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买加沿海中上层刺网的选择性和捕获率

牙买加沿海中上层刺网的选择性和捕获率

一、牙买加沿岸上层鱼类刺网的选择性和渔获率(论文文献综述)

胡学东[1](2012)在《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海洋渔业秩序和资源分配格局,围绕海洋资源,特别是公海生物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新时期海洋斗争的重要特点。由于全球近海渔业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海洋生物资源衰竭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大大降低了公海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未来利用价值。全球渔业普遍面临着过度投资、种群枯竭、渔获量下降和资源利用冲突加剧等问题,世界进入了争夺公海渔业资源的时代。但是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全面的、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对于公海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际和国内都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共分9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九章是结语。第二章是公海及海洋生物资源传统管理理论的发展,简要评述了西方中世纪前的有关理论和中国“以陆治海”和“以海为田”的农耕海洋观、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论、塞尔登的闭海论和宾刻舒克的海洋领有论,这些理论体现了现代海洋理论的思想源泉;并着重对近现代海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马汉的海权论进行了评析。第三章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制度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海捕鱼旧制度的危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进步促进了海洋捕捞能力的提升,公海自由无序捕捞造成的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和衰退;到沿海国试图瓜分公海,纷纷对毗邻海域提出主权要求;简要介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内容,重点对《公约》中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几个重要原则和制度,如至关重要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做了介绍,分析了《公约》对公海渔业制度和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和养护制度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公约》引发的海洋观变革,促进了对海洋生物资源认识的根本转变。第四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践探索,该章重点研究了《公约》实施后,对建立新的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执行协定》、《国际打击IUU行动计划》和联合国关于禁止公海流刺网的决议。第五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该章开创性地总结了建立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养护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共同继承财产与整体性原则、权利平等与合作原则、科学养护与合理利用原则、可持续发展与有序性原则和以人为本与生态系统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的确立是彻底解决当前公海海洋生物资源存在问题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制度的核心原则。第六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构架研究,《公约》实施后,虽然探索建立了一些国际海洋生物养护管理制度,但世界上仍然缺乏统一的、普遍认同和遵守的、涵盖所有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制度。世界迫切需要在国际共管海域——公海上建立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制度。该章通过分析当前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可行的基本构架。第七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措施和程序保障,该章总结了《公约》实施后公海渔业创立的主要管理措施,重点评介了沿海国管辖权的持续扩大、港口国措施、IUU条例中的程序规定和具体措施以及输欧海洋捕捞产品的有关规定,就公海渔业管理基本程序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订立新的、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公海生物资源管理与养护公约”,并参照WTO争端解决机制在程序上保障新公约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可执行性,是彻底解决当前公海生物资源管理与养护中棘手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第八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应对建议,该章提出,国际渔业法律制度的发展正在有力地推动公海渔业管理的国际化趋势;公海渔业管理措施更加趋向于强制性,对公海渔业的综合管理是发展的必然;区域性渔业管理不断加强,催生国际渔业管理实体组织诞生,公海渔业管理制度已隐然成型;公海渔业已进入全面严格管理时代。同时也对我国应如何积极、妥善应对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变革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本论文围绕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问题,梳理评述了中外关于渔业资源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讨:首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尝试给即将诞生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搭建一个科学可行的框架;对保障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的程序和执行制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我国公海渔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对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判断。

吴隆杰[2](2006)在《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文中指出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它为人们提供了优质蛋白质、就业机会、经济发展和休闲娱乐等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本质问题。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和部分种群的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渔业水域污染加重、人口剧增、水产品消费意愿增强等问题的出现,对渔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测度、分析、评估正成为国内外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重点和热点领域。认真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指数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渔业资源的特性、供应情况、人口发展与消费模式变化等相关因素,提出用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测度、比较、分析和趋势预测,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可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发展和研究历程,引起了人们对发展观的重新认识。综述多种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并全面充分分析最新的生态足迹测度方法,发展出生态足迹指数方法,用于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包括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牧业生态足迹指数、林业生态足迹指数、农用地生态足迹指数、建设用地生态足迹指数和能源用地生态足迹指数等在内的生态足迹指数多样性概念,用于在宏观上测度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渔业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状况及一般过程,资源丰度与环境容量、全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人口与收入水平、技术进步、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状况、渔业综合管理、渔业补贴、水生生态系生物入侵、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状况等因素均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分析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的原则、理论框架、测度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渔业生态足迹指数测度方法的理论假设、计算步骤、应用范围、数据来源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等。在案例研究中对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1年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用渔业生态足迹指数方法进行了动态测度,并对我国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变动

C.J.Grant,崔建章[3](1985)在《牙买加沿岸上层鱼类刺网的选择性和渔获率》文中研究说明 金斯顿港集结着一种刺网渔业.它的捕捞对象是加勒比海常见的小型沿岸上层鱼类,其中三种属于鲱科,一种是鲹科鱼类.这些鱼类的地理分布和最大体长分别为:

二、牙买加沿岸上层鱼类刺网的选择性和渔获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买加沿岸上层鱼类刺网的选择性和渔获率(论文提纲范文)

(1)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4.1 研究方法
        0.4.2 技术路线
1.公海及海洋生物资源传统管理理论的发展
    1.1 西方中世纪前的有关论述
        1.1.1 古希腊、罗马的两种海洋观
        1.1.2 西方海洋理论的源泉
        1.1.3 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的论述
    1.2 海洋自由论与闭海论
        1.2.1 教皇子午线
        1.2.2 海洋自由论的主要观点
        1.2.3 闭海论的主要内容
        1.2.4 争论及其影响
    1.3 马汉的海权论
        1.3.1 控制海洋与控制世界
        1.3.2 制海权
        1.3.3 海权决定世界历史的进程
        1.3.4 海权论的影响
    1.4 中国古代的海洋观
        1.4.1 “以陆治海”和“以海为田”的农耕海洋观
        1.4.2 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
        1.4.3 “渔盐之利”的功利思想
        1.4.4 中国传统的渔业思想
        1.4.5 古代中国海洋观的几个基本特点
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制度及其影响
    2.1 渔业的发展与传统制度的危机
        2.1.1 捕捞能力的提升和渔业资源的衰退
        2.1.2 沿海国对毗邻海域的主权要求
        2.1.3 《杜鲁门公告》
        2.1.4 关于公海海洋资源权利
        2.1.5 第一、二次国际海洋法会议
        2.1.6 传统公海捕鱼制度面临危机
        2.1.7 矛盾的焦点
    2.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建立
        2.2.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内容
        2.2.2 公海渔业制度的调整与确立
        2.2.3 其他重要原则和制度的建立
    2.3 《公约》对海洋观和国际渔业制度的影响
        2.3.1 《公约》引发的海洋观变革
        2.3.2 对公海资源管理制度的调整
        2.3.3 《公约》对国际渔业制度的影响
3.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践探索
    3.1 后《公约》时代国际渔业管理制度的发展
    3.2 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
    3.3 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3.3.1 坎昆宣言
        3.3.2 《守则》的主要内容
        3.3.3 《守则》规定的基本准则
        3.3.4 《守则》的实施情况
        3.3.5 《守则》的意义和影响
    3.4 《执行协定》
        3.4.1 《执行协定》产生的背景
        3.4.2 《执行协定》的框架及基本内容
        3.4.3 《执行协定》的创新内容
        3.4.4 《执行协定》的意义
    3.5 国际打击 IUU 行动计划
        3.5.1 IUU 捕捞行为的原因分析
        3.5.2 国际打击 IUU 行动计划的基本要求
        3.5.3 欧盟的 IUU 条例
        3.5.4 IUU 条例要点
        3.5.5 美国的计划及影响
    3.6 联合国关于公海流刺网的决议
4.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4.1 共同继承财产与整体性原则
    4.2 权利平等与合作原则
    4.3 科学养护与可持续原则
    4.4 合理利用与有序性原则
    4.5 以人为本与生态系统原则
5.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构架研究
    5.1 关于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若干主张
    5.2 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实践与存在问题
        5.2.1 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概况
        5.2.2 相关国家和渔业组织的实践行动
        5.2.3 分鱼种的国际海洋资源管理
        5.2.4 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5.3 建立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基本条件
        5.3.1 有迫切的实际需要
        5.3.2 有充分的法律准备
        5.3.3 观念转变为制度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
        5.3.4 现行体制已对渔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5.3.5 已有率先启动的国际管理模式
    5.4 区域合作与共同渔业政策
        5.4.1 关于区域合作
        5.4.2 关于共同渔业政策
    5.5 海洋保护区——公海生物资源管理的成熟模式
        5.5.1 海洋保护区是当前养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方式
        5.5.2 海洋保护区建立的现状与规划
        5.5.3 海洋保护区建设的重点问题
        5.5.4 海洋保护区建设是未来国际发展的趋势
        5.5.5 关于海洋保护区的结语
    5.6 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基本构架
        5.6.1 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主要任务
        5.6.2 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定位问题
        5.6.3 渔业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运行
        5.6.4 公海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措施和程序保障
    6.1 公海渔业管理的主要措施
    6.2 沿海国管辖权的持续扩大
        6.2.1 对船旗国管辖的限制
        6.2.2 沿海国立法与强化执行
        6.2.3 非经许可的外国渔船在专属经济区内的航行
        6.2.4 沿海国与船旗国的法律冲突
        6.2.5 《执行协定》的新突破
    6.3 港口国措施
    6.4 IUU 条例中的程序规定和具体措施
        6.4.1 IUU 条例的创新措施及评价
        6.4.2 国际社会开展全方位打击 IUU 行动
    6.5 输欧海洋捕捞产品的有关规定
    6.6 程序制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6.6.1 争议的解决
        6.6.2 裁决的效力与执行
        6.6.3 关于决策机制
        6.6.4 关于基本程序制度
7.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应对建议
    7.1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的不断深化
    7.2 沿海国与捕鱼国加强全面合作
    7.3 加强渔业管理推动国际渔业管理组织诞生
    7.4 积极应对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变革的挑战
        7.4.1 增强在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话语权
        7.4.2 积极参与公海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各种活动
        7.4.3 建立参与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保障与支撑机制
        7.4.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资源战略的角度推进公海渔业发展
        7.4.5 加大派遣渔政队伍开展公海渔业执法力度
8.结语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2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的作用
        0.2.1 全面、客观地评价渔业产业发展的状况
        0.2.2 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变化趋势进行测度
        0.2.3 全面、客观地测度未来渔业资源的发展潜力
        0.2.4 为渔业资源的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0.2.5 对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提供改进建议
    0.3 本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0.4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0.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 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测度的生态环境方法
    1.1 可持续发展
        1.1.1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1.1.2 可持续发展
        1.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2 可持续发展测度的生态环境方法
    1.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方法近期进展
        1.3.1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1.3.2 国内外生态足迹应用研究
        1.3.3 生态足迹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和建议
        1.3.4 小结
    1.4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可持续发展测度?
        1.4.1 生态足迹指数的理论假设
        1.4.2 生态足迹指数的计算
        1.4.3 生态足迹指数分析方法
        1.4.4 数据来源
    1.5 生态足迹指数多样性
2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
    2.1 渔业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2.1.1 渔业资源
        2.1.2 渔业资源的特性
        2.1.3 渔业资源的分类
        2.1.4 世界渔业资源开发概况
        2.1.5 渔业资源开发的作用
    2.2 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2.2.1 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过程
        2.2.2 全球捕捞渔业面临的危机
    2.3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3.1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3.2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2.4 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分析
        2.4.1 资源丰度与环境容量
        2.4.2 全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2.4.3 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2.4.4 人口与收入水平
        2.4.5 技术进步
        2.4.6 近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4.7 渔业综合管理薄弱
        2.4.8 渔业补贴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2.4.9 水生生态系生物入侵
        2.4.10 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状况
3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理论和方法
    3.1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
        3.1.1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
        3.1.2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的原则
    3.2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理论框架
        3.2.1 一般可持续发展模式
        3.2.2 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2.3 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基础的指标框架
        3.2.4 压力——状态——响应可持续发展模式
        3.2.5 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3.2.6 小结
    3.3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方法
    3.4 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分析方法
        3.4.1 渔业生态足迹指数
        3.4.2 计算国家渔业生态足迹的理论假设
        3.4.3 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计算
        3.4.4 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测度
        3.4.5 数据来源
        3.4.6 应用范围
        3.4.7 渔业生态足迹指数计算方法的完善
4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测度
    4.1 渔业水域资源概况
        4.1.1 海洋水域资源
        4.1.2 内陆水域资源
    4.2 渔业资源概况
        4.2.1 海洋渔业资源
        4.2.2 浅海、滩涂渔业资源
        4.2.3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
    4.3 渔业资源利用状况
        4.3.1 捕捞渔业
        4.3.2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4.4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测度
        4 4.1 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计算方法及说明
        4 4.2 基础数据
        4.4.3 计算结果与简要分析
    4.5 我国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4.5.1 人口的快速增加
        4.5.2 国际渔业法律制度的发展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
        4.5.3 捕捞渔业过度开发
        4.5.4 渔业水域污染加剧
        4.5.5 水产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
        4.5.6 我国水产养殖开发政策的作用
5 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5.1 加强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养护和加快渔业水域污染治理
        5.1.1 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
        5.1.2 实施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
        5.1.3 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5.2 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5.2.1 近期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成就
        5.2.2 现阶段水产养殖业发展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
        5.2.3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
    5.3 加快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进程
        5.3.1 延续海洋捕捞渔船报废补助政策
        5.3.2 加大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扶持力度
        5.3.3 积极探索渔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5.4 继续实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战略
        5.4.1 “十一”五期间人口发展战略目标
        5.4.2 继续实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战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 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展望
附表1 1978 年--2001 年中国人口、水产品产量表
附表2 1978 年--2001 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分析表
附表3 1978 年--2001 年中国水产品总消费量分析表
附表4 1978 年--2001 年中国渔业生产水域面积变化表
附表5 1978 年--2001 年中国渔业生态足迹表
附表6 1978 年--2001 年中国渔业水域可用面积表
附表7 1978 年--2001 年中国渔业生物承载力表
附表8 1978 年--2001 年中国渔业生态足迹指数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四、牙买加沿岸上层鱼类刺网的选择性和渔获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 胡学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2]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 吴隆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3]牙买加沿岸上层鱼类刺网的选择性和渔获率[J]. C.J.Grant,崔建章. 国外水产, 1985(01)

标签:;  ;  ;  ;  ;  

牙买加沿海中上层刺网的选择性和捕获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