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可以喝茶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茶吗

一、糖尿病患者可饮茶(论文文献综述)

朱兵兵,董晓莲,朱建福,王娜,陈跃,姜庆五,付朝伟[1](2022)在《德清县农村居民饮茶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饮茶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发病的关联。方法采用动态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06—2008年、2011—2012年、2013—2014年分别随机抽取浙江省德清县2个、6个和7个农村社区未患糖尿病的27 841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于2018年12月通过德清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随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饮茶及饮绿茶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德清县27 841名农村社区居民中,有饮茶习惯者10 726名(38.53%),其中饮绿茶者8215名(76.59%)。至2018年12月,德清县27 841名农村社区居民中新发T2DM 883例,发病密度为4.43/千人年,有饮茶习惯者和无饮茶习惯者发病密度分别为4.07/千人年和4.71/千人年,其中有饮绿茶习惯者发病密度为3.79/千人年。在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务农、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饮食偏好、体质指数、是否高血压、是否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家族史后,有饮茶习惯的农村社区居民T2DM发病风险为无饮茶习惯居民的0.79倍(95%CI 0.65~0.96),有饮绿茶习惯的居民T2DM发病风险为无饮茶习惯居民的0.72倍(95%CI 0.58~0.89),未发现饮用其他茶叶和饮绿茶量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显着关联(P<0.05)。结论饮绿茶可降低德清县农村居民T2DM的发病风险。

魏亚琳[2](2021)在《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决策树方法探讨行为习惯、奖惩敏感性、人口学因素和常见慢性疾病等因素协同影响颈动脉硬化的模式。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查体并符合入组标准的人员573例,其中颈动脉硬化组329例,非颈动脉硬化组244例。采取问卷形式收集人口学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行为习惯因素,如吸烟、饮酒、饮茶、高脂饮食、体育锻炼等;伴发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测评奖惩敏感性得分及检测颈动脉超声数据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软件使用SPSS 25.0,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揭示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决策树C5.0算法建立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观察人口学、行为习惯、奖惩敏感性和常见疾病协同影响颈动脉硬化的模式。采用Med Calc 15.2.2软件绘制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通过比较二者的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和比较两种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准确性。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高脂饮食、高脂血症、高血压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2.决策树模型显示高血压是根节点影响因素,年龄、高脂血症、行为抑制系统、体育锻炼、糖尿病、饮茶、行为激活系统、饮酒、高脂饮食、性别、BMI分别为子节点,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不同的协同影响方式,如:年龄<70岁、高行为抑制系统得分、无体育锻炼习惯、无饮茶习惯且有高脂饮食的人群,患颈动脉硬化概率为87.50%;年龄<70岁、高行为抑制系统得分、无体育锻炼习惯、无饮茶习惯且无高脂饮食的人群,无颈动脉硬化的概率为61.91%。但吸烟未进入本研究的决策树模型。3.ROC曲线下面积对比显示两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树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决策树模型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1.决策树模型显示,高血压、高龄、高脂血症、糖尿病、饮酒、高脂饮食、男性、高体质指数可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而体育锻炼、饮茶、女性、高抑制敏感性、低奖励敏感性可减少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显示了因素间多种协同或叠加作用模式。2.决策树模型各节点因素可作为识别疾病高危人群的指标,对于节点因素的干预有利于相应类别人群颈动脉硬化的防控。3.在对颈动脉硬化发生预测方面,决策树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更高。决策树模型简洁、直观地预测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蔡嫣然[3](2021)在《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数据,探索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并分析不同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二、研究方法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进行数据收集,采取经典统计方法与现代无监督统计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模式,对来自全国23个省份,42家临床研究单位的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的四诊信息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一:数据测量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调查问卷,具体包括胸闷、乏力等150条症状信息、30条舌象信息、13条脉象信息,合计193条。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过严格规范的数据录入及清洗后,首先对以上193条四诊信息数据进行频数统计,选取出现频率大于5%的四诊信息条目合计168条纳入分析。运用隐结构法中的双步隐树模型方法,建立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对模型中与中医范畴内脾胃相关的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并通过软件自动运算,根据聚类结果建立冠心病脾胃相关证候的辨证规则,依据该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辨证。研究二:根据研究一的脾胃相关证候辨证结果,选取有脾胃证候以及无脾胃证候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分析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差异。数据测量使用项目组自主研制的行为生活方式调查量表。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过严格规范的数据录入及清洗工作后,将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冠心病稳定期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三、研究结果研究一:通过对冠心病稳定期3366例患者包括症状、舌象、脉象在内的168条四诊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共产生46个隐变量,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分数为-263252.44。结合结构图、互信息曲线图以及类概率分布表等信息,将46个隐变量逐一从中医角度对病位、证候要素等方面进行初步诠释,结果发现Y7、Y16、Y17、Y26、Y27、Y28、Y29、Y30、Y31、Y36、Y42、Y45这12个隐变量涉及的病位与脾、胃相关,以及隐变量Y18、Y20是脾胃相关证候可能出现的舌象信息。接下来对这些隐变量进行症状组合,发现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主要存在的脾胃相关证候有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三种。对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的三种脾胃相关证候采取综合聚类,分别得到冠心病稳定期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结构模型。对每个证候所包含的症状和体征采取定量取值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方式建立了各自证候的辨证规则:①冠心病脾气虚证——神疲倦怠(5.6)、乏力(5.5)、少气或懒言(4.4)、声音低弱无力(4.4)、活动易劳累(3.0)、气短(2.8)、饮冷不适,甚则腹泻(2.6)、头晕(2.5)、纳差(2.5)、大便先干后溏(2.5)、一年感冒三次或以上吗(2.4)、食后困顿(2.2)、便溏(1.2)、少苔或无苔(0.4)、细脉(0.1),阈值为17.6,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发现共有1987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59.03%;②冠心病痰湿证——肢体困重(3.8)、口黏(3.8)、脘腹痞满(3.5)、大便黏滞(3.5)、体胖(2.7)、头重如裹(2.5)、嗜睡(2.4)、纳差(2.3)、腰部肥满松软(2.0)、舌胖边有齿痕(1.5)、鼻鼾(1.1)、苔白滑(1.0),阈值为11.5,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发现共有1267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37.64%;③冠心病胃热炽盛证——牙龈肿痛(3.9)、容易饥饿(3.5)、喜欢冷饮冷食(3.4)、泛酸水(3.0)、胃部灼热(2.8)、恶心(2.8)、牙龈出血(2.7)、手足心热(2.6)、胃脘痛(2.5)、口苦(2.4)、皮肤油脂分泌多(2.4)、口干(2.2)、口臭(1.5)、口渴喜饮(1.4)、红舌(1.4),阈值为12.1,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共915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27.18%。研究二:经过统计发现,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单纯有脾气虚证者715例,痰湿证者190例,胃热炽盛证者136例,无脾胃证者986例。该四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结果示,P值<0.1的条目有:无偏嗜、偏嗜甜、偏嗜辛辣、偏嗜炙烤、偏嗜油腻、总体饮食习惯良好、常吃夜宵、常暴饮暴食、挑食、从事体力劳动、每周做重度强度的体力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从事体力劳动的累积年限、每天做重度强度体力活动的小时数、每周有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天数、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是否饮酒、饮酒的频率、饮酒种类(啤酒、葡萄酒、高度白酒)、是否饮茶、饮茶种类(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每天吸多少支卷烟、是否有二手烟暴露情况共28个变量。在这些变量中,常暴饮暴食、挑食、从事体力劳动的累积年限、每天做重度强度体力活动的小时数、每周有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天数、饮酒的频率、饮酒种类(啤酒、葡萄酒、高度白酒)、饮茶种类(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每天吸多少支卷烟这些变量空缺值较多,考虑数据分析准确性,不将以上变量纳入分析,只纳入其余15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此外,为了控制性别、年龄、有胃部疾病这三个潜在混杂因素产生的影响,故将它们与15个行为生活方式变量共同纳入分析。其中,“年龄”和“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两个指标为连续性变量,其余为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胃部疾病因素的条件下:(1)脾气虚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B=0.077,OR=1.080,95%CI:1.041-1.120,P<0.001)、偏嗜辛辣(B=0.430,OR=1.537,95%CI:1.060-2.228,P=0.023)与冠心病稳定期脾气虚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越长、偏嗜辛辣的患者更有可能是脾气虚证;而饮食习惯良好(B=-0.386,OR=0.679,95%CI:0.473-0.976,P=0.036)、经常锻炼身体(B=-0.298,OR=0.742,95%CI:0.599-0.921,P=0.007)、饮茶(B=-0.391,OR=0.676,95%CI:0.527-0.868,P=0.002)与脾气虚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饮食习惯良好、经常锻炼身体、饮茶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不容易有脾气虚证。(2)痰湿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偏嗜炙烤(B=1.425,OR=4.159,95%CI:1.433-12.065,P=0.009)、偏嗜油腻(B=0.593,OR=1.809,95%CI:1.072-3.054,P=0.027)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出现痰湿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偏嗜炙烤和油腻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痰湿证;饮茶(B=-0.555,OR=0.574,95%CI:0.376-0.876,P=0.010)与痰湿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饮茶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不容易有痰湿证。(3)胃热炽盛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偏嗜辛辣(B=0.712,OR=2.038,95%CI:1.123-3.699,P=0.019)、从事体力劳动(B=0.624,OR=1.867,95%CI:1.224-2.849,P=0.004)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偏嗜辛辣、从事体力劳动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4)当痰湿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时,偏嗜炙烤(B=1.289,OR=3.630,95%CI:1.252-10.525,P=0.018)、偏嗜油腻(B=0.621,OR=1.860,95%CI:1.086-3.187,P=0.024)与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脾气虚证相比,偏嗜油腻和炙烤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痰湿证;二手烟暴露(B=-0.543,OR=0.581,95%CI:0.318-0.886,P=0.012)与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有二手烟暴露情况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脾气虚证。(5)当胃热炽盛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时,偏嗜甜(B=0.766,OR=2.152,95%CI:1.099-4.211,P=0.025)、从事体力劳动(B=0.573,OR=1.774,95%CI:1.150-2.736,P=0.010)、经常锻炼身体(B=0.544,OR=1.723,95%CI:1.115-2.663,P=0.014)、饮酒(B=0.621,OR=1.861,95%CI:1.037-3.338,P=0.037)、饮茶(B=0.603,OR=1.827,95%CI:1.169-2.856,P=0.008)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脾气虚证相比,具有以上行为生活方式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6)胃热炽盛证组与痰湿证组比较时,饮茶(B=0.767,OR=2.153,95%CI:1.231-3.767,P=0.007)、二手烟暴露(B=0.630,OR=1.878,95%CI:1.085-3.249,P=0.024)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具有以上行为生活方式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偏嗜油腻(B=-1.152,OR=0.316,95%CI:0.134-0.745,P=0.008)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偏嗜油腻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是胃热炽盛证的可能更小。四、研究结论1.冠心病稳定期主要存在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等三种脾胃相关证候。2.冠心病稳定期脾胃相关证候患者与饮食、饮茶、从事体力活动、长时间静坐、经常锻炼身体等不同方面的行为生活方式存在显着相关,且不同证候患者间行为生活方式亦有显着差异。

马畅[4](2021)在《红茶摄入对血压的影响 ——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密切相关,在全世界的患病人数超过10亿。此外,高血压被认为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收缩压(SBP)降低10毫米汞柱可使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20%,即使是由饮食改变引起的微小的血压变化也可能对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发生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表明,特定的营养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大量研究表明红茶在不同的高血压临床前模型中具有降压作用。在以前的报道中,红茶可以降低大鼠的血压水平,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此外,人口研究结果表明,大量饮用红茶可以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虽然一些临床试验显示出红茶摄入对血压的有益的影响。今天,现有的研究得出的数据相互矛盾,这可能是因为它们采用的方法不同,而且它们是小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尽管先前有大量关于红茶摄入对血压影响的研究,但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我们对红茶摄入对成人血压(BP)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剂量反应meta分析。研究方法使用合适的关键词,通过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到截至2020年3月发表的相关研究。所有研究红茶摄入对成人收缩压(SBP)或舒张压(DBP)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都包括在内。两个评论作者独立提取数据特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总的来说,在22个研究臂中报告了红茶对BP的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13篇临床RCT,其中包括22个研究臂。与对照组相比,红茶摄入显着降低了收缩压和舒张压(DBP)(加权平均差异(WMD)-1.04 mmHg;95%CI-2.05 至-0.03;P=0.04),(WMD-0.59 mmHg;95%CI-1.05 至-0.13;P=0.01)。此外,在男性参与者多和研究人群为欧洲国家的亚组,红茶摄入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作用更为显着。然而,非线性分析未发现补充红茶黄酮的剂量或延长红茶应用时间对收压和舒张压有显着影响。敏感性分析显示,没有单独的研究对我们的最终结果有显着影响。此外,我们没有发现在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研究中存在小研究效应的证据。研究结论1.红茶摄入可以降低血压,敏感性分析示结果稳定可靠;2.在较长的使用时间(超过7天)以及在男性人群中,红茶摄入可发挥更显着的降低血压作用,这一结果需要更多使用不同剂量和不同持续时间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3.基于以上结论,目前认为红茶摄入可在人群中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

白灵,彭阳,邹云锋,杨曦[5](2021)在《饮茶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代谢综合征是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紊乱症状同时存在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茶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饮料,饮茶被发现具有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等诸多功效。现就饮茶对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韩晓宇[6](2021)在《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的高脂血症及临床分型的流行现状,探讨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永胜县汉族居民血脂健康状况及相关地区高脂血症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抽取30岁至79岁的汉族居民,共10538人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血脂检测。不同人口学特征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高脂血症患病率为32.76%(31.85%~33.67%),其临床分型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5.58%(5.13%~6.0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 18.69%(17.93%~19.45%)、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为 5.25%(4.82%~5.6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9.43%(8.86%~9.99%)。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3.861,P=0.049)、年龄(χ2=161.206,P<0.001)、婚姻状态(χ2=11.314,P=0.010)、文化程度(χ2=38.479,P<0.001)、职业(χ2=76.816,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9.863,P<0.001)、年龄(χ2=160.888,P<0.001)、婚姻状态(χ2=25.532,P<0.001)、文化程度(χ2=56.510,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林牧渔劳动者与非农林牧渔劳动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1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9.315,P=0.002)、年龄(χ44.818,P<0.001)、文化程度(χ2=12.886,P=0.012)、职业(χ2=43.091,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婚姻状态分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93,P=0.086)。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5.256,P=0.022)、年龄(χ2=112.971,P<0.001)、婚姻状态(;χ2=13.912,P=0.003)、文化程度(χ2=35.440,P<0.001)、职业(χ2=13.695,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04.479,P<0.001)、文化程度(χ2=23.062,P<0.001)、职业(χ2=58.979,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婚姻状态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两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出年龄、职业、家庭年收入、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饮酒频率、饮茶频率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纳入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体力活动、健康自评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影响因素,纳入到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4.通过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30~岁年龄组相比,40~岁(OR=1.293,95%CI:1.028~1.626)、50~岁(OR=1.733,95%CI:1.375~2.184)、60~岁(OR=1.619,95%CI:1.250~2.097)、70~79 岁(OR=1.557,95%CI:1.112~2.182)的高脂血症患病风险高。与未正规上过学相比,文化程度为小学者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OR=0.872,95%CI:0.762~0.998)。与农林牧渔劳动者相比,工人(OR=1.802,95%CI:1.359~2.390)、家务(OR=1.235,95%CI:1.047~1.456)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家庭年收入<12000元的研究对象相比,家庭年收入为12000~19999元(OR=0.815,95%CI:0.678~0.980)、20000~59999 元(OR=0.780,95%CI:0.640~0.951)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与从不或几乎不喝酒相比,每天喝是保护因素(OR=0.793,95%CI:0.647~0.972)。与不喝茶相比,每天饮茶是保护因素(OR=0.876,95%CI:0.779~0.986)。睡眠障碍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170,95%CI:1.046~1.308)。有午睡习惯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31,95%CI:1.097~1.382)。与无打鼾习惯者相比,经常打鼾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44,95%CI:1.084~1.426)。高血压(OR=1.300,95%CI:1.153~1.465)、糖尿病(OR=1.931,95%CI:1.628~2.290)、中心性肥胖(OR=1.998,95%CI:1.735~2.30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OR=1.473,95%CI:1.279~1.696)、肥胖(OR=1.659,95%CI:1.286~2.14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偏瘦(OR=0.529,95%CI:0.412~0.678)是保护因素。[结论]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标化患病率低于2012年全国血脂异常水平,但患病情况仍不容乐观。2.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中高脂血症的流行以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两类临床分型为主。3.在村委会/街道水平上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存在聚集性,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比传统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更具科学性,能够充分考虑数据的层次结构。4.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饮酒频率、饮茶频率、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5.建议通过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识别,尽早发现高脂血症患者,鼓励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加强当地居民血脂健康教育,提高对高脂血症危害的认识,支持居民定期进行血脂检测,鼓励高脂血症患者及时就医就诊。

崔亚[7](2021)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糖尿病(DM)、高血压(HTN)人群相关心血管疾病(CVD)流行现状及与CVD的关系,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M-HTN)人群相关CVD的影响因素,探究此类人群CVD发病风险及血压与CVD的关系,为DM-HTN人群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干预指导。方法本研究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基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金昌队列基线DM、HTN不同患病类型的人群,描述各组人群及CVD患病情况,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超重肥胖情况、吸烟等多个协变量后,比较各组OR值分析DM、HTN与CVD之间的关系,使用该模型对DM-HTN人群患CV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基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首次随访调查,以DM-HTN人群为暴露组,不患DM、HTN人群为非暴露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组成1:1个体匹配队列,建立相关CVD终点的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匹配的Cox回归分析,以评估DM-HTN与CVD的因果关系,对匹配后的队列进行亚组分析以估计同质性关联。此外,通过多变量调整的Cox回归模型分析DM-HTN患者不同血压CVD的发病风险,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队列基线人群单纯DM、单纯HTN、DM-HTN患病率分别为2.98%、24.90%、5.05%。DM人群HTN患病率为62.71%,HTN人群DM患病率为16.77%,男性和老年人患病率均较高。DM-HTN人群年龄、超重肥胖率、高脂血症等相关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均高于对照人群。DM-HTN组CHD、CVA和CVD患病率分别为10.44%、7.21%和16.13%,均高于其他三组。2.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增加了12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2.20(1.59~3.03)、2.30(1.51~3.52);CVA的患病风险增加46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6.01(3.97~9.10)、4.83(2.61~8.93);CVD患病风险增加198%,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3.26(2.48~4.28)、2.56(1.76~3.73)。3.基线2040名DM-HTN人群中,患CH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患CVA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HTN家族史、戒酒,而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4.队列研究随访1157名DM-HTN患者,其CHD、CVA、CVD发病率依次为14.01/千人年、9.51/千人年、23.48/千人年,与基线不患两病者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最终匹配1116对研究对象。匹配后DM-HTN人群CHD、CVA和CVD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人群的2.01倍、2.54倍、2.18倍。DM-HTN与相关CV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饮茶者中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5倍,超重人群中DM-HTN人群CVA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4.69倍,女性、男性人群DM-HTN人群CVD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6.50、1.71倍。5.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不同范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CVD的发病风险稍有不同。与参考组SBP(130~139mm Hg)相比,SBP<120mm Hg时,CH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6.50(1.72~24.59),男性与总人群一致,年龄分层后,SBP<120mm Hg和SBP≥140mm Hg相比于参考组,发病风险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范围SBP的CVD发病风险与CHD基本一致。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SBP与CHD呈J型关联,但无剂量反应关系;男性SBP与CHD之间仍存在J型非线性关联(P<0.001,Pnonlinear<0.001),DBP与CHD的J型关联不明显,但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SBP、DBP与CVA的剂量反应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VD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尤以DBP的J型关联较显着。结论1.DM人群HTN患病率高;DM-HTN患病率较高,尤以男性和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HD、CVA、CVD风险高,以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及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2.DM-HTN是CHD、CVA、CVD的独立危险因素。3.DM-HTN人群的SBP与CHD呈J型关联,男性及<60岁人群更显着;血压与CVA无J型关联;DBP与CVD呈J型关联。

李慧泉[8](2021)在《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社会带来沉重医疗负担。因此,对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是降低该病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感染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本研究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GALAD作为HCC预测风险的指标评分,探讨HBV感染人群中GALAD评分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GALAD异常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转录因子19(transcription factor 19,TCF1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GALAD评分的影响,筛选出HBV感染者中GALAD评分异常的高危人群,为制定HBV感染者个体化的GALAD监测模式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参加《福清市居民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HBV感染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生活习惯,同时检测各项血液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各影响因素与GALAD的相关性,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生化及血压指标与GALAD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后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构建GALAD评分异常的风险模型。(2)使用Illumina公司的GSA芯片进行TCF19基因(rs1419881、rs3094187、rs3095239)分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TCF19基因多态性及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对GALAD的影响。结果:(1)HBV感染者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HBV感染者724名,其中男性275名,女性449名。年龄大于60岁者约占43.65%,约92.13%的HBV感染者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者占79.42%,全家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居多(76.24%),73.48%的HBV感染者从不抽烟,11.19%的HBV感染者饮酒,19.20%的HBV感染者饮茶,BMI在18.5~23.9 kg/m2的居多(46.69%),向心性肥胖率为30.39%。40.75%的HBV感染者患有高血压,23.90%的HBV感染者患有糖尿病。(2)GALAD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待业或下岗、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HDL、高AST、高GLU、高DBIL及高Hb A1c浓度均可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和全家年收入10万~30万可降低GALAD升高的风险。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分层中,全家年收入≥10万者的OR值小于1,可降低GALAD升高的风险,结果十分稳定。在大部分分层中,非脑力劳动者、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GLU、高Hb A1c浓度的OR值大于1,可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结果相对比较稳定。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表明,血清TG、HDL、ALT、AST、GLU、DBIL、TBIL及Hb A1c浓度与GALAD评分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逐步logistic回归构建的HBV感染者GALAD评分异常的风险模型中包含以下因素:职业、全家年收入、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AST、DBI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9(95%CI:0.845~0.882)。当GALAD异常的风险模型评分为10分时,灵敏度为97.1%(95%CI:95.2%~99.1%),阴性预测值为82.7%(95%CI:80.3%~84.8%),说明得分小于10分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概率较小;当总分为41分时,该模型的特异度为95.4%(95%CI:93.6%~97.3%),阳性预测值为94.8%(95%CI:92.1%~96.5%),说明得分大于41分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概率较大。(3)TCF19基因多态性与GALAD的相关性研究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rs1419881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dds ratio,OR)为1.72(95%CI:1.13~2.60),A等位基因(AG+AA)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0(95%CI:1.08~2.36)。与rs3094187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2(95%CI:1.06~2.46),A等位基因(AG+AA)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52(95%CI:1.02~2.24)。与rs3095239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2(95%CI:1.06~2.46),G等位基因(AG+GG)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52(95%CI:1.02~2.25)。在分层分析中,3个SNP位点结果较稳定。基因-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携带3个SNP位点危险基因型者,GALAD升高的风险高于未携带危险基因型者,并且随着携带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也逐渐增加。(4)TCF19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GALAD的影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发现,TCF19基因rs1419881位点分别与吸烟(ORint=14.49,95%CI:10.15~29.11)、向心性肥胖(RERI=2.73,95%CI:0.52~4.93;ORint=4.37,95%CI:2.40~7.94)、高血压(ORint=8.70,95%CI:4.75~15.91)、糖尿病(ORint=8.14,95%CI:4.12~16.08)、冠心病(ORint=14.17,95%CI:1.81~18.07)存在交互作用;rs3094187位点分别与向心性肥胖(RERI=2.18,95%CI:0.13~4.22;ORint=4.05,95%CI:2.24~7.32)、高血压(ORint=8.02,95%CI:4.40~14.65)、糖尿病(ORint=7.42,95%CI:3.80~14.50)、冠心病(ORint=13.66,95%CI:1.74~17.20)存在交互作用;rs3095239位点分别与吸烟(ORint=11.36,95%CI:9.19~19.65)、向心性肥胖(RERI=2.18,95%CI:0.13~4.23;ORint=4.06,95%CI:2.25~7.34)、高血压(ORint=8.03,95%CI:4.40~14.65)、糖尿病(ORint=7.44,95%CI:3.81~14.53)、冠心病(ORint=13.68,95%CI:1.74~17.33)存在交互作用,使得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结论:(1)待业或下岗、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HDL、高AST、高GLU、高DBIL及高Hb A1c浓度均可增加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而受教育程度及收入高可降低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HBV感染者GALAD异常的风险模型经验证后仍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当风险模型得分为41分时,阳性预测值高达94.8%,说明得分高于41分的HBV感染者GALAD异常概率较大,对该人群应进行GALAD相关指标检测,并监测其动态变化。(2)与野生基因型相比较,TCF19基因rs1419881、rs3094187及rs3095239位点变异均可增加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而且随着携带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也逐渐增加,表明TCF19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有关,并且存在基因-基因联合作用。(3)rs1419881、rs3095239位点分别与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存在交互作用,rs3094187位点分别与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存在交互作用,使得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表明携带TCF19危险基因型且暴露于危险环境因素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4)本研究是在福清地区HBV感染者中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其结果仍有待于在队列研究中进一步的验证。

张迪[9](2021)在《兰州市中老年人群血清肝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兰州市中老年人群血清肝酶与2型糖尿病(T2DM)患病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的部分数据,选取兰州市社区40~75岁的5036例人群为研究对象,依照受试者是否患有T2DM分为T2DM组与非T2DM组,比较两组间临床一般资料,并分别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水平进行四分位分组(Q1~Q4组),比较各组间基线资料的特征以及T2DM患病率。采用单因素分析T2DM患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肝酶水平与T2DM患病的相关性。非干预性随访3~5年,对发生T2DM人群与未发生T2DM进行基线资料对比,单因素分析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线肝酶水平对T2DM发病风险的影响,最后绘制不同肝酶水平对T2DM发病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确定曲线下面积(AUC)和预测T2DM发病的最佳界值。结果:1、在整体研究人群中,T2DM的患病率为23.91%,T2DM组和非T2DM组在ALT、GGT水平的差异具有显着差异(均P<0.05)。根据ALT、GGT水平四分位分组后,随着ALT、GGT水平升高,T2DM患病率逐渐升高,Q4组患病率达最高,分别为27.83%和32.20%,GGT Q4组T2DM患病率均明显高于Q1~Q3组(均P<0.05),而AST四分位分组间的T2DM患病率差异不具有显着差异(均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ALT、GGT、年龄、男性、BMI、WHR、SBP、DBP、FBG、2h PG、Hb A1c、TG、高血压、脂肪肝、吸烟、饮茶等均为T2DM患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一步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在整体人群中:ALT、GGT水平升高与T2DM患病无显着相关性,最高四分位组较最低四分位组,OR(95%CI)分别为:0.791(0.529-1.184)、0.553(0.370-0.828),均P>0.05;进行性别分层后,ALT水平与男女性T2DM患病风险无显着关联,GGT性别分层结果与ALT类似。4、非干预性随访3~5年后(平均随访3.39年),有268例新发T2DM,发病率为6.99%,新发T2DM人群与未发生T2DM人群基线ALT、GG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对T2DM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ALT、AST、GGT水平、年龄、BMI、WHR、SBP、DBP、FBG、2h PG、Hb A1c、TG、高血压、脂肪肝等均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多项相关混杂因素后,在整体人群中:ALT、GGT水平升高是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LT以及GGT最高四分位组较最低四分位组,OR(95%CI)分别为:2.156(1.397-3.327)、1.595(1.047-2.428)(均P<0.05),而AST水平与T2DM发病无相关性,进一步对ALT、GGT水平进行性别分层,分析ALT、GGT水平对不同性别T2DM发病的影响,结果示:调整多项混杂因素后,与Q1组相比,Q4组ALT水平对男性T2DM发病无显着关联,而女性T2DM发病风险OR(95%CI)为:2.181(1.301-3.654),P<0.05;Q4组较Q1组GGT水平显着增加男性T2DM发生风险OR(95%CI)为:4.301(1.323-13.981),而与女性T2DM发病无显着相关性。7、ROC曲线分析ALT、GGT水平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在整体人群中,ALT和GGT预测T2DM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8.5 U/L和20.5 U/L;进一步性别分层后,在男性人群中,ALT水平大于17.5 U/L,GGT大于16.5 U/L,而在女性中,ALT水平大于14.5 U/L,GGT大于21.5 U/L,会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结论:1、ALT、AST、GGT水平与T2DM患病无显着相关性。2、基线ALT水平升高是女性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基线GGT水平升高是男性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基线ALT、GGT水平即使在正常范围内升高也增加T2DM发生的风险。

苏姗[10](2021)在《基线25(OH)D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线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尤其是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25(OH)D水平与ASCVD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开展的“REACTION”研究中甘肃兰州地区40-75岁的9014名居民为研究人群,于2014-2016年开始随访调查,对两次调查资料完整的7061例居民进行分析。研究人群按基线25(OH)D四分位数分为Q1组(≤11.56ng/ml)、Q2组(11.57-15.91ng/ml)、Q3组(15.92-19.98ng/ml)和Q4组(≥19.99ng/ml),分析四组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基线25(OH)D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平均随访3.3年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S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25(OH)D水平组的ASCVD发生率及其与ASCVD发病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不同糖代谢状态将参与者分成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组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ASCVD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基线25(OH)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人群的整体血清25(OH)D水平为15.91(11.56,19.98)ng/ml,其中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为75.1%,女性比男性更普遍(79.6%vs 63.8%),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维生素D缺乏率逐渐上升,而维生素D充足者仅占2.0%。25(OH)D浓度与FPG、2h-PG、Hb A1c和TG水平呈现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41、-0.049、-0.026、-0.029(均P<0.05),而与HDL-C、LDL-C、TC呈正相关(r=0.042、0.036、0.027,P<0.05)。(2)在3.3年的随访期间,共有216人至少经历了一次ASCVD事件,其中冠心病事件69例、缺血性脑卒中事件162例。年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WC和Hb A1c水平的升高均是ASCVD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而25(OH)D是保护因素(均P<0.05),且从25(OH)D第1分位组到第4分位组,ASCVD的累积发病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4.1%、3.0%、3.1%、2.0%),与最高25(OH)D水平组相比,最低水平组的ASCVD事件的发生风险将增加74.8%(HR=1.748,95%CI:1.150-2.656,P=0.009)。以血清25(OH)D为连续变量,基线时血25(OH)D每增加10ng/ml,ASCVD风险降低22%(HR=0.776,95%CI:0.607-0.992,P=0.043),这种保护作用在年龄<60岁、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及中心性肥胖的人群中更显着,而在发生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人群中未观察到此现象。(3)T2DM患者的ASCVD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NGT和IGR人群(5.9%vs 1.7%、5.9%vs 2.7%,P<0.001);在T2DM人群中,从25(OH)D第1分位组到第4分位组,ASCVD事件发生率依次为8.8%、5.1%、6.0%和3.6%(趋势性P=0.003),且Q1组发生ASCVD的风险显着高于Q4组(HR=2.359,95%CI:1.275-4.364,P=0.006),随着25(OH)D每增加10ng/ml,T2DM患者发生ASCVD的风险减少36%(HR=0.636,95%CI:0.433-0.934,P=0.021)。结论(1)维生素D水平与AS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基线25(OH)D与FPG、2h-PG、Hb A1c和TG水平呈负相关,与HDL-C、LDL-C、TC呈正相关。(2)维生素D严重缺乏是ASCVD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加维生素D水平可以有效降低ASCVD事件的发生风险,维生素D的这种保护作用在年龄小于60岁、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及中心性肥胖的人群中更显着;(3)糖尿病患者的ASCVD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糖耐量人群,极低水平的维生素D是T2DM患者发生ASCVD的危险因素,这种相关性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

二、糖尿病患者可饮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可饮茶(论文提纲范文)

(1)德清县农村居民饮茶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2.2 体格检查
        1.2.3 实验室检测
    1.3 诊断标准和相关指标定义
    1.4 质量控制
        1.4.1 问卷制定、调查培训和调查表复核
        1.4.2 实验室检测
        1.4.3 资料复核和双录入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2DM发病情况
    2.2 饮茶习惯比较
    2.3 饮茶和饮绿茶与T2DM发病关系
3 讨论

(2)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收集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1.3 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2 数据收集
        2.1 一般信息数据收集及判定标准
        2.2 奖惩敏感性测量
        2.3 质量控制
    3 统计学方法
        3.1 样本量计算
        3.2 变量赋值及统计分析工具选择
结果
    1 人口学、行为习惯、慢性疾病数据及分析
    2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
    4 决策树中各变量重要性排序
    5 决策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发生的ROC曲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硬化各影响因素及决策树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健康资料登记表
致谢

(3)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冠心病脾胃相关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综述
    1 与脾胃相关的冠心病中医病因
        1.1 饮食失节
        1.2 过量饮酒
        1.3 劳逸失宜
        1.4 情志失调
        1.5 六淫入侵
    2 冠心病脾胃相关病机
        2.1 脾胃气虚,心脉气血不足,血运不畅
        2.2 脾胃阳虚,心阳不足
        2.3 脾虚湿困,心受所累
        2.4 脾虚生痰,痰瘀痹阻心脉
        2.5 脾胃升降失司,胸中气机受阻
    3 冠心病脾胃证候相关研究
        3.1 临床医家经验
        3.2 流行病学研究
        3.3 相关辨证标准
        小结
前言
研究一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现场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变量与测量方法
        1.5 偏倚与质量控制
        1.6 样本大小
        1.7 数据录入、清洗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四诊信息情况
        2.3 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的整体性描述
        2.4 隐结构模型初步诠释结果
        2.5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常见脾胃相关证候分析结果
        2.6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脾胃相关证候兼夹情况
    3 讨论
        3.1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类型及证候表现
        3.2 隐结构法应用于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优势
    4 结论
研究二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数据测量
        1.4 研究变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行为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
        2.3 行为生活方式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冠心病脾胃相关证候间的关系
        3.2 研究冠心病稳定期脾胃证候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对辅助辨证和治疗有一定意义
        3.3 本研究可为冠心病脾胃证候患者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提供建议
    4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冠心病稳定期四诊信息调查量表
附录2 查新报告
致谢
个人简介

(4)红茶摄入对血压的影响 ——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饮茶对血压的影响:系统回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SCI论文Ⅰ
SCI论文Ⅱ
SCI论文Ⅲ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概述
    2 高脂血症的国内外流行状况
    3 高脂血症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 大型流调资料应用多水平模型的必要性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样本含量计算及抽样方法确定
    3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4 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
        4.1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的影响因素
        4.2 体格检查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4.3 实验室检测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5 现场调查实施
        5.1 问卷调查
        5.2 体格检查收集指标
        5.3 血液采集及指标检测
    6 数据整理
    7 统计分析
        7.1 人群分布及空间分布描述采用的统计方法
        7.2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
    8 质量控制
        8.1 调查员培训
        8.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8.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
    9 伦理学问题
    10 主要技术路线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1 人口学特征
        1.2 经济状况
        1.3 患病情况
    2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患病率
    3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3.1 人群分布
        3.1.1 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2 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1.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3.2 空间分布
        3.2.1 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高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3.2.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4 高脂血症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1 人口经济学特征
        4.2 生活方式
        4.2.1 吸烟
        4.2.2 饮酒
        4.2.3 饮茶
        4.2.4 体力活动
        4.2.5 膳食情况
        4.2.6 睡眠
        4.3 健康状况
        4.4 心理状态
        4.5 社会支持
    5 高脂血症患病单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5.1 人口经济学特征
        5.2 生活方式
        5.3 健康状况
    6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6.1 两水平空模型
        6.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6.2.1 人口经济学特征
        6.2.2 生活方式
        6.2.3 健康情况
讨论
    1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2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
        2.1 单水平与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比较
        2.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2.2.1 生活方式
        2.2.2 健康状况
    3 多水平模型在高脂血症患病研究中的可行性
    4 高脂血症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4.1 高危人群识别
        4.2 患者的自我健康监测
        4.3 多方协作共同防治高脂血症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高脂血症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1 问卷调查
        2.3.2 体格检查
        2.3.3 临床生化指标检测
    2.4 相关概念定义
    2.5 统计分析
        2.5.1 基本人口学特征及患病情况
        2.5.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2.5.3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2.5.4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现场数据收集阶段
        2.6.3 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阶段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现况研究
        3.1.1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基本特征及患病情况
        3.1.2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3.1.3 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3.1.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基线特征比较
        3.1.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前瞻性研究
        3.2.1 基于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3.2.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高
    4.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
    4.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偏低
    4.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4.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SBP和DBP与心血管疾病呈J型关联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的危险因素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TCF19 基因多态性与GALAD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本研究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9)兰州市中老年人群血清肝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2 型糖尿病
    1.2 2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1.3 2 型糖尿病的危害
        1.3.1 T2DM的疾病负担
        1.3.2 T2DM的慢性并发症
    1.4 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5 肝酶
    1.6 肝酶与T2DM
    1.7 肝酶影响T2DM的相关机制
        1.7.1 肝酶与胰岛素抵抗
        1.7.2 肝酶与氧化应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问卷
        2.2.2 体格检查
        2.2.3 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测定
        2.2.4 随访调查
    2.3 分组方法以及诊断标准
        2.3.1 T2DM的诊断标准
        2.3.2 高血压诊断标准
        2.3.3 其余定义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T2DM 组和非T2DM 组人群基线特征
    3.2 不同ALT水平受试者的基线资料特点
    3.3 不同AST水平受试者的基线资料特点
    3.4 不同GGT水平受试者的基线资料特点
    3.5 不同肝酶水平T2DM患病率的比较
    3.6 T2DM患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T与 T2DM的患病风险的相关性
    3.8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GT与 T2DM的患病风险的相关性
    3.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T、GGT对不同性别T2DM患病的影响
    3.10 随访后发生与未发生T2DM组基线资料对比
    3.11 不同肝酶水平T2DM发病率的比较
    3.12 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
    3.1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T是否为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
    3.1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T是否为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
    3.1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GT是否为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
    3.16 ALT、GGT对不同性别T2DM发病的影响
    3.17 ALT、AST、GGT 水平对 T2DM 发病的预测价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中英文术语缩略词表
致谢

(10)基线25(OH)D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维生素D的概述
        1.1.1 维生素D的来源与代谢
        1.1.2 维生素D受体及生物学功能
    1.2 维生素D保护心血管的机制
        1.2.1 维生素D与炎症
        1.2.2 维生素D与氧化应激
        1.2.3 维生素D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1.2.4 维生素D与RAAS
        1.2.5 维生素D与凝血
    1.3 维生素D缺乏与ASCVD的临床研究
        1.3.1 维生素D缺乏与冠心病
        1.3.2 维生素D缺乏与缺血性脑卒中
        1.3.3 维生素D缺乏与外周动脉疾病
        1.3.4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ASCVD
        1.3.5 补充维生素D对ASCVD的影响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体格检查
        2.2.3 生化检测
        2.2.4 分组及判定标准
        2.2.5 随访终点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维生素D营养状态
    3.2 基线不同25(OH)D水平组的人群特征
    3.3 基线25(OH)D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3.4 ASCVD发病的危险因素
        3.4.1 ASCVD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3.4.2 ASCVD发病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3.5 基线25(OH)D水平与ASCVD事件的相关性
        3.5.1 不同25(OH)D水平组的ASCVD事件发生情况
        3.5.2 不同25(OH)D水平与ASCVD发病风险的COX回归分析
        3.5.3 25(OH)D水平(每升高10ng/ml)与AS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3.5.4 不同临床特征下25(OH)水平与ASCVD的相关性
    3.6 不同糖代谢状态下ASCVD事件发生情况
    3.7 不同糖代谢状态下25(OH)D水平与ASCVD的相关性
        3.7.1 不同糖代谢状态下25(OH)D水平组的ASCVD发病情况
        3.7.2 T2DM患者的25(OH)D水平与ASCVD发病风险的COX回归分析
        3.7.3 T2DM患者的25(OH)D水平(每升高10ng/ml)与AS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学术会议
致谢

四、糖尿病患者可饮茶(论文参考文献)

  • [1]德清县农村居民饮茶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 朱兵兵,董晓莲,朱建福,王娜,陈跃,姜庆五,付朝伟. 卫生研究, 2022(01)
  • [2]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D]. 魏亚琳. 青岛大学, 2021(02)
  • [3]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 蔡嫣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红茶摄入对血压的影响 ——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D]. 马畅. 山东大学, 2021
  • [5]饮茶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 白灵,彭阳,邹云锋,杨曦.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5)
  • [6]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韩晓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D]. 崔亚. 兰州大学, 2021(09)
  • [8]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慧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兰州市中老年人群血清肝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 张迪. 兰州大学, 2021(12)
  • [10]基线25(OH)D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苏姗. 兰州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茶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