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安全与防火墙(论文文献综述)
王梁[1](2021)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数据快速传输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中,需要重视信息安全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的创新,确保计算机能够抵御网络数据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从而保证计算机使用者的经济效益。因此,文章主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进行研究,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以后应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栾桂芬[2](2021)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应用》文中认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社会生产使用已经迈过初始的加速期,计算机网络安全现已成为社会生产应用的关键内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未来产业发展乃至技术革命的大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工作应用比重逐步迈向全面化,根据工作应用场景的差异,相关人员应该重视防火墙技术的网络安全保护使用,继而使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成为工作生产稳定的工具。可见,防火墙技术的网络安全防护使用,不仅有效降低了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能够解决各种网络恶意攻击带来的使用隐患问题。
赵彬[3](2020)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访问策略、安全配置、日志监控三个方面更好地应用防火墙技术,保障人们计算机网络安全。
蒋佳霖[4](2020)在《基于P-WPDRRC模型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及实现》文中认为
罗宇杰[5](2020)在《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网络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防火墙作为一种隔离和管控非授权访问行为的安全设备,被广泛地部署在内网和外网之间,用于保护内部用户网络安全。一旦防火墙设备遭受到攻击渗透,将会对内部网络造成巨大威胁。目前,针对防火墙的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缺乏足够研究和有效检测工具。因此,为了更好保护和增强用户网络安全,对防火墙设备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开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首先,根据近年来多起防火墙被攻击事件,分析了防火墙存在的安全威胁,结合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对防火墙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深入研究入侵检测、安全设备分析及漏洞及利用等技术,根据层次分析法和“风险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机制(Risk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RMECA),将防火墙安全风险点和与之相对应的检测点结合,针对性地提出了防火墙安全风险检测体系(Firewall Security Risk Analysis and Detection System,FSRADS)。然后,基于该体系设计了“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与检测原型系统”,介绍了原型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公开漏洞资源搭建了一个防火墙安全漏洞库,提出了防火墙漏洞安全验证方法,能够帮助防火墙进行安全验证分析。最后,基于Tornado框架和Mongodb数据库对设计的原型系统进行了实现,并对整体系统结构、控制中心、数据获取、异常检测等主要模块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根据防火墙设备自身特点,提出了数据获取方法,通过多种接入方式较为准确地获取防火墙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研究成果为相关人员继续研究防火墙的安全风险及检测提供了新思路。为了验证防火墙安全分析和检测的实际效果,对本文实现的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过程中各功能模块均运行正常,操作简洁、检测结果较准确,基本满足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的需要。
刘心怡[6](2020)在《基于概念转变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前概念对课堂学习的影响日渐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培养学生在当前信息社会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选取学生前概念研究、迷思概念归纳与概念转变作为研究视角,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上的前概念、迷思概念的类型及形成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迷思概念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通过教学实施前后测试的数据对比,分析学生概念转变的情况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研究梳理了“前概念和迷思概念”、“概念转变”相关研究,理清概念转变研究现有成果和发展脉络,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第二,进行学生前概念测查工具的开发和学生前概念的测查,通过教师访谈和审议确定测查知识点,形成初步诊断性选择题问卷测查。分析诊断性调查问卷结果,聚焦学生前概念集中的知识点形成二阶选择题问卷,并以此进行探查。第三,依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类,分别总结出学生的科学概念和迷思概念,设计基于概念转变的基本教学模式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迷思概念设计教学策略,并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最后,在课堂学习后对学生开展二阶选择问卷的调查,通过前后数据对比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测量学生概念转变的情况。
何伟明[7](2019)在《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频繁发生安全事故,解决此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入侵检测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在源头上阻止校园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及时检测出各种校园网络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证校园网络安全。一般来讲,网络都是由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分别是硬件、软件以及系统。校园网络也是如此,只不过校园网络相对于家庭网络或者是办公网络而言对于系统的要求会更高,这是因为校园网络系统中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重要,这些信息一旦遭受到侵害,相关数据就会造成泄露,产生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相关预防互联网遭受侵害的技术也不断得到研究,到底是在源头上阻止诱发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更为合适,还是彻底中断危害校园网络安全的途径更为重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入侵检测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实,入侵检测技术属于第一种,即在源头上阻止诱发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保证校园网络中的重要信息不受侵害,该技术目前也被公认为最安全并且最合适的预防校园网络安全事故发生的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诞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应用方面却比较成熟,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以及极强的操作性,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安全维护开始积极引入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对于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危害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不断出现,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威胁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校园网络安全维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入侵检测与防火墙相结合的校园网安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测试。在该系统中,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指定的网络流量数据供统计分析模块使用。统计分析模块是核心,它负责分析网络流量的异常行为,计算异常行为的异常度,当异常度大于设定的阈值时就向解析模块发出报警和提供该异常的异常度信息。解析模块分析来自统计分析模块的异常警报信息,根据相应的算法判断该报警是否说明真有网络入侵发生。在实验环境中,对校园网安全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入侵检测能力,能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的安全防护和网络管理水平。
宋姝雨[8](2020)在《基于软件定义安全的防火墙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技术的出现为网络安全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软件定义安全(Software-Defined Security,SDS)技术将安全数据平面与安全控制平面分离,通过软件编程与开放接口实现更加灵活的网络安全系统。防火墙(Firewall)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能够对网络中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和拦截,然而传统基于硬件设备实现的防火墙往往受到物理限制,在一个网络中需要在多个网络位置安装防火墙设备,并且难以与其他安全实体协同。本文基于防火墙技术的原理,结合SDN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上的优势,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软件定义防火墙系统。该系统具有全网访问控制、流量实时监控和安全策略动态更新的优势。系统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防火墙安全服务,即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服务和状态检测防火墙安全服务,基于Openday Light开源控制器完成防火墙安全服务控制层的开发,并利用Open Flow协议实现安全策略的灵活下发。此外,作为协同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系统提供北向RESTful接口使得入侵检测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协议更新安全策略,并且基于s Flow技术实现了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本文利用Mininet搭建虚拟拓扑对系统的防火墙安全服务以及流量监控功能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防火墙安全服务能够按照制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进行访问控制,并且能够在流量监控中心完成流量解析以及流量划分。最后,本实验室网络安全小组使用实物搭建协同防御系统,本文设计的软件定义防火墙系统在其中起到实时接收安全策略并拦截恶意流量的作用。小组对协同防御系统进行多次攻防测试,结果表明协同防御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并抵御网络攻击。
田鹍[9](2019)在《面向工业控制网络EPA标准下的安全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推出,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大规模使用,工业控制系统逐渐由封闭独立走向开放、由单机走向互联、由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伴随这一趋势,工业控制网络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问题,近年来工业控制安全事件频发,并且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以太网技术在设备通用性、通信速率、成本低廉、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量的以太网网络协议和设备被应用到了工业控制网络中,因此工业控制网络的安全问题变得日趋严重。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标准是我国拥有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网络国际标准,然而EPA标准在设计阶段并未将安全性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EPA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为了提升EPA标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弥补EPA安全技术的部分弱点,分别从硬件解决方案和软件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EPA设备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安全方案研究。本文通过分析EPA的安全弱点,提出了两种安全方案。一是通过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联动模型使EPA安全网关可以对内网的数据包进行深度安全检测。二是通过使用安全协议即基于EPA协议标准的双向认证协议,通过身份认证及密钥分发,提高传输数据的保密性并保证网络设备的合法性。本文提出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联动模型采用的是在EPA安全网关内部实现状态检测防火墙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实时联动的方法。入侵检测模块将事件采集器生成的特征值与安全数据库中的入侵规则库匹配,然后确定数据是否具有威胁;如果具有威胁,则通知状态检测防火墙改变状态。而所提出的双向认证安全协议则是基于挑战应答机制,通过使用动态口令认证来判定设备的合法性,并使用密钥表进行密钥协商,自动更新加密密钥,为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加密做准备。通过对联动模型的仿真测试和对安全协议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联动模型可以使入侵检测系统将现场设备层网络异常情况传送给状态防火墙,安全协议也可以实现对EPA通信设备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分发的功能;并且两种安全方案对EPA控制网络的实时性影响均比较小。
蔡传晰[10](2018)在《基于博弈关系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系统使用的日趋广泛和深入,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成为信息系统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快速发展,组合运用多种技术构建纵深防御系统已是很多企业的选择,但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涉及系统用户、黑客、安全技术供应商和安全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在技术选择和配置时不仅需要考虑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特性、安全威胁的特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需求,而且需要考虑安全管理所涉及的各类主体的特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实现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优化和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与人员管理相协调的要求出发,基于企业和用户间的博弈关系,研究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选择和配置策略。首先,构建企业和合法用户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入侵防御系统(IPS)的选择和配置策略。从人工调查概率、检出概率和合法用户攻击概率三个方面,比较IPS和IDS(入侵检测系统)的均衡策略,分析选用IPS替代IDS后,企业收益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选用IPS时企业配置策略的优化。研究表明:(1)选用未配置的IPS可能对企业不利;(2)IPS的最优配置不仅受企业调查成本和阻止成本的影响,还与原有IDS的配置有关;(3)当企业已对IPS优化配置后,企业是否选用IPS替代IDS的决策与原有IDS的配置无关;(4)最优配置IPS的替代价值是严格非负的。其次,构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企业诱骗策略中蜜罐和拟态式蜜罐的优化配置策略。一方面,分析了IDS和蜜罐相组合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表明:当IDS检测率较高时,企业配置IDS对正常服务有利,对蜜罐服务不利;当IDS检测率较低时,企业配置IDS对蜜罐服务有利,对正常服务不利。另一方面,比较分析了拟态式蜜罐中保护色和警戒色策略,研究表明:与警戒色相比,保护色情况下蜜罐最优配置比例和非法用户最优攻击概率都较高,且欺骗策略的伪装成本是影响非法用户攻击概率的主要原因。对信息系统单纯配置保护色或警戒色比同时配置两种策略更优,且当蜜罐的诱骗能力较强时,纯保护色策略最优;当蜜罐的威慑能力较强时,纯警戒色策略最优。接着,构建企业与合法用户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合法用户权限和奖惩机制对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的影响。一方面,以入侵检测系统(IDS)为例,讨论了合法用户权限对IDS配置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合法用户的权限可以降低企业对IDS配置的要求,企业提高合法用户权限的同时需加大对攻击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分析了企业和合法用户间决策理解差异及企业对合法用户的奖惩机制对IDS配置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奖励机制能降低企业实际人工调查概率,但当奖励的成本大于奖励的收益时,奖励反而会提高合法用户的攻击概率;同时,当合法用户所获奖励较高时,企业和合法用户间决策理解差异能降低合法用户的攻击概率,即决策理解差异对较高的奖励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当合法用户所获奖励较低时,企业和合法用户间决策理解差异会提高合法用户的攻击概率,即决策理解差异对较低的奖励具有消极作用。然后,分别以入侵检测系统和拟态式蜜罐为例,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的风险偏好,构建两者间的博弈模型,研究风险偏好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选择与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可以通过发布虚假信息等方式影响非法用户对企业风险偏好的判断;(2)企业可以通过分析IDS、蜜罐和用户日志等方式对非法用户进行风险评估,并结合信息价值评估非法用户将获得的期望收益,从而制定较为合理的人工调查策略;(3)企业可以通过分析非法用户的风险偏好和攻击成本调整自身的蜜罐配置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纯保护色机制的诱骗能力和纯警戒色机制的威慑能力。最后,选择了与本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三个案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阐述了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了案例所面临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问题,讨论了本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二、网络安全与防火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安全与防火墙(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
2 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价值分析 |
3 计算机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要点 |
4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应用策略 |
4.1 合理运用防火墙加密技术 |
4.2 优化配置访问 |
4.3 安全服务与日志监控优化 |
4.4 重视病毒防护技术 |
5 结 语 |
(2)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安全问题 |
2 防火墙技术 |
3 防火墙的基本类型 |
(1)分组过滤型 |
(2)应用代理型 |
(3)状态检测型 |
4 防火墙技术的主要功能 |
(1)保障网络安全 |
(2)避免内部网络信息出现泄漏 |
(3)限制网络访问 |
5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防火墙技术的应用策略 |
(1)应用复合技术 |
(2)监控网络日志 |
(3)加强安全配置 |
(4)合理应用代理防火墙 |
(5)应用包过滤技术以及安全配置 |
(6)配置访问策略 |
6 结束语 |
(3)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
1.1 人为因素 |
1.2 网络因素 |
1.3 计算机本身因素 |
2 常见的防火墙技术 |
2.1 包过滤型防火墙技术 |
2.2 应用级网关防火墙技术 |
2.3 状态检测型防火墙技术 |
3 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作用 |
3.1 对不安全因素进行防护 |
3.2 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警 |
3.3 帮助用户掌握计算机内部情况 |
3.4 监控计算机的数据信息 |
4 防火墙技术在计算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
4.1 在访问策略中的应用 |
4.2 在安全配置中的应用 |
4.3 在日志监控中的应用 |
(5)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及基础概述 |
2.1 引言 |
2.2 防火墙相关技术 |
2.3 风险分析基础 |
2.4 安全检测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3 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
3.3 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 |
3.4 防火墙安全风险检测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原型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需求 |
4.3 系统逻辑设计 |
4.4 数据获取设计 |
4.5 异常检测模型设计 |
4.6 关联分析设计 |
4.7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8 系统模式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5 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原型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总体框架 |
5.3 控制中心模块实现 |
5.4 数据获取模块 |
5.5 异常检测模块 |
5.6 关联分析模块 |
5.7 界面呈现模块 |
5.8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引言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目标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6.5 测试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基于概念转变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概念转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经之路 |
1.1.2 “迷思概念”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
1.1.3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转变研究较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前概念与迷思概念的国内外研究 |
1.2.2 “概念转变”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概念 |
2.1.2 前概念 |
2.1.3 概念转变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北京G中初中学生前概念测查 |
3.1 测查知识点筛选原则 |
3.1.1 符合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和内容 |
3.1.2 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 |
3.1.3 符合社会信息技术发展 |
3.2 测查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课程知识点筛选 |
3.4.1 知识点调查问卷开发 |
3.4.2 知识点调查情况 |
3.4.3 知识点调查结果 |
3.5 学生前概念测查 |
3.5.1 前概念测查问卷开发 |
3.5.2 前概念测查情况和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生前概念分类及迷思概念转变策略 |
4.1 学生信息技术前概念汇总 |
4.1.1 科学概念 |
4.1.2 迷思概念 |
4.2 迷思概念分类 |
4.2.1 经验借鉴型 |
4.2.2 理解不全型 |
4.2.3 望文生义型 |
4.2.4 理论与实践分离型 |
4.3 概念转变策略 |
4.3.1 针对经验借鉴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4.3.2 针对理解不全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4.3.3 针对望文生义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4.3.4 针对理论与实践分离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
第5章 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
5.1 可行性分析 |
5.2 原有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5.2.1 教师访谈设计 |
5.2.2 教师访谈分析 |
5.2.3 教师访谈总结 |
5.3 概念转变教学设计 |
5.3.1 暴露前概念 |
5.3.2 认知冲突 |
5.3.3 引入新概念 |
5.3.4 建立科学概念 |
5.3.5 巩固科学概念 |
5.3.6 应用科学概念 |
5.4 教学实施情况 |
5.4.1 实施目的 |
5.4.2 实施对象 |
5.4.3 实施内容 |
5.5 教学实施案例 |
5.5.1 计算机语言《二进制运算法则及其在计算机语言中的应用》 |
5.5.2 网络安全基础《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
5.6 后测数据汇总及数据处理分析 |
5.7 实践总结 |
5.8 实践反思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
1.7 入侵检测技术的优势分析 |
1.8 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第二章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
2.1 入侵检测技术 |
2.2 工作原理 |
2.3 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流程 |
2.4 入侵检测技术的检测步骤 |
2.4.1 校园网络运行中信息的收集 |
2.4.2 对已收集信息进行分析 |
2.4.3 对校园网络信息的实时记录以及相应的反击措施 |
2.4.4 对校园网络信息分析结果的处理环节 |
第三章 入侵检测技术与多种技术的结合应用 |
3.1 与数据库的结合应用 |
3.2 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布技术的应用 |
3.3 信息回应与防火墙系统的合理应用 |
3.4 聚类算法的应用 |
3.5 协议分析技术和移动代理技术的应用 |
第四章 校园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 |
4.1 需求分析 |
4.1.1 需求分类 |
4.1.2 设计原则和目标 |
4.2 安全模型设计 |
4.2.1 设计标准 |
4.2.2 构建入侵检测和防火墙结合的校园网络安全模型 |
4.3 用户接口子系统 |
4.4 网络子系统 |
4.4.1 网络数据 |
4.4.2 网络子系统数据包截获技术 |
4.4.3 检测网络子系统数据包 |
4.4.4 网络通信模块 |
4.4.5 网络子系统数据处理算法 |
4.5 主机子系统 |
4.5.1 黑客的攻击过程 |
4.5.2 主机子系统检测方法 |
4.5.3 获取主机子系统数据源 |
4.5.4 检测异常行为 |
4.6 防火墙子系统 |
4.6.1 SYN Flooding攻击原理 |
4.6.2 SYN Flooding攻击的识别与防范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对网络流量检测的测试 |
5.2 对异常行为检测的测试 |
5.3 对SYN Flooding防范的测试 |
第六章 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8)基于软件定义安全的防火墙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组织架构 |
2 软件定义防火墙关键技术 |
2.1 防火墙技术原理及分类 |
2.1.1 防火墙技术原理 |
2.1.2 防火墙技术分类 |
2.2 软件定义网络 |
2.2.1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 |
2.2.2 OpenFlow协议 |
2.2.3 SDN控制器 |
2.3 软件定义防火墙架构及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软件定义防火墙系统设计 |
3.1 软件定义防火墙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2 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服务的设计 |
3.2.1 包过滤防火墙整体结构设计 |
3.2.2 包过滤防火墙安全策略设计 |
3.2.3 包过滤防火墙OpenFlow流表设计 |
3.3 状态检测防火墙安全服务的设计 |
3.3.1 状态检测防火墙整体结构设计 |
3.3.2 状态检测防火墙数据库设计 |
3.3.3 状态检测防火墙Open Flow流表设计 |
3.4 防火墙与智能IDS协同防御方案设计 |
3.4.1 智能入侵检测系统 |
3.4.2 基于sFlow的网络流量监控 |
3.4.3 安全策略自动更新 |
3.5 日志模块设计 |
3.6 管理中心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软件定义防火墙系统实现 |
4.1 软件定义防火墙系统实现方案 |
4.2 防火墙安全服务的实现 |
4.2.1 OpendayLight控制器的部署和开发流程 |
4.2.1.1 开发环境 |
4.2.1.2 ODL的部署 |
4.2.1.3 ODL的开发流程 |
4.2.2 包过滤防火墙模块的实现 |
4.2.3 状态检测防火墙模块的实现 |
4.2.4 防火墙安全服务测试验证 |
4.2.4.1 基于mininet的测试拓扑搭建 |
4.2.4.2 防火墙功能测试验证 |
4.3 防火墙与IDS协同防御系统的实现 |
4.3.1 网络流量监控系统搭建与测试 |
4.3.1.1 sFlow网络流量监控系统的搭建 |
4.3.1.2 网络流量监控系统测试结果 |
4.3.2 协同防御系统搭建与仿真测试 |
4.3.2.1 协同防御系统搭建 |
4.3.2.2 模拟攻击流量 |
4.3.2.3 仿真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面向工业控制网络EPA标准下的安全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1.2.1 工业以太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2 EPA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工业以太网相关协议及安全技术概述 |
2.1 工业以太网相关协议 |
2.1.1 Ethernet Powerlink |
2.1.2 Ethernet/IP |
2.1.3 PROFINET |
2.1.4 Ether CAT |
2.1.5 EPA |
2.2 以太网相关安全技术概述 |
2.2.1 状态检测防火墙 |
2.2.2 入侵检测技术 |
2.2.3 身份认证技术 |
2.2.4 访问控制技术 |
2.2.5 信息加密技术 |
2.2.6 网络安全协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A分层结构及安全分析 |
3.1 EPA网络安全体系 |
3.2 EPA安全性分析 |
3.2.1 EPA安全目标 |
3.2.2 EPA安全威胁 |
3.2.3 EPA协议模型 |
3.3 EPA安全网关 |
3.3.1 设备认证模块 |
3.3.2 访问控制模块 |
3.3.3 报文加密模块 |
3.3.4 报文校验模块 |
3.3.5 状态检测防火墙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PA安全网关防火墙与入侵检测联动模块设计 |
4.1 联动防火墙总体设计 |
4.1.1 理论基础 |
4.1.2 功能需求 |
4.1.3 架构设计 |
4.2 联动防火墙的具体设计 |
4.2.1 状态检测的数据处理流程 |
4.2.2 入侵检测的数据处理流程 |
4.2.3 状态检测与入侵检测联动的详细流程 |
4.3 仿真测试与安全性分析 |
4.3.1 仿真测试 |
4.3.2 安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EPA标准的双向认证协议设计 |
5.1 设计背景 |
5.2 设计需求 |
5.3 协议的设计方案 |
5.3.1 协议的报文数据格式设计 |
5.3.2 密钥表设计 |
5.3.3 协议执行流程 |
5.3.4 协议通信实现流程 |
5.4 性能测试与协议分析 |
5.4.1 性能测试 |
5.4.2 协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基于博弈关系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系统安全市场与环境文献综述 |
1.2.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和投资文献综述 |
1.2.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文献综述 |
1.2.4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策略文献综述 |
1.2.5 现有研究评述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及其研究框架 |
2.1 信息系统安全及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
2.1.1 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安全 |
2.1.2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
2.1.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及工作原理 |
2.2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配置 |
2.2.1 纵深防御系统与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 |
2.2.2 几种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的原理及特点 |
2.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框架 |
2.3.1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制定过程 |
2.3.2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影响因素 |
2.3.3 基于博弈关系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企业和合法用户博弈的IPS选择及配置策略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模型构建与分析 |
3.2.1 模型假设和变量设计 |
3.2.2 ROC曲线和模型构建 |
3.3 模型分析及相关结论 |
3.4 IPS的替代价值及其配置策略 |
3.4.1 IDS和 IPS均为默认配置比较 |
3.4.2 IDS默认配置与IPS最优配置比较 |
3.4.3 IDS和 IPS均为最优配置比较 |
3.4.4 IPS替代价值的仿真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企业和用户博弈的诱骗技术配置策略研究 |
4.1 IDS和蜜罐的联动策略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
4.1.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4.1.4 蜜罐对IDS作用的影响 |
4.1.5 主要结果和管理启示 |
4.2 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
4.2.1 问题提出 |
4.2.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
4.2.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4.2.4 仿真与分析 |
4.2.5 主要结论和管理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合法用户权限和奖惩机制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
5.1 考虑合法用户权限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
5.1.1 问题提出 |
5.1.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
5.1.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5.1.4 最优配置 |
5.1.5 仿真与分析 |
5.1.6 主要结果与管理启示 |
5.2 考虑合法用户奖惩机制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
5.2.1 问题提出 |
5.2.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
5.2.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5.2.4 最优配置 |
5.2.5 仿真与分析 |
5.2.6 主要结论和管理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风险偏好的IDS和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双方风险偏好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
6.2.1 模型构建与分析 |
6.2.2 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风险偏好的IDS配置策略 |
6.2.3 风险偏好对IDS配置策略的影响 |
6.2.4 仿真分析 |
6.2.5 主要结论与管理启示 |
6.3 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双方风险偏好的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
6.3.1 模型构建与分析 |
6.3.2 考虑企业与非法用户双方风险偏好的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
6.3.3 风险偏好对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的影响 |
6.3.4 仿真分析 |
6.3.5 主要结论与管理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 |
7.1 案例一: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选择的困境 |
7.1.1 案例背景 |
7.1.2 案例分析 |
7.1.3 研究成果应用 |
7.2 案例二:企业合法用户权限及奖惩机制 |
7.2.1 案例背景 |
7.2.2 案例分析 |
7.2.3 研究成果应用 |
7.3 案例三: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 |
7.3.1 案例背景 |
7.3.2 案例分析 |
7.3.3 研究成果应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成果 |
四、网络安全与防火墙(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分析[J]. 王梁.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24)
- [2]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应用[J]. 栾桂芬.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1(09)
- [3]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J]. 赵彬.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17)
- [4]基于P-WPDRRC模型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及实现[D]. 蒋佳霖. 湘潭大学, 2020
- [5]防火墙安全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D]. 罗宇杰.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概念转变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心怡.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D]. 何伟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软件定义安全的防火墙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姝雨. 浙江大学, 2020(02)
- [9]面向工业控制网络EPA标准下的安全方案研究[D]. 田鹍.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10]基于博弈关系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D]. 蔡传晰. 东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