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气(论文文献综述)
沈诚[1](2021)在《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某村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不仅影响环境卫生,甚至危害到人类健康。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应选择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接受的技术。随着膜材料与膜技术的发展,膜生物反应器(MBR)逐渐优势突显。膜生物反应器将生物处理技术与膜分离相结合,具有出水水质优、污泥膨胀率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灵活等优点。本研究选择某村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并构建了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采用液位计和时间继电器控制进出水,实现MBR完全自动化运行。试验用水为人工模拟生活污水,选用不同材质膜探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运行效果和膜组件通量变化情况,从缓解膜污染的角度得出膜生物反应器最佳运行工况。研究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在次临界膜通量、最佳曝气量和最优抽停比下运行,显着缓解膜污染。膜生物反应器在最佳工况下运行,有机膜对COD、氨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8%、95%、62%,陶瓷膜对COD、氨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0%、98%、43%,有机膜出水浊度0.4~0.7NTU,陶瓷膜出水浊度0.1~0.4 NTU。出水水质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质标准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分析膜污染机理,拟合滤饼层模型具良好的相关性,证明主要发生滤饼层堵塞,对比不同清洗方式的差异,最终采用物理和0.3%过氧化氢试剂组合方式清洗膜组件。研究中对比有机膜和陶瓷膜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陶瓷膜的稳定运行通量大于有机膜,产水量多,且相同处理水量下,陶瓷膜膜组件有效面积小。在最佳工况下运行,陶瓷膜的出水水质优于有机膜,出水浊度小,有良好的过滤性能。
何觉聪,张潇,陈欣仪,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2](2021)在《组合生物反应器处理甲苯有机废气的性能及微生物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组合生物反应器对甲苯有机废气进行处理,考察了单独膜生物反应器(MBfR)、单独生物滴滤器(BTF)和组合生物反应器(BTF-MBfR)的长期运行稳定性,以及气体浓度、停留时间、循环液喷淋量、p H对反应器净化甲苯的影响;采用16S r RNA技术对组合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反应器实现100天稳定运行,甲苯的平均去除效率为94.9%,去除能力为41.02 g·m-3·h-1;适宜的运行条件为停留时间10 s,p H为7.20,循环液喷淋量1.6~1.8 m3·m-2·h-1;组合反应器能够适应进气浓度更高的甲苯,在抗冲击负荷能力方面组合反应器优于单独的MBfR和BTF装置;16 S rDNA技术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反应器中丰度≥1%的菌属有8种,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是组合反应器中的降解甲苯的主导菌属,丰度分别约为5.9%和3%。
赵童[3](2020)在《AAO-H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及膜污染研究》文中提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具有许多不可代替的优势。由于可实现传统活性污泥法无法实现的SRT(污泥停留时间)与HRT(水力停留时间)的分离,污泥浓度会有很大提高,除此之外,MBR技术还具有占地面积小、脱氮效率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之中。但在MBR的运行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胶体、污泥絮凝体等与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膜污染会导致出水流量的下降与运行成本的增加,膜污染问题严重阻碍了MBR技术向前发展的进程。本试验系统考察了AAO-MBR与投加填料后的AAO-HMBR系统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与膜污染状况,主要进行了AAO-MBR反应器系统的启动,AAO-HMBR反应器运行条件的优化,稳定运行状态下两种反应器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膜污染状况的对比以及AAO-HMBR的膜污染特性研究。试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反应器对生活污水中的COD、氨氮、TN均有较理想的去除率,由于SRT较长,二者对TP的去除率均不十分理想。AAO-HMBR对TP的去除较AAO-MBR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投加填料后,反应器对COD、氨氮、TN、TP的去除率分别由92.71%、95.08%、41.87%和64.13%提高到96.06%、98.4%、59.1%和72.2%。(2)填料的加入使AAO-MBR系统的膜污染程度和膜组件的可恢复性都有所改善,当TMP第一次增长至26kPa时,HMBR系统运行了20天,而MBR系统仅运行了13天。运行相同时间后的AAO-MBR系统的膜丝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有清晰可见的污染物附着,但HMBR仅有少量附着,膜表面污染程度更低;对运行一段时间后的AAO-HMBR系统膜组件外表面的滤饼层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膜表面污染物主要为蛋白质与多糖。(3)对AAO-HMBR反应器中各部分泥样提取的EPS进行了测定,发现混合液、生物膜、膜丝滤饼层污泥的总EPS分别为10.04mg/L、27.3mg/L、20.02mg/L,其中生物膜污泥的EPS含量最多。其中生物膜污泥的EPS含量最多,这是因为填料上的生物膜的形成可使混合液中的EPS含量有所减少。混合液污泥的S-EPS/B-EPS大于膜表面滤饼层,这是因为混合液污泥的EPS流动性大于膜表面滤饼层。(4)研究了HRT、好氧区曝气量、混合液回流比以及出水抽吸/抽停比的变化对反应器运行效果及膜污染速率的影响,得到AAO-HMBR运行的最适宜HRT为10h,此时反应器对COD、氨氮、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为97.67%、97.33%、55.79%和67.92%;最佳曝气强度为0.4L/min,此时反应器可分别达到对氨氮、TN、COD、TP97.11%、58.26%、96.63%、和72.13%的去除率;最佳混合液回流比为此时反应器对COD、氨氮、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150%,96.41%、98.15%、58.26%;最有利于减缓反应器膜污染发生的HRT、好氧区曝气量与抽吸/抽停时间分别为12h、0.6L/min、7:3min。
秦翔,刘广青,马欣欣,魏晓明,苏本生[4](2019)在《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集约化的养殖场产生的废气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过程中排放的氨气、H2S、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颗粒物。首先综述了几种目前针对畜禽养殖场废气的生物处理技术,总结分析其优缺点。这些技术一般大多只是针对其中一种气体处理,同时存在二次污染和效率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目前综合处理畜禽养殖中氨气、H2S、VOCs及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最前沿的生物处理技术。从系统设计和运行方面提出了工艺优化的思考;并就具体技术参数(气体流量和流向、气液比-滴流密度、填料选择、pH值)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新型畜禽养殖废气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何觉聪,张潇,邓杰帆,黄振山,曾彩明,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5](2019)在《生物反应器处理醇醚有机废气工程应用》文中指出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生物滴滤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乙二醇乙醚有机废气,考察其工程应用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醇醚有机废气60 d,醇醚废气去除效率可达99.9%;生物滴滤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醇醚有机废气28 d,能够高效去除乙二醇乙醚气体;与单独膜生物反应器相比,生物滴滤器-膜生物反应器能够承受更大的进气流量。微生物在属分类水平上,生物滴滤器和膜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相对丰度>0.5%的分别有17,23种,其中均存在于两组反应器中的有2种,分别为Thiobacillus和Aquabacterium,而Flavobacterium和Hydrogenophaga在膜生物反应器高效去除乙二醇乙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张潇,何觉聪,邓杰帆,黄振山,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6](2019)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乙二醇乙醚有机废气》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水性涂料使用过程产生的乙二醇乙醚有机废气,通过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处理,考察了进气浓度、停留时间、液体喷淋量以及循环液pH对净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降解乙二醇乙醚废气动力学;采用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运行条件为停留时间10 s,循环液pH 7.60,喷淋密度1.2 m3·(m2·h)-1;生化降解乙二醇乙醚的最大反应速率为666.67 g·(m3·h)-1;经过2次进气负荷的提高,反应器中的优势菌属发生变化,由30 d的Methyloversatilis、90 d的Methyloversatilis、Pseudomonas变为145 d的Thauera和Flavobacterium。膜生物反应器能够高效降解乙二醇乙醚有机废气,去除率可达99.6%,本研究为处理水性涂料产生的醇醚类有机废气提供了参考。
韩非,耿寿林,张燕军[7](2019)在《气升式两相分配膜生物反应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设计了一种气升式两相分配膜生物反应器,用于工业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解决常见有机废气净化装置存在净化效率低、适用范围小以及尾气排放达不到较高标准要求等问题。采用多导流筒、低高径比和圆升气管的方形内循环式结构,进行装置的总体设计,并进行装置试运行,结果表明该装置简便易行,效率高,处理有机废气浓度广、无二次污染。
秦翔[8](2019)在《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氨硫化氢及VOCs耦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养殖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虽然有众多学者针对恶臭性气体脱除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进,但目前仍存在处理废气种类单一、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本文根据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性气体的成分和特点,结合目前处理这些恶臭性气体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综合处理畜禽养殖废气中氨气、硫化氢、VOCs和颗粒物的新型生物工艺,同时开发了一套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本试验是以猪舍排放恶臭性废气作为处理对象中试试验,并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探究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在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下,探究了废气和循环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其机理,同时就不同反应器内的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本试验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中的BOX设计法设计试验,并采用了 2因素3水平的编码方式进行设计,建立了 29组试验作为预测模型的数据基础,以此建立了根据处理气体的种类不同,建立了三个模型,并用ANOVA方法来评估其精确性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2)经过对预测模型的的筛选,选择气体停留时间8.25s,喷淋量2.9L/min为最佳运行参数,为了方便实验操作,取最佳运行气体停留时间为8.5s,喷淋量为3L/min。氨气、硫化氢和VOCs的去除率理论上可以达到 96.5%、94.2%和 71.2%。(3)在选定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下,在为期10个月的研究期间,氨、硫化氢、VOCs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 96.5%、98.4%、83.0%;(4)氨吸收装置和氨处理装置协同作用,不仅净化了废气中的氨气、颗粒物,同时去除了溶于液相中的有机污染物VOCs,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处理效率不断提高,最终总氮浓度降低到5mg/L以下,总氮的去除率达到了 89%以上,避免了循环液中总氮的积累。此外,本试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短程反硝化和硝化反硝化;(5)硫化氢吸收装置和硫化氢处理装置协同作用,实现了硫化氢向硫单质的转化,液相中硫单质浓度达到了 1.4ug/L,并且硫化氢吸收装置中的硫单质浓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此外,氨吸收装置不仅吸收氨气,同时吸收硫化氢并有将其转化为硫单质的能力,同时硫化氢吸收装置有更强的硫单质转化能力;(6)脱氨模块和脱硫模块协同作用,进一步使循环液中COD浓度降低到了 5mg/L,COD的去除率达到了 90%,液相中出现了环己烷、甲苯、正庚烷、2-己酮、双丙酮醇、四甲基尿素、对二甲苯、四甲基硫脲等物质,首先说明了废气中的有机物确实被吸收转化成了液相中的有机物,其次,液相中没有挥发性的有机酸、醇类、脂类和醛类等物质,而循环液中检测出了生物难降解烷烃、芳香烃类和酮类,证明了挥发性的有机酸、醇类、脂类和醛类等有机物被降解,说了整个系统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有一定作用。(7)在分析生物群落组分时,发现样本中主要细菌种类(占群落1%以上的细菌)主要有:Chlorobi(绿菌门细菌)、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Cyanobacteria(蓝藻)、Saccharibacteria(螺旋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Chloroflexi(绿弯菌)等。这些菌种的出现解释了反应器中污染物降解的原因。
喻珊,黄振山,唐美如,裴金铃,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9](2018)在《嗜热膜生物反应器烟气同时脱硝脱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嗜热膜生物反应器(TMBR)同时处理含NO和Hg0的烟气,结果发现,该反应器可实现100 d的长期稳定运行,NO和Hg0去除效率分别可达87.9%、82.4%.适宜运行条件为:喷淋量为60 m L·min-1,p H为6.58.0,气体停留时间GRT为9.3 s,COD/TN为24.同时,采用16S r DNA分析了TMBR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在属类别上优势菌种是Ureibacillus和Pseudoxanthomonas.Pseudoxanthomonas、Hydrogenophaga、Thauera、Bacillus、Paracoccus、Comamonas、Pseudomonas、Nitrosovibrio、Ochrobactrum属于脱硝类菌属;Pseudomonas和Halomonas与Hg2+转化有关.Pseudomonas同时具有反硝化和还原汞化合物能力.
涂翔[10](2017)在《含硫废气生物过滤中关键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和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还原性硫化物(Reduced sulfur compounds,RSCs)臭味阈值极低,往往具有强烈恶臭气味。H2S、硫醇和硫醚通常被认为是恶臭气体的关键致臭组份。RSCs释放到大气环境中不仅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较高浓度的RSCs吸入呼吸道内还将引发呼吸黏膜急性病变。在工业生产中RSCs将导致设备或管道的腐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RSCs的各类工业和农业排放源,其污染物组份复杂、浓度波动大,同时往往伴随着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复杂组份含RSCs和VOCs废气的同步、高效去除在工程中难以实现。生物过滤被认为是一类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废气处理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含RSCs或含VOCs废气的去除工程中。生物过滤处理的源动力为附着于填料表面的微生物,污染物从气相转移至液相,再进入生物膜内从而被微生物降解。硫酸是含RSCs废气生物处理的代谢终产物,其在填料上的积累将导致pH的急剧下降,从而影响生物反应器的去除性能。本研究系统对比了酸性和中性生物滴滤池对H2S去除性能差异;详细分析了pH、空床停留时间、进气负荷对去除性能和生物膜特性的影响;阐述了生物膜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H2S和多种有机硫化物同步去除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分析填料内微环境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该方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聚氨酯填料化学改性强化了其对复杂组份含硫废气的去除性能,并得出影响该类气体去除效率的主要因素。主要结果有:(1)酸性反应器比中性反应器具有更高的H2S去除能力和稳定性。空床停留时间为15 s时,酸性生物滴滤池对H2S的最大去除能力为113.4 g/m3h,远高于中性生物滴滤池的59.6 g/m3h。(2)pH是影响生物滴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其中Acidithiobacillus菌属是酸性条件下的优势功能微生物,其丰度决定着生物滴滤池的去除性能和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该菌属的丰度可达到30%以上,营养液的循环促进了微生物在反应器不同空间位置的趋同分布。(3)增加进气负荷后,H2S的矿化率从94%急剧下降至1.3%。以单质硫为主的代谢终产物表明氧气的传质速率是影响生物过滤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对比发现,酸性反应器内各层生物量均显着低于中性反应器对应层。酸性BTFa中微生物多以浮游态存在,悬浮态与生物膜态生物量的比例在0.2-2.2之间,远高于中性反应器的0.05-0.45,可知酸性环境抑制了生物膜的形成。(5)酸性反应器内胞外多糖与蛋白质的比例在0.8-28.7之间,远高于中性生物滴滤池的0.2-2.9,可知微生物通过产生更多胞外多糖来维持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以应对酸性环境胁迫。受到胞外多聚物的保护作用,两反应器内生物膜细胞的活性由外到内逐渐增加,但中性反应器内微生物平均活性更高。(6)因H2S的生物氧化主要发生于反应器底层,因此该层填料的微环境条件决定了生物反应器的整体去除性能,尤其是在同步去除H2S和有机硫化物时。考虑到塑料球填料持水率低、表面光滑、具有疏水性等特点,将反应器上层和中层填料更换为塑料球,从而加强对下层填料微环境条件控制。使用组合填料的生物滴滤池显着增强了H2S和几种有机硫化物的同步去除效率,每种组份的平均去除率均超过92.3%。(7)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BTF1(火山岩填料)的微生物群落与BTF2(火山岩和塑料球组合填料)具有显着的差异。在BTF2中,因为塑料球的加入改善了填料上pH的分布情况,避免了严重酸化,为微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宽泛的pH梯度。(8)化学改性方法提高了聚氨酯泡沫表面亲水性,相比改性前对复杂组份含硫废气具备了更好的去除性能。两反应器R1(填充改性填料)和R2(填充未改性填料)对H2S和NH3两种污染物去除率均高达100%。反应器R1对CS2、甲硫醚、乙硫醇、甲苯、二甲苯(邻、间、对)和丙酮去除率均显着高于R2。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污染物去除率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呈现极显着负相关性。
二、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气(论文提纲范文)
(1)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某村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农村生活污水特点及处理技术 |
2.1.1 农村生活污水概述 |
2.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
2.1.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
2.2 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
2.2.1 膜生物反应器分类 |
2.2.2 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 |
2.2.3 膜污染 |
2.2.4 膜组件清洗 |
2.3 膜生物反应器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2.3.1 好氧MBR处理生活污水 |
2.3.2 厌氧MBR处理生活污水 |
2.3.3 MBR组合技术处理生活污水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装置设计 |
3.2.2 现场调研 |
3.3 分析方法 |
3.3.1 水质检测与分析方法 |
3.3.2 膜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 |
3.3.3 其他检测方法 |
第四章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参数对膜污染影响研究 |
4.1 膜生物反应器启动 |
4.1.1 实验装置构建 |
4.1.2 实验用水 |
4.1.3 污泥驯化 |
4.2 膜通量对膜污染影响 |
4.2.1 清水膜通量 |
4.2.2 临界膜通量 |
4.2.3 有机膜初始通量对膜污染影响 |
4.2.4 陶瓷膜初始通量对膜污染影响 |
4.3 曝气量对膜污染影响 |
4.3.1 不同曝气量溶解氧变化 |
4.3.2 不同曝气量有机膜跨膜压差变化 |
4.3.3 不同曝气量陶瓷膜跨膜压差变化 |
4.3.4 不同曝气量对膜污染影响 |
4.4 抽停比对膜污染影响 |
4.4.1 抽停比周期确定 |
4.4.2 不同抽停比运行产水量 |
4.4.3 不同抽停比对膜污染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膜生物反应器最佳工况运行特性研究 |
5.1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水质特性 |
5.1.1 pH变化 |
5.1.2 电导率变化 |
5.1.3 溶解氧变化 |
5.2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污泥特性 |
5.2.1 污泥浓度 |
5.2.2 污泥沉降性能 |
5.2.3 污泥粒径 |
5.3 膜生物反应器内膜组件运行特性 |
5.3.1 膜通量变化 |
5.3.2 总阻力变化 |
5.4 膜生物反应器出水污染物去除特性 |
5.4.1 COD去除效果 |
5.4.2 NH3-N去除效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组合生物反应器处理甲苯有机废气的性能及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装置 |
1.2 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甲苯长期稳定运行 |
2.2 生物滴滤器处理甲苯长期稳定运行 |
2.3 生物滴滤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甲苯长期稳定运行 |
2.4 进气浓度比较研究 |
2.5 气体停留时间比较研究 |
2.6 循环液p H以及喷淋量比较研究 |
2.7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3 结论 |
(3)AAO-H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及膜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与特点 |
1.4 膜生物反应器发展概况 |
1.4.1 膜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
1.4.2 HMBR的研究现状 |
1.5 MBR膜污染与防治 |
1.5.1 膜污染产生原因 |
1.5.2 膜污染防治研究现状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装置与材料 |
2.1.1 试验装置 |
2.1.2 膜材料 |
2.1.3 填料 |
2.1.4 试验原水 |
2.1.5 接种污泥 |
2.2 试验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2.3.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
2.3.2 样品扫描电镜分析 |
2.3.3 悬浮填料上附着生物量的测定 |
2.3.4 EPS提取及分析 |
3 AAO-MBR及 AAO-HMBR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能对比 |
3.1 引言 |
3.2 污泥的培养驯化及反应器启动 |
3.2.1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 |
3.2.2 载体挂膜及反应器启动 |
3.3 AAO-MBR与 AAO-HMBR运行效果对比 |
3.3.1 COD去除效果对比 |
3.3.2 氨氮去除效果对比 |
3.3.3 TN去除效果对比 |
3.3.4 TP去除效果对比 |
3.4 系统污泥生长特性及生物膜生长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4 反应器膜污染概况 |
4.1 引言 |
4.2 AAO-MBR及 AAO-HMBR系统的膜污染速率对比 |
4.3 扫描电镜观测膜表面 |
4.4 AAO-HMBR膜组件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4.5 AAO-HMBR内 EPS的组成与膜污染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5 AAO-HMBR工艺运行条件优化与处理效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AAO-HMBR运行效果的影响 |
5.2.1 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2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3 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4 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5 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 |
5.3 曝气量对AAO-HMBR运行效果的影响 |
5.3.1 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5.3.2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5.3.3 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3.4 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
5.3.5 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 |
5.4 混合液回流比对AAO-HMBR运行效果的影响 |
5.4.1 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5.4.2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5.4.3 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5 抽吸/抽停时间比对AAO-HMBR膜污染速率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生物技术去除恶臭性气体现状 |
1.1 生物过滤法 |
1.1.1 生物滤池 |
1.1.2 生物滴滤塔 |
1.2 生物吸收法 |
2 生物法去除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
3 生物法去除恶臭性气体最新技术研究进展 |
3.1 生物活性炭废气净化技术 |
3.2 复合式生物反应器废气处理技术 |
3.3 膜生物反应器净化废气技术 |
4 工艺设计及运行参数研究 |
4.1 气体流量和气体流向 |
4.2 气液比-滴流密度 |
4.3 填料的选取 |
4.4 pH的控制 |
5 总结和展望 |
(5)生物反应器处理醇醚有机废气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装置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BfR降解乙二醇乙醚工程应用运行稳定性考察 |
2.2 BTF-MBfR降解乙二醇乙醚稳定运行性分析 |
2.3 工程应用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2.3.1 门水平分析 |
2.3.2 纲水平分析 |
2.3.3 属水平分析 |
3 结论 |
(7)气升式两相分配膜生物反应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装置总体设计 |
1.1 工作原理 |
1.2 有机废气的传质过程 |
1.3 传质模型 |
2 装置试运行 |
3 结论 |
(8)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氨硫化氢及VOCs耦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畜禽养殖废气的来源和危害 |
1.1.1 畜禽养殖废气的来源 |
1.1.2 畜禽养殖废气的危害 |
1.2 畜禽养殖废气的成分和特点 |
1.2.1 畜禽养殖废气的主要成分 |
1.2.2 畜禽养殖废气的主要特点 |
1.3 国内外畜禽养殖恶臭性气体排放标准 |
1.4 畜禽养殖废气恶臭污染物控制技术 |
1.4.1 畜禽养殖环节恶臭性气体挥发控制技术 |
1.4.2 畜禽养殖后端恶臭性气体控制技术 |
1.4.3 畜禽养殖废气处理工艺设计及运行参数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1 中试试验装置 |
2.1.2 中试试验流程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废气来源和接种污泥 |
2.2.4 循环营养液的组成 |
2.3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2.4 响应面分析方法 |
2.5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三章 工艺启动和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 |
3.1 畜禽养殖NH_3、H_2S及VOCs集成生物处理工艺的启动 |
3.2 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关键运行参数 |
3.2.1 响应面试验设计材料 |
3.2.2 中试试验设计(BOX设计法) |
3.2.3 BOX设计模型的建立 |
3.2.4 分析内容(统计学) |
3.2.5 设计模型分析和评估 |
3.2.6 预测模型响应面曲线图分析和不同变量对去除率的影响分析 |
3.2.7 最高去除率和最佳运行参数的选择 |
3.2.8 预测模型和试验结果线性回归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机理的研究 |
4.1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进出口浓度变化和分析(2018/4/1-2018/9/1) |
4.2 循环液中有机物组分和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1/1) |
4.2.1 循环液中COD的浓度变化和分析 |
4.2.2 GC-MS分析循环液中的有机物组分 |
4.3 脱氨模块循环液中氮元素组分和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1/1) |
4.4 脱硫模块循环液中硫单质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U1)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反应器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5.1 取样方法和样品PCR扩增结果鉴定 |
5.2 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
5.2.1 OTU分析 |
5.2.2 Rank_Abundance曲线图 |
5.2.3 多样性指数分析(Alpha) |
5.3 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
5.3.1 样本的Venn分析(OUT水平) |
5.3.2 群落的Heatmap图 |
5.3.3 群落结构组分图和污染去除机理分析 |
5.4 样本比较分析 |
5.4.1 PCA分析(OUT水平) |
5.4.2 PCoA分析(OUT水平)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嗜热膜生物反应器烟气同时脱硝脱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实验装置 |
2.2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
3.1 嗜热膜生物反应器烟气脱硝脱汞长时间运行稳定性 |
3.2 喷淋量对TMBR同时去除NO和Hg0的影响 |
3.3 p H对TMBR同时去除NO和Hg0的影响 |
3.4 COD/TN对TMBR同时去除NO和Hg0的影响 |
3.5 气体停留时间GRT对TMBR同时去除NO和Hg0的影响 |
3.6 循环液DO对TMBR产物积累的影响 |
3.7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3.8 反应过程机理推测 |
4 结论(Conclusions) |
(10)含硫废气生物过滤中关键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和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常见含硫恶臭污染物及控制现状 |
1.2 恶臭及VOCs废气生物处理技术 |
1.2.1 生物滤池 |
1.2.2 生物滴滤池 |
1.2.3 生物洗涤塔 |
1.2.4 膜生物反应器 |
1.2.5 四种生物反应器对比 |
1.3 生物反应器处理含RSCs废气的主要影响参数 |
1.3.1 传质因素 |
1.3.2 微生物 |
1.3.3 填料 |
1.3.4 营养源 |
1.3.5 pH |
1.4 含硫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单一组份含硫废气生物过滤 |
1.4.2 复杂组份含硫废气生物过滤 |
1.5 含硫废气生物处理微生物机理研究 |
1.5.1 生物过滤器内生物膜 |
1.5.2 含硫生物过滤器内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目的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酸性和中性生物过滤处理硫化氢性能及pH对其菌群结构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生物滴滤池启动和运行参数 |
2.1.2 接种物预处理 |
2.1.3 分析方法 |
2.1.4 代谢产物起始浓度对反应器矿化率影响 |
2.1.5 16S rRNA基因MiSeq测序 |
2.1.6 高通量序列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瞬态下生物滴滤池对H2S处理性能比较 |
2.2.2 BTFs去除H2S的宏观动力学分析 |
2.2.3 H2S矿化率及反应器对代谢产物耐受分析 |
2.2.4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酸性和中性BTF处理硫化氢废气过程中生物膜特性的研究 |
3.1.材料与方法 |
3.1.1 生物滴滤池启动和运行条件 |
3.1.2 填料上生物膜及其组成 |
3.1.3 单质硫定量分析 |
3.1.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3.1.5 微生物In vitro硫氧化能力测试 |
3.1.6 H2S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酸性和中性生物滴滤池对H2S去除能力 |
3.2.2 两BTF之间生物量及生物膜组成 |
3.2.3 激光共聚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疏水性填料促进生物滴滤池共同去除硫化氢和有机含硫废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生物滴滤池启动和运行条件 |
4.1.2 填料样品中pH,生物量,离子浓度测定 |
4.1.3 气相内硫化物测定 |
4.1.4 DNA样品提取,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BTFs启动以及温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4.2.2 饥饿胁迫对BTFs性能的影响 |
4.2.3 BTFs去除动力学分析 |
4.2.4 BTFs内上、中和底层对污染物去除贡献 |
4.2.5 pH对去除率的影响 |
4.2.6 填料上生物量及微环境因子的影响 |
4.2.7 微生物群落结构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组份含硫废气生物过滤控制因素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生物滴滤池启动和运行条件 |
5.1.2 聚氨酯填料改性 |
5.1.3 气相样品检测 |
5.1.4 生物相和液相检测 |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填料改性对复杂RSCs废气各组分去除效率影响 |
5.2.2 各组分气体去除率与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
5.2.3 污泥臭气各组分去除规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气(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某村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D]. 沈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组合生物反应器处理甲苯有机废气的性能及微生物研究[J]. 何觉聪,张潇,陈欣仪,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 广东化工, 2021(08)
- [3]AAO-H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及膜污染研究[D]. 赵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研究进展[A]. 秦翔,刘广青,马欣欣,魏晓明,苏本生. 《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9
- [5]生物反应器处理醇醚有机废气工程应用[A]. 何觉聪,张潇,邓杰帆,黄振山,曾彩明,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二), 2019
- [6]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乙二醇乙醚有机废气[J]. 张潇,何觉聪,邓杰帆,黄振山,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 环境工程学报, 2019(09)
- [7]气升式两相分配膜生物反应器设计[J]. 韩非,耿寿林,张燕军. 农业装备技术, 2019(03)
- [8]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氨硫化氢及VOCs耦合技术研究[D]. 秦翔.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嗜热膜生物反应器烟气同时脱硝脱汞研究[J]. 喻珊,黄振山,唐美如,裴金铃,张再利,樊青娟,魏在山.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4)
- [10]含硫废气生物过滤中关键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和微生物群落的研究[D]. 涂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