果误判率计算
    3.3 抽样检验误判风险评估
        3.3.1 抽样检验误判风险
        3.3.2 抽样检验前误判率预估
        3.3.3 抽样检验测量结果误判率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优化技术
    4.1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量值特性指标更新
        4.1.1 量值特性指标更新的必要性
        4.1.2 贝叶斯方法概述
        4.1.3 量值特性指标更新方法
        4.1.4 量值特性指标更新程序
    4.2 融合生产信息的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
        4.2.1 融合生产信息的意义
        4.2.2 信息融合方法
        4.2.3 融合效果仿真验证
    4.3 GPS不确定度评定初探
        4.3.1 GPS不确定度概述
        4.3.2 规范不确定度评定
        4.3.3 方法不确定度评定
        4.3.4 执行不确定度评定
        4.3.5 符合性不确定度评定
    4.4 单侧不确定度评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MM产品检验实例分析
    5.1 测量对象及测量任务
    5.2 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5.2.1 孔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2 圆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3 产品检验合格性判定及误判率计算实例
        5.3.1 全数检验误判率预估
        5.3.2 抽样检验误判率预估
        5.3.3 全数检验结果合格性判定
        5.3.4 抽样检验结果合格性判定
    5.4 不确定度评定优化技术实例分析
        5.4.1 量值特性指标更新
        5.4.2 融合生产信息的产品合格性判定
        5.4.3 GPS不确定度评定
        5.4.4 单侧不确定度评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工作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新疆农产品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立项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评定方法研究现状
        1.2.2 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不确定度评定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理论基础研究
    2.1 定量包装商品的特点
    2.2 商品净含量的规定
        2.2.1 净含量和标注净含量
        2.2.2 实际含量和平均实际含量
        2.2.3 偏差和标准偏差
        2.2.4 允许短缺量
    2.3 计量检验的基本要求
    2.4 统计抽样检验基础及基本原理
第三章 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评定指标及体系构建
    3.1 商品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评定指标
        3.1.1 净含量标注要求
        3.1.2 净含量计算要求
    3.2 商品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及评定方法
        3.2.1 检验基本程序及要求
        3.2.2 样本的抽取
        3.2.3 除去皮重方案的选择评价
    3.3 以新疆黑加仑葡萄干为例用质量单位标注净含量的检验方法
        3.3.1 检验原理和适用范围
        3.3.2 检验设备的选择评价
        3.3.3 检验过程及结果的判定
    3.4 以新疆定量包装牛奶 400mL为例用体积单位标注净含量的检验方法
        3.4.1 绝对体积法检验原理
        3.4.2 相对密度的检验方法分析
    3.5 净含量标注及净含量评定准则
    3.6 检验报告结果的评价
    3.7 结果校正
    3.8 检验结果分析
    3.9 测量结果评价
        3.9.1 一般商品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分析
        3.9.2 定量包装商品相对密度净含量的检验方法评价
第四章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与体系改进
    4.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4.2.1 方差合成定理
        4.2.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4.3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和测量模型
        4.3.1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4.3.2 建立测量模型
    4.4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U(x_i)和不确定度分量U(y_i)
        4.4.1 输入量估计值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4.4.2 输入量估计值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4.4.3 输入量分布情况的估计
    4.5 测量过程的统计控制
        4.5.1 常规控制图
        4.5.2 控制图异常的判断准则
    4.6 检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4.6.1 一般商品检验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及权重比分析
        4.6.2 相对密度法检验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及权重比分析
    4.7 检验、评定体系的改进
    4.8 小结
第五章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结果运算处理系统应用
    5.1 系统软件流程
    5.2 软件的实现和检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笔迹鉴定概述
    第一节 笔迹鉴定的对象和任务
        一、笔迹鉴定的对象
        二、笔迹鉴定的任务
        三、明确笔迹鉴定对象和任务的意义
    第二节 笔迹鉴定的人员与材料
        一、笔迹鉴定人
        二、笔迹鉴定材料
    第三节 笔迹鉴定的方法与过程
        一、笔迹鉴定的方法
        二、笔迹鉴定的过程
    第四节 笔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解释及其表述
        一、笔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
        二、笔迹鉴定结果中的解释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一、讨论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之间的互动
        三、笔迹鉴定对司法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被采纳原因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二、笔迹鉴定意见被采纳的原因讨论
    第三节 笔迹鉴定质量的内涵
        一、讨论笔迹鉴定质量内涵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的固有特性
        三、笔迹鉴定系统所满足的要求和满足的程度
    第四节 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念和制度基础
        一、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理念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理念的实质
        三、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制度基础
    第五节 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目的和手段
        一、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目的
        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手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
    第一节 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的理论前提
        一、看待、理解笔迹鉴定人的方式
        二、看待、理解笔迹鉴定人的具体观点
        三、诉讼模式关注笔迹鉴定人的环节
    第二节 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和控制
        一、实施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依据
        二、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中的技术能力评价依据
        三、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实施主体
        四、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依托形式
        五、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的暂停、取消
    第三节 笔迹鉴定人的技术能力监控
        一、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持续保证
        二、能力验证计划对保证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笔迹鉴定方法及其确认
    第一节 笔迹鉴定中的方法论
        一、笔迹鉴定方法论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笔迹鉴定方法论中的辩证概念(关系)
        三、笔迹鉴定方法论的运用
    第二节 笔迹鉴定的方法
        一、笔迹鉴定材料实地勘验的方法
        二、笔迹特征的发现、记录方法
        三、笔迹特征的比较方法
        四、笔迹鉴定中的综合评断方法
    第三节 笔迹鉴定方法的确认和验证
        一、鉴定方法确认和验证概述
        二、笔迹鉴定方法的确认和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
    第一节 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概述
        一、笔迹鉴定实施过程中的潜在致错因素
        二、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中的“点”与“面”
        三、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的主体及其角色
    第二节 笔迹鉴定受理环节的质量监控
        一、笔迹鉴定受理环节质量监控的目标
        二、笔迹鉴定受理环节质量监控的内容
        三、笔迹鉴定组的构成及其控制
        四、笔迹鉴定材料流转的监督、控制
    第三节 笔迹鉴定实施环节的质量监控
        一、笔迹鉴定实施环节质量监控的原则
        二、对笔迹鉴定检验过程记录的监督和控制
        三、笔迹鉴定结论分歧的解决机制
    第四节 对笔迹鉴定意见文书的质量监控
        一、设立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评价准则的理论依据
        二、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内涵
        四、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基本要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今后研究方向:笔迹鉴定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一 NIST“笔迹鉴定流程图”
附录二 ILAC指南《法庭科学过程模块》(摘译)
附录三 ASCLD/LAB Legacy(2005 版)准则(摘译)
附录四 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和控制的相关规范性要求
附录五 笔迹鉴定人能力要求框架
附录六 ASTM制定的笔迹检验、鉴定相关标准体系
附录七 笔迹鉴定科学方法应用逻辑进路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研讨会报道之四 国际情况与合格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钢中稀土镧、铈、钇快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D]. 李杰.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D]. 郑科.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1(02)
  • [3]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D]. 孙小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高精密铂电阻温度计不确定度评定及可靠性分析[D]. 张恒.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5]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D]. 刘锦韬.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现代不确定度理论及应用研究[D]. 程银宝.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2)
  • [7]现代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应用[D]. 姜瑞.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3)
  • [8]CMM产品检验不确定度评定及误判风险评估[D]. 王汉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16(12)
  • [9]新疆农产品定量包装净含量检验评定研究[D]. 魏忠玲.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10]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D]. 关颖雄.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和表示研讨会报告第 4 号国际情况和资格判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