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gleⅡ~2错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然,李志勤,史培良,冯春月,殷野[1](2019)在《锥形束CT测量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改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掩饰性治疗安氏Ⅲ类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特点尚无较多研究报道。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改变。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初诊年龄平均(16.5±2.6)岁,均为汉族。所有受试者及监护人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采用固定矫治器矫正,配合Ⅲ类牵引及摇椅弓治疗,于治疗前后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轴向、髁突生长量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窝深度、髁突矢状面倾斜角及髁突长轴比治疗前增大,髁突上部高度减小,髁突位置更靠后,且以上变化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 <0.05);(2)髁突短轴及轴面倾斜角的前后变化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但髁突短轴有增大的趋势,髁突轴面倾斜角有减小的趋势;(3)结果说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治疗前后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
倪洁丽,吴雯,孟丽,方梦如,李琥,张阳[2](2019)在《成年骨性Ⅱ类正畸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和髁状突矢状向位置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成年骨性Ⅱ类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和髁状突相对于关节窝的矢状向位置,探讨下颌后缩程度与气道及颞下颌关节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年骨性Ⅱ类患者73例,行CBCT检查,利用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头影测量常用数据,气道相关数据(包括上气道上平面和下平面矢状向距离、横截面积、上气道三维体积、最小横截面积、气道上折角、气道下折角、气道折角),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矢状向位置前、中、后间隙并得出线性比率LLR、RLR。采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观测下颌后缩程度对上气道体积、截面积、矢状径和折角等的影响。结果:成年男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下颌后缩组相比于下颌正常组,气道下折角Ai、气道折角A、左侧关节后间隙LDp、左侧关节线性比LLR、右侧关节后间隙有统计学差异。女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下颌后缩组相比于下颌正常组,上气道上折角As、上气道下折角Ai有统计学差异。成年男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ANB角与上气道下折角Ai、上气道折角A有相关性,与左侧髁状突线性比率LLR有负相关性。成年女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ANB角与气道上折角As呈负相关性,与气道下折角Ai有相关性。结论:成年骨性Ⅱ类正畸患者下颌后缩与气道折角、髁状突矢状向位置密切相关。
何美芳[3](2019)在《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收录三例安氏Ⅰ类恒牙列病例,分别为骨性Ⅰ类平面偏斜、骨性Ⅱ类平面偏斜和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患者。病例一为安氏Ⅰ类、骨性Ⅰ类,平面偏斜患者,主诉“面部偏斜不对称,要求治疗”。其面部左侧较右侧丰满,颏部左偏约8 mm,开口度正常,开口型偏斜,伴有颞下颌关节弹响。磨牙中性关系,左侧尖牙远中关系,右侧尖牙近中关系。覆Ⅲ度,覆盖2 mm。上颌中线正,下颌中线左偏约6 mm。治疗方案采用Damon 3MX标准转矩直丝弓固定矫治器及MIA(Micro Implane Anchorage,种植钉支抗)联合应用,非拔牙矫治,排齐整平牙列,调整中线,纠正颌面部偏斜,改善患者颜面部不对称。病例二为安氏Ⅰ类、骨性Ⅱ类错畸形的平面偏斜患者,主诉“牙齿不齐,面部偏斜,颌面外科转诊”。其面部右侧较左侧丰满,颏部右偏约5 mm,右上第一磨牙3年前因龋坏拔除,左侧磨牙、尖牙中性关系,右侧尖牙远中关系,上颌中线正,下颌中线右偏约2 mm。治疗方案是采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拔除四个前磨牙,排齐整平牙列,调整中线,尖牙、磨牙关系,利用MEAW弓(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多曲方丝弓)和MIA联合应用,纠正颌面部偏斜。病例三为安氏Ⅰ类、骨性Ⅱ类错畸形高角的恒牙列患者,主诉:“暴牙伴牙列不齐”。覆2 mm,覆盖4 mm,Spee曲线左侧4 mm,右侧2.5 mm,拥挤度上颌5.5 mm,下颌5 mm,Bolton比值协调。治疗方案是通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及左下智齿矫治,解除牙列拥挤度,整平Spee曲线曲度,排齐牙列。后期强支抗内收,调整平面,使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颏部较前突出,侧貌较前明显改善,形成较前更加协调的面型。结果:治疗结束后,牙齿排列整齐,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覆、覆盖正常,平面偏斜得到纠正,侧貌更加协调,颜面部不对称得到改善。结论:在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设计下,通过一定的时间序列及矫治方向顺序安排,横向上,轻度的平面偏斜,颜面部不对称可以通过正畸掩饰性治疗得到控制,牙弓宽度得以改善;矢状方向上,也可以通过平面的倾斜度调整,在垂直方向上造成颌骨的旋转来改善侧貌,正畸医师应该从三维概念上对平面全面认识。
马啸宙[4](2019)在《掩饰性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及骨面型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进行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研究其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位置及颅颌面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变化,探讨掩饰性治疗对该类错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和颅颌面形态的影响,进一步为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的正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选取已治疗结束的成人均角轻中度骨性Ⅲ类病例30例(其中男17、女13例),治疗前后均以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各组患者颅颌面断层影像,测量时使用Invivo 5软件生成头颅侧位影像和颞下颌关节的三维重建影像,分别测量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头影测量指标和三维方向中颞下颌关节各个骨性结构的数值,并用GraphPad Prism 5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掩饰性治疗前后研究样本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治疗前颞下颌关节左右两侧测量指标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其左右两侧指标对比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窝高度增大和髁突长度减小,两者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位图层中髁突内外径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关节窝前后径增大和髁突前后径减少,两者的变化都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上间隙和关节前间隙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关节后间隙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髁突角增大及髁突几何中心到中心矢状线的距离减小,两者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髁突相对位置的两个指标ln(P/A)和(P-A)/(P+A)(P:关节后间隙,A:关节前间隙),其数值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指标APDI和∠NP-FH减小,Wits值、Y轴和∠NA-PA增大,牙性指标∠U1-NA和U1-NA(mm)增大,∠L1-NB、L1-NB(mm)和∠U1-L1减小(P<0.05),以上变化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MP-FH和∠MP-SN)增大,前面高(N-Me)和前下面高(ANS-Me)升高,ODI值减小,咬合平面中前牙牙合平面(A-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全牙列牙合平面(OP)和后牙牙合平面(P-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变大,以上变化明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正畸治疗前后,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左右两侧颞下颌关节基本对称。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矢状位中髁突长度减小和关节窝高度增加,轴位中髁突前后径减小和关节窝前后径增加,冠状位髁突内外径无明显变化。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矢状位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前间隙和上间隙增大,后间隙变化不明显,综合前后间隙大小,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轴位中髁突角变大,两侧髁突几何中心与正中矢状线的距离减小。4.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变化中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矢状向下颌相对颅部和上颌骨发生后退。牙性变化为上前牙较治疗前唇倾,下前牙较治疗前舌倾。5.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顺旋,前面高及前下部垂直向高度增加,前牙牙合平面逆旋,后牙牙合平面和全牙列牙合平面顺旋。
田惠军[5](2019)在《骨性Ⅱ类、Ⅲ类高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未经正畸治疗的12至18岁青少年骨性Ⅱ类、Ⅲ类高低角患者的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grahhy)数字化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对颞下颌关节窝及其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并探讨骨性Ⅱ类、Ⅲ类高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位置及形态的区别,为此类患者错畸形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断、矫治计划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资料从2010年6月到2019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患者Dicom文件资料库中选取12-18岁错畸形患者资料120例,男女各半,患者平均年龄15±2.13岁。利用Invivo5三维重建软件将Dicom文件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参考平面,根据ANB角、FMA及SN-MP角将研究对象分为骨性I类均角组、骨性Ⅱ类高角组、骨性Ⅱ类低角组、骨性Ⅲ类高角组、骨性Ⅲ类低角组,并对颞下颌关节窝及其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指标的测量分析研究。应用SPSS22.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测量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并讨论。结果:1.本研究对比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与骨性I类均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前鼻嵴点的距离,上颌结节最低点至前、后鼻嵴点及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水平距离,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前鼻嵴点及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及关节结节最低点至SN平面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后鼻嵴点及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级至蝶鞍点的水平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SN平面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角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2.本研究对比骨性Ⅱ类低角患者与骨性I类均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前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与SN平面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与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蝶鞍点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后鼻嵴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角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3.本研究对比骨性Ⅲ类高角患者与骨性I类均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分别至前、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下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SN平面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关节结节最下点至SN平面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角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4.本研究对比骨性Ⅲ类低角患者与骨性I类均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关节结节最下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分别至前鼻嵴点、后鼻嵴点、蝶鞍点、SN平面的距离,下颌关节窝最上点、关节结节最下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角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5.本研究对比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与骨性Ⅱ类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至前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蝶鞍点的距离及矢状向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前鼻嵴点,关节结节最下点至SN平面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后鼻嵴点及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及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SN平面的距离具有显着差异(p<0.01)。6.本研究对比骨性Ⅲ类高角患者与骨性Ⅲ类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前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SN平面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最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下点至SN平面的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7.本研究对比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与骨性Ⅲ类高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至前鼻嵴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及最后点至SN平面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结节最下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下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关节结节最下点至SN平面的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最后点至前鼻嵴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角度有显着差异(p<0.01)。8.本研究对比骨性Ⅱ类低角患者与骨性Ⅲ类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相关解剖结构定点测量数据后,其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关节结节最低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前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下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关节结节最下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关节结节最下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蝶鞍点的矢状向距离,关节结节最下点至SN平面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蝶鞍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至SN平面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至后鼻嵴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长度,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与蝶鞍点连线的平面和SN平面的所成的角度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骨性Ⅱ类、Ⅲ类高角与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位置及形态与矢状、垂直骨面型有关联。2.骨性Ⅱ类患者颞下颌关节窝较骨性Ⅲ类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位置更靠远中。3.骨性Ⅱ类高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较骨性Ⅱ类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更靠近颅底。4.骨性Ⅲ类高角、低角患者,与骨性Ⅱ类高角、低角患者相比,颞下颌关节窝高角者较低角者更靠近颅底的现象不明显。5.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比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矢状向上的长度更大。6.骨性Ⅲ患者颞下颌关节窝比骨性Ⅱ类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在矢状向上的长度更大。
朱光耀[6](2018)在《成人安氏Ⅱ2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口周软硬组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研究发现无论是成人[1]或是儿童[2],口唇部的畸形都会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很多不良的软组织侧貌跟错颌畸形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正畸患者的就诊原因趋向于矫正错颌畸形的同时改善容貌,因此软组织侧貌的美观程度成为了患者和医生的共同焦点。在错颌畸形的诊断设计及治疗结果预判的过程中,正畸医生对软硬组织的变化趋势与协调性的了解至关重要。以往的研究对相应软硬组织生长发育是否具有一致性存在争议。Downs医生认为在硬组织结构协调的情况下,由于软组织被认为是均匀的覆盖于硬组织之上从而可以获得协调的软组织侧貌的观点持续了很久。在现代的正畸学研究中,很多学者则认为软硬组织生长发育的一致性值得商榷,但硬组织对软组织侧貌会产生一定影响。他们认为,软硬组织在生长过程中,其相互影响因素只占决定系数的一半,另一半则只取决于软组织自身的发育特点。鼻部,颏部,唇部的形态对侧貌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有国外学者研究证明这三者在生长发育期都有生长变化,但其生长量依次降低,导致对青少年患者和成年患者侧貌审美评价各不相同即青少年拥有相对明显的唇部和成年人拥有相对后缩的唇部更加符合其各年龄段的审美需求。而这种现象只与软组织生长发育有关,未表明与硬组织生长有必然联系。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安氏Ⅱ2分类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各软硬组织数值变化对比来探讨此类患者的特点和软硬组织关系。目的:对比分析安氏Ⅱ2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口周软硬组织数据变化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1方法:选取自2012年以后至2017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的安氏Ⅱ2分类的完成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标准选取高角垂直骨面型10例(男性8例,女性2例),均角垂直骨面型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低角垂直骨面型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共计30例样本。拍摄治疗前后的X光头颅侧位片,每单个病例x线头颅侧位片选取测量标志点数为16个,测量项目为14项,其中颌骨测量项目为8项,牙齿测量项目为2项,口周软组织测量项目为4项,采用统一的x线片头影测量方法获得测量值。将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分组,根据所得测量数值,每一组内又依据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最后用治疗后的数据减去治疗前的数据,进行治疗前后组织变化量的统计学分析,研究成人安氏Ⅱ2分类患者的不同垂直骨面型口周软硬组织的正畸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本次实验在所有的测量结果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数据共计13项(包括硬组织方面7项,软组织6项),其中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的数据共计9项(包括硬组织6项,软组织3项)。1、高角组治疗前后组织变化量统计结果:硬组织方面:SNA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高角组治疗后上颌前部相对于治疗前发生了远中位移;SNB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高角组治疗后下颌牙槽骨前部相对于治疗前发生了远中位移;ANB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结合SNA和SNB减小提示治疗后高角组面型突度减小,但上下颌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虽有变化,但趋势不明显;GoGn-SN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高角组下颌平面角虽有增加,但趋势不明显;S-Go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高角组治疗后后面高有所减小;N-Me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高角组前面高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Pog-NB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高角组颏前点至NB的距离有所减小,但差异不大;S-Go/N-Me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高角组治疗后后前面高比减小,结合下颌平面角(虽无统计差异,但数值为正值)增大,说明高角病例治疗的支抗难以控制;UI-NA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高角组上前牙与NA的角度虽有增加但趋势不明显;LI-NB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高角组下前牙与NB的角度虽有增加但趋势不明显。软组织方面:ULP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高角组上唇厚度有所减小;LLP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高角组下唇厚度有所减小;Sn-H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治疗后高角组鼻下点到H线距离增加;LL-H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高角组治疗后下唇突点到H线距离有所减少,但趋势不明显。2、均角组治疗前后组织变化量统计结果:硬组织方面:SNA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均角组治疗后A点发生前移,但趋势不明显;SNB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均角组治疗后B点发生后移,但趋势不明显;ANB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均角组ANB治疗后有所增大,凸面型得到改善;GoGn-SN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均角组下颌平面角有所减小,但趋势不明显,符合治疗预期;S-Go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均角组治疗后后面高有所增加;N-Me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均角组治疗后后面高有所增加,结合S-Go治疗后变化量有所增加,说明面下1/3高度有所增加,改善Ⅱ2分类的面型,同时后面高增加的量大于前面高,下颌平面具有逆时针旋转的倾向,支抗得到了很好地控制。Pog-NB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均角组治疗后颏前点到NB的距离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S-Go/N-Me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结合均角组S-Go和N-Me增大提示均角组治疗后后面高增大量比前面高略大,但趋势不明显;UI-NA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均角组治疗后上前牙与NA的角度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LI-NB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均角组治疗后下前牙与NB的角度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软组织方面:ULP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治疗后均角组上唇厚度有所减小;LLP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治疗后均角组下唇厚度有所减小;Sn-H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均角组鼻下点到H线的距离有所减小;LL-H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均角组下唇突点到H线的距离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3、低角组治疗前后组织变化量统计结果:硬组织方面:SNA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角组治疗后上颌前部相对于治疗前发生了近中位移,但趋势不明显;SNB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角组治疗后下颌牙槽骨前部相对于治疗前发生了近中位移,但趋势不明显;ANB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低角组面型突度减小,面型得到改善,但趋势不明显;GoGn-SN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低角组下颌平面角虽有减小,下颌平面逆旋,但趋势不明显;S-Go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角组治疗后后面高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N-Me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结合S-Go增加提示治疗后低角组前后面高均有所增加,面下1/3高度增加,符合治疗预期,但趋势不明显;Pog-NB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角组颏前点至NB的距离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S-Go/N-Me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角组治疗后下颌平面角有减小趋势,后、前面高有增加趋势说明面下1/3高度有增加趋势,符合治疗预期;UI-NA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角组上前牙与NA的角度虽有增加但趋势不明显;LI-NB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角组下前牙与NB的角度虽有增加但趋势不明显。软组织方面:ULP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低角组上唇厚度有所减小,但趋势不明显;LLP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低角组下唇厚度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Sn-H治疗后变化量为正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后低角组鼻下点到H线距离增加,但趋势不明显;LL-H治疗后变化量为负值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高角组治疗后下唇突点到H线距离有所减少,但趋势不明显。结论:1、对于安氏Ⅱ2高角患者,下颌平面在矫治前后容易发生顺旋,在临床上对于这一类的高角患者应保护好垂直向的支抗2、在安氏Ⅱ2高均角患者中,唇部厚度在矫治后都有减小的倾向,但高角患者下唇减小的倾向大于上唇,临床中需要更多的上前牙直立,协调侧貌;均角患者上唇减小大于下唇,临床中其上前牙回收应小于高角患者。
高永帅,宋岩,胥欣,凡涛,范圣杰,刘晨辉[7](2018)在《不同年龄段Anglell1s患者髁突对称性及位置的CBCT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协调和平衡错畸形,根据Ⅱ类错患者中的影像学研究发现,下颌骨远端发育不全是安氏Ⅰ类、Ⅱ类错畸形的主要原因。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2017年入院治疗的正畸患者档案。对20例青少年和成人患者、1316岁青少年组、2533岁成人组均为CBCT,年龄(29.23±3.54)岁。结果本研究以青少年和成人Ⅱ类错分为研究对象,髁突在下颌窝中的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关节前间隙、后间隙的位置关系无法准确评估,存在较多骨质重叠。分析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成人错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等进行对比观察,探索不同前后矢状向错畸形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空间特征。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青少年组双侧髁突对称,咬合紊乱会妨碍颌骨正常发育,而成人组双侧髁突不对称咬合状态具有差异性,咬合力无法正常形式,从而增加TMJ负荷的难度,CBCT在关节检查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变化,从而探索错畸形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空间特征,可能会造成髁突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
李鸿艺[8](2018)在《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偏突颌畸形(asymmetric mandibular prognathism)是下颌骨发育过度伴有不对称的牙颌面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性颌面部畸形,临床表现为下颌前突,双侧颜面不对称。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nt Ramus Osteotomy,BSSRO)是治疗下颌发育过度畸形包括偏突颌畸形在内的主要外科术式。同时,有研究指出支持单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Unilateral Sagittal Splint Ramus Osteotomy,USSRO)也可有效的矫正下颌骨偏颌畸形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使得手术并发症发生几率减少一半。但是,USSRO有可能导致手术对侧关节的过度旋转,局部应力增高,进而引发关节紊乱等疾病,因此USSRO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有限。对BSSRO的临床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已较完善,而对USSRO对关节的影响及其有限元研究还较为有限。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BSSRO及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后的髁状突位移的三维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USSRO的手术适应症,并建立了BSSRO/USSRO矫治偏突颌畸形颞下颌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在生理运动状态下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为USSRO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选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9例于本院行SSRO手术治疗偏突颌畸形的患者,行BSSRO者12例,行USSRO者7例,男性4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18.9岁,最大33.4岁,平均23.9±3.8岁,采集其术前与术后的三位螺旋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重建,对ANB角、下颌偏斜度、双侧下颌后退距离、双侧髁状突的三维平移、三维旋转角度进行测量及对比分析,同组患者术前术后及同组患者左右侧下颌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BSSRO组与USSRO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选取行BSSRO/USSRO治疗偏突颌患者的患者各一例,在Mimics等软件中根据其三维螺旋CT重建上颌骨、下颌骨、牙齿、关节盘和颞下颌韧带等结构的三维模型,通过逆向软件处理模型,划分网格,赋材质并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定义边界条件及荷载条件。3.使用上一步建立的BSSRO/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研究开口度(Inter-incisal distance,IID)从0mm状态运动到开口度8mm状态关节盘的Von Mises应力变化,每2mm进行模拟。IID为0时设为闭合紧咬,闭口肌群加力;IID为2mm,4mm,6mm,8mm时闭口肌群松懈,开口肌群加力。求解计算得到关节盘、髁状突、颞下颌韧带移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和最大主应力值。结果1.所有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前术后ANB角改善明显(-2.87±1.85°VS 1.12±2.56°,P=0.00),BSSRO组与USSRO组术前ANB角、术后ANB角、ANB角变化量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下颌偏斜值术后明显改善(5.16±2.98mm VS 1.07±0.55mm,P=0.00),USSRO组术前下颌偏斜值明显大于BSSRO组(4.06±1.62mm VS 7.04±3.89mm,P=0.03),下颌偏斜值变化量明显大于BSSRO组(2.97±1.75mm VS5.99±4.30mm,P=0.04)。非偏斜侧下颌后退值显着大于非偏斜侧下颌后退值(4.95±1.94mm VS 8.31±2.64mm,P=0.00),BSSRO组偏斜侧下颌后退值明显大于USSRO组偏斜侧下颌后退值(5.90±1.69mm VS 3.33±1.07mm,P=0.00),USSRO组后退比例明显小于BSSRO组(0.46±0.16 VS 0.70±0.14,P=0.00)。BSSRO组与USSRO组髁状突在XYZ轴上的平移量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B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在矢状面向前旋转,U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在矢状面有向前旋转的倾向(P>0.05),两组矢状面旋转无统计学差异。在冠状面上,B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向内旋转(P<0.05),偏斜侧无变化,U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向内旋转(P<0.05),而偏斜侧髁状突向外旋转(P<0.05)。两组偏斜侧对比有统计学差异,而非偏斜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横断面上,BSSRO与USSRO组双侧髁状突都发生了明显内旋(P<0.05),BSSRO组偏斜侧髁状突比USSRO组内旋更明显,而两组在非偏斜侧无差异。2.联合应用Mimics、Abaqus等系列软件,成功建立了包含上颌骨-颅骨复合体、下颌骨、牙、关节盘、颞下颌韧带的BSSRO/USSRO术式矫治偏突颌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患者实际肌肉横截面积推算肌肉力量进行加载,具有较好的几何精确性和力学性能仿真性。3.在闭合紧咬状态下,术前关节盘最大应力为压应力,非偏斜侧最大应力大于偏斜侧最大应力,双侧关节盘最大应力随开口度增大而增大,BSSRO/USSRO术后两侧关节盘最大应力接近。术前非偏斜侧与偏斜侧髁状突应力主要存在于髁状突顶部,前方受拉应力,后方受压应力,闭合紧咬状态至IID=8mm时,非偏斜侧应力始终大于偏斜侧应力,BSSRO/USSRO术后双侧髁状突承受应力接近,闭合紧咬状态至IID=8mm时,非偏斜侧颞下颌韧带所承受拉应力大于偏斜侧,BSSRO/USSRO术后双侧颞下颌韧带应力接近。结论1.USSRO具备良好的临床实用性,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认为偏斜侧后退距离小于3mm,偏斜侧后退值与非偏斜侧后退值比例小于0.4的偏突颌畸形患者可行USSRO,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首次成功构建了BSSRO/USSRO矫治偏突颌畸形术前术后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精确性和力学性能仿真性,模拟在闭口、开口生理运动状态下,初步分析关节盘、髁状突、颞下颌韧带的应力分布,结果可直观的显示上述结构的应力分布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开展BSSRO/USSRO对颞下颌关节区域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赵蔚萍,雷先会,李璐[9](2018)在《恒牙列初期不同矢状骨面型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恒牙列初期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差异,为青少年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和错畸形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恒牙列初期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牙尖交错位的矫正颞下颌关节侧位体层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各组间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及髁状突位置的异同。结果:关节结节高度、关节窝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关节上间隙从大到小为Ⅱ类、Ⅰ类、Ⅲ类骨面型组(P<0.01);关节窝宽度从大到小为Ⅲ类、Ⅰ类、Ⅱ类骨面型组(P<0.01);关节后间隙从大到小为Ⅱ类、Ⅲ类、Ⅰ类骨面型组(P<0.01);Ⅲ类骨面型组关节窝高度和关节前间隙均小于Ⅰ类、Ⅱ类(P<0.01);Ⅱ类骨面型组关节窝前后斜面切线的夹角小于Ⅰ类、Ⅲ类(P<0.01)。Ⅰ类骨面型组的R值在+12-12,Ⅱ类、Ⅲ类骨面型组的R值大于+12。结论:恒牙列初期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及髁状突位置有显着差异,Ⅲ类骨面型错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宽、平、浅,Ⅱ类骨面型错患者的关节窝窄、陡、深,Ⅰ类骨面型错患者关节窝形态介于Ⅱ类与Ⅲ类之间。Ⅰ类骨面型错患者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Ⅱ类和Ⅲ类骨面型错患者的髁状突位置前移。
邹绍丹,陈明珠,尹康[10](2017)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像学特征,探讨Ⅲ类功能状态下,颞下颌关节的生长、改建机制。方法:从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各20名,使用NNT viewer 5.3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组和替牙期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组对比结果为:矢状面双侧关节前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结节斜度偏小;冠状面双侧关节内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外间隙偏小,右侧髁状突角度偏小;横截面右侧髁状突前后径偏小。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发育不充分,呈现髁状突,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斜度;冠状面关节内、外间隙均较小的特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中处于前置近关节窝顶位置。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像学特征与其功能状态相适应。
二、AngleⅡ~2错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gleⅡ~2错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锥形束CT测量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测量位置及参数 |
1.4.2 测量方法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5.1 髁突轴面的测量项目 |
1.5.2 髁突矢状面的测量项目 |
1.5.3 髁突冠状面的测量项目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关于关节窝形态测量结果 |
2.3 关于髁突形态测量结果 |
2.4 关于髁突位置测量结果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生长期对髁突的影响 |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3.3 CBCT在颞下颌关节中的应用 |
(2)成年骨性Ⅱ类正畸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和髁状突矢状向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CBCT扫描和图像处理 |
1.3 测量项目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气道三维测量和矢状向髁状突位置的比较 |
2.2 下颌后缩与气道测量及髁状突位置的相关性 |
3 讨 论 |
(3)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掩饰性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及骨面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掩饰性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对称性 |
1.2.2 掩饰性治疗前后侧貌的变化 |
1.2.3 掩饰性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 |
1.2.4 掩饰性治疗前后髁突相对位置的变化 |
1.3 讨论 |
1.3.1 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的适应症 |
1.3.2 患者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形态的变化 |
1.3.3 患者颞下颌关节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 |
1.3.4 患者骨面型的变化 |
1.3.5 不同矫正方法对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颞下颌关节的研究方法和特点总结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骨性Ⅱ类、Ⅲ类高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病例纳入标准 |
1.1.3 CBCT影像扫描、数字化三维重建后期影像图像的处理 |
1.1.4 测量参考项目 |
1.2 结果 |
1.2.1 骨性Ⅰ类均角患者与骨性Ⅱ类高、低角患者测量结果分析 |
1.2.2 骨性I类均角患者与骨性Ⅲ类高、低角患者测量结果分析 |
1.2.3 骨性Ⅱ类高、低角患者测量结果分析 |
1.2.4 骨性Ⅲ类高、低角患者测量结果分析 |
1.2.5 骨性Ⅱ类高低角患者与骨性Ⅲ类高低角患者测量结果分析…… |
1.3 讨论 |
1.3.1 CBCT在口腔医学临床检查及研究测量的优越性 |
1.3.2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窝位置与颅底形态特点 |
1.3.3 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窝位置与颅底形态特点 |
1.3.4 颞下颌关节窝及颅底形态研究的临床应用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骨性Ⅱ类、Ⅲ类患者颅面形态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成人安氏Ⅱ2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口周软硬组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研究对象 |
研究病历的选择标准 |
实验所需器材 |
影像的获得 |
数据的测量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结果 |
1.高角组治疗前后组织变化量统计结果 |
2.均角组治疗前后组织变化量统计结果 |
3.低角组治疗前后组织变化量统计结果 |
讨论 |
一、病因 |
二、软硬组织分析 |
1.硬组织方面 |
2.软组织方面 |
三、关于H线的参考价值 |
四、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 |
致谢 |
(7)不同年龄段Anglell1s患者髁突对称性及位置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8)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应用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位移的三维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BSSRO/USSRO纠正偏突颌畸形的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恒牙列初期不同矢状骨面型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数据采集 |
1.2.2 测量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之间Height、Angle1、WF、S、P的比较 |
2.2 三组之间HF、A的比较 |
2.3 三组之间Angle2的比较 |
2.4 三组的R值 |
3 讨论 |
(10)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数据采集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测量项目(见表1) |
1.3.2 测量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重复性检验结果 |
2.2 T1组和T0组对照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髁状突、关节窝的大小 |
3.2 髁状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 |
3.3 关节结节的斜度 |
3.4 髁状突三维方向上的角度 |
3.5 冠状面关节内、外间隙 |
四、AngleⅡ~2错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锥形束CT测量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改变[J]. 王超然,李志勤,史培良,冯春月,殷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1)
- [2]成年骨性Ⅱ类正畸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和髁状突矢状向位置的关系研究[J]. 倪洁丽,吴雯,孟丽,方梦如,李琥,张阳. 口腔生物医学, 2019(02)
- [3]平面偏斜的正畸治疗[D]. 何美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掩饰性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及骨面型影响的研究[D]. 马啸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骨性Ⅱ类、Ⅲ类高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的CBCT研究[D]. 田惠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成人安氏Ⅱ2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口周软硬组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D]. 朱光耀.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4)
- [7]不同年龄段Anglell1s患者髁突对称性及位置的CBCT研究[J]. 高永帅,宋岩,胥欣,凡涛,范圣杰,刘晨辉.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22)
- [8]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D]. 李鸿艺.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9]恒牙列初期不同矢状骨面型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特点的研究[J]. 赵蔚萍,雷先会,李璐.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1)
- [10]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J]. 邹绍丹,陈明珠,尹康. 口腔医学研究,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