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切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切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一、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倪红林,张国强,焦婷,陈燕婷[1](2021)在《起搏器假性心房感知功能异常7例》文中研究说明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决定了起搏脉冲何时发放,是按需起搏、维持正常计时周期的重要因素,现代起搏器的参数设置和特殊功能与感知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就诊的7例起搏器假性心房感知功能异常患者的心电图,总结引起假性心房感知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2021)在《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文中提出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随着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机制认识的加深以及起搏疗法的不断更新和扩展, 心脏起搏适应证在不断发展。由于不同级别医院和/或医生对永久性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认识有所不同, 故界定临床起搏治疗适应证和起搏疗法的范围需要规范化指导。此次制订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是2010年发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的修订版。

彭文斌[3](2021)在《Holter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Holter指导下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及余干仁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60例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符合:白天心率过快(心率大于100次/分占据大于50%的时间),夜间心率过慢(平均心率<50次/分,最长RR间期出现2.1-2.9s之间),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来进行中西医药物结合个体化治疗,例如晚上心率慢,使用心宝丸治疗,白天心率快,可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根据动态心电图显示的不同时间的心率情况,将酒石酸美托洛尔与心宝丸的剂量按心率调整(夜间平均心率不低于50次/分,白天平均心率不大于80次/分),疗程为4周,疗程完成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所示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异位心律数、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 MMSD、PNN50)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主要症状单症状积分,评价中医证候疗效,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后患者最高心率、异位心律总数、24h总心搏数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最慢心率较治疗前提升(p<0.01);平均心率治疗前后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后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 MSSD、PNN50)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1)中医证候疗效: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32例(53.3%),有效20例(33.4%),无效8例(13.3%),总有效率86.7%。(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14.33±3.36)较治疗前症候总积分(20.80±2.98)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主要症状单症状积分前后对比:治疗后心悸(3.47±1.32)、气短(3.25±1.38)、头晕(2.78±1.72)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心悸(4.23±1.43)、气短(4.17±1.57)、头晕(4.60±1.66)显着下降,p值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胸闷积分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指导下,个体化指导中药心宝丸与西药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率变异超常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和缓慢心律发作,心率变异性降低。

胡彪[4](2021)在《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的制备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制备一种由体表心电图R波触发,能在起搏器心室通道的相对不应期内启动并触发起搏器噪音反转(NR),对于植入并依赖起搏器的患者不需要常规进行术前起搏器工作模式程控即可使用的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系统,并研究该高频电刀系统应用于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索该高频电刀可能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完善。[方法]1.制备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样机,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样机的主机采用目前市场上已广泛应用且成熟的上海沪通GD350-B系统,电刀系统控制回路心电R波控制器采用深圳朗锐慧康心电采集模块,控制模块采用意法半导体(ST)公司的32位单片机STM32F103C8T6,与心电采集模块通过串口进行通信,心电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串口把数据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监控脚踏开关的状态,当脚踏开关的任一开关踩下并需要R波同步进行触发时,控制模块在找到R波信号时进行相应控制高频电刀输出。2.测试R波启动及触发高频电刀输出实时性,通过R波控制器把采集到的心电信号发送给试验开发板,试验开发板把接收的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实时输出,在示波器上可以实时显示R波、高频电刀的启动信号及输出信号,测量高频电刀的启动及输出信号到该模拟信号的时间差,可得出识别R波电刀启动及输出的实时性。3.研究该高频电刀系统应用于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既往植入心脏起搏器且电池耗竭拟行起搏器更换手术的患者15例,其中起搏器依赖患者5例,非起搏器依赖患者10例。术前将起搏器程控仪接体表心电图,开启程控仪后显示体表心电图、心室腔内图及标记通道界面,进行测量心室起搏(VP)事件或心室感知(VS)事件标记起始至体表心电图R波顶峰的间期;术中出血点使用R波触发型电刀电凝止血,观察使用电刀过程中是否成功触发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是否抑制起搏器脉冲发放;术后再次程控起搏器电极参数。[结果]1.体表心电图R波启动及触发高频电刀输出实时性检测结果显示:体表心电图R波与高频电刀启动信号波形图的延时为5.6ms,与高频电刀输出波形的延时为33.6ms。2.高频电刀输出与起搏器腔内图VP及VS标记起始的延时分别为128.67±19.89ms 及 119.07±12.26ms。3.15例患者均由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识别到R波后启动电刀进行电凝止血,电刀干扰信号落在起搏器的心室通道VRP并连续重启VRP,触发NR功能,起搏器以下限频率起搏,而不抑制脉冲发放,触发NR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出现起搏器脉冲受到抑制。高频电刀使用中未出现心率加快或新的心律失常,无QRS波增宽及ST-T改变。4.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更换术,术后程控测试所有患者起搏器功能均正常,术后起搏器心室电极感知、阈值、阻抗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起搏器电极参数无变化。[结论]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系统能将体表心电图R波作为电刀的启动信号,在起搏器心室通道的相对不应期内触发起搏器噪音反转,可安全的应用于起搏器依赖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5](2021)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 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 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 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 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 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 弥补了HBP的不足, 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 希浦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 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 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 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希浦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王秀君,李健[6](2020)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SSS患者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采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分析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用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观察组采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6分钟步行实验(6-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脑钠肽(BN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采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的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

王磊[7](2020)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性别差异在心脏病学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渐被认识,包括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方面,但目前相关研究多基于欧美人群,少有基于我国人群的数据分析,且专门就心脏起搏治疗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的研究也不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国人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注册数据库。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心功能情况、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植入器械类型等信息并比较其性别差异。此外,将整体人群分为青中年(<60岁)、老年组(≥60岁且<80岁)及高龄组(≥80岁)进行分组比较,以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03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平均年龄67.9±13.2岁,男性占比低于女性(48.7%比51.3%),但在高龄组中则相反(55.9%比44.1%)。男性植入时平均年龄为68.3±13.6岁,显着高于女性(P=0.021)。起搏适应证方面,男性因房室传导阻滞(40.3%比30.1%,P<0.001)及慢性房颤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13.5%比9.1%,P<0.001)而植入起搏器的比例更高,而女性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51.0%比63.9%,P<0.001)的比例更高。女性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更高(81.1%比85.3%,P<0.001),但该差异在高龄组患者中不显着(76.1%比77.2%,P=0.716),此外,若按照起搏适应证进行亚组分析,则植入起搏器类型无显着性别差异。结论:性别差异对国人心脏起搏治疗具有一定影响。80岁以下人群中女性植入比例高于男性,而80岁以上人群则情况相反。男性植入起搏器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男性因房室传导阻滞及慢性房颤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而植入起搏器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病窦综合征比例更高。性别差异对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影响不大。第二部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及目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国外研究显示性别差异对ICD的应用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拟分析性别差异对国内患者植入ICD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登记研究数据库,本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国内20家医学中心植入ICD的全部患者。结果:本研究纳入了植入ICD的患者664例,其中男性患者484例,占72.9%,明显多于女性患者(180例,占27.1%)。男性患者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比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女性患者,分别为(35.5%vs.14.4%,P<0.001)和(21.0%vs.13.3%,P=0.024);女性患者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14.4%vs.3.1%,P<0.001)。女性的超声指标(LVEF、LVDD等)较优。男性患者中符合Ⅰ类适应证的比例显着高于女性患者(66.9%vs.52.8%,P<0.001)。对患者的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发现,无论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男性患者的占比均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结论:国内女性的ICD植入率明显低于男性,可能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的不同有关,同时可能与女性得到医疗咨询少有一定关,有必要加强对女性患者的宣教,能提高女性患ICD的植入率。第三部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心衰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目前,性别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应用的影响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但是,关于我国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国人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注册数据库。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D)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因、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植入适应证、植入器械类型等信息并比较其性别差异。此外,将整体人群分为青中年(<60岁)、老年组(≥60岁且<70岁)及高龄组(≥70岁)进行分组比较,以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3例植入CRT的患者,平均年龄61.9±10.7岁,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5.7%比34.3%)。植入CRT时女性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63.3±9.2比61.2±11.3,p=0.014)。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非缺血性心肌病都是最常见的病因。男性患者中植入CRT-D的比例高于女性(56.5%比41.9%,P=0.001)。三个年龄组的CRT器械选择与整体人群的特点一致,女性CRT-D植入比例低于男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是增加CRT-D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论:性别差异对国人心脏再同步治疗具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植入起搏器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女性CRT-D植入比例明显低于男性,男性是增加CRT-D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性别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背景:在以往大规模临床试验中ICD的临床应用存在性别差异,那么在真实世界中是否也是如此。对于已经植入ICD的患者,性别差异是否会对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和生存获益造成影响。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ICD临床应用和获益的性别差异,从而了解性别对IC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庭监测数据库,评估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ICD患者以下方面性别差异: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心功能状态、心电图及超声指标、用药情况、植入器械类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治疗。终点事件为电击治疗和死亡。评估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5月结果:共101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4.7±1.8年,患者平均年龄60.7±14.2岁。其中,男性患者738例(72.7%),NYHA心功能Ⅲ-Ⅳ患者497例(49%)。男性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射血分数低于女性。而女性患者更少选择双腔ICD及CRT-D。男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电击治疗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患者死亡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死亡危险因素方面,房颤,NYHAⅢ-Ⅳ是男性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NYHAⅢ-Ⅳ是女性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真实世界中,ICD患者中女性比例不到1/3。女性患者中,合并缺血性心肌病比例低,非缺血性心肌病及长QT综合征比例高,女性事件发生率及电击治疗率显着低于男性。两者在ICD获益方面并无性别差异

谭亚丽[8](2020)在《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首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基线资料、伴随疾病、心律失常类型、起搏器类型、起搏部位等,探讨我院首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及心电生理特征,以期服务于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头晕、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晕厥或黑蒙)、伴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术后、甲状腺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类型(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分支阻滞、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长R-R间期、双结病变、长Q-T间期综合征、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起搏器类型(双腔、单腔)、起搏部位(右室心尖部、右室间隔部、右室流出道、希氏束)的特点。结果1.于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中,年龄2196岁,平均年龄(68.4±12.1)岁,其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有307例,约占所有患者的80.2%。男性有201(52.5%)例,女性有182(47.5%)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⑴以胸闷、气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有177(46.2%)例,头晕的患者177(46.2%)例,心悸的患者78(20.4%)例,胸痛的患者48(12.6%)例,乏力的患者55(14.4%)例,晕厥的患者115(30.0%)例,仅于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5(1.3%)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以黑蒙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有47(12.3%)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于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中,⑴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有235(61.4%)例,冠心病66(17.2%)例,糖尿病74(19.3%)例,心脏术后7(1.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5(1.3%)例。以上伴随疾病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合并心脏瓣膜病9(2.3%)例,心肌病9(2.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1.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1(2.9%)例。以上伴随疾病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因心动过缓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有213(55.6%)例,病窦综合征有114(29.8%)例,分支阻滞有13(3.3%)例,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有14(3.7%)例,双结病变有20(5.2%)例,房颤伴长R-R间歇有6(1.6%)例,长Q-T间期综合征2(0.5%)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1(0.3%)例。两组在心律失常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⑴所有患者中安置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有274(71.5%)例,单腔起搏器109(28.5%)例。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222(58.0%)例患者在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主动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318(83.0%)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60(15.7%)例;固定于流出道4(1.0%)例;固定于希氏束1(0.3%)例。两组患者在临时起搏器和主动电极固定部位上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且男性稍多于女性。2.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头晕;且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3.本研究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房室传导阻滞中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主,其次为病窦综合征中的窦性停搏。4.本研究中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多于单腔,且主动电极固定以右室心尖部为主。

侯锦婷[9](2020)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既往未明确诊断房颤病史且首次于我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进行分析,研究此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具有抗房颤功能的起搏器在开启相应功能后是否可起到预防房颤发生的作用。方法:对2010-2018年于我院住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进行筛选,除外既往明确诊断心房颤动及资料不全者,最后纳入125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入组患者都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于术后规律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门诊随访并进行心脏起搏器程控及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出院时告知患者,若在随访期间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诊同时完成常规的心电图检查,若存在心脏相关问题需携带就诊检查资料来我院门诊进行程控检查。结果:通过对以上125例入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在植入起搏器后1年内共有22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房颤,占入组人数的17.6%。在对新发房颤患者的基础情况及既往疾病的研究中,合并有高血压的有14例(64%,P=0.021)、糖尿病有14例(64%,P=0.004)、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存在房早或短阵房速的有12例(55%,P=0.007),既往有饮酒史的患者有13例(59%,P=0.035),超重或肥胖患者11例(50%,P=0.017),提示起搏器术后患者中,房颤在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房早或短阵房速、饮酒史、超重或肥胖患者中高发。对收集到的这些患者在入院时的血生化及心脏彩超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发生房颤的患者血尿酸(UA:360.59±78.65umol/L,P=0.005)、血浆B型钠脲肽(BNP:322.18±190.137pg/ml,P=0.002)、左房内径(LA:41.73±5.75mm,P=0.001)、射血分数(EF:56.05±4.72%,P=0.000),提示在起搏器术后患者中,UA、BNP、LA、EF与新发房颤相关。在针对起搏器及其特殊功能分析中,非房颤组患者中开启MVP功能14例(14%)、Search AV功能3例(3%)、VIP功能46例(45%),P=0.022,结果提示我们开启相关的功能可以预防心脏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最后在针对以上对新发房颤有影响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超重或肥胖、左房大、射血分数低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能够大致获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18年于我院首次行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既往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中,起搏器术后1年内新发房颤的发病率为17.6%,较未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明显偏高。2.高血压、糖尿病、房早或短阵房速、饮酒史、超重或肥胖、UA、BNP、左房内径偏大、射血分数偏低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房颤,其中超重或肥胖、左房内径大以及射血分数低是心脏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独立危险因素。3.开启起搏器的特殊功能后可以有效预防房颤,且房颤发生后rATP功能可以有效终止房颤。

林高峰[10](2019)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抗凝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述双腔起搏器植入后新发房颤人群的临床特征,分析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反映真实世界中新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且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均齐全的患者622例,其中未诊断房颤患者302例,对其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心脏结构及起搏器指标等进行归纳汇总。通过电话随访、病历随访方式获取患者新发房颤情况及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的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房颤分成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根据是否抗凝治疗分成抗凝组与未抗凝组,分析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现状。结果1.获取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均完整的患者共622例。术前诊断心房颤动的患者共256例,起搏器植入术中检测到新发房颤患者64例。共有302例未诊断心房颤动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平均随访50.6±22.3个月,6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起搏器囊袋感染移除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新发房颤48例。房颤总患病率为59.2%,房颤发生率为15.9%,全因死亡率2.0%。随访新发房颤中,症状性房颤21例(43.8%),亚临床房颤17例(35.4%),心房高频事件10例(20.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发房颤组与无房颤组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左室射血分数、心房高起搏比例、心室高起搏比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脑卒中)、其他合并用药(包括CCB、ACEI/ARB、抗血小板药物)、其他超声心动指标(包括左房内径、二尖瓣反流)及起搏器植入指征方面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0;95%CI1.044-1.097;P<0.001)与心房高起搏比例(OR=2.131;95%CI 1.026-4.428;P=0.042)是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增加7%。4.48例新发房颤患者,共10例(21.3%)患者进行规范抗凝治疗,4例(8.3%)患者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抗凝组CHA2DS2-VASc评分显着高于未抗凝组(中位分值5.50 VS 3.50,P=0.005)。结论1.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总患病率为59.2%,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房颤发生率为15.9%,全因死亡率2.0%。2.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患者危险因素包括:需要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房高起搏比例、心室高起搏比例等。3.年龄和心房高起搏比例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增加7%。4.新发房颤患者进行规范抗凝治疗比例为21.3%,CHA2DS2-VASc评分对于指导抗凝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起搏器假性心房感知功能异常7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3)Holter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研究对象
    1.1 入组标椎
    1.2 排除标椎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入组患者一般信息采集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中医证候积分
        2.3.2 动态心电图结果
        2.3.3 心率变异性指标
        2.3.4 异位心搏数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心率变异超常患者动态心电图特征
    3.2 治疗前后心率水平对比
    3.3 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HRV)对比
    3.4 治疗前后异位心律总数对比
    3.5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3.5.1 中医证候疗效
        3.5.2 中医证候积分
第4章 讨论
    4.1 概述
    4.2 研究结果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疗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4)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的制备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起搏器的现代功能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SSS患者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1.4.2 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3 讨论

(7)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前言
第一部分 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性别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个人简历
致谢

(8)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选择
    2.2 术前资料的收集
    2.3 起搏器的植入方式
    2.4 起搏器的类型及参数设定
    2.5 随访资料收集
    2.6 房颤发作的定义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基础资料分析
    3.2 起搏相关参数分析
    3.3 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房颤相关危险因素
        4.1.1 BMI、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
        4.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房颤
        4.1.3 心脏彩超与房颤
        4.1.4 UA、BNP与房颤
    4.2 起搏器与房颤
        4.2.1 起搏模式与房颤
        4.2.2 心房起搏与房颤
        4.2.3 特殊功能
5 结论
6 局限性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抗凝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入选步骤
        2.2.2 研究过程
    2.3 主要疾病诊断标准
    2.4 主要评分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发生情况
    3.2 患者基线资料
        3.2.1 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
        3.2.2 起搏器植入指征及植入后起搏状态
        3.2.3 器械植入后用药情况
        3.2.4 超声心动指标
    3.3 新发房颤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新发房颤患者抗凝及手术治疗情况分析
    3.5 新发房颤患者抗凝组与无抗凝组卒中及出血风险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起搏器植入后房颤的发病特点
    4.2 起搏器植入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4.3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分析
    4.4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缩略语
致谢

四、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起搏器假性心房感知功能异常7例[J]. 倪红林,张国强,焦婷,陈燕婷. 心电与循环, 2021(04)
  • [2]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3)
  • [3]Holter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率变异超常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文斌. 南昌大学, 2021(01)
  • [4]R波触发型高频电刀的制备及临床研究[D]. 胡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1)
  • [6]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SSS患者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王秀君,李健. 医学信息, 2020(16)
  • [7]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D]. 王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D]. 谭亚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侯锦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抗凝现状分析[D]. 林高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切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