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山港水域沉积特征研究

上洋山港水域沉积特征研究

一、上海洋山港水域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征,左书华,崔成,吴明阳[1](2018)在《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水沙环境及地形冲淤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洋山港四期工程水域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总体上呈现出冲刷的态势,受四期工程西侧导流堤的修建,西侧断面冲刷幅度较大,年冲刷量大约为0.7m,再向东逐渐减小,东侧断面基本不冲不淤。颗珠山汊道的落潮作用,对四期港区水域水深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

王施恩,张征[2](2018)在《洋山港四期工程水域水沙环境及港区增深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洋山港区多年(20062016年)的水文泥沙、水深等资料,在深入地分析洋山港四期工程海域水沙环境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四期港区增深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洋山港区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型,平均潮差2.76 m,潮汐强度中等;四期港区水域,涨、落潮水流呈明显的往复流运动,涨潮平均流速为0.63 m/s,落潮平均流速为0.69 m/s;(2)四期港区水域含沙量季节变化与整个洋山海域是一致的,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节含沙量较高,夏、秋季节含沙量较低,多年垂线平均含沙量约为1.4 kg/m3;底质泥沙颗粒中值粒径一般在0.0120.029 mm之间,平均为0.019 mm,主要为粘土质粉砂;(3)四期港区水域总体上呈现出冲刷的态势,长时间累计净冲刷强度接近2.0 m。目前的水动力和泥沙环境及地形冲淤特征对四期港区的开发处于有利状态;(4)四期港区工程建成后,潮流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泊位、港区和航道水域水流归槽明显,水流更加平顺;对洋山港海域各汊道潮量变化没有明显影响;7万t和12万t两个方案建设后,港池与航道总淤积量为500600万m3左右。

左书华,吴明阳,庄骅,郭传胜[3](2018)在《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地形冲淤变化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洋山深水港区近期(2009-2013年)的水沙实测资料对洋山深水港四期港区水域的水沙环境和地形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洋山港四期港区水域潮汐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平均潮差2.76 m,潮汐强度中等;涨、落潮水流呈明显的往复流运动,涨落潮平均流速在0.70 m/s左右;含沙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线平均年均含沙量在1.40 kg/m3左右,底质平均中值粒径为0.019 mm;2009年4月-2013年4月四期港区水域海床总体呈现为冲刷的态势,此期间由于受工程影响,不同阶段地形冲淤变化又有所不同;受四期工程西侧导流堤施工影响,西侧断面冲刷幅度较大,年冲刷量大约为0.7 m,再向东逐渐减小,东侧断面基本不冲不淤。颗珠山汊道的落潮水流,对四期港区水域水深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左书华,吴明阳,庄骅,张征[4](2017)在《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冲淤环境及增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洋山深水港区近期(20092013年)的泥沙、水深等和水文实测资料对洋山深水港四期港区水域水沙环境地形冲淤变化和增深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港区增深以后的回淤量。

樊乔铭,丁志斌[5](2016)在《EFDC模型在港湾水环境中的应用及进展》文中认为加强港湾水域的环境控制是海洋管理的重要方面,而水环境系统的模拟是进行环境控制的前提条件。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由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维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开发的综合水质模型,使用范围广泛,能够模拟河流、湖泊、河口、水库、湿地,以及近海区域等多种水体的水动力、水质状况、沉积物迁移等。介绍EFDC的基本原理、方程及综述了其在港湾水环境模拟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陈敏,陈淳,兰彬斌,蓝东兆,戚洪帅[6](2014)在《渤海、黄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2011年内采自我国长江口以北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11个站住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鉴定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1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30个属。主要以近岸广布种为主,海水种和半咸水种占绝大多数。硅藻平均丰度为7198粒/g,其中渤海为4674粒/g、黄海北部为22427粒/g、黄海西部为6342粒/g,总体明显低于长江口以南近岸海域。根据硅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在长江口以北近岸海域共划分出6个硅藻组合和2个亚组合。

左书华[7](2013)在《岛群海域环境下淤泥质海床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岛群海域环境下的淤泥质海床泥沙运动因受到复杂边界的影响泥沙运动研究的复杂性,目前针对岛屿链不断变化引起的泥沙运动和海床冲淤变化研究尚不多见;有关顺岸式港池淤积计算方法尚不明确。本文以崎岖列岛和洋山港工程为背景,通过遥感影像资料、现场实测水、沙资料分析、潮流数学模型试验、泥沙基本特性及平衡含沙量水槽试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得到研究背景(岛群)环境下水流运动、岛群内水域海床演变、顺岸挖深港池泥沙淤积计算方法。主要结论研究如下:(1)岛群内水域水流形态及改变岛群边界的影响:自然状态下,崎岖列岛岛屿较多,岸线复杂,岛群内分流、汇流、环流现象明显;潮流是岛群内水域泥沙掀扬与输移的主要动力。人工改变岛群边界(封堵部分岛群链间的潮流通道),将导致岛群链内不同汉道的进出潮量分配发生变化。当岛群边界变化不大时岛群内的总进出潮量基本不变,但进出潮量将重新分配,当岛群边界变化较大时,岛群内的总进出潮量将发生变化(减小)。计算5种边界形态,岛群内主通道水域流速变化情况,从总体上而言,随着陆域边界的变化(即汉道的封堵),岛群内流速的变化呈现出“局部变化”—“变化扩展”—“变化趋于平稳”—“变化进一步增大”的不连续过程;当岛群链边界改变到一定程度后,岛群内水域流速变化较大,对后期工程开发不利。(2)岛群内水域泥沙基本物理特性:悬沙粒平均中值粒径dso为0.008mm,为细粉砂-极细粉砂类型;海床沉积物主要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平均中值粒径D50=0.030mm;多年底质中值粒径总体变化不大。底床泥沙容重为1.34t/m3时,水流作用下的起动摩阻流速为2.07cm/s,起动时平均流速为54cm/s;沉降速度受水流流速、含沙量、盐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流速度越大,沉降速度越小;沉速随含沙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同一水流和初始含沙量条件下,沉降速度随沉降量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海域平均沉降速度0.005cm/s左右。(3)悬沙含沙量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及其分类:含沙量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是受潮位、流速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含沙量在空间上(短期)分布与流速和背景含沙量有关。在潮流涨落潮的一个周期时段内,流速、流向在不断变化。垂线含沙量分布分为“下抛物型——沉降型”和“上抛物型——起悬型”两类含沙量,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分别拟合给出了“沉降型”和“起悬型”含沙量计算公式,给出了含沙量影响系数(ap)。(4)基于分类含沙量,提出了淤泥质海床冲淤判别指标;考虑进出岛群链内水域各潮流通道的流量分配和基于含沙量垂向分布分类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岛群海域环境下淤泥质海床冲淤演变预测的便捷计算方法(5)在分析顺岸式港池内水流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顺岸式港池内的流量平衡方程和和水体运动方程,然后基于水流连续条件将顺岸式挖深港池的内流速变化归结为“水流归槽指数n”的变化,给出了固定相对挖深条件下,以港池长宽比L/B为参数的n计算公式;,进而基于平衡含沙量理论,建立了考虑“水流归槽指数n”和“平衡含沙量指数m”的顺岸式港池泥沙淤积预报公式。

杨忠勇,程和琴,朱建荣,李身铎[8](2012)在《洋山港海域潮动力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文中指出距上海陆域外约32km的洋山港是以小洋山岛链为基础建造的中国首个离岸式深水港口,其港区陆域是通过封堵北岛链三个主要汊道并抛填成陆而成。大规模的封堵陆连工程改变了该海域的地形边界条件,海域潮动力特征也随之响应。通过对洋山港海域堵汊陆连工程前后潮位及潮流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洋山港海域的潮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海域潮波倍潮及复合潮增幅随工程的进行而增大,潮动力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海域中部发生壅水;海域潮波向驻波性质变异并于憩流时段引发环状流场。

邵荣顺,吴明阳,左书华[9](2012)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2年来海床冲淤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洋山深水港区海域是由大、小洋山两条岛链围成的喇叭口型的海域,是以落潮流为主、高含沙量、强潮流的潮汐水道,泥沙运动主要以悬沙为主。通道内潮流基本为东南-西北向往复流,潮流平均流速为1.0~1.5 m/s,最大流速可达2.0~2.5 m/s,平均含沙量在1.4 kg/m3。对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的水文地貌特性、海床冲淤演变以及冲淤变化原因等作了分析。结果认为,伴随着工程建设的进程,陆域边界不断地改变,海床的冲淤演变也随着不断地调整,逐步形成了目前"南淤北冲"的海床冲淤格局。洋山港竣工后三年又步入了稳定的调整期,冲淤变化幅度趋于逐年减小。

董佳[10](2011)在《洋山港再开发工程水动力变化及海床演变预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海岸线资源严重不足,迫使将开发目标转向岛屿岸线的综合利用。而许多岛屿海岸有别于结陆海岸:首先,其水动力环境受岛群边界影响,时空变化规律更加复杂;其次,由于水动力环境下的变化带来岸线及海床的演化规律将有别于近岸水域;此外,因各种工程建设还将进一步改变水动力环境和岛群边界及海床。为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岛群岸线资源,缓解岸线需求与近陆海岸线不足之间的矛盾,研究岛群海域的海岸动力学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其中,岛群海域环境下海床泥沙运动规律问题即是其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岛群海域海床泥沙运动规律研究,一般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其具有研究范围大、费用省、研究周期短等优点,辅以现状观测资料或模型试验资料验证,可以较为方便地得到可靠性较高的成果。基于水动力数学模型、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悬沙浓度计算方程、悬沙引起的床面变形方程建立洋山港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在水动力模型经过验证的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定量地讨论每个泥沙参数的各种取值对悬沙浓度的影响程度,探讨主要影响参数的最优取值方法;同时进行洋山港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验证。针对洋山港再开发工程的两个具体的工程方案,采用经过验证的洋山港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工程水动力环境及海床演变进行预测计算,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本文所建立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再现洋山港全水域的潮流特征和海床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计算洋山港再开发工程的水动力变化和泥沙运移状态,并可预测海床演变规律。(2)在潮流为主要外动力的淤泥质海床,床面糙率、河床淤积物的干密度、床层间的泥沙转换率这3个泥沙参数对悬沙浓度的计算结果影响最大。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可知,上述3个参数在计算洋山港全水域的悬沙浓度时最恰当取值分别为2d、250kg/m3、0.001kg/m2/s。(3)对大洋山港区的开发能改善洋山港的潮流形态和泥沙现状,且天然的开发条件较好,因此为洋山港再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海岸动力学条件。(4)提出了大洋山港区一期开发的两个布置方案。就改善洋山港全水域的潮流形态和泥沙淤积状况而言,对于大洋山的开发采用大通道方案更佳。

二、上海洋山港水域沉积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洋山港水域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水沙环境及地形冲淤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处理方法
    (一) 潮位资料
    (二) 潮流与含沙量资料
三、四期工程水域近期冲淤变化
    (一) 平面冲淤变化
    (二) 断面水深变化
四、结果与讨论

(2)洋山港四期工程水域水沙环境及港区增深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四期工程海域水沙环境及冲淤变化
    1.1 工程前海域地形地貌特征
    1.2 潮汐特征
    1.3 潮流特征
        1.3.1 流速、流向基本特征
        1.3.2 四期港区潮流变化特征
    1.4 含沙量
    1.5 底质
    1.6 四期港区冲淤变化
2 四期港区增深方案数学模型研究
    2.1 模型验证
    2.2 工程方案及潮流计算结果
        2.2.1 四期工程建设方案
        2.2.2 潮流计算结果
        2.2.3 潮量计算结果
    2.3 年淤积计算与分析
        2.3.1 淤积计算公式
        2.3.2 计算公式中关键参数的确定
        2.3.3 淤积计算结果
3 结论

(3)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地形冲淤变化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
    1.1 资料收集与处理
        1.1.1 水沙数据
        1.1.2 底质数据
        1.1.3 水深数据
    1.2 洋山港工程建设概述
    1.3 研究区水沙环境特征
        1.3.1 潮汐特征
        1.3.2 潮流特征
        1.3.3 含沙量
        1.3.4 底质
2 四期工程水域海床冲淤变化
    2.1 平面冲淤变化
    2.2 断面水深变化
3 原因分析及讨论
    3.1 四期工程前后水沙变化
    3.2 颗珠山汊道对四期港区水域的作用
    3.3 一、二、三期港池引流槽作用
    3.4 施工影响
4 结论

(4)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冲淤环境及增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四期港区水沙环境特征
    1.1 潮汐特征
    1.2 潮流特征
    1.3 含沙量
    1.4 底质
2 四期工程水域近期冲淤变化
3 四期港区及进港航道水深增深可行性分析
    3.1 洋山海域海床冲淤变化处在调整后期, 保持了稳定状态
    3.2 港区水域内固定、有效的工程边界, 促使潮流更加平顺通畅
    3.3 颗珠山汊道继续的发展, 增强了洋山海域西北部的潮动力
    3.4 目前四期工程水域的海床处在冲刷态势
4 增深后四期港池回淤量

(5)EFDC模型在港湾水环境中的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FDC模型
    1.1 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模块[4]
    1.2 模型的主控方程
2 EFDC模型应用
    2.1 港湾水动力模型应用
    2.2 水质模型应用
    2.3 泥沙模型应用
    2.4 溢油模型应用
3 EFDC模型不足和展望

(6)渤海、黄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样品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分析方法
2 各海域近岸主要硅藻种类及分布特征
    2.1 主要硅藻种类
    2.2 硅藻分布特征
3 硅藻组合分区
    I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减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crescens组合
        I1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波状辐裥藻Actinoptychus undulates-减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crescens-横滨盒形藻Biddulphia grundleri组合
        I2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减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crescens组合
    Ⅱ减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crescens-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组合
    Ⅲ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组合
    Ⅳ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iaa-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组合
    Ⅴ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组合
    Ⅵ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波状辐裥藻Actinoptychus undulates组合
4 结论

(7)岛群海域环境下淤泥质海床泥沙运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泥沙运动理论研究
        1.2.2 水沙运动数学模型研究
        1.2.3 现场观测、实测资料和物理模型试验分析
        1.2.4 淤泥质海床冲淤演变研究
        1.2.5 岛群海域环境下的淤泥质海岸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研究背景和研究资料
    2.1 研究背景和水域范围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水域范围
    2.2 岛群海域水文、泥沙观测及资料选取
        2.2.1 原型观测基本情况
        2.2.2 原型观测资料筛选
    2.3 研究海域波浪基本特征
        2.3.1 常波浪
        2.3.2 台风浪
    2.4 本章小结
3 岛群海域陆域边界变化对潮流动力影响分析
    3.1 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3.1.1 模型控制方程
        3.1.2 定解条件
        3.1.3 数学模型的范围及有关参数
        3.1.4 潮流数学模型的验证
    3.2 基于观测资料的岛群海域潮流场基本特性分析
        3.2.1 天然条件下岛群海域潮流性质及分布特征
        3.2.2 崎岖列岛群岛北侧部分岛链封堵后流场变化分析
        3.2.3 岛群边界确定条件下岛链间断面流量分布特征
    3.3 基于数学模型的岛群海域边界变化对潮流动力影响分析
        3.3.1 岛群边界形态选取
        3.3.2 岛群边界变化对岛群内水域潮流动力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海域泥沙基本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悬沙、海床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
        4.1.1 悬沙
        4.1.2 海床沉积物
        4.1.3 海床表层泥沙筛分
    4.2 泥沙起动特征
        4.2.1 起动标准
        4.2.2 试验设备
        4.2.3 起动流速
    4.3 泥沙悬扬过程
    4.4 泥沙静、动水沉降特性
        4.4.1 试验方法和试验参数
        4.4.2 不同因素对沉降速度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岛群海域含沙量分布特征、含沙量分类及计算方法
    5.1 全水域表层含沙量分布及背景沙源
        5.1.1 从遥感影像中获取水域含沙量的方法
        5.1.2 不同海况条件下全水域表层含沙量分布特征
    5.2 岛群海域含沙量的季节及年度变化
        5.2.1 含沙量季节性变化特征
        5.2.2 含沙量的年际平均变化特征
    5.3 潮流动力对含沙量影响分析
        5.3.1 潮差对含沙量的影响
        5.3.2 潮流流速对含沙量的影响
    5.4 含沙量垂线分布及分类
    5.5 分类含沙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的确定
        5.5.1 分类含沙量的计算方法
        5.5.2 基于现场资料的分类含沙量系数a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海床冲淤演变计算方法建立及应用
    6.1 基于分类含沙量的海床冲淤判别指标建立及验证
        6.1.1 海床冲淤判别指标的建立
        6.1.2 海床冲淤冲淤指标具体应用及可靠性检验
    6.2 基于分类含沙量的海床演变计算方法的建立
        6.2.1 海床冲淤演变计算方法的建立及其验证
        6.2.2 计算方法的使用步骤
        6.2.3 基于分类含沙量的海床演变计算方法的验证
    6.3 本文模式在岛链边界变化后海床冲淤变化中的应用及结果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岛群海域环境下顺岸式港池淤积计算方法及应用
    7.1 顺岸式挖深港池周围的潮流场
        7.1.1 顺岸式港池潮流场数值模型
        7.1.2 顺岸式港池潮流场变化形态
        7.1.3 顺岸式港池对潮流场影响分析
    7.2 顺岸式港池的泥沙淤积计算方法研究
        7.2.1 顺岸式港池内流量平衡方程和水体运动方程
        7.2.2 顺岸式港池的淤积计算公式推导
        7.2.3 顺岸式港池的淤积计算公式中两个重要参数的确定
        7.2.4 淤积公式中其它参数的选取
    7.3 顺岸式港池淤积计算公式在洋山港的应用
        7.3.1 淤积计算公式中的具体参数值
        7.3.2 淤积公式的验证与应用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洋山港海域潮动力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潮动力的非线性特征
    3.2 驻波
    3.3 壅水
4 结论

(9)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2年来海床冲淤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洋山港地貌及水文泥沙特征概况
    1.1 地貌特征
    1.2 潮汐、潮流、潮量
    1.3 波浪及台风浪
    1.4 泥沙环境
2 洋山港海域的海床冲淤演变
    2.1 海域工程概况
    2.2 第一阶段:封堵小洋山~镬盖塘汊道前后水深变化 (1998.11~2004.04)
    2.3 第二阶段:封堵东部镬盖塘~大指头岛汊道后的水深变化 (2005.04~2007.04)
    2.4 第三阶段:竣工后三年水深变化 (2007.04~2010.04)
        2.4.1 竣工后概况
        2.4.2 海床冲淤变化
    2.5 洋山海域十二年冲淤演变 (1998.11~2010.04)
3 海床冲淤演变原因分析
    3.1 小洋山岛链中东部汊道的封堵
    3.2 颗珠山汊道的贡献
    3.3 一、二、三工程建设
4 结 语

(10)洋山港再开发工程水动力变化及海床演变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洋动力环境条件下泥沙运动问题研究方法及特点
        1.2.1 现场观测
        1.2.2 物理模型实验
        1.2.3 数学模型计算
        1.2.4 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1.3 泥沙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泥沙数值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洋山港水域的水动力和泥沙环境
    2.1 自然水动力状况
    2.2 泥沙状况
    2.3 港区泥沙源
    2.4 当地泥沙落淤特点
3 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3.1 水动力模型
        3.1.1 控制方程
        3.1.2 定解条件
    3.2 泥沙数学模型
        3.2.1 悬沙浓度计算方程
        3.2.2 悬移质引起的海床演变方程
        3.2.3 定解条件
    3.3 数值求解方法
        3.3.1 方程离散方法
        3.3.2 计算范围
        3.3.3 网格划分原则及数量
        3.3.4 方程离散过程及求解
4 水动力模型验证及洋山港全水域潮流场计算
    4.1 水动力模型计算时相关参数处理方法
    4.2 大范围水动力模型验证
        4.2.1 大范围模型验证资料选取
        4.2.2 大范围水动力模型验证结果
    4.3 小范围水动力模型验证
        4.3.1 小范围模型验证资料选取
        4.3.2 小范围水动力模型验证结果
    4.4 洋山港全水域潮流场计算结果
5 泥沙参数选择方法及在悬沙浓度研究中的应用
    5.1 悬沙浓度计算的主要影响参数筛选
    5.2 床面糙率
    5.3 河床淤积物的干密度
    5.4 床层间的泥沙转换率
    5.5 悬沙浓度计算在洋山港实际工程中的验证
6 洋山港水域海床演变模型验证
    6.1 验证资料
    6.2 现状情况下洋山港水域海床演变形态及趋势分析
    6.3 洋山港海床演变(泥沙冲淤)验证计算结果
7 洋山港再开发工程水动力变化及海床演变预测
    7.1 大洋山开发工程规划方案
        7.1.1 大洋山港区一期汊道方案
        7.1.2 大洋山港区一期大通道方案
    7.2 两种工程方案实施后的潮流变化计算结果及分析
        7.2.1 大洋山港区一期汊道方案实施后的全港区潮流场
        7.2.2 大洋山港区一期大通道方案实施后的全港区潮流场
    7.3 两种方案的潮量及潮流变化比较
        7.3.1 两种方案潮量比较
        7.3.2 两种方案流速、流向比较
    7.4 两种工程方案实施后的地形演变预测及分析
        7.4.1 两种方案全水域的冲淤强度变化
        7.4.2 两种方案各区域代表点的冲淤强度变化
    7.5 两种工程方案评述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上海洋山港水域沉积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水沙环境及地形冲淤变化[J]. 张征,左书华,崔成,吴明阳. 中国海事, 2018(06)
  • [2]洋山港四期工程水域水沙环境及港区增深方案研究[J]. 王施恩,张征. 水道港口, 2018(01)
  • [3]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地形冲淤变化及原因分析[J]. 左书华,吴明阳,庄骅,郭传胜. 泥沙研究, 2018(01)
  • [4]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海域冲淤环境及增深研究[J]. 左书华,吴明阳,庄骅,张征. 天津航海, 2017(02)
  • [5]EFDC模型在港湾水环境中的应用及进展[J]. 樊乔铭,丁志斌. 人民珠江, 2016(02)
  • [6]渤海、黄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陈敏,陈淳,兰彬斌,蓝东兆,戚洪帅. 海洋湖沼通报, 2014(02)
  • [7]岛群海域环境下淤泥质海床泥沙运动规律研究[D]. 左书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8]洋山港海域潮动力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J]. 杨忠勇,程和琴,朱建荣,李身铎. 地理学报, 2012(09)
  • [9]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2年来海床冲淤变化分析[J]. 邵荣顺,吴明阳,左书华. 海洋工程, 2012(01)
  • [10]洋山港再开发工程水动力变化及海床演变预测[D]. 董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标签:;  ;  ;  

上洋山港水域沉积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