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在院校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帅[1](2021)在《车载关注点视频的混合云存储和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汽车的普及以及5G的全面铺开,车辆与云的联系越发紧密,原本车辆数据只能保存在本地由本地计算模块处理,现如今车辆上的数据在5G的支持下能够快速地传输到云端同时传输实时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车辆安全事件视频的云计算处理和统一管理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中车载关注点视频的混合云存储和检索系统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实现意义。本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关注点视频采集。系统能在开始运行后,将车载摄像头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将压缩编码后的数据实时传输到车载流媒体平台,流媒体平台录制视频到本地同时将流文件转播到车联网安全平台中对应的关注点识别模块中进行安全事件识别。2.安全事件视频的存储。车辆本地监听车联网安全平台的识别模块回调信息,监听到安全事件发生后将能将安全事件发生时间点前后一定时长的视频从本地录制视频中裁剪出来,随后提取裁剪出来视频的关键帧和特征数据,最后通过文件破碎算法将安全事件视频文件处理成各不相同的碎片文件和记录原文件信息和碎片文件信息的元数据文件,将碎片文件存储到基于公有云的混合云存储服务器中、特征数据和元数据文件存储到Elasticsearch服务器中、关键帧数据存储到关键帧库中。3.安全事件视频的检索。系统能够通过关键词检索安全事件视频。用户通过应用向服务器发起检索请求后,业务服务器能够根据用户给出的关键词到Elasticsearch服务器中快速检索到安全事件视频原文件的元数据并在用户端显示。在有预览和下载的请求后,能通过检索到的元文件元数据在Elasticsearch服务器中快速检索对应碎片文件元数据,通过碎片文件元数据从公有云存储服务器中下载碎片文件,业务服务器复原后将数据传给用户端。车载关注点视频的混合云存储和检索系统的实现,完成了一种以安全事件为关注点的车载视频存储和检索方案,对车辆安全事件统计和司机行为大数据画像提供了数据支持。
沈朝[2](2020)在《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建设里程、全国客运及货运总量等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业务全过程管理,广泛采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对铁路各部门及运输线路进行全面监控,实现了客货运业务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确保了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也为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传统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系统覆盖不全面、监控系统性能和功能不完善、不利于扩容改造等问题,设计和建设一个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讨论并分析了其功能结构与关键技术。论文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详细分析了其组成结构、设备类型、高铁运营调度系统等。论文在对既有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分析基础上,结合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清化使用需求,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以满足现代化铁路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等发展需要。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实际项目,对项目需求进行了分析,对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视频存储方案、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数字化处理,采用当前流行的云存储技术满足了海量存储和数据共享需求,全线采集点使用最新的IPC后具备PTZ功能,清晰度、灵敏度更加高,系统整体稳定度和可靠度大幅度提升。论文设计提出的建设方案经实际工程实施,全面达到了设计需求,满足了铁路系统运行和管理需求。
黄邓楷[3](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杰[4](2019)在《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价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是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高速公路上隧道具有相对复杂的环境、空间和其他诸多不利因素,其建设和管理相对困难,发生在隧道中的交通事故也相对更多。提高公路隧道工程的质量与管理水平是保证公路隧道通行能力,严格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确定机电设备所处的客观状况,以便管理人员及时防范和处理不良情况,它还提供信息,以积累设备故障分析、性能评估、合理使用和安全工作的基本数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的通风设施、照明设施、消防设施、监控设施和供配电设施,在这五个系统中,各系统技术状态都与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有关,并能有效地保持高速公路技术状态,有利于确保公路安全顺畅。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针对隧道机电设备的多样性和应用环境的复杂性、机电设施技术状况的特点,构筑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中重点关注各个模块的测试内容,结合各运输行业专家、隧道运营管理人员、施工工程师的问卷信息,通过归纳和组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由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并且通过使用隶属度函数获得评判矩阵,然后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结合加权平均法得到评价结果。在文末部分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研究的深入阶段,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将进一步完善,为高速公路娄山关隧道机电设施管理提供更多信息。
秦佳宁[5](2019)在《基于城轨云的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轨道交通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多种新技术的不断投用,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城轨云技术以及互联网支付技术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建设标准的必然发展方向,陆续在全国多条城轨建设项目中开展研究。本文依托于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结合国内外在城市轨道建设方面采用的先进技术,进行了基于城轨云的全自动运行技术的研究工作。论文首先从全自动运行系统及城轨云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谈起,相比传统驾驶模式,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技术优势包括:1)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基于系统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控制、降低了运营成本;3)优化人员的配置,降低运营人员劳动强度;4)为列车运行全过程提供自动安全防护;而计算机类设备作为商用级设备,其网管功能较弱,配置、管理复杂,并且各个系统单独设置,为地铁机电设备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采用能充分利用计算、存储资源的虚拟化技术,搭建统一的城轨云平台,可显着提高系统资源利用效率,大量减少硬件配置容量。本文对太原地铁拟采用的全自动运行业务上“云”的研究做了阐述。首先,在云平台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项目实际的物理部署架构。通过对各子系统特点的分析将业务分类,确定部署的网络(安全生产网、内部管理网、外部服务网)和级别(中央—站段),完成云平台上业务整体的布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子系统的特点,对云平台的接口进行了深入研究。接着,对全自动通信系统各子系统的架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方案的比选,确定了 ISCS全集成的方案,并结合项目对系统架构进行了研究。在云计算的帮助下,部署在城轨云的各业务系统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整合在全自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根据各类信息的实时反馈、整理、分发,可实现各类业务系统中软件及硬件的统筹统建及信息共享共用,使太原地铁2号线的整体智能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目前,研究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实施阶段。上述方案的研究工作为即将开始的设备招标及落地实施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贝[6](2014)在《智能小区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视觉要求,大屏幕显示系统应运而生,它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交通、通信、军队、电力等诸多领域,在提供共享信息、安全监测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屏幕显示系统是智能小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终端显示电视墙的一种解决方案,采用技术先进的液晶拼接幕墙,可以大大提高监控系统的整体功能效果。在系统分析了传统小区监控系统的问题及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后,提出了一种面向大屏拼接、基于C/S体系结构、应用集群服务器技术的监控显示系统,重点介绍了服务器及客户端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8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Visual C++2010作为开发环境,对用户界面进行了模块化、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设计,通过用户界面能访问数据库,并根据授予的权限对管理员信息、住户信息、车辆信息、系统设置等进行添加、删除、查询、修改等;还能调整输出画面的位置,使其按不同的规格显示。课题首先对监控系统及大屏幕显示系统的背景做了简要的介绍。接着,概述了监控系统及大屏幕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各个关键技术,例如视频压缩技术、TCP/IP、Socket、智能探测技术、集群技术等。在系统的硬件架构搭建完毕后,主要针对软件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叙述服务器及客户端设计的详细步骤。文章的最后对所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声明了系统的特点和不足,并指出下一步工作方向。课题旨在研究面向监控领域的大屏显示系统,重点介绍了服务器及客户端用户界面的功能,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大屏幕监控显示系统。监控画面一体化、简洁化、多功能化的特点,使得监控便捷、高效,在简化管理人员工作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汪慧波[7](2013)在《安全防范系统在某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1引言某国际会议中心,由半椭球型裙房和球型主楼组成。裙房为会议中心部分,2层为12m高;主楼为超五星级酒店部分,19层为85m高,以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白金五星级酒店为标准进行功能设计,满足各种大小会议、宴会、演出、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需求。其建筑分为地下室、裙房、
罗兴[8](2012)在《大型办公建筑的智能化先期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型办公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是当今智能建筑领域的建设和研究重点。2007年,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出台《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实时监测平台建设要求》,要求首先在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中通过智能化手段摸清能耗现状,掌握能耗趋势并通过智能化手段促进节能运行方式,促进节能改造。智能化先期策略研究对智能化建设采用技术和产品的定位、建造和运行成本控制具有关键意义:一是在系统工程设计之前,经过用户需求分析、技术经济量化比较,用于指导进入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环节;二是通过智能建筑各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归纳出技术发展和造价构成及其比例的一般趋势和规律,使得智能建筑的建造和运营具备更多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三是根据智能建筑跨专业、跨学科的集成性、技术性特点,使其成为贯穿建筑策略研究各个不同层面的通用性技术支持手段。参照国家《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化策略研究可以分为智能化集成系统(IIS)、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公共安全系统(PSS)和机房工程(EEEP)。本文以深圳某超高层办公智能建筑设计方案为例,对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公共安全系统、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各系统设计中从需求分析出发主要采用技术经济分析、节能分析,对同一系统的不同解决方案适用于何种使用要求进行归纳整理,以方便智能化设计人员选用,对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智能化设计范围、定位和建设标准、产品技术选择提供参考,对工程实施者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升项目的智能化建设水平有参考意义。
张苗苗[9](2011)在《数字闭路电视系统在日照电厂二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详细介绍了数字闭路电视系统在日照电厂二期中的应用。对系统的监控方式、系统组成、监控区域等内容进行了描述,并对系统的功能及其优越性进行了评价,为本系统在其他火电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张群芳[10](2009)在《安全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频监控技术综合利用了现代视频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了现场视频场景实时再现、数据存储、自动检测报警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安全防范、无人职守、信息获取和指挥调度场合。基于无线局域网的视频监控技术是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测控系统,利用无线微波进行数据传输,降低了网络布线的成本,大大增强了监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本文在详细分析视频监控系统和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无线局域网的视频监控系统,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可能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着重考虑了其中的安全因素。无线局域网的安全包括认证协议和加密机制两部分,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802.1X的端口控制和数字证书,有效解决了无线局域网用户的接入认证问题;然后分析了802.11中的WEP加密方法并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并研究了具有更高强度的CCMP加密方法及其核心算法AES,利用此算法加密,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会获得大幅度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地防御外界攻击。在研究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Web方式的无线视频监控方案,无线网络采用IEEE 802.11g无线局域网,视频编码采用MPEG4标准,在安全性上采用了基于802.1X和数字证书的认证协议,配以WEP和CCMP加密技术,大大增强了无线网络的安全效果。该系统可以和有线视频监控无缝连接,可允许网络管理人员同时监控单画面图像和四画面图像,经实际系统测试,加密后视频播放清晰流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数字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在院校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在院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关注点视频的混合云存储和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视频采集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云存储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的研究 |
2.1 视频编码 |
2.1.1 视频压缩编码原理 |
2.1.2 H.264关键功能 |
2.2 检索技术探析 |
2.2.1 Elasticsearch介绍 |
2.2.2 Elasticsearch工作原理 |
2.2.3 基于内容的检索 |
2.3 文件破碎技术探究 |
2.3.1 文件破碎技术 |
2.3.2 文件复原技术 |
2.4 混合云存储技术 |
2.4.1 云存储技术 |
2.4.2 基于公有云的混合云存储 |
2.5 传输协议 |
2.5.1 RTMP协议 |
2.5.2 MQTT文本协议 |
2.5.3 Kafka消息队列 |
2.6 关注点视频 |
2.6.1 关注点 |
2.6.2 关注点视频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技术可行性 |
3.2.2 操作可行性 |
3.3 系统框架 |
3.4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4.1 视频存储业务流程分析 |
3.4.2 视频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3.5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5.1 功能模块简述 |
3.5.2 视频采集子系统 |
3.5.3 视频处理子系统 |
3.5.4 关注点视频存储子系统 |
3.5.5 关注点视频管理子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用户数据设计 |
4.2.2 视频元数据结构设计 |
4.3 视频采集子系统的设计 |
4.4 视频处理子系统的设计 |
4.4.1 流媒体服务器设计 |
4.4.2 安全事件监听模块设计 |
4.4.3 关注点视频处理模块设计 |
4.5 关注点视频存储子系统设计 |
4.5.1 存储结构 |
4.5.2 关注点视频存储模块设计 |
4.6 关注点视频管理子系统设计 |
4.6.1 关注点视频检索模块设计 |
4.6.2 关注点视频管理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功能实现 |
5.1.1 视频采集子系统功能实现 |
5.1.2 视频处理子系统实现 |
5.1.3 关注点视频存储子系统实现 |
5.1.4 关注点视频管理子系统实现 |
5.2 系统测试环境 |
5.2.1 采流系统环境部署 |
5.2.2 业务服务器部署环境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视频采集子系统测试 |
5.3.2 视频处理子系统测试 |
5.3.3 关注点视频存储子系统测试 |
5.3.4 关注点视频管理子系统测试 |
5.4 系统性能测试 |
5.4.1 压缩性能测试 |
5.4.2 视频传输性能测试 |
5.4.3 检索性能测试 |
5.4.4 消息队列监听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1.2.1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构成 |
2.2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2.2.1 视频编码压缩技术 |
2.2.2 数据存储技术 |
2.2.3 网络视频传输及接入技术 |
2.2.4 视频内容分析(VCA)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
3.1 系统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1 设备类型 |
3.1.2 视频节点 |
3.1.3 承载网络 |
3.1.4 防雷与接地系统 |
3.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 |
3.2.1 摄像机 |
3.2.2 编码器 |
3.2.3 解码器 |
3.2.4 存储设备 |
3.2.5 视频服务器 |
3.3 视频监控系统在高铁运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3.3.1 系统构成 |
3.3.2 通道配置 |
3.3.3 视频编码方案 |
3.3.4 视频存储方案 |
3.3.5 用户终端 |
3.3.6 监控平台软件 |
3.3.7 系统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改造方案设计 |
4.1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需求 |
4.1.1 现有电路资源状况 |
4.1.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定位 |
4.1.3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业务需求 |
4.1.4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传输要求 |
4.2 铁路综合视频高清监控系统规划设计 |
4.2.1 网络架构规划 |
4.2.2 系统功能规划 |
4.2.3 视频存储功能规划 |
4.2.4 系统网管规划 |
4.2.5 系统性能规划 |
4.2.6 系统接口规划 |
4.2.7 系统设备规划 |
4.2.8 网络安全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更新改造项目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背景概述 |
5.1.2 项目需求分析 |
5.1.3 项目更新改造原则 |
5.2 更新改造方案 |
5.2.1 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5.2.2 Ⅰ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3 II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4 视频存储建设方案 |
5.2.5 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 |
5.2.6 网络传输建设方案 |
5.2.7 用户监视终端建设方案 |
5.3 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
5.3.1 应用层安全方案 |
5.3.2 系统层安全方案 |
5.3.3 网络层安全方案 |
5.3.4 管理层安全方案 |
5.4 施工、调试及后台部署方案 |
5.4.1 系统部署前准备 |
5.4.2 系统部署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成效分析 |
6.1 项目施工具体方案 |
6.1.1 准备工作 |
6.1.2 施工程序 |
6.2 项目成效分析 |
6.2.1 主要社会效益 |
6.2.2 技术的经济性 |
6.2.3 实施后的视频性能分析 |
6.2.4 存在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
2.4 结语 |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
3.1 研究概述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数据获取 |
3.2.3 研究方法 |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
3.6 结语 |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
4.1 研究概述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内容 |
4.2.2 问卷设置 |
4.2.3 数据获取 |
4.2.4 研究方法 |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
4.5 结论 |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
4.6 结语 |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概述 |
5.2 研究设计 |
5.2.1 实景照片选取 |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
5.2.3 研究方法 |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
5.4.1 绿视率 |
5.4.2 环境可视性 |
5.4.3 环境管理程度 |
5.4.4 环境美观程度 |
5.4.5 他人的存在 |
5.4.6 土地利用类型 |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
5.6 结论 |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
5.7 结语 |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
6.4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价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
1.2.2 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状况分析 |
2.1 隧道内机电设施状况概述 |
2.2 隧道机电设施组成状况 |
2.2.1 隧道通风设施 |
2.2.2 隧道照明设施 |
2.2.3 隧道消防设施 |
2.2.4 隧道监控设施 |
2.2.5 隧道供配电设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1 评价指标选取影响因素 |
3.2.2 评价指标选取过程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3.2 指标体系建立目标 |
3.3.3 指标体系建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价方法研究 |
4.1 隧道机电设施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
4.1.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4.1.2 评价方法选取 |
4.2 综合评价关键过程 |
4.2.1 确立评价对象 |
4.2.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 |
4.2.3 构造评判矩阵 |
4.2.4 应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隧道检测案例分析 |
5.1 娄山关隧道概况 |
5.2 娄山关隧道机电设施技术状况综合评价 |
5.2.1 综合评价流程 |
5.2.2 确定指标权重 |
5.2.3 应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2.4 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城轨云的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云技术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2 全自动驾驶技术及云平台介绍 |
2.1 全自动驾驶等级选定及运营组织模式 |
2.1.1 全自动驾驶等级选定 |
2.1.2 全自动驾驶系统运营场景 |
2.2 云平台概述 |
2.2.1 云平台的基本原理 |
2.2.2 云平台的特点 |
2.2.3 云平台的三种服务模式 |
2.2.4 云平台的四类部署策略 |
2.2.5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云平台的方案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总体设计原则 |
3.3 太原市轨道交通云平台的总体思路 |
3.4 2号线城轨云部署方案的研究 |
3.4.1 城轨云的物理架构 |
3.4.2 城轨云业务部署方案的研究 |
3.5 云平台与各系统接口的设计 |
3.5.1 云平台与综合调度指挥系统(IDCS)接口的设计 |
3.5.2 云平台与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接口的设计 |
3.5.3 云平台与视频监控系统(CCTV)接口的设计 |
3.5.4 云平台与乘客信息系统(PIS)接口的设计 |
3.5.5 云平台与公务电话系统(DH)接口的设计 |
3.5.6 云平台与通信传输系统(TS)接口的设计 |
3.5.7 云平台与时钟系统(CLK)接口的设计 |
3.5.8 云平台与广播系统(PA)接口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云的全自动驾驶系统的研究 |
4.1 通信系统的方案研究 |
4.1.1 传输系统 |
4.1.2 公务电话系统 |
4.1.3 乘客信息系统 |
4.1.4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
4.1.5 专用通信线路 |
4.2 综合监控系统的研究 |
4.2.1 集成方案分析 |
4.2.2 系统构成 |
4.2.3 系统采用技术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智能小区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大屏幕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2.1 监控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1 闭路电视系统 |
2.1.2 防盗报警系统 |
2.1.3 门禁系统 |
2.1.4 对讲系统 |
2.1.5 停车管理系统 |
2.2 大屏幕显示基础理论 |
2.3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
2.3.1 视频压缩技术 |
2.3.2 Directshow简介 |
2.3.3 多线程技术简介 |
2.3.4 传输技术 |
2.3.5 Socket简介 |
2.3.6 智能视频检测分析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要求及设计思想 |
3.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2 系统的设计指导原则 |
3.2 系统硬件环境搭建 |
3.2.1 系统详细介绍 |
3.2.2 系统各部分功能介绍 |
3.3 系统的软件环境构建 |
3.3.1 软件的体系结构 |
3.3.2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选择及配置 |
3.3.3 客户端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
4.1 数据库系统知识简介 |
4.2 DBMS的选择 |
4.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4.4 数据库详细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的研究与设计 |
5.1 服务器端 |
5.1.1 主模块 |
5.1.2 前端图像采集模块 |
5.1.3 流媒体接收模块 |
5.2 客户端软件的设计 |
5.2.1 主模块 |
5.2.2 大屏幕监控显示主界面 |
5.2.3 用户管理模块 |
5.2.4 小区住户管理模块 |
5.2.5 车辆管理模块 |
5.2.6 设备管理模块 |
5.2.7 摄像机控制 |
5.2.8 硬盘刻录机控制 |
5.2.9 报警预设模块 |
5.2.10 报警显示模块 |
5.2.11 系统设置 |
5.2.12 其他 |
5.3 网络通信模块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安全防范系统在某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设计技术要点 |
3 系统组成 |
3.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
3.2 防盗报警系统 |
3.3 无线巡更系统 |
3.4 无线对讲系统 |
4 结束语 |
(8)大型办公建筑的智能化先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来源与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需求的智能化定位分析 |
2.1 智能化定位和实施原则 |
2.1.1 智能化定位原则 |
2.1.2 智能化实施原则和环节 |
2.2 特定项目的智能化定位分析 |
2.2.1 系统设计整体定位 |
2.2.2 系统设计整体经济分析 |
第3章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
3.1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组成 |
3.2 不同 BMS 网络结构的技术经济比较 |
3.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主流产品 |
3.4 节能分析 |
第4章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
4.1 照明作为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及照明能耗现状 |
4.1.1 建筑电气专业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
4.1.2 照明能耗现状 |
4.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不同解决方案 |
4.2.1 不同解决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4.2.2 技术经济比较结论 |
4.2.3 建议 |
第5章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总体设计 |
5.2.2 配线间的设置 |
5.2.3 工作区子系统 |
5.2.4 主干子系统 |
5.2.5 管理子系统 |
5.3 综合布线系统定位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6章 公共安全系统设计 |
6.1 需求分析 |
6.1.1 公共安全系统的组成 |
6.1.2 公共安全系统的防范体系 |
6.2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
6.2.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6.2.2 不同解决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6.2.3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设计 |
6.2.4 防盗报警系统设计 |
6.2.5 一卡通系统设计 |
6.2.6 门禁系统设计 |
6.2.7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
6.2.8 巡更系统设计 |
6.2.9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
6.2.10 联动设计 |
第7章 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设计 |
7.1 需求分析 |
7.2 系统设计 |
7.3 不同解决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8章 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
8.1 需求分析 |
8.2 系统设计总体架构 |
8.3 选用不同系统架构经济技术分析 |
第9章 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 |
9.1 智能化系统集成概述 |
9.2 系统集成的实施 |
9.2.1 实施架构 |
9.2.2 实施流程 |
9.3 系统集成产品技术的技术经济分析 |
9.4 系统集成技术的未来发展 |
第10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安全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1.2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和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
2.1 用户概况和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3 系统整体设计及其原则 |
第三章 WLAN 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安全技术研究 |
3.1 无线局域网认证协议 |
3.1.1 802.1X |
3.1.2 端口控制 |
3.1.3 数字证书 |
3.2 无线局域网加密技术 |
3.2.1 802.11 加密算法WEP/WEP2 及其分析 |
3.2.2 AES 算法的研究 |
3.2.3 CCMP 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组成 |
4.2 网络结构 |
4.3 软件流程 |
4.4 配置笔记本客户端 |
4.5 系统界面 |
4.5.1 密码认证 |
4.5.2 系统主界面 |
4.5.3 云台控制 |
4.5.4 焦距控制 |
4.5.5 录像和截图 |
4.5.6 系统管理 |
4.5.7 摄像机控制界面 |
4.6 系统测试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数字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在院校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关注点视频的混合云存储和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沈朝.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价应用研究[D]. 高杰. 长安大学, 2019(01)
- [5]基于城轨云的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D]. 秦佳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智能小区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的设计[D]. 赵贝.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4)
- [7]安全防范系统在某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及应用[J]. 汪慧波.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3(05)
- [8]大型办公建筑的智能化先期策略研究[D]. 罗兴. 华侨大学, 2012(06)
- [9]数字闭路电视系统在日照电厂二期中的应用[J]. 张苗苗. 电视技术, 2011(17)
- [10]安全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群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标签:云技术论文;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