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前动脉窃取综合征:病例报告

大脑前动脉窃取综合征:病例报告

一、大脑前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曹丽芝[1](202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CA)检查研究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变化及脑血管异常发生情况,为疾病的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9月因主诉“眩晕”或“头晕”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454例患者。其中主诉为眩晕者219例、主诉头晕者2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基线资料特征及TCD、CA对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1)入组454例眩晕及头晕患者中,男性患者311例(68.5%),女性患者143例(31.5%)。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无差异(c2=1.462,P=0.227>0.05)。(2)年龄最大89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为59.14岁。患者年龄<40岁的有23例(5.0%),4060岁的有216例(47.6%),>60岁的有215例(47.4%)。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无差异(P=0.744>0.05)。(3)诱发性前庭综合征38例(8.4%),自发性前庭综合征416例(91.6%)。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诱发性前庭综合征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766,P=0.009<0.05)。(4)眩晕或头晕症状持续时间<1分钟的有16例(3.5%),持续数分钟的有101例(22.3%),持续数小时的有183例(40.3%),持续时间>24小时的有154例(33.9%)。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分布情况无差异(P=0.538>0.05)。(5)伴随症状发生率从高到低为:恶心227例(50.0%)、呕吐167例(36.8%)、走路不稳109例(24.0%)、共济失调102例(22.5%)、肢体麻木78例(17.2%)、眼震67例(14.8%)、头痛67例(14.8%)、耳鸣32例(7.0%)、听力下降10例(2.2%)、视物黑朦5例(1.1%)。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眼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既往史及合并疾病发生率从高到低为:高血压病297例(65.4%)、高脂血症230例(50.7%)、嗜烟史213例(46.9%)、糖尿病115例(25.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11例(24.4%)、嗜酒史100例(22.0%)、脑梗死94例(20.7%)、冠心病57例(12.6%)、房颤14例(3.1%)。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高血压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369,P=0.021<0.05)。(7)与血流速度正常值相比:40岁以下的眩晕及头晕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R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增快,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的PSV减慢;40-60岁的眩晕及头晕患者MCA、ACA的PSV增快,PCA、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PSV减慢;60岁以上的眩晕及头晕患者MCA、ACA、PCA、BA的PSV增快,VA的PSV减慢。眩晕组及头晕组相比:40岁以下的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PCA、VA、BA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的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PCA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有颈部动脉斑块者366例(80.6%);有脑血管狭窄者283例(62.3%),其中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60例(13.2%)、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67例(14.8%)、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狭窄156例(34.4%);椎基底动脉狭窄223例(49.1%),MCA狭窄170例(37.4%),颈内动脉狭窄85例(18.7%),ACA狭窄49例(10.8%),PCA狭窄47例(10.4%),锁骨下动脉狭窄42例(9.3%),颈外动脉狭窄20例(4.4%),颈总动脉狭窄12例(2.6%);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183例(40.3%),一侧VA发育优势62例(13.7%),一侧VA先天发育不良32例(7.0%),VA走行变异16例(3.5%),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2例(2.6%),ACA先天发育不良3例(0.7%),双侧VA发育纤细1例(0.2%);我们将椎基底动脉狭窄、一侧VA发育优势、PCA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一侧VA先天发育不良、VA走行变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双侧VA发育纤细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266例(58.6%)。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MCA狭窄、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眩晕/头晕患者以自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为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恶心、呕吐,眩晕患者共济失调、眼震的发生率高于头晕患者。眩晕/头晕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变化主要表现为颈动脉系统的PSV增快,椎基底动脉系统的PSV减低;眩晕患者与头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存在差异。脑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是眩晕/头晕的重要发病原因;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发生率高于头晕患者,头晕患者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生率高于眩晕患者。

赵焱,陶定波[2](2014)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无颈内动脉系统TIA临床症状及体征的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在发病<48 h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检测并对比病例组缺血区和对侧对照区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脑内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分析其与CTA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35例患者中有28例(80%)在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MTT图上发现灌注异常区28例,CBF图上发现23例,而CBV图上仅15例;另外7例患者在所有灌注参数图上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35例患者中CTPI、CTA出现异常的对应关系存在以下4种情况:(1)CTPI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显示其责任血管者有25例(71%),包括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16例、血管多发软斑块13例、颈内动脉系统发育不良6例,并有多种病因共存现象。(2)CTPI发现灌注异常,而CTA未发现责任血管者有3例(9%)。(3)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而CTA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3例(9%)。(4)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未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4例(1 1%)。结论 MTT是颈内动脉系统TIA在CTPI检查中最敏感、最主要的指标,而CBF、CBV的变化可反映患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状态。颈内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发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CTPI与CTA联合应用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诊断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信息,并可以为TIA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谷惠子[3](2013)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PWI、MRI、MRA表现》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首先被神经科应用以来,现已经被各科室广泛冠名。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A-PWI)检查是否有后循环缺血,进一步探讨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方法和资料:本研究对2011年1至2012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3例VBI患者进行MRI、MRA及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检查,原始图像经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处理后获得后循环供血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transit time,r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4组参数图。同时对其病因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既往有高血压病13例(占56.5%),糖尿病4例(占17.4%),高脂血症4例(占17.4%),吸烟6例(26.1%),心脏病6例(26.1%)。临床症状以眩晕最常见23例(100%)。本研究中23例患者头MRI均未发现后循环梗死灶。头部MRA检查:13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3例患者(占13.0%)存在椎动脉发育不良,还有3例患者(占13.0%)存在血管的非自然扭曲。18例(占78.2%)的患者脑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对23例患者行PWI检查,其中4例患者发现异常,但均表现为前循环供血区的灌注异常(如图3.1),其中单独达峰时间延长的2例,达峰时间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二者同时延长的有2例;相对脑血容量和相对脑血流量都正常者2例,相对脑血流量、相对脑血容量降低者有2例。另外19例未发现灌注异常表现(如图3.2-3.5)。结论: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后循环缺血情况可能并不一致,联合PWI、MRI、MRA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估。2、对于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的VBI,由于可能已形成侧枝循环,因此尚处于代偿状态。但由于已经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说明可能已经存在某一与症状相关区域点灶的缺血,应给予重视,避免其发展为后循环脑梗塞。3、前循环血管病变时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也可以导致VBI,并出现相应后循环的临床症状。

钟秀玲,吴志强,陈仰昆,肖卫民,李爱萍,李婉仪,石铸[4](2012)在《颈动脉系统盗血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内盗血的临床特点、机制及检查手段。方法 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MRA,TCD,颈部血管彩超,DSA检查比较。结果 3例患者均发现:①轻活动状态下起病;②体征,症状相对较轻,临床预后相对好;③头颅MRI分水岭区病灶多斑块,串珠样;④血管检查显示责任血管与责任病灶不一致;⑤临床治疗保证灌注压是关键。结论在脑血管狭窄中出现与病变血管不一致的临床表现,要考虑颅内盗血现象,且DSA检查是最直观可靠的手段;预后良好,但慎用扩血管药物。

申林娜[5](2011)在《主动脉夹层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分析及TCD在脑部并发症随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了解主动脉夹层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以便作出正确处理。第二部分通过对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神经系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和预防,并评价TCD在脑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4月期间,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胸腹部CT/MRI确诊的23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伴发神经系统损害组(n=66)和不伴发神经系统损害组(n=168)。比较2组间起病情况、分期、分型、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失访病例不计入统计),分为:非手术治疗组(n=23)、手术治疗组(n=37)。其中手术治疗组又分为:手术治疗A组(覆膜支架部分/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n=25)、手术治疗B组(覆膜支架未封闭左锁骨下动脉,n=12)。比较3组间性别、分期、分型、治疗效果、TCD检查结果(39例患者接受TCD检查)等方面的差异;自身随访前后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入院的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TCD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部分:伴发神经系统损害组和不伴发神经系统损害组在性别(P>0.05)、临床分期(P>0.05)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分型方面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临床误诊率(P<0.01)、死亡率(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非手术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TCD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x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P<0.05),手术A组与手术B组TCD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随访前后对照研究分析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TCD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伴发神经系统损害在临床分型中常见于Stanford A型,首次误诊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不伴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非手术治疗死亡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以出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为常见。部分或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没有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TCD检查不能完全诊断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可能与不同途径的侧枝循环建立、操作者的经验、检查仪器的灵敏度等相关。

吴毅杰[6](2011)在《青年脑梗死14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本地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及血管病变特点,了解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死亡原因,从而提高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诊断和防治水平。据我们所知,苏南地区尚无针对青年脑梗死人群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148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年龄段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采集患者的既往病史,血管病家族史及住院期间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应用TOAST病因分型,OSCP临床分型两种分型方法对患者进行分型,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血管病变,预后等特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青年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各项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8例患者中,其中男性104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38.3±6.7岁。35岁以下患者43例, 35以上患者10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9,P=0.095)。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构成以原因不明型(SUE)脑梗死居多,约占患者总人数的31.9%,但烟雾病,脑动脉夹层等其他原因也应高度重视。不同年龄组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构成亦有不同,大动脉卒中型(LAA)在35岁以上人群居多(χ2=4.364,P=0.037),原因不明卒中型(SUE)脑梗死在35岁以下人群居多(χ2=6.089,P=0.014)。所有患者中合并有血脂异常最为多见(56.8%,84/148),其次为高血压病(52%,77/148),以下依次为吸烟(33%,49/148),酗酒(22.5%,33/148),血管病家族史(20.9%,31/148),糖尿病(10%,15/148)。不同年龄段危险因素分布不同,高血压(χ2=20.102,P<0.01),血脂异常(χ2=5.408,P=0.019)在3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明显多于35岁以下人群,各实验室指标异常中,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43.2%)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66.6%)应予以高度重视,但两个不同年龄段各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病因组间合并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吸烟,血管病家族史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86.5%,χ2=33.659,P<0.01)在小动脉卒中型(SAA)脑梗死发生率最高,血脂异常(81.5%,χ2=10.566,P=0.032),吸烟(55.3%,χ2=13.677,P=0.008),血管病家族史(39.5%,χ2=11.315,P=0.023)在大动脉卒中型(LAA)脑梗死发生率最高。患者的OSCP临床分型中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最为常见,占全部患者的47.3%,不同年龄组青年脑梗死患者OSCP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占全部患者的(54.1%)。多发性脑梗死在3545年龄组更为常见(χ2=4.529,P=0.038)。颅内段血管狭窄病变显着多于颅外段血管狭窄病变(χ2=6.279,P=0.012),颅外段血管前循环病变显着多于后循环血管病变(χ2=6.752,P=0.018),颅内段血管前循环病变显着多于后循环病变病变(χ2=20.429,P<0.001)。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吸烟及血管病家族史与青年脑梗死脑动脉狭窄形成密切相关。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不同年龄组患者近期预后无明显异常,远期预后以1535岁年龄组完全无症状患者居多(χ2=4.981,P=0.026),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对于预防青年患者脑梗死的复发及死亡有重要意义。结论: 1.青年脑梗死患者男性居多,35岁以后发病率增加更为明显。2.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分型以不明原因型脑梗死患者较多,其他原因也应高度重视。35岁以上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较多。3.危险因素中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最高,且3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更高。4.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腔隙性综合症,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以35以上患者更为常见。5.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病变多于颅外血管,前循环病变多于后循环血管病变。6.青年脑梗死患者以35岁以下年龄组预后更好。

孟相君[7](2010)在《侧支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系统地研究及探讨椎基底动脉(vertebral basilar artery,VBA)严重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及血管病变部位分别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以及侧支循环代偿建立的特征,本课题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收治的经DSA检查诊断为VB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3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有侧支循环组入院24小时内及发病14天时NIHSS及MRS各项评分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两组间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不同侧支循环类型两组发病14天时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别;但是不同类型侧支循环各组分别与无侧支代偿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别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中一级侧支循环组死亡率(7.1%)略低于二级侧支循环组(7.7%)。(3)不同血管病变部位两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别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椎动脉病变组神经功能缺损较基底动脉病变组轻;而发病14天时预后良好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别。(4)VBA狭窄的程度与有无侧支循环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意义;而不同血管病变数量与有无侧支循环差异存在显着意义,多条血管病变时侧支循环开放率更高。(5)本研究中有侧支循环40例,包括后交通动脉14例、小脑后下动脉软脑膜支16例、大脑后动脉软脑膜支4例、甲状颈干与椎动脉吻合4例、颈外动脉肌支3例、基底动脉分支曾粗1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1)VBA严重狭窄或闭塞时有侧支循环的患者起病症状轻,出院时预后好。(2)双侧椎动脉病变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易形成进展性卒中。(3)VBA狭窄血管数量越多,侧支循环开放频率越高。(4)VBA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代偿主要以后交通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软脑膜支为主,亦可出现甲状颈干与椎动脉吻合的罕见代偿途径。

杨弋[8](2009)在《Xe-CT脑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发病基础,脑动脉狭窄造成的低灌注供血状态是引发卒中的主要原因。脑动脉狭窄造成脑灌注的不同状态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因此只有明确脑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变化特征,才能更加确切地对其进行个体化诊断及治疗。脑灌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有关脑灌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仍然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脑灌注变化规律;脑灌注变化在伴有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及机制,脑灌注在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风险效益评估中的指导意义等。Xe-CT脑灌注成像技术是运用CT技术和稳定氙气的增强性来检测脑血流量,能够提供定量的局部或整体的脑血流数据,而且可以作为评估侧枝循环、脑血管储备的手段。本研究利用Xe-CT技术对伴有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四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卒中(SIP)及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进行脑灌注研究,通过研究患者脑灌注变化及特点,探讨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发现:①ICA严重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低灌注较易出现在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皮层供血区及前交界区(ABZ)、内交界区(IBZ),MCA严重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低灌注容易出现在MCA供血区、ABZ、后交界区(PBZ),同时发现这些患者脑梗死病灶也容易出现在上述区域;②伴有ICA或MCA狭窄的进展性卒中患者脑梗死病灶周围存在大面积低灌注区,这一区域脑血流量在10~30 m1/(100g·min)范围内,是患者病情进展的潜在病理基础,该区域CBF的进行性恶化可能是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③大多数伴有ICA或MCA狭窄的TIA患者脑组织存在异常低灌注区域,且此类TIA患者脑组织低灌注容易发生在远端分水岭区;④Xe-CT脑灌注成像可以明确支架治疗前后患者脑灌注情况,为支架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和术后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本研究揭示了伴有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灌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加深了有关脑灌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认识,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灌注研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曹红飞,王金树,车林海[9](2008)在《2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2例VB-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结果:16例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结论: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关文卓[10](2008)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与临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动脉超声的声像特点,评价超声的诊断价值及其对盗血严重程度的判断,探讨盗血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选择诊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用TCD常规检测107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等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频谱形态;用颈动脉超声常规检测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等动脉的内中膜厚度、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频谱形态,二维超声观察血管走行,管壁内膜情况和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血流特征,多普勒频谱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部分患者行MRA、DSA、CTA检查。将上述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根据病变同侧椎动脉的血流频谱特点将盗血程度分为:隐性盗血(椎动脉收缩期流速减慢,束臂试验后出现盗血频谱),Ⅰ期盗血(椎动脉有收缩期切迹),Ⅱ期盗血(椎动脉收缩期反向,舒张期正向),Ⅲ期盗血(椎动脉整个心动周期反向)。盗血途径:基底动脉参与盗血(基底动脉呈盗血频谱)或不参与盗血两种。其中92例为单侧病变且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经超声检查无病变。在这92例患者中,不同程度盗血患者健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其中70例患者健侧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CD检查示Ⅰ期盗血的44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示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患者36例,中度狭窄8例;TCD检查示Ⅱ期盗血的34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示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患者5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13例;TCD检查示Ⅲ期盗血的14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示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4例。TCD发现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程度与颈动脉超声发现的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8)。在TCD检查所示Ⅰ期盗血患者中,颈动脉超声示隐性盗血3例,Ⅰ期盗血41例; TCD检查所示Ⅱ期盗血患者中,颈动脉超声示Ⅰ期盗血11例,Ⅱ期盗血13例,Ⅲ期盗血10例;TCD检查所示Ⅲ期盗血患者中,颈动脉超声也全部表现为Ⅲ期盗血。由此可见,对于一些患者,TCD及颈动脉超声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盗血。在这92例患者中,50例(54.3%)表现为VBI,27例(29.3%)表现为肢体症状,两种症状均有为15例(16.3%)。不同盗血程度出现VBI的情况分别为Ⅰ期盗血者27例(61.4%),Ⅱ期盗血者16例(47.1%),Ⅲ期盗血者7例(50.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锁骨下动脉盗血程度无关(X2=1.7,P>0.05)。92例患者中只有2例基底动脉参与盗血。在107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行MRA、DSA或CTA检查, MRA与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较低,DSA、CTA与超声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TCD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具有廉价、直观、快捷、准确的优点,结合颈动脉超声可以明确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程度,防止漏诊。健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与锁骨下动脉盗血的严重程度相关,盗血程度越重,流速越快。当我们发现一侧椎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较颈内动脉系统明显增高时,应注意对侧是否存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盗血程度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盗血程度越重,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越重。由于侧枝循环的建立,颅内、颅外段椎动脉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盗血。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盗血程度无关。

二、大脑前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脑前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Triage-TiTrATE-Test诊断法
    2.2 急性前庭综合征
        2.2.1 诱发性急性前庭综合征
        2.2.2 自发性急性前庭综合征
        2.2.3 HINTS试验
    2.3 诱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
        2.3.1 BPPV
        2.3.2 CPPV
    2.4 自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
    2.5 慢性前庭综合征
    2.6 小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组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入组患者基本情况
        3.2.2 临床基本资料收集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性别
    4.2 年龄
    4.3 眩晕及头晕患者现病史特点
        4.3.1 有无诱因
        4.3.2 眩晕或头晕症状持续时间
        4.3.3 伴随症状
    4.4 既往史及合并疾病
    4.5 TCD脑血流速度
    4.6 TCD、CA示脑血管异常发生情况及分布
第5章 讨论
    5.1 眩晕及头晕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5.2 眩晕及头晕患者现病史特点分析
    5.3 眩晕及头晕患者既往史及合并疾病发生率分析
    5.4 眩晕及头晕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5.4.1 TCD脑血流速度分析
        5.4.2 TCD、CA示脑血管异常发生及分布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PWI、MRI、MRA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一般资料
    2.3 临床资料
    2.4 主要辅助检查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资料
    3.3 辅助检查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VBI 的临床特点
    4.2 鉴别诊断
    4.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 MRI、MRA、PWI 表现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颈动脉系统盗血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主动脉夹层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分析及TCD在脑部并发症随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6)青年脑梗死1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采集
    1.4 危险因素定义标准
    1.5 脑梗死分型标准
    1.6 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1.7 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1.8 疗效评定预后评估
    1.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因分析
    2.3 危险因素分析
    2.4 不同TOAST 分型危险因素特点分析
    2.5 OSCP 分型研究
    2.6 CT 及MRI 检查发现
    2.7 脑血管病变状态分析
    2.8 脑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2.9 治疗及预后
讨论
    3.1 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特征分析
    3.2 TOAST 病因分型研究
    3.3 危险因素
    3.4 OSCP 临床分型及CT、MRI 表现
    3.5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分析
    3.6 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侧支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
    2.2 脑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
    2.3 脑动脉狭窄与侧支循环
    2.4 侧支循环开放的评价方法
    2.5 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一般资料
    3.3 临床量表及评分标准
    3.4 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及判定标准
    3.5 研究对象分组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侧支循环与各项评分关系
    4.2 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4.3 侧支循环类型与死亡率的关系
    4.4 VBA 病变部位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
    4.5 VBA 狭窄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4.6 VBA 侧支循环开放类型
第5章 讨论
    5.1 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缺损
    5.2 侧支循环与预后
    5.3 侧支循环类型与预后
    5.4 椎基底动脉狭窄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5.5 椎基底动脉狭窄与侧支循环
    5.6 椎基底动脉侧支循环的类型
    5.7 评价侧支循环代偿的意义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8)Xe-CT脑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1. 脑灌注成像技术简介
        1.1 CT 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
        1.2 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1.3 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ingle Photo Emission Comeputed Tomography,SPECT)
        1.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1.5 氙气CT 灌注成像(Xenon-CT,Xe-CT)
    2. 脑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诊疗中的应用
        2.1 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急性期溶栓诊疗中的应用
        2.2 脑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诊疗中的应用
        2.3 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中的应用
        2.4 脑灌注成像在进展性卒中诊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研究一 Xe-CT 脑灌注成像在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3. 主要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3.1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
        3.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3.3 CTA 检查方法
        3.4 MRA 检查方法
        3.5 DSA 检查方法
        3.6 XeCT 检查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1 血管狭窄检查结果
        2.2 病灶及脑灌注检查结果
        2.3 脑血流定量检测结果
    讨论
        一、伴有ICA 或MCA 严重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梗死病灶特点
        二、伴有ICA 或MCA 严重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脑灌注特点
        三、伴有ICA 或MCA 严重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结论
研究二 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进展性卒中患者脑灌注特征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选择标准
        1.2 患者分组标准
        2. 观察指标
        3. 主要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3.1 CDFI 检查设备及方法
        3.2 TCD 检查设备及方法
        3.3 CT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4 MR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5 DS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6 Xe-CT 检查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灶部位比较结果
        2.2 两组患者病灶大小比较结果
        2.3 两组患者脑组织低灌注情况比较结果
        3. 脑血流量Xe-CT 定量检测结果
        3.1 进展组脑灌注定量检测结果
        3.2 非进展组脑灌注定量检测结果
    讨论
        一、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进展性卒中患者脑梗死病灶特点
        二、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进展性卒中患者脑灌注特征
        三、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进展性卒中患者个体化治疗
    结论
研究三 Xe-CT 脑灌注成像在伴有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入选标准
        1.2 血管检查
        2. 观察指标
        3. 主要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3.1 CDFI 检查设备及方法
        3.2 TCD 检查设备及方法
        3.3 CT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4 MR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5 DS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6 XeCT 检查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统计结果
        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1 血管狭窄部位与低灌注
        2.2 TIA 发作时间与低灌注
        2.3 脑血流定量检测结果
    讨论
        一、脑动脉狭窄与TIA
        二、伴有脑动脉狭窄的TIA 患者脑灌注特征
        三、伴有脑动脉狭窄的TIA 患者个体化治疗
    结论
研究四 Xe-CT 脑灌注成像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指导意义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3. 主要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3.1 CDFI 检查设备及方法
        3.2 TCD 检查设备及方法
        3.3 CT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4 MRA 检查设备及方法
        3.5 DSA 检查设备及造影支架方法
        3.6 脑血流量的检测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2. 支架前后患者脑灌注定量检测结果
        2.1 患者支架前CBF 定量检测结果
        2.2 患者支架后的CBF 定量检测结果
    讨论
        一、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与脑灌注研究
        二、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脑灌注变化
        三、XE-CT 脑灌注成像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指导意义
    结论
研究五 Xe-CT 脑灌注成像其他临床应用的病例分析
    病例1:Xe-CT 协助诊治不典型脑炎
    病例2:Xe-CT 协助诊治不典型脑梗死
    病例3:Xe-CT 对moyamoya 病患者脑血流评价
    病例4:氙气-CT 在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
本研究特色
    一、当前脑灌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本研究主要的特色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着、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情况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2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检查方法
    3狭窄率的判定标准
二、检查结果
三、治疗方法
四、讨论

(10)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与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二、 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三、 研究方法
结果
    一、 单侧病变患者的超声结果
    二、 相关检查
    三、 随诊结果
讨论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患病率,病理生理,临床危害性及预后
        一、 病因
        二、 患病率
        三、 病理生理
        四、 临床危害性及预后
    TCD 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分析
        一、 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正常超声影像
        二、 锁骨下动脉盗血程度及盗血途径的超声检查
结论
创新与展望
附图
综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大脑前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D]. 曹丽芝. 吉林大学, 2020(08)
  • [2]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J]. 赵焱,陶定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01)
  •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PWI、MRI、MRA表现[D]. 谷惠子. 吉林大学, 2013(09)
  • [4]颈动脉系统盗血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J]. 钟秀玲,吴志强,陈仰昆,肖卫民,李爱萍,李婉仪,石铸.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5)
  • [5]主动脉夹层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分析及TCD在脑部并发症随访中的应用[D]. 申林娜.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6]青年脑梗死148例临床分析[D]. 吴毅杰. 苏州大学, 2011(06)
  • [7]侧支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 孟相君. 吉林大学, 2010(09)
  • [8]Xe-CT脑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D]. 杨弋. 吉林大学, 2009(08)
  • [9]2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J]. 曹红飞,王金树,车林海.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19)
  • [10]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与临床[D]. 关文卓. 吉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大脑前动脉窃取综合征: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