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淡兴趣教学在高校女生篮球专项课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纪浩浩[1](2021)在《“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教学设计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大学体育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性,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受益终身。通过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实施“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两种教学模式,观察何种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和提升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方面效果更优,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分析两种教学设计思路在完成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及产生原因。研究方法:(1)实验法。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光伏2001班41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5人),新能源2002班39人(男生34人、女生5人)分别进行一学期16课时的“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教学实验,兴趣优先组课程设计以引导学生篮球兴趣为主,技能优先组则更注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实验前后对两个班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与篮球基本技能测试。(2)问卷调查法。实验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效度为0.84,具有有效性。信度抽取技能优先组实验前问卷,Cronbachα系数=0.807,具有可信度。问卷回收率为98%。(3)德尔菲法。专家对两种教学设计的教案进行评分。研究结果:(1)学习兴趣。与实验前相比,兴趣优先组实验后对篮球兴趣有明显提升的为65.85%,技能优先组对篮球兴趣明显提升的为48.72%。问卷发现兴趣优先组获得积极情感体验78%、技能优先组72%。两组间兴趣提升率统计检验无显着性差异。(2)篮球技能。与实验前相比,兴趣优先组三项技能(运球折返、投篮进球数和传球能力)中运球折返成绩(时间)减少了1.41m/s,投篮进球数增加了4.68个,传球能力(打分制)提高了1.37分,P值均小于0.001;技能优先组运球折返减少了1.97m/s、投篮进球数增加了6.1个,传球水平提高1.34分,P值均小于0.001。两组实验后的技能成绩比较中技能优先组的成绩要好于兴趣优先组,其中运球折返相差1.07m/s(P小于0.05)、投篮水平技能优先领先2.75个(P小于0.05),传球能力P值为0.707,无明显差异。(3)身体素质结果。全场折返跑兴趣优先组实验前平均成绩为11.36m/s,实验后为11.06m/s,速度提高了0.3m/s左右,技能优先实验前折返跑成绩为10.87m/s,实验后为10.83m/s,速度提高约0.04m/s左右。(4)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班篮球兴趣无明显差异,通过一学期篮球教学实验后,兴趣优先组对篮球兴趣提升人数略高于技能优先组,实验后情感价值均有提升,两班差异不大。研究结论:(1)“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均可提高学生篮球兴趣,其原因可能源于兴趣优先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竞争精神。技能优先的兴趣提升可能源于技术提高的成就感。(2)“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表明两种教学设计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且技能优先对技术要求更高的投篮和传球效果更好,在篮球教学中应针对技术难度进行教学设计,初级技术或初级阶段应增加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而高级技能的教学阶段,应集中于技术教学本身。(3)“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身体素质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技能优先组高于兴趣优先组。
邓旭[2](2021)在《篮球游戏对高校女大学生篮球专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复旦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游戏教学法很早就运用于教学中,在开始阶段主要运用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逐渐发展到引入高中甚至进入大学体育课阶段,游戏教学法独特的趣味性和简捷性深受学生的欢迎。故本研究以篮球游戏对篮球专项班女大学生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教学实验。旨在探究篮球游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对女大学生在专项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方面是否存在优势或不足,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女大学生篮球教学提供服务。本文将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实验对象通过开展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对比两个篮球班的女大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专项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的区别,验证篮球游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数据检验并分析。运用专家访谈法解决篮球游戏的选择、设计、负荷大小和对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方面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论文的选题依据和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女大学生实验前后15米*17趟跑的成绩p值为0.027<0.05,说明实验干预后15米*17趟跑的成绩有显着提高;立定跳远p值为0.023<0.05,说明实验干预后立定跳远的成绩有显着提高;仰卧起坐p值为0.027<0.05,说明实验干预后仰卧起坐的成绩有显着提高;坐位体前屈p值为0.037<0.05,说明实验干预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显着提高。实验班女大学生21米冲刺跑p值为0.004<0.001,21米冲刺跑的成绩有显着性提高;15秒十字跳p值<0.001,15秒十字跳的成绩有显着性提高。(2)16周实验干预后,实验前后实验班女大学生罚球线投篮技术考试、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考试P值均<0.01,具有显着性差异性,罚球线投篮技术考试、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考试的成绩具有显着性提高。(3)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方面,实验前后实验班女大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等级p值<0.001,有显着性提高;对照班女大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等级p值为0.018<0.05有所提高。研究结论:1、篮球游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的效果。2、篮球游戏教学在促进女大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水平提升上有显着的效果。3、篮球游戏教学是有利于提升女大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等级达标的效果,具体为篮球游戏教学后实验班女大学生的平均篮球运动等级水平优于对照班。建议:1.在篮球教学中引入篮球比赛的教学效果很明显,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需要根据教学实施的进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有目的和有意义地选择篮球比赛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教学目标。2.建议为女大学生篮球课程增加篮球比赛,丰富女大学生篮球课程,让女大学生有机会学习篮球,培养她们的兴趣爱好,促进她们的身体健康。3.由于实验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希望未来篮球运动的研究工作能涉及到学生的身体健康领域,更好地为高校篮球课程的教学服务。
石艳[3](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及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不断进步,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应为学生打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多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共同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SEM)的概念最先由西登托普(Daryl Stedentop)在1982年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AIESP)会议上提出,该模式是以实战比赛或情景教学为主,技能教学为辅,注重团队合作,赋予学生角色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打破了传统技能教学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在高校排球选修课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前后,对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和团队凝聚力方面的影响;对比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和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差异;探究运动教育模式是否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本研究以2个大二年级公共体育课选修班的学生(均为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2019级),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和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结论为:(1)在对大学生的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均有明显的提高,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影响效果更为显着。(2)在教学中发现,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运动动机均有提高效果,但运动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自主性更为有效,从而对学生的运动动机影响效果更好。(3)在对大学生的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团队凝聚力的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但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技能教学模式的提高效果更明显。(4)相比于传统技能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教学的枯燥感,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王洋[4](2021)在《“趣味篮球教学”在大庆市小学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力度日益加大,而篮球课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篮球运动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学校篮球课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分析“趣味篮球教学”对学生篮球技术水平和学习兴趣的影响,为促进学校篮球课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研究对象选取大庆市5所小学的四年级部分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发育迅速,有明显差别,学生之间对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差距较大,很多学生只是了解篮球技术动作,并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本文通过对大庆市5所小学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趣味篮球教学”,并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目的是激发并培养学生在篮球课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篮球技术动作水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庆市5所小学进行“趣味篮球教学”的教学实验研究,制定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趣味篮球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球性练习、脚步练习、篮球游戏、目标制定和篮球基础技术动作。通过调查与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对大庆市5所小学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发放问卷调查发现:“趣味篮球教学”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大庆市5所小学实验组的篮球课中,“趣味篮球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篮球技术动作基础,提高学生篮球技术动作水平。3在大庆市5所小学实验组的篮球课中,运用“趣味篮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终身体育意识。4通过对大庆市5所小学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为期18次课的篮球课教学,“趣味篮球教学”具有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在篮球课中运用“趣味篮球教学”进行18次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和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荣俊杰[5](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潘洪琴[6](2020)在《高校游泳选修课游戏教学法教学效果研究 ——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游戏教学法相关研究表明游戏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在许多运动技术上的能力。但是这些理论对于高校大学生没有系统的论述,期望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与体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对象。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游戏教学方法也一样,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归纳实验中该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进行研究,以游戏教学法对高校游泳选修课学生教学效果及体能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在高校游泳选修课游泳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的差异与影响。研究结论:(1)在大学生的游速成绩上,游戏教学法较常规教学法进步更为显着。(2)游戏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对学生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的提高均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效果。(3)游戏教学法对高校选修课学生的灵敏素质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提高力量素质而言,游戏教学法没有常规教学法明显。(4)游戏教学法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常规教学方法不能体现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游戏教学法可以弥补常规教学方法在蛙泳教学方面的不足。建议:(1)加强游戏教学法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游戏教学法在游泳中的应用价值。(2)加强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3)教练应该多研究设计教学,挖掘更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4)建议游戏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张琦[7](2020)在《晋级式教学法在小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中国篮球协会提出“小篮球,大梦想”发展计划,通过开展小篮球运动提高少年儿童体质、培养运动兴趣,为篮球后备人才力量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晋级式教学应用于在小篮球教学中,能够合理针对小篮球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划分,由易到难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定位自己所在的技能等级从而清楚了解对此项技术动作掌握程度,用晋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晋级式教学法应用于小篮球教学中,随机选取了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安阳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的2个篮球兴趣班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与对照班均为30名男生,实验班采用晋级式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由本人亲自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上课,对这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50米、坐位体前屈、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篮球基本技术(包括对墙传球、左右手行进间运球投篮、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前测与后测,并将所测数据用SPSS21.0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在小篮球教学中采用两种教学方法都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晋级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并无显着性的差异。2.在小篮球教学中采用晋级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定量、定性评价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存在显着性的差异,说明晋级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水平方面优于更优于传统教学法。3.在小篮球教学中采用晋级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运动参与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方面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晋级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篮球兴趣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李晟堂[8](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以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即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体育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为异步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班34人、实验班38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一学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实验,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的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与讨论,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身体素质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即实验后实验班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与对照班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异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后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相比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一分钟定位投篮方面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说明异步教学法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实验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应用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课满意度分析中,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增进同学友谊感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即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这三方面也明显优于实验后对照班;从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方面来看,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在满意度分析中,异步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突出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异步教学法的应用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并不十分明显;(2)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掌握具有显着性的提升且效果明显;(3)学生对异步教学法的满意度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说明学生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篮球课更有学习兴趣;(4)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产生有利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综合以上几方面异步教学法是可以应用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的,甚至可以尝试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学。然而,传统教学也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并不代表异步教学法可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应在二者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陈相[9](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大学体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大学生不光要发展技能还要注重心理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但如今的高校体育课堂中大部分女大学生不能较好地实现目标,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要求。篮球教学方法模式僵化,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逐渐对篮球运动丧失热情,影响篮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女大学生进入了大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形态和新陈代谢功能得到了改善,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由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加不稳定和不成熟,她们的内在性、敏感性和自尊更高,她们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情境教学是包将括言语、行动结合起来,将抽象语言的形态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视语言,具有直观、科学且趣味性的特点。情境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改善大学女生篮球体育教学的效果。借助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对比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引入情境教学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60名女生为调查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8周的实验研究,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大学女生篮球课堂的应用效果与推广价值。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情境教学法在提升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提升效果相似,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除800m外均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2)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对女大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提升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帮助,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篮球技能的提升作用更为显着。(3)情境教学法相比与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女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增加和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4)情境教学法在女大学生篮球课程应用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女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滞后,是影响篮球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灵活设计教学情境的意识及能力,是制约情境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器材设施不足,对推行情境教学也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
刘梦辰[10](2019)在《O2O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里,我们都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因此合理的利用互联网为我们创造更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以O2O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探究O2O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效果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为研究方法。依据O2O教学模式的运行模式及其构成要素,首先探讨O2O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继而分析O2O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并引入实际课堂教学中论证在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效果,最后提出O2O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教学价值。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经过教学实验,在身体素质方面,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没有显着的改善效果;在篮球技能技评以及达标方面,O2O教学模式要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篮球理论知识方面,采用O2O教学模式相比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成绩提升较为显着;在锻炼态度方面,O2O教学模式的提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O2O教学模式进行篮球选项课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运用O2O教学模式,对于篮球技术技能学习和达标情况,以及篮球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多种形式教学手段相结合,多种形式交流方式并存,让教学更有针对性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线发布篮球教学信息,使篮球运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篮球学习,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篮球学习环境。使学生对篮球课堂更加喜爱,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二、浅淡兴趣教学在高校女生篮球专项课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淡兴趣教学在高校女生篮球专项课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教学设计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兴趣优先教学 |
2.1.2 技能优先教学概念 |
2.2 篮球教学方法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兴趣优先组与技能优先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两班对篮球兴趣与期望学习内容比较分析 |
4.1.2 实验前两班测试对象身体素质差异分析 |
4.1.3 实验前两班测试对象篮球参与频率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前两班篮球技能水平差异分析 |
4.2 实验后兴趣优先组与技能优先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两组篮球兴趣提升情况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两组篮球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4.2.3 篮球教学实验后两组情感价值提升对比分析 |
4.2.4 两班对篮球教学实验认可度对比分析 |
4.2.5 实验后两组篮球专项体能提升对比分析 |
4.2.6 实验后两班篮球专项技能测试对比分析 |
5 讨论 |
5.1 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
5.2 两种教学设计的内容比较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
5.3 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对兴趣的影响 |
5.4 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5.5 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组对影响篮球教学质量因素分析 |
5.6 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 |
5.7 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对学生篮球技能的影响 |
5.8 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对教师特征的要求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附录 |
(2)篮球游戏对高校女大学生篮球专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复旦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体育游戏 |
2.1.2 篮球游戏 |
2.1.3 篮球游戏的价值和作用 |
2.1.4 篮球基本技术 |
2.1.5 篮球运技能等级 |
2.1.6 游戏教学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游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3 国内篮球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现状 |
2.2.4 国外游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各项测试结果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情况比较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比较 |
4.2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各项测试结果的对比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专项身体素质情况比较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比较 |
4.2.3 实验前后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情况比较 |
4.2.4 实验前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比较 |
4.3 实验后实验对象各项测试结果比较 |
4.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情况比较 |
4.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比较 |
5 讨论与分析 |
5.1 篮球游戏对专项身体素质变化教学效果的影响 |
5.2 篮球游戏对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运动技能等级变化教学效果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3)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及团队凝聚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教育模式 |
2.1.2 传统技能教学模式 |
2.1.3 运动技能 |
2.1.4 运动动机 |
2.1.5 团队凝聚力 |
2.2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原理 |
2.3 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
2.4 国内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 |
2.4.1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2.4.2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2.5 国外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 |
2.5.1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2.5.2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2.6 文献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教学实验法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对象及方法 |
3.2.3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2.4 实验设计 |
3.3 问卷调查法 |
3.3.1 测量工具 |
3.3.2 调查对象 |
3.3.3 发放与回收过程 |
3.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
4.1.1 实验前对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排球运动技能测试结果 |
4.1.2 实验前对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运动动机测试结果 |
4.1.3 实验前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团队凝聚力测试结果 |
4.2 两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4.2.1 实验前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排球运动技能的变化 |
4.2.2 实验前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运动动机的变化 |
4.2.3 实验前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团队凝聚力的变化 |
4.3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各项指标的差异 |
4.3.1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排球运动技能测试的差异 |
4.3.2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运动动机测试的差异 |
4.3.4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团队凝聚力测试的差异 |
5 讨论与分析 |
5.1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的影响 |
5.2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 |
5.3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趣味篮球教学”在大庆市小学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兴趣 |
1.3.2 学习兴趣 |
1.3.3 合作意识 |
1.3.4 终身体育 |
1.3.5 “趣味篮球教学”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研究 |
2.2.2 关于激发学生体育篮球课学习兴趣的研究 |
2.2.3 关于小学校趣味性教学法的研究 |
2.2.4 关于小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的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4.1.1 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
4.1.2 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4.2 “趣味篮球教学”的设计 |
4.2.1 “趣味篮球教学”的设计理论基础 |
4.2.2 “趣味篮球教学”的教学手段 |
4.2.3 “趣味篮球教学”遵循的原则 |
4.3 教学实验后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结果与分析 |
4.3.1 教学实验后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结果 |
4.3.2 教学实验后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结果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实验前小学四年级学生篮球课学习兴趣问卷调查 |
附录3 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 |
附录4 教学实验后对照组学生的问卷调查 |
附录5 《“趣味篮球教学”在大庆市小学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的专家效度评定问卷 |
附录6 趣味性篮球游戏 |
附录7 教案 |
个人简历 |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高校游泳选修课游戏教学法教学效果研究 ——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1 高校游泳选修课 |
1.3.1.2 教学方法 |
1.3.1.3 游戏教学法 |
1.3.1.4 教学效果 |
1.3.1.5 体能 |
1.3.2 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3.2.1 古典的游戏理论 |
1.3.2.2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1.3.2.3 建构主义理论 |
1.3.3 游戏教学法的原则 |
1.3.3.1 游戏设计目的明确 |
1.3.3.2 游戏方式多样有趣 |
1.3.3.3 游戏操作切实可行 |
1.3.3.4 体育游戏教学法要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
1.3.4 关于体能的研究现状 |
1.3.5 关于我国游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对比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部分教学内容 |
3.2 游戏教学内容 |
3.3 实验评价指标选取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游速与蛙泳技术掌握情况 |
3.4.1 实验组与对照组游速成绩 |
3.4.2 两个组教学过程中各教学阶段技术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3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后技术掌握情况对比(技评标准见附录三) |
3.5 体能各项指标分析与讨论 |
3.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与实验后各项指标结果 |
3.5.2 实验后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各项指标结果 |
3.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
3.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机能的对比分析 |
3.5.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3.5.5.1 速度素质 |
3.5.5.2 力量素质 |
3.5.5.3 耐力素质 |
3.5.5.4 柔韧素质 |
3.5.5.5 灵敏素质 |
3.6 实验不足与展望 |
3.6.1 实验不足 |
3.6.2 展望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附录 三 |
(7)晋级式教学法在小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体育教学法研究现状 |
2.1.2 小篮球教学现状 |
2.1.3 晋级式教学研究现状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教学法 |
2.2.2 传统体育教学法 |
2.2.3 晋级式教学法 |
2.3 研究理论依据 |
2.3.1 晋级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3.2 晋级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
2.3.3 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 |
2.3.4 晋级式教学法的特点 |
2.3.5 小篮球教学的特点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问卷调查法 |
3.4 实验法 |
3.4.1 研究对象 |
3.4.2 实验目的 |
3.4.3 实验对象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
3.4.4 实验假设 |
3.4.5 实验时间及地点 |
3.4.6 实验条件控制 |
3.4.7 实验过程 |
3.4.8 实验处理忠实度 |
3.5 数理统计法 |
3.6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组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两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水平定量评价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两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定性评价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
4.2 实验后两组各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两组篮球基本技术定量与定性评价成绩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两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
4.3 两组实验前后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定量与定性评价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前后实验组篮球基本技术定量与定性评价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5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问卷的数据对比 |
4.3.6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 |
1.1.2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
1.1.3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异步教学法的概念 |
2.2 异步教学法在体育领域以外的研究 |
2.3 国内有关异步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
2.4 国外有关异步教学法的研究 |
2.5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大学体育公共选修课的概念 |
2.5.2 高校篮球公选课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统计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3 异步教学法训练对学生篮球技术的研究分析 |
4.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2.1 应用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研究分析 |
4.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满意度分析 |
4.3.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满意程度的研究分析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1.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的提高不明显 |
5.1.2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 |
5.1.3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
5.2 建议 |
5.2.1 将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进行推广 |
5.2.2 加大篮球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负荷 |
5.2.3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背景 |
1.1.2 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
1.1.3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缺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
2.1.1 情境概念 |
2.1.2 情境教学的含义 |
2.1.3 体育情境教学的含义 |
2.1.4 相关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2.2 情境教学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有关情境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其他学科有关情境教学研究 |
2.2.3 国内体育学科有关情境教学研究 |
2.2.4 国内篮球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现状 |
2.2.5 研究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1.1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
4.1.2 对照班身体素质实验前后变化分析 |
4.1.3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 实验班及对照班篮球技能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班实验前后篮球技能的变化分析 |
4.2.2 对照班实验前后篮球技能的变化分析 |
4.2.3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对比分析 |
4.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的变化分析 |
4.3.2 对照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的变化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4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4.4.1 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
4.4.2 对照班实验前后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4.5 大学女生篮球课程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影响因素 |
4.5.1 学生层面的影响 |
4.5.2 教师层面的影响 |
4.5.3 教学硬件设施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案设计 |
附录B 体育自主学习量表 |
附录C 体育学习兴趣量表 |
(10)O2O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文献综述 |
1.5.1 O2O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
1.5.2 O2O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研究 |
1.5.3 O2O教学模式基于的理论 |
1.5.4 高校篮球教学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可行性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O2O教学模式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课堂构建 |
3.1.1 “互联网+”时代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理念 |
3.1.2 篮球选项课中O2O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流程构建 |
3.2 实验前结果分析 |
3.2.1 实验前身体形态与机能对比与分析 |
3.2.2 实验前身体素质对比与分析 |
3.2.3 实验前篮球基本技术技评数据对比分析 |
3.2.4 实验前篮球基本技术达标数据对比分析 |
3.2.5 实验前篮球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3.2.6 实验前锻炼态度调查数据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后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篮球基本技术技评数据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后篮球基本技术达标数据对比分析 |
3.3.4 实验后篮球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3.3.5 实验后锻炼态度调查数据对比分析 |
3.3.6 实验后实验组篮球教学评价问卷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浅淡兴趣教学在高校女生篮球专项课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兴趣优先”与“技能优先”教学设计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纪浩浩.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2]篮球游戏对高校女大学生篮球专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复旦大学为例[D]. 邓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及团队凝聚力的影响[D]. 石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趣味篮球教学”在大庆市小学篮球课中的应用研究[D]. 王洋.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高校游泳选修课游戏教学法教学效果研究 ——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D]. 潘洪琴. 南京体育学院, 2020(08)
- [7]晋级式教学法在小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张琦.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李晟堂.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相.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O2O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 刘梦辰.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