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洛因依赖戒断治疗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宁[1](2021)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依赖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不仅能引发各种生理疾病,还会增加犯罪风险,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危害。在我国,药物依赖在摧残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者的身心功能受损,并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碍。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仍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影响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家庭功能和锻炼态度等)对药物渴求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构建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并通过运动干预研究对心理健康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一编制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发放问卷,基于药物依赖行为的多个维度,初步编制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测量工具,对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研究2a主要测试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2b则考察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研究一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揭示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研究四在随机条件下,将被试分成有氧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考察10周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运动干预过程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五采取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考察16周后,对药物依赖戒断者运动前后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四和研究五,研究六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10周康复操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考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一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强迫性药物使用问卷》中3个条目,并对SCL-90心理症状量表、药物渴求问卷和锻炼态度问卷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的《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研究2a调查发现,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普遍年龄在26~35周岁之间,多呈现文化水平较低,使用药物长达5年以上,首次使用年龄较小等特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心理症状存在显着差异,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影响药物渴求的重要因素;(3)研究2b中,已婚药物依赖戒断者的锻炼态度和家庭功能优于单身药物依赖戒断者和其他组的戒断者,家庭的“沟通”功能是可以调节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4)研究三中,发现心理症状是影响药物依赖和强迫性行为的主要成因,药物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锻炼态度可调节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行为之间的关系;(5)研究四中,通过运动干预,药物依赖戒断人群的心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同时,多层线性模型发现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获得性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强迫性渴求)具有调节效用;(6)研究五中,有氧运动干预后,药物依赖戒断者的焦虑状态、焦虑特质、抑郁程度均有显着降低,且对毒品和极负图片的注意力也明显下降;(7)研究六中,相比于舞蹈康复运动,功率自行车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药物依赖者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恢复其对食物等自然奖赏物的敏感性。研究结论:(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共84题,包含药物渴求、药物强迫性使用、锻炼态度、心理症状四个部分,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建立了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其中,药物渴求在心理症状对强迫性药物使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锻炼态度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戒断者的负性心理症状、降低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并且通过减少戒断者对极度负性情绪和药物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增强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非药物奖赏(食物)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李琛峰[2](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康复期毒品成瘾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干预前后面部脏腑分区的温度变化,同时借助证素辨证原理,研究r TMS干预前后康复期毒品成瘾者的面部脏腑分区温度变化与脏腑功能状态间的关联性,为应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客观反映戒毒人员健康状态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次实验分为两组,共130名戒毒康复期人员,实验组(r TMS治疗组)100人,对照组(伪刺激组)30人,实验组被试者选取背外侧前额叶脑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进行高频r TMS治疗,对照组被试者选取相同位点进行伪刺激。治疗每周进行一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人员均在治疗前后使用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同时,使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两组人员治疗前后面部各分区的温度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中医证素分布频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前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胃、肺等,治疗后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肺、胃等;实验组治疗前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热、阳虚、痰等,治疗后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热、阳虚、痰等。对照组治疗前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胃、肺等,治疗后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肺、胃等;对照组治疗前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热、血虚等,治疗后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热、血虚等。2.实验组r TMS治疗前后中医五脏证素及胆、胃证素改变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伪刺激前后肝、脾、胃证素改变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r TMS治疗前后A5、B1、C1、C4区域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伪刺激治疗前后15个面部分区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的差值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方面,实验组肾证素的变化与A5、B1、C4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胆证素的变化与面部A5、B1、C4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胃证素的变化与面部A5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结论:1.根据中医证素辨证结果,我们认为戒毒康复期人员以肾、肝、脾病位受损为主,常见虚性证素为阴虚、阳虚、气虚,常见实性证素为热和痰。2.实验组相较对照组的中医证素积分具有明显下降改变,表明经高频r TMS治疗后戒毒康复期人员健康状态有所改善。3.实验组面部脏腑反射区温度变化与脏腑功能变化间存在相关性,提示面部红外热成像图谱可以客观的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状态变化。
申凯歌[3](2021)在《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五音疗法治疗其抑郁状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收集120例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一般情况,探讨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2.观察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为提高戒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天津市板桥强制隔离戒毒所120例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临床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2.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间天津市板桥强制隔离戒毒所经诊断符合毒品戒治康复期抑郁状态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戒治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手段基础上采用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依据辨证施乐原则,观察组中对心血亏虚证患者采用《紫竹调》、《浏阳河》、《茉莉花》、《采茶舞曲》、《喜相逢》等徵调曲目进行治疗,肝郁气结证采用《春风得意》、《草木青青》、《胡笳十八拍》、《春之声圆舞曲》、《霓裳曲》等角调曲目,脾虚痰湿证选用《彩云追月》、《草原之夜》、《高山流水》、《空山鸟语》、《良宵》等宫调曲目,肾阳虚证选用《昭君怨》、《小河淌水》、《春江花月夜》、《嘎达梅林》、《江河水》等羽调曲目。于每日上午9点—11点、15点—17点播放,音量调至约40-50d B,治疗频次为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共计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SDS、PWS量表评定受试者抑郁状态。抽取空腹患者静脉血,采集后室温静置1小时,3000rpm离心15分钟,提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当中5-HT、DA、NE、γ-GABA、Ach的浓度,分别于治疗前后各取血检测一次。观察五音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结果:1.(1)康复期戒治人员证型分布情况:心血亏虚证33例(27.5%)、肝郁气结证26例(21.67%)、脾虚痰湿证18例(15%)、肾阳虚证15例(12.5%)、气阴两虚证13例(10.83%)、气滞血瘀证9例(7.5%)、肺脾气虚证6例(5%)。(2)康复期戒治人员焦虑状态结果:正常15例(12.5%)、轻度焦虑68例(56.67%)、中度焦虑32例(26.67%)、重度焦虑5例(4.1%)。(3)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结果:正常14例(11.7%)、轻度抑郁34例(28.3%)、中度抑郁53例(44.2%)、重度抑郁19例(15.8%)。2.五音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结果如下:(1)自评量表结果比较:观察组SD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与治疗前相比,PWS评分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SDS、PWS评分差异不明显,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SDS、PW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DS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观察组PW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神经递质结果比较:观察组5-HT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观察组DA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γ-GABA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血清5-HT、DA、γ-GABA含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清5-HT、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观察组γ-GABA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通过组间以及前后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血清Ach、NE含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以心血亏虚证、肝郁气结证、脾虚痰湿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肺脾气虚证为主。且康复期戒治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其中以抑郁状态较为突出。2.五行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康复期戒治人员SDS、PWS量表评分;提高康复期戒治人员血清5-HT、DA含量,降低γ-GABA含量,有效改善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文豪[4](2020)在《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临床证据评估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临床研究整合证据链的理念,即整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研究证据。利用循证医学研究中的网状meta分析对现有研究证据进行评估,以探讨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疗效,并对各种干预措施的优劣进行排序,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然后开展严格规范的临床试验,验证靳三针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最后对临床研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以期筛选成本较低、疗效较优的干预方式,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针刺”、“电针”、“温针”、“火针”、“耳针”、“灸”、“放血”、“拔罐”、“刺络”、“穴位”、“推拿”、“梅花针”、“海洛因”、“阿片类药物依赖”、“戒断症状”、“药物成瘾”、“毒品”、“物质依赖”、“物质使用障碍”、“戒断综合征”等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12月01日;按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设计资料提取表,然后由两位研究者负责信息提取和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Version:14.0)进行网状关系图的绘制以及R语言(Version:3.6.1)下的“gemtc”(Version:0.8-2)包调用 JAGS(Version:4.3.0)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拟,当达到稳定收敛状态时进行估计和推断,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通过综合分析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以期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2.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惠爱医院物质依赖科美沙酮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合格的135例患者,采用SAS 9.4软件生成的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配到靳三针组和对照组。靳三针组在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herapy,MMT)的基础上增加靳三针,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针1次,隔日一次,每周3次,共治疗6周;对照组单纯采用美沙酮维持治疗。两组均于治疗的0周、2周、4周、6周、10周随访时,在病例报告表(CRF)相应位置上记录美沙酮每日用量、药物渴求视觉模拟量表(VAS)、健康调查简表(SF-36)、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Ⅱ)、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尿吗啡阳性率,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3.基于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采用美沙酮日用量、VAS渴求评分和PSQI总评分为效果值,与成本相比,获得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采用基于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英国SF-6D效用评分模型计算效用值,获得两组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与成本相对比,获得成本-效用比(Cost-Utility Ratio,CUR)及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ICUR),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和国外专业数据库,共获得2514篇结果。各数据库检索结果数目如下:Medline 204篇,EMBASE 108篇,Cochrane图书馆279篇,知网CNKI 549篇,维普366篇,万方1008篇;其中,中文文献1923篇,英文文献591篇。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纳入研究21篇。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所纳入RCTs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所纳入的21篇研究发表时间为1997年到2010年,发表语言为中文,研究所在地区均为中国;共有7篇研究报告了其受资助情况,其余14篇无报告资助情况;文献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在随机产生方面,仅有2篇文献详细描述了随机方法,其余仅提及随机;在分配隐藏方面,有2篇文献存在“高偏倚风险”,其余无详细信息判断;在盲法方面,仅有3篇文献报告了盲法;在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方面,只有2篇文献存在数据不完整的高风险,其余无详细信息判断;在选择性报告方面,只有1篇文献无法判断,其余研究均为“低偏倚风险”;其他偏倚方面,无详细信息判断。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总有效率的OR值和戒断症状积分的MD值,对疗效优劣进行排序,最终得到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总有效率的排序结果:针刺>电针>中药>耳针>经皮穴位电刺激>西药;戒断症状积分排序结果:针刺>电针>中药>经皮穴位电刺激>西药。2.临床研究中,入组的135例病人,脱落12例,实际完成试验共123例,其中靳三针组62例,对照组61例,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美沙酮日用量方面,从治疗开始到第6周治疗结束,靳三针组的美沙酮日用量平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而对照组下降趋势不明显,曲线较平稳;靳三针组治疗前后美沙酮日用量下降17.24±1.41mg/d,且有显着差异(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美沙酮日用量下降1.05±2.03m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9);组间比较在治疗后第2、4、6周,靳三针组美沙酮日用量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VAS渴求评分方面,从治疗开始到第6周治疗结束,靳三针组的VAS渴求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而对照组VAS渴求评分下降趋势不明显,曲线较平稳。靳三针组治疗前后VAS渴求评分下降36.19±2.8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VAS渴求评分上升1.94±1.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组间比较在治疗后第2、4、6周,靳三针组VAS渴求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PSQI评分方面,靳三针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及总积分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靳三针组治疗前后睡眠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入睡时间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总积分分别下降-0.63±0.13、-0.78±0.17、-0.31±0.11、-0.24±0.10、-2.18±0.5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效率评分增加0.36±0.16,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其余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睡眠时间评分在治疗后第6周,靳三针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睡眠效率评分在治疗后第4、6周,靳三针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F-36生活质量评分方面,靳三针组PF评分、BP评分、MH评分、VT评分及GH评分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P<0.05);靳三针组治疗前后PF评分、RP评分、RE评分、MH评分、VT评分、SF评分及GH评分差值分别为12.35±3.85、6.25±5.25、6.86±5.44、6.35±2.15、7.79±2.02、-7.35±3.32、6.40±2.0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H评分和VT评分分别上升5.79±2.30、6.64±1.9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F评分在治疗后第4、6周,靳三针组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P评分、RE评分、MH评分和GH评分在治疗后第4周,靳三针组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AI评分方面,从治疗开始到第6周治疗结束,两组的焦虑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P=0.011),靳三针组治疗前后焦虑评分下降了2.18±1.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对照组治疗前后焦虑评分下降了2.15±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组间比较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DA-Ⅱ评分方面,从治疗开始到第6周治疗结束,靳三针组的抑郁评分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P<0.001),而对照组抑郁评分下降趋势不明显,曲线较平稳;靳三针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下降4.15±1.3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下降1.67±0.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组间比较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液阳性测试方面,经过6周治疗,靳三针组与对照组尿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尿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在成本方面,靳三针组与对照组总成本均数分别是2869.50元、2186.04元,靳三针组较高,两组间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接医疗成本均数分别为1303.94元、729.66元;直接非医疗成本均数分别为112.35元、105.05元;间接成本均数分别为1453.21元、1351.33元。在成本-效果比(CER)方面,美沙酮日用量每减少1mg,靳三针组和对照组分别花费162.30元、2043.03元;VAS渴求评分每减少1分,靳三针组和对照组分别花费74.98元、828.05元;PQSI总评分每减少1分,靳三针组和对照组分别花费1316.28元、7286.8元;靳三针组的CER均较低。在成本-效用比(CUR)方面,靳三针组和对照组每获得1个QALY分别需要花费36600.77元、28688.19元,对照组较小。在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方面,靳三针组相对于对照组每多获得1个QALY要多花费310663.64元,高于社会的支付意愿即1倍于人均GDP:141600元;进一步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改善评分模型,结果不变。结论:1.由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得,针刺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在总有效率和戒断症状积分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疗效优劣进行排序发现针刺可能为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最佳干预方式。2.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靳三针治疗,可有效减少美沙酮的日用量和降低对阿片类药物的心理渴求,亦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抑郁症状和部分生活质量且较安全,但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欠佳。3.在卫生经济学评价上,与单纯美沙酮维持治疗相比,增加靳三针治疗可在减少美沙酮日用量、降低心理渴求及改善睡眠质量方面达到同样效果时所花费的成本更低,但在成本-效用评价上高于社会支付意愿。
方群英[5](2020)在《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当今,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我国毒品情况仍然严峻,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发布《毒品情况报告》,2018年全国使用毒品人数共有240.4万名,吸毒人群数量庞大。毒品不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滥用毒品导致暴力攻击、毒驾肇事等极端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戒毒形势已刻不容缓。随着《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强制隔离戒毒整合了以前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采取强制性约束的方法迫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简称―强戒人员‖)戒除毒瘾,健康回归社会,成为我国主要的戒毒模式。吸毒人员生理脱毒相对容易,但心理依赖可能是终生的。长期吸毒严重影响吸毒人员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功能,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人格等方面均受到明显的损坏。吸毒人员戒毒后复吸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戒毒人员低自尊,自我评价低,对戒毒后重返社会丧失信心。因此,关注强戒人员心理,探讨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对增强戒毒人员的信心,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矫治,降低复吸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重庆市强戒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人格、心理健康及自我效能感特点,探讨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为强戒人员的戒毒管理和心理教育矫治提供数据参考。对象和方法选取重庆市8个强制隔离戒毒场所621名强戒人员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量表(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为测评工具,对强戒人员的人格、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效能感进行测评。分析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特点;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结果1.强戒人员人格特征(MMPI得分)(1)总体特点:除L量表外,男性K、Si量表得分显着低于常模(P<0.05,0.01),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全国男性常模(P<0.01)。除L、D量表外,女性K、Si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0.01),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全国女性常模(P<0.01)。(2)性别特点:男性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着高于女性(P<0.05,0.01);Mf-m、Mf-f量表得分显着低于女性(P<0.01)。(3)受教育程度特点:―初中及以下‖组F、Hs、Pa、Pt、Sc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高中及以上‖组(P<0.05,0.01)。(4)年龄特点:强戒人员F、Hs、Pd和Sc分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年龄差异(P<0.05,0.01)。―≥50岁‖组F、Hs量表得分显着高于―≤29岁‖和―30-49岁‖组(P<0.01);―≤29岁‖组Pd量表得分显着高于―30-49岁‖和―≥50岁‖组(P<0.05,0.01);―≥50岁‖组Sc量表显着高于―≤29岁‖和―30-49岁‖组(P<0.05)。(5)吸食毒品种类差异:―海洛因‖组Hs、D、Hy、Sc量表得分显着高于―冰毒‖组(P<0.05,0.01)。(6)吸毒方式差异:―注射‖组Hs、D、Hy、Si量表得分显着高于―口吸‖组(P<0.05,0.01)。(7)吸毒时间差异:强戒人员K、Pt量表得分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2年‖组Pt量表得分显着高于―<1年‖和―1-2年‖组(P<0.05);―>2年‖组K量表得分显着低于―<1年‖和―1-2年‖组(P<0.05)。(8)戒毒次数差异:Hs、D、Pd、Pt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0.01)。―3次及以上‖组Hs、D、Pt量表得分显着高于―首次‖组(P<0.05,0.01);―2次‖组Pd量表得分显着低于―首次‖和―3次及以上‖组(P<0.05,0.01)。2.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特点(1)总体特点:强戒人员心理问题发生症状阳性率为50.30%。其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四位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躯体化、敌对。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着高于中国常模(P<0.01)。(2)性别特点:男性SCL-90敌对和其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女性(P<0.05,0.01)。(3)受教育程度特点:―初中及以下‖组SCL-90躯体化、强迫和恐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高中及以上‖组(P<0.05,0.01)。(4)年龄特点:强戒人员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其他因子得分存在显着年龄差异(P<0.05,0.01)。―≥50岁‖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其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29岁‖组(P<0.05,0.01);―≤29岁‖组其他因子得分显着低于―30-49岁‖和―≥50岁‖组(P<0.05);躯体化因子得分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1)。(5)吸食毒品种类差异:除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外,―海洛因‖组强戒人员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总均分显着高于―冰毒‖组(P<0.05,0.01)。(6)吸毒方式差异:除敌对和偏执因子外,―注射‖组强戒人员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总均分显着高于―口吸‖组(P<0.05,0.01)。(7)吸毒时间差异: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存在显着的吸毒时间组间差异(P<0.05,0.01)。―>2年‖组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着高于―1-2年‖组(P<0.05,0.01)。(8)戒毒次数差异:除敌对、恐怖、偏执和总均分外,强戒人员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存在显着的戒毒次数组间差异(P<0.05,0.01)。―3次及以上‖组强戒人员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首次‖组(P<0.05,0.01);躯体化因子得分―首次‖组显着低于―2次‖,―3次及以上‖组(P<0.01)。3.强戒人员自我效能感特点(1)总体特点:强戒人员的GSES得分显着低于常模(P<0.01)。根据自我效能感得分定义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划分标准,强戒人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1-2分(不包括2分)处于低水平有222例,占37%;得分2-3分(不包括3分)处于中等水平有282例,占47%;得分3-4分高水平仅有96例,占16%。表明强戒人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低等水平。(2)受教育程度特点:―高中及以上‖组GSES得分显着高于―初中及以下‖组(P<0.01)。(3)戒毒次数差异:―首次‖戒毒GSES得分显着高于―2次‖和―3次及以上‖戒毒组(P<0.05)。4.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1)强戒人员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强戒人员的MMPI量表与其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其中F、Hs、Pd、Pa、Pt、Sc、Ma、Si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5),L、K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负相关(P<0.05);除与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外,D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5);除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外,Hy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5);Mf-f量表与躯体化、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呈显着负相关(P<0.05)。(2)强戒人员人格特征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强戒人员MMPI的F、Hs、D、Hy、Pd、Mf-m、Pa、Pt、Sc、Si量表与GSES量表呈显着负相关(P<0.05)。(3)强戒人员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强戒人员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因子及总均分与GSES量表呈显着负相关(P<0.05)。(4)高、低SCL-90得分强戒人员MMPI差异比较除Hy、Mf-m、Mf-f量表外,高SCL-90得分强戒人员MMPI的各量表得分与低SCL-90得分人群存在显着差异(P<0.01)。其中除L、K量表外,高SCL-90得分组强戒人员MMPI其余各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低SCL-90得分组人员(P<0.01)。(5)高、低GSES得分强戒人员的MMPI差异比较高GSES得分强戒人员MMPI的F、Hs、D、Hy、Pd、Mf-m、Pt、Sc、Si量表得分显着低于低GSES得分人群(P<0.05,0.01)。(6)高、低SCL-90得分强戒人员的GSES差异比较高SCL-90得分组的强戒人员的GSES得分显着低于SCL-90得分低组的人员(P<0.05)。结论1.强戒人员存在明显人格偏离,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0.3%,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低水平。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明显的人群特点。2.强戒人员人格、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明显相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强戒人员自我效能感低,存在明显的人格偏离。
王晓婉[6](2020)在《运动干预对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体适能与心理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吸毒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重大威胁。吸毒人员对自己及其家人和社会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本研究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选取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中心的8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为实验对象。根据该研究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安排,进行了12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在实验前中后使用心境状态、毒品渴求度的量表测试,并在实验前及实验后4周、8周、12周采集体适能相关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及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统计数据的基线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体适能、技能体适能、毒品需求度、心境状态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同对照组相比,吸食传统毒品的女性强戒人员在接受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后,体适能具有显着提高(p<0.05)(健康体适能:最大摄氧量、肺活量、体脂百分比、体重、体脂含量、BMI、背力、握力、仰卧起坐、跪卧撑、坐位体前屈;技能体适能: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3)同对照组相比,吸食传统毒品的女性强戒人员在接受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后,对毒品的渴求度(用药意向、用药渴望、效果期待)有显着降低(p<0.05),自我控制无显着性差异(p>0.05)。(4)同对照组相比,吸食传统毒品的女性强戒人员在接受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后,心境状态具有改善,(显着改善的有:紧张、疲劳、精力、慌乱以及心境总分,不具有显着改善的有:愤怒、抑郁、和自我相关情绪(自尊))。对照组精力、自我相关情绪经过干预却在下降。(5)实验前中后,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实验组在健康体适能方面,肺活量、最大摄氧量、安静心率、体质百分比、体重、背力、握力、仰卧起坐、跪卧撑、坐位体前屈效果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体重、体脂含量、BMI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技能体适能方面,闭眼单脚站立效果显着(p<0.05),选择反应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实验前中后,对照组在健康体适能上最大摄氧量、安静心率、肺活量、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跪卧撑、背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重、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BMI、握力效果不好,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握力指标在逐渐下降。对照组在技能体适能上,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7)实验前中后,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实验组在毒品渴求需求上在用药意向、用药渴望、效果期待、毒品渴求需求总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自我控制方面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明显(p>0.05)。对照组毒品渴求需求上各个维度均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显着(p>0.05)。(8)实验前中后,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实验组在心境状态中,紧张、愤怒、抑郁、慌乱、TMD(心境状态总分)效果显着具有差异(p<0.05)。疲劳、精力、自我相关情绪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显着(p>0.05)。对照组紧张、愤怒、抑郁、慌乱具有显着效果(p<0.05),疲劳、TMD没有显着效果(p>0.05)。精力、自我相关情绪却在下降。(9)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重、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BMI指标上的均值趋势先上升然后逐渐下降,实验组下降到与实验前的状态,而对照组却下降速度缓慢,略高于实验前的状态。(10)实验组在运动干预8周后,同对照组相比,肌肉力量(背力、握力)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耐力上(跪卧撑、仰卧起坐)干预4周后就有显着效果(p<0.05)。结论:(1)运动处方形式的运动干预能够有效的促进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的康复,提高其体适能健康水平,效果明显好于戒毒操。(2)运动处方形式的运动干预能够减缓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对毒品的渴求度需求、改善其心境状态,效果明显好于戒毒操。(3)实验前中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适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4)实验前中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渴求度与心境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运动处方形式的运动干预对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体适能和渴求度需求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动处方形式的运动干预可以作为强制隔离女性戒毒所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手段,优于戒毒操。
田维伟[7](2020)在《中缅边境地区依赖者戒断期的营养代谢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中缅边境地区毗邻金三角地区,人员构成复杂,是我国毒品依赖者的主要聚集区之一,且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皆高发。因毒品及其衍生物对代谢的影响,以及戒断反应、吸毒相关性疾病,在戒断过程往往伴随机体各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等改变,表现为营养不良。本研究主要分析比较中缅边境地区毒品依赖者戒断期营养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测定和比较甲基苯丙胺、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和海洛因混合使用人群的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为戒断者戒断期的营养状况恢复和安全脱毒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 法]本研究收集了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于中缅边境陇川康复中心医院戒断者共190名,按照毒品使用史类型分为三个组:甲基苯丙胺组(MUDs,n=59)、海洛因组(HUDs,n=83)和甲基苯丙胺海洛因混合使用组(MHUDs,n=48)。此外,对照组为2019年4月招募于陇川当地的健康人群(HCs,n=39)。四组均采集了以下数据: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淋巴细胞(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中性粒细胞(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单核细胞(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球蛋白(GLO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微量元素钠(Na)、氯(Cl)、钙(Ca)、磷(P)、镁(M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尿酸(UA)、尿素(Urea)和肌酐(Cre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C反应蛋白(CRP)。同时采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食毒品种类、方式和年限等相关信息。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采用Graphpad 7.0进行绘图分析。样本数据正态分布采用K-S检验方法验证,样本数据方差齐性采用Levene检验验证。符合正太分布的四组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四组比较采用Mann-Uhitney U检验,其中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检测结果中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Mean±SD)来表示,不符合正太分布的按照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检验水准α=0.05,双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血液学指标结果显示:白细胞(WBC)、淋巴细胞数目(LYMPH)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HCs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0.028);中性粒细胞数目(NEUT)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HCs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2、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指标结果显示:总蛋白(TP)、球蛋白(GLOB)、谷丙转氨酶(ALT)HCs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40,0.013,0.017);尿酸(UA)HCs组和MUDs组明显高于HUDs组(P分别为0.001,0.006)和MHUDs(P分别为0.005,0.038)组;尿素(Urea)HCs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0.006),同时 MHUDs 组明显高于 MUDs 组(P=0.004)。3、脂质代谢指标结果显示:甘油三酯(TG)MUDs组明显高于HCs和MHUDs组(P分别为0.002,0.002),同时HUDs组明显高于HCs组(P=0.024);总胆固醇(TC)MHUDs组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25);高密度脂蛋白(HDL-C)HCs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0)。4、微量元素结果显示:钠(Na)、氯(Cl)、镁(Mg)元素HCs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01,<0.001);磷(P)元素MHUDs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分别为<0.001,0.038,0.048),同时HCs组明显低于MUDs 组和 HUDs 组(P 分别为 0.007,0.003)。5、免疫指标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HCs组明显低于MUDs组(P<0.001);且明显高于MHUDs 组(P=0.038)。[结 论]1、中缅边境地区毒品依赖者戒断期间存在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代谢异常,可能会影响吸毒者的肝肾功能。2、某些指标显示甲基苯丙胺与海洛因混合吸食对营养和代谢的影响较单一毒品依赖更为严重,需要对混吸依赖者加强监测和治疗。
李航宇,吕嘉轩,张鑫政,董晶晶,魏玉龙[8](2019)在《自然疗法戒毒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毒品致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未找到根治之法,自然疗法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伴随着自然疗法的普及和完善,各种非药物戒毒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特别是中医非药物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中医非药物戒毒的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现就近10年自然疗法戒毒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总结,并对以中医非药物疗法为主的自然疗法戒毒更好地普及和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张志雷[9](2019)在《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苯丙胺类兴奋剂(ATS)等新型合成毒品已经代替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现阶段中国的主流毒品,ATS滥用可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和高危行为,危害个人健康及社会稳定。在联合国的倡导下,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体育介入药物滥用研究,研究显示身体活动和锻炼影响的多巴胺受体激活、多巴胺浓度增加,这与药物滥用具有相同的奖赏途径;同时大量研究证实了太极拳锻炼对正常人群及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效益;所以设计太极拳干预ATS依赖者康复的锻炼方案,检验干预效果,对促进ATS依赖者康复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为四个研究进行,研究一设计太极拳锻炼方案,要求锻炼方案普遍适用于戒毒场所ATS依赖者。研究二至研究四分别用三个平行对照实验检验太极拳锻炼的效果。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实验设计组间因素为组别(太极拳组、对照组),组内因素为测试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实验分为一次性锻炼干预实验(太极拳组35人,对照组33人)和中长期锻炼干预实验,其中中长期锻炼干预实验分为男子干预(太极拳组38人,对照组38人)和女子干预(太极拳组39人,对照组40人)两个实验。数据全部导入SPSS20.0软件,依赖者分类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计数数据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调查结果中各变量的关系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验结果中两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协方差。结果基于运动干预药物依赖和太极拳健康促进的研究实践,确定了太极拳中长期锻炼方案设计,锻炼内容为由24式自主改编的太极拳;运动强度控制为55-75%HRmax(最大心率),频率为每周锻炼5次以上,时间为每次20-60分钟,周期为锻炼6个月以上,评价指标为体适能、心理健康、睡眠、药物渴求。实验结果显示一次性太极拳锻炼后ATS依赖者活力激发(P=0.010,η2=0.100)、心理愉悦性升高(P=0.006,η2=0.114),防止了心理活力性降低(P=0.038,η2=0.065),增加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依赖者保持心理健康,减少药物使用的诱发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中长期太极拳锻炼促进了ATS依赖者平衡控制能力(男子P=0.014、η2=0.064,女子P=0.006、η2=0.095),提高了整体健康感(男子P=0.029、η2=0.100,女子P=0.027、η2=0.058)、生命活力(男子P=0.030、η2=0.056,女子P=0.026、η2=0.062)和精神健康(男子P=0.016、η2=0.061,女子P=0.018、η2=0.069);具有性别差异的效果是男子改善了特质焦虑(P=0.028、η2=0.053),并且睡眠时间变长(P=0.003、η2=0.088),睡眠效率提高(P=0.036、η2=0.053),女子表现为心率降低(P=0.003、η2=0.091)和柔韧素质提高(P<0.001、η2=0.223)。锻炼的奖赏效益和身心效益可能作用于药物渴求,依赖者药物渴求下降明显(男子P=0.048、η2=0.048,女子P<0.001、η2=0.176),促进了康复。结论研究认为太极拳锻炼方案本质上是健康行为干预,促进ATS依赖者的生理与心理康复,可能影响ATS滥用的不健康行为,有助于行为方式的改善。ATS依赖者滥用药物是生理、心理、行为的综合反应。太极拳锻炼的过程也是依赖者身心康复和行为转变的过程,若养成牢固的长期锻炼习惯,可能促进依赖者逐步实现健康观念替代、社交人群替代、生活习惯替代,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这对于依赖者最终戒断药物、防止复吸具有最要意义。
朱浩[10](2019)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根据2018年6月26日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发布的《2018年世界毒品报告》(World Drug Report,WDR)显示,全球每年至少吸毒一次的人数保持稳定,约有2.75亿人,约占全球15至64岁人口的5.6%。每20人就有一人在服用某种非法药物,其中约三千万人吸毒成瘾。毒品问题是全世界的难题,在我国,滥用毒品的现象也日益严峻,根据2017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吸毒人员255.3万名(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者除外),较2016年增长1.9%。其中查获的复习人员有53.2万人次,合成毒品的使用占61%。[1]吸食使用毒品会随之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贩卖毒品、毒驾肇事、暴力攻击等刑事事件首当其冲。除此以外,吸毒人员身体与精神的损害、自杀自残率的上升、青少年吸毒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帮助吸毒人员戒毒与康复已是全社会面临的重点,也是待解决的难题。研究目的:本研究从运动干预戒毒为出发点。选取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通过训练组对照的组内组间数据对比,观察在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干预下,实验前后与实验期间某次急性训练前后,受试者们体成分、血浆中β-EP水平以及毒品渴求度得分的变化情况。探讨运动干预戒毒康复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并寻找出最适合吸毒人员的运动方式。旨在为吸毒人员减轻戒断反应痛苦,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同时戒除毒瘾,降低复吸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方式的运动作为运动干预戒毒手段,对受试者在体成分、β-内啡肽、毒品渴求度得分三个维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和观察。探索不同方式的运动干预对于戒毒康复治疗的作用及可行性。以盐城市方强强制戒毒所达到参选标准的90名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将90人进行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O组)、力量训练组(F组)和对照组(N组),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训练组八周时间,使用体成分测量、血液指标血浆β-内啡肽水平检测以及发放毒品渴求度量表并统计得分的形式对90名受试戒毒人员进行八周实验干预对其体成分、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和毒品渴求度得分水平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对于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同时,在八周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一次急性训练检测,实时检测出第八周某次急性训练前后有氧组(O组n=15)和力量组(F组n=15)的血浆β-内啡肽的浓度水平,通过对急性训练前后,训练组戒毒人员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变化情况,结合分析八周实验前后各组戒毒人员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参与有氧训练八周后,有氧组(O组)的体重,体脂率,脂肪含量与训练前相比均产生显着性降低(P<0.05);参与力量训练八周,力量组(F组)去脂体重与训练前相比均产生显着性提高(P<0.05)。2、参与八周实验的戒毒人员,有氧组(O组)、力量组(F组)和对照组(N组)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与实验前相比呈普遍升高趋势(P<0.05);有氧组(O组)与力量组(F组)血浆β-EP的改变量相比于对照组(N组)而言,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氧组(O组)血浆β-EP的改变量相比于力量组(F组)而言,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参与急性运动后,有氧组(O组)的15人和力量组(F组)的15人血浆中β-EP的含量与急性运动前相比产生显着性提高(P<0.05);有氧组(O组)急性运动前后血浆β-EP的改变量与力量组(F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参与八周训练周期后,有氧组(O组)和力量组(F组)的DSQ毒品渴求度量表得分相比训练前产生显着性降低(P<0.05);有氧组(O组)与力量组(F组)DSQ渴求度得分的改变量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强制戒毒所内常规戒毒治疗会使得戒毒人员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提高,而参与八周运动训练会使得戒毒人员血浆β-内啡肽浓度水平显着提高,其中有氧运动训练组的提高效果最为突出。并且我们发现第八周某次急性训练对于两组训练组在训练前后即刻血浆β-内啡肽浓度均有显着提高影响。结合八周运动干预对于戒毒人员体成分和毒品渴求度量表得分均有良性改善影响。我们认为在八周的实验周期内,对戒毒人员施加运动干预会提高戒毒人员的戒毒康复效果。
二、海洛因依赖戒断治疗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洛因依赖戒断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2.1.1 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渴求的特点 |
2.1.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症状特征 |
2.1.3 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特征 |
2.2 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2.2.1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心理健康效益 |
2.2.2 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 |
2.2.3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基础 |
2.2.4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的注意偏向 |
2.3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
2.3.1 健康促进理论 |
2.3.2 计划行为理论 |
2.4 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应用 |
2.4.1 心理测量量表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作用 |
2.4.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
3 问题提出 |
4 研究框架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内容的框架 |
5 研究内容 |
5.1 研究一: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问卷编制 |
5.1.3.1 药物依赖维度 |
5.1.3.2 锻炼态度维度 |
5.1.3.3 心理健康维度 |
5.1.4 统计分析 |
5.1.5 研究结果 |
5.1.5.1 药物依赖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2 锻炼态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4 心理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6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
5.1.6.1 药物依赖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6.2 锻炼态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7 讨论 |
5.1.8 小结 |
5.2 .研究二: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
5.2.1 研究2a: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5.2.1.1 研究目的 |
5.2.1.2 调查对象 |
5.2.1.3 数据处理方法 |
5.2.1.4 研究结果 |
5.2.1.5 讨论 |
5.2.1.6 小结 |
5.2.2 研究2b: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 |
5.2.2.1 研究目的 |
5.2.2.2 研究对象 |
5.2.2.3 测量工具 |
5.2.2.4 测量程序 |
5.2.2.5 数据分析 |
5.2.2.6 研究结果 |
5.2.2.7 讨论 |
5.2.2.8 小结 |
5.3 研究三: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对象 |
5.3.3 测量工具 |
5.3.4 统计方法 |
5.3.5 模型建构 |
5.3.6 研究结果 |
5.3.6.1 心理症状与毒品渴求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
5.3.6.2 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模型 |
5.3.6.3 锻炼态度的调节作用 |
5.3.7 讨论 |
5.3.8 小结 |
5.4 研究四: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效益检验 |
5.4.1 研究对象 |
5.4.2 运动干预方案 |
5.4.3 测量工具与统计分析 |
5.4.4 研究结果 |
5.4.4.1 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行为的影响 |
5.4.4.2 运动干预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 |
5.4.5 讨论 |
5.4.6 小结 |
5.5 研究五: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情绪注意偏向调控作用 |
5.5.1 研究对象 |
5.5.2 运动干预方案 |
5.5.3 实验设计 |
5.5.4 实验材料 |
5.5.5 实验任务 |
5.5.6 数据采集及处理 |
5.5.7 研究结果 |
5.5.8 讨论 |
5.5.9 小结 |
5.6 研究六: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 |
5.6.1 实验对象 |
5.6.2 实验任务 |
5.6.3 运动干预和实验流程 |
5.6.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5.6.5 研究结果 |
5.6.5.1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食物偏好的影响 |
5.6.5.2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 |
5.6.6 讨论 |
5.6.7 小结 |
6 总讨论 |
6.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有效特点 |
6.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检验 |
6.3 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提升的效果 |
7 结论 |
8 创新与展望 |
8.1 创新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本信息 |
附录二 家庭功能量表 |
附录三 贝克自评量表 |
附录四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
致谢 |
科研经历 |
(2)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收集与筛选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采集 |
3.2 研究所用设备 |
3.3 干预方法 |
3.4 数据提取 |
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础资料 |
1.1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本信息 |
1.2 吸毒和复吸原因及社会行为资料 |
2 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变化 |
2.1 实验组rTMS干预前后中医证素分布特征 |
2.2 对照组伪刺激干预前后中医证素分布特征 |
2.3 戒毒康复期人员干预前后病位证素积分变化 |
3 rTMS/伪刺激干预前后面部红外分区平均温度变化 |
4 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温度变化与病位证素变化相关性 |
讨论 |
1 戒毒康复期的中医认识及现代评价方法 |
1.1 戒毒康复期的中医认识 |
1.2 戒毒康复期的现代评价方法 |
2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础资料分析 |
3 戒毒康复期人员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3.1 戒毒康复期人员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3.2 戒毒康复期人员病性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4 戒毒康复期人员干预前后病位证素变化分析 |
4.1 rTMS刺激DLPFC的治疗效果 |
4.2 rTMS对中医病位证素变化原因分析 |
5 戒毒康复期人员中医病位证素与面部分区相关性分析 |
5.1 肾、胆证素与面部B1、C4区域相关性成因分析 |
5.2 肾、胆、胃证素与面部A5区域相关性成因分析 |
6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毒品成瘾者中医PRO量表》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五音疗法治疗其抑郁状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表设计 |
3.2 质量控制 |
3.3 数据库建立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心理状态 |
4.3 症状频次 |
4.4 脉象 |
4.5 舌象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病例来源 |
2.3 诊断及纳排标准 |
2.4 干预方式 |
2.5 辨证依据 |
2.6 辨证施乐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流程图 |
3.2 基线资料比较 |
3.3 结局指标 |
4 小结 |
讨论 |
1 康复期戒治人员一般资料分析 |
2 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特点 |
3.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探讨 |
3.1 中医学对断瘾后情志障碍的认识 |
3.2 .国外音乐疗法探析 |
3.3 五音疗法理论探析 |
3.4 五音疗法选乐依据 |
3.5 五音疗法临床应用 |
3.6 五音疗法机制探析 |
4 相关神经递质探析 |
4.1 5-HT |
4.2 DA |
4.3 NE |
4.4 GABA |
4.5 Ach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中医四诊资料问卷 |
附录三 稽延性戒断症状自评量表 |
附录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五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综述 中医疗法参与戒毒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临床证据评估及卫生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和社会负担 |
第二节 中医对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认识 |
第三节 现代医学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现状 |
一、生物学机制 |
二、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第四节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现状 |
一、针灸治疗阿片类依赖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概况 |
二、针灸缓解戒断症状 |
三、针灸对心理渴求的影响 |
第五节 卫生经济学在针灸领域的应用回顾 |
一、针刺治疗痛症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二、针灸治疗非疼痛疾病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第六节 研究目的及思路框架 |
一、针灸临床研究整合证据链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框架 |
第二章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网状meta分析 |
第一节 文献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估 |
一、资料来源 |
二、检索方法 |
三、研究的筛选 |
四、数据提取 |
五、Cochrane工具的偏倚风险评价 |
第二节 纳入研究情况概述 |
一、检索结果 |
二、文献筛选、纳入过程及结果 |
三、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三节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
第四节 直接比较(传统meta分析)的结果 |
一、总有效率比较meta分析 |
二、戒断积分meta分析 |
第五节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一、各干预措施直接对比(网络)的情况 |
二、干预措施间网络关系 |
三、模型的选择 |
四、总有效率的模型收敛性考察 |
五、戒断症状积分的模型收敛性考察 |
六、模型拟合度考察 |
七、节点分析法考察直接与间接证据间的异质性 |
八、各干预措施对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治疗效应 |
九、贝叶斯框架下各干预手段对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疗效排序 |
十、穴位使用频次 |
第六节 讨论 |
第三章 靳三针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美沙酮维持治疗概况 |
二、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网状meta分析与本临床研究的联系 |
第二节 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中医机理 |
二、选穴分析 |
三、靳三针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疗效分析 |
第四章 靳三针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第一节 卫生经济学评价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卫生经济学指标 |
三、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 |
一、成本(Cost) |
二、成本-效果分析(CEA) |
三、成本-效用分析(CUA) |
四、敏感性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的选择 |
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果 |
一、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 |
二、靳三针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临床研究的结果 |
三、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网状meta分析的不足与展望 |
二、靳三针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三、靳三针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卫生经济学评价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既往研究不足之处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一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流行病学特点 |
2.2 研究二重庆市强隔离制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吸毒相关因素分析 |
2.3 研究三重庆市强隔离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特点 |
2.4 研究四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 |
2.5 研究五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章 总讨论与结论 |
3.1 本研究的意义 |
3.2 强戒人员人格特征流行病学特点 |
3.3 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吸毒相关因素分析 |
3.4 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特点 |
3.5 强戒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 |
3.6 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
3.7 强戒人员教育矫治建议 |
3.8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9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
3.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6)运动干预对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体适能与心理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毒品问题的严重性 |
1.1.2 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 |
1.1.3 云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1.1.4 吸毒人群的康复需求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传统型毒品 |
2.1.2 强制隔离戒毒 |
2.1.3 运动干预 |
2.1.4 体适能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中国禁毒问题概述 |
2.2.2 戒毒模式 |
2.2.3 毒品的危害 |
2.2.4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治疗方法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和任务 |
3.1.1 研究假设 |
3.1.2 研究任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专家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实验法 |
3.3.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基本信息 |
4.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指标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毒品渴求度需求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指标结果对比与分析 |
4.5.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毒品渴求度需求结果对比与分析 |
4.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心境状态结果对比与分析 |
4.6 实验前中后实验组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6.1 实验前中后实验组健康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6.2 实验前中后实验组技能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7 实验前中后实验组心理指标结果对比与分析 |
4.7.1 实验前中后实验组对毒品渴求度需求结果对比与分析 |
4.7.2 实验前中后实验组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心境状态结果对比与分析 |
4.8 实验前中后对照组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8.1 实验前中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8.2 实验前中后对照组技能体适能结果对比与分析 |
4.9 实验前中后对照组心理指标结果对比与分析 |
4.9.1 实验前中后对照组对毒品渴求度需求结果对比与分析 |
4.9.2 实验前中后对照组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心境状态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缅边境地区依赖者戒断期的营养代谢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片类物质成瘾机制和药物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名词解释 |
1.2 ATS滥用国内外形势与危害 |
1.3 ATS依赖者治疗现状 |
1.4 体育运动与药物依赖 |
1.5 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2.1 问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方法 |
2.4.1 访谈法 |
2.4.2 实验法 |
2.4.3 问卷调查法 |
2.4.4 测试法 |
2.4.5 数理统计法 |
2.5 研究主要内容框架 |
2.6 研究假设 |
3 研究一:设计ATS依赖者太极拳锻炼方案 |
3.1 理论依据:ATS依赖者身心健康与药物渴求的关系 |
3.1.1 目的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实践依据一:运动干预药物依赖者的锻炼方案分析 |
3.2.1 目的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实践依据二:太极拳运动干预慢性病患者的锻炼方案分析 |
3.3.1 目的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3.4 设计太极拳锻炼方案 |
3.4.1 设计锻炼内容 |
3.4.2 设计锻炼方案要素 |
4 研究二(实验一):一次太极拳锻炼对依赖者情绪的影响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2.1 被试 |
4.2.2 设盲 |
4.2.3 太极拳干预 |
4.2.4 工具 |
4.2.5 数据的采集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4.3.2 一次太极拳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
4.3.3 一次太极拳锻炼对心境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研究二(实验二):中长期太极拳锻炼对男子依赖者身心康复的效果 |
5.1 目的 |
5.2 方法 |
5.2.1 被试筛选与分组 |
5.2.2 设盲 |
5.2.3 太极拳干预 |
5.2.4 工具 |
5.2.5 数据的采集 |
5.2.6 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 |
5.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5.3.2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体适能的影响 |
5.3.3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情绪的影响 |
5.3.4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
5.3.5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睡眠的影响 |
5.3.6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对改善体适能的效果 |
5.4.2 对改善情绪的效果 |
5.4.3 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
5.4.4 对改善睡眠的效果 |
5.4.5 对降低药物渴求的效果 |
5.5 小结 |
6 研究三(实验三):中长期太极拳锻炼对女子依赖者身心康复的效果 |
6.1 目的 |
6.2 方法 |
6.2.1 被试筛选与分组 |
6.2.2 设盲 |
6.2.3 太极拳干预 |
6.2.4 工具 |
6.2.5 数据的采集 |
6.2.6 统计学分析 |
6.3 结果 |
6.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6.3.2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体适能的影响 |
6.3.3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情绪的影响 |
6.3.4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
6.3.5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睡眠的影响 |
6.3.6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对改善体适能的效果 |
6.4.2 对改善情绪的效果 |
6.4.3 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
6.4.4 对改善睡眠的效果 |
6.4.5 对降低药物渴求的效果 |
6.5 小结 |
7 总讨论与总结 |
7.1 总讨论 |
7.2 局限与展望 |
7.2.1 局限 |
7.2.2 展望 |
7.3 应用 |
7.4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习经历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10)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强制隔离戒毒 |
1.1.2 毒品的概念 |
1.1.3 新型毒品的概念 |
1.2 戒毒康复治疗的难度 |
1.2.1 我国戒毒现状 |
1.3 戒毒治疗常用干预方法 |
1.3.1 药物治疗 |
1.3.2 心理干预治疗 |
1.3.3 针刺治疗 |
1.3.4 其他疗法 |
1.4 毒品与β-内啡肽(β-EP) |
1.5 运动训练与β-内啡肽(β-EP) |
1.6 运动干预戒毒治疗现状 |
1.6.1 有氧运动干预戒毒治疗 |
1.6.2 力量训练干预戒毒治疗 |
1.6.3 其他运动干预戒毒治疗 |
1.7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实验对象的入选标准 |
2.1.2 基础测试 |
2.1.3 实验对象的分组情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调查法 |
2.3 实验方案 |
2.3.1 有氧运动组训练方案 |
2.3.2 力量训练组训练方案 |
2.4 指标测试 |
2.4.1 主要指标 |
2.4.2 次要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体成分的情况 |
3.1.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体重改变量的情况 |
3.1.2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脂肪含量改变量的情况 |
3.1.3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去脂体重改变量的情况 |
3.1.4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体脂率改变量的情况 |
3.1.5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BMI改变量的情况 |
3.2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情况 |
3.2.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改变情况 |
3.3 急性训练前后有氧组和力量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情况 |
3.3.1 急性训练前后有氧组和力量组血浆β-内啡肽浓度改变情况 |
3.4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毒品渴求度量表(DSQ)得分情况 |
3.4.1 八周实验前后各组毒品渴求度量表(DSQ)得分变化情况 |
4 讨论与分析 |
4.1 方强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运动干预对于强制戒毒人员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
4.3 运动干预对于强制戒毒人员血浆β-EP水平的影响分析 |
4.3.1 八周运动训练对于强制戒毒人员血浆β-EP水平的影响分析 |
4.3.2 急性训练对于强制戒毒人员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分析 |
4.4 运动干预对于强制戒毒人员毒品渴求度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录 |
8.1 有氧组训练方案 |
8.2 力量组训练方案 |
8.3 知情同意书 |
8.4 体力活动准备问卷 |
8.5 毒品渴求度量表(DSQ) |
四、海洛因依赖戒断治疗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D]. 刘佳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D]. 李琛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五音疗法治疗其抑郁状态疗效观察[D]. 申凯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临床证据评估及卫生经济学评价[D]. 文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及相关研究[D]. 方群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运动干预对吸食传统毒品女性强戒人员体适能与心理指标的影响研究[D]. 王晓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中缅边境地区依赖者戒断期的营养代谢状况分析[D]. 田维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自然疗法戒毒的研究进展[A]. 李航宇,吕嘉轩,张鑫政,董晶晶,魏玉龙.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2019
- [9]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D]. 张志雷.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10]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D]. 朱浩.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