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热水锅炉火用效率分析及其与热效率的关系

负压热水锅炉火用效率分析及其与热效率的关系

一、负压热水锅炉火用效率分析及其与热效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全鸣玉[1](2021)在《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与地热能是目前正在被广泛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发电很有可能作为替代化石燃料的主要能源。太阳能是一种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但存在一定缺点。地热能是一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但其高温储量较少。因此本文依据多能互补的思路设计一个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并对所构建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进行研究。论文进行了如下研究:论文对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分析得到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目前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选ET150太阳能集热器,并通过设定参数对其进行建模,得到计算太阳能集热器热导油的数学模型,在获得太阳能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以及太阳能全年范围内的辐射强度等信息的基础上,基于这个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进行编程得到太阳能热导油温度计算系统。通过阅读文献总结了四种常用的地热能发电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以地热能作为主能源、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由太阳能预热循环、上部有机朗肯循环以及下部有机朗肯循环构成。文章以模拟得到的温度为依据,分别选取异戊烷以及丁烷为上部、下部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基于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的热力过程以及数学模型,计算得到联合发电系统的热力学特性,通过分析得到系统的(火用)分布以及(火用)损失分布。研究得到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在设计工况下的输出净功量是13.33MW·h,联合发电系统的热效率以及(火用)效率分别为15.17%以及23.16%;通过(火用)损失分布可以得知,太阳能集热器的(火用)损失最多,占到47%,其次是太阳能预热换热器,占到12%,即太阳能预热循环的(火用)损失就占到了将近60%。为分析各参数对于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文章选取窄点温差、工质蒸发压力、过热度以及热源温度这四个变量对联合发电系统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系统热源温度和蒸发压力对系统热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而窄点温差和过热度对系统的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影响甚微。由于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可以应用于区域性供电,而用户有供热需求,如果使用电能供热则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论文设计了一种供热并行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通过对系统建模计算可以得到其输出水温为94.2℃,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系统优化方案,分别得到输出水温为96.7℃、90.6℃以及109.6℃。对上述四个方案进行(火用)分析,得到其(火用)效率分别为28.35%、25.18%、23.08%以及27.31%,除了方案3外,其余三种方案都使(火用)效率有一定增加。

郑瑜[2](2021)在《生物质驱动的多能互补热电气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理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递增,导致空气温度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自然中的生命系统。我国主动承担全球绿色低碳发展重任,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进而零排放。冷热电联产系统具有能源供应形式多样化、能源转换过程高效、使用过程清洁等优点,在推广利用中有巨大的环境友好潜力,受到全世界新能源系统研发及利用者广泛的重视。生物质集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由诸多类型的设备构成,设备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旦配置不当就会造成系统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根据生物质驱动的多能互补热电气联供系统的特点和具体需求情况,通过分析能源效率、空气污染物排放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建立了生物质燃气热电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理论,并以甘肃省兰州市农村地区25户新农村住宅为案例进行了分析。选取优化后容量配置方案,从技术角度和成本角度对系统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由此选取敏感度较大的过程参数,研究其对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动态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构建了以生物质能为主要输入能源,有机结合空气源热泵、生物质厌氧发酵、内燃机热电联供等先进技术的生物质燃气热电联供系统。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数据流建立了生物质燃气热电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包括系统模型、评价模型、运行策略模型以及优化模型。(2)以相对评价指标极值为优化目标,以需求侧约束、能量平衡约束、设备运行约束为约束条件,结合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基于Visual Studio 2017软件C++环境编制了仿真程序,实现系统多目标寻优。(3)以内燃机、空气源热泵和厌氧发酵罐容量作为决策变量,基于不同的优化目标,应用已建立的仿真程序进行求解,分析比较不同优化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对比优化前后的性能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种群数和繁衍代数的选取对优化结果有影响,因此优化参数的选取需要平衡计算速度、时间以及精度。以最大化一次能源节约率、减排率和费用年值节省率为优化目标时,当三者权重因子均为1/3时,综合性能指标由优化前的0.269增至0.299,生物质能输入占比由原先的78.17%增至85.61%,证实了该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可靠性。基于三个优化目标得到的优化结果,不仅综合性能指标明显高于基于两个优化目标,且各性能相对均衡。(4)从技术和成本角度对优化后的生物质燃气热电联供系统进行敏感性分析,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过程参数,研究其对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动态影响特性。结果表明:严重影响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土灶热效率和火电厂发电效率,影响费用年值节省率最大的参数是沼液价格和厌氧反应器单位成本。多目标优化结果会随过程参数数值的变化而改变,其变化趋势与过程参数对综合性能指标的敏感度有关。为了促进生物质驱动的联供系统在我国规模化推广应用,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政府对沼气项目的补贴,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来提高系统的收益,在性能上尽可能选用沼气转化效率高的厌氧消化系统。

杜辰伟[3](2020)在《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钢铁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钢铁企业也是耗能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余热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部分的资源不仅是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是降低吨钢能耗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钢铁企业作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业自然首当其冲,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吨钢能耗由572kg下降到560kg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下降10%以上。本文从常规的节能技术烧结余热发电出发,用热平衡分析法对比了闪蒸工艺、烧结双压余热锅炉、带烟气补燃和不带烟气补燃的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得出双压余热锅炉是热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热平衡分析方法仅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结果往往是不科学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火用)分析法不仅可以从“量”而且可以从“质”方面进行评价。在本文的第四章中用(火用)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A厂和B厂的(火用)损和(火用)效率,A厂为常规的烧结双压余热锅炉,B厂为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计算结果表明A厂(火用)效率49.76%;B厂(火用)效率31.16%,联合(火用)效率44.6%。从(火用)损方面来看B厂余热锅炉内部(火用)损33.49%,A厂为11.96%;过热蒸汽炉部分散热(火用)损失占比85.28%。计算结果表明B厂在余热锅炉和过热蒸汽炉两个部分都具备节能潜力,通过计算也给今后的节能工作指出了方向。炼钢转炉蒸汽汽源不稳定,储存困难。B厂在过热蒸汽炉在运行三年后出现高温过热器管大面积泄露,使用时间远低于设计寿命,本文的第五章中对此进行了研究。用Larson-Miller公式分析,以15Cr Mog为材料的高温过热器管,如果失效时间为3年左右,管壁温度在1000℃左右,这与运行数据相符合的。更换过热器管时发现管壁内侧出现黑色的氧化物,向火侧尤为明显,所以造成使用寿命过低的原因是蠕变失效和管内高温水蒸气腐蚀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出的运行建议是严格控制炉膛温度,并设置一个最小保安流量;并能根据运行数据给出过热器管更换的时间。

朱轶林[4](2020)在《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冷热电联供系统热力学分析及碳捕集热经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低成本和超低排放利用是当今能源转型的重点。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耦合碳捕集技术可显着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控制全球温升低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在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动力学模型中考虑冷却水循环,研究冷却水耗功模型中的冷却水初温、水泵扬程和环境温度的影响规律,优化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模型中通过溴化锂溶液物性平衡回归方程计算节点热物性,由循环迭代计算和溴化锂溶液结晶温度确定极限热源温度,并由经验放气范围确定经济热源温度。其次,基于总能系统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构建生物质直燃ORC热电联供系统和冷热电联供系统,生物质锅炉产生承压热水驱动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在蒸发器换热后的热源水可为用户供暖或驱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并利用冷凝热提供生活热水,同时在烟气侧耦合化学吸收法(MEA)碳捕集工艺,实现生物质能源系统的碳负排放。建立从热源侧碳基燃料模型至烟气侧MEA碳捕集模型的数学模型,由窄点温差分析方法匹配热源温度和工质蒸发温度、冷源温度和工质冷凝温度,由热力学分析和经济评价优系统参数,筛选有机工质,并对生物质直燃ORC耦合碳捕集系统(BE-ORC-CCS)综合评价。在热电联供模型中,提高蒸发温度,系统发电效率、(火用)效率和一次能源节约比增大;给定蒸发温度,以系统总投资、动态回收年限和投资利润率为目标,可确定最优热源温度;HFE7000为最优工质。在热电联供模型中(供暖),供热水/回水温度较高时,系统有较大供暖系数、(火用)效率和热效率,而有较小发电效率、一次能源节约比和系统总投资;以动态回收年限或投资利润率为目标优化的蒸发温度小于以系统运行年限利润总额现值为目标确定的最优值;R141b为最优工质。在冷热电联供模型中,输入制冷循环的热源温度th1较小时,系统有较小制冷系数、一次能源节约比和系统总投资;解耦出制冷效率和系统运行年限利润总额现值为子目标函数,再由灰色关联法加权的综合目标函数优化蒸发温度和热源温度th1,则在最优系统运行参数下,系统同时有较优的热力系能和经济性能;Cyclopentane为最优工质。生活热水标准温度直接关联最优冷凝温度,生活热水收益是系统的主要收益,MEA碳捕集系统是系统总投资的最大比重,解析塔的耗热费在年运行费用中仅次于生物质燃料费,虽然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热电/冷热电联供系统耦合MEA碳捕集工艺,其热经济性能下降,但综合性能较优,可现实生物质能源系统的碳负排放。

尤田[5](2020)在《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冷热电联产系统综合了热电联产技术和吸收式制冷技术,使热电厂在供电、供热的同时也能供应冷能,可以显着提高系统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应用中经常涉及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当制冷站与热电厂之间距离不同时应该选择何种制冷方式更优,二是热电厂不同温度的余热应当匹配何种吸收式制冷类型最佳,三是吸收式制冷循环中传热过程和传质过程之间存在何种交叉作用的热力学机制。首先对热电联产系统中热量的传递及转换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热电联产节能效益的具体表达式及科学的界定条件。再根据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制冷站与热电厂之间距离不同的现实情况,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和电压缩式制冷分别进行(火用)效率、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及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对比研究,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更优制冷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判定依据。然后针对热电厂存在高、低两种品位热源的实际情况,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关于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匹配进行研究,确定了适合热电厂余热回收的最佳吸收式制冷类型。最后运用广义Carnot定理对吸收式制冷循环中传热过程、传质过程之间的热质交叉现象进行热力学耦合分析,揭示了制冷循环中蕴含的能量转换机制。结果表明,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制冷站与热电厂的距离小于5km时,选择吸收式制冷方式的系统能源综合利用率和制冷(火用)效率更高,当距离在5km至9.2km时,选择吸收式制冷方式的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但制冷(火用)效率却低,吸收式制冷的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高于电压缩式制冷的最大距离受蒸汽热价和电价的影响。单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低温热水余热回收,双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单双效耦合的混效吸收式制冷适合于存在两种热源的余热回收;串联流程容易使混效吸收式制冷系统内产生正压,不利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并联流程则不存在正压运行的问题,更适合应用于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循环中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各自的系统皆可看成由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构成的孤立系统,传热过程与传质过程之间的能量转换符合广义Carnot定理,即正耗散率的自发过程驱动负耗散率的非自发过程。本文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经济性、热力匹配及热质交叉的分析对冷热电联产系统中更优制冷方式的选择、最佳吸收式制冷类型的确定及吸收式制冷性能的提升进而提高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张兴惠[6](2019)在《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雾霾”已成为关系基本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冬季供暖对雾霾的影响不容忽视,2017年全国大力推广“煤改气”和“煤改电”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因地制宜为农村供暖成为缓减雾霾的突破口。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供暖技术作为缓解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手段,正在快速发展。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1)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地区建筑特点及供暖方式,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可知,农村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很差,热耗高且室内热环境差,大部分未按建筑节能标准建造。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外墙和屋顶对能耗的影响因子最高,因此,节能改造应主要加强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提升建筑物的气密性。(2)农村供暖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从定性角度选择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CE)的评价体系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最好。(3)结合不同供暖方式的技术经济表现,对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进行了农户自身财务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计算了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及经济内部收益率,结果表明该供暖系统可产生良好的间接效益,可通过价格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户选择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方式的积极性。(4)对不同供暖方式进行了环境效益评价分析,计算了粉尘、SO2和NOx的排放量,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本研究建议推广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5)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利用Energy Plus模拟了农村住宅的冬季热负荷和供暖能耗,打破了通过比较太阳能集热器温度和蓄热水箱设定水温去控制太阳能供暖系统启停的控制模式,自主设计了带温度补偿的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的自控策略,最大限度使用太阳能,实现了热源之间的平稳切换。(6)实验期间室内温度能维持在16~18°C,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干净、便利的生活环境。经实验测试得,太阳能微通道集热板的集热效率主要集中在60%~70%之间,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在0.94~0.98之间。经Energy Plus软件模拟得,农宅的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为46.86 W/m2,100 m2住宅供暖季累计能耗为24.3 GJ。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供暖季提供的总能耗为35.91 GJ,太阳能占比63.31%,生物质炉占比36.69%,供暖季的使用小时数分别为1935 h和1239 h。同时,太阳能/生物质供暖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67.66%,火用效率为16.17%。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综合利用的特点,为实现农村的清洁供暖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方案,对于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张智羽,杨勇平,翟融融[7](2019)在《富氧燃烧锅炉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得到对富氧锅炉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具有影响的各运行因素间的显着性关系,采用流程模拟的方法,在获得了氧气纯度、氧气浓度、排烟中一次循环烟气比例、过量氧气系数等典型运行参数对富氧锅炉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正交法对多因素耦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极差、方差分析研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各因素间的显着性关系。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于热效率的影响关系为:氧气浓度>过量氧气系数>排烟中一次循环烟气比例>氧气纯度;对火用效率的影响关系为:氧气浓度>过量氧气系数>氧气纯度>排烟中一次循环烟气比例。其中,氧气浓度对热效率的影响程度为特别显着,过量氧气系数对热效率的影响程度为显着;氧气浓度、过量氧气系数对火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均为显着。

林贺勇[8](2018)在《工业锅炉热效率测试与火用效率测试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工业锅炉能耗高的问题,选取40台工业锅炉热效率和火用效率测试数据,并对测试数据统计分析,藉此研究影响工业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探索节能减排的方向。研究表明: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的火用效率分别为其热效率的3/10和1/3;影响锅炉火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燃烧和传热不可逆火用损失,对于燃煤锅炉2项损失之和占总火用损的84.76%,对于燃气锅炉2项损失之和占总火用损的92.20%;降低燃烧不可逆火用损失的有效途径是控制适宜过量空气系数、合理配风、减少漏风等,以提高炉膛温度;降低传热不可逆火用损失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工质参数、控制负荷波动、避免低负荷运行。

刘轩[9](2015)在《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加快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使得一次能源面临短缺枯竭的局面。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费日益增加,能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变暖进程,已在全球内达到广泛共识。本文以低温热源热利用为背景,开展了低温热源ORC热发电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调研研究,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工程实际,针对ORC系统特点,对前人已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本文以R245fa为工质,建立基本ORC系统数学模型,通过试算法确定5-kW发电规模的ORC热发电系统的基本工况点,并利用流程软件对5-kW发电规模的ORC热发电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蒸发温度、冷凝压力、热源温度对ORC系统性能的影响。在给定热源条件下,选择尽可能高的蒸发温度降低冷凝温度,有利于显着提高ORC系统整体输出功率及热效率。换热器能否与ORC系统其他设备相匹配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参数有重要影响。利用夹点温差技术对系统以及蒸发器内的工况点进行性能优化分析。通过计算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佳夹点温差随着热源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最佳蒸发温度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源温度363.15K时,最佳夹点温差4K,最佳蒸发温度332.15K;373.15K时,最佳夹点温差为3K,最佳蒸发温度340.15K。本文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以R245fa、HFE-7100为工质,对ORC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以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热源温度不变,工质蒸发压力、蒸发温度、液位高度、工质泵转速均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值,系统能够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条件下运行。当热源温度稳定在332K左右,蒸发压力稳定在4.5bar左右,液位高度维持在300mm,工质泵转速维持在1200r/min左右。在R245fa试验中,系统最大输出功达到894.6W系统最大热效率达到4.1%。在以HFE-7100为循环工质的试验中,HFE-7100在系统中变化趋势与R245fa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是在热源温度低于373.15K时,HFE-7100系统最大输出功为45W,与R245fa的894.6W有较大差距。

薄华宇[10](2014)在《跨临界与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中低温热源的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能够有效地对中低温地热资源进行利用。为了对ORC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在分别建立了亚临界和跨临界循环模型,采用纯工质R115,R125,R143a和R218以及混合工质R404a,R507a作为跨临界循环使用的工质,以R123,R245fa,R600,R600a,R601为亚临界循环使用的工质。以110℃地热水作为热源,分别计算了跨临界和亚临界循环的净输出功率,热效率,火用效率和UA值。针对跨临界循环难以确定窄点位置的问题,提出了确定窄点温差位置的迭代计算方法。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代入现有文献的初始数据,并将计算结果与原文献的结果进行对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此外,还以R245fa为工质,搭建了500W的ORC发电系统实验台,研究了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及传热特性,并得到了以下结论:跨临界循环比亚临界循环的净输出功率高,R218循环对应的净输出功率最高。跨临界循环的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均随着膨胀机进口温度和蒸发压力的增大而先增后减,而亚临界循环中热效率和火用效率都随着膨胀机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亚临界循环的UA值普遍低于跨临界循环。跨临界循环UA值随膨胀机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蒸发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而亚临界循环的UA值随膨胀机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实际的实验过程中,蒸发器中会产生压降,以蒸发器出口压力作为蒸发压力,在实验涉及的工况范围之内,系统的净输出功率、热效率、火用效率随蒸发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趋势与模拟结果吻合,均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工质质量流量的增加,蒸发器中的压降增加,蒸发过程中的平均传热系数增加,过热度减小。随着蒸发器出口工质过热度的增加,对数平均温差增加,蒸发过程平均传热系数降低,热流密度增加。

二、负压热水锅炉火用效率分析及其与热效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负压热水锅炉火用效率分析及其与热效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可再生能源利用
        1.2.1 风能利用技术
        1.2.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2.3 太阳能利用技术
        1.2.4 地热能利用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地热能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太阳能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对于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太阳能辅助热源研究
    2.1 太阳能热源分布情况
        2.1.1 太阳能资源分布概况及类型划分
        2.1.2 典型日太阳能热源辐射及能源输入
    2.2 太阳能集热器
    2.3 太阳能热源计算系统
        2.3.1 太阳能集热器类型选择
        2.3.2 模型建立
        2.3.3 Matlab编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构建
    3.1 Aspen Plus系统模拟步骤
    3.2 模型收敛方法
    3.3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
        3.3.1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
        3.3.2 工质选择
        3.3.3 太阳能地热能发电系统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热力学建模
    4.1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热力学过程
    4.2 数学模型构建
        4.2.1 太阳能预热系统建模
        4.2.2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建模
        4.2.3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建模
    4.3 系统初始参数以及运行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及优化
    5.1 敏感性分析
        5.1.1 窄点温差的影响
        5.1.2 工质蒸发压力的影响
        5.1.3 过热度的影响
        5.1.4 热源温度的影响
    5.2 (火用)分析
        5.2.1 换热器(火用)损失计算
        5.2.2 系统各模块(火用)损失分析
    5.3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热并行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研究
    6.1 供热并行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设计
        6.1.1 系统可行性
        6.1.2 系统设计与模拟
    6.2 供热并行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优化
        6.2.1 方案优化
        6.2.2 系统热力学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生物质驱动的多能互补热电气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联供系统的优化现状
        1.2.1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现状
        1.2.2 生物质能集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及对本课题的启示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多目标优化问题建模方法
    2.1 多目标优化问题
    2.2 生物质燃气热电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2.2.1 系统模型
        2.2.2 评价模型
        2.2.3 运行策略模型
        2.2.4 优化模型
    2.3 优化算法
        2.3.1 优化算法分类
        2.3.2 多目标遗传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3.1 决策变量
    3.2 优化目标
    3.3 约束条件
        3.3.1 需求侧约束
        3.3.2 能量平衡约束
        3.3.3 设备运行约束
    3.4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3.4.1 系统程序模块组成及逻辑关系
        3.4.2 系统程序算法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目标优化理论案例研究
    4.1 初始参数设置
        4.1.1 初始容量配置
        4.1.2 优化参数设定
    4.2 基于两个优化目标的优化
        4.2.1 基于热力和环境性能的优化结果
        4.2.2 基于热力和经济性能的优化结果
        4.2.3 基于环境和经济性能的优化结果
    4.3 基于热力、环境和经济性能的多目标优化
        4.3.1 多目标优化结果
        4.3.2 多目标优化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程参数对多目标优化结果动态影响特性
    5.1 敏感性分析
    5.2 技术参数的影响
    5.3 成本参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论文、专利、奖励)

(3)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余热余能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2.1 余热资源的定义
    2.2 余热资源的利用现状
    2.3 余热资源的评价方法
        2.3.1 评价指标
        2.3.2 回收的系统模型
    2.4 热力学分析方法
        2.4.1 焓分析法
        2.4.2 (火用)分析法
        2.4.3 熵分析法
    2.5 余热资源回收和利用遵循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余热发电
    3.1 烧结余热发电的特点
    3.2 烧结余热的梯级利用和原则
    3.3 几种烧结余热锅炉
        3.3.1 闪蒸工艺
        3.3.2 双压余热锅炉工艺
        3.3.3 不带烟气补燃
        3.3.4 带烟气补燃装置
        3.3.5 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
    3.4 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烧结低温低压电站(火用)效率计算
    4.1 低温低压电站的热力系统及单元划分
        4.1.1 锅炉单元
        4.1.2 汽轮机单元
        4.1.3 凝汽器单元
    4.2 余热资源回收情况
        4.2.1 烧结余热回收
        4.2.2 炼钢蒸汽回收
    4.3 低温低压电站(火用)计算
        4.3.1 烧结余热双压锅炉(火用)分析
        4.3.2 过热蒸汽炉
    4.4 烧结余热发电的经济性对比
    4.5 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5.1 低温低压电站的能流图
        4.5.2 改进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寿命计算
    5.1 过热蒸汽炉存在的问题
        5.1.1 过热蒸汽炉设计缺陷
        5.1.2 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5.1.3 人员素质
    5.2 检修技术
    5.3 高温过热器管失效形式
        5.3.1 高温过热器应力计算
        5.3.2 高温过热器氧化腐蚀
        5.3.3 高温过热器管的氢损
        5.3.4 L-M公式
    5.4 某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管剩余寿命计算
    5.5 计算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4)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冷热电联供系统热力学分析及碳捕集热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能及热力发电应用概述
        1.1.1 生物质能及其资源分布
        1.1.2 生物质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比较
    1.2 生物质能的减排贡献及能效特征
    1.3 生物质分布式能源系统
    1.4 生物质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
    1.5 生物质直燃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研究现状
    1.6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机朗肯循环关键参数优化和热力学分析
    2.1 有机朗肯循环简介
    2.2 热动力学模型
        2.2.1 热力学分析
        2.2.2 蒸发器和冷凝器模型
        2.2.3 经济性目标函数和综合评价函数
    2.3 膨胀比和蒸发温度的影响分析
    2.4 不同目标函数下的最优冷凝温度
    2.5 有机工质选取和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2.6 冷却水循环对有机朗肯循环影响的热力学分析
        2.6.1 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影响
        2.6.2 不可逆损失的变化规律
        2.6.3 冷却水泵耗功的影响因素
    2.7 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直燃ORC-CHP系统热力学分析和热经济评价
    3.1 生物质直燃ORC-CHP系统
    3.2 生物质直燃ORC-CHP模型
        3.2.1 热动力学模型
        3.2.2 热经济模型
    3.3 热力学分析和热经济评价计算过程
    3.4 有机工质初选
    3.5 热力学分析和热经济评价
        3.5.1 热源温度和蒸发温度的影响分析
        3.5.2 冷凝温度的影响分析
    3.6 不同工质的对比分析和优选
    3.7 蒸发器窄点转移对系统热力学分析和经济评价的影响
    3.8 耦合碳捕集的热经济评价
    3.9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直燃ORC-CHP系统(供暖)热力学分析和热经济评价
    4.1 生物质直燃ORC-CHP系统(供暖)
    4.2 热动力学和热经济模型
    4.3 供热水/回水温度的影响分析
        4.3.1 热力学分析
        4.3.2 热经济评价
    4.4 冷凝温度的影响分析
        4.4.1 热力学分析
        4.4.2 热经济评价
    4.5 供热水/回水压强的影响分析
    4.6 不同工质的对比分析和优选
    4.7 耦合碳捕集的热经济评价
    4.8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直燃ORC-CCHP系统热力学分析和热经济评价
    5.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5.1.1 溴化锂溶液物性平衡回归方程和热力学模型
        5.1.2 热力学分析
        5.1.3 极限热源温度和经济热源温度的确定
    5.2 生物质直燃ORC-CCHP系统
    5.3 热动力学和热经济模型
    5.4 热源温度和蒸发温度的影响分析
        5.4.1 热力学分析
        5.4.2 热经济评价
    5.5 冷凝温度的影响分析
        5.5.1 热力学分析
        5.5.2 热经济评价
    5.6 不同工质的对比分析和优选
    5.7 耦合碳捕集的热经济评价
    5.8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
        1.1.2 发电厂余热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3 热电联产系统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1.1.4 吸收式制冷应用于热电厂的优势
        1.1.5 课题研究意义
    1.2 冷热电联产系统发展概况
    1.3 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量传递转换分析
    2.1 能量梯级利用原则
    2.2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
        2.2.1 热电分产热力系统
        2.2.2 热电联产热力系统
        2.2.3 能流趋势对比分析
    2.3 热电联产的循环特性
        2.3.1 理想循环的热耗率
        2.3.2 实际循环的热经济性
    2.4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2.4.1 热效率
        2.4.2 (火用)效率
    2.5 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2.5.1 热电分产的能源消耗
        2.5.2 热电联产的能源消耗
        2.5.3 热电联产的节能效益
        2.5.4 热电联产的节能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经济性
    3.1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性能评价指标
        3.1.1 (火用)分析的理论基础
        3.1.2 (火用)损失
        3.1.3 (火用)效率
        3.1.4 (火用)损失比率及(火用)损失系数
    3.2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两种制冷方式的(火用)分析模型
        3.2.1 (火用)效率分析模型
        3.2.2 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分析模型
        3.2.3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模型
    3.3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两种制冷方式的热经济性对比
        3.3.1 (火用)效率对比分析
        3.3.2 单位冷量(火用)经济成本对比分析
        3.3.3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匹配
    4.1 余热深度回收的热力学过程
        4.1.1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1.2 夹点温差下的水温分析
    4.2 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循环分析
        4.2.1 多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4.2.2 多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4.2.3 基于吉布斯相律的自由度分析
    4.3 吸收式制冷最低析出温度的热力学分析
        4.3.1 最低析出温度理论分析
        4.3.2 多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最低析出温度
        4.3.3 多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最低析出温度
        4.3.4 吸收式制冷最低析出温度的变化趋势
        4.3.5 吸收式制冷在余热回收中的综合分析
    4.4 吸收式制冷在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的热力匹配特性
        4.4.1 混效吸收式制冷串联流程的热力分析
        4.4.2 混效吸收式制冷并联流程的热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的热质交叉
    5.1 化学势
        5.1.1 气体化学势
        5.1.2 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
        5.1.3 水蒸汽和溴化锂溶液中水的化学势差
    5.2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耦合
        5.2.1 孤立系统
        5.2.2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耦合体系
        5.2.3 广义卡诺定理
    5.3 吸收式制冷循环关键换热单元的热质交叉分析
        5.3.1 吸收器的能量转换分析
        5.3.2 发生器的能量转换分析
        5.3.3 冷凝器的相变放热分析
        5.3.4 蒸发器的相变吸热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总结
    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能源现状分析
        1.1.2 供暖系统现状及政策分析
        1.1.3 农村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建筑节能及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2.2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及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1.2.3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2.4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2.5 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大纲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山西农村住宅建筑调查分析
    2.1 抽样方案设计
        2.1.1 抽样方式
        2.1.2 样本量计算
    2.2 问卷设计
    2.3 数据的预处理
        2.3.1 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的处理
        2.3.2 数据的转换处理
        2.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2.4 频数分析
        2.4.1 山西农村建筑基本信息
        2.4.2 山西省农村建筑冬季供暖热源
    2.5 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
        2.5.1 聚类分析的数学原理
        2.5.2 分析结果
    2.6 基于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
        2.6.1 多元回归分析数学原理
        2.6.2 分析结果
        2.6.3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
    2.7 山西农村供暖模式案例分析
        2.7.1 运城市临猗县土地暖
        2.7.2 临汾市吉县主被动太阳能
        2.7.3 晋中市榆次生物质炉
        2.7.4 运城市临猗县吊炕
        2.7.5 临汾市古县秸秆气化
        2.7.6 运城市闻喜县上镇村沼气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AHP/FCE方法
    3.2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
    3.3 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3.3.1 专家调查法
        3.3.2 专家调查结果
    3.4 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的权重集
        3.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3.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5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的模糊综合评价
        3.5.1 建立因素集到决断集模糊关系
        3.5.2 模糊合成
        3.5.3 指标层的模糊评判
        3.5.4 综合评价的模糊评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生命周期经济评价
    4.1 评价目的
    4.2 评价方法概述
    4.3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
        4.3.1 供暖系统方案
        4.3.2 供暖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4.3.3 生命周期经济评价目标及范围
    4.4 清单分析
        4.4.1 投入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4.2 产出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5 生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
        4.5.1 系统生命周期现金流量表
        4.5.2 生命周期成本(LCC)回收期(农户投资回收期)
        4.5.3 农户财务净现值(FNPV)
        4.5.4 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污染物排放量为指标的环境效益评价
    5.1 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2 电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3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4 空气源热泵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5 太阳能/生物质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6 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1 燃煤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2 生物质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供暖示范基地节能改造及供暖系统分析
    6.1 典型农宅节能改造方案
    6.2 节能改造与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2.1 改造前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变化
        6.2.2 节能改造前后室内温度变化
        6.2.3 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设计
        6.3.1 热源系统的选择
        6.3.2 室内供暖末端系统
        6.3.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方案
        6.3.4 运行策略的设计
        6.3.5 运行策略的先进性
        6.3.6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6.4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
        6.4.1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立
        6.4.2 测试仪器及实验数据
    6.5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的结果分析
        6.5.1 太阳能集热板的集热效率
        6.5.2 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
    6.6 供暖季的系统能耗分析
        6.6.1 供暖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时间
        6.6.2 一次能源利用率和火用效率
    6.7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社会效益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和供暖系统问卷调查
附录二 :农村供暖系统指标权重排序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附录三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选择评价问卷调查(模糊综合评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富氧燃烧锅炉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富氧燃烧锅炉系统介绍
    1.1 参考常规电站锅炉简介及模型验证
    1.2 富氧燃烧锅炉系统简介
2 富氧燃烧锅炉热效率、火用效率计算模型
    2.1 富氧燃烧锅炉系统热效率计算模型
    2.2 富氧燃烧锅炉系统火用效率计算模型
3 富氧燃烧锅炉热效率、火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 氧气纯度影响分析
    3.2 氧气浓度影响分析
    3.3 排烟中一次循环烟气比例影响分析
    3.4 过量氧气系数影响分析
4 富氧燃烧锅炉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4.1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
    4.2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4.3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4.4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5 结论

(8)工业锅炉热效率测试与火用效率测试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测试对象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1.2 测试方法
    1.3 测试仪器
2 测试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大于10 t/h燃煤锅炉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燃气锅炉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论

(9)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温热源现状
    1.3 低温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综述
        1.3.1 有机工质的选择的研究
        1.3.2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结构的研究
        1.3.3 有机朗肯循环运行参数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ORC系统模型的建立
    2.1 ORC系统流程
    2.2 ORC系统热力学模型建立
    2.3 ORC系统性能评价模型的建立
        2.3.1 基于夹点温差技术系统模型的建立
        2.3.2 ORC系统蒸发器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RC系统性能分析
    3.1 设计工况分析
    3.2 运行参数对系统影响
        3.2.1 模型验证
        3.2.2 蒸发温度对系统影响
        3.2.3 冷凝压力对系统影响
        3.2.4 热源温度对系统影响
    3.3 ORC系统性能评价分析
        3.3.1 不同夹点温差下系统性能分析
        3.3.2 系统最佳工况下蒸发器性能分析
    3.4 带相变储热器内回热式系统分析
        3.4.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3.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RC系统试验研究
    4.1 ORC试验系统
        4.1.1 热源子系统
        4.1.2 冷源子系统
        4.1.3 ORC运行系统
    4.2 试验系统运行操作
        4.2.1 ORC运行控制系统
        4.2.2 启动操作步骤
        4.2.3 停机操作步骤
    4.3 参数测量与试验误差分析
        4.3.1 参数测量
        4.3.2 误差分析
    4.4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4.1 工质泵调节问题
        4.4.2 系统不稳定问题
        4.4.3 系统操作安全问题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R245fa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4.5.2 HFE-7100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跨临界与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低温地热发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有机郎肯循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内容
第二章 有机郎肯循环发电系统模型的建立与热力计算
    2.1 有机郎肯循环基本原理
    2.2 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方程式
    2.3 工质的选择
    2.4 模型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临界与亚临界循环特性分析结果的对比
    3.1 跨临界循环的特性分析
    3.2 亚临界循环的特性分析
    3.3 工质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郎肯循环发电系统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有机郎肯循环发电实验系统简介
    4.2 实验操作步骤
    4.3 实验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负压热水锅炉火用效率分析及其与热效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研究[D]. 全鸣玉. 吉林大学, 2021
  • [2]生物质驱动的多能互补热电气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理论与应用[D]. 郑瑜.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3]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D]. 杜辰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冷热电联供系统热力学分析及碳捕集热经济评价[D]. 朱轶林. 天津大学, 2020(01)
  • [5]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D]. 尤田.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D]. 张兴惠.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3)
  • [7]富氧燃烧锅炉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 张智羽,杨勇平,翟融融.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8]工业锅炉热效率测试与火用效率测试对比分析[J]. 林贺勇. 工业锅炉, 2018(04)
  • [9]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D]. 刘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10]跨临界与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D]. 薄华宇. 天津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负压热水锅炉火用效率分析及其与热效率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