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委发[1999]29号文件摘要

长沙市委发[1999]29号文件摘要

一、中共长沙市委[1999]29号文件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洪贤泰[1](2020)在《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延伸和升级的过程,是农村资源要素跨界流动、交叉发展、集约配置的结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快速实现区域农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近年来,湖南省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及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总结,本文应用德尔菲法、实证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多种方法对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模式、路径、融合度、困境等展开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地理环境”、“产业基础”、“新型经营主体”、“融合新业态”、“产业集群”、“融合投入”、“融合效益”等各方面积极作用下,为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从农村产业链与价值链构建、农业多功能拓展角度,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生产要素带动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农村电商促进型”、“特色小镇助推型”等;(3)运用赫芬达尔指数(HHI)、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0-2017年湖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评价,发现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不均衡、效率较低、新兴产业融合关联度弱等问题;(4)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诸多困境:省内农村产业融合的层次、水平、程度较低;农村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人才相对缺乏,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社会化服务效率较低。基于湖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影响产业发展的各个指标的资源要素、要素所需的机制与保障条件,本文从“融合发展质量与效率”、“资源要素流动效率”、“人才培养与聚集”、“利益联结机制”、“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陈汨[2](2020)在《旅游高质量发展与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研究 ——以T古镇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旅游景区作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向高质量发展既是景区提质增效的经营管理要求,也是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因此,旅游景区如何更好、更快、更稳的向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的研究新课题。景区高质量发展是多维呈现,其建设和维护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更好的实现景区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着手,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剖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对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经过研究发现,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互为关联、互相影响:一方面,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化管理、高素养从业人员以及忠诚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对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文化引领、机制驱动与制度保障的作用。同时,本文还提出高质量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搭建需要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管理架构、管理机制、人才输送的角度考虑,而体系的构建也将驱动提高景区的治理能力、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并满足游客体验价值,在论证的过程中创新了景区高质量发展的“三段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框架。本文选取X集团向文旅战略转型中的首个文旅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诊断了T古镇项目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四大问题,剖析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并从企业文化、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四个维度提出了优化对策,尝试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角度为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当前,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是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尝试为促进景区高质量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

杜俊奇[3](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黄浩[4](2019)在《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论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使我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的创造性实践,本文以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工作为切入点,从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三部分展开论述,分析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伟大命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分别是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的具体安排以及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任务。论述了湘潭县的推进工作是在党中央、湖南省的安排部署以及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形下展开的。第三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湘潭县分别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展开的推进工作的,提高了党员素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第四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及经验。湘潭县推进工作是在贯彻上级政策又充分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况下展开的,推进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孙金益[5](2019)在《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沙高新区也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一大批重点项目、重大政策纷纷落户湖南长沙,特别是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湖南省作为国家战略构想的内陆核心经济腹地,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必将继续承担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而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就在于对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本文以企业型政府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产业聚集理论、有限政府理论为其理论指导,结合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现实背景,对照“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机构、科学配置权力、理顺运行机制等要求,发现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职能定位未能注重宏观调控目标,机构设置无法满足开放型经济的打造,管理权限无法实现激发市场活力的目的,行政运行机制无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要求相协调等问题。经过分析,发现产生这些现实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新区管委会缺乏对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认识、高新区管委会改革创新动力不足、权力重新分配方面存在利益保护问题,以及高新区管理体制法律地位不明确等。对比总结国内其他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经验,笔者认为,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四个大的基本路径: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宏观调控的手段,培育社会组织,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要优化组织机构,明确高新区的法定地位,进行大部制改革,推行合署办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三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理顺各级部门间管理权责,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努力实现社会自治;四是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监督保障体系,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建设“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优化人才引入、干部考核机制,提高政府内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供给水平。通过以上研究,笔者希望对长沙高新区在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所帮助,进而为我国其他高新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持续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提供示范性作用。

晁晓峰[6](2018)在《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纪录片家族中意识形态性最强、与政治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文献纪录片具有弘扬主旋律、进行国族建构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修辞是语言发出者利用语言的选用和调整,以产生说服或认同效果为目标。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是创作者通过选择题材内容、采用一定的创作策略、风格,组合使用影像视听语言,创作出文献纪录片文本,目的是使观众认同作品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主导风格是格里尔逊式和形象化政论。在中国文献纪录片多个发展阶段中,这两种风格以强烈的观点倾向性和兼容性较强的修辞策略,成为构建国家民族、塑造集体记忆、反映当代意识形态的有力形态。根据政治经济、媒体政策、文艺思潮等外部因素进行权力支点选择是进行政治修辞的必要前提和措施。本文将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是意识形态的人文化呈现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者用“纪录”突破“汇编”美学,主要选用文化作为支点,利用纪录山川河岳进行国家民族精神的建构。1993-2002年受到纪实观念影响,以伟人题材作品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文献纪录片利用平视的视角和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进行主旋律的弘扬。2003-2010年的创作思潮受到新纪录电影的影响,在重大历史题材和人文历史题材作品中充分利用情景再现等新虚构纪录手段,对历史进行当代的编织,完成符合当下意识形态的诠释。在政策的主导下,2010年开始,纪录片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时代主题的反映中,非逻辑的论证这一政治修辞手段被广泛运用到“中国梦”、“反腐”等现实题材作品中,完成了当下国家主题展现的政治修辞。在纪录、诠释和论证三种政治修辞手段的选择中,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使用特征。它们的组合使用形成了文献纪录片不同的形态风格。它们内在的关联互动生发了文献纪录片的艺术性质。

董雯霞[7](2018)在《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研究》文中提出“批林批孔”运动是1974年1月18日,经毛泽东批准,在“文化大革命”中开展的一次以批判林彪、孔丘为主题的政治运动。毛泽东将“批林”与“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倾向,而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的这个号召,提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对准了周恩来等人。本文从湘潭“批林批孔”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其宣传、发动、开展情况,以及运动的开展方式、批判内容、特点和影响等,力求探究该运动的实质,并从中获得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下达后,全国开始了“批林批孔”运动。中共湖南省委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湘潭地委、湘潭市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于1974年2月1日,召开“批林批孔”动员大会,“批林批孔”运动遂在湘潭开展开来。本文从两个方面来介绍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方式,一方面,湘潭“批林批孔”运动是以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召开“批林批孔”座谈会、编写揭发材料、广播讲课、抓先进典型为批判形式;另一方面,湘潭“批林批孔”运动以领导带头“学、揭、批”、工人组建骨干理论队伍并召开批判会、农民忆“三史”来开展忆苦“批林批孔”为批判方法。湘潭“批林批孔”运动以揭发批判林彪、卜占亚和杨大易、批判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做法以及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主要批判内容。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反复传达中央文件,层层训练骨干;缺乏群众基础;湘潭地区社会秩序较为混乱,派性之争严重;坚持联系实际批判。受“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1974年湘潭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经济严重滑坡,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纷起,文教事业也一度受损严重。“批林批孔”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严重错误的。它违背了中国的思想和社会实际,是注定要失败的。

许鲁江[8](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从成立之日起就对民族工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做好民族工作具有超凡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在中共湖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根据湖南省内少数民族的实际,全面谋划开展民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民族地区人民政权建立起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级民族工作机构,管理民族事务。此后,湖南省内民族政治工作、民族经济工作以及民族文化工作等得以蓬勃开展。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湖南省民族工作受到了极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经过拨乱反正,使民族工作重新回到发展轨道上来。湖南省紧跟党的步伐,在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领域全面展开民族工作。三十多年来,湖南省基本完成了民族成分识别、认定工作,以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为中心,对湘西地区进行扶贫开发,深入开展民族法制建设,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的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既得成就面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湖南省民族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诸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仍然低下,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等等。湖南省必须不断总结民族工作经验,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地区特色进行扶贫和开发,充分认识民族工作“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特点,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陈智球[9](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快速恢复、发展、壮大,办出了成绩,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索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的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演进规律,总结以长沙为代表的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为推动长沙和类似于长沙的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第一部分根据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恢复整顿阶段(1978—1986)、规模发展阶段(1987—1996)、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7)、科学发展阶段(2008—2012年)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因和历史背景,描绘了各个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有重点地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长沙职业教育在学制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了不同地尝试,在教学教研上进行了有益地实践,在校企合作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订单培养”、“预备员工”等七种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政府统筹、整体规划、综合开发、资源共享、专业整合、分校建设”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成为全国各省市考察学习的热点。第三部分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的经验贡献、反思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了长沙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对长沙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新的阶段划分,以此为基础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即,积极扩大规模、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提升办学形象,并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分析了地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杨柯[10](2015)在《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公共问题呈现复杂化态势,迫使我国的公共政策模式由“封闭性”逐渐演进为“开放性”。同时,在我国公共政策模式演变的进程中,作为社会领域重要代表的社会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现实表明,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及结果。本文着重分析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会组织参与和公共政策制定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非对称权力结构下,精英决策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社会组织是如何参与到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的?其参与模式呈现出哪些基本形态?论文分别以民间社会组织和官办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作为研究案例,基于政策网络理论构建了一个结合宏观结构层面与微观行动层面的整体分析框架,并重点从参与者及角色、参与者间关系、参与资源和参与策略等微观行动层面,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的行动过程及其特征对比,从而归纳和抽象出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的模式,并探寻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行动逻辑,进而考察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对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影响。从宏观结构层面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背景构成反家暴政策网络存在的环境。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产生和生长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之中。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与参与式治理政策制定模式的构建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为社会组织政策参与创造了有利的生成空间;经济增长和财富相对集中背景下利益格局分化加剧,与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利益诉求多元化对社会组织的政策参与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并提供了发展的条件;我国公民社会的初步孕育和发展成为社会组织政策参与不断壮大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文化开始朝向公民文化的方向发展,这一政治文化观的转变为社会组织政策参与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上述背景对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既有促动性影响,也有制约性影响。从微观行动层面看,政府、社会组织、大众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等多元参与者,为了实现行动目标展开互动,形成了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的政策网络。社会组织参与对包括公共议题的形成、议程设置、方案选择与规划在内的政策制定各阶段施加了影响。本文研究了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参与2002年陕西省反家暴决议的出台,与湖南省妇联参与2000年湖南省反家暴决议出台等典型案例,从政策网络的参与者及角色、参与者间关系、参与资源和参与策略等方面对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进行具体分析,构建反家暴政策制定中民间社会组织和官办社会组织参与模式,并揭示其差异对比。研究发现,依据我国现实情况,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反家暴政策参与的行动网络可划分为决策核心层、决策协调层与决策参与层;在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模式中,民间社会组织与政策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既有合作、妥协,也有适度的对抗。在政策参与过程中,民间社会组织凭借其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与关系资源等优势资源,有效运用了结盟联动、利益整合、议题包装、意识提升、社会动员等参与策略;在官办社会组织参与模式中,官办社会组织与政策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既有合作,也有妥协。在政策参与过程中,官办社会组织凭借其政治资源、组织资源、技术资源与经济资源等优势资源,有效运用了多重游说、议题包装、意识提升、社会动员等参与策略。民间社会组织与官方社会组织均成功实现了政策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在政策网络中其角色、与其他参与者间关系的不同,以及资源禀赋和行动策略的差异,决定了其后续政策参与效果的强弱。本文提出,中国本土情境下的反家暴政策网络结构除了具备西方政策网络中的“利益契合”之外,还存在明显的“情感契合”。即政策网络通过“交叠型公私关系”使得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丰富而多元。通过对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过程宏观结构和微观行动层面的详细考察,本文对民间社会组织和官办社会组织的参与模式分别进行理论归纳和特征总结。本文提出民间社会组织政策参与的“服务支持型参与模式”,其特征分别为综合性、联动性、敏锐性与复合性;官办社会组织政策参与的“协同共治型参与模式”,其特征分别为协同性、便捷性、广泛性与权威性。继而,本文归纳出社会组织在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的内在行动逻辑:当地政府的认知与理念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能力是影响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制定的核心变量,专家学者、大众媒体和国际机构是外围变量。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具体分为民间社会组织的“可见—联盟—支持”机制与官办社会组织的“引导—咨询—论证”机制。基于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政府对社会组织开放与回应的态度是影响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绩效实现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组织具备基于本土情境可实践的专业化能力是影响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绩效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构建基于优势资源互补的合作共治关系是影响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绩效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除了具备西方政策网络理论中的“利益契合”之外,还通过“交叠型公私关系”存在明显的“情感契合”;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制定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形式。总体来看,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趋势在于:政府在社会参与的压力下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广泛地吸纳社会组织政策参与;社会组织增进自身政策参与效能建设,积极寻求与政府的合作,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有序地参与政策过程是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政策过程总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在政府开放与广泛地吸纳社会组织政策参与,与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增进的合力推动之下,未来中国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将得到切实提高。

二、中共长沙市委[1999]29号文件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共长沙市委[1999]29号文件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边界、分工
        2.1.2 产业集群
        2.1.3 现代农业
        2.1.4 农业产业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产业关联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多功能农业理论
        2.2.5 产业融合理论
3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3.1 产业融合地理环境优越
    3.2 一二三产业稳步推进
    3.3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崛起
    3.4 农村新业态、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3.5 产业融合投入不断增加
    3.6 产业融合效益不断提升
4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
    4.1 融合发展模式
        4.1.1 生产要素带动型
        4.1.2 产业链延伸型
        4.1.3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
        4.1.4 农村电商促进型
        4.1.5 特色小镇助推型
    4.2 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4.2.1 桃江县竹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
        4.2.2 浏阳市“全域美丽乡村”功能拓展融合发展
5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评价
    5.1 模型构建
        5.1.1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5.1.2 灰色关联度
    5.2 数据来源
    5.3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评价
        5.3.1 第一产业行业融合度评价
        5.3.2 第一、二产业融合度评价
        5.3.3 第一、三产业融合度评价
        5.3.4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分析
    5.4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关联指标分析
6 湖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困境
    6.1 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
    6.2 资源要素流动不畅
    6.3 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6.4 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
    6.5 农村社会化服务效率低
7 湖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7.1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质量与效率
    7.2 提高农村资源要素流动效率
    7.3 培养、集聚乡村创新人才
    7.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7.5 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旅游高质量发展与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研究 ——以T古镇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本文创新点
        1.3.1 选题创新
        1.3.2 理念创新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状况
        1.4.2 国外研究状况
    1.5 理论研究基础
        1.5.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5.2 双因素理论
        1.5.3 系统论
        1.5.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二章 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联性
    2.1 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1.1 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1.2 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2.2 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表现
        2.2.1 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2.2 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养旅游从业人员
        2.2.3 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忠诚的敬业精神
    2.3 人力资源管理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3.1 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引领
        2.3.2 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驱动
        2.3.3 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现
    3.1 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3.1.1 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3.1.2 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特点
        3.1.3 高质量景区的发展趋势
    3.2 高质量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成
        3.2.1 契合景区战略发展方向的人力资源规划
        3.2.2 基于业务链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3.2.3 支撑体系运转的管理架构
        3.2.4 保障目标达成的管理机制
        3.2.5 高素养从业人员的输出体系
    3.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景区高质量发展地驱动
        3.3.1 提高景区的治理能力
        3.3.2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
        3.3.3 满足游客体验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古镇项目基本概况
    4.1 企业介绍
        4.1.1 X集团企业简介
        4.1.2 X集团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T古镇项目概况
        4.2.1 T古镇项目简介
        4.2.2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4.3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状调查
        4.3.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4.3.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4.4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4.4.1 激励效果不明显
        4.4.2 招聘需求满足率不高
        4.4.3 考核模式单一
        4.4.4 人力资源规划尚不明确
    4.5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管理层级界限制约了景区的独立发展空间
        4.5.2 景区战略规划缺失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4.5.3 品牌知名度与项目地域影响关键岗位人才持守
        4.5.4 培训制度不健全影响培训实施与质量
        4.5.5 绩效激励模式单一,缺乏对员工内在驱动力的激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
    5.1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的构思
        5.1.1 聚焦景区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5.1.2 聚焦X集团文旅转型积累经验
        5.1.3 聚焦解决运营中的实际问题
    5.2 T古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的实施策略
        5.2.1 打造以建立高质量景区为目标的企业文化
        5.2.2 构建高素养从业人员的胜任力模型
        5.2.3 搭建高效适用的人才培养体系
        5.2.4 建设智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6.2.1 论文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4)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五、湘潭县简介
第1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
    1.1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1.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1.1.2 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1.1.3 党自身的新问题
    1.2 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
        1.3.1 对党的建设规律和特点的必然结论
        1.3.2 “伟大工程”基本经验的继承
        1.3.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内涵
第2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
    2.1 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2.2 湖南省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安排
        2.2.1 加强党的理想理论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2.2.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2.3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2.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
    2.3 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问题
第3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
    3.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1.1 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3.1.2 开展“四个观念”教育活动
        3.1.3 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3.1.4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3.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2.1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2.2 实施党建“先锋工程”
        3.2.3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2.4 改进党员发展和管理机制
    3.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3.1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3.3.2 实施“鱼水工程”
        3.3.3 开展“一创三满意”活动
    3.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4.1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3.4.2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3.4.3 查处违纪案件
        3.4.4 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3.4.5 实行政务公开
    3.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5.1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3.5.2 改进干部考察制度
        3.5.3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3.5.4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第4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点及基本经验
    4.1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
        4.1.1 理论联系实际
        4.1.2 充分联系群众
        4.1.3 注重宣传工作
        4.1.4 严格组织考核
        4.1.5 重视干部培养
    4.2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经验
        4.2.1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4.2.2 党的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4.2.3 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条件
        4.2.4 反腐倡廉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4.2.5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2.1.2 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2.1.3 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2.2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
        2.2.1 企业型政府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4 产业聚集理论
        2.2.5 有限政府理论
    2.3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
        2.3.1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要求高新区转变政府职能
        2.3.2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要求高新区优化组织机构
        2.3.3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要求高新区科学配置权力
        2.3.4 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要求高新区理顺运行机制
第3章 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3.1 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2 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实践
    3.3 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3.1 职能配置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倡议重视宏观调控的要求
        3.3.2 机构设置未能突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开放型经济的重点
        3.3.3 管理权限无法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激发市场活力的目的
        3.3.4 运行机制无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要求相协调
    3.4 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地方政府缺乏对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认识
        3.4.2 高新区创新驱动改革的动力不足
        3.4.3 权力重新分配上存在利益本位观念
        3.4.4 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法律依据不充分
第4章 国内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实例
        4.1.1 浙江省杭州高新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管理体制改革做法
        4.1.2 湖北省襄阳高新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管理体制改革做法
        4.1.3 湖北省宜昌高新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管理体制改革做法
        4.1.4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管理体制改革做法
    4.2 国内地方政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4.2.1 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
        4.2.2 精简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
        4.2.3 深化“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4.2.4 完善运行制度体系,实现法制化政府建设
第5章 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完善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要求
        5.1.1 转变职能理念,强化开放引导职能
        5.1.2 职能配置上“抓大放小”,强化宏观调控职能
        5.1.3 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承接高新区公共服务职能
    5.2 优化组织机构,建设精干政府
        5.2.1 明确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的法定地位
        5.2.2 推进“大部制”改革,对现有部门试行合署办公
        5.2.3 增设独立部门,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5.3 促进权、事统一,建设有限型政府
        5.3.1 理顺高新区管委会与各级部门间的管理权限
        5.3.2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5.3.3 减少直接干预市场行为,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5.4 理顺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开放协调型政府
        5.4.1 建立和完善“三大机制”,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5.4.2 建立全面监督保障体系
        5.4.3 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文献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
        (二) 文献纪录片文本的政治修辞现象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对文献纪录片的综合研究
        (二) 对“纪录片修辞”的研究
        (三) 和“纪录片政治修辞”相关的研究
    三、本研究展开思路
        (一)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
        (二) 本研究的展开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政治修辞的内涵解析
        一、文献纪录片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政治修辞:发出意识形态“声音”
    第二节 政治修辞的文本显现
        一、政治修辞的手段:纪录、诠释与论证
        二、政治修辞的主导风格:格里尔逊模式和形象化政论
    第三节 政治修辞的作用机制
        一、权力关系:政治修辞的作用支点
        二、修辞效果:观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人文化呈现:人本主义思潮中政治修辞初现(1978-1992)
    第一节 折射政治动向:作品内容回归现实
        一、反映“拨乱反正”的政治形势
        二、为正面历史人物与革命事件立传
        三、宣传“改革开放”政策
    第二节 “纪录”:政治修辞人文化的主导手段
        一、“人声”出现软化政治话语
        二、与“新闻”分家淡化宣教色彩
    第三节 “论证”:回归逻辑的政论手段
        一、使用“论据”:客观理性的论证手段
        二、“知识”权力:政治修辞的新支点
第三章 主旋律的大众化表达:纪实观念下政治修辞转向(1993-2002)
    第一节 对主旋律的坚守
        一、“一面提示”:用发展成就弘扬主旋律
        二、“合作”模式:对主旋律性质的保障
    第二节 故事化:主旋律表达的大众化策略
        一、将政治观点寓于故事讲述之中
        二、平视视角带来“日常化”效果
        三、故事结构的变化突出叙述主旨
    第三节 故事讲述迎合大众:纪录与诠释相结合
        一、多种纪录手段贴近观众的接受习惯
        二、对文献史料的诠释契合大众心理
第四章 在历史诠释中表现政治:新纪录电影理念下政治修辞变更(2003-2010)
    第一节 “历史相对论”推动对历史的诠释
        一、格里尔逊风格的回归加强政治修辞力度
        二、复归历史题材构建新型文化记忆
        三、红色记忆的强化与国族软形象的“硬化”
    第二节 “新虚构”:诠释历史的技术手段
        一、“情景再现”等手段填补文献空白
        二、“新虚构”的人物串联起历史碎片
        三、与观众的“契约”:通往意识形态的认同之路
    第三节 凸显当下意识形态:历史叙事的政治诉求
        一、与历史的时空对话:强化与重构文化记忆
        二、历史故事的编织带来“主体化”的认同效果
        三、象征与归纳论证导向政治意图
第五章 国家主题的多元化展现:产业化进程中政治修辞新阶段(2011-2017)
    第一节 发展动力: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
        一、“意识形态+产业”:纪录片双重属性的确立
        二、政策保障:对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的扶持
        三、产业助力:新型产业格局带动精品创作
    第二节 国家主题展现方式的多元化
        一、技术美学下政治内容的视听呈现
        二、周期性叙事的戏剧化策略
        三、中国故事的“世界讲述”
    第三节 论证手段主导政治话语表达
        一、“向人民汇报”:政治成就的影像展现
        二、兼容叙事:政治话语的“论证化”表达
        三、非逻辑论证:“论证”手段的发展
余论
    一、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策略的嬗递
    二、政治修辞的生成:三个手段的共生整合
    三、政治修辞提升文献纪录片的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纪录片主要片目(1976—2017)
致谢

(7)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1章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发动
    1.1“批林批孔”运动开展的国内背景和原因
        1.1.1“批林批孔”运动开展的国内背景
        1.1.2 “批林批孔”运动的原因
    1.2 “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的开展
    1.3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发动
        1.3.1 中共湖南省委的指导宣传
        1.3.2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全面掀起
第2章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方式
    2.1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形式
        2.1.1 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
        2.1.2 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2.1.3 编写揭发材料
        2.1.4 广播讲课
        2.1.5 抓先进典型,用典型指导运动
        2.1.6 宣讲中央文件,召开批判会
    2.2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方法
        2.2.1 领导干部“学、揭、批”
        2.2.2 工人组建骨干理论队伍,召开批判会
        2.2.3 农民忆“三史”,开展忆苦“批林批孔”
第3章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主要批判内容及特点
    3.1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主要批判内容
        3.1.1 主要批判对象——林彪等
        3.1.2 批判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做法
        3.1.3 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
    3.2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特点
        3.2.1 反复传达中央文件,层层训练骨干
        3.2.2 缺乏群众基础
        3.2.3 湘潭的社会秩序较为混乱,派性之争严重
        3.2.4 联系具体事件批判
第4章 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
    4.1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严重滑坡
    4.2 社会秩序混乱
    4.3 教育教学工作陷入混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湘潭党政领导体制、行政区划简介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的由来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已有研究成果
        1.3.2 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见解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6 民族工作的内涵
第2章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民族工作回眸
    2.1 湖南省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概述
        2.1.1 湖南省少数民族概述
        2.1.2 湖南省民族地区概述
    2.2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2.2.1 湖南省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机构的建立
        2.2.2 民族政治工作
        2.2.3 民族经济工作
        2.2.4 民族文化工作
        2.2.5 其他民族工作
    2.3“文化大革命”对湖南省民族工作的影响
        2.3.1 影响了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作用的发挥
        2.3.2 干扰了民族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打击了民族干部
        2.3.3 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
        2.3.4 限制了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考察
    3.1 民族政治工作
        3.1.1 进一步识别和认定民族成分
        3.1.2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3 推进民族法制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3.1.4 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
        3.1.5 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3.2 民族经济工作
        3.2.1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3.2.2 确定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3.2.3 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
        3.2.4 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
        3.2.5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试点
        3.2.6 大力促进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
        3.2.7 民族专项资金的设立和管理
    3.3 其他民族工作
        3.3.1 民族文化工作
        3.3.2 民族教育工作
        3.3.3 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3.3.4 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4.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
    4.3 坚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4.4 维护各民族团结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
    4.5 培养和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民族工作的力量之源
    4.6 加大扶贫力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决胜点
    4.7 改善民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直接体现
    4.8 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突破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受全国表彰的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附录B 2015年湖南省民族乡情况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恢复整顿阶段(1978—1986)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二、恢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改办和新办职业高中
        四、恢复和发展技工学校
    第二节 规模发展阶段(1987—1996)
        一、办学规模继续扩大
        二、狠抓规范办学
        三、示范性项目取得突破
        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7)
        一、推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减少质量提升
        三、整体办学水平较大提升
    第四节 科学发展阶段(2008—2012年)
        一、资源整合优势发展
        二、夯实基础持续发展
        三、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第二章 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制及专业设置
        一、学制
        二、专业设置
    第二节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一、“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二、“预备员工”合作模式
        三、“企业办校”合作模式
        四、“学校办厂”合作模式
        五、“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
        六、“园校融通”合作模式
        七、“教学工厂”合作模式
    第三节 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及管理
        一、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二、长沙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三、长沙职业教育基地管理机制
    第四节 长沙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教研组织
        二、教研活动
        三、教研管理
第三章 长沙职业教育的经验、问题与展望
    第一节 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办学,扩大办学规模
        二、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确保办学质量
        三、坚持政府统筹,积极整合办学资源
        四、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升办学形象
        五、围绕产业园区办学,促进校企对接
    第二节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落后
        二、基础能力建设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三、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发挥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企业的需求
        五、教师队伍水平不适应办学需要
    第三节 自长沙职业教育展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二、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四、健全教师成长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五、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健全改革发展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10)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社会组织
        1.2.2 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制定
        1.2.3 家暴
        1.2.4 模式
    1.3 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1.3.1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
        1.3.2 关于家暴问题的研究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视角:政策网络理论
        2.1.1 政策网络理论的涵义、特征与类型
        2.1.2 政策网络理论的兴起、流派与观点
        2.1.3 政策网络理论的评价及适用性
    2.2 分析框架
        2.2.1 参与者及角色
        2.2.2 参与者间关系
        2.2.3 参与资源
        2.2.4 参与策略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
        2.3.2 研究工具——案例研究
        2.3.3 研究数据的来源、抽样和分析
        2.3.4 效度与信度
        2.3.5 进入契机与研究伦理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的背景
    3.1 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的社会组织参与
        3.1.1 反家暴立法进程概述
        3.1.2 社会组织在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3.2 政治背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3.2.1 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从统治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3.2.2 政策制定模式的转型:从管理主义走向参与式治理
    3.3 经济背景:利益格局分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
        3.3.1 利益格局分化加剧
        3.3.2 利益诉求多元化
    3.4 社会背景:中国公民社会的孕育与成长
        3.4.1 中西方话语中的公民社会
        3.4.2 公民意识通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释放
    3.5 文化背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与超越
        3.5.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导向
        3.5.2 传统政治文化观的转变
    3.6 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背景因素的二重影响
        3.6.1 促动性影响
        3.6.2 制约性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民间社会组织在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模式分析——以陕西妇女研究会为例
    4.1 案例背景与介绍
    4.2 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过程回顾
        4.2.1 发现并形成政策议题
        4.2.2 第一次进入政策议程与方案制定
        4.2.3 第二次进入政策议程与方案制定
        4.2.4 政策方案的出台
    4.3 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的政策网络分析
        4.3.1 参与者及角色:政策网络中的行动主体
        4.3.2 参与者间关系:政策网络中的行动网络
        4.3.3 参与资源:政策网络中的行动资本
        4.3.4 参与策略:政策网络中的行动选择
    4.4 小结
第五章 官办社会组织在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模式分析——以湖南省妇联为例
    5.1 案例背景与描述
    5.2 官办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过程回顾
        5.2.1 政策议题的提出与推进
        5.2.2 政策方案的选择与规划
        5.2.3 政策方案的出台
    5.3 官办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的政策网络分析
        5.3.1 参与者及角色:政策网络中的行动主体
        5.3.2 参与者间关系:政策网络中的行动网络
        5.3.3 参与资源:政策网络中的行动资本
        5.3.4 参与策略:政策网络中的行动选择
    5.4 小结
第六章 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
    6.1 两个实证政策案例的参与模式归纳
        6.1.1 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6.1.2 官办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6.2 社会组织政策参与模式比较
        6.2.1 参与视角
        6.2.2 参与资源
        6.2.3 参与策略
        6.2.4 参与方式
        6.2.5 参与效果
    6.3 社会组织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的逻辑
        6.3.1 影响社会组织参与的若干变量
        6.3.2 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7.1.1 主要研究结论
        7.1.2 理论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
附录3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共长沙市委[1999]29号文件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 洪贤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旅游高质量发展与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研究 ——以T古镇项目为例[D]. 陈汨. 广西大学, 2020(07)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D]. 黄浩. 湘潭大学, 2019(02)
  • [5]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沙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D]. 孙金益. 湖南大学, 2019(07)
  • [6]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D]. 晁晓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 [7]湘潭“批林批孔”运动研究[D]. 董雯霞. 湘潭大学, 2018(02)
  • [8]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D]. 许鲁江. 湘潭大学, 2016(03)
  • [9]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D]. 陈智球.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10]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研究[D]. 杨柯. 兰州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长沙市委发[1999]29号文件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