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调剖技术回顾与展望

水井调剖技术回顾与展望

一、水井调剖技术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赵亮[1](2021)在《中区西部高台子高含水井分类及治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

付强[2](2021)在《一种基于新型压力指数的调剖选井决策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田,由于长期高强度注水冲刷,储层内部形成优势通道导致无效注水循环,基于井筒的常规增产措施增油效果有限,开展注水井调剖,扩大油藏内部波及系数为有效增产手段。为进一步提高调剖选井决策可靠性,在传统压力指数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储层流体渗流能力变化,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推导出一种新型压力指数。新型压力指数反映原始流度与当前流度的比值,该值越小,流体渗流能力放大倍数越大,优势通道形成可能性越大,越应该采取调剖措施。在南海西部W油田应用表明,新型压力指数决策结果可靠,基于该方法选取的调剖井调剖措施效果好。本方法对调剖井选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高鑫鑫[3](2021)在《A油区长6油藏低产低效成因及治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庆油田A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的东侧,主产层位为长6油层组,目前研究区处于油田开发中后期,日产量小于1.0t的低产低效井数增多,油井产量持续降低,油田开发效果变差。论文主要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油藏工程理论等为指导,以野外露头、钻井取心、测井资料为基础,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以井组为单元开展了生产动态分析,梳理了低产低效的成因,制定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长6油层组开展了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发育的鼻状隆起对油水的分布和流动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不同微相中的井具有不同的生产能力和开发效果,砂体的连通性对低产低效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高渗条带和裂缝的存在使油水两相流动时易水窜,导致油井高含水;长6储层物性较差,降低了注采能力;孔渗值和含油饱和度值较低的井都在砂体发育差的研究区边部,易形成低产低效井。在进一步认识研究区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油藏生产动态分析的方法,对油水井之间的连通性、水驱方向以及来水方向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开发效果变差的开发因素有能量不足和地层堵塞。在探讨不同地质、开发等因素导致低产低效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油井堵水、水井调剖、酸化增注、转注、重复压裂等治理对策。

陆水青山[4](2020)在《基于大数据下堵水调剖方案的确定》文中认为堵水调剖技术是目前油田改善油藏非均质性、提高注水开发效率的重要手段。其具有施工方便、规模小、效果快、使用范围比较广等优点。目前堵水调剖方案设计主要分为选井选层、堵剂配方体系的选择、工艺参数的确定以及施工方案的编写四个步骤。主要的堵水调剖决策方法有PI(压力指数)决策技术、RE(油藏工程)决策技术以及RS决策技术等。以上的方法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去确定堵水调剖方案,对于其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兼顾还有待研究。而本文将综合油田成功的案例,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全面地构建堵水调剖方案的影响因素体系,并且研究一个可以从油田已受效成功的方案中筛选堵水调剖方案的匹配模型。首先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以及油井、水井、油藏、经济等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物元综合分析法选出堵水调剖受效明显的井作为样本库。再分析堵水调剖的影响因素,包括选井选层的影响因素、堵剂配方体系选择的影响因素、确定注入参数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再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法建立堵水调剖的方案的匹配模型。本文选取某区块中已受效的井,将其看作未进行措施的井进行堵水调剖方案的确定验证,匹配出的方案结果与该井原方案结果相符。说明本方法不仅全面考虑了储层、流体、敏感性、井口以及开发状况的影响,而且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这种大数据下的方案确定,可以更快地选井选层,优选出最为合适的堵剂配方体系以及设计出最佳调剖剂用量方案,为现场实施确定一套完整的方案报告。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5](2019)在《中国堵水调剖60年》文中指出记述了中国油田油井堵水、注水井调剖,以及调驱、深部液流转向等技术的起源、试验、发展、成熟、更替的过程。在这60年中,油井机械封隔器分层堵水技术、水玻璃-氯化钙化学堵水技术、聚丙烯酰胺-黏土注水井调剖技术、膨胀颗粒深部调剖、弱凝胶调驱技术、聚合物微球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区块整体调剖PI、RE、RS决策技术,以及近十年发展的水平井化学及机械控水技术、选择性堵水技术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加深,高温、深井、裂缝、海上等油藏的堵水调剖技术,水平井、气井的堵水技术,以及智能化学剂技术、高效选择性堵水技术、聚驱后的调驱技术等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

罗海[6](2019)在《快速配制冻胶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升海上平台的利用效率,应对目前胜利埕岛油田面临的油藏非均质性增强、含水率上升以及颗粒类调剖剂难以有效通过海底防砂管网等难题,研究了一种耐剪切性良好且能够进行快速配制的冻胶体系。通过室内实验对比研究了乳液聚合物与干粉聚合产品,测定其分子量、有效含量等物化性能后。以聚合物的快速溶解性能为前提,稳定的成胶性能为条件,采用瓶测法判断成胶性能。最终优选出了一种能够快速溶解且成胶性能稳定的乳液聚合物,与实验室自制的有机铬交联剂组合,得到一种能够快速配制的调剖体系,并研究了体系各组分的浓度和地层环境因素对其成胶性能的影响,采用突破真空强度法测定冻胶的强度,瓶测法判断成胶时间,优化该调剖体系的配方。对优选出的配方进行热稳定性和剪切稳定性评价,与调剖体系的动态成胶和静态成胶情况的研究,设计了模拟海上在线注入实验与室内物模调剖实验,在此基础上,在胜利埕岛CACB11NB-7井开展了先导性试验,并对施工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乳液在矿场条件下25 min左右就能完全溶解,通过室内试验得到配方和使用范围:乳液聚合物的浓度1.6%-1.8%;有机铬交联剂的浓度0.3%-0.5%;体系的成胶时间为9-20 h;冻胶强度为0.06-0.08 MPa;体系成胶温度为60-80℃;矿化度在40000 mg/L以下;p H耐受值范围为6-8。这表明该体系在油藏条件下具有稳定的成胶性能、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较好的耐盐、耐酸碱性能。现场监测调剖后水井的吸水剖面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井口的注水压力上升了4 MPa;对应油井日增产3.7 t,含水量下降了1.2%。证明了本文的研究在现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以后海上提高采收率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张琳琳[7](2018)在《西柳10断块深部调驱体系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华北油田西柳10断块目前已进入综合含水为88.5%的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采出程度低、水驱动用程度较低,层间矛盾突出,并且120℃的高温低渗透油藏,是该断块目前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的难度较大,尽管近几年调驱技术已经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但效果越来越差,主要存在长期稳定性差、成胶强度弱、封堵性能弱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油的采出程度。本论文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储层预测、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法对该断块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前期对西柳10断块深部调技驱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针对西柳10断块“低渗透、高温、高矿化度”的特点,通过开展室内实验,对弱凝胶和纳微米微球两种调驱剂的配方和性能评价进行了优化研究,最终优化设计出适合西柳10断块油藏的凝胶聚合物微球组合调驱体系,即一种为聚合物浓度为1000mg/L,A剂800 mg/L,B剂800 mg/L的凝胶与微米级微球驱的较强体系,另一种为聚合物浓度为800mg/L,A剂700 mg/L,B剂700 mg/L的凝胶与微米级微球驱的较弱体系。通过优化编制深部调驱方案,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与效果跟踪评价。现场应用跟踪评价结果表明:凝胶微球组合驱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效益;实施的4个井组中综合含水由89.5%下降至81.7%,累计增油量5248t,截至目前有效期超过24个月,所在东部井区自然递减呈减缓趋势,整体达到了控水增油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油藏的增产稳产。同时为同类型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刘柱[8](2018)在《西16-9区块堵水增油机理及合理堵水周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16-9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综合含水率96.9%、采出程度33.2%,水驱效果差,通过堵水可以实现控水稳油。为提高堵水成功率,需要明确堵水在平面、层间、层内增油机理,为堵水选井、选层提供依据;为充分动用水淹层中低部分储量,需要确定正韵律厚油层合理堵水周期,这些研究对于堵水措施的推广十分重要。首先,本文对西16-9区块37口堵水井进行堵水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堵水后月产液量下降了2974吨/月、月产油量增加了292吨/月、含水率下降了2.2%,堵水见效率89.19%。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平面增油机理,O3-2井封堵后周围的地层压力增大,W2-2井的注入水转向流向了O3-3井,O3-3井在平面增液0.4 m3/d、平面增油0.0103 m3/d;西16-9区块的平面增油井70%位于剩余油较多的河道边部、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或湾泥处,说明封堵主河道顺物源方向砂体能够迫使注入水流线改变,流向剩余油富集区驱油,使邻井平面增油。在层间增油机理研究中,运用层间干扰机理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结果表明在油井堵水后W2-2井的第4层日注水量增加0.2 m3/d、第5层日注水量减少0.6 m3/d,高渗层吸水量减少、低渗层吸水量增加,油井封堵后层间矛盾得到改善。低渗层采出程度低,剩余油较多,油井堵水后周围地层压力升高,生产压差增大,运用多层合采油井产能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堵水井未封堵层产油量,结果表明O3-2井1-4层在油井堵水后日产油量增加0.0147 m3/d,堵水井层间增油。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层内增油机理,在O3-2井的8、9层封堵后,W2-2井向1-9层分别注入T1-T9类型的示踪剂,T8、T9示踪剂均在注入层的上一层O3-2井附近浓度较高,说明正韵律油层的底部被封堵时,注水井的注入水在流向封堵层位时向上层移动,扩大了波及体积,层内累积增油25.17m3。通过西16-9区块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其合理堵水周期为6年,采收率为35.5464%。

董杰[9](2018)在《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调剖-驱油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普遍存在含水上升快、水窜严重、采收率低等问题,对高渗通道中水窜有效治理技术和低渗基质中原油高效驱替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针对这一迫切需求,开展了深部调剖与驱油相结合的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研发了“致密非均质储层模型原油饱和装置”,突破了影响特低渗/致密油藏非均质储层模型驱油实验精度的瓶颈技术,以此为基础开展了特低渗储层物理模型水驱油模拟实验。均质岩心水驱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水驱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微观波及效率低,其水驱后残余油的主要类型为微观非均质残余油。以非均质模型驱油实验的水驱前缘突破PV数近似表征水驱宏观波及效率,得到了特低渗非均质模型中水驱波及效率随渗透率级差增大而降低的实验规律,特低渗非均质(裂缝)油藏中水驱后剩余油是其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潜力目标。综合分析一维柱状岩心和非均质(裂缝)岩心驱油实验结果,明确了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提高宏观波及效率为主,兼顾提高驱油效率。优选分别具有超低界面张力和强乳化能力的活性剂开展驱油实验,得到了超低界面张力和乳化能力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率随岩心渗透率变化的实验规律: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率随渗透率降低而减小;在5×10-3μm21000×10-3μm2的范围内,乳化能力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率随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由此明确了在特低渗油藏中活性剂驱油起主导作用的性能为油水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为辅助性能。强乳化活性剂在特低渗岩心中的局部驱油压力梯度比水驱高18.36%,而超低界面张力活性剂局部驱油压力梯度比水低27.39%。由此可初步证实强乳化驱油剂通过乳化封堵微观水流通道孔喉,提高微观波及效率的驱油机理。在强乳化活性剂驱油过程中,岩心注入端的阻力系数较低(<1),在岩心中后部阻力系数增大,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强乳化驱油剂在解决特低渗油藏注入性与油藏深部调堵之间矛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改进了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用DCA微球。针对DCA微球在特低渗油藏注入困难,端面堵塞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地下聚合成球的技术思路。通过引入阻聚剂,优选引发剂,控制和调整聚合反应时间,实现了在油藏中聚合成球,发展了适合特低渗油藏的地下聚合DCA微球深部调剖技术。实验结果显示,地下聚合DCA微球在岩心注入端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明显低于原DCA微球;在岩心中部的残余阻力系数明显高于原DCA微球,即地下聚合DCA微球调剖是一种可以缓解注入性和深部封堵性矛盾的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技术。针对特低渗油藏水窜治理与基质剩余油驱动的特殊矛盾,研发了DCA微球深部调剖-驱油复合技术。特低渗非均质储层模型调剖-驱油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与表面活性剂驱油、单独DCA微球深调相比,乳化驱油-DCA微球深调复合技术在提高采收率幅度和降低含水率幅度两个指标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特低渗油藏乳化驱油-DCA微球深调复合技术中的后续驱油方法进行了优化,以提高采收率为指标,确定了乳化驱油-DCA微球深调-CO2驱油相结合的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深调-驱油复合技术。DCA微球深调-强乳化驱油复合技术在CQ油田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矿场试验,2个井组分别增油2284t、1225t,调剖驱油效果显着。

李荣涛[10](2018)在《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地质成因复杂,地层非均质性严重,且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多孔介质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形成高渗带、大孔道等优势通道,注入水沿渗流阻力小水淹程度高的优势通道,快速流向生产井形成无效循环。水驱开发进入后期,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富集在相对低渗带,如何提高相对低渗带的体积波及系数,成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工作。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技术,调剖剂能够运移到地层深处,对远井地带的高渗带、大孔道和裂缝,具有很好的封堵效果,后续注入水更多地流向低渗层带,更多的剩余油开采出来,现场应用增油效果明显。深部调剖措施增油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为给现场施工设计提供更好地指导,本文综合考虑预交联凝胶颗粒变形运移特性,降低储层渗透性和对水相增粘作用,建立了三维油水两相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数学模型,利用MRST开源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全隐式求解,并与室内岩心驱替实验数据拟合,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建立纵向非均质正韵律概念模型,分析了单因素变化对调剖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注入量越大增油效果越好,注入压力和经济成本越高,受施工工艺和经济效益限制,注入量不能过大。注入浓度不能过小,否则不能对高渗层形成很好的封堵,后续注入水流入低渗层的量少,增油效果不明显。注入粒径存在一个最优值,粒径过小,预交联凝胶颗粒进入低渗层,造成非目的性伤害,对增油起反作用,粒径过大,出现憋压注不进的现象,调剖措施不能进行。水驱开发进入后期,注入时机越早,增油效果越好。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实际区块多因素共同影响作用下,最优的多因素参数组合,以单位注入量单位浓度增油量作为措施效果评价指标,得到最优方案对应的多因素最优参数组合为:注入时机为含水88%、注入量为0.45PV、注入浓度为0.25%、注入粒径为55μm,为现场深部调剖多因素参数组合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二、水井调剖技术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井调剖技术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一种基于新型压力指数的调剖选井决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压力指数决策方法
2 现场应用
3 结论

(3)A油区长6油藏低产低效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产低效成因
        1.2.2 低产低效增产措施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地质概况
    2.2 地层划分
        2.2.1 标志层
        2.2.2 地层划分结果
    2.3 骨架剖面建立
    2.4 地层对比
        2.4.1 地层对比分析
        2.4.2 地层对比结果
    2.5 构造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微相标志
        3.2.1 颜色标志
        3.2.2 岩性标志
        3.2.3 测井相标志
    3.3 沉积微相及其展布
        3.3.1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
        3.3.2 单井相分析
        3.3.3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3.4 砂体展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特征
    4.2 储层孔隙结构
        4.2.1 孔喉类型及大小
        4.2.2 孔喉微观特征
    4.3 储层物性
    4.4 流体性质
        4.4.1 原油性质
        4.4.2 地层水性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产低效井原因分析
    5.1 开发概况
    5.2 油井低产低效原因
        5.2.1 物性差
        5.2.1.1 孔渗差
        5.2.1.2 含油性差
        5.2.2 高含水
        5.2.2.1 裂缝性高含水
        5.2.2.2 孔隙性高含水
        5.2.2.3 底水锥进
        5.2.3 能量不足
        5.2.3.1 水井停注、注不够
        5.2.3.2 注采层位不对应
        5.2.3.3 井网不完善
        5.2.3.4 注水不见效
        5.2.3.5 压力保持水平低
        5.2.4 地层堵塞
        5.2.5 工程因素
    5.3 注水井低效原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产低效井治理对策
    6.1 治理思路
    6.2 治理对策
        6.2.1 物性差型
        6.2.2 高含水型
        6.2.3 能量不足型
        6.2.4 油层堵塞型
        6.2.5 工程因素型
        6.2.6 多因素型
    6.3 低效注水井治理对策
    6.4 措施治理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大数据下堵水调剖方案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
        1.2.2 堵水调剖决策技术的现状
        1.2.3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堵水调剖的影响因素体系
    2.1 堵水调剖方案的目标因素
    2.2 影响因素体系建立的方法
        2.2.1 选取影响因素的原则
        2.2.2 权重模型的确定方法
    2.3 堵水调剖选井选层的影响因素
        2.3.1 反映油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3.2 反映注水井吸水能力的影响因素
        2.3.3 反映油井动态的影响因素
    2.4 堵水调剖堵剂选择的影响因素
    2.5 堵水调剖确定注入参数的影响因素
    2.6 影响因素体系的权重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堵水调剖方案样本库的建立
    3.1 堵水调剖效果评价指标
        3.1.1 一级评价指标
        3.1.2 二级评价指标
    3.2 堵水调剖效果评价方法
        3.2.1 堵水调剖效果评价方法原理
        3.2.2 堵水调剖效果评价实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数据下堵水调剖方案的匹配模型
    4.1 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的原理
    4.2 堵水调剖方案选井选层决策
    4.3 堵水调剖方案匹配
    4.4 堵剂配方体系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快速配制冻胶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上油田调剖堵水技术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2 快速配制体系的生产技术现状
        1.2.1 固态速溶性聚丙烯酰胺制备方法
        1.2.2 乳液型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1.2.3 快速配制冻胶体系在现场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快速配制冻胶体系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聚合物的筛选与研究
        2.2.2 速溶聚合物的物化性能
        2.2.3 速溶聚合物溶液的性能评价
        2.2.4 速溶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乳液交联体系配方的优选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方法
    3.2 铬冻胶交联机理分析
    3.3 调剖体系的研究与优化
        3.3.1 影响交联体系因素的研究
        3.3.2 调剖体系配方的优化
        3.3.3 优选配方的评价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海上在线注入工艺研究与室内物模调剖实验
    4.1 在线注入方式研究
        4.1.1 SK型静态混合器工作参数
        4.1.2 静态混合器参数
        4.1.3 室内模拟在线溶解实验
    4.2 室内物模调剖实验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实验原理
        4.2.3 物模填砂管实验方案设计
    4.3 室内物模调剖实验设计结果分析
        4.3.1 调剖体系的驱替效果
        4.3.2 考察注入时机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4.3.3 考察段塞尺寸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现场海上调剖试验
    5.1 现场应用
        5.1.1 油藏地质特征
        5.1.2 油藏储层特征
    5.2 井区概况及开发现状
        5.2.1 井区概况
        5.2.2 井区开发现状
        5.2.3 井区井组开发存在的问题
    5.3 调剖方案设计
        5.3.1 调剖井区选择原则
        5.3.2 技术方案部署思路
    5.4 现场调剖进展
        5.4.1 吸水剖面测试结果
        5.4.2 井CACB11NB-7施工动态
        5.4.3 施工后注水情况
        5.4.4 对应油井变化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西柳10断块深部调驱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胶类调驱技术及发展现状
        1.2.2 微球类调驱技术及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西柳10 断块油藏地质与开发特征综合分析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储层特征
        2.1.2 温压系统与流体性质
    2.2 油藏开发特征
        2.2.1 油藏开发历程及现状
        2.2.2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2.2.3 目前存在问题
    2.3 油藏剩余油潜力分析
        2.3.1 储量复算
        2.3.2 后续潜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部调驱体系优化与评价
    3.1 前期深部调驱体系应用情况
    3.2 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
        3.2.1 凝胶体系配方优选
        3.2.2 聚合物凝胶体系性能评价
    3.3 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
        3.3.1 聚合物微球体系配方优选
        3.3.2 聚合物微球性能评价
    3.4 两种调驱体系性能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部调驱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4.1 调驱段塞优化设计
        4.1.1 水流优势通道研究
        4.1.2 凝胶段塞与微球段塞优化设计
    4.2 注入方式优化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驱方案及矿场试验
    5.1 东部井区调驱井组目标优选
    5.2 东部井区整体调驱方案编制
        5.2.1 优先实施的单井方案
        5.2.2 调驱效果预测
        5.2.3 经济效益评价
    5.3 地面注入工艺实施方案
        5.3.1 注水地面工艺情况
        5.3.2 地面注入工艺方案
    5.4 矿场试验及应用效果评价
        5.4.1 注入情况
        5.4.2 压力变化
        5.4.3 见效情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西16-9区块堵水增油机理及合理堵水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西16-9区块堵水效果评价研究
    1.1 地质概况
        1.1.1 沉积特点
        1.1.2 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
        1.1.3 储层非均质性
    1.2 开发历程
    1.3 全区堵水效果评价
    1.4 单井堵水效果评价
        1.4.1 增油效果评价
        1.4.2 降水效果评价
        1.4.3 水驱效果评价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堵水措施平面增油机理研究
    2.1 平面增油动态分析
    2.2 平面增油数值模拟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堵水措施层间增油机理研究
    3.1 堵水影响因素分析
        3.1.1 堵水效果评价指标
        3.1.2 堵水影响因素研究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层间干扰机理模型
        3.2.2 多层合采油井产能数学模型
    3.3 层间增油数值模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堵水措施层内增油机理研究
    4.1 启动压力梯度等效数值模拟
    4.2 层内堵水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16-9区块合理堵水周期研究
    5.1 西16-9区块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
        5.1.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5.1.2 生产历史拟合
    5.2 堵水选井、选层方法
        5.2.1 堵水选井方法
        5.2.2 堵水选层方法
        5.2.3 堵水效果预测
    5.3 合理堵水周期研究
        5.3.1 理想模型堵水周期研究
        5.3.2 西16-9区块堵水周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调剖-驱油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特低渗油藏水驱效果影响因素
        1.2.1 特低渗油藏水驱开发研究现状
        1.2.2 水驱效果影响因素
    1.3 特低渗油藏调剖驱油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调剖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1.3.2 特低渗油藏调剖技术存在的问题
        1.3.3 特低渗油藏气驱技术研究现状
        1.3.4 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技术研究现状
        1.3.5 特低渗油藏调剖驱油技术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
    2.1 特低渗储层模型及实验装置改进
        2.1.1 特低渗储层模型
        2.1.2 特低渗非均质模型侧向饱和油装置
    2.2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残余油潜力分析
        2.2.1 不同渗透率均质岩心水驱油动态
        2.2.2 渗透率对微观波及效率的影响
        2.2.3 渗透率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2.2.4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残余油类型及潜力分析
    2.3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剩余油潜力分析
        2.3.1 特低渗非均质岩心水驱油动态
        2.3.2 非均质程度对宏观波及效率的影响
        2.3.3 非均质程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2.3.4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剩余油潜力分析
    2.4 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水驱后剩余油潜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低渗油藏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性能的特殊要求
    3.1 实验用表面活性剂确定
        3.1.1 表面活性剂-原油乳化能力
        3.1.2 表面活性剂-原油界面张力
        3.1.3 表面活性剂性能综合分析
    3.2 表面活性剂乳化能力及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贡献与规律
        3.2.1 油水界面张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与渗透率的关系
        3.2.2 油水乳化能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与渗透率的关系
        3.2.3 特低渗油藏提高驱油效率对驱油剂的性能要求
    3.3 强乳化性表面活性剂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分析
        3.3.1 强乳化性表面活性剂对微观水流通道的封堵能力
        3.3.2 特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分布
        3.3.3 中高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低渗油藏深调用DCA微球的改进
    4.1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注入封堵性能及存在问题
        4.1.1 DCA微球基本性能特点
        4.1.2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注入封堵性能
        4.1.3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存在的问题
    4.2 DCA微球体系改进及性能特点
    4.3 地下聚合DCA微球注入性能
        4.3.1 地下聚合DCA微球注入动态
        4.3.2 地下聚合DCA微球阻力系数分布
        4.3.3 特低渗油藏地下聚合DCA微球注入性能优势
    4.4 地下聚合DCA微球封堵性能
        4.4.1 地下聚合DCA微球残余阻力系数分布
        4.4.2 特低渗油藏地下聚合DCA微球封堵性能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深调-驱油复合技术研究
    5.1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剩余油驱动条件
        5.1.1 特低渗油藏剩余油驱动条件理论分析
        5.1.2 特低渗油藏不同驱油剂剩余油驱动条件
    5.2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及存在问题
        5.2.1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效果分析
        5.2.2 表面活性剂间歇注入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
        5.2.3 乳化封堵结合不同后续驱油技术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
    5.3 特低渗透油藏乳化驱替-微球深部调剖技术
        5.3.1 微球深部调剖后续水驱效果分析
        5.3.2 乳化驱替-微球深部调剖后续水驱效果分析
        5.3.3 乳化驱替-微球深调机理分析
    5.4 特低渗透油藏微球深部调剖-驱油方式优化
        5.4.1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水驱效果分析
        5.4.2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表面活性剂驱效果分析
        5.4.3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CO2驱效果分析
        5.4.4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不同后续驱油方式效果对比
    5.5 DCA微球深部调剖技术矿场试验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水井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1.2.2 PPG驱油机理研究现状
        1.2.3 PPG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PPG驱油机理及数学表征
        2.1.1 变形运移特性
        2.1.2 降低储层渗透率
        2.1.3 水溶液增粘效应
    2.2 数学模型成立基本假设
    2.3 各相渗流方程的建立
        2.3.1 运动方程
        2.3.2 油水相连续性方程
        2.3.3 PPG组分连续性方程
        2.3.4 辅助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数学模型求解及验证
    3.1 自动微分求解技术
        3.1.1 自动微分基本思想
        3.1.2 自动微分优越性
    3.2 MRST开源油藏数值模拟软件
        3.2.1 软件概述
        3.2.2 快速成型
        3.2.3 精度对比
    3.3 基于ad-blackoil的代码编写
    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因素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概念模型的建立
    4.2 注入量
    4.3 注入浓度
    4.4 注入粒径大小
    4.5 注入时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因素参数组合优化设计
    5.1 油藏数值模型建立
    5.2 正交试验设计
    5.3 最优参数组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水井调剖技术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区西部高台子高含水井分类及治理方法研究[D]. 赵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一种基于新型压力指数的调剖选井决策方法[J]. 付强. 石油化工应用, 2021(06)
  • [3]A油区长6油藏低产低效成因及治理对策[D]. 高鑫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大数据下堵水调剖方案的确定[D]. 陆水青山.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2)
  • [5]中国堵水调剖60年[J]. 李宜坤,李宇乡,彭杨,于洋. 石油钻采工艺, 2019(06)
  • [6]快速配制冻胶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 罗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西柳10断块深部调驱体系研究与应用[D]. 张琳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8]西16-9区块堵水增油机理及合理堵水周期研究[D]. 刘柱.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7)
  • [9]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调剖-驱油方法研究[D]. 董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10]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数值模拟研究[D]. 李荣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水井调剖技术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