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铅、镉和锌污染对芦苇幼苗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郁培义[1](2020)在《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强化马尾松修复污染土壤铅锌效应及机理》文中提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松科常绿乔木,中国南部主要材用及荒山绿化造林重要树种。该树种抗逆性强,根系发达,且易形成外生菌根,而外生菌根菌可通过多种作用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和对重金属的吸收,提高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使其成为重金属污染矿区植物修复的先锋树种。为了解马尾松—菌根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修复机制与机理,以期为植物-菌根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实践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指导,本文以马尾松及其重要共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为研究对象,从个体生长形态结构变化,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分子水平探讨菌根菌、马尾松个体及其共生体系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规律及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原子吸收法等分析方法,测定分析重金属Pb、Zn胁迫下褐环乳牛肝菌菌丝体的生长、形态结构变化、对重金属Pb、Zn吸附和富集能力、菌体抗氧化能力以及有机酸分泌等内容。结果表明:褐环乳牛肝菌对Pb和Zn均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吸附富集能力,且对Zn耐受性强于Pb。Pb胁迫浓度为50、200、500 mg/L时,褐环乳牛肝菌丝体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 41.46%、51.22%和75.61%;相同浓度Zn胁迫下,菌丝体生物量较对照降低了 25%-60%。菌丝吸附和富集Pb和Zn后,菌丝体结构明显遭到破坏,利用X射线能谱仪(EDS)进行元素扫描发现,Pb和Z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6%和1.9%。不同浓度(50、200、500mg/L)Pb、Zn胁迫下褐环乳牛肝菌对Pb的富集量分别为35.56 μg/g,165.88 μg/g和188.57 μg/g;Zn的富集量分别为312.2μ g/g、343.2μg/g和425.56 μ g/g。同时,菌丝培养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总体抗氧化能力(ABTS)与不同浓度Pb浓度呈显着负相关(R=-0.74),不同浓度的Zn处理均明显提高了褐环乳牛肝菌菌体SOD、CAT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不同浓度重金属Pb和Zn处理下培养液pH值均明显低于对照,主要与酒石酸和草酸的分泌量有关。2、采用盆栽构建马尾松-外生菌根菌共生体系,观测分析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Zn胁迫下马尾松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及根际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1)褐环乳牛肝菌菌丝可以缓解重金属毒性,促进马尾松种子萌发。Pb浓度达到800mg/kg时,未接菌处理种子丧失萌发力,而接菌种子萌发率仍有36.67%;低浓度Zn有利于提高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Zn浓度为400mg/kg时,接菌处理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86.67%,而未接菌种子萌发率仅为60%左右;2)接种外生菌根菌能促进马尾松幼苗生长与根系发育。Pb胁迫浓度为0、50、200、500mg/kg时,菌根化幼苗的株高分别比不接菌幼苗增加了 10.27%、19.68%、4.67%和12.43%;不同浓度Zn胁迫下,接菌处理比不接菌增加16.86%、17.31%、8.57%和7.07%。接菌幼苗的地径、根冠比均较不接菌幼苗显着增加,同时,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如不同浓度Zn胁迫下,接菌幼苗侧根数较未接菌幼苗增加了 5.70%-107.1%,根系活力较未接菌幼苗提高23.74%-163.62%;3)接种外生菌根菌可以提高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如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蛋白含量,提高POD和SOD氧化酶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而丙二醛含量与苗高、根系菌丝侵染率、类胡萝卜素含量、根系活力和POD活性之间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84,-0.802,-0.699和-0.734;4)接种外生菌根菌后马尾松根际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发生变化。与未接菌相比,菌根化马尾松幼苗根际土壤酸溶态Pb含量明显增加,可还原态和残渣态Pb含量降低;酸溶态Zn含量升高,可还原态Zn降低,可氧化态Z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b和Zn复合胁迫下以酸溶态和残渣态为根际土壤重金属主要形态。3、基于马尾松根系和叶的RNA-Seq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接菌与未接菌马尾松幼苗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重金属胁迫下菌根化马尾松幼苗叶片和根系转录组测序产生了 606,276,306bp高质量clean reads,共得到309,172条Unigene,对其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共发现28,414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1023条,下调基因17391条。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接菌马尾松幼苗叶片的DEGs主要参与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主要为离子结合和催化反应。接菌马尾松根系差异基因除了以上功能外,参与的生物过程还包括防御响应、胁迫信号的接收及传导和氧化防御酶系统等相关功能。差异基因通过KEGG代谢途径注释,综合分析菌根化马尾松Pb和Zn吸收转运、外排及抗氧化酶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及其通路,初步确定了重金属在菌根化马尾松体内转运相关调控基因,即重金属跨膜运载蛋白家族ZIP、YSL、NRAMP和TGA相关的基因、参与调控重金属外排的ABC转运家族蛋白基因以及PCs、MTP和BIP3等代谢过程的关键基因、菌根化马尾松响应胁迫的抗氧化机制酶(SOD、POD和CAT)相关基因,以及渗透保护物质相关的基因PROT1,PERK13和HSP83等。RT-qPCR验证结果表明利用RNA-Seq技术对重金属胁迫下菌根化马尾松转录组测序以及差异基因的筛选是可行的。4、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16 s rRNA和18s rRNA,综合分析铅锌尾矿区共生体系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富集迁移能力及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探讨共生系统对矿区重金属耐受机理及富集潜能以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的适应性。主要研究结果:1)接种外生菌根菌马尾松根际土壤总碳/总氮、水分含量、有效氮、磷、钾均显着高于未接种外生菌根真菌马尾松根际土(p<0.05),而土壤pH、容重以及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2)接种外生菌根菌马尾松根系中积累的重金属明显高于未接种处理,而在茎叶呈相反的趋势(p<0.05)。土壤细菌群落隶属于23门,70纲,115目,201科,363属。接种或不接种外生菌根菌以及裸土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无明显差异,LEFSe分析表明,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 和 Proteobacteria 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优势菌群。3)对接种和未接种外生菌根菌马尾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研究表明,根际土壤真菌隶属6个门,25纲,65目,115科,150属,其中,优势门为 Chytridiomycota(50.49%),Ascomycota(38.54%)和 Basidiomycota(9.02%),接种处理Suillus,Paraglomus,Agaricus和Tulasnella的相对丰度最高。接种外生菌根菌后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这与土壤含水量、碳氮比、容重、速效钾和土壤酶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以及吸附富集能力、促进了马尾松生长、生理生化抗性、重金属在植物体内转运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以及改善矿区植物根系土壤微环境,促进植物的生长适应性。为利用外生菌根-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在矿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孟瑶[2](2020)在《氯化血红素(Hemin)增强玉米耐镉胁迫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大田验证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镉(Cd)毒害已经成为抑制玉米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玉米属C4植物,生长周期短,生物量大,是广泛用于重金属污染研究的重要农作物。利用外源物质提高玉米抗镉胁迫能力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关注氯化血红素(Hemin)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目前通过外源物质提高玉米耐镉胁迫的机制探讨多数试验是在单一条件之下开展,未能很好摸索清楚玉米在镉胁迫下Hemin施用后的种子萌发、叶片生长、根系发育以及大田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学机制。本研究采用水培、室内分析与大田验证相结合手段,从表型、生理、分子、生态等展开,解析Hemin对玉米在镉胁迫下的响应及缓解机制,并为Hemin应用到大田抗逆生产提供试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Hemin促进了镉胁迫下幼苗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强了植株水分利用能力,调控了形态建成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矮小,生长迟缓,叶色发黄,根系短。镉胁迫下Hemin处理可增加新根发生量,使根系更加粗壮,根毛发生量多而白。Hemin+Cd处理通过增加根体积,扩大根表面积,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根系特征参数和根系耐性指数来增强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2.Hemin调控了镉胁迫下幼苗镉含量、分布及其转运,提高了耐镉胁迫能力Hemin+Cd处理后的TF下降,抑制了镉的转运和富集。同时通过NPT和PCs的螯合作用,增强幼苗对Cd的螯合解毒作用。Hemin+Cd处理的根系不同亚细胞中,可溶性组分和细胞壁的镉含量增加,而细胞器的镉含量降低,从而减少Cd从地下部位向地上部位的转运。HMA3基因在叶片和根系中的表达量上升,其中根系HMA3基因量均高于叶片。3.Hemin维持了镉胁迫下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稳定性,改善了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酶活性提高Hemin+Cd处理后的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等参数值增加,荧光参数的光化学淬灭(q P)数值,光化学量子效率数值(Fv/Fm)、电子传递速率数值(ETR)以及等增加显着,这有利于PSII光合系统的改善。Hemin处理促进镉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提升,改善了Chla和Chlb参数比值,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RUBPCase和PEPCase)提升,总叶黄素循环库(VAZ)数值提升,叶黄素循环(DEPS)去环氧化作用增强显着,这能有效缓解镉胁迫对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4.Hemin介导了镉胁迫下叶片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增加Hemin处理可以显着增强镉胁迫下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的活性,降低了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nv)和碱性/中性转化酶(A/N-Inv)的活性,表明Hemin在促进蔗糖合成的同时抑制了蔗糖的分解,从而促进了蔗糖在玉米叶片中的积累。5.Hemin提升了镉胁迫下叶片活性氧代谢能力及抗氧化系统的平衡Hemin有效降低了镉胁迫下叶片中膜脂过氧化物(TBARS)含量,同时As 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测定表明,Hemin减缓了镉胁迫下叶片中的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的下降幅度,同时促进了镉胁迫下叶片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酶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增加幅度。As A-GSH循环的物质分析表明,Hemin促进了镉胁迫下还原态抗坏血酸(As A)和还原态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增加,降低了氧化型抗坏血酸(DHA)和还原态谷胱甘肽(GSSG)的含量,As A/DHA和GSH/GSSG比值增加,这有利于维持镉胁迫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6.Hemin促进了镉胁迫下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平衡Hemin有效增加了玉米耐镉胁迫的能力,增加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积累,有助于亚细胞结构的稳定,改善细胞水状态,从而缓解镉胁迫对叶片组织的影响,有利于维持光合作用并改善植物生长。7.Hemin介导了镉胁迫下根系伤流及叶片中氮代谢营养元素及关键酶活性的提升镉胁迫下,叶片中NH4+的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均显着增加,而木质部NO3-的含量及氮代谢氨同化酶及转氨酶活性均有所降低。而Hemin处理可以增加镉胁迫下的木质部NO3-转运速率。Hemin可通过降低GS/GOGAT途径的减弱引起谷氨酸含量降低,增强氨同化酶GS/GOGAT和GDH活性以及转氨酶(GOT和GPT)活性,缓解氨毒害作用和氮代谢紊乱。8.Hemin诱导了镉胁迫下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激素比例的适应性平衡Hemin处理能够提高镉胁迫下激素比值(IAA/ABA、ZR/ABA和GA/ABA)的参数数值,并且能够激素水平维持相对平衡。这是由于Hemin能够增加镉胁迫下促进型激素(IAA、ZR和GA)含量,减少抑制型激素ABA含量,有效降低镉胁迫下叶片Me JA和SA含量的因素驱动,这有利于维持叶片衰老和根系功能的正常进行,减轻镉胁迫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9.Hemin激发了镉胁迫下叶片和根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提升以及PAL酶活性增加Hemin处理能够增加镉胁迫下根系的丁布、总酚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且对地下部的直接诱导作用高于地上部。与CK处理相比,Hemin处理提高了根系和叶片中的丁布、总酚含量以及PAL活性。Hemin处理玉米地下部能直接影响到处理部位(根系)的化学防御反应,这对于玉米镉胁迫抗逆特性具有重要意义。10.Hemin改变了镉胁迫下叶片多胺PAs含量及其酶代谢,增强了玉米耐镉胁迫能力Hemin处理促进镉胁迫下玉米的多胺代谢进程,数据表明Hemin处理促进了结合态PAs和束缚态PAs含量的增加和积累,促进了游离态Put向游离态Spm和Spd的转化积累进程。Hemin处理降低了镉胁迫下叶片中的PAO活性,而DAO、ODC和SAMDC酶活性也随之增加。11.Hemin促进了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种子的萌发,为逆境下玉米高产奠定群体基础Hemin+Cd处理后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贮藏物质转运率增加,萌发淀粉关键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增加,这有利于提高萌发种子胚乳淀粉的转化效率。Hemin处理可以显着改善Cd对幼苗胚根、胚芽形态指标的影响,这对胚芽鞘顶土出苗,根系形态建成有利。12.Hemin促进了大田镉胁迫下玉米叶片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光热水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为玉米抗逆生产提供试验依据和技术途径(1)Hemin增强大田镉胁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叶片衰老延缓,改善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适宜浓度的Hemin处理能够保证镉胁迫下玉米在花后保持着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植株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保持了较大的绿叶面积。叶片衰老特性分析表明,Hemin处理增加了胁迫植株的RGLAm,LAD和tmax值,降低了Vm和Vmax值。外源Hemin喷施处理后的叶片衰老显着延缓,特别表现为光合作用时间的显着增加,这为光合物质积累提供保障。(2)Hemin优化了大田镉胁迫下玉米根系生长特性参数,提升了根系活力和伤流量,优化了根系伤流中矿质元素及氨基酸含量Hemin可通过提高根系活力和根系伤流来改善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Hemin+Cd处理后的根系伤流丝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增加,促进了玉米根系物质循环的能力和水平。Hemin+Cd处理后有利于提高镉胁迫下根系伤流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在植株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折变化期的矿质元素流量增加显着,有利于增加镉胁迫下大田后期根系生长的水分和营养吸收能力。(3)Hemin改善了大田镉胁迫下玉米籽粒灌浆淀粉特性、促进了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Hemin+Cd处理加速减少了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Tmax),更快的达到最大灌浆速率,并提高了最大灌浆速率(Vmax)和平均灌浆速率(Vm),而对灌浆活跃期(P)影响不显着。Hemin处理后的籽粒淀粉含量增加,提升镉胁迫下玉米籽粒品质的效应显着,其中直链淀粉的增加幅度较大。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SBE、GBSS、AGPcase和SSS四种酶的活性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镉胁迫处理抑制了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而Hemin+Cd处理则增加了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Hemin处理显着上调了花后30d的籽粒淀粉Zm SH1、Zm SH2、Zm WX1和Zm AE1基因的表达。这说明,镉胁迫下,适宜浓度的Hemin处理对玉米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具有直接调控作用,从而促进了玉米籽粒灌浆和最终粒重增加。(4)Hemin增加了大田镉胁迫下玉米产量,提升了植株对于光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镉胁迫下玉米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升Hemin+Cd处理后玉米籽粒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增加,其中千粒重增加幅度较大,穗长和穗粗增加,秃尖长减少。Hemin+Cd处理显着增加了玉米光能利用效率(RUE)、热量利用效率(HUE)和水分利用效(WUE),实现镉胁迫下玉米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升,研究将为Hemin应用到玉米大田抗逆生产提供实践依据。
杜淑雯[3](2020)在《AMF-芦苇共生体系原位修复河道底泥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内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河道水体治理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是底泥污染却难以根治,导致水体污染事故频发,底泥的治理修复成为河道治理的重点问题。传统底泥疏浚、异位处理的方法,不仅工程量巨大,而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急需研发一种经济环保的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以解决城市内河底泥污染难以治理的现实问题,符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线路图。本研究针对目前城市内河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问题,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出发,采用构建丛植菌根真菌-芦苇共生体系(AMF-PS)改进植物修复的方法,弥补传统植物修复适应性低、吸附量小的缺点。重点探究不同共生体系对复合污染底泥的响应和最优AMF-PS对不同浓度重金属的耐受情况。以共生体系芦苇的侵染率和生长发育参数为形态学指标,以芦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体内重金属含量为理化指标,筛选最佳共生体系;以形态学指标和理化指标结合重金属有效态在耐受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究空白组(CK)和根内球囊霉-芦苇共生体系(Ri-PS)的最佳耐受浓度;结合底泥与芦苇的营养指标,根系对不同浓度重金属耐受的响应、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再分配情况以及植物根际底泥微生物的群落信息,综合分析Ri-PS提高芦苇对重金属耐受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以摩西球囊霉(Fmo)、根内球囊霉(Ri)和细凹无梗囊霉(As)成功构建三种AMF-PS,分别为Fmo-PS、Ri-PS和As-PS。三组共生体系侵染率相似,其茎长和根长相比于CK组略长。(2)Fmo-PS、Ri-PS和As-PS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中31天的耐受筛选实验,结果表明,Ri-PS在促进芦苇生长、降低底泥重金属含量方面效果最优。耐受过程中三组共生体系并不会因为底泥的厌氧环境侵染率下降。共生体系构建可以促进芦苇生长发育,其中Ri-PS组效果最明显,在31天的耐受过程中该组茎长始终处于领先水平。Ri-PS和As-PS组的茎和叶、根部分重量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CK组,而CK组高于Fmo-PS,其中Ri-PS组根部分生物量比CK组高65.52%。Ri-PS组可以缓解芦苇光抑制效应,最大荧光值(Fm)为0.256,CK组仅为0.199。Ri-PS组芦苇对六种重金属均有较强的去除能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生物量达到去除目的。通过对比,Ri-PS共生体系在耐受筛选实验中表现最好,最终决定选择Ri-PS组作为优选实验组,用于后续实验。(3)Ri-PS组在不同浓度重金属底泥中78天的耐受实验,得到Ri-PS组对6种不同浓度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建议。研究发现Ri-PS各实验组侵染率保持在9%以上,在耐受周期的第Ⅱ阶段,芦苇茎长增长速率最快。Ri-PS和CK两组的Fm和Fv/Fm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呈显着的下降趋势,但相同浓度下Ri-PS组Fm高于CK组,而且Ri-PS组在Ⅵ-20浓度产生较大降幅,但相似的降幅CK组发生在Ⅳ-10浓度。Ri-PS组6种重金属在多数浓度下芦苇体内吸收重金属总量高于CK组。芦苇可主动控制Cd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Cr和Pb的吸收。耐受过程中Cd、Cu、Pb、Zn有效态浓度都有所下降,但是Ri-PS组和CK组没有明显区别。耐受实验后两个实验组底泥中重金属浓度都有所下降,而且多数Ri-PS组降幅比CK组高。其中Ri-PS组对Ⅲ-5和Ⅵ-20浓度时的Cr表现出较高去除率,分别为44.43%和35.02%。基于上述结果,若复合污染底泥浓度在Ⅲ-5到Ⅳ-10之间,建议单独使用芦苇作为修复植物;若底泥重金属浓度高于Ⅳ-10,则推荐使用Ri-PS修复,其中Ri-PS修复的最佳浓度介于Ⅳ-10到Ⅴ-15之间。(4)探究得到Ri-PS提高植物对底泥重金属耐受性的机理。相比于CK组,Ri-PS可以显着促进芦苇对N和P的吸收,消减底泥中N、P的含量。Ri-PS的构建消减了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的产生量,缓解了芦苇体内活性氧分子的生成,提高了底泥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浓度。同时Ri-PS可以显着提升芦苇根际S-UE的活性,增强s DHA的活性,轻微提高S-ACP的活性,有助于加快底泥环境尿素、磷酸盐的分解速率。在低浓度时Ri-PS可以促进Cd、Cr、Ni、Pb向叶片转移,但在高浓度时,会减弱重金属向叶片转移,但对茎中重金属的调节能力不强。不同浓度芦苇根际微生物种群有显着差异,但是同种浓度不同实验组别微生物群落并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重金属浓度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Simpson和Shannon指数的变化趋势表明在芦苇可耐受重金属范围内,菌剂会降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但当浓度超过重金属耐受范围,菌剂会增加微生物多样性。
李仕友[4](2019)在《植物富集铀镉特征及其响应机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铀矿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安全有效地处置放射性三废,使其达标排放或最大限度与生物圈隔离。在水系发达的我国南方铀尾矿库区,核素可随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迁移,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潜在威胁。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在土壤及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受到广泛重视。在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选择对铀有耐性的生长旺盛、生物量大的狭叶香蒲、万年青、菖蒲等植物,采用水培试验,系统探讨了铀及其镉铀复合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植物对铀的积累与耐性机制,及螯合剂柠檬酸、EDTA对植物吸收积累铀、抗氧化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万年青、香蒲、菖蒲对铀的生物富集量随着铀胁迫浓度的变大而升高,当铀浓度为20mg/L时,其茎叶及根对铀的生物富集量均达到极大值,其根富集量分别为887±3.03mg/kg、1234±3.95mg/kg、2802.6±3.92mg/kg。万年青茎叶富集铀含量最大,为239.45±1.39mg/kg。随铀质量浓度升高,根部铀富集系数逐渐降低,转移系数逐渐下降。铀浓度大于1mg/L时,与香蒲、菖蒲相比,万年青的转移系数最高,向茎叶转移铀的能力更强。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镉铀胁迫下万年青的吸收和积累特征。单一镉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万年青根部富集系数大于茎叶部,40mg/L镉胁迫下万年青根部富集镉达到极大值482.75±2.86 mg/kg。铀镉复合胁迫下,万年青显示出对铀的强耐性与富集能力,当镉、铀质量浓度均为20 mg/L时,万年青对铀的富集量最大,根部富集量达到(898.48±2.53)mg/kg,地上部(茎叶部)富集量达到(277.27±2.52)mg/kg。透射电镜图谱分析发现,40mg/L的镉胁迫对万年青细胞叶绿体、线粒体造成伤害。1mg/L铀胁迫下万年青叶片检测出了铀元素存在,叶片伤害不明显。10mg/L铀浓度处理下,万年青叶片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膜质系统受到放射性损伤,叶片未见明显失绿,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铀元素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液泡。(2)低铀浓度(0.1mg/L)香蒲、万年青的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极大值;5mg/L铀胁迫时,菖蒲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到极大值。随铀浓度升高,香蒲、菖蒲、万年青根及茎叶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部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香蒲、菖蒲根及茎叶SOD、CAT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万年青的SOD、CAT活性在高浓度铀胁迫下变化不明显。铀胁迫促使香蒲、菖蒲、万年青提高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来抵抗氧化胁迫。单一镉胁迫下(0~40mg/L),随镉浓度升高,万年青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万年青MDA含量、SOD、CAT值呈现缓慢增加趋势。镉铀胁迫下万年青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浓度镉胁迫下,随铀浓度升高,万年青MDA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和GR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SOD和CAT活性呈缓慢升高趋势。铀(20mg/L)、镉(40mg/L)胁迫下,万年青叶子有稍许失绿,说明万年青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能够减轻高浓度铀镉给植物细胞带来的伤害。(3)随柠檬酸浓度(0~20mmol/L)及 EDTA 浓度(0~20mmol/L)增加,万年青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POD、SOD、CAT、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柠檬酸及EDTA浓度均在5mmol/L时施加促进万年青生长,而20mmmol/L的柠檬酸及EDTA对万年青生长有抑制作用。万年青对铀的富集量随着柠檬酸及EDTA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生物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逐渐降低。铀富集主要集中在根部,随着铀浓度的增加,铀从根转移到茎叶的能力降低。当柠檬酸及EDTA浓度为5mmol/L时,万年青茎叶及根部富集铀均达峰值,柠檬酸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强化作用要好于EDTA。采用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结果表明:pH=6.5时加入柠檬酸后,溶液中的铀的存在形式主要以UO2-Citrate为主(达99%以上),pH=6.5时加入EDTA后,溶液中的铀主要以(UO2)2OHEDTA-形式存在,且受EDTA浓度影响较大,这两种形态的铀通常较难固定在万年青根部,但可使铀从根部向茎叶部的转移率得到提升。
楚晶晶[5](2019)在《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光系统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全球的土壤环境问题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我国目前铅锌矿产资源过度开采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铅锌污染对植物的光合产生毒害,相比较草本植物而言,木本植物根系更加发达、生长速度更快、地上部分生物量更大,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优选植物。已有研究发现,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以下简称L.lucidum)有较强抗逆性,然而,有关重金属对大叶女贞光系统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方常绿阔叶树种大叶女贞为对象,将矿渣与无污染土壤按照质量比混合配置(即对照CK为0:100%,处理组L1为10%:90%,L2为25%:75%,L3为50%:50%)4种浓度梯度,进行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处理下大叶女贞叶片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对铅锌复合胁迫的响应特征,分析光系统受损机理。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叶女贞光合系统对重金属胁迫的生理适应性,也为铅锌污染地区筛选耐性木本植物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对照,PSⅡ初始荧光产量(Fo)显着增加,PSⅡ最大荧光产量(Fm)显着减少。PSⅡ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PSⅡ有效量子效率(Fv/Fm’)、表观量子效率(ETR)均显着下降,且在第75天时的所有处理下ETR光响应曲线均出现光饱和点,这意味着大叶女贞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可能发生光抑制和失活。2.K点、I-P段上升幅度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以及处理水平的提高而升高,标准化诱导曲线的面积(Sm)、原初醌受体QA还原次数(N)在各处理下的值与对照相比均显着减小,QA还原速率MO、到达最大荧光产量Fm所需的时间tFm则显着增加,这表明大叶女贞叶片PSⅡ供体侧与受体侧的电子传递均受到铅锌复合胁迫的明显抑制。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热能(DIo/RC)、单位为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TRo/RC)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而单位反应中心传递的电子量(ETO/RC)与对照相比显着减小。与对照相比,PSⅡ原初光反应最大量子比率(φPO)、QA下游电子传递量子比率(ΨEO)的值显着减小,而量子散热比(φDO)、电子传递至PSⅠ末端受体的比率(δRO)的值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大叶女贞叶片PSⅡ在捕获光能后,进行原初光反应的能力逐渐降低,热耗散的能量份额增加,电子从QA下游通过的能力远低于PSⅡ供体侧提供QA电子的能力。3.PSI吸收光能的表现为L1>L2>L3,820nm反射曲线的下降速率(VpSⅠ)、PSⅡ末端向PSI传递电子的能力(VPSⅡ)、820nm反射曲线的上升速率(VPSⅠ+PSⅡ)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三者均表现出CK>L1>L2>L3,这说明叶片受到铅锌胁迫之后,PSⅠ反应中心(P700)独立进行氧化还原的速率减慢,而PSⅠ的光化活性逐渐减弱使质体醌醇(PHQ2)的再氧化速率降低,P700与质蓝素(PC)从PSⅡ处接受电子进行再次氧化还原的速率减慢,同时,阻碍了PSⅡ受体侧末端传递电子给PSⅠ的过程,造成两个光系统之间电子传递的连接性下降。4.大叶女贞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铅(Pb)、锌(Zn)含量均与光系统性能参数呈显着负相关。总之,Pb、Zn造成PSⅡ非活性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增加,有活性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减少,进而影响原初光化反应并降低PSⅡ性能,同时,PSⅠ反应中心氧化还原能力减弱致使PSⅠ性能降低,两者性能均降低阻碍了它们之间的电子传递,最终破坏两个光系统之间协调性。
张海珍[6](2019)在《大青杨PuHSFA4a转录因子调控高锌胁迫应答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锌(Zn)作为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植物体内多种酶的必需成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排放的废物废水的增多,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中。当土壤中大量的锌元素被植物吸收后,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当植物在高含量锌的土壤中生长时,自身也会有一系列的抗逆机制来应对高锌胁迫。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锌转运子上,对锌解毒的转录因子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阐明大青杨PuHSFA4a转录因子调控高锌胁迫应答的分子作用机制。(1)在大青杨中克隆了 PuHSFA4a转录因子,发现这个转录因子能够特异性地提高大青杨的抗高锌能力。在大青杨受到高锌胁迫后,通过qRT-PCR和GUS染色发现这个转录因子在根部发挥作用。通过亚细胞定位发现这个转录因子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说明了这个转录因子是组成型表达蛋白。转录自激活实验展现出PuHSFA4a的转录激活区域在蛋白序列上的214 AA到278 AA处,包含一个AHA1激活部位。(2)将获得的PuHSFA4a过表达、抑制表达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大青杨进行高锌胁迫,结果表明:在高锌胁迫下,与野生型大青杨相比PuHSFA4a过表达转基因株系有着更健壮的根系和产生更少量的活性氧(ROS),说明过表达PuHSFA4a基因提高了大青杨的抗高锌能力;而PuHSFA4a抑制表达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有着更矮小的根系同时产生了更多的ROS,最终对高锌胁迫更敏感了。(3)对PuHSFA4a转录因子抗高锌胁迫的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在正常生长和高锌胁迫后,将PuHSFA4a过表达和野生型大青杨的根部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PuHSFA4a转录因子通过调控下游与非生物胁迫相关或者是和根生长相关的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高锌能力。(4)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酵母单杂实验(Y1H)、双荧光素酶实验(LUC)和凝胶阻滞实验(EMSA)发现:PuHSFA4a结合谷胱甘肽-S-转移酶(PuGSTU17)和马铃薯糖蛋白型磷脂酶(PuPLA2)基因启动子上的HSE元件从而直接调控这两个基因的表达。(5)通过对PuGSTU17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大青杨进行表型观察和生理指标测定:发现过表达PuGSTU17基因提高了大青杨根部的GST酶活,降低了根部的ROS水平,最终提高了整个植物的抗高锌能力。对另一个靶基因PuPLA2进行了转基因表型观察:发现在正常生长和高锌胁迫后,PuPLA2过表达株系根部生长比野生型更茂盛。综上所述:PuHSFA4a转录因子一方面通过直接调控PuGSTU17功能基因来提高大青杨根部GST酶活,最终降低了胁迫后产生的ROS。另一方面通过正调控下游靶基因PuPLA2的表达来促进根部的生长,最终提高植物的抗高锌能力。本研究不仅首次发现了热激转录因子能够提高植物的的抗高锌能力,而且拓宽了转录因子调控高锌胁迫的机制。为林木重金属土壤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对于培育出重金属抗逆性强的植物具有重要意义,有很重要的应用前景。
易心钰[7](2018)在《蓖麻对铅锌胁迫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绿色、低成本的植物修复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工业油料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因其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对多种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而成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污染范围较广,对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存危害较严重的Pb及其伴生金属Zn为胁迫因子,观测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下蓖麻根形态构建和组织结构、叶片形态结构变化特点;分析Pb、Zn及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特性,了解其对Pb、Zn的吸收、转运及积累潜力;分析光合系统、抗氧化酶系统及渗透调节系统的变化,探讨蓖麻对Pb、Zn胁迫的耐受机制;运用表达谱分析Pb、Zn胁迫下的基因差异表达,探究关键基因的功能与行为,进一步了解蓖麻耐受重金属的分子机理,为耐受基因的挖掘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可显着抑制根系活力及根系生长,导致细胞分裂和伸长降低。相同浓度下,根系生长对Zn胁迫反应更敏感,受到的抑制作用较大,例如,Zn600处理组幼苗期根系总长度和主根长为2.72cm和1.42cm,根体积和根表面积为0.073cm3和1.604cm2,较同浓度Pb单一处理组分别下降了92.67%、67.95%和63.32%、66.25%。Pb、Zn复合胁迫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为累加效应,幼苗期植株的总根长和主根长在Zn600+Pb600处理组中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5cm和0.9cm,较对照组显着下降了 98.97%和95.6%。综合分析,不同胁迫处理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从小到大依次为Pb<Zn<Pb+Zn。2、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下,蓖麻对Pb、Zn的吸收转运存在差异。蓖麻各器官Pb、Zn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b主要累积在根部,Zn主要转运到地上部分。单一处理浓度为200mg/kg时,成熟期植株Zn转运系数达到最大值,为2.93,而Pb转运系数仅为0.35。低浓度Pb单一处理对蓖麻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有促进作用,Pb200处理组中植株地径、株高分别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1mm和29.48cm,较对照组增加了 3.6%和3.8%。成熟期植株地上和根系生物量亦在Pb200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 28.68%和5.49%。高浓度Pb、Zn单一胁迫、Pb、Zn复合胁迫均会抑制植株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相关分析表明,植株除地上部分Pb含量与其营养元素P、K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外,根系Pb积累量、地上及根系Zn积累量与P、K积累量呈不显着负相关。植株体内Pb积累量与N呈负相关关系,而Zn积累量与其呈正相关关系。3、单一 Zn和Pb、Zn复合胁迫对根尖形态结构产生了影响。根冠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排列不规则。根尖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变小、着色变深,排列不规则。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木栓化程度加重,薄壁细胞体积变小,胞内结晶颜色变深,内皮层及中柱鞘细胞细胞壁木栓化变厚。叶片变薄,栅栏层组织厚度减小,细胞体积变小、排列疏松,海绵层组织厚度增大,薄壁细胞数量、导管数量减少。相关分析表明,Zn处理浓度与上表皮、栅栏层厚度及栅海比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海绵层呈极显着正相关。4、Pb、Zn单一胁迫浓度≥400mg时,对叶绿素含量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单一Pb处理浓度为600mg/kg时,Chla、Chlb及总Chl含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9.12%、39.73%及19.53%,Zn600+Pb600处理组重,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 73.49%、87.11%和78.12%。各处理组中Pn、Gs及Tr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随着浓度的增加,蓖麻Pn下降,而Ci上升,光合作用减弱主要是非气孔因素所致。F0、Fv/Fm、ΦPSⅡ、qP、ETR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呈显着下降趋势,说明Pb、Zn导致了蓖麻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Pb、Zn胁迫导致蓖麻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增大,膜质过氧化作用加剧,低浓度的Pb、Zn处理使蓖麻体内的POD、CAT活性水平升高,高浓度Pb、Zn胁迫下,抗氧酶活性均显着下降。此外,Pb、Zn胁迫诱导了脯氨酸和可溶性酚含量显着上升,脯氨酸含量上升,渗透势降低,可促进细胞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对重金属的耐受力。5、对CK及600mg/kgPb、Zn单一处理下的蓖麻根系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均产生了 5500万条高质量clean reads,将转录组分析产生的Unigene进行差异基因筛选,与CK相比,Pb处理组中有1213条差异基因,其中864条为下调表达差异基因,368条为上调表达差异基因。Zn胁迫下,蓖麻根系有3806条差异基因表达下调,1918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Pb处理组表达下调的864条差异基因中,有745条基因也在Zn处理组中下调表达,Pb处理组中上调表达的368个基因中有215个基因在Zn处理组中上调表达,同时19个基因在Zn处理中下调表达,其他上下调基因之间并没有重合。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蓖麻在受到Pb、Zn胁迫时,对胁迫作出的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内部组分,说明蓖麻组织及器官受到Pb、Zn等重金属胁迫时,蓖麻会通过改变细胞组分、酶的催化活性、对金属离子的转运功能以及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协同来适应重金属的胁迫环境。Pb、Zn处理下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表显示,Pb、Zn处理下前20条pathway中,都会富集到苯丙烷的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ABC 转运体(ABC transporters)和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过程。其中Pb、Zn处理注释到苯丙烷的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分别有34和100个,ABC转运相关的途径基因数分别为5和14个,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分别为8和30个。这些途径表明Pb、Zn处理可影响到蓖麻的形态、重金属转运及重金属耐受性等相关生理过程。
张娜,杨双,童非,朱阳春,范如芹,卢信,刘丽珠,穆春生,张振华[8](2018)在《铅污染对不同生境芦苇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评估不同生境芦苇对铅污染的耐受或抵抗能力,采用盆栽试验模拟淹水和干旱生境,探究铅污染对不同生境芦苇体内蛋白质、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处理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增加,芦苇体内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加,但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均显着增强。相同浓度铅处理的干旱生境芦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小于淹水生境芦苇。胁迫60 d,铅处理的两种生境芦苇体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增强;胁迫90 d,铅处理的两种生境芦苇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大于对照。说明水生芦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在抵抗铅诱导的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超[9](2018)在《多年生黑麦草对镉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外源钙处理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研究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子萌发期和成熟生长期两个生长阶段,主要探讨了这两个时期多年生黑麦草对镉(Cd)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外源钙(Ca)对其的调控作用。其中萌发期试验选用空白(CK),5mg/L,25mg/L,50mg/L,75mg/L,100mg/L共六个梯度Cd2+浓度进行胁迫,并筛选不同浓度的Cd2+及适宜浓度外源Ca2+进行缓解试验;成熟期试验采用无土基质细沙进行培养,选用75mg/kgCd2+、160mg/kgCa2+及Ca螯合剂0.4mmol/L EGTA进行交叉实验。试验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大,多年生黑麦草的根长苗长逐渐减小,幼苗所受到的毒害率增大、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降低;外施160mg/LCa2+显着增加胁迫状态下根长苗长,降低胁迫下幼苗的相对电导率,提高苗期多年生黑麦草生物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缓解细胞受损程度,并能有效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维持幼苗活性氧(ROS)正常水平。(2)外源Ca的施加能够改善由Cd胁迫对黑麦草造成的伤害。同Cd胁迫相比,外源Ca的施用提高了多年生黑麦草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同时降低了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以及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增加了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SOD、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增加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了植物体内有效Ca含量;使黑麦草对Cd的转运能力提升,转移Cd至细胞代谢不活跃区域,降低Cd的毒性。EGTA和Ca共同施加效果不如Ca的单独作用,甚至还有抑制作用。以上表明外施Ca能通过增强多年生黑麦草光合能力、抑制ROS积聚、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降低Cd的可移动性缓解其受害症状。
杨金红[10](2017)在《芦苇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当前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相继开展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芦苇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及吸收能力,综述了芦苇对重金属的吸收及重金属在芦苇体内的分布特征,重金属对芦苇的毒害及芦苇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芦苇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强化途径,并对芦苇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
二、铅、镉和锌污染对芦苇幼苗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镉和锌污染对芦苇幼苗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强化马尾松修复污染土壤铅锌效应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1.1.1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现状 |
1.1.2 重金属的毒性 |
1.1.3 Pb/Zn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及机理研究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
1.2.1 物理修复技术 |
1.2.2 化学修复技术 |
1.2.3 生物修复技术 |
1.3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 |
1.3.1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2 外生菌根强化植物重金属抗性的生理机制 |
1.3.3 外生菌根菌提高宿主植物重金属抗性的分子机制 |
1.3.4 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研究概况 |
1.4 马尾松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应用概况 |
1.4.1 马尾松生物学特性 |
1.4.2 马尾松生态适应性及其重金属修复研究现状 |
1.4.3 马尾松菌根化苗的研究应用现状 |
1.5 RNA-Seq转录组技术研究进展 |
1.5.1 RNA-Seq转录组技术简介 |
1.5.2 RNA-Seq转录组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Zn的耐受性与抗性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2 供试菌种 |
2.2.3 菌种制备 |
2.2.4 主要试剂及配置 |
2.2.5 培养基配置 |
2.2.6 褐环乳牛肝菌细胞提取液的制备与收集 |
2.2.7 观测内容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重金属Pb和Zn对褐环乳牛肝菌菌丝体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
2.3.2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的吸附富集作用 |
2.3.3 Pb和Zn胁迫对褐环乳牛肝菌有机酸分泌的影响及pH值的变化 |
2.3.4 Pb和Zn胁迫对褐环乳牛肝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5 Pb和Zn胁迫对褐环乳牛肝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的耐受性与富集 |
2.4.2 褐环乳牛肝菌Pb/Zn胁迫下有机酸的分泌 |
2.4.3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胁迫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
3 褐环乳牛肝菌-马尾松共生体系对铅锌耐受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马尾松幼苗观测内容与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3.3.2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3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结构与活力的影响 |
3.3.4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5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6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7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8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根际土壤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影响 |
3.3.9 相关性分析 |
3.3.10 主成分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根系构型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
3.4.2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膜系统的影响 |
3.4.3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4.4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累积的影响 |
4 铅锌胁迫下菌根化马尾松幼苗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2 总RNA提取与测序文库构建 |
4.2.3 库检及测序 |
4.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4.2.5 差异基因筛选及功能注释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RNA质量的检测结果 |
4.3.2 转录组测序组装结果 |
4.3.3 马尾松幼苗RNA-seq的de novo组装 |
4.3.4 功能基因注释 |
4.3.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4.3.6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
4.3.7 重金属耐受性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4.3.8 RT-qPCR验证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重金属胁迫对菌根化马尾松幼苗主要代谢途径的影响 |
4.4.2 菌根化马尾松幼苗重金属转运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 |
4.4.3 菌根化马尾松幼苗重金属外排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 |
4.4.4 菌根化马尾松幼苗抗氧化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差异基因 |
5 褐环乳牛肝菌-马尾松共生对矿区污染土壤适应性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仪器设备 |
5.2.2 样地概况 |
5.2.3 实验设计及土壤采样 |
5.2.4 马尾松共生系统构建 |
5.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5.2.6 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5.2.7 测序序列分析 |
5.2.8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接菌对马尾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3.2 接菌对马尾松体内重金属迁移转运的影响 |
5.3.3 马尾松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5.4.1 矿区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变化 |
5.4.2 基于Illumina MiSeq测定细菌群落组成 |
5.4.3 细菌优势菌种与生境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
6 外生菌根菌接种对矿区马尾松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仪器设备 |
6.2.2 样地概况 |
6.2.3 实验设计及土壤采样 |
6.2.4 马尾松共生系统构建 |
6.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6.2.6 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
6.2.7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稀释度曲线 |
6.3.2 真菌群落结构丰富度 |
6.3.3 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
6.3.4 OTUs分类 |
6.3.5 接菌对马尾松根际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的影响 |
6.3.6 马尾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
6.4 小结与讨论 |
6.4.1 根际真菌多样性 |
6.4.2 关键优势种筛选 |
6.4.3 真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7 结论 |
8 创新点及待解决的问题 |
8.1 创新点 |
8.2 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氯化血红素(Hemin)增强玉米耐镉胁迫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大田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来源、现状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1.2.1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来源 |
1.2.2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形态和特点 |
1.2.3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事件 |
1.2.4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历史演变 |
1.3 镉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主要代谢过程的影响 |
1.3.1 对种子萌发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1.3.2 对根系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对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1.3.4 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1.3.5 对矿质养分代谢的影响 |
1.3.6 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1.4 玉米对镉的吸收、运输转运及镉在器官的分布规律 |
1.4.1 玉米对镉的吸收规律 |
1.4.2 玉米对镉的转运规律 |
1.4.3 镉在玉米各器官的积累分布规律 |
1.5 玉米对镉胁迫的耐受机制 |
1.5.1 玉米的避镉机制 |
1.5.2 玉米的耐镉机制 |
1.6 农田土壤重金属镉污染修复措施 |
1.7 氯化血红素(Hemin)的介绍及其生理功能 |
1.7.1 氯化血红素(Hemin) |
1.7.2 氯化血红素(Hemin)的生理功能 |
1.8 氯化血红素(Hemin)缓解植物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作用机制 |
1.8.1 氯化血红素(Hemin)能够诱导血红素加氧酶(HO)的表达 |
1.8.2 氯化血红素(Hemin)能够通过利用一氧化碳(CO)、胆绿素(BV/BR)和亚铁离子(Fe~(2+))代谢产物发挥作用 |
1.9 氯化血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利用进展 |
1.10 研究内容 |
1.11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培养及处理 |
2.1.1 室内Hoagland水培幼苗下的镉胁迫及Hemin处理试验 |
2.1.2 盆栽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的Hemin拌种促发试验 |
2.1.3 盆栽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的不同浓度Hemin喷施效果试验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镉胁迫下玉米生长、水势状态及根系特征参数 |
2.2.2 镉含量测定及其分布、镉转运系数及地上部富集系数 |
2.2.3 叶片光合参数及关键酶指标 |
2.2.4 蔗糖代谢关键酶指标 |
2.2.5 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的测定 |
2.2.6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2.2.7 氮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
2.2.8 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及次生代谢产物测定 |
2.2.9 多胺代谢相关物质含量及酶的测定 |
2.2.10 镉胁迫下Hemin促进种子萌发试验测定参数 |
2.2.11 盆栽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的Hemin喷施效果试验测定参数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表型及根系参数的影响 |
3.1.1 Hemin对镉胁迫下幼苗干重、根冠比和叶面积的影响 |
3.1.2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水势(Ψw)和根系水力导度(Lp)的影响 |
3.1.3 Hemin对镉胁迫下根系参数,根系活力和根系耐性指数的影响 |
3.2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镉含量、分布及其转运影响 |
3.2.1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的镉含量、镉转运系数以及地上部富集系数的影响 |
3.2.2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非蛋白硫醇含量(NPT)和植物螯合素含量(PCs)的影响 |
3.2.3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叶片和根部亚细胞组分中镉分布的影响 |
3.2.4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叶片和根系HMA3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光合参数、叶片超微结构及关键酶指标的影响 |
3.3.1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 |
3.3.2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超微结构叶肉细胞、叶绿体和颗粒类囊体的影响 |
3.3.3 Hemin对镉胁迫下叶黄素循环组分(A,V,Z)分析的影响 |
3.3.4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气体交换(P_n,g_s,T_r,WUE,L_s,C_i)参数的影响 |
3.3.5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绿素荧光(F_m,F_v/F_m,ΦPSII,ETR,qP,NPQ)参数的影响 |
3.3.6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光合作用关键酶(RUBPCase,PEPCase)活性的影响 |
3.4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蔗糖代谢关键酶指标的影响 |
3.4.1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影响 |
3.4.2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nv)和碱性/中性转化酶(A/N-Inv)的影响 |
3.5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5.1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组织中膜脂过氧化物TBARS含量的影响 |
3.5.2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活性氧代谢(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5.3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电解质泄漏率(EL)的影响 |
3.5.4 镉胁迫下Hemin处理后MDA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及镉含量的相关分析 |
3.5.5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
3.5.6 Hemin对镉胁迫下AsA-GSH循环酶活性及非酶抗氧化剂的影响 |
3.6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7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3.7.1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伤流液中NO_3~-含量的影响 |
3.7.2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NO_3~-和NH_4~+含量的影响 |
3.7.3 Hemin对镉胁迫下氮代谢相关酶(NR,GS,GOGAT,GDH)活性的影响 |
3.7.4 Hemin对镉胁迫下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 |
3.8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幼苗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 |
3.8.1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 |
3.8.2 Hemin对镉胁迫下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 |
3.8.3 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SA和MeJA含量的影响 |
3.9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和根系次生代谢产物(丁布和总酚)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3.10 外源Hemin对镉胁迫下叶片多胺代谢生理的影响 |
3.10.1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
3.10.2 Hemin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多胺合成酶(ADC、ODC、SAMDC)和多胺氧化酶(DAO、PAO)活性的影响 |
3.11 外源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种子萌发影响 |
3.11.1 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贮藏物质转运率、胚芽鞘及胚根长的影响 |
3.11.2 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种子萌发期间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12 外源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3.12.1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的影响 |
3.12.2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根系特征参数、根系活力和伤流量的影响 |
3.12.3 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根系伤流中矿质元素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12.4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的影响 |
3.12.5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
3.12.6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3.12.7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
3.12.8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AGPcase,SSS,GBSS,SBE)活性的影响 |
3.12.9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2.10 不同浓度Hemin对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外源Hemin促进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强了植株水分利用能力,调控了形态建成 |
4.2 外源Hemin调控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镉含量、分布及其转运,提高了幼苗耐镉胁迫能力 |
4.3 外源Hemin维持了镉胁迫下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稳定性,改善了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并且光合酶活性得到显着提高 |
4.4 外源Hemin介导了镉胁迫下玉米叶片蔗糖代谢酶活性增加 |
4.5 外源Hemin提升了镉胁迫下玉米叶片活性氧代谢能力及抗氧化系统的平衡 |
4.6 外源Hemin促进了镉胁迫下玉米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平衡 |
4.7 外源Hemin介导了镉胁迫下根系伤流及叶片中氮代谢营养元素及关键酶活性的提升 |
4.8 外源Hemin诱导了镉胁迫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比例的平衡 |
4.9 外源Hemin激发了镉胁迫下叶片和根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提升,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增加 |
4.10 外源Hemin改变了镉胁迫下叶片多胺PA含量及其酶代谢生理,增强了玉米耐镉胁迫能力 |
4.11 外源Hemin促进了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种子萌发,为逆境下玉米高产奠定群体基础 |
4.12 外源Hemin促进了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叶片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光热水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为玉米抗逆生产提供试验依据和技术途径 |
4.12.1 外源Hemin增强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延缓了叶片衰老,改善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4.12.2 外源Hemin优化了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根系生长特性,提升根系活力和伤流量,优化了根系伤流中矿质元素及氨基酸含量 |
4.12.3 外源Hemin改善了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籽粒灌浆淀粉特性、促进了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 |
4.12.4 外源Hemin增加了模拟大田镉胁迫下玉米产量,提升了植株对于光热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镉胁迫下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升 |
5 结论 |
6 主要创新点 |
7 下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AMF-芦苇共生体系原位修复河道底泥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底泥复合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毒性 |
1.3 底泥复合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1.4 AMF-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
1.5 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及植物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3 植物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底泥指标及测定方法 |
2.5 根际底泥微生物测序和分析 |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章 复合污染底泥中菌剂筛选 |
3.1 AMF-芦苇共生体系构建 |
3.2 在复合污染底泥中筛选AMF-芦苇共生体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Ri-PS不同浓度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耐受实验 |
4.1 共生体系的维持 |
4.2 芦苇生长发育参数 |
4.3 不同浓度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中芦苇叶绿素荧光的响应 |
4.4 不同浓度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中芦苇体内重金属 |
4.5 底泥重金属有效态的变化 |
4.6 不同浓度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中底泥重金属去除率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Ri-PS耐受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机理探究 |
5.1 不同浓度重金属耐受中营养指标的变化 |
5.2 根系对不同浓度重金属耐受的响应 |
5.3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再分配 |
5.4 芦苇根际底泥微生物群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植物富集铀镉特征及其响应机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含镉铀重金属污染废水研究现状 |
1.1.2 水溶液中铀的形态 |
1.1.3 铀镉复合污染废水处理技术 |
1.2 铀镉植物修复研究现状 |
1.2.1 铀的植物修复 |
1.2.2 镉的植物修复 |
1.2.3 螯合剂诱导含铀重金属植物修复 |
1.2.4 植物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
1.3 植物对铀的抗性和解毒机制 |
1.3.1 植物对铀的排斥性 |
1.3.2 植物对铀的耐受性 |
1.4 植物对铀的转化作用 |
1.4.1 铀的动力学行为特性 |
1.4.2 铀的生物有效性调节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检测方法 |
2.1 概述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 |
2.3.1 光合色素测定 |
2.3.2 丙二醛(MDA)测定 |
2.3.3 可溶性蛋白质测定 |
2.3.4 抗氧化酶系统测定 |
2.3.5 植物对铀镉富集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第3章 植物对铀镉胁迫的富集特性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的选取 |
3.1.2 试验设计 |
3.2 不同植物对铀的富集效果 |
3.3 万年青对铀镉胁迫的富集特性 |
3.3.1 万年青对镉的富集特性 |
3.3.2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 |
3.4 镉胁迫下万年青的细胞结构变化分析 |
3.4.1 镉胁迫下扫描电镜图分析 |
3.4.2 镉胁迫下扫描电镜EDS分析 |
3.4.3 镉胁迫下透射电镜图谱分析 |
3.5 铀胁迫下万年青的细胞结构变化分析 |
3.5.1 铀胁迫下扫描电镜图分析 |
3.5.2 铀胁迫下扫描电镜EDS分析 |
3.5.3 铀胁迫下透射电镜图谱分析 |
3.6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铀镉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响应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2 不同植物对铀的生理耐性影响试验 |
4.2.1 铀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2 铀胁迫对植物丙二醛(MDA)的影响 |
4.2.3 铀胁迫对植物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4.2.4 铀胁迫对植物四种抗氧化酶的影响 |
4.3 万年青对镉的生理耐性影响试验 |
4.3.1 镉胁迫对万年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2 镉胁迫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3.3 镉胁迫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4.3.4 镉胁迫对万年青抗氧化系统酶的影响 |
4.4 万年青对铀镉胁迫的生理耐性影响试验 |
4.4.1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4.2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4.3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4.4.4 镉铀胁迫对万年青抗氧化系统酶的影响 |
4.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EDTA和柠檬酸对万年青修复含铀废水的抗性影响试验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植物及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 EDTA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EDTA对万年青光合色素的影响 |
5.2.2 EDTA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2.3 EDTA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4 EDTA对万年青几种抗氧化酶的影响 |
5.3 柠檬酸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柠檬酸对万年青光合色素的影响 |
5.3.2 柠檬酸对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3.3 柠檬酸对万年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3.4 柠檬酸对万年青抗氧化酶的影响 |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柠檬酸和EDTA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试验及模拟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植物及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软件模拟方法 |
6.2 柠檬酸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 |
6.3 EDTA对万年青富集铀的影响 |
6.4 采用软件模拟及结果 |
6.4.1 柠檬酸处理对溶液中铀离子形态的影响 |
6.4.2 EDTA处理对溶液中铀离子形态的影响 |
6.4.3 pH值对CA、EDTA络合溶液中铀的影响 |
6.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Hoagland营养液配方表 |
附录B 铀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准曲线测定 |
附录C 主要符号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5)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光系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土壤铅锌矿污染现状 |
1.1.1 土壤铅锌矿污染来源 |
1.1.2 土壤铅锌矿污染特点 |
1.1.3 土壤铅锌矿污染分布情况 |
1.2 铅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叶绿素荧光技术概况 |
1.3.1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概念 |
1.3.2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3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相关研究 |
1.4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1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4.2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
1.4.3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光系统能量分配的影响 |
1.4.4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光合碳同化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2.1 供试苗木 |
2.2.2 供试土壤 |
2.2.3 供试矿渣 |
2.3 实验设计方案 |
2.4 研究指标测定方法 |
2.4.1 快速光响应曲线测定 |
2.4.2 快速诱导荧光与820nm光反射测定 |
2.4.3 植物体内Pb、Zn含量测定 |
2.4.4 荧光参数计算公式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铅锌复合胁迫下大叶女贞叶片的受害症状 |
3.2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光合效率的影响 |
3.2.1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荧光产量的影响 |
3.2.2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量子效率的影响 |
3.2.3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表观电子传递效率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3.3.1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
3.3.2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的影响 |
3.3.3 小结 |
3.4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Ⅰ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4.1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820nm光反射吸收曲线的影响 |
3.4.2 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820nm光反射参数的影响 |
3.4.3 小结 |
3.5 Pb和Zn含量与光系统性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5.1 大叶女贞体内Pb含量与光系统性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5.2 大叶女贞体内Zn含量与光系统性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5.1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光合效率的影响 |
5.2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Ⅱ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5.3 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PSⅠ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5.4 Pb和Zn含量对大叶女贞叶片光系统性能的影响 |
6 创新点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项目及论文发表 |
致谢 |
(6)大青杨PuHSFA4a转录因子调控高锌胁迫应答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植物修复 |
1.2.1 植物修复技术概述 |
1.2.2 植物修复原理 |
1.2.3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进展 |
1.2.4 杨树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
1.3 锌污染及对植物的伤害 |
1.3.1 锌污染来源及危害 |
1.3.2 过量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过量锌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4 植物在高锌胁迫下的生理和分子的响应机制 |
1.4.1 根系分泌物机制 |
1.4.2 细胞壁结合机制 |
1.4.3 外排和区域化隔离过量的锌离子机制 |
1.4.4 络合及螯合机制 |
1.4.5 氧化胁迫防卫机制 |
1.5 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功能研究进展 |
1.5.1 HSF介绍 |
1.5.2 HSFs的调控作用 |
1.5.3 HSF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大青杨PuHSFA4a基因和启动子的表达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与载体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药品和培养基的配置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青杨中A类PuHSFs基因在高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2.2.2 大青杨PuHSFA4a基因在各种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2.2.3 PuHSFA4a启动子克隆及pBI121-ProPuHSFA4a-GUS载体的构建 |
2.2.4 PuHSFA4a启动子转基因大青杨的获得及鉴定 |
2.2.5 高锌胁迫条件及GUS染色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大青杨A类PuHSFs基因在高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2.3.2 大青杨PuHSFA4a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2.3.3 PuHSFA4a启动子的克隆及转基因株系的鉴定 |
2.3.4 PuHSFA4a启动子的时空表达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 大青杨PuHSFA4a基因的抗高锌功能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药品的配置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PuHSFA4a基因的克隆及转录自激活分析 |
3.2.2 PuHSFA4a转录因子转录激活结构域的研究 |
3.2.3 PuHSFA4a过表达载体和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4 PuHSFA4a过表达和抑制表达转基因的获得及其鉴定 |
3.2.5 高锌胁迫下PuHSFA4a转基因组培苗的抗逆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2.6 高锌胁迫下PuHSFA4a转基因土培苗抗逆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uHSFA4a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 |
3.3.2 PuHSFA4a转录因子转录激活结构域的研究 |
3.3.3 PuHSFA4a过表达和抑制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检测 |
3.3.4 高锌胁迫下PuHSFA4a转基因组培苗的表型观察及生理指标测定 |
3.3.5 高锌胁迫下PuHSFA4a转基因土培苗抗逆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4 大青杨PuHSFA4a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常用试剂 |
4.1.3 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RNA的提取、反转录和检测 |
4.2.2 转录组的构建和测序 |
4.2.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4.2.4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
4.2.5 差异基因分析 |
4.2.6 qRT-PCR方法验证表达谱测序结果 |
4.3 结果和分析 |
4.3.1 转录组结果评估 |
4.3.2 差异基因分析及GO分析 |
4.3.3 qRT-PCR验证转录组结果 |
4.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5 PuHSFA4a下游靶基因PuGSTU17和PuPLA_2的鉴定 |
5.1 实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常用试剂 |
5.1.3 溶液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PuHSFA4a下游基因启动子上HSE元件预测 |
5.2.2 ChIP验证PuHSFA4a的下游靶基因 |
5.2.3 大青杨中PuGSTU17(1654 bp)和PuPLA_2(1673 bp)启动子克隆 |
5.2.4 酵母单杂(Y1H)实验 |
5.2.5 双荧光素酶(LUC)实验 |
5.2.6 凝胶迁移实验(EMSA)实验 |
5.2.7 高锌胁迫下PuHSFA4a转基因大青杨中PuGSTU17基因的表达 |
5.3 结果和分析 |
5.3.1 PuHSFA4a下游基因启动子上的HSE元件预测 |
5.3.2 ChIP确定PuHSFA4a下游靶基因 |
5.3.3 Y1H验证PuHSFA4a下游靶基因PuGSTU17和PuPLA_2 |
5.3.4 LUC验证PuHSFA4a下游靶基因PuGSTU17和PuPLA_2 |
5.3.5 EMSA验证PuHSFA4a下游靶基因PuGSTU17和PuPLA_2 |
5.3.6 高锌胁迫下PuHSFA4a转基因株系中PuGSTU17基因的表达 |
5.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6 PuGSTU17和PuPLA_2基因功能验证 |
6.1 实验材料 |
6.1.1 植物材料 |
6.1.2 载体与菌株 |
6.1.3 溶液配制 |
6.2 实验方法 |
6.2.1 PuGSTU17和PuPLA_2基因的克隆 |
6.2.2 PuGSTU17和PuPLA_2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3 PuGSTU17和PuPLA_2转基因大青杨的鉴定 |
6.2.4 高锌胁迫下PuGSTU17转基因抗逆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6.2.5 高锌胁迫下PuPLA_2转基因抗逆表型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PuGSTU17和PuPLA_2基因的克隆 |
6.3.2 PuGSTU17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
6.3.3 PuGSTU17和PuPLA_2表达载体转基因大青杨的鉴定 |
6.3.4 高锌胁迫下PuGSTU17转基因株系的抗逆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6.3.5 高锌胁迫下PuPLA_2转基因抗逆分析 |
6.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蓖麻对铅锌胁迫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 |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1.1.2 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1.1.3 油料能源植物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 |
1.2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特点 |
1.2.1 植物对铅的吸收和积累特点 |
1.2.2 植物对锌的吸收和积累特点 |
1.3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
1.3.1 铅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2 铅锌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1.3.3 铅锌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3.4 铅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5 铅锌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1.3.6 铅锌对蛋白质、核酸代谢的影响 |
1.3.7 铅锌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
1.3.8 铅锌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1.4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机制 |
1.4.1 个体水平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
1.4.2 组织结构水平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
1.4.3 生理水平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
1.4.4 分子水平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内容 |
1.6 研究路线 |
2 Pb,Zn胁迫对蓖麻根系形态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2.1.2 根系活力测定 |
2.1.3 根系形态参数测定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胚根伸长的影响 |
2.3.2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3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幼苗期蓖麻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4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成熟期蓖麻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5 Pb,Zn胁迫下蓖麻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Pb,Zn胁迫对蓖麻胚根伸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2.4.2 Pb,Zn胁迫对蓖麻根系形态的影响 |
3 Pb,Zn胁迫对蓖麻生长及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
3.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3.2 试验方法 |
3.2.1 形态指标测定 |
3.2.2 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
3.2.3 营养元素测定 |
3.2.4 耐性及转移富集能力分析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2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生物量的影响 |
3.4.3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重金属累积量的影响 |
3.4.4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
3.4.5 重金属吸收分配与生长发育、营养元素积累的相关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4 Pb,Zn胁迫对蓖麻形态组织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根、叶解剖结构观测 |
4.3 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根形态与解剖结构的影响 |
4.4.2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叶形态与解剖结构的影响 |
4.5 小结与讨论 |
5 Pb,Zn胁迫对蓖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5.2 试验方法 |
5.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
5.2.2 光合参数测定 |
5.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5.2.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5.2.5 丙二醛含量测定 |
5.2.6 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酚含量测定 |
5.2.7 O_2~-和H_2O_2含量测定 |
5.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叶绿素含量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5.4.2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4.3 Pb,Zn胁迫下蓖麻光合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5.4.4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5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MDA含量的影响 |
5.4.6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5.4.7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5.5 小结与讨论 |
5.5.1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5.5.2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
5.5.3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细胞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
6 Pb,Zn胁迫下蓖麻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材料胁迫处理 |
6.1.3 蓖麻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
6.1.4 转录组建库 |
6.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1.6 实时qRT-PCR验证 |
6.2 结果分析 |
6.2.1 总RNA提取质量分析 |
6.2.2 测序质量分析验证 |
6.2.3 转录组测序组装结果 |
6.2.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6.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 |
6.2.6 蓖麻对Pb、Zn积累、转运及耐受性相关的基因分析 |
6.2.7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功能验证 |
7 结论 |
7.1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根系形态的影响 |
7.2 Pb,Zn在蓖麻体内的积累及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
7.3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根和叶组织结构的影响 |
7.4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
7.5 Pb,Zn单一和复合胁迫对蓖麻膜质过氧化、抗氧化酶及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
7.6 Pb,Zn胁迫下蓖麻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8 创新点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8.1 创新点 |
8.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铅污染对不同生境芦苇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准备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铅污染、淹水及胁迫时间对芦苇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2 铅污染、淹水及胁迫时间对芦苇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铅污染、淹水及胁迫时间对芦苇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2.4 铅污染、淹水及胁迫时间对芦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5 铅污染、淹水及胁迫时间对芦苇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9)多年生黑麦草对镉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外源钙处理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镉污染的来源 |
1.1 大气中镉的沉降 |
1.2 农药化肥等的施用 |
1.3 污水灌溉 |
1.4 金属矿山酸性废水污染 |
2 重金属镉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
2.1 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 镉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3 植物对镉的耐性抗性机理研究 |
4 外源钙缓解植物镉毒害机理研究 |
4.1 降低镉的活性 |
4.2 抑制镉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4.3 增强植物抗氧化防御系统 |
4.4 增强植物的光合特性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种子萌发期多年生黑麦草对镉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外源钙的调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浓度Cd处理试验 |
2.2.2 外源Ca对Cd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幼苗期的影响 |
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3.1 种子萌发相关指标测定 |
2.3.2 根长苗长测定 |
2.3.3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3.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3.5 生物量的测定 |
2.3.6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镉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和根长苗长的影响 |
3.1.1 镉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
3.1.2 镉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根长苗高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外源钙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钙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根长苗高的影响 |
3.2.2 外源钙处理对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根长苗高的影响 |
3.2.3 外源钙处理对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3.2.4 外源钙处理对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电导率和MDA的影响 |
3.2.5 外源钙处理对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成熟生长期多年生黑麦草对镉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外源钙的调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1 光合指标的测定 |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3 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的测定 |
2.3.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3.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3.6 镉和钙含量的测定 |
2.3.7 活性氧产生量指标的测定 |
2.3.8 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
3.1.1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3.1.2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3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3.2.1 对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3.2.2 对过氧化氢含量和超氧阴离子浓度的影响 |
3.3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3.1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2 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4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酶活性和GSH含量的影响 |
3.5 各处理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含钙量的影响 |
3.6 钙对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镉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芦苇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芦苇对重金属的吸收及重金属在芦苇体内的分布和迁移特征 |
2 重金属对芦苇的毒害及芦苇的解毒机制 |
2.1 重金属对芦苇的毒害 |
2.1.1 重金属对芦苇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2 重金属对芦苇生长的影响 |
2.2 芦苇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 |
2.2.1 芦苇对重金属离子的储存 |
2.2.2 螯合作用 |
2.2.3 细胞修复机制 |
3 芦苇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强化途径 |
3.1 农艺强化 |
3.2 螯合剂诱导修复 |
3.3 微生物联合修复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四、铅、镉和锌污染对芦苇幼苗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强化马尾松修复污染土壤铅锌效应及机理[D]. 郁培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2]氯化血红素(Hemin)增强玉米耐镉胁迫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大田验证研究[D]. 孟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3]AMF-芦苇共生体系原位修复河道底泥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D]. 杜淑雯. 浙江大学, 2020(02)
- [4]植物富集铀镉特征及其响应机制试验研究[D]. 李仕友. 南华大学, 2019
- [5]铅锌复合胁迫对大叶女贞叶片光系统性能的影响[D]. 楚晶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大青杨PuHSFA4a转录因子调控高锌胁迫应答的机理研究[D]. 张海珍.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7]蓖麻对铅锌胁迫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D]. 易心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12)
- [8]铅污染对不同生境芦苇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 张娜,杨双,童非,朱阳春,范如芹,卢信,刘丽珠,穆春生,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2018(02)
- [9]多年生黑麦草对镉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外源钙处理的调控作用[D]. 张超.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10]芦苇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J]. 杨金红. 北方园艺,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