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三等人论冼星海交响曲的回顾与反思

王立三等人论冼星海交响曲的回顾与反思

一、对汪立三等关于冼星海交响乐之讨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宫浩玉[1](2020)在《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汪立三(1933—2013),是我国当代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公开出版和发表的音乐作品中,钢琴组曲11首,钢琴独奏曲7首,还有少量的的合唱和小歌剧作品,钢琴作品占据其音乐创作的主要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作品有《兰花花》《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等,他在创作中运用西方先进的创作技巧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多样的民族音乐元素和精妙的音乐结构。其创作方法与思维对中国音乐创作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问题有着开拓性的贡献,直到今天他的钢琴作品也是学界学习、研究和演奏的典范。本文以汪立三音乐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人生、钢琴创作、音乐特征、创作思维、作品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启示意义。笔者运用史料分析法,音乐文献研究法等对汪立三的音乐创作加以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根据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等进行资料整合和研究;第二章通过音乐史学的角度对汪立三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创作进行梳理概述;第三章将音乐创作按照时代背景划分,对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分别从十二音体系的运用、音画性的创作思维和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三方面阐述汪立三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第五章,运用音乐传播学和艺术价值论两个姊妹艺术学科,从汪立三音乐的传播与价值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探寻作品的艺术价值。

胡蘅鸾[2](2020)在《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往往以西方“新”音乐在我国开始传播为标志。自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兴起以来,西方音乐在我国不断传播、发展。与此同时,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理论也开始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民族性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走向探寻民族化和个性化的道路。我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仿佛跟随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一场洗礼。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萌芽、成长而不断成熟。1920年,萧友梅博士将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与作曲技术理论带回国内,尤其是1927年国立音乐院的创建,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得以真正的展开。因此,本文选择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史的开端,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从音乐创作和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1919至1949这三十年中国专业音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阐释这一时段西方作曲技术理论是如何在中国引入、传播、发展、融合的。本文将这三十年的音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与传播阶段(1919-1929);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探索与发展阶段(1929-1939);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融合”阶段(1939-1949)。共含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六个部分。写作逻辑主要是:一、通过绪论部分将本文的写作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1919年之前中国音乐的状况等问题进行概述,并将“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和“西方音乐的引入”单列出来。其中“西方音乐的引入”并非介绍过程,而是在其他层面阐述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音乐结合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二、第一至三章,按1919-1929、1929-1939、1939-1949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研究我国作曲技术理论每个十年间的发展成果。这样划分可以归纳出每个时期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特色,以及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方式是通过乐谱、教材等文本,客观地反映当时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与发展状况。三、通过第四章,将一至三章的研究结论转化为实际操作,使理论反作用于实践,并对理论研究的意义做进一步的提升。4.最后,对1919-1949年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以期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对这一时期每个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2.对这一时期的理论着作,尤其是对现当代仍然有启发意义的理论着作进一步解析;3.为这一时期未及梳理各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曲家做出总结;4.对中西作曲技术理论、创作思维相融合的过程进行研究;5.为音乐创作、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杨和平,吴远华[3](2020)在《共和国音乐评论70年的历史、成就、经验与反思》文中认为共和国70年来,中国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里也包括音乐学理论的建设。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作为音乐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评论,无论从音乐评论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视野拓展方面看,还是从音乐评论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取得的成绩、经验方面说,都足以成为一座理论高峰,成为这个时代中国音乐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代表。在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共和国70年以来的音乐评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立论,对共和国70年的音乐评论的历史、成就、经验做出公允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评价,旨在推进该领域的继续发展。

赵婉婷[4](2019)在《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在经过我国几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后,艺术风格体系逐渐形成。对于我国早期的钢琴类作品,大多基于民间音调结合西方和声、织体而创作,保留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韵味。这些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钢琴的民族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于汪立三1980年创作,是中国音乐史唯一的一部标题性前奏曲与赋格的钢琴套曲。分别基于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民族调式,采用西方的严格曲式样式,此部作品的创作,不仅奠定了汪立三先生在我国音乐创作界的地位,更是对后来我国钢琴类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的素材受中国本土民间元素启发,音调旋律与节奏在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风,音响的构建又呈现出鲜明的20世纪现代感。该部作品在立意上极为新颖,并且在乐曲构思上表现的极为精巧,其更是在每首不同曲子中“隐藏”了一定的联系,使着五首曲子既能互相独立又能遥相呼应,称得上是精妙绝伦,史无前例。本文构想基于以下五点:第一,因为《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是以前奏曲加赋格为蓝本的西方复调形式进行创作的,所以,在中国复调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将作者汪立三创作经历进行概括以及对该作品创作背景进行梳理;第二,介绍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中每首曲目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音乐风格、音乐情绪;第三,音乐分析为演奏诠释做出准备。从赋格技法、格律程序、音乐语汇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从主题呈现、节奏踏板、触键方式、附加音处理几方面进行深刻的演奏诠释;第五,论述该钢琴套曲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对演奏该作品做出一定的启示。

赵鹤[5](2019)在《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探究》文中提出戏曲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精粹,是最具东方式审美的艺术形式之一,尤其是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沉淀和提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汪立三在创作中运用现代作曲手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创作手法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本文所选取的是他个人作品中较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具有戏曲元素的四首作品。几首曲子在取材上视角独特,以戏曲为主题,发扬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本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有关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与文献综述等;第二章阐述了汪立三生平及其钢琴作品创作,主要包括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汪立三生平简介,第二部分是汪立三钢琴音乐创作历程划分;第三章阐述了戏曲元素在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窗花集》之五《小花脸》,第二部分《他山集》之二《图案》,第三部分《红土集》之四《傩》,第四部分《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分别从每个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与音乐特点等方面入手,介绍戏曲元素在每一部作品中的体现;第四章是演奏诠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窗花集》之五《小花脸》、《他山集》之二《图案》、《红土集》之四《傩》、《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四首作品的演奏技巧;最后一章是全文的的结论与展望,在总结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的同时,展望戏曲元素运用到钢琴作品中的未来。

强紫薇[6](2019)在《冼星海歌剧《军民进行曲》中的“中国气派”研究》文中认为冼星海(1905-1945)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在音乐创作领域,其体裁涉及群众歌曲、大合唱、歌剧、交响乐、交响组曲、交响诗、管弦乐曲,以及器乐独奏、重奏等多个方面。他一生共创作了 500多首声乐作品,不仅题材内容广泛,创作数量丰硕,还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音乐理论领域,他撰写了 35篇文论。其内容主要涉及音乐与群众、音乐与抗战、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民歌研究,关于建设中国新兴音乐以及对同时代音乐家的评价等方面,对于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他的“中国气派”歌剧创作观,对于中国歌剧创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冼星海歌剧《军民进行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国气派”的歌剧创作观及其在歌剧中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气派”的成因及其价值、地位与启示。这既可以增进我们对冼星海“中国气派”歌剧创作观的认知,又可以从歌剧这一视角丰富我们对冼星海的了解,还可窥见此部作品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启示。故此选题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了冼星海及其“中国气派”的提出。本章主要是对冼星海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梳理。同时从文艺界对“中国气派”的讨论切入,梳理文艺家对“中国气派”的不同界定,并厘清冼星海对“中国气派”的界定。第二章论述了歌剧《军民进行曲》中“中国气派”的体现。主要从中国风格的旋律写作、中国民族乐器的运用以及复调的民族化探索三个方面,探讨冼星海是如何将其“中国气派”的歌剧创作观在《军民进行曲》中进行实践。第三章剖析了对冼星海“中国气派”歌剧创作观的几点思考。主要探究冼星海“中国气派”的成因,如何正确看待冼星海“中国气派”的价值、意义和启示等问题。文章认为,冼星海的“中国气派”歌剧《军民进行曲》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但在抗日战争年代给老百姓以巨大的鼓舞和令人振奋的觉醒力量,而且对当前我国歌剧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周坤杰[7](2019)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序列音乐创作中的“调性”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期西方出现了一场不断削弱并且在最终彻底瓦解了调性体系的音乐变革,这促使着20世纪初期的部分作曲家想要去找寻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来替代曾经的功能性音高组织结构。1923年勋伯格创立了成熟完备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十二音体系),这标志着近现代音乐创作史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随后的几年里,这种全新的作曲技法就被国内“音乐界”中的有识之士以及从海外学成归国的众多学者们引入国内,由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直到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的作曲家和理论家们才正式开始了对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相关研究,并引发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序列音乐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调性作为“共性写作”时期音乐创作中最主要的基本原则,调中心或主音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音乐结构力量。到了浪漫主义后期调性的基本原则被逐渐瓦解,这就导致了从20世纪开始所有近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与以往的音乐变得大相径庭,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截然对立的。而伴随着近现代音乐风格特点的转变,“调性”的概念也在逐渐变化,它会随着各个时期不同作曲家创作作品的风格、技法、观念、逻辑等内容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调性”思维发展最显着的特征就是“调性”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并且其在近现代音乐中也是以各种样式来进行呈现的。本文首先对调性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并对序列音乐自进入我国以来直到80年代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总结梳理。随后以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序列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按照各个作品中“调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有调性”思维、“无调性”思维、“调性”集合化思维、“调性”中心迁移思维四种类别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探寻各位作曲家独特创作手法的基础上,以求找寻出表现中国风格特点并贯穿所有序列音乐作品的“中国风格音乐语言”,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序列音乐创作对我国近现代音乐理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刘赟[8](2019)在《《音乐研究》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历程》文中研究表明《音乐研究》诞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它的政治基因中一直坚持党的领导,成为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的音乐学术期刊。它的办刊宗旨始终如一,在办刊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它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它始终体现党的文艺政策、坚持党的文艺观,反映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核心问题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它的文化基因中凝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专业理论期刊六十载的山川日月,在引领音乐理论事业发展与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更是在培育一代代专业音乐理论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卓越贡献。在其几代主编与编辑部同仁的带领下,秉持“学术至上”的原则历经一甲子的峥嵘往昔,为确立我国音乐学理论、培养音乐理论人才方面锲而不舍,为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意义非凡的历史佐证,更是成为当代音乐家们金匮石室般的归处。《音乐研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踏实的理论作风在栉风沐雨的历程中谨慎办刊,为我国音乐理论研究的建设递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藉此赢得了学人们的广泛信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办刊特色,进而确立了在行业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在当代,更承载了对音乐传播及政治导向的厚重含义。

王梦圆[9](2018)在《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解读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面的论着,就不得不提汪毓和先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本书从60年代开始作为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试用,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一直作为各大音乐学院和其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材之一,总印刷数超过十七万册,影响了几代学人。这本书第一次将1840年至1949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音乐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介绍。汪毓和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及相关音乐评论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这个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树立了一座丰碑。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中,也经历了几次推陈出新、集思广益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重写音乐史”就是一个历经三十余年讨论,不断有新看法和学术成果涌现的论题。本文对于“重写音乐史”这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的产生及各方论点、理论成果做了整合,用当代视角去分析“重写音乐史”在今天的目的与意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共经历了三次改版,除了内容的修改、增减和章节的调整之外,也吸纳了新的观点。本文针对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更全面地解读这部作品,及其在当代背景下所引发的思考进行研究;同时对这部论着在半个多世纪产生的影响和学科的发展现状做一个归纳和讨论,也对该书结构的细节调整、数据的更新、词句标点的修改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全文由绪论、正文、附录和结语四个部分组成。笔者在本论文的叙述中,侧重点会放在现当代音乐文化语境中对该书的思考和对它的细节解读中。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其意义与影响的分析,折射出音乐、艺术、历史乃至文化在现当代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同时将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修辞、标点、数据错误及存疑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期盼对它的再版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在此将笔者的研究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恭请大家批评指正。

张雯雯[10](2013)在《《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文中指出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对汪立三等关于冼星海交响乐之讨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汪立三等关于冼星海交响乐之讨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汪立三艺术简历
    第一节 汪立三简介
    第二节 汪立三音乐作品概况
第二章 音乐作品的分类
    第一节 音乐作品分期
        一、创作初期
        二、创作中期
        三、创作后期
    第二节 音乐作品分析
        一、创作初期
        二、创作中期
        三、创作晚期
第三章 音乐创作特征
    第一节 十二音体系的应用
    第二节 音画性的创作思维
    第三节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第四章 音乐作品的影响与价值
    第一节 音乐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
        1,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与英文中的含义
        2,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语境中的形成
        (1) 语义的形成
        (2) 内涵的形成
        (3) 本文的用法
    三、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引入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五、本文框架与提要
第一章 西乐理论的引入及其与国乐的初步结合(1919-1929)
    一、萧友梅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
        1, 萧友梅的《普通乐学》
        (1) 《普通乐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色与局限
        (3) 小结
        2, 萧友梅的《和声学》
        (1) 《和声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点与局限
        (3) 思考与启示
        3, 钢琴独奏《新霓裳羽衣舞》创作分析
        (1) 引子部分内部结构与唐大曲“散序”的关系
        (2) 十二个独立乐段与“胡旋舞”的关系
        (3) 其他层面的思考
        (4) 小结
        4, 萧友梅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二、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1, 赵元任及其艺术歌曲
        2,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
        (4) 诗歌的韵律与曲调的关系
        3, 混声合唱《海韵》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手法
        4, 赵元任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三、刘天华的音乐创作
        1,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社”
        2, 二胡独奏《空山鸟语》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乐形象与乐器法
        (3) 小结
        3, 二胡独奏《光明行》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结构功能的关联
        4, 琵琶独奏《虚籁》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及其运用
        5, 刘天华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四、1919-192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作曲技术理论教育体系化在中国初步形成(1929-1939)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
        1, 《交响序曲·怀旧》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3)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
        2, 声乐曲集《春思曲》分析
        1) 《玫瑰三愿》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2) 《思乡》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3) 《春思曲》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4, 黄自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1)使用“主导动机”式核心材料贯穿多个作品中
        (2)和声进行进一步淡化功能性
        (3)旋律结合了中西音乐的一些特征,并用动机发展手法写作歌曲,探索出更为新颖的语言
        (4) 注重“词语描绘”之结构功能:
    二、贺绿汀的理论传播与音乐创作
        1, 贺绿汀与普劳特《和声学理论与实用》
        (1)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在中国的传播
        (2)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的框架体系
        (3) 特点、优势或局限
        (4) 思考与启示
        2, 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创作技术总结
    三、江文也《台湾舞曲》分析
        1 ,江文也及其音乐风格的形成
        2,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3,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4, 音高组织分析
        5, 小结
    四、三十年代其他重要作曲家
        (一) 留学法国的中国作曲家
        1, 马思聪
        (1) 《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2, 冼星海
        (1) 《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二) 旅居中国的西方作曲家
        1, 阿甫夏洛穆夫
        (1) 阿甫夏洛穆夫与中国
        (2) 阿甫夏洛穆夫的创作及影响
        2, 齐尔品
        (1) 齐尔品与中国
        (2) 齐尔品在中国的创作
        (3) 齐尔品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五、1929-193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三章 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的“融合”(1939-1949)
    一、谭小麟与欣德米特理论
        1, 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的传承
        2, 《弦乐三重奏》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调性中心的布局
        (3) 和声起伏的设计
        (4) 音高组织与旋律
        (5) 欣德米特理论在谭小麟作品中的运用
    二、法国音乐理论、流派在中国的发展
        (一) 王义平与钢琴独奏《恐龙》
        1, 王义平及其师承
        2, 钢琴独奏《恐龙》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二) 王震亚与《五声音阶及其和声》
        1, 王震亚与“山歌社”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内容与特点
        (1)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框架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特点
        (3) 小结
        (三) 陈洪的理论贡献
        1, 陈洪与《曲式与乐曲》
        (1) 《曲式与乐曲》的内容与特点
        (2) 优势与局限
        2, 陈洪与《对位化和声学》
        (1) 《对位化和声学》的框架
        (2) 特点与优势
        (四) 丁善德的创作
        1, 丁善德及其师承
        2,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乐形象与织体形态
    三、桑桐的音乐创作
        1, 桑桐及其师承
        2, 《夜景》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分析
        3, 《在那遥远的地方》分析
        (1) 曲式结构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音乐表现与形象
        4, 小结
    四、1939-194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四章 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
    一、音乐审美的三个层面
        1, 音乐的层面
        2, 艺术的层面
        3, 文化的层面
    二、对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启示
        1, 音乐层面的启示
        2, 艺术层面的启示
        3, 文化层面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萧友梅《普通乐学》管弦乐队乐器翻译表
附录2: 刘天华作品目录
附录3: 黄自主要作品目录

(3)共和国音乐评论70年的历史、成就、经验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和国音乐评论70年的历史
    (一)共和国17年的音乐评论
    (二)“文革”时期的音乐评论
    (三)新时期的音乐评论
    (四)新世纪的音乐评论
二、共和国音乐评论70年的成就
    (一)音乐评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二)音乐评论规模逐步扩大
    (三)音乐评论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三、共和国音乐评论70年的经验
四、共和国音乐评论70年的反思
结语

(4)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关于作品民族风格的文献
        2.关于作品创作技法的文献
        3.关于作品演奏分析文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汪立三生平及其作品概述
    (一)汪立三生平简介
    (二)汪立三《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背景
二、汪立三的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
    (一)赋格曲定义以及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赋格曲
        1.赋格曲的定义
        2.五首前奏曲与赋格
    (二)作品概况
        1.《#F商调书法与琴韵》
        2.《A羽调图案》
        3.《bA徵调泥土的歌》
        4.《G角调民间玩具》
        5.《F宫调山寨》
    (三)《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音乐分析
        1.赋格技法
        2.格律程序
        3.音乐语汇
三、《他山集一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诠释
    (一)主题呈现
    (二)节奏踏板
    (三)触键方式
    (四)附加音处理
        1.装饰音
        2.单倚音和复倚音
        3.音束
        4.琶音
四、《他山集一五首前奏曲与赋格》引发的思考
    (一)体现了我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的特性
    (二)对发扬我国民族音乐具有莫大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音乐钢琴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期刊类
        二、学术论文类
        三、着作类
        四、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五、工具书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价值
        四、应用前景
第二章 汪立三生平及其钢琴作品创作
    第一节、汪立三生平简介
        一、生平年鉴
        二、人物素描
    第二节、汪立三钢琴音乐创作历程
        一、恰同学少年(1950—1957)
        二、随遇而安(1957—1976)
        三、时过境迁(1977—1999)
        四、积累沉淀(1999—2013)
    注释
第三章 戏曲元素在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第一节、《窗花集》之五《小花脸》
        一、创作背景
        二、京剧元素在《小花脸》中的体现
        三、整体感受
    第二节、《他山集》之二《图案》
        一、创作背景
        二、湖南花鼓戏元素在《图案》中的体现
        三、曲式结构
        四、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融合
    第三节、《红土集》之四《傩》
        一、创作背景
        二、傩戏元素在《傩》中的体现
    第四节、《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
        一、创作背景
        二、二人转元素在乐曲中的体现
    注释
第四章 演奏诠释
    第一节、《窗花集》之五《小花脸》
        一、京剧与钢琴
        二、乐曲分析
        三、演奏技巧
        四、触键与情感
    第二节、《他山集》之二《图案》
        一、序曲段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
        二、赋格段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
    第三节、《红土集》之四《傩》
        一、触键与指法
        二、踏板的运用
        三、情感运用
    第四节、《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
        一、情感分析
        二、演奏技巧
    注释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小结
    二、戏曲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冼星海歌剧《军民进行曲》中的“中国气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重点及方法
第2章 冼星海及其“中国气派”的提出
    2.1 冼星海音乐创作概况
        2.1.1 巴黎时期
        2.1.2 上海武汉时期
        2.1.3 延安时期
        2.1.4 苏联时期
    2.2 冼星海对“中国气派”的界定
        2.2.1 文艺界关于“中国气派”的讨论
        2.2.2 冼星海对“中国气派”的理解
    小结
第3章 歌剧《军民进行曲》中“中国气派”的体现
    3.1 中国风格的旋律写作
        3.1.1 旋律发展手法
        3.1.2 民族调式
    3.2 中国民族乐器的运用
        3.2.1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
        3.2.2 以三弦为代表的弹拨乐器
    3.3 复调的民族化探索
        3.3.1 自由模仿式
        3.3.2 对比式
    小结
第4章 关于冼星海“中国气派”歌剧创作观的几点思考
    4.1 冼星海“中国气派”歌剧创作观的成因
        4.1.1 外在因素
        4.1.2 内在因素
    4.2 冼星海“中国气派”歌剧创作观的影响及其当代启示
        4.2.1 歌剧《军民进行曲》的社会影响
        4.2.2 歌剧《军民进行曲》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启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序列音乐创作中的“调性”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调性及其相关概念
    第一节 调性、无调性与十二音
    第二节 “调性”概念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章 20 世纪90 年代前序列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第一节 1949 年前序列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第二节 1949至1978 年序列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第三节 1978至1990 年序列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第三章 四种“调性”思维的序列音乐作品分析
    第一节 “有调性”思维的序列音乐创作
    第二节 “无调性”思维的序列音乐创作
    第三节 “调性”集合化思维的序列音乐创作
    第四节 “调性”中心迁移思维的序列音乐创作
第四章 中国风格音乐语言在序列音乐创作中呈现的态势
    第一节 五声音阶性态势
    第二节 地域特征性态势
第五章 序列音乐创作对我国近现代音乐理论发展产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序列音乐作品年表(1980-1990)

(8)《音乐研究》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音乐研究》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中国现代音乐启蒙
        一、音乐杂志之兴起
        二、音乐期刊的发展与观念革新
        三、《音乐研究》的诞生
    第二节 《音乐研究》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落实
        一、“革命性”与“政治性”
        二、“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三节 《音乐研究》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思潮
    第四节 《音乐研究》与少数民族社群的关系
第二章 《音乐研究》从创刊到停刊(1958-1960)
    第一节 《音乐研究》的身份构建与曲折前进的音乐文化意识形态
        一、《音乐研究》与“双百”方针
        二、《音乐研究》与“批判”狂风
        三、音乐家群体社会现状
    第二节 音乐生活与受社会制约的体裁
        一、外国音乐研究
        (一)苏联音乐
        (二)西洋乐器的本土化
        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一)民歌的采录
        (二)专题性的采录
        (三)琴曲的整理
        (四)戏曲、说唱音乐的整理
        (五)乐器改良
        三、中国新歌剧研究
第三章 《音乐研究》复刊(1980-1999)
    第一节 音乐界“改革开放”期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拨乱反正缘由何起
        二、阵痛与转型的社会音乐观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一、不破不立的“新潮音乐”
        二、潮起潮落的“流行音乐”
        三、以史为鉴的“回顾反思”
    第三节 《音乐研究》与新时期以来的多元格局
        一、新时期以来的多元格局
        (一)音乐创作
        1.交响乐与室内乐
        2.民族器乐
        3.歌剧、音乐剧
        (二)音乐理论
第四章 《音乐研究》在新世纪(2000-2018)
    第一节 《音乐研究》与音乐文化环境新生态
        一、万象更新的社会思潮
        二、音乐文化本源的回流与定位
    第二节 《音乐研究》与专项论题
        一、构建新时代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二、音乐学科的传统与创新
        三、丝绸之路与当代音乐学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解读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汪毓和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汪毓和人物概述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版本简述
二、“重写音乐史”的提出与学术争鸣
    (一)“重写音乐史”论题的提出与讨论
    (二)“重写音乐史”的自我解读
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折射出的音乐史学问题
    (一)客观评价音乐家的贡献
    (二)宽容看待音乐家的人生
    (三)音乐史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现当代音乐文化语境下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
    (一)艺术教育背景下凸显教材的特殊性
    (二)当代历史背景下加强该书的完整性
    (三)社会文化背景下强调史学的多元性
五、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细节解读与修订建议
    (一)谋篇布局与目录构建
    (二)数字疏漏与数据更新
    (三)文法修辞与句读标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价值、思路与方法
一、 关于《人民音乐》
    (一) 新中国音乐“第一刊”的诞生与发展
    (二) 《人民音乐》的办刊宗旨
    (三) 《人民音乐》在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历史贡献
        1. 启迪新中国音乐思想
        2. 传承中国音乐遗产
        3. 引介国外音乐作品与理论
        4. 推进音乐学科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
二、 1950-1966:《人民音乐》在“十七年”的音乐坚守
    (一) “土洋之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
        1. 缘起与经过
        2. 主要问题
        3. 成果及意义
    (二) “请专家下凡”: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论争
        1. “生活体验”与“业务学习”
        2. “改造思想”与“强调技术”
        3. “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
    (三) 通俗音乐批评
        1. 抒情歌曲
        2. 轻音乐
    (四) 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
        1. 论的缘起
        2. “三化”讨论
        3. 讨论的意义
    (五) 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
        1. 围绕“如何对待音乐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争鸣
        2. 关于《人民音乐》编辑部的检查与郑伯农的批判
三、 1976-2000:《人民音乐》与新时期的音乐争鸣
    (一)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现状
        1. 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音乐创作问题的讨论
        2. “三足鼎立、彰显个性”——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 当时的音乐批评与新思潮、新作品出现
        1.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2.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
        3. “回顾与反思”:中国音乐理论界掀起关于思想解放问题的探讨
    (三)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音乐批评的曲折回流
        1. 反对否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否定社会主义音乐
        2. 有关对近代音乐史的回顾及“《讲话》后现象”提法的批判
        3. 对改革开放的音乐事业的不同认识和对“新潮音乐”的不同评价
        4. 对于音乐创作问题与文化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四、 2000-2010:《人民音乐》与新世纪前后的音乐反思与重构
    (一) 音乐的反思及探索的深化
        1. 对“新潮音乐”的反思
        2. 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的看法
        3. 关于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见解
    (二) 音乐观念的自由争鸣
        1. 关于“20 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讨论
        2. 对于音乐创作思潮的争论
        3. “重写音乐史”论战
        4.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结语
    1. 《人民音乐》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
    2. 对《人民音乐》“坚守”评论的展望
附表
附录
    附录 1:《人民音乐》关于“土洋唱法”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2:《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与生活”关系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3:《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三化”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4:《人民音乐》关于“轻音乐”批评的主要文章
    附录 5:《人民音乐》关于“新潮音乐”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6:《人民音乐》关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价值观论战的主要文章
    附录 7:《人民音乐》讨论“音乐教育”的主要文章
    附录 8:《人民音乐》讨论“回顾与反思”的主要文章
    附录 9:《人民音乐》关于“重写音乐史”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10:《人民音乐》关于“新世纪音乐”批评的文章(2000-2010)
    附录 11:《人民音乐》期刊出版统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对汪立三等关于冼星海交响乐之讨论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D]. 宫浩玉.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2]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D]. 胡蘅鸾.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3]共和国音乐评论70年的历史、成就、经验与反思[J]. 杨和平,吴远华. 音乐探索, 2020(01)
  • [4]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研究[D]. 赵婉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汪立三钢琴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探究[D]. 赵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6]冼星海歌剧《军民进行曲》中的“中国气派”研究[D]. 强紫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7]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序列音乐创作中的“调性”思维研究[D]. 周坤杰.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8]《音乐研究》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历程[D]. 刘赟.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解读与思考[D]. 王梦圆.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10]《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王立三等人论冼星海交响曲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