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葡萄球菌分布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娟[1](2021)在《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工作中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我院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痰培养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及耐药性特点。结果1.总计纳入患者91例,男性有35例(38.5%),女性有56例(61.5%)。患者的年龄为29~91岁,平均年龄为68.05±14.44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2.74±5.907天。其中痰培养阳性率为44.6%,尿培养的阳性率为58.5%。2.有吸烟史的患者共18例(19.78%);合并症中高血压病35例(38.46%)、糖尿病28例(30.77%)、肾功能不全19例(20.88%)、冠心病17例(18.68%)、心功能不全17例(18.68%)、低蛋白血症15例(16.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各10例(10.99%)、肝功能不全7例(7.69%)、肺栓塞3例(3.30%)、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2例(2.20%)及其他并发症12例(13.19%);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咳嗽占60.44%、咳痰占48.35%、发热占47.25%,而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1.98%、17.58%、12.09%、10.99%,啰音(干啰音或湿啰音)占49.45%。3.有合并症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9/L的占45.45%,中性粒细胞比率≥75%的占77.27%,降钙素原>0.05 ug/L的占87.88%,C-反应蛋白>10mg/dl的占81.82%,丙氨酸转移酶>50U/L的占18.18%,天冬氨酸转氨酶>40U/L的占22.73%,肌酐>97μmol/L的占31.82%,肾小球滤过率≥75 ml/min的占45.45%。4.痰培养分离得到病原菌70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2.9%)、肺炎克雷伯菌(22.9%)、金黄色葡萄球菌(14.3%)、鲍曼不动杆菌(7.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7.1%)、腿伤克斯特氏菌(5.7%)、流感嗜血杆菌(4.3%)、洛菲不动杆菌、皮氏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各占(1.4%),其中高达85.7%的为G-菌。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为60.9%、52.2%、52.2%、47.8%,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舒普深、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0.0%、0.0%、4.3%、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56.3%,其ESBLs阳性率为31.3%,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舒普深、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80.0%、80.0%、60.0%、6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90.0%、70.0%、60.0%、60.0%,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5.尿培养分离的到病原菌100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2株、产酸克雷伯菌5株、奇异变形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短稳杆菌株1株、屎肠球菌14株、耐久肠球菌及鹑鸡肠球菌各3株、铅黄肠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真菌32株,其中G-菌占45.0%,G+菌占23.0%。尿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耐药率分别为81.3%、71.9%、68.8%、68.8%、62.5%,其ESBLs阳性率为56.3%;产酸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为为60.0%,ESBLs阳性率为6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舒普深、哌拉西林、四环素等多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60%,ESBLs阳性率为66.7%,但是三者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G+菌中以肠球菌为主(22/23,95.7%),其中屎肠球菌占有肠球菌的63.6%(14/22),该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呋喃坦啶、利福平、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0%、85.7%、57.1%;其他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5.0%、75.0%、62.5%;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所有肠球菌和金葡菌对氯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结论1.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以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其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普遍住院时间较长;且患者的症状主要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少数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2.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尿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而革兰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中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多见,且产ESBL比例较高,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且耐药率较高。
刘一瑾[2](2021)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目的:分析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变迁,为临床SA血流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SA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药敏数据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是否行有创操作及预后等),删除年龄<18岁和关键数据缺失的病例后共纳入130例。根据年份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n=43)和2016~2019年组(n=87),对八年来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SA耐药性的变迁以及甲氧西林耐药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八年来本院共收治成人住院患者406217人次,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3.2/10000,从2012年的1.8/10000上升至2019年的3.0/10000,卡方趋势检验分析表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2.S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130例SA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88例(67.7%),女性42例(32.3%),平均年龄61.4±17.4岁。其中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77例(59.2%),社区获得性感染53例(40.8%)。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40例,30.8%)、肾脏内科(36例,27.7%)、呼吸内科(6例,4.6%)和内分泌科(6例,4.6%)等。114例(87.7%)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98例(75.4%)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82例次,63.1%)、肾脏疾病(56例次,43.1%)和糖尿病(51例次,39.2%)最为常见。100例(76.9%)患者感染前行侵袭性操作,包括留置静脉管73例(56.2%)、保留导尿72例(55.4%)和机械通气24例(18.5%),其中有47人次(36.2%)住院期间行两种及以上有创操作。患者的感染主要源于肺部感染59例(45.4%)、血液透析导管感染38例(29.2%)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35例(26.9%)。有7例(5.4%)感染来源不明,39例(30.0%)合并了两种或两种以上部位感染。130例患者中28d预后良好96例(73.8%);预后不良34例(26.2%),其中院内死亡14例(10.8%)。3.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均100.0%敏感,耐药率低于30.0%的有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高于60.0%的有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常用抗菌药物(除苯唑西林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中仅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的检出率为22.3%,随着年度的变迁,MRSA的检出率从201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2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八年来,该院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维持在1.8/10000~4.1/10000,随着年度的变迁,呈现显着上升趋势。2.SA血流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ICU和肾脏内科。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且行侵袭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感染来源以肺部和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为主。3.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30.0%以下,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60.0%以上。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下降,MRSA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变化。第二部分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目的:1.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加强对MRSA感染的防治。2.建立本院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150例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0),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20)。根据建模组检出的病原菌是否对甲氧西林耐药,将建模组分为对甲氧西林耐药(MRSA组,n=29)组和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组,n=101)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值)建立回归方程,即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β0+危险因素1×β1+危险因素2×β2+…+危险因素X×βX,将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时拟合较好),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得出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再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观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2.选取验证组中确诊SA血流感染前进行过经验性用药的17例患者,根据其经验性用药是否与模型相符,分为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8)和不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9),从28d预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模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OR=5.595,95%CI:2.073~15.100,P=0.001)、医院获得性感染(OR=4.044,95%CI:1.311~12.471,P=0.015)、感染来源≥两个部位(OR=3.421,95%CI:1.225~9.550,P=0.019)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OR=3.499,95%CI:1.110~11.028,P=0.033)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确诊前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OR=3.120,95%CI:1.124~8.661,P=0.029)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回归方程=-1.427+入住ICU×1.722+医院获得性感染×1.397+感染来源≥两个部位×1.230+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1.252。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566>0.05,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0.835(95%CI=0.762~0.908,P<0.001),模型判别敏感度为72.4%,特异度为79.2%,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为11.5。验证组在模型下预测的总体准确率为80.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5.7%。3.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效果评价与不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的临床预后相比,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预后不良和院内死亡的比例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两组在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入住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感染来源≥两个部位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本研究建立的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分值临界值为11.5,总体有效率较高,可用于临床预测MRSA血流感染。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MRSA风险预测模型,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李迈[3](2021)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细菌病原学构成比、不同性别、不同病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龄组的病原体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对病原学检出率的影响及不同细菌耐药性、敏感性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12至2019-12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月至14岁的下呼吸道感染且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病原学为阳性的患儿临床资料,共214例。采用SPSS.25版软件,分析细菌阳性病原学构成比、不同性别、不同病程、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的病原体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对细菌病原学检出率的影响及不同细菌耐药性、敏感性的特点。结果:1.1727例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细菌病原学检出阳性患儿共214例,阳性率12.3%,共检出菌株229例。检出菌株中流感嗜血杆菌(28.8%)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9%)、肺炎链球菌(12.7%)、肺炎克雷伯菌(10.5%)。2.在性别分组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男性患儿的细菌检出构成比(61.2%)明显高于女性患儿的细菌检出构成比(38.8%)。但在性别分组中各细菌检出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病程分组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病程<15天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61.2%)高于病程>15天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38.8%)。4.在季节性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四季细菌总检出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季节均以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且仅卡他莫拉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他莫拉菌在秋季、冬季检出率较高,春季最低。5.在各个年龄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构成比最高的为1月-1岁组。且流感嗜血杆菌在1月-1岁组、3岁-6岁组、6岁-14岁组患儿中均为首位感染菌种,1岁-3岁组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6.入院前使用过抗生素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76.6%)高于院前未使用过抗生素的患儿细菌检出构成比(23.4%),但各细菌检出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95.8%)、呋喃妥因(58.3%)、哌拉西林(54.2%)、氨苄西林/舒巴坦(37.5%)、头孢呋辛酯(33.3%)、头孢曲松(20.8%)、头孢哌酮/舒巴坦(12.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5%)、美罗培南(12.5%)、亚胺培南(12.5%)耐药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78.9%)、氨苄西林/舒巴坦(63.2%)、哌拉西林(52.6%)、复方新诺明(47.4%)、头孢曲松(36.8%)、头孢呋辛(3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3%)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100.0%)、氨苄西林/舒巴坦(75.0%)、复方新诺明(75.0%)、呋喃妥因(75.0%)、氨曲南(75.0%)、头孢类(如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约75.0%)、亚胺培南(25.0%)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100.0%)、呋喃妥因(100.0%)、氨曲南(100.0%)、头孢类(75.0%-100.0%)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93.9%)、复方新诺明(87.9%)、头孢呋辛钠(83.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5.5%)、美罗培南(3.0%)耐药,而卡他莫拉菌则对阿奇霉素(60.0%)、红霉素(50.0%)耐药。⑵革兰阴性菌敏感性: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95.8%)、左氧氟沙星(97.5%)、环丙沙星(87.5%)、美罗培南(83.3%)、舒巴坦亚胺培南(8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83.3%)、头孢替坦(83.3%)、头孢哌酮/舒巴坦(75.0%)、头孢他啶(75.0%)、头孢曲松(75.0%)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94.7%)、阿米卡星(94.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89.5%)、头孢替坦(89.5%)、头孢哌酮/舒巴坦(78.9%)、头孢曲松(57.9%)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100.0%)、阿米卡星(10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100.0%)、头孢哌酮/舒巴坦(100.0%)、头孢他啶(100.0%)、亚胺培南(75.0%)较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100.0%)、头孢哌酮/(100.0%)、环丙沙星(100.0%)、头孢吡肟(100.0%)、左氧氟沙星(100.0%)、头孢他啶(100.0%)、复方新诺明(100.0%)较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美罗培南(86.4%)、亚胺培南(59.1%)、阿奇霉素(48.5%)、头孢吡肟(33.3%)较敏感,而卡他莫拉菌则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80.0%)、环丙沙星(60.0%)较敏感。⑶革兰阳性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80.5%)、克林霉素(75.6%)、苯唑西林(61.0%)、头孢西丁(61.0%)、利奈唑胺(2.4%)、万古霉素(2.4%)耐药,而肺炎链球菌则对红霉素(96.6%)、四环素(93.1%)、复方新诺明(89.7%)、美罗培南(75.9%)耐药,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0%。⑷革兰阳性菌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97.6%)、利奈唑胺(97.6%)、万古霉素(97.6%)、呋喃妥因(97.6%)、利福平(95.1%)、复方新诺明(90.2%)较敏感,而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100.0%)、利奈唑胺(100.0%)、万古霉素(100.0%)、氯霉素(89.7%)、阿莫西林(58.6%)、头孢曲松(58.6%)较敏感。结论:1.流感嗜血杆菌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细菌病原,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2.细菌病原检出率中,四季细菌总检出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均以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卡他莫拉菌在秋季、冬季检出率较高,春季最低。3.在各个年龄组细菌病原学阳性结果中,构成比最高的为1月-1岁组。且流感嗜血杆菌在1月-1岁组、3岁-6岁组、6岁-14岁组患儿中均为首位感染菌种,1岁-3岁组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4.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及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对三、四代头孢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保持着较高的敏感率,且随着三类抗生素级别的渐升,其敏感率呈现增高趋势,但随着抗生素暴露频率的增高,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并不罕见;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亦很普遍,已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菌株。因此,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玉武[4](2021)在《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及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尿培养4086株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回顾性分析,筛选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并为本地区尿路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2、应用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19种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并与尿培养和Sanger测序等检测方法比较分析,为临床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1、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4086例尿液培养阳性结果使用WHONET 5.6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收集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进行尿细菌培养患者的清洁中段尿标本,按照相应纳入和排除方案筛选出465例患者的清洁中段尿标本。将筛选出的465例尿液标本分别进行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和尿液细菌培养(尿培养阳性结果分别进行鉴定卡和质谱对病原菌鉴定),比较PCR-量子点荧光法和尿培养结果的一致性。当PCR-量子点法与尿培养结果不一致时,采用Sanger测序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1、408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G-菌,共检出2835株(占比69.4%)。检出率较高的G-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构成比分别为52.6%、16.0%、8.4%、5.6%、3.9%、2.3%、1.3%。检出G+菌826株(占比20.2%),主要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构成比分别为40.6%和26.4%,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9.8%、无乳链球菌8.0%、金黄色葡萄球菌4.6%。真菌检出425株(占比10.4%),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构成比为70.6%。2、G-菌、G+菌、真菌在不同就诊类型(χ2=83.975,P<0.001)、年龄(χ2=21.558,P=0.001)、性别(χ2=126.437,P<0.001)、科室(χ2=12.687,P=0.013)中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3、耐药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1.1-1.4%、1.3%。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除头孢替坦外)和喹诺酮类耐药率分别高于53.0%和60.0%。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低于10.0%。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均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对万古霉素产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低于10.0%。4、应用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465例尿液标本,除化脓链球菌未检测出外,其余18种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体、奈瑟淋球菌、生殖支原体)均有检出。5、纳入的465例标本经尿培养或PCR量子点法检测,404例标本结果为阳性,61例标本结果为阴性。尿培养和PCR量子点法结果均为阳性403例,PCR量子点法和尿培养阳性符合率为100.0%;1例标本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解脲支原体感染而尿培养为阴性,二者均阴性61例,PCR量子点法和尿培养阴性符合率98.4%。6、在404例阳性结果中:304例培养和PCR均报告单一病原菌;1例标本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单菌感染,尿培养为阴性;99例标本报告有多菌感染。多菌感染标本中:3例标本PCR和培养均报告为多菌感染;96例标本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多菌感染而尿培养报告为单菌感染。7、96例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多菌感染而尿培养报告为单菌感染的标本:其中27例标本结果为非性病病原菌多菌感染,2例非性病病原菌多菌合并性病病原菌感染为,对这29例标本的DNA提取物进行Sanger测序,结果与PCR量子点荧光法结果一致;67例为非性病病原菌单菌合并性病病原菌感染。8、465例标本经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70例标本(包括69例多菌感染标本和1例单菌感染标本)检测出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或淋病奈瑟球菌,经Sanger测序,结果与PCR量子点荧光法结果一致。结论:1、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因此药敏结果报告前,不提倡常规使用此类抗菌药物。2、病原菌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就诊类型、年龄、科室分布存在差异,经验性用药治疗时应更具针对性。3、PCR量子点荧光法比尿培养有较快的鉴定速度,可在尿液标本中对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和淋病奈瑟球菌进行快速鉴定。4、PCR量子点荧光法比尿培养能更好地检测多菌感染,且对多菌感染病原菌鉴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王瑞[5](2021)在《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我院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的641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尿液一般菌培养、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泌尿系感染病原体构成及耐药特点。结果:泌尿系感染患者共641例,其中男性213例(33.2%),女性428例(66.8%),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2.01,平均年龄(66.1±16.1)岁。641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294例,占45.9%;慢性肾脏病128例,占20.0%;前列腺疾病117例,占18.3%;肾、膀胱结石96例,占15.0%;导尿及输尿管膀胱造瘘191例,占29.8%。妊娠患者4例,0.6%。641例患者中,362例尿培养阳性,占56.5%。362例患者共分离培养得到476株菌株,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为301株、98株、77株,各占63.2%、20.6%、16.2%。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84株(38.7%)、肺炎克雷伯菌50株(10.5%)、奇异变形杆菌15株(3.2%)、铜绿假单胞菌13株(2.7%)、鲍曼不动杆菌7株(1.5%)。革兰阳性球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屎肠球菌52株(10.9%)、粪肠球菌16株(3.4%)、无乳链球菌B群7株(1.5%)。真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21株(4.4%)、白色假丝酵母菌15株(3.2%)、热带假丝酵母菌12株(2.5%)。男性泌尿系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女性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奇异变形菌。≥60岁常见病原菌依次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粪肠球菌。糖尿病患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慢性肾脏病患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0.8%、50.0%、67.9%,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100.0%、84.3%、11.2%、2.2%、1.1%、1.1%、1.1%、0.0%。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90%,均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16.7%、0.0%,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率为0.0%。泌尿系真菌感染以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47.6%、33.3%、47.6%,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0.0%、0.0%、6.7%,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58.3%、50.0%、58.3%,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率均为0.0%。结论:我院2018年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尿培养检出率在性别方面无差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导尿患者尿培养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非慢性肾脏病、未导尿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尿培养检出率增加,中老年患者易患泌尿系感染。不同性别、年龄、基础病的患者病原菌分布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在各种人群中均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约占50%,ESBLs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明显高ESBLs阴性的革兰阴性杆菌。治疗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可选用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碳青霉烯)的耐药率高于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对屎肠球菌、粪肠球菌的耐药率低。在大肠埃希菌中,男性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女性。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男性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高于非老年。泌尿系真菌感染以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不同程度耐药。
赵晓东,吕传柱,于学忠,刘红升,刘双庆[6](2020)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文中研究说明急诊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且病情复杂多样,特别是急性感染性疾病,不仅是急诊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各种基础性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症感染患者常因病情危重故多数在急诊科首诊,由此也是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通常高于门诊的原因。急诊抗感染策略起始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后续则按病原学检查结果如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更加有的放矢治疗。
王蕾[7](2019)在《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犬中耳炎(Canine Otitis Media)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耳道感染,严重时会影响患病犬的听力。由于不同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布不同,使临床用药缺乏针对性。因此,本实验调查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的发病情况,采集病犬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每株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同时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筛选治疗方案,为本地区犬中耳炎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石河子地区4个动物医院接诊的96例中耳炎患病犬进行发病情况调查,主要通过问诊和现场调查患病犬的年龄、患病时间、品种、性别和单双耳的发病情况等,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无菌采集病犬中耳分泌物进行培养,分离,对培养的细菌进行病原学、生化鉴定及PCR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1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合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患犬中耳炎典型病例采用对因与对症的治疗方案,记录并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发病情况与患病犬的品种、年龄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多个年龄和品种的犬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中耳炎,低于3岁的犬发病率较高,7岁以上犬的发病率比较低。38月份是犬中耳炎的高发病时间,122月份的发病率较低;在品种上,长毛犬、趴耳犬及耳道狭窄的犬较其他品种的犬易发生中耳炎;犬中耳炎发病常表现为双耳同时发病,单侧耳道发生的情况偏少。此外,中耳炎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在该研究中共分离出112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得到48株,占总的分离菌株数的42.8%,其次是链球菌32株,占28.6%,18株假单胞菌占16.1%,大肠杆菌1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2.5%。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主要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阴性病原菌主要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4种菌都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在10例临床病例的治疗中,根据病因不同,采取了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4例经诊断为犬耳螨与细菌性中耳炎混合感染病例,使用组方(1)包括福来恩驱虫滴剂配合犬耳净(主要成分庆大霉素等)等药治疗;6例经诊断为细菌性中耳炎病例,组方(2)使用的是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9例患病犬都痊愈。结论:本地区犬感染中耳炎的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优势菌对氟苯尼考、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经典型病例治疗,使用犬耳净、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等药物取得良好的疗效,试验结果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谢思露[8](2020)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 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征及感染特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和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2.摸索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实验条件,为进一步探究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奠定实验条件基础。3.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能力的关系,为深入理解细菌生物膜感染、耐药机制及感染防控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4.探讨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生物形成能力、生物膜相关基因和耐药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有效防控细菌的感染与流行、提高清除效率与疗效以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判读按CLSI2019标准;2. 收集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临床信息:年龄、住院科室、住院天数、基础疾病、抗菌素使用情况、接受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等。3. 在微孔内营养肉汤、脑心浸液肉汤、MH肉汤、LB肉汤和TSB肉汤中37℃静置培养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构建生物膜,分别培养0 h、4 h、8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84 h、96 h、108 h、120 h,用结晶紫染色法对各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进行测定,绘制生物膜生长曲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4.用结晶紫染色法和筛选出的实验条件对所有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量进行测定,判断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5.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和MBIC。判断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耐药能力(耐药率、多重耐药性、MIC、MBIC)。6.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ESBLs基因(blaPER、blaVEB、blaCTX-M、blaTEM、blaSHV)、blaAmp C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A类:blaKPC、blaGES、blaIMI,B类:blaNDM、blaVIM、blaIMP、blaSPM、blaGIM、blaSIM,D类: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blaOXA-58-like)、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ac(6’)-Ⅰb、aph(3’)-Ⅰa、ant(3’’)-Ⅰa)、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 A、par C)、外膜孔蛋白基因(car O、omp A)及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ade J、ade G、ade S、ade R、abe M))和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bfm R、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进行PCR扩增和扩增产物电泳,产物测序后序列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和亚型。结果:1.收集到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非MDR菌株51株(39.2%),MDR菌株79株(60.8%),其中XDR菌有21株(16.2%)。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ICU病人,大多分离自痰液标本。≥60岁的老龄感染者占84%(105/130)。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最高(61.5%),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6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6.9%,对替加环素中介5株(3.8%),未检出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插管、尿道置管、入住ICU、住院时间超过30天、使用两联及两联以上抗菌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超过30天、气管切开/插管是引起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在5种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均能形成生物膜,在不同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明显。鲍曼不动杆菌在LB肉汤和BHI肉汤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H肉汤、TSB肉汤和NB肉汤中生物膜形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两种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量显着高于后三种培养基(P<0.05)。在不同的培养时间点,生物膜形成量各异,培养48 h形成的生物膜量显着高于培养36 h形成的生物膜量(P<0.05),与培养60 h形成的生物膜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鲍曼不动杆菌在LB肉汤和BHI肉汤中培养48 h的生物膜结构更紧密厚实。4.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生物膜量总体呈正偏态分布。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中,生物膜阴性菌株有14株(10.8%),有116株(89.2%)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生物膜,其中生物膜弱阳性47株(36.2%)、中阳性51株(39.2%)、强阳性18株(13.8%)。5.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MDR菌株和XDR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都以中阳性(43.1%,47.6%)为主,非MDR菌株以弱阳性(37.3%)为主。MDR菌株和XDR菌株的生物膜阳性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与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与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阴性菌在MDR菌株和XDR菌株中所占比例显着低于非MDR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在非MDR、MDR和XDR菌株中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非MDR菌株所占比例均显着低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所占比例无差异(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非MDR菌株、MDR菌株和XDR菌株构成比无差异(P>0.05),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菌株耐抗菌素数目呈正相关(rs=0.237,P=0.007)。7.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阳性菌株对12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对11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随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弱阳性、中阳性、强阳性),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上升,但仅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 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MBIC值与MIC值均呈正相关,这三种抗菌素对菌株的MBIC/MIC比值均≥1,其中以2和4为主(>70%),最高达128。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的MIC值均显着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强阳性菌株之间的MIC值无差异(P>0.05)。菌株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其的MIC值均无相关性,与头孢他啶对其的MIC值呈弱正相关(rs=0.184,P<0.05)。随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增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对菌株的MBIC值增加(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值呈正相关(LEV:rs=0.276,P=0.003;TAZ:rs=0.201,P=0.04)。亚胺培南对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的MB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值没有相关性。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菌株的MBIC/MIC比值增加(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MIC比值呈正相关(LEV:rs=0.353,P<0.001;IPM:rs=0.290,P=0.002)。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的MBIC/MI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形成量A值与MBIC/MIC比值没有相关性。9.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bfm R、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的检出率分别为81.5%、85.4%、83.8%、98.5%、80.8%、83.8%、90.0%、90.8%、90.0%。生物膜阳性菌株除bfm S外的其余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率均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阳性菌株的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数目显着高于阴性菌株(P<0.05),生物膜弱阳性、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之间各生物膜相关基因检出率和检出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blaTEM、blaNDM、blaAmp C、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blaOXA-58-like检出率分别为3.8%、24.6%、3.1%、87.7%、55.4%、0.8%、80.8%、3.8%,未检出blaKPC、blaSHV、blaGES、blaVEB、bla IMI、bla CTX-M、bla VIM、bla IMP、bla SPM、bla GIM、bla SIM。bla TEM-1、bla Amp C、bla 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在XDR菌株和MDR菌株中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在MDR菌株与XDR菌株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均为MDR,头孢他啶对其MIC均>1024μg/m L;blaTEM-1、blaAmp C、bla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阳性菌株对内酰胺类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阴性菌株(P<0.05),携带blaTEM-1或blaOXA-23-like基因的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100%;头孢他啶对blaTEM-1基因阳性菌株的MIC、MB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MIC比值无差异(P>0.05),对blaAmp C基因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的MIC、MBIC、MBIC/MIC比值无差异(P>0.05);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blaOXA-23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显着高于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blaOXA-51-like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值无差异(P>0.05)。11.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泵基因ade B、ade G、ade J、ade R、ade S检出率分别为76.9%、68.5%、97.7%、3.8%、73.8%。未检出abe M基因。MDR菌株和XDR菌株的ade B、ade G、ade R、ade S、ade B+ade R+ade S和ade B+ade G+ade J检出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之间无差异。ade B、ade G和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对13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ade B、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ade B、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对ade R+ade S基因阳性菌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头孢他啶对ade B基因阳性和基因阴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无差异。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对ade G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显着高于基因阴性菌株,左氧氟沙星对ade G阳性菌株的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亚胺培南的MBIC/MIC比值无差异。头孢他啶对ade G阳性菌株的MIC、MBIC和MBIC/MIC比值与阴性菌株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ac(6′)-Ib、ant(3")-Ia、aph(3′)-Ia和arm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8%、16.9%、15.4%、43.8%和52.3%。MDR菌株和XDR菌株的aac(6′)-Ib、ant(3")-Ia、aph(3)-Ia和arm A基因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c(3)-Ia基因阳性和基因阴性菌株间,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aac(6’)-Ib、aph(3’)-Ia和arm A基因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ant(3")-Ia基因阳性菌株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都高于基因阴性菌株(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ant+aph+aac基因阳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未携带这三种修饰酶基因或携带基因≤2种的菌株(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无差异(P>0.05)。13.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 A和par C的检出率分别为86.2%和97.7%,gyr A和par C基因的突变率均≥99%,74株菌存在gyr A基因第83位氨基酸Ser→Leu突变,69株菌存在par C基因第80位氨基酸Ser→Leu突变。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菌株和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P<0.05),gyr A基因Ser83→Leu83和par C基因Ser80→Leu80双位点突变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MDR菌株和XDR菌株的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以及双位点突变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对gyr A基因Ser83→Leu83突变菌株和par C基因Ser80→Leu80突变菌株的MIC和MBIC值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MBIC/MIC比值均显着低于相应基因未突变菌株(P<0.05)。14.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外膜孔蛋白基因omp A和car O检出率分别为100%和70.8%。MDR菌株和XDR菌株的car O基因检出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MDR菌株和X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 O基因阳性菌株对13种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car O基因阳性菌株的MIC、MBIC值显着高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car O基因阴性菌株(P<0.05)。15.临床鲍曼不动杆菌XDR菌株和MDR菌株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csu A、csu AB和csu E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XDR菌株csu C和csu D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非MDR菌株(P<0.05),XDR菌株与MDR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a I阳性菌株和csu A阳性菌株对这13种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bap阳性菌株、bfm S阳性菌株、csu AB阳性菌株和csu C+csu D+csu E阳性菌株对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的12种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显着高于相应基因阴性菌。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生物膜相关基因阳性菌株的MIC和MBIC值几乎都显着高于生物膜相关基因阴性菌株,MBIC/MIC比值显着低于生物膜相关基因阴性菌株或无差异。16.临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关基因blaTEM、blaOXA-23、ade B、arm A、aph(3’)-Ⅰa和gyr A-ser→leu80阳性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相应基因阴性菌株(P<0.05)。在130株临床鲍曼不动杆菌中,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blaOXA-23、arm A、aph(3’)-Ⅰa和gyr A-ser→leu80基因的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在7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ph(3′)-Ⅰa基因的检出率随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而升高,在生物膜中阳性和强阳性菌株中aph(3’)-Ⅰa基因的检出率显着高于生物膜弱阳性和阴性菌株(P<0.05)。结论: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住院天数超过30天、气管切开/插管是引起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在LB肉汤培养基中37℃微孔内培养48h形成的生物膜量最大,可作为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的实验条件。3.绝大多数临床鲍曼不动杆菌都能形成生物膜,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问题值得重视。同一菌株的生物膜态菌比浮游态菌的耐药能力更强。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更强,生物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多重耐药性、耐药率、MIC、MBIC、MBIC/MIC比值)比生物膜阴性菌株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弱与耐药能力(耐抗菌素数目、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MBIC、MBIC/MIC比值)强弱呈正相关。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生物膜阳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5.生物膜相关基因aba I、bap、bfm S、csu A、csu AB、csu C、csu D和csu E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但与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弱无关。aba I、bap、bfm S、csu A、csu AB、csu C+csu D+csu E基因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耐药率、MIC和MBIC)强弱呈正相关,与多重耐药性相关,但与多重耐药性能力强弱无关。6.耐药相关基因blaTEM-1、blaAmp C、blaOXA-23-like、blaOXA-51-like、blaNDM-1、ade B、ade G、ade R、ade S、aac(6’)-Ib、ant(3")-Ia、aph(3’)-Ia、arm A、car O、gyr A-Ser83→Leu83突变和par C-Ser80→Leu80突变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能力(耐药率、MIC和MBIC)呈正相关,与菌株的多重耐药性有关,但与多重耐药能力强弱无关。blaOXA-23、arm A、aph(3’)-Ⅰa、gyr A-ser→leu80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相关,aph(3’)-Ⅰa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正相关性强。
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黄颖,沈继录,丁卉,黄金伟,戴媛媛,刘永云,张立平,郭良,张保华,李艳红,茆海丰,汪丽,郑琳,顾蓓青,董海新,宛传丹,廖智香,徐荣,虎淑妍,孙丽,张书存,马岚,全博,王建中,杨正海,朱文成,杜飞,乔登嫣,夏修三,李兰娟,肖永红[9](2019)在《2014至2015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 建立细菌耐药主动监测体系,了解我国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lood bacterial resistant investig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BRICS)成员单位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液的病原菌,统一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26家成员单位4 8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1 798株(37.5%),革兰阴性菌3 003株(62.5%)。最常见的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 621株(33.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13株(19.0%)、肺炎克雷伯菌572株(11.9%)、金黄色葡萄球菌487株(10.1%)、鲍曼不动杆菌190株(4.0%)、铜绿假单胞菌183株(3.8%)、链球菌属145(3.0%)、阴沟肠杆菌141株(2.9%)、屎肠球菌135株(2.8%)和粪肠球菌87株(1.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s,MRCNS)流行率分别为33.9%(165/487)和56.9%(520/913),未检测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7%(1/135),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56.9%(923/1 62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30.1%(172/572),产ESBLs变形杆菌的检出率为29.2%(7/2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沙门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耐碳青霉烯的检出率分别为1.2%(20/1 621)、7.2%(41/572)、4.3%(6/141)、1.5%(1/67)和2.9%(1/34)。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6%(5/190)和8.9%(17 /190);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和磷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2/183)和0.6%(1/183)。结论 我国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MRSA的检出率较国内同期其他监测数据为低;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
何建花[10](2016)在《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讨论其支原体感染现状,以及患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支原体感染现状进行分析,观察其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在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中,支原体感染主要包括单纯解脲脲原体(Uu)感染,单纯人型支原体(Mh)感染,以及混合感染(Uu+Mh)3种。Uu感染共计50例,占比47.6%;Mh感染共计15例,占比14.3%;Uu+Mh感染共计40例,占比38.1%,互相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原体感染当中,Uu感染,其针对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比较敏感;Uu+Mh感染,针对强力霉素比较敏感;Mh感染针对强力霉素比较敏感。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其支原体感染现状不容乐观,在临床治疗当中,应结合患者个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取得治愈效果。建议在日后的临床分析中,加强对患者的研究,提高抗生素的应用效果。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葡萄球菌分布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葡萄球菌分布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研究现状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菌耐药性变迁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及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408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试剂与仪器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病原菌的分布 |
2 尿液培养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试剂与仪器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PCR量子点荧光法与尿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
3 PCR量子点荧光法与质谱结果比较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路感染生物标志物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1.基本资料 |
2.尿培养检出率比较 |
3.病原菌谱 |
4.病原菌谱分布情况 |
5.耐药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泌尿系感染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犬中耳炎的临床概况 |
1.1 犬中耳炎的概念 |
1.2 犬中耳炎的病因 |
1.3 犬中耳炎的病原 |
1.4 发病机制 |
1.5 犬中耳炎的症状 |
1.6 犬中耳炎的诊断 |
1.7 犬中耳炎的治疗 |
2 本研究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
2.1 发病情况调查 |
2.2 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2.3 病原菌的药敏性分析 |
2.4 犬中耳炎的临床治疗 |
2.5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犬中耳炎发病情况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2 不同月份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3 不同品种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4 单/双侧耳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5 不同性别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3 讨论 |
3.1 犬中耳炎发病与年龄的相关性 |
3.2 犬中耳炎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 |
3.3 犬中耳炎的发病与品种的相关性 |
3.4 犬中耳炎多为双耳发病 |
3.5 犬中耳炎发病与性别无关 |
试验二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材料来源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设备 |
1.4 分离用培养基 |
1.5 生化鉴定 |
1.6 四种菌的16Sr DNA引物序列 |
2 方法 |
2.1 病料的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3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2.4 生化鉴定 |
2.5 PCR扩增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初步鉴定结果 |
3.2 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
3.3 菌液PCR扩增结果 |
4 讨论 |
试验三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药敏性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药敏纸片 |
1.4 试验器材 |
2 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
2.2 判断标准 |
3 结果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2 链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3 假单胞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4 大肠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5 耐药性比较 |
4 讨论 |
试验四 犬中耳炎临床病例的对比治疗试验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 |
2 方法 |
2.1 诊断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结果 |
3.1 诊断结果 |
3.2 治疗结果 |
3.3 预防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8)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实验条件摸索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三章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能力的关系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四章 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基因、耐药相关基因与生物膜形成能力、耐药能力的关系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能力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葡萄球菌分布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何晓娟.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D]. 刘一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D]. 李迈.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及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D]. 李玉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王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 赵晓东,吕传柱,于学忠,刘红升,刘双庆. 中国急救医学, 2020(11)
- [7]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谢思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2014至2015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 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黄颖,沈继录,丁卉,黄金伟,戴媛媛,刘永云,张立平,郭良,张保华,李艳红,茆海丰,汪丽,郑琳,顾蓓青,董海新,宛传丹,廖智香,徐荣,虎淑妍,孙丽,张书存,马岚,全博,王建中,杨正海,朱文成,杜飞,乔登嫣,夏修三,李兰娟,肖永红.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9(01)
- [10]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J]. 何建花. 健康之路,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