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产品出口有了“导航仪”(论文文献综述)
许珊珊[1](2019)在《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首批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福清市充分利用国家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阶段福清市农机化已经进入到优化结构、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如何大力发展福清市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出发,首先对农业机械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福清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二是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农业机械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五是农机推广机制和体制的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强化农机配置;其次要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第三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机合作社的建设;第四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第五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推广人员的能力。通过本研究以期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朱晶[2](2017)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推进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近年来,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竞争力下滑等问题仍突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工作重点是发挥政策"指挥棒""导航仪"作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
米俣飞[3](2015)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影响下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05年的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以来,一直保持着2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状态,2008年更是达到近年来的峰值2981.3亿美元,2011年1551.3亿美元,2012年2303.1亿美元。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一举成为世界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高度警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作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近年来的谈判进程不断提速,特别是其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等方面的协定内容,都是我国在构建区域贸易体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必须重点考虑的对象。当前无论是关于TPP还是区域贸易协定的研究,都是单纯的把分析重点聚集在我国是否应该加入TPP谈判,以及构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贸易协定战略如何开展。而关于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则仅仅关注这些政策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却忽视了政策发挥效果所赖以存在的国际环境。割裂的看待中国区域贸易体系构建的战略和对外贸易政策,都会使得这两方面的研究失去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根据TPP谈判的进展以及未来真正达成后相关协定文本的可能内容,来动态的采取应对之道,更能够提升我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可行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是怎样的;当前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运用的效果如何;当前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运用中的问题以及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时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在所处区域贸易体系因TPP出现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运用财税政策继续支持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1)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当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担负着帮助美国重新主导世界贸易规则制定话语权的重要职责。它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等几个方面都对协定成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未来这些内容在其它区域贸易协定中加以推广,那么我国在构建区域贸易体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就必须要对这些内容加以考虑。(2)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低技术密集度工业制成品领域,而且由于受到政策干预的程度较大,出口比较优势指数所显示出的比较优势要大于其在实际比较优势指数中所显示的程度。这也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执行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支持低技术密集度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从TPP谈判的内容来看,其对成员国间及亚太地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贸易分工体系构建和贸易规则重塑上,从政策模拟的结果来看,其如果中国没有加入TPP协定,其对中国外贸易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会随着TPP成员国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并且纺织品、信息技术产品和机械设备所受到的冲击更大。(3)关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和财政补贴是我国支持对外贸易时运用的主要财税政策。关税政策对本国国内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效应,但随着中国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享受发展中国家关税优惠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通过区域贸易协定逐步在一定范围内、若干国家间降低关税水平,推进贸易自由,承担大国责任,带动周边地区贸易发展。出口退税政策效果的发挥依赖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善,我国主要赋予出口退税政策维持出口稳定、优化出口结构的目的,差别退税率下的退税政策也确实在优化出口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财政补贴因其具有无偿转移性支出的特点而可能引起对贸易的扭曲作用,所以引发了世贸组织对财政补贴行为的约束,而研发补贴属于不可诉补贴,运用研发补贴支持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三大政策从形式上来看差异很大,但若从支持对外贸易的角度考虑,则联系又是十分紧密的。在支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三大政策工具协调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竞争力的政策效果。(4)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正式达成后,使用原有财税政策实现一些政策目标的难度可能加剧。关税减让是任何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重点内容,这必然要求中国在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两方面加快减让步伐,从而赢得更多贸易伙伴的支持。在原产地规则的作用下,出口退税稳定出口规模的政策效果可能会有所减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在加强经贸合作的同时会对非成员国不符合高标准TPP内容的行为发起制裁,中国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对外贸易时可能会引起TPP成员国肆无惮忌的贸易诉讼和救济行为。(5)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未达成之前,主要是着力解决财税政策在支持对外贸易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发挥这些政策的最佳效果。关税政策优化的内涵是在降低我国关税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既发挥关税政策对部分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保护,又促进高科技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出口退税政策优化的关键是在坚持差别化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其优化贸易结构方面的重要职能。财政补贴政策优化的核心在于建立不违反国际规则的补贴发放制度,同时要加大科技支出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研发补贴在支持高技术行业规模扩张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的强大作用。(6)就中长期对外贸易政策而言,重点在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下所处的价值创造环节,这就需要逐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贸易竞争力的作用,以增值税扩围为切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同时,加大与周边国家财税政策协调的力度,以此作为后期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协定可能引发的我国在区域贸易体系中可能被孤立问题。此外,在应对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问题时,运用财税政策处理一些具体问题能够获得很好的政策效果。
马丽[4](2014)在《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单纯依靠传统模式销售农产品的农民,时常会面临好产品却没有好市场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受地域限制,所能开拓的市场有限,且流通环节多,导致农产品成本逐层增加,难以具备竞争优势。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利用网络进行农产品营销,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地域限制,为农产品开辟了及其广阔的市场,天南海北的供求信息都被网络连在了一起。在网络营销这种模式下,农产品可以从农户直达消费者手中,中间商的流转环节减少了,流通成本降低了,农产品也就具备了价格优势,其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对于消费者来说,足不出户而享用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了现实,网络购买的方便快捷性使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潍坊市的农业基础雄厚,农产品种类齐全产量高,要想继续保持潍坊农业的优势地位,必须积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在更大的市场中展现潍坊农产品的独特魅力,推动潍坊农业发展迈上更高的台阶。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农产品网络营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潍坊市为例,对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研究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当今网络信息化发展为大背景,潍坊市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良好机遇为切入点,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推动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进程,解决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下的各种弊端,借助网络经济带来的巨大效应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中质的飞跃,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凸显及稳固潍坊市发展农业产业的优势地位。第二部分:解释农产品网络营销相关概念,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与区分,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这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机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建议及对策等各方面,受这些研究内容的启发,本文的研究也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第三部分:以潍坊市为例,分析了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首先阐述了潍坊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先是潍坊市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优势分析,潍坊市优质而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大力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先决条件。然后对潍坊市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说明,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最后阐述了潍坊市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自身竞争力,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开拓更为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其次研究了潍坊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并结合案例分析,以期从这些分析中得出经验,发现问题。第四部分:是对国内外农产品网络营销经验的借鉴。通过对发达国家的营销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发达的信息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完善的政策法律制度及配套的物流体系是其农产品网络营销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成功经验的研究,认识到政府的扶持引导、专业商务平台的搭建、第三方网络平台的运用、农产品地域特色的呈现及品牌战略的实施都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起着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第五部分:提出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对策,有针对性地构建利于开展网络营销的外部环境,营销实施工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加强建设、加以完善。分别从网络营销环境建设、营销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网络营销不同模式的运用及依靠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这些立足于潍坊实际而提出的发展措施,能够在推动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杨莉莉[5](2014)在《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取得了发展迅速,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出现了多种物流主体,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备,交易方式也发生了革新,农产品物流产业在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然而与国内外其他物流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相比,重庆地区的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程度还比较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比较落后;连锁超市没有形成规模化,物流成本过高;农社对接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方面还在不断改进、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和研究状况以及国内主要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陕西模式、山东寿光模式、福建永辉模式以及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荷兰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这些物流模式发展的优势、劣势和适用的条件。在对重庆地区农产品生产、物流基础设施和农业合作组织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重庆生鲜农产品在区域流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AHP构建了重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层次结构模型,提出适合重庆发展的最优物流模式,陕西模式,并针对该模式提出实施步骤和具体发展策略。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生产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送中心为配送主体,超市和生鲜连锁零售店为销售主体的“超市/生鲜连锁店+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流模式,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立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一方面展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开展“订单农业”,一方面积极展开与超市、生鲜连锁店等销售终端的合作,为其提供商品配送。
李静[6](2012)在《东日本大地震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在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传统的依靠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的贸易方式逐渐式微,而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并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目前,中国和日本分别是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彼此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自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日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尤其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发展迅速。国内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中日产业内贸易问题。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遭受强震[1],引发海啸和核泄漏双重巨大灾害,日本一些产业受损,给中日经贸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将视角投向地震之后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变化和走向,进行巨灾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政府、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建议。文章主体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概述本文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产业内贸易的概念、相关理论研究及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东日本大地震前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概况并进行总体分析,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分析影响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总量的因素。第三部分,介绍东日本大地震后中日产业内贸易变化情况,与2010年进行对比,分析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汽车、电子、农业等具体行业,阐述日本地震后对中国相关产业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第五部分,根据前文分析,提出我国政府层面应通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实施规模经济、促进两国经贸发展、引进日方直接投资等手段应对挑战;提出我国产业层面如汽车、电子、机械、农业、旅游业等具体产业应对挑战的相应举措。
乌日娜[7](2011)在《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是一个国家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而运用的一种财政手段,主要是通过调整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来影响出口成本,从而达到促进商品出口的目的。我国政府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逐渐把出口退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以达到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目的。由此看来,研究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以来的调整进行了历史回顾,从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出口退税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途径和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出口总额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通过对1985-2010年的出口总额和出口退税额进行协整分析,得出我国出口总额和出口退税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针对2004年后,我国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所采取的一系列“有保有压”的政策调整,收集2000-2008年我国主要行业的出口额和出口退税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幅度是不同的。总体上起到了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最后本文针对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梁振[8](2011)在《汇率和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1978~2009年的经验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创造了世界近现代史上对外贸易的奇迹。1978年到2009年的30余年间,中国出口额扩大了146倍,年平均增长率在18%以上。出口取得的成就值得欣喜,但是出口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出口年增长率可以高达40%,但也可以低到-18.4%。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尚未实现、国内消费疲软、国外需求仍十分重要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贸易稳定增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汇率和出口退税政策被认为是调节出口的重要政策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出口严重受挫。为应对出口下降,国内频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2008年8月1日起,我国连续7次上调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在此期间,人民币保持币值的稳定。进入2010年,国内出口开始回升并出现恢复性增长。出口的复苏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与6月19日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于7月15日调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两种政策究竟何者对调整出口更为有效;在调整出口的同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调机制;影响出口的机制是否存在地区差异?为分析以上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本文梳理了出口退税、汇率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以及出口退税、汇率政策的在国内的历史演变和经验,对比国内外出口退税制度并提出借鉴意义。从两个角度给出文章的实证研究:一是以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的SVAR模型,二是以地区面板数据构建了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调整的效力大于汇率政策,体现在退税政策的时滞效应短、对地区出口影响显着、对出口影响弹性系数较大;出口退税、汇率政策在应对出口、国际社会压力时存在一定的协调机制。根据结论,本文认为:应对出口波动、缓解货币升值压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等情况,应积极使用出口退税政策,审慎使用汇率政策。
魏大治[9](2010)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注重生活质量、倡导绿色文明的价值观,对无健康危害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导致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制订了技术标准,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制度,从而导致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产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利因素。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本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一般分析、对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进行研究,进而着重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最终探索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的主要观点或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的方法上,国外较多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而国内多是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果较少。这说明,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上,国内与国外相比是存在差距的。2、本文中的农产品概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农产品概念,而是国际贸易实务中所使用的农产品概念,即“食品土畜产品及农产品”。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即一个国家、地区、区域性组织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贸易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自由进入该国或该地区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争议性(包括合理性和合法性、歧视性和隐蔽性)、灵活性、苛刻性等主要特征。3、在短期和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出口数量下降;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成本增加。长期内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需视情况而定。如果要实现从“消极”向“积极”地转化,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4、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这两大协议的共同缺陷在于个别关键条款的模糊性,由此带来的是约束力的缺乏,这是导致农产品出口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制度根源。WTO规则是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在各大国竞相设置壁垒的情况下,规则的法律约束力减弱是一个必然结果。日本、欧盟、美国、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共同特征远大于其分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只是程度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它们的共同点是: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部门既有清晰的分工,又有融洽的合作,且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充分、行动步调和声音一致。⑵技术法规和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⑶从分散的质量标准和措施向系统化、强制化、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法律体系发展。⑷食品安全全程监控,技术标准更加苛刻。⑸检验程序复杂,费用高昂。⑹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设置和运用质量标准措施来调节农产品贸易。5、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上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和几类主要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的系统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以下主要特点:⑴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面越来越宽。⑵尽管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可归结为一点,即检验检疫不达标。⑶某些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即扩散效应显着。⑷各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愈加严格的趋势。6、由于中国农产品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原因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所以对国内原因的分析才是关键。在国内原因中,质量安全水平低是根本原因,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是中国农业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和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经营体制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缺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认证制度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未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生产者尤其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声誉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品牌意识薄弱。除农产品质量安全之外,其他的原因主要有: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和出口目标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对相关国际规则研究不够,争端应诉能力不强,等等。7、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本策略。主要措施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主要有: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等等。
石洁[10](2010)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1985年正式确立出口退税制度以后,于1994年进行了全面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完全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在当时对促进我国出口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因经济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原因,出口退税率几经调整,逐步背离了中性退税原则。新世纪以来受我国持续增长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影响,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日益加剧,为缓解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现状和调整本国国内产业结构,我国政府在2004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出口退税体制改革,正式确立了差别出口退税政策,旨在通过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退税率,借助生产者利润这一杠杆实现资源配置的调整,使资源向所扶持的产业方向流动,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减少贸易摩擦。出口退税政策对优化产业结构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是理论界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相关出口退税政策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实行的差别出口退税政策是否对国家鼓励产业起到促进作用,对国家限制的产业起到了遏制作用。本文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出口退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归纳演绎了出口退税对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优化作用,从而能够促进该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指导。接着研究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出口退税的政策调整方向。然后运用实证的方法通过总量和产品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一方面进行分行业的总量计量计算,测算出自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行业、矿产品行业、纺织品行业、林产品行业和机电品行业影响的敏感度依次增加。另一方面搜集了出口差别退税率频繁调整期间(2003年-2008年)上述行业的产品出口数据,分析研究了出口退税对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而从中发现出口退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税率分类过于专业、税率制定不尽合理、退税方式过于复杂等问题,使我国在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还存在对两高一资商品限制不够、对高新技术产品支持不足等矛盾。最后提出一系列对策议包括加大对差别退税率分类标准的研究、制定合适的出口退税率、加强政府间各部门的配合和建立产业集群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等建议。目前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国外需求减缓,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而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依靠国内投资与消费来拉动国内经济已成为经济界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现阶段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仅靠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拉动出口贸易并促进国内GDP的增长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需要靠差别出口退税的利润调节功能来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有了“导航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有了“导航仪”(论文提纲范文)
(1)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
(二)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
(四)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概念 |
(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管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农机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
第二节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平稳推行 |
第四节 农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 |
第二节 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 |
第三节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依赖度较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
第一节 农机报废制度和农机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机装备的升级 |
第二节 扶持机制不完善制约农机社会化组织的发展 |
第三节 农民收入不高影响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
第四节 土地分散和农机产品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状况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农机化发展的概况 |
第二节 法国的发展情况 |
第三节 日本的发展情况 |
第四节 国外发展农机化的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
第二节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三节 完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 |
第四节 加快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推广 |
第五节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推进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演变及其积极影响 |
二、农业发展出现的新矛盾与新问题 |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应妥善处理三个关系 |
(3)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影响下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区域贸易协定及其经济一体化效应的研究 |
1.3.2 关于TPP的研究 |
1.3.3 关于财税政策工具在贸易中作用的研究 |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对外贸易政策理论 |
2.2 区域贸易协定效应的理论 |
2.3 关税同盟及其在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 |
3 TPP的形成因素与发展现状 |
3.1 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的联系 |
3.1.1 世贸组织的出现 |
3.1.2 区域贸易协定的迅速崛起 |
3.2 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的冲突 |
3.2.1 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期成果 |
3.2.2 世贸组织的问题与危机 |
3.2.3 区域贸易协定对世贸组织的替代作用 |
3.3 TPP的形成与发展 |
3.3.1 TPP的形成 |
3.3.2 TPP谈判的内容及主要争论点 |
3.3.3 TPP的高标准性 |
4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4.1 TPP协定生效前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分析 |
4.1.1 总量与地理分析 |
4.1.2 结构分析 |
4.1.3 比较优势分析 |
4.2 TPP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原因分析 |
4.2.1 TPP成员国内部产业分工体系的建立 |
4.2.2 TPP谈判新议题引领下一代贸易规则的形成 |
4.3 TPP潜在贸易效应的预测分析 |
4.3.1 基于政策模拟的分析方法 |
4.3.2 政策模拟结果分析 |
5 TPP及世贸规则对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影响 |
5.1 对关税政策的影响 |
5.1.1 关税政策的发展历程 |
5.1.2 世贸组织关税削减制度 |
5.1.3 当前关税减让的实践 |
5.2 对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 |
5.2.1 出口退税政策的形成 |
5.2.2 当前我国出口退税的具体流程 |
5.2.3 出口退税政策行业影响差异化的原因 |
5.2.4 当前出口退税政策的运用 |
5.3 对财政补贴政策的影响 |
5.3.1 世贸规则下的财政补贴政策 |
5.3.2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研发补贴不可诉性的认定 |
5.3.3 对外贸易政策中引入研发补贴的必要性 |
5.3.4 当前财政补贴政策的运用 |
6 财税政策在支持对外贸易过程中效果的实证分析 |
6.1 出口退税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
6.1.1 建立模型 |
6.1.2 模型检验过程 |
6.1.3 模型结果分析 |
6.2 研发补贴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
6.2.1 建立模型 |
6.2.2 模型检验过程 |
6.2.3 模型结果分析 |
6.3 实证结果评价及启示 |
7 TPP影响下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对外贸易时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
7.1 当前对外贸易政策战略定位的问题 |
7.1.1 过于强调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
7.1.2 未充分利用区域贸易协定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作用 |
7.2 当前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运用中的问题 |
7.2.1 部分行业过度依赖关税保护 |
7.2.2 增值税制度不合理导致出口“零税率”效果减弱 |
7.2.3 研发补贴利用不足 |
7.3 TPP对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挑战 |
7.3.1 关税税率削减压力增加 |
7.3.2 出口退税政策效果被原产地规则削弱 |
7.3.3 财政补贴因TPP新议题更易受起诉 |
8 应对TPP挑战时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建议 |
8.1 应对TPP挑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整体战略 |
8.1.1 应对TPP挑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 |
8.1.2 应对TPP挑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可行性规划 |
8.2 近期发挥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最佳效果的着力点 |
8.2.1 有序降低关税平均税率分别制定不同行业关税减让 |
8.2.2 明确出口退税政策目的优化差别出口退税率作用 |
8.2.3 发挥研发补贴不可诉性在优化贸易结构中的作用 |
8.3 中长期应对TPP达成情况下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安排 |
8.3.1 完善增值税抵扣链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
8.3.2 运用财税政策应对当前TPP谈判中的新议题 |
8.3.3 加深区域贸易协定中财税合作完善中国亚太区域贸易体系 |
9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借鉴文献研究法 |
1.2.2 经验总结分析法 |
1.2.3 以往实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1.2.4 总体和个别情况共同研究的方法 |
1.3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农产品网络营销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 电子商务相关概念 |
2.2 网络营销相关概念 |
2.2.1 网络营销的概念 |
2.2.2 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关联与区别 |
2.3 农产品网络营销相关概念 |
2.4 国外相关研究 |
2.4.1 国外学者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性研究 |
2.4.2 国外学者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研究 |
2.5 国内相关研究 |
2.5.1 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环境构建的研究 |
2.5.2 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
3.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
3.1 推进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性 |
3.1.1 潍坊市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优势 |
3.1.2 潍坊市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的机遇分析 |
3.1.3 潍坊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意义 |
3.2 潍坊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情况及网络营销现状 |
3.2.1 潍坊市农业产业及农产品发展现状 |
3.2.2 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
3.2.3 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实例分析 |
4. 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农产品网络营销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4.2 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
5. 国内外农产品网络营销经验借鉴 |
5.1 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经验借鉴 |
5.1.1.对美国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经验的借鉴 |
5.1.2.韩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5.2 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经验借鉴 |
5.2.1.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实施模式经验的借鉴 |
5.2.2.政府引导,抱团发展 |
5.2.3.品牌效应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强大的助推作用 |
6. 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对策 |
6.1 加快农产品网络营销环境建设 |
6.1.1.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 |
6.1.2.加强网络和信息基础建设 |
6.1.3.加强营销网络的安全性和信用体系建设 |
6.1.4.建设并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
6.2 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素质 |
6.2.1.提高农业企业营销积极性和从业人员素质 |
6.2.2.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
6.3 推进农产品网站推广营销模式的发展 |
6.4 借助专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 |
6.4.1.加强与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 |
6.4.2.走品牌化建设之路 |
6.4.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 |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生鲜农产品物流相关理论 |
2.1 物流相关理论 |
2.2 农产品物流相关理论 |
2.2.1 农产品物流 |
2.2.2 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
2.3 农产品供应链及特点 |
2.4 生鲜农产品特点 |
2.5 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 |
第三章 国内外生鲜农产品典型物流模式分析及启示 |
3.1 国内生鲜农产品典型物流模式 |
3.1.1 陕西模式 |
3.1.2 山东寿光模式 |
3.1.3 福建永辉模式 |
3.2 国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 |
3.2.1 美国模式 |
3.2.2 荷兰模式 |
3.2.3 日本模式 |
3.3 国内外生鲜农产品典型物流模式比较与启示 |
第四章 重庆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重庆地区生鲜农产品生产情况 |
4.1.1 重庆地区生鲜农产品产地分布和产量状况 |
4.1.2 几种代表性农产品的产地分布和产量状况 |
4.2 重庆地区农产品物流设施状况 |
4.2.1 交通运输网络状况 |
4.2.2 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状况 |
4.2.3 重庆主要农产品物流节点 |
4.3 重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
4.4 重庆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 SWOT 分析 |
4.4.1 优势分析(Strength) |
4.4.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4.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4.4 威胁分析(Threaten) |
4.5 重庆生鲜农产品在区域流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五章 重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 |
5.1 重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层次结构模型 |
5.1.1 基于 AHP 的重庆生鲜物流模式选择 |
5.1.2 结果分析 |
5.2 重庆生鲜农产品物流方案的实施 |
5.3 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具体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东日本大地震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文章的写作路线、创新点及不足 |
1.3.1 文章的写作路线 |
1.3.2 文章的创新点 |
1.3.3 文章的不足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 |
2.1 产业内贸易内涵 |
2.2 产业内贸易理论诠释 |
2.2.1 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
2.2.2 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
2.2.3 需求偏好相似论 |
2.3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 |
2.3.1 巴拉萨(Balassa)计量法 |
2.3.2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量法 |
2.3.3 阿奎诺(Aquino)计量法 |
第3章 地震前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概况及影响因素 |
3.1 东日本地震前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概况 |
3.2 地震前中日贸易的总体特征 |
3.3 影响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总量的因素分析 |
3.3.1 国家层面影响因素 |
3.3.2 产业层面影响因素 |
3.4 震前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
3.4.1 制造业 |
3.4.2 农产品 |
第4章 震灾后中日贸易概况及变化 |
4.1 2011 年中日双边贸易特点 |
4.2 震灾对中日产业内贸易影响的过程分析 |
4.2.1 汽车产业 |
4.2.2 电子产业 |
4.2.3 钢材产业 |
4.2.4 农产品 |
4.2.5 海产养殖业 |
4.2.6 旅游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日本大地震给中国产业内贸易带来的正效应 |
5.1 汽车产业 |
5.2 电子产业 |
5.3 机械产业 |
5.4 钢铁业 |
5.5 农业 |
5.6 食品行业 |
5.7 旅游行业 |
第6章 我国防范和减少巨灾对产业内贸易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
6.1 提高中国人均 GDP 水平,缩小中日两国收入差距 |
6.2 促进我国企业实施规模经济 |
6.3 提高产品质量,打造高质、品牌产品 |
6.4 加强对话,促进两国经贸一体化的发展 |
6.5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日方对华直接投资 |
6.6 鼓励我国企业走向日本市场 |
6.7 加强贸易安全问题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7)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出口退税的理论研究 |
1.2.2 关于出口退税的实证研究 |
1.2.2.1 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方面 |
1.2.2.2 出口退税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方面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历史及现状 |
3 出口退税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机理分析 |
3.1 出口退税的静态效应分析 |
3.2 出口退税的动态效应分析 |
4 我国出口贸易状况的定量分析 |
4.1 出口总额的变化分析 |
4.2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分析 |
5 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 |
5.1.1 协整理论介绍 |
5.1.2 数据和模型 |
5.1.3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分析 |
5.2 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
5.2.1 面板数据的介绍 |
5.2.2 数据与模型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建议 |
6.2.1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
6.2.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汇率和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1978~2009年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汇率与贸易收支 |
1.2.2 退税与国际贸易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 研究难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汇率和退税政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汇率与贸易收支 |
2.1.1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
2.1.2 弹性分析法 |
2.1.3 马歇尔——勒纳条件 |
2.1.4 J 曲线效应 |
2.2 退税与出口贸易 |
2.3 本章小结 |
3 汇率和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经验分析 |
3.1 出口贸易的发展 |
3.1.1 全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
3.1.2 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 |
3.2 汇率政策的历史演变 |
3.2.1 双重汇率时期 |
3.2.2 1994 年汇率制度改革 |
3.2.3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 |
3.2.4 2010 年汇率制度改革 |
3.3 汇率政策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经验分析 |
3.3.1 原始数据分析 |
3.3.2 滞后数据分析 |
3.4 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演变 |
3.4.1 出口退税制度的萌芽时期 |
3.4.2 出口退税制度的形成时期 |
3.4.3 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时期 |
3.4.4 出口退税制度的成型时期 |
3.5 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经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汇率和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理推导 |
4.2 全国时间序列分析——SVAR 模型 |
4.2.1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4.2.2 实证分析方法 |
4.2.3 单整检验 |
4.2.4 协整检验 |
4.2.5 SVAR 模型的建立 |
4.2.6 S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 |
4.2.7 SVAR 模型的方差分解 |
4.2.8 实证分析结果 |
4.3 地区面板数据分析——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
4.3.1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4.3.2 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
4.3.3 实证分析方法 |
4.3.4 模型的设定 |
4.3.5 模型的检验 |
4.3.6 实证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1.1 汇率、出口退税政策的生效存在时滞效应 |
5.1.2 汇率、出口退税政策的生效存在地区差异 |
5.1.3 汇率、出口退税政策的生效存在强弱差异 |
5.1.4 汇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出口时互为影响 |
5.1.5 国外需求对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 |
5.2 政策建议 |
5.2.1 积极使用退税政策 |
5.2.2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
5.2.3 审慎使用汇率政策 |
5.2.4 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VAR 模型原始数据 |
附录B 地区出口额 |
附录C 地区出口退税额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回顾: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综述 |
2.1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研究综述 |
2.2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内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情况的比较 |
3 关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分析 |
3.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规定 |
3.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
3.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
4 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览 |
4.1 有关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则 |
4.2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
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的多维度透视 |
5.1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情况 |
5.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总体情况 |
5.3 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
5.4 分产品类别看中国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
5.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
6.1 根本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 |
6.1.1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主要表现 |
6.1.2 造成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原因 |
6.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原因 |
7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
7.1 根本策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7.1.1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
7.1.2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 |
7.1.3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7.1.4 健全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 |
7.1.5 健全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
7.2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 |
7.2.1 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 |
7.2.2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 |
7.2.3 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 |
7.2.4 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
(10)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0.2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出口退税政策国内外评述 |
0.2.1 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 |
0.2.2 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 |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
0.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0.5 研究的相关说明和概念界定 |
0.5.1 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
0.5.2 出口退税的概念与税率分类 |
1 出口退税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1.1 出口退税的相关理论 |
1.1.1 古典经济学关于出口退税的理论 |
1.1.2 现代经济学关于出口退税的理论 |
1.1.3 WTO关于出口退税的理论 |
1.2 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1.2.1 雁型发展理论 |
1.2.2 梯度转移理论 |
1.2.3 战略发展理论 |
1.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 |
1.3.1 产业政策理论 |
1.3.2 后发优势理论 |
2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2.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演进 |
2.1.1 1994年以前的出口退税政策 |
2.1.2 1994-2004规定完全出口退税但逐渐背离 |
2.1.3 2004年至今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 |
2.2 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2.2.1 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2.2.2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历史演进 |
3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分析 |
3.1 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行业的影响 |
3.1.1 总量分析 |
3.1.2 产品结构分析 |
3.1.3 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2 出口退税对矿产品行业的影响 |
3.2.1 总量分析 |
3.2.2 产品结构分析 |
3.2.3 出口退税对矿产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3 出口退税对林产品行业的影响 |
3.3.1 总量分析 |
3.3.2 产品结构分析 |
3.3.3 出口退税对林产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4 出口退税对纺织品行业的影响 |
3.4.1 总量分析 |
3.4.2 产品结构分析 |
3.4.3 出口退税对纺织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5 出口退税对机电行业的影响 |
3.5.1 总量分析 |
3.5.2 产品结构分析 |
3.5.3 出口退税对机电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4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调整中尚存的问题 |
4.1 出口退税率的分类过于专业 |
4.1.1 差别出口退税率根据HS标准分类 |
4.1.2 分类标准造成的出口退税差异 |
4.2 出口退税率的制定不尽合理 |
4.2.1 出口退税率与加工程度倒挂 |
4.2.2 出口退税率差异增加监管难度 |
4.2.3 增值税税率有待完善 |
4.3 出口退税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 |
4.3.1 对两高一资商品出口限制力度不够 |
4.3.2 加工贸易居多,缺乏自主品牌 |
4.3.3 机电类商品技术含量不高 |
4.3.4 对高新技术产品扶持力度不够 |
4.4 出口退税的方式复杂程序繁琐 |
4.4.1 出口退税方式的国际比较 |
4.4.2 自营进出口企业的退税方式 |
4.4.3 代理进出口企业的退税方式 |
5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建议 |
5.1 加大HS分类标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5.2 调整合适的出口退税率 |
5.3 加强政府间各部门的联系配合 |
5.4 建立产业集群,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 |
附件1:1995-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 |
附件2:2004-2009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 |
附件3:SITC分类表 |
附件4:HS分类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有了“导航仪”(论文参考文献)
- [1]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D]. 许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推进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J]. 朱晶.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06)
- [3]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影响下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研究[D]. 米俣飞.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2)
- [4]潍坊市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与发展研究[D]. 马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5]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杨莉莉.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2)
- [6]东日本大地震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D]. 李静. 湖北工业大学, 2012(10)
- [7]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 乌日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8]汇率和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1978~2009年的经验数据[D]. 梁振. 宁波大学, 2011(11)
- [9]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D]. 魏大治.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10]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D]. 石洁.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