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超重飞行过程中的姿态变化以模拟超 G 错觉

飞机在超重飞行过程中的姿态变化以模拟超 G 错觉

一、超重飞行中飞机姿态改变模拟超G错觉(论文文献综述)

俞雨晨[1](2019)在《基于人—机—环的HUD自适应显示视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军事航空的大力发展,平视显示器(Head-up Display简称HUD)在空军以及被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通过HUD显示设备来获取飞机的飞行状态和飞行参数。目前针对HUD显示界面的信息布局和色彩各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本论文以HUD界面为研究对象,以人-机-环系统为基础,结合飞行员视觉认知,针对HUD界面视场布局开展工作:(1)从人、机、环三个方面分析飞行员与飞机HUD显示器设备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方面,主要阐述了与研究相关的人体系统及视觉参数,视觉特性视场大小,以及飞行工作中由于人的因素产生的影响;机的方面,研究了飞机的简单飞行原理,平视显示器的系统,平视显示器的信息构架和视场布局;环境方面,介绍了飞行员所处的天空环境,研究了飞行环境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对于人的影响。(2)研究飞行员视觉认知和视觉搜索行为。根据Endsley的情境感知理论模型,从界面分析了信息获取第一阶段中存在影响的因素,重点分析了信息传递阶段中所涉及到的情境感知,选择性注意、视觉搜索等问题。结合眼动追踪研究方法,通过预实验测试在单因素的条件下,研究背景信息对于飞行员造成的视觉搜索影响。引入计算机视觉的显着性分析,研究飞行员视觉搜索机制,以及画面显着性对于视觉搜索的影响。建立HUD画面显着性和飞行员视觉认知的映射关联。(3)基于本文所提出的画面显着性和飞行员视觉认知的映射关联,针对画面中出现的显着性差异和画面选择性注意分配的状态,设计出两个自适应显示视场的界面调整方案。本文通过分析人-机-环系统以及对HUD界面视场自适应的研究,为降低飞行员对于飞机HUD界面的认知难度提供了新思路,从人机工效学和视觉显着性两个方面对于飞机的显示视场进行改进研究,平衡飞行员同一界面中可能出现的视觉差异,提高使用效率。

徐江华[2](2019)在《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保障“物”的安全状态、决策“人”的安全行为、满足客舱“生态”安全。论文选题来自于科研项目与设计实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飞机客舱事故发生前的预防,综合运用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航空安全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形成本土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风格和创意特色,理论联系实践,为我国大飞机战略的研发与制造业服务。本论文主要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实践验证三个部分开展研究。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飞机客舱安全人机就是研究“人—客舱设施—情景—文化与审美”之间安全和谐的关系。以航空安全为背景,以工业设计、客舱安全、人本主义、系统设计、人机工学、航空设计文化等理论为基础,以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和谐”设计为最终目标,从安全与舒适、人机与人因、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设计内容。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针对当前民航客机客舱客观现状调研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优秀的飞机客舱设施设计作品作为研究依据,在实践中检验分析。通过系统研究与归纳分析,详细解析了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人因”要素、“物性”要素、情境要素、文化与审美要素;系统归纳出飞机客舱设施产品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基础原则、“物”的安全状态原则、“人”的安全行为原则、人与物和谐原则;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安全人机设计原则揭示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通过TRIZ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功能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实现“物”的安全状态目标;以感性工学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外观特征与情感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目标;PSS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服务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达到“生态”安全目标。三个目标的实现,最终系统为乘客提供“安全和谐”的终极目标体验。实践验证。系统解析乘客活动空间主要设施—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构建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基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与方法,以正在研发的国产大型客机C929较典型的客舱区域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原创设计应用,通过实例验证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探索基础理论的核心与设计新方向,满足国产大飞机客舱设施研发自主创新要求。

姚施琪[3](2018)在《动效设计对HMDs界面认知负荷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头盔显示系统(HMDs)作为新型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执飞过程中的主交互界面,其优势明显且技术条件已经较为成熟,对于越来越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空中任务,HMDs在协助飞行员高效完成任务,从容应对越来越大的界面信息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HMDs已被大部分国家装备于各自的先进高性能战斗机上,目前我国国内针对HMDs界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硬件设备的设计研发和相关核心技术的攻关,而较少从界面认知的角度对其界面进行设计研究,而通过动效设计等元素来探索优化HMDs界面,降低战斗机飞行员认知负荷的研究探索更是缺少。本文首先对HMDs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角度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与总结,发现了“飞行错觉与操作失误”这一关键问题,并总结了一套基于认知角度开展HMDs界面设计可以遵循的原则。与此同时本文也对基于意象,基于用户体验和基于信息表达等方面的多个动效设计理论方法进行了分析,针对应用于HMDs界面的设计方法展开了理论研究并总结出了一套将动效设计应用于战斗机HMDs界面设计的方法理论与主要原则。对于获得的理论方法,本文进行了实际设计实践,对“飞机姿态感知界面”这一对于解决“飞行错觉与操作失误”问题至关重要的信息界面开展了设计,并对设计成果进行了简单实验测试。经实践初步验证,本研究所得的将动效设计应用与战斗机HMDs界面设计的方法原则在降低战斗机飞行员执飞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具有积极作用。该研究成果丰富了 HMDs界面设计研究领域的理念与方向,对进一步改善HMDs使用过程中飞行员的认知情况与态势感受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方鸿基[4](2017)在《基于ANSYS的前庭训练转椅的机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在上一代新型前庭训练转椅的基础上,优化并设计了新一代的新型前庭训练转椅。空间机构的分析和设计与平面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相比,有着难以使用试凑法或作图法来设计机构的困难。空间机构的设计多需要使用余弦矩阵法和四元素法这类需要复杂计算的方法进行设计,设计难度较大。本文主要针对空间机构进行设计与优化方面的研究,结合球面RRRR机构的运动特点,运用UG软件对空间机构进行设计仿真和分析。将其中的部分摇杆改为机架,使机构的运动状态可以满足前庭训练转椅的运动要求。又验证了该机构只有一个自由度,这样这套训练转椅就可以在单一的旋转驱动下,使机构实现复杂的三维复合旋转。又通过对ANSYS这种大型有限元软件的学习,通过对两种杆件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对前庭训练转椅机构进行优化。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采用传统的运动分析方法分析和讨论了空间4R机构的运动特点,同时结合最新的自由度分析方法进行了空间机构自由度的讨论,验证了该机构的单一自由度,验证了该机构作为由单一人力驱动的前庭训练转椅的可行性。其次,对传统RRRR机构的布局进行学习,所提出的新型前庭功能训练转椅的机械结构进行了讨论,在运用UG仿真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得出改进后的前庭训练转椅的主要杆件的受力情况然后,通过对上一代设计的前庭训练转椅的实物模型进行实验,找到上一代前庭训练转椅的两大重要缺陷。针对扁钢作为杆件的重要缺陷,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最后,在基于ANSYS该大型有限元软件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对比扁钢和圆管钢两种钢材的网格划分情况,又考虑到空间机构在运动中受力方向在空间上进行复杂的变化,得出机构的优化结果。本文中的前庭训练转椅是在空间RRRR机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比传统的前庭训练转椅,该优化后的前庭训练转椅有能够在单一驱动的前提下同时进行三轴旋转和平移的优势。又结合UG对机构运动中的变化力的记录,以及ANSYS对不同构件的网格划分的分析,对前庭训练转椅的杆件结构进行优化。

朱秀庆,姜国华,刘玉庆[5](2016)在《航天员空间失定向影响因素与对策》文中指出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在发射和返回、轨道飞行或登陆其他星体时,由于重力环境的转换,经常体验到空间失定向和运动感觉失调,并伴发空间运动病。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航天员的工作绩效,甚至威胁航天员的安全和任务的完成,已引起各航天大国和组织的广泛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通过梳理文献,综述了空间失定向的主要类型、相关生理影响因素和主要应对措施。

高维[6](2016)在《重力条件对于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文中指出速度感知是指个体利用视觉接收到的信息对运动物体的速度做出估计与判断,是个体的视觉感知与时间感知相结合的产物。速度感知对驾驶员驾驶安全、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个体躲避碰撞等都至关重要。“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竖直运动方向和水平运动方向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感知存在差异。“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是否存在?是否受重力条件的影响?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产生该效应的条件范围如何?上述问题即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研究一进行了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探索性研究,探索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是否存在,以及速度感知方向效应在不同重力条件下是否变化;研究二进行了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内在成因研究,采用对线段和时距分别进行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不同重力条件下线段估计的变化,以及不同重力条件下时距估计的变化;研究三进行了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外部效度研究,主要探究速度感知方向效应在速度、相对可见距离因素范围变大的情况下是否仍能保持趋势,以及在不同重力条件下,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变化趋势是否受速度、相对可见距离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速度感知方向效应在正常重力条件下是存在的,竖直方向的感知偏差会大于水平方向,这一效应存在的条件是目标物体中低速(50-100像素点/秒)运动。尤其是目标物体低速50像素点/秒运动时,此效应非常明显;2.速度感知方向效应受重力条件的影响,在正常重力状态下,存在速度感知方向效应,而失重条件下该效应有消退的趋势;3.在正常重力条件下存在线段横-竖错觉,但在失重条件下线段横-竖错觉差异量有缩减甚至消退,此现象可能是导致速度感知方向效应在失重条件下消退的内在原因;4.失重时个体速度感知方向效应发生消退现象产生的条件是目标物体低速运动,且个体对目标物体可见运动轨迹观察比较充分;5.重力条件会影响人对运动物体速度的感知,相比于正常重力,失重时人对运动物体的速度感知偏差有上升趋势。

常明[7](2013)在《进场过程中时空线索对黑洞错觉的影响机制:面向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研究》文中认为黑洞错觉(Black Hole Illusion, BHI)是飞行员在进场时常见的一种空间定向障碍(Spatial disorientation, SD),是飞行员在进场时未能很好把握时间空间线索及飞行器与周边环境的等距离线索而造成的一种视性错觉,极其危害飞行安全。尽管我军舰载机飞行员已成功地将歼-15战机降落在“辽宁舰”,实现了滑跃起飞、拦阻着舰等一系列飞行关键技术,但舰载机飞行员空间定向障碍在飞行训练中经常发生。国外研究表明,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是起降过程中难度最高的阶段,同时出现的错觉类型尤以黑洞错觉为主。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黑洞错觉,已经成为各国航空心理学界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在结合舰载机飞行员驾驶工作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总结、专家意见,采用Tau理论范式,利用生态学情境模拟的飞行实验(三个)和行为实验(五个)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80名被试飞行模拟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了五项研究,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线索对舰载机飞行员进场黑洞错觉的作用机制,以备为我军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提供系统方案。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领域:国内航空心理学界鲜有专门针对舰载机飞行员黑洞错觉的研究,本研究基于舰载机飞行员的人因失误即黑洞错觉的发生机制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线索影响进场黑洞错觉的模型;(2)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八个实验中有三个为模拟情景实验,五个为行为实验,采用模拟情景和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3)研究范式: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Tau理论范式,在国内航空心理学界对于进场行为的研究中,Tau理论范式的引进较为少见。研究一(第3章)为生态学模拟实验,采用X-PLANE模拟航空飞行训练软件,利用模拟情景的生态范式实验(实验一)来综合控制变量,结果发现:(1)空间线索:进场距离、地形密度会影响到飞行员进场的黑洞错觉量;(2)时间线索:对灯光照明系统的时间任务序列知觉会影响到进场黑洞错觉量。研究二(第4章)为行为学实验(实验二和实验三),验证了空间线索和时间线索在进场启动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二和三分别将进场角度和进场的速度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一个简单的进场模型,单独考查沿特定方向进场的飞机质点,被试将会何时开始启动降落,即被试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知觉估计情况。实验二的结果表明:(3)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综合作用于进场行为启动中的各个阶段。实验三的结果表明:(4)不同角度进场,不同移动速度,目标大小各异的情况时,飞行员的启动时间和距离的不同。研究三(第5章)为行为学实验(实验五),验证了时间和空间线索在进场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共两个实验。实验四的结果表明:(5)时间线索可能作用于进场全程的判断,至少在早期的速度选择中起重要作用。实验五的结果表明:(6)在时间信息受到干扰,空间信息得到单独知觉时,被试倾向于在早期降低最大速度,最大速度会在中后期出现。研究四(第6章)为行为学实验(实验六),旨在探讨时间和空间线索在行为中的信息加工机制。采用双任务范式的研究方法,对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任务进行控制。本实验通过双任务范式予以综合考察。结果表明:(7)进场任务中,时间线索的信息加工是受控加工,需要更多高水平认知资源的参与;(8)进场任务中,空间线索的信息加工是自动化加工。研究五(第7章)为飞行模拟实验(实验七和实验八),采用X-PLANE模拟航空飞行训练软件,利用模拟情景的生态范式实验来综合控制变量,实验七的结果表明:(9)进场方式对进场黑洞错觉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不同的飞行阶段,在飞机进场早期阶段采用仪表飞行规则(IFR)有助于降低黑洞错觉量,而在飞机进场晚期阶段采用目视飞行规则(VFR)更有助于减少舰载机飞行员的黑洞错觉量。实验八的结果表明:(10)进场规则对进场黑洞错觉的影响程度还要取决于舰载机飞行员的认知负荷水平,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采用仪表飞行规则(IFR)飞行的黑洞错觉量要显着地低于采用目视飞行规则(VFR)飞行;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采用仪表飞行规则(IFR)飞行的黑洞错觉量要显着地高于采用目视飞行规则(VFR)飞行。基于上述五项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时间线索因素和空间线索因素对飞行进场黑洞错觉产生了重要影响。(2)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对进场黑洞错觉的影响效应与进场阶段有关。(3)时间线索的信息加工是受控加工,空间线索的信息加工是自动化加工。(4)进场方式对进场黑洞错觉的影响效应与进场阶段有关,而进场规则对进场黑洞错觉的影响效应与飞行员的认知负荷水平有关。

孙利[8](2013)在《能模拟错觉的四自由度运动平台模型的搭建及控制》文中指出飞行错觉的研究一直是航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新一代战机性能的大幅度提升,飞行空间障碍中的前庭错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模拟飞行错觉,我们设计并搭建了一个四自由度的旋转平台模型,测量了平台的旋转参数及科里奥利加速度,为半规管模型的研究做准备。论文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四自由度旋转平台模型的总体设计搭建;平台的软件控制及在建立平台模型的基础上稳定性研究;平台旋转参数检测及性能评价;旋转错觉和科里奥利加速度实验及数据分析。提出四自由度旋转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并由设计指标及平台框架的力矩要求、角加速度要求及精度要求完成电机和减速机构的选型和下位机与电机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旋转平台有几个部分组成:电机及运动结构、上位机、下位机、电机控制器单元和平台状态检测单元。利用下位机ARM的串口分别与电机控制器核心的MSP430F5418通讯,接收MSP430测量的速度信息和发送上位机的指令控制步进电机运动,下位机的串口与上位机通讯,接收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和发送测量单元的位置信息和控制器测量的电机速度信息。对电机的不同控制方式进行实验对比,根据设计精度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使用压频转换方式和PWM方式控制电机旋转指定角度,通过角位移传感器测量电机的旋转精度。利用LABVIEW编写上位机控制界面,并通过控制命令字完成对旋转平台的零位调整、速度控制、角度控制和方向控制。通过增量式编码器和限位传感器对系统进行速度检测、位置检测和位置限定,建立仿真模型和利用PID算法对旋转平台进行速度控制。利用角速度测量装置对旋转平台模型进行检测,评价其是否能达到半规管的阈值。使用平台模拟旋转错觉产生条件和科里奥利加速度,分析角速度传感器数据,评价平台性能。

于立身[9](2011)在《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和防止其飞行事故的医学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空军对飞行空间定向障碍(spatial disorientation,SD)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走过51年的路程。做了大量飞行观察、基础研究、临床诊治和航空心理、生理训练,在预防SD飞行事故中起到有成效的作用。但至

张向阳[10](2011)在《军事航空医学若干前沿问题发展态势研究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新的军事变革、新武器装备浪潮汹涌而至,新军事变革及新武器装备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们正在而且必将进一步对当代军事和国际战略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军事医学与军事航空医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飞行员的身体和心理均受到了不同的改变,由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空间定向障碍等航空医学问题仍然是军事航空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武器、新装备、新环境所带来的高心理负荷,长航飞行时睡眠节律紊乱、身心疲劳、工作能力下降等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军事航空医学热点前沿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军队特别是空军卫生系统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无论在政策规划、航卫保障、心理卫生及疾病防治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对此,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军内外文献资料、有关战略发展的规划,多次研讨,进行综合分析,获取了国内外、军内外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的大量客观详实的资料,并参考咨询了部分空军卫生系统的专家的意见,对军事航空医学前沿问题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在分析方法上,努力做到基础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外军与我军航空军医学的战略规划及发展态势相比较,总结经验与查找问题相结合。在全面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总结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了军事航空医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包括军事航空医学的内涵界定、军事航空医学的发展历程及军事航空医学的地位作用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应对新时期军事航空医学的前沿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全面分析了新军事变革、新武器装备、新战式战法及生命科学发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多维角度反映全球(含我国)军事航空医学发展态势,针对我国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现状、科研能力、技术前沿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论述了军事航空医学的热点前沿问题;第五部分将前述研究结果加以分析,提出了我军航空医学发展方向的主要策略和建议。研究认为我军在未来军事航空医学的发展中要注重研制及改进第四代战斗机飞行员个人防护装备的研究;配合新型战机设计,进行语言识别等座舱智能化的研究;开展多维重建、全自动空间定向、定位映像图示系统的研究;研制飞行人员健康状况自动测试显示分析系统;建立飞行人员体格综合评定方法和标准以及飞行能力的综合评定方法和标准;建立医学新技术在临床航空医学应用的评价体系和程序模式等。

二、超重飞行中飞机姿态改变模拟超G错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重飞行中飞机姿态改变模拟超G错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机—环的HUD自适应显示视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人-机-环方面
        1.2.2 航空飞行任务的眼动研究
        1.2.3 针对HUD显示器界面设计优化的研究
        1.2.4 飞行作战环境的感知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飞行员人-机-环境系统分析
    引言
    2.1 航空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2.2 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
        2.2.1 人体系统及感知
        2.2.2 与研究相关的视觉参数
        2.2.3 视觉特征
        2.2.4 在工作中由于人的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2.3 人-机-环系统中机的部分
        2.3.1 飞机组成和简单飞行原理
        2.3.2 战斗机基本飞行任务
        2.3.3 现代飞机上HUD显示界面
        2.3.4 平视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2.3.5 平视显示器的优点
        2.3.6 平视显示器视场研究
        2.3.7 HUD界面信息呈现构架
    2.4 人-机-环系统中环境的部分
        2.4.1 飞行环境综述
        2.4.2 温度变化
        2.4.3 噪音和振动
        2.4.4 特殊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员的认知行为和视觉搜索行为研究
    引言
    3.1 飞行员认知行为特点研究
    3.2 信息加工处理
    3.3 飞行员的情境感知
        3.3.1 影响感知的外部影响因素
        3.3.2 注意力分配
    3.4 飞行环境背景信息处理
    3.5 视觉搜索
        3.5.1 评价视觉搜索模式的相关指标
        3.5.2 眼动研究的基本参数
        3.5.3 眼动的形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外部环境下飞行员HUD认知的眼动实验研究
    引言
    4.1 不同飞行场景对飞行员HUD认知的眼动实验
        4.1.1 实验目的和意义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变量
        4.2.3 实验过程
        4.2.4 实验步骤
        4.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4.2.6 数据分析
    4.3 不同飞行背景下HUD图像显着性的眼动实验
        4.3.1 实验目的和意义
        4.3.2 实验对象
        4.3.3 实验方案
        4.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5 极端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显示视场下的HUD方案设计
    引言
    5.1 不同外部场景图像显着性下的自适应显示视场的HUD方案设计
        5.1.1 方案一不同显着性自适应显示视场的HUD方案设计
        5.1.2 方案二
    5.2 自适应显示视场流程
        5.2.1 起飞前准备
        5.2.2 飞行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致谢
参考文献

(2)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的缘起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课题的来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现状评述
        1.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
        1.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的研究现状
    1.5 概念界定
        1.5.1 安全人机工程学
        1.5.2 TRIZ
        1.5.3 感性工学
        1.5.4 PSS
        1.5.5 系统设计
        1.5.6 人本主义设计
    1.6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2章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
    2.1 飞机客舱安全
        2.1.1 飞机客舱安全的产生与分类
        2.1.2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分类
        2.1.3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致因与预防
    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安全需求
        2.2.1 飞机客舱的分类
        2.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分类
        2.2.3 飞机客舱设施研发的安全因素
        2.2.4 飞机客舱设施安全设计导向
    2.3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
        2.3.1 安全与舒适
        2.3.2 人机与人因
        2.3.3 生态安全
        2.3.4 安全人机设计原理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
    3.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
        3.1.1 “人因”要素
        3.1.2 “物性”要素
        3.1.3 情境要素
        3.1.4 文化与审美要素
    3.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则
        3.2.1 基本原则
        3.2.2 “物”的安全状态原则
        3.2.3 “人”的安全行为原则
        3.2.4 人物和谐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研究
    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4.1.1 健壮设计是“物”的安全状态保障
        4.1.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理论的健壮设计
        4.1.3 TRIZ设计方法的应用
    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感性工学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4.2.1 感性意向调研分析
        4.2.2 感性意向空间的构建
        4.2.3 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的感性工学设计方法
    4.3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PSS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4.3.1 PSS绿色设计方法
        4.3.2 PSS“集”设计方法
        4.3.3 PSS模块化设计方法
        4.3.4 PSS智能设计方法
        4.3.5 PSS设计总体目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视域下的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5.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设计需求
        5.1.1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人机不适的主要体现
        5.1.2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造型不适的主要体现
        5.1.3 乘客对飞机座椅布局不适的主要体现
    5.2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系统层级分类
        5.2.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的发展与分类
        5.2.2 经济舱乘客座椅组成部分的系统分析
    5.3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
        5.3.1 人的层面
        5.3.2 座椅的层面
        5.3.3 环境的层面
        5.3.4 文化与美学层面
    5.4 经济舱乘客座椅布局方法
        5.4.1 乘客对座椅布局的诉求
        5.4.2 乘客座椅布局的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国产双通道宽体客机C929 应用的研究
    6.1 C929 经济舱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1.1 C929 经济舱布局设计
        6.1.2 C929 经济舱卧铺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1.3 C929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1.4 C929 公共服务空间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2.1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计调研与分析
        6.2.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构思
        6.2.3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方案
    6.3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3.1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设计
        6.3.2 C929 乘务员休息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3.3 C929 商务会议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1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设计分析
        6.4.2 C929 厨房布局与橱柜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3 C929 客舱运输服务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4 C929 航空餐具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1.着作
    2.学术论文
    3.科研奖励
    4.专利
    5.科研课题

(3)动效设计对HMDs界面认知负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头盔瞄准显示系统
    2.1 HMDs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HMDs界面认知与存在的问题
        2.2.1 HMDs界面认知的特征与设计原则
        2.2.2 认知问题:空间定向障碍与决策错误
第三章 动效设计
    3.1 动效设计概述
第四章 动效设计方法与原则
    4.1 动效设计方法
        4.1.1 动效设计方法概览
        4.1.2 基于意象的动效设计方法
        4.1.3 基于用户体验的动效设计方法
        4.1.4 基于信息表达的动效设计方法
        4.1.5 总结
    4.2 基于HMDs界面认知的动效设计方法研究
第五章 HMDs界面动效设计方法的实践应用
    5.1 案例调研—战斗机飞行员飞行错觉
    5.2 认知分析—飞行姿态认知困难
    5.3 意象拆分—解析信息结构,寻找认知负荷降低机会
    5.4 创新设计—针对飞行姿态现实需求与原有意象进行再设计
        5.4.1 设计概念一:降低“天地概念”区分辨识的认知负荷
        5.4.2 设计概念二:整合“倾斜角”信息,优化视觉搜索
        5.4.3 设计概念三:整合“俯仰角”信息,强化姿态信息整体感知与层次统一
        5.4.4 完整设计方案总结
    5.5 实验验证与方案优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ANSYS的前庭训练转椅的机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空间定向错觉
    1.3 前庭器官简介
        1.3.1 前庭系统的构成及其作用
        1.3.2 前庭器官的功能和错觉成因
        1.3.3 增强前庭器官功能的耐受能力的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有训练转椅介绍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现有前庭训练转椅的构造
        1.4.4 国内现有的训练设备
    1.5 前庭功能训练器的发展方向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前庭训练转椅的设计与改进
    2.1 空间4R机构的分析
        2.1.1 球面4R机构中运动关系理论计算
        2.1.2 空间RRRR机构输入输出方程的建立
    2.2 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2.2.1 自由度的介绍
        2.2.2 机构自由度通用公式
    2.3 该前庭训练转椅的设计
    2.4 前庭训练转椅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5 运用UG建模仿真对转椅提出进一步改进
        2.5.1 UG NX10.0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5.2 基于UG的前庭训练转椅提出的改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庭训练转椅力学分析
    3.1 空间机构的动力分析
    3.2 建模技术的应用
        3.2.1 SolidWorks三维建模技术
        3.2.2 UG实体建模技术
    3.3 前庭训练转椅杆件受力情况
第四章 前庭训练转椅杆件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4.1 ANSYS软件的简介
        4.1.1 ANSYS软件的发展和运用
        4.1.2 ANSYS软件的主要操作命令
    4.2 杆件的网格化分
        4.2.1 UG模型导入ANSYS
        4.2.2 对第一摇杆的网格化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航天员空间失定向影响因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航天任务中的失定向现象
    1.1 微重力下的倒置错觉
    1.2 视觉重定向错觉
    1.3 舱外活动恐高症
    1.4 重返重力环境的再适应
2 生理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生理影响的理论假说
        感觉冲突论
        体液重新分布论
        耳石不对称理论
    2.2 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航天飞行试验
        失重飞机试验
        地面离心机试验
        仿真建模方法研究
3 主要应对措施
    3.1 药物的应用
    3.2 物理调整与约束
    3.3 舱内布局与标示
    3.4 虚拟现实训练
    3.5 直流电前庭刺激训练
    3.6 人工重力
4 结语

(6)重力条件对于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背景
    2.1 速度感知研究现状及分析
        2.1.1 速度感知的定义
        2.1.2 速度感知的测量
        2.1.3 速度感知的影响因素
    2.2 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研究现状及分析
    2.3 重力条件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2.3.1 重力条件对生理及认知功能影响研究现状及分析
        2.3.2 不同重力条件模拟方式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4 问题提出
3 研究目的与构思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构思
        3.2.1 研究一: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探索性研究
        3.2.2 研究二: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内在成因研究
        3.2.3 研究三: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外部效度研究
4 研究一: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探索性研究
    4.1 实验一:地面环境下不同姿态、运动方向的速度感知实验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实验二:飞行环境下不同重力状态、运动方向的速度感知实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研究一讨论
        4.3.1 关于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是否存在
        4.3.2 关于重力条件对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
        4.3.3 关于重力条件对整体速度感知特性的影响
    4.4 研究一结论
5 研究二: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内在成因研究
    5.1 实验三:不同姿态条件下竖直水平线段判断实验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实验四:不同姿态条件下时距估计实验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研究二讨论
    5.4 研究二结论
6 研究三: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外部效度研究
    6.1 实验五:可见与遮挡距离比范围对不同姿态条件下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实验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方法
        6.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 实验六:速度范围对不同姿态条件下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实验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方法
        6.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研究三讨论
    6.4 研究三结论
7 总讨论
    7.1 关于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是否存在
    7.2 关于重力条件对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
        7.2.1 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消退现象
        7.2.2 关于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消退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
        7.2.3 关于速度感知方向效应消退现象产生的条件
    7.3 关于重力条件对整体速度感知特性的影响
8 总结论
9 本研究的贡献和创新、不足及展望
    9.1 本研究的贡献和创新
    9.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研究成果
致谢

(7)进场过程中时空线索对黑洞错觉的影响机制:面向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飞行员空间定向障碍
        1.1.1 飞行员空间定向的特点及其障碍的分类特点
        1.1.2 空间定向的感觉系统特点
        1.1.3 空间定向的认知系统
    1.2 最典型的空间定向障碍——飞行错觉
        1.2.1 飞行错觉的一般发生特点
        1.2.2 飞行错觉发生机制的一般解释及其心理学意义上的鉴定
        1.2.3 飞行错觉发生机制在心理学层面上研究匮乏
    1.3 进场黑洞错觉——舰载机飞行员最常见的视性错觉之一
        1.3.1 进场黑洞错觉的一般定义及研究起源
        1.3.2 归因于BHI的重要事故报告
        1.3.3 以往对BHI成因的原因假说
    1.4 飞行员进场时间与空间线索研究——BHI成因的心理学解释
        1.4.1 视觉指导行为理论对错觉形成的解释
        1.4.2 Tau理论的研究进展
        1.4.3 对于当前Tau理论在解释飞行员进场行为的总结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方案
    2.1 以往研究不足
        2.1.1 空间深度知觉线索的单独估计不能满足解释黑洞错觉等进场错觉的解释需要
        2.1.2 进场启动和进场调整过程相混淆
        2.1.3 生态学和传统生理学范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2.1.4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缺乏导致黑洞错觉成因解释单
    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2.3 研究目的与假设
    2.4 研究总体方案
第3章 进场黑洞错觉的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一 空间线索和时间线索对黑洞错觉量的影响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第4章 空间线索和时间线索对于进场启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二 空间和时间线索对进场启动的影响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结论
    4.3 实验三 空间和时间线索影响下进场角度对进场启动和进场时间的影响
        4.3.1 目的
        4.3.2 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3.5 结论
第5章 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在进场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四 时间线索信息在以不同速度进场时的作用
        5.2.1 目的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2.5 结论
    5.3 实验五 空间线索在进场不同阶段的影响
        5.3.1 目的
        5.3.2 方法
        5.3.3 结果
        5.3.4 讨论
        5.3.5 结论
第6章 时间空间线索在进场行为中的信息加工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六 进场行为中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在双任务范式下的加工机制
        6.2.1 目的
        6.2.2 方法
        6.2.3 结果
        6.2.4 讨论
        6.2.5 结论
第7章 线索任务对飞行黑洞错觉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七 不同进场高度下线索任务对进场黑洞错觉的影
        7.2.1 目的
        7.2.2 方法
        7.2.3 结果
        7.2.4 讨论
        7.2.5 结论
    7.3 实验八 不同资源要求下线索任务对进场黑洞错觉的影响
        7.3.1 目的
        7.3.2 方法
        7.3.3 结果
        7.3.4 讨论
        7.3.5 结论
第8章 总体讨论
    8.1 总体讨论
        8.1.1 时间线索
        8.1.2 空间线索
        8.1.3 时间和空间线索在模拟飞行中对黑洞错觉的影响机制
        8.1.4 黑洞错觉机制的揭示对于我军舰载机飞行员选拔与训练的意义
    8.2 不足与展望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能模拟错觉的四自由度运动平台模型的搭建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空间定向障碍的研究现状及错觉的分类
    1.3 高性能战机面临的错觉类型与事故预防
        1.3.1 人体感觉通道与三类飞行错觉
        1.3.2 错觉事故的预防
    1.4 错觉模拟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 国内错觉模拟装置研究情况
        1.4.2 国外错觉模拟装置情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建立系统框架
        1.5.2 建立的模拟两种错觉系统框架
        1.5.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旋转平台模型框架构建
    2.1 运动平台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2.1.1 旋转错觉模拟参数
        2.1.2 科里奥利加速度模拟参数
    2.2 系统总体控制框架
    2.3 运动控制主要元器件选型
        2.3.1 电机及减速机
        2.3.2 平台状态检测单元
        2.3.3 电机控制器
        2.3.4 下位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模型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方案
    3.2 系统硬件控制设计
        3.2.1 下位机控制电路
        3.2.2 电机控制器电路
        3.2.3 平台状态检测单元
    3.3 系统软件控制设计
        3.3.1 上位机显示程序
        3.3.2 MCU控制程序
    3.4 系统单轴PID控制
        3.4.1 控制参数的确定
        3.4.2 控制流程图及稳定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错觉模拟设计
    4.1 旋转错觉模拟设计
    4.2 旋转算法
        4.2.1 算法原理
        4.2.2 算法实现
        4.2.3 实验结果
    4.3 旋转错觉测量
        4.3.1 角速度测量装置
        4.3.2 增量式编码器测量装置
    4.4 角速度传感器测量实验
        4.4.1 实验
        4.4.2 检测结果
        4.4.3 结论
    4.5 旋转错觉实验
        4.5.1 实验
        4.5.2 检测结果
        4.5.3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里奥利加速度产生实验
    5.1 科里奥利加速度计算及产生
        5.1.1 科里奥利加速度的计算
        5.1.2 科里奥利加速度的产生
    5.2 科里奥利加速度模拟测量
    5.3 科里奥利加速度产生实验
        5.3.1 实验
        5.3.2 检测结果
        5.3.3 结论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件

(9)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和防止其飞行事故的医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飞行SD的基本认识
    1.1 飞行SD的一般特征
    1.2 飞行SD的分类
        1.2.1 分类Ⅰ按SD形态:
        1.2.2 分类Ⅱ按S D感觉信息通道:
        1.2.3 分类Ⅲ按SD认知机制:
    1.3 飞行SD发生的基本机制
    1.4 应从认识上把预防飞行SD转变为预防飞行SD飞行事故
2 导致飞行SD飞行事故的关键因素
    2.1 认识与识别程度
    2.2 飞行操纵行为
3 消除导致飞行SD事故的因素应该采取的医学对策
    3.1 提高对飞行SD认识、识别程度, 掌握正确操纵行为
    3.2 创建模拟飞行SD
    3.3 重视飞行SD模拟训练
    3.4 提高仪表视觉定向水平
4 严重飞行SD的医学鉴定
    4.1 对严重飞行SD和病理性飞行SD的界定
    4.2 对严重飞行SD的鉴定
    4.3 操纵行为的检查
    4.4 检查鉴定
    4.5 对发生严重飞行SD飞行员的医学处置

(10)军事航空医学若干前沿问题发展态势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军事航空医学基本理论问题
    一、军事航空医学的内涵界定
    二、军事航空医学的发展历程
    三、军事航空医学的地位作用
第三部分 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新军事变革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二、新武器装备发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三、新战式战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四、生命科学发展对军事航空医学的影响
    五、小结
第四部分 军事航空医学发展态势分析
    一、美军军事航空医学战略与规划分析
    二、军事航空医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三、军事航空医学热点领域分析
第五部分 对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现状
    二、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存在的问题
    三、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发展的思考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超重飞行中飞机姿态改变模拟超G错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机—环的HUD自适应显示视场设计[D]. 俞雨晨. 东南大学, 2019(06)
  • [2]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D]. 徐江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3]动效设计对HMDs界面认知负荷的影响研究[D]. 姚施琪. 东南大学, 2018(05)
  • [4]基于ANSYS的前庭训练转椅的机构优化设计[D]. 方鸿基.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5]航天员空间失定向影响因素与对策[J]. 朱秀庆,姜国华,刘玉庆. 军事体育学报, 2016(02)
  • [6]重力条件对于速度感知方向效应的影响[D]. 高维.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7]进场过程中时空线索对黑洞错觉的影响机制:面向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研究[D]. 常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8]能模拟错觉的四自由度运动平台模型的搭建及控制[D]. 孙利. 山东大学, 2013(11)
  • [9]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和防止其飞行事故的医学对策[J]. 于立身. 空军医学杂志, 2011(02)
  • [10]军事航空医学若干前沿问题发展态势研究与思考[D]. 张向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标签:;  ;  ;  ;  ;  

飞机在超重飞行过程中的姿态变化以模拟超 G 错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