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与零售业态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曹晴晴[1](2021)在《外资商超在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5年,国务院出台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允许零售业有限度的吸引外商投资。来自欧美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以大卖场、连锁超市、百货商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外资商超陆续进入中国,在十几年间迅速扩张,取得可观的营业利润。然而从2012年开始,上述在华外资零售企业相继身陷经营瓶颈,选择出售部分中国区股权,有些甚至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与此相对应的是永辉、物美等本土商超不断崛起,京东、阿里巴巴等线上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新零售业态,开市客、奥乐齐等新一批外资商超开始进入中国。针对上述现象,本文从商超这一具体的零售业态出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政策变化情况,以此为框架,对外资商超的在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分别分析传统外资商超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和目前在华经营不善的原因,归纳新一轮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商超经营特点,结合零售行业的业态新变革和经营新经验,总结出关于我国零售业发展规律与业态变革的启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结合新零售的本质特点,从全渠道营销、大数据应用和供应链改革等方面,对外资商超在华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钱轶[2](2021)在《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零售业的线上线下融合日益明显,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就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发展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全国层面而言,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协同发展效应,居民消费升级有利于零售业结构优化,而零售业结构优化又能够反哺居民消费升级。但从区域层面而言,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并不稳定,低收入地区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效应依然存在,但高收入地区仅存在居民消费升级对零售业结构优化的单向促进作用,零售业结构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反哺作用并不存在。与此同时,收入和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是影响零售业结构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决定居民消费升级的最主要因素却是收入水平。
赵浩宇[3](2020)在《零售模式创新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零售模式创新是零售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零售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基于2014-2018年全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零售营销模式、经营理念、零售业态模式变更为典型特征的零售模式创新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居民消费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以网络零售额增加值和网络零售指数衡量的零售创新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零售模式创新具有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此外,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同样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力最强,消费结构改变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影响相对最小。
梁伦西[4](2020)在《我国零售业经营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文中指出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零售业全面对外开发以来,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升级,零售业逐渐成为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逐渐增加。然而,从2012年起零售业面临多重压力,包括宏观经济下行、外资零售进入使得竞争加剧、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和长远发展战略缺乏等,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速出现下降态势,进入了低速集约发展阶段,同时各区域零售业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大差异。当前,零售行业开始寻求创新变革,转变发展方式,谋求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因此,研究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对于提高零售业产值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平衡零售业区域发展具有现实作用。论文首先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等研究所需理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和应用、零售业效率的研究成果。然后,从零售业总体规模、结构变化、经营效率和区域差异等方面来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零售业经营现状,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零售业保持可观增长量,但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多且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零售巨头;业态结构日趋多元化,多业态组合发展和无人零售业态开始兴起,且2010-2018年超市、专业店和加油站为前三大零售业态;2005-2018年综合技术效率无显着提升且呈“倒W”形,主要有规模效率变化引起;四大区域零售业在行业规模、连锁化经营程度、外商投资倾向以及新零售发展方面均存在不平衡问题,且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东北第三、西部最低”。接着,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2018年我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3.7%,全国和各区域的增长动力完全来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使得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从区域空间变化特征来看,tfpch均值都大于1,即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样是由技术进步推动,具体形式为: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第三、东北地区最低;从区域时空演化特征来看,四大区域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具体情况为:东北地区持续下降,东部地区先上升后下降,中西部地区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发现中西部零售业追赶效应明显,正不断向东部地区靠拢,东北追赶效应则较弱。同时,利用Tobit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了六大因素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情况,得出对外开放程度、物流发展情况、城镇化程度、人均GDP、利用外资情况、人力资本对全国和四大区域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具体如下:对外开放程度对东北、西部地区的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对东部地区有显着正向作用,对全国和中部的作用不够显着;货物周转量对东北地区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无显着影响,对全国和其余三个区域地区存在显着的负向效应;城镇化水平仅对东北地区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正向效应,对全国和其他三个区域有明显抑制作用;人均GDP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着的正向效应,对东北地区影响不够显着;外资利用情况仅对东部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正向推动作用,对其他区域的作用均不显着;人力资本对东北地区的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抑制作用,对全国和其他区域存在显着促进作用。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全国及各区域零售业发展特色,为实现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零售业经营效率和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建议,建议如下:(1)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居民购买力,提升零售业绩效;(2)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零售人才,提高零售业的人才质量;(3)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零售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智慧零售的规模与产值;(4)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物流业的“数智”化水平;(5)坚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零售业外资利用率。
凌婷[5](2020)在《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应用推动了电商零售平台的产生,带来第四次零售业态变革。电商零售平台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电商零售平台规模日渐扩大,其市场势力与效率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以产业演化理论为基础,从零售业演化角度,基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电商零售平台的市场势力与效率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电商零售平台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第二,作为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的技术和制度创新在推动传统零售业向电商零售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第三,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提升有助于促进效率提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涵义:第一,政府应尊重产业演化规律,完善制度以确保电商零售平台经营规范化;第二,鉴于电商零售平台掌握大量的个体和交易资料,政府应首抓电商零售平台的社会责任;第三,政府应放松进入管制,正确把握政府干预的边界,以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管制成本,且防碍电商零售平台的发展活力;第四,政府应承担建设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支持电商零售平台更好地发展。
杨兴夏[6](2019)在《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零售业的不断发展,零售业的创新活动进入高度活跃期。与丰富的零售业创新实践相比,零售业创新的系统理论研究仍显滞后。零售业创新内涵和机理还未形成共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围绕零售业创新的绩效与影响,采用“内涵—测度—经济效应”依次递进的研究思路展开。首先,结合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流通经济理论,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探讨零售业创新内涵、创新的微观和中观机理。其次,依据零售业创新内涵并利用2016—2017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构建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并进行验证。再次,分别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消费二元增长理论和交易外部性理论依次分析零售业创新的产业绩效、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经济效应以及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经济效应,同时根据样本特性,采用解决截面异方差问题的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CSE)回归方法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回归方法对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从创新的生产函数本质出发,零售业创新是指零售商创新及其扩散形成零售业新生产函数的过程,包括零售商创新和零售商创新扩散两个方面。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表明,零售商创新的根本逻辑在于零售商追求实际产出持续增长所采用的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与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零售商内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内部创新,零售商外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外部创新。进一步的理论分析表明,从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交织着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零售业外部创新具有合成放大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同时具备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2)零售业外部创新可用成功实施服务创新或营销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零售业内部创新则以成功实施工艺创新或组织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指标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水平高于内部创新,西部地区零售业创新活跃,“一带一路”省域零售业具有较高创新水平;(3)零售业创新对产业绩效和消费具有显着影响。目前,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以合成放大效应为主导效应,对产业本身和消费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虽然也存在合成放大效应,但在当前我国零售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了中小零售商发展,不利于整合资源发挥零售业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其带来的投资潮涌不利于零售业产能充分利用。零售业创新通过激励生产性劳动带动产出增长,在零售业具有较高市场集中度的前提假设下,基于交易外部性理论构建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零售业外部创新有利于满足生产者的商品需要,零售业内部创新及生产商利润共享机制能够满足生产者的收入需要,均对生产性劳动具有激励作用。论文的主要边际贡献有三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零售业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机理;二是基于新指标、新数据测度了我国零售业的创新;三是从零售业绩效、零售业创新的消费效应与产出效应视角系统考察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
武春霞[7](2019)在《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零售业是流通领域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变革历程,零售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业态结构优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对国计民生的影响逐渐增加。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转为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内需增长是实现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对零售业升级提出新的要求,而技术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动力,因此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状角度,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究了技术创新促进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我国零售业2000-2017年的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用VAR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结果表明零售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对业态结构优化和就业规模影响较大,技术创新对盈利水平具有短时期的促进作用。应从完善法律体系、提升消费质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创新物流模式、抓住新零售发展机遇、发挥连锁经营优势等方面促进技术创新并增强技术创新对零售业的推动作用。
张卫国[8](2019)在《“Big Middle”区的零售业态创新:进入路径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许多零售企业的业态创新表现出投资金额巨大、快速连锁扩张、追求发展规模以抢占最大化市场份额的特征,这种零售业态创新本质上是零售企业以朝向“Big Middle”区发展出新的主要零售业态为目标的创新。整个零售市场按照服务水平和价格水平组合形式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市场空间,各个市场空间内分布的零售业态不同,吸引的顾客群体也不相同。“Big Middle”区是具有较高服务水平和较低价格水平组合特征的市场空间,被处于领导地位的零售商所占据,拥有最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分布着市场上的主要业态,创新的零售业态必须进入“Big Middle”区才可能发展成为主要业态。但是我国许多零售企业进行业态创新并向“Big Middle”区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并不顺利,多数零售企业的创新成效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对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路径以及该路径中技术革新降低创新业态单位经营成本的机理、创新的零售业态形成吸聚顾客能力的机理等内容展开研究,以期能为零售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的路径包含2条分支线路:(1)以提升顾客价值的方式向中间档次市场发展,通过技术革新使单位经营成本低于“Big Middle”区内原有业态;(2)进行多维度顾客价值组合,并设计有利于放大顾客价值的情境,吸引顾客从原有的业态向新业态转移。2.零售业态创新源于诱致性创新,但同时引发强制性创新,创新的零售业态运用技术革新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不断降低单位经营成本,但这个过程并非畅通无阻,而是受到多类型技术革新协同、创新的业态内集中度、线上“引流”成本以及吸聚顾客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3.不同的顾客价值维度对顾客渠道转移意向和顾客保留意向产生不同的影响,顾客年龄和性别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调节效应,因此采用不同维度价值定位的创新业态所形成的对不同顾客群体的吸聚能力也不相同。
张孟阳[9](2019)在《中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变化的探究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对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零售业是流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主要是消费资料的流通。虽然我国的零售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是近代以来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的引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零售业态的迅速演进,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近些年来,由于网络零售的快速发展,以经营线下实体店为主的外资零售企业受到冲击,我国零售业是否仍需大量引入外资成为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因此,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探究我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于我国零售业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论文以聚集形式、组织形式、店铺形式以及交易媒介作为划分标准,对零售业态进行分类。然后通过阐述零售业的历次革命和我国零售业的沿革,对国内外零售业各主要业态产生的背景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也简要分析了我国流通领域的政策现状。在这一部分,论文重点介绍了网络零售业态并将其和传统零售业态进行对比,认为两者是可以协同发展的。其次,论文概述了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现状,指出网络零售业态的市场集中度要远远高于传统业态。论文在分析我国各地区零售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发展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前景广阔。在介绍了我国零售业利用外资的情况之后,论文指出外资可以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最后,论文使用1998-201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将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该行业FDI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利用stata13分别从国家层面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层面进行多元回归探究。通过分析,论文指出我国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FDI存在正相关关系,只是在不同地区其相关程度存在差异。同时,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在这个过程中外资及其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会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也会加快我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开发。因此论文提出我国应该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同时也要积极打造零售业自有品牌、提升技术水平、实现零售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促进零售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在地区层面上,论文指出要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政策来推动各地区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肖翔[10](2019)在《“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特征及引导策略》文中提出互联网作为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主角,其瞬时性、广域化、多触媒、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模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也带来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空间变革。奠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在单次信息交换时间呈数量级式下降的今日,对实体零售业态及其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影响。武汉市被称为“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是中部地区交通便捷,商贸发达的中心城市。在武汉市零售业已经迈入“电商时代”的背景下,其周边小城镇长期维持的实体零售业态构成及其空间格局也被电子新零售打破,陷入新常态下的转型与发展困境。本文正是基于此视角,研究“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特征,试图找出其发展规律及趋势,并为合理引导小城镇零售业发展及空间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依据。本文的主体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的整体发展困境。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已经呈现整体性的负增长,且其程度呈现为明显的内外圈层分化现象。宏观环境造成的行业发展下行预期和电商精准打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下的业态竞争,共同使得小城镇实体零售业陷入了整体发展困境。第二部分研究“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的业态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细致划分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的类型,阐明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构成整体传统化、个体差异化的特征,并指出相关规律。同时,从武汉市乡镇地区、小城镇个体和业态整体发展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不同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三部分评价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研判发展趋势。通过量化研究电商对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构成及空间分布的影响,识别出受电商影响的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的5种类型,判断各小城镇业态构成的适应程度,并结合零售网点数量,综合研判个体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未来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小城镇零售业发展策略及规划应对的总体策略。研究认为,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应以集约化、区域化、信息化、差异化战略思路引导整体发展;以“立足乡村、保障城镇、对接城市”策略调整供给层级,满足小城镇业态配置的构成适应化、功能特色化、体验即时化、管理信息化的抵近式、贴身式服务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城镇零售业发展趋势及相应的空间影响趋势,从城镇体系、城镇空间、商业空间三个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二、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与零售业态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与零售业态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外资商超在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方向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概念界定 |
一、 “外资”概念界定 |
二、 “商超”概念界定 |
三、 “外资商超”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外资商超在华发展阶段研究综述 |
一、外资零售业政策演变文献综述 |
二、外资零售业发展阶段综述 |
第二节 有关零售企业进入与退出中国市场原因的研究综述 |
一、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动因研究 |
二、外资零售企业退出中国区业务的研究 |
第三节 新零售业态变革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外资商超在中国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零售业外资开放政策演变 |
一、冰封冷冻期:1978 年—1991年 |
二、初步试点期:1992 年—1994年 |
三、指导整顿期:1995 年—2001年 |
四、逐步开放期:2002 年—2004年 |
五、全面开放期:2005 年—2008年 |
六、科学平稳期:2008 年—今 |
第二节 外资商超在华发展阶段划分与现状总结 |
一、发展起步期:1995 年—2004年 |
二、持续扩张期:2005 年—2011年 |
三、经营瓶颈期:2012 年—今 |
第三章 外资商超进入和退出中国市场分析 |
第一节 20 世纪90 年代外资商超入华原因分析 |
一、全球市场竞争 |
二、母国政策环境 |
第二节 2012 至今外资商超在华经营不善原因分析 |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市场增速放缓 |
二、网络购物规模扩大,抢占线下客流 |
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带动消费升级 |
四、新零售业态出现,竞争对手增加 |
五、外资商超转型缓慢,经营管理不善 |
第三节 2019 年起新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商超经营特点分析 |
一、奥乐齐、开市客概述 |
二、奥乐齐与开市客在华经营特点分析 |
第四章 研究启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启示 |
第二节 外资商超在华转型发展建议 |
一、深入理解零售业本质 |
二、全面融入新零售业态变革 |
第五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献综述及述评 |
模型设定、变量指标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指标说明 |
实证研究 |
(一)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实证检验 |
(二)区域差异性背景下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实证检验 |
结论及建议 |
(3)零售模式创新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献综述 |
零售模式创新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 |
(一)零售模式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
(二)零售模式创新的消费者消费增长效应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
零售模式创新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实证检验 |
(一)模型设定及相关变量说明 |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结论与启示 |
(4)我国零售业经营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概述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投入产出原理 |
2.1.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
2.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我国零售业经营现状分析 |
3.1 零售业总体规模 |
3.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情况 |
3.1.2 批零行业产值变化情况 |
3.1.3 连锁零售业发展现状 |
3.1.4 网络零售发展现状 |
3.2 零售业结构变化 |
3.2.1 市场结构 |
3.2.2 业态结构 |
3.3 零售业技术效率 |
3.4 区域零售业经营差异 |
3.4.1 零售业区域规模不平衡 |
3.4.2 零售业区域连锁化程度差异 |
3.4.3 外商投资零售业在区域选择上存在区域倾向性 |
3.4.4 新零售发展的区域差异 |
3.5 结论 |
第四章 我国零售业经营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
4.1 模型构建 |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4.1.2 DEA-Malmquist指数法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1 变量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全国时间趋势分析 |
4.3.2 零售业区域空间演化差异分析 |
4.3.3 零售业区域时空演化差异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零售业经营效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选取 |
5.3 数据来源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居民购买力,提升零售业绩效 |
6.2.2 与高校联合培养,提高零售业的人才质量 |
6.2.3 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零售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智慧零售的规模与产值 |
6.2.4 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物流业的“数智”化水平 |
6.2.5 坚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零售业外资利用率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5)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产业组织演化研究 |
一、产业演化的界定 |
二、产业组织演化动力研究 |
第二节 电商平台零售业态研究 |
一、零售业态的界定 |
二、电商平台发展研究 |
第三节 电商平台市场势力形成研究 |
一、市场势力的界定 |
二、市场势力形成原因研究 |
三、市场势力测度研究 |
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研究 |
第四节 电商平台经营效率研究 |
一、经营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
二、市场势力与经营效率的关系研究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零售业态发展演化分析 |
第一节 产业组织演化内涵及其理论 |
一、产业组织演化的内涵 |
二、产业组织演化理论 |
第二节 产业组织演化路径及动力分析 |
一、产业组织演化的路径分析 |
二、产业组织演化的动力分析 |
第三节 零售业态的演化进程 |
一、从早期零售到百货商店 |
二、连锁商店模式 |
三、超级市场模式 |
四、专业店模式 |
五、电商零售平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电商零售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影响 |
一、电商零售平台演化动力分析 |
二、技术创新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影响 |
三、制度创新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影响 |
第三节 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对效率的影响 |
一、同业和潜在竞争促进拥有市场势力的电商零售平台提升效率 |
二、市场势力有利于提高电商零售平台运营效率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市场定价测度市场势力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市场集中度测度市场势力 |
一、CR_n的测度 |
二、HHI的测度 |
三、EI的测度 |
第三节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影响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设计 |
二、变量选择 |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影响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电商零售平台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 |
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电商零售平台演化发展的动力 |
三、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影响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形成 |
四、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
第二节 政策涵义 |
一、政府应尊重产业演化规律,完善制度以确保电商零售平台经营规范化 |
二、政府应重点监督电商零售平台履行相关责任 |
三、政府放松进入管制,降低行政性进入壁垒 |
四、为促进电商零售市场的竞争,政府须承担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的责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产业创新内涵研究 |
1.3.2 零售业创新理论研究 |
1.3.3 零售业创新测度研究 |
1.3.4 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零售业创新内涵与机理 |
2.1 概念界定 |
2.1.1 零售商和零售业 |
2.1.2 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 |
2.1.3 零售商创新与零售业创新 |
2.1.4 经济效应 |
2.2 零售商创新机理 |
2.2.1 零售商生产过程的理论解释 |
2.2.2 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 |
2.2.3 基于零售业态演进的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实证 |
2.3 零售业创新:零售商创新集合 |
2.3.1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放大效应 |
2.3.2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谬误问题 |
2.3.3 零售业创新数理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零售业创新测度分析 |
3.1 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构建原则 |
3.1.1 整体性原则 |
3.1.2 全面性原则 |
3.1.3 可分性原则 |
3.1.4 可验性原则 |
3.2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 |
3.2.1 指标来源 |
3.2.2 统计指标含义 |
3.2.3 指标构建假设提出 |
3.3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验证 |
3.3.1 验证方法 |
3.3.2 拟合评价和参数估计 |
3.4 我国零售业创新现状分析 |
3.4.1 我国零售业创新总体现状 |
3.4.2 我国零售业创新区域现状分析 |
3.4.3 我国零售专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
4.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及测度指标 |
4.1.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
4.1.2 产业绩效的测度指标 |
4.2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分析 |
4.2.1 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现状及评价 |
4.2.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
4.2.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
4.3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分析 |
4.3.1 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及测度方法 |
4.3.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 |
4.3.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的影响效应分析 |
5.1 消费增长内涵 |
5.1.1 二元边际理论与消费增长 |
5.1.2 消费扩展增长 |
5.1.3 消费集约增长 |
5.2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2.1 零售业外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2.2 零售业内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3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回归过程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影响效应分析 |
6.1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理论机制 |
6.1.1 增长理论的要素投入视角 |
6.1.2 以需求为中心的生产理论 |
6.1.3 零售业外部创新促进商品需要的机理 |
6.1.4 零售业内部创新满足收入需要的机理 |
6.2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数理模型 |
6.2.1 模型假设 |
6.2.2 零售商独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
6.2.3 零售商分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
6.2.4 模型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结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结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技术创新理论 |
2.1.2 零售业发展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研究 |
2.2.2 关于技术创新经济效应的研究 |
2.2.3 关于零售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技术创新促进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 |
3.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其对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3.1.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3.1.2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3.2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制的实现路径 |
3.2.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实现路径 |
3.2.2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作用机制的实现路径 |
第4章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变革的影响—基于历史角度 |
4.1 第一次零售革命 |
4.2 第二次零售革命 |
4.3 第三次零售革命 |
第5章 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现实角度 |
5.1 技术创新对网络零售发展的影响 |
5.1.1 网络零售的萌芽和兴起 |
5.1.2 网络零售的兴盛 |
5.1.3 网络零售的转折 |
5.2 技术创新引发新零售 |
5.3 技术创新推动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3.1 社会治理不完善 |
5.3.2 信息化建设不足 |
5.3.3 物流业对零售业发展支撑不足 |
5.3.4 连锁企业创新乏力 |
第6章 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技术创新水平分析 |
6.1.1 测度方法 |
6.1.2 指标解释 |
6.1.3 实证结果 |
6.2 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 |
6.2.1 模型建立 |
6.2.2 指标解释和平稳性检验 |
6.2.3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6.2.4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盈利水平的影响 |
6.2.5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业态结构优化的影响 |
6.2.6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就业规模的影响 |
6.3 我国零售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指标解释 |
6.3.2 实证分析 |
第7章 建议 |
7.1 健全法制体系,完善技术创新环境的治理 |
7.2 提升消费质量,促进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动 |
7.3 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技术创新环境的发展 |
7.4 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支撑零售业技术创新 |
7.5 以“互联网+”为契机,促进连锁经营技术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Big Middle”区的零售业态创新:进入路径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键概念界定 |
2.1.2 零售业态创新与发展研究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顾客价值理论 |
2.2.2 新零售之轮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路径研究 |
3.1 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路径分析 |
3.1.1 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路径的起点 |
3.1.2 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路径的目标点 |
3.1.3 创新的零售业态从起点向目标点发展的条件 |
3.2 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路径构建 |
3.3 创新的零售业态进入BIG MIDDLE区路径的检验 |
3.3.1 案例研究步骤确定 |
3.3.2 研究问题与案例对象选择 |
3.3.3 资料收集 |
3.3.4 案例分析 |
3.3.5 案例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革新降低单位经营成本机理的研究 |
4.1 技术革新降低单位经营成本原理分析 |
4.1.1 技术革新的角色及类型 |
4.1.2 零售业态创新中的成本结构 |
4.1.3 技术革新降低单位经营成本的途径 |
4.2 技术革新降低单位经营成本约束条件分析 |
4.2.1 多类型技术革新协同的约束 |
4.2.2 创新业态内集中度的约束 |
4.2.3 线上“引流”成本的约束 |
4.2.4 创新业态吸聚顾客能力的约束 |
4.3 技术革新降低单位经营成本的机理总结 |
4.4 技术革新降低单位经营成本机理的解释应用 |
4.4.1 案例对象与背景资料 |
4.4.2 案例对象的资料 |
4.4.3 案例解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创新零售业态吸聚顾客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 |
5.1 问题聚焦 |
5.2 创新的零售业态吸聚顾客机理分析 |
5.2.1 创新的零售业态吸聚顾客的本质因素 |
5.2.2 创新的零售业态吸聚顾客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
5.3 研究模型的建立 |
5.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5.3.2 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顾客价值维度-吸聚顾客能力关系的实证检验 |
6.1 问卷设计 |
6.1.1 问卷结构 |
6.1.2 变量的定义与量表的设计 |
6.2 预测试分析 |
6.2.1 预测试对象 |
6.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3 正式问卷调查及样本分析 |
6.3.1 调研对象与问卷数据收集 |
6.3.2 样本分析与效度、信度分析 |
6.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1 顾客价值与顾客渠道转移意向模型研究 |
6.4.2 顾客价值与顾客保留意向模型研究 |
6.4.3 年龄对顾客价值与顾客渠道转移意向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
6.4.4 年龄对顾客价值与顾客保留意向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
6.4.5 性别对顾客价值与顾客渠道转移意向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
6.4.6 性别对顾客价值与顾客保留意向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
6.5 结果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正式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中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变化的探究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及本文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市场结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二、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章 零售业相关概念与沿革 |
第一节 零售业基本概念及分类 |
一、零售业 |
二、零售业态分类 |
第二节 零售业的五次革命 |
第三节 我国零售业沿革 |
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历史 |
二、我国流通领域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三章 我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和利用外资情况 |
第一节 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情况 |
一、我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概况 |
二、我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趋势 |
第二节 零售业市场结构与自有品牌 |
一、自有品牌 |
二、自有品牌的优势 |
三、零售业市场结构与自有品牌的形成 |
四、我国零售业自有品牌发展趋势 |
第三节 我国零售行业利用外资情况 |
一、我国零售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
二、我国零售业利用外资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
三、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机理分析 |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 |
一、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 |
二、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变量选取及说明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第三节 对统计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第四节 实证分析过程 |
一、建立相关模型 |
二、模型回归 |
三、多重共线性检测 |
四、自相关检验及处理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国家层面 |
二、地区层面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国家层面 |
二、地区层面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特征及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现实背景:信息时代到来,零售业出现两级分化 |
1.2.2 政策背景:国家倡导“互联网+”,零售业出现新变化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
1.3.1 “电商时代” |
1.3.2 小城镇 |
1.3.3 实体零售业 |
1.4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数据来源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区位理论 |
2.1.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3 零售业态演化理论 |
2.1.4 流空间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相关研究述评 |
2.3.1 现有研究结论 |
2.3.2 现有研究启示 |
3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困境 |
3.1 武汉市小城镇零售业发展基本特征 |
3.1.1 武汉市小城镇发展基本历程 |
3.1.2 武汉市小城镇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
3.1.3 武汉市小城镇零售业发展现状环境 |
3.2 零售商视角下小城镇零售业商业模式分析 |
3.2.1 家庭模式 |
3.2.2 个体模式 |
3.2.3 传统模式 |
3.3 消费者视角下小城镇零售业消费特征分析 |
3.3.1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服务受众 |
3.3.2 小城镇消费者流失及消费“降级” |
3.3.3 乡村消费者行为转变及消费“越级” |
3.4 基于问卷调查的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分析及其困境实质 |
3.4.1 调研对象与方法 |
3.4.2 小城镇网购特征 |
3.4.3 小城镇网购原因 |
3.4.4 网购对小城镇消费者购物行为影响 |
3.4.5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困境实质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特征及空间格局 |
4.1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划分 |
4.1.1 现行分类标准问题 |
4.1.2 基于商品类型的零售业态细分 |
4.2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结构特征 |
4.2.1 实体零售业态整体结构特征 |
4.2.2 各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结构特征 |
4.2.3 武汉市小城镇业态结构规律 |
4.3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空间分布特征 |
4.3.1 乡镇地区层面:空间分布结构特征 |
4.3.2 小城镇层面:交互式空间要素邻近特征 |
4.3.3 业态层面:自组织空间属性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评价 |
5.1 电商对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的影响 |
5.1.1 研究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5.1.2 业态发展研究结果 |
5.1.3 空间分布研究结果 |
5.2 受电商影响的实体零售业态划分 |
5.2.1 无影响型 |
5.2.2 空间中性影响型 |
5.2.3 空间正面影响型 |
5.2.4 空间负面影响型 |
5.2.5 负面影响型 |
5.3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综合发展分析 |
5.3.1 零售业适应指数计算 |
5.3.2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趋势划分 |
5.3.3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类型 |
5.4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趋势 |
5.4.1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
5.4.2 小城镇内部实体零售业态空间分布趋势 |
5.4.3 乡镇地区实体零售业结构趋势 |
5.5 本章小结 |
6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引导策略 |
6.1 基于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的引导策略体系 |
6.2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引导策略 |
6.2.1 转变发展思路 |
6.2.2 调整供给层级 |
6.2.3 优化业态配置 |
6.3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
6.3.1 城镇体系层面 |
6.3.2 小城镇层面 |
6.3.3 商业空间层面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宏观环境及电商业态共同导致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发展陷入困境 |
7.1.2 “电商时代”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模式分化、空间集聚、结构圈层 |
7.1.3 “电商时代”小城镇规划应适应零售空间变化 |
7.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城镇居民购物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统计 |
1.武汉市小城镇POI零售网点数量及离散程度计算 |
2.交互式空间要素邻近特征详细数据表 |
3.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趋势划分 |
附录四 图目录 |
附录五 表目录 |
四、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与零售业态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资商超在华转型发展研究[D]. 曹晴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1
- [2]居民消费升级与零售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钱轶. 商业经济研究, 2021(02)
- [3]零售模式创新赋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J]. 赵浩宇. 商业经济研究, 2020(13)
- [4]我国零售业经营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D]. 梁伦西.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5]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研究[D]. 凌婷.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6]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D]. 杨兴夏.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2)
- [7]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武春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8]“Big Middle”区的零售业态创新:进入路径及机理研究[D]. 张卫国. 厦门大学, 2019
- [9]中国零售行业市场结构变化的探究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的分析[D]. 张孟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9(08)
- [10]“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特征及引导策略[D]. 肖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