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田天[1](2020)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肾病的临床相关性及中药对AMPK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从眼科角度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与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分期相关性。2.通过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组织发生病变的机制。3.基于AMPK通路观察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和肾脏组织病变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消渴目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辅助检查完整的患者230例,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01例。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分期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Ⅰ-Ⅵ期,其中Ⅰ-Ⅲ期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DR组),Ⅳ-Ⅵ期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根据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肾病组(NK组)和有糖尿病肾病组(DKD组),进一步根据CKD临床分期将DKD组分为1-2期(K1组),3-5期(K2组)。研究DR分期与肾病分期、临床一般资料、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方法选购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40只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55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高、中、低剂量组),用柴归汤加减方对大鼠进行灌胃,周期为24周。期间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每4周1次监测大鼠体重、随机血糖。灌胃24周后处死大鼠,取出视网膜与肾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及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与自噬情况,RT-PCR测定视网膜及肾组织中AMPK、Beclin-1、LC3的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结果1)BDR组104例,PDR组126例,其中BDR组中男55例,女49例,PDR组中男74例,女52例,性别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374);年龄、DM发病年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高血压病程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年龄,尤其是DM发病年龄与DR分期具有相关性,DM发病年龄越早、年龄越小DR程度越严重。PDR组中高血压病程较短。肾功能相关指标与DR分期具有相关性,PDR组肾功能更差。2)23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BDR组(Ⅰ-Ⅲ期)中NK组99例(95.2%),K1 组 4 例(3.8%),K2 组 1 例(1.0%);PDR 组(Ⅳ-Ⅵ 期)中 NK 组 107例(84.9%),K1 组 14 例(11.1%),K2 组 5 例(4.0%)。BDR 组与 PDR 组之间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R分期(Ⅰ-Ⅵ期)与DKD分组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0.168,P=0.011;Kendall分析相关系数=0.944,P=0.000<0.01。因此,可以认为DR与DKD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提示DR分期与DKD分期具有正相关性,PDR组肾脏病变程度明显加重。但是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不一定都合并糖尿病肾病。3)DR分期与年龄、DM发病年龄、高血压病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79,-0.253,-0.133,其中年龄、DM发病年龄的P<0.01,高血压病程的P<0.05。提示年龄、DM发病年龄偏小,高血压病程较短的患者DR分期增加。4)DR分期与血β 2-MG和尿素氮之间不具有相关性;DR分期与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和肌酐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215,0.295,0.262,0.206,0.270,0.204,P 均小于 0.01。说明随DR分期的发展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四项、肌酐也在变化,呈升高趋势。2.实验结果1)体重、血糖:不同时间点之间(4w、8w、12w、16w、20w、24w)大鼠体重存在显着差异(P<0.01)。组内比较发现,4w后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之间体重存在显着差异(P<0.01)。24w时,中剂量组优势显现,与模型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明显增加。对比灌胃组大鼠血糖控制情况,可以看到中剂量组在4w-12w血糖控制效果最佳。2)HE染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略微增厚、弥漫性系膜基质增宽,纤维化严重,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肾小囊增大,肾小管局灶扩张伴上皮细胞空泡样改变;肾间质明显纤维化并伴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明显变薄,细胞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体积明显缩小,毛细血管有扩张,管腔增粗,有空泡形成;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的毛细血管有扩张,腔内有红细胞;内界膜、神经纤维层组织有水肿,网状结构变得疏松,感光细胞层排列疏松,色素上皮层中毛细血管管腔明显扩张,腔内有红细胞,且部分红细胞渗漏到血管以外的组织中。证实DM大鼠肾组织及视网膜的病变。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肾组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AMPK、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受到抑制,阳性表达细胞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肾组织AMPK、Beclin-1、LC3-Ⅱ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模型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肾组织AMPK降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组织Beclin-1、LC3-Ⅱ与中剂量组相比,模型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糖状态下大鼠肾组织AMPK、Beclin-1、LC3-Ⅱ表达被抑制,柴归汤加减方可能通过激活肾组织AMPK,使自噬表达增加,改善高糖状态下大鼠肾组织病变程度。视网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AMPK、Beclin-1、LC3-Ⅱ活性受到抑制,阳性表达细胞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视网膜AMPK、Beclin-1、LC3-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AMPK、Beclin-1、LC3-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视网膜LC3-Ⅱ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柴归汤加减方可能通过激活视网膜AMPK,使灌胃组自噬表达增加,从而改善高糖状态下大鼠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性:AMPK、Beclin-1、LC3-Ⅱ指标在视网膜与肾组织表达的AO值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2,0.872,0.782。提示AMPK、Beclin-1、LC3-Ⅱ指标在视网膜与肾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4)PCR结果肾组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MPK、Beclin-1、LC3-Ⅱ的mRNA表达均偏低,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灌胃组AMPK、Beclin-1、LC3-Ⅱ的mRNA表达均升高,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中剂量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AMPK、LC3-Ⅱ的mRNA表达均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与中剂量组相比,模型组Beclin-1的mRNA表达下降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AMPK、Beclin-1、LC3-Ⅱ mRNA相对表达量被抑制,柴归汤加减方可能通过增加肾组织AMPK mRNA相对表达量使自噬表达增加,进而减轻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病变程度。视网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MPK、Beclin-1、LC3-Ⅱ的mRNA表达均偏低,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灌胃组AMPK、Beclin-1、LC3-Ⅱ的mRNA表达均升高,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中剂量相比,AMPK、LC3-Ⅱ的mRNA表达模型组、低剂量组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与中剂量相比,Beclin-1的mRNA表达模型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高糖状态下大鼠视网膜AMPK、Beclin-1、LC3-Ⅱ mRNA相对表达量相对正常大鼠mRNA相对表达量被抑制,柴归汤加减方可增加AMPK mRNA相对表达,从而改善高糖状态下大鼠视网膜病变程度,且其可能机制是自噬。结论: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糖尿病肾病分期之间呈正相关。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在所占比例显着升高,且肾病程度更加严重。但是并非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都合并糖尿病肾病。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和肌酐呈正相关,与年龄、DM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因此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早,视网膜病变越严重的患者,肾功能的各项指标也越严重。3.AMPK、Beclin-1、LC3-Ⅱ蛋白在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及肾脏组织中表达水平降低,柴归汤加减方能通过增加肾组织及视网膜中AMPK的表达调节自噬,从而改善DM大鼠视网膜和肾组织病理结构。
邸莎[2](2020)在《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视网膜血管并发症,仍是导致许多国家DM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 DR 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DR在DM患者中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使患者、医者更清楚认知到DR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关键性。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结合导师仝小林院士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经验,采用益气通络方对无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进行早期干预,从血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整体层面和视网膜、胰腺组织病理学、β 细胞功能、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及 p38 MAPK相关通路等微观层面,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共同观察早期采用益气通络方对延缓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探讨其内在机制,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差异,为在“态靶因果”、“早期治络、全程通络”思想指导下,提出益气温经通络法治疗T1DM“气虚络瘀”之态以防治DR提供科学依据,阐释科学内涵。研究目的:1.观察益气通络方在改善T1DM大鼠血糖、血脂、损伤胰岛组织、调节β细胞功能以及关键蛋白中的作用,从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受损胰腺组织角度,探讨益气通络方延缓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整体作用及减轻胰腺损害,进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2.观察益气通络方在缓解T1DM大鼠血清、视网膜中氧化应激、炎症相关指标中的作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减轻T1DM大鼠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3.观察益气通络方在减少T1DM大鼠视网膜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漏量、提高关键紧密连接表达、减轻视网膜病理形态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改善BRB及视网膜组织损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4.观察益气通络方在降低T1DM大鼠视网膜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p38 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表达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RC2/p38 MAPK/MMP-9/VEGFR通路,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变性以及新生血管,从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研究方法: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10只,从中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mg/kg诱导T1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1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益气通络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每组25只。于造模成功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益气通络方、活血通络方灌胃用量分别为7、2 g/kg/d,羟苯磺酸钙为0.25 g/kg/d,胰岛素皮下注射1.5 IU/d,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周。2.每两周测量大鼠体重以及随机血糖,于病程12周进行取材,检测相关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全血HbAlc,血清糖(FBG)、脂(CHO、TG、HDL-c、LDL-c、VLDL-c),观察各组大鼠糖脂代谢的差异;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腺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岛自细胞功能、病理形态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胰腺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葡萄糖转运蛋白 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维持葡萄糖稳态关键蛋白的差异。3.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ROS、iNOS、NO、MDA,SOD、GSH、CAT)、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NF-kB p65、TNF-a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整体血清及局部视网膜氧化应激、炎症水平的差异。4.利用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视网膜石蜡切片HE/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及血管病变的差异。5.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各组大鼠EB渗漏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BRB以及关键紧密连接的差异。6.Western blot、RT-PCR 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 PRC2、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表达,观察各组大鼠 PRC2/p38 MAPK/MMP-9/VEGFR 通路蛋白、mRNA表达的差异。研究结果:1.对T1DM大鼠体重、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重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改善了 T1DM大鼠一般状态,胰岛素组效果最优,两方联用胰岛素优于两方单用。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大鼠各时间段体重增长幅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用药组无差异。(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增长幅度明显增大,糖指标(HbA1c、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活血通络组于用药2周时有明显降糖作用,除两方单用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外,其余用药组均于4周时呈现降糖效果;12周时除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其余用药组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糖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6组用药组随机血糖增长幅度均螺旋式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不同程度降低了 HbA1c,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降低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指标(CHOL、TG、HDL-c、LDL-c、V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CHOL、HDL-c、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益气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活血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优于两方单用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脂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AUC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胰岛萎缩,胰岛细胞分布杂乱,一侧细胞增生,核密集排列。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损伤胰岛细胞,萎缩程度变轻,胰岛细胞分布较规则。(6)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与羟苯磺酸钙联用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2.对T1DM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ROS、iNOS、NO、MDA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益气通络组MDA外,各用药组ROS、iNOS、NO、MDA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优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及联用羟苯磺酸钙次之。(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CA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提高了 SOD、GSH、CAT水平。(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两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TNF-a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kB p65蛋白表达略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益气通络组TNF-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晶体混浊,眼底四周模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动静脉之比变小。各用药组大鼠晶体混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缓解。(2)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各层细胞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内界膜肿胀、增厚,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各用药组不同程度减轻了视网膜病理变化,各层细胞排列较规则,内界膜变薄、肿胀减轻,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减少。(3)PAS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内界膜肿胀、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周细胞减少。各用药组视网膜内界膜较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减少。4.对T1DM大鼠BRB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B渗漏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B渗漏量均下降。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与两方单用疗效接近。(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Z0-1、Occludin、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活血通络组Claudin 5 mRNA表达明显降低外,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5.对T1DM大鼠p38 MAPK相关通路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下降。整体而言,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胰岛素组效果最差。(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以上指标mRNA表达水平。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差于两方单用组,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组最差。研究结论:1.T1DM大鼠于病程12周时,视网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BRB破坏,已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2.T1DM大鼠造模成功同时给予中西医不同干预方式,以早期防治DR发生发展。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即PRC2/p38 MAPK/MMP-9/VEGFR)方面效果最优,是早期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内在机制。3.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作用优于益气通络方单用、活血通络方及其联用胰岛素,为在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活血通络法,对T1DM患者进行整体辨证治疗,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治DR提供实验依据。4.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可调节T1DM大鼠糖脂代谢,改善胰腺损害,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可能是防治DR发生发展的另一原因。5.单用胰岛素虽能明显降糖,改善炎症及氧化应激,但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方面明显次于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证实了单纯采用胰岛素降糖不能完全延缓DR发生及恶化程度。
李豪[3](2020)在《姜黄素对血糖波动诱导RPE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研究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含量升高有关,也与体内血糖水平的波动有密切联系。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不稳定状态对各组织造成的损伤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对波动性高糖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研究甚少。研究目的:研究姜黄素(Curcumin,Cur)对波动高糖条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RPE)的保护作用,为DR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ARPE-19细胞培养至对数期,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胞分成正常组(Normal glucose,NG)、波动高渗组(Osmotic control,OC)、高糖组(High glucose,HG)、波动高糖组(Intermittent high glucose,IHG)、血糖波动+低浓度给药组(10μg/ml姜黄素)、血糖波动+中浓度给药组(20μg/ml姜黄素)、血糖波动+高浓度给药组(40μg/ml姜黄素)。细胞分组培养3天后于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CCK-8法评估各组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内ROS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TNF-α、IL-1β含量。研究结果:1.正常组(NG)细胞形态呈长梭形,形态清晰,细胞接连紧密,成片生长。波动高渗组(OC)中部分细胞呈卵圆形,但大部分细胞形态完整,与正常组相同。高糖组(HG)及波动组(IHG)中只有少数细胞呈正常的长梭形,且波动组中大部分细胞形态不完整。随着姜黄素含量的增加,细胞逐渐趋于正常,当达到40μg/m L时细胞大部分呈梭形,形态完整,提示此组细胞在波动高糖条件下的损伤最小。2.NG、HG、IHG三组细胞活力依次降低(P<0.05),OC组与NG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组随着姜黄素浓度增加细胞活力增加,较IGH组显着增加(P>0.05)。3.NG、HG、IHG三组细胞内ROS水平依次升高(P<0.05),OC组与NG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组ROS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P>0.05)4.NG、HG、IHG三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浓度依次升高(P<0.05),OC组与NG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组TNF-α、IL-1β浓度随姜黄素浓度增加而降低(P>0.05)。研究结论:波动高糖可使ARPE-19活力下降,氧化应激水平提高,TNF-α、IL-1β等炎性因子过表达。波动高糖造成的细胞损害与渗透压的变化无关。姜黄素可有效抑制波动高糖条件下的ARPE-19受到的损害。
范迅捷[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KK-Ay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与转录组学技术,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KK-Ay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本课题选取6周龄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KK-Ay小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DM组)、复方丹参滴丸低剂量组(CL组,13.5 mg/kg/d)、复方丹参滴丸中剂量组(CM组,27 mg/kg/d)及复方丹参滴丸高剂量组(CH组,40.5 mg/kg/d),同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NC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均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小鼠尾静脉取血测随机血糖,连续2次随机血糖>13.9 mmol/L,则认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每天各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复方丹参滴丸浸膏灌胃,DM组和NC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12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测试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利用小鼠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小鼠海马体积变化。处死小鼠后,立即分离留取小鼠海马组织标本,一部分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等,用于海马组织形态学观察,另一部分应用转录组学对小鼠海马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在TTD、DrugBank、OMIM、GAD、PharmGKB 和 DisGeNET 等 6 个数据库中分别检索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基因;采用TSMSP数据库检索复方丹参滴丸所含的3味中药(丹参、三七和冰片),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各个有效成分的靶基因,利用Cytoscape3.7.1软件及其插件对靶基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基因本体论分析及KEGG通路注释分析,完成“成分-靶点-通路-疾病”可视化网络创建。最后将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相结合,并用小鼠海马组织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各周龄KK-Ay小鼠的体重、随机血糖均高于NC组(P<0.001);和DM组相比,各给药组的体重下降(P<0.05),血糖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DM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01);与DM组小鼠相比,CL、CM和CH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3.小鼠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KK-Ay小鼠海马可见低信号区,且DM组小鼠海马体积显着减小(P<0.001);与DM组相比,CM、CH组小鼠海马体积增加(P<0.05)。4.与NC组相比,DM组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增高(P<0.01);与DM组相比,各给药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的下降(P<0.05)。5.通过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的HE染色、尼氏染色和透射电镜图像,DM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层次紊乱,可见大量形态异常细胞,尼氏小体减少。神经元细胞核膜皱缩,核仁深染边集,线粒体肥大肿胀,可见空泡变性。而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病理状态与DM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6.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得到复方丹参滴丸各个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121个。通过检索 TTD、DrugB ank、OMIM、GAD、PharmGKB 和 DisGeNET 等6个疾病基因相关数据库,得到219个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疾病靶点。据此构建了复方丹参滴丸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潜在靶标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并进行GO分析、KEGG分析,主要涉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利用NIMNT数据库中的疾病分析功能,富集复方丹参滴丸可能的适应症一一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等。7.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 NC组、DM组和CM组小鼠海马的mRNA表达谱;通过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注释,131条由网络药理学预测的信号通路与136条经高通量测序预测的信号通路相交集的通路有7条。查阅相关文献,选取其中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关联性较高的Toll样受体通路进行初步验证。与NC组相比,DM组TLR-4、MyD88及NF-κB p65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而与DM组相比,各给药组的上述基因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改善KK-Ay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牟雷[5](2020)在《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类型以2型糖尿病为主,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可通过高糖损伤血管内皮,刺激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血管重构,从而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西方医学中的“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相类似,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归纳为消渴病病变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气阴两虚,络阻血瘀”是贯穿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疗效性。中医学自古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说,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因此运用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性指标及主动脉形态、主动脉中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蛋白表达和miR-126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冠心通络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推广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条件下喂养65只雄性SD大鼠,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和动物房饮用水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高脂乳制+蔗糖水三联法喂养,连续喂养6周后称量体质量,若体质量≥空白组体质量均值+2倍标准差者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选择符合食源性肥胖的大鼠予以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STZ 28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组于注射STZ后7天、14天、21天、28天经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连续4次空腹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现象者确定为2型糖尿病大鼠。然后将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给予冠心通络方灌胃,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一共干预12周。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精神状况,如体毛色泽变化情况、摄食量、饮水量情况及活动情况。实验结束后测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测量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测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量尿微量白蛋白和尿酸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及脉动指数。用苏木精-伊红、维多利亚蓝及大体油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情况,测量主动脉管壁厚度及计算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主动脉中miR-126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主动脉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增加(P<0.05),体质量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减少(P<0.05),体质量显着增加(P<0.05)。(2)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均显着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冠心通络方能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P<0.05)。(3)实验结束后,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皮不完整,少量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层平滑肌排列紊乱,主动脉管壁厚度增厚,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增加(P<0.05);弹性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含量减少;血管壁有红色的脂质沉积。中药组主动脉组织病理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主动脉管壁厚度、主动脉管壁/腔比值降低(P<0.05)。(4)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颈动脉超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降低,血管阻力指数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低,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改善,血管阻力指数降低(P<0.05)。(5)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升高,PI3K、Akt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I3K、Akt表达升高(P<0.05)。(6)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通络方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调节脂质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主动脉病理损伤及颈动脉超声情况、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与2型糖尿病主动脉血管重构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发挥抑制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主动脉组织中miR-126的表达,从而调控VEGF、VCAM-1、TGF-β 1、Collagen I、PI3K及Akt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周丽君[6](2019)在《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通过使用中外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月,以芪明颗粒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NPDR的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文献。通过使用NoteExpress除去重复文件,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全文,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最终获得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章。使用Cochrance reviews Handbook5.1.0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得出结果。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总计2820例NPDR患者,其中芪明颗粒组1425例,对照组1395例,文献总体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芪明颗粒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3.60,95%CI[3.00,4.33],Z=13.65,P<0.0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视力改善优于对照组,MD=0.17,95%CI[0.13,0.20],Z=8.55,P<0.0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黄斑厚度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MD=-14.54,95%CI[-20.84,-8.23],Z=4.52,P<0.0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视野平均敏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MD=6.18,95%CI[4.49,7.39],Z=9.99,P<0.0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视网膜循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MD=-0.34,95%CI[-0.86,0.18],Z=1.30,P=0.2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优于对照组,OR=2.21,95%[1.51,3.23],Z=4.11,P<0.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TC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MD=-0.25,95%CI[-0.32,-0.18,],Z=6.92,P<0.0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TG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D=-0.04,95%CI[-0.19,-0.11,],Z=0.52,P=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HDL-C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D=-0.13,95%CI[-0.34,0.08,],Z=1.23,P=0.2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LDL-C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D=-0.41,95%CI[-1.08.,0.26,],Z=1.21,P=0.2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芪明颗粒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OR=0.17,95%CI[0.08,0.37],Z=4.51,P=0.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明颗粒对治疗NPDR有明显疗效,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还需对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文献展开分析才能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张婷婷[7](2019)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的临床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复方丹参滴丸,27mg/丸,每次20丸复方丹参滴丸口服,1日3次。对照组为复方丹参滴丸模拟剂,27mg/丸,每次20丸复方丹参滴丸口服,1日3次。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眼底微血管病变情况、黄斑水肿改变、矫正视力以及中医证候变化情况,以及观察患者的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排纳标准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的患者581例,脱落91例,剔除6例。入组484例,按照全分析集(FAS)数据分析集进行人数的划分为483例,脱落患者不参与疗效评价。随机分为试验组362例,对照组121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妊娠检查、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情况以及糖尿病治疗史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受试者眼底综合疗效评价:试验组的总有效率(77.07%)高于对照组(46.28%),据统计分析,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受试者在治疗前后FFA评分情况:试验组FFA总评分数值有所下降,对照组无明显改变,且P<0.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即试验组治疗24周后的FFA评分明显低于基线。3.受试者在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视力水平均有所提高,但两者比较,P<0.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即试验组治疗24周后的视力明显高于基线。4.受试者治疗前后视网膜严重程度情况:试验组减轻5.80%,不变93.09%,加重1.10%;对照组减轻3.31%,不变92.56%,加重4.1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受试者治疗前后黄斑水肿情况:试验组较吸收黄斑水肿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受试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各组试验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情况: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安全可靠。结论:1.复方丹参滴丸可显着提高DR(气滞血瘀证)的视力;2.复方丹参滴丸可缓解DR(气滞血瘀证)的严重程度及黄斑水肿情况;3.复方丹参滴丸可缩短DR(气滞血瘀证)视网膜总循行时间,减轻视网膜无灌注区以及血管渗漏;4.复方丹参滴丸对于改善DR(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有明显效果;5.复方丹参滴丸对于DR(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安全可靠。
李婷婷[8](2018)在《生脉散加味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依据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选取60例患者(来自于山西省结合医院内分泌二科和眼科),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50只眼),给予生脉散加味,水煎400 mL(早晚各200 mL);对照组30例(53只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0.5 g/次,3次/天);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视力、眼底、中医证候积分及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通过治疗以后,患者在视力的提高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2%和52.8%,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眼底情况改善方面(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和47.2%,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减低(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有效率为43.4%,组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组内比较,治疗组各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对照组腰膝酸软和自汗治疗前后积分无统计学差异,视物模糊、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均有所改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组间、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试验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散加味方在提高视力,改善眼底微血管瘤、渗出、出血等方面与羟苯磺酸钙疗效无显着差异。生脉散加味对中医证候的改善,疗效优于羟苯磺酸钙。生脉散加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王荣荣[9](2018)在《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DR)是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后天性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分为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和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非增殖期DR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微动脉瘤、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点状出血、硬性渗出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患者视力减退乃至失明。现代医学对于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特效治疗方法,疗效比较肯定的就是羟苯磺酸钙。羟苯磺酸钙可减轻视网膜的渗出、出血及微血管瘤的形成,可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广泛应用于NPDR。传统中医讲求辩证论治和整体观,除了治疗视网膜局部病变,还追求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的改善。近年来,传统医药治疗非增殖期DR的研究颇多,成果颇丰,表现出一定优势。本课题以糖网I号为主线,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条途径,目的是观察糖网I号治疗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的治疗效果及其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变化,探讨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的可能机制,为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寻找中医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到青岛即墨区中医医院就诊的非增殖期DR患者,且中医辩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将口服羟苯磺酸钙药物的患者归为西药治疗组,口服糖网I号的患者归为中药治疗组,将仅接受控制血糖基础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试验中所有患者病变症状量化赋分,比较各组患者的症状赋分有无差异。E字国际标准视力表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观察患者视网膜血管瘤数量变化,出血渗出范围变化;视网膜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sodium fundus angiography,FFA)观察视网膜的血管渗漏改变,无灌注区范围变化及有无黄斑水肿;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OCT)测量各组中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统计比较各组间及同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指标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选取C57BL/6J小鼠,设立正常对照组,其余腹腔注射0.1%的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羟苯磺酸钙组、糖网I号组、糖尿病对照组,分别给予羟苯磺酸钙、糖网I号、生理盐水灌胃3个月。实验结束,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小鼠眼球,右眼用于HE和免疫组化检测,左眼取视网膜组织冻存用于PCR定量检测。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VEGF和PEDF的表达,荧光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VEGFmRNA和PEDF mRNA表达变化。结果:第一部分:选取患者150人,研究过程中脱失18人,共132例患者完成试验。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分级量化得分比较:对照组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后较治疗前评分均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组3个月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2),而治疗6个月后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经糖网I号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症状积分都有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网I号治疗6个月后比治疗3个月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用药3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4.0%和27.7%;有效率分别为46.0%和48.9%;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7.0%;恶化率分别为6.0%和6.4%,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6.6%。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6.0%和29.8%;有效率分别为44.0%和51.1%;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2.8%;恶化率分别为6.0%和6.3%,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80.9%,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用药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1.32±14.72um,249.15±33.22um,253.72±19.85um;用药3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72.39±21.52um,230.89±15.96um,220.36±19.52um;用药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9.83±16.71um,210.79±20.15um,180.38±18.51um。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黄斑中心凹厚度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都有减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西药治疗组中心凹厚度在用药期间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50只C57BL/6J小鼠,共30只造模成功,成功率达71.42%。造模后1周,成模4周,8周和12周小鼠体重和血糖较正常对照组差别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镜下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单层排列,内核层较薄,外核层较厚,视网膜的内界膜完整,未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疏松水肿,神经节细胞排列松散不规则,视网膜内界膜略肿胀,偶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出于内界膜,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病变轻。免疫组化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VEGF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在内核层中也少量的表达,表现为弱阳性,呈淡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各层几乎都有VEGF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VEGF的表达主要在内丛状层、内核层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外核层也有一定阳性表达,呈黄色。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呈较强阳性反应,各层面均有表达,呈棕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PEDF仅在视网膜的内丛状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面有所表达呈淡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PEDF在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有表达,呈淡黄色。图像分析测定的计分光密度值(Integated optical density,IOD)表明,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VEGF的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荧光RT-PCR结果显示: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EGF mRNA表达均是增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的VEGF基因表达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与羟苯磺酸钙组VEGF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EDF mRNA表达均是下降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PEDF mRNA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网I号对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患者有治疗作用,包括改善症状,提高视力和(或)减少视网膜血管瘤及血管渗漏,减轻黄斑水肿等作用。糖网I号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可能通过抑制视网膜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重塑VEGF和PEDF的动态平衡发挥作用。
孔令春,缪晚虹[10](2017)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进展》文中提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主要的表现,病变晚期患者视力严重受损,但难以逆转,防治十分重要。该病属中医学"消渴目病"范畴,中医对其辨证分型、治法用药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五年来,中医药防治DR的文献逐渐增多,本文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角度入手综述中医药治疗DR的研究进展。
二、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肾病的临床相关性及中药对AMPK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相关性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BDR组与PDR组临床资料比较 |
3.3 DR、DKD分期的对应关系 |
3.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 |
3.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肾病相关指标的关系 |
3.6 DR分期与血糖、血脂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的认识 |
4.2 结果分析 |
4.3 结论 |
第二章 基础研究 柴归汤加减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及肾脏组织AMPK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的制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建立 |
2.2 实验分组 |
2.3 给药剂量和方法 |
3 实验步骤 |
3.1 HE染色 |
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3 Realtime-PCR检测柴归汤加减方干预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及肾组织AMPK、Beclin-1、LC3-Ⅱ相关mRNA表达情况 |
3.4 统计学及图像分析 |
4 结果 |
4.1 DM大鼠模型的建立 |
4.2 体重情况 |
4.3 随机血糖情况 |
4.4 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及肾组织的病理变化 |
4.5 肾组织与视网膜AMPK、Beclin-1、LC3-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及其相关性分析 |
4.6 AMPK、Beclin-1、LC3-Ⅱ目标mRNA在RT-qPCR中扩增情况 |
5 讨论 |
5.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5.2 组方分析 |
5.3 柴归汤加减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及肾组织的作用 |
5.4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7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
2.1 发病原因 |
2.2 发病机制 |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
4.1 DR的预防 |
4.2 DR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DR病因病机研究 |
2. 中医药对DR的治疗 |
2.1 分期论治 |
2.2 辨证论治 |
2.3 方药治疗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5 其他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I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1 大鼠整体状态 |
1.2 大鼠体重 |
1.3 大鼠随机血糖 |
2. 糖脂、胰腺指标检测 |
2.1 HbA1c、FBG |
2.2 血脂 |
2.3 OGTT |
2.4 胰腺HE染色 |
2.5 胰腺中相关蛋白(IRS-1、 Glut-4)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血清指标 |
1.1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
1.2 炎症相关指标 |
2. 视网膜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蛋白(NF-kB p65、TNF-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结果 |
1. 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 |
2. 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 |
3. 视网膜石蜡切片PAS染色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血—视网膜通透性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视网膜EB渗漏量 |
2. 视网膜中ZO-1、 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 |
3. 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从P38 MAPK相关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视网膜中EZH2、 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蛋白表达 |
2. 视网膜中PRC2、 EZH2、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 m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姜黄素对血糖波动诱导RPE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细胞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状态 |
2 各组ARPE-19 细胞活力检测 |
3 细胞内ROS水平检测 |
4 各组细胞IL-1β、TNF-α 的表达水平 |
讨论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现代中药对DR的应用 |
2 传统中药治疗DR概述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KK-Ay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复方丹参滴丸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KK-Ay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复方丹参滴丸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高通量测序探究复方丹参滴丸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潜在靶点及初步验证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
1.1.2 糖尿病并发症 |
1.1.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
1.1.4 糖尿病血管重构 |
1.1.5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检查 |
1.1.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与治疗 |
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病名 |
1.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
1.2.3 中医关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证型研究 |
1.2.4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第二章 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结果 |
2.4.1 一般情况 |
2.4.2 血生化指标 |
2.4.3 冠心通络方对糖尿病血管病变大鼠颈动脉超声的影响 |
2.4.4 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 |
2.4.5 主动脉VEGF、TGF-β1、CollagenⅠ、VCAM-1、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 |
2.4.6 主动脉miR-126表达情况 |
2.5 讨论 |
2.5.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5.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2.5.3 冠心通络方组方分析 |
2.5.4 冠心通络方改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辨证分型 |
3 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病机 |
3 相关危险因素 |
4 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4 治疗方法及用药 |
5 观察周期 |
6 观察指标以及测定方法 |
7 安全性指标 |
8 观测时间点 |
9 统计方法 |
10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资料 |
2 疗效指标 |
3 不良事件情况 |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附表1 |
附表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生脉散加味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4.试验方法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1.一般情况比较 |
2.治疗前各中医证候可比性分析 |
3.主要观察指标 |
4.安全性评价 |
三、讨论 |
1.传统医学对DR的认识 |
2.病机探讨 |
3.组方及药物分析 |
4.阳性对照药物 |
5.结果分析 |
6.问题与展望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主要设备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及治疗方法 |
3.2 临床检查及辩证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资料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状评分结果 |
3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4 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心凹厚度变化 |
讨论 |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 |
2 中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状 |
3 糖网Ⅰ号治疗NPDR的作用分析 |
第二部分 糖网Ⅰ号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及VEGF和PEDF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动物模型的建立 |
5 实验分组及给药 |
6 标本获取 |
7 小鼠基本指标测量 |
8 HE染色方法及观察指标 |
8.1 视网膜石蜡标本制作步骤 |
8.2 苏木素-伊红染色步骤 |
9 免疫组化方法及VEGF和PEDF表达的测量 |
9.1 免疫组化步骤 |
9.2 结果判定 |
9.3 免疫组化图像分析 |
10 视网膜总RNA的提取及VEGF和PEDF mRNA定量测定 |
10.1 提取小鼠视网膜组织总RNA步骤 |
10.2 总RNA浓度测定 |
10.3 RT- PCR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
11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链脲佐菌素诱导C57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建立的相关指标检测 |
2 小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学观察 |
3 小鼠视网膜免疫组化VEGF和PEDF检测结果 |
4 小鼠视网膜VEGF和PEDFmRNA表达检测 |
讨论 |
1 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
2 糖尿病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
3 VEGF和PEDF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3.1 VEGF的生物学特性 |
3.2 VEG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3.3 PEDF的生物学特性 |
3.4 PED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3.5 VEGF与PEDF在DR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
4 蛋白激化酶C(PKC)信号传导通路在DR中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治疗 |
1.1 辨证论治 |
1.2 专方专药 |
1.3 单药及其活性成分 |
1.4 针刺 |
1.5 按专科临床指南治疗 |
1.5.1 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1.5.2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1 联合激光 |
2.2 联合玻璃体腔注药 |
2.3 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 |
3 结论 |
四、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肾病的临床相关性及中药对AMPK通路的影响[D]. 田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D]. 邸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姜黄素对血糖波动诱导RPE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研究[D]. 李豪. 湖北科技学院, 2020(07)
-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KK-Ay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D]. 范迅捷.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D]. 牟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D]. 周丽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张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生脉散加味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婷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王荣荣. 青岛大学, 2018(07)
- [10]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进展[J]. 孔令春,缪晚虹. 世界临床药物, 2017(09)
标签:糖尿病论文; 视网膜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