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论文文献综述)
石佑启,李坤朋[1](2021)在《论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的发展完善》文中认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也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发展完善,基本要求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强化党的领导职责、规范党的领导行为。从法治运行的宏观视野出发,实现领导程序法治化、领导行为法治化、法治保障系统化、领导规范完备化,是实现党的领导制度法治化的行动逻辑,也是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具体路径。
张炜达,郭朔宁[2](2021)在《论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的领导法治化》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的领导法治化这一命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凸显。党的领导法治化承续了中国共产党改善领导方式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新时代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实践的根本旨归,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遵循中国政治与法治的内在规律,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理顺党政关系。新时代党的领导法治化有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王一铮[3](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文中认为政党政治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和有效政治运作模式,政党执政有其自身的基本经验和客观规律。深入探索、准确把握、自觉实践党的执政经验是一个政党不断降低执政成本、增强执政能力和提升执政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掌握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开始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效果如何,也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其目的就是要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形成科学的执政理论,从而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总结经验,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是理论生成的基本前提。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在长期的执政历史中曾经历过曲折坎坷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执政地位,也更加深刻地总结了自己的执政经验。中国共产党九十九年的奋斗历史,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实践史,也是一部不断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走上科学执政轨道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是一个既具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重大战略课题,直接关系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深入研究党的执政经验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首先厘清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随后,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实践探索。紧接着,深刻剖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本文主要从绪论、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党执政经验的实践探索、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结论等七个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进行系统研究。具体而言:第一章为绪论。这一部分对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难点进行总体概括。论文的选题缘由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此篇论文的原因;选题意义详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的现状,并对此加以细化从不同侧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上存在的不足和遗憾;研究思路主要对本文的构思、轮廓进行梳理概括;研究方法主要体现本文运用辩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包括本文在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这一章首先对执政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进行了阐述,基于对执政及党执政本质的理解,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内涵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实践的相关关系分别作了论述,对执政经验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逻辑、理论上的准备。第三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这一章内容深入挖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指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滋养;其他国家执政思想的理论冲突、反思与借鉴。此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使得对党的执政经验有了清晰的认识。第四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实践探索。本章以时间轴为主线,结合执政实践和探索,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实践轨迹,分为三个阶段:执政经验的起步探索阶段;执政经验的改革发展阶段;执政经验的全面创新阶段。此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阶段性的执政经验,使得对党的执政经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第五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此章深入剖析了执政经验发展演进的逻辑规律,开门见山的指出遵循原理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发展演进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党义。之后,指出坚持建党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不变本色的根本保障,并对此进行了细化分析:初心和使命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初心和使命确保铸牢中国共产党人原始理想信念;初心和使命开启中国共产党青春永驻的基因密码。最后,详细论述了坚持发展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生成积累的主要动力,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执政理论的丰富发展、执政思想的与时俱进、执政逻辑的时代接轨。通过对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的详细剖析与阐释,对党的执政经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第六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通过前几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研究,总结出党的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四点大方向的启示:新时代党的执政要坚定执政理念、优化执政环境、完善执政主体、改进执政方式。此章重点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细化分析,对于坚定执政理念,通过靠谁执政、靠什么执政、为谁执政的思路,将此部分细化为三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优化执政环境,也细化为三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即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方面对如何优化执政环境的问题进行阐述;对于完善执政主体即党要在自身上下功夫,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队伍建设;对于改进执政方式即要实现党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结论。这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做了简短的补充、总结,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更加科学的积累完善寄予展望。总之,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党在执政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全面、科学地总结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在理论上,有利于加深对党的执政本质、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规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有利于党增强正确的执政意识,努力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执政问题,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不动摇。这对于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施新州[4](2020)在《论党的领导法治化》文中研究指明法治与政治是内在统一关系,党的领导需要实现从政治性命题向学术性命题的转换并在理论研究上形成中国经验。党的领导法治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党内法治和国家法治两个范畴内包括党的领导主体、客体和行为(过程)三个层面。党的领导法治化反映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变革,经历了政治理念上确立法制原则、体制机制上启动制度化进程和全面走向法治化三个阶段。其实现路径是一个包括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和宪法法律制度建设在内的"双层并轨"结构,应该在两个层面按其适应性和适格性原则进行构建。
李晓波,王胜坤[5](2019)在《论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法治化》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必须坚持的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作为一项抽象的政治原则,它的领导权必须借助依法执政,并通过国家权力最终实现,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的基本形式。领导权向执政权,执政权向国家权转化是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的基本逻辑。依法执政和党领导的法治化必须树立宪法至上理念,构建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制定专门的《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关系法》,强化党执政行为的监督制度。
杨婷喻[6](2018)在《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观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的执政实践,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经历了由法制到依法治国,由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再由依法执政到依宪执政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依宪执政有特定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它与西方宪政有着本质的不同。“依宪执政”的概念最早提出于十八大前,但依宪执政理论的系统阐述是在十八大以后,依宪执政的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但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宪执政的关系;依宪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制约和监督权力;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也在于实施;完善和加强宪法监督、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构建违宪审查机制;既要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又要适时修改宪法。
宋俭,朱妍[7](2017)在《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关键》文中提出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是人类法治史上一种全新的法治国家模式。中国共产党具有双重政党功能,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因此,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不仅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依法领导,因此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党依法领导"的理念和"逐步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的要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方式,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方式改革的思路,与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改革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法治国家建设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
戴俊剑[8](2017)在《依法治国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角色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并提出了五大体系与六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继续,也是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作为在中国集执政党与领导党于一身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而在依法治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进行为了适应依法治国环境而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完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依法治国新生态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角色转换,就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形势要求。明确依法治国是执政党角色转型的前提,认识到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党员双重代表身份以及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等,从而明确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以及认识依法治国之下执政党角色转型的欠缺及原因。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依法治国下中国共产党角色功能的再定位。首先,实现党的领导角色功能再定位:党的领导法治化。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法治化。其次,实现党的执政角色定位:依法执政。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法定权责。完善所依之法,推进依法执政。健全法规体系,明确权力边界。最后,实现党的服务角色定位:建构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是政党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联系群众是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群众工作体系核心。实现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的优越性,以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群众工作机制为依托发挥其作用。
甘守义[9](2016)在《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文中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要求适应时代变化,构建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善用之治理国家,从而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的现代化转向非物质层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软实力的现代化。对我们国家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国家治理现代化自提出之日,就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所要求的“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在宏观层面上,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微观层面上,通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升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本文总体研究框架即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以领导干部为主体,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目前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哪些不适应→如何加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研究进路。全文自国家治理现代化及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之理论阐释始,深入探寻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之历史实践、国外经验,至提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之方略对策终。努力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使之体系化,力图建构从理论推进到实践创新的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以期对我们党的执政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全文整体上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问题的理论内涵与内在关联。在分别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背景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二章,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剖析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自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时期的历史发展。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了关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深刻教训。第三章,以某地部分领导干部为样本,采取实证方法,开展定性定量研究。着力发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治理主体多元化、客体立体化、目标人本化、方式文明化、规则法治化等新要求对当前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提出的诸多新诉求,发现现实困境,探究有效成因,设法破解难题。第四章,梳理并汲取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关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教训,探析并借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关于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提炼出对我国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有用的启示。第五章,在前文阐释基础理论、梳理历史进程、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两大总目标交相辉映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进行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契合、双向互动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建构。提出要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健全权力运行体系,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培育良好法治环境,强化领导干部法治应责能力;加大法治实绩考核,纳入领导干部评价指标体系等对策建议,形成从思想到行为、从权力到责任、从制度到能力的闭环可行路径。总结本文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问题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理解分析,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二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选取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依法参与国家治理、提升依法执政能力为研究对象,拓宽了研究领域;三是在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初步探索建立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计指标、注重实际运用,力图以实绩考核的准确性、公正性推动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科学性、权威性。
汪火良[10](2016)在《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主题,使“法治中国”从理论构建的愿景,进入到具体实践的方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作为中国法治建设实践中的构成性存在和党领导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存在共同构成我国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但是,党领导法治国家建设的命题遭遇到前提性的质疑:党必须为自身领导的正当性进行辩护。党是法治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党的实践活动与运作方式,与法治的规则和运行原则还存在着张力,并没有达到圆融自洽的境地,因此,在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之中,党的领导和法治之间是否当然就是自洽的,是否可以努力达致融贯,如何达致融贯?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澄清的问题。当前,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命题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因此,笔者以《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进路》为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贡献些许智识。本文定题为《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进路》,实际上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党的领导”,第二个是“法治中国”,其目的是力图揭示党的领导与法治中国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从逻辑上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党依据什么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第二个问题是党为什么能够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第三个问题是党怎样领导法治中国建设。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宏大叙事进行研究。本文的结构主体部分一共包含七章,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确立了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回答了本文的立论依据问题,也就是党依据什么来领导法治中国建设,主要从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概念诠释、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的中心议题和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的内质契合三个方面展示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为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树立了理论自信,证实了“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这一中国式命题提出的重大理论意义。在概念诠释上,通过科学界定“党的领导”和“法治中国”的含义,揭示了“党的领导”与“法治中国”之间的概念渊源和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命题形成的逻辑关联;在中心议题上,集中提炼出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的五个议题,即党的领导与法治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命题,法治与人民民主的协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基,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紧要所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需要从长远来解决,依法治国与新发展理念是世界观的更新,这五个议题奠定了本文讨论的理论视域;在内质契合上,从认识论角度阐明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内在统一性,从实践论角度指明了防止和纠正党的领导与法治的不一致,增强了本文立论的逻辑力量。第二章确立了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回答了本文立论的现实缘由。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起点从国体政体与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大局等四个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客观因素论证了为什么中国法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方策主要体现在“法制”-“法治”-“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方略变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前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的基本原则、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规范依据、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管理型政党-法治型政党”转型的政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升级的社会建设、推进两个“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等八个方面,有力的论证了党完全有能力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第三章指明了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契入路径,回答了本文立论的方法论问题。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寻路的过程,需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五个路径契入:一是要坚持党管政法。党管政法的传统不能丢,党委领导下的政法系统是中国法治建设所倚仗的重要力量;二是党领导基层治理。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比较薄弱,基层的法治基础也比较薄弱,党领导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强基固本的事业;三是党领导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之中必须体现党的领导力量,党可以在保证严格执法、监督依法行政和领导政府决策上有所作为;四是政党关系的法治化。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的常态化最终要靠法治化来保证;五是党与社团关系的法治化。社团是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连接纽带,党与社团关系的法治化有利于政府-社会格局的均衡化。第四章至第七章回答了党怎样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问题,即党通过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方式去丰富和发展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立法,在理论基础上应建立不同于西方政党与立法关系的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与立法的关系模式,这个“中国特色”体现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总揽全局的基本原则、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和法治改革的必然途径。在运行机制上应遵循党依法进入国家权力机关并通过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实践途径。党保证执法,首先要确立党的领导是行政法治的重要原则,其次要理顺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逻辑关系。党支持司法,在理论基础上,应建立不同于西方政党与司法关系的中国特色司法政治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党应从通过国家权力机关表达对国家司法事务的意见、依法向司法机关推荐重要人选、依法定程序监督司法机关及其司法活动等方式切入,从而保证党对司法机关和司法权的领导。党带头守法,通过客观认识全民守法的现实困境来奠定党带头守法的法理基础,从作为整体的执政党依法执政和管党治党以及作为关键守法主体的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来完善党带头守法的运行机制。总之,在每一个依法执政的具体环节和落实方式上都从理论上进行构建,从机制上进行保证,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证支撑,既有宏观立意又有微观充实,让观点和逻辑不至于缺乏辩证而流于空泛。法治中国的蓝图已经铸就,法治中国的力量正在释放,描绘这个蓝图的是中国共产党,保证这个正能量源源不断释放的是中国共产党,简单化约为一个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法治中国。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然不完美,但是很伟大。其伟大在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人民坚守法治信仰,党依法管党治党,政府依法行政,社会和谐治理,广泛凝聚法治共识,法治中国才是永不枯竭的进步力量!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的发展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
(一)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 |
1.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
2.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结果。 |
(二)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具有客观必要性 |
1.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要举措。 |
2.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 |
3.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
二、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基本要求 |
(一)重要目标: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
第一,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 |
第二,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要符合宪法秩序要求。 |
(二)主要内容:强化党的领导职责 |
(三)重点任务:规范党的领导行为 |
第一,规范党的领导行为,要增强法治观念。 |
第二,规范党的领导行为,要坚持依法执政。 |
三、发展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具体路径 |
(一)程序上:党的重大决策程序法治化 |
第一,坚持民主集中制,拓展决策的民主渠道。 |
第二,完善党内决策程序,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
第三,重视现行重大决策程序中的程序价值和实质价值。 |
(二)执行中:党的领导行为法治化 |
1.规范党内关系。 |
2.规范党政关系。 |
3.规范党际关系。 |
(三)保障上:统筹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 |
第一,理念协同。 |
第二,运行衔接。 |
第三,监督结合。 |
(四)规范上:党的领导制度“法”“规”体系化 |
四、结语 |
(2)论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的领导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领导法治化的生成逻辑 |
(一)历史逻辑:承续中国共产党改善领导方式的传统 |
(二)理论逻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
(三)实践逻辑:强力推动新时代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实践 |
二、党的领导法治化的实践路径 |
(一)坚持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在执政实践中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 |
第一,强化监督制约。 |
第二,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党的领导法治化提供制度保证 |
(三)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筑牢党的领导法治化的社会基础 |
第一,要增强宪法权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
第二,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第三,要优化普法工作方式,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
(四)理顺党政关系,为党的领导法治化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
三、党的领导法治化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二)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三)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四)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 |
2.1 前提概念厘清 |
2.1.1 执政的基本内涵 |
2.1.2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 |
2.1.3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内涵特点 |
2.2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相关关系阐明 |
2.2.1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实践 |
2.2.2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 |
2.2.3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指引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执政思想 |
3.1.2 列宁执政思想 |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滋养 |
3.2.1 民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
3.2.2 德治思想与以德治国的执政方略 |
3.2.3 贵和思想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执政方针 |
3.2.4 尚贤思想与选贤任能的干部路线与标准 |
3.3 其他国家执政思想的理论冲突、反思与借鉴 |
3.3.1 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衰败的经验教训 |
3.3.2 借鉴国外主流政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产生的实践轨迹 |
4.1 起步探索阶段:从建国初期的过渡探索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 |
4.1.1 社会变革中的实践 |
4.1.2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探索和挫折 |
4.1.3 “文革”时期的实践 |
4.2 改革发展阶段:从改革开放后的科学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与时俱进 |
4.2.1 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的实践阶段 |
4.2.2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21世纪的实践阶段 |
4.2.3 与时俱进的实践阶段 |
4.3 全面创新阶段:从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执政创新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稳步推进 |
4.3.1 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执政面貌 |
4.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执政面貌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 |
5.1 遵循原理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发展演进的基本原则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5.1.2 坚持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
5.1.3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党义 |
5.2 坚持建党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不变本色的根本保障 |
5.2.1 初心和使命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 |
5.2.2 初心和使命确保铸牢中国共产党人原始理想信念 |
5.2.3 初心和使命开启中国共产党青春永驻的基因密码 |
5.3 坚持发展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生成积累的主要动力 |
5.3.1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丰富发展 |
5.3.2 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与时俱进 |
5.3.3 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的时代接轨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 |
6.1 坚定执政理念 |
6.1.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6.1.2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6.1.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6.2 优化执政环境 |
6.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6.2.2 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健康发展 |
6.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6.3 完善执政主体 |
6.3.1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
6.3.2 坚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
6.3.3 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队伍建设 |
6.4 改进执政方式 |
6.4.1 实现执政方式科学化 |
6.4.2 实现执政方式民主化 |
6.4.3 实现执政方式法治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后记 |
(5)论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法治化辨析 |
(一)依法执政:执政权法治化 |
(二)党的领导法治化:领导权的制度化 |
二、依法执政与党领导法治化统一性 |
三、党领导法治化的具体路径 |
(一)党的领导法治化内容 |
(二)党的领导法治化原则 |
(三)党领导法治化的具体路径 |
结语 |
(6)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价值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依宪执政的提出 |
一、依法治国的提出 |
(一)人治、法制、法治的内涵辨析 |
(二)依法治国理念的内涵和初步确立 |
二、由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 |
(一)“依法执政”的提出 |
(二)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
三、由依法执政到依宪执政 |
(一)“依宪执政”的提出 |
(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
(三)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
第二章 依宪执政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
一、依宪执政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
(一)依宪执政的概念和内涵 |
(二)依宪执政的理论基础 |
二、依宪执政的基本要求 |
三、依宪执政与宪政的区别 |
(一)西方宪政与依宪执政内涵的辨析 |
(二)宪政与依宪执政的主要区别 |
第三章 依宪执政理论在十八大以后的重大发展 |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宪执政的关系 |
(一)由领导权向执政权的转化 |
(二)促进党的领导法治化 |
(三)党的领导是依宪执政的前提 |
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制约权力以保障权利 |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 |
(二)健全人权保障体系 |
(三)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 |
三、宪法的权威在于宪法的实施 |
(一)宪法实施的条件 |
(二)影响宪法实施的障碍因素 |
(三)扞卫宪法尊严,维护宪法权威 |
四、完善和加强宪法监督、构建宪法责任追究机制 |
(一)健全宪法监督机制 |
(二)完善宪法责任的实现机制 |
五、要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又要适时修改宪法 |
(一)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增强宪法权威 |
(二)宪法修改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
(三)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
(四)要加强宪法修改、也要重视宪法解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 |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方式 |
(8)依法治国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时代背景 |
二、角色概念与政党角色的由来 |
三、政党角色研究的意义 |
1. 政党角色研究的现实意义 |
2. 政党角色研究的理论意义 |
四、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 代表性的着作及人物 |
2. 代表性的论文着作及主要学术观点 |
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或不足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政党角色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政党角色 |
一、政党角色理论的缘起与内容 |
1. 政党角色论的缘起与发展 |
2. 政党角色理论 |
二、政党角色的概念 |
1. 政党角色的概念界定 |
2. 政党角色的分类 |
第二节 政党角色的转型 |
一、政党角色转型的内涵及成因 |
1. 政党角色转型的内涵界定 |
2. 政党角色转型的成因 |
二、政党角色转型的影响因素 |
1. 执政环境要素 |
2. 执政党主体的内部机理要素 |
三、政党角色转型的途径 |
1. 政治革命 |
2. 政治改革 |
第三节 执政党角色与执政环境的互动 |
一、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能动作用 |
1. 执政党政策 |
2. 执政党执政活动 |
二、执政环境对执政党的影响 |
1. 执政环境变化要求执政党功能的调整 |
2. 执政环境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
三、研究执政党角色与环境互动的当下意义 |
1. 有助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2. 有助于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认同 |
3. 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
第二章 依法治国:执政党角色转型的生态要求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理论前提 |
一、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
1. 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前提与保证 |
2. 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必然途径 |
二、依法治国需处理好的前提关系 |
1. 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 |
2. 党的政策与法律 |
3. 党员代表与国家代表 |
4.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
一、明确依法治国的要求、主体与依据 |
1.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
2. 依法治国的主体 |
3. 依法治国的依据 |
二、推进党的服务功能法治化 |
1. 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与法治意识 |
2. 服务理念新发展:服务中贯穿法治 |
3. 架构党组织社会服务工作规范化运行机制 |
第三节 依法治国中执政党角色转型的滞后及其原因 |
一、执政党角色功能转型的滞后 |
1. 局部公共权力的异化 |
2. 部分党员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
3. 党社会服务功能制度化与法治化的不足 |
二、执政党角色功能转型滞后的原因分析 |
1. 人民权力观及责任机制的缺失 |
2. 党内法规体制机制缺失 |
3. 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机制缺失 |
第三章 依法治国下实现中国共产党角色功能的再定位 |
第一节 党的领导角色功能再定位:党的领导法治化 |
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1. 严格遵行党章,树立人民权力责任观 |
2. 健全党的纪律体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
3. 完善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机制 |
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法治化 |
1.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的能力 |
2. 执法必严:完善党内法规执行体系 |
3. 党权模式是党领导法治化的核心 |
第二节 党的执政角色定位:依法执政 |
一、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法定权责 |
1. 探明依法执政与执政的内涵 |
2. 明晰依法执政的主体 |
3. 依法执政重在落实法定责任 |
二、完善所依之法,推进依法执政 |
1. 健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体系 |
2. 严格遵守宪法,扞卫宪法权威 |
3. 依法治国必须实现领导与执政的逻辑回归 |
三、健全法规体系,明确权力边界 |
1.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国法衔接的制度载体 |
2. 科学配置运用权力,明确权力边界 |
3. 构建党法制度:处理好党和法的关系 |
第三节 党的服务角色定位: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 |
一、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服务角色发展的必然 |
1. 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及其优势 |
2. 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是政党社会化的要求 |
3. 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是解决群众工作“边缘化”的关键 |
二、联系群众: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群众工作体系核心 |
1. 密切联系群众:社会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
2. 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基层党组织社会整合的重要条件 |
3. 群众教育实践常态化: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
三、机制构建:融入式服务型党组织群众工作机制 |
1. 党的群众服务工作的结构设置 |
2. 党的群众服务工作的支持系统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简要评述 |
三、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不足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意蕴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背景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
第二节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理论阐释 |
一、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 |
二、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 |
三、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影响因素 |
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内在关联 |
一、二者在价值诉求上高度契合 |
二、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根本体现 |
第二章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历史发展与经验总结 |
第一节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发展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建立 |
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探索创新 |
三、改革开放以来:完善发展 |
第二节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确保有法可依 |
二、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调整执政方式 |
三、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建设廉洁政权 |
四、加强体制内外监督,实现模范守法 |
第三节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刻教训 |
一、转变执政方式,摈弃革命党思维而确立执政党意识 |
二、更新执政理念,改变替民执政的思维转向执政为民 |
三、调整执政体制,有效处理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 |
四、提升执政水平,实现党主要依靠法治领导治国理政 |
第三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基本诉求与现实境遇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基本诉求 |
一、治理主体多元化要求治理模式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 |
二、治理客体立体化要求法治预期由不确定性向可预测性转变 |
三、治理目标人本化要求逻辑思维由一元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 |
四、治理方式文明化要求发展路径由效率低下向提质增效转变 |
第二节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现实境遇 |
一、观念层面,法律至上理念缺失,依宪执政意识不足 |
二、行为层面,尊法守法用法较差,依法办事能力不足 |
三、体制层面,政府职能转变乏力,依法治理能力不足 |
四、制衡层面,监督体系仍不完善,依法应责能力不足 |
第三节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不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原因探析 |
一、法律信仰阙如,全社会法治意识未真正树立 |
二、制度执行不力,法治体系运转效率总体偏低 |
三、责任界定不清,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严重 |
四、公权侵害私益,失位错位越位而监督不到位 |
五、信息沟通不畅,政治传播能力亟待改善提升 |
第四章 国外执政党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失败启示与成功镜鉴 |
第一节 苏东国家共产党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经验教训 |
一、苏共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败亡教训 |
二、东欧国家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失败启示 |
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依法执政经验探索 |
第二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 |
一、践行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构建法治政党与廉洁政府 |
二、坚持依法治党的执政思维,努力建设法治化执政队伍 |
三、秉承廉洁治党的执政理念,坚持开展以法治方式反腐 |
四、建立高效活力的执政机制,打造崇廉知耻的法律文化 |
第三节 国外政党经验对我国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启示 |
一、遵循政党发展规律,建立法治政党 |
二、遵从权力运行规律,建造法治政府 |
三、遵照干部成长规律,建设法治队伍 |
四、遵守法治建设规律,建成法治社会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发展方略与实践对策 |
第一节 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
一、加大法治观念培育力度 |
二、树立法治思维用人导向 |
三、加强法治教育培树典型 |
第二节 健全权力运行体系,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
一、严守程序提高决策质量 |
二、完善机制保障执行效果 |
三、加强监督织密制度牢笼 |
第三节 培育良好法治环境,强化领导干部法治应责能力 |
一、重视新兴媒体提升法治反馈力 |
二、法治德治结合增加法治灵活力 |
三、优化政治生态强化法治解决力 |
第四节 加大法治实绩考核,纳入领导干部评价指标体系 |
一、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
二、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评价的原则体系 |
三、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评价的现实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 |
(10)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概念诠释 |
一、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国式命题的提出 |
二、“党的领导”与“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
第二节 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心议题 |
一、党的领导与法治 |
二、法治与人民民主 |
三、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 |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
五、依法治国与新发展理念 |
第三节 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的本质契合 |
一、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一致性 |
二、防止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不一致 |
三、纠正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不一致 |
第二章 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 |
第一节 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起点 |
一、国体政体的宪法确认奠定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政治地位 |
二、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决定法治建设只能由党领导 |
三、中国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
四、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大局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第二节 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方策 |
一、方略变迁:法制-法治-依法治国-法治中国 |
二、政治前提:坚持党领导依法治国 |
三、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
四、基本方式:依法执政 |
五、规范依据: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 |
六、党的建设:管理型政党——法治型政党 |
七、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 |
八、法治建设:两个“三位一体”建设 |
第三章 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契入路径 |
第一节 坚持党管政法传统 |
一、政法体制中的政法委员会 |
二、加强党委政法委的领导 |
第二节 执政党领导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性 |
二、激发基层社会组织活力 |
三、培育基层法治文化 |
第三节 党领导依法行政 |
一、党保证严格执法 |
二、党监督依法行政 |
三、党领导政府决策 |
第四节 政党关系的法治化 |
一、领导与接受领导关系的法治化 |
二、执政与参政关系的法治化 |
三、合作协商与互相监督关系的法治化 |
第五节 党与社团关系的法治化 |
一、党领导社会团体的法治机制 |
二、党支持社团工作的法治机制 |
第四章 党领导立法 |
第一节 执政党与立法关系的域外借鉴 |
一、西方政党与立法的关系模式 |
二、海外学者看中国共产党与立法关系 |
第二节 执政党与立法关系的中国特色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立法的政治优势 |
二、总揽全局是党领导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三、公平正义是党领导立法的价值准则 |
四、党领导立法是破解改革难题的必然途径 |
第三节 党领导立法的运行机制 |
一、党依法进入国家权力机关 |
二、党通过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
第五章 党保证执法 |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行政法治的重要原则 |
一、党的领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
二、执政为民与政府治理的一致性 |
第二节 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逻辑关联 |
一、党依法执政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
二、政府依法行政是党依法执政的核心内容 |
第六章 党支持司法 |
第一节 党与司法关系理论的域外借鉴 |
一、西方政党与司法的关系模式 |
二、海外学者看中国共产党与司法关系 |
第二节 党与司法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 |
一、司法的泛政治化与司法的政治性 |
二、司法的公正性 |
第三节 党支持司法的运行机制 |
一、党领导司法的切入方式 |
二、司法机关党组的核心作用 |
第七章 党带头守法 |
第一节 党带头守法的法理基础 |
一、全民守法的理论阐释 |
二、全民守法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党带头守法的运行机制 |
一、党依法执政和管党治党的实施机制 |
二、关键守法主体带头守法的实施机制 |
结语: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愿景 |
一、国家治理维度: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新成就 |
二、政党治理维度: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新贡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的发展完善[J]. 石佑启,李坤朋. 学术研究, 2021(12)
- [2]论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的领导法治化[J]. 张炜达,郭朔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D]. 王一铮. 吉林大学, 2020(08)
- [4]论党的领导法治化[J]. 施新州.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02)
- [5]论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法治化[J]. 李晓波,王胜坤. 湖湘论坛, 2019(06)
- [6]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理论研究[D]. 杨婷喻.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0)
- [7]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关键[J]. 宋俭,朱妍. 云南社会科学, 2017(01)
- [8]依法治国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角色定位研究[D]. 戴俊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D]. 甘守义.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10]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D]. 汪火良.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依法治国论文; 法治中国论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