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导向 发展焊接行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瑛[1](2021)在《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P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焊接自动化设备为主的制造型企业。众所周知焊接是工业中的缝纫机。焊接技术能够实现不同材质的材料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需要的焊接功能。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人才的发展,焊接已不再是简单的构件连接了,而是发展成为一种高科技的精加工工艺。制造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手工焊接时代已经逐渐发展成现代高科技焊接智能制造的时代,自动化焊接设备可以保护工人的人身安全,新时代的焊接设备正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经过数十载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机械化,但距离完全的工业自动化生产制造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都在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具有非常可观的未来发展前景。工业自动化的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行业进行改革,对我国工业信息化技术提升也有帮助,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让人心潮澎湃。本文以深圳P焊接自动化设备制造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本职工作,首先阐述了焊接设备行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营销的相关理论,接着分析了焊接自动化行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现状。P公司从开厂至今也拥有了上千家客户,主要以制冷压缩机,电梯,五金家电等行业市场为主,从市场细分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行业的市场并未涉及。本文针对P公司的焊接设备营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用STP战略分析法给公司进行了焊接设备行业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确定了焊接设备的目标市场,分析了P公司的机会环境因素和威胁环境因素。同时,对焊接设备销量下滑的问题以及销量下滑对公司的不利影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竞争对手H公司的销售数据,经过和H公司营业额和销售增长率的对比,显而易见的看出P公司已经连续几年销量下滑的问题。而竞争对手H公司业绩相对稳定,下滑幅度较小。本文结合企业现状,利用4P分析法从焊接设备竞争力弱、设备价格竞争力弱、营销渠道竞争力弱和焊接设备促销不完善这四块来做了研究分析。其中焊接设备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研发方案设计不足;焊接产品功能性欠缺;焊接设备智能化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其设备价格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产品定价不合理;成本管理有待提升。其营销渠道竞争力弱表现在渠道结构不合理;缺乏渠道库存管理。焊接设备促销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销售人才队伍素质不高;促销活动缺乏科技感和深入性;关系营销未做到位。根据P公司市场发展动态及企业发展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焊接设备改善策略、设备价格改善策略、营销渠道改善策略和设备促销改善策略来改善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策略。其焊接设备改善策略中主要包括加强研发方案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提升和稳定技术人员以便完善产品功能性设置;提升焊接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其设备价格改善策略主要包括改善焊接设备定价方法;结合客户需求降低成本。其营销渠道改善策略主要包括完善营销渠道;增加安全库存备货。其焊接设备促销改善策略主要包括加大营销队伍建设;加强互联网、展会等平台推广;加强客户关系营销策略。为了应对智能制造发展大趋势,企业人才才是核心价值。企业应该和高校充分结合起来,利用企业的资金和实践平台,发挥各自优势相结合。学校应该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和技术实践,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到了企业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地,为企业构建创新的研究基地,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从而推动行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只有提升产品和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提升焊接设备的销量,才能达到企业销售增长的目标。这对于P公司进一步提升焊接设备销量具有很深刻的研究效果,也为类似企业的客户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丛炜峰[2](2020)在《基于用户研究的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焊接行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应用,使生产焊接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并充满更多可能。焊接机器人属于高科技产品,具有一流的工业设计水平。电焊机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场合与工业机器人配套使用,配套机器人焊机市场的持续增长和激烈竞争促使市场对焊机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之前,焊机产品的工业设计并没有被足够重视。产品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性能、工艺及可靠性方面,企业重视技术而不重视设计。一些无法在技术上占据优势的企业选择将外观设计外包给设计公司,但是因为只关注产品本身,而没有认真的对市场和用户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了很多看似吸引眼球,但是不能给用户带来实际价值的新产品,非但不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反而因为额外的投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在家电行业,用户研究已经被广泛重视,并用于指导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本次设计过程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搜集和听取了用户和专家组的建议,最终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依据的产品定义。在用户需求获取方面,分别根据不同类型的对象匹配了对应的调研方法:采用了观察和访谈法获取了直接用户的需求;采用了焦点小组和竞争性分析法对产品和企业内部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提取和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销售人员积累的客户反馈,然后将用户需求提取和转化为产品属性,使产品概念能够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提高了开发过程的效率,减少了后续工作中的矛盾与变更。在产品概念形成之前,对产品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用户调研的依据和企业的现状提出了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的设计原则,使接下来的概念设计有了非常明确的指标和良好的起点。最终以奥太Pulse MIG-500数字化焊机外观升级项目为依托,完成了产品的外观升级并通过了各项测试,产品开始销往全球各地。本文将用户研究的方法应用于产品概念设计的前期,并保证之后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与最初明确的需求清单相吻合。用户的需求和建议为产品设计提供了灵感,并使概念设计有了更好的依据,把用户纳入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避免了个人喜好和偏见造成的矛盾和影响,为概念设计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价办法,使企业的每一分投入都能为用户带来价值,对以后的焊机产品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黄欢[3](2021)在《超高层建筑质量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增加,对于建筑物的实际需求持续增加。相对低层建筑而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具备更高的投资价值、收益空间和艺术观赏性,近年来在我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市场对超高层建筑项目的需求和供给日渐增加。但相对于一般低层项目而言,超高层建筑无论是项目自身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还是与项目安全相关的建筑防火防爆等,都存在较高的要求,这些都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超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等自身特点,运用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解决超高层建筑施工明显存在不足。由于大量超高层建筑的涌现,总承包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还处于比较落伍的状态。因此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围绕某超高层建筑的质量管理实际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在说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理论后,结合拟建案例项目探讨我国超高层建筑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思考解决方案,提出有助于我国超高层建筑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可行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思路及方法。其次,阐述项目精细化质量管理与超高层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相关基础理论,奠定本文理论基础,并将精细化管理应用至超高层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中。再次,将某拟建超高层建筑作为实际案例,对案超高层建筑案例的质量管理的潜在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主要存在包括设计不合理、采购不过关、质量问题频发、监理和验收形式化等问题。最后依据精细化管理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流程,对超高层建筑的质量管理提出相应的精细化管理方案,按照精细化目标关、精细化操作与管理、动态细节监测、管理体系调整完善四个步骤进行精细化质量管理。通过全文研究,超高层建筑质量精细化管理除遵循一般项目质量管理要求外,更需要结合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质量相关的各环节强化管理、明确质量管理要点与薄弱环节,从设计、采购、施工、现场、监理、验收等不同层面,整合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等,更好地达到质量精细化管理目标,确保超高层建筑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刘聪[4](2020)在《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新型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髙、环境污染低、节约能源、产品质量高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既有的建筑业模式,无论从人力成本、环境代价还是发展阶段,都必须向工业化、智能化、装配化转型。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动与扶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虽然已有不少装配式住宅项目实施并落地,但主流是先完成施工图,再根据施工图进行构件拆分、生产制造和施工组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构件拆分混乱、构件类型多、施工工序复杂,建造速度慢、效率低、施工质量差、建设成本高,极大的限制了装配式住宅的推广。此外,既有的居住空间限定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设计,以围合特定功能的空间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住宅的空间设计和装配施工两方面分别对提升建造效率制定优化方法。住宅空间设计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法的更新,装配施工解决方案主要为装配工序及竖向转运的优化。论文综述了住宅设计和建造优化设计的工作,总结了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如何从空间限定方面来提高建造效率。二、如何提高构件智能装配的效率。三、如何提高施工现场构件转运的效率。综述发现,既有住宅空间设计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空间限定,只能在运营阶段采用局部改造的方式来重新限定空间。另外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的定位布置依然依赖于人工经验的方式,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去模拟计算。因此,本文共7个章节,从构件组合空间设计、构件优化、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方面入手,通过大空间来限定组合空间构件的类型和数量,采用独立、简洁的构件便于拆装,利用智能优化算法解决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定位布置的优化问题。论文第1章综述了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智能建造相关前沿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结构建造体系,目的是提高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建造效率。论文第2章总结了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明确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提出了采用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形成大构件,组合成大而规整的空间,进而控制构件类型和数量。论文第3章提出了基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现浇和分级装配形成大构件的具体技术,并以项目案例佐证减少构件种类和数量对建造效率的提升,包括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减少构件种类11种,减少混凝土方量20.5%)。论文第4章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分析,从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混凝土,模板,钢筋和脚手架)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阐述与预制工业化相比,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在建造大空间住宅方面的优势。论文第5章从构件优化上,提出了采用独立、简单直接的构件几何形状、并行的装配顺序、尽可能采用高耐久性的构件。论文第6章建立了装配过程的构件重量、数量、安装难度和工时等评价指标,创新优化算法,快速得到最佳装配顺序,并以BIM仿真模拟来控制现场施工。论文第7章利用BIM模型获取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以及可选的塔吊定位点坐标信息,建立多目标择优模型,用萤火虫算法来确定最佳的塔吊定位布置。该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从空间限定上,提出了采用规整大空间优化来控制结构构件类型和数量的方法。构件类型越少、数量越少,就越有利于制造、转运和装配构件。第二,基于机械产品装配顺序优化方法,建立了体现建筑构件装配特性的评价指标,在既有遗传算法基础上引入模拟退火程序模块,利用创新后的智能优化算法快速高效地得到构件装配顺序,形成清晰的装配过程仿真视频控制现场施工。第三,针对BIM软件只能获取构件相对坐标的现状,形成了BIM模型与CAD地形图结合获取构件定位世界坐标的关键技术。通过厘清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和可选的塔吊定位点之间的传递关系,以及各定位点与塔吊运行的协同关系,形成塔吊定位优化模型,应用萤火虫算法解决了实际项目中的竖向转运定位布置优化问题。论文共计10万余字,图表135幅。
郑潜峰[5](2020)在《某支腿液压缸有限元分析及减重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支腿液压缸作为工程车辆的支撑主体,旨在增大工程车辆重心安全区域,提高工作性能和整车结构的稳定性。工作时上车的全部载荷以及自重都会作用于支腿液压缸上,可见其自身性能好坏对整车工作性能影响巨大。然而设计支腿液压缸时,传统的理论分析对结构进行大幅简化,几何不规则结构处应力难以得到准确的解析解,因此本文建立了支腿液压缸有限元模型并对结构做出详细分析。本文以某标准化的支腿液压缸为研究对象,对缸体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能量法验证了其屈曲稳定性。利用ANSYS的命令流语言建立了支腿液压缸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对典型工况进行了静力分析,对各个零部件的受力状态和部分应力集中部位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进行了支腿液压缸稳定性分析,获得了危险工况下模型的屈曲变形图和屈曲失稳临界载荷。有限元的分析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本文对该标准化的支腿液压缸进行了减重优化,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整机减重达7.1%,且已应用于实际产品,效果良好。同时本文开发出系列液压缸的结构分析平台,主要包括静力分析、屈曲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三大功能模块。该平台的完全可视化窗口操作极大的降低了各液压缸有限元分析的难度,同系列产品开发效率得到了显着提升,且该平台已在公司内部推广使用。
林雪[6](2020)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接专机的工业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焊接行业的新要求是采用先进的焊接技术实现焊接自动化。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作为先进焊接技术的典型代表,可用于精密焊接和高质量焊接。该工艺具有焊接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普通的气体保护焊小车改造成可操作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机的设计方案,着重研究焊接专机的工业造型和界面设计。首先,本课题针对目前焊机缺乏对人因考虑的现状,以人-机-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在焊接流程中焊工的行为、需求与现有焊机存在的用户痛点。其次,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注重环境因素对焊接专机设计的影响,从而获得最高效能,提高焊机的可用性和改善用户体验。之后,研究以焊接专机的结构功能与界面参数为主的设计元素。与原有焊接小车进行结构对比,得出改造后所需的结构部件,分析形态、色彩和材质等造型要素。按照界面设计原则,排列焊接专机界面参数的优先级,选择控制方式,排列布局并确定由图标、说明文字和色彩构成的界面风格。另外,本文在设计和改造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探讨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接专机的造型设计方案与界面设计方案。而且选用合适的方法和标准评价焊接专机的外观和界面,分别评选出最佳方案。最终,总结得出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接专机的人机设计原则,这些系统性的原则对其他制造行业焊接设备的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路文娟[7](2020)在《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结构研究与参数化辅助设计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擦窗机通常安装在高层建筑物的顶部,常用于悬吊重物以及高层建筑物的窗户和外墙维修养护作业,减轻了工人维修养护建筑外墙的作业难度,具有安全、实用、经济方便的优势,高层建筑物多样化的发展形势促进了擦窗机样式的多样化发展。本论文以屋面轨道式擦窗机中的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这一机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要工作部位—伸缩臂的结构设计、辅助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以及对辅助设计系统软件自动设计出的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为该机型的擦窗机研发与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对其他机型的擦窗机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首先,深入调研擦窗机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其次,统计大量的擦窗机设计图纸,分析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的结构组成,找出其相对于现有的伸缩臂结构的改进之处,结合擦窗机的设计经验,推导出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中的重要零部件计算选型方法,整理出伸缩臂上零部件的尺寸和位置关系并转换为公式,初步建立零部件和装配体的三维模型,为开发擦窗机辅助设计系统软件做准备。紧接着,基于Solid Works二次开发技术,将整理出的公式编写到程序中,实现程序驱动Solid Works软件将初步建立的零部件和装配体三维模型进行参数化,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的三维模型图和工程图。最后,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参数化后生成的五级臂全伸状态的三维模型进行静力分析,验证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课题开发的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辅助设计系统,大幅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减少了设计人员进行结构修改的工作量,实用性高。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军[9](2020)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船体分段制造计划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船体分段建造工艺复杂、计划性强,主要以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和场地资源等为约束,以总组搭载需求为牵引,向前拉动分段建造各个工序的计划,并需平衡多个项目生产资源及提高资源总体利用率。但很多船舶企业编制的分段建造计划颗粒度粗,工序分解和流程设置与实际情况不完全匹配,工时物量信息不准确,资源平衡不足,缺乏对计划可预测的工具,致使计划实际达成率不高,工序间缓存品堆积,生产节拍不稳定。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不调整任何真实资源的条件下,将车间的设备和布局抽象化,建立虚拟仿真模型,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实时模拟分段建造,对编制的分段建造计划实时作出预测和可行性分析,从而为计划的精确控制与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根据仿真模拟分析计划的可执行性,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生产作业序列,在实际生产中为管理者提供切实有效的生产计划方案,从而提高生产效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调研现代造船模式下的船舶建造流程和计划业务编制流程,研究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船体分段建造计划管理上的可行性,并引入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对船厂船体分段建造车间设备和流程进行层次化建模。(2)以国内某船厂的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场地、设备、员工以及设备故障率和计划时间等为物理参数,以船体切割BOM和装配BOM为仿真数据创建仿真数据结构,借助Plant Simulation对船体分段建造主要生产车间进行仿真模拟,并提出以设备运转率、工时利用率和产出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定量分析船体分段建造计划的合理性。(3)采用遗传算法的推程优化方法对仿真的结果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的设备、人力资源配比,给出最优的生产作业序列,为计划可行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使编制的分段建造计划切实可行,分段建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优化。
王阳泽[10](2020)在《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和现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开展,大型工程建设需求增加。全地面起重机作为起重机家族的新成员,结合了汽车起重机快速转移和越野起重机起重性能高的特点,对场地拥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广受欢迎。液压油缸被广泛应用在全地面起重机上。液压油缸产品性能的提升,能够促使全地面起重机产品性能的提升,使产品种类样式不断丰富,支撑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顺利进行。在近些年来,随着有限元分析法的普及,研究人员在对液压产品进行设计时,往往会使用有限元法对液压油缸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计算结果指导产品设计。然而常规的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建模耗费时间长,且属于重复工作。因此,本文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应用参数化方法进行建模和分析,这对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和后续整机性能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本文所研究的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并运用有限元法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进行计算,得到整体应力应变结果和部分结构应力结果。再次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的液压油缸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并划分出十二个部件,建立液压油缸通用模型;提取各个部件的参数,基于ANSYS二次开发语言——APDL语言编写液压油缸建模和组装程序,对液压油缸进行结构参数化建模与设计,并通过垂直油缸算例验证其可行性。最后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得到测试数据;整理现场测试数据并与液压油缸参数化系统计算结果作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相对偏差很小,从而验证了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设计的准确性。
二、用户导向 发展焊接行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户导向 发展焊接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1)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4P营销理论 |
(二)STP理论 |
(三)客户价值和关系营销理论 |
三、焊接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环境分析 |
(一)行业发展现状 |
1、市场规模扩张 |
2、市场需求量大 |
(二)焊接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
1、环境机会因素分析 |
2、环境威胁因素分析 |
四、P公司发展现状 |
(一)P公司基本情况 |
1、P公司简介 |
2、P公司焊接设备情况 |
3、P公司现有客户和市场现状 |
(二)P公司营销状况分析 |
1、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现状分析 |
2、P公司营销优势及劣势分析 |
3、P公司STP战略分析 |
五、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问题及不利影响 |
(一)P公司焊接设备销量下滑问题 |
(二)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问题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
1、不利于企业产品的创新 |
2、企业无法建立行业竞争优势 |
3、企业难以发展潜在重要客户 |
六、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
(一)焊接设备竞争力弱 |
1、研发方案设计不足 |
2、焊接产品功能性欠缺 |
3、焊接设备智能化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 |
(二)设备价格竞争力弱 |
1、产品定价不合理 |
2、成本管理有待提升 |
(三)营销渠道竞争力弱 |
1、渠道结构不合理 |
2、缺乏渠道库存管理 |
(四)焊接设备促销不完善 |
1、销售人才队伍待搭建 |
2、促销活动缺乏科技感和深入性 |
3、关系营销未做到位 |
七、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策略改善 |
(一)焊接设备改善策略 |
1、加强研发方案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
2、完善产品功能性设置 |
3、提升焊接设备制造技术水平 |
(二)设备价格改善策略 |
1、改善焊接设备定价方法 |
2、结合客户需求降低成本 |
(三)营销渠道改善策略 |
1、完善营销渠道 |
2、增加安全库存备货 |
(四)焊接设备促销改善策略 |
1、加大营销队伍建设 |
2、加强互联网、展会等平台推广 |
3、加强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
八、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用户研究的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电焊机行业的发展背景 |
1.1.2 气保焊机在焊机行业的地位和作用 |
1.1.3 气保焊机电源存在的问题 |
1.1.4 项目来源 |
1.2 逆变式焊机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焊机产品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用户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用户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用户需求的获取及分析 |
2.1 用户需求的获取 |
2.1.1 观察法 |
2.1.2 用户访谈 |
2.2 用户角色的创建 |
2.2.1 确定用户角色 |
2.2.2 创建用户使用场景 |
2.3 企业内部需求的获取 |
2.3.1 焦点小组 |
2.3.2 竞争性分析 |
2.4 销售人员需求的获取 |
2.4.1 问卷设计 |
2.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5 气保焊机用户需求提取与转化 |
2.5.1 产品属性列表 |
2.5.2 产品需求优先级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计要素分析 |
3.1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环境要素分析 |
3.1.1 手工气保焊机 |
3.1.2 焊接机器人配套专用焊机 |
3.2 结构要素分析 |
3.2.1 成本要素分析 |
3.2.2 质量要素分析 |
3.2.3 标准化设计要素分析 |
3.3 造型要素分析 |
3.3.1 产品形象识别要素分析 |
3.3.2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的形态特征 |
3.4 CMF要素分析 |
3.4.1 色彩要素分析 |
3.4.2 材料要素分析 |
3.4.3 表面处理要素分析 |
3.5 人机交互要素分析 |
3.6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的设计原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实践 |
4.1 方案构思 |
4.1.1 草图发散设计及筛选 |
4.1.2 3D模型和初步效果图 |
4.1.3 人机界面设计 |
4.1.4 最终效果图展示及分析 |
4.2 样机的测试与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2 市场销售人员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超高层建筑质量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
1.1.2 当前超高层建筑的质量管理状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对象及视角界定 |
1.6 论文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2.1.2 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1.3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1.4 精细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2.2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2.3 精细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
3.1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 |
3.1.1 质量管理 |
3.1.2 超高层建筑 |
3.1.3 超高层建筑的质量管理 |
3.2 理论方法 |
3.2.1 常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
3.2.2 论文研究方法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4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构架 |
4.1 精细化理念的基本原理 |
4.2 精细化管理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思路 |
4.2.1 应用思路 |
4.2.2 应用中的关键要素 |
5 案例研究 |
5.1 案例基本情况 |
5.2 案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要求 |
5.2.1 案例质量管理要求 |
5.2.2 案例潜在问题分析 |
5.3 精细化理念在案例项目中的应用 |
5.3.1 精细化质量管理的流程 |
5.3.2 精细化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
5.3.3 精细化管理具体方案 |
6 结论及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 |
1.3.1 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 |
1.3.2 从构件设计提高建造效率 |
1.3.3 从优化装配顺序提高建造效率 |
1.3.4 从优化竖向转运提高建造效率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 |
2.1 空间限定的理论研究 |
2.1.1 空间适应性研究 |
2.1.2 开放式建筑理论 |
2.1.3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理念 |
2.1.4 工程全寿命期分析空间限定的内在原因 |
2.1.5 空间限定概念的提出 |
2.2 空间限定的要素 |
2.2.1 外围护要素 |
2.2.2 室内空间限定方法 |
2.2.3 空间限定建造技术 |
2.3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分析 |
2.3.1 设计阶段的问题 |
2.3.2 建造阶段的问题 |
2.4 解决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空间优化的建造效率提升方法 |
3.1 大空间住宅概念的引入 |
3.1.1 大空间概念 |
3.1.2 构件组合 |
3.1.3 工业化建造方法 |
3.2 大空间住宅的实现技术 |
3.2.1 大跨度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
3.2.2 钢筋混凝土现浇大空间工业化建造技术 |
3.2.3 分级装配 |
3.3 构件组合空间设计 |
3.3.1 大空间平面布局 |
3.3.2 规则均匀的结构布置 |
3.3.3 模块化功能空间 |
3.3.4 三级管线设备空间 |
3.4 案例分析:燕子矶保障性住房C-04栋 |
3.4.1 工程概况 |
3.4.2 空间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技术分析 |
4.1 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四大关键因素 |
4.1.1 混凝土工程 |
4.1.2 模板工程 |
4.1.3 钢筋工程 |
4.1.4 脚手架工程 |
4.2 层次分析法(AHP) |
4.2.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一致性检验 |
4.3 层次分析法步骤 |
4.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3.2 建模原则 |
4.4 层次分析对比结果 |
4.4.1 层次分析数值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装配和拆卸的构件设计方法 |
5.1 面向装配的设计(DFA)方法 |
5.1.1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原则 |
5.1.2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
5.1.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
5.2 面向拆卸的设计(DFD)方法 |
5.2.1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原则 |
5.2.2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
5.2.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
5.3 提高构件装配与拆卸效率的技术措施 |
5.3.1 制约拆装效率的主要因素 |
5.3.2 提高构件装配和拆卸效率的关键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装配顺序智能优化研究 |
6.1 智能优化算法介绍和优缺点分析 |
6.1.1 遗传算法 |
6.1.2 蚁群算法 |
6.1.3 退火算法 |
6.1.4 粒子群算法 |
6.2 问题表述 |
6.3 解决方法 |
6.3.1 路线图 |
6.3.2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
6.4 解决问题 |
6.4.1 建立装配顺序数学模型 |
6.4.2 优化算法参数设定与输出结果 |
6.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拟退火优化结果 |
6.5 Matlab程序模拟仿真 |
6.5.1 用Matlab导出装配顺序 |
6.5.2 生成模拟仿真装配过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竖向转运定位布置智能优化研究 |
7.1 竖向转运 |
7.2 BIM获取世界坐标信息 |
7.2.1 IFC坐标转换的弊端 |
7.2.2 BIM与 CAD结合获取世界坐标 |
7.3 解决方法 |
7.3.1 路线图 |
7.3.2 萤火虫算法 |
7.4 条件预设 |
7.5 解决问题 |
7.5.1 建立塔吊运行数学模型 |
7.5.2 设定萤火虫算法参数 |
7.5.3 设定塔吊运行参数 |
7.6 确定每台塔吊的最佳位置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成果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 |
8.2 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 |
表格目录 |
后记 |
作者简介 |
(5)某支腿液压缸有限元分析及减重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液压缸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外液压缸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液压缸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支腿液压缸的理论分析 |
2.1 某标准化支腿液压缸简介 |
2.2 液压缸的理论计算 |
2.2.1 缸筒的理论计算 |
2.2.2 活塞杆的理论计算 |
2.2.3 液压缸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支腿液压缸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及ANSYS简介 |
3.2 支腿液压缸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3.2.1 支腿液压缸有限元模型建立预案 |
3.2.2 单元选择及材料属性定义 |
3.2.3 建立支腿液压缸的有限元模型 |
3.2.4 模型连接方式与边界条件 |
3.3 支腿液压缸的静力分析 |
3.3.1 缸筒强度分析 |
3.3.2 活塞杆强度分析 |
3.3.3 零部件的强度分析 |
3.3.4 支腿液压缸刚度分析 |
3.4 支腿液压缸的屈曲稳定性分析 |
3.4.1 支腿液压缸的屈曲分析 |
3.5 支腿液压缸偏载静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腿液压缸的减重优化 |
4.1 减重优化简介 |
4.2 ANSYS减重优化的过程 |
4.2.1 ANSYS优化模块介绍 |
4.2.2 ANSYS减重优化步骤 |
4.2.3 ANSYS减重优化原理 |
4.2.4 确定减重优化方案 |
4.2.5 设计变量的选取 |
4.2.6 状态变量和目标函数的选取 |
4.3 减重优化的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列液压缸结构分析平台开发 |
5.1 分析平台简介 |
5.2 分析平台的功能 |
5.3 分析平台的使用介绍 |
5.3.1 分析平台使用要求 |
5.3.2 缸体选择和平台的基本设置 |
5.3.3 模型的建立 |
5.3.4 仿真分析 |
5.3.5 生成分析报告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基于人机工程学的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接专机的工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焊机实例研究 |
1.2.2 理论论述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论文框架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焊接专机的设计调研 |
2.1 用户研究 |
2.1.1 用户类型 |
2.1.2 用户画像 |
2.1.3 用户旅程图 |
2.2 环境研究 |
2.2.1 焊接环境 |
2.2.2 设计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焊接专机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
3.1 人机工程学与焊接专机 |
3.2 焊接专机造型的人机分析 |
3.2.1 人体尺寸 |
3.2.2 交互区域 |
3.3 焊接专机界面的人机分析 |
3.3.1 安全界面 |
3.3.2 反馈方式 |
3.4 人机分析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接专机的工业设计策略 |
4.1 焊接专机的功能与结构 |
4.1.1 功能模块 |
4.1.2 结构组件 |
4.1.3 设计要点 |
4.2 焊接专机的造型要素 |
4.2.1 形态要素 |
4.2.2 色彩要素 |
4.2.3 材质要素 |
4.2.4 要素总结 |
4.3 焊接专机的操作界面参数 |
4.3.1 界面参数研究 |
4.3.2 界面参数分类 |
4.4 操作界面的排布原则 |
4.4.1 优先级 |
4.4.2 控制方式 |
4.4.3 排列布局 |
4.4.4 界面风格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焊接专机的设计实践 |
5.1 焊接专机的设计特点 |
5.2 焊接专机的造型设计 |
5.2.1 外观方案汇总 |
5.2.2 造型效果图 |
5.3 焊接专机的界面设计 |
5.3.1 界面原型图 |
5.3.2 高保真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焊接专机的设计评价 |
6.1 焊接专机的造型评价 |
6.1.1 感性工学的语义差分法 |
6.1.2 问卷研究 |
6.1.3 造型最优方案 |
6.2 焊接专机的界面评价 |
6.2.1 操作轨迹图 |
6.2.2 层次分析法 |
6.2.3 界面最优方案 |
6.3 焊机的工业设计原则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用户访谈问题记录表 |
附录B: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接专机的语意评价问卷 |
作者简介 |
(7)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结构研究与参数化辅助设计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擦窗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3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结构研究 |
2.1 擦窗机伸缩臂的类型 |
2.2 双电机独立伸缩的结构设计 |
2.2.1 伸缩臂套接方式研究 |
2.2.2 伸缩臂零部件位置设计 |
2.2.3 伸缩臂零部件结构设计 |
2.3 各级伸缩臂支反力以及伸缩力计算 |
2.4 伸缩臂零部件选型计算 |
2.4.1 减速电机选型计算 |
2.4.2 浮动滚轮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电机独立伸缩臂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 |
3.1 基于Solid Works零部件参数化技术 |
3.1.1 Solid Works参数化软件平台 |
3.1.2 参数化设计原理 |
3.2 零部件参数化数据库技术 |
3.2.1 数据库的建立 |
3.2.2 数据库参数的传递 |
3.3 伸缩臂参数化设计系统应用实例 |
3.3.1 零件参数化设计 |
3.3.2 装配体参数化设计 |
3.3.3 驱动Solid Works零件模型 |
3.3.4 驱动Solid Works伸缩臂装配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电机独立伸缩式伸缩臂的有限元分析 |
4.1 伸缩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1.2 材料定义与网格划分 |
4.2 加载与求解 |
4.2.1 接触处理 |
4.2.2 载荷与约束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理论计算应力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船体分段制造计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计划管理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结构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目标船厂造船模式和计划管理体系研究 |
2.1 目标船厂造船模式 |
2.1.1 船舶建造模式的转变 |
2.1.2 目标船厂总体情况 |
2.1.3 船舶建造作业关系 |
2.1.4 船舶建造节点流程 |
2.2 精益造船管理 |
2.2.1 精益造船的目标框架 |
2.2.2 精益造船单件流水作业 |
2.2.3 精益生产拉动计划体系 |
2.2.4 精益造船JIT和无缺陷施工 |
2.3 目标船厂计划管理体系研究 |
2.3.1 目标船厂计划管理体系 |
2.3.2 船厂生产计划编制 |
2.3.3 生产计划执行和反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分段建造流程虚拟仿真应用研究 |
3.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
3.1.1 离散事件仿真 |
3.1.2 虚拟仿真概念 |
3.1.3 仿真方法分类 |
3.1.4 仿真建模步骤 |
3.2 船舶分段建造计划仿真的可行性研究 |
3.2.1 虚拟仿真软件和Plant Simulation |
3.2.2 Plant Simulation功能模块和使用说明 |
3.2.3 仿真系统单元在船舶生产建造的应用 |
3.2.4 船舶分段建造计划仿真可行性分析 |
3.3 遗传算法在建造计划仿真优化中的应用 |
3.3.1 遗传算法流程 |
3.3.2 遗传算法基本操作 |
3.3.3 遗传算法在建造计划仿真优化中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体分段建造车间仿真建模 |
4.1 船体分段建造工艺及物量 |
4.1.1 船体分段建造工艺流程 |
4.1.2 船体分段建造物量 |
4.1.3 船体分段设计BOM |
4.1.4 分段建造车间加工能力 |
4.2 船体分段建造仿真建模对象 |
4.2.1 船体分段建造仿真目标 |
4.2.2 加工设备综合效率 |
4.2.3 工作人员及班组设置 |
4.2.4 道路运输 |
4.2.5 计划执行及随机因素影响 |
4.3 船体分段建造仿真流程及评价指标 |
4.3.1 船体仿真建造总体流程 |
4.3.2 设备运转率 |
4.3.3 中间产品的等待时间和产出时间 |
4.3.4 工时利用率及车间产能 |
4.4 船体分段建造仿真建模 |
4.4.1 切割加工中心仿真模型 |
4.4.2 小组立车间仿真模型 |
4.4.3 大组立车间仿真模型 |
4.4.4 仿真对象程序控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厂分段建造计划仿真与优化 |
5.1 先行中日程的编制和导入 |
5.1.1 先行中日程的计划编制 |
5.1.2 计划导入和模拟 |
5.1.3 仿真数据结构 |
5.2 分段建造计划仿真分析和优化 |
5.2.1 分段建造计划仿真 |
5.2.2 计划仿真结果分析 |
5.2.3 GA遗传算法优化 |
5.2.4 优化结果分析 |
5.3 生产计划调整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完成的项目 |
致谢 |
(10)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和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计算 |
2.1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简介 |
2.1.1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工作原理简介 |
2.1.2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简介 |
2.2 有限元法对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建模及计算 |
2.2.1 有限单元法简介 |
2.2.2 液压油缸结构简化及建模 |
2.2.3 材料参数及单元设置 |
2.2.4 接触设置 |
2.2.5 边界条件 |
2.2.6 计算结果 |
2.3 有限元法对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计算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建模与设计 |
3.1 参数化设计概述 |
3.2 液压油缸部件几何参数 |
3.2.1 导向套几何参数 |
3.2.2 铰耳几何参数 |
3.2.3 其他部件几何参数 |
3.3 材料参数 |
3.3.1 部件材料参数 |
3.3.2 材料参数赋予程序 |
3.4 液压油缸模型建立程序 |
3.4.1 几何模型参数化程序 |
3.4.2 网格划分参数化程序 |
3.5 液压油缸部件组装 |
3.6 接触定义程序 |
3.6.1 接触理论 |
3.6.2 接触定义程序 |
3.7 边界条件参数 |
3.7.1 约束参数 |
3.7.2 载荷参数 |
3.8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算例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现场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原理 |
4.3 试验方案 |
4.4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现场试验结果及数据整理分析 |
4.4.1 工况一试验数据 |
4.4.2 工况二试验数据 |
4.4.3 液压油缸现场试验结果整理分析 |
4.5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现场试验数据与结构参数化设计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用户导向 发展焊接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 [1]P公司焊接设备营销策略研究[D]. 王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用户研究的工业逆变式气保焊机设计[D]. 丛炜峰. 山东大学, 2020(04)
- [3]超高层建筑质量精细化管理研究[D]. 黄欢. 西华大学, 2021(02)
- [4]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D]. 刘聪. 东南大学, 2020(02)
- [5]某支腿液压缸有限元分析及减重优化[D]. 郑潜峰. 燕山大学, 2020(01)
- [6]基于人机工程学的Tandem双丝气体保护焊接专机的工业设计研究[D]. 林雪. 东南大学, 2020
- [7]双电机独立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结构研究与参数化辅助设计软件开发[D]. 路文娟. 长安大学, 2020(06)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船体分段制造计划管理研究[D]. 李军.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10]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和现场试验研究[D]. 王阳泽.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