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115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婉明[1](2020)在《胶质瘤分子数据库的建立及免疫相关分子IL4I1与LGALS3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被发现可作为胶质瘤分型、预后和治疗的指标。2016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更新正式引入了 IDH、ATRX、lp/19q等重要分子标记。与传统的组织学分类相比,这次修订提供了胶质瘤全新的分子分型,并提出了“整合诊断”的概念。然而这次修订中仍缺少中国胶质瘤患者数据。尽管采用了新的分子分型进行整合诊断,目前胶质瘤主流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联合放化疗,其总体预后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现在,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希望,且已有研究发现高度侵袭性和免疫逃逸是导致胶质瘤复发率高、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探索中国胶质瘤患者的分子特征,并寻找新型免疫相关分子尤为重要。研究方法通过IHC、PCR、Sanger测序、FISH等技术检测大样本胶质瘤中的分子标志物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胶质瘤中重要的免疫相关分子,通过上调或干扰IL4I1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应用MTT、平板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因子芯片等实验观察IL4I1对胶质瘤细胞体外侵袭和免疫逃逸的影响。通过RNA-seq及Western Blot验证IL4I1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应用生物信息学及IHC等方法研究LGALS3在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及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与胶质瘤重要分子标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我们队列中WHO Ⅱ级星形细胞瘤的IDH突变频率为68.7%(79/115),“三阴性胶质瘤”占23.8%(82/344),并发现7例新的分子表型“IDH野生型伴1p/19q共缺失”。我们发现IL4I1主要表达在GBM与IDH野生型LGG中,分层分析显示:在LGG、GBM和IDH野生型胶质瘤中,IL4I1均为预后差的显着指标。我们首次发现IL4I1主要由胶质瘤细胞自身表达,且能促进胶质瘤细胞株的侵袭和免疫抑制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IL4I1激活了 Toll样受体2及其下游MYD88介导的经典NF-κB信号通路。此外,我们发现胶质母细胞瘤中具有大量的CD163+TAM,并且其与LGALS3密切相关。数据库分析显示LGALS3参与了重要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通路,包括细胞因子信号传导,NF-κB,NOD受体和TNF信号传导途径等。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胶质瘤患者IDH突变的频率相对较低,而三阴性胶质瘤的比例较高,表明某些分子改变可能存在种族和地理差异。此外,我们发现了新的分子表型“IDH野生型伴1p/19q共缺失”。我们首次发现免疫相关分子IL4I1可由胶质瘤细胞自身表达,IL4I1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NF-κB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侵袭和免疫逃逸。我们发现LGALS3与弥漫性浸润性胶质瘤的不良预后有关,并与胶质瘤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探索将IL4I1和LGALS3作为诊治靶标的潜力,并为胶质瘤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
王巧[2](2019)在《328例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28例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生存情况,探讨影响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因素,比较不同组织亚型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特点,为不同组织亚型的上皮性卵巢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共32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发病年龄、术前CA125水平、手术方式等并随访至2017年7月;对328例卵巢癌患者病理切片进行重新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及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依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第四版卵巢上皮性肿瘤分类标准对所有肿瘤进行分类,对比各类型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因素。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年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的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FIGO分期、术前CA125值以及化疗情况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FIGO分期、术前CA125值以及化疗情况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止2017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2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死亡病例152例(46.3%),中位数存活时间53个月,上皮性卵巢癌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约为30%;5年总存活率约为45%。不同组织亚型的卵巢癌在FIGO分期(P<0.001)、术前CA125水平(P<0.001)以及生存期(PFS:P=0.004;OS:P=0.028)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GO分期越晚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短(P<0.001),术前CA125水平较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短(P<0.001);不同组织亚型卵巢癌在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P=0.0004;OS:P=0.0026),其中高级别浆液型卵巢癌预后最差。结论不同组织亚型的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是有差异的,高级别浆液液性型卵巢癌多在疾病晚期才被发现,术前CA125较高,对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敏感,但其五年生存率低,预后差;透明细胞型卵巢癌多数在疾病的早期就被发现,但其对化疗药不敏感,无进展生存期短,复发率高,五年生存率低,预后差;子宫内膜样型卵巢癌对化疗敏感,无进展生存期长,五年生存率高,预后最好。FIGO分期、术前CA125水平、对化疗药的反应均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因素,FIGO分期晚、术前CA125水平较高以及对化疗耐药的患者预后不良。
韦珏伶[3](2019)在《HSP90AA1/HSPA8在伴抑郁情绪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HSP90AA1/HSPA8在伴抑郁情绪的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及对伴抑郁情绪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诊且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肝癌患者(未接受任何药物和侵入性治疗),无严重心、脑、肺、肾、传染病等疾病。术前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抑郁亚量表(HADS-D)、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根据纳入标准,完成各种量表评估的肝癌患者共131例,根据患者的抑郁情绪程度分为三组:无抑郁组(n=45);轻度抑郁组(n=38);中重度抑郁组(n=48)。通过应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三组患者癌组织中HSP90AA1/HSPA8及VEGF/VEGFR2-PI3K-AKT通路指标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比较三组患者无瘤生存期。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行根治性肝切除术肝癌患者131例,采用HADS-D联合SDS两个量表的患者抑郁情绪进行筛查评分,其中无抑郁情绪患者45例(34.4%);抑郁情绪患者86例(65.6%),包括轻度抑郁患者38例(29.0%)和中重度抑郁患者48例(36.6%)。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中重度抑郁组、轻度抑郁组和无抑郁组三组同时比较,谷草转氨酶(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评分和HADS-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截至日期为2019年3月,共有67例(51.1%)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其中无抑郁组20例(44.4%),轻度抑郁组18例(47.3%),中重度抑郁组29例(60.4%)。纳入的所有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0个月,6个月无瘤生存率为65.3%,12个月为47.3%,24个月为36.7%。中重度抑郁组6个月的无瘤生存率显着低于轻度抑郁组和无抑郁组(52.8%vs 64.8%vs 65.9%),12个月(36.1%vs 50.0%vs 52.1%)和24个月(28.9%vs 40.1%vs 41.6%)。中重度抑郁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8个月,轻度抑郁组为13个月,无抑郁组为14个月,无抑郁组与轻度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3、以年龄、性别、肿瘤情况、血生化指标等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和中重度抑郁可能是影响肝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将以上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以及中重度抑郁是影响肝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5)。4、通过实时定量PCR(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对三组肝癌患者癌组织中HSP90AA1/HSPA8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以及qRT-PCR对三组肝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VEGFR2-PI3K-AKT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进行检测:(1)qRT-PCR结果显示,中重度抑郁组HSPA8 mRNA平均水平(4.21?1.17)明显高于轻度抑郁组(3.07±1.69,P<0.001)和无抑郁组(2.91±1.73,P<0.001);中重度抑郁组HSP90AA1 mRNA平均水平(5.46±2.31)显着高于轻度抑郁组(4.29±1.85,P<0.01)和无抑郁组(3.81±1.64,P<0.001)。轻度抑郁组和无抑郁组HSPA8 mRNA和HSP90AA1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中重度抑郁组HSP90AA1的平均蛋白水平(2.29±0.36)高于轻度抑郁组(1.70±0.11,P=0.019)和无抑郁组(0.56±0.09,P<0.001)。中重度抑郁组HSPA8的平均蛋白水平(2.13±0.17)高于轻度抑郁组(1.47±0.16,P=0.009)和无抑郁组(0.36±0.10,P<0.001)。(3)IHC结果显示,中重度抑郁组HSPA8的平均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χ2=88.154,P=0.044);中重度抑郁组HSP90AA1的平均蛋白水平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χ2=14.334,P=0.006)。(4)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中重度抑郁组和无/轻度抑郁组HSP90AA1、HSPA8及VEGF/VEGFR2-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结果显示,相对于无/轻度抑郁组,中重度抑郁组HSP90AA1、HSPA8、VEGF、VEGFR2、PI3K、AKT1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Caspase9、BAD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结论:1、肝癌患者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应重视肝癌患者抑郁情绪的筛查。2、中重度抑郁肝癌患者更易复发,预后较差,是影响其无瘤生存期的危险因素,中重度抑郁情绪的肝癌患者应加强评估和干预。3、中重度抑郁组肝癌患者HSP90AA1/HSPA8呈高表达,可能与VEGF/VEGFR2-PI3K-AKT通路的激活有关。4、肝癌患者发生中重度抑郁和HSP90AA1/HSPA8高表达时,应践行精准护理,提供针对性心理社会因素干预,加强随访,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俞悦[4](2019)在《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新辅助治疗是目前局部进展期胃癌标准的治疗方式之一。铂类联合氟尿嘧陡类的两药方案是目前新辅助化疗的基本方案。铂类、氟尿嘧啶类两药基础上联合多西他赛的三药方案也常用于胃癌的新辅助治疗。本研究拟比较奥沙利铂或顺铂联合替吉奥(SOX/CS)的两药方案与奥沙利铂或顺铂、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DOS/DCS)的三药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间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DOS/DCS或SOX/CS方案为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Mandard肿瘤退缩程度(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分级标准对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病理标本进行分级。主要终点指标:重度病理缓解(severe pathological response,SPR,定义为TRG 1-2)率。次要终点指标: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病理缓解(定义为TRG 1-3)率、复发转移率和不良反应。结果:115例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其中,65(56.5%)人接受SOX/CS的两药方案治疗,50(43.5%)人接受DOS/DCS的三药方案治疗。DOS/DCS组的SPR率在数值上高于SOX/CS组,两者分别为24.0%和13.9%,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尸=0.162)。DOS/DCS组与SOX/CS组的PCR率分别为6.0%与10.8%,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571)。DOS/DCS组的病理缓解率显着高于SOX/CS组(尸=0.011),分别为70.0%和46.2%。SPR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较非SPR患者显着较低,两者分别为4.7%和56.4%(P=0.000)。与非病理缓解患者相比,病理缓解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显着降低,两者分别为66.0%和32.3%(尸=0.000)。在中位随访时间27.9(4.9-71.2)个月内,DOS/DCS和SOX/CS组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4.0%和49.2%(P=0.577),两组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8.0%vs.4.6%),血小板减少(6.0%vs.6.2%),恶心(4.0%vs.3.1%)、呕吐(4.0%vs.3.1%),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和SOX/CS方案相比,DOS/DCS没有显着提高SPR率,但总体病理反应率更好,毒副反应可耐受。SPR的患者复发转移率显着低于非SPR的患者。DOS/DCS是目前胃癌新辅助治疗的可选方案。目的:化疗可以影响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分子的表达和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又可以影响预后。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变化,探讨化疗对胃癌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影响,寻找与疗效和预后相关的免疫分子标志。方法:回顾性收集新辅助治疗前和手术后60例胃癌患者的配对组织标本,用多色免疫组化技术同时检测CD4、CD8、FOXP3、PD-1、PD-L1和TIM3分子标记的表达。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化疗前后免疫分子表达水平及其变化与临床特征、临床疗效及生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后,CD4、CD8、PD-1、PD-L1和TIM3的中位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D-L1:尸=0.008,其他标记:P<0.001),FOXP3表达水平无显着改变(P=0.120)。从个体来看,大多数患者的分子标记表达升高,但分别有8.5%,11.9%,16.9%,25.4%,22.0%和 42.4%的患者 CD4、CD8、PD-1、PD-L1、TIM3 和 FOXP3 表达下降。TIM3、PD-1、PD-L1的上调呈显着正相关(P<0.001)。病理反应好的患者基线PD-1(P=0.038)、TIM3(P=0.0053)表达水平较低。多因素分析提示化疗后CD8表达上调(HR 0.21,P=0.013)是OS良好的预测因素。连续变量分析提示基线PD-L1相对高水平表达的患者预后不佳(HR1.20,P=0.045)。化疗后CD8(HR 0.73,P=0.028)、PD-1(HR 0.76,P=0.027)、PD-L1(HR 0.67,P=0.038)相对高水平上调的患者预后好。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能显着提高PD-1、PD-L1、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和增加CD4、CD8阳性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分子PD-1、PD-L1、TIM3表达上调彼此显着正相关。化疗后CD8、PD-1、PD-L1显着上调和较好的预后相关。本研究为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新辅助化疗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标准治疗策略之一。但是约40-50%的患者新辅助化疗治疗无效。目前尚无能有效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生物标记物。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化疗前肿瘤组织的基因全转录组情况,探索基因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寻找潜在的疗效标记物。方法:回顾性收集新辅助化疗前31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组织标本,用全转录组RNA测序进行基因表达检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用Mandard肿瘤退缩程度(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进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疗效评价,其中Mandard TRG 1-2定义为重度病理缓解(severe pathological response,SPR)。寻找不同疗效患者间肿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探讨基因表达和新辅助治疗疗效间的相关性。结果:31 例患者中,17(54.8%)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4 例(45.2%)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病理反应方面,SPR 患者 8 例(25.8%),非 SPR(TRG 3-5)患者23例(74.2%)。LRP2、CLDN6、CALB2、COL2A1、ASGR2、THPO、BMS1P 7个基因在SPR组的表达显着高于非SPR的患者(Padjust<0.05),而TERC在非SPR组表达显着高于SPR组(Padjust=0.03 5)。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获得SPR和未获得SPR患者之间的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LRP2、CLDN6、CALB2、COL2A1、ASGR2、THPO、BMS1P8、TERC可以作为胃癌新辅助化疗潜在疗效标记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王祥虎[5](2018)在《长链非编码RNA UCA1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致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恶性肿瘤死因中排名第四位。研究表明,食管癌作为一种环境相关性肿瘤,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疾病。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物,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当水源水被含氮化合物污染后,再经氯化消毒产生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可能是致食管癌的重要污染物。近年来,由于我国水环境的广泛污染,其中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这致使各大湖泊均发现有大量藻类繁殖。微囊藻毒素是微囊藻细胞破裂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水源水中,藻毒素可直接进入集中式供水的管网末梢水,人群可经饮水长期持续暴露于藻毒素。藻毒素具有强烈的毒性,有研究已证实藻毒素在体内外均有潜在的促癌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并证实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可诱导EC的发生发展,但对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否参与该过程,以及lncRNA是否对EC具有调控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目前研究尚不清楚。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通过高通量芯片技术比较EC相关lncRNAs表达谱;通过差异倍数、lncRNAs子类分析、邻近编码基因信息分析、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等策略筛选EC相关lncRNA分子;对lncRNA-UCA1在EC组织和细胞的表达进行验证;探讨lncRNA-UCA1在EC组织中表达水平与E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进一步探讨lncRNA-UCA1对EC109细胞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为阐明lncRNA-UCA1在EC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发展其可用于EC高危人群筛检和早期诊断的新型表遗传标志,并为EC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潜在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应用lncRNA和mRNA高通量芯片技术筛选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lncRNA和mRNA表达谱,结合lncRNA子类分析,mRNA的GO、KEGG分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进一步筛选出食管癌相关lncRNA。采用qRT-PCR技术在扩大食管癌人群样本中对筛选出的lncRNA进行验证,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异常表达与食管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候选lncRNA表达水平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2.构建lncRNA-UCA1慢病毒过表达和干扰载体系统,分别将其转染至食管鳞癌EC109细胞中建立lncRNA-UCA1过表达和干扰稳转细胞模型,应用qRT-PCR技术检测稳转后lncRNA-UCA1表达情况,以评价慢病毒过表达和干扰效率。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分析过表达和干扰lncRNA-UCA1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功能影响,包括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和尾静脉转移瘤实验检测过表达lncRNA-UCA1对裸鼠体内肿瘤形成和远处转移能力的影响。3.构建lncRNA-UCA1真核表达载体,并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中过表达,应用qRT 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DL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RNA-pulldown、蛋白银染实验、质谱鉴定、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Binding ProteinImmunoprecipitation,RIP)等技术,寻找并验证与lncRNA-UCA1直接结合靶蛋白及其相关信号通路4.通过对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大数据库中筛选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miRNA和mRNA表达谱,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TargetScan和miRanda),再结合ceRNA理论构建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经DLR系统进行初步筛选,确定lncRNA-UCAl/miR-18a-5p/SORBS2信号轴作为后续研究目标,分别应用DLR qRT-PCR、MS2-RIP、W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该信号轴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分子调控作用机制5.构建亚硝胺(NMBA)和藻毒素(MCLR)体外染毒诱导正常食管上皮Het-1A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模型;在该恶转细胞模型基础上,应用qRT-PCR检测lncRNA-UCA1在恶转细胞(慢性染毒处理10代和20代)表达情况,以及在NMBA和MCLR急性处理EC109细胞12h,24h 48h,72h后lncRNA-UCA1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lncRNA-UCA1下游靶分子蛋白FGFR2 Ⅲb和Ⅲc、SORBS2、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I3K、AKT、P-AKT、PTEN)和EMT标志蛋白(ZO-1、N-Cadherin、E-Cadherin、Snail)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1.食管癌相关lncRNA的筛选及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研究1.1食管癌相关lncRNA差异表达谱及其邻近基因的功能分析LncRNA表达谱芯片筛选出1360条在食管癌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lncRNAs,其中上调473条,下调887条;根据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大于2倍的标准,进一步筛选出差异lncRNAs 745条,其中上调300条,下调445条;对邻近mRNA表达谱分析筛选出1992条差异表达转录本,其中上调1026条,下调896条;根据FC>2进一步筛选出差异转录本1480条,其中上调801条,下调679条;通过对本芯片结果中差异基因进行lncRNA子类分析,mRNA的GO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与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相关。根据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进行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在共表达网络总体结构基础上,找到居于该网络中的一个核心基因即UCA1(NR015379),该基因在芯片结果中表达显着下调(P<0.05),这提示UCA1与食管癌关系密切,可能在食管癌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1.2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应用 qRT-PCR技术检测人EC细胞(EC109、EC9706、CaEs-17、KYSE150和TE-1)和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lA)中lncRNA-UCA1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其在5株EC细胞系中表达均显着低于Het-1A(P<0.05);qRT-PCR结果显示lncRNA-UCA1在11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ncRNA-UCA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即低表达的lncRNA-UCA1可显着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P<0.05);单样本t检验对来自TCGA大数据库中81例食管癌组织中lncRNA-UCA1的测序表达值与EC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Age,Gender,Race,Stage,T/N/M,Grade)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ncRNA-UCA1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在食管癌组织和细胞中均表达显着低于相应对照组,且其低水平表达可促进淋巴结转移,增加EC患病风险。2.长链非编码RNAUCA1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功能学研究2.1 LncRNA-UCA1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亚定位情况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对lncRNA-UCA1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发现lncRNA-UCA1的转录本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均有分布,但其在胞浆中荧光信号值显着高于胞核(P<0.05)。这提示lncRNA-UCA1在胞浆和胞核的不同分布,可能与其参与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有关。2.2 LncRNA-UCAl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过表达和干扰UCA1慢病毒转染至EC109细胞获得稳定细胞系后,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实验组(Lv-UCA1)的lncRNA-UCA1的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Lv-NC)高出274.9倍;干扰实验组(UCA1-shRNA#2)lncRNA-UCA1的表达水平被敲低至对照组(Ctrl-shRNA)的32%;当lncRNA-UCA1过表达后,CCK8实验、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Lv-NC组比较,Lv-UCA1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下降(P<0.05);当lncRNA-UCA1被干扰后,结果发现UCA1-shRNA#2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提高(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可能在EC中发挥抑癌功能。2.3 LncRNA-UCA1对裸鼠移植瘤和体内转移的影响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和尾静脉转移瘤实验分别观察lncRNA-UCA1在体内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影响。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Lv-UCA1组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Lv-NC组(271.29±83.26mm3 vs 676.39±56.80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UCA1组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Lv-NC组(152.37±78.32mg vs 384.64±68.0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尾静脉转移实验结果显示,Lv-UCA1组肝脏未见明显的转移灶,Lv-NC组可见较为明显的转移灶。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lncRNA-UCA1在体内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远端转移能力。3.LncRNA-UCAl通过结合hnRNPF参与调控FGFR2可变剪接影响食管鳞癌EMT进程3.1 LncRNA-UCA1可在核内特异性结合hnRNP FRNA-Pulldown联合NanoLC-ESI-MS/MS分析结果鉴定出3个可与lncRNA-UCA1结合的蛋白,即hnRNP F(UniProtKB-P52597)、ACTA2(UniProtKB-P62736)、PRSS3(UniProtKB-P35030),其相对富集度分别为51.6%、19.9%、28.5%,可信度为99%、89.7%,91.1%。基于此结果选取富集度和可信度均最高的蛋白即hnRNPF;RIP和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验证了lncRNA-UCA1可特异结合hnRNP F。Western blot发现hnRNP F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胞浆中基本无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nRNPF的表达在食管鳞癌EC109,EC9706细胞株及正常食管上皮Het-lA细胞株中表达无显着差异变化(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过表达或干扰lncRNA-UCA1,均不影响hnRNP F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以上结果表明,lncRNA-UCA1可在核内特异性结合hnRNPF,且hnRNPF的表达不受lncRNA-UCA1影响。这提示lncRNA-UCA1可能通过结合hnRNPF参与其在核内的信号转录通路。3.2 LncRNA-UCA1通过结合hnRNP F调控FGFR2可变剪接体MiasDB数据库检索结果发现hnRNP F可参与调控FGFR2可变剪接体Ⅲb和Ⅲc的产生;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lncRNA-UCA1可促进Ⅲb的表达,上调Ⅲb/Ⅲc的比值(P<0.01);干扰lncRNA-UCA1可促进Ⅲc的表达,抑制Ⅲb的表达,下调Ⅲb/Ⅲc的比值(P<0.01);FGFR2的总mRNA表达水平不受lncRNA-UCA1过表达或干扰的影响(P>0.05);应用siRNA技术敲低hnRNP F表达后,Western blot结果发现,Ⅲc的产生显着增加(P<0.01)。以上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可通过结合hnRNPF参与调控FGFR2的可变剪接,进而影响Ⅲb、Ⅲc的产生及二者比值变化。3.4lncRNA-UCA1/hnRNPF/FGFR2 Ⅲc信号轴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食管癌EMT进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MT标志蛋白ZO-1和E-Cadherin在lncRNA-UCA1过表达组(Lv-UCA1)表达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Lv-NC),在lncRNA-UCA1干扰组(UCA1-shRNA)和hnRNP F干扰组(si-F)中表达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Ctrl-UCA1和si-Ctrl);N-Cadherin和Snail在Lv-UCA1组表达显着低于Lv-NC(P<0.05),在UCA1-shRNA组和si-F组中表达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此外,Western blot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分子PI3K、AKT、P-AKT在Lv-UCA1 组表达显着低于Lv-NC(P<0.05),在UCA1-shRNA组和 si-F组中表达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PTEN在Lv-UCA1组表达显着高于Lv-NC(P<0.05),在UCA1-shRNA组和si-F组中表达显着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hnRNP F/FGFR2 IIIc信号轴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参与调控食管鳞癌EMT进程。4.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在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4.1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利用TCGA数据库中173例食管癌病人的RNA测序数据,筛选出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miRNA共82个,其中上调35个,下调47个;差异mRNA共1398个,其中上调725个,下调673个;选择有统计学差异的上调miRNAs和下调mRNAs,应用Targetscan和miRanda在线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进行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以lncRNA-UCA1 为核心的 ceRNA 共表达网络,结果发现miR-18a-5p,miR-196b-5p,miR-452-5p等7个miRNAs是lncRNA-UCA1为核心的ceRNA中重要节点。应过DLR实验对这7个miRNAs与lncRNA-UCA1结合能力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发现只有miR-18a-5p,miR-196b-5p这两个miRNA的荧光信号值与对照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仅有miR-18a-5p与对照组比较其荧光信号值显着降低(P<0.05)。这提示lncRNA-UCA1/miR-18a-5p/SORBS2作用轴可能与食管癌关系密切。4.2 LncRNA-UCA1可作为分子海绵吸附miR-18a-5pMS2-RIP联合qRT-PCR实验结果发现,在共转染GV127-MS2-UCA1和pMS2-GFP的实验组中可显着富集miR-18a-5p(P<0.05),而在共转染GV127-MS2和pMS2-GFP的对照组中未见到miR-18a-5p的显着富集(P>0.05);DLR实验结果发现miR-18-5p可显着减弱含有野生型lncRNA-UCA1的报告质粒的荧光信号值(P<0.05),而不减弱含有突变型报告质粒的荧光信号值(P>0.05)。这表明miR-18a-5p可被作为“分子海绵”lncRNA-UCA1竞争吸附,进而有可能影响其靶基因SORBS2的表达水平。4.3 LncRNA-UCA1通过与SORBS2竞争结合miR-18a-5p参与肿瘤生长调控DLR实验结果显示miR-18a-5p可显着降低野生型pmirGLO-SORBS2(WT)的荧光信号值(P<0.05),但不影响突变型pmirGLO-SORBS2(WT)的荧光信号值,这表明SORBS2是miR-18a-5p靶基因,二者可发生共价结合;q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过表达lncRNA-UCA1可显着上调SORBS2水平(P<0.05),干扰lncRNA-UCA1可显着下调SORBS2水平(P<0.05);qRT-PCR显示SORBS2在EC病人的癌组织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TCGA数据库中SORBS2在EC组织中表达显着低于癌旁组织(P<0.05)。CCK8挽救实验结果显示,共转染lncRNA-UCA1和miR-18a-5p于EC109细胞能部分挽救单独转染mi-18a-5p后对EC109细胞的促进生长能力;共转染miR-18a-5p和SORBS2和于EC109细胞能部分逆转单独转染SORBS2后对EC109细胞的抑制生长能力。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miR-18a-5p/SORBS2作用轴在食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上发挥重要调控作用。5.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中作用机制初探5.1 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致Het-1A细胞恶转过程中的表达特征QRT-PCR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NMBA、MCLR单独和联合染毒食管鳞癌EC109细胞12h、24h、48h、72h后lncRNA-UCA1表达水平均表达显着下调(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NMBA和MCLR单独、联合染毒10代、20代发生恶性转化的Het-1A细胞中,NMBA与Blank组比较分别均显着下调2.42倍(10代和20代)(P<0.05),联合组与Blank 比较,下调更显着,分别是3.84倍(10代)和14.29倍(20代)(P<0.05)。这些结果表明NMBA和MCLR可诱导lncRNA-UCAl在恶转Het-1 A细胞模型中表达下调,提示了lncRNA-UCA1参与NMBA和MCLR致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5.2 FGFR2 Ⅲb和Ⅲc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EMTQRT-PCR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FGFR2 Ⅲb在NMBA组中表达上调2.35倍(P<0.05);Ⅲc在NMBA组和MCLR+NMBA组中分别上调5.85倍和5.32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NMBA组中Ⅲb水平显着升高(P<0.05),NMBA和NMBA+MCLR组中Ⅲc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如PI3K,AKT,P-AKT蛋白在NMBA和NMBA+MCLR组显着上调(P<0.05),PTEN蛋白在NMBA和NMBA+MCLR组表达显着下调(P<0.05),这表明NMBA和MCLR可诱发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间质细胞标志N-Cadherin水平在NMBA组和联合组显着升高(P<0.05),上皮细胞标志E-Cadherin水平在NMBA组和联合组显着下降(P<0.05),这提示NMBA和MCLR可诱发EMT的发生。以上这些结果表明,FGFR2的可变剪接参与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并促进了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EMT进程。5.3 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诱发食管发生发展应用qRT-PCR技术对NMBA和MCLR单独和联合染毒致Het-lA发生恶转的20代细胞中分别检测了miR-18a-5p和SORBS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miR-18a-5p在 NMBA、MCLR、NMBA+MCLR 组中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SORBS2 在 NMBA 和NMBA+MCLR组表达显着下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ORBS2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CLR+NMBA组表达显着下调(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诱发食管发生发展过程。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芯片研究筛选出一个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ncRNA-UCA1,并发现lncRNA-UCA1在食管癌细胞和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其低表达水平与食管癌发现风险负相关,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本研究通过体内功能学实验证实lncRNA-UCA1过表达可显着抑制EC细胞的体外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动物整体实验研究发现,过表达lncRNA-UCA1能抑制EC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并抑制EC细胞的远处肝转移,这提示lncRNA-UCA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抑癌作用。3.本研究首次发现在食管癌细胞中lncRNA-UCA1与hnRNP F相互结合,进而发挥调控对FGFR2的2种可变剪接体IIIb和IIIc的产生,影响二者的比值,进而参与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EMT进程。4.本研究首次发现lncRNA-UCA1可通过对miR-18a-5p的封闭,部分解除对靶基因SORBS2的负性调控,促进SORBS2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功能。5.本研究发现亚硝胺和藻毒素可抑制lncRNA-UCA1在恶转Het-1A细胞中的表达,一方面可通过以分子海绵的形式吸附miR-18a-5p,从而下调抑癌基因SORBS2的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可通过lncRNA-UCA1/hnRNP F/FGFR2 IIIc参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促食管癌EMT进程。
李彦桦[6](2018)在《食管鳞癌相关微小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死亡率较高。Micro RNA(mi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具有重要的基因调节作用,已有研究表明,miRNA表达异常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将初步探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miRNA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食管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1.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2016年4月至2016年7月行食管癌根治性手术的病例3例,另选取相应的癌旁组织(距离肿瘤边缘﹥5cm)3例作对照,采用miRNA芯片技术对3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2.收集2016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经病理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距离肿瘤边缘﹥5cm)共22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验证miRNA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初步筛选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差异miRNA,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1.miRNA芯片结果显示,共有22个mi RNA在食管鳞癌中差异表达(p<0.05),其中6个显着上调,16个显着下调。2.q RT-PCR证实miR-320a表达下降,mi R-181a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芯片结果一致。3.分析miR-181a、miR-320a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的关系:miR-181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显着关系(p<0.05),与分化程度、年龄均无显着的关系(p﹥0.05);miR-320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年龄均无显着的关系(p﹥0.05)。结论:筛选获得食管鳞癌中mi RNA差异表达谱,其中miR-181a、mi R-320a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杨巍,杨安萍[7](2017)在《延续护理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出院注射干扰素药物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患者出院注射干扰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出院后行干扰素持续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治疗和护理结局,总结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法。结果:36例患者均遵医嘱完成用药,用药期间出现发热11例,疲乏18例,干扰素注射部位硬结3例,心理不良情绪2例。结论:延续护理可提高MM患者出院后干扰素治疗依从性,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张桂萍,廖颖,李祖茂[8](2016)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9529例病理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南充人群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情况。方法:统计20012012年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病理活检确诊的所有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例,利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例共9 529例,包括良性肿瘤6 220例,恶性肿瘤3 100例,交界性肿瘤94例,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115例,良恶性之比为2∶1。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多发部位集中在子宫体、子宫颈和卵巢,子宫体和卵巢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高发,子宫颈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高发,交界性肿瘤高发部位多集中在卵巢。良性肿瘤发病中位年龄53岁,恶性肿瘤发病中位年龄55岁,其中子宫颈癌发病中位年龄48岁。结论:南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子宫颈癌高发,且有年轻化趋势。
廖颖[9](2016)在《南充地区恶性肿瘤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与HLA-G蛋白表达及其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统计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1-2012年期间确诊的全部恶性肿瘤病理资料,探讨其发病情况,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南充地区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特征及趋势,为医疗卫生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肿瘤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检测人白细胞抗原-G(HLA-G)蛋白及其基因14 bp插入/缺失多态性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发生情况,为进一步探索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并筛查200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全部恶性肿瘤病例,将患者的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表格,采用《国际疾病分类——肿瘤学专辑》(ICD-10)进行编码和分类,分别计算肿瘤发生速度、增长速度、构成比,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2)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12年至2015年期间确诊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手术切除标本石蜡组织块95例作为实验组,相应的胃切缘石蜡组织块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LA-G的表达;另选取相同时期内食管胃交界部黏膜炎症病变45例作为对照组,利用PCR技术检测HLA-G基因14 bp插入/缺失多态性。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离散型变量的百分比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基因型分布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临床病理参数与免疫组化染色之间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统计学分析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2年期间,共计45411例恶性肿瘤,其中2001年为1972例,2012年增加到5414例,相当于2001年的2.7倍,平均增长速度为0.4倍,2004年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最快;男女之比为1.6:1,男性恶性肿瘤人数呈上升趋势(χ2=82.3,p=0.00),女性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恶性肿瘤患者中位年龄逐渐增加,男性患者从2001年的58岁增加到2012年的63岁,女性患者从2001年的55岁增加到2012年的58岁,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64岁,女性为55岁59岁;男性和女性位列第一的恶性肿瘤均为食管癌,其中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在男性居第二位,女性居第六位,男性消化系统肿瘤占男性恶性肿瘤的70.7%,女性消化系统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44.6%,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27.0%。(2)hla-g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63%,相应的胃切缘正常组织均无hla-g表达;hla-g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但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关(p>0.05);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与食管胃交界部炎症病变患者均以﹣14bp/﹢14bp基因型居多(分别占54.74%,55.56%),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基因型和两种等位基因均与增加或降低患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危险性无关(p>0.05);携带﹣14bp/﹢14bp基因型的患者其hla-g蛋白表达比其它两种类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南充地区消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恶性肿瘤发病非常高,特别是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应加强筛查和防控工作。(2)hla-g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并且与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相关,而癌周胃黏膜组织中不表达,提示检测HLA-G蛋白有望成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诊断指标,推测HLA-G蛋白表达可能与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发生和侵袭密切相关,为后续研究该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14bp/﹢14bp基因型的食管胃交界部腺癌HLA-G蛋白表达率高,提示﹣14bp/﹢14bp基因型存在对该肿瘤易感性的可能,故对健康人群,特别是食管胃交界部腺癌高发区人群进行HLA-G基因14 bp插入/缺失多态性筛查并随访,有可能对该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线索。
廖颖,张桂萍,李祖茂[10](2015)在《南充地区恶性肿瘤4541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南充市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特征及趋势。方法收集通过活检确诊的全部恶性肿瘤病例,计算恶性肿瘤人数的发展速度及增长速度,并按性别、年龄、肿瘤序位及发病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年期间恶性肿瘤共计45 411例,发病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男女之比为1.6∶1;在≤9岁及≥50岁这2个年龄段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在204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6064岁,女性为5559岁。前10位的恶性肿瘤,男性依次为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鼻咽癌、原发性肝癌、恶性淋巴瘤、膀胱癌和口腔癌,女性依次为食管癌、子宫颈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肺癌、子宫体癌、卵巢癌和鼻咽癌,男女性均以食管癌居首,男女之比为2.4∶1,且男女食管癌发病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食管癌发病高峰年龄均为6069岁;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8.4%;前10位肿瘤中男性消化系统肿瘤占男性恶性肿瘤70.7%,女性消化系统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44.6%,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27.0%。结论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南充地区消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恶性肿瘤发病率非常高,特别是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应加强筛查和防控工作。
二、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115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115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胶质瘤分子数据库的建立及免疫相关分子IL4I1与LGALS3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大样本胶质瘤数据库的建立、分子分型及新型整合诊断的实践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结果分析 |
2. IDH,1p/19q,TERT及MGMT为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
3. IDHI-R132H(克隆号H09)免疫组化与IDH分子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 |
4. 新的分子分型“IDH野生型伴1p/19q共缺失” |
四、讨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IL4I1激活Toll/NF-κB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侵袭和免疫逃逸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生物信息学筛选与胶质瘤IDH和预后有关的免疫基因 |
2. IL4I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分子分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
3. IL4I1在人胶质瘤细胞系中的生物学功能 |
4. IL4I1通过Toll样受体/NF-κB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侵袭和免疫逃逸 |
四、讨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三章 LGALS3是浸润性胶质瘤的不良预后因子且与CD163+TAMs密切相关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LGALS3在胶质瘤样本中的表达 |
2. LGALS3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 |
3. LGALS3与胶质瘤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关系 |
4. 在数据库中验证LGALS3相关结果 |
四、讨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注解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328例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步骤 |
1.5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织亚型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
2.2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1 手术病理分期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 |
3.2 组织学分型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 |
3.3 术前CA125水平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 |
3.4 化疗对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影响 |
3.5 上皮性卵巢癌的预防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3)HSP90AA1/HSPA8在伴抑郁情绪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负性情绪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铂类联合替吉奥对比铂类、替吉奥联合紫杉类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和预后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全转录组分析预测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探索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长链非编码RNA UCA1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致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食管癌相关lncRNAs的筛选及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食管癌相关lncRNA差异表达谱及其邻近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二节 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
讨论 |
第二章 长链非编码RNA UCA1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功能学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LncRNA-UCA1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亚定位情况 |
第二节 LncRNA-UCA1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第三节 LncRNA-UCA1对裸鼠移植瘤和体内转移的影响 |
讨论 |
第三章 LncRNA-UCA1通过结合hnRNPF调控FGFR2可变剪接来影响食管鳞癌EMT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LncRNA-UCA1可在核内特异性结合hnRNP F |
第二节 LncRNA-UCA1通过结合hnRNP F调控FGFR2可变剪接 |
第三节 LncRNA-UCA1/hnRNP F/FGFR2 Ⅲc信号轴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食管癌EMT进程 |
讨论 |
第四章 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在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 |
第二节 lncRNA-UCA1可作为分子海绵吸附miR-18a-5p |
第三节 LncRNA-UCA1通过与SORBS2竞争结合miR-18a-5p参与肿瘤生长调控 |
讨论 |
第五章 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中作用机制初探 |
引言 |
第一节 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致Het-1A细胞恶转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
第二节 LncRNA-UCA1/hnRNP F/FGFR2 Ⅲc信号轴参与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EMT |
第三节 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参与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发生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食管鳞癌相关微小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miRNAs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miR-320a、miR-181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miRNa在食管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延续护理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出院注射干扰素药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建立延续护理小组 |
1.3 评估并制订合理方案 |
1.4 延续护理方案实施 |
1.4.1 健康指导 |
1.4.2心理干预 |
1.4.3 不良反应干预 |
1.4.4 电话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8)女性生殖系统肿瘤9529例病理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发病情况 |
2.2 肿瘤好发部位 |
2.3 肿瘤患者的年龄分布 |
2.4 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
2.4.1 良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
2.4.2 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
2.4.3交界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
2.5 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病情况 |
3 讨论 |
(9)南充地区恶性肿瘤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与HLA-G蛋白表达及其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南充地区恶性肿瘤病理资料统计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与HLA-G蛋白表达及其基因 14 bp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参考文献 |
综述: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及其基因多态性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南充地区恶性肿瘤4541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115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胶质瘤分子数据库的建立及免疫相关分子IL4I1与LGALS3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胡婉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328例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王巧. 成都医学院, 2019(08)
- [3]HSP90AA1/HSPA8在伴抑郁情绪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韦珏伶.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D]. 俞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长链非编码RNA UCA1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致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D]. 王祥虎. 东南大学, 2018(01)
- [6]食管鳞癌相关微小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D]. 李彦桦. 川北医学院, 2018(01)
- [7]延续护理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出院注射干扰素药物的影响[J]. 杨巍,杨安萍.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7(04)
- [8]女性生殖系统肿瘤9529例病理资料分析[J]. 张桂萍,廖颖,李祖茂. 实用医学杂志, 2016(14)
- [9]南充地区恶性肿瘤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与HLA-G蛋白表达及其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D]. 廖颖. 川北医学院, 2016(02)
- [10]南充地区恶性肿瘤45411例临床分析[J]. 廖颖,张桂萍,李祖茂. 广东医学,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