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有线电视小区管网建设经验

沧州有线电视小区管网建设经验

一、沧州有线电视小区管网建设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曹奎[1](2020)在《某房地产标准化开发项目管理中目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限购、限价等政策,积极有效地引导房地产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地产公司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由原来单一的规模化目标,变更为规模效益两手抓。地产标准化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快速的发展,能够利用一致性来降低成本,节约设计时间,树立品牌形象。为达到规模与效益的双丰收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地产公司走上了自己的标准化之路。本文介绍了标准化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流程,并通过分析标准化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现状,论证了采用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介绍了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应用。通过林溪郡标准化房地产项目案例论证了目标作业成本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房地产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和优势。最终在目标作业成本的管理模式下使目标成本的下降率在1.49%以内,作业成本的管理下降率在1.44%以内,使得标准化项目整体成本控制在2.93%以内,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该论文有图11幅,表13个,参考文献72篇。

朱明[2](2018)在《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关注房屋的建筑质量。本文以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对该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X小区建设项目的概况和特点,运用4MIE理论分析了小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X小区建设项目的自身质量管理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材料和设备、文明施工、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符合该小区质量管理的保障体系;最后,从X小区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计划、4M1E因素控制、质量控制重点、项目事后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小区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以达到小区质量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马钰[3](2018)在《城市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城市地下管线是保证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规划指导、总体建设、先地下、后地面、先规划、后施工,科学编制城市地下管线,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本原则。为了提升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城市设计需要越来越精细化,城市市政管线布置也需要精细化,城市市政管线规划是否合理,将直接关乎到城市生活环境。但现实情况中市政管线规划设计往往缺乏长远考虑,更多的时候是按照过去的经验进行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判定市政管线工程综合规划的实际建成效果。首先,本研究结合市政管线综合的内涵和实际规划建设经验,确定了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详细分析,可充分了解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借鉴相关领域的指标体系,基于一定原则与方法进行指标遴选,以现阶段所存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社会发展指数、经济指数、综合安全指数等内容进行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最终得出指标的定义、价值、评价标准。最后,对复杂对象利用多指标评价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将基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均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到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中。根据本研究确定的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有代表性的区域和项目规划方法进行评价考核,验证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是衡量建设效果的重要标尺,将建设效果量化,以数据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可增加建设效果的说服力、科学性和对比性,使评价工作有据可依且高效化,为开展市政管线工程综合规划建设的考评工作提供方向。

赵少飞[4](2019)在《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历史进程中,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准确判断和重大决策。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要处理好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具有极为直接的积极作用,对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河北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近些年,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2017年河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5.01%,但总体而言,距离国家58.52%的平均城镇化率还有一定差距。在京津冀一体化历史背景下,河北省更应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新型城镇化建设既需要正确的实施战略与策略,也离不开科学的城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评价体系。本文正是以此为目的,研究过程中用到了相关经济学理论、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K-均值聚类法、CCR、BCC、SE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利用的分析软件有SPSS 20.0、SOLVER 9.0、Matlab。论文共分为七章:简要概括如下:首先,从历史、时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五方面分别详尽地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明确了选题依据,点明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五个方面确定了研究目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和学术成果,最后给出了本文的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随后,对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该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1.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总结归纳城镇化的内涵;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城镇化质量和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四个层面进行了城镇化的理论分析。2.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部分探讨了新时代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用较大的若干驱动力及作用机理。3.探析了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力,具体介绍了特色产业驱动力、乡土特色文化、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县政策推动以及外界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阻滞力,最后概括了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系统。紧接着,对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做质量评价。确定了以8个投入指标,11个产出指标组成的指标评价体系,选择河北省100个县的截面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以2017年河北省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主,搜集各类指标数据,从新型城镇化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角度进行了 K-均值聚类分析。从分类结果来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超过一半的县的产出和投入处于最低的类中,投入产出均不足;唐山市的城镇化的投入与产出效果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最高;内丘县无论从投入水平还是产出水平而言,都处于最低的分类中,说明内丘县的城镇化建设在河北省并不理想。而后,进行了基于DEA的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通过CCR和BCC模型,确定了相对有效和相对无效的县域,并利用投影定理得到各无效县域在各要素上的不足或冗余值。对55个技术有效的DMU做超效率模型分析,发现效率值发生变化,均大于1。张家口康保县效率值最大,邢台内丘县排名14,有效DMU可以按比例地增加投入而保持有效,投入增加的比例即为超效率测度值。因此,内丘县的城镇化投入可增加2.2877倍而保持效率值不变。河北省11个市整体来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各地区总体新型城镇化效率良好,55个县的有效的;二是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较为显着,康保县效率指数超过3,而昌黎县仅为0.4758。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超效率平均值的排名和得分为:张家口、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廊坊、承德、邯郸、唐山、沧州、秦皇岛。沧州、唐山、秦皇岛的城镇化效率水平最差;张家口、保定城镇化水平有效的县比例最高;而石家庄和邢台城镇化水平效率大于2的县比例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评价投入指标体系进行降维,消除了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再以主成分为自变量,各产出因素分别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出各投入指标对产出指标的影响程度(系数),并得出具体的函数关系式。最后,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文明县城三个层面总结了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模式并给出了实现路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对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和评价。二是建立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效率区分结构,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分析河北省各县城镇化效率,算出了投入冗余值和产出不足值。三是构建了多维度县域新型城镇化动力因素结构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县域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动力因素解析和动力不足的机理分析。

张爱平[5](2017)在《鄂尔多斯市宜居城市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建成区面积逐渐拓展。但在城市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发生了城市拥挤、环境破坏、生态质量减弱等诸多城市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因此,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众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本文通过参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在深刻分析当前时代背景、深入剖析宜居城市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结合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从主客观层面构建了鄂尔多斯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直接综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价分析,指出了宜居城市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最后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6大方面提出宜居鄂尔多斯建设的优化路径。本课题研究将对今后鄂尔多斯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孙博扬[6](2017)在《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系统规划及建设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文中指出地下市政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呈上升趋势,敷设的地下管线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历史遗留等因素,我国地下管线的建设问题较多,诸如管线分头管理、缺乏合理规划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改善地下管线建设及管理混乱的状况,地下管廊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且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了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节省经济成本,延吉市于2009年开始规划地下管廊的建设。本文将以延吉市为例,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的规划及建设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首先,论文介绍了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背景及目的意义,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地下综合管廊建立建设的理论研究,总结了地下管线的敷设方式,从各种敷设方式的优缺点中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延吉市规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条件与必要性。从大小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延吉市完全有能力且有必要规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其三,深度分析了延吉市地下各市政管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问题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各市政管线的系统问题和各市政管线的建设问题。其四,对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布局方式、管线入廊、附属工程和配套设施规划进行了分析,提出现有规划和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以人民路地下综合管廊为案例,对管廊的布舱方式和同舱管线的相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文中提到的不足之处拟出了解决的方案与建议。

陈石[7](2016)在《华北地区典型绿色住宅小区建设效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的提高,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但部分开发商存在高估绿色建筑建设成本,低估绿色建筑建设效益的问题,并误导消费者,将绿色建筑等同于高成本建筑,高档建筑,以此作为宣传噱头。因此,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典型绿色住宅小区项目进行研究,对项目实施绿色建筑的建筑增量成本(相对于节能65%的建筑)和绿色建筑经济环境等进行效益分析,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这五个方面,定量分析绿色建筑的建设增量成本和绿色建筑取得的经济环境效益。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开发商积极进行绿色住宅小区建设,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清新宜居、生活舒适便捷的绿色住宅小区,给居民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带动新建住宅项目提升品质;另一方面为华北地区今后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合理选用适合的绿色技术提供有力的经济数据参考,同时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制定的相关政策及标准提供依据,并根据增量成本的多少及经济性评价,合理制定华北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度和规模。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典型绿色住宅小区项目开展调查研究,汇总并整理绿色建筑申报评价标识时选择的指标项(因控制项是申报绿色建筑的前提,是必须要满足的指标项,故本课题着重分析一般项与优选项)与绿色建筑所采用的关键技术;(2)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出申报绿色建筑时,申报率和通过率较高的指标及技术措施;申报率较低且技术手段难以实现的指标及技术措施;(3)对绿色建筑项目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在对其建造/设备成本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4)采用市场价值法对绿色建筑主要技术措施所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计算分析。

闫建新[8](2015)在《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以宾县为例》文中认为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是城市规划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与方法平台。当今我国关于小城镇地区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较少,基于小城镇环境承载力的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依附在大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中,而未形成专业的、综合化的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研究方法也倾向于定性分析,定量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未形成体系。因此,建立定量化分析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文首先通过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风险理论与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在关系,探究一般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方法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风险作出评价,确定主要风险承灾因子,指导小城镇公共安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结合鱼骨图分析法建立小城镇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影响小城镇公共安全的环境承载力因子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建立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模型,得出小城镇环境承载力在公共安全上的评价结果,针对评价结果做出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分析,构建了基于环境承载力模式的小城镇安全规划框架,使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小城镇安全规划在基本理论上得到融合。最后,以黑龙江宾县为例,基于风险分析建立宾县小城镇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测度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运用量化主成分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小城镇前三个主成分因子包括公共医疗卫生设施、防灾避难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提出安全规划对策,并根据宾县小城镇环境承载力评价排名结果对宾县各乡镇提出安全规划对策,补齐小城镇各乡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短板,变灾后应对为灾前预防,让我们的城镇更加安全。总之,论文将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方法体系、规划程序和主要内容,为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提供智能化和定量化的方法和解决手段,丰富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内容。

刘长民[9](2014)在《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基于对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大量农民脱离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向城市涌入,导致了我国诸多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同时,农村社会也因为精英劳动力的流失而导致基层组织缺乏活力,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现代农业后继无人,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城乡统筹发展受到了农村因素的制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是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研究的新型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介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城市社区之间,由相邻的农村地域人口实现集中、规模化居住,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一般具有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共同体。它具备居民自治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社区文化功能。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2008年底,山东省颁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制定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建设年度实施规划,鼓励各地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资源整合、管理与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几年来,山东省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县域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出现了诸城市、汶上县、济阳县、黄岛区等典型案例。基于对产业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关系,德州市提出了“两区同建”的举措,即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这种模式很具有生命力。实践中,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形成了“多村一社区”模式、“一村一社区”模式、“村庄合并社区”模式、“企业社区”模式、“新城市主义社区”模式等多种模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也表现出了发展中的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或者表现在思想理论和体制层面,或者表现在微观实践和措施层面。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速度比较快,有两点启示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力;二是“两区同建”是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庆云县的“两区同建”促进了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研究美国的自治型农村社区发展案例、日本的“市町村”大合并案例、新加坡的“组屋社区”发展案例,还有以色列的民主合作自治农业社区案例,可以总结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这包括农村社区建设要重视社区规划,社区建设定位与管理要重视社区居民的社会民生,社区建设需要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多主体参与,社区建设投入的资金需多渠道投入。通过研究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案例和省情实际,借鉴国外农村社区发展经验,本文认为,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内容应包括社区经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相关立法建设等五个方面。顺利实现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措施是,在发展模式、建设内容上进行指导思想的创新,在土地制度、房屋产权制度、社区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多主体参与的社区建设与运作经费的投入机制,培育以农村新型社区为依托的产业,加快规范与发展农村新型社区组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居民培训教育活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

刘庆强[10](2013)在《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民需求意愿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河北省正在大力实施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战略决策,把优化农村环境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居住方式为目标,真正形成农村生产生活便利、村庄环境优美、住宅居住舒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本文在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实践发展背景下,以消费和居住在农村新民居的农民为研究对象,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的感知价值相关理论作为基础,从农村新民居建设发展中农民感知价值视角对农民新民居需求意愿展开研究。研究包括分析了农村新民居建设发展意义、现状和需求状况。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研、预测试步骤开发出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测量表。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探讨在“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下,对于农民新民居消费感知价值与消费需求意愿的影响驱动关系和内在机理,构建了农民对农村新民居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因素模型、农民对农村新民居权衡因素与需求意愿模型以及基于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的农民群体识别模型。并基于“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的感知价值水平差异,对农民新民居消费需求进行识别和划分为不同类型农民需求意愿群体,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农民消费需求意愿群体“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影响作用和构成维度重要影响程度的显着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农民消费需求意愿群体所具备的人口统计特征和对新民居的消费特征,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新民居建设发展策略设计和引导对策及建议。发挥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作用,实现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人本性、科学性和适应性。主要研究结论是:在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农民需求意愿具有多元性,不同特征的农民群体对新居民建设的优先领域的选择也会产生影响;农民对农村新民居的感知价值由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组成,农民感知利益由感知核心利益、感知附加利益和感知关系利益构成,农民感知风险由感知经济风险、感知心理风险和感知社会文化风险构成,并开发和形成了最终的感知利益测量量表、感知风险测量量表和感知价值测量量表;农民对于农村新民居的感知价值是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之间的权衡,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利益对农民感知价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农民感知风险对农民感知价值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农民感知风险对于农民感知价值和农民需求意愿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农民感知利益;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对农民需求意愿、农民满意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农民满意和农民感知利益对农民需求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对于农民需求意愿的影响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民感知价值对农民需求意愿的直接影响,二是农民感知价值通过农民满意对农民需求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基于感知利益-感知风险双维感知变量的权衡,对农民群体进行了识别,将其划分为感知高利益-高风险敏感型群体、感知低利益-高风险消极型群体、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冷漠型群体和感知高利益-低风险积极型群体4类农民群体,设计了对应新民居产品设计以及社区设施和服务设计;从规划建设、规范政策执行、沟通宣传、培育农村产业、资金筹集、新民居农村社区管理、新民居公共服务水平和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引导对策和建议。

二、沧州有线电视小区管网建设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沧州有线电视小区管网建设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某房地产标准化开发项目管理中目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理论分析
    2.1 房地产项目标准化管理
    2.2 目标成本管理
    2.3 作业成本管理
    2.4 房地产标准化项目目标作业成本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房地产标准化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地产标准化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3.2 标准化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处理建议
    3.3 实施目标作业成本的管理模式必要及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4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在房地产标准化项目的应用
    4.1 目标成本的制定
    4.2 作业成本的实施分析
    4.3 ERP技术对于目标作业成本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住宅项目案例分析
    5.1 项目背景介绍
    5.2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标准化住宅项目中的实施分析
    5.3 目标作业成本考核与分析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成果
    6.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项目管理
    2.2 项目质量管理
        2.2.1 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
        2.2.2 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2.2.3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2.2.4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2.3 工程质量管理
    2.4 全面质量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简介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特点
        3.1.3 施工进度
    3.2 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3.2.1 组织机构设置
        3.2.2 项目主要管理人员
    3.3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3.3.2 人员问题
        3.3.3 机械设备问题
        3.3.4 材料问题
        3.3.5 施工方法和环境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
    4.1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4.1.1 项目管理工作目标
        4.1.2 项目施工质量目标
    4.2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
    4.3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保障策略
        4.3.1 组织保障策略
        4.3.2 制度保障策略
        4.3.3 技术保障策略
        4.3.4 材料和设备保障策略
        4.3.5 文明施工保障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
    5.1 施工质量计划
    5.2 小区建设项目4M1E影响因素控制
        5.2.1 人的因素控制
        5.2.2 建筑材料的因素控制
        5.2.3 机械设备的因素控制
        5.2.4 施工方法的因素控制
        5.2.5 施工环境的因素控制
    5.3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重点
        5.3.1 小区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5.3.2 小区建设项目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5.3.3 小区建设项目主要工程质量控制
    5.4 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事后质量控制
        5.4.1 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5.4.2 工程项目竣工质量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市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外对市政管线工程研究的进展
        1.3.2 国内外对城市市政管线精细化布置研究进展
    1.4 评价方法
        1.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1.4.2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1.4.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4.4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1.4.5 实际应用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市政管线综合复杂性研究
        2.1.1 市政管线综合规划内涵
        2.1.2 各类市政专业管线特点
    2.2 指标选定原则
    2.3 指标选取方法
    2.4 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考核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体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市政管线综合指标量化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3.1 指标量化评价研究
        3.1.1 社会发展指数
        3.1.2 经济指数
        3.1.3 综合安全指数
    3.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3.2.1 市政管线综合评估指标权重确定分析
        3.2.2 指标评价标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
    4.1 项目规划背景
    4.2 评价方法应用
    4.3 应用结果分析
    4.4 评价体系在城市市政管线精细化布置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附件
    城市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调查问卷
    专家调查问卷评分结果
致谢

(4)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及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镇化的研究方向
        1.3.2 城镇化关于动力机制、质量与效率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创新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2.1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2.1.1 城镇化理论内涵
        2.1.2 城镇化的理论分析
    2.2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2.2.1 政府力量
        2.2.2 市场主导
        2.2.3 产业结构转换
        2.2.4 科技力量
    2.3 新型城镇化动力不足分析
        2.3.1 政策驱动力不足
        2.3.2 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不足
    2.4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力
        2.4.1 内丘县经济概况
        2.4.2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特色产业驱动力
        2.4.3 乡土特色文化
        2.4.4 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
        2.4.5 县政策推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力保障
        2.4.6 外界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阻滞力
    2.5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投入产出指标主成分分析
    3.1 数学模型构建
        3.1.1 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
        3.1.2 主成分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3.1.3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1.4 评价指标的确定
        3.1.5 原始数据收集与整理
    3.2 基于SPSS的新型城镇化多指标实证分析
        3.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变量的共线性分析
        3.2.3 变量的主成分提取
    3.3 基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导言
    4.2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4.2.1 聚类分析的分类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2.3 样本间的相似性度量——距离
        4.2.4 K-均值聚类法
    4.3 K-均值聚类实证分析
        4.3.1 原始数据处理
        4.3.2 投入角度的聚类分析
        4.3.3 产出角度的聚类分析
        4.3.4 聚类分析结果及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EA的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
    5.1 导言
    5.2 数据包络法基本内容
        5.2.1 DEA基本模型
        5.2.2 DEA效率
    5.3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分析
        5.4.1 基于投入导向的CCR和BCC模型相对有效性评价
        5.4.2 基于超效率模型的效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北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模式探索
    6.1 引言
    6.2 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
        6.2.1 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6.2.2 内丘县美丽乡村的成功实践
        6.2.3 “三化”长效机制
        6.2.4 美丽乡村实践效果
    6.3 内丘县特色小镇建设探索
        6.3.1 太行山苹果小镇建设
        6.3.2 扁鹊康养小镇建设
        6.3.3 交台社区——中国百果小镇建设
    6.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内丘县文明县城建设
        6.4.1 组织层面推进美丽县城建设
        6.4.2 美丽县城建设的重点工作
        6.4.3 美丽县城建设实施步骤
        6.4.4 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6.4.5 保障措施
    6.5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鄂尔多斯市宜居城市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1. 国外研究进展
        2. 国内研究进展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框架
    (四)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一、宜居城市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 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 宜居城市的概念
        2. 宜居城市的内涵
    (二)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
        1. 人地关系理论
        2. 人居环境理论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生态城市理论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 自然地理条件
    (二) 社会经济现状
    (三) 城市建设概况
    (四) 宜居工程概况
三、鄂尔多斯市宜居城市评价
    (一) 客观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方法
        3. 数据来源及计算
        4. 结果分析
    (二) 主观评价
        1. 调查问卷设计
        2. 调查问卷分析
        3. 数据处理和评价方法
        4. 评价结果
四、鄂尔多斯市宜居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一) 经济结构有待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亟待大力发展
    (二)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人才支撑作用亟待提高
    (三)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民生改善有待持续推进
    (四) 城市综合支撑能力不足,生活便利水平有待提升
五、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经验
    (一) 国外宜居城市实践经验
    (二) 国内宜居城市实践经验
六、鄂尔多斯市宜居城市建设优化路径
    (一) 机遇和动力
    (二) 发展目标
    (三) 优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鄂尔多斯市城市宜居性调查问卷

(6)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系统规划及建设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延吉市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2.4 地基承载力与地下水
        2.2.5 地址构造条件
    2.3 经济社会条件
    2.4 城市发展规划
    2.5 综合管廊建设条件分析
        2.5.1 延吉市经济水平
        2.5.2 地下空间条件满足
        2.5.3 建设技术成熟
第三章 延吉市各专业管线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管线建设现状
        3.1.1 供热现状
        3.1.2 给水现状
        3.1.3 燃气管网系统现状
        3.1.4 电力系统现状
        3.1.5 雨水系统现状
        3.1.6 污水系统现状
    3.2 管线系统存在的问题
        3.2.1 供热系统
        3.2.2 给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3.2.3 天然气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3.2.4 排水系统
    3.3 管线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管线急需改造升级
        3.3.2 管线易损
        3.3.3 用土地资源
        3.3.4 管理界面混乱
        3.3.5 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
第四章 延吉市综合管廊总体建设研究
    4.1 综合管廊的类型
    4.2 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总体建设方案
    4.3 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存在的问题
    4.4 延吉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建议
    4.5 管线入廊分析研究
        4.5.1 热力管道
        4.5.2 电力管线
        4.5.3 通信(含广电)管线
        4.5.4 给水管道
        4.5.5 天然气管线
    4.6 人民路综合管廊建设方案
    4.7 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管线相容性分析
        4.7.1 布置原则
        4.7.2 管线相容性
    4.8 地下综合管廊附属工程规划研究
        4.8.1 消防系统
        4.8.2 通风系统
        4.8.3 供电系统
        4.8.4 照明系统
        4.8.5 排水系统
        4.8.6 标识系统
        4.8.7 监控与报警系统
    4.9 配套设施规划及建设研究
        4.9.1 控制中心
        4.9.2 变电所
    4.10 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平台规划研究
        4.10.1 信息化管理平台规划目标
        4.10.2 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平台规划内容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华北地区典型绿色住宅小区建设效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1.2.2 绿色住宅小区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绿色住宅小区相关理论
    2.1 绿色住宅小区的内涵
        2.1.1 绿色住宅小区
        2.1.2 绿色住宅小区的特征
    2.2 绿色住宅小区的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全生命周期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第三章 绿色住宅小区案例分析
    3.1 华北地区典型绿色住宅小区技术应用分析
        3.1.1 绿色建筑标识总体情况
        3.1.2 选取项目概况
        3.1.3 评价指标选择及技术分析
    3.2 华北地区典型绿色住宅小区增量成本分析
        3.2.1 定义和增量基准
        3.2.2 华北地区典型绿色住宅小区增量成本分析统计
    3.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下降的潜力分析
第四章 绿色住宅小区效益分析
    4.1 定义
    4.2 绿色住宅小区的效益分析
        4.2.1 节能技术效益
        4.2.2 节水技术效益
        4.2.3 节材技术效益
        4.2.4 节地技术效益
        4.2.5 运行管理效益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以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3 相关概念
        1.3.1 环境承载力
        1.3.2 风险分析
        1.3.3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
        2.1.1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2.1.2 环境承载力评价程序
    2.2 风险理论
        2.2.1 风险辨识
        2.2.2 风险评价
        2.2.3 风险的预测分析
    2.3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
        2.3.1 安全城市理论概述
        2.3.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基础
        2.3.3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2.4 小城镇公共安全现状
        2.4.1 小城镇公共安全现状
        2.4.2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体系
    3.1 风险分析
        3.1.1 信息收集
        3.1.2 风险预防
        3.1.3 致灾因子分析
        3.1.4 承灾因子分析
        3.1.5 风险因子确定
    3.2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3.2.1 编制指标的原则
        3.2.2 小城镇指标解读
        3.2.3 小城镇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3.3 环境承载力测度与评价
        3.3.1 标准化处理
        3.3.2 计算数据表Y_iX_j的相关系数矩阵R
        3.3.3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3.3.4 求主成份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3.3.5 主成份得分
        3.3.6 公共安全承载力评价
    3.4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对策
        3.4.1 量化主成分规划对策
        3.4.2 一般性应对灾害的安全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宾县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4.1 风险分析
        4.1.1 致灾因子分析
        4.1.2 承灾因子分析
    4.2 环境承载力测度与评价
        4.2.1 宾县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4.2.2 环境承载力测度
        4.2.3 环境承载力评价
        4.2.4 各指标标准值区间确定
    4.3 宾县公共安全规划对策
        4.3.1 宾县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4.3.2 宾县防灾避难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4.3.3 宾县重点基础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4.3.4 各乡镇公共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基于对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3 国内外农村社区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之处
2 建设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区与农村社区
        2.1.2 新型农村社区
    2.2 相关理论与应用
        2.2.1 公共服务的理论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2.4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3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情况
        3.1.1 政府工作和政策文件
        3.1.2 已运行社区的基本特点
    3.2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
        3.2.1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诸城市案例
        3.2.2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汶上县案例
        3.2.3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济阳县案例
        3.2.4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青岛市黄岛区案例
    3.3 山东省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3.3.1 多村一社区模式
        3.3.2 一村一社区模式
        3.3.3 村庄合并社区模式
        3.3.4 “企业社区”模式
        3.3.5 新城市主义社区模式
    3.4 山东省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成绩与启示
        3.4.1 山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主要成绩
        3.4.2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3.5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分析
        3.5.1 思想理论层面和制度体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3.5.2 微观实践和措施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山东省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案例的实践考察与启示
    4.1 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情况
        4.1.1 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两大措施
        4.1.2 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4.1.3 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存的问题
    4.2 庆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村并居和两区同建)情况
        4.2.1 庆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4.2.2 庆云县合村并居的指导性原则
        4.2.3 庆云县“两区同建”的主要做法
        4.2.4 庆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满意度问卷调查
        4.2.5 庆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尚存的问题
    4.3 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5 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代表性案例
        5.1.1 美国自治型农村社区发展案例
        5.1.2 日本的“市町村”大合并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政策
        5.1.3 新加坡的组屋社区发展
        5.1.4 以色列的民主自治农业社区
    5.2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5.2.1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都很重视社区规划
        5.2.2 社区建设定位与运转侧重社会民生
        5.2.3 社区建设需要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多主体参与
        5.2.4 社区建设投入的资金来源于多渠道
        5.2.5 社区的自治和自助能力借助非政府组织在不断提高
    5.3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6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思考
    6.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
        6.1.1 地方政府
        6.1.2 农村社区居民
        6.1.3 社区组织
        6.1.4 政府与农民主体间的利益均衡
    6.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内容
        6.2.1 社区经济建设
        6.2.2 社区组织建设
        6.2.3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6.2.4 社区相关立法
        6.2.5 社区文化教育建设
    6.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6.3.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创新
        6.3.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制度创新
        6.3.3 鼓励多路径建设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
        6.3.4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多主体参与的社区建设与运作经费的投入机制
        6.3.5 培育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依托的产业
        6.3.6 加快规范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组织
        6.3.7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居民培训教育活动
        6.3.8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农村社区建设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民需求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感知价值相关研究
        1.3.2 感知价值驱动因素相关研究
        1.3.3 我国传统农村民居和新民居(新农村住宅)的研究
        1.3.4 关于新民居(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1.3.5 农村新民居(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农民的需求研究
        1.3.6 农村新民居建设模式的研究
        1.3.7 河北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实践
        1.3.8 国外农村民居经验研究
        1.3.9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界定
    1.7 相关概念界定
        1.7.1 农村新民居概念的界定
        1.7.2 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与农民感知价值概念的界定
        1.7.3 农民需求意愿概念的界定
2. 理论依据
    2.1 感知价值相关理论
        2.1.1 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维度
        2.1.2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特征
        2.1.3 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因素研究
    2.2 感知利益相关理论
        2.2.1 感知利益的概念内涵
        2.2.2 感知利益的维度构成
    2.3 感知风险相关理论
        2.3.1 感知风险的概念维度研究
        2.3.2 感知风险的相关变量研究
    2.4 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农民需求分析
    3.1 农村新民居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3.2 农村新民居建设发展现状和问题
        3.2.1 农村新民居建设发展现状
        3.2.2 农村新民居建设的问题
    3.3 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农民需求分析
        3.3.1 农村新民居建设需求研究设计
        3.3.2 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多元性需求分析
        3.3.3 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优先序需求分析
    3.4 本章研究小结
4. 概念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4.1 概念模型构建的相关态度和行为理论
        4.1.1 态度构成要素的研究模型
        4.1.2 态度认知理论
        4.1.3 态度与行为关系理论
    4.2 概念模型构建的逻辑路线
    4.3 基于感知价值(RNHFPV)的农村新民居农民权衡因素概念模型
        4.3.1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RNHFPV)的影响因素
        4.3.2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利益构成维度
        4.3.3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风险构成维度
        4.3.4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RNHFPV)权衡因素概念模型
    4.4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RNHFPV)权衡因素与农民需求意愿关系概念模型
        4.4.1 模型构建基础
        4.4.2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RNHFPV)与农民需求意愿的影响关系
        4.4.3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RNHFPV)权衡因素与需求意愿的影响关系
        4.4.4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RNHFPV)权衡因素与农民满意的影响关系
        4.4.5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RNHFPV)权衡因素与农民需求意愿的关系概念模型
    4.5 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村新民居农民需求意愿识别概念模型
        4.5.1 模型构建基础
        4.5.2 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村新民居农民需求意愿识别概念模型
    4.6 本章研究小结
5. 实证研究设计
    5.1 调研对象与调研设计
        5.1.1 调研对象的确定
        5.1.2 调研流程整体设计
    5.2 样本设计和样本选择
        5.2.1 确定样本框架
        5.2.2 样本选择
        5.2.3 样本数量
    5.3 初始量表开发
        5.3.1 已有的相关量表开发概述
        5.3.2 本研究初始问卷及测量量表开发设计思路
        5.3.3 农村新民居需求意愿调研问卷及感知价值测量量表的开发
    5.4 量表测量模式与深度访谈
        5.4.1 量表测量模式
        5.4.2 基于深度访谈的量表内容效度修正
    5.5 问卷预测试和信效度检验
        5.5.1 问卷预测试实施
        5.5.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5.6 正式调研与样本回收
    5.7 本章研究小结
6. 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村新民居农民需求意愿驱动因素及机理分析
    6.1 样本总体状况
        6.1.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6.1.2 原住房特征
        6.1.3 样本的新民居特征
    6.2 因子结构分析
        6.2.1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利益因子分析
        6.2.2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风险因子分析
    6.3 测量模型检验与分析
        6.3.1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利益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6.3.2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利益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3.3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利益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风险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6.3.5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风险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3.6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风险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3.7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农民满意和农民需求意愿测量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6.4 结构模型整体性检验与分析
        6.4.1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权衡因素与农民需求意愿关系模型的拟合度检验与分析
        6.4.2 农村新民居农民感知价值权衡因素与需求意愿关系模型的路径关系假设检验与分析
        6.4.3 基本结论
    6.5 本章研究小结
7. 基于新民居感知价值的农民群体识别与策略设计
    7.1 基于新民居感知价值的农民群体识别
        7.1.1 基于新民居感知价值的农民群体识别结果
        7.1.2 基于新民居感知价值的农民群体分布特征
        7.1.3 不同类型农民群体的新民居感知价值水平
    7.2 感知高利益-高风险敏感型农民群体特征与策略设计
        7.2.1 感知价值与新民居需求意愿关系的拟合度与路径关系检验
        7.2.2 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及构成维度对于新民居需求意愿的影响
        7.2.3 敏感型农民群体特征分析
        7.2.4 敏感型农民群体的新民居设计
    7.3 感知低利益-高风险消极型农民群体特征与策略设计
        7.3.1 消极型农民群体特征分析
        7.3.2 消极型农民群体的新民居设计
    7.4 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冷漠型农民群体特征与策略设计
        7.4.1 感知价值与新民居需求意愿关系的拟合度与路径关系检验
        7.4.2 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及构成维度对于新民居需求意愿的影响
        7.4.3 冷漠型农民群体特征分析
        7.4.4 冷漠型农民群体的新民居设计
    7.5 感知高利益-低风险积极型农民群体特征与策略设计
        7.5.1 感知价值与新民居需求意愿关系的拟合度与路径关系检验
        7.5.2 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及构成维度对于新民居需求意愿的影响
        7.5.3 积极型农民群体特征分析
        7.5.4 积极型农民群体的新民居设计
    7.6 本章研究小结
8. 农村新民居建设发展中基于农民感知价值的引导对策和建议
    8.1 科学规划指导新民居建设
    8.2 科学执行农村新民居建设相关政策
    8.3 培育必要的产业支撑
    8.4 多渠道解决农村新民居建设资金
    8.5 加强农村新民居社区管理
    8.6 提高农村新民居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8.7 完善农村新民居建设的示范村做法
    8.8 本章研究小结
9.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沧州有线电视小区管网建设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房地产标准化开发项目管理中目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D]. 曹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南通市X小区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 朱明.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3]城市市政管线综合建设效果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 马钰.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4]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D]. 赵少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5]鄂尔多斯市宜居城市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爱平.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6]中小城市地下管廊系统规划及建设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D]. 孙博扬. 延边大学, 2017(02)
  • [7]华北地区典型绿色住宅小区建设效益分析研究[D]. 陈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02)
  • [8]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以宾县为例[D]. 闫建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3)
  • [9]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基于对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D]. 刘长民.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10]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民需求意愿研究[D]. 刘庆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沧州有线电视小区管网建设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