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互联网上检索医疗信息资源

如何从互联网上检索医疗信息资源

一、怎样从互联网上检索医药信息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敏[1](2020)在《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医疗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是全球性的问题。研究表明,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增强资源缺乏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互联网的可及有助于缩小城市和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获取和卫生服务利用差距,提升健康公平。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力数量不足、服务能力欠缺,需要提升卫生服务可及性;西部农村居民在获取卫生服务过程中,还存在医疗机构地理距离远、自身经济能力差等方面的障碍。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是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关卫生政策将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在线的形式提供卫生服务以提升西部和偏远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在线卫生服务的形式已经发展成为传统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提升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线的卫生服务提供形式也有加剧卫生服务不公平的可能:经济水平更高、支付能力更强的发达地区更有可能利用在线卫生服务,而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提升西部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的途径,真正解决这些地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是卫生服务相关政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到,在线卫生服务提供策略需要以改善健康结果为目的,以居民真正的健康需求为在线卫生服务的出发点。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形式明显的需求不足,是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线卫生服务相关研究视角广,从技术、服务提供和服务接受等方面对在线卫生服务发挥作用进行了探讨,可以为我国在线卫生服务发展提供一些证据;但是现有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的理论框架多数以技术理论为核心,而卫生服务的本质是提升健康,不能以发展技术为导向,需要更多的关注健康需求特征对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针对居民的研究以现有的实际利用特征为主,很少有研究关注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而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是实际利用的前提;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缺乏,更需要发展在线卫生服务,是其发挥作用的重点,而针对偏远地区的研究少。为了让在线卫生服务在提升不发达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以下研究证据:研究理论需要打破现有技术理论主导的情形,转而从健康需求的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更好的体现卫生服务的本质;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需要探索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是经济条件主导还是健康需要主导,哪些因素是可以通过社会干预策略改变的,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其利用;实际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选择在线卫生服务的意愿和支付在线卫生服务费用的能力,需要从支付能力、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方面开展,为未来在线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证据。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在线卫生服务相关研究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需求方的研究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本研究拟回答的问题包括:1)如何以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基础,从需求方的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2)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利用是否以健康需要为导向?3)西部农村地区居民遇到健康问题时,是否愿意选择在线卫生服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是否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取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从研究问题出发,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特征和选择意愿、支付意愿深入分析,明确影响因素,为西部地区在线卫生服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的最终目的。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全面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和影响因素;构建在线卫生服务利用、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分析模型;分析和揭示在线卫生服务利用、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测量和分析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探讨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与价格的关系;提出西部农村地区在线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选取西部省份宁夏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和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的理论意义:理论上以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基础,提供除技术理论之外新的研究思路,为推进在线卫生服务提升卫生服务可及性提供理论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在支付意愿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居民的在线卫生服务需求,探讨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为卫生服务领域中条件价值法和需求评估的应用积累方法学经验。研究现实意义包括:宁夏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要试点区,承担着重要的政策价值,本研究从宁夏农村居民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和支付意愿,对在线卫生服务的发展策略、筹资政策具有直接的政策参考价值,对于服务提供方式、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定价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其中体现家庭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包括两方面:实际的利用状况和潜在的利用意愿。实际利用状况为:过去一年,调查家庭是否利用过在线健康信息获取、在线问诊、在线与医生交流、其他在线卫生服务方式(如在线挂号等);利用意愿包括调查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自变量的选取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包括调查家庭的倾向性特征、使能资源、健康需要特征、卫生服务可及性四方面。调查于2018年6-7月进行,调查样本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方法获得。从宁夏选取同心县、西吉县、青铜峡市、惠农区四个县区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四个县区分别位于宁夏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资源等方面具有代表性。最终共调查了 49个村的1354户家庭,以每户家庭的关键知情人作为调查对象,获取家庭基本信息、在线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选择意愿、支付意愿;调查抽样点内村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在线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目的抽样抽取32名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具体包括农村居民和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同时,本研究还对宁夏地区在线卫生服务供给状况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分析,包括宁夏远程会诊系统和智慧互联网医院的供给。数据分析方法:单因素分析用来描述调查家庭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及选择意愿特征,Logit回归分析农村家庭利用和选择在线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调查家庭的支付能力;条件价值法获取调查家庭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Tobit回归分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支付意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需求曲线拟合,分析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计算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对比实际定价水平、居民支付意愿及需求弹性,探讨需求量与定价水平的关系。主要结果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宁夏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应用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在政策环境、实践策略方面都有重要突破。在线卫生服务实践方面,宁夏的主要做法包括建设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智慧互联网医院等方面:宁夏现在已经建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市级和区级医院,并达到了初步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的效果;好大夫与银川市政府合作建立的互联网医院也是宁夏在线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网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医生提供在线卫生服务的平均价格为65.52±67.87元,医生的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级别等会对定价产生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宁夏四个县区的农村居民作为在线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对象,共调查了来自1354户家庭的关键知情人,平均年龄44.54±10.22岁,汉族占三分之二(67.95%),约一半(47.78%)的调查对象为女性。调查家庭中,健康知识测试平均分为3.57±1.18分;过去一年(2017年)的家庭收入平均为39150.17±51196.30元;调查家庭距县医院的平均距离为21.39±30.04公里;调查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为406户,占29.99%;有5岁及以下儿童的394户,占29.10%;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的家庭为512户,占37.81%。2.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和影响因素分析:调查家庭过去一年中,总体上使用过一种及以上在线卫生服务(包括在线健康信息查询、在线问诊、与医生在线交流、其他形式)的为640户,占被调查家庭的47.27%;其中,使用最多的服务形式为在线健康信息查询,占37.08%;使用在线问诊的占7.24%,与医生在线交流沟通的占15.51%。总体来看,调查家庭的倾向特征因素、使能资源、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可及性都对在线卫生服务利用有影响。从倾向特征来看,受教育程度影响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在使能资源中,较高的健康知识得分和收入水平会促进利用;在健康需要因素中,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与家庭中有慢性病患者、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及过去一年有住院病人有关;在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的家庭,更可能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卫生服务。其他不同的在线卫生服务类型也呈现了类似的特征。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结果看,宁夏农村家庭是否利用在线卫生服务更多的是由社会结构因素决定的,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态;健康需要因素只是决定是否利用的次要因素。因此,宁夏农村家庭总体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并不是以健康需要为导向,利用过程中存在电子鸿沟。3.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和选择意愿分析结果支付能力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结果看,家庭人均收入小于等于5301.33元的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无支付能力,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57%;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301.33元到19562.19元之间家庭的对在线卫生服务支付能力弱,占总调查家庭的22.60%,可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获取部分支付能力;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9562.19元以上的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有支付能力,占总体的70.83%。其中,对在线卫生服务无支付能力和支付能力弱的家庭可以认为对在线卫生服务没有客观的支付能力,共占被调查家庭的三分之一。选择意愿分析:在健康咨询情境中,如果家庭成员出现了不熟悉的症状,可能会有较大的健康问题时,分别有60.27%和62.48%的家庭会选择在线咨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医生;当所遇到的健康问题涉及到隐私时,选择利用在线咨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的家庭比例分别是55.24%和58.94%。调查家庭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可及性及以往在线问诊的经验,都会影响到假设情境下的选择。在检查确认情境下,分别有57.09%和60.93%的调查家庭愿意使用在线问诊的方式向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进行咨询;在利用当地医院远程设备进行在线咨询的情境下,分别有62.32%和66.54%的调查家庭愿意选择对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进行咨询。受教育水平较高、收入较高、家中有慢性病病人或近一个月有患病者的家庭、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有过在线问诊经验会促进调查家庭对检查确定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意愿。4.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分析在健康咨询情境下,情境1中,愿意选择二级医院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65.69±97.36元和97.98±119.73元,中位数分别为30元和50元。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家庭的民族、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可及性,及是否有过使用在线问诊服务的经历。有慢性病患者、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使用过在线问诊、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会增加此情境下的支付意愿。从需求曲线来看,相同价格水平下,有更多的家庭会选择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如价格定为100元,分别有15%和30%的家庭选择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健康咨询情境下,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价格水平提高而提高,当价格为56元或87元时,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当价格高于56元或87元时,在线卫生服务为富有弹性。在情境2下,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对象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65.87±93.71元和100.37±123.25元,中位数分别为30元和50元。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看,调查对象呈现与一般健康问题相似的特征。需求价格弹性在此情境下随着价格的增加而升高,当价格大于56元或89元时,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以此为标准,好大夫网站上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的定价处于缺乏弹性的区间,但是仍高于农村居民支付意愿的中位数。在检查确认情境下,情境3中,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82.18±105.18元和121.54±136.29元,中位数分别为50元和80元。支付意愿值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家庭的民族、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使用在线问诊服务的经验。调查家庭中有慢性病人、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使用过在线问诊、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会增加此情境下的支付意愿。从需求曲线来看,相同价格水平下,有更多的调查家庭会选择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如价格为100元时,选择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提供在线卫生服务的家庭分别为22.49%和37.81%。需求价格弹性随价格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当价格为70元或108元时,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在情境4下,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87.00±109.25元和131.80±141.41元,中位数分别为50元和90元。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看,调查家庭与情境3呈现相似的特征。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价格的增加上升,当价格大于75元或119元时,二级医院医生或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以此为标准,宁夏政府远程服务的定价处于富有弹性的价格区间,降低价格可以更好的释放需求。讨论与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互联网在宁夏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和健康信息的过程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宁夏农村家庭现在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健康需要因素,电子鸿沟存在于服务利用过程中;宁夏农村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有相当高的选择意愿,并且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在线卫生服务,但从中位数看,支付意愿值偏低;宁夏现在开展的在线卫生服务需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支付意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1)以服务提供为核心、健康需求为导向发展在线卫生服务;2)加强互联网健康教育项目,提升居民信息和服务搜集和鉴别能力;3)完善准入政策和监督体系,创建互联网健康信息环境;4)关注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弱势群体,满足多元化的在线健康需求;5)充分发挥在线卫生服务功能,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6)建立可持续的筹资发展机制,为在线卫生服务提供资金支持;7)全社会参与,促进在线卫生服务的发展。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上:研究对象选择宁夏农村地区的居民,为互联网技术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提供直接的证据;2)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以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和潜在需求为切入点,从需求方全面深入的探讨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选择意愿、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并分析了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此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定价和筹资参考,目前尚未发现有类似研究;3)研究结果:得到了西部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值,构建了需求评估模型,得到了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曲线,为在线卫生服务定价、筹资政策提供了参考,在该领域具有先进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因果推断还需要未来更深入、周期较长的研究;2)本研究设定了简化的情境,描述了服务提供者来自医院的层级情况,而现实中情况更为复杂,未来研究可以针对具体疾病探讨病人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状况;3)互联技术发展迅速,研究可能忽略其他新兴的服务提供方式,如健康相关App的使用、在线医药服务等。

王丽娜[2](2020)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其负面问题不断显现,由此互联网治理的相关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随之推动互联网监管部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在诸多互联网的治理方式中,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凭借其治理的快速和有效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种重要治理选择,同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不同时期的全局性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案例,纵向勾勒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历程;界定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厘清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分析其治理主体的构成,对其治理客体进行分类,并分析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此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和过渡性,对治理的效果评价和价值评价等理论问题进行细致探讨,提出以下观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具有过渡性特点,体现在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并存,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反复重叠,治理中运动性治理和常规化治理相冲突等方面;就其治理的效果评价来说,最初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显现出治理速度快、治理效果好的优势,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问题的增多,其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治理违规现象多及治理内卷化等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对它的评价从最初的肯定其治理有效性转向对其弊端的多方诟病;鉴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存在的底层逻辑和规定性,本文认为对其应进行客观的再评价: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行动催生的规则在不断导正其治理行为偏差;要看到其治理行动中输送的制度对互联网秩序的维护作用;要看到其法治化转型对互联网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求在增加;要看到其制度供给背后的法治追求和治理理念的转型努力;要看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维护治理对象的相关权利的客观结果。对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进行否定之否定不是不顾其弊端而默守陈规,恰是为了正视其所面临的困境。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面临着的法律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主体经常不能协调好秩序、安全、效益、公平、自由、正义等诸多法律价值的平衡,导致治理中多元法律价值的失衡和错位;另外,治理中所依据的法律文本缺失和模糊导致治理的法律规制中出现较多困难。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而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主体的同质化困境、复合性困境和权威性困境亟待解决;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治理客体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框架内,受到治理主体所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治理手段的影响,导致互联网优势的发挥、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以及治理主客体间的协调发展都受到极大限制。上述互联网运动式治理所面临的多种困境使得其合理转型变得非常迫切。就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方向而言,法治中国建设、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和公共治理理念引入等背景和因素都指向了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这一解决之道。具体而言,要转变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观念,走出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各自面临的困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其治理中的法制输送机制,包括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律文本输送机制和法律制度输送机制,从而推动互联网法的完备化、制度化、体系化和均衡化发展,并有力推动互联网法的良好执行、适用、遵守和互联网法的监督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中的治理学习机制和技术再塑机制,共同推动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

郭建辉[3](2020)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文中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种新的模式和业态,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银行电子化和网上银行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更加丰富完善,创新能力更强,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大。从业务规模上看,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从业务结构上看,互联网金融包括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网贷、众筹、征信、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多种模式,当前已经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理财、支付、基金、征信等多个领域的业务;从覆盖范围上看,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经济中企业和居民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成为人们日常衣食住行、购物消费、旅游休闲、航空酒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支付方式,大大提升了支付结算的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跨越空间的优势,消除了地域的障碍,使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享有平等的金融权;从政府层面上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由放任转为支持鼓励和规范监管。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之间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主导下的金融体制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缺陷,如直接融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匮乏。当前更多的金融资源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融资难和融资贵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我国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在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经济宏观与微观领域对金融有着“旺盛”的需求。从微观层面来看,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交易活动对金融服务有着高质量的需求,边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有着享有金融发展“红利”的需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同样需要金融体系供给一种新的模式与业态,推动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三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着“脱实向虚”的趋势。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以谋求上市为追求和目标,“圈钱”特征明显,互联网金融网贷企业在“唯利是图”的驱使下,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和宗旨,并自我循环,导致问题频发,使实体经济发展“供血”不足。抛开社会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捧”,回归理性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本质属性仍然是金融,其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和目标,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弥补了国有金融主导下金融体系的不足,提升了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的支付结算效率,拉近了实体经济中资金供求双方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金融压抑,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微企业、社会上创业型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拓展了金融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覆盖,满足了社会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提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效率。因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大的形势下,研究和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互联网金融具有货币的功能、信用的功能和虚拟经济的特性,其深入到实体经济中,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货币、资本与物质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相结合,通过货币流通和资本循环创造价值利润与社会财富是一脉相承的。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其虚拟经济的趋势更加凸显,同时借助信用的推力,其“脱实向虚”和自我膨胀的特性加大,进而带来马克思所描述的投机活动和经济危机,因而必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促进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给出了两者的定义,这使后续的研究有了立足点。论文以我国目前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为背景,回顾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和路径,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阐述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在对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一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对本篇论文的框架进行引导说明,分别是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论文创新与不足。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及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的介绍,提出了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三个方面,这一章主要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文中使用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表述,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三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本章首先对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进行解析,随后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个演进阶段,揭示了演进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征,同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形成的显着模式,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清晰路线。第四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分析。本章从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和市场中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现实矛盾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其具有过度虚拟化产生的“脱实向虚”趋势与现象。在现实中,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体系供给缺陷的矛盾显着,因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必须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内生与外生条件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并促进了市场中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五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本章首先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的显着优势。在这一优势的助推下,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四个路径得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外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正效应的引导,做好对负效应的规制。第六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本章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模型,确立了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了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48个季度的数据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对模型做统计检验,测算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相关值与结论。第七章是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本章主要通过分析美国、欧盟以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提出了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在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即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完善政策体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黄格[4](2019)在《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富国之本,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肩负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转变的重要使命。高端装备使命任务的完成需要依赖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也要有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需求目标。传统的装备需求分析都是从装备的使命任务出发,通过任务分析得到用户需求,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只作为对功能需求的一种补充。这种“重任务需求,轻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虽然在早期装备模仿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已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的绊脚石。因此,针对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的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任务,研究用户需求与创新技术双引擎驱动的高端装备需求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变革趋势,抢占先进制造技术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本文将技术创新需求纳入“需求分析”大背景,设计装备需求分析和技术选择框架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本问题聚焦于高端装备的策划阶段,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用户需求获取、技术需求获取、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针对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的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中的需求分析问题,本文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本文按照从需求数据获取、需求数据挖掘、需求生成,到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的思路,采用分-总的形式设计了装备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的框架和流程。其中,需求数据获取、挖掘与生成三个模块分别从用户需求和技术需求两个角度展开,描述了需求分析的技术路线,最后通过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模块进行综合集成。(2)提出了考虑用户满意度和需求重要度的用户需求分析方法。针对开源环境下的高端装备用户需求信息,提出了考虑用户满意度和需求重要度的用户需求分析方法。首先,面向多种数据源,利用双向长短时记忆方法(Bi LSTM)提取装备相关的用户观点,主要包括产品属性和评价词,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评价词进行情感分类,计算得到装备属性的用户满意度;接着,提出了基于层次主题模型(HLDA)和层次分析法(AHP)对装备属性的用户需求重要度进行评估和计算方法,结合用户满意度,计算得到用户需求的综合效用值;最后,结合示例对本章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研究。(3)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需求获取方法。针对高端装备制造相关的技术需求信息,尤其是专利信息,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需求获取方法。首先,采用双向长短时记忆条件随机场方法(Bi LSTM-CRF)对装备技术实体进行提取;接着,以装备命名实体为词典,根据文本相似度理念,提出利用技术新颖度和技术跟随度两个指标对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和影响力进行刻画;然后,结合专利时序分析,对装备制造相关技术的成熟度进行判定,进而得到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需求;最后,结合示例对本章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研究。(4)提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装备技术选择方法。综合高端装备的用户需求和技术需求,提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装备技术选择方法。首先,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出了装备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匹配方法,综合技术需求挖掘结果,对装备相关的技术项目进行筛选;接着,提出了装备相关技术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求解出各指标的权重,模糊综合决策方法对各项技术进行评估和选择;最后,结合示例对本章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应用研究。

姚亚芝[5](2020)在《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语言服务产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但却面临着逆向选择带来的严峻挑战。导致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服务市场交易双方关于语言服务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语言服务客户缺乏鉴别产品真实质量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决定支付意愿,由此导致优质语言服务产品被劣质语言服务产品逐出市场,帕累托最优难以实现,语言服务市场的运作效率越来越低。语言服务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治理语言服务市场的逆向选择、进而提升语言服务质量,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信号传递是缓解逆向选择的一种重要机制。信号指的是产品的质量信号,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上传递的能够反映产品或服务真实质量水平并对消费者具有引导意义的信息。因语言服务产业含义广泛,所涉产品特征多样,本文主要以笔译服务为例,在定性和定量分析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及表现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有效传递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文首先对信息劣势方,即作为语言服务客户的国内企业和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网络爬虫和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从互联网上自动抓取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2万余条国内企业(包括语言服务企业)的语言服务类招聘广告,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招聘企业将职业翻译能力等同于外语能力,只对应聘者提出了外语水平等级要求,其中要求达到大学英语六级(CET6)的招聘岗位数量最多。由于市场上各种语言水平考试名目繁多,语言服务质量信号强度不一,大多数招聘企业并不了解职业翻译需要的能力要求远高于外语能力,因而选择依赖外语能力这一强度相对较弱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翻译资格认证这样的高强度信号却因与外语水平考试的区分度不明显以及普及度低等原因被企业忽视而失灵。此外,本文选取了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发布的12份翻译服务采购标书,对评分部分的各类质量信号及其分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语言服务企业的服务流程、价格、业绩以及团队配备是位列前四的质量信号。由于对翻译项目的重视以及经常使用翻译服务,对于翻译服务的认识水平较高,这些单位的标书评分选择了有效的、符合翻译职业特征的高强度质量信号。(2)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标书表明,业绩和价格都是高强度的质量信号。因此,本文面向语言服务市场,建立了考虑价格和业绩两种因素的信号传递模型,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单个语言服务提供方与多个客户之间的动态博弈和分离均衡存在的条件,定量分析对比了价格信号和业绩信号对客户购买意愿的影响,制定了语言服务提供方应采取的“按质论价”的最优定价策略。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市场均衡状态和合理制定产品报价的有效手段。实现高质高价、低质低价这种理想的分离均衡状态,取决于模型中客户数量、客户购买意愿、保留价格、产品生产成本等一系列参数。因此,应用该模型解决现实问题时,可依据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参数值判断是否可以达到分离均衡,可采取措施改变部分模型参数的取值,使市场状态趋向于分离均衡;此外,还可利用该模型分析分离均衡状态下产品的最优报价,实现语言服务提供方利润最大化。(3)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标书还表明,服务流程和团队配备也是语言服务市场的两个高强度的质量信号。二者通常需要通过认证才能得以有效彰显。因此,对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的认证和对译员任职资格的认证是一种高强度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本文构建了语言服务市场认证信号传递模型,定量分析了实现分离均衡、混同均衡的条件,推导出各种均衡状态下语言服务提供方的认证策略和客户的产品报价策略。然后,依据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分析译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的成本及其意愿。在对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以及中国译员认证制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改革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提出了建议。最后,依据《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供的框架,研究了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认证问题,建立了笔译服务质量管理流程和笔译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提供了确定模型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同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权重确定模型,便于对各种质量信号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逆向选择为切入点,从信号传递角度探讨语言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方法,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语言服务产业研究视角。(2)采用大数据等技术,研究了国内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语言服务质量信号的需求特征,建立了基于AHP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权重确定模型。(3)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语言服务市场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和认证信号传递模型,提供了定量分析语言服务质量信号发送策略和定价策略的手段。(4)从译员和语言服务提供方两个视角,宏观上探讨了译员任职资格和语言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管理认证问题,建立了笔译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模型及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模型。

张弛[6](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文中认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使传统的财产形式发生虚拟化、电子化、数据化的流变,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化的新型财产,由此带来大量的实践难题,给刑法中“财产”、“财物”等基础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财产类型和财产形式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的司法疑难问题予以解答:第一章主要对“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刑法含义进行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概念的特征与认定标准,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厘清。本章首先对“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与域外立法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刑法学界围绕“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理论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刑法中财物(财产)概念的认定标准:具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能够以金钱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此外,本章还对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给刑法造成的冲击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财产概念边界的模糊、财产犯罪行为模式的异化、与罪名界限的纠葛、犯罪数额与既遂标准的认定困境等。第二章主要对与电子资金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银行电子现金、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具有支付功能的理财产品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为代表的电子资金均应当被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侵害电子资金的案件按照行为模式可以被划分为“窃取型”、“复制型”、“套取型”等基本类型,前两者原则上应当以盗窃罪认定,而后者则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高利转贷罪等罪名。在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进行把握时,应当坚持控制说的立场,以行为人取得对电子资金的控制和占有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节点和标志。此外,本章还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中的罪名界分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章以近年来出现的各类电子化的权利凭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物品电子凭证、服务电子凭证与电子积分等三种典型的电子权利凭证的犯罪问题进行讨论。物品电子凭证无论获取途径免费与否均应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而服务电子凭证只有在同时满足有偿获取与能够独立兑换服务的情况下方可被认定为“财物”,至于电子积分,则应依据其实际功能具体判断。侵害电子权利凭证的案件可能涉嫌盗窃罪、诈骗罪以及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等罪名。仅具有打折或折抵功能、无法单独兑换物品或服务的电子权利凭证不属于“财物”。第四章主要涉及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集合而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只有那些满足刑法上“财物”认定标准的大数据表现形式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财产”。具体说来,“大数据财产”应当仅限于能够在大数据平台或者大数据交易市场上交易和出售的,经过收集的底层数据、清洗后的匿名化数据以及经过挖掘之后形成的大数据产品。大数据财产应当归属于大数据挖掘者和控制者所有,而非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人。对于侵害大数据财产的行为可以适用盗窃罪、合同诈骗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罪名,而对于那些无法被认定为“财物”的大数据表现形式则可以援引计算机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着作权罪等罪名加以保护。第五章对实践中争议颇多的“虚拟财产”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所谓的“虚拟财产”虽然被冠以“财产”之名,但其既不具有能够以货币加以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也不具有可以被玩家占有或转移的可能性,不能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虚拟权利凭证。以技术手段从游戏运营商处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对于以技术手段从其他游戏玩家处“窃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则应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认定。采取抢劫、诱骗、威胁等现实性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财产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此外,利用互联网游戏外挂大量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在未使用破坏性程序、未对互联网游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也不宜作为犯罪处理。仅以个人娱乐为目的而制作、使用游戏外挂程序或者以其他技术性手段非法获取虚拟财产,并未用于销售牟利的,无论如何也不应以犯罪论处。任何人不能仅仅因为打游戏而受到刑事追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就互联网背景下刑法如何应对“财产”概念的流变所带来的冲击作出全面回应。

陈梅梅[7](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医疗问答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人们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增长,许多人会更加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搜索医疗健康相关的知识信息。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搜索疾病健康等相关内容的时候,搜索引擎所返回的结果太多且没有真正理解用户的意图,而医疗类网站往往又过于专业繁杂,普通用户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寻找所需信息,无法快速准确的得到真正关心的信息。因此,为了能够处理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开发实现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医疗问答系统。论文中的主要工作首先是构建了一个医疗知识图谱,通过对互联网上医疗类网站中的知识进行获取,采用基于规则词典的方法进行医疗类实体及其之间关系属性的提取,通过Neo4j数据库对医疗知识进行组织和存储,包含了与疾病、症状、饮食等相关的多类实体及关系属性,最后组织构建了一个医疗知识图谱。其次是结合构建的医疗知识图谱,以其作为知识基础,对医疗问答系统算法进行设计实现,使用了实体识别以及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结构的属性链接算法来计算问题意图和相关关系属性之间的对应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准确率达到了 87.3%,同时结合医疗知识图谱搜索,可应用于问答模块流程当中。最后基于上述构建的医疗知识图谱以及相关算法,本文开发实现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医疗问答系统,包含用户医疗问答服务以及医疗知识图谱可视化应用等模块。目前面向大众的即时医疗问答系统十分少见,因此本文所构建的系统能够为大众提供便捷的医疗问答服务从而缓解上述困境,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次现今在中文领域的医疗健康类知识图谱实属罕见,因此本文所构建的医疗知识图谱,可以作为智能问答或者搜索等应用的知识基础,且方便扩展和迁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孙蓉[8](2019)在《基于“全评价”理论下菊花图书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意义]菊花图书以其科学价值和文化地位在各类书籍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菊花类图书中记载了人类在菊花农业、菊花文学诗词、菊花艺术绘画、菊花医药、菊花食品等方面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传承和发展菊花文化的垫脚石菊花图书使当代的人们能够汲取祖先的知识,使我们能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起更宽大的知识宏图,并加深对菊花的研究。菊花图书每年都在大量的出版,还有更多的作者会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书籍,虽然图书很多,但是整体水平并不高,很多质量不高的菊花图书书籍充斥于各大市场,使得很多图书的可读性并不高,并且在文献资源的利用方面也出现了多余的浪费情况。基于此种背景之下,利用“全评价”理论的框架,设计指标,得出菊花图书不同学科分类的排名。从而达到减少图书评价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转化率的作用,并且可以为出版社,图书编辑人员在选择出版图书时提供数据方面的建议。[研究过程]本研究基于“全评价”理论中将指标分为出版及资源分布、内容质量评价和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三类,结合文献法和比较法确定本文九项指标、利用网络爬虫采集数据法采集书籍数据信息、统计数据及其分析方法整合数据进行去重统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确定本文指标权重数据、利用用户评议法收集书籍的用户评论并使用情感分析进行打分,最终得出图书排名情况。出版及资源分布即主要包括出版社等级指标、图书馆馆藏量指标、重点网站提及次数指标,其中出版社等级指标通过国家新闻总署发布的出版社等级文件对菊花图书的出版社进行等级分层;图书馆馆藏量指标,则通过在超星上抓取馆藏量数据,将重复数据进行馆藏量核对,最终确定数量。根据图书被全国多少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馆数量,确定其重要程度。重点网站提及次数,指的是菊花类图书中在各大重点图书网站中是否被提及。取cal is、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超星、读秀、豆瓣、当当网作为评判此项数据的网站。根据这七大网站提及次数,判断菊花图书是否备受重视。内容质量评价指标即内容评价,主要包括用户评论情感指标、图书被引情况指标、核心库引用情况指标。用户评论情感指标是指采集用户在当当网和淘宝网网站中对图书留下的评价,并对无关评价进行删除,最后由机器程序对用户评论情感进行打分。图书被引情况指标,为该本图书被引用过的次数。核心库引用情况,为引用该本图书的论文,是否为核心库论文。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即效用评价,主要包括用户收藏量指标,指该本图书被用户收藏的数量。用户访问量指标,即用户访问过该本图书的网页次数。社会传播效力指标,利用图书在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以及在各大农业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的图书馆借阅以及浏览数据作为一项指标数据。最后采用托马斯·塞蒂提出的“1-9标度法”设置问卷,对数十位菊花方向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重要性排序得出各类指标的权重。[结论]基于九个指标的数据,综合问卷调查以及层次分析法所得出的指标权重系数,得出最终排名。构建了比较合理,较为科学性的菊花图书指标权重,其中图书被引量以及社会传播效力指标权重较高,而用户评论情感以及用户在线收藏量的指标则较低,建立了操作性较强的评价菊花图书的“全评价”指标。可以弥补菊花图书在评价方面的不足,为用户选择菊花图书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且本文在评价时采集了菊花多个学科的书籍,对书籍进行了多学科的全方面评价。本研究由于受到数据采集限制,评价指标设置方面也不尽科学完善,在研究方法上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很多完善和改进之处。在日后的研究之中会逐步加深,并完善研究。

卢薪宇[9](2019)在《基于众源POI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服务平台,是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统一的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的网站。其中地理信息可以为城市发展、防灾减灾、交通运输、环境治理等众多领域提供信息参考与应用服务,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效准确的地理信息的获取与更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更新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地理信息更新高现势性的要求。鉴此,本文提出基于不同来源互联网中的兴趣点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信息,以期改善平台数据更新频率慢的现状。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成果包括:(1)建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POI分类体系并确定地理信息更新的互联网POI数据源。研究分别分析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要素与POI数据,提出基于互联网POI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新方法,并验证了众源POI更新地理信息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POI分类体系,并在不同来源互联网中选择POI数据的网络数据源。(2)众源POI获取与更新的一般方法总结研究众源POI浅层与深层获取及众源POI整合处理与更新的方法。通过众源POI浅层与深层获取的不同方法,获取网络POI数据,并经过数据预处理,得到属性规范的POI数据集;再经过投影变换坐标纠正、同名POI对象匹配去重以及POI类型映射等一系列处理后,可以得到POI增量数据集,作为信息更新的数据支撑。(2)实验结果与结论以广东省为试验区,利用基于众源POI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方法,将不同来源互联网获取的POI数据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库存数据利用人机交互的方法进行网络地理数据与本库的分析比对,提取增量数据并更新平台数据。并将更新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实验表明不同来源互联网获取POI数据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可以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更新提供数据支撑,验证了互联网获取POI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可用性。研究在分析不同互联网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官方网站、第三方大型网站及公共地图服务网站作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更新的参考数据源,并且结合实际需要提出一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POI分类体系,总结众源POI获取与增量提取的步骤与方法,并且以广东省为试验区进行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证明基于众源POI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方法的可行性,有效解决了地理信息采集工作中数据成本高、工作量大、效率和实效性低等问题;对于改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时效性、现势性、专题丰富程度等具有重要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撑作用。

胡嘉豪[10](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互联网医疗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对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对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文献整体计量、核心作者、来源机构以及主题热点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现阶段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趋势,为政府进行决策和后续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法。从中国知网检索有关互联网医疗的研究文献以及从政府网站获取互联网医疗的相关政策文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互联网医疗的国家政策及目前的相关学术研究情况,从而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知识图谱法。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为主题的知识图谱,对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文献整体计量、核心作者、来源机构以及主题热点进行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从而为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嘎和思路。结果: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对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互联网医疗文献的整体计量方面来看,自2000年相关学者开始对互联网医疗研究以来,我国学者不断对其展开研究,其中在2014年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达到最大;学科分布上,2000-2018年互联网医疗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以及医学法学学科,此外还有部分文献属于其他学科,包括互联网信息科学、公共服务学等,有少数文献属于交叉学科;来源期刊上,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主要集中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卫生法学等领域的学术期刊。2.从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方面来看,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作者主要赵衡、唐闻佳、孟群、郑雪倩、于广军、许利群、徐志杰等,其中部分作者如杨光华、饶淑华、黄利兴、王萍和余俊杰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有合作关系,但大部分的作者以独立发文为主。3.从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的来源机构方面来看,互联网医疗领域发文较多的机构有广东省医事法学分会、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广东省卫计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并且从整个网络图来看,只有部分发文机构有合作机构,很多机构以独立发文为主。4.从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的主题热点方面来看,在研究热点方面,主要集中在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网络医院、大数据、APP、服务模式以及监管、人工智能、医疗改革以及移动支付等方面。结论:通过对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了解了我国互联网医疗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机构情况、研究主题热点和研究前沿,未来应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1)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加强跨学科研究。未来科研工作者可通过与相邻学科或跨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挖掘新的研究对象,拓展领域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其次,加强学者合作。一是学科内部的纵向研究合作,学科内相关研究学者定期举行交流、座谈,分享各自研究成果,从而推进研究的不断深化;二是学科之间的横向研究合作,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采取跨单位、跨学科的学术科研合作,从而不断丰富相关研究。再次,加强研究机构合作。未来应加强本地区、跨地区的合作交流,各个研究机构定期开展学术成果交流会,加强各个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互联网医疗研究领域的跨机构整体发展。最后,拓展互联网医疗研究前沿。相关学者可结合国内外研究以及实践情况,同时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新的研究方向。(2)实践发展方面首先,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一是要明晰在互联网医疗体系中互联网医院医生与患者两方面的法律关系;二是明确界定医疗责任;三是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其次,出台互联网医疗标准规范。一是建立互联网医疗医生的诊疗操作标准,患者信息的储存及传输标准等;二是设立专门的互联网医疗监管机构,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三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社会民众的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互联网医疗资费定价标准。最后,提升互联网医疗质量。一是要严格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准入制度;二是提升互联网医疗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完善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二、怎样从互联网上检索医药信息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从互联网上检索医药信息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卫生服务可及性理论
    2.2 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
    2.3 在线卫生服务
    2.4 国内外实证研究进展
    2.5 研究视角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和抽样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质量控制
    3.6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与在线卫生服务供给特征
    4.1 调查地区基本特征
    4.2 宁夏在线卫生服务政策
    4.3 宁夏在线卫生服务实践
    4.4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卫生服务利用
    5.1 在线卫生服务总体利用
    5.2 在线健康信息查询
    5.3 与医生在线交流
    5.4 在线问诊
    5.5 定性访谈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健康咨询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6.1 情境1: 健康咨询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6.2 情境2: 涉及隐私健康咨询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检查确认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7.1 情境3: 检查确认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7.2 情境4: 远程检查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8.1 方法学讨论
    8.2 研究主要发现
    8.3 研究结论
    8.4 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附录1 在线卫生服务居民调查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作为行动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发展及现状
        一、常规行政管理方式被移植
        二、运动式行政监管日见成效
        三、运动式行政监管趋于成熟
        四、运动式行政监管纵深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涵义界定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二、管理行政与治理行政
        三、互联网治理与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动逻辑
        一、行政主体的主导性
        二、行政方式的强制性
        三、秩序优位的导向性
第二章 作为规制的互联网运动式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规制体系
        一、管制型行政传统和秩序追求
        二、制度资源不足的外部局限性
        三、互联网典型事件爆发的刺激
        四、行政路径依赖的消极性因素
        五、治理主体选择的积极性因素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必然性
        一、治理中行政与法的一致和相悖
        二、治理的行政合作机制繁复重叠
        三、运动治理与常态治理时有冲突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过渡性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及其职责与职权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客体及其权利与义务
        三、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行政过程及其实施机制
    第四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结果评价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正向结果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负向结果
    第五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价值评价
        一、对治理价值的正面评价
        二、对治理价值的负面评价
        三、治理的价值评价的否定之否定
第三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转型困境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法律困境
        一、治理的法律价值平衡之难
        二、治理的法律规制文本之失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体困境
        一、治理主体的构成同质和单一
        二、治理主体内部行政协调不良
        三、治理主体的合法性日趋弱化
    第三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主客体间的相对困境
        一、运动式治理的管制思维限制互联网的优势发挥
        二、运动式治理的分割治理阻碍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第四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型的方向
        一、法治中国建设指引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二、公共治理理念影响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三、互联网法治建设引导互联网运动式治理转向法治化
    第二节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目标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健全化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与互联网法的良好实施
第五章 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治理的法律观念的转型路径
        二、治理主体的转型路径
        三、治理主客体间相对性困境的缓解路径
    第二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法制输送机制
        一、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文本输送机制
        二、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制度输送机制
    第三节 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配套机制
        一、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治理学习机制
        二、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的技术反塑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3)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
        2.1.1 政治经济学货币理论
        2.1.2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2.1.3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
        2.1.4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2.1.5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 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与界定
        2.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界定
        2.2.2 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功能与特征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第3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
    3.1 互联网金融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3.1.1 互联网金融的货币功能属性
        3.1.2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功能
        3.1.3 互联网金融虚拟经济特性
    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阶段
        3.2.1 货币形式的演变和互联网金融模式业态
        3.2.2 20世纪90年代至2001年银行电子化阶段
        3.2.3 2002年至2012年成熟的第三方支付阶段
        3.2.4 2013年至今的金融全领域阶段
    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特征
        3.3.1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实体经济基础
        3.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创新性和递进性
        3.3.3 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差异化影响
    3.4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演进中的显着模式
        3.4.1 第三方支付模式下银行卡跨越和交易去现金化
        3.4.2 大数据下的征信——社会信用体系的重构
        3.4.3 金融混业经营——大型互联网金融巨头企业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
    4.1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4.1.1 互联网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1.2 互联网金融过度虚拟化下的“脱实向虚”
    4.2 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缺陷的现实矛盾
        4.2.1 实体经济中宏观和微观金融需求
        4.2.2 传统金融体系下的金融供给缺陷
    4.3 内生与外生条件的驱动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4.3.1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生驱动条件
        4.3.2 技术的外生驱动条件
        4.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
        4.3.4 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
    5.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
        5.1.1 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资金效率
        5.1.2 扩大金融覆盖和激发市场内生需求
        5.1.3 推动金融市场利率改革
    5.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现路径
        5.2.1 传统金融的延伸——金融互联网化
        5.2.2 互联网融资模式——新型投融资平台
        5.2.3 兼具效率与便捷的金融支付——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
        5.2.4 技术升级的金融新形态——大数据金融和云计算金融
    5.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效应
        5.3.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正效应
        5.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负效应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的研究设计与指标选取
        6.1.1 研究基础与设计
        6.1.2 指标选取原则
        6.1.3 研究指标的选取
    6.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6.2.1 研究模型的构建
        6.2.2 相关数据的来源和说明
        6.2.3 实证分析研究
    6.3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分析和结论
        6.3.1 互联网金融要素影响分析
        6.3.2 非互联网金融相关要素影响分析
        6.3.3 实证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7.1 国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7.1.1 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原则和审慎监管制度
        7.1.2 制定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7.1.3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7.1.4 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
    7.2 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7.2.1 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7.2.2 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
        7.2.3 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端装备需求工程
        1.2.2 用户需求挖掘
        1.2.3 技术需求挖掘
        1.2.4 需求集成与技术选择
        1.2.5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研究
    2.1 基本概念
    2.2 问题界定
    2.3 高端装备需求开源数据
        2.3.1 需求开源数据源
        2.3.2 需求开源数据特点
        2.3.3 需求开源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4 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框架设计
        2.4.1 框架流程
        2.4.2 内容描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需求获取方法研究
    3.1 高端装备制造用户需求获取问题描述
        3.1.1 背景介绍
        3.1.2 问题分析
    3.2 基于Bi-LSTM和 SVM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3.2.1 基于Bi-LSTM的用户观点抽取
        3.2.2 基于情感分析的用户满意度计算
    3.3 基于HLDA和 AHP的需求重要度模型
        3.3.1 基于HLDA模型的产品属性层次结构树构建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需求重要度计算
    3.4 用户需求综合效用值计算
    3.5 实例分析
        3.5.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5.2 用户满意度计算
        3.5.3 需求重要度计算
        3.5.4 用户需求综合效用值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需求获取方法研究
    4.1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需求获取问题描述
        4.1.1 背景介绍
        4.1.2 问题分析
    4.2 基于Bi LSTM-CRF的装备技术实体抽取方法
        4.2.1 命名实体识别
        4.2.2 装备实体标注
        4.2.3 Bi LSTM-CRF模型框架
        4.2.4 装备实体抽取
    4.3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评估模型
        4.3.1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新颖度分析
        4.3.2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跟随度分析
    4.4 装备技术需求挖掘
        4.4.1 技术成熟度判定
        4.4.2 技术需求分析
    4.5 示例分析
        4.5.1 装备技术情报获取与预处理
        4.5.2 装备技术实体抽取
        4.5.3 装备技术新颖度和跟随度评估
        4.5.4 装备技术成熟度分析
        4.5.5 装备技术需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方法研究
    5.1 需求牵引的技术选择问题描述
        5.1.1 背景介绍
        5.1.2 问题分析
    5.2 需求-技术方案的匹配与筛选
        5.2.1 专利设计目标句的提取
        5.2.2 需求同义词匹配
        5.2.3 技术方案初步筛选
        5.2.4 技术方案精准筛选
    5.3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装备研制技术选择
        5.3.1 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2 基于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5.3.3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技术选择
        5.3.4 基于层次网络的装备需求-技术方案可视化方法
    5.4 示例研究
        5.4.1 新能源汽车创新研制需求-技术方案匹配
        5.4.2 新能源汽车创新研制技术方案精准筛选
        5.4.3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技术选择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筛选后的电池续航相关专利清单
附录 B 筛选后的车用镁合金相关专利清单
附录 C 专家交流和调查问卷

(5)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概念界定
        1.3.1 语言服务产业的定义及构成
        1.3.2 中外产业分类体系中的语言服务产业
        1.3.3 其他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语言服务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逆向选择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简要述评与本文的研究空间
3 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与表现
    3.1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息不对称
        3.1.1 客户知识的有限性
        3.1.2 笔译质量的隐匿性和效用的滞后性
        3.1.3 笔译质量的难以标准化
        3.1.4 笔译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3.2 语言服务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3.3 逆向选择对市场和社会经济福利造成的影响
        3.3.1 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3.3.2 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特征分析
    4.1 语言服务市场的质量信号特点
        4.1.1 质量信号的分类
        4.1.2 质量信号的特点
    4.2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质量信号需求特征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SQL查询统计分析功能
        4.2.3 研究数据
        4.2.4 招聘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2.5 企业的语言服务质量信号需求状况与特征
    4.3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质量信号需求特征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质量信号强度统计
        4.3.3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质量信号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价格-业绩信号传递模型及其博弈分析
    5.1 语言服务提供方与客户
        5.1.1 语言服务提供方
        5.1.2 客户
    5.2 两阶段博弈及价格-业绩信号
        5.2.1 两阶段博弈
        5.2.2 客户收益分析
        5.2.3 提供方利润及最优定价分析
    5.3 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信号传递与分离均衡
        5.3.1 分离均衡条件
        5.3.2 单一价格信号下的分离均衡
    5.4 计算示例
        5.4.1 四种场景下的最优定价和利润
        5.4.2 参数λ对分离均衡的影响
        5.4.3 参数α对业绩信号和分离均衡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语言服务市场的认证信号传递策略
    6.1 语言服务市场的认证信号传递模型
        6.1.1 基本假设
        6.1.2 面向认证的质量信号传递模型
        6.1.3 质量信号的具体形式
        6.1.4 信息非对称市场的均衡分析
        6.1.5 语言服务提供方质量信号传递策略分析
    6.2 译员资格认证研究
        6.2.1 职业资格认证的作用及有效性分析
        6.2.2 语言服务人员从业能力构成要素
        6.2.3 国际译员资格认证制度案例考察
        6.2.4 我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制度与改革建议
    6.3 语言服务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研究
        6.3.1 概述
        6.3.2 语言服务质量认证标准
        6.3.3 笔译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6.3.4 基于PDCA循环的笔译质量管理流程
        6.3.5 笔译服务质量的度量
    6.4 基于AHP的质量信号与SERVQUAL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4.1 多层信号与评估指标体系
        6.4.2 信号/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与步骤
        6.4.3 计算示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可能的创新点
    7.4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购买2019-2020年中国专利文献英文翻译服务项目标书评标标准
附录B 第4章所用SQL查询语句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刑法中的财产概念
    第一节 “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早期:“物”与“财产”的具体化列举
        二、发展:作为法律术语的“物”与“财产”概念的成型
        三、成熟:无体物概念的提出
        四、流变:财产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张
    第二节 “财产”概念的域外考察
        一、德国
        二、日本
        三、英国
        四、美国
        五、苏联
        六、评析
    第三节 我国刑法中的“财产”概念及认定标准
        一、刑法中“财产”和“财物”概念的关系
        二、关于“财物”属性的理论争讼
        三、互联网背景下“财物”(财产)的认定标准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的冲击
        一、财产形式的流变对“财物”概念边界的冲击
        二、行为模式的异变对犯罪认定和罪名界限的冲击
        三、财产的数据化带来的数额认定的困境与既遂标准的漂移
    小结
第二章 电子资金犯罪的刑法应对
    第一节 电子资金概述
        一、电子资金的概念范畴
        二、电子资金的本质与财产性根基
        三、电子资金的出现给刑事司法认定带来的冲击
    第二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基本类型与行为认定
        一、窃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二、复制型电子资金犯罪
        三、套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第三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罪名界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纠葛
        二、电子资金案件罪名界分的理论聚讼及评析
        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界分步骤
    第四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既遂标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既遂标准的漂移
        二、财产犯罪既遂标准的理论聚讼
        三、侵害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
    小结
第三章 涉电子权利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电子权利凭证概述:分类、财产性与刑法研究现状
        一、刑法视域下电子权利凭证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电子权利凭证的种类
        三、电子权利凭证的财产性辨析
    第二节 涉物品电子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窃取他人物品电子凭证的行为定性
        二、侵入系统生成物品电子凭证后倒卖行为的认定
    第三节 侵害服务电子凭证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二、不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第四节 电子积分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侵入系统后虚增电子积分行为的罪名适用
        二、利用系统漏洞刷取电子积分案件的定性
        三、利用规则漏洞刷取电子积分行为的认定
        四、复制电子资金系统后伪卡盗刷案件的处理
    小结
第四章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
    第一节 大数据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析正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本质
        二、大数据挖掘
        三、“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之概念勘正
    第二节 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与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一、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
        二、“大数据财产”的认定标准与范围界定
        三、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第三节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
        一、大数据财产的保护路径之争
        二、大数据财产的刑事司法保护
        三、其他大数据侵害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小结
第五章 虚拟财产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
        一、关于“虚拟财产”概念范围的学理争讼
        二、虚拟财产的内涵厘清
        三、虚拟财产的外延
    第二节 虚拟财产的财产性分析
        一、虚拟财产的客观价值性分析
        二、虚拟财产是否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
        三、虚拟财产的本质
    第三节 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以技术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认定
        二、以现实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处理
        三、制售、使用外挂行为的定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知识图谱的医疗问答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知识图谱
        1.2.2 医疗问答系统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础理论介绍
    2.1 知识图谱构建理论
        2.1.1 构建概述
        2.1.2 知识存储
    2.2 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方法
        2.2.1 问答方法
        2.2.2 深度学习问答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知识图谱构建
    3.1 构建流程设计
    3.2 数据采集
        3.2.1 网络爬虫
        3.2.2 数据采集策略
    3.3 知识提取
        3.3.1 实体提取
        3.3.2 关系提取
    3.4 基于Neo4j的医疗知识图谱存储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问答系统算法设计
    4.1 问答系统总体设计
    4.2 循环神经网络
    4.3 词向量
    4.4 实体识别
    4.5 基于LSTM的属性链接算法
    4.6 实验结果
        4.6.1 环境设置
        4.6.2 评估指标
        4.6.3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医疗问答系统实现
    5.1 系统架构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数据层实现
        5.2.2 逻辑层实现
        5.2.3 展示层实现
    5.3 系统展示及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全评价”理论下菊花图书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期刊评价的演进
    2.2 有关网站信息资源方面的发展
    2.3 有关图书评价的现状
第3章 菊花书目信息筛选
    3.1 菊花书目数据源
    3.2 数据采集
    3.3 数据处理
    3.4 分类
第4章 图书评价指标确立
    4.1 已有评价指标对比
    4.2 全评价体系框架
    4.3 全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4.3.1 出版及资源分布形式(形式评价)指标
        4.3.2 内容质量评价(内容评价)指标
        4.3.3 使用绩效评价(效用评价)指标
        4.3.4 “全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第5章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5.1 问卷设计及发放
    5.2 权重计算
        5.2.1 层次分析法步骤
        5.2.2 层次总排序检验
        5.2.3 菊花图书指标评价层次分析模型
        5.2.4 专家数据
        5.2.5 群决策数据
第6章 评价实证
    6.1 采集数据
        6.1.1 出版社等级指标
        6.1.2 图书馆收藏分布指标
        6.1.3 重点网站提及指标
        6.1.4 用户评论情感指标
        6.1.5 图书被引量和核心库引用指标
        6.1.6 用户在线访问量指标
        6.1.7 用户在线收藏量指标
        6.1.8 社会传播效力指标
    6.2 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
    6.3 全评级得分结果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研究贡献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菊花图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专家问卷
致谢

(9)基于众源POI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理信息更新研究现状
        1.2.2 基于互联网更新地理信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互联网POI分类体系
    2.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分类体系
        2.1.1 地理信息服务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2.1.2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要素分类体系
    2.2 POI概况
        2.2.1 POI介绍
        2.2.2 POI获取方式
        2.2.3 互联网POI数据的特点
    2.3 互联网POI数据分析与数据源选取
        2.3.1 互联网POI数据评价策略
        2.3.2 不同互联网POI数据分析
        2.3.3 互联网POI特征总结与数据源选取
    2.4 POI分类体系
        2.4.1 互联网POI分类体系
        2.4.2 POI分类基本原则
        2.4.3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POI分类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众源POI获取与更新
    3.1 总体技术流程
    3.2 众源POI信息获取
        3.2.1 众源信息获取流程
        3.2.2 基于浅层网络获取要素变化信息
        3.2.3 基于深度网络信息获取矢量位置信息
        3.2.4 获取POI输出类型及规则
    3.3 众源POI整合处理与更新
        3.3.1 众源POI整合处理与更新流程
        3.3.2 众源POI增量信息匹配与发现
        3.3.3 增量POI类型映射与更新
    3.4 POI数据更新技术规程
        3.4.1 一般技术流程
        3.4.2 更新结果分析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与应用
    4.1 研究区与数据源选取
        4.1.1 研究区选取
        4.1.2 数据源选取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公共地图服务获取的POI数据
        4.2.2 基于政府官方网站及第三方大型网站获取的POI数据
    4.3 实验成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总结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0)基于CiteSpace的互联网医疗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研究分析与结果
    3.1 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整体计量分析
    3.2 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核心作者分析
    3.3 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来源机构分析
    3.4 互联网医疗研究文献主题前沿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对策建议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怎样从互联网上检索医药信息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D]. 李红敏. 山东大学, 2020(12)
  • [2]互联网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转型研究[D]. 王丽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D]. 郭建辉. 吉林大学, 2020(01)
  • [4]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制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D]. 黄格.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5]我国语言服务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治理研究[D]. 姚亚芝.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D]. 张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基于知识图谱的医疗问答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梅梅. 厦门大学, 2019(07)
  • [8]基于“全评价”理论下菊花图书评价的研究[D]. 孙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基于众源POI数据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研究[D]. 卢薪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CiteSpace的互联网医疗知识图谱分析[D]. 胡嘉豪.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如何从互联网上检索医疗信息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