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注意“中央凹陷”现象

应注意“中央凹陷”现象

一、应重视“中部凹陷”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宋明水,王学军,刘雅利,毕俊凤,孟涛[1](2021)在《页岩油常规油运移再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探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为例》文中指出传统观念认为页岩油为原地滞留或仅经过极短距离运移,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页岩油存在较长距离运移的可能。本文基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的泥页岩岩心、分析测试及产能资料,开展了页岩油到常规油运移再认识的探讨,并指出了油气运移再认识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层理缝在地层条件下具有开启的可能,且较大的地层倾角更利于层理缝的开启,是油气运移的潜在通道;岩性接触面刚性一侧易发育裂缝,其与生烃增压导致的泥页岩裂缝共同组成了油气幕式运移通道;砂体在不同流体压力场内的成岩差异导致了其输导能力的不同,决定着能否成为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不同成岩演化阶段砂、泥岩间物质交换不同,造成砂体不同部位的物性差异,导致油气在深部生烃层系沿砂体顶部运移,到远离生烃层系的中、浅部地层时运移路径逐渐迁移至砂体中部;页岩油勘探应重视纹层状岩相、合适的地层倾角,应考虑宏观构造背景及注重流体压力演化史分析,常规油勘探应更加关注源内及源外的厚层砂体。研究结果以期丰富油气运移理论并对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任朋[2](2021)在《SH波入射下圆弧凹陷与盆地瞬态响应解析解研究》文中认为局部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是地震学和工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科学研究工作的热点话题。从1940年加利福尼亚州出色地记录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强震动以来,相关工作陆续开展。根据实际观测和震害调查,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圆弧形凹陷与圆弧形沉积盆地,选取破坏性较强的SH波为入射波。目前,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一般在频域内给出,且适用的频带较窄,不能获取可靠的瞬态反应解析解。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推导了圆弧形凹陷对SH波散射问题的宽频带频域解析解。利用此宽频带频域解析解,获取了不同空间点地震反应的宽频带频响函数,基于Fourier变换,给出了SH波入射下圆弧形凹陷地形瞬态动力响应的解析解。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凹陷在脉冲输入与实际地震动输入下瞬态反应的基本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凹陷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该效应定义为凹陷周围不同空间点地震反应参数,如其峰值和反应谱等,与自由场(即弹性半空间)地震反应参数之间的比值。其结果表明,在脉冲输入下,凹陷角点位移幅值显着放大,该放大效应与入射角度和脉冲持时有关;在实际地震动输入下,凹陷迎波面角点反应谱放大显着,谱比最大值可高达2.0,且放大效应与凹陷几何参数和入射角度等因素有关。此外,本文验证了基于四节点四边形等参单元,和粘弹性人工边界方法得到的数值解,检验了其精度。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是研究局部场地、地形、盆地等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重要理论工具。针对SH波入射圆弧盆地散射问题,现有解析解大部分在频域内给出,不能直接用于研究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动峰值、反应谱等参数的放大效应。本文推导了SH波入射下圆弧形沉积盆地动力响应的宽频带稳态解析解,通过Fourier变换,获取了瞬态响应的解析解。以此为基础,研究了El Centro波入射下,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不同周期反应谱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盆地的宽度和深度、沉积介质的波速、入射波的角度等因素对盆地放大效应有显着影响,地震动反应谱谱比的最大值超过了2.0,而且宽度达到10km的较大型盆地对长周期地震动参数具有显着的放大效应,对于位于这类盆地内的超高层建筑、大型储液罐、大跨度桥梁等长周期结构,应充分考虑盆地对抗震设防参数的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整个研究,实现了提供一种研究圆弧形凹陷放大效应与盆地效应的方式,给出部分分析结果,为定量评估地震动以及运用反应谱法抗震设防提供一定的实际价值与依据的初衷。同时,对本文工作有待进一步进行的内容做了说明,展望了局部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研究,包括SH波入射凹陷和盆地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李思娇[3](2021)在《赣州古城墙病害分级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赣州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也较为完整的宋代砖城墙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城墙不断遭受着各种人为和大自然的破坏与侵蚀,产生了许许多多威胁着古城墙安全的病害。为了解赣州古城墙目前病害详情及整体稳定性,本文在对赣州古城墙进行详细的病害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原位回弹检测结果,采取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赣州古城墙的病害现状进行等级评价,最后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模拟,分析古城墙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赣州古城墙的现场调研,发现目前主要病害有裂缝、植物(树根、根系植物和苔藓)、墙体变形(凸鼓、凹陷)、泛碱、砖石风化(剥蚀、溶蚀和脱色)和砂浆缺失等。病害分布存在差异性,西段城墙病害最为严重,东段城墙病害最轻,内墙病害比外墙病害更为严重。三座炮城中,西津门炮城病害最严重,产生多条裂缝以及砖石风化现象。四座城门中,建春门病害最多,不仅有多条裂缝,泛碱和苔藓分布面积也较大。根据病害调查分析,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水害、植物生长、风力侵蚀以空气中存在的有害介质如硫酸盐和钠离子等。(2)通过原位回弹检测发现,修复年代较近的城墙段城砖和砂浆的抗压强度较大,但未经修缮的城墙段城砖和砂浆劣化情况较为严重,整体强度较低。在古城墙劣化严重区域,城砖和砂浆抗压强度很低。(3)利用在古城墙实地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古城墙的病害现状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西段城墙和北段城墙病害等级为C级,属于中度损伤,应中密度检测,考虑修缮。东段城墙病害等级为A级,属于微弱损伤,无需修缮。(4)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古城墙的二维平面应力应变模型,分析古城墙在高峰人群荷载下四种不同工况(雨水入渗、砌体劣化、裂缝和树根)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人群荷载对古城墙的稳定性几乎无影响;当夯土含水率在16%和32%(饱和状态)时,城墙出现失稳,经过计算,当夯土含水率大于12.5%时,城墙稳定安全系数值将小于1.3;砌体劣化工况对古城墙稳定性影响较小,对古城墙稳定性起主导作用的是夯土及其状态;西段典型裂缝对古城墙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城墙处于安全范围内;当大树根分布在内墙底部时,墙体依旧处于弹性状态,较为安全,当大树根分布在内墙中部时,内墙夯土底部会出现塑性区,存在安全隐患。

高晖[4](2020)在《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腧穴诊察反应现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针灸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疗效已有众多文献及临床研究证明。针灸临床的诊疗特色是经络辨证,但目前针灸临床治疗中对经络辨证的强调和重视尚有不足。基于古籍文献和临床实践经验可知,不论在经脉循行及病候、古今医家针灸处方选择、腧穴主治规律及疾病病因病机方面,甲状腺疾病都同手阳明经关系密切,而手三阳经在不同程度上均和颈部疾患存在联系。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反映人体生命活动动态变化的特定部位,其体表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反应等会随着人体脏腑气血的盈亏虚实、机能状况的强弱盛衰而不断变化,因此,通过探寻特定经络腧穴在特定疾病状态下出现的特殊变化,可以更具针对性的指导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诊察并对比甲状腺结节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手三阳经上肢循行部位的经络腧穴反应现象,总结分析其分布规律和反应特性。方法以3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观察组)和33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经络诊察法诊察受试者手三阳经上肢循行部位,观察其阳性反应物(条索、结节、凹陷等形态异常)及压痛出现情况,并测定压痛点的固定压力值(15N)VAS评分;运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测定压痛点的相对压痛阈值(注:相对压痛阈值=部位压痛阈值-异神经节非穴非压痛点压痛阈值)。本研究以阳性反应物出现率、压痛出现率、压痛点固定压力值VAS评分和相对压痛阈值作为观察指标,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诊察。结果1 手三阳经阳性反应物出现率比较1.1经络阳性反应物出现率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均以大肠经出现阳性反应物最多。其中,观察组内手阳明大肠经的出现率显着高于三焦经和小肠经的出现率(P<0.01),三焦经的出现率显着高于小肠经的出现率(P<0.01)。对照组内大肠经的出现率显着高于小肠经的出现率(P<0.01),三焦经与大肠经、小肠经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大肠经、三焦经的出现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小肠经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腧穴阳性反应物出现率比较两组受试者出现的阳性反应物(条索、结节、松软、凹陷等形态异常等)均多分布在上臂部。大肠经多集中在“手五里—臂臑”段,其中,观察组的手五里阳性反应物出现率为31.8%、臂臑为33.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同名腧穴出现率(手五里4.5%、臂臑3.0%)(P<0.01);三焦经阳性反应物多分布于“清冷渊—消泺”段,且观察组阳性反应物出现率(18.2%)高于对照组同段阳性反应物出现率(4.5%)(P<0.05);小肠经阳性反应物散见于上臂部,暂无明显分布规律。2手三阳经压痛出现率比较2.1经络压痛出现率比较(1)组内比较:观察组内大肠经压痛出现率显着高于三焦经和小肠经(P<0.01),三焦经压痛率显着高于小肠经(P<0.01)。对照组内大肠经压痛率显着高于三焦经和小肠经(P<0.01),三焦经与小肠经压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大肠经、三焦经的压痛出现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名经(P<0.01),但两组间小肠经压痛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腧穴压痛出现率比较上肢手三阳经压痛反应的分布规律为:①前臂部,两组受试者均在大肠经“下廉—手三里”段呈高压痛出现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上臂部,两组受试者均以大肠经“肘髎—手五里”段、臂臑压痛出现率较高,但观察组在“曲池—肩髃”段存在广泛压痛;两组受试者的三焦经压痛均集中在“清冷渊—消泺”段;而两组受试者的小肠经压痛散见于上臂部,暂无明显规律。进一步对两组间腧穴压痛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示:①经穴:大肠经经穴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曲池在观察组中的压痛出现率分别为68.2%、65.2%、54.5%、28.8%、27.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均P<0.01);三焦经经穴消泺、清冷渊在观察组中的压痛出现率分别为22.7%、18.2%,均高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均P<0.05)。②非经穴:大肠经手五里下1寸处在观察组的压痛出现率(74.2%)高于对照组同部位压痛出现率(10.6%),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焦经消泺下1寸处在观察组的压痛出现率(9.1%)高于对照组同部位压痛出现率(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压痛点固定压力值VAS评分比较对两组均呈较高压痛出现率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进行比较,观察组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消泺的固定压力值VAS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各穴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肘髎、手五里、臂臑(均P<0.01);消泺、清冷渊(均P<0.05)]。4压痛点相对压痛阈值比较比较两组均呈较高压痛出现率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的相对压痛阈值,观察组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消泺的相对压痛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各穴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均P<0.01);消泺(P<0.05)]。结论(1)观察组大肠经和三焦经的阳性反应物及压痛出现率、压痛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初步提示两经与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状态具有相关性。(2)手阳明大肠经络腧穴的阳性反应物及压痛出现率均显着高于手少阳三焦经,且在上臂循行部位呈现较广泛压痛,提示大肠经和甲状腺结节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应重视对本经的诊察,也为从阳明经论治甲状腺疾病提供了佐证。(3)甲状腺结节患者手三阳经阳性反应多分布于上臂部,提示上臂部腧穴和甲状腺疾病可能存在更密切的联系。其中,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消泺相较于其他穴位,更具特异性。

毕成[5](2020)在《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局部稳定及截面承载力试验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泵送混凝土浇筑工艺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成为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的解决方案之一,若应用高强钢管将能进一步提高结构承载性能。然而,随钢材强度的增高,相同承载力下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高强钢构件的局部失稳问题也较普通钢构件更为突出。国内外设计规范针对这一问题限定了板件的宽厚比限值,随着强度增高,宽厚比限值越小,这将制约高强钢在大宽厚比截面构件中的应用。理论研究表明,波形数较少的板件整体受压屈曲性能在一定条件下优于波形数较多的。针对高强钢管柱构件在大宽厚比下的局部失稳问题,本文提出了单波板件,并将其应用于Q690高强钢管柱构件中。为了研究单波钢管的实际力学性能,本文对10个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及空钢管进行了轴压试验研究,并基于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对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进行了参数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波形钢板的波形数效应,并对单波板件的整体屈曲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得出了最优波形;基于正交各向异性板理论,研究了简支波形钢板的整体受压屈曲,推导了适用于多波板件的屈曲临界应力公式;建立了波形钢板变形的理论模型,基于基本假定和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简支单波板件的屈曲临界应力公式,并探讨了单波板件的经济性。2)开展了L形高强钢管混凝土柱及空钢管柱的轴压试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宽厚比、波形设置等因素对构件局部稳定与轴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通过试验获得了试件的破坏模式,测量了荷载-位移、荷载-应变关系曲线;并将试验结果与现有国内外规范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现有规范的适用性。3)建立了ABAQUS有限元模型并对比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研究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的轴压工作机理;通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波形和宽厚比对L形空钢管短柱构件的轴压承载力及局部稳定性的影响,优化了波形构造;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宽厚比以及波形对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与参数分析结果,分别针对普通截面和单波截面,提出了各自新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文艺[6](2020)在《陆丰凹陷文昌组砂岩有利储层成因》文中研究指明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是珠江口盆地进军深层的重要勘探方向,目前已有LF13-1和LF14-4井区钻井证实陆丰凹陷文昌组具有高产油层,但由于埋藏深,沉积环境与成岩改造过程的复杂,使得有利储层的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多样,有利储层成因机理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沉积岩石学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油层物理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包裹体均一温度、电子探针以及同位素等实验分析手段,对储层砂岩沉积相、岩石学、储集性、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定时与定量恢复了两类有利储层的孔隙演化特征,通过分重点井解剖,对有利储层成因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有利储层发育模式。陆丰凹陷文昌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储层砂体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滨浅湖泥坪相中发育优质烃源岩。文昌组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自生石英和自生高岭石,具有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较好,根据成因分类,孔隙类型分为残余原生孔、颗粒溶孔、胶结物溶孔,总体上三者含量相近;文昌组砂岩平均孔隙度为9.7%,主要分布在9%-15%之间,平均渗透率为11.3m D,主要分布在0.1-10m D之间,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按孔隙组合类型将储层分为“残余原生孔+胶结物溶孔+颗粒溶孔”的A类孔隙组合型储层和“残余原生孔+颗粒溶孔”的B类孔隙组合型储层,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储层初始孔隙度为37.27%,到了中成岩A期,A类储层孔隙度为16.19%,B类储层孔隙度为17.59%,截至目前,A类储层孔隙度为10.81%,已演化到中成岩B期,B类储层孔隙度为14.3%,仍处于中成岩A期。文昌组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压实压溶和自生矿物沉淀对物性起破坏作用,烃类充注和溶蚀作用对物性进行了显着的改善。根据物性评价标准确定了有利储层物性下限:孔隙度下限为10.5%,渗透率下限为3m D;有利储层成因为:发育远源高能相砂岩、砂岩中具有早期烃类充注、溶蚀作用和早期抬升浅埋的埋藏方式,建立了:远物源+古斜坡+古断裂的A类储层发育成因模式和远物源+高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早期烃类充注的B类储层发育成因模式等两种储层发育模式。

彭诚[7](2019)在《松辽盆地科探井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分析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测井提供了地下数千米地层原位、连续、高分辨率的多种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参数信息,是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档案。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井包括松科1井南孔、北孔与松科2井东孔,采集了全球最连续、最完整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的岩心与测井资料。为了更加准确、有效地利用测井资料提取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本文基于松辽盆地科探井测井、岩心与录井资料,探讨测井响应机理,提取古环境古气候敏感的测井指标,建立古环境古气候的测井分析方法。本文针对青山口组(湖泊沉积环境)与泉头组(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地层,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地层组份含量变化对测井响应的影响。频谱与小波分析方法被用于识别测井曲线中的天文旋回信号,分析测井参数对天文驱动气候的敏感性。功率谱分解分析被用于了解测井垂向分辨率对不同厚度旋回信号的敏感性。本文选用长偏心率(405kyr)周期对测井曲线进行天文年代校准,估算沉积速率。地球化学测井被用于分析青山口组沉积时期的古环境演化。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厘清了天文驱动气候影响测井响应的机理。对于湖相沉积地层,地层电阻率受粘土矿物与有机质含量的控制,与古气候的相对应关系取决于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对于河流与三角洲沉积地层,粘土矿物是连接测井响应与古气候的重要桥梁。在这类地层中,受粘土矿物含量控制的测井参数可用于天文旋回分析。2)建立了测井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建议通过测井响应主控因素分析与主控因素连续性分析来优选对古气候敏感的测井参数。3)论证了元素俘获能谱测井的Al/Ti曲线可作为古湖泊生产力的替代指标,Ca元素测井与TOC曲线的重叠分析可用于揭示湖泊古水深的变化。4)提出了利用阵列感应测井开展地层旋回信号的多分辨率扫描检测的方法。测井曲线的垂向分辨率对地层中不同厚度的天文旋回信号的敏感性不同,阵列感应测井提供了多种垂向分辨率的电阻率资料,联合用于地层天文旋回的分析能够提升探测的精度。5)松辽盆地泉头组地层的电性结构记录了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旋回信号,说明其沉积过程受天文驱动气候控制,松科2井东孔泉头组的持续时间约为5.65Ma。该研究形成了一套分析陆相地层古环境古气候的测井方法,为松辽盆地白垩纪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余恩晓[8](2019)在《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细粒沉积物沉积环境及年际古气候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升高,全球温室作用亦逐渐增强,这可能会使地球重新进入地质历史中曾经出现的温室气候条件。晚白垩世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研究这一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和古气候可以为预测未来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白垩纪海相沉积记录较丰富,但陆相沉积记录相对匮乏。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松科1井和松科2井钻取了完整连续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为研究晚白垩纪陆地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细粒沉积物的沉积和保存环境利于记录和保存更详细的古气候信息。嫩江组一段沉积期处于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当时湖泊正处于湖侵最大期,湖泊内沉积了大套的黑色和灰黑色泥岩等细粒沉积物。以砂岩、粉砂岩和粘土为三个单元,把粒径2mm以下的碎屑沉积物划分成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和粘土岩六种岩性。嫩江组一段发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粗泥岩)、粉砂质粘土岩(中泥岩)、粘土岩(细泥岩)等四种细粒碎屑沉积岩,以及灰岩和白云岩两种化学沉积岩;依据岩心的成分和沉积构造,嫩一段沉积环境可划分为深湖、半深湖、泥质等深流、粉砂质等深流和粉砂质浊流五种沉积环境;依据沉积界面划分出的6个沉积旋回与S元素的计数率曲线对应较好。每个旋回反应了沉积水体由深变浅和湖泊底层水氧含量由低至高的沉积过程。嫩一段内细粒沉积物形成的厚层的纹层状沉积物详细记录了古气候信息。纹层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建立高分辨率的年际时间标尺,为年际古气候研究提供精细的年代格架。纹层厚度受年度降雨量影响较大,降雨量越大,形成的纹层厚度相应增加。年纹层厚度的变化可以反演出年降雨量的变化。纹层厚度的时间序列的谱结果显示了较强的2-7年的周期,与现代气候中厄尔尼诺现象谱结构相似。气候的数值模拟实验可以为现今气候和气象预测提供依据,亦可与古气候研究的成果相互检验。本次研究使用CESM数值模拟模型,以90Ma古地形和白垩纪的古气候参数为边界条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降雨量均显示出明显的2-7年的周期,与现代厄尔尼诺现象一致。也与纹层沉积物中发现的古厄尔尼诺现象一致。沉积记录中的厄尔尼诺信号与数值模拟中的厄尔尼诺信号的一致性也证实白垩纪古气候中有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

张亚男[9](2019)在《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上二叠统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利用钻井岩心、露头和测井等资料,以沉积学以及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明确了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上二叠统的物源方向,开展了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上二叠统岩石学、沉积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和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等。研究结果显示,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上二叠统梧桐沟组整体为一个三级水进旋回,自下而上分为梧桐沟一段和梧桐沟二段,分别包括两个水进旋回。利用柴2及柴3井稀土元素特征及Th-Sc-Zr母岩构造环境判别图,明确了其母岩发育于大陆边缘岛弧背景,揭示了伊林黑比尔根山为柴窝堡凹陷提供物源;通过柴2及坂参1井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并进行对比,指出了柴窝堡凹陷坂参1井区具有博格达山及伊林黑比尔根山混源的特征;通过利用低温年代学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证实了博格达山于P2末强烈隆升,结合砾石成分统计及古水流恢复技术,明确了博格达山为南、北两侧供源;通过编制钻井(剖面)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指出了伊林黑比尔根山、博格达山、古奇台凸起提供主要物源;古三台凸起在梧一段沉积时提供小部分物源,在梧二段沉积时不再提供物源。梧桐沟组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三种沉积相类型。横向对比和纵向演化特征表明:梧一段沉积期,伊林黑比尔根山、博格达山及古奇台凸起周缘大面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沉积,其中以伊林黑比尔根山北缘分布最广;梧二段沉积期,发生规模性水进,盆地范围扩大,冲积扇—河流沉积范围比梧一段明显变小。梧桐沟组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发育最为显着,孔隙类型以溶蚀孔隙为主,其次为原生孔隙及微裂缝。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4.2%,平均渗透率为13.65m D,总体评价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甜点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带和压实作用控制。建立了“沟谷控砂,沉积相带和压实作用控储”的储层发育模式,预测了梧一段及梧二段有利储层发育区。

崔显岳[10](2019)在《狼山断裂形成演化机制及工程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狼山断裂是阿拉善地块东缘与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边界断裂,也是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通常被当成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段。然而有关狼山断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东段,以致狼山断裂有何几何学特征?如何形成演化?形成演化,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隆升和东部的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是否有关系?断裂带地震危险性如何?对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有何影响?等等,都成为待解科学问题。针对上述实际和科学问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阿拉善东缘、南缘下古生界物源、变形及构造归属》(41172198)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狼山儿驼庙幅、巴彦哈拉幅1∶5万构造填图全国典型示范试点》(12120115069601)等共同资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勘查和必要取样测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区域地质演化、构造几何学、盆地构造、古构造应力场、构造热年代学等方面,对狼山断裂进行较全面研究,进而结合历史地震研究,对狼山断裂地震进行预测,并以震害为主线,开展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取得如下成果认识:完善了狼山断裂研究并构建了新的多阶段与分段差异运动形成演化模型。通过补充前人欠缺的狼山断裂西南段研究工作和全面综合研究,指出狼山断裂为新生代向南东倾中陡的铲状正断层,具沿倾向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向盆地内部、沿走向由北东向南西逐步发展趋势,以及多阶段、多分段、差异运动特点;构建了狼山断裂的形成演化模型,提出(1)狼山断裂发育始于始新世(约50~45 Ma)构造热事件后,在青藏高原扩展挤压影响为主、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阶段性局部影响下,于中新世(约10 Ma)强烈活动,形成现代构造地貌雏形;(2)现代构造地貌由青藏高原扩展和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本身的阶段性和多期交互性影响决定。基于断裂研究对狼山断裂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指出狼山断裂有全段(整体)和乌兰拜兴-达巴图庙段两种可能发震方式,预测震级为M=7.5~8.0级和M≈7.5级。按就大不就小原则,对狼山断裂预测地震发震背景下的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狼山断裂预测地震震害影响范围约13.14万km2,包括震害不稳定区和震害复合不稳定区两大类,细分为6类、8级、11分区;对震害范围涵盖的包头、乌海、巴彦淖尔等三个地级市,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等两个县城,临策铁路,甘临(G242)、京新(G7)、京藏(G6)、白固(G211)等4条高速公路,海五S212、青乌S213、乌横S311等三条省道的场地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区域防灾减灾建议。以本文研究为载体,形成一套可行的活断层形成演化研究-地震预测-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强调以活断裂形成演化机制研究为基础,抓住活动断裂可能发震关键事实,进行活断层地震预测;抓住决定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的震害关键因素,关注地震与其他种类地质灾害的触发、加剧辩证关系,从单项因素评价入手,通过多因素空间叠合,对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进行综合分类分级分区评价,并重点关注重要城市/城镇、重大线状工程的场地稳定性。

二、应重视“中部凹陷”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中部凹陷”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页岩油常规油运移再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探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油气在层理缝中的运移新认识
    1.1 开启的层理缝为油气运移的潜在通道
    1.2 较大的地层倾角更利于层理缝的开启
2 油气在泥页岩裂缝中的运移再认识
    2.1 岩性接触面产生的裂缝
    2.2 幕式开启的泥页岩裂缝
3 油气在砂体中的运移再认识
    3.1 油气运移对不同类型砂体具有选择性
    3.2 油气运移路径在砂体内的迁移现象
4 油气运移再认识对油气勘探的指导作用
    4.1 页岩油勘探应重视纹层状岩相与地层倾角
    4.2 页岩油勘探应考虑宏观构造背景
    4.3 页岩油勘探应深化流体压力演化史分析
    4.4 常规油勘探应注重源内、源外厚层砂体
结束语

(2)SH波入射下圆弧凹陷与盆地瞬态响应解析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局部地形的分类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与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及数学模型
    2.1 弹性理论
    2.2 Fourier-Bessel波函数展开法
    2.3 Graf加法公式
    2.4 Fourier变换
    2.5 基线校正
    2.6 数学模型
        2.6.1 圆弧形凹陷
        2.6.2 圆弧形沉积盆地
    2.7 小结
第三章 SH波入射圆弧形凹陷瞬态响应
    3.1 理论公式推导
    3.2 算例分析
    3.3 验证有限元
    3.4 小结
第四章 SH波入射圆弧形沉积盆地瞬态响应
    4.1 理论公式推导
    4.2 算例分析
        4.2.1 盆地不同空间点的放大效应及入射角的影响
        4.2.2 盆地特性对放大效应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3)赣州古城墙病害分级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古城墙研究现状
    1.3 赣州古城墙保护和研究现状
        1.3.1 赣州古城墙的保护历程
        1.3.2 赣州古城墙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赣州古城墙病害现状调查分析
    2.1 概述
        2.1.1 赣州古城墙整体构造
        2.1.2 赣州古城墙结构材料
        2.1.3 调查路线
    2.2 裂缝
        2.2.1 裂缝分布
        2.2.2 裂缝分析
        2.2.3 裂缝总体特征
    2.3 植物
        2.3.1 大树根病害详情
        2.3.2 根系植物病害详情
        2.3.3 苔藓病害详情
        2.3.4 植物对城墙的总体影响
    2.4 墙体变形
    2.5 泛碱
    2.6 砖石风化
    2.7 砂浆破坏和缺失
    2.8 城门病害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墙砖砌体力学参数测试
    3.1 概述
    3.2 城墙砖砌体强度测试
    3.3 劣化严重区域城墙砖强度测试
    3.4 城墙砂浆强度测试
    3.5 城墙砖砌体力学参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古城墙病害等级评价
    4.1 概述
    4.2 古城墙病害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2.2 病害分级评价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4.3 古城墙病害指标分级标准
        4.3.1 古城墙外部形态指标
        4.3.2 墙体回弹指标
        4.3.3 裂缝发育程度指标
    4.4 明确隶属函数
    4.5 明确指标权重
        4.5.1 构造层次分析图
        4.5.2 构造判断矩阵
        4.5.3 计算权重
        4.5.4 一致性检验
        4.5.5 赣州古城墙病害指标权重计算
    4.6 选取模糊合成算子及评判结果处理
        4.6.1 模糊合成算子的选取
        4.6.2 综合评判结果处理
    4.7 古城墙病害等级模糊综合评价
        4.7.1 古城墙病害一级指标综合评判
        4.7.2 古城墙病害等级综合评判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赣州古城墙劣化稳定性分析
    5.1 概述
    5.2 古城墙有限元模型
        5.2.1 模型尺寸
        5.2.2 单元类型
        5.2.3 材料参数
        5.2.4 网格划分
        5.2.5 边界条件与计算
        5.2.6 安全系数
    5.3 古城墙稳定性分析
        5.3.1 人群荷载结果分析
        5.3.2 雨水入渗结果分析
        5.3.3 砌体劣化结果分析
        5.3.4 城墙裂缝结果分析
        5.3.5 树根病害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腧穴诊察反应现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穴位敏化及经络诊察的研究概况
        1 腧穴的概念及内涵
        2 穴位敏化的研究概况
        3 经络诊察的研究概况
        4 甲状腺疾病的经络诊察研究进展
        5 诊察经络腧穴敏化反应的意义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甲状腺结节的针灸诊治概况
        1 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2 中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3 甲状腺结节的针灸治疗概况
        4 甲状腺疾病相关经脉的理论研究价值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
        2.3 观察指标
        2.4 入组与诊察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诊察结果
        3.3 上肢手三阳经腧穴诊察结果
        3.4 小结
讨论
    1 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2 上肢手三阳经诊察结果分析
    3 上肢手三阳经阳性反应现象差异探讨
    4 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阳性反应的意义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局部稳定及截面承载力试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强度结构钢的应用
        1.1.2 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的应用
        1.1.3 局部稳定问题与解决方案
    1.2 箱形轴压构件的局部稳定
        1.2.1 局部稳定的研究现状
        1.2.2 有效宽度公式的对比
    1.3 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研究现状
    1.4 波形钢板稳定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简支波形钢板受压弹性屈曲分析
    2.1 引言
    2.2 波形钢板受压屈曲的参数研究
        2.2.1 板件的有限元模型
        2.2.2 波形数对板件的影响
        2.2.3 单波板件的参数分析
    2.3 波形钢板整体受压屈曲分析
        2.3.1 正交各向异形板理论
        2.3.2 简支多波板件的解析解
        2.3.3 解析解与有限元的对比
    2.4 单波板件整体受压屈曲分析
        2.4.1 理论模型与基本假定
        2.4.2 应变能
        2.4.3 外力所做的功
        2.4.4 屈曲临界应力
        2.4.5 解析解与有限元解的对比
        2.4.6 用钢量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及空钢管轴压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件设计
        3.2.2 材料力学性能
    3.3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3.3.1 试验装置
        3.3.2 测点布置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L形钢管短柱轴压试验
        3.4.2 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
    3.5 与国内外规范计算公式的对比
        3.5.1 L形钢管试件承载力
        3.5.2 L形钢管混凝土试件承载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形试件的轴压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ABAQUS/EXPLICIT显式算法原理
    4.3 材料本构模型
        4.3.1 钢材本构
        4.3.2 混凝土本构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1 L形钢管的有限元模型
        4.4.2 L形钢管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
        4.4.3 网格密度的敏感性分析
    4.5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4.5.1 L形钢管有限元结果
        4.5.2 L形钢管混凝土有限元结果
    4.6 轴压工作机理研究
        4.6.1 L形钢管构件的局部稳定
        4.6.2 轴压全过程的荷载分配
        4.6.3 混凝土截面应力场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的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L形空钢管构件的参数分析
        5.2.1 正交设计方案
        5.2.2 各因素方差分析
        5.2.3 波形数对构件的影响
    5.3 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参数分析
        5.3.1 材料与几何参数
        5.3.2 不同参数对构件的影响
    5.4 钢材与混凝土等级匹配问题
    5.5 钢管混凝土L形柱设计公式
        5.5.1 L形普通截面柱
        5.5.2 L形单波截面柱
        5.5.3 与有限元及试验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陆丰凹陷文昌组砂岩有利储层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国外碎屑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国内深层碎屑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陆丰凹陷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特征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位置
        2.2.2 珠江口盆地构造特征
        2.2.3 陆丰凹陷古近系构造特征
第3章 文昌组沉积相特征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3.1.1 沉积学标志
        3.1.2 测井相标志
    3.2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分析
        3.2.1 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3.2.2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
第4章 文昌组砂岩岩石学与成岩作用基本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
        4.1.2 碎屑成分特征
        4.1.3 填隙物成分特征
        4.1.4 岩石结构特征
    4.2 成岩作用基本特征
        4.2.1 压实、压溶作用
        4.2.2 自生矿物析出
        4.2.3 烃类充注
        4.2.4 溶蚀作用
        4.2.5 破裂作用
第5章 文昌组砂岩储集性评价与有利储层特征
    5.1 储集性特征
        5.1.1 储集空间类型
        5.1.2 孔隙结构特征
        5.1.3 物性特征
    5.2 储集性评价
        5.2.1 渗透率下限分析
        5.2.2 孔隙度下限分析
        5.2.3 储层分类标准
    5.3 有利储层主要特征
        5.3.1 A类有利储层特征
        5.3.2 B类有利储层特征
第6章 文昌组有利储层发育成因
    6.1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6.1.1 成岩序列
        6.1.2 孔隙演化
    6.2 原生孔发育成因
        6.2.1 构造抬升抵抗机械压实
        6.2.2 早期烃类充注对原生孔隙的保护
    6.3 溶蚀孔隙发育成因
        6.3.1 溶蚀流体
        6.3.2 颗粒溶孔
        6.3.3 胶结物溶孔
第7章 文昌组有利储层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
    7.1 主控因素
        7.1.1 物源
        7.1.2 高能沉积
        7.1.3 早期烃类充注
        7.1.4 溶蚀作用
        7.1.5 压实作用
        7.1.6 胶结作用
    7.2 有利储层发育模式
        7.2.1 “原生孔+颗粒溶孔+胶结物溶孔”组合型储层发育模式
        7.2.2 “残余原生孔+颗粒溶孔”组合型储层发育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松辽盆地科探井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分析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的发展
        1.2.2 测井古环境古气候替代指标
        1.2.3 天文旋回分析方法
        1.2.4 松辽盆地古环境古气候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松辽盆地地质背景与科探井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背景
    2.3 地层特征
    2.4 科探井概况
        2.4.1 钻孔情况
        2.4.2 测井情况
第三章 测井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
    3.1 米兰科维奇旋回基本理论
    3.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频谱与小波分析
        3.2.3 相关特征分析
        3.2.4 滤波与调谐
        3.2.5 天文目标曲线
    3.3 Fischer图解
    3.4 岩心深度误差对天文旋回分析的影响
        3.4.1 松科2井东孔岩心空间归位结果分析
        3.4.2 深度误差对频谱分析的影响
    3.5 分形分析
        3.5.1 曲线分形分析方法
        3.5.2 沉积速率对测井曲线分形特征的影响
        3.5.3 测井曲线分形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1 测井响应特征
    4.2 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测井响应机理
        4.2.1 自然伽马与伽马能谱测井
        4.2.2 电阻率测井
        4.2.3 孔隙度测井
        4.2.4 元素俘获能谱测井
    4.3 测井天文旋回分析的研究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环境古气候测井替代指标
    5.1 古环境测井替代指标
        5.1.1 古湖泊生产力测井替代指标分析
        5.1.2 水体环境测井替代指标分析
        5.1.3 古水深测井替代指标分析
    5.2 天文驱动古气候测井替代性指标
        5.2.1 多分辨率电阻率测井天文旋回分析
        5.2.2 测井垂向分辨率对天文旋回检测的影响
        5.2.3 泉头组天文年代学与沉积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细粒沉积物沉积环境及年际古气候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2.1 沉积环境研究
        1.2.2 年纹层结构及厚度序列的建立
        1.2.3 年际气候研究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2.2 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2.3 松科1 井和松科2井
        2.3.1 松科1 井岩心与沉积相
        2.3.2 松科2 井岩心与沉积相
3 嫩一段岩心处理及沉积环境
    3.1 嫩一段岩心预处理
        3.1.1 岩心整理
        3.1.2 岩心1:2 切割
        3.1.3 1/3 份岩心切面抛光
        3.1.4 深度标尺的制作
        3.1.5 岩心浇注
        3.1.6 高分辨率照片的获取
    3.2 松科2井嫩一段细粒沉积的特征、类型及沉积机制
        3.2.1 细粒沉积研究进展
        3.2.2 细粒沉积岩的概念与分类
        3.2.3 嫩一段沉积环境
        3.2.3.1 沉积环境划分
        3.2.3.2 沉积旋回划分与界面识别
        3.2.3.3 旋回沉积特征
        3.2.3.4 沉积机制
        3.2.4 结论
4 松辽盆地嫩一段年纹层结构及其对年际降雨量变化的记录
    4.1 纹层年代学研究进展
        4.1.1 简介
        4.1.2 研究历史
        4.1.3 年纹层的类型、构造及影响因素
        4.1.4 纹层样品的处理
        4.1.5 纹层沉积物的研究方法
        4.1.6 研究意义
        4.1.7 与气候数值模拟实验相互印证
    4.2 年纹层的识别
        4.2.1 样品和方法
        4.2.2 样品观察
    4.3 记录在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湖相细粒沉积物内的晚白垩纪的厄尔尼诺现象
        4.3.1 样品和方法
        4.3.2 年纹层的解释
        4.3.3 年纹层厚度时间序列里的厄尔尼诺信号
        4.3.4 结论
5 基于90MA古地形的古气候模拟
    5.1 CESM模型介绍及边界条件
    5.2 CESM模拟效果验证
    5.3 实验设计
    5.4 白垩纪的厄尔尼诺现象
6 白垩纪陆相ENSO记录
    6.1 ENSO的特征
    6.2 模拟ENSO的特征
    6.3 陆相盆地纹层中ENSO的特征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上二叠统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沉积相类型
        1.2.2 储层特征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野外剖面地层特征
        3.1.1 西大龙口剖面
        3.1.2 水西沟剖面
        3.1.3 小龙口剖面
        3.1.4 大龙口剖面
    3.2 钻井地层特征
        3.2.1 柴3 井
        3.2.2 达1 井
        3.2.3 吉7 井
        3.2.4 北56 井
    3.3 地层旋回结构划分与对比
        3.3.1 地层划分及对比方案
        3.3.2 地层旋回划分
        3.3.3 地层旋回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物源体系分析
    4.1 元素分析法
    4.2 重矿物组合法
    4.3 低温年代学磷灰石裂变径迹法
    4.4 砾石成分统计法
    4.5 古水流分析
    4.6 砂岩百分含量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沉积相类型及展布
    5.1 沉积相类型
        5.1.1 冲积扇
        5.1.2 辫状河
        5.1.3 曲流河
    5.2 单剖面沉积相分析
        5.2.1 西大龙口剖面
        5.2.2 水西沟剖面
        5.2.3 大龙口剖面
        5.2.4 小龙口剖面
    5.3 单井沉积相分析
    5.4 连井沉积相对比
        5.4.1 柴3 井-井井子沟剖面
        5.4.2 西大龙口—大龙口剖面
    5.5 沉积体系分布及充填模式
        5.5.1 梧一段沉积时期
        5.5.2 梧二段沉积时期
    5.6 小结
第六章 储层发育及有利区预测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2 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
    6.3 成岩作用研究
    6.4 储层控制因素
    6.5 有利储层预测
    6.6 小结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狼山断裂形成演化机制及工程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狼山断裂及其地理概况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论题确定
    1.2 研究思路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方法技术
    1.3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2.1 狼山断裂及周缘构造单元
        2.1.1 鄂尔多斯地块
        2.1.2 阴山-燕山造山带
        2.1.3 阿拉善地块
    2.2 狼山断裂及周缘主要地层单元
    2.3 狼山断裂及周缘主要断裂带
    2.4 狼山断裂及周缘区域地壳稳定性
        2.4.1 狼山断裂及周缘强震时空特征
        2.4.2 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
第3章 狼山断裂特征及分析
    3.1 断裂带总体特征
    3.2 断裂带特征构造地貌
        3.2.1 断层崖
        3.2.2 断层三角面
        3.2.3 断裂台地
        3.2.4 洪积扇群
        3.2.5 河流裂点与埋藏裂点
    3.3 断裂带结构特征
        3.3.1 近平行正断层构成断裂带
        3.3.2 强制褶皱和生长褶皱
        3.3.3 断层涂抹
        3.3.4 沉积超覆
        3.3.5 小型堑-垒构造
        3.3.6 阶步和擦痕
    3.4 断裂带分段特征
        3.4.1 断裂带分段性及狼山断裂分段
        3.4.2 狼山断裂第一段特征
        3.4.3 狼山断裂第二段特征
        3.4.4 狼山断裂第三段特征
        3.4.5 狼山断裂第四段特征
        3.4.6 狼山断裂第五段特征
        3.4.7 狼山断裂分段总体特征
    3.5 断裂带分段连接方式
        3.5.1 断裂带分段连接方式
        3.5.2 狼山断裂分段连接方式
第4章 狼山断裂形成与演化
    4.1 正滑断裂带属性
    4.2 正滑断裂带的形成
    4.3 构造几何学对断裂带扩展的约束
    4.4 断裂带演化的年代学约束
        4.4.1 光释光定年对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约束
        4.4.2 磷灰石构造热年代学对断裂带形成演化的约束
    4.5 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的再认识
    4.6 断裂形成演化模式
        4.6.1 断裂形成演化约束
        4.6.2 断裂形成演化模型
    4.7 狼山断裂为具发震危险的活动性断裂
第5章 狼山断裂致灾危险性分析
    5.1 地震危险性分析
        5.1.1 历史地震记录与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5.1.2 分段连接方式的致震可能性
        5.1.3 断裂带地震震级评价
        5.1.4 预测地震震灾分区评价
    5.2 非震害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5.2.1 狼山断裂及邻区InSAR影像制作
        5.2.2 狼山断裂区域泥石流灾害危险评价
        5.2.3 狼山断裂区域岩质边坡崩塌-滑坡危险区评价
        5.2.4 狼山断裂区域土质边坡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
        5.2.5 狼山断裂区域采空区塌陷危险区评价
    5.3 狼山断裂及邻区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评价
        5.3.1 综合评价思路与原则
        5.3.2 综合评价方法程序
        5.3.3 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
        5.3.4 重要城市和重要线状工程场地稳定性评价
        5.3.5 区域防灾减灾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应重视“中部凹陷”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页岩油常规油运移再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探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为例[A]. 刘鹏,宋明水,王学军,刘雅利,毕俊凤,孟涛.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册), 2021
  • [2]SH波入射下圆弧凹陷与盆地瞬态响应解析解研究[D]. 任朋.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1(02)
  • [3]赣州古城墙病害分级及稳定性分析[D]. 李思娇.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4]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腧穴诊察反应现象的临床观察[D]. 高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高强钢管混凝土L形柱局部稳定及截面承载力试验与理论研究[D]. 毕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陆丰凹陷文昌组砂岩有利储层成因[D]. 文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松辽盆地科探井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分析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 彭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细粒沉积物沉积环境及年际古气候特征[D]. 余恩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上二叠统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D]. 张亚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狼山断裂形成演化机制及工程地质意义[D]. 崔显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应注意“中央凹陷”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