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兴区“城市带动”战略的认识

对大兴区“城市带动”战略的认识

一、对大兴区“城镇带动”战略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王思元[1](2022)在《基于原型思维的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文中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最大、土地利用转变最快的区域。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从原型思维出发,以2000、2010、202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地物地情及政策背景等因素,借助ArcGIS 10.5、Fragstats 4.2、SPSS等工具,对不同规划尺度和历时性维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对比和验证,通过总体分析,场地切片和原型筛选三个步骤,筛选出大兴区6个空间原型组成框架,审视不同发展导向下的空间原型发展变化,探讨近20年间大兴区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旨在提出一种原型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思路,尝试为城市转型、用地结构优化、区域规划等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借鉴意义。

郝雅丽[2](2020)在《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大兴西瓜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节庆活动的举办对当地农户的收入增长、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当地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助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地的农业节庆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农业节庆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候,一部分农业节庆活动由于自身品牌化不足、宣传推广意识薄弱以及营销传播缺乏整合理念,导致活动自身质量并不高,整个农业节庆活动市场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从而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众多的农业节庆活动难以选择的问题。在农业节庆活动的活动策划与执行的整个过程中,营销传播是农业节庆活动组织者可以控制的较大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农业节庆活动吸引消费者、取得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开展整合营销传播是农业节庆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节庆活动的营销传播实践仍处于主办方自发的摸索阶段,亟需整合营销传播相关理论的指导。因此,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应用于农业节庆活动实际,切实提升整合营销传播效果非常迫切。本文选取了北京大兴西瓜节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市场营销学以及传播学中的与整合营销传播相关的理论,进一步依据以往学者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型,确定了本文要构建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所必备的构成要素。其次,本文对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发展现状以及营销传播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政府依赖性高,品牌化程度不足;传播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足;传播主体单一,整合力度不足;传播信息单一,资源开发不足;节庆时间加长,延长传播周期。再者,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的现实发展相结合,构建出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的模式。该模式以消费者为导向,包含了农业节庆活动的组织者、农业节庆活动的消费者、农业节庆活动的品牌定位、农业节庆活动的传播信息、农业节庆活动的传播媒体以及农业节庆活动的传播效果评估六个组成要素。最后,依据构建的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模式,针对北京市大兴西瓜节目前的营销传播现状和可依托的传播资源,提出了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受众整体化、传播品牌化、聚合传播信息、整合传播渠道以及加强评估反馈效果的执行方案,为北京大兴西瓜节的整合营销传播提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开展研究,注重理论总结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本文主要贡献了两个创新点:一是跨学科研究,将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应用于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的构建中;二是构建了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并且以大兴西瓜节为例,进行了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设计,对大兴西瓜节的整合营销传播提出建议对策。当前,大兴区人民政府已经对大兴西瓜节的营销传播采取了部分行动举措,但是营销传播工作总体缺乏整合性,为此,本文提出了大兴西瓜节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方案,为大兴西瓜节的营销传播提供了参考。本文构建的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也将为今后其他农业节庆活动营销传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际参考意义。

王琬惠[3](2020)在《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建设的浪潮中,文化建设已成为各个城市凸显自身差异化、个性化的重要方式,而如何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并将文化建设充分融入到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城市品牌形象是否成功的关键。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城市内部各部分的细化建设开始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即以我国三级行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应如何构建起具有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形象。本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本论文的基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与价值,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中分析出选题的研究现状,确定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为铺垫部分,通过对文化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品牌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等概念分析,初步提出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并在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中,发现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现存的问题;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系统地将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进行构架分析并提出策略,形成本论文的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第五章,以北京市大兴区为实际案例,验证本论文所提出理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发展的思考。本论文认为,我国三级行政区应基于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以城市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理念识别,以城市制度文化引领城市管理识别,以城市行为文化引领城市行为识别,以城市物质文化引领城市感官识别,在整合传播中实现城市品牌形象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张微[4](2019)在《基于“活态更新”理论的北京市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也逐渐成为景观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许多乡村的改造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部分乡村出现了盲目规划后的景观退化及历史文化破坏消逝等问题,如何借助乡村历史文化更新乡村景观现状是乡村保护的一大难点,本论文旨在探讨北京市大兴区乡村建设中景观面貌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双层缺失并提出部分更新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研等方法,总结了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的现状与问题,以活态更新理论为基础核心,探寻整合大兴当地乡村历史文化景观,进一步提出活态更新的路径与策略。首先分析研究课题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活态保护”、“有机更新”理论概念进行解读,引入“活态更新”理念,论述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更新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搭建论文的研究框架;其次根据大兴区乡村调研范围和调研方法,汇总分析实地考察调研情况,指出优势与问题,进一步归纳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主要包括南海子皇家文化、凤河移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平顶宅院文化;最终构建完善大兴区历史文化活态更新路径,提出活态更新的具体策略方法,从人文、景观两方面入手,应用于大兴乡村历史文化景观,进行“空间示范与导则”相结合的弹性过程引导,为当地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意见。

魏思源[5](2019)在《控制城镇化成本的政策性路径与制度性路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城镇化是一个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形的过程。农村向城市转变的传统路径是以土地由集体所有变国家所有为起点,户籍、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随之实现转型。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在获取开发建设空间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同时,负担了土地转性成本、户籍转变成本、社保转轨成本和治理转制成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用地需求的扩大,城镇化成本的逐年上涨使得政府负担沉重。在此背景下,城镇化成本成为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阻碍。城镇化成本包括为改善人的生活服务的支出和土地城镇化成本,前者是不以城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不变成本;后者是被动城镇化模式特有的、容易产生变化的,称为可变成本。以征地为前提的被动城镇化模式,虽经不断调整完善政策的路径,试图满足被征地农民的补偿需求,但实际上却因各方博弈而推升了城镇化的成本。研究城镇化成本的控制甚至降低,不是减少为改善农民的生活和服务的支出,而是通过成本分担,降低因被动城镇化模式引发的成本的无效增加。本文研究提出和所验证的基本观点是:制度性路径是控制城镇化成本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实践经验和模型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现行统计缺少有关城镇化成本的数据,本文的实证采用博弈论方法论证现有模式对城镇化成本提升的必然性,用村庄普查数据的聚类分析验证不同地区以征地实现城镇化的可能性,以案例方法实证政府支出与农民分担成本做法的现实性。大兴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以政策性调整方式为主、兼有制度性突破方式的城镇化地区。近年来,呈现出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成本由政府负担为主、少数地区出现由基层自发形成的自主城镇化的成本分担的两种模式。通过对大兴区村庄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析出以征地转居为手段的被动城镇化模式不具有普适性,且在实践中出现了农民自主城镇化的有益探索。因此,在不改变城镇化模式下的调整补偿政策的“政策性路径”只能导致城镇化成本地不断增加,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城镇化成本不发生无效增加,必须从制度和体制机制层面寻找出路。实践证明,从源头上改变以征地为城镇化起点的方式,允许农民在集体所有制建设用地上对生活方式进行改造建设,以自主城镇化的道路,负担原先由政府负担的一部分建设,从而实现农民与政府共同分担人的城镇化成本,达到改变“讨价还价”的局面,和谐平稳自然实现城镇化的结果。建立起政府主导的被动城镇化和农民自主的主动城镇化并行的城镇化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城镇化建设中贡献力量,在城镇化发展中分享成果。

刘佳欣[6](2019)在《政府主导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利益格局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二元土地制度,农村土地的价值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城乡土地利益分配存在巨大的剪刀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为农村中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的空间载体,承载着巨大待释放的经济发展活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破解城乡土地二元格局的有益探索。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使其相较于城市土地具有更加复杂的利益格局,尤其在入市试点推行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隐形入市”,造成了利益分配不公、利益受损等问题。本研究在现有基础之上,结合大兴区试点,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政府在入市改革过程中所面临多元利益格局这一复杂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中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博弈、收益平衡性这三方面展开。第二章介绍了我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现状,梳理和总结了几个主要试点地区的入市模式,并为后续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四章引入北京大兴区试点案例,围绕利益主体、利益关系、平衡状态三方面展开,层层递进,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利益格局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阐述了影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利益格局平衡的因素,并结合影响因素对大兴试点相关入市机制展开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随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政府不再作为建设用地的唯一供地者,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的收入,打破了过去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将土地增值收益再利用于城乡公共事业建设的既定利益格局。但同时入市也改变了过去集体建设用地上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之间的财权事权不清晰的问题,有效减少了隐形流转的发生,使得政府成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必通过征收才能效监管农村建设用地。伴随着入市,利益主体间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平衡关系,表现为纵向利益主体间的外部平衡与横向利益主体内部的平衡。为保证形成相对平衡的利益格局,必须对影响入市利益格局平衡的因素进行限制,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入市用途、空间、时序以及主体间收益分配方式;和内部因素:入市指标和各主体内部收益分配。大兴试点除基于上述因素进行了入市机制的设计,还设计了“一库一池”等制度为政府调控预留空间,避免入市改革的初期因许多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出现收益失衡等问题。最后本文在大兴试点的经验上,进一步对更大范围内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胡伟男[7](2017)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以及将在北京举办的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22年冬奥会都对北京市花卉产业提出了特殊需求。此时对北京市花卉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其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与政策支撑。本研究实地调研了北京市及周边省市23家花卉行业管理部门、100家典型花卉企业,并组织相关座谈会20余次。利用文献法、网络数据挖掘法、实地调研法、分析统计法、专家意见法等研究方法,汇总并分析了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契合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国家乃至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背景下,提出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结论如下:(1)服务于首都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在京津冀地区花卉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北京市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确立“抓两头,调中间”的发展策略。重点进行花卉创新与花文化建设,将花卉生产等内容逐步进行调整。重点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地域特色、适应性强”等特点的花卉品种及花卉产业生产、流通、应用等配套的关键技术;通过花文化基地建设,特色花事活动、花卉展会的开展,普及花文化,加强花文化在花卉消费中的应用,以文化推动花卉产业的发展。(2)花卉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以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弘扬花文化,调整促进多行业融合,延伸花卉产业链,调整优化花卉产业结构,着重提高花卉生产效益和花卉产品质量,重点推进花卉产业向科技研发、花卉种业、产品精加工以及多功能服务方向发展,积极培育花卉消费增长点,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花卉产业的稳步发展。保持引领全国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北方现代花卉贸易中心、全国花文化中心三大中心地位。(3)确立“四个发展”原则;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种子、种苗、种球生产;适应性强、节水耐旱具有地域特色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的园林绿化苗木、乡土花卉;花卉主题园建设需要的花卉种苗;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生产的花卉产品。重点发展:北京重要花事活动和大型展会需要的花卉种类;有利于提升北京绿化美化水平,适合北方地区生产的观赏苗木;具有营养保健作用,能用于食用、茶用和药用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功能性花卉。稳步发展:已形成地域特色和优势的盆花、鲜切花生产,便捷服务地区的盆花和切花。限制发展:破坏资源与环境、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品低端型的生产,如土壤草坪、老桩盆景,以及燃煤供热设施生产、高耗水型生产或加工业等。(4)花卉生产布局:各区域依据发展特色,依托现有的花卉生产龙头企业、花卉生产重点乡镇,开展花卉创意服务推介、观光休闲旅游业等,形成“一环一带(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生产环、高山地区的冷凉花卉生产带),集群发展”的生产格局,“特色鲜明,三产融合,辐射全国”的生产定位。花卉生产重点服务于创新与文化成果的应用、推广与示范。(5)重点发展内容与发展方向:构建高效的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完善的花卉技术研发体系;通过“虚拟市场+实体市场”相结合,建设以花卉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批发市场-花卉超市/花卉销售连锁店-花卉园艺中心/社区花店多层次的花卉流通网络体系。建设花文化示范基地,申请花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多样化、根植本土花文化的特色花事活动,积极申办、筹办、参加大型花卉展会等,宣传花卉文化、历史、栽培养护知识等。本研究掌握了北京市及周边省市的花卉产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明确了全国以及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与先进经验,分析总结出新时期北京市花卉产业的现状、发展环境、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明确了“十三五”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花卉产业生产布局,确立花卉生产、研发、流通的重点内容与发展方向,提出保障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与理论支撑。

吴士成[8](2016)在《北京新机场影响下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新机场位于北京大兴区和河北廊坊市毗邻区域,机场定位为“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机场”。新机场作为重大交通枢纽,通过与首都机场、天津滨海机场的交通联系,将形成分工合作的多机场系统,不仅能带动周边地区空间重构,更是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南五镇属于北京市远郊平原农业地区,属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该地区本身并不完全具备实行有效的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但新机场的建设为南五镇带来新的机遇。新机场建成后,将为南五镇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力资源,并形成产业集聚区域,实现南五镇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南五镇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民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继而推动南五镇地区城乡空间融合,摆脱长期全面落后局面。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市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的现状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实现城乡空间资源利用与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对新机场周边15公里范围内南五镇地区(包括庞各庄、魏善庄、安定、礼贤、榆垡)的城乡空间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南五镇经济产业、土地使用、空间构成的现状情况,以及正确把握南五镇在新机场建设中的基础条件。其次,研究新机场建设可能引发的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发展问题,南五镇作为机场建设的用地供给载体,是新机场建设影响的最大区域,从用地到噪音、交通、生态等都面临一系列问题,新机场建设对于大兴区南五镇空间发展带来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契机,南五镇在接下来的规划中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抓住机遇重新定位发展周边经济,促进南五镇的更好的发展。最后,针对新机场建设给南五镇地区带来的问题及影响,结合国家目前用地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区域条件等,提出大兴区南五镇用地规划思路,综合全面地对南五镇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交通体系以及绿色基础设施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协调好新机场与南五镇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以优化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促进南五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南五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发展,推动南五镇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

王有国[9](2015)在《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文中认为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源为核心形成主导力量,加速的技术创新引领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渐渐上升为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使得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愈益凸显,逐渐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本论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需求,在深入探讨人才资源及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内涵基础上,剖析人才资源与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及互相影响机制。建立基于灰色关联的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协同科学的人才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评价方法。探究政府在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人才资源结构调整的模式和途径,以北京市大兴区人才建设为对象,研究其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及人才资源结构情况,对北京市大兴区的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是跨经济学、创新管理、人口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进行的,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一是阐述了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论文阐述了人才特性、人才资源内涵、人才与人才资源的关系,人才资源结构形成机制、人才资源结构与特性,区域经济发展含义、区域创新能力含义。进而,分析了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作用的机理,人才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的机理,区域经济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二是提出了基于专利数据的区域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为了研究区域人才资源结构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论文建立了基于专利数据的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用以量化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专利数据的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创新能力要素,从资源投入、研究开发、创新产出、成果实施四个角度,构建科学的、实用的、准确的测度指标,弥补了传统创新能力评价中指标所需数据不易获取和难以测度的问题。三是提出了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于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很难建立明确的函数关系,论文提出应用选择能够反映多个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人才资源结构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创新能力指标,详细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进行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的应用过程。四是引入协同科学建立量化的区域人才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将区域人才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适配性分解为人才投入与经济规模适配、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适配、人才效能与经济效益适配,实现人才系统的人才投入、使用和配置与经济系统的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协同。五是开展了北京市大兴区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与人才资源结构的实证研究。运用本文研究成果,对大兴区人才资源与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对大兴区人才资源与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人才资源与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适配性进行评价。六是提出了政府导向的大兴区人才结构调整对策。论文分析了政府在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后,提出了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人才市场三个层面,六个途径来对人才资源的规模、结构和层次进行调整。进而,建立了政府导向的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模式,提出建立以经济发展、产业规划为目标,人才市场化配置为核心,政府导向为辅助的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框架。进而,提出了政府导向的大兴区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总之,本文所建立的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的理论方法,对于认识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实证研究对于北京大兴区人才资源宏观管理、人才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峡[10](2011)在《大都市区域耕地破碎化程度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催生了诸如北京等典型的国际大都市区。庞大的城市规模、外延式的城市扩张方式以及复杂的人口组成导致大都市区域耕地不断被蚕食、包抄、分割,耕地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大都市区域耕地的功能演替较为明显。目前,集中连片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大都市区域未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但是,基本农田连片区域内部仍有大量的建设用地、园地和废弃地。耕地破碎化导致了耕地生产能力下降,景观格局破碎度增加,也制约了耕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因此需要政策引导,合理开展土地整治,促进优质耕地的集中连片。本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学有关理论,重点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选取景观格局指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对研究区耕地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三个时点的破碎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2000-2008年大兴区耕地破碎化的时空动态演变,总结了影响耕地破碎化演变的主导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选取斑块面积(CA)、斑块密度指数(PD)、斑块个数(NP)、平均斑块面积(AREA-MN)、斑块聚集度指数(COHESION)、景观破碎度指数(SPLIT)以及景观分离度指数(DIVISION)等景观指标来分析耕地破碎化程度:大兴区耕地面积在2000-2004年间流失严重,耕地破碎化程度逐渐加重;2004-2008年间,耕地数量有所增加,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且廊道周围的耕地破碎化度随距离廊道的远近呈现规律性变化。(2)大都市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社会不同阶层对耕地功能的认识和对耕地的功能需求发生变化,耕地破碎化程度逐渐改善。影响大兴区耕地破碎化程度动态演变的驱动机制主要是产出-收入驱动力和产业结构驱动力共同的作用过程。表明大都市区域耕地破碎化程度动态演变的主导驱动力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产出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

二、对大兴区“城镇带动”战略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兴区“城镇带动”战略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原型思维的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指导
    1.1 原型概念
    1.2 原型思维
2 研究地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 景观类型斑块划分及识别
    3.3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总体分析——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4.1.1 景观层级指数分析
        4.1.2 类型层级指数分析
    4.2 场地切片——镇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4.3 原型筛选
        4.3.1 榆垡镇: 生态优化导向
        4.3.2 黄村地区: 卫星城镇导向
        4.3.3 青云店镇: 观光农业导向
        4.3.4 北京经济开发区: 科技研发导向
        4.3.5 西红门地区: 商贸金融导向
        4.3.6 旧宫地区: 居住休闲导向
5 结论
    5.1 意义
    5.2 展望

(2)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大兴西瓜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节庆活动带动经济增长
        1.1.2 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节庆活动研究
        1.3.2 农业节庆活动研究
        1.3.3 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基础
    2.1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2.1.1 传播模型
        2.1.2 整合营销传播模型
    2.2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理论
        2.2.1 两因素理论
        2.2.2 AIDMA消费者行为模式
    2.3 品牌理论
        2.3.1 品牌资产理论
        2.3.2 品牌价值理论
        2.3.3 品牌定位理论
第三章 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现状
    3.1 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发展概况
        3.1.1 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发展的政策驱动
        3.1.2 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发展的历程
    3.2 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营销传播的必要性
        3.2.1 农业节庆活动营销传播对消费者具有引导作用
        3.2.2 农业节庆活动营销传播对活动本身具有优化作用
    3.3 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的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3.1 对政府依赖性高,品牌化程度不足
        3.3.2 传播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足
        3.3.3 传播主体单一,整合力度不足
        3.3.4 传播信息单一,资源开发不足
        3.3.5 节庆时间加长,延长传播周期
第四章 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构建
    4.1 模式构建原则
        4.1.1 以整合理念为原则
        4.1.2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原则
    4.2 整合营销传播模式要素分析
        4.2.1 农业节庆活动的组织者
        4.2.2 农业节庆活动的消费者
        4.2.3 农业节庆活动品牌
        4.2.4 农业节庆活动营销传播信息
        4.2.5 农业节庆活动营销传播渠道
        4.2.6 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效果
    4.3 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模式
        4.3.1 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思路
        4.3.2 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模式解析
第五章 北京大兴西瓜节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设计
    5.1 北京大兴西瓜节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背景
    5.2 北京大兴西瓜节的营销传播工作
        5.2.1 大兴西瓜节营销传播主题定位
        5.2.2 大兴西瓜节的营销传播媒介
        5.2.3 大兴西瓜节的营销传播工具
    5.3 北京大兴西瓜节整合营销传播方案
        5.3.1 传播主体多元化
        5.3.2 传播受众具体化
        5.3.3 传播品牌化
        5.3.4 聚合传播信息
        5.3.5 整合传播渠道
        5.3.6 评估反馈传播效果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1.访谈内容
    2.访谈目的
致谢

(3)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趋同化现状分析
        1.1.2 城市品牌形象的文化建设
        1.1.3 北京市大兴区现况规划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以文化内涵提升市民认同度
        1.2.2 以文化品质带动城市竞争力
        1.2.3 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重点
        1.5.2 难点
        1.5.3 创新点
2 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2.1 城市文化与文化建设
    2.2 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3 从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到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2.4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中的城市文化
        2.4.1 城市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的“想法”
        2.4.2 城市制度文化规范城市的“说法”
        2.4.3 城市行为文化延续城市的“做法”
        2.4.4 城市物质文化呈现城市的“看法”
3 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3.1 国内外二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 国内三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1 国内三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2 北京各市辖区城市品牌形象具体分析
    3.3 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对比分析结论
4 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4.1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
        4.1.1 以城市精神文化支撑城市内涵和未来规划
        4.1.2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的建构
    4.2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
        4.2.1 以城市行为文化彰显城市性格和气质
        4.2.2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的建构
    4.3 城市感官识别系统
        4.3.1 以城市物质文化全面塑造城市整体美
        4.3.2 城市感官识别系统的建构
    4.4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系统
        4.4.1 以整合传播打造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
        4.4.2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系统的建构
    4.5 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系统
        4.5.1 以城市制度文化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4.5.2 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系统的建构
5 以“北京市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例
    5.1 关于大兴区的调研与分析
        5.1.1 大兴区的历史背景与区位优势
        5.1.2 大兴区首邑文脉分析
        5.1.3 大兴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意义
    5.2 大兴区的城市定位
        5.2.1 以“京南古园囿·东方新国门”凸显大兴区文化特色
        5.2.2 以“国际会客厅”提升大兴区影响力
    5.3 大兴区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
        5.3.1 以理念识别凝练新国门意识
        5.3.2 以行为识别唤醒全体市民的“新国门”责任
        5.3.3 以感官识别丰富大兴的文化符号
        5.3.4 以传播系统拉近城市与人的距离
        5.3.5 以管理系统保障大兴的长效发展
    5.4 以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国家形象
    5.5 未来的城市品牌形象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书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活态更新”理论的北京市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内容、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活态保护理念
        2.1.1 活态保护理念演变过程
        2.1.2 活态保护理念概念阐述
    2.2 有机更新理念
        2.2.1 有机更新理念演变过程
        2.2.2 村落有机更新阐释
    2.3 活态更新理念
    2.4 乡村历史文化景观
        2.4.1 地方景观
        2.4.2 符号景观
        2.4.3 活动景观
        2.4.4 传人景观
第3章 北京市大兴区历史文化追溯
    3.1 北京市大兴区概况
        3.1.1 “一轴一苑三城多点”的空间结构
        3.1.2 “南中轴、永定河和凤河”文化发展带
    3.2 大兴区乡村历史底蕴
        3.2.1 历史变迁
        3.2.2 古迹文物
        3.2.3 古镇文遗
        3.2.4 河道历史
    3.3 大兴区历史文化保护现实
        3.3.1 南海子公园
        3.3.2 团河行宫遗址公园
        3.3.3 凤河博物馆
        3.3.4 文物遗址活化
第4章 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4.1 “南囿秋风”——南海子文化
        4.1.1 水文化历史的活态遗存
        4.1.2 清朝园林理政模式的起点
        4.1.3 清代行宫体系的咽喉
    4.2 “洪洞鹳窝”——凤河移民文化
        4.2.1 明初大迁徙
        4.2.2 京晋文化
    4.3 “诗赋弦乐”——历史民俗文化
        4.3.1 诗赋弦
        4.3.2 花会
    4.4 “灰背挑檐”——平顶宅院文化
        4.4.1 “四破五”格局
        4.4.2 山墙挑檐形式
第5章 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活态更新”保护研究
    5.1 “活态更新”原则
        5.1.1 区域保护,见物见人
        5.1.2 历史风致,维护改善
        5.1.3 原真保护,创新发展
        5.1.4 循序渐进,特色引导
    5.2 “活态更新”路径
        5.2.1 “线控全局”——文化发展带活化区定位
        5.2.2 “从面到点”——生态旅游联动村庄发展
        5.2.3 “以点带面”——村庄历史文化区域活态
    5.3 “活态更新”机制
        5.3.1 村民为主的民间事业机构
        5.3.2 政府为辅的监管角色转型
        5.3.3 传统区域共同体活动支援
第6章 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活态更新”策略方法
    6.1 活化人文信标
        6.1.1 人文自然拟态
        6.1.2 人文实体解构
    6.2 景观活态模型
        6.2.1 维持活态式的景观输出
        6.2.2 突破现代营造思维钢印
        6.2.3.生成地域人文形象种子
        6.2.4 整合多元景观空间相性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大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控制城镇化成本的政策性路径与制度性路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基本框架及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构建
    2.1 概念界定和阐释
        2.1.1 城镇化
        2.1.2 城市与乡村
        2.1.3 被动城镇化模式与主动城镇化模式
        2.1.4 城镇化成本
        2.1.5 政策性路径与制度性路径
    2.2 理论借鉴
        2.2.1 “推-拉”理论
        2.2.2 城镇化发展中乡村的保护
        2.2.3 博弈论
    2.3 政策性路径与制度性路径的理论构建
        2.3.1 土地变性产生了城镇化成本增加的弹性空间
        2.3.2 政策性路径助推城镇化成本的攀升
        2.3.3 制度性路径可能是控制城镇化成本的有效路径
第3章 大兴区城镇化与村庄消失
    3.1 大兴区城镇化发展
    3.2 大兴区城镇化过程中村庄的消失
        3.2.1 城镇化与村庄的减少与消失
        3.2.2 村庄消失的类型
第4章 城镇化中关于征地补偿的博弈及政策变迁
    4.1 城镇化成本增加的博弈机制
        4.1.1 博弈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4.1.2 行为主体的利益目标
        4.1.3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构建
        4.1.4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分析
    4.2 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的变迁
        4.2.1 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的发展历程
        4.2.2 征地补偿政策的实施困境
第5章 城镇化成本不同区位的差异性分析
    5.1 大兴区村庄的聚类分析
        5.1.1 K-Means聚类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5.1.2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1.3 聚类结果分析
    5.2 不同区位村庄实现城镇化的成本分担案例
        5.2.1 Ⅰ类村庄城镇化成本分担案例
        5.2.2 Ⅱ类村庄城镇化成本分担案例
        5.2.3 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6章 结论
    6.1 政策性路径导致城镇化成本增加是由城镇化模式决定的
    6.2 实践中存在农民自主建设城镇化模式的有益探索
    6.3 将有益探索上升到制度变革是控制城镇化成本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政府主导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利益格局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策沿革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外研究进展
        1.2.4 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2.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1.3 利益格局
    2.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形成与入市模式
        2.2.1 形成历程
        2.2.2 现状规模
        2.2.3 入市模式
    2.3 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博弈理论
        2.3.3 利益平衡理论
    2.4 分析框架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引入——北京市大兴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案例研究
    3.1 大兴区相关简介
    3.2 入市基本情况
        3.2.1 入市前用地情况
        3.2.2 入市背景
        3.2.3 入市流程
    3.3 入市模式梳理与对比
        3.3.1 大兴试点入市模式
        3.3.2 与其他试点对比
    3.4 入市成效
        3.4.1 项目推进情况
        3.4.2 入市取得的成就
        3.4.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利益格局——结合大兴区案例分析
    4.1 入市利益主体划分
        4.1.1 隐形入市时期
        4.1.2 入市改革时期
        4.1.3 利益主体对入市影响度
        4.1.4 小结
    4.2 入市主体间利益关系
        4.2.1 隐形入市时期
        4.2.2 入市改革时期
    4.3 博弈模型下主体间入市利益冲突分析
        4.3.1 博弈主体确定
        4.3.2 博弈模型构建
    4.4 入市利益格局及平衡分析
        4.4.1 入市前后利益格局的变化
        4.4.2 入市利益格局平衡的主要特点
        4.4.3 入市的多元平衡目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利益格局下的入市机制分析
    5.1 影响入市利益格局平衡的因素
        5.1.1 影响利益主体间外部平衡的因素
        5.1.2 影响利益主体间内部平衡的因素
    5.2 大兴试点中相关平衡机制设计
        5.2.1 基于外部因素的平衡机制设计
        5.2.2 基于内部因素的平衡机制设计
        5.2.3 其他平衡机制——政府调控
    5.3 入市机制评价——以三个典型镇为例
        5.3.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案——以三个典型镇为例
        5.3.2 入市方案评价
    5.4 大兴经验与相关建议
        5.4.1 经验总结
        5.4.2 存在的不足
        5.4.3 相关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与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科研成果

(7)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花卉产业与产业规划
        1.2.1 花卉
        1.2.2 花卉产业
        1.2.3 产业规划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花卉产业规划理论基础
        1.4.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1.4.2 产业集群理论
        1.4.3 消费者行为理论
        1.4.4 协同发展理论
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2.1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2.1.1 世界花卉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2.1.2 花卉产业国际协会与组织
        2.1.3 花卉产业主要影响因子
        2.1.4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趋势
        2.1.5 世界花卉主产国
    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2.2.1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2.2.2 转型期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趋势
        2.2.3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挑战
    2.3 小结
3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3.1 发展机遇
        3.1.1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3.1.2 首都功能定位为花卉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
        3.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北京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3.1.4 花事活动和节日庆典引领花卉消费,推动花文化传播
    3.2 北京市花卉生产情况
        3.2.1 北京市花卉生产统计数据
        3.2.2 花卉生产格局
        3.2.3 花卉生产的产品结构
        3.2.4 主要花卉生产模式
        3.2.5 花卉生产企业发展趋势
    3.3 花卉销售系统
        3.3.1 花卉市场
        3.3.2 新型零售业态
        3.3.3 网上销售平台
        3.3.4 存在问题
    3.4 花卉科技创新
        3.4.1 花卉种质资源库
        3.4.2 花卉科研机构与团体
        3.4.3 花卉企业创新
        3.4.4 存在问题
    3.5 花文化建设
        3.5.1 花文化示范基地建设
        3.5.2 节庆与特色花事活动
        3.5.3 大型花卉展会
        3.5.4 市花市树
        3.5.5 花卉非物质文化遗产
    3.6 花卉消费情况与消费需求分析
        3.6.1 城市建设与美化
        3.6.2 花事活动与特殊节庆
        3.6.3 居民日常生活
        3.6.4 花卉主题园与城市花田
        3.6.5 功能性花卉
        3.6.6 花卉科普与教育
    3.7 小结
        3.7.1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3.7.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特点
        3.7.3 北京市花卉产业重要变化
        3.7.4 北京花卉产业存在问题
4 京津冀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4.1 京津冀花卉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4.2 天津市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4.3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4.4 京津冀花卉产业协同发展各省市定位分析
5 规划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5.1 规划编制的依据
        5.1.1 社会经济状况
        5.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5.1.3 京津冀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5.1.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5.1.5 相关指导文件与规划
    5.2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6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6.1 指导思想
    6.2 发展思路
    6.3 主要目标
7 花卉产业布局、重点任务与重点工程
    7.1 花卉产业布局
        7.1.1 布局原则
        7.1.2 区域布局
    7.2 重点任务
        7.2.1 建设花卉科技创新中心
        7.2.2 完善花卉流通体系
        7.2.3 传承与创新花文化
    7.3 重点工程
        7.3.1 花卉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7.3.2 花卉观光园建设工程
        7.3.3 花卉主题园和城市花田建设工程
        7.3.4 平原造林景观提升工程
        7.3.5 园艺社区示范工程
        7.3.6 2019世园会重点工程
8 北京市花卉产业保障体系研究
    8.1 完善政策制度,促进有序发展
    8.2 建立产业资金,推动持续发展
    8.3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质
    8.4 加快行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8.5 完善信息网络,优化产业环境
    8.6 统筹区域资源,促进协同发展
9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北京新机场影响下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中观背景
        1.1.3 微观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城乡空间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
        1.4.1 概念解读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范围
    1.5 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性
第2章 案例研究
    2.1 国际案例研究
        2.1.1 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
        2.1.2 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
    2.2 国内案例研究
        2.2.1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2.2.2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2.3 国内外案例启示
        2.3.1 必须完善周边地区交通网络
        2.3.2 以机场为核心区域联动发展
        2.3.3 政府与企业协作扩大航空城增长极
第3章 南五镇现状概况
    3.1 南五镇总体概况
    3.2 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3.3 土地使用现状
    3.4 南五镇空间构成
        3.4.1 功能定位
        3.4.2 道路交通
        3.4.3 高压线走廊
        3.4.4 现状生态资源
        3.4.5 噪音及其他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新机场建设可能引发的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发展问题
    4.1 新机场大量用地与南五镇空间发展的矛盾
        4.1.1 新机场建设与南五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
        4.1.2 南五镇产业构成无法满足新机场建设的需要
        4.1.3 南五镇受噪音区影响范围
    4.2 新机场净空区与南五镇空间发展的矛盾
        4.2.1 净空区范围要求
        4.2.2 机场周边限高要求
    4.3 新机场的交通需求对南五镇空间发展的影响
        4.3.1 在空间距离上
        4.3.2 在空间形态上
        4.3.3 在通道隔断上
    4.4 新机场生态破坏对南五镇空间发展的影响
        4.4.1 周边土地利用改变
        4.4.2 区域生态格局调整
第5章 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对策
    5.1 临空经济区空间管控措施
        5.1.1 管控的基本思路
        5.1.2 制定分层级的管控措施
    5.2 南五镇用地与空间规划对策
        5.2.1 用地规划调整方案
        5.2.2 产业功能体系构建
        5.2.3 用地功能布局方案示意图
    5.3 南五镇净空区布局对策
        5.3.1 建筑高度控制
        5.3.2 开发强度控制
    5.4 南五镇交通体系规划对策
        5.4.1 区域交通体系规划
        5.4.2 内部交通体系规划
    5.5 南五镇生态体系规划对策
        5.5.1 生态空间体系规划
        5.5.2 绿色基础建设规划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的目录
表的目录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2.2 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理论
        1.2.3 人才资源结构理论
        1.2.4 人才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
        1.2.5 人才对创新能力发展作用的理论
        1.2.6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
    1.3 本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本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人才资源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才特性与人才资源
        2.1.1 人才特性分析
        2.1.2 人才资源分析
        2.1.3 人才与人才资源的关系分析
    2.2 人才资源结构划分
        2.2.1 人才资源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2.2.2 人才资源结构及其特性
        2.2.3 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内容
    2.3 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
        2.3.1 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2.3.2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
        2.3.3 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
    2.4 人才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作用的机理
        2.4.1 区域创新能力含义
        2.4.2 人力资本对创新能力发展作用的机理
        2.4.3 人才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作用的机理
    2.5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2.5.1 区域经济发展为创新能力提供经济基础
        2.5.2 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
    3.1 人才与人才资源结构界定
        3.1.1 人才界定
        3.1.2 人才资源结构界定
        3.1.3 人才资源结构的影响因素
    3.2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方法
        3.2.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3.2.2 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方法
    3.3 区域创新能力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方法
        3.3.1 区域创新能力测度方法
        3.3.2 区域创新能力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方法
    3.4 区域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适配性评价方法
        3.4.1 区域人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同性分析
        3.4.2 区域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适配性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大兴区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实证分析
    4.1 实证研究的背景和意议
    4.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4.3 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人才资源结构现状分析
        4.3.1 大兴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3.2 大兴区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4.3.3 大兴区人才资源结构特点分析
        4.3.4 大兴区人才资源结构的问题分析
    4.4 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
        4.4.1 大兴区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
        4.4.2 大兴区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分析
        4.4.3 大兴区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适配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大兴区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5.1 政府在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分析
    5.2 政府调整人才资源结构的途径分析
    5.3 政府导向的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模式分析
        5.3.1 政府导向的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框架
        5.3.2 政府导向的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模式分析
    5.4 政府导向的大兴区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5.4.1 大兴区人才资源发展目标
        5.4.2 大兴区人才资源调整模式
        5.4.3 大兴区人才资源建设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限制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都市区域耕地破碎化程度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1.1 国外耕地破碎化研究进展
        1.3.1.2 国外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
        1.3.1.3 国外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2.1 国内耕地破碎化研究进展
        1.3.2.2 国内耕地破碎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1.3.2.3 国内耕地破碎化程度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自然状况
    2.3 社会经济状况
3. 耕地破碎化理论研究
    3.1 耕地破碎化
    3.2 耕地破碎化理论基础
        3.2.1 资本集中理论
        3.2.2 土地经济学理论
        3.2.3 农户行为学理论
        3.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3.3 耕地破碎化相关基础研究
        3.3.1 耕地破碎化与景观格局
        3.3.1.1 廊道
        3.3.1.2 斑块
        3.3.1.3 基质
        3.3.1.4 景观指数
        3.3.2 耕地破碎化与土地整治
4. 大都市区域耕地破碎化的定性判断
    4.1 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对耕地的认识分析
        4.1.1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分析
        4.1.1.1 农户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4.1.1.2 农户土地利用阶段性变化
        4.1.2 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分析
        4.1.2.1 农户更多投工于非农产业和外出就业
        4.1.2.2 拥有耕地的农户数量比重减少
        4.1.2.3 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超在家务农收入
        4.1.2.4 农民对土地功能认识
        4.1.3 城市居民对耕地功能认识分析
    4.2 中央到地方政府对耕地功能认识的变化分析
        4.2.1 国家耕地保护政策
        4.2.2 中央政府对耕地功能的认识
        4.2.3 地方政府对耕地功能的认识
    4.3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分析
        4.3.1 北京市城市扩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
        4.3.2 大兴区城市扩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
5. 大兴区耕地破碎化程度的时空动态分析
    5.1 大兴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5.2 大兴区耕地现状及时空变化分析
        5.2.1 大兴区耕地现状及分布情况
        5.2.2 大兴区耕地分布时空演变分析
    5.3 大兴区耕地破碎化动态演变分析
        5.3.1 耕地破碎化指标选取
        5.3.2 耕地破碎化演变分析
        5.3.3 廊道对耕地破碎化的影响
    5.4 大兴区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分析
        5.4.1 大兴区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5.4.2 大兴区耕地生产能力变化分析
        5.4.3 大兴区景观生态变化分析
    5.5 总结
6. 大兴区耕地破碎化驱动机制分析
    6.1 大兴区耕地破碎化相关驱动力
        6.1.1 耕地破碎化的自然驱动力
        6.1.2 耕地破碎化的政策驱动力
        6.1.3 耕地破碎化的经济驱动力
        6.1.4 耕地破碎化的农业科技驱动力
        6.1.5 耕地破碎化的人口驱动力
        6.1.6 耕地破碎化的文化驱动力
        6.1.7 耕地破碎化的伦理道德驱动力
    6.2 大兴区耕地破碎化驱动机制
        6.2.1 驱动因子选取
        6.2.2 驱动机制分析
    6.3 大兴区耕地破碎化动态演变展望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对大兴区“城镇带动”战略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原型思维的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 李婷,王思元. 生态学报, 2022
  • [2]北京市农业节庆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大兴西瓜节为例[D]. 郝雅丽.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3]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D]. 王琬惠. 北京印刷学院, 2020(12)
  • [4]基于“活态更新”理论的北京市大兴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研究[D]. 张微. 天津大学, 2019(01)
  • [5]控制城镇化成本的政策性路径与制度性路径比较研究[D]. 魏思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政府主导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利益格局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D]. 刘佳欣. 厦门大学, 2019(08)
  • [7]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D]. 胡伟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8]北京新机场影响下大兴区南五镇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D]. 吴士成. 清华大学, 2016(06)
  • [9]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D]. 王有国.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10]大都市区域耕地破碎化程度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石峡.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对大兴区“城市带动”战略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