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左心室c-fos、c-myc基因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丁晓丽,袁青青,薛丁嘉,杨福明,朱依谆,钱海兵[1](2022)在《益母草碱对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讨益母草碱(leonurine, Leo)对腹主动脉缩窄(abdominal aortic constriction, AAC)致大鼠压力负荷型心肌肥厚的作用及作用机制。AAC方法建立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大模型,经益母草碱高、低剂量组(30、15 mg·kg-1)及阳性对照药氯沙坦钾片组(losartan, 5 mg·kg-1)干预27 d后,采用血流动力学方法评价心功能,并记录左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maximum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采用心脏质量指数(heart weight index, HWI)和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WI)测定左心室肥大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变化和心肌细胞直径(the size of myocardial cell diameter, MD);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含量;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Ca2+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酶C(PLC)、肌醇三磷酸(IP3)、AngⅡ、AT1R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法检测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心房利钠因子(ANF)、AngⅡ、AT1R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益母草碱组可降低模型组大鼠LVSP、LVEDP、HWI、LVWI、MD的值,升高左心室±dp/dtmax;改善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减少心肌细胞的肥大、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心肌组织AngⅡ、AT1R和Ca2+含量,降低心肌组织中PLC、IP3、AngⅡ、AT1R蛋白水平以及β-MHC、ANF、AngⅡ、AT1R、c-fos、c-myc mRNA表达。益母草碱可抑制AAC诱导的心肌肥大,其作用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有关。
景佳妮[2](2020)在《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人体器官组织的时间生理(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physiology)对维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自然的昼夜交替使人类能够维持自身组织器官的昼夜节律与自然环境的光暗周期相适应。然而随着电子照明设备的广泛使用,夜间光暴露(exposure to nighttime lighting)这一现象变得极为普遍,比如,夜班和轮班工作制的出现,光污染(light pollution),甚至在极地(南北极)环境的极昼现象等。这些光暴露环境扰乱了昼夜边界,无法与正常生理过程的昼夜节律同步,影响人类健康,引发多种疾病。而人体绝大多数系统都被昼夜节律所调控,包括睡眠觉醒,激素分泌,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等。夜间暴露于人工光照环境紊乱节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其与代谢和情绪紊乱,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中风、突发心脏骤停),内分泌功能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研究报道,光暴露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可能与外周系统节律的异常调节有关,光暴露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导致中枢和外周生物钟基因紊乱。光暴露对糖皮质激素分泌影响的研究显示,光暴露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上调和应激反应增加密切相关。大量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光暴露刺激视锥和视感神经节细胞在大脑形成神经环路,通过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直接或间接投射到其他参与情绪调控的脑区,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递质传递(neurotransmission)。也有研究报道,光暴露(light exposure)能够引起大鼠产生复杂的心血管效应,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近年来已有众多研究者发现持续光照对心血管功能具有多重效应,并且说法不一。自主神经在调控心血管活动和功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下丘脑和延髓多个脑区参与自主神经调控,其中交感神经活动受到中枢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的调控,RVLM中C1神经元可接受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PVN)和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CVLM)等其他心血管中枢的纤维传入,并发出纤维与交感节前神经元发生单突触联系调控外周交感活动和心血管功能。研究表明,光暴露可兴奋PVN,且昼夜节律调控中枢SCN参与光诱导产生的交感神经兴奋,但光暴露对交感中枢RVLM的作用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最大化模拟日常光暴露环境,采用LED(250-300 lux)灯光持续照射,探究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对于探索关于昼夜节律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在中枢的神经环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而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快速发展为心衰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报道,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并且昼夜节律系统对维持正常的心血管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将探究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的作用,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心肌缺血能快速激活交感神经,引起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在急性期,儿茶酚胺类物质激活β肾上腺素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s,β-AR),通过代偿机制来维持心输出量和全身血压,而交感神经的持续兴奋将加速疾病的发展。研究者们认为,心衰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激活β1-AR,导致心脏纤维重塑和心肌细胞死亡,对心脏有损害作用。因此,探究交感神经活动在光暴露对心血管功能影响中发挥的作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对于心衰而言,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是中枢交感输出的关键区域,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是患者出现并发症和突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确RVLM对交感的调控作用对于探索光暴露对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报道,光暴露可引起组织器官氧化应激水平增强。然而,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而RVLM中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是交感亢进的重要机制。中枢给予ROS的消除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模拟剂Tempol能降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那么,光暴露是否通过增强中枢RVLM氧化应激水平而导致交感输出增强呢?研究表明,ROS的产生受到核转录因子Nrf2的调控,Nrf2在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磷酸化可促进抗氧化蛋白的转录,抑制氧化应激水平。灌流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的Nrf2基因敲除小鼠,心脏氧化应激损伤和心肌肥厚程度加重。过表达Nrf2可抑制活性氧的产生而减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恶化。但目前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并不清楚。研究显示,中枢RVLM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可催化Ang II生成Ang1-7,增强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具有降低心衰和高血压等病理状态下的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心血管保护效应。RVLM中过表达ACE2通过降低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同时,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增强能够抑制氧化应激水平,保护细胞损伤和神经元功能。然而,上调ACE2/Ang1-7/Mas R受体轴的功能能否改善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目前也不明确。光暴露导致机体昼夜节律紊乱的众多研究提示,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交感输出的作用可能也与RVLM节律紊乱有关。研究报道,光暴露影响正常的生物节律,增加睡眠障碍,导致行为活动改变。而昼夜节律的平衡在维持生物节律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节律的调控中枢视交叉上核SCN主要受光照因素影响,在分子水平被钟基因调控,同时RVLM中也存在多种钟基因的表达。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有趣的是,研究报道,SCN通过视网膜接收光线信号,在全脑可直接或间接与多个脑区产生纤维投射联系,比如,下丘脑室旁核PVN,内侧视前区(medial preoptic area,MPOA),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PVT),外侧僵核(lateral habenula,LHb),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中缝背核(dorsal raphe,DR)等,从而产生复杂的神经网络调控。那么,RVLM是否接受中枢SCN的直接或间接的神经纤维投射呢?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中枢核团的纤维投射联系来探究光暴露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为阐明节律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功能学联系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心功能的影响;探究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影响是否与Nrf2通路以及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下调有关;并明确持续光暴露对RVLM昼夜节律的影响,探究持续光暴露对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是否和中枢SCN与RVLM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纤维投射联系有关。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为了明确:1)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的作用,且交感神经活动是否参与持续光暴露对心功能的作用;2)持续光暴露是否引起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增强从而影响心功能;3)Nrf2通路是否参与中枢RVLM过表达ACE2改善持续光暴露引起的心功能下降;4)持续光暴露是否影响了中枢RVLM正常的昼夜节律,且RVLM与SCN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神经纤维联系。研究方法1.所有SD大鼠均置于时控光照箱(Circadian Time(CT)07:00 Light on,ZT0;Circadian Time(CT)19:00 Light off,ZT12)12h Light/12h Dark(LD)光暗交替环境下集中饲养,至少适应两周后进行实验。然后将部分动物置于24小时持续光照(Constant Light,CL)环境下饲养,观察比较动物在两种环境中的心功能差异。2.通过尾动脉测压系统连续一周监测大鼠ZT12时在LD环境和CL环境下的血压和心率变化,观察两种环境对动物清醒状态下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影响。然后采用眶静脉采血,连续5周监测大鼠在LD和CL环境中ZT12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Ang II,糖皮质激素(GC),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肽(BNP)的浓度变化。通过心脏超声,Millar心导管术以及心脏Masson染色,检测持续光暴露四周、八周后大鼠的心功能变化和心脏纤维化程度。分离大鼠肾交感神经,检测持续光暴露四周、八周后大鼠的基础肾交感神经活动(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RSNA)以确定引起心功能改变的最短光暴露时间。3.心衰模型的建立:通过结扎心脏冠脉建心衰(HF)模型,假手术(Sham)动物心脏只穿线不结扎,两组动物均置于LD环境下饲养。术后四周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监测两组动物心功能变化,并通过心脏H&E染色验证心衰模型。然后将正常大鼠和心衰大鼠分组: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开始实验。4.光暴露结束后,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检测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的心功能变化。连续两周记录HF-LD组和HF-CL组的心脏射血分数。然后灌注取材心脏,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并统计四组动物的心脏纤维化面积(%)。5.分离动物肾交感神经,通过记录RSNA比较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动物的交感神经活动情况。通过ELISA检测四组大鼠血浆NE的浓度,最后通过免疫组化DAB染色RVLM脑片,观察并统计四组大鼠RVLM中c-fos阳性神经元百分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动物RVLM中c-fos蛋白表达。6.通过Western Blot和DHE染色分别检测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动物中枢RVLM中ACE2,Mas和Nrf2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并检测LD组和CL组RVLM中Nrf2磷酸化水平。然后中枢RVLM微量注射慢病毒过表达ACE2,通过DHE染色RVLM脑片检测过表达ACE2后LD+Lenti-GFP组,LD+Lenti-ACE2组,CL+Lenti-GFP组和CL+Lenti-ACE2组RVLM中ROS水平,然后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检测四组大鼠的心功能,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动物Nrf2/HO-1/NQO-1通路蛋白表达情况。7.通过无线遥感连续监测LD组和CL组ZT 0-12和ZT 12-24的活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动物24小时ZT 0-12和ZT 12-24的平均活动量。通过ELISA检测LD组和CL组褪黑素和皮质酮的昼夜分泌,比较LD组和CL组中两种节律激素ZT 0-12和ZT 12-24的分泌差异。通过RT-PCR检测LD组和CL组RVLM中24小时核心钟基因Bmal1和Clock的振荡表达。最后,将ROSA26-EGFP小鼠中枢RVLM微量注射逆行标记病毒AAVretro-cre-h Syn-EGFP,通过大脑连续切片观察GFP在全脑神经元胞体的表达,明确RVLM与SCN之间是否存在一级神经纤维投射,观察RVLM与SCN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结果1.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持续光暴露导致大鼠清醒状态下血压(SBP,DBP)持续升高(P<0.05 vs.LD),并且光暴露四周引起血浆NE、Ang II、GC、BNP和ANP浓度显着增加。持续光暴露四周(CL 4W)导致大鼠左心室收缩末压力LVE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升高,心脏纤维化面积(%)增加,±d P/d T显着下降(P<0.05 vs.LD)。而持续光暴露八周(CL 8W)大鼠LVESP降低,心脏纤维化面积(%)增加,心脏±d P/d T下降(P<0.01vs.LD)。与CL 4W组相比,CL 8W大鼠心脏±d P/d T进一步下降,心脏纤维化面积(%)进一步增加(P<0.05 vs.CL 4W)。同时CL 4W组的RSNA显着增强(8.64±0.48vs.20.02±1.24%Max,P<0.001 vs.LD);而CL 4W的RSNA与LD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8.64±0.48 vs.10.16±0.38%Max,P>0.05 vs.LD)。2.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下降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下降(79.42±2.91%vs.93.64±2.02%;43.14±3.03%vs.63.24±3.91%,P<0.001 vs.LD),心脏+d P/d T降低(5751.89±69.01 vs.7477.08±604.2mm Hg/s,P<0.01 vs.LD)。而光暴露导致心衰大鼠心脏+d P/d T进一步降低(2414.57±138.5 vs.3211.90±202 mm Hg/s,P<0.05 vs.HF-LD),心脏纤维化面积(%)进一步加重(P<0.0001 vs.HF-LD)。心脏超声动态监测HF-LD组和HF-CL组的LVEF,发现持续光暴露导致心衰大鼠LVEF下降加快(P<0.001 vs.HF-LD)。3.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RVLM神经元c-fos表达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的RSNA显着增加(8.64±0.48 vs.20.02±1.24%Max,P<0.001 vs.LD),心衰大鼠的RSNA进一步增强(20.10±1.16 vs.26.82±1.69%Max,P<0.05 vs.HF-LD)。而LD组与CL组麻醉状态下平均动脉压(MAP)无显着差异,HF-LD组MAP显着下降(P<0.05 vs.LD)。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NE显着增加(P<0.0001 vs.LD;P<0.0001 vs.HF-LD)。同时,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中c-fos阳性神经元增加(20.01±0.01%vs.13.02±0.10%,44.66±0.01%vs.13.02±0.10%,P<0.01 vs.LD;81.53±0.01%vs.44.66±0.01%,P<0.0001 vs.HF-LD),c-fos蛋白表达增加(P<0.01vs.LD),而HF-LD组与HF-CL组之间并无差异。4.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水平增强,ACE2/Ang1-7/Mas R轴功能下调DHE染色结果显示,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中ROS水平增加。Western Bolt结果发现,Nrf2磷酸化水平下降,下游HO-1和NQO-1蛋白表达也下降(P<0.05 vs.LD)。同时,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ACE2和Mas R表达下降(P<0.001 vs.LD),而心衰大鼠ACE2表达进一步下降(P<0.0001 vs.HF-LD)。HF-LD组与HF-CL组RVLM中ROS水平,Nrf2磷酸化和Mas R表达并无差异。5.中枢RVLM过表达ACE2降低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RVLM中Nrf2磷酸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损伤中枢RVLM过表达ACE2后,与CL+Lenti-GFP组相比,CL+Lenti-ACE2组LVEF和LVFS(89.10±0.79%vs.74.92±0.73%,P<0.001;53.91±1.18%vs.38.42±0.63%,P<0.05)增加,心脏±d P/d T增加(5368.00±35.55 vs.4043.24±7.83 mm Hg/s;-4648.88±168 vs.-3376.37±144.2 mm Hg/s,P<0.05)。RVLM中ROS表达显着降低(P<0.05vs.CL+Lenti-GFP),CL+Lenti-ACE2组RVLM中Nrf2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加(P<0.0001vs.CL+Lenti-GFP)。LD+Lenti-ACE2组与LD+Lenti-GFP组RVLM中ROS表达无显着性差异。LD+Lenti-ACE2组RVLM中Nrf2通路下游HO-1和NQO-1蛋白表达增加(P<0.01vs.LD+Lenti-GFP)。CL+Lenti-ACE2组RVLM中HO-1和NQO-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vs.CL+Lenti-GFP)。6.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节律异常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活动量增加,但ZT0-12与ZT12-24期间的活动差异消失(P>0.05),而LD组自发活动表现为ZT12-24(夜间)活动量多,ZT0-12(日间)活动量少,ZT12-24与ZT0-12期间的活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D组中褪黑素和皮质酮昼夜分泌具有显着差异(P<0.0001,P<0.05),而CL组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在ZT12-24与ZT0-12期间无显着性差异,失去昼夜节律性。而且,与LD组ZT12-24相比,CL组的褪黑素分泌在ZT12-24期间减少(P<0.01)。此外,与LD组ZT12-24相比,Cl组皮质酮分泌在ZT12-24期间增加(P<0.0001),而与LD组ZT0-12相比,CL组皮质酮在ZT0-12期间也增加(P<0.0001)。同时,光暴露导致大鼠中枢RVLM钟基因Bmal1和Clock的振荡表达异常(P<0.01)。7.交感中枢RVLM接收节律中枢SCN的间接纤维投射将ROSA26小鼠中枢RVLM单侧注射逆行病毒AAVretro-cre-h Syn-EGFP,通过逆行示踪四周后进行全脑切片扫描,结果发现SCN神经元无GFP表达,而下丘脑室旁核PVN、背内侧部DM、外侧部LH、蓝斑核LC和中缝背核DR中神经元均有GFP表达。因此,交感中枢RVLM可能通过PVN、DM、LH、DR和LC与SCN产生间接神经网络联系。结论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降低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中枢RVLM过表达ACE2通过增强Nrf2磷酸化的抗氧化效应降低持续光暴露引起的RVLM氧化应激和心功能损伤。光暴露导致中枢RVLM昼夜节律异常,交感中枢RVLM可能通过PVN、DM、LH、DR和LC接收SCN的间接神经纤维投射。
张慧[3](2016)在《β3-AR对体外培养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用携带β3-AR受体基因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在此基础上用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心肌细胞,建立心肌肥厚模型:(1)观察使用携带β3-AR基因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心肌细胞β3-AR的表达;(2)观察β3-AR对心肌肥厚的影响;(3)探讨β3-AR是否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影响心肌肥大,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提供更多参考方法,为β3-AR对心肌肥厚的影响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细胞培养24h后,分别以转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20、50、80、100转染只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空病毒),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72h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情况,以确定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的最佳转染复数。心肌细胞以最佳MOI值转染携带β3-AR基因慢病毒24h后,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心肌细胞48h,建立体外心肌肥厚模型。实验分4组:(1)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不转基因,常规培养细胞;(2)心肌肥厚组(NE组):不转基因,常规培养细胞+NE(2μmol/L)处理细胞48h;(3)β3-AR基因转染+NE组(β3-AR组):以携带β3-AR基因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NE(2μmol/L)处理细胞48h;(4)空病毒转染+NE组(空病毒组):用只携带GFP基因的慢病毒(空病毒)转染心肌细胞+NE(2μmol/L)处理细胞48h。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转染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q RT-PCR方法检测β3-A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1/2)及原癌基因c-myc、c-fos蛋白水平和RNA水平的表达。结果(1)原代心肌细胞鉴定: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细胞,分离培养的心肌细胞纯度可达95%以上;(2)慢病毒转染效果的检测:以不同MOI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算荧光阳性细胞百分比,发现MOI=50时病毒转染率最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β3-AR蛋白表达水平,与NE组和空病毒转染组相比,病毒转染组β3-AR表达增加(P<0.05),结果说明构建的β3-AR慢病毒可以有效提高原代心肌细胞中β3-AR的表达;(3)过表达β3-AR对心肌肥厚的影响:病毒转染24h后,用NE诱导细胞48h,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方法检测原癌基因c-myc、c-fos表达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E组、β3-AR组、空病毒组c-myc、c-fos蛋白水平和RNA水平的表达均上调(P<0.05),其中β3-AR组明显高于NE组(P<0.05),说明随β3-AR表达增加,心肌肥厚加重;(4)β3-AR表达增高影响MAPK通路的激活: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38MAPK和ERK1/2磷酸化水平,q 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p38MAPK和ERK的m RNA表达,结果显示NE组、β3-AR组、空病毒组的p38MAPK、MEK/ERK蛋白磷酸化水平和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β3-AR转染组p38MAPK、MEK、ERK1/2表达高于NE组(P<0.05),说明β3-AR表达增加可激活MAPK通路,促进心肌肥厚的病理过程,β3-AR表达影响了MAPK通路激活。结论(1)携带β3-AR基因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可使心肌细胞有效高表达β3-AR;(2)在体外β3-AR过表达可促进NE诱导的心肌肥厚;(3)在体外β3-AR过表达可能通过激活MAPK通路介导心肌肥厚。
李春陵,顾广富,罗建华,杨冬花[4](2014)在《益气温阳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c-myc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益气温阳活血方含药血清对肥大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肥大心肌细胞,Lowrys法测心肌细胞蛋白质含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细胞的体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c-fos及c-myc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蛋白质含量〔(20.639±7.665)比(11.220±2.862)μg/5×105cells〕、心肌细胞体积〔(2 081.672±186.040)比(1 090.009±169.542)μm3/单个胞〕、AD〔(16.376±4.949)比(3.782±0.854)ng/ml〕和NE〔(26.716±4.154)比(9.330±2.619)ng/ml〕及c-fos和c-myc蛋白质表达水平(4.110±0.803比2.113±0.559、3.357±0.849比1.975±0.508)明显升高(P<0.05);益气温阳活血方能够明显减少细胞蛋白质含量、心肌细胞体积、AD和NE含量,抑制c-fos和cmyc蛋白质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11.825±3.768比11.220±2.862;1 052.684±187.432比1 090.009±169.542;4.066±1.170比3.782±0.854;10.940±2.238比9.330±2.619;2.479±0.658比2.113±0.559;2.011±0.664比1.975±0.508),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方可防止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与抑制c-fos、c-myc表达有关。
王绚卉[5](2010)在《IPQDS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及腺病毒介导的AM基因对大鼠心肌肥大的预防作用》文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溶栓及PCI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改善心肌梗死的预后。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缺血心肌再灌注后一段时间内心肌常出现再灌注损伤,表现为心律失常、无复流现象、心肌顿抑及细胞坏死等。开发安全有效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历来以根入药,茎叶则多弃之山岭不作药用。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西洋参皂苷在叶部的含量(9.05~10.45%)明显高于根部(3.89~6.49%)。西洋参叶总皂苷含有20s-原人参二醇组皂苷(PQDS)及20s-原人参三醇皂苷(PQTS),我们以PQDS为原料研制出洋参二醇皂苷注射液(IPQDS)按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中药五类新药进行开发。本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从形态学、心肌酶学、心外膜心电图、血液生化学、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冠脉循环及心肌氧代谢等方面观察了IPQDS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IPQDS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肌缺血程度及缺血范围,抑制心肌三酶活性,并纠正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泵衰竭。可能通过减轻氧自由基的堆积,提高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纠正心梗死血时FFA代谢紊乱及血液高粘滞状态,保持血管活性因子(NO/ET及PGI2/TXA2)及心肌供氧与需氧平衡,改善心肌舒缩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此外,IPQDS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原癌基因c-myc、c-fos及c-jun mRNA的表达,并明显降低血浆ET及AngⅡ水平,提示其可能具有防治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室重构的作用。心肌肥大(Myocardial Hypertrophy,MH)是对心肌工作负荷增加的一种代偿,已成为导致心衰、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或逆转潜在的MH是治疗慢性高血压和心衰患者的主要目标。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许多证据显示,心肌局部产生的肾上腺髓质素(AM)具有减弱心脏肥大/重构以及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脏保护作用。通过腺病毒靶向性递送AM基因至心脏,补充外源性AM是否能预防或逆转肥大心肌的结构及功能改变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为探讨补充外源性AM的应用潜能,本研究采用给大鼠饮用NOS抑制剂L-NAME 8周建立心肌肥大模型,在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的调控下,用腺病毒(Ad)递送外源性AM基因—Ad.CMV-AM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检测相关指标,评价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实验①进行重组基因腺病毒扩增、纯化并测定滴度;②尾静脉注射Ad.CMV-GFP,以荧光倒置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GFP的存在,对Ad.CMV-AM在体研究进行靶向性预测;③大鼠饮用L-NAME(35mg/kg/d)8周,饮用L-NAME当天及第5周分别尾静脉注射Ad.CMV-AM 2×1010 pfu,观察外源性AM基因靶向性递送对大鼠心肌肥大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①重组腺病毒经过扩增、纯化,滴度达到1×1012 pfu/mL,可用于在体动物实验;②通过Ad.CMV-GFP感染大鼠,在心肌细胞检测到GFP,预测Ad.CMV-AM能靶向定位到心肌细胞;③大鼠心肌肥大预防作用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比较,L-NAME可引起收缩压(SBP)明显升高;心肌细胞宽度、心重与体重比(HW/BW)、心钠素(ANP)及骨骼型α-actin(sk-α-actin)表达均明显增加;NADPH氧化酶、抗氧化酶SOD3和GPx基因表达及心肌细胞膜蛋白氧化均明显增加;内源性AM基因表达亦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Ad.CMV-AM除了可明显对抗心肌细胞宽度增加,对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对抗作用。没有检测到外源性AM基因的表达。实验未观察到AM基因对大鼠心肌肥大的预防作用,考虑可能与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动物体内递送过程及靶向定位不稳定,CMV启动子调控不稳定以及腺病毒递送的外源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不稳定等因素有关。对此实验模型体系中递送外源性AM基因的可行性仍需进一步探讨及评估。
李洋[6](2009)在《刺五加叶皂苷对实验性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心室重构贯穿于急性心肌梗死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室重构密切相关。心室重构能全面影响心室的功能状态及生存预后,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改善心室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实验观察ASS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ASS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扩张和肥厚,减小室壁切应力,降低重构心肌AngⅡ、E含量及ACE活性,亦能明显降低血清LPO含量及ACE活性,提高SOD、CAT、GSH-Px活性,这对于预防或逆转心室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ASS可抑制VSMC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正比,ASS抑制VSMC增殖机制可能与下调原癌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周期阻滞有关。上述结果提示ASS可能通过抑制心脏RAS系统,阻断了AngⅡ及CA的促生长增殖作用,同时抑制了心肌立早基因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发挥防治心室重构的作用。本文循着前期研究的工作思路观察到ASS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与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福辛普利相一致,首次提出ASS可能是一种ACE抑制剂,扩展了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ASS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王樱,陈长勋[7](2008)在《交感神经系统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及中药对其的干预》文中提出
赵淑健[8](2008)在《血脂康对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时,由于心肌负荷过重、缺血、缺氧和炎症等原因常常会引起心肌纤维化的形成。心肌纤维化会降低心室壁的顺应性使心肌僵硬度增加而引起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组织电兴奋的离散度增加而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可影响影响心肌细胞对氧和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心肌细胞能量的产生,是难治性心衰的组织病理基础,已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心肌纤维化的成因主要是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的活化、增殖及其所分泌的胶原增生与沉积, CFs的增殖特性和功能改变是心肌纤维化的决定因素。他汀类药物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药物,除此之外,近期临床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减轻左室质量;洛伐他汀可抑制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II)诱导的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肥大;阿托伐他汀可抑制CFs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血脂康为调节异常血脂的中药,是由特制红曲在特殊的工艺条件下发酵精制而成,化学组成比较复杂,有多种有效成分:除明显的降脂疗效外,有研究显示血脂康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室舒张功能,与安慰剂组比较,左心室肥厚的发展程度延缓,提示血脂康可延缓压力负荷性左心室重塑,为更好地临床应用血脂康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以体外原代培养CFs为模型,进一步研究血脂康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探讨了血脂康抑制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效果及其信号通路调节机制,为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并观察了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更好使用血脂康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心肌纤维化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目的:CFs是心肌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在心肌细胞外基质(ECM)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增殖特性和功能的改变是心肌结构改变的决定因素。AngII具有生长因子的作用,有上调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增生和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等作用,本实验中,我们建立了新生大鼠CFs的原代细胞培养,观察了AngII处理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了心肌纤维化的细胞培养模型,为开展药物对CFs增殖影响的实验提供可靠保证。方法:心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及差速贴壁法。培养至细胞层融合后,用0.25 %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第23代细胞用于实验。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心肌成纤维细胞纯度;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原代培养的CFS呈不规则三角形,胞质淡而几乎透明,折光弱,细胞核较大,呈椭圆形,通常含2~3个核,无自发性搏动。台盼蓝染色活细胞数大于97%。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纤维连接蛋白染色呈阳性,波形蛋白染色呈阳性,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呈阴性,PBS对照呈阴性,符合成纤维细胞的染色特征,鉴定为所需的CFS,纯度达98%。MTT法测定AngII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可见,浓度为10-8mol/L, 10-7mol/L,10-6mol/L和10-5mol/L的AngII促进了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0.05,其中以10-6mol/L时OD值最大,差异十分显着,以AngII浓度为10-6mol/L作用于CFs 24 h,48 h,72h, CFs增殖呈时间依赖性,选取48h为AngII作用时间以确保药物作用充分。结论:上述结果显示,通过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可获高纯度的新生大鼠原代培养CFs;AngII在浓度为10-6mol/L时可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选取48h为AngII作用时间。此系统可作为心肌纤维化研究的细胞培养模型,用于药物对CFs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血脂康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目的:他汀类药物可抑制Ang II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的肥大,且对醛固酮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拮抗作用。血脂康中含有的Monacolins,该药是否也具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观察了血脂康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TGF-β1表达的影响,以期从细胞水平上探索血脂康是否具有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采用上述心肌纤维化细胞培养模型,将第二代心脏成纤维细胞调整浓度为5×104细胞/ml,接种于培养板。待细胞生长至80 %融合时,吸去原培养液,PBS洗涤2次,按分组不同分别加入不同剌激因素:⑴对照组: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⑵AngII组:AngⅡ10-6mol.L-1+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⑶AngII 10-6mol.L-1+血脂康30ug.ml-1+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⑷AngII 10-6mol.L-1 +血脂康150 ug.ml-1+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⑸AngII 10-6mol.L-1 +血脂康750 ug.ml-1+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48 h后,用0.25 %胰蛋白酶消化至细胞分离,收集各孔细胞,台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上进行活细胞计数或MTT法检测CFs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分析也于处理48 h后进行,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在流式细胞仪检测, Modfit软件分析细胞周期;血脂康对CFs分泌TGF-β1蛋白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按试剂盒说明方法进行,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450 nm波长A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TGF-β1浓度;化学比色法测定血脂康对CFs LDH活性的影响,按试剂盒说明方法进行。结果:用细胞计数法测定血脂康对AngⅡ诱导的CFs增殖的影响,结果可见: AngⅡ在浓度为10-6mol刺激CFs增殖,不同浓度的血脂康组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随浓度增加细胞数下降更明显,呈剂量依赖性,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表明血脂康对AngⅡ剌激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MTT比色法测定血脂康对CFs增殖的影响,所获结果与细胞计数法基本一致。流式细胞仪测定血脂康对CFs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加入AngⅡ后,心肌成纤维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比下降,S期、G2/M期细胞百分比升高;血脂康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AngⅡ组,而S期、G2/M期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AngⅡ组,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表明血脂康具有阻止AngⅡ的剌激细胞进入增殖周期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的TGF-β1含量,与无血清DMEM对照组相比, AngⅡ(10-6mol.L-1)能明显增加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的TGF-β1含量,血脂康能阻断AngⅡ的这种作用(P<0.01)。化学比色法测定了细胞培养上清液LDH活性,血脂康在30750 ug.ml-1对细胞作用72h,LDH活性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血脂康具有抑制Ang II诱导的CFs增殖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血脂康本身的细胞毒性所致,有可能是通过抑制AngⅡ剌激的细胞TGF-β1的表达和/或阻止AngⅡ剌激的细胞进入增殖周期的作用实现的。第三部分:血脂康对AII诱导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心肌纤维化包括成纤维细胞表型的转变,心肌胶原纤维成分不成比例地增多,排列紊乱,心肌间质胶原合成和降解比例失调等多个方面的改变。有报道表明AngⅡ除促进CFS的增殖外也促进CFS胶原的合成。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已观察到血脂康可抑制CFS增殖,但血脂康干预后对I型胶原、III型胶原产生影响,以及其对细胞早期反应基因蛋白c-fos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部分观察了这些指标的变化。方法:CFs的培养和鉴定同第一部分;细胞培养和实验分组同第二部分,用天狼星红法分别测定各实验组培养上清中胶原蛋白含量。细胞总RNA提取采用Trizol法,RT-PCR法检测I、III型胶原、C-fos和TGF-β1 mRNA的表达,GAPDH用于作内参照。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紫外透射反射仪观察扩增产物的大小及亮度并摄影。使用凝胶分析系统对扩增条带进行密度分析,以GAPDH为内参照,以各条带与GAPDH条带的密度比值代表相应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细胞经处理后48小时后,10-6mol的AngⅡ使CFs胶原蛋白的产生增加,不同浓度的血脂康组胶原蛋白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随浓度增加下降更明显,呈剂量依赖性,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表明血脂康对AngⅡ剌激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T-PCR扩增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 AngⅡ(10-6mol/L)能明显增加CFs c-fos、TGF-β1、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表达,血脂康浓度>30μg/ml时能减弱AngⅡ的这种作用,浓度大于150μg/ml时作用有显着意义。结论:此结果表明,血脂康从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了AngⅡ诱导的CFs I型胶原、III型胶原和TGF-β1的表达;在基因调控水平上血脂康抑制了c-fos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AngⅡ诱导的CFs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的分子机制。第四部分:血脂康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目的:高血压病是目前国内发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性心脏损害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增高和心肌细胞肥大为基础的左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使心肌僵硬度增加,影响了心室舒张功能。通过对心脏构型及舒张功能的观察,能够反映高血压病患者心室重构的程度。前面几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康可改善心肌纤维化,本研究从整体水平观测了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频谱、二尖瓣环舒张期速度比Em/Am及E/Em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与心室局部舒张功能的变化及血脂康治疗后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的心率变异时域指标研究血脂康的干预效应。方法:高血压病患者51例,随机分为两组,血脂康组26例,常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0例。于血脂康治疗72周前后采用组织速度成像了解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结果:高血压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RV指标SDNN、RMSSD显着降低;TDI指标中E/Em显着降低, P<0.05;常规治疗组与血脂康组比较, HRV指标中SDNN、RMSSD、PNN50明显升高,P<0.05;TDI指标中Em/Am显着升高,E/Em显着降低P<0.01;HRV指标SDNN与TDI指标E/Em有相关性, r=0.61。结论:上述结果表明血脂康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提高心率变异性。结合前面血脂康的基础研究,提示血脂康改善心室功能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胶原合成状态的改善及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
余维华[9](2007)在《1. 脑外伤后蓝斑和肾上腺髓质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2. 激活的Notch通路对嗅鞘细胞增殖和成鞘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课题一脑外伤后蓝斑和肾上腺髓质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目的:观察机械性脑外伤蓝斑(LC)、肾上腺髓质中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H)及其转录因子c-fos、激活蛋白2α(AP-2α)的表达变化,以探讨脑外伤应激对TH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方法:1、成年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Feeney法制作机械性脑外伤模型,分别在伤后1h、3h、6h、24h、48h和72h六个时间点取材;2、机械性脑外伤后,在各个时段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并进行行为学评分;3、运用HE染色、尼氏染色等方法,观察模型鼠LC、肾上腺髓质的形态学改变;4、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机械性脑外伤模型大鼠LC、肾上腺髓质TH和c-fos、AP-2α的表达变化;5、用免疫印迹和RT-PCR检测TH、c-fos和AP-2α的mRNA在LC、肾上腺髓质的表达变化;6、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测量相关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的变化及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对荧光光标记的阳性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进行检测;7、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变化:机械性脑外伤后大鼠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学改变,其行为学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HE染色显示,脑外伤后大鼠LC、肾上腺髓质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显示,LC神经元内尼氏体染色增强、数量增多。2、蓝斑TH/AP-2α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外伤组各时段LC中TH和AP-2α阳性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比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两者的表达变化是一致的,从伤后1小时就已经升高,至3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仍然高于对照组。TH和AP-2α的表达范围基本一致,绝大部分TH阳性的细胞都表达AP-2α。3、蓝斑TH/c-fos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外伤组各时段LC中TH阳性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都显着增加,在脑外伤后1小时已经增强,3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LC内c-fos阳性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在伤后1小时增加,3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后回到基线水平,TH和c-fos的表达范围基本重叠,多数TH阳性的细胞都表达c-fos。4、TH/AP-2α和TH/c-fos在肾上腺髓质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外伤组各时段肾上腺髓质TH阳性细胞数和荧光强度都有显着增强(P<0.05),在脑外伤后1小时开始增强,3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染色强度逐渐降低,但高于对照组;AP-2α在肾上腺髓质中的变化与TH相一致;c-fos阳性细胞数和荧光强度在伤后1小时已经增强,3小时达到高峰,但到24小时就回到基线水平,TH、c-fos和AP-2α的表达范围基本相互重叠,肾上腺髓质中多数TH阳性细胞均表达c-fos和AP-2α。5、免疫印迹实验和PCR证实了上述TH、AP-2α和c-fos在外伤后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规律。TH和c-fos在伤后早期(24小时内)的表达变化是相关的,TH与AP-2α的表达在伤后1至72小时都是相关的。结论:1、证实在脑外伤应激后,LC和肾上腺髓质TH在检测各时段均表达增强。提示LC和肾上腺髓质在应激状况下会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相应受体或靶器官,参与对神经系统、心血管和代谢功能的调节,以适应机体应激产生的急性反应;2、c-fos在外伤后早期(24小时内)LC和肾上腺髓质阳性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增加,表达高峰与TH一致,均是在伤后3小时,并在同一细胞能够共表达,而且TH启动子上具有c-fos的作用位点,表明c-fos在外伤后早期(24小时内)参与了LC和肾上腺髓质TH的表达调控;3、在脑外伤应激状态下,在LC和肾上腺髓质AP-2α阳性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均显着增加,在所检测各时段的变化趋势都与TH表达相一致,AP-2α和TH在细胞中有共表达,而且AP-2α在TH启动子上也有相应的作用位点,提示在脑外伤应激过程中,AP-2α调控了TH的基因转录;4、首次报道转录因子c-fos、AP-2α同时参与了脑外伤应激后LC和肾上腺髓质中TH的基因转录,为进一步研究脑外伤应激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课题二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对嗅鞘细胞增殖及成鞘能力的影响一、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对嗅鞘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目的:观察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对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的增殖分化的影响,以探讨Notch信号通路促进OECs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1.取新生大鼠嗅球的嗅神经层和嗅小球层的OECs,采用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培养7天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GFAP、P75在OECs中的分布及表达;2.将Notch活性质粒(NotchICV,c-myc为报告基因)、Notch非活性质粒(NotchVK,c-myc为报告基因)及对照组(空载体转染)转染到培养7天的OECs,转染试剂为Lipofectamine 2000,3天后观察细胞;3.通过HE染色观察NotchICV、NotchVK转染组及对照组的细胞密度和形态,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报告基因c-myc在OECs中的表达,判断Notch质粒是否转染成功,并分别对各组的c-myc阳性细胞进行计数;4.通过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OECs表达的特异性蛋白)和c-myc免疫荧光双标,观察GFAP在NotchICV转染组、NotchVK转染组及对照组的细胞内表达是否有差异,并通过免疫印迹法进行验证。5.固定细胞前12小时,用BrdU标记OECs,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rdU在OECs的表达,分别对各组BrdU阳性细胞进行计数;6.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量免疫细胞化学的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荧光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和荧光强度;7.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免疫细胞化学显示,GFAP和P75在绝大多数细胞中都有表达,其阳性产物不仅分布于胞浆,也分布于细胞突起中,表明本实验获得了纯度较高的OECs。HE染色发现OECs呈梭形、纺锤形或三角形,在转染质粒前后细胞形态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NotchICV转染组的细胞密度比NotchVK转染组明显增加(P<0.05),而NotchVK转染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密度无明显差异;2.免疫细胞化学显示,NotchICV和NotchVK转染组均可见报告基因c-myc的表达,表明Notch质粒已成功转入细胞中;NotchICV转染组的c-myc阳性细胞数比NotchVK转染组显着增加(P<0.05),而对照组无c-myc阳性细胞出现;3.免疫细胞化学发现,BrdU阳性细胞数在NotchICV转染组均明显增加(P<0.05),NotchVK转染组及对照组的BrdU阳性细胞数没有差别;4.免疫荧光双标显示,在NotchICV和NotchVK转染组可见c-myc和GFAP在OECs共表达,提示Notch基因已转入OECs内。免疫荧光强度值和免疫印迹法结果均显示NotchICV转染的OECs内GFAP的表达明显强于NotchVK转染组及对照组(P<0.05),后两者GFAP表达没有差别;结论1. BrdU和c-myc的检测结果表明,Notch基因对OECs的增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2. Notch基因促进OECs增殖的机制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Notch通过启动下游效应物Hes基因的转录,后者对胶质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从而促进OECs增殖;另一种是,激活的Notch信号可与OECs特异性GFAP基因的启动子上相应位点结合,调控其转录,GFAP转录增强可通过某种方式诱导OECs增殖。二、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促进OECs成鞘的初步研究目的:观察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对OECs的成鞘能力的影响,以探讨Notch信号通路促进OECs成鞘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1.神经元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取新生鼠大脑皮层的感觉运动皮质,分离并获取其细胞成分;用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在培养板上作神经组织细胞培养,在培养的第3天,加入10μmol/L阿糖胞苷,以抑制胶质细胞生长,48小时后去除阿糖胞苷,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2天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元的标记物-神经中间丝(NF)的表达;2. OECs分离、培养、鉴定及质粒转染:OECs的分离、培养、鉴定同第一部分,培养OECs 7天后,用NotchICV、NotchVK及空质粒转染OECs(转染试剂为Lipofectamine 2000),转染3天后,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和c-myc在NotchICV、NotchVK共培养组及对照组的OECs内的表达变化;3. Notch基因促进OECs成鞘的初步观察:将转染3天的OECs接种到含有神经元的培养板中,与神经元共培养3天后观察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报告基因c-myc在共培养中的表达,以了解Notch基因转染的OECs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包括细胞行为学和形态学变化等);4.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荧光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和荧光强度,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绝大多数培养细胞表达神经中间丝(NF),NF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胞浆及其突起,表明加阿糖胞苷后可抑制胶质细胞,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神经元。HE染色显示培养的神经元具有较大的胞体,拥有较长的轴突和细而短的树突;2.免疫荧光双标显示,在NotchICV和NotchVK转染组,可见c-myc和NCAM在OECs中共表达;免疫荧光强度值和免疫印迹法结果均显示NotchICV转染的OECs内NCAM的表达明显强于NotchVK转染组及对照组(P<0.05),后两者NCAM表达没有差别;3.免疫细胞化学显示,NotchICV转染的OECs(报告基因为c-myc)与神经元共培养后,大量的c-myc阳性细胞向着神经纤维聚集并粘附、部分c-myc阳性细胞在纤维表面融合并形成髓鞘,而NotchVK转染的OECs与神经元共培养后,c-myc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神经纤维周围。结论1. NCAM的检测结果表明,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可诱导OECs细胞粘附分子NCAM表达增加。2. Notch基因促进OECs体外成鞘,其可能机制有两种:一是,Notch通路可促进OE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有利于更多OECs与神经纤维的接触;另一种是,激活的Notch信号可促进OECs中NCAM分泌,NCAM作为一种粘附分子,可促进OECs在神经纤维上的粘附并形成髓鞘。
解欣然[10](2007)在《小檗碱抗心肌肥厚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心肌肥厚(cardiac hypertrophy)是心肌工作超负荷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以心肌细胞蛋白合成增加与细胞体积增大为主要特征。心肌肥厚本身是一种代偿性反应,也是启动心功能衰竭的一个病理过程,并已成为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探明心肌肥厚发生机制,寻求防治心肌肥厚药物,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小檗碱(berberine)是存在于黄连、黄柏等植物中的一种主要生物碱。本课题组已经对小檗碱抗心肌肥厚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檗碱具有改善多种心肌肥厚模型动物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系统异常改变的药理作用。本课题建立在体内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建立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免疫细胞化学等方面观察小檗碱对肥厚刺激因子诱导的心肌肥厚细胞模型的影响,初步得到以下结果与结论:1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1.1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目的: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心肌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将心肌组织消化为单细胞悬液,差速贴壁法分离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吸取未贴壁细胞,加入Brd-U抑制非心肌细胞生长,得到纯化的心肌细胞;并进行细胞活性检测及形态学和免疫化学鉴定。结果:①细胞活力≥95%;②形态学鉴定:心肌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核凸出明显,可见节律性搏动;③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细胞α-Sarcomeric actin抗体染色阳性,阳性率≥90%, Fibronectin抗体染色阴性。结论:心肌细胞活性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1.2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目的: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将心肌组织消化为单细胞悬液,差速贴壁法分离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弃去未贴壁细胞,贴壁细胞即心肌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活性检测、形态学和免疫化学鉴定及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细胞活力≥95%;②形态学鉴定:心肌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胞体较大,胞质稀薄;③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成纤维细胞Fibronectin抗体染色阳性,阳性率≥95%,α-Sarcomeric actin抗体染色阴性。④心肌成纤维细胞呈对数性增长。结论:心肌成纤维细胞活性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2小檗碱对正常心肌细胞及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2.1小檗碱对正常心肌细胞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正常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图像分析软件测定细胞面积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细胞内蛋白含量,观察小檗碱1.25、5、10、20μg/ml对正常心肌细胞作用48小时的影响。结果:小檗碱1.25~10μg/ml对正常心肌细胞活性、面积和蛋白无明显影响。小檗碱20μg/ml对正常心肌细胞的活性和面积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小檗碱1.25~10μg/ml是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2.2小檗碱对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图像分析软件测定细胞面积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细胞内蛋白含量,观察小檗碱1.25、5、10、20μg/ml对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作用48小时的影响。结果:小檗碱1.25、5μg/ml对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活性、面积和蛋白无明显影响,小檗碱20μg/ml对细胞活性、面积和蛋白均有显着抑制作用。结论:小檗碱1.25~10μg/ml是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3小檗碱对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3.1小檗碱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10-6mol/L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肌细胞肥厚模型,造模与给药同时进行,分别观察小檗碱1.25、2.5、5、10μg/ml,美托洛尔10-5mol/L,卡托普利10-5mol/L,氯沙坦10-5mol/L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细胞活性、细胞面积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异丙肾上腺素可使心肌细胞面积明显增大,蛋白含量增加,但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小檗碱各剂量组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细胞面积增大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小檗碱各组亦可抑制蛋白含量的增加,其中10μg/ml组有显着差异。结论:小檗碱可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细胞面积和蛋白含量的增加。3.2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建立心肌细胞肥厚模型,造模与给药同时进行,分别观察小檗碱1.25、2.5、5、10μg/ml,氯沙坦10-5mol/L,卡托普利10-5mol/L,美托洛尔10-5mol/L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细胞活性、细胞面积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使心肌细胞面积明显增大,蛋白含量增加,但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小檗碱2.5μg/ml~10μg/ml组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心肌细胞面积增大均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小檗碱10μg/ml组可明显抑制蛋白含量的增加。结论:小檗碱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细胞面积和蛋白含量的增加。4小檗碱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4.1小檗碱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10-6mol/L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造模与给药同时进行,分别观察小檗碱1.25、2.5、5、10μg/ml,美托洛尔10-5mol/L,卡托普利10-5mol/L,氯沙坦10-5mol/L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细胞活性、面积、蛋白和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各组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成纤维细胞面积和蛋白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分泌增加,其中10μg/ml有显着差异。结论:小檗碱可抑制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4.2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建立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造模与给药同时进行,分别观察小檗碱1.25、2.5、5、10μg/ml,氯沙坦10-5mol/L,卡托普利10-5mol/L,美托洛尔10-5mol/L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细胞活性、面积、蛋白和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各剂量组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细胞增生,面积、蛋白和胶原蛋白增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阳性药各组亦具显着抑制作用。结论:小檗碱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所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从而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5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肥厚促进/抑制因子的影响5.1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NO和NOS活性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NO含量和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加药48小时后分别观察下列指标: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总NOS和iNOS的活性。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能够抑制iNOS的活性和NO的产生,对总NOS活性无明显影响。小檗碱各剂量组可增加NO含量,并提高iNOS活力,其中10μg/ml组作用显着,但对NOS活力无明显影响。各阳性药组均可增加NO含量和提高总NOS和iNOS活力。结论:小檗碱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提高NO-NOS系统活性有关。5.2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加药48小时后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TGF-β1含量。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TGF-β1含量增加,小檗碱各剂量组对TGF-β1含量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小檗碱抑制心肌间质胶原增生、心肌纤维化可能与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有关,但其具体机制仍需深入研究。6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细胞胞浆p38MAPK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细胞胞浆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加药48小时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观察小檗碱2.5、10μg/ml,氯沙坦10-5mol/L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胞浆p38MAPK表达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能增强心肌成纤维细胞胞浆中p38MAPK的表达,而小檗碱对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氯沙坦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小檗碱抗心肌肥厚作用可能与激活p38MAPKs通路有关,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小檗碱在1.25~10μg/ml浓度范围内对正常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活性、面积和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小檗碱可抑制异丙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所致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细胞面积和蛋白含量的增加,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可抑制异丙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所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细胞增殖、面积、蛋白和胶原蛋白含量的增加。小檗碱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NO增多、TGF-β1减少有关。小檗碱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的作用可能与与激活p38MAPKs通路有关,相关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左心室c-fos、c-myc基因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左心室c-fos、c-myc基因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益母草碱对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 血流动力学检测 |
2.3 左心室肥厚指数测定 |
2.4 心肌组织HE染色 |
2.5 心肌组织中Ca2+、AngⅡ、AT1R含量测定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AngⅡ、AT1R、PLC、IP3蛋白表达 |
2.7 q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ANF、β-MHC、AngⅡ、AT1R、c-fos、c-myc mRNA表达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益母草碱对AAC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3.2 益母草碱对AAC诱导心肌肥厚大鼠左心室的影响 |
3.3 益母草碱对AAC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的影响 |
3.4 益母草碱对AAC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直径的影响 |
3.5 益母草碱对AAC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中AngⅡ、AT1R、Ca2+含量的影响 |
3.6 益母草碱对AAC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左心室心肌AngⅡ、AT1R、PLC、IP3蛋白表达的影响 |
3.7 益母草碱对AAC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左心室心肌β-MHC、ANF、c-fos、c-myc、AngⅡ、AT1R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2)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 |
三、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
二、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下降 |
三、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RVLM神经元c-fos表达 |
四、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氧化应激水平增强,ACE2/Ang1-7/MasR轴功能下调 |
五、中枢RVLM过表达ACE2降低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RVLM中Nrf2磷酸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损伤 |
六、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节律异常 |
七、交感中枢RVLM接收节律中枢SCN的间接纤维投射 |
讨论 |
课题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昼夜节律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β3-AR对体外培养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原代心肌细胞培养与慢病毒转染 |
材料及方法 |
1.材料与试剂 |
2.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3.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β3-AR过表达对心肌肥厚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试剂 |
2.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β3-AR过表达促进心肌肥厚机制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试剂 |
2.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益气温阳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c-myc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益气温阳活血方组成 |
1.3 试剂 |
1.4 含药血清制备 |
1.5 肥大心肌细胞模型 |
1.6 实验分组及处理 |
1.7 心肌细胞蛋白含量测定 |
1.8 心肌细胞体积测量 |
1.9 检测细胞上清AD、NE含量 |
1.1 0 肥大心肌c-fos、c-myc蛋白质的表达 |
1.1 1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5)IPQDS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及腺病毒介导的AM基因对大鼠心肌肥大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一 |
提要 二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篇 绪论 |
文献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述 |
1.1 MIRI 的发生机制 |
1.1.1 氧自由基 |
1.1.2 钙超载 |
1.1.3 能量代谢障碍 |
1.1.4 心肌细胞凋亡 |
1.1.5 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1.1.6 血管紧张素Ⅱ |
1.1.7 真核细胞核转录因子κB |
1.2 MIRI 的表现 |
1.2.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
1.2.2 心肌顿抑 |
1.2.3 心肌组织损伤 |
1.2.4 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 |
文献综述二 西洋参茎叶皂苷的研究概述 |
2.1 西洋参的化学成分 |
2.2 西洋参茎叶二醇皂苷(PQDS)化学成分研究 |
2.2.1 PQDS 的提取分离 |
2.2.2 PQDS 中主要单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
2.2.3 PQDS 中各单体皂苷的理化性质及鉴定 |
2.2.4 单体皂苷化合物的名称及结构 |
2.3 西洋参茎叶二醇皂苷(PQDS)的药理作用研究 |
2.3.1 改善心肌缺血 |
2.3.2 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2.3.3 防治心室重构 |
2.3.4 降血糖 |
文献综述三 心肌肥大的研究概述 |
3.1 心肌肥大 |
3.2 氧化应激与心肌肥大 |
3.3 一氧化氮(NO)与心肌肥大 |
3.3.1 NO 在心脏肥大中的作用 |
3.3.2 NO 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
3.4 肾上腺髓质素(AM)与心肌肥大 |
3.4.1 AM 的概述 |
3.4.2 AM 的受体 |
3.4.3 AM 的信号传导通路 |
3.4.4 AM 的心血管作用 |
3.5 心肌肥大的基因治疗 |
3.5.1 基因治疗的概述 |
3.5.2 心肌肥大基因治疗 |
3.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IPQDS 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2.3 实验仪器 |
1.2.4 实验方法 |
1.2.5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IPQDS 对MIRI 大鼠MIS 及血清AST、CK 及LDH 的影响 |
1.3.2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E 染色(×200)结果 |
1.3.3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电镜(×10000)结果 |
1.3.4 IPQDS 对MIRI 大鼠MDA、SOD 及GSH-Px 的影响 |
1.3.5 IPQDS 对MIRI 大鼠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影响 |
1.3.6 IPQDS 对MIRI 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
1.3.7 IPQDS 对MIRI 大鼠血清NO 及血浆ET、AngⅡ水平的影响 |
1.3.8 IPQDS 对 MIRI 大鼠血浆 PGI2 及 TXA2 水平的影响 |
1.3.9 IPQDS 对MIRI 大鼠心肌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
1.4 讨论 |
1.4.1 关于MIRI 模型的建立 |
1.4.2 IPQDS 对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酶的影响 |
1.4.3 IPQDS 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
1.4.4 IPQDS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1.4.5 IPQDS 对NO、ET 及AngⅡ的影响 |
1.4.6 IPQDS 对 PGI2/TXA2 平衡的影响 |
1.4.7 IPQDS 对心肌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
1.5 小结 |
第2章 IPQDS 对犬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及其机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药品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
2.2.5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肌缺血程度(△ΣST)的影响 |
2.3.2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肌缺血范围(△NST)的影响 |
2.3.3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MIS 及血清CK、LDH 及AST 的影响 |
2.3.4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血清MDA 含量及SOD 和GSH-Px 活性的影响 |
2.3.5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血清FFA 含量的影响 |
2.3.6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的影响 |
2.3.7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肌氧代谢的影响 |
2.3.8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MBF 及CVR 的影响 |
2.3.9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HR 及血压的影响 |
2.3.10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LVSP 及LVEDP 的影响 |
2.3.11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dp/dtmax 的影响 |
2.3.12 IPQDS 对急性心肌梗死犬CO 及CI 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IPQDS 对心肌梗死范围、心肌缺血程度、缺血范围的影响 |
2.4.2 IPQDS 对心肌梗死心肌酶的影响 |
2.4.3 IPQDS 对心肌FFA 的影响 |
2.4.4 IPQDS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4.5 IPQDS 对心肌氧代谢变化的影响 |
2.4.6 IPQDS 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1、2章结论 |
第3章 重组腺病毒大规模扩增、纯化及滴度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株及重组腺病毒 |
3.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HEK293T 细胞培养 |
3.3.2 重组腺病毒的扩增、纯化与浓缩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5.1 重组腺病毒感染HEK293T 细胞 |
3.5.2 腺病毒纯化 |
3.5.3 腺病毒滴度测定 |
3.6 小结 |
第4章 Ad.CMV-GFP 在体转染心肌细胞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试剂配制 |
4.3.2 Ad.CMV-GFP 感染大鼠 |
4.3.3 心肌细胞分离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Ad.CMV-AM 对L-NAME 诱导实验性心肌肥大的预防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 |
5.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5.3.2 试剂配制 |
5.3.3 培养皿预处理 |
5.3.4 心肌细胞分离 |
5.3.5 测定指标 |
5.3.6 统计方法 |
5.4 结果 |
5.4.1 Ad.CMV-AM 对心肌肥大大鼠SBP 的影响 |
5.4.2 Ad.CMV-AM 对心肌肥大大鼠HW/BW 的影响 |
5.4.3 Ad.CMV-AM 对大鼠心肌肥大心肌细胞大小的影响 |
5.4.4 Ad.CMV-AM 对心肌肥大大鼠c-fos、sk-α-actin、ANP mRNA 的影响 |
5.4.5 Ad.CMV-AM 对心肌肥大大鼠心肌细胞膜蛋白氧化的影响 |
5.4.6 Ad.CMV-AM 对心肌肥大大鼠心肌 p22phox mRNA 的影响 |
5.4.7 Ad.CMV-AM 对心肌肥大大鼠心肌SOD3、GPx mRNA 的影响 |
5.4.8 外源性AM 蛋白在心肌肥大大鼠心肌的表达 |
5.4.9 Ad.CMV-AM 对心肌肥大大鼠心肌AM mRNA 的影响 |
5.5 讨论 |
5.5.1 实验模型 |
5.5.2 对SBP 的影响 |
5.5.3 对心肌肥大参数的影响 |
5.5.4 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5.5.5 对AM 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3、4、5章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专着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表 |
(6)刺五加叶皂苷对实验性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综述一 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概述 |
1.1 AMI 后左心室的结构改变 |
1.1.1 梗死区膨展 |
1.1.2 整体心室扩张 |
1.1.3 微观结构 |
1.2 AMI 后左室重构的发生机制 |
1.2.1 血流动力学因素 |
1.2.2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
1.2.3 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
1.2.4 细胞凋亡的发生 |
1.3 左心室重构的临床预后 |
1.3.1 心力衰竭 |
1.3.2 心律失常 |
1.3.3 心脏破裂与室壁瘤形成 |
1.4 AMI 心室重构的防治 |
1.4.1 再灌注治疗 |
1.4.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1.4.3 β受体阻滞剂 |
1.4.4 醛固酮拮抗剂 |
1.4.5 硝酸酯类 |
1.4.6 其他治疗 |
综述二 刺五加叶皂苷的研究概述 |
1.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7 对脂代谢的作用 |
1.8 对糖代谢的作用 |
1.9 抗肿瘤作用 |
1.10 其它作用 |
第2章 ASS 对大鼠心肌梗死致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动物 |
2.2.2 药品与试剂 |
2.2.3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鼠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 |
2.3.2 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 |
2.3.3 形态学参数测定 |
2.3.4 生化指标测定 |
2.3.5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4.2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心室重量及容积的影响 |
2.4.3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血清LPO 含量及SOD、CAT、GSH-Px 活性的影响 |
2.4.4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心肌AngⅡ、NE、E 含量的影响 |
2.4.5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血清及心肌ACE 活性的影响 |
2.4.6 心肌标本大体及镜下观察 |
2.5 小结 |
第3章 ASS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动物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药品与试剂 |
3.2.4. 实验溶液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传代及鉴定 |
3.3.2 实验分组 |
3.3.3 检测指标 |
3.3.4 统计学处理 |
3.4 结果 |
3.4.1 平滑肌细胞的鉴定-肌动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
3.4.2 ASS 对VSMC 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3 ASS 对VSMC 细胞周期及PI 的影响 |
3.4.4 ASS 对原癌基因c-myc、c-fos 及c-jun mRNA 表达的影响 |
3.5 小结 |
讨论 |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7)交感神经系统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及中药对其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交感神经系统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
1.1 交感神经递质 |
1.2 心脏肾上腺素能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
1.2.1 α受体 |
1.2.2 β受体 |
1.3 β受体阻滞剂 |
2 中药对交感神经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
2.1 单味药及单体的研究 |
2.1.1 知母 |
2.1.2 灯盏花素 |
2.1.3 川芎嗪 |
2.1.4 刺五加叶皂苷 |
2.1.5 三七总皂苷 |
2.1.6 西红花酸 |
2.1.7 荞麦叶总黄酮 |
2.2 复方的研究 |
2.2.1 复方丹参滴丸 |
2.2.2 益气温阳方 |
3 小结 |
(8)血脂康对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血脂康对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 |
引言 |
第一部分 心肌纤维化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脂康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康对AII诱导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血脂康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心肌肥厚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卡维地洛的应用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 脑外伤后蓝斑和肾上腺髓质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2. 激活的Notch通路对嗅鞘细胞增殖和成鞘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课题一 脑外伤后蓝斑、肾上腺髓质中TH 的表达及其调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课题二 激活的NOTCH 信号通路对嗅鞘细胞增殖及成鞘能力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一 |
1 OECs 生物学性能 |
2 OECs 在CNS 损伤修复中的研究 |
3 OECs 在修复脱髓鞘疾病中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1 细胞来源 |
2 干细胞植入方式、分化及功能整合 |
3 其它细胞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小檗碱抗心肌肥厚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肥厚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小檗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实验一 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小檗碱对正常心肌细胞及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
实验一 小檗碱对正常心肌细胞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小檗碱对正常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小檗碱对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 |
实验一 小檗碱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小檗碱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 |
实验一 小檗碱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肥厚促进的影响 |
实验一 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NO和NOS活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分TGF-Β1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小檗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厚模型细胞胞浆P38MAPK 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四、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左心室c-fos、c-myc基因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母草碱对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丁晓丽,袁青青,薛丁嘉,杨福明,朱依谆,钱海兵.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 [2]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D]. 景佳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β3-AR对体外培养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慧.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4]益气温阳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c-myc表达的影响[J]. 李春陵,顾广富,罗建华,杨冬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17)
- [5]IPQDS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及腺病毒介导的AM基因对大鼠心肌肥大的预防作用[D]. 王绚卉. 吉林大学, 2010(08)
- [6]刺五加叶皂苷对实验性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李洋. 吉林大学, 2009(08)
- [7]交感神经系统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及中药对其的干预[J]. 王樱,陈长勋. 中成药, 2008(05)
- [8]血脂康对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D]. 赵淑健. 河北医科大学, 2008(12)
- [9]1. 脑外伤后蓝斑和肾上腺髓质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2. 激活的Notch通路对嗅鞘细胞增殖和成鞘能力的影响[D]. 余维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10]小檗碱抗心肌肥厚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解欣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