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3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瑶[1](2021)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是一类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在没有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凭经验治疗,现有的检测方法常常造成漏诊、误诊,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精准的检测方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脑脊液mNGS的阳性检出率、检出病原体谱、常规检测方法的检出结果,对比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的差异性,来探讨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指导临床做到早期识别疾病、早期诊断疾病、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并可在临床广泛应用,使广大患者受益。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01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脑炎/脑膜炎并送检脑脊液mNGS检测的病例36例,包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16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脑囊虫病1例,病原体不明确的感染性脑炎/脑膜炎7例。记录每例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术,收集并分析脑脊液的mNGS结果、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培养/血培养、神经影像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资料。利用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Mc Nemar检验)比较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差异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患者3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为(42.25±17.59)岁,前驱感染主要为感冒、受凉、腹泻,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癫痫发作,首发症状主要是头痛、发热。2.36例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检出以下病原体DNA特异性序列:病毒10例(10/36,27.78%),分别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5例,人类α疱疹病毒1型2例,人类疱疹病毒4型1例,人类β疱疹病毒6A型1例,人类β疱疹病毒7型1例;细菌9例(9/36,25.00%),其中链球菌属4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例;真菌1例(1/36,2.78%),为新型隐球菌;寄生虫1例(1/36,2.78%),为猪链状带绦虫。mNGS病原体检测结果阳性并符合临床诊断的例数为21例,真阳性率为58.33%(21/36);假阳性3例(3/36,8.33%),其中细菌2例(2/36,5.56%),真菌1例(1/36,2.78%);mNGS未检出病原体但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有12例(12/36,33.33%)。3.36例感染性脑炎/脑膜炎送检mNGS的病例中34例有背景菌污染,检测出的细菌有痤疮丙酸杆菌25例(73.53%),人葡萄球菌24例(70.59%),检出序列数最多的G+菌是痤疮丙酸杆菌(7例),序列数最多的G-菌是危险罗尔斯顿菌(6例),所检出背景菌以细菌为主,检出的这些病原体尚未达到诊断阳性感染的标准。4.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mNGS检出10例病毒感染,其中1例人类α疱疹病毒1型、2例人类疱疹病毒3型和1例人类β疱疹病毒6A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者的肋间和后腰部发现疱疹,1例人类疱疹病毒3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4型的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协助诊断疱疹病毒感染;mNGS检出9例细菌感染,其中2例链球菌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呈阳性,2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脑脊液和血培养均为阳性,1例肺炎克雷伯菌的脑脊液培养呈阳性,1例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有结核个人接触史;mNGS检出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墨汁染色阳性。5.以临床诊断为判断标准时,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为25.00%,mNGS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为58.33%。脑脊液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 Nemar检验,p=0.002),mNGS的敏感度明显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结论:1.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上与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相比更为敏感,可起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病人预后,降低病人死亡率、致残率。2.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中检出病原菌谱主要以病毒和细菌为主,对于诊断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有一定的优势,但临床在读取病原体结果的时候要注意背景菌的存在,以免干扰最终的诊断。
曹蕴,李伟,刘传苗[2](2021)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的诊断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0例。其中1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他3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采用墨汁染色法和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联合检测)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阳性率,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测结果及敏感度。结果两组患者头痛、呕吐、发热、视力下降、盗汗、听力下降及意识水平下降等临床症状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0.00%,高于墨汁染色的50.00%(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0.00%,高于墨汁染色的50.00%(P<0.05),两种检测方法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阳性率及敏感度高,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钟少华,施理,林锋,陈所贤,高慧,张秀春,许小珍,吴彪[3](2020)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CN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4.44%(2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22.22%(10例)合并有艾滋病,28.89%(13例)合并有肺结核、肝病等其他基础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36/45,80%),发热(31/45,68.89%),恶心、呕吐(15/45,33.33%),复视、视力下降(3/45,6.67%),意识障碍(4/45,8.89%),抽搐(2/45,4.44%),听力下降(1/45,2.22%),脑膜刺激征阳性(11/45,24.44%)。80%(36例)出现高颅压,20例脑脊液压力大于300 mmH2O。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20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菌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45例患者中,18例给予AmB联合5-FC治疗,12例接受AmB联合氟康唑治疗,4例接受氟康唑+5-FC治疗,8例单用AmB,3例单用氟康唑治疗,治愈24例,好转2例,有效率57.78%。结论 CNM患者主要以颅内高压为特点,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应及时行腰穿,反复行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明确诊断,隐球菌对多种抗真菌药敏感,临床可个体化采用AmB、氟康唑(或)5-FC的联合方案治疗。
李磊[4](2020)在《应用重组酶聚合酶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分析感染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病人的病案资料,探讨其诊治方式。2.初步建立临床新型隐球菌的(point-of-care,POC)即时检测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新型隐球菌感染病人的病案资料,对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2.利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针对新型隐球菌基因组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初步建立新型隐球菌的简捷、快速、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结果1.3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诊断,其中血液31例,脑脊液5例,病理组织2例。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或联合用药。38例患者中,转院1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好转出院32例。2.新型隐球菌的凝胶法RPA检测结果:通过对ATCC32609提取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和凝胶电泳检测,设计引物的扩增反应阳性;对提取的ATCC32609菌株基因组DNA以1:5、1:10、1:50、1:100、1:500、1:1000稀释,半定量检测该引物和试剂的灵敏度,1:1000稀释的模板DNA凝胶电泳仍可见新型隐球菌阳性条带。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在pubmed网站上通过blast比对,属于新型隐球菌编码核糖体RNA的DNA片段,比对结果符合率为100%;新型隐球菌的RPA对比实时荧光PCR,RPA法和oasig实时荧光PCR法在定性检测临床标本方面具有一致性。结论1.新型隐球菌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亦可引起全身多部位感染,应警惕非中枢神经系统隐匿性感染。早期病原学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十分重要,早期及时用药和联合用药者预后较好。2.通过实验证明了凝胶法RPA技术可以对新型隐球菌进行定性检测,所设计的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
庞金宇[5](2020)在《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03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脑脊液(CSF)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与转归。结果:(1)在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鸽子接触史者6例(10.17%)。合并HIV感染者18例(30.51%)、合并基础疾病者41例(69.49%)、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5例(8.47%),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2例(3.39%)。(2)主要症状及体征:头痛54例(91.53%)、恶心呕吐44例(74.58%)、发热39例(66.10%)。脑膜刺激征阳性者50例(84.75%)、病理征阳性者19例(32.20%)、视神经24例(40.68%)和听神经11例(18.64%)为主要受累颅神经。(3)脑脊液检查:45例(76.27%)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墨汁染色阳性率为81.48%,隐球菌培养阳性率为45.76%、荚膜多糖抗原阳性率为97.56%。(4)所有患者均予以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或伏立康唑)单药或联合用药抗感染治疗,各治疗方案患者好转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好转率最高。而三药联用方案与两药联用方案好转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患者中,8例(13.56%)完全治愈,23例(38.98%)好转,未愈自动出院27例(45.76%),死亡1例(1.7%)。(5)抗感染过程中,51例(86.44%)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为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为主)、肝肾功损害,其中1例患者因急性肾损伤而死亡。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可能相关。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的早期快速诊断价值较高。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抗真菌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本病需采取早诊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董亮[6](2020)在《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我院住院治疗患者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以来,有明确病原学依据,且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出院时明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医疗记录,包括: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从起病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结果、抗真菌治疗方案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73±14.9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头痛、呕吐和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三大症状。93.3%的患者有头痛,主要以额部、颞部胀痛为主。呕吐的发生率则为63.3%,其中3例有喷射性呕吐。50%的患者有发热,主要为中等热度。23%的患者病程中出现了从嗜睡至深昏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此外视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各种类型的眼球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也有出现。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较高,达到了83.3%。病理征的出现率则相对较低,为26.7%(8/30)。在脑脊液检查方面,有60%的患者脑脊液压力>200 mmH2O;26.7%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水平小于或等于0.45g/L;13.33%的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小于8×106/L;2/3的患者的脑脊液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83.33%(25/30)患者的脑脊液墨汁染色为阳性,首次涂片阳性23例(76.67%)。在22例接受真菌培养的患者中,其阳性率为90.91%,首次培养阳性19例(86.37%)。对于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30例)都通过电话进行了回访,我们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了所有患者的预后,14名患者(46.7%)预后不佳,10名患者(33.3%)在我们进行电话随访时已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抗真菌治疗时间(疗程<2周P=0.001,疗程小于4周P=0.006)、意识障碍(P=0.031)和呼吸衰竭(P=0.037)均与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无免疫抑制状态的抗真菌治疗诱导期少于2周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结论: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研究发现:1、临床表现为较为典型的脑膜炎改变,但其临床特征并无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甚至漏诊、误诊。2、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对于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故应该尽早送检,必要多次送检,才有阳性结果。3、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疗程长短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有关,其中疗程小于2周是隐球菌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俊霖[7](2020)在《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实验检查特征并将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本地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特征及两种疾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共性和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 法]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将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的差异。[结 果]1.40例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及31例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被纳入研究,男女比例均接近2:1,均以中青年发病为主,艾滋病组以无业人员(67.50%)发病最多,非艾滋病组以农民(45.16%)发病最多。2.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艾滋病组主要为慢性起病,非艾滋病组以亚急性起病为主,两组均以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中非艾滋病组病例头痛、呕吐症状较艾滋病组严重(P<0.05),艾滋病组合并肺部感染明显多于非艾滋病组(P<0.001)。3.艾滋病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镜检阳性率(66.00%)高于非艾滋病组(54.84%),艾滋病组真菌培养的阳性率(50.00%)低于非艾滋病组(64.52%)。4.非艾滋病组脑脊液白细胞值明显高于艾滋病组(P<0.001),艾滋病组脑脊液氯化物含量高于艾滋病组(P<0.05)。5.两组抗真菌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外观浑浊,CD8+T细胞、CD3+T细胞计数下降及出现头痛病例预后较差(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艾滋病性隐球菌性脑膜炎单用一种抗真菌药物及联合使用(两联、三联和四联)抗真菌药物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艾滋病及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两者均以农民和无业人员发病较多,是重点防治对象。2.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艾滋病组慢性起病为主,非艾滋病组以亚急性起病为主,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是其主要临床症状。3.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明显高于艾滋病组。4.出现头痛、脑脊液外观浑浊、CD8+T细胞、CD3+T细胞计数降低的病例预后更差,临床应高度警惕。
苏育琳,蓝远强[8](2020)在《2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2010年0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2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次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新型隐球菌阳性率50%,脑脊液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率85%,脑脊液培养阳性率75%,头颅MR出现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达40%。结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通过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脊液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脑脊液培养等多种途径的病原学检查可以提高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率。
邢小微[9](2019)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2.分析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在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3.分析不同检测时间对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的影响;4.分析感染累及不同部位时,选择不同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11月~2019年2月共计20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70例病毒性脑(膜)炎、39例结核性脑膜炎、38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真菌性脑膜炎和30例对照组。在常规诊治操作中留取脑脊液或血液标本,进行DNA提取和文库构建。将质控合格的文库进行BGISEQ-500/50测序,经过生物信息分析后生成测序数据,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判读致病体。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形成最终诊断。计算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比较在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标准下,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1.在确诊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中,当Unique reads≥ 2时,高通量测序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0.651)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40.8%,89.3%和76.1%。当感染仅累及脑(脊)膜时,脑脊液组高通量测序阳性率(100%)高于血液组(60%),脑脊液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血液组,p<0.05。当感染累及脑实质时,脑组织NGS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脑脊液标本。2.在确诊和很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当种水平序列数≥1时,ROC曲线下面积(0.610)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25.6%,96.3%和82.6%。在金标准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NG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96.3%、33.3%和98.7%。将高通量测序与常规检测方法结合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为61.54%(24/39)。3.在金标准确诊的化脓性脑炎中,当Unique reads条数≥ 5时,ROC曲线下面积(0.892)最大,NGS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5.1%,阳性预测值为55.6%,阴性预测值为98.7%。4.当Uniquereads条数≥2时,NGS诊断隐球菌性脑炎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9.47%,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8.43%。结论:1.(1)建议将Uniquereads≥2作为NGS检测病毒感染的阳性标准;(2)推荐在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早期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3)当感染累及脑膜时,选择脑脊液进行NGS诊断价值优于血液。2.(1)当NGS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时,建议至少一条以上序列可匹配到种或属时,可作为阳性结果;(2)NGS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并可作为排他性诊断方法之一。3.(1)建议将Unique reads数≥5定义为NGS检测化脓性脑膜炎的阳性标准;(2)化脓性脑膜炎的NGS结果较为纷繁复杂,对病原菌和背景污染菌的鉴别是目前的难题。4.(1)NGS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低于常规检测方法;(2)NGS可鉴别隐球菌菌种,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管理;(3)建议早期联合墨汁染色、真菌培养、荚膜抗原检测及高通量测序多种方法,以期早期、精准诊断,为抗感染治疗方案及疗程的选择提供依据。5.(1)尽管NGS对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一般,但在目前临床诊断的困境中,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检测手段。(2)NGS对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较好;(3)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各方面证据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综合判定病原体。
程艺云[10](2019)在《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并诊断明确的53例HIV阴性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临床表现、早期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结果、诊治经过等。根据有无诱发因素将患者分为易感组和非易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抗隐球菌治疗,停药后随访3个月,使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治疗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结果:53例患者中,男性36例(67.9%),女性17例(32.1%),年龄范围12-81岁。除了8例(15.1%)无明确既往史以外,其余患者均合并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风湿免疫相关疾病、糖尿病、乙肝病毒携带等,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有8例(15.1%)。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84.9%)、呕吐(41.5%)、发热(32.1%)、意识障碍(22.6%)、脑膜刺激征阳性(64.2%)。首次腰穿的颅内压高于180mmH2O的患者占77.4%;脑脊液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多的为611×106/L,最少的为24×106/L;蛋白含量升高的占98.1%;脑脊液糖与血糖的比值降低的占77.4%;首次腰穿墨汁染色阳性概率是50.9%,隐球菌抗原阳性的概率是88%。73.6%的患者入院一周内的头颅影像学检查有阳性表现,11例(20.8%)表现为脑积水或脑室扩大,12例(22.6%)出现脑实质受累,15例(28.3%)出现脑膜强化。非易感组患者(22例,41.5%)较易感组患者(31例,58.5%)的发病时间(p=0.001)和发病到确诊的时间(p=0.002)均明显延长,且早期影像学表现更容易出现脑膜强化(p=0.020)。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5,n=36)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3,n=17)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前是否发热、有无脑积水或脑室扩大、首次腰穿脑脊液单核细胞百分比、脑脊液糖、乳酸、乳酸脱氢酶、氯化物、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入院到确诊的时间、有无培养证实的院感、发病到确诊的时间是影响预后的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前是否发热(OR=48.6,95%CI:2.8,838.6)、首次腰穿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水平(OR=1.094,95%CI:1.0,1.2)是HIV阴性隐脑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HIV阴性隐脑多见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以头痛、呕吐、发热、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疾病初期症状常不典型,非易感组患者较易感组患者的发病时间和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均明显延长,且早期影像学表现更容易出现脑膜强化。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查可以显着提高隐脑的诊断效率。入院前是否发热、首次腰穿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水平是HIV阴性隐脑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3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3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2 入选标准 |
2.1.3 伦理支持与知情同意 |
2.2 研究方法 |
2.2.1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
2.2.2 脑脊液mNGS的病原体检出结果的记录 |
2.2.3 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 |
2.2.4 脑脊液 mNGS 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敏感度 |
2.2.5 分析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的差异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分析 |
3.2 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脑脊液mNGS的病原体检出结果 |
3.3 脑脊液mNGS的背景菌检出结果 |
3.4 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测结果与临床验证 |
3.5 脑脊液 mNGS 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及其差异 |
第四章 讨论 |
4.1 传统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 |
4.2 mNGS 与传统病原体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及其差异 |
4.3 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 |
4.4 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中的应用 |
4.4.1 脑脊液mNGS检出病原体谱和阳性检出率 |
4.4.2 脑脊液mNGS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
4.4.3 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比较 |
2.2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
2.3 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比较 |
3 讨论 |
(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实验室检查 |
1.2.2 临床资料 |
1.2.3 治疗 |
1.2.4 疗效评估标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检查 |
2.3.1 血常规、生化检查 |
2.3.2 脑脊液检查 |
2.4 药敏试验 |
2.5 影像学检查 |
2.6 临床治疗方案 |
2.7 临床转归 |
2.8 脑脊液蛋白的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4)应用重组酶聚合酶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分析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试剂与仪器 |
1.1.4 检测方法 |
1.2 结果 |
1.2.1 菌株鉴定结果 |
1.2.2 临床资料回顾 |
1.2.3 患者临床表现 |
1.2.4 器官移植患者隐球菌检出情况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RPA法检测新型隐球菌的初步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新型隐球菌菌株、阴性质控菌株和临床标本的DNA提取结果 |
2.2.2 新型隐球菌的凝胶法RPA检测结果 |
2.2.3 新型隐球菌的RPA对比实时荧光PCR |
2.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最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6)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隐球菌脑膜炎神经系统损害的少见表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及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念珠菌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2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2 结 果 |
2.1 2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构成比(见表1)。 |
2.2 既往史分析 |
2.3 脑脊液检测 |
2.4 影像学检查 |
3 讨 论 |
(9)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3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张梦瑶. 河北大学, 2021(09)
- [2]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的诊断意义[J]. 曹蕴,李伟,刘传苗. 当代医学, 2021(13)
- [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临床分析[J]. 钟少华,施理,林锋,陈所贤,高慧,张秀春,许小珍,吴彪. 中国热带医学, 2020(08)
- [4]应用重组酶聚合酶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 李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D]. 庞金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董亮.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D]. 王俊霖.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2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J]. 苏育琳,蓝远强.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6)
- [9]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D]. 邢小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 程艺云.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