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铝罐饮料中铝的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马大千[1](2017)在《3104型铝卷的生产工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城市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铝工业正在经历从快速井喷式发展到逐步逐年放缓到新常态阶段,但随着国家积极推动诸如“一带一路”、“绿色经济”、“工业4.0”、“十三五规划”、等等一系列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出台会对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输入更为多样化的新鲜血液,并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并追求更为高质量的生活,铝产品作为现代化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柱性原材料对建筑幕墙、交通运输、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包装、高端装饰等时刻扮演着人们生活的重要角色,同时,国家大力倡导拓展用铝替代钢铁、木、纸、铜、塑料等非环保类的材料促使铝产品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用途,从而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放眼世界铝工业在蓬勃发展同时产能过剩问题则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产能的爆炸式增长,早几年前行业内就已经预计了电解铝市场产能过剩,同时国家也在一直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淘汰这些落后的产能保证市场的良性发展,但事实是减产量远远落后于产能投放量,过多增加的产能和消费能力不成正比导致近年来铝供应过剩情况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而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就成了化解这一矛盾的突破口。3104系列铝合金材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饮用的易拉罐料的原材料,由Al,Mn,Mg,Si,Cu,Fe,Zn及其它少量元素构成,物理特性表现为强度高、密度小、抗腐蚀性好、易成型等,在其生产工艺中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性根据元素配比的不同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本文研究的课题就是怎么找到这些较大差异以及怎么处理好这些差异从而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出合格的3104系列铝合金材料。
王学坦[2](2017)在《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20年,从1996年到2016年,是国际国内科学教育改革发展迅速的20年。我国基础教育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利用实验进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特色,也是化学教学的优势。美国《化学教育》(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简称JCE)是化学教育类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期刊,研究该期刊上近20年的中学化学生活类实验文献对我国化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美国《化学教育》1996-2016年有关中学化学生活类实验的文章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搜集、下载了1996-2016年JCE中学化学生活类实验,利用NoteExpress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2)阅览1996-2016年电子版及2003-2011年纸质版美国化学教育杂志,翻阅美国化学教育相关文献了解美国化学教育杂志及其板块设置变化。(3)对JCE生活类实验进行数量及实验所属板块统计分析,对1996-2016年文献粗略阅览发现其呈现方式特点及其变化。(4)对近20年JCE上中学化学生活类实验文献进行研读,归纳文献内容,并据此对文献进行分类,对分类过程、标准及该类型文献特点进行说明。(5)对JCE上中学化学生活类实验总体特点进行提炼总结,并对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研究发现,JCE 1996-2016中学生活化实验大约有160余篇,可分为实验材料生活化、实验仪器生活化和实验主题生活化三大类。JCE 1996-2016中,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的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跨学科交叉、探究性强和与教学紧密结合。JCE上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文献生活味浓,注重学生兴趣,探究性强,关注科学方法的培养,关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王国庆[3](2016)在《草珊瑚中总黄酮的提取及草珊瑚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珊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贵州、福建等地方,资源比较丰富且分布广泛。草珊瑚为传统使用的中药,入药的历史悠久,草珊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癖等功效,主要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草珊瑚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如具有抗菌、消炎、降压等功效,还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抑制脂肪氧化酶的作用。2006年7月国家卫生部批示:“草珊瑚可有限量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原料”,为草珊瑚为原料进入食品领域,提供了法规依据。草珊瑚全身是宝,传统做法是利用其根、茎入药,而废弃叶片,草珊瑚的综合利用率不高。以草珊瑚叶为新资源食品原料,研制一款对人体有益的保健饮料,实现了变废为宝,提高草珊瑚的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课题主要研究草珊瑚中总黄酮的浸提技术,草珊瑚饮料中试实验过程的关键技术以及饮料中挥发性物质的鉴定和保留技术。现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草珊瑚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中,以破碎-浸提法为实验基础,用草珊瑚叶为原料,以草珊瑚粉末的粒径、含水率、温度、料液比为实验考察条件,以吸光度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实验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当草珊瑚粉末粒径为0.12-0.15mm(100目),粉末含水率为2%,提取温度100℃,料液比为1:20时,草珊瑚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可达8.68%。2、在中试实验研究中,研究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三个因素对饮料中总黄酮提取率及饮料色泽风味的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和感官评价,确定了原料浸提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为1:30,浸提温度为100℃,浸提时间为30mim。3、研究草珊瑚饮料的感官品质及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变化情况与不同杀菌温度条件的关系。本实验选择75℃(M0)、80℃(M1)、85℃(M2)、90℃(M3)、95℃(M4)、100℃(M5)6个杀菌条件对饮料进行杀菌,杀菌后对各条件下的饮料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和感官鉴定。实验结果为:温度越高,饮料的色泽越深。当温度达到90℃时,饮料可符合微生物卫生标准的要求。4、在饮料中挥发性物质的提取、鉴定研究中,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珊瑚饮料中的挥发性组分,设计料液比、盐析剂NaCl的用量、提取时间等单因素试验,利用正交实验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挥发性组分的成分,确定组分特性。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h,浓缩比例为1:2,盐析剂NaCl的质量分数为2%。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草珊瑚饮料中挥发性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出其中的31个化学成分。5、利用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以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为主要内容,进行实验技术研究,为后续建立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孙兆飞[4](2016)在《铝罐外壁用饱和聚酯涂料的研制及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制备了一种兼具高硬度、高附着力及优异柔韧性的铝罐外壁用涂料,并对影响涂料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对铝罐外壁用涂料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通过对铝罐外壁用涂料成膜树脂和固化剂的筛选以及配比分析,选用合理的溶剂、助剂、颜料以及催化剂,制备出一种具有优异附着力和柔韧性的饱和聚酯氨基涂料。研究了不同成膜树脂、氨基树脂种类及添加比例、不同催化剂对铝罐外壁用涂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饱和聚酯树脂为成膜树脂,漆膜的耐烘烤性能优异,硬度为4 H,附着力等级为0级;以高甲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固化剂,与饱和聚酯树脂配比为1:5时,漆膜的交联率最好,基团完全反应,附着力等级为0级、柔韧性<1 mm,耐冲击性、耐水性具佳;以对甲苯磺酸做催化剂时,漆膜能够较快完成交联固化,制备出的漆膜具有优异的附着力、硬度、耐水性以及柔韧性和耐冲击性。(2)分别探讨了涂料黏度、取料棍与涂覆棍间距以及芯轴速度与滚筒速度等辊涂工艺参数对底涂漆膜性能的影响并对辊涂工艺进行了优化;涂料黏度、固化时间、烘烤温度等光油施涂工艺参数对漆膜质量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辊涂工艺参数设置为:涂料黏度为370 secs(DIN4黏度杯),取料辊与涂覆辊间距为-4μm,芯轴速度与胶辊速度(周速比)为2:1时,漆膜的附着力等级为0,漆膜硬度大于H,漆膜的耐热性满足要求(脱落率为零),漆膜的综合性能最好;当光油的涂布参数设置为:黏度为85 secs,固化时间为7 min,烘烤温度为170°C时,漆膜的硬度、光泽度以及耐水性能最佳。(3)通过对铝罐的收颈道次、成型过程及挤压力分析,以及底涂及光油在基材的接触角测试,并对各道次铝罐试样的电化学测试、表面表征,得出漆膜的致密性随着收颈道次的增加而下降。
姜于,刘佳,毕鹏昊[5](2016)在《食品中铝的测定及食源铝污染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铝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微量元素,在食品工业及医药行业中应用非常广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食品中铝含量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基于此,在对食源铝污染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常用的食品中铝的测定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控制食源铝污染的措施。
何浩天[6](2016)在《五花茶饮料的开发研究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五花茶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饮品,广东人常饮的凉茶之一,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和消暑去湿等功效。针对目前市场上五花茶存在口感一般、保存期短,流通范围有限等问题,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日常饮料功能性的需求,本论文探讨了利用五种药食同源花类开发新款五花茶植物饮料,并优化其生产工艺;研究了五花茶饮料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储藏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同时建立了五花茶饮料生产线的质量控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菊花、金银花、槐花、代代花、白扁豆花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结合感官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采用了Minitab中的混料设计,将菊花、金银花、槐花、代代花和白扁豆花进行复配,得出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配方优化,确定最优五花茶饮料生产配方为(原料质量/总药材质量):菊花比例为0.50,槐花比例为0.18,白扁豆花比例为0.15,金银花比例为0.12,代代花比例为0.05。(2)通过老化实验,考察了25℃和37℃储藏90天的条件下,五花茶饮料的储藏稳定性。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储藏90天的时间里,五花茶的澄清度(T590)、pH值、可溶性固形物、感官评价、罐体状态和微生物含量均保持在正常水平。(3)对比研究市售16款凉茶饮料的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Fe3+还原能力、感官评价和货架期,发现本研究所开发的新型五花茶饮料在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Fe3+还原能力和感官评分均优于超市售卖的大部分凉茶饮料;传统凉茶铺售卖的凉茶饮料无论从黄酮含量还是从抗氧化能力上看均优于超市售卖的凉茶饮料,但是其感官评分和货架期则远逊于超市售卖的凉茶饮料。(4)建立起了五花茶饮料生产线配套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建立GMP和SSOP体系,设计配套的HACCP计划、建立品质控制体系。优化后的五花茶饮料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功用于生产,五花茶饮料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肖坤[7](2015)在《食品中铝的测定及管理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在食品流通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监测。其中铝成为重要的污染源。监测部门定期采用先进的检验方法,对食品中铝的残留进行检测。因此,本文就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如何做好食品中铝的测定和管理现状展开论述。生活中,铝已经成为公认的污染物。对国家监督检测部门来说,要做好风险评估风险监测,控制好食品中铝的含量。做为食品生产企业,要遵守国家相关规
曹艳秋,张瑞[8](2013)在《浅析加强食品铝残留量检验的重要性和对检验方法修改意见》文中认为由于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和对铝制炊具的使用,以及人们对现代膨化食品的喜爱,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铝的摄入量较大,这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危害较小,但是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长期大剂量摄入铝元素危害是极大的。因此,要加强食品中铝残留量测定,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可靠的数据,保证食品安全。本文仅从食品中铝的来源,加强食品中铝残留量测定的重要性以及改进面制食品中铝残留量测定方法三方面来进行讨论。
赵晓光,陈丽华,李威[9](2012)在《食品中铝的测定及管理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铝已被公认为是食品中的污染物,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基于风险评估及考虑食品中铝本底含量的基础上,制定各类食品中铝的限量。食品生产企业应洁身自爱,尽量少加或不加含铝添加剂。我国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孙晓昕,李崎[10](2011)在《啤酒中金属铝的含量及硅对铝的隔绝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铝使啤酒具有金属味和苦涩的味道,并且不会引起特定的芳香化合物的变化。近年来金属铝被认为是导致阿尔默海兹症的可能因素之一。实验中采用一种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快速、可信且成本低廉的方法直接测定了39种瓶装贮藏啤酒中的游离铝含量。采用差示脉冲吸附性电极溶出伏安法在一个悬汞滴电极上对样品进行测定,该实验无需对样品进行消化处理。39种分析商品啤酒样品(包括黑啤酒、淡色啤酒、无醇啤酒)中。铝含量为3~15μg/L,非西班牙啤酒中,无醇啤酒的铝含量低于黑啤和淡色啤酒;然而在西班牙啤酒中铝含量和啤酒类型没有任何关系。由于啤酒中又含有影响铝吸收性的元素硅,因此适度饮用啤酒可能会干扰金属铝的毒物代谢作用从而抑制其毒性。
二、铝罐饮料中铝的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罐饮料中铝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3104型铝卷的生产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生产3104型铝卷的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材料的选择 |
2.2 高温热变形实验 |
2.3 对3104型铝卷的微观组织观察 |
第3章 3104铝合金生产工艺分析 |
3.1 工艺流程图 |
3.2 3104合金中主要元素的作用 |
3.3 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合金中第二项的分类 |
3.4.1 初生相 |
3.4.2 析出相 |
3.5 均匀化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3.5.1 初生相几何形态的变化 |
3.5.2 对析出相的影响 |
3.6 化合物的破碎及第二相粒子的作用 |
3.6.1 粗大化合物在轧制过程中的破碎 |
3.6.2 第二相对再结晶的影响 |
3.6.3 第二相对减薄拉深的影响 |
第4章 对3104合金化学成分优化解决生产工艺问题 |
4.1 合金材料力学性能及定量金相分析 |
4.1.1 合金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4.1.2 合金定量金相分析 |
4.2 主要合金元素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2.1 Mg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2.2 Mn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2.3 Si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2.4 Mn、Mg总含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4.3 Fe/Si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4 化合物含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4.5 化学成分优化配比的确定 |
第5章 通过对3104铝合金高温变形软化行为研究解决内部微观变化问题 |
5.1 热变形条件对3104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5.1.1 热变形温度对3104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5.1.2 应变速率对3104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5.2 软化机制探讨 |
5.2.1 动态回复机制 |
5.2.2 动态再结晶机制 |
第6章 运用热变形理论探究3104型铝卷的生产工艺 |
6.1 热变形理论基础 |
6.1.1 流变应力曲线特征 |
6.1.2 热变形过程的软化行为 |
6.2 采用物理模拟技术探究3104型铝合金的高温变形 |
6.2.1 物理模拟技术的发展 |
6.2.2 国内外物理模拟技术在热轧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 |
6.3 采用加工图理论探究3104型铝合金的高温变形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内关于JCE的研究 |
2.2 国外关于JCE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
3.2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
第4章 美国《化学教育》杂志板块及栏目介绍 |
第5章 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概况分析 |
5.1 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数量统计分析 |
5.2 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所属板块分析 |
5.3 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文献呈现方式特点及变化 |
第6章 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内容分析 |
6.1 实验材料的生活化 |
6.2 实验仪器的生活化 |
6.3 实验主题的生活化 |
第7章 JCE近20年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总体特点 |
7.1 跨学科交叉 |
7.1.1 与不同化学学科的交叉 |
7.1.2 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叉 |
7.2 探究性强 |
7.3 与教学结合紧密 |
第8章 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典型案例分析 |
8.1 利用高科技含量的手机及软件辅助实验 |
8.2 通过实验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 |
8.3 通过逐步探究法将一个困难的问题进行分解 |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
附录1 《将手机融入科学教学》参考译文 |
附录2 《测量可乐密度》参考译文 |
附录3 《高中化学实验室中硬水性质的逐步探究》参考译文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草珊瑚中总黄酮的提取及草珊瑚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草本植物内总黄酮浸提技术的研究 |
1.2 饮料产业化生产工艺的研究 |
1.3 挥发性成分保留技术的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草珊瑚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草珊瑚总黄酮的测定 |
2.2.1 样品的前处理和提取 |
2.2.2 草珊瑚总黄酮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2.3 标准工作曲线的建立 |
2.3 不同含水率叶片的制备 |
2.3.1 制备方法 |
2.3.2 叶片含水率与干燥时间的关系 |
2.4 不同粒径叶片颗粒的分离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1 提取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5.2 粉末粒径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5.3 叶片脱水率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5.4 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6 正交实验 |
2.6.1 正交实验设计 |
2.6.2 正交实验结果 |
2.6.3 与传统水浸提法提取率的对比 |
2.7 草珊瑚总黄酮的光谱表征 |
小结 |
第三章 草珊瑚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 |
3.1.2 主要设备 |
3.1.3 饮料生产工艺图 |
3.2 饮料生产工艺技术要点 |
3.2.1 管道及设备清洗技术 |
3.2.2 水处理技术 |
3.2.3 饮料生产工艺流程 |
3.2.4 饮料的过滤技术 |
3.2.5 饮料灌装及其包装技术 |
3.3 饮料浸提工艺的研究 |
3.4 饮料杀菌方法的研究 |
3.5 饮料的测定指标与方法 |
3.5.1 饮料中总黄酮的测定 |
3.5.2 饮料中迷迭香酸的测定 |
3.5.3 饮料中微生物的测定 |
3.5.4 饮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测定(GB/T 14771-93) |
3.5.5 饮料中脂肪含量的测定:酸水解法进行(GB/T 5009.6-85) |
3.5.6 饮料中重金属铅的测定: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 12-2010第一法) |
3.5.7 饮料中重金属锡的测定:食品中锡的测定(GB/T 5009. 16-2014第一法) |
3.5.8 饮料中钠离子含量的测定:温度滴定法 |
3.5.9 饮料PH值检测:(GB/T 10786-2006)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饮料浸提条件的确定 |
3.6.2 饮料杀菌条件的确定 |
3.7 草珊瑚饮料的质量指标 |
3.7.1 饮料口感的调查与评价 |
3.7.2 草珊瑚饮料的理化指标 |
小结 |
第四章 草珊瑚饮料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原料及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草珊瑚饮料中挥发性组分的提取实验 |
4.3 饮料挥发性组分提取率计算公式 |
4.4 水蒸气法提取草珊瑚饮料中挥发性成分的实验设计 |
4.4.1 单因素实验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1 提取时间对草珊瑚饮料中挥发性组分变化的影响 |
4.5.2 不同盐析剂含量对挥发性组分提取的影响 |
4.5.3 饮料浓缩比对挥发性组分提取的影响 |
4.6 正交试验 |
4.6.1 正交实验设计 |
4.6.2 正交实验结果 |
4.6.3 草珊瑚饮料中挥发性组分的GC-MS分析 |
4.6.4 GC-MS条件 |
4.6.5 检测结果 |
4.6.6 保留草珊瑚饮料中重要挥发性成分的思考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4)铝罐外壁用饱和聚酯涂料的研制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铝罐外壁用涂料的组成及特性 |
1.2.1 底涂的组成及特性 |
1.2.2 光油的组成及特性 |
1.3 铝罐外壁用涂料的施涂工艺及成膜特性 |
1.3.1 铝罐外壁用涂料的施涂工艺 |
1.3.2 铝罐外壁用涂料的成膜特性 |
1.4 铝罐外壁用涂料的研究进展 |
1.4.1 铝罐外壁用底涂涂料的研究进展 |
1.4.2 铝罐用光油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铝罐外壁用饱和聚酯涂料的测试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
2.3.1 黏度 |
2.3.2 固体含量 |
2.3.3 硬度 |
2.3.4 附着力 |
2.3.5 细度 |
2.3.6 柔韧性 |
2.3.7 漆膜耐热性 |
2.3.8 交联率测定 |
2.3.9 丙酮实验 |
2.3.10 漆膜光泽 |
2.3.11 耐水性 |
2.3.12 耐磨性 |
2.3.13 漆膜厚度 |
2.3.14 耐冲击性 |
2.3.1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2.3.16 热重分析 |
2.3.17 红外光谱分析 |
2.3.18 扫描电镜分析 |
2.3.19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3.20 接触角测试分析 |
2.3.21 极化曲线分析 |
第三章 铝罐外壁用饱和聚酯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铝罐外壁用饱和聚酯涂料的制备 |
3.2.1 实验配方 |
3.2.2 制备工艺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成膜物的选择 |
3.3.2 固化剂的选择 |
3.3.3 催化剂的选择 |
3.3.4 涂料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罐外壁用饱和聚酯涂料的施涂工艺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底涂辊涂工艺参数的优化分析 |
4.2.1 铝罐底涂漆膜的制备 |
4.2.2 涂料黏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3 取料棍与涂覆棍间距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4 周速比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5 辊涂工艺参数优化分析 |
4.3 光油涂布参数的优化 |
4.3.1 铝罐光油漆膜的制备 |
4.3.2 光油黏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3 烘烤温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4 固化时间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5 光油涂布工艺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收颈工艺对铝罐漆膜质量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收颈道次分析 |
5.2.1 收颈道次的确定 |
5.3 反挤压变型应力对漆膜影响分析 |
5.3.1 收颈对铝材漆膜界面的影响 |
5.3.2 收颈对铝罐表面的影响 |
5.3.3 漆膜质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食品中铝的测定及食源铝污染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食品中铝测定方法 |
1.1 石墨炉法 |
1.2 ICP-MS法 |
2 食源铝污染现状 |
3 强化食源铝污染控制的措施 |
3.1 加大宣传力度 |
3.2 改善铝工业生产工艺 |
3.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
4 结语 |
(6)五花茶饮料的开发研究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凉茶 |
1.1.1 凉茶简介 |
1.1.2 凉茶的功效 |
1.1.3 我国凉茶的发展状况 |
1.2 五花茶 |
1.2.1 五花茶的简介 |
1.2.2 五花茶饮料的开发 |
1.2.3 五花茶饮料主要成分概述 |
1.2.4 五花茶饮料制作的关键工艺 |
1.3 质量控制体系 |
1.3.1 良好操作规范(GMP) |
1.3.2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
1.3.3 HACCP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五花茶饮料的开发和工艺优化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五花茶饮料原来最佳配比的确定 |
2.2.2 五花茶饮料工艺优化 |
2.2.3 五花茶饮料辅料配比的确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五花茶饮料原料最佳配比的确定 |
2.3.2 五花茶饮料工艺优化 |
2.3.3 五花茶饮料辅料配比的确定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五花茶饮料理化指标的检测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五花茶饮料制备 |
3.2.2 五花茶理化指标的检测 |
3.2.3 五花茶饮料微生物的测定 |
3.2.4 营养成分的测定 |
3.2.5 五花茶饮料储藏实验设计 |
3.2.6 五花茶饮料Fe3+还原力测定 |
3.2.7 五花茶饮料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2.8 成品五花茶饮料黄酮的测定 |
3.2.9 市售凉茶类植物饮料抗氧化性的比较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五花茶饮料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
3.3.2 五花茶饮料营养成分 |
3.3.3 五花茶饮料储藏实验 |
3.3.4 五花茶饮料与市售凉茶饮料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五花茶饮料生产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
4.1 品质保证体系的建立 |
4.1.1 质量方针的建立 |
4.1.2 质量目标的建立 |
4.1.3HACCP前提方案 |
4.1.4 HACCP计划 |
4.2 品质控制系统的建立 |
4.2.1 原辅料质量控制标准 |
4.2.2 五花茶饮料生产过程控制标准 |
4.2.3 五花茶饮料成品控制标准 |
4.3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终极目标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文主要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食品中铝的测定及管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食品中铝的来源 |
食品铝的检验方法 |
国外对含铝添加剂管理分析 |
国内对食品中铝含量的规定 |
结语 |
(8)浅析加强食品铝残留量检验的重要性和对检验方法修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常生活中, 铝残留量偏高的食品 |
二、加强食品中铝残留量的检验的重要性 |
三、对GB/T5009.182-2003《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几点修改意见 |
(9)食品中铝的测定及管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品中铝的来源 |
二、食品中铝的测定方法 |
(一) 分光光度计法 |
(二)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
(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三、国内外对含铝添加剂的管理现状 |
(一) 世界各国对食品中铝的要求 |
(二) 我国对于食品中铝含量的规定 |
四、铝罐饮料中铝的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3104型铝卷的生产工艺分析[D]. 马大千.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2]近20年JCE中学化学生活化实验研究[D]. 王学坦.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3]草珊瑚中总黄酮的提取及草珊瑚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D]. 王国庆.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4]铝罐外壁用饱和聚酯涂料的研制及工艺研究[D]. 孙兆飞.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5)
- [5]食品中铝的测定及食源铝污染的初步研究[J]. 姜于,刘佳,毕鹏昊. 现代食品, 2016(02)
- [6]五花茶饮料的开发研究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D]. 何浩天.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7]食品中铝的测定及管理现状[J]. 肖坤. 食品安全导刊, 2015(33)
- [8]浅析加强食品铝残留量检验的重要性和对检验方法修改意见[J]. 曹艳秋,张瑞. 商场现代化, 2013(21)
- [9]食品中铝的测定及管理现状[J]. 赵晓光,陈丽华,李威. 北方经贸, 2012(07)
- [10]啤酒中金属铝的含量及硅对铝的隔绝效应[J]. 孙晓昕,李崎. 啤酒科技,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