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李登,蔡丽平,陈爱灼,左起禧[1](2021)在《D二聚体及其他纤溶指标在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及其他纤溶指标在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CH)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36例CH患者(CH轻度64例、CH中度41例、CH重度31例)、1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D-D、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水平,同时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D-D、FIB、FD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血清D-D、FIB、FD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DD、FDP水平在肝硬化中最高,高于对照组以及CH轻度、中度、重度患者(P <0.05);血清FIB水平在对照组中最高,高于CH轻度、中度、重度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P <0.05);慢性肝炎患者血清D-D、FDP水平与慢性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 <0.05),慢性肝炎患者FIB水平与慢性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血清D-D、FIB、FD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有效监测该指标对慢性肝炎患者疾病进展、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李佳真[2](2021)在《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脏是凝血系统最重要的器官,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凝血和抗凝物质合成减少、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血小板减少等均可导致人体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或血栓风险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常用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分级的标准。然而这些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了解患者凝血全貌的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体内复杂的凝血状态的检测方法。但目前TEG指标与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无详细的研究说明,TEG对肝硬化患者的输血治疗指导也没有明确的指导。目的1.通过对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了解TEG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不同进展期肝硬化患者的TEG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索其在肝硬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2.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诊断中的预测价值,了解TEG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指导意义;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中的预测价值,了解其对肝硬化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汕头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于感染科、消化内科的346名诊断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已知凝血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使用血制品或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MELD评分分为A、B、C、D 4组,观察4组不同进展期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R、K、α、MA、CI)、常规凝血功能五项(包括PT、APTT、FIB、TT、D-D)、凝血因子Ⅹ、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等指标,分析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及相关指标在肝硬化进展中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佳临界值了解TEG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预测作用;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TEG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1.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EG参数中的K值与FIB、ATⅢ、FⅩ、PLT成负相关(r=-0.421、-0.578、-0.505、-0.512,P<0.05);α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7、0.574、0.582、0.445,P<0.05);MA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593、0.663、0.522、0.716,P<0.05);CI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0、0.636、0.605、0.517,P<0.05)。2.TEG参数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1)随着肝硬化进展,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D-二聚体均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加(P<0.05);FIB、PLT、ATⅢ、FX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降低(P<0.05);在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中,总胆红素、肌酐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高(P<0.05);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2)随着肝硬化进展,TEG参数中R值在肝硬化进展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P>0.05);K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延长(P<0.05);α值、MA值、CI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3)TEG参数中,R值与MELD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K值与MELD评分成正相关(r=0.413,P<0.05);α值、MA值、CI值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23、-0.515、-0.384,P<0.05)。3.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相比非凝血障碍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MA值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AUC值(AUC=0.712,P<0.05)最高,其次是CI值(AUC=0.620,P<0.05)。TEG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最佳临界值分别是R>5.1min,K>5.6min,α<43.5°,MA<37.2mm,CI<-6.5。当MA<37.2时,MA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60.3%,特异度是80.8%,阳性预测值是65.0%,阴性预测值是76.9%(P<0.05);当CI<-6.5时,CI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37.4%,特异度是91.5%,阳性预测值是72.1%,阴性预测值是69.9%(P<0.05)。4.肝硬化凝血障碍输血组患者相比非输血组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所有参数均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是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影响因素,并可解释总变异的56.3%(P=0.015),其中CI的回归系数(B)最大(B=-1.257,95%CI:-2.003~-0.511,P=0.009);TEG中R、α、MA、CI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注血小板的影响因素(P<0.05),并可解释总变异的47.4%(P=0.003),其中MA的回归系数(B)最大(B=-0.853%CI:-1.065~-0.641,P=0.029)。结论TEG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肝硬化进展的标志;TEG可联合相关凝血功能试验、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对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MA、CI在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有较大价值,MA<37.2、CI<-6.5可作为肝硬化凝血障碍诊断的阈值。CI对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MA对血小板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
毛海[3](2021)在《肝脏切除术围术期凝血、纤溶指标变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行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常规凝血、纤溶指标及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探讨肝脏切除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及术后FIB下降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11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脏切除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75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原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术中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及总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在TO(术前)、T1(术毕)、T2(术后24小时)三个时间点收集静脉全血标本测血常规(Hb、PLT)、凝血功能(PT、APTT、FIB、FDP、DD、ATⅢ);同时收集 T0、T1、T2 时间点的静脉全血标本,离心后(4℃,2000转/分)吸取上层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F1+2、PLA、PAP及PAI-1。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将75例患者分为使用氨甲环酸组(53例)和未用氨甲环酸组(22例),再根据T1时间点的FIB水平将75例患者分为低FIB组(FIB<2g/L)和正常FIB组(FIB:2~4g/L),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肝脏切除术后凝血功能改变:T1时Hb、PLT、AT-Ⅲ、FIB较T0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T2时Hb、AT-Ⅲ、FIB稍回升,但较T0时差异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PLT在T2呈持续下降趋势,较T0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PT、APTT在Tl、T2持续延长,差异较T0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FDP、DD在T1时升高,差异较T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复查持续升高,差异较T0、T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2.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T1时的FDP、DD更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该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不同FIB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比较:低FI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腹腔引流量及围术期血液制品输注量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T0时低FIB组患者的FIB明显更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T1时低FIB组患者PT、APTT较正常FIB组延长,而AT-Ⅲ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FIB也明显低于正常FIB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术前FIB水平越低、肝功能Child-Pugh等级分级越高、术中出血量越多的患者,术后出现低FIB可能性越大。[结论]1.肝脏切除术围术期常伴随不同程度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2.在进行较大范围的肝脏切除术时有必要早期预防性使用氨甲环酸,以减少术中出血。3.肝脏切除术后FIB降低的患者,其术前FIB水平越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越高、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多、围术期输注血制品的量越大,应加强围术期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监测及治疗。4.通过联合特异性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及传统实验室指标,有助于精细化管理肝脏切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韩晶,王桂立[4](2021)在《不同病因致肝硬化患者凝血等参数差异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凝血参数、血小板参数及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120例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不同分为A组(病毒性肝硬化,45例),B组(酒精性肝硬化,42例)、C组(血吸虫性肝硬化,33例),选择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凝血参数、血小板参数、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4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TBA)、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APTT、TT、P-LCR、TBA显着高于B组、C组、对照组,A组Fib、PLT、MPV、PDW、PA、CHE、ALB显着低于B组、C组、对照组(P<0.05)。B组PT、APTT、TT、P-LCR、TBA显着高于C组、对照组,B组Fib、PLT、MPV、PDW、PA、CHE、ALB显着低于C组、对照组(P<0.05)。C组PT、APTT、TT、P-LCR、TBA显着高于对照组,C组Fib、PLT、MPV、PDW、PA、CHE、ALB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病因所致的肝硬化患者凝血参数、血小板参数、生化指标存在差异,联合检测凝血指标、血小板指标、生化指标可有助于鉴别诊断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
王帅[5](2021)在《TEG与肝硬化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疾病进展以及与临床指标的的相关性关系。方法1.收集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确诊为肝硬化无门静脉血栓的患93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41名,诊断有腹部超声和腹部CTA验证,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记录临床研究指标。2.对肝硬化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情况:1)根据CTP分级、MELD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以及相关性分析,2)对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以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3)根据CTP分级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进行有序logistics分析寻找影响肝硬化的进展因素;4)肝硬化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3.数据分析处理采用采用SPSS26.0及Graph Prism8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差异、疾病进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Spearman、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 Prism8作图描述其相关性散点趋势图.结果(Conclusions):TEG在肝硬化有无门静脉血栓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血栓弹力图尚不能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它只是凝血功能的体现,其中MA可以反映血小板功能(r=0.63,P=0.00),且与常规凝血指标有良好地相关性,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综合判断。但TEG可以反映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疾病进展情况,有序logistics显示K值延长,a和MA缩短,均提示凝血功能的减退;其他临床指标中,总胆红素、D-D二聚体、INR的增大,白蛋白降低预示着疾病进展;随着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CTP分级和MELD评分升高,TEG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R和K值的延长(P<0.05),以及a和MA的降低(P<0.05),且TEG与MELD、CTP分级具有良好相关性(P<0.05)。其中,K与MELD正相关(r=0.37,P=0.00),a与MELD负相关(r=-0.29,P=0.006),MA与MELD呈负相关(r=-0.46,P=0.00);门静脉血栓组,MELD与K正相关(r=0.48,P=0.002);与a(r=-0.34,P=0.03)、MA负相关(r=-0.49,P=0.001);随着CTP升高,K也升高(P=0.007),a、MA随之下降(P=0.018,P=0.004);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有良好相关性(P<0.05),临床可以两者结合使用,综合判断;肝硬化患者其他临床指标也随着疾病进展明显变化,如白蛋白与HDL呈正相关关系(r=0.36,P=0.003);总胆固醇与K呈负相关关系(r=-0.39,P=0.017),与MA呈正相关关系(r=0.35,P=0.034)。随着MELD及CTP分级的升高,患者机体逐渐处于高凝、低蛋白等肝功能逐渐减退表现,HDL随MELD升高而下降(r=-0.43,P=0.007),IL-6随之增高(r=0.42,P=0.011)。结论:1 TEG单独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价值低,可以和常规凝血指标结合综合判断;2血栓弹力图在不同肝硬化阶段有明显差异,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3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MELD、CTP分级和血小板具有良好相关性;4肝硬化患者其他指标与肝功能密切相关,脂类代谢异常,HDL、TC可以反映肝脏功能。
卫延辉[6](2021)在《血栓弹力图对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导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部分血液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无论是疾病本身或是治疗相关药物均会导致血小板(Platelet,PLT)减少以及出血情况的发生,为患者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临床手段。机体出血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单从血小板计数来指导临床进行预防性输注存在一定弊端,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基于物理和化学的技术,并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凝血全貌的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全面地指导临床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该项技术已被写入相关指南。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和血小板计数来综合评价患者的出血风险,探索临床进行血小板输注的界值,指导临床合理输血。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血液病患者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及血小板计数与临床出血情况的关系,探索相关参数发生出血时的阈值,科学指导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住院的血小板减少患者224例,按照血小板计数分为5组,分别为A组(0-10)×109/L,B组(11-20)×109/L,C组(21-30)×109/L,D组(31-50)×109/L,E组(51-100)×109/L,同时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将所得TEG主要参数和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分析各组之间血栓弹力图相关指标的差异,以及组内出血与非出血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指导临床是否需要预防性输注单采血小板。结果1.A、B、C三组之间比较,TEG中最大幅度(Maximal amplitude,MA)逐渐增高,相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ngle角在相邻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凝固时间(Kinetics,K)在相邻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在D组和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患者中,MA值小于43mm发生出血的患者明显多于MA值大于43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B组患者中,MA值小于40mm发生出血的患者明显多于MA值大于40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C组患者中,MA值小于38mm发生出血的患者明显多于MA值大于38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D组患者中,MA值小于35mm发生出血的情况明显高于MA值大于35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E组患者中,MA值小于50mm发生出血的情况明显高于MA值大于50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小板计数和MA值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MA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参考指标。2.患者血小板计数在不同范围时出血的风险不同,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MA值阈值也有所不同,建议将血小板计数与MA相关联来指导临床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其对应值分别为(0-10)×109/L——小于43mm,(11-20)×109/L——小于40mm,(21-30)×109/L——小于38mm,(31-50)×109/L——小于35mm。血小板计数为(51-100)×109/L时输注血小板不建议参考MA值。
汪燕云[7](2020)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障碍常伴随出凝血系统的异常变化,本研究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差异,肝硬化患者伴随出血和(或)血栓时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出血和(或)血栓的关系。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2018年7月—2019年4月住院确诊的68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2.根据所需排除条件收集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3.分析两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及纤溶酶原(PLG)活性的差异;4.根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将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15例)、Child-Pugh B级(34例)、Child-Pugh C级(19例),并分析上述各项指标在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间的差异;5.根据是否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将肝硬化患者分为出血组(9例)和无出血组(59例),并分析上述各项指标在发生出血时的变化;6.根据是否伴有门静脉血栓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血栓组(15例)和无血栓组(53例),并分析上述各项指标在发生血栓时的变化;7.分析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或)门静脉血栓不良事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Ⅷ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及纤溶酶原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呈升高趋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在Child-Pugh肝功能A级和C级间及Child-Pugh肝功能B级和C级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在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呈现下降趋势;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Ⅶ、Ⅺ)、抗凝血酶、蛋白C、纤溶酶原在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因子Ⅴ及蛋白S在Child-Pugh肝功能A级和C级间及Child-Pugh肝功能B级和C级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无明显变化,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无出血组比较,肝硬化出血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及纤溶酶原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因子Ⅷ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无血栓组比较,肝硬化血栓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及纤溶酶原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因子Ⅷ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肝功能C级患者常出现出血和(或)血栓等不良事件;出血组(9例)均为Child-Pugh肝功能C级患者,占总Child-Pugh肝功能C级患者的47.4%;血栓组(15例)中仅1例为Child-Pugh肝功能B级患者,占总Child-Pugh肝功能B级患者的2.9%,其余14例均为Child-Pugh肝功能C级患者,占总Child-Pugh肝功能C级患者的73.7%;同时伴有出血和血栓的病例有3例,均为Child-Pugh肝功能C级患者,占总Child-Pugh肝功能C级患者的15.8%。结论:1.肝硬化患者常伴随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变化,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变化越明显,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2.与肝硬化无出血患者比较,肝硬化出血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3.与肝硬化无血栓患者比较,肝硬化血栓患者显示出更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4.肝硬化患者发生出血和(或)血栓相关不良事件与Child-Pugh肝功能相关,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越高,发生出血和(或)血栓事件的风险越高。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检测,可以为肝硬化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出血和(或)血栓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胡利萍[8](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刘旭臣[9](2019)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PVT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14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PVT 45例为血栓组,未合并PVT 169例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包括血栓弹力图(TEG)相关参数(R值、K值、α角、MA值、CI值)、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清总蛋白(S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门静脉主干(MPV)宽度、门静脉入肝血流速度(PVV)、脾脏厚度、肠系膜上静脉(SMV)宽度、脾静脉(SV)宽度、Child-Pugh分级。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WBC、NEUT、RBC、RBC、HGB、PCT、MPV、PT、APTT、INR、AT-Ⅲ、STP、ALB、GGT、ALP、Child-Pugh分级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无关(P>0.05)。而MPV宽度(t=-12.368,P<0.01)、PVV(t=7.347,P<0.01)、脾脏厚度(t=2.478,P<0.05)、SMV宽度(t=5.368,P<0.01)、SV宽度(t=2.860,P<0.01)、FIB(t=-2.093,P<0.05)、DD(Z=-5.992,P<0.01)、PLT(Z=-2.464,p<0.05)、AST(t=3.552,P<0.01)、ALT(t=2.608,P<0.05)、TBIL(t=3.003,P<0.01)、DBIL(t=2.750,P<0.01)、R值(t=3.314,P<0.01)、K值(t=2.744,P<0.01)、α角(Z=-3.953,P<0.01)、MA值(Z=-1.964,p<0.05)、CI值(Z=-3.581,P<0.01)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相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DD升高、PVV减慢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为1.696、0.632。结论:肝硬化PVT的形成与MPV增宽,PVV下降,脾脏厚度增加,PLT、FIB、DD水平升高,AST、ALT、TBIL、DBIL浓度增加,R值、K值缩短,α角、MA值、CI值延长多种因素相关,血清DD>3.06 mg/L、PVV<14.16 cm/s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玉连[10](2016)在《血栓弹力图在评估肝硬化患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受损,促凝因子与抗凝因子均下降,凝血系统维持平衡稳定的能力受损,形成低凝或高凝状态。临床上肝硬化患者不仅易出血,而且易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出血和血栓并存,这都与凝血系统变化有关。目前肝硬化低凝导致出血的现象广为临床关注,高凝状态导致血栓的现象也逐渐被重视。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凝血指标在反映低凝或高凝状态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准确预测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而血栓弹力图(TEG)可提供凝血、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等多方面信息,这决定了TEG可作为检测血液凝固状态和纤溶现象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具有指导溶栓、抗凝、成分性输血、临床用药等多重作用。近年来TEG广泛应用于指导成分输血、高凝或低凝状态的监测及纠正、凝血机制研究等方面。目前,TEG在心血管疾病、创伤救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应用已得到重视,但在肝硬化患者中尚应用较少。本研究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中的作用,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选择80例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 C级),并排除原发或继发性肝癌、合并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使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等干扰凝血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临床表现、腹部CT血管造影及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及血栓形成的情况。同时选择无肝胆疾病、无血液系统疾病、未使用干扰凝血的药物、肝功能正常的2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上述不同人群的外周血检测血常规、常规凝血指标及TEG。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无出血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PLT、常规凝血指标及TEG各参数变化。2、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中,比较合并血栓与无合并血栓患者PLT、常规凝血指标及TEG各参数变化。3、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无出血的患者中,比较合并血栓与无合并血栓患者PLT、常规凝血指标及TEG各参数变化。结果:1、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及无出血患者常规凝血指标中PT较对照组延长,D-D水平升高,PLT、FIB水平下降(P<0.05);与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无出血患者的PT、APTT缩短,D-D水平下降,PLT、FIB水平升高(P<0.05),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的低凝状态更为明显。此外,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及无出血患者TEG检测参数中a角、MA、CI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K值明显延长,R值有缩短趋势;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无出血患者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的α角、MA、CI明显降低,提示其低凝较为明显;反映纤溶的指标LY3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患者中,合并血栓组的α角明显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其余血栓弹力图参数(R值、K值、MA、CI)及常规凝血指标(PLT、PT、AP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无出血患者中,合并血栓组的PLT明显高于无合并血栓组(P<0.05),其余常规凝血指标(PT、APTT、FIB、D-D)及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可作为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凝血状态的临床指标。本研究中TEG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功能均下降(K值延长、α角缩小、MA值缩短),且在出血患者中更为明显,因此TEG对于了解患者的低凝状态、明确出血高风险、指导临床成分性输血均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降低出血风险。此外本研究中TEG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增高(R值缩短),但TEG并不能准确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本研究由于临床时间较短,病例数有限,大规模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D二聚体及其他纤溶指标在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人群血清D-D、FIB、FDP水平比较 |
2.2 血清D-D、FIB、FDP水平与慢性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
3 讨论 |
(2)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肝硬化概述 |
1.2 肝硬化的凝血问题 |
1.3 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
1.4 TEG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
1.5 肝硬化患者的输血问题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
3.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
第四章 讨论 |
4.1 血栓弹力图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
4.2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
4.3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预测诊断 |
4.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肝脏切除术围术期凝血、纤溶指标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
综述 肝脏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及监测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不同病因致肝硬化患者凝血等参数差异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凝血参数指标比较 |
2.2 血小板参数比较 |
2.3 生化指标比较 |
3 讨论 |
(5)TEG与肝硬化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肝功能分级 |
1.3 实验室检查 |
2.具体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与TEG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血栓弹力图对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导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栓弹力图在评估出凝血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 WHO出血评分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1.3 方法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比较 |
2.2.2 不同肝功能分级间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比较 |
2.2.3 肝硬化出血组与无出血组间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比较 |
2.2.4 肝硬化血栓组与无血栓组间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比较 |
2.2.5 肝硬化不良事件(出血与血栓)与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
2.3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对象 |
1.3 检测项目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对象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研究设计 |
1.5 门静脉血栓影像学表现 |
1.6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
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1.患者一般资料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2.消化系统超声检测结果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3.血凝常规、D-二聚体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4.血常规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5.肝功能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6.Child-Pugh分级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7.血栓弹力图参数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8.肝硬化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10)血栓弹力图在评估肝硬化患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文献综述 凝血指标检测在肝硬化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D二聚体及其他纤溶指标在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J]. 朱李登,蔡丽平,陈爱灼,左起禧.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19)
- [2]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D]. 李佳真. 汕头大学, 2021
- [3]肝脏切除术围术期凝血、纤溶指标变化规律[D]. 毛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不同病因致肝硬化患者凝血等参数差异的比较研究[J]. 韩晶,王桂立. 海军医学杂志, 2021(02)
- [5]TEG与肝硬化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D]. 王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血栓弹力图对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导作用的临床研究[D]. 卫延辉.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D]. 汪燕云. 兰州大学, 2020(01)
- [8]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D]. 刘旭臣. 青岛大学, 2019(02)
- [10]血栓弹力图在评估肝硬化患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D]. 王玉连. 东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