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进中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简文亚[1](2019)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国情认识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也是判断我国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在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分析框架下,厘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辩证逻辑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它体现了社会历史辩证运动的客观规律。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当代运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与“生产”辩证关系为分析框架下,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展开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辩证发展关系研究。论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考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时代背景,论述“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当代具体内涵。第二,阐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与生产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理论层面辩证展开的思想基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表述,是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继承、发展和运用。第三,论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逻辑。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人民需要和社会生产发展不断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第四,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基础,进一步阐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逻辑,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对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在现实需要和生产方面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对现实的发展提出更高的实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深入地挖掘和研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更为系统、完善和深刻的展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当代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能动作用。
张勇[2](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李相[3](2016)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为如期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同时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在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从民生方面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与体制的顺利转轨、转型期内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紧密相关。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总趋势中,回顾总结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对厘清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正确认识和理解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妥善处理和解决统筹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六大为时间节点,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结合各个阶段制度建立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价。最终在阐述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变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向与路径选择,这将对妥善处理和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曦,郭潇蔚[4](2015)在《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篮球教学现状调查》文中提出1前言济源市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八大"全国篮球城市"之一,素有"篮球之乡"的美称,是一个与篮球共舞的城市。济源市虽说不大,但是到处充满着篮球的气氛。坐落在济源这座城市的职业技术学院,也深受当地"篮球风"的影响。学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将篮球作为学校重点教学科目,为篮球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能力方面的限制,
程燕[5](2013)在《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也愈加重视,使得高职教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社会对技术人员的极大需求给高职院校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也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选拔也趋于严格。高职院校有其运行与发展的规律和特殊性,因此,在学生管理方面也要注重其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教育目的。笔者拟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及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李明恩[6](2013)在《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思考》文中提出高职教育现在已经开始从规模的扩大转向提升内涵质量的发展道路上来",高质量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方法及措施的研究成果将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我国人才质量的提升做出理论依据。
郝丽利[7](2013)在《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研究 ——以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科普宣传及阵地的建设已成为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科普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普教育基地,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理想场所,但是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地管理者把工作重点偏重于旅游业方面,而忽视了景区内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必要利用科普教育功能形成机制,对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作相关研究,促进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向着更宜人、更和谐和更具有科普教育的环境方向发展。文章首先从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基本概况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科普教育功能现状和景区内科普教育功能表现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科普教育功能形成机制和内部结构要素,确定了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科普教育功能的研究内容,其中研究内容包括科普教育者、科普受教育者、科普教育资源和科普教育环境。而科普教育者又分为科普导游和科普管理者,科普导游包括其科普素质(学历水平、对科普旅游认知度、专业导游人数、聘用方式和工作年限)和服务质量(解说态度、解说方式、解说内容、对游客提出问题的回答和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科普管理者包括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对科普导游的集体培训、科普知识途径、景区整体规划中科普教育元素的融入和科普教育活动路线的设计;科普受教育者包括他们对科普教育知识的需要与动机以及对科普知识的态度;科普教育资源包括其开发力度及相关科普教育配套设施;科普教育环境包括整体科普教育环境、典型代表---小浪底爱国主义展览厅的科普教育环境和解说标识牌三个方面。运用综合分析法对调查问卷中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在发挥科普教育功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景区内的科普教育不能满足科普受教育者的需要;科普导游学历低、对水利科普旅游认知度低、专业导游人数少、聘用方式多为合同工和临时工、工作年限低,解说态度欠佳、解说方式不灵活、解说内容欠佳、对游客提出的问题回答欠佳、景区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欠佳;科普管理者基本素质偏低、对科普导游培训次数较少、展示科普知识的途径单调、景区总体规划中先进的科普元素融入较少、以陈列式观光为主、没有专门的科普教育活动路线;景区内的科普教育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次数不多且吸引力不强,科普教育配套设施不全;科普教育整体环境较差,解说标识牌不够完善。根据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在发挥科普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科普教育功能的基本对策,提高科普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对策、提高科普教育者导游的科普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对策、加强科普教育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改善科普教育环境的对策。
任艳艳,宗占元[8](2012)在《基于STC单片机的红外遥控智能车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提出了一种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的红外遥控智能车的设计方法,通过红外技术及超声波传感器采集地面信息,实现智能循线和避障,能在液晶屏上精确地显示实时运行情况。智能车具有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功能。系统精度高,控制性能好。
林荣[9](2010)在《《吕氏春秋》与百家合流》文中研究说明《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诸子学术走向合流和总结期的产物,既是先秦诸子学术、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吕氏春秋》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大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大变革,新旧时代交替,这一系列因素刺激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大繁荣。先秦诸子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诸子学术的发轫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诸子学术开始产生。战国中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高潮期,思想家辈出不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思想图景。战国末期,历史的发展开始进入统一时期,政治上的统一趋势反映到思想上,诸子学术开始走向合流,出现了以一家为主兼容它家的荀子、韩非,综合各家学术的《吕氏春秋》,他们都为即将统一的国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国方略。第二章主要是对吕不韦的重新评价和《吕氏春秋》具体问题的考证。从吕不韦与《吕氏春秋》的关系和《吕氏春秋》的综合家定位两个方面对《吕氏春秋》做了整体的分析。吕不韦以商人的身份进行政治投机,一跃成为秦相国,在内政、外交、军事、思想诸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秦的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吕不韦出于大一统形势的需要、政治斗争的需要和舆论宣传的需要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综合分析历来学者对《吕氏春秋》学派属性的研究,加之对《吕氏春秋》的研读,本文认为《吕氏春秋》是融合诸子百家学说自成一派的杂家,更确切的说是综合家,它以如何统一天下,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天下的政治举措作为自己的思想主旨,以为即将统一的秦帝国提供一整套的治国方略。第三章主要阐述《吕氏春秋》的“无为”思想是如何吸收、融合、批判、发扬之前诸子各家的思想而形成的。“无为”思想是一些先秦诸子共同提倡的思想主张,在经过了前期的草创后,战国末期,逐渐趋于发展完善。《吕氏春秋》批判的继承了之前诸子的“无为”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对“无为”思想作了初步的总结和提升。本文主要分“法天地”思想的新高度、自然的“无为”、治国的“无为”和人生的“无为”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法天地”思想不再是像老子、《管子》那样简单的提出来而已,“法天地”思想成为了通贯《吕氏春秋》全书的思想脉络,是全书写作的思想宗旨,通过考察天、地、人,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天地自然、社会发展和人生的规律,构成《吕氏春秋》“无为”思想的体系构架。《吕氏春秋》在自然方面的“无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结前人经验而来的《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二是遵循自然规律而行。《吕氏春秋》在治国“无为”方面主要吸收、改造了之前诸子的君主无为原则、“公天下”思想和禅让制度三个方面,并且从新的高度完善了这些思想主张。《吕氏春秋》在人生的“无为”方面主要吸收、改造了之前诸子的贵生、重己主张和节制情欲主张。第四章主要阐述《吕氏春秋》的德治为主法治为辅思想是如何吸收、融合、批判、发扬之前诸子各家的思想而形成的。《吕氏春秋》认为大一统的国家确立之后,最重要的不是有强大的军队,也不是严酷的刑罚,而是道德的力量,治理天下莫过于以德行义。《吕氏春秋》采纳并且发扬了孔子、孟子的观点,认为统治者实行德治,首先要以身作则立德;然后要实行德政以争取民众归附,在行德的前提下,用仁义治民,用爱利安民,用忠信引导民众,为民众除害造福。《吕氏春秋》在主张以德为主治国的前提下,也没有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吸纳和发扬了前人的观点,从多方面论证了法律作为辅助治国手段的必要性。《吕氏春秋》在吸纳孔子、《黄帝四经》的德主刑辅主张,批判商鞅、慎到的单纯以法治国主张,改造荀子的“隆礼重法”主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略。第五章主要阐述《吕氏春秋》的民本思想、任贤使能主张、社会历史观和义兵主张是如何吸收、融合、批判、发扬之前诸子各家的思想而形成的。民本思想的前提是重视民众,《吕氏春秋》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转变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形成的“弱民”、“贫民”、“辱民”观念,进一步提升荀子的重民思想,阐明了民众对君主和国家的重要性。另外要注重对民众的教化,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教化民众,孟子倡导通过教育进行教化,《吕氏春秋》侧重强调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但只通过音乐一种方式进行教化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再加上孔子和孟子的主张,三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对民众进行教化。先秦时期的诸子虽然主张民本思想,重视民众的力量,但毕竟是处在君主制的时代,更多的还是为了加强君主的统治,所以他们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使民众变得简单淳朴,以更好的被统治者驱使利用,这是时代的必然局限,《吕氏春秋》自然也不例外,其中还保留有一定的愚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贤人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这争霸的乱世中,各国君主都在努力招揽贤人为自己效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秦大多数诸子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处在统一前夕的《吕氏春秋》为了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也是大力提倡任贤使能。君主治国是否应该重视贤能这一问题几乎先秦诸子都有所涉及,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根据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分析,《吕氏春秋》认为要完成大一统君主就要重视贤能,君主是否用贤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贤能之臣是君主实现王霸之业的凭借。君主要礼待贤士,予以高官厚禄,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关于如何选拔人才,诸子各家都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吕氏春秋》采纳了庄子、荀子等的观点,详细阐述了选拔人才的几个标准,一是“八观六验”,二是“六戚四隐”。老子、庄子主张落后的历史观,认为社会越发展越混乱,主张回到以前的社会状态,违背了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规律。商鞅、韩非主张进步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以此推出治国也应因时而变,实行变法。《吕氏春秋》作为为即将统一的秦帝国提供的一套治国纲领,一方面承认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结束当时的乱世,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吕氏春秋》编纂者们社会阶层的局限所在,又希望大一统的国家确立之后能够永远存在,社会历史会沿着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过程往前发展,发挥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诸子各家都提出了对战争的看法。《吕氏春秋》面对战国末期的乱世,提出了义兵主张,主张进行正义战争以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吕氏春秋》反对宋钘、尹文的偃兵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可止息的。《吕氏春秋》反对墨家的非攻、救守主张,认为如果出师是正义的,那么不论“攻伐”还是“救守”都是可以的;反之,则“攻伐”和“救守”都不可。《吕氏春秋》的义兵主张,有一定的理想化成分,但毕竟是对秦国传统的武力政策的修正。第六章主要阐述分析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在百家合流历史趋势下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吕不韦所处的时代,社会各领域的统一趋势愈发明显;秦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吕不韦一方面继续推进秦的统一大业;另一方面也在着力研究大一统帝国确立之后的治国方略,于是组织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融合各家学说的《吕氏春秋》。作为百家合流重要成果的《吕氏春秋》,不仅是先秦思想学术文化的总结之作,也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郝家春[10](2010)在《我国男子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篮球是相对业余篮球而言的,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篮球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也是竞技篮球发展的高级阶段。本研究以世界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趋势为参照,以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探索的社会体制环境为背景,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用发展的眼光,对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旨在寻求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困境的解决路径提供务实而理性的建议和思路。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西方职业篮球自下而上的自发演进形式,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是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下,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的一种由上而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探索。国内外实践证明,职业体育产生和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条件,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实践是在职业体育社会条件并不齐全的背景下开展的。首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计划和行政手段还发挥着重要影响。其次,举国体制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它的使命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追求在于:持续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创造优异竞技成绩、实现为国争光。再者,我国竞技篮球竞技水平及其人才储备与职业化篮球标准尚有不小差距。因此,在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初步探索阶段面临发展困境是正常的。当前困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导思想过于理想化、竞技成绩未有突破、职业化水平较低、市场开发薄弱、竞赛体系不完善、潜在的颠覆性隐患等方面。产生困境的根源主要有:管理体制制约、职业化目标定位不清晰、人才瓶颈制约、法制建设滞后、社会转型期的局限以及市场主体地位未确立等方面原因。其中管理体制和人才瓶颈制约是产生困境的主要根源。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探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改革模式、改革进程不可能超越国家整体发展模式。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探索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走出困境需要时间、勇气和智慧。第一阶段,保障国家队竞技成绩、整合我国篮球人才培养资源。保障和提升我国竞技篮球竞技成绩是职业化改革的原始动机,职业化只是为了达到原始目的的新手段。而竞技篮球激烈竞争的终端还在于高水平篮球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必须有效整合篮球人才培养资源,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程。第二阶段,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深化职业联赛职业化建设。政府作为联赛的所有者、管理者,务必创造旨在促进联赛健康、平稳发展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制止联赛失范行为、防范潜在的颠覆性隐患。第三阶段,依托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职业化运行机制创新。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作为发展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探索,它的困境突破路径以及发展远景最终取决于管理体制给予的体制环境和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运行机制的创新。
二、前进中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进中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历程的研究 |
二、关于社会主要矛盾于其他社会矛盾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作用和意义的研究 |
四、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第一节 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 |
二、社会主要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的关系 |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分析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 |
第二章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 |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辩证逻辑理论 |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批判 |
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对辩证逻辑的变革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
二、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
三、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与“生产”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 |
一、“需要”与“生产”相互对立关系 |
二、“需要”与“生产”相互统一关系 |
第四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一、肯定与继承 |
二、构建与发展 |
第三章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逻辑 |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历史进程 |
一、“站起来”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 |
二、“富起来”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 |
三、“强起来”的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方位的辩证分析 |
一、新时代的历史发展主题:以人民为中心 |
二、新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三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辩证发展 |
二、“不平衡不充分”生产的辩证发展 |
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生产的辩证发展过程 |
第四章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逻辑 |
第一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基础 |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础 |
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 |
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基本遵循 |
二、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动力机制 |
第三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导向作用 |
一、在人民需要上引导真实需要产生的价值 |
二、在生产发展上引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 |
第四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要求 |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关系 |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平衡充分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概念说明 |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
小结 |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
一、新省府工程 |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
小结 |
结语 |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
附录 |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马克思社会保障相关理论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
2.1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 |
2.2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
2.3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2.4 马克思的社会公平理论 |
第3章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
3.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 |
3.2 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 |
3.3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
3.3.1 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 |
3.3.2 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创和发展 |
3.3.3 农村社会救助的初步发展 |
3.3.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创建 |
3.3.5 农村优抚安置制度的建立 |
3.4 对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评价 |
第4章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六大期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发展 |
4.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
4.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恢复发展 |
4.2.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试点 |
4.2.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发展 |
4.2.3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发展 |
4.2.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改革发展 |
4.2.5 农村社会优抚的扩大发展 |
4.3 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基本评价 |
第5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及其现状 |
5.1 新世纪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5.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
5.2.1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
5.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5.2.3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多元化发展 |
5.2.4 五保供养制度的成熟发展 |
5.2.5 农村社会优抚制度的深入改革 |
第6章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启示及其未来发展路径 |
6.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曲折发展的启示 |
6.1.1 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6.1.2 我国经济制度的变化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 |
6.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本土化的发展成果 |
6.1.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6.1.5 国家始终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导者 |
6.1.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
6.1.7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 |
6.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
6.2.1 完善体制与提高供养标准并举 |
6.2.2 增加物质投入与丰富农村社会保障对象生活内容并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篮球教学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观察法 |
2.2.3 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3.1.1 学校篮球教学条件 |
3.1.2 学校篮球教学课程设置 |
3.1.3 学校篮球课程的教学方式 |
3.1.4 学生学习态度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教师因素 |
3.2.2 学生因素 |
3.3 篮球教学的对策 |
3.3.1 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 |
3.3.2 优化篮球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3.3 篮球教学考试评定要做到多元化、个性化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
(一) 文化程度低, 自控能力差 |
(二) 学习主动性弱,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三) 自理能力弱, 缺乏团队精神 |
(四) 综合素质较低, 缺乏社会责任感 |
二、高职院校存在的管理问题 |
三、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
(一) 建设良好班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 传递正能量 |
(三) 关爱学生,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
(四) 严格要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五) 倡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
(6)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特征 |
(一) 就业单位好, 专业对口率高 |
(二) “高技能”工作岗位 |
(三) 薪酬起点高, 劳动保障全 |
(四) 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
(五)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
二、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方法 |
(一) 科学定位, 加强就业工作的领导与规划 |
(二) 加强就业经费投入和工作队伍建设 |
(三) 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 提高对毕业生的指导力度 |
(四) 培养高职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和能力 |
(五) 加强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开展工学结合, 推行双证书制度 |
(六)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拓展就业市场 |
(七)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
(八) 拓展就业领域 |
三、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
(一) 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 |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
(三) 积极推进校企对接 |
1. 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
2.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
3.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
4. 实现企业工作环境与实训室对接。 |
5. 实现教材与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案例对接。 |
(四) 转变培养方式 |
(五) 建设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 |
(六) 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
1. 学校导师制。 |
2. 企业导师制。 |
(七) 重构就业服务体系 |
1. 就业任务层层分解, 做到人人有义务、个个有责任。 |
2. 充分发挥就业机构的作用, 做到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 |
(7)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研究 ——以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1 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研究述评 |
3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现状分析 |
3.1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基本概况 |
3.1.1 水利风景区概念 |
3.1.2 水利风景区类型 |
3.1.3 水利风景区的特点 |
3.1.4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范围界定 |
3.1.5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
3.2 科普教育功能现状分析 |
3.2.1 科普概念及其发展阶段以及科普与教育的关系 |
3.2.2 科普教育功能的概念和类型 |
3.2.3 科普教育功能现状分析 |
4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科普教育功能的形成机制及其表现 |
4.1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科普教育系统的结构要素 |
4.1.1 科普教育者---导游和管理者 |
4.1.2 科普受教育者---游客 |
4.1.3 科普教育资源 |
4.1.4 科普教育环境 |
4.2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形成机制 |
4.2.1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形成的外部机制 |
4.2.2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形成的内部机制 |
4.3 小浪底水利风景水利区的科普教育功能表现 |
4.3.1 向公众普及水知识---节水意识、水保护意识及水忧患意识 |
4.3.2 向公众普及水文化 |
5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发挥科普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5.2 科普教育不能满足科普受教育者---游客的需要 |
5.3 景区内科普教育者---导游和管理者存在的问题 |
5.3.1 景区内科普教育者---导游存在的问题 |
5.3.2 景区内科普教育者---管理者存在的问题 |
5.4 科普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
5.4.1 景区对科普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力度较弱 |
5.4.2 景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次数较少 |
5.4.3 景区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吸引力不强,不能够吸引游客参与其科普教育活动 |
5.4.4 科普教育配套设施不全 |
5.5 科普教育环境欠佳 |
5.5.1 整个景区科普教育环境舒适度差 |
5.5.2 景区的解说标识牌解说不够完善 |
5.6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发挥科普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5.6.1 科普教育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识不强 |
5.6.2 科学研究不够深入 |
6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提升科普教育功能的对策 |
6.1 提高科普教育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对策 |
6.1.1 景区内加强科普教育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识 |
6.1.2 增加科普教育管理经费投入 |
6.2 提高科普教育者---导游的科普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对策 |
6.2.1 景区内加强专业科普导游的培训 |
6.2.2 景区内科普导游人员实施科普导游资格认证制度 |
6.2.3 景区内对导游解说服务进行评价 |
6.3 加强科普教育资源开发的对策 |
6.3.1 深度挖掘科普教育资源 |
6.3.2 增加科普教育活动次数和吸引力 |
6.3.3 完善相关科普教育配套设施 |
6.4 改善科普教育环境的对策 |
6.4.1 完善景区内解说标识牌解说 |
6.4.2 改善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科普教育环境 |
6.4.3 加强景区内科普教育服务人员服务 |
7 结语 |
7.1 结论和创新点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9)《吕氏春秋》与百家合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 |
三、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吕氏春秋》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诸子学术的发轫期 |
一、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
二、诸子学术的发轫期 |
第二节 战国中期——诸子百家争鸣高潮期 |
一、社会各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
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
第三节 战国末期——诸子学术的合流和总结期 |
一、社会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合流大趋势 |
三、产生于秦的原因 |
第二章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
第一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
一、吕不韦的政绩 |
二、吕不韦与秦王政的矛盾 |
三、吕不韦组织编纂《吕氏春秋》原因考 |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与综合家 |
一、《吕氏春秋》的学派属性 |
二、《吕氏春秋》的思想主旨 |
第三章 《吕氏春秋》融合诸子百家考(上) |
第一节 “法天地”思想的新高度 |
第二节 自然的“无为” |
一、承前继后的《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 |
二、遵循自然规律而行 |
第三节 治国的“无为” |
一、君主无为原则 |
二、“公天下”思想 |
三、禅让制度 |
第四节 人生的“无为” |
一、贵生、重己主张 |
二、节制情欲 |
第四章 《吕氏春秋》融合诸子百家考(中) |
第一节 德治主张 |
一、君主首先要有德 |
二、以德争取民众归附 |
第二节 法治主张 |
一、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法 |
二、君主治国要依靠权势 |
三、赏与罚孰轻孰重 |
四、实行法律不能偏私 |
第三节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
一、孔子、《黄帝四经》的德主刑辅主张 |
二、商鞅、慎到、韩非等的以法治国主张 |
三、荀子的“隆礼重法”主张 |
四、《吕氏春秋》对上述观点的吸收和改造 |
第五章 《吕氏春秋》融合诸子百家考(下) |
第一节 民本思想 |
一、重视民众 |
二、注重民众的教化 |
三、愚民政策 |
第二节 任贤使能 |
一、重视贤能 |
二、选拔人才的标准 |
第三节 社会历史观 |
一、倒退史观 |
二、进步史观 |
三、《吕氏春秋》的社会历史观 |
第四节 义兵主张 |
一、反对宋钘、尹文的偃兵主张 |
二、反对墨家的非攻、救守主张 |
三、义兵主张 |
第六章 《吕氏春秋》与百家合流 |
第一节 吕不韦对百家合流的推动之功 |
一、学术中心由齐之秦的转移 |
二、吕不韦对百家合流的推动之功 |
第二节 《吕氏春秋》确立了新的大一统思想体系 |
一、《吕氏春秋》之前诸子各家的强烈排他性 |
二、《吕氏春秋》如何融合诸子各家之长 |
三、新的大一统思想学说的确立 |
第三节 先秦文化的总结 |
一、《吕氏春秋》丰富的内容组成 |
二、《吕氏春秋》保存了一些亡佚的先秦文献资料 |
第四节 《吕氏春秋》对后世的影响 |
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 |
二、对后世学术着作方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我国男子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解读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对象 |
六、研究方法 |
七、研究主体思路 |
八、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世界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现状及职业化发展概况 |
第一节 世界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进程 |
一、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成立 |
二、篮球项目正式进入奥运会 |
三、世锦赛的定期举行 |
四、职业篮球进入奥运会 |
第二节 世界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现状及竞技篮球强国保障条件 |
一、世界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现状 |
二、世界竞技篮球强国的保障条件 |
第三节 世界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概况 |
一、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 |
二、西班牙篮球甲级联赛(ACB) |
三、菲律宾职业篮球联赛(PBA) |
四、韩国篮球甲级联赛(KBL)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历程及成绩效益 |
第一节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背景和动机 |
第二节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的探索历程 |
一、"八强赛"和"CNBA"的历史意义 |
二、CBA联赛的由来 |
三、CBA联赛的探索历程 |
第三节 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形成与发展 |
一、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建立与发展 |
二、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
第四节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探索的初步成效 |
一、扩大了项目影响 |
二、国际化球员的出现 |
三、丰富了发展手段 |
四、逐步培育中国球员职业精神 |
五、促进了中外篮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困境的主要表象形式 |
第一节 竞技成绩未有突破 |
一、中国男篮竞技成绩历史回顾 |
二、职业化改革后中国男篮竞技成绩未有突破 |
第二节 指导思想过于理想化 |
一、过早追求市场效益,忽视了人才培养 |
二、过快追求发展速度,背离了中国国情 |
第三节 职业化水平低 |
一、职业意识淡薄 |
二、职业工作标准缺乏 |
第四节 市场开发薄弱 |
一、篮协市场开发情况 |
二、俱乐部市场开发情况 |
第五节 竞赛体系不完善 |
一、CBA联赛赛制 |
二、CBA联赛相关竞赛体系 |
第六节 潜在的颠覆性隐患 |
一、中国篮球和足球有着相同的体制环境 |
二、中国足球职业化困境给中国篮球职业化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困境的原因剖析 |
第一节 管理体制约束 |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
二、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职业化目标定位不清晰 |
一、政府的目标定位 |
二、俱乐部的目标定位 |
第三节 人才瓶颈制约 |
一、后备人才总量萎缩 |
二、成才率低,新人稀少 |
三、外援依赖 |
第四节 职业篮球法制建设滞后 |
一、国家层面 |
二、联赛层面 |
三、俱乐部层面 |
第五节 社会转型期的局限 |
第六节 市场主体地位未确立 |
一、中国篮球协会市场主体地位可行性分析 |
二、目前CBA联赛俱乐部市场主体地位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困境的解决路径 |
第一节 保障国家队竞技成绩 |
一、竞技篮球和职业篮球 |
二、当前我国竞技篮球和职业篮球的关系 |
三、提升国家队竞技成绩的路径分析 |
第二节 有效整合篮球人才培养资源 |
一、目前我国竞技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
二、整合人才培养资源,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
第三节 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 |
一、国家体育总局对中国篮球协会的有效监督 |
二、中国篮球协会对俱乐部的有效监督 |
第四节 深化联赛制度化建设 |
一、微观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
二、中观层面的联赛制度建设 |
三、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五节 依托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
一、举国体制及其历史成就 |
二、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客观影响 |
三、竞技篮球职业化视野下,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的基本思路 |
第六节 完善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运行机制 |
一、决策机制 |
二、动力机制 |
三、约束机制 |
四、创新机制 |
五、管理机制 |
六、经营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前进中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D]. 简文亚. 喀什大学, 2019(07)
- [2]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D]. 李相. 兰州理工大学, 2016(12)
- [4]济源市职业技术学院篮球教学现状调查[J]. 张曦,郭潇蔚. 青少年体育, 2015(06)
- [5]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研究[J]. 程燕.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6]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 李明恩. 教育与职业, 2013(17)
- [7]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研究 ——以小浪底水利风景区为例[D]. 郝丽利. 河南大学, 2013(02)
- [8]基于STC单片机的红外遥控智能车的设计[J]. 任艳艳,宗占元.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9]《吕氏春秋》与百家合流[D]. 林荣. 吉林大学, 2010(05)
- [10]我国男子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D]. 郝家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