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3.4%的内墙涂料性能指标不合格(论文文献综述)
梅娟[1](2021)在《改性蒙脱石的流变特性及机理分析》文中提出我国膨润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及吸附和流变性能,被广泛用于二十多个领域一百多个部门,号称“万能粘土”。蒙脱石是膨润土的主要成分,其分散、膨胀、悬浮、增稠、触变等流变性能受到蒙脱石成因、层电荷高低、层间及端面电荷分布、层间阳离子、阴离子、分散粒径、成分及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给蒙脱石流变剂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困难。当前国内高品质蒙脱石无机凝胶的开发及应用不成熟,产品种类单一,性能、价格及应用解决方案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很大差距,存在高层电荷蒙脱石分散膨胀性差、人工钠基蒙脱石的悬浮稳定性比天然钠基蒙脱石差、普通钠基蒙脱石分散易成团、水化慢,以及在醇水混合体系需预活化、增稠悬浮效率低等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和推广。全球高附加值领域应用的蒙脱石类流变剂产品都被美国、日本等公司垄断。本论文选取辽宁喀左、河北宣化、内蒙赤峰这三种不同层电荷类型的膨润土矿为代表,提纯制备了纯度98.0%以上的高纯蒙脱石。通过改变蒙脱石层间阳离子的种类和数量、降低层间水分子的空间位阻、调节层电荷和端面电荷,解决蒙脱石的分散、水化、膨胀、增稠、悬浮等问题。考查了不同层电荷类型的蒙脱石的流变性差异,讨论了各因素对蒙脱石流变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改性方法、p H、电解质、不同阴离子、偶联剂接枝改性等对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机理,并评估了在球团、乳胶漆、铸造涂料、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探讨了不同应用领域对产品的层电荷、触变指数、增稠悬浮性等性能指标的要求及蒙脱石的流变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这对今后开发高附加值的蒙脱石流变剂,推动蒙脱石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替代或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创新点在于:(1)采用先低温煅烧再挤压钠化的新工艺,大幅提高了高层电荷蒙脱石的分散悬浮性,与传统钠化法相比,酸膨胀倍提高了1.5倍以上。(2)采用酸和铵盐预处理再水洗后钠化的方式,制备了类天然钠基蒙脱石,解决了人工钠基蒙脱石中钙镁等高价离子对分散性能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其悬浮稳定性、增稠性和膨胀性,性能优于日本高纯天然钠基蒙脱石KUNIPIA G。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磨矿制浆钠化提纯法对辽宁、河北、内蒙三种不同层电荷类型的膨润土进行提纯,得到最佳提纯参数,并制备出符合2015版医药蒙脱石标准的三种高纯蒙脱石。通过XRD、SEM、XRF及Zeta电位测试,并计算了层电荷,结果表明,辽宁、河北、内蒙三种蒙脱石依次为低、中、高层电荷类型,层电荷越低的蒙脱石,镁含量越低,电负性越大,分散悬浮性越好。(2)讨论了阴离子对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相同时,硫酸根、乙酸根、硝酸根、氯离子改性的蒙脱石增稠触变性好、分散速度快。硅酸根改性的蒙脱石悬浮膨胀性好、分散速度快,但增稠触变性差,可用于制备低粘度高悬浮型样品。(3)先低温煅烧再挤压钠化可以有效提高蒙脱石的分散悬浮性能。低温热处理保持其层结构的同时脱除了蒙脱石的吸附水和层间水,使空间位阻减小。还促进了蒙脱石中的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降低了层间电荷,进一步提高了膨胀倍。尤其是对于层电荷高、颗粒堆积紧密、不易分散的内蒙钠基蒙脱石改善效果显着,酸膨胀倍从传统钠化法制备样的32 m L/g增加至80 m L/g,提高了1.5倍。(4)考查了尿素和草酸对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都可以提高蒙脱石的流变性能,使粘度和膨胀倍增加,滤失量降低,且尿素和草酸同时使用可以协同增效。球团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尿素改性内蒙钠基蒙脱石与常规内蒙钠基蒙脱石相比,制备的球团在抗压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球量方面性能明显提高,添加量可从1.5%降低至1.0%,生球质量满足要求,有效节约生产成本。(5)通过先去除蒙脱石层间的高价阳离子,再水洗后钠化的方法,人工制备了类天然钠基蒙脱石。结果表明,采用酸和铵盐复合改性,可使蒙脱石中的钙含量从2.00%以上降低至0.50%以下,降低了高价离子对蒙脱石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制备的类天然钠基蒙脱石的粘度和2 g膨胀倍是传统方法制备的钠基蒙脱石的2倍以上,性能优于日本高纯天然钠基蒙脱石KUNIPIA G。(6)制备了快速分散水化蒙脱石,结果表明,硫酸钠、硅酸钠和偶联剂接枝的钠基蒙脱石均为快速分散水化级别,分散和水化时间均不超过10 min。硫酸钠改性的钠基蒙脱石,触变指数7.0以上,5%粘度770 m Pa·s,可用作高触变型蒙脱石悬浮流变剂。硅酸钠改性的钠基蒙脱石触变指数5.0以下,5%粘度110 m Pa·s,悬浮性好,可用作低粘度高悬浮型蒙脱石流变剂。偶联剂接枝的钠基蒙脱石4%粘度5240 m Pa·s,触变指数5.0-7.0,可用作高粘度型蒙脱石悬浮流变剂。乳胶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分散水化蒙脱石能明显提高乳胶漆的悬浮性,有效避免普通钠基蒙脱石用于乳胶漆产生的后增稠问题,偶联剂接枝蒙脱石应用效果最好。(7)分析了蒙脱石的水化膨胀机理,可分为晶层膨胀和渗透膨胀。开始为内部膨胀,主要是由于层间阳离子的水化作用,蒙脱石吸附的水以水分子层的形式逐层充满,大量水分子的填充使层间结合力减弱,层间距增大,发生体积膨胀。当层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转变为外部膨胀,由于晶层内外离子浓度差引起渗透压差,水分子进入层间,阳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双电层,产生斥力,使层间距增加,引起膨胀。快速分散的机理也是基于双电层理论,少量电解质的加入压缩双电层,使片层间作用力减小,分散速度加快,完全分散后局部离子浓度降低,流变性能恢复。(8)将偶联剂接枝蒙脱石用作化妆品乳化剂,具备自增稠、自乳化的特点,与常规乳化剂相比,适用p H范围宽,耐电解质性能好,对温度不敏感,不需外加增稠剂,且不受HLB理论限制,配伍性好,乳化能力强,对各类油脂如矿物油、植物油、酯类、硅油等均具有较优的乳化效果,同时还兼具蒙脱石增稠、美白、修复、改善肤感等功能,适宜添加量为1-5%。(9)制备了醇水两用型改性蒙脱石,结果表明,中高层电荷蒙脱石在醇水混合体系的增稠悬浮性差。用草酸锂、氟化锂、凹凸棒、偶联剂等改性都可以增加低层电荷的辽宁锂基蒙脱石在水和醇中的增稠悬浮性。醇基铸造涂料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方案为先蒙脱石和凹凸棒7:3复配进行锂化改性再用2.00%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接枝,用量低至2.0%,24 h悬浮率95%以上,7 d悬浮率80%以上,长期储存不会产生硬沉淀,流平性好,效果优于市场同类产品。
陈圆月[2](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张超[3](2019)在《铝带材连续清洗线挤干钝化系统膜厚控制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采用挤干钝化作为钝化方式的铝带材连续清洗线,挤干钝化是整条生产线的最终工艺,是铝卷带材钝化覆膜的关键,覆膜厚度深刻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所以,挤干钝化的膜厚控制至关重要。结合冶金薄板带材连续处理工艺的实际情况,针对铝带材连续清洗线的挤干钝化系统,重点研究了挤干钝化膜厚的PID控制算法以及模糊PID控制算法。首先,介绍了铝带材连续清洗线以及挤干钝化膜厚系统,建立挤干钝化设备膜厚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逆变器数学模型以及螺旋升降机的数学模型等。其次,设计了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通过MATLAB程序寻优求取合适的PID控制器系数值,以设计挤干钝化膜厚系统的PID控制器。再次,设计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挤干钝化膜厚控制系统。模糊PID控制包含了完整的模糊控制,输入变量是给定值与系统实时输出值之差,隶属度函数采用高斯函数,输出变量采用三角形函数,根据一般控制经验总结得到模糊控制规则,模糊控制部分实时输出控制量是PID控制器的系数调整量,PID控制器的系数与各自调节量对应结合,便是模糊PID控制器实时输出的系统控制量。最后,搭建了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和挤干钝化膜厚模糊PID控制Simulink仿真模型,并对两个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ID控制算法与模糊PID控制算法都能对挤干钝化系统的膜厚进行有效控制。但是,无论是干扰抑制能力,还是无干扰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各项指标,模糊PID控制的挤干钝化膜厚系统仿真结果表现都要好于PID控制系统。这表明,随着生产线工艺速度的日益提高,传统PID膜厚控制系统的不足逐步凸显,模糊PID膜厚控制更为高效,提高成品率效果明显。
许建明,王晓瑞,赵鹏昆,陈玉泉,谭振华[4](2019)在《低气味内墙弹性面漆的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不同弹性乳液对内墙弹性面漆的气味、拉伸强度、延伸率及耐洗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乳液是影响内墙弹性面漆具有低气味、良好的拉伸性能及耐洗刷性能的关键原材料;同时也发现,合理使用超细硫酸钡能够有效提升弹性面漆的延伸率,改善面漆的耐洗刷性能。
张扬[5](2019)在《A消费电子类涂料公司NPD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和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我国经济的新开放也即将打响,变革创新和产业的换代升级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带动全球经济发展唯一道路。无论是中美的贸易之战还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转变为“Design in China(中国创造)”,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模式在加速地演进。而企业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则需要具备一套完整又高效的产品开发体系。如何针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情况量身而定一套适合企业的产品研发体系是可续性发展更加壮大的关键和起点。根据现在的状况,产品研发体系在IT行业和制造行业运用更为普遍和广泛,但在涂料化工行业来讲就算是一个空白,对于产品开发体系缺乏正规的研究和流程分析。本文根据在涂料行业的位居国际地位的A公司为例,根据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为依据在现有的实际情况下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此提高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开发成功率。首先,本文应用蓝海战略之战略分布图、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和AHPSWOT量化分析等工具对行业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行业竞争者进行比较,分析出A公司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并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定NPD的产品开发策略选择以及创新技术的产品平台。然后,为了解决这些战略性问题就需要严谨地优化和完善开发流程,并运用门径管理系统结合项目管理理论通过对A公司现有的NPD流程中非附加值环节找出问题和不足,并对之进行优化,使其成为产品开发的依据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最后,再对与产品开发管理有着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产品周期的项目管理进行设置和补充。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和建议能够进一步完善A公司的产品创新与产品开发流程,使其借鉴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际运用实现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加速开发进度和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也希望有助于整个涂料行业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和借鉴。
张家祖[6](2019)在《家具用水性聚氨酯漆干燥速率及漆膜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性木器漆具有无毒、安全、环保等特点,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水性漆成膜与固化的核心技术与国外仍有差距,涂饰工艺技术、干燥技术等都有待继续提高和发展,而其涂饰和干燥等是家具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系统研究了漆料、基材、涂饰工艺和干燥工艺对水性聚氨酯漆表干时间、实干时间和漆膜硬度、附着力、耐磨性的影响,以阐明树脂、基材类型及涂饰工艺和干燥工艺与漆膜干燥成膜及漆膜质量的相互关系。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漆料的表实干时间及漆膜硬度、附着力、耐磨性很大程度受成膜树脂本身性能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水性聚氨酯一(M1)在50°C、50%相对湿度下干燥速度最慢,M2和M3间区别不大;水性聚氨酯二(M2)漆膜硬度和附着力优于水性聚氨酯三(M3),分别达2H和0级,M1和M3分别都为H和1级,但M2漆膜耐磨性稍差;M2和M3的漆膜表面平整度相对较好,且M2的漆膜热稳定性较好。综合比较,M2较优。2)基材影响漆料干燥速率、漆膜硬度和附着力,但对漆膜耐磨性影响不大。其中,M2在水曲柳贴面胶合板和樱桃木贴面胶合板上的干燥速度最快,在红橡贴面胶合板上次之,在白橡及沙比利贴面胶合板上略慢;M2涂饰于樱桃木贴面胶合板、沙比利贴面胶合板和水曲柳贴面胶合板上干燥后,漆膜硬度最佳,达2H,在红橡及白橡贴面胶合板上次之,为H;樱桃木贴面胶合板、沙比利贴面胶合板和红橡贴面胶合板上的漆膜附着力最佳,为0级,水曲柳及白橡贴面胶合板上的次之,为1级;不同基材上的漆膜耐磨性差别不明显;不同基材经底漆涂饰后,表面平整度变差,而经面漆涂饰后,表面平整度又有所提高。3)涂饰工艺对漆料表干、实干时间影响不明显,但影响实际操作时间和生产效率,对漆膜硬度、附着力、耐磨性影响也都不明显。“一底一面”、“一底两面”和“两底两面”工艺涂饰后漆膜硬度和附着力分别都为2H和0级,但漆膜耐磨性差别不大;三种工艺涂饰后,漆膜表面平整度区别不大。综合考虑,建议采用“一底两面”涂饰工艺。4)随着干燥温度上升或相对湿度降低,漆膜表干时间和实干时间依次减少,且相对湿度对漆膜表实干时间影响更明显。不同温度条件下,底漆一次涂饰(BI)、面漆一次涂饰(SI)及二次涂饰(SII)的表实干时间都依次延长,且干燥温度升高后,SI和SII间的干燥时间差值逐渐缩小。相比于干燥温度,不同相对湿度下,BI、SI和SII在干燥前期的水分挥发速度差值更明显。干燥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漆膜的硬度和附着力影响都不明显,不同温湿度干燥后其分别都为2H和0级;100转漆膜损失量随着干燥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上升都逐渐增加。
王竹君[7](2018)在《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及全寿命成本模型》文中提出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方法旨在结构的设计阶段,通过考虑结构在全寿命周期中可能遭受的荷载、环境作用和灾害作用,以及全寿命工程活动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制定结构的设计方案、维护方案及灾害应对方案等,使结构在全寿命过程中满足性能要求,并使各类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然而,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理论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全寿命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存在阻碍,全寿命设计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考虑可持续性要求,而全寿命成本模型的内涵也不完善。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和改进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建立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绿色指标体系,提出能够覆盖多个设计目标的全寿命分层设计实用方法,通过货币化的方法将可持续性评价中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转化为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并基于经典的结构全寿命成本模型建立包含直接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总成本模型,通过软件开发和实例分析的方式将全寿命总成本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为结构全寿命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的演变历程入手,探讨了各阶段设计方法的特点与不足。结合前人提出的全寿命设计目标体系和当下的设计理论发展,建立了修正后的全寿命设计目标体系。其中,传统目标包括结构性能、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目标,而绿色目标包括区域环境、社会影响和全球环境目标。从设计目标、设计时域、动态设计和基于耐久性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全寿命设计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全寿命设计的指标体系。(2)在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了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的绿色指标体系,包括以区域环境为对象的“区域环境指标”、以人为对象的“用户及社会满意度指标”和以全球生态为对象的“全球环境指标”。通过指标分层、指标分类和权重分析,建立了详细的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设计指标体系,并针对特定的结构形式、用途和所处环境,构建了沿海高速公路桥梁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绿色指标体系框架。(3)结合工程结构的传统设计和绿色设计目标,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全寿命分层设计法,并将全寿命分层设计的设计过程分为六个层次,涵盖了安全和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区域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等方面。以某海洋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高速公路桥梁结构为例,阐述了全寿命分层设计法的设计过程。与传统结构设计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体现了全寿命分层设计法的优势。(4)以结构耐久性为主线,对现有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框架进行重组,建立了包含可靠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的全寿命设计指标体系。确定基于结构动态性能的全寿命设计思路;完善全寿命成本的内涵;建立结构可持续发展指标,解决概念模糊和指标重复的问题;强调工程结构耐久性在全寿命设计理论中的贯穿作用。(5)基于污染防治理论提出环境成本模型,计算了常用建筑材料、能源、运输方式和建筑机械的环境成本。对某桥梁结构进行方案比选,对比了钢筋混凝土梁和钢梁在初始建造阶段的直接成本和环境成本。引进了包含环境成本的结构全寿命成本模型,考虑钢梁体系的初始建造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对其进行包含环境成本的全寿命成本分析,并分析了由直接成本和环境成本引起的不确定性,并采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环境成本折现率对结构全寿命总成本的影响。(6)将工程结构的社会影响划分为个人层面影响和社会层面影响,个人层面影响包括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和个人经济状态,而社会层面影响包括人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以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为侧重点,通过具体的计算模型将以上社会影响转化为社会成本。采用劣化过程中的桥梁结构为案例,对社会成本各部分的计算加以说明。根据桥梁的劣化模型、维护方案和工程事故信息,对劣化桥梁结构进行了包含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成本分析。(7)工程结构的全寿命总成本为结构在全寿命各阶段的直接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之和,基于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计算模型,以MATLAB为平台设计和开发了“工程结构全寿命总成本计算软件”,用于结构的全寿命总成本分析和评价。以宁波市某沿海桥梁为例,针对耐久性退化过程制定了两套维护方案,分别进行了全寿命总成本分析,并对三类成本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最后,采用效用理论对全寿命成本做标准化处理,并对两套维护方案进行比选。
孙立新[8](2018)在《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热湿耦合迁移及长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湿耦合迁移对于外保温系统的长期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岩棉外保温系统又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外保温系统类型,其热湿特性又与传统有机保温系统有着重大差异,开展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热湿耦合迁移及长期性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本研究分析了外保温系统性能要求,针对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应用发展情况将其归纳为三种基本构造形式。结合现场工程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将工程问题归纳提炼为热湿耦合长期作用的两大基础问题。基于传热和传质的特点和需求,将岩棉外保温系统三种基本构造模式凝练为热湿耦合分析用简化构造模型。模型的各个构造组成部分为(从室内侧至室外侧):基层墙体、粘接层、岩棉层和抹面层,并假设层内为连续介质,材料均匀同性。简化构造模型的提出为热湿耦合分析奠定了现实基础,建立了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的可靠联系。其次,研究对热湿耦合计算所需的基础热湿物理性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全面研究外保温系统核心组成材料的基础热湿物理性能参数对于本研究的现实必要性。研究测试了混凝土、岩棉、EPS、胶粘剂、抹面胶浆等外保温系统核心组成材料的物性参数,为后续的数值模拟研究等提供了数据支撑,奠定了研究基础。尤其是胶粘剂和抹面胶浆的液态水吸水系数和毛细饱和含湿量、比热等试验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在导热系数的测试分析中,研究发现了的测试系统误差,提出了接触热阻的修正方法,开展了温度和含湿量对建筑材料导热系数的耦合影响分析,建立了二元拟合方程。在平衡吸放湿的测试分析中,发现使用Feng模型对材料的平衡吸放湿曲线进行拟合的精度更高,重质材料吸放湿曲线并非完全一致,吸湿曲线时的平衡含湿量略低,放湿的平衡含湿量略高。轻质材料内部的绝对含湿量较少,因此平衡含湿量基本一致。第三,研究结合围护结构热湿耦合的传递规律和多孔介质的特性,对热湿耦合物理模型做了简化假设,并给出了岩棉外保温系统在热湿耦合计算时室内外的辐射、对流换热、水蒸汽和液态水(降雨)等边界条件和计算确定方法。基于传热传湿的连续性原理,结合边界条件和材料性能特点,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驱动势对Luikov模型进行了改进,给出了岩棉外保温系统的热平衡方程和湿平衡方程,以及外保温系统一维/二维的热湿耦合迁移平衡方程。修正模型的提出解决了真正迁移驱动力的问题,也可以避免计算当中的不连续现象,利于反映外保温系统在环境中的变化,也便于与测试的热湿物理性能参数对接。该方法形式简单,十分易于理解和计算,又具备现实可行性,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根据实际工况建立了三种典型构造模型,开展了不同气候、基层墙体、抹面层对系统含湿量的影响以及内表面结露分析比较,并得到了针对岩棉系统的热湿耦合作用下的构造设计原则和建议:1)液态水(降雨)对系统含湿量的影响远大于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采用稳态纯蒸汽扩散模型分析具有相当的局限性;2)岩棉系统应以湿份―进出一致‖为设计原则,以系统整体热湿迁移的观点统一考虑各个构造层的热湿物理性能的匹配性;3)宜根据降水量,增加对系统抹面层吸水性能的要求,以控制系统内的含湿量;4)岩棉系统在现有抹面层性能状态下,系统内表面在热湿耦合的作用下,存在发霉结露的可能性。最后,本研究明确了岩棉外保温系统在热湿耦合作用下的―长期性能‖定义和内涵。长期性能的―时间特性‖具体包括评价时间周期与评价周期的频率峰值,通过时域分析将长期性能中的时间效应问题简化为双向温湿传递状态下的年度周期的循环次数,并采用频域分析的方法,在循环周期的基础上考虑频率的影响,给出了评价的时间周期与温湿负荷频率峰值确定方法。长期性能的性能指标归纳为三类:热工性能累积效应、安全性能累积效应和耐久性能累积效应。研究分析了系统长期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热工性能累积效应评价因子(2、安全性能累积效应评价因子(2、耐久性能累积效应评价因子(2来定量评价岩棉统整体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的程度。最终,研究建立热湿耦合作用下岩棉外保温系统长期性能的综合评价指标WLp,并明确了其计算方法。研究结合实验室定量化试验,给出了热湿耦合对外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和系统强度的影响,并开创性的引入了热湿强度保留率和不可逆比的概念分析系统的强度,提出了裂缝的限制要求,将系统抹面层的热湿应力视为平面应力问题并给出了计算方法等,深入发掘了系统性能与热湿耦合的内在机理关系,为后续的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
叶银霖[9](2016)在《功能型生土材料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土材料的运用是香格里拉藏族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既生态又环保。独克宗古城传统的闪片房是历代藏族同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较好的反映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文化。"独克宗1.11火灾"给古城造成惨重损失,共烧毁房屋343栋。在古城恢复重建中,传统生土技术被摒弃,影响了其作为国家级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的本真性。本论文希望通过对生土材料的技术改进,使其适用于古城建筑的恢复重建,延续香格里拉藏族传统生土民居闪片房的特色,提高建筑的居住及生活质量,使古城重新散发魅力名镇的风采。本论文从国内外生土材料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出发,对生土材料在古城建筑恢复重建中的必要性进行探究,剖析生土材料的优缺点,并结合香格里拉现存建筑的建造技术,将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适宜技术相结合,从承重、蓄热、保温、装饰等方面进行多种生土材料的一系列研究,并定义为功能型生土材料。将功能型生土材料根据外墙、内墙、门窗洞口、屋面、楼地面等构件进行优化,以此为古城恢复重建合理使用生土材料创造较好的条件。以独克宗商业型建筑与居住型建筑的重建项目为例,对项目进行建筑方案与构造设计,并进行建筑环境的计算机数据模拟分析及经济技术分析。通过建筑师参与施工过程,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从而推广应用到其他项目,验证了功能型生土材料的适用性。将功能型生土材料应用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不仅能有效的传承了生土建筑地域文化以及风貌需求,而且适应当地的气候又满足了现代居住生活的舒适性需求,给生土建筑的明天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为农村居住建筑提供一种可持续性的参考营建模式,实现传统村落永续发展的目标。
袁连宝[10](2013)在《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研究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旨在对装饰装修材料所致室内空气的甲醛污染以及室内空气甲醛主要污染源人造木板的甲醛释放进行了实验和研究。(1)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对毛坯房和精装房室内空气中甲醛的进行检测,结合室内装修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①毛坯房室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不是造成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污染源;②室内甲醛污染与室内装饰装修程度有关,装修程度越复杂甲醛浓度越高,通常室内甲醛浓度精装房>简装房>毛坯房;③装修完工时间越长室内甲醛浓度越低,通常情况下装修完工后3个月以内室内空气中甲醛合格率较低;④室内甲醛污染与装修密度有关,装饰装修材料在室内单位空间体积内使用量越大甲醛浓度越高,即使室内所用的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家具等产品的甲醛释放量符合相应标准,也会由于材料使用密度过大造成室内空气甲醛的污染;⑤室内甲醛污染与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有关,如地面铺设各类木地板的房间高于铺设瓷砖的房间,墙面粘贴壁纸的房间高于墙面粉刷乳胶漆的房间;⑥地面铺设的各类木地板、各种板材制成的木质家具等人造板材制品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贡献最大,是室内甲醛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控制好室内人造板材及其制品这一污染源,将会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⑦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与室内温度有关,室内温度越高,装饰装修材料中的甲醛释放速率就越快,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也就越大。(2)用干燥器法对人造木板的甲醛释放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①人造木板的甲醛释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5℃以上增大尤为显着,由此可以推断,室温越高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越高,这与人造木板甲醛释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关。②人造木板放置时间越长甲醛释放量越小,但减小到一定程度后甲醛释放量达到平衡,板材将以稳定的状态向周围环境释放甲醛,在室温条件下长时间晾置,板材甲醛释放量很难继续减小。③经过热处理后的人造木板甲醛释放量减小,热处理温度越高,热处理后的板材甲醛释放量越小,如果热处理温度过高时板材会发生了变形、开裂等现象,影响了板材其它性能指标,另外从节能低耗的角度考虑,且不影响板材其它性能指标,保守建议热处理温度在40℃~60℃之间。④人造木板表面经过密封处理后甲醛释放量减小显着,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处理甲醛释放量较高的板材,经表面密封处理的板材能够达到E1级水平,可直接用于室内。(3)对控制装饰装修材料导致室内加醛污染的实际指导意义:①装饰装修过程中对材料进行正确选择和科学合理的使用,尽量选择甲醛释放量小的材料。例如,地面装修材料瓷砖和纯实木地板优于复合木地板和地毯;墙面装修材料,水性内墙乳胶漆优于壁纸和木质吸声板,木质吸声板刻用无机材料为主的矿棉吸声板代替。②人造木板在加工使用前科进行40℃~60℃热处理,使板材中的甲醛快速释放,达到平衡稳定的较低程度。③对人造木板制成的产平,要做好表面的的密封处理。如家具里外两面的板材、板材暴露的界面和端面、人造木地板的接口处也要做好密封处理。
二、23.4%的内墙涂料性能指标不合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3.4%的内墙涂料性能指标不合格(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蒙脱石的流变特性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膨润土的分布及成因 |
1.1.1 膨润土的资源分布 |
1.1.2 膨润土的地质成因 |
1.2 膨润土的分类及应用 |
1.2.1 膨润土的分类 |
1.2.2 膨润土的应用 |
1.3 蒙脱石的晶体结构 |
1.4 蒙脱石的电荷来源及分布 |
1.4.1 固定电荷 |
1.4.2 可变电荷 |
1.5 蒙脱石的理化特性 |
1.5.1 阳离子交换性 |
1.5.2 吸水膨胀性 |
1.5.3 分散悬浮性 |
1.5.4 增稠性 |
1.5.5 触变性 |
1.5.6 稳定性 |
1.6 蒙脱石无机凝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蒙脱石的提纯 |
1.6.2 蒙脱石的钠化改性 |
1.6.3 改性剂的选择 |
1.6.4 层间高价阳离子的影响 |
1.6.5 蒙脱石的快速分散 |
1.7 选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8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2.1 理化特性测试与表征 |
2.2.2 成分结构表征 |
第三章 不同层电荷类型膨润土的分析及提纯 |
3.1 引言 |
3.2 膨润土原矿性能表征 |
3.2.1 外观 |
3.2.2 理化指标 |
3.2.3 化学成分(XRF) |
3.2.4 物相分析(XRD) |
3.2.5 微观形貌分析(FESEM) |
3.3 湿法提纯 |
3.3.1 提纯方法 |
3.3.2 提纯实验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提纯蒙脱石性能表征 |
3.4.1 理化性能测试 |
3.4.2 物相组成(XRD) |
3.4.3 化学成分(XRF) |
3.4.4 微观形貌分析(FESEM) |
3.4.5 医药蒙脱石原料药标准测试结果 |
3.4.6 Zeta电位 |
3.5 提纯蒙脱石的层电荷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因素 |
4.1 引言 |
4.2 改性工艺的影响 |
4.2.1 实验过程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不同阴离子的影响 |
4.3.1 实验内容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热处理对钠化效果的促进作用 |
4.4.1 实验方案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3 机理分析 |
4.5 尿素和草酸对流变性的影响 |
4.5.1 尿素改性实验 |
4.5.2 草酸改性实验 |
4.5.3 复合改性实验 |
4.5.4 在球团中的应用 |
4.6 人工制备类天然钠基蒙脱石 |
4.6.1 工艺流程 |
4.6.2 去除层间高价离子 |
4.6.3 与同类产品对比 |
4.7 膨胀机理分析 |
4.7.1 晶层膨胀 |
4.7.2 渗透膨胀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蒙脱石的快速分散水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散性的影响因素 |
5.2.1 水分对分散性的影响 |
5.2.2 颗粒尺寸对分散性的影响 |
5.3 盐类试剂的影响 |
5.3.1 高触变型流变剂的制备 |
5.3.2 低粘度高悬浮型流变剂的制备 |
5.3.3 水化速度比较 |
5.4 偶联剂接枝改性 |
5.4.1 改性方式的影响 |
5.4.2 水分的影响 |
5.4.3 偶联剂用量的影响 |
5.4.4 偶联剂种类的影响 |
5.4.5 水化速度比较 |
5.5 不同改性方案比较 |
5.6 机理分析 |
5.7 蒙脱石乳化剂的应用 |
5.7.1 蒙脱石乳化剂性能评价 |
5.7.2 应用评价 |
5.8 在乳胶漆中的应用 |
5.8.1 内墙乳胶漆参考配方 |
5.8.2 应用效果评价 |
5.8.3 应用结果与讨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醇水两用型蒙脱石的制备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蒙脱石属型的影响 |
6.3 试剂及原料的影响 |
6.3.1 盐类试剂复配改性 |
6.3.2 偶联剂接枝改性 |
6.3.3 与凹凸棒的复配改性 |
6.3.4 不同层电荷蒙脱石的差异 |
6.4 在醇醚类溶剂中的应用 |
6.4.1 不同样品在醇中的悬浮增稠 |
6.4.2 在不同溶剂中的悬浮增稠 |
6.5 水体系性能评价 |
6.5.1 水化速度 |
6.5.2 pH对粘度的影响 |
6.5.3 电解质对分散的影响 |
6.6 在醇基铸造涂料中的应用 |
6.6.1 铸造涂料配方及工艺 |
6.6.2 应用实验 |
6.6.3 结果与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
1.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
3.1 工程变更概述 |
3.2 WSR方法论 |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
6.1 协同管理介绍 |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3)铝带材连续清洗线挤干钝化系统膜厚控制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PID与模糊控制算法现状 |
1.4 论文任务和内容结构 |
第二章 铝带材连续清洗线及挤干钝化膜厚系统介绍 |
2.1 铝带材连续清洗线简介 |
2.1.1 铝带材连续清洗线设备组成 |
2.1.2 铝带材连续清洗线工艺流程 |
2.2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的组成 |
2.2.1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主要构件 |
2.2.2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干扰来源 |
2.3 挤干钝化膜厚控制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的数学模型 |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1.1 坐标变换 |
3.1.2 PMSM数学模型 |
3.1.3 解耦状态方程 |
3.2 逆变单元数学模型与螺旋升降机转换系数 |
3.2.1 逆变单元数学模型 |
3.2.2 螺旋升降机传递函数 |
3.3 挤干钝化膜厚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框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ID算法与模糊PID算法 |
4.1 PID控制算法介绍 |
4.2 模糊PID控制介绍 |
4.2.1 模糊控制原理 |
4.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2.3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的PID控制器 |
5.1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 |
5.1.1 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 |
5.1.2 确定PID控制器参数 |
5.1.3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5.2 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仿真 |
5.2.1 无干扰状态下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仿真 |
5.2.2 干扰状态下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的模糊PID控制器 |
6.1 挤干钝化膜厚系统的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6.2 挤干钝化膜厚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 |
6.2.1 模糊控制系统实现 |
6.2.2 无干扰状态下挤干钝化膜厚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 |
6.2.3 干扰状态下挤干钝化膜厚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 |
6.3 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与模糊PID控制系统对比 |
6.3.1 无干扰状态下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与模糊PID控制系统对比 |
6.3.2 干扰状态下挤干钝化膜厚PID控制系统与模糊PID控制系统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件 |
(4)低气味内墙弹性面漆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验基础配方 |
1.4 内墙弹性面漆的制备工艺 |
1.5 技术指标 |
1.5.1 常规性能检测 |
1.5.2 气味测试 |
2 成膜物质弹性乳液的选择 |
2.1 弹性乳液对弹性面漆气味的影响 |
2.2 弹性乳液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2.3 弹性乳液对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3 超细硫酸钡对弹性面漆的影响 |
3.1 超细硫酸钡添加量对弹性面漆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 超细硫酸钡对弹性面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4 结语 |
(5)A消费电子类涂料公司NPD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
1.2.1 研究的框架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NPD理论知识及其流程控制体系概述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1.2 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2 NPD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1 门径管理体系流程及其优势 |
2.2.2 流程控制体系的工具 |
第3章 A公司NPD管理的现状及其相关问题 |
3.1 A公司背景介绍及其经营战略 |
3.1.1 A公司背景介绍 |
3.1.2 A公司的组织战略、愿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2 A公司现有产品开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研发部门组织构架 |
3.2.2 NPD现有流程介绍 |
3.2.3 现有产品的构架和组合分析 |
3.2.4 A公司现有NPD管理问题 |
第4章 A公司NPD战略的设定 |
4.1 涂料行业的宏观经济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 |
4.1.4 技术要素 |
4.1.5 PEST分析结论 |
4.2 波特五力矩阵 |
4.2.1 供应商(卖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4.2.2 顾客(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4.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3 SWOT分析矩阵 |
4.3.1 A公司的SWOT分析矩阵 |
4.3.2 A公司的SWOT量化分析 |
4.4 蓝海战略之战略分析图 |
4.5 A公司NPD创新战略的制定及其优先级 |
4.5.1 NPD战略及其产品平台的制定 |
4.5.2 NPD优先级的决策 |
第5章 A公司NPD流程体系的优化完善 |
5.1 阶段-关口流程的阶段设置 |
5.1.1 机会的获取与选择(发现机会) |
5.1.2 机会评估(范围确定) |
5.1.3 概念发展(立项分析) |
5.1.4 原型开发(开发阶段) |
5.1.5 上市前测试(性能测试评审) |
5.1.6 商业化(上市)与市场反馈 |
5.2 制定组合管理流程(PMP) |
5.2.1 组合管理团队的组建 |
5.2.2 串行改并行的开发模式 |
第6章 A公司NPD绩效考核管理的优化完善 |
6.1 绩效考核管理流程的设置(PDCA) |
6.2 开发团队研发人员KPI的设置(SMART) |
6.3 保障措施的优化完善 |
6.3.1 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
6.3.2 企业创新文化和氛围的营造 |
6.3.3 知识管理平台的建构 |
第7章 A公司优化研究的改善效果分析 |
7.1 成本管理 |
7.2 进度管理 |
7.3 质量管理 |
7.4 沟通管理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公司特殊涂料部门实验室研发团队绩效考核管理现状问卷调查填写说明 |
致谢 |
(6)家具用水性聚氨酯漆干燥速率及漆膜性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家具用水性木器涂料概述 |
1.2.1.1 水性木器涂料分类及简介 |
1.2.1.2 水性木器涂料研究进展 |
1.2.2 家具用水性聚氨酯涂料概述 |
1.2.2.1 水性聚氨酯(WPU)简介 |
1.2.2.2 水性聚氨酯涂料研究进展 |
1.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构成及技术路线 |
2 不同配方水性漆料对漆膜干燥速率及性能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设备 |
2.2.2 方法与步骤 |
2.2.2.1 试验设计 |
2.2.2.2 涂饰及干燥 |
2.2.2.3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漆料的性能表征 |
2.3.1.1 红外光谱分析 |
2.3.1.2 扫描电镜分析 |
2.3.1.3 粒径分析 |
2.3.1.4 热重分析 |
2.3.2 漆料对漆膜干燥速率的影响 |
2.3.3 漆料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基材种类对漆膜干燥速率及性能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设备 |
3.2.2 方法与步骤 |
3.2.2.1 试验设计 |
3.2.2.2 涂饰及干燥 |
3.2.2.3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材对漆膜干燥速率的影响 |
3.3.2 基材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涂饰工艺对漆膜干燥速率及性能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设备 |
4.2.2 方法与步骤 |
4.2.2.1 试验设计 |
4.2.2.2 涂饰及干燥 |
4.2.2.3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涂饰工艺对漆膜干燥速率的影响 |
4.3.2 涂饰工艺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干燥工艺对漆膜干燥速率及性能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设备 |
5.2.2 方法与步骤 |
5.2.2.1 试验设计 |
5.2.2.2 涂饰及干燥 |
5.2.2.3 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温湿度对漆膜干燥速率的影响 |
5.3.2 温湿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及全寿命成本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理论框架和目标体系 |
2.1 引言 |
2.2 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演化 |
2.3 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评价体系及绿色建造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 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评价指标的内涵 |
3.4 案例分析与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全寿命分层设计法 |
4.1 引言 |
4.2 全寿命设计目标体系 |
4.3 全寿命分层设计法 |
4.4 案例分析 |
4.5 传统结构设计法与全寿命分层设计法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框架 |
5.1 引言 |
5.2 改进的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指标体系 |
5.3 结构耐久性对安全性、适用性的影响 |
5.4 结构的极限状态与使用寿命 |
5.5 全寿命环境指标、社会指标与全寿命成本的关系 |
5.6 结构耐久性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影响 |
5.7 新旧全寿命设计理论体系的比较 |
5.8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工程结构的全寿命环境影响与环境成本 |
6.1 引言 |
6.2 工程结构的环境成本模型 |
6.3 包含环境成本的初始成本及结构选型 |
6.4 包含环境成本的桥梁梁构件全寿命成本分析 |
6.5 环境成本折现率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工程结构的全寿命社会影响与社会成本 |
7.1 引言 |
7.2 工程结构的社会影响类别和社会成本 |
7.3 包含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成本模型 |
7.4 案例分析:包含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成本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基于可持续性的全寿命总成本模型及工程决策 |
8.1 引言 |
8.2 结构全寿命总成本模型及全寿命总成本计算软件 |
8.3 宁波市某桥梁工程实例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热湿耦合迁移及长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课题背景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外保温系统应用中热湿耦合问题凸显 |
1.1.2 外保温系统热湿耦合相关研究匮乏 |
1.1.3 热湿耦合作用下外保温系统长期性能研究尚属空白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技术问题 |
1.3.3 技术路线 |
2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分析 |
2.1 外保温系统概述 |
2.1.1 发展历程 |
2.1.2 主要构造体系 |
2.1.3 基本性能要求 |
2.2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 |
2.2.1 应用概述 |
2.2.2 基本构造 |
2.2.3 施工流程 |
2.2.4 岩棉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的特殊性分析 |
2.3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调研与问题分析 |
2.3.1 工程调研 |
2.3.2 质量问题分析 |
2.3.3 科学问题凝练 |
2.4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简化构造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岩棉系统构成材料热湿物理性能测试研究 |
3.1 测试必要性分析 |
3.1.1 基础热湿物理性质概述 |
3.1.2 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
3.2 试验设计与样本制备 |
3.3 密度、孔隙率与真空饱和含湿量 |
3.3.1 测试方法与仪器 |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导热系数 |
3.4.1 测试方法与仪器 |
3.4.2 误差修正 |
3.4.3 温度和含湿量对导热系数的影响分析 |
3.5 比热容 |
3.5.1 测试方法与仪器 |
3.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6 平衡吸放湿试验 |
3.6.1 测试方法与仪器 |
3.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7 水蒸汽渗透系数(干湿杯)试验 |
3.7.1 测试方法与仪器 |
3.7.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8 毛细吸水试验 |
3.8.1 测试方法与仪器 |
3.8.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岩棉系统热湿耦合迁移模型与数值计算 |
4.1 多孔介质模型及传热传质现象分类 |
4.1.1 多孔介质基本模型 |
4.1.2 建筑保温及配套材料的多孔介质分类 |
4.1.3 传热传质现象分类 |
4.2 传热传质迁移理论与应用模型 |
4.2.1 传热传质迁移理论 |
4.2.2 应用模型概述 |
4.2.3 模型分析需知信息 |
4.3 岩棉外保温系统热湿耦合迁移物理模型 |
4.3.1 假设 |
4.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4.3.3 传递机理 |
4.3.4 存储机理 |
4.3.5 控制方程 |
4.4 计算工具的分析与选择 |
4.4.1 稳态分析局限性 |
4.4.2 计算工具的分析与选择 |
4.5 数值模拟计算 |
4.5.1 构造模型与边界条件 |
4.5.2 气候对系统含湿量影响 |
4.5.3 基墙对系统含湿量影响 |
4.5.4 抹面层对系统含湿量影响 |
4.5.5 内表面结露的模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热湿耦合作用下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长期性能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
5.1 长期性能的定义 |
5.1.1 建筑寿命与设计使用年限 |
5.1.2 长期性能的时间特性定义 |
5.1.3 长期性能的性能指标 |
5.2 系统长期热工性能的分析与评价 |
5.2.1 导热系数的变化概述 |
5.2.2 系统长期热工性能分析 |
5.2.3 热工性能累积效应的评价确定方法 |
5.3 系统长期安全性能的分析与评价 |
5.3.1 岩棉抗拉强度的变化 |
5.3.2 系统拉伸粘接强度的变化 |
5.3.3 安全性能累积效应的评价确定方法 |
5.4 系统长期耐久性能的评价与分析 |
5.4.1 系统长期耐久性能的变化分析 |
5.4.2 耐久性能累积效应评价因子的确定方法 |
5.5 热湿耦合作用下系统长期性能的综合评价指标 |
5.5.1 综合评价方法 |
5.5.2 综合评价指标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前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功能型生土材料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对象和内容、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1.1.3 研究的目的 |
1.1.4 研究的意义 |
1.1.5 研究的主要关键概念解析 |
1.2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1.2.1 国内生土研究与实践 |
1.2.2 国外生土研究与实践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5 小结 |
第二章 香格里拉藏族建筑建造技术现状分析 |
2.1 香格里拉藏族建筑分布地区概况 |
2.1.1 地理地貌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文化属性 |
2.2 香格里拉传统生土建筑 |
2.2.1 材料选用 |
2.2.2 构造解析 |
2.2.3 综合评价 |
2.3 香格里拉砖混结构新建筑 |
2.3.1 材料选用 |
2.3.2 构造解析 |
2.3.3 综合评价 |
2.4 小结 |
第三章 功能型生土材料分类研究及适用性分析 |
3.1 功能型生土材料的概述 |
3.2 承重结构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2.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2.2 抗震夯土墙体 |
3.2.3 抗震土坯墙体 |
3.2.4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3 蓄热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3.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3.2 传统夯土墙体 |
3.3.3 传统土坯墙体 |
3.3.4 液压土坯砖墙体 |
3.3.5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4 保温(隔热)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4.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4.2 自然纤维质轻质黏土(砌块) |
3.4.3 人工合成纤维质轻质粘土(砌块) |
3.4.4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5 装饰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5.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5.2 粉刷生土技术的应用 |
3.5.3 喷涂生土技术的应用 |
3.5.4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功能型生土材料构造技术研究 |
4.1 生土外围护墙优化分析研究 |
4.1.1 外墙现有技术分析 |
4.1.2 生土外墙传承与发展 |
4.1.3 生土外墙构造研究 |
4.2 生土内墙优化分析研究 |
4.2.1 内墙现有技术分析 |
4.2.2 生土内墙传承与发展 |
4.2.3 生土内墙构造研究 |
4.3 生土围护墙体门窗洞口优化分析研究 |
4.3.1 门窗现状分析 |
4.3.2 门窗洞口优化分析 |
4.4 生土屋面优化分析研究 |
4.4.1 屋面现有技术分析 |
4.4.2 生土屋面的传承与发展 |
4.5 生土楼地面优化分析研究 |
4.5.1 地坪层构造研究 |
4.5.2 楼板层构造研究 |
4.6 小结 |
第五章 功能型生土材料在古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案例 |
5.1 独克宗古城商业与居住示范性建筑现状分析 |
5.1.1 商业型建筑项目概况 |
5.1.2 居住型建筑项目概况 |
5.2 独克宗古城商业型建筑在恢复重建中的案例研究 |
5.2.1 商业型建筑的建筑方案设计 |
5.2.2 商业型建筑的技术综合应用 |
5.3 独克宗古城居住型建筑在恢复重建中的案例研究 |
5.3.1 居住型建筑的建筑方案设计 |
5.3.2 居住型建筑的技术综合应用 |
5.4 独克宗古城在恢复重建中示范建筑的技术评价 |
5.4.1 计算机模拟分析 |
5.4.2 经济技术评价 |
5.5 独克宗古城生土建筑恢复重建的技术本地化 |
5.5.1 本地化实现的技术路线 |
5.5.2 本地化实现的运用及效果展示 |
5.5.3 本地化实现后带动其他在建项目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历史·传承 |
6.2 现实·更新 |
6.2.1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材料的适用性 |
6.2.2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构造的适用性 |
6.2.3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使用的适用性 |
6.2.4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实施的适用性 |
6.3 未来·展望 |
6.3.1 技术的局限性 |
6.3.2 憧憬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图片索引 |
附录C: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节能问卷调查 |
C.1 问卷 |
C.2 问卷整理 |
附录D: 新型夯土墙施工技术建议 |
附录E: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建筑测绘图 |
E.1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画山别院 |
E.2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青稞别院 |
E.3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施贵生自家住宅 |
E.4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牛尧民自家住宅 |
E.5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藏吉王客栈 |
E.6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雪域情缘客栈 |
E.7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钟辉自家住宅 |
E.8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唐志刚自家住宅 |
E.9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张月自家住宅 |
(10)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研究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室内空气污染概况 |
1.2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管理状况 |
1.3 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的研究背景 |
1.3.1 甲醛的性质 |
1.3.2 甲醛的危害 |
1.3.3 室内甲醛的来源 |
1.4 室内常见的装饰装修材料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相关标准 |
2.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甲醛限量的相关标准 |
第3章 毛坯房和精装房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检测与分析 |
3.1 毛坯房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检测与分析 |
3.2 精装修房间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检测与分析 |
3.3 实验结论 |
第4章 人造木板甲醛释放的研究 |
4.1 装饰装修中常用的几种人造木板 |
4.2 人造木板的甲醛释放 |
4.3 人造木板甲醛释放量的实验研究 |
4.3.1 人造木板中游离甲醛在不同温度下释放量的模拟研究 |
4.3.2 人造木板在20℃的条件下甲醛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 |
4.3.3 人造木板经过热处理和表面密封处理后的甲醛释放量的实验 |
4.4 实验结论 |
第5章 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的控制 |
5.1 甲醛污染源的控制 |
5.1.1 装饰装修材料的控制 |
5.1.2 装饰装修过程的控制 |
5.2 室内空气中游离的甲醛气体的治理 |
5.2.1 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 |
5.2.2 采用空气净化措施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甲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23.4%的内墙涂料性能指标不合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蒙脱石的流变特性及机理分析[D]. 梅娟.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3]铝带材连续清洗线挤干钝化系统膜厚控制算法的研究[D]. 张超.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9(05)
- [4]低气味内墙弹性面漆的研究与分析[J]. 许建明,王晓瑞,赵鹏昆,陈玉泉,谭振华.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9(05)
- [5]A消费电子类涂料公司NPD流程优化研究[D]. 张扬. 天津大学, 2019(06)
- [6]家具用水性聚氨酯漆干燥速率及漆膜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 张家祖.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7]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及全寿命成本模型[D]. 王竹君. 浙江大学, 2018
- [8]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热湿耦合迁移及长期性能研究[D]. 孙立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9]功能型生土材料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的适用性研究[D]. 叶银霖.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6)
- [10]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研究与控制[D]. 袁连宝. 山东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