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门海关试行远程监控(论文文献综述)
刘定发[1](2017)在《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以多个供港猪场为对象,通过前期研究,在已有单项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以“调查与资料查阅-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工程示范—技术推广”为主线,系统地对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论文通过对国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开展各种调查和实地调研,摸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类型、数量、出栏情况、清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等,总结供港澳活猪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绩及其问题。本课题按“传统养猪模式”和“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对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归类,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以找出两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差异,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在猪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进了深入研究,针对规模化养猪废水氮磷含量高、固液混杂、有机质高、碳氮比失调等特点,以已有的单项新成果、新技术为基础,以技术突破-工艺组合—参数优化—工程应用为主线,重点突破催化剂负载、淀粉基絮凝剂强化絮凝等缺口技术,并将突破成果与设备进行试验组合、筛选设计等环节的联合攻关,使之配套;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性试验并完善工艺参数,形成规模化养猪废水处理回用的能源生态型成套技术。开展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发酵后的沼液用作有机肥,通过补充相关营养元素后泵提升到生态园高处的沼液暂存池,然后通过喷滴灌系统进入茶园或其它作物种植区。连续12个月,每月取同一区域内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样品,检测其中的总氮、总磷和钾的含量以及pH值,评价有机肥对土壤元素平衡的作用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通过生态园区内规模猪场的场址选择、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采用垂直通风模式进行舍内环境自动控制,制定饲料配方、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降低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通过采用密闭管道输送有机营养液体肥料并采用微喷灌方式精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有机营养液体肥料的浪费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分作物设计配方补充微量元素,避免使用作物不需要的元素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通过上述技术集成,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动现代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实行“养猪-沼气-养鱼-种茶-种果蔬-种名贵林木”的立体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养猪为主,利用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配套养鱼、制茶、果蔬生产和名贵木材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论文还对推广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规模化生态猪场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生猪的质量安全控制,提升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达到引领养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或创新:1、国内供港猪场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的许多不足,必须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本论文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2、供港猪场一定要走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之路,“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态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本论文通过实验利用氢氧化钠对淀粉中的多羟基进行苛化改性,制得淀粉基复合絮凝剂,这在技术有一定创新。4、本论文通过实验制备得到集污染物吸附与催化消毒功能于一体的催化剂,该催化剂不含氯,不会产生有机氯化物等致癌物,这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5、构建了以厌氧发酵为核心的资源化利用工艺,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和能量生态链。6、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7、示范工程的建设是通过猪场科学选择和合理布局、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测土配方等相关技术,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
谢敏[2](2017)在《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绩效管理是政府和公共部门一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兼而有之的重要的管理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开展距今已逾百年。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涉外经济管理部门,肩负着为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执法把关和服务发展的重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6月被政府绩效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为“国务院机构机关工作绩效管理”的试点部门之一。广东检验检疫部门作为全国质检系统第一大局,外贸进出口业务量排名全国第一,从2011年起其对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纵观广东检验检疫部门五年来的绩效管理实践,广东检验检疫部门在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设立了绩效管理的必要环节,在公务员考核和评价制度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整体上仍处于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雏形阶段,每个绩效管理环节发挥的作用有限,未具有整体合力;绩效目标导向性、评价程序和方式的科学性、绩效数据的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客观性、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公众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难以适应内部管理的持续提升和检验检疫性良好形象的建立维护的需要。基于以上事实,笔者考虑立足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际,从实际出发提出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策略。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公共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讨论之上,同时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的定量和访谈调查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原因探究,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文献研究,结合样本数据统计和分析,笔者对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估、绩效指标、绩效沟通和绩效激励进行了问题及其诱因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是深受制度因素、组织目标因素、价值取向因素、制度程序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因此,提出了塑造组织愿景与部门认同、合理规划部门和个人绩效目标、建设基于检验检疫大数据的绩效信息平台、增强绩效沟通、改进绩效评价方式、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强化正向激励和竞争机制、开放服务理念和对非量化绩效的评价的努力方向。本研究旨在能为检验检疫部门甚至其他政府公共部门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探索一个正确的道路方向,可复制推广其有效的模式,降低重复走弯路的机率。
邬金[3](2015)在《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实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而公共资源拍卖市场是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公共资源拍卖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近年来,我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推进,各省(区市)认真贯彻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方向,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在建设有形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将国有产权交易、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涉诉涉罚资产等公共资源纳入有形市场中,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初步实现了公共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由管理、操作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由分散交易向集中交易转变,市场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有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作为对象,运用现代拍卖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科有关理论,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结合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实际,同时通过对上海等地的拍卖市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索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公共资源综合交易场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专业交易场所(公共资源拍卖中心)相结合的公共资源统一交易新模式;探索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职服务和社会组织(拍卖行业协会)专业服务相结合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协作的新机制,助力广东加快建设开放、透明、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透明、监管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平台。本研究对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改善和提升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肖艳[4](2013)在《广东肇庆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极端气候天气的频繁出现,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大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建设低碳经济城市意义重大。肇庆市作为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的后发地区,要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和广佛经济圈,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明确产业定位,发展低碳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首先阐述了肇庆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在分析肇庆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及肇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肇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探索肇庆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提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构建保障体系等实施步骤,从低碳发展的角度为肇庆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最后本文对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黄俊亮[5](2012)在《中国固体废弃物进口监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种生产性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固体废料。作为再生资源,固体废物在在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由于资源日益枯竭,国内外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视,纷纷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了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目前,进口再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供应来源,进口总量持续上涨,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加强进口固体废弃物的有效监管、推动固体废弃物进口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固体废弃物进口的现状,指出固体废弃物有正当进口和非法转移两个渠道进入我国,固体废料的进口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分析了进口固体废弃物的利弊两重属性。积极影响是:弥补我国资源不足、缓解资源短缺、保护本国资源、节能减排和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发展区域经济、解决劳动力。消极影响是:进口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污染,违法走私的严重威胁。总的来说,“废”料不“废”,利用再生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污染的弊端也不是必然的,人才是关键因素。扬长避短,优化进口固体废弃物监管势在必行。本文利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全面地审视了我国进口固体废弃物监管现状,综合分析进口固体废弃物的监管体制、整体监管法律环境、海关的监管措施、检验检疫部门的措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园区化管理制度。剖析了存在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问题,指出了监管上存在体制破碎,管制失灵与过度,外部性效应突出等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思考,理清固体废弃物监管的对策,认为要转变观念,从循环经济的战略层面上规划监管对策;创新性地探讨改进和完善固体废弃物进口监管,提出了对策建议:一、通过整合监管力量、整体化治理监管体制、构建虚拟固体废物监管中心;二、通过确立产权,建设市场、构筑产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彭彦强[6](2010)在《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政府合作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跨界公共问题的治理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也对如何加强和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合作提出了各种建议,但对地方政府合作本身却缺乏必要的较为深入的解释。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理解了地方政府合作的本质,才能就如何深化地方政府合作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文从行政权力的视角研究表明,中国地方政府经由行政权力及其行使直接和间接控制、支配着大量的资源,正是地方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和间接控制,使得地方政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偏好来配置资源,从而也就使得地方政府有必要并且能够通过合作来内部化地方政府因竞争所导致的资源配置负效应,即由资源配置的辖区化、碎片化和高成本化向区域化、整合化和低成本化转变,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合作可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过,地方政府合作通常不是地方政府之间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而是通过行政权力的相互自愿性调整——包括行政权力行使的对等约束、行政权力的跨行政区衔接、行政权力的让渡、行政权力的横向转移——来实现资源的跨行政区优化配置的,地方政府间行政权力的相互自愿性协调构成了地方政府合作的权力基础。地方政府合作的程度受到地方政府间行政权力协调程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深化地方政府间行政权力的协调程度来深化地方政府合作的程度,从而不断改进资源的跨行政区的配置状态;深化地方政府合作的程度,意味着要逐步降低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在合作事项方面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提高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在合作事项所涉权力方面的相互制约程度,甚至形成相对独立于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的区域管辖权。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合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构建一种普适性的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和机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交流与互访、合作论坛、行政协议、区域联合会、特别区与共同机构、多功能大行政区等多种合作方式,是一个以完全竞争和行政区划调整为两端的地方政府合作连续谱系,在这一连续谱中,地方政府所涉及的合作事项方面的权力的行使,逐渐由完全自主行使向越来越多的相互约束发展,甚至在区域层面对行政权力进行一定限度的再配置。区域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性质,从“合作方式集合”中进行选择几种方式对之“区别性组合”。因而,本文建议,深化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应该把握对现有的合作组织和机制进行“边际调整”的基本原则和几种合作形式的“区别性组合”的基本思路。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中主要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界定,介绍了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对地方政府和行政权力进行了探讨,指出行政权力作为政府的一种核心资源,它实质上是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对资源的控制权限是不同的,地方政府控制和支配资源的权限的大小对地方政府间合作具有重要影响;地方政府经由行政权力对资源的控制构成了地方政府合作的物质基础。第三章主要指出,地方政府合作具有优化资源跨行政区配置的作用,认为地方政府间竞争所导致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合作来将其内部化。地方政府竞争在改善行政区内部制度环境的同时,也在区域层面导致资源的辖区化控制和资源跨行政区配置的阻隔等不良效应,资源配置受到扭曲,导致跨界公共问题解决的困难;地方政府合作则是通过相互间顾及彼此的利益需求,使合作各方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相互间的成本与收益,对彼此的行为施加一定的限制,使得相互间的决策和内部执行形成一种合意状态,从而将地方政府竞争的负效应内部化,改进资源在更大区域层面的配置状态。本章还指出,不同层级和范围的地方政府合作,分别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对跨界公共问题的解决和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且,处于不同阶段的地方政府合作对资源的配置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第四章指出,地方政府合作对资源的区域配置状态的改进,是通过地方政府相互间对行政权力的自愿性协调来达到的,它构成了地方政府合作的权力基础。本章对行政权力行使的对等约束、行政权力的跨行政区衔接、行政权力的让渡、行政权力的横向转移等几种权力协调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合作中通常涉及的有关经济要素和商品在辖区间自由流动的权力、有关产业发展规划和结构调整的权力、有关提供跨界公共服务和物品的权力三个方面的权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具体分析。另外,本章还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合作的连续谱系,指出地方政府合作的深化往往意味着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在合作事项方面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的独立性的逐渐降低乃至丧失;提出了深化地方政府合作的“边际调整”的原则,以及对交流与互访、合作论坛、行政协议、区域联合会、特别区与共同机构、多功能大行政区等合作形式进行“区别性组合”的基本思路。第五章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的实证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的特征,政府直接和间接控制着大量的资源,这就使得该区域地方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配置资源的倾向较为明显,在竞争的作用下,重复建设等资源配置的负效应大量存在;不过,研究同时表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分工的合理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与该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不断深化具有时间序列上的一致性,并且长三角的各地方政府对行政权力的相互协调对资源在该区域的优化配置具有直接的积极效应。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的深化,文章提出长主角区域要整合现有的合作组织和机制,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委员会,提高决策权和执行权的让渡程度以及使区域合作事项监督权区域化,同时继续通过对行政权力进行对等约束、跨行政区对接等方式限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即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
陆仁杰,徐旭宇,马云龙[7](2009)在《大转变服务海洋经济大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现在可方便了,办理所有船舶证件不到10分钟,渔船出港还可以随报随出,再也不会因为办证而错过最佳的捕捞时机。”在广东湛江边防支队水上边防派出所船舶申报点,前来办理船舶年审的船主李某兴奋地说。在码头设立船舶申报点,为渔船民“零距离”提供船舶申报服务,这是广东?
王运良[8](2009)在《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城市更新、生活改造、旅游开发,以及近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等,在日益凸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之时,正如一把双刃剑,也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冲击。由此使得制度的完善、组织的健全、资金的供给、技术的支撑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愈发显得关键,尤其是相关的制度建设与持续性更新不仅可以为组织健全、资金供给、技术支持提供强有力保障,更可有效地规范世人对文化遗产所作的保护和利用行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1956年起施行至今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经实践证明是效果显着、作用重大、无可替代。但与此同时,众多的遗产受损案例又显示出这一制度在当今复杂形势中的种种不足,既反映了制度本身完善与更新的滞后性,也说明基于实际的相关学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即以“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为对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其展开翔实研究,即不仅重在制度的历史追溯,更着眼于现实的制度分析,是由“史”到“实”,“史”“实”并重。具体而言,论文首先以历史梳理、归纳、分析方法详细论述“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内涵、制度形成背景及其历史演变、功能作用与现实影响;接着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这一制度现存的不足与亟待完善之处;最后借鉴中外制度学派的相关理论研究模式,从“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大要素入手,对现行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予以完善的构想和制度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在短时间内显然不可能彻底地改弦更张,所以,唯有从多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广泛的学术探讨,并对其予以卓有成效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切实保障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生命安全。文中所述虽然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但无疑也是出于现实的需求,故希冀对当下的遗产理论及管理实务起到些许作用。
舒洪峰[9](2007)在《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装箱港口在遵循港口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作为港口的一种特殊形态,必然有其自身发展的的独特规律。集装箱港口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集装箱港口相对于社会经济有从属性。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程度,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取决于因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商品贸易增长及其所带来的适箱货物运输需求。港口腹地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以及港口与腹地的联系程度对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次,集装箱港口对社会经济有引导性。它体现在集装箱港口作为世界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各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集装箱港口的发展高度重视,采取了种种管制措施,又给予多种支持。当前在各集装箱港口间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同时,关于枢纽港地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集装箱港口与班轮公司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日趋复杂。集装箱港口的直接市场需求来自于班轮公司,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班轮公司;而在集装箱运输网络体系中,班轮公司所开辟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则是连接各个集装箱港口(节点)之间的连线,航线密度(连线密度)是影响集装箱港口竞争的重要因素。由于航线的开辟则是由各个班轮公司所控制的,同时班轮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在与集装箱港口的博弈中处于主动地位,意即班轮公司对于现代集装箱港口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受其影响,并在港口本身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下,集装箱港口不断向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中,集装箱港口的竞争已由原来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竞争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物流链的整体竞争。集装箱港口的最终市场需求来自于货主,货主对集装箱港口的评判标准为货主在港口物流链中所获得的总收益(TU),TU主要受物流总成本TC、物流时间T和物流服务S影响。货主对集装箱港口的要求通过班轮公司间接地传递到港口当局,使得港口营运商在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主要围绕着TU进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港口的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港口营运商所采取的价格策略(P)、提高服务质量策略(S)、缩短船舶在港时间(T)以及开发策略(V)等策略在各港口博弈中也非常重要,这些策略都最终会影响到货主在港口物流活动中的总收益(TU)。其中,班轮公司对集装箱港口竞争和博弈也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珠三角集装箱港口群发展的实例,对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主体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一个实证分析,以观察验证世界集装箱港口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本文亦对当前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产业发展上的集装箱港口发展建议:(1)发展集装箱港口内贸业务;(2)配合产业西移拓展港口腹地。并就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过程中三大主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二、江门海关试行远程监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门海关试行远程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1)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养猪现状与发展预测 |
1.1.1 养猪现状分析 |
1.1.2 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
1.1.3 养猪清洁生产 |
1.2 我国猪病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我国猪病现状 |
1.2.2 未来猪病防控的趋势 |
1.3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进展 |
1.3.1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背景 |
1.3.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目的及意义 |
1.3.3 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 |
1.3.4 今后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供港猪场的现状调查研究 |
2.1 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传统养猪模式与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的对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饲养管理 |
3.1.3 工艺流程 |
3.1.4 两种模式划分标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升级基础设施和改善饲养环境 |
3.2.2 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
3.2.3 财务经济指标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关于标准化养猪生产 |
3.3.2 关于猪舍的通风模式 |
3.3.3 关于漏缝板的研究与设计 |
3.3.4 关于饲料营养水平 |
3.4 结论 |
第四章 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机理 |
4.2.2 类Fenton法杀菌消毒研究 |
4.3 讨论 |
4.3.1 技术重点与适用范围 |
4.3.2 项目研制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创新作用 |
4.3.3 项目研制类Fenton杀菌消毒法的创新作用 |
4.3.4 单项技术与组合工艺与国内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
4.4 结论 |
第五章 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场地 |
5.1.2 粪污处理流程 |
5.1.3 种植区几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pH值变化 |
5.1.4 有机肥的土壤改良效果 |
5.1.5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H值变化情况 |
5.2.2 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
5.2.3 氮、磷、钾的含量变化 |
5.2.4 营养元素的平衡 |
5.2.5 效益分析 |
5.3 讨论 |
5.3.1 从养殖源头采取清洁生产是关键 |
5.3.2 实施精准供水供肥是生态循环的保证 |
5.3.3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必要的 |
5.4 结论 |
第六章 示范工程建设 |
6.1 建设内容与规模 |
6.2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
6.3 示范工程建成后的效果 |
6.3.1 猪舍设计和布局等科学合理 |
6.3.2 源头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应用 |
6.3.3 实现了水和饲料的平衡 |
6.3.4 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第七章 实际示范推广情况与推广工作总结 |
7.1 推广方案 |
7.1.1 推广的内容 |
7.1.2 推广项目的技术水平 |
7.1.3 推广范围 |
7.1.4 推广难易程度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 |
7.2 示范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 |
7.2.1 建立良种猪及养猪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体系 |
7.2.2 制订实施方案,保证推广工作有条不紊 |
7.2.3 依靠社会力量,实现推广工作多方合作 |
7.2.4 保证资金投入和基础条件建设 |
7.2.5 加强横向合作与技术交流 |
7.3 推广的措施 |
7.3.1 技术示范 |
7.3.2 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 |
7.3.3 技术服务 |
7.3.4 技术交流 |
7.4 推广情况与效益测算 |
7.4.1 推广情况与经济效益 |
7.4.2 社会效益 |
7.4.3 生态效益 |
7.5 推广工作小结与建议 |
第八章 论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与奖励 |
(2)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2 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广东检验检疫部门概览 |
3.2 绩效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
3.3 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4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 |
4.2 绩效信息处理方式落后 |
4.3 绩效沟通和反馈均缺乏 |
4.4 绩效评估不合理 |
4.5 绩效指标体系片面化 |
4.6 绩效改进几乎不存在 |
4.7 绩效管理体系运行满意度不高 |
5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
5.2 制度基础不完善 |
5.3 绩效目标取向不正确 |
5.4 价值取向有偏差 |
5.5 程序设置不完整 |
6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6.1 培养正确绩效管理理念 |
6.2 科学设计绩效目标和指标 |
6.3 建设基于检验检疫大数据的绩效信息平台 |
6.4 增强绩效沟通 |
6.5 改进绩效评价方式 |
6.6 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
6.7 实现正向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全员激励 |
6.8 开放服务理念追求绩效改进 |
6.9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3)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公共资源与公共资源交易拍卖市场的理论概述 |
2.1 公共资源与公共资源交易 |
2.1.1 公共资源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
2.1.2 公共资源交易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
2.1.3 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
2.2 拍卖与拍卖市场 |
2.2.1 拍卖的概念和类型 |
2.2.2 拍卖各方当事人 |
2.2.3 拍卖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则 |
2.2.4 拍卖作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的作用 |
2.2.5 拍卖市场与公共资源拍卖市场的界定 |
2.3 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内容和必要性 |
2.3.1 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内容 |
2.3.2 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3.1 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的发展概况 |
3.2 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现状 |
3.2.1 制度不断完善 |
3.2.2 行业队伍迅速壮大 |
3.2.3 行业组织机构逐步健全 |
3.2.4 拍卖交易领域逐渐扩大 |
3.3 案例研究: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中心的建设现状 |
3.3.1 拍卖中心的制度建设情况 |
3.3.2 拍卖中心组织建设情况 |
3.3.3 拍卖中心进场交易范围 |
3.3.4 从业队伍建设情况 |
3.3.5 拍卖中心职能作用 |
3.4 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3.4.1 存在问题 |
3.4.2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国内部分省区市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4.1 国内先进省区市公共资源拍卖中心(平台)建设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
4.1.1 上海市公共资源拍卖拍卖中心建设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
4.1.2 广西区司法拍卖标准化场所建设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
4.2 国内先进省区市公共资源拍卖中心(场所)建设的启示 |
4.2.1 要注重制度建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强有力的管理 |
4.2.2 构建统一拍卖平台,与有关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 |
4.2.3 注重理论研究和管理创新,不断拓展业务领域 |
4.2.4 持续投入,完善网络系统,壮大服务队伍 |
第五章 推进和完善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的目标 |
5.2 进一步推进广东省公共资源市场建设的几点对策建议 |
5.2.1 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
5.2.2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
5.2.3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拓展业务领域 |
5.2.4 拍卖中心与交易中心统筹整合的原则、工作目标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广东肇庆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外延 |
(二) 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
三、肇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推行低碳经济的动因问题 |
(一) 肇庆市的基本情况 |
(二) 肇庆市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三) 肇庆市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
四、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与路径分析 |
(一) 设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
(二) 用SWOT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
(三) 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与优势要素选择 |
五、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
(一)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
(二) 优化能源结构,构筑低碳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
(三) 发挥传统优势,发展低碳旅游 |
(四)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步伐 |
(五) 增加植被覆盖,增强碳汇能力 |
六、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施步骤 |
(一) 加快编制低碳规划,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
(二) 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
(三) 建设发展低碳经济保障体系 |
七、结语和展望 |
(一) 本文结论 |
(二)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固体废弃物进口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关于废弃物贸易及其影响的研究 |
二. 关于废弃物监管及其体制的研究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特点 |
一. 主要观点 |
二. 理论分析视角 |
第二章 固体废弃物进口的现状和利弊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固体废弃物贸易现状分析 |
一. 国际固体废弃物贸易概述 |
二、我国固体废弃物进口现状 |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进口的利弊两重属性 |
一. 积极影响 |
二. 消极影响 |
三. 小结 |
第三章 进口固体废弃物监管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问题 |
第一节 进口固体废弃物监管现状 |
一. 进口固体废弃物的监管体制 |
二. 进口固体废弃物的监管现状分析 |
三. 园区化管理制度 |
第二节 问题分析 |
一. 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体制碎片化 |
二. 管制失灵:对许可证制度的反思 |
三. 管制过度:园区化管理的决策误区 |
四. 外部性问题及其出路 |
第四章 探索科学有效的监管途径 |
第一节 转变观念 基于循环经济战略的监管 |
第二节 整合监管力量构建虚拟固体废弃物监管中心 |
一. 整体化治理的方向 |
二. 虚拟综合管理中心基本框架 |
三. “先集中资源,后统一调配”的运行机制 |
四. 小结 |
第三节 构筑进口产权交易制度 |
一. 交易实现进口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 |
二. 解决外部不经济的产权安排 |
三. 市场制度安排 |
四. 建设进口权交易市场 |
五.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一. 主要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本文的理论假设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地方政府 |
1.3.2 地方政府合作 |
1.3.3 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与资源控制 |
第一节 行政权力与资源控制 |
2.1.1 权力与资源控制 |
2.1.2 作为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的行政权力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和支配权限 |
2.2.1 新中国建立以来地方政府对资源控制的权限的演变 |
2.2.2 现阶段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权限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地方政府合作的物质基础 |
2.3.1 政府主导与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 |
2.3.2 地方政府资源控制与合作需求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合作与资源的跨行政区配置 |
第一节 地方利益的实现与地方政府行为 |
3.1.1 地方利益的凸显 |
3.1.2 地方利益与地方政府行为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与资源区域性配置的扭曲 |
3.2.1 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 |
3.2.2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 |
3.2.3 地方政府竞争效应 |
3.2.4 地方政府竞争与资源的辖区化控制及资源区域配置的阻隔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合作与资源区域性配置的实现 |
3.3.1 地方政府合作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外部性的内部化 |
3.3.2 由竞争到合作:地方政府行为转变的逻辑 |
3.3.3 不同层级地方政府间合作与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3.3.4 地方政府合作的不同阶段与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合作与行政权力横向协调 |
第一节 行政权力对资源空间配置的嵌入 |
4.1.1 行政权力与政府间区域竞争 |
4.1.2 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边缘经济:权力的空间经济效应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合作中的行政权力横向协调 |
4.2.1 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行政权力自愿性协调的理论和现实可能性 |
4.2.2 行政权力行使的对等约束 |
4.2.3 行政权力的跨行政区衔接 |
4.2.4 行政权力的让渡和授权共同设立的组织 |
4.2.5 行政权力的横向转移 |
4.2.6 地方政府合作主要涉及的几类行政权力的协调 |
第三节 行政权力横向协调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选择 |
4.3.1 从完全竞争到行政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合作的连续谱 |
4.3.2 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与组织:行政权力协调的制度化和组织化形式 |
4.3.3 影响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横向协调的体制性因素 |
4.3.4 地方政府合作方式的选择 |
第五章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
5.1.1 上海经济区的设立 |
5.1.2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启、扩大与发展 |
5.1.3 泛长三角的初步提出 |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与资源配置 |
5.2.1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与资源控制 |
5.2.2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及其资源配置效应 |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合作与行政权协调 |
5.3.1 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与机制:行政权力协调的组织化与制度化表现 |
5.3.2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政策协调 |
5.3.3 长三角次经济圈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与政策协调 |
5.3.4 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的资源配置效应 |
第四节 深化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政策建议 |
5.4.1 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中的不足 |
5.4.2 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对象与基础 |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文物保护单位概念辨析 |
2.1 概念的界定及其实际运用 |
2.2 与企事业单位概念的比较 |
2.3 概念理解中的“博物馆”涵义 |
2.4 概念认识中的“四维时空观” |
2.5 小结 |
文中注释 |
3.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实施背景与基础 |
3.1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群体组合特性 |
3.2 建国初期我国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
3.3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类似的保护制度 |
3.4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雏形 |
3.5 小结 |
文中注释 |
4.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历史发展 |
4.1 制度的初步建立 |
4.2 法律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
4.3 制度的特色 |
4.4 历史贡献与现实作用及影响 |
4.5 小结 |
文中注释 |
5. 现行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不足 |
5.1 基于现实的问题分析 |
5.2 相关案例的实证研究 |
5.3 现行制度的阶段性定位 |
5.4 小结 |
文中注释 |
6. 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构想 |
6.1 “制度”与“单位制度” |
6.2 “单位制度”完善的技术路径 |
6.2.1 非正式约束 informal constraints |
6.2.2 正式约束 formal constraints |
6.2.3 实施机制 implementing mechanism |
6.3 小结 |
文中注释 |
7. 结语 |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相关概念 |
二、对国内外关于(集装箱)港口研究主要成果的评述 |
三、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四、本文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当代集装箱港口发展 |
一、世界港口发展历史及规律 |
二、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及其发展 |
三、世界集装箱港口发展历史、现状及特点 |
第三章 现代物流发展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一、物流的概念 |
二、集装箱港口是物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 |
三、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集装箱港口 |
四、货主的选择——港口物流流向分析 |
五、物流发展趋势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要求 |
第四章 直接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二大主体——政府与港口营运商 |
一、国家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二、地方政府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三、港口营运商在集装箱港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四、小结 |
第五章 对集装箱港口发展有间接而重要影响的主体——船公司的分析(兼论“大船路线—枢纽港”路线) |
一、船公司发展现状 |
二 、船公司对港口发展的影响 |
三、大船路线和枢纽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集装箱港口发展中三大主体相互关系及行为模式分析 |
一、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禀赋和经济地理条件 |
二、集装箱港口发展过程中所存在博弈的概况 |
三、港口营运商之间的博弈 |
四、地方政府在集装箱港口博弈中的行为和作用 |
五、船公司对港口之间博弈的影响 |
六、各方要求以及利益的传递 |
第七章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一、世界经贸关系发展变化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二、腹地经济发展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三、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所引发的新问题 |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集装箱港口格局及博弈行为的影响 |
第八章 珠三角集装箱港口发展实证分析 |
一、珠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发展状况 |
二、以盐田港为代表的深圳集装箱港口快速发展的条件分析 |
三、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的竞合关系 |
第九章 当前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
一、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历史及现状 |
二、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及问题 |
三、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集装箱港口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四、中国集装箱港口未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
第十章 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三大主体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一、在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各个主体所面临的问题 |
二、在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三大主体的发展对策 |
结束语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图1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江门海关试行远程监控(论文参考文献)
- [1]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D]. 刘定发.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谢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广东省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建设研究[D]. 邬金.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4]广东肇庆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D]. 肖艳. 兰州大学, 2013(12)
- [5]中国固体废弃物进口监管研究[D]. 黄俊亮. 复旦大学, 2012(03)
- [6]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 彭彦强. 南开大学, 2010(08)
- [7]大转变服务海洋经济大发展[N]. 陆仁杰,徐旭宇,马云龙. 边防警察报, 2009
- [8]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D]. 王运良. 复旦大学, 2009(02)
- [9]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D]. 舒洪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