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河北省经济增长趋势预测与政策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孙颖鹿[1](2021)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较大。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燕太片区”)作为兼具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及“环京津贫困带”的地区,其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更为复杂,研究这一地区的财政扶贫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20年3月河北省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省燕太片区精准脱贫已全部完成,在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和脱贫人口返贫问题将凸显。要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后续帮扶政策的推进,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人员不撤”。在扶贫的过程中,财政支出是最主要的扶贫手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对财政扶贫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进行效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效率优化策略。本文基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扶贫历程以及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进行论述,并以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为研究对象,对其效率的影响因素、效率检验以及效率测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对策。核心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调研河北省燕太片区22个贫困县1250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作为微观人力资本变量,并以统计数据为宏观变量,深入剖析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能力、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以及财政分权度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负向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负向效应不显着。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不同宏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县域影响也呈现差异化特征。(2)考虑片区贫困县间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似性,根据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程度及方向,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静态上,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均通过了最近邻匹配、核匹配、k近邻匹配以及卡尺匹配检验,表明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能够显着促进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升,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动态上,随着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年份的增加,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的平均处理效应不断提高,表明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高呈可持续趋势,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具有长效性。(3)在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的基础上,构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并采用三阶段SBMDEA模型进一步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县域测度。结果显示:整体上河北省燕太片区县域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有待提升,县域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因素调整前后各县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差异明显,尤其是《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精准扶贫提出后;环境因素中产业结构、财政分权度、城镇化水平等环境变量对效率的动态影响较大;在效率分解中,规模效率低下是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动态平均处理效应。通过动态分析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整体效率的变动趋势,判定其长效性,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结构性分析奠定基础,有效提升了效率评价环节的完整性,为其他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2)构建了包含现代化指标的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针对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从民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三个方面设计了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特殊区位条件提出了产业现代化产出指标,强化了指标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完善了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分析框架。(3)运用因子分析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将多产出指标降维成医疗卫生扶贫产出、教育扶贫产出、基础设施覆盖度、交通与通信扶贫产出、减贫与就业产出以及产业现代化产出6个指标,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县域测度奠定基础,增强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聂再冉[2](2020)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文化与旅游并存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文化旅游业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但是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在行业内部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竞争力。因此,对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就越发重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旅游业作为衡量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必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对河北省文化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本文中,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旅游业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文献,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初步了解和把握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对河北省文化旅游业收入和接待人数进行短期预测,突出文旅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并基于PSR理论,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河北旅游业的影响;然后对河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建立评价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评价河北省11个城市的文化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确定各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最后,运用熵权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文化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表明:(1)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业与京津地区相比,起点较低但资源优势明显,尽管遭遇疫情影响,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文旅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2)河北省各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为石家庄、承德、保定、唐山;中等竞争力城市为张家口、秦皇岛、廊坊、邯郸;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为沧州、邢台、衡水。通过分析各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探讨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之路。(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省文化旅游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开放竞争力的提高对促进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从整合资源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提出了提高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王帅印[3](2020)在《2020-2050年河北省劳动力供求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人口在本世纪初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且老龄化程度在持续提高,劳动力供给数量和结构也随之发生着相应变化;十八大以来我国二孩生育政策经历两次调整,河北省人口及劳动力资源在数量和结构上已经或将有一定的响应。近年来,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以及京张冬奥会的筹备,河北省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高,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对河北省劳动力供求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对河北省劳动力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第一,在劳动供给模型中,采用年龄移算法,结合模型生命表,分三个方案求出2020-2050河北省分年龄性别人口数进而得出劳动年龄人口数;然后结合河北省劳动力参与率三方案假设,最终求出河北省未来30年劳动力供给数量。第二,在劳动力需求模型中,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河北省未来30年GDP以及资本存量的变化趋势反向求出河北省未来30年分产业劳动力需求量;其中,资本存量所依据的历史资本存量是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本文中方案人口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的30年,河北省总人口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总人口峰值将出现在2043年前后,峰值人口规模8149.5万人;全面二孩政策使河北省人口峰值出现的时间推迟了四年;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提高,到2050年时,人口老龄化程度接近目前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日本的水平;劳动力年龄人口规模逐年下降且2035年后下降速度加快;河北省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最低为3100万人,最高为4100万人。中等经济增长速度、中等TFP增长率的河北省劳动力需求预测结果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年减少,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数量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数量先升后降。在无大的技术变革的条件下,河北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会在2021年发生逆转。要想在此劳动力供求变动趋势下,实现河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继续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赵倩石[4](2020)在《河北省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耕地作为可变性最强的土地类型之一,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在当前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耕地已经并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转型。在此背景下适时开展耕地利用转型的功能研究,对其优化耕地资源空间配置、建立可持续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为例,以1985~2015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Arc Gis10.2等软件结合AHP层次分析法、DEA模型、转移矩阵等方法,基于2015年行政区划,从显性、隐性、功能和综合转型四个方面研究了河北省139个县域的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过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看,1985~2015年河北省耕地景观破碎度增强,耕地转出中向建设用地转移的最多;同期耕地转入的主要是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其中未利用地所占比例低,耕地整体后备资源少。30年来耕地数量减少了5.04万公顷,转型速度为0.03%,转型幅度为0.27%,皆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布局,且耕地增加的县域在河北省中南部形成热点集聚区,而耕地减少的县域在西北部地区形成冷点集聚区。从耕地结构看,非粮占比波动后保持平稳,持续增加的县分布于中部和北部。(2)从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看,1985~2015年河北省耕地利用的隐性形态变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耕地质量方面:耕地质量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耕地减少区多为耕地质量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耕地增加区则包括零散分布市区周边的高产田、以及张北坝上的低产田。其次,在耕地效率方面: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有6年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耕地总效率三者都达到最优;从空间变化看,耕地利用效率排名呈现南部提高、北部提高再南部提高的变化趋势。(3)从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看,河北省整体功能指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各功能指数趋势大体平稳,在某些年份略有波动。从空间变化看,多数地区经济功能指数增加,且呈现东南增加快与西北的态势;社会功能指数增加的县域由北部向南部转移;生态功能指数前10年减少,后20年有所增加,增加的县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三者关系看,河北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较高,处于低耦合阶段的县域数量较少,中耦合阶段的县域数量在减少,高耦合阶段的县域呈增加趋势,且由中部向南北两极扩散。(4)从耕地利用综合转型看,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转型时空差异明显。综合转型指数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耦合度和协调度一直处于高值阶段。从空间变化来看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转型指数大体为东南高、西北低,部分地区呈现“放射状”式分布格局;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自相关性,南部为高—高集聚区,北部地区有明显的低—低集聚。耕地利用综合转型的协调度和耦合度整体较高,但近年中部部分县域的耦合度有所降低。
张楠[5](2019)在《碳税政策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离不开能源政策的调控作用,能源政策在发挥节能减排作用同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成为一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使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以及构建脱钩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方法,在了解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探究能源消费碳排放与GDP间关系,进一步研究实施碳税政策对经济增长造成的短期影响。首先,对本文的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对河北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做深入的探讨分析,得出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和碳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的研究结果。其次,为深化对河北省现状的认识,选择了脱钩理论模型研究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十几年间三者关系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且经济增长率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再次,围绕本文的核心问题即碳税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效应,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GAMS软件中得到模拟结果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碳税政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且税率越高短期负面效应越明显。对比于已有研究,高税率下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降幅更为明显,其原因在于河北省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即在整个经济行业中工业占比较高且在能源消耗中高碳的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过高。最后,基于前文现状分析和研究结果,针对河北省碳税政策选择和能源发展提出了三方面的政策建议。面对河北省碳税政策选择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碳税税率并实施组合能源政策,推进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宏微观的全面调控。
李莉[6](2019)在《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进行经济生产活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资源。水资源在我国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使得缺水型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制约,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步增加,河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越发突显,不仅仅是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体质量差、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制约着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首先,本文对河北省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河北省的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水资源量短缺,水资源供需失衡的情况下,还面临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河北省的水资源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其次,本文利用VAR模型对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变动关系。随着用水效率的提升,经济增长过程中总用水量、第一产业用水量、第二产业用水量出现负增长,而第三产业用水量不断增加。第二产业用水量对GDP的预测方差贡献度最高,其他产业用水量对GDP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低;GDP对第三产业用水量的预测方差贡献度最高,对其他产业用水量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低。再次,本文通过构建水资源系统和经济系统指标体系,测度二者的综合发展评价值,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水资源系统的发展基本滞后于经济系统,二者耦合协调度逐步改善,但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琪[7](2019)在《基于STIRPAT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上升到需要被世界各国重视的程度,并且可能是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所面临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召开了被誉为“世界的转折点”的巴黎会议。在该会议上,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大国风范并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的重任,承诺在2030年前后达到碳排放峰值。之后,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提出了创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重点强调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中国正在有战略有部署的朝向低碳经济社会迈进。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情况各异,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分区域探索如何促进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河北省作为京津翼地区的产业承接地,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因而面对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以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未来碳排放达峰情况,目的是寻求适合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证河北省区域支撑国家对外承诺目标的完成。本文的研究主体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收集河北省数据,对经济、人口、城镇化进程、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得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区域的历年碳排放量,为之后的研究做数据铺垫。第二,应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增量进行因素分解,将时间段划分为一年和五年来分析各项指标的贡献值和贡献率。第三,在LMDI方法的基础上,将影响因素扩展为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技术水平、第二产业占比、煤炭消耗量占比六个要素,然后结合岭回归模型的优点来建立平稳的STIRPAT模型。第四,考虑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设定六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率以及该区域未来可能出现的四种情景,即惯性减排情景、发展减排情景、相对减排情景、绝对减排情景,并在每个情景下分别设置了至少四种可能的方案。将此作为预测方程的输入,以输出未来可能达峰时间和达峰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活动、人口规模、能源消费结构是河北省碳排放的正向驱动因素,技术进步是抵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经过STIRPAT模型的要素扩展之后,发现除了技术进步的系数为负,其余五个要素的系数为正,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河北省在2040年之前达到的峰值因不同的情景设置而不同,总体在2025年到2035年之间达到,其中最为合理的方案为相对减排情景下的方案一,即六个要素均以中等速度发展,在2030年前后达到碳排放峰值40956万吨,在该方案下既保证社会充满活力运行又能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证结果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关系,只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低碳理念与技术,保护环境的要求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最后根据峰值结果,有针对性的给出了五方面的减排策略。
赵俸一[8](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碳减排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而中国作为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正承受着与日俱增的碳减排压力。河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大省,且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能源资源消耗量较大,高能耗特征较显着,所以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有较高的份额。当前河北省的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增长往往引发旺盛的能源消费需求,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河北省的碳减排压力仍然较大。我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河北作为我国的碳排放大省,其未来的碳排放发展轨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碳减排成果,因此探究河北省碳减排发展路径意义深远。本文主要从河北省碳排放发展现状、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河北省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和河北省碳排放情景预测分析等方面出发,对河北省碳排放系统进行研究。首先,依据河北省能源统计局及国家统计年鉴相关能源数据,对河北省2000-201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从河北省人口现状、经济发展现状、能源消耗现状和碳排放量现状对河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其次,通过扩展的LMDI模型对河北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测算了各影响因素对河北省碳排放的贡献度,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促进河北省碳排放的上升,而农村人口占比的增加和各产业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将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进而,基于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及系统动力学的相关思想理论,构建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从而建立河北省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和测试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运用模型对河北省碳排放系统进行情景预测,对河北省2017-2030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对河北省碳排放起促进或是抑制作用,对河北省碳排放系统设定不同的发展情景,研究发现择优选择经济增长、人口数量和城镇化水平处于较高的增长速度的同时,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源强度处于中等的下降速度,有利于河北省的低碳发展。基于不同情景对比分析对河北省未来碳排放量的影响,结合河北省发展现状,为河北省低碳发展提供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和技术创新低碳化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杨帆[9](2019)在《基于IGWO-SVM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情景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近年来雾霾频发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河北省是雾霾高发地区,也是“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区域之一,考虑到碳排放现象是引起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河北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和预测量的研究意义重大。同时,河北省是京津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定位、能源政策、产业结构等因素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相关。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和更多环境的约束条件,对河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地筛选和确定,定量研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并在不同协同程度下预测碳排放量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河北省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在控制河北省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保障京津冀顺利实现中长期的协同规划目标。在本文中,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而,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研究河北省在此背景下的功能定位以及碳排放变化情况,从宏观上把握河北省碳排放情况。通过对河北省的定位和现状分析,为之后研究碳排放影响因素和设置控制碳排放的情景提供依据。本文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预测河北省碳排放的体系,通过碳排放影响因素“分级筛选”、改进的智能算法模型构建、情景预测三阶段对河北省2017-2025年的碳排放量。第一阶段,运用SPIRPAT和岭回归方法对1995年至2016年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分级筛选出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城市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交通水平、技术因素。第二阶段,首次构建基于差分进化改进灰狼混合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IGWOSVM),分析分级筛选出的因素对基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依据河北省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目标及实际情况定义了基准协同、规划协同和高度协同三种不同情景,并基于不同情景对2017-2025年河北省碳排放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到2025年,在基准协同情景下,河北省碳排放量为36463万吨;规划协同情景下为33270万吨;高度协同情景下为30632万吨。基于预测结果,本文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为河北省制定碳排放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碳排放。
丁一[10](2019)在《基于LEAP模型的能源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候问题是目前全球最为关切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气候变暖问题。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环境问题加剧,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河北省能源消耗长期以煤炭为主导,能源结构不合理,长此以往,高能耗、大排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故而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成为河北省低碳减排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探寻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成为当前工作之重。首先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界定了文章中能源结构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内涵,阐述情景分析法的定义、特点及步骤,对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简称LEAP)模型和模块构成进行了介绍,并说明LEAP模型的特点以及使用LEAP模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的地理环境、能源资源状况、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整体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从能源消费总量、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部门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进程五个方面介绍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从碳排放总量特征及分部门碳排放情况介绍了河北省碳排放现状;然后对河北省各个部门相关规划进行了梳理。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构建LEAP-Hebei模型,并设定了基准情景、能源结构调整情景、能效提高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该模型以2015年为基年,预测不同情景下河北省2016年至2030年的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对不同情境下能源需求情况、不同情景下碳排放情况、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下河北省减排情况等3个方面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情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最后,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建立稳定高效优质的能源供应渠道、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结构调整、居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电力发展和电源结构调整、工业部门能源结构调整和建立能源结构优化政策体系等6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二、2001年河北省经济增长趋势预测与政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河北省经济增长趋势预测与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政支出 |
2.1.2 财政扶贫支出 |
2.1.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效率理论 |
2.2.2 多层次理论 |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
2.2.4 决策科学理论 |
2.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方法 |
2.3.1 多层线性模型 |
2.3.2 倾向得分匹配 |
2.3.3 数据包络分析 |
2.3.4 随机前沿分析 |
2.3.5 因子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特征及扶贫进展 |
3.1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界定 |
3.2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 |
3.2.1 河北省燕太片区基本贫困特征 |
3.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特殊性 |
3.3 燕太片区扶贫历程及扶贫政策梳理 |
3.3.1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立前的扶贫 |
3.3.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确立——新时期精准扶贫阶段 |
3.4 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 |
3.4.1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4.2 河北省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层线性模型 |
4.1 多层线性模型 |
4.1.1 多层线性模型的一般形式 |
4.1.2 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步骤 |
4.1.3 多层线性模型的优点 |
4.2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性特征 |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研究假设 |
4.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实证检验 |
4.4.1 零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2 微观变量的随机系数模型估计 |
4.4.3 全变量的完整模型估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与匹配种类 |
5.1.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 |
5.1.2 倾向得分匹配种类 |
5.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模型设定 |
5.2.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匹配方式 |
5.2.3 稳定性检验 |
5.3 实证检验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数据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 |
6.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模型设定 |
6.1.1 三阶段DEA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的适用性 |
6.1.2 三阶段SBM-DEA模型设定 |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数据来源 |
6.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处理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三阶段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6.3.2 三阶段技术效率分解分析 |
6.3.3 区域效率差异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
7.1 适度扩大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规模 |
7.1.1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支撑 |
7.1.2 推动财政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
7.1.3 创新财政扶贫投资方式 |
7.2 调整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结构 |
7.2.1 优化财政产业扶贫支出结构 |
7.2.2 强化人力资本的财政投资 |
7.2.3 推进片区城镇化进程 |
7.2.4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财政扶贫支出策略 |
7.3 优化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决策管理 |
7.3.1 提高基层财政分权度 |
7.3.2 严格财政扶贫绩效审计 |
7.4 创新片区财政扶贫支出长效机制 |
7.4.1 构建过渡期财政扶贫退出长效机制 |
7.4.2 完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 |
7.4.3 构建财政扶贫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简介 |
1.4 基本内容与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京津冀协同发展概述 |
2.2 文化旅游竞争力概述 |
2.2.1 文化旅游概述 |
2.2.2 竞争力概述 |
2.2.3 文化旅游竞争力概述 |
2.3 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
2.3.1 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2.3.2 旅游业竞争力量化评价 |
2.3.3 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
3.1 京津冀文化旅游业简介 |
3.1.1 北京市文化旅游业简介 |
3.1.2 天津市文化旅游业简介 |
3.1.3 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简介 |
3.2 京津冀文化旅游业现状 |
3.2.1 市场状况方面 |
3.2.2 旅游景区方面 |
3.2.3 机遇与政策方面 |
3.3 河北省文化旅游业市场走势预测 |
3.3.1 河北省旅游接待人数预测 |
3.3.2 河北省旅游收入预测 |
3.4 基于PSR理论的河北省旅游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文化旅游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城市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级体系 |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指标的选取 |
4.1.3 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 |
4.1.4 指标说明 |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4 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文化旅游业动态分析 |
5.1 2010-2019年河北省文化旅游业动态分析 |
5.1.1 评价指标体系 |
5.1.2 补充指标说明 |
5.1.3 熵权法简述 |
5.1.4 评价指标权重 |
5.1.5 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综合评价 |
5.2 提高河北省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2020-2050年河北省劳动力供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相关研究 |
2.劳动力供给预测的相关研究 |
3.劳动力需求预测及资本存量核算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内容与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二、河北省劳动力供求变动的历史和现状 |
(一)河北省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历史和现状 |
1.河北省劳动年龄人口 |
2.河北省劳动力参与率 |
(二)河北省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历史和现状 |
1.河北省从业人员城乡分布 |
2.河北省从业人员产业分布 |
(三)小结 |
三、河北省劳动力供给预测 |
(一)人口预测方法及基期人口 |
1.预测方法 |
2.基期人口的确定 |
(二)人口预测参数假设 |
1.生育参数 |
2.死亡参数 |
3.迁移参数 |
(三)河北省分年龄、性别人口预测结果 |
(四)河北省劳动力供给预测结果 |
(五)河北省未来劳动力供给状况分析 |
1.河北省未来总人口及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
2.河北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趋势 |
3.河北省全面二孩政策对未来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六)小结 |
四、河北省劳动力需求预测 |
(一)需求函数模型及参数简介 |
(二)基础数据的获取及整理 |
1.河北省历史资本存量的核算 |
4.基础数据的整理 |
(三)实际C-D生产函数模型求解 |
(四)劳动力需求预测参数设定 |
1.经济增长率 |
2.TFP增长率 |
(五)河北省劳动力需求预测结果 |
(六)河北省未来劳动力需求状况分析 |
1.河北省未来分产业劳动力需求变化趋势 |
2.河北省未来劳动力供求匹配变化趋势 |
(七)小结 |
五、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河北省耕地利用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研究 |
1.3.2 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 |
1.3.3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 |
1.3.4 研究进展评述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自然资源概况 |
1.4.2 社会经济概况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土地利用转型 |
2.1.2 耕地利用转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利用转型理论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2.2.3 农业区位理论 |
2.2.4 供给需求理论 |
2.2.5 地域分异理论 |
3 河北省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研究 |
3.1 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分析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耕地转换来源分析方法 |
3.1.3 耕地利用转型幅度 |
3.1.4 耕地利用转型速度 |
3.1.5 热点分析 |
3.2 耕地数量转换来源分析 |
3.2.1 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布 |
3.2.2 耕地转换来源分析 |
3.3 耕地数量时空演变特征 |
3.3.1 河北省耕地数量时间变化 |
3.3.2 河北省耕地数量空间变化 |
3.4 非粮占比时空演变特征 |
3.4.1 河北省非粮占比时间变化 |
3.4.2 河北省非粮占比空间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 |
4.1 河北省耕地质量转型研究 |
4.1.1 耕地质量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2 土壤质量评价的AHP模型构建 |
4.1.3 耕地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
4.1.4 河北省耕地增减区质量分布 |
4.2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率转型研究 |
4.2.1 耕地利用效率数据来源 |
4.2.2 耕地利用效率的DEA模型建立 |
4.2.3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率时间变化 |
4.2.4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 |
4.2.5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变化 |
4.3 章节小结 |
5 河北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 |
5.1 数据来源 |
5.2 指标的确立 |
5.2.1 经济功能 |
5.2.2 社会功能 |
5.2.3 生态功能 |
5.3 耕地各功能指数权重确定 |
5.4 数据处理 |
5.4.1 数据标准化 |
5.4.2 耕地利用功能指数 |
5.4.3 耕地利用功能耦合度 |
5.5 河北省耕地利用功能时间变化 |
5.6 河北省耕地利用功能空间变化 |
5.6.1 耕地经济功能空间变化 |
5.6.2 耕地社会功能空间变化 |
5.6.3 耕地生态功能空间变化 |
5.6.4 耕地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度空间变化 |
5.7 章节小结 |
6 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转型评价 |
6.1 指标体系构建 |
6.2 指标权重确定 |
6.3 标准化及数据处理 |
6.3.1 综合转型指数 |
6.3.2 空间自相关 |
6.3.3 综合转型耦合度 |
6.3.4 综合转型协调度 |
6.4 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转型时间变化 |
6.4.1 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转型时间变化 |
6.4.2 耕地利用综合转型耦合度与协调度时间变化 |
6.5 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转型空间变化 |
6.5.1 耕地利用综合转型空间变化 |
6.5.2 耕地利用综合转型变化的空间特征 |
6.5.3 耕地利用综合转型耦合度空间变化 |
6.5.4 耕地利用综合转型协调度空间变化 |
6.6 章节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2.1 建议 |
7.2.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含致谢) |
(5)碳税政策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模型方法 |
2.1 能源和能源政策的内涵 |
2.1.1 能源的概念与分类 |
2.1.2 能源政策的概念 |
2.2 碳税政策相关理论 |
2.2.1 碳税政策的经济依据 |
2.2.2 碳税政策对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作用 |
2.3 相关模型方法 |
2.3.1 脱钩理论模型 |
2.3.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 |
3.1 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
3.1.1 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
3.1.2 河北省能源消费强度的现状 |
3.1.3 河北省能源消费的行业比较 |
3.2 河北省碳排放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4.1 模型选择和构建 |
4.2 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
4.3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4.4 实施碳税政策的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税政策对河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模拟分析 |
5.1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 |
5.1.1 生产模块 |
5.1.2 机构模块 |
5.1.3 均衡模块 |
5.1.4 宏观指标模块 |
5.1.5 动态机制模块 |
5.2 数据处理及模型检验 |
5.2.1 数据基础 |
5.2.2 设定参数 |
5.2.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3 碳税政策影响效应的模拟分析 |
5.3.1 基准情景设定 |
5.3.2 碳税政策影响效应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河北省碳税政策选择及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因地制宜选择碳税税率 |
6.2 实施组合能源政策 |
6.2.1 增强能源价格约束 |
6.2.2 完善补贴政策 |
6.3 节能与优化能源结构 |
6.3.1 宏观层面 |
6.3.2 中观层面 |
6.3.3 微观层面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现状 |
1.3.1 水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1.3.2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
1.3.3 水资源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
1.3.4 综述小结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水资源利用概念 |
2.1.2 经济增长概念 |
2.1.3 耦合概念 |
2.1.4 耦合协调度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资源经济学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3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3 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 |
3.1 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
3.2 河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 |
3.2.1 河北省水资源总量现状 |
3.2.2 河北省供水现状 |
3.2.3 河北省用水现状 |
3.2.4 河北省用水效率现状 |
3.2.5 河北省水资源管理政策现状 |
3.3 河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3.3.2 水污染严重 |
3.3.3 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
4 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 |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理论 |
4.1.1 VAR模型构建 |
4.1.2 平稳性检验 |
4.1.3 协整检验 |
4.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1.5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
4.2 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 |
4.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2.4 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
4.2.5 方差分解分析 |
5 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5.1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
5.1.1 评价体系构建 |
5.1.2 评价方法 |
5.2 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 |
5.2.1 指标权重测算结果 |
5.2.2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
6 研究结论 |
7 政策建议 |
7.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
7.2 提升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总量 |
7.3 维持水资源开发总量,积极开拓其他水源 |
7.4 政府强化节水管理,全面实施节水战略 |
7.5 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STIRPAT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低碳经济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应用模型 |
2.2.1 LMDI方法 |
2.2.2 STIRPAT模型 |
2.2.3 岭回归 |
2.2.4 情景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碳排放现状分析 |
3.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1.1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
3.1.2 经济发展水平 |
3.1.3 收入消费水平 |
3.2 能源消耗现状 |
3.2.1 各个产业及居民能源消耗现状 |
3.2.2 重点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费 |
3.3 碳排放现状 |
3.3.1 碳排放量核算 |
3.3.2 碳排放量现状及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分析 |
4.1 碳排放因素分解 |
4.1.1 因素分析 |
4.1.2 模型构建 |
4.1.3 结果分析 |
4.2 STIRPAT模型构建 |
4.2.1 STIRPAT模型拓展 |
4.2.2 数据共线性检验 |
4.2.3 岭回归 |
4.2.4 历史数据拟合 |
4.2.5 岭回归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碳排放达峰值与达峰时间预测 |
5.1 碳排放影响因素参数设置 |
5.1.1 情景设计思路 |
5.1.2 参数设置 |
5.2 碳排放情景设计与描述 |
5.3 碳排放预测结果与分析 |
5.3.1 碳排放情景预测分析 |
5.3.2 碳排放情景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河北省碳排放峰值控制建议 |
6.1 适度引导人口增长与流动 |
6.2 力促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
6.3 科学规划能源供给与引领新型消费模式 |
6.4 逐步构建低碳技术系统 |
6.5 产业结构再升级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碳排放预测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碳排放相关理论 |
2.2.1 低碳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 碳排放研究方法 |
2.2.1 碳排放因素分解方法 |
2.2.2 系统动力学方法 |
2.2.3 情景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碳排放发展现状 |
3.1 河北省碳排放的间接影响现状 |
3.1.1 河北省人口现状 |
3.1.2 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
3.1.3 河北省能源消耗现状 |
3.2 河北省碳排放的直接影响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MDI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因素分析 |
4.1 河北省碳排放的LMDI模型分解 |
4.2 数据来源 |
4.3 河北省碳排放因素分析 |
4.3.1 河北省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
4.3.2 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5.1 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
5.2 河北省碳排放系统模型的构建 |
5.2.1 系统边界和建模的目的 |
5.2.2 因果关系图 |
5.2.3 模型的构建 |
5.3 河北省碳排放系统模型的检验 |
5.3.1 直观检验 |
5.3.2 运行检验 |
5.3.3 历史检验 |
5.3.4 灵敏度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河北省碳排放系统情景预测分析 |
6.1 情景设计 |
6.1.1 设计思路 |
6.1.2 情景指标的参数设置 |
6.1.3 情景设定 |
6.2 河北省碳排放系统情景预测分析 |
6.2.1 驱动因素低速发展情景 |
6.2.2 驱动因素中速发展情景 |
6.2.3 驱动因素高速发展情景 |
6.2.4 抑制因素低速发展情景 |
6.2.5 抑制因素中速发展情景 |
6.2.6 抑制因素高速发展情景 |
6.3 河北省碳排放系统情景选择 |
6.4 河北省低碳发展策略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基于IGWO-SVM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情景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文献 |
1.2.2 有关碳排放预测方法的文献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碳排放相关理论 |
2.1.1 碳排放概念 |
2.1.2 碳排放测算方法 |
2.2 碳排放预测方法 |
2.2.1 经典模型 |
2.2.2 智能预测方法 |
2.2.3 组合预测方法 |
2.3 河北省相关政策分析及发展定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 |
3.1.1 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 |
3.1.2 河北省能源消费特征 |
3.2 基于能源消费的河北省碳排放量测算 |
3.2.1 碳排放测算方法 |
3.2.2 测算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河北省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的分级筛选 |
4.2.1 影响因素的初步筛选 |
4.2.2 STIRPAT模型二次筛选影响因素 |
4.2.3 岭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经济因素 |
4.3.2 人口因素 |
4.3.3 城市发展水平 |
4.3.4 产业结构因素 |
4.3.5 能源结构因素 |
4.3.6 交通水平 |
4.3.7 技术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IGWO-SVM混合算法的河北省碳排放预测模型构建 |
5.1 IGWO-SVM预测模型构建思路 |
5.2 基于灰狼向量机的碳排放预测模型 |
5.2.1 灰狼算法概述及原理 |
5.2.2 改进灰狼算法 |
5.2.3 支持向量机原理 |
5.2.4 IGWO-SVM模型 |
5.3 预测模型实例测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碳排放情景预测 |
6.1 情景分析基本思路 |
6.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影响因素情景设定 |
6.2.1 设定情景定义 |
6.2.2 设定情景参数 |
6.3 不同情景下河北省碳排放预测 |
6.3.1 预测结果 |
6.3.2 情景预测结果分析 |
6.4 碳排放减排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基于LEAP模型的能源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源结构研究现状 |
1.2.2 碳排放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能源相关理论 |
2.1.1 能源分类 |
2.1.2 能源结构调整 |
2.2 情景分析法 |
2.3 LEAP模型 |
2.3.1 LEAP模型简介 |
2.3.2 LEAP模型模块介绍 |
2.3.3 LEAP模型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现状 |
3.1 河北省整体状况 |
3.1.1 地理环境 |
3.1.2 能源资源状况 |
3.1.3 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 |
3.2 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
3.2.1 能源消费总量 |
3.2.2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
3.2.3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
3.2.4 能源消费部门结构 |
3.2.5 能源结构优化进程 |
3.3 河北省碳排放现状 |
3.4 河北省相关规划梳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LEAP-Hebei模型构建与情景设置 |
4.1 基本假设条件 |
4.1.1 经济发展假设 |
4.1.2 人口情况假设 |
4.2 模型的模块设计 |
4.3 LEAP-Hebei模型的情景设置 |
4.3.1 基准情景 |
4.3.2 能源结构调整情景 |
4.3.3 能效提高情景 |
4.3.4 综合发展情景 |
4.4 模型的计算公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LEAP-Hebei模型模拟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
5.1 LEAP-Hebei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5.1.1 不同情景下能源需求情况 |
5.1.2 不同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
5.1.3 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下河北省减排情况 |
5.2 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建议 |
5.2.1 建立稳定、高效、优质的能源供应渠道 |
5.2.2 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结构调整 |
5.2.3 居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 |
5.2.4 电力发展和电源结构调整 |
5.2.5 工业部门能源结构调整 |
5.2.6 建立能源结构优化政策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四、2001年河北省经济增长趋势预测与政策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D]. 孙颖鹿. 河北大学, 2021(09)
-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研究[D]. 聂再冉.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6)
- [3]2020-2050年河北省劳动力供求预测研究[D]. 王帅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河北省耕地利用转型研究[D]. 赵倩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碳税政策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张楠. 燕山大学, 2019(03)
- [6]河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李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基于STIRPAT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D]. 王琪.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8]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预测研究[D]. 赵俸一.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9]基于IGWO-SVM模型的河北省碳排放情景预测研究[D]. 杨帆.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10]基于LEAP模型的能源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碳排放影响研究[D]. 丁一.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