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核电厂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璟增[1](2021)在《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大量新机组建设,国内核电厂的建设和管理质量水平快速提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核电厂的配套软件开发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对于此类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模拟机软件是核电厂建设期间的重要配套,与核电厂的设计和建造同步进行,也是核电厂并网发电前应具备的条件。然而目前针对模拟机软件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方法,对于如何有效识别和关闭各阶段的质量缺陷,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仍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针对核电模拟机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现状,结合相关法规标准,梳理软件开发项目全流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分析总结国内外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成果,确定采用PDCA循环的策划、实施、评估、固化的方法,优化模拟机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本文以G模拟机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调研、统计分析、因果图等方法,发现了 G模拟机软件开发项目普遍存在的设计阶段缺乏开口项管理、测试阶段的偏差项管理存在缺陷、人力组织管理不合理等重要问题,通过使用PDCA循环工具分别建立设计开口项的管理流程、优化测试偏差项的管理、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多轮循环和改正,优化项目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多轮循环后有效推进了消除缺陷的效率,优化了设计阶段和测试阶段的质量管理流程,项目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本文研究得出四条结论:(1)在设计开口项管理优化过程中,PDCA循环有效地消除了设计阶段遗留的开口项,建立了开口项管理制度,理顺了设计提资的接口管理,形成开口项分级与分类管理,起到了优化设计阶段质量管理效果。(2)在测试偏差项管理优化过程中,PDCA循环有效地改善了偏差项的关闭效率,提高了规程测试一次通过率,建立了偏差项管理流程和偏差项优先分级管理,形成规程和偏差项的责任人管理制度,起到了优化测试阶段质量管理效果。(3)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过程中,借用设计开口项和测试偏差项的PDCA循环,有效地优化了人力组织管理缺陷,建立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人员动态均衡分工,形成了高效的团队合作模式,起到了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效果。(4)核电模拟机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优化成果具备可推广性。
周路生[2](2020)在《基于关键链的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度实施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一直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关键链方法作为近年来先进的进度管理理论,从项目的约束资源瓶颈和系统整体考虑,将理论应用于进度管理中,通过设置缓冲区有效地消除了管理过程中由于资源冲突等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项目进度管理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等传统进度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指出了传统管理方法存在信息传递不够充分、未充分考虑资源受限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关键链理论的研究,阐述了该方法在项目实践应用中的主要优势。结合G公司AP1000核电站役前检查项目管理实践,对当前核电役前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方式进行了探讨,并深入剖析了公司当前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而对关键链方法应用于核电役前检查项目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接着以公司承担的国内某核电站役前检查工程项目为实例,通过项目工作分解,采用一致性系数计算项目工序的基准时间,在确定项目关键路径的基础上,经过资源梳理,平衡关键资源冲突和优化检查流程,现实了对役前检查项目关键链的识别,进一步优化了项目的进度计划。最后采用弹性系数法设置项目缓冲区,并对关键链上汇入缓存区设置原则进行了说明。根据本文研究及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关键链方法公司的核电役前检查项目的进度管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表现在项目的工期显着缩短,项目的进度计划更加符合工程项目现场实际需求,对关键检查工序具有良好的控制,解决了以往工期难以有效掌控的局面。此外,根据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反馈和良好实践,通过思考提出了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控制过程中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关键链方法在核电役前检查领域中应用,并可推广到核电其它领域的工程项目实际运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郑海龙[3](2020)在《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认为各国AP1000、EPR等三代核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质量问题是影响项目进度和投资的突出问题之一。同时,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各国对核电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形成核电厂安全与质量的诸多环节中,设计质量是决定性环节。因此,如何提升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服务水平,是核电项目管理领域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并行工程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然后,介绍了HY核电项目基本情况,说明了设计质量的内容及要求,通过统计分析核岛设计文件升版及变更情况,发现图纸大量升版且变更频繁,在施工图设计的可施工性、设备设计的可制造性、系统设计的安全可靠性、设备的运维可达性等四个方面存在缺陷。接着,采用因果图与4M1E结合的方法对上述设计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从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和设计质量过程控制进行深入地原因分析,发现设计方与采购方、施工方等用户之间缺乏协作与信息沟通等管理问题是产生设计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并行工程应用于核电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改进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提出了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模式,即首先通过组建多学科协同小组丰富设计团队人员组成,然后使多学科小组在设计阶段开展协同工作以增强不同领域间的信息沟通,在设计过程中及早发现并解决设计上的缺陷和冲突进而完善设计方案,使设计更好地满足业主、设备采购、建安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力求设计过程一次性接近成功,最终减少后期的图纸升版和设计变更。以HY核电厂核能对外供热项目为例,具体阐述了并行工程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实际应用,并对设计质量改进效果进行了评价。本文对应用并行工程思想提升核电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的研究,有利于并行工程思想在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可以为后续核电工程的设计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
孙华鑫[4](2020)在《国内S核电站施工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电站的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施工组织复杂、技术难度大、合同工期长等特点,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全过程的施工控制、严格的试验验证,专业性强,人员技能水平要求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核电行业飞速发展,规模化的核电站建设,带动了更多的基建企业逐步进入核电站施工领域,核电站的施工项目已具备全面推广招标采购的条件。但与此同时,现阶段国内核电行业发展仍然面临技术路线不统一,机组类型多样,设计变更较多、工程延期风险大等问题;尤其核岛部分的土建、安装施工项目,具备相应施工资质条件、具有相关施工经验的企业少,市场竞争仍不够充分,给项目招标管理、项目的投资管控带来严峻挑战。本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从招标工作组织、合同文本编制两个方面,系统研究核电站建造阶段施工项目招标管理的风险防控措施,将有助于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国内S核电站建设阶段施工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合同文本编制等风险为研究对象,以风险管理的理论为指导,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思路完成本项目研究,可为同类企业或类似特征的项目招标采购工作提供参考。
徐良[5](2019)在《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日本福岛核事故再次引发世界各国对核电安全性的深思和讨论,也使各国重新审查本国的核电发展计划。世界核电发展经过短暂的低潮期,虽然个别国家表示逐渐弃核,但是大部门国家仍表示要继续大力发展核电,将核能作为低碳能源乃至整个能源的重要支撑。核电作为一种低碳清洁成熟能源,是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气候环境,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我国在福岛事故之后,开展了核电安全大检查,提出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核电安全标准,在确保安全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当前国内核电发展的主旋律。核电厂的建设可分为设计、建造、调试、试运行等几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跨越的时间最长,从厂址选择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开始,一直到建造工作的完成,都伴随着设计工作的开展。设计是整个核电厂建设的基础和依据,设备采购、土建、安装、调试启动和运行维护均以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建成核电厂的安全性、可靠性甚至包括经济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合理性。因此,设计质量是影响核电厂的安全、质量甚至进度和投资的重要因素,设计质量管理是核电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对项目管理基本理论、质量管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概述,对比分析HAF003的质量保证要求和GB/T19001-2008的质量管理要求。在上述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要求、管理模式和设计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分析设计质量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建立P核电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保障设计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自我运转。本文通过查阅设计管理、核电法规和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和理论知识等中外文献,进行文献分析,调研国内核电厂设计质量管理,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将通用质量管理标准与传统核电项目质量管理相融合,将核安全法规要求与现代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以项目业主的角度,研究P核电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确保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执行有效性,有效提升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水平,为后续核电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吴爱民[6](2019)在《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作为一种成熟的、已大规模利用的低碳清洁能源,在节能减排、保障电网安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促进核电厂生产业务的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核电厂生产整体运行业绩。因此,核电厂需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生产信息化解决方案,将核电设备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过程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功能模块有机整合于一体,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核电厂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优化核电厂人力和资金资源,从而提高核电厂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以YT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研究案例,运用案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的方法,在对WANO性能指标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分析影响核电厂业绩指标的关键要素,总结和提炼出基于WANO性能指标的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核电厂新的生产信息化系统中。论文构建了以生产计划为龙头、以工作过程为核心、以运行管理为目标的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通过生产计划高效、有序组织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各项生产活动,达到安全、稳定的运行目标,提高核电厂业绩水平。论文分析了 YT核电厂生产相关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析,在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该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业务模块框架和功能需求,并重点使用业务流程重组(BPR)方法对核电厂核心业务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指导核电厂主要业务的开展。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整合了核电厂的主要业务流程和资源,证明对YT核电厂运行业绩和WANO性能指标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夏玚[7](2019)在《面向需求的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基础设施领域,沿途国家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这为从事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企业提供了机会。核电是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中国有能力将整个产业链,包括核技术,核电厂建设,制造和运营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并且中国目前拥有相当大的产能。国内企业在国际核电市场上不断取得佳绩,如何更好的进行海外核电工程建设,什么样的海外核电的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海外核电项目的各项需求成为摆在海外核电工程建设企业面前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国际环境变化和国际核电EPC工程领域变化两方面产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归类。以C公司的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作为研究案例,构建面向海外的核电项目管理模式。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应该包括:扩展范围的“小业主”业主责任制模式,以EPC总包商为项目实施关键部门协调各个相关参与机构的组织形式,扩大的EPC合同加其他服务合同的合同方式,适合项目需要的高效组织体制,满足需要的专业化服务以及管理文化。在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外还应在四方面进行补充:组建海外国际化平台、组织运作优化、信息化战略和产业整合。这样可以全部满足新发展核电国家在核电开发和建设阶段的对运维服务、长期能源政策资金、核监管体系、核保障监督体系、工业体系、人力资源等等需求。
刘峰[8](2019)在《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经验反馈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核电厂的运行安全水平,但目前主要应用在核电站的运行阶段,随着核安全文化的导入并深入发展,经验反馈工作的内容也从核电站运营阶段逐步扩展到工程建造的各个阶段,而作为核电建造阶段最重要参与者的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行,能够使其充分收集、提炼和总结核电建设管理经验,应用于后续核电机组建设,为建成后的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首先对中核工程核电项目管理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接着,通过对国际经验反馈的发展情况及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厂经验反馈体系进行介绍,并与国内主要核电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为后续中核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随后,本文系统和完整的对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经验反馈管理体系理论模型和中核工程体系框架开展案例研究,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构建出包含组织机构、管理原则、文件体系、会议制度、方法工具及激励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17个重点领域的经验反馈的体系框架,覆盖了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经验反馈管理的所有必要要素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应用。为了验证经验反馈体系的运行效果,在参考核能行业同行评估良好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采用业绩目标加评估指标的方式,从组织与管理、报告、筛选、分析、纠正行动、经验信息应用及核安全文化建设等七个方面构建出几十个评价指标,涵盖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运行的所有重要要素。通过专家评估不仅验证了评估指标合理有效,同时验证了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的运行有效,在国内核电工程建设领域尚属首次。在论文的结尾,总结了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的发现和结论,并对后续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也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核电总承包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构建与评估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建立的依据。最终,为提升我国核电厂核安全运行水平提供前置的安全保障。
许福南[9](2019)在《中核工程HD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核电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内核电行业趋于稳定高效发展,随着火电等传统能源行业的日益衰败,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参与核电行业的竞争;国际核电市场竞争激烈,俄、法、美等传统核电强国不断抢占市场,韩、日等国也在加紧推销它们的核电技术。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保持市场竞争力,中核工程HD分公司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成为了首要任务。本文首先对世界核电及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利用PEST分析法对核电行业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接着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核电调试行业环境,最后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 HD分公司的内部环境,得出了H D分公司的短期战略定位是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核电调试专业化公司、中长期战略定位是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能综合服务商。针对HD分公司的短期、中长期战略目标,本文分别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管理模式、核能制氢、产业联盟等方面制定了战略的实施方案;另外,本文最后从制度建设、人力资源、技术能力与企业文化方面提出了 HD分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本文按照企业战略研究的典型思路,结合HD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对HD分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对核电企业尤其是调试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希望本文能够在HD分公司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能综合服务商的道路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刘璟[10](2019)在《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防城港核电厂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首个核电项目,对广西乃至全国的核电事业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是核电厂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辐射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们在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国内外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管理研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综合当前的工作实践经验,确定了加强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质量的途径研究,提出了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重视并提高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做好信息公开以及加强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建立了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为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为完善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护体系,增强交流与学习提出了决策参考。
二、我国核电厂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核电厂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项目质量管理 |
2.1.2 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 |
2.1.3 PDCA循环 |
2.2 文献综述 |
2.2.1 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2 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3 PDCA循环应用于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A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 G模拟机项目介绍 |
3.3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现状 |
3.4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原因 |
第4章 基于PDCA循环的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设计 |
4.1 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适用性分析 |
4.2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的原则 |
4.3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的目标 |
4.4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保障机制 |
4.4.1 组织机构设计 |
4.4.2 联合办公机制 |
4.5 基于PDCA循环的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设计 |
4.5.1 基于PDCA循环建立设计开口项的管理流程 |
4.5.2 基于PDCA循环优化测试偏差项的管理 |
4.5.3 基于PDCA循环健全人力资源管理 |
第5章 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 |
5.1 设计开口项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
5.1.1 第一轮PDCA循环 |
5.1.2 第二轮PDCA循环 |
5.2 测试偏差项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
5.2.1 第一轮PDCA循环 |
5.2.2 第二轮PDCA循环 |
5.3 应用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优化成果 |
5.3.1 设计开口项管理的优化成果 |
5.3.2 测试偏差项管理的优化成果 |
5.3.3 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优化成果 |
5.3.4 文件体系成果 |
5.3.5 指标体系成果 |
5.3.6 信息化工具成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关键链的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关键链方法实践应用 |
1.2.2 关键链识别和资源约束研究 |
1.2.3 缓冲区设置研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及方法 |
2.1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及内容 |
2.2 传统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
2.2.1 甘特图 |
2.2.2 关键路径法 |
2.2.3 计划评审技术 |
2.3 传统进度管理方法不足之处 |
2.3.1 存在的问题 |
2.3.2 原因分析 |
2.4 关键链方法理论及优势 |
2.4.1 关键链方法原理 |
2.4.2 缓冲区设置 |
2.4.3 关键链方法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公司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核电役前检查项目概述 |
3.1.1 役前检查定义及意义 |
3.1.2 役前检查项目组织及实施 |
3.1.3 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特点 |
3.2 G公司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现状 |
3.2.1 公司基本概况 |
3.2.2 公司核电役前检查项目发展现状 |
3.2.3 公司核电役前检查项目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 关键链方法采用的必要性 |
3.4 关键链方法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关键链的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实例应用 |
4.1 海阳核电役前检查项目概况 |
4.1.1 核电役前项目现场实施 |
4.1.2 项目主要检查内容 |
4.2 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
4.2.1 项目总体目标 |
4.2.2 项目的组织实施 |
4.2.3 项目进度管理实施 |
4.3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
4.3.1 项目工作分解 |
4.3.2 绘制项目网络计划图 |
4.3.3 确定关键路径 |
4.4 关键链方法应用 |
4.4.1 关键链识别模型 |
4.4.2 确定项目关键链 |
4.4.3 项目缓冲区设置 |
4.4.4 关键链应用结果及说明 |
4.5 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 |
4.5.1 项目动态监控 |
4.5.2 健全项目管理及考核制度 |
4.5.3 设置经验反馈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3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1 全面质量管理 |
2.1.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
2.1.2 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 |
2.1.3 常用的七种质量管理工具 |
2.2 并行工程理论 |
2.2.1 并行工程的概念 |
2.2.2 并行工程与串行工程对比 |
2.2.3 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方法 |
第3章 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问题 |
3.1 HY核电项目概况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项目主要特点 |
3.2 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问题 |
3.2.1 设计质量的内容及要求 |
3.2.2 设计质量存在问题的表现 |
3.2.3 设计质量存在的四大问题 |
第4章 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设计质量问题的因果图分析 |
4.2 基于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因分析 |
4.2.1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4.2.2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 |
4.3 基于设计质量控制过程的原因分析 |
4.3.1 设计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
4.3.2 设计质量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设计质量改进 |
5.1 并行工程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5.1.1 注重用户需求 |
5.1.2 强调及早开展 |
5.1.3 主张团队协作 |
5.1.4 促进信息集成 |
5.2 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改进模式 |
5.2.1 组建多学科团队 |
5.2.2 多学科团队协同 |
5.2.3 解决设计冲突 |
5.3 HY核电设计质量改进实践 |
5.3.1 供热示范项目概况 |
5.3.2 “设计+N”多学科虚拟小组 |
5.3.3 多学科协同完善设计方案 |
5.3.4 冲突的解决及方案优化 |
5.3.5 效果评价与总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国内S核电站施工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核电行业发展情况 |
1.1.2 中国核电工程招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
2.1.1 概念 |
2.1.2 主要风险管理方法 |
2.2 招标管理基础理论 |
2.2.1 招标采购 |
2.2.2 招标风险管理方法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评述 |
第3章 S核电站施工项目招标工作的风险识别 |
3.1 S核电站项目概况及工程特点 |
3.1.1 S核电站及项目概况 |
3.1.2 项目工程特点 |
3.2 S核电站项目招标工作风险识别 |
3.2.1 项目分解结构分析法 |
3.2.2 头脑风暴法 |
3.3 招标组织工作风险识别结果 |
3.3.1 潜在供方不足 |
3.3.2 评标指标的设置不合理 |
3.3.3 招评标环节执行风险 |
3.4 合同文本风险识别结果 |
3.4.1 安全质量风险 |
3.4.2 合同范围不清晰 |
3.4.3 合同延期风险 |
3.4.4 价款结算及支付分歧 |
3.4.5 争议解决办法约定不明确 |
3.4.6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纠纷 |
第4章 S核电站施工项目招标工作的风险评估 |
4.1 采用主观评价法开展风险评估 |
4.1.1 主观评价法主要步骤 |
4.1.2 主观评价法结论 |
4.2 采用敏感性分析法开展风险评估 |
4.2.1 敏感性分析法工作步骤 |
4.2.2 敏感性分析法结论 |
第5章 S核电站施工项目招标工作的风险应对 |
5.1 重要风险应对 |
5.1.1 合同延期风险的应对 |
5.1.2 安全质量管理风险应对 |
5.1.3 合同范围争议的防范 |
5.2 普通风险的应对 |
5.2.1 潜在供方不足的问题应对 |
5.2.2 合理设置评标指标 |
5.2.3 招评标组织环节风险 |
5.2.4 合同价款结算及支付分歧 |
5.2.5 明确争议解决办法 |
5.2.6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纠纷 |
5.3 风险的监督与控制措施 |
5.3.1 建立规范的招标管理体系 |
5.3.2 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 |
5.3.3 建立合同精细化管理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
1.2.1 选题意义 |
1.2.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
2.1 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
2.1.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
2.1.2 核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
2.1.3 核电建设工程项目设计管理 |
2.2 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 |
2.2.1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
2.2.2 质量管理原则 |
2.2.3 质量管理工具 |
2.2.4 HAF003与GB/T19000 的比较 |
2.3 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 |
2.3.1 核电项目设计质量要求 |
2.3.2 核电项目设计管理模式 |
2.3.3 核电项目设计内容及管理过程 |
2.3.4 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第3章 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要求及存在问题 |
3.1 P核电项目简介 |
3.2 P核电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及职责划分 |
3.2.1 P核电项目设计管理模式 |
3.2.2 设计管理职责划分 |
3.3 设计质量要求 |
3.4 设计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
3.4.1 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4.2 AP1000依托项目设计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
3.4.3 设计质量影响因素 |
第4章 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
4.1 建立P核电项目全面设计质量管理体系 |
4.2 P核电项目设计管理组织机构和程序体系 |
4.2.1 P核电项目设计管理组织机构优化 |
4.2.2 P核电项目设计管理程序体系 |
4.3 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内容 |
4.3.1 设计策划 |
4.3.2 设计工作的立项及采购 |
4.3.3 设计输入 |
4.3.4 设计接口 |
4.3.5 设计验证 |
4.3.6 设计审查 |
4.3.7 设计变更 |
4.3.8 设计输出 |
4.4 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监督评价手段 |
4.3.1 质量保证监查 |
4.3.2 质量保证监督 |
4.3.3 管理部门审查 |
4.3.4 管理部门自评 |
第5章 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5.1 质量培训 |
5.1.1 开展设计质量法规、手册和程序宣贯 |
5.1.2 建立全员参与的核安全文化 |
5.1.3 多途径开展设计质量管理宣传 |
5.2 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
5.2.1 设计质量控制分级管理 |
5.2.2 设计输入管理 |
5.2.3 设计接口管理 |
5.2.4 设计验证管理 |
5.2.5 设计审查管理 |
5.2.6 设计变更管理 |
5.2.7 设计输出管理 |
5.2.8 施工图会审、设计交底管理 |
5.3 持续改进 |
5.3.1 质量趋势分析 |
5.3.2 纠正措施 |
5.3.3 经验反馈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6)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核电发展快速回升 |
1.1.2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良好 |
1.1.3 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亟待完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结构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生产信息化研究综述 |
2.1.1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 |
2.1.2 国内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2.2 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2.2.1 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
2.2.2 国内核电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
2.2.3 国内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 |
2.3 国内核电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困难的原因探析 |
2.4 研究评析 |
第3章 YT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
3.1 YT核电厂公司简介 |
3.2 YT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情况 |
3.2.1.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
3.2.2. 运行管理系统 |
3.2.3. 调试管理系统 |
3.2.4. 移交接产管理系统 |
3.2.5. 计算机辅助隔离系统 |
3.3 YT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WANO性能指标的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 |
4.1 WANO性能指标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1.1 WANO性能指标介绍 |
4.1.2 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
4.1.3 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可行性 |
4.2 WANO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4.2.1 WANO性能指标定义 |
4.2.2 WANO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4.3 使用德尔菲法分析影响核电厂业绩的关键要素 |
4.3.1 德尔菲法的简介 |
4.3.2 使用德尔菲法分析影响核电厂业绩的关键要素 |
4.4 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建立 |
第5章 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在YT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5.1 基于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的业务流程框架结构设计 |
5.1.1 生产计划模块 |
5.1.2 工作过程模块 |
5.1.3 运行管理模块 |
5.1.4 设备管理模块 |
5.1.5 配置管理模块 |
5.1.6 在役检查模块 |
5.1.7 预防性检修模块 |
5.1.8 培训管理模块 |
5.1.9 经验反馈模块 |
5.1.10 安全防护模块 |
5.1.11 化学管理模块 |
5.1.12 综合计划模块 |
5.1.13 生产绩效管理模块 |
5.2 使用BPR方法对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业务流程优化 |
5.2.1 业务流程重组(BPR)简介 |
5.2.2 核电厂工作过程管理要求 |
5.2.3 优化前工作过程流程介绍 |
5.2.4 优化前工作过程流程问题分析 |
5.2.5 基于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的工作过程流程优化 |
5.3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投运后效果评价 |
5.4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面向需求的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二章 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
2.1 核电厂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内容 |
2.2 合作伙伴的分类及EPC合同模式 |
2.3 国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
2.3.1 “大业主”模式-法国、韩国与俄罗斯 |
2.3.2 “中业主”模式-比利时、西班牙与日本 |
2.3.3 “小业主”模式-美国与加拿大 |
2.3.4 国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对其需求的分析 |
2.4 国内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
2.4.1 业主自建模式 |
2.4.2 外方EPC总承包管理模式 |
2.4.3 专业AE公司EPC模式 |
2.4.4 国内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对其需求的分析 |
第三章 C公司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3.1 A项目管理模式 |
3.2 B项目管理模式 |
3.3 C项目管理模式 |
3.4 D项目管理模式 |
3.5 E项目管理模式 |
3.6 C公司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对其需求的分析 |
第四章 核电项目管理模式需求分析 |
4.1 国际核电工程领域的变化 |
4.1.1 国际工程承包模式变化 |
4.1.2 核电EPC合同工作范围的变化 |
4.1.3 国际核电管理体系变化 |
4.2 C公司核电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
4.2.1 管理体系交叉问题与信息化需求 |
4.2.2 报价体系及业绩积累需求 |
4.2.3 数字化移交的需求 |
4.3 需求分析 |
第五章 面向需求的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及调整措施建议 |
5.1 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
5.1.1 项目合作伙伴 |
5.1.2 业主责任制 |
5.1.3 合同方式 |
5.1.4 组织体制 |
5.1.5 专业化服务和管理文化 |
5.2 核电EPC项目管理模式 |
5.2.1 组织机构与前后方协同 |
5.2.2 项目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体系 |
5.2.3 四大控制及风险管理 |
5.3 项目管理模式调整建议 |
5.3.1 海外国际化平台 |
5.3.2 组织运作优化 |
5.3.3 全面统筹信息化战略 |
5.3.4 产业整合与建设海外核电支持中心 |
第六章 项目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与研究结论 |
6.1 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
6.2 调整措施的实施效果 |
6.3 结论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核电工程经验反馈管理现状 |
1.2.2 国内核电工程经验反馈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我国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
2.1 我国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
2.2 中核工程公司项目管理模式 |
2.2.1 前后台运作的总承包管理模式 |
2.2.2 与其他核电工程公司的对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核电经验反馈现状分析 |
3.1 国际经验反馈的发展 |
3.2 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厂经验反馈体系 |
3.2.1 历史沿革 |
3.2.2 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厂经验反馈体系 |
3.3 国内主要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 |
3.3.1 中广核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 |
3.3.2 中核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研究 |
4.1 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设计 |
4.1.1 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模型设计 |
4.1.2 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框架 |
4.2 组织机构 |
4.2.1 公司经验反馈组织 |
4.2.2 公司经验反馈的价值理念和管理目标 |
4.2.3 经验反馈的人员 |
4.3 经验反馈管理原则 |
4.3.1 及时性原则 |
4.3.2 闭环管理原则 |
4.3.3 分级管理原则 |
4.3.4 注重应用原则 |
4.4 经验反馈的文件体系 |
4.5 经验反馈的会议制度 |
4.5.1 内部会议 |
4.5.2 外部会议 |
4.5.3 外部交流 |
4.6 方法工具 |
4.6.1 经验反馈的月度报告 |
4.6.2 根本原因分析 |
4.6.3 经验反馈信息系统平台 |
4.7 激励保障措施 |
4.7.1 经验反馈的评比 |
4.7.2 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评估 |
5.1 核电工程公司经验反馈体系评估指标 |
5.1.1 组织与管理 |
5.1.2 报告 |
5.1.3 筛选 |
5.1.4 分析 |
5.1.5 纠正行动 |
5.1.6 经验信息应用 |
5.1.7 核安全文化建设 |
5.2 经验反馈体系评估与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核工程HD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HD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核电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3.1.1 世界核电发展现状 |
3.1.2 世界核电发展前景 |
3.1.3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
3.1.4 我国核电发展前景 |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3.2 替代品分析 |
3.3.3 购买方分析 |
3.3.4 供应方分析 |
3.3.5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 HD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HD分公司概况 |
4.2 HD分公司发展现状 |
4.2.1 组织机构 |
4.2.2 人才队伍 |
4.2.3 管理体系 |
4.2.4 业务构成 |
4.3 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3.5 SWOT矩阵分析 |
5 HD分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
5.1 战略愿景 |
5.2 短期战略定位(2019-2023年) |
5.3 中长期战略定位(2024-2040年) |
6 HD分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 稳定国内市场 |
6.1.1 短期内战略的实施(2019-2023年) |
6.1.2 中长期战略的实施(2024-2040年) |
6.2 加强国际市场开发 |
6.2.1 短期内战略的实施(2019-2023年) |
6.2.2 中长期战略的实施(2024-2040年) |
6.3 优化管理模式 |
6.3.1 短期内战略的实施(2019-2023年) |
6.3.2 中长期战略的实施(2024-2040年) |
6.4 以核能制氢为引擎进入新能源市场 |
6.4.1 短期内战略的实施(2019-2023年) |
6.4.2 中长期战略的实施(2024-2040年) |
6.5 打造国际产业联盟 |
7 HD分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制度保障 |
7.1.1 建立市场开发制度 |
7.1.2 建立资源控制体系 |
7.1.3 完善经验反馈制度 |
7.1.4 加强成本控制 |
7.2 人力资源保障 |
7.2.1 多渠道补充人力 |
7.2.2 改进薪酬绩效制度 |
7.2.3 落实培训制度 |
7.2.4 发挥调试基地优势 |
7.3 技术保障 |
7.3.1 建立调试标准技术体系 |
7.3.2 提高科技创新力度 |
7.4 企业文化保障 |
7.4.1 打造企业核心价值观 |
7.4.2 加强党建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10)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国内研究现状 |
1.2.2 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 |
2.1.1 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内涵 |
2.1.2 核与辐射环境的定义 |
2.2 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 |
2.2.1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分析 |
2.2.2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识别 |
2.2.3 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评估 |
2.2.4 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控制 |
2.3 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质量管理的特点 |
第三章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概述 |
3.1 防城港核电厂建设项目背景概述 |
3.2 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的内容 |
3.2.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3.2.2 仪器安装工程项目 |
3.2.3 监测软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3.2.4 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与培训 |
3.3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的范围三角 |
3.3.1 投资规模 |
3.3.2 时间进度安排 |
3.3.3 质量目标 |
第四章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识别与评估 |
4.1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分析 |
4.1.1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识别方法 |
4.1.2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的分析 |
4.1.3 项目质量影响要素清单的构建 |
4.2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潜在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评估与确定 |
4.2.1 关键质量影响要素评估的原则 |
4.2.2 关键质量影响要素评估的方法及过程 |
4.2.3 项目潜在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确定 |
4.3 专家评估结果可靠性的技术论证 |
4.3.1 专家评估结果论证 |
4.3.2 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确定 |
第五章 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关键质量影响要素的管控 |
5.1 对设备工程师能力的管控 |
5.2 对设备安装调试时间进度的调控 |
5.3 对物料种类的繁杂性的管控 |
5.4 对作业环境的管控 |
5.5 对子站供电及网络系统备用设施配置的管控 |
5.6 对各项影响要素的协同管控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建立程序化质量管理系统 |
6.1.2 建立工程进度质量管理平台 |
6.1.3 建立基于PDCA的质量管控体系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我国核电厂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 王璟增. 山东大学, 2021(12)
- [2]基于关键链的核电役前检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周路生. 东华大学, 2020(01)
- [3]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研究[D]. 郑海龙. 山东大学, 2020(10)
- [4]国内S核电站施工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研究[D]. 孙华鑫. 山东大学, 2020(10)
- [5]P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研究[D]. 徐良. 南昌大学, 2019(01)
- [6]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吴爱民. 山东大学, 2019(03)
- [7]面向需求的海外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 王夏玚.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5)
- [8]中核工程经验反馈体系研究[D]. 刘峰. 清华大学, 2019(02)
- [9]中核工程HD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许福南. 海南大学, 2019(01)
- [10]防城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刘璟.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核电厂论文; 核电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