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拮据者怎样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王茂军,樊立惠[1](2020)在《日企对华投资动机与地方区位要素禀赋耦合关系研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国内外区位条件与企业战略和投资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跨国公司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的基础理论,初步判断了近期日本对外投资动机的结构特征,对比日企在华投资的主要动机及其演化趋势,并引介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从我国整体要素环境的时序演化和主要省份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两个层面,讨论日企自述投资动机与我国显示要素禀赋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此探究日企在华投资动机与我国区位因素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判别不同省市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要素禀赋,吸引相应体量的日资企业入驻。研究发现:①日本对外投资动机持续转型调整,海外生产销售网络构建和市场开拓,仍是日资企业在各地区入驻的首位动机,而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指向型的OFDI,则让位于架构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实现在地内部化并强化区域一体化功能的资本输出。②日本对华投资动机向海外生产销售网络构建、产品设计研发、区域一体化功能提升等方面升级调整,投资动机结构开始向发达国家的结构类型靠拢。日企在中国内部投资动机结构的层级性特征,响应各省市的现实体量和职能结构,投资动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呈现由多元化向单一性的过渡。③我国传统生产要素对日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价值链顶端环节的要素禀赋对日资的引致作用愈发明显;日企自述投资动机与各省市显示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程度各异,据此将中国15个日资集聚的主要省市划分为拮据协调、拮据勉强协调、拮据濒临失调、拮据失调、低水平耦合失调五种类型,以期为各省市充分发挥显示要素禀赋,多渠道拓展对外开放路径提供参考。
张博[2](2019)在《基于技术创新的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从理论方面看,资本结构决策一向是金融学研究的主要热点和难点。控制权和委托代理成本资本结构理论都认为公司治理问题能够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近年来随着公司治理矛盾的不断演变,从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出发以终极控制权结构为视角研究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终极控制股东能够依照特有的控制方式对目标控制公司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形成了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的终极控制权结构。这种不对称的控制权结构使得终极控制股东偏好于通过各种侵害方式扩大可控资源、进行隧道攫取和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具体来看,终极控制股东能够通过负债融资在保证对目标控制公司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不断地扩大可控制的财务资源;与此同时,终极控制股东还能够对目标控制公司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侵害,一方面抑制目标控制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另一方面进行不平衡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按照产业组织资本结构理论的观点,技术创新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那么,终极控制股东是否会利用技术创新更加隐蔽地影响目标控制公司的资本结构呢?终极控制股东不平衡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是否会对目标控制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控制权、委托代理成本和产业组织资本结构理论,有利于继续丰富和充实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机理研究。从现实方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态势,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于理性,谋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进程中,公司治理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终极控制现象,而且终极控制股东偏好于利用各种手段针对目标控制公司进行隧道侵害。具体来看,终极控制股东一方面可能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直接影响目标控制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和资本结构,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公司技术创新活动间接影响目标控制公司的资本结构。这不仅会降低目标控制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而且使得终极控制股东的负债融资侵害行为变得更加隐蔽,难以察觉。由此可见,就技术创新中终极控制股东对目标控制公司的负债融资侵害行为的研究,是完善中国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制定合理资本结构的必要保障。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就技术创新投入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问题和技术创新模式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技术创新活动中终极控制股东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在研究中,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和评述了现代主要资本结构理论、终极控制权私有收益、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和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文献。其次,在终极控制权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剖析了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目标控制公司技术创新和资本结构的内在机理,从而为实证分析部分相关假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本文收集了2014-2018中国沪深两市部分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终极控制权结构的本质特征(即两权偏离度)出发,在分析技术创新模式对两权偏离度影响公司技术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的基础上,研究了技术创新投入对两权偏离度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问题,以及技术创新模式对两权偏离度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问题。在方法上,选择了中介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面板回归分析、分组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第一,通过分析技术创新模式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发现:两权偏离度与公司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具有负向关系,随着两权偏离度的提高,目标控制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将会下降;技术创新模式对两者的负向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随着两权偏离度的提高,终极控制股东更偏好于目标控制公司进行探索式技术创新,相对于开发式创新企业,探索式创新企业的负向关系程度将会减弱。第二,通过分析技术创新投入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发现:技术创新投入的确是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中介变量,两权偏离度的提高将致使目标控制公司技术创新投入下降,进而导致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上升,结果使得终极控制股东负债融资侵害行为变得更加的隐蔽。第三,通过分析技术创新模式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发现:两权偏离度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呈现正向关系,随着两权偏离度的提高,目标控制公司的资本结构水平将会上升;技术创新模式对两者的正向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随着两权偏离度的提高,终极控制股东不愿意探索式创新企业进行过多的负债融资,相对于开发式创新企业,探索式创新企业的正向关系程度将会减弱。
吴小垒[3](2019)在《Y公司财务杠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对企业的运行发展提出更高和更严的要求,企业不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资金对企业而言,是企业良性发展的血液和生存的保障。但是一个企业的自有资金是有限的,所以通过融资来保障企业资金的充足是无可厚非的。而财务杠杆以其利息费用税前列支优势和杠杆所带来的高额收益备受一些企业的青睐,所以很多企业进行外源融资都偏好债务融资。这也导致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一般较高,而财务杠杆所引起财务危机的负效应容易被企业忽视。国内外对财务杠杆及其效应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但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较少,随着我国去杠杆政策的颁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一些企业的财务杠杆负效应初出端倪。如何合理的利用财务杠杆,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杠杆正效应,降低财务杠杆负效应是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笔者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对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结合Y公司具体情况,通过它的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情况如负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利润下降以及现金流紧张等来分析Y公司财务杠杆的利用现状是否合理;通过Y公司财务杠杆系数、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债务利息率、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和同期税后利润增长率等指标对比分析得出Y公司财务杠杆负效应较为明显;进而分析Y公司财务杠杆负效应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债务逾期的可能性加大,资产获利能力下降,代理成本增加,再融资能力下降以及每股收益下降等方面,通过分析Y公司财务杠杆负效应的成因如融资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不高,对代理成本的认识不足,财务杠杆弹性以及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等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通过优化融资结构,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加强对代理成本的控制,增强财务杠杆弹性以及强化风险意识来降低Y公司财务杠杆负效应。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希望能给财务杠杆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点补充,给同Y公司所处处境一样的大中型制造企业一点借鉴作用。让更多公司了解合理使用财务杠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杠杆带来的负效应;给我国一些偏好债务融资企业降低财务杠杆负效应给出一些建议和措施,让企业更好的利用财务杠杆。希望对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谢凌峰[4](2019)在《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重要支点,自古以来文化互动频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1970年代,虽然受到经济拮据、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和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等条件的限制,两地建筑师仍然创作了大量诚实朴素、感人至深的建筑作品,凸显了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的探索,对其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从文化商贸交往、华侨族群关联、气候地理相近等多层面,论析了岭南建筑和马来半岛建筑在1950-1970年代推进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进程中的可比性,从而建立起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框架,并在空间上分别以中国和东南亚作为宏观背景,同时聚焦在广州、新加坡与吉隆坡这三个现代建筑实践丰富的城市。本文研究目标在于通过比较研究,总结1950-1970年代两地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对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支持,归纳两地建筑创作真实朴素的价值观与设计策略,形成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启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借鉴建筑适应性理论,将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1950-1970年代现代建筑创作的比较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这三个维度展开。在自然适应性维度,运用比较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两地在适应湿热气候、回应地理环境和运用本土资源这三方面的创作策略进行比较。总结了岭南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环境理念,表现为重视平面布局的疏导通风、以借景使建筑内外环境紧密相联、自然元素与建筑环境融洽。马来半岛侧重于建筑空间主导自然环境,表现为塑造多层次空间,探索建筑外遮阳的艺术表现,利用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强化建筑的表现力。在社会适应性维度,比较研究从建筑类型发展、成本控制和创作机制三方面展开:在社会变革促进下,两地的文化建筑、集体住宅和宾馆建筑基于社会需求的满足体现各自的发展特色;在适应拮据经济方面,岭南建筑师从微观角度通过单体创作最大化控制造价,而马来半岛建筑师则从宏观层面采取模块化的类型设计来控制建设成本;在国家政策调控下,两地的国有设计机构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岭南地区特色在于集体设计组长期持续的创作体制,而马来半岛的特色在于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文适应性维度,两地建筑创作基于文化多元的共性表现出各自特色:岭南地区强调生活尺度的人本主义理念,以岭南庭园空间表达民族文化意境,体现根植于世俗生活的文化和谐;马来半岛建筑则着重彰显新兴国家的独立自主精神,借助抽象提取符号形式来回应传统,并兼容表达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文化碰撞。综合前述,论文归纳了两地建筑创作的共同特征:以适应自然气候环境彰显建筑的地域特征,通过尊重现实需求的来表达社会的时代精神,并以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来体现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同时,两地创作的共性和差异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在价值取向,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三方面都形成丰富的启示。
聂选华[5](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束燕[6](2019)在《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民办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渐严重,导致各类矛盾激化、各种社会问题突出的今天,研究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分析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继而逐步完善我国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资助系统,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办高校在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是我国民办高校教育须面对的一项非常重要而急切的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访谈等方法,以S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发现了资助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奖助学金奖励面窄,奖金额度低;助学贷款支持面有限;助学基金来源短缺;勤工助学机会有限;贫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小,支持面窄;贫困生资助物质作用突出,忽视心理资助。本研究认为学费的过快增长、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思路以及教育体制的欠完备,贫困生贫困认定标准难统一是其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扶贫助学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构建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机制、教育收费合理化、实行完全意义学分制、制定成熟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及配套制度、培养贫困生健康心理等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郑名烈[7](2018)在《马来西亚永春社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至民国期间,大批福建和广东的移民往英属马来亚迁徙,在当地建构了华侨社会。这些中国移民选择南迁,一方面是因为家乡受民军和土匪的扰乱,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加上闽粤沿海地区的人民拥有出洋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是英属马来亚有大面积适于种植农产品的土地,以及丰富的锡矿苗,需要大批劳工的进驻,因而英属马来亚成为闽粤人民的主要移民地之一。笔者以永春社群为研究对象,尝试透过永春社群来解析华人从中国移民到英属马来亚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南来的永春移民从事的职业深受离乡前的谋生方式所影响。离乡前住在永春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县城附近地区者,南来后大部分仍旧以经商为业。而原先以务农耕作谋生者,尤其居住在远离县城的乡区者,南来后多半继续依靠劳力投入拓殖垦荒的活动来维持生活。永春人在移民过程中,原乡的血缘和地缘的纽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亲带亲、邻带邻的亲族移民模式,让永春移民在英属马来亚产生群聚作用。在英殖民政府的半自治政策下,本着克勤克俭的精神,永春移民在马来半岛站稳脚跟后建构了永春会馆,同时也投入创建坟山和学校的社会建设。在大多数情况下,永春移民是融合在福建社群内,整合各个福建次方言群的力量进行社会建设。永春会馆、家族会组织,以及桃源俱乐部和坟山组织为永春社群建构的社会组织。各地方的永春移民即是透过这些组织把永春同乡凝聚在一起。马来亚独立前,各地永春会馆之间鲜少互动,唯在中国永春发生匪祸之后即掀起新、马两地的永春移民展开救乡运动,各地方的永春会馆开始有了连接。日本侵华期间,英属马来亚掀起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多个地方的永春会馆领导人均参与筹赈运动,其中尤其吉隆坡永春移民更落力的推展购买国债救国的活动。马来亚独立后,全国各地22个永春属会联合组织了马来亚永春联合会,分散各地的永春社群正式整合在一起。1993年,世界永春联谊会也宣告建立,永春社群也进行跨国网络的建构。从移民到落地生根,自落地生根到建设在地社会,从立足英属马来亚到关怀祖籍地,参与孙中山革命运动和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到整合马来亚永春社群,最后又反馈乡里、参与乡里的投资建设工作,除了呈现出永春社群的认同变迁之外,也反映了中国移民到英属马来亚后因应社会变迁而作出必要的调适,从中亦可窥探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变迁的轨迹。
徐家熹[8](2018)在《购彩行为、购彩认知与问题购彩的交互影响 ——基于上海市体育彩票彩民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彩票机构开始承担和履行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传播彩票发行的正面影响,遏制负面波动,掌握社会责任工作开展的基本原则,制定循序渐进、健康可持续的工作计划对于提升社会责任工作效率,进一步扩大彩票市场的规模和正面影响力关系重大。彩民作为彩票市场主体,其购彩行为及认知模式对彩民本身和体育彩票业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随着彩票事业的迅速发展,彩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由此产生的问题彩民已是我国体育彩票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现象。全面了解我国体育彩票彩民购彩行为及心理特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彩民分类标准,了解我国体育彩票彩民购彩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彩民帮扶机制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综合分析为主,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编制了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并选取合适的彩民认知评价量表和问题购彩评价量表;在对彩民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上海市体育彩票彩民的购彩行为与购彩认知的关联情况以及对产生问题购彩行为的具体影响模式,构建了购彩行为、购彩认知和问题购彩的交互模型,并深入分析了问题购彩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本研究,为我国体育彩票机构未来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特别是在彩民教育和帮扶干预等实务工作的开展方面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第一,本研究编制的《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稳定的结构,符合我国本土彩票的发展环境,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体育彩票发展的实际情况;博彩相关认知量表中文版是第一次以中国大陆的体育彩票彩民为样本进行测量评价,该量表的内在假设模型与数据拟合情况良好,数据结果为该量表在我国彩民群体中的适用性提供了更新的理论支撑。第三,通过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把上海市体育彩票彩民分为3类和5类,经过系统论证,这两种分类的彩民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应,即正常彩民(轻度表现)为休闲型彩民和过渡型彩民,正常彩民(中度表现)为潜在危害彩民和强迫型彩民,问题彩民在两种分类方法中相同。第四,问题购彩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认知因素、行为特征因素和消费特征因素。控制失调行为是整个交互模型中的核心要素。其中,每月消费金额占月收入比重与控制失调的密切关联,这一购彩消费特征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彩民是否向问题彩民转化的重要评价标准,其次每周消费金额和频率的变化也对问题购彩有着显着影响,其他购彩消费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弱。第五,在彩民购彩认知对问题购彩行为的影响方面,控制错觉、解释偏差和无力戒赌三个维度影响较为显着,当彩民在这三个维度的得分提升时,彩民购彩行为提升到问题购彩行为阈值以上的几率都有所提升,表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通过判别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上海市体育彩票问题彩民比例大致超过5%,与2009年全国调研数据相比有所提升,判别彩民是否为问题彩民的判别分数由2009年的3.85降为2.93,说明我国体育彩票彩民成为问题彩民的壁垒有所降低,即彩民更容易变为问题彩民,若不采取有效可行的问题彩民预防措施,体育彩票问题彩民的比例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进一步提升。
侯金旺,侯聪[9](2012)在《关于把“出自中国的最新资本结构理论”尽快纳入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及相关学科教材的建议》文中认为会计院校是培养会计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会计学科教材建设是会计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念,把最新研究成果纳入会计学科教材不但是会计学科教材建设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培养精品学科的重中之重。资本结构理论是财务管理理论中三大核心理论之一,是研究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相互间关系的理论,是研究资本结构变化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有众多的理论流派。但由于所有理论都没能找到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确切的函数关系,对资本结构核心与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所以人们认为资本结构问题仍是个不解之谜。作者提出了最新资本结构理论CHH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找到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间确切的函数关系,论证了"利差收益"、"抵税收益"是负债资本结构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证明了不管是否考虑企业所得税,增加负债有时会使企业价值上升或下降,特殊情况下,资本结构的变化才不影响企业的价值。CHH资本结构理论的这些创新观点,使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有必要尽快纳入我国会计学科高等教育及相关学科教材。
许言[10](2011)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3月31日,随着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酝酿十年的中国内地创业板市场终于建立了。创业板GEM (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着眼于创业,是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市场。与主板市场只接纳成熟的、已形成足够规模的企业上市不同,创业板以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其上市条件大大低于主板市场以及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比较适合那些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暂时不突出,但前景看好、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能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壮大企业实力,扩大品牌影响力,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创业板上市公司与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一样也面临着财务风险。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特征,企业处于初创期,大多数企业属于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不充足,没有更多的盈利业绩,而且有的企业是新兴的产业或行业,是非成熟的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就很大。这里还要考虑到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因为这些风险最终也会导致财务风险。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对其财务风险给予高度的重视。现有的关于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等。专门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文章很少。因此,这篇文章站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的角度,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对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拟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使用归纳演绎法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概况,归纳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其次,详细阐述财务风险和创业板市场的相关理论;再次,演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分类、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成因;然后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并以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最后提出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议。研究目的是指导更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风险,在创业板获得成功,防止退市的发生。
二、经济拮据者怎样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拮据者怎样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日企对华投资动机与地方区位要素禀赋耦合关系研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和时段划分 |
2 研究方法 |
3 自述投资动机与显示禀赋耦合关系的时序演替 |
3.1 日企对华投资自述动机的结构特征 |
3.2 日企对华投资自述动机的时序演替 |
3.3 自述动机与显示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化 |
4 自述投资动机与显示禀赋耦合关系的地域分异 |
4.1各省市日企自述投资动机的组织结构 |
4.2 各省市自述动机与显示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 |
5 结论与讨论 |
(2)基于技术创新的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局限 |
1.5 关键术语的界定 |
1.5.1 资本结构 |
1.5.2 终极控制股东 |
1.5.3 终极控制权 |
1.5.4 技术创新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
2.1 主要资本结构理论的有关研究 |
2.1.1 MM理论 |
2.1.2 静态权衡资本结构理论 |
2.1.3 信号传递资本结构理论 |
2.1.4 啄食融资资本结构理论 |
2.1.5 市场时机资本结构理论 |
2.1.6 委托代理成本资本结构理论 |
2.1.7 控制权资本结构理论 |
2.1.8 产业组织资本结构理论 |
2.1.9 文献评述 |
2.2 终极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有关研究 |
2.2.1 公司治理矛盾与终极控制现象 |
2.2.2 终极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有关研究 |
2.2.3 文献评述 |
2.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
2.3.1 国外研究情况 |
2.3.2 国内研究情况 |
2.3.3 文献评述 |
2.4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 |
2.4.1 传统研究视角下公司治理影响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 |
2.4.2 终极控制视角下公司治理影响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 |
2.4.3 文献评述 |
2.5 公司技术创新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
2.5.1 创新战略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
2.5.2 创新投入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
2.5.3 创新产品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
2.5.4 创新能力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
2.5.5 文献评述 |
2.6 小结 |
第3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3.1 终极控制权结构的特征分析 |
3.2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机理分析 |
3.2.1 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分析 |
3.2.2 终极控制股东负债融资的选择分析 |
3.2.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机理分析 |
3.2.4 终极控制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一个简单理论模型 |
3.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
3.3.1 激励效应分析 |
3.3.2 抑制效应分析 |
3.3.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模式的机理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1.1 两权偏离度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
4.1.2 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
4.1.3 技术创新模式对两权偏离度影响技术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 |
4.2 模型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 |
4.2.1 变量定义 |
4.2.2 模型设计 |
4.2.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回归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值差异检验 |
4.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3 静态面板回归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小结 |
第5章 技术创新投入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两权偏离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5.1.2 两权偏离度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
5.1.3 技术创新投入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5.1.4 技术创新投入对两权偏离度影响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 |
5.2 模型的设定和指标的选取 |
5.2.1 变量定义 |
5.2.2 模型设计 |
5.2.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回归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静态面板回归分析的相关检验 |
5.3.3 静态面板回归结果及中介效应的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小结 |
第6章 技术创新模式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分析 |
6.1 研究假设 |
6.1.1 两权偏离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6.1.2 技术创新模式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6.1.3 技术创新模式对两权偏离度影响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 |
6.2 模型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 |
6.2.1 变量定义 |
6.2.2 模型设计 |
6.2.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6.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回归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值差异检验 |
6.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3.3 静态面板回归分析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Y公司财务杠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杠杆效应相关研究 |
1.2.2 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关系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负债融资的概念 |
2.2 资本结构及其理论 |
2.2.1 资本结构的概念 |
2.2.2 资本结构理论 |
2.2.3 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的关系 |
2.3 财务杠杆理论 |
2.3.1 财务杠杆原理及计量方法 |
2.3.2 财务杠杆正负效应 |
2.4 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
第3章 Y公司利用财务杠杆基本情况分析 |
3.1 Y公司简介 |
3.2 Y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 |
3.2.1 负债规模不断扩大 |
3.2.2 经营利润下降 |
3.2.3 现金流紧张 |
3.3 Y公司财务杠杆利用现状 |
3.3.1 Y公司资本结构情况 |
3.3.2 Y公司财务杠杆水平较高 |
第4章 Y公司财务杠杆效应分析 |
4.1 Y公司财务杠杆负效应明显 |
4.1.1 财务杠杆系数大小对比分析 |
4.1.2 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与债务利息率的对比分析 |
4.1.3 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与同期税后利润增长率的对比分析 |
4.2 Y公司财务杠杆负效应具体表现 |
4.2.1 债务逾期可能性加大 |
4.2.2 资产获利能力下降 |
4.2.3 代理成本增加 |
4.2.4 再融资能力下降 |
4.2.5 每股收益下降 |
第5章 Y公司财务杠杆负效应成因分析 |
5.1 Y公司融资结构不合理 |
5.2 盈利能力与其财务杠杆水平不匹配 |
5.3 Y公司资金利用效率低 |
5.4 财务杠杆弹性不足 |
5.5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
第6章 Y公司降低财务杠杆负效应的建议 |
6.1 优化Y公司的融资结构 |
6.1.1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及短期债务占比 |
6.1.2 扩宽融资渠道 |
6.2 增强自我生血能力以适应高财务杠杆 |
6.3 加强对公司代理成本的控制 |
6.3.1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障债权人权利 |
6.3.2 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
6.4 增强财务杠杆弹性 |
6.5 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
6.5.1 建立有效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
6.5.2 完善人员激励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
1.2.1 关于岭南地区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 |
1.2.2 关于马来半岛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 |
1.2.3 相关研究评析 |
1.3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维度 |
1.3.1 建筑的适应性理论 |
1.3.2 建筑的地域性理论 |
1.3.3 比较研究的维度 |
1.4 研究范畴与对象 |
1.4.1 地理范畴 |
1.4.2 时间范畴 |
1.4.3 研究对象 |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可比性分析 |
2.1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自然地理条件相似 |
2.1.1 气候环境炎热和潮湿 |
2.1.2 自然地貌以起伏丘陵为主 |
2.1.3 水系资源丰富且滨海岸线长 |
2.1.4 繁茂的生态植被四季常绿 |
2.2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社会发展动因比较 |
2.2.1 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两地经贸互动 |
2.2.2 两次大战期间的两地现代建筑发展 |
2.2.3 自主独立后逐步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
2.3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文化背景要素分析 |
2.3.1 海洋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汇融合 |
2.3.2 华人华侨联系形成共同的文化基因 |
2.3.3 两地建筑文化互有深厚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自然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
3.1 适应湿热气候的两地设计策略比较 |
3.1.1 两地建筑气候适应性探索的理论渊源 |
3.1.2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适应气候的共同方法 |
3.1.3 岭南地区:重视空间布局的通透畅通 |
3.1.4 马来半岛:探索立体遮阳的多样变化 |
3.2 回应地理环境的两地创作策略比较 |
3.2.1 两地建筑创作对地形与地貌的尊重 |
3.2.2 岭南地区:以借景统筹室内外环境 |
3.2.3 马来半岛:塑造多层次的环境空间 |
3.2.4 两地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空间关系比较 |
3.3 本土自然资源在两地创作中的运用比较 |
3.3.1 组合地方材料:融入室外环境与室内点缀装饰 |
3.3.2 利用强烈阳光:活跃室内空间与塑造建筑形体 |
3.3.3 两地水景的运用:静水映衬建筑与动水活跃氛围 |
3.3.4 繁茂植物的运用:绿植衬托建筑与立体绿化融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社会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
4.1 社会变革促进下两地建筑重点类型发展比较 |
4.1.1 新兴国家的自强意识促成文化建筑的兴起 |
4.1.2 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推进集体住宅的发展 |
4.1.3 经济增长与对外交流使宾馆建筑初现繁荣 |
4.2 特定经济条件下两地建筑成本控制策略比较 |
4.2.1 两地建筑师共同的理性实用主义精神 |
4.2.2 岭南地区:最大化节省单体造价以适应短缺经济 |
4.2.3 马来半岛:采用标准化类型设计以降低建设成本 |
4.2.4 两地建筑成本控制策略的差异分析 |
4.3 国家政策调控下两地建筑创作机制比较 |
4.3.1 两地国有设计机构发挥主导作用 |
4.3.2 岭南地区:集体设计组为特定项目而持续创作 |
4.3.3 马来半岛:私人建筑师事务所逐步扩大影响力 |
4.3.4 两地创作机制比较的启发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人文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
5.1 建筑创作中对现代主义和城市精神的发扬 |
5.1.1 两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共同表现 |
5.1.2 岭南地区:基于生活尺度的人本主义理念 |
5.1.3 马来半岛:追求纪念空间的英雄主义情怀 |
5.1.4 两地现代建筑新地域特色的差异分析 |
5.2 建筑创作中对民族风格与族群意识的表达 |
5.2.1 在建筑创作中表达民族性的共同趋势 |
5.2.2 岭南地区:以庭园空间表达民族文化意境 |
5.2.3 马来半岛:借助符号象征表达民族独立性 |
5.3 建筑创作中对特定价值与信仰文化的融合 |
5.3.1 两地创作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 |
5.3.2 岭南地区:根植于世俗生活的文化和谐 |
5.3.3 马来半岛: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文化兼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适应自然气候环境的地域特征彰显 |
6.1.2 尊重社会现实需求的时代精神表达 |
6.1.3 融合多元文化价值的人文艺术追求 |
6.2 启示 |
6.2.1 回归真实朴素的现代主义价值取向 |
6.2.2 构建根植于岭南本土的创作理论体系 |
6.2.3 理性回应环境的创作实践方法 |
6.3 创新点 |
6.4 研究展望 |
附录1 马来半岛1950-1970年代表建筑作品概录 |
附录2 岭南地区1950-1970年代表建筑作品概录 |
附录3 马来半岛1950-1970年代建筑典型遮阳做法 |
附录4 岭南地区1950-1970年代建筑典型遮阳做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
一、气象灾害 |
二、地震灾害 |
三、地质灾害 |
四、疫疾灾害 |
五、农作物病虫害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
致谢 |
(6)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校 |
2.1.2 贫困生 |
2.1.3 资助 |
2.2 理论基础 |
2.2.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3 S学院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样本选择原则及确定 |
3.1.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原则和流程 |
3.1.2 调研样本的确定 |
3.2 调研过程的实施 |
3.2.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3.2.2 S学院贫困生资助方式的调查分析 |
3.2.3 S学院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分析 |
4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
4.1.1 奖助学金奖励面窄,奖金额度低 |
4.1.2 助学贷款支持面有限 |
4.1.3 助学基金来源短缺 |
4.1.4 勤工助学机会有限 |
4.1.5 贫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小,支持面较窄 |
4.1.6 贫困生资助物质作用突出,忽视心理资助 |
4.2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费攀升的负面效应 |
4.2.2 帮扶政策监管的缺失 |
4.2.3 政府财政补助偏低 |
4.2.4 扶贫助学理念滞后 |
4.2.5 贫困生资助贫困度认定标准难统一 |
5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对策建议 |
5.1 构建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机制 |
5.2 教育收费规范的合理化 |
5.3 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弹性化 |
5.4 制定成熟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及配套制度 |
5.5 贫困生健康心理调适的引导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
附录2:访谈提纲 |
(7)马来西亚永春社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文献史料与架构说明 |
第二章 马来(西)亚历史演化与华人社会变迁 |
第一节 英殖民政府时期与华侨社会 |
第二节 独立建国以来的马来(西)亚与华人社会 |
小结 |
第三章 从闽南到马来亚:永春社群的南来与拓荒 |
第一节 清末至民国的永春与永春移民南来 |
第二节 永春移民在英属马来亚的拓荒 |
第三节 马来亚建国以来永春社群经营行业的变迁 |
小结 |
第四章 永春社群组织 |
第一节 会馆 |
第二节 家族会 |
第三节 俱乐部与坟山 |
小结 |
第五章 多元时空下的马来(西)亚永春社群 |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永春社群 |
第二节 马来西亚永春社群与中国的关系 |
第三节 跨国网络:从马来亚永春联合会到世界永春联谊会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购彩行为、购彩认知与问题购彩的交互影响 ——基于上海市体育彩票彩民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全球博彩业的发展与繁荣 |
1.2 博彩业繁荣背后的博彩危害 |
1.3 责任博彩运动的发展 |
1.4 彩民成为责任博彩运动的主体对象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现实意义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4.1 研究内容 |
4.1.1 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的编制 |
4.1.2 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的应用 |
4.2 研究框架 |
5 研究方法 |
5.1 文献法 |
5.2 调查法 |
5.2.1 访谈法 |
5.2.2 德尔菲法 |
5.2.3 现场调查 |
5.3 数理统计法 |
5.3.1 描述统计法 |
5.3.2 项目分析法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5 回归分析 |
5.3.6 对应分析 |
5.3.7 判别分析 |
5.3.8 聚类分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购彩行为的主要理论 |
1.1 理性行为理论 |
1.2 雅各布一般成瘾理论 |
1.3 特质性理论 |
1.4 有限理性 |
1.5 前景理论 |
2 购彩行为的界定与分类 |
3 购彩行为评价量表 |
4 彩民购彩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 |
4.1 购彩认知 |
4.1.1 认知障碍(偏差) |
4.1.2 控制错觉 |
4.1.3 认知遗憾 |
4.1.4 概率谬误 |
4.1.5 认知诱捕 |
4.1.6 迷信思想 |
4.2 情境感知 |
4.2.1 感知循环理论 |
4.2.2 三层模型理论 |
5 文献总结 第三章 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的编制及检验 |
1 量表编制的理论依据 |
2 量表维度的确立 |
3 量表备选条目池的确定 |
3.1 文献回顾 |
3.2 访谈情况 |
3.3 备选条目池形成 |
4 备选条目池修订 |
4.1 课题组初步修订 |
4.2 专家咨询修订 |
4.2.1 专家基本情况 |
4.2.2 专家咨询表 |
4.2.3 主要评价指标 |
4.2.4 第一轮咨询结果 |
4.2.5 第二轮咨询结果 |
4.2.6 彩民购彩行为量表(预试)形成 |
5 彩民购彩行为量表(预试)评价 |
5.1 项目分析 |
5.1.1 临界比值 |
5.1.2 相关系数 |
5.1.3 内部一致性 |
5.2 效度检验 |
5.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3 效标关联效度 |
5.3 信度检验 |
5.4 正式版量表形成 第四章 上海市体育彩票彩民的分类 |
1 基于判别分析的彩民分类 |
2 基于聚类分析的彩民分类 第五章 购彩认知对购彩行为、问题购彩的影响路径 |
1 彩民认知评价量表的选择 |
2 彩民认知评价量表的检验 |
2.1 项目分析 |
2.2 效度检验 |
2.2.1 结构效度 |
2.2.2 效标关联效度 |
2.3 信度检验 |
3 购彩认知与购彩行为的相关性 |
3.1 购彩认知与购彩行为特征的相关性 |
3.2 购彩认知与购彩消费特征的相关性 |
4 购彩认知对购彩行为特征的影响 |
4.1 基于对应分析的关联模式 |
4.2 基于回归分析的影响模式 |
4.2.1 购彩认知对控制失调的影响 |
4.2.2 购彩认知对迷信行为的影响 |
4.2.3 购彩认知对追逐行为的影响 |
4.2.4 购彩认知对代买行为的影响 |
4.2.5 购彩认知对号码关联的影响 |
5 购彩认知对购彩消费特征的影响 |
5.1 基于对应分析的关联模式 |
5.2 基于回归分析的影响模式 |
5.2.1 彩民购彩消费风险阈值的确定 |
5.2.2 分析结果 |
6 购彩认知对问题购彩的影响 |
6.1 购彩认知与问题购彩的相关性 |
6.2 购彩认知对问题购彩得分的影响 |
6.3 购彩认知对问题购彩的影响 第六章 购彩行为、购彩认知和问题购彩交互模型的确立与理论分析 |
1 模型的确立 |
2 讨论与分析 |
2.1 认知因素的影响 |
2.2 行为特征和消费特征的影响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对我国体育彩票机构的主要建议 |
2.1 宏观层面 |
2.1.1 逐步转变职能定位,销量责任两手调控 |
2.1.2 加强购彩环境培育,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
2.1.3 紧抓游戏玩法设计,制定安全评估标准 |
2.1.4 加强彩民日常教育,逐步完善帮扶手段 |
2.2 微观层面 第八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及未来工作展望 |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
2.2 量表适用性 |
2.3 部分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
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
附件一 《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条目池 |
附件二 《彩民购彩行为量表》条目池课题组讨论结果 |
附件三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件四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件五 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预试) |
附件六 彩民购彩行为评价量表(正式版) |
附件七 博彩相关认知量表中文版 |
附件八 问题彩民评价量表 |
附件九 彩民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附件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
(10)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逻辑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财务风险和创业板市场的相关理论 |
2.1 财务风险相关经济理论 |
2.1.1 效用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
2.1.4 投资组合理论 |
2.2 创业板市场的相关理论 |
2.2.1 创业板市场的基本理论 |
2.2.2 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差异分析 第3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概述 |
3.1 财务风险的概念 |
3.1.1 风险的概念 |
3.1.2 财务风险的概念 |
3.2 财务风险的分类 |
3.3 财务风险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
3.3.1 其他风险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
3.3.2 财务风险对其他风险的影响 |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
3.4.1 外部因素 |
3.4.2 内部因素 第4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 |
4.1 研究思路及研究模型的选择 |
4.1.1 研究思路 |
4.1.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步骤 |
4.2 财务风险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财务风险因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
4.2.2 评价参数的获取 |
4.3 应用案例分析 |
4.3.1 公司背景资料简介 |
4.3.2 财务风险的识别 第5章 防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建议 |
5.1 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建立并完善激励制度 |
5.1.1 确立激励目标 |
5.1.2 确定激励方式 |
5.2 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5.2.1 控制环境 |
5.2.2 风险评估 |
5.2.3 控制活动 |
5.2.4 信息与沟通 |
5.2.5 监察 |
5.3 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上防范财务风险 |
5.3.1 针对现金流风险,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
5.3.2 针对筹资风险,寻求最优资本结构 |
5.3.3 针对投资风险,转变投资方向,加强对投资的预防和分散 |
5.3.4 针对税务筹划风险,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合理避税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经济拮据者怎样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日企对华投资动机与地方区位要素禀赋耦合关系研判[J]. 王成,王茂军,樊立惠. 世界地理研究, 2020(01)
- [2]基于技术创新的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D]. 张博.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3]Y公司财务杠杆效应研究[D]. 吴小垒. 湘潭大学, 2019(02)
- [4]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D]. 谢凌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6]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D]. 束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马来西亚永春社群研究[D]. 郑名烈. 厦门大学, 2018(06)
- [8]购彩行为、购彩认知与问题购彩的交互影响 ——基于上海市体育彩票彩民的实证研究[D]. 徐家熹.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9]关于把“出自中国的最新资本结构理论”尽快纳入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及相关学科教材的建议[A]. 侯金旺,侯聪.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2012)论文集, 2012
- [10]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 许言.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