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关心不提要求的职工(论文文献综述)
老藤[1](2021)在《铜行里》文中提出《铜行里》,是一幅描绘百年沈阳社会文化大变迁的风俗画;《铜行里》,是一部为沈阳大国工匠精神溯源追踪的铜匠史;《铜行里》,是一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的浮雕墙。楔子如今许多人不知沈阳城曾经有一处铜心,金银铜铁锡的铜,若在街上问行人,十人有十人会摇头,这让富发诚铜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石国卿十分不悦,才多少年哪,一座城市就如此健忘。据说当年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店铺均集中于内城中心,形成了一条铜行胡同,又将分散市井的铁匠铺置于城垣四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所谓的"铜心""铁胆"。这么大的事能轻易忘记吗?
李震[2](2019)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动荡加剧,组织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越来越呈现出迪伊·哈克所揭示的“混序”的特征,即世界具有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预测性,促使组织的兴衰更替在加速。即使处于领先地位的组织,如果不能有效整合组织内外资源并进行持续的革新,也有可能失去领先优势,甚至走向衰落和消亡。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曾列出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十大根本威胁,除了核战争和全球性流行疾病,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质量排在第三位。可见,组织管理不善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应对愈加复杂的环境,需要更加注重组织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需要系统地提高组织整合内外部资源和支持力量的质量。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组织的运行、制度的建构、技术的创新,还是人才的吸引和潜能激发,领导力都是最活跃的因素,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剂作用。“个体—领导者”的领导力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中心范式。在领导科学的理论谱系中,无论是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情境理论、变革理论都是围绕着领导者作用的有效发挥而展开研究与实践的。但是,愈加复杂的环境、爆炸式增长的知识、飞跃发展的技术以及愈加强大的组织成员等严峻的挑战,使越来越多地组织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过去的以个体为核心的领导力发展是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形成和增强以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力,从而形成一种应对复杂挑战的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方法。理论界对组织的假设,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从机械论向有机论转变,即从强调规则、程序与分体到重视弹性、融合与整体。领导科学的研究需要适应时代要求,逐步实现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转换,由强调个人领导力到关注组织领导力,从而实现不断把研究重点从个体(特质、能力、素质)转移到团队(行为、关系、情景)再到组织(体制、机制、文化)的范式转变。这是一个组织随着实践需要,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求变、破茧成蝶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世界公认。可以说,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困难,取得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高素质的队伍和执行的文化等组织因素。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既是对过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保障,提高组织领导力就成为提高党的领导力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的组织性和领导力。组织领导力,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关键要素,同时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实践意义。党的组织领导力的研究,通过研究领导力在组织目标确立、组织体系完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纪律执行、组织学习发展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总结其规律,有助于丰富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更好地指导组织建设实践,有助于促进组织和领导者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本文将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制度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遵照“作用方式—存在问题—提升途径”的内在逻辑开展研究。在史实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把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涵盖“势”“道”“术”的逻辑清晰、体系完整和重点突出的研究框架。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在背景分析、文献综述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的概念阐释、评价标准、理论基础进行归纳。第二、三、四、五、六章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研究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的构成因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解析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在对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的五大要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的“五力互动”模型,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七章结语,对本文的论点进行强调,同时对组织领导力未来发展的的精神内核——组织特质进行展望。
梁鸿[3](2017)在《梁光正的光荣梦想》文中提出楔子我就像一个侦探,身边堆满信件、日记、纸片和乱七八糟的物件,我一封封一本本一片片研究,拼接出时间、情节、故事和秘密。我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看到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他们的伤心和对彼此的怨恨,看到他们埋藏很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爱。我存有冬雪给她喜欢的那个男孩子的信,她写他们约会完,她骑着自行车回家,觉得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风是轻的空气是香的,一切都轻飘飘的没有重量,她想顺着路一直骑下
杜文娟[4](2017)在《红雪莲》文中提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高丽茹[5](2015)在《福利治理视角下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提供 ——基于南京市FH街道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变迁、儿童福利制度从补缺型向制度型转变,困境儿童数量激增至数百万,困境儿童福利问题日益凸显,在新的社会治理背景下对困境儿童的福利提供和需要满足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城市困境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福利治理的分析视角,力图通过对困境儿童的需要、困境儿童的多元福利提供及二者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探讨多元福利提供不能满足困境儿童福利需要的产生原因。本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不仅从福利治理的视角探寻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制度困境的产生原因,丰富了福利治理理论的应用,而且对城市困境儿童实际福利需要的分析和对不同福利提供主体之间责任关系的探讨,有利于丰富、深化需要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另一方面,从政策和实务的层面来看,对城市困境儿童福利提供与需要满足状况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本研究采用福利治理的分析视角,首先以困境儿童福利需要的分析为起点,然后对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四大福利提供主体的的福利提供状况进行论述,将二者进行对照,揭示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和需要满足之间的差距,即困境儿童福利提供的困境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依据福利治理关注的议题,围绕困境儿童福利政策与福利项目的制定、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制度、困境儿童福利的核心形式与内容,探讨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困境形成的原因。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在南京市FH街道所辖的三个中低收入社区展开实证调研,运用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文献档案法收集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发现:首先,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需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基本生活照顾需要主要包括恰当的饮食照顾、基本生活常识的传授、相对稳定的庇护之所等;健康需要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疾病的治疗、专业的康复服务等;教育需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安全需要则指在家庭和学校中免受来自父母等家庭成员、同学和老师的忽视、歧视、虐待和暴力等的伤害。其次,对比分析困境儿童的福利需要和现行福利提供状况,发现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政府为困境儿童提供的基本生活照顾、健康、教育和安全的福利提供与困境儿童需要满足之间存在差距,即困境儿童福利提供面临“供需失衡”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是福利覆盖对象有限,导致大量困境儿童的基本福利需要尚未得到保障;二是已有福利提供项目不均衡,如重资金福利、轻福利服务,导致部分困境儿童所接受的福利项目和服务与其福利需要不相匹配;三是已有福利提供水平有限,较低水平的福利提供不能满足困境儿童的需要。再次,关于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困境的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困境儿童福利政策、福利项目的制定来看,目前我国困境儿童福利的性质仍更多地带有慈善的人道主义关怀色彩,而不是作为公民社会权利的福利权,导致现行困境儿童福利制度的目标定位是以国家为本、资源取向,而不是以困境儿童为本、需要取向,以选择性福利和补缺性福利为主。第二,从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制度来看,在福利递送维度,不仅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四大福利提供主体分别在困境儿童福利递送中存在局限或面临挑战,而且多个福利主体在协作为困境儿童递送福利的实践中尚没有形成高效、整合的福利递送网络,影响了福利合力的生成,导致福利的递送效率较低、福利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差;在福利规制维度,作为主要规制主体的政府规制能力不足,规制执行状况较差,同时缺少行业自治协会等的专业性、行业性规制,限制了福利规制效能的发挥。第三,从困境儿童福利的核心形式与内容的分析来看,政府没有切实履行提供资金的福利责任,极大限制了筹集的福利资金总量,导致当前困境儿童的资金福利和服务福利提供存在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的问题,尤其是服务福利发展相对滞后,偏重补缺性服务,支持家庭的福利服务相对不足,服务福利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为了解决困境儿童福利提供的困境,本研究认为,应不断完善多元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制度,加快构建需要导向的组合式普惠型困境儿童福利制度。
杜卫东,周新京[6](2014)在《江河水(下)》文中提出第三部:抗命第16章久别重逢非少年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猝然之间,丁薇薇站在了江河面前。这天早晨一上班,江河叫来总会计师章江,让他和沈奕巍联系,尽快拨款改造贮木场水塔。章江笑问,局里的账面上刚有点钱,在手心里还没捂热呢,就要划走?江河学着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瓦西里的口吻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很尊重章江,这位年过五旬的总会计师办事有板有眼,为人又厚道正派,像邻家大哥,和他谈话,内心每每很放松。章江站起身:"好,我马上去办。你呀,好人呐!"
田建宏[7](2014)在《小律师办案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我是个律师。工作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把自己办理过的案件记录下来。随着"律龄"的增长,我对这种记录兴趣越来越大。我为好人伸张正义,也为坏人辩护开脱,每个案件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有人说法庭是个舞台,每天上演着人间的悲喜剧,只是角色固定,演员也就是那几个人:法官、律师、原告、被告,而故事也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我常常在工作之余,翻阅我的《记录簿》,那时我的感觉是:生活比虚构离奇。比如,我在电脑上敲下这几行文字之前,
高秀洲[8](2014)在《吉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有一个吉祥的故事发生在许慎故里,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辞典,在这部字典里,吉祥是幸运的意思。那么,吉祥幸运吗?请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吧。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深夜,灰色的月光下,不幸运的吉祥正急行八里山路,向大山间的火车站小跑。汗水、泪水和身上的冰交织在一起,跌倒多少次又爬起来,三里上坡、三里下坡,又跳跃着沿冰河沟裸露的搭石。呼啸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手、脚冻木了。谢天谢地,狼群没来光顾,狼也怕冻死啊。说吉祥不幸运,理由有三:兵工厂没生产任务,找米下锅,铁饭碗从此被砸烂。这位当年的知青又光荣下岗,还是一个穷工人;漂亮的老婆冬云和他提出离婚;最不幸运的还是怀里的电报,父病危,速回。
王元成[9](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梁丽辉[10](2012)在《新旧更迭中的巨变:建国初期天津工人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初期的革命活动也曾以开展工人运动为主,但大革命失败以后,迫于国内形势,不得不转战农村二十多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依靠工人发展生产成为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依靠工人?刘少奇提出三个办法:“尽可能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勿使之过低”,“深入广泛地教育工人”,“组织工人”。建国以后,以此方针为指导,共产党开始对工人、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本文以天津工人为中心,利用档案资料,从社会史研究视角来探讨建国初期共产党是如何组织教育工人,使工人的生产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人又是如何参与这一过程,影响自身变迁的。换言之,本文从工人与共产党互动的角度,探讨工人变迁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对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影响,再现工人变迁过程的复杂性与真实性,以及共产党改造社会的艰难与曲折,进而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与伟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工人的变迁过程。一、工人的政治生活。工人的政治生活是新中国新工人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是共产党教育工人、组织工人的重要举措与成果。通过政治学习、政治运动的开展,工人旧的个人关系网被割裂,新的人际关系、阶级意识形成。通过加入工会、入团入党,工人被组织起来,开始向新政权、共产党靠拢。这就为工人的生产劳动打下了基础。二、工人的生产劳动。工厂通过民主改革,废除了旧的管理制度,工人开始参与工厂管理,这是工人当家作主的一个主要体现,也是工人劳动观念改变、劳动竞赛开展的前提。工人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时间的调整、劳动保护的加强以及劳动纪律的巩固也为劳动竞赛做铺垫。劳动竞赛的开展是本章的中心。这是新中国新工人的又一显着特征,是工人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引导工人的主要体现。通过竞赛,工人传统的劳动观念改变,“劳动光荣”成为主流观念。三、工人的物质保障。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是共产党依靠工人发展生产的途径之一。工资收入是工人收入的主要来源,两次大规模的工资改革与调整,废除了旧的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初步贯彻了“按劳取酬”原则,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福利政策、劳动保险的实施,又间接增加了工人收入,为工人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四、工人的文体活动。通过识字运动,工人分享受教育的权利,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的文艺方针使得具有政治色彩的文艺活动成为工人文艺的主流,但传统观念和工人的行动选择又影响着文艺内容与形式的调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工人体育开展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也具有促进生产发展的政治取向。广播体操的开展是全民健身的前奏,工人的接受却经历了一个并不顺畅的过程。五、工人的婚姻家庭。《婚姻法》和《宪法》的颁布实施,为工人婚姻家庭变迁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贯彻婚姻法运动,基本废除了强迫包办、男尊女卑的旧婚姻制度,工人中普遍确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新型婚姻家庭观念。总而言之,天津工人通过共产党的组织教育,聚拢在共产党的周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生产,使共产党依靠工人发展生产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工人也经历了新旧更迭中的巨变,成为新中国的新工人。
二、多关心不提要求的职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关心不提要求的职工(论文提纲范文)
(1)铜行里(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第一章软铜册 |
第二章葑菲 |
第三章软绣 |
第四章九佬 |
第五章门外徒 |
第六章十八匠 |
第七章街坊(上) |
第八章街坊(下) |
第九章号嘴 |
第十章老雪 |
第十一章令狐平 |
第十二章韩干部 |
第十三章下西南 |
第十四章七七级 |
第十五章泥稿 |
第十六章陶金 |
第十七章活墙 |
尾声 |
(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理论依据 |
一、组织理论 |
二、领导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组织建设理论 |
四、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 |
第六节 发展历程 |
一、历史分期及特征 |
二、经验综述:组织、环境与人的紧密互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引领力 |
第一节 组织引领力的作用方式 |
一、使命:组织目标的确立 |
二、愿景:组织目标的认同 |
三、信仰:组织目标的坚守 |
第二节 注重环境分析,确立正确组织目标 |
一、领导环境及其作用 |
二、环境分析方法 |
三、环境因应逻辑 |
第三节 以组织目标为引领,提高思想工作成效 |
一、重视思想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 |
二、组织要善于建构价值和意义 |
三、要注意采取说服的方法 |
第四节 以组织目标为检验,坚定信仰 |
一、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在与群众互动中坚定信仰 |
二、明晰路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坚定信仰 |
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理论创新中坚定信仰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执行力 |
第一节 组织执行力的作用方式 |
一、组织结构的确立与调适 |
二、组织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
三、组织成员的选拔与培养 |
第二节 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发挥基层组织功能 |
一、组织设置依据 |
二、创新组织设置形式 |
三、将支部打造为基本执行单元 |
第三节 依托组织体系,打造创造性执行机制 |
一、调研机制:了解真实情况 |
二、试点机制:积累初步经验 |
三、决策机制:达成行动共识 |
四、用人机制:确定执行人选 |
五、行动机制:目标衡量一切 |
六、督查机制:总结经验教训 |
第四节 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领导团队整体合力 |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 |
二、发挥领导团队整体合力 |
第五节 建设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干部队伍 |
一、明确角色定位 |
二、提高授权水平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凝聚力 |
第一节 组织凝聚力的作用方式 |
一、仪式感召 |
二、榜样示范 |
三、宣传引导 |
四、理论创造 |
第二节 冷静应对挑战,打造开放信任负责的组织文化 |
一、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二、建设开放信任负责的组织文化 |
第三节 建立正向激励体系,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
一、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因素分析 |
二、营造宽松容错的组织氛围 |
三、倡导“三个留人”的组织措施 |
四、领导者要善于自我激励 |
第四节 注重环境塑造,建设良好政治生态 |
一、塑造组织环境 |
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约束力 |
第一节 组织约束力的作用方式 |
一、明晰纪律要求 |
二、加强纪律教育 |
三、严格纪律执行 |
四、培养遵纪自觉 |
第二节 以政治纪律为统领,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
第三节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培养组织规矩意识 |
一、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 |
二、培养组织规矩意识 |
第四节 加强历史传统教育,传承优良组织作风 |
一、明晰历史定位 |
二、学习工作方法 |
三、增强精神动力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学习力 |
第一节 组织学习力的作用方式 |
一、问题意识 |
二、反思能力 |
三、纠错方法 |
四、制度建设 |
第二节 坚持问题导向,严肃组织生活 |
第三节 坚持整体提升,改进整党整风 |
一、整党整风及其作用 |
二、整党整风的历程 |
三、提升整体效果 |
第四节 突出政治教育,加强干部培训 |
一、加强宏观管理 |
二、突出政治教育 |
三、推动方式创新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组织领导力的作用基础:五大要素 |
第二节 组织领导力的作用模式:五力互动 |
第三节 组织领导力的精神内核:组织特质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三:访谈信息汇总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5)福利治理视角下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提供 ——基于南京市FH街道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经济社会体制变迁 |
二、儿童福利制度转型 |
三、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福利视角下的理论 |
一、从社会治理到福利治理 |
二、从需要到社会需要 |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二节 儿童与中国儿童福利制度 |
一、多维度的儿童福利概念解读 |
二、多阶段的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演进 |
三、发展与危机并存的当前中国儿童福利制度 |
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福利制度 |
一、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 |
二、美国的儿童福利制度 |
三、瑞典的儿童福利制度 |
第四节 困境儿童的需要与福利提供研究 |
一、困境儿童 |
二、困境儿童福利需要的探寻 |
三、困境儿童的福利提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式:定性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方法和过程 |
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
四、研究伦理和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需现状:困境儿童的福利需要与福利提供 |
第一节 基于多重困境的困境儿童的福利需要 |
一、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 |
二、健康需要 |
三、教育需要 |
四、安全需要 |
第二节 基于短缺资源的困境儿童多元福利提供 |
一、基本生活照顾的福利提供 |
二、健康福利的提供 |
三、教育福利的提供 |
四、安全福利的提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需失衡:困境儿童福利提供的困境 |
第一节 困境儿童福利需要满足的维度 |
一、福利需要的内容维度 |
二、满足福利需要的方式维度 |
三、满足福利需要的水平维度 |
第二节 多元福利提供和困境儿童需要满足的差距 |
一、基本生活照顾需要维度的供需差距 |
二、健康需要维度的供需差距 |
三、教育需要维度的供需差距 |
四、安全需要维度的供需差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价值与实践:困境儿童福利政策与福利项目的制定 |
第一节 困境儿童福利政策与福利项目的价值理念 |
一、福利分配的基础 |
二、福利的性质:恩赐还是权利 |
第二节 困境儿童福利政策与福利项目制定实践 |
一、资金型福利政策与福利项目制定实践 |
二、服务型福利政策与福利项目制定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递送与规制: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制度 |
第一节 困境儿童福利的递送 |
一、脆弱家庭的福利递送 |
二、行政化社区的福利递送 |
三、嵌入社区的社会组织的福利递送 |
四、多层级政府的福利递送 |
五、多主体协作递送福利 |
第二节 困境儿童福利的规制 |
一、科层制体系下政府的福利规制 |
二、非政府福利提供主体的福利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资金与服务:困境儿童福利的核心形式与内容 |
第一节 困境儿童的资金福利 |
一、资金福利的内容 |
二、福利的资金来源 |
三、资金筹集原则 |
第二节 困境儿童的服务福利 |
一、服务福利的内容与特点 |
二、服务福利的资金来源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一、困境儿童的多重福利需要 |
二、供需失衡:困境儿童福利提供的制度困境 |
三、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困境的形成原因 |
第二节 相关讨论 |
一、困境儿童福利的制度取向:需要为本、兼顾资源 |
二、福利治理的目标: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制度的重构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多元困境儿童福利提供制度 |
二、构建组合式普惠型困境儿童福利制度 |
第四节 未来研究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2 深度访谈的困境儿童基本情况 |
附录3 困境儿童家长基本情况 |
附录4 其他间接访谈对象(不含家长)基本情况 |
附录5 困境儿童福利提供主体(不含家庭)深度访谈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吉祥(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9)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
1. 研究目的 |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
3. 研究思路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篇章结构 |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
一、制度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
二、道德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
三、自我期望 |
四、角色领悟 |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
4. 后续材料工作 |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
1. 省委会议讨论 |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
2. 投票选举 |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
1. 会议通知 |
2. 赴京报到 |
3. 建团会议 |
4. 预备会议 |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
1. 会议议程 |
2. 会议日程安排 |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
六、会议简报交流 |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
2. 简报的特点 |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
1. 大会表决办法 |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代表视察 |
1. 会前集中视察 |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
二、执法检查 |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三、专题调研 |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五、列席有关会议 |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六、联系人民群众 |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
一、专题培训 |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
1. 履职经验交流 |
2、履职专题研讨 |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
结论与讨论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新旧更迭中的巨变:建国初期天津工人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工人的政治生活 |
第一节 工人的政治学习 |
2.1.1 工人的政治启蒙学习 |
2.1.2 工人的系统政治学习 |
2.1.3 工人政治学习的成效 |
第二节 工人的政治运动——以抗美援朝为例 |
2.2.1 工人对抗美援朝的态度 |
2.2.2 共产党对工人的宣传动员 |
2.2.3 工人对抗美援朝态度的转变 |
第三节 工人的工会组织 |
2.3.1 解放前天津工会组织概况 |
2.3.2 解放后工会职能的转变 |
2.3.3 入会与退会:工人应对工会转型 |
第四节 工人的党团组织 |
2.4.1 解放前天津共产党组织发展概况 |
2.4.2 解放后天津工厂中党组织的公开 |
2.4.3 工人党团组织的发展 |
第三章 工人的生产劳动 |
第一节 工厂的民主改革与管理 |
3.1.1 工厂的民主改革 |
3.1.2 工人参与工厂管理 |
第二节 工人的日常生产劳动 |
3.2.1 劳动条件的改善 |
3.2.2 劳动时间的调整 |
3.2.3 劳动保护的加强 |
3.2.4 劳动纪律的巩固 |
第三节 近乎常态的非常态生产——劳动竞赛 |
3.3.1 工人系列劳动竞赛的开展 |
3.3.2 工人对劳动竞赛的看法及其转变 |
3.3.3 工人劳动竞赛的成效与问题 |
第四章 工人的物质保障 |
第一节 工人的工资 |
4.1.1 工人历次工资改革与调整 |
4.1.2 工资改革与调整过程中工人的思想及行动 |
4.1.3 工资改革与调整的成效与问题 |
第二节 工人的福利待遇 |
4.2.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福利概况 |
4.2.2 建国后有关工人的福利政策 |
4.2.3 工人的集体福利设施及困难补助 |
第三节 工人的劳动保险 |
4.3.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劳动保险概况 |
4.3.2 解放后工人的劳动保险待遇 |
4.3.3 工人劳动保险待遇的申请与支付 |
4.3.4 工人劳动保险的成效与问题 |
小结 |
第五章 工人的文体活动 |
第一节 工人的文化学习 |
5.1.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文化状况 |
5.1.2 工人识字运动的初步开展 |
5.1.3 “速成识字法”在工人中的推行、偏差及纠正 |
5.1.4 工人识字运动的成效与问题 |
第二节 工人的文艺运动 |
5.2.1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文艺活动 |
5.2.2 共产党“新文艺”——“农民文艺”入津与下厂 |
5.2.3 工人文艺运动的开展 |
5.2.4 文艺运动中工人的行动选择与党的政策调适 |
第三节 工人的体育运动 |
5.3.1 工人体育运动的开展 |
5.3.2 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工人与共产党的互动 |
5.3.3 工人体育运动的成效及问题 |
小结 |
第六章 工人的婚姻家庭 |
第一节 解放前天津工人的婚姻家庭 |
6.1.1 婚姻状况 |
6.1.2 家庭关系 |
第二节 工人践行婚姻法 |
6.2.1 婚姻法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 |
6.2.2 自由的困惑与不自由的抗争:婚姻法颁布后工人的行动选择 |
6.2.3 角色纠结:婚姻法颁行不畅的原因分析 |
6.2.4 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
第三节 工人新式婚姻家庭的确立 |
6.3.1 新式婚姻 |
6.3.2 新式家庭 |
6.3.3 新女工 |
第四节 工人婚姻家庭之变革任重而道远 |
6.4.1 封建主义婚姻家庭观念仍然存在 |
6.4.2 资产阶级恋爱观正在滋长 |
6.4.3 工人婚姻家庭变革不彻底之原因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多关心不提要求的职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铜行里[J]. 老藤. 芒种, 2021(06)
- [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研究[D]. 李震.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梁光正的光荣梦想[J]. 梁鸿. 当代, 2017(05)
- [4]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5]福利治理视角下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提供 ——基于南京市FH街道的个案研究[D]. 高丽茹. 南京大学, 2015(08)
- [6]江河水(下)[J]. 杜卫东,周新京. 中国作家, 2014(15)
- [7]小律师办案记[J]. 田建宏.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2)
- [8]吉祥[J]. 高秀洲. 参花(上), 2014(02)
- [9]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10]新旧更迭中的巨变:建国初期天津工人研究(1949-1956)[D]. 梁丽辉. 南开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