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挖掘课本解决平面镜的放置与转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影[1](2021)在《物理实验教学突出生活化的改进研究》文中认为
刘国玲[2](2021)在《物理学史在高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几次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中对物理学史的强调,体现了物理学史具有教育价值。广大中学物理教师也重新认识到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实现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了我国物理教学中的一个热点。本研究以教育重演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教育价值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统计分析了 2002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与2017年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规定,从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角度分析了在这三个版本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物理学史。结果显示,课程标准对物理学史的价值取向从重视对学生知识、个性品质培养,到强调知识价值和个性品质价值的基础上,突出方法价值、能力价值的要求,再到显性强化物理学史的方法价值和能力价值,体现了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丰富内涵,也彰显了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三个版本的教科书中物理学史内容的出现频率也在不断递增,而且在不同教育价值维度上体现得越来越均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学史内容不仅在教材正文中从四个维度凸显教育价值;而且通过科学足迹、科学漫步和练习来强化物理学史的能力价值,通过STS、STSE强调个性品质价值,通过旁注和科学方法的概括强调方法价值。试图通过不同教材内容模块逐步实现全面渗透物理学史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要想真正贯彻实施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必须抓好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这个主阵地,为此本研究从教育价值理论框架出发设计问卷,从物理学史的掌握情况、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情况、对物理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态度以及物理学史的应用情况几个方面调查中学物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知和实践。分析发现:一线教师在物理学史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待加强,整体上,教师对于电学和力学相关的物理学史内容掌握要优于热学和光学;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认可度越高的老师,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态度越趋向于主动,也会更积极地将物理学史融入教学实践中。同时也发现,使物理学史有效应用到物理教学中的资源相对缺乏,较少学校开设物理学史相关的校本课程,教师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优质示范资源。因此,从物理学史的发展视角来开发中学物理实验,挖掘教学设计新思路,值得大力探索。教学实践和评价的价值导向有很强的关联,为此论文统计分析了近十年来77套以全国卷为主的高考真题中物理学史相关试题及其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发现物理学史相关试题的题型相对单一,多为选择题;考查内容多集中于力学和电磁学,热学和光学较少;且主要考查的是物理学史的知识价值和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个性品质价值的考查十分稀少等。从课标要求和学生综合发展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评价应该注重挖掘方法和个性品质价值的考核,为物理教学实践提供导向。为了让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论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加强对一线教师物理学史内容及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培训;优化物理学史评估内容;挖掘物理学史史料,大力开发相关的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包括从经典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提炼方法价值及能力价值,从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发展中提炼方法价值及个性品质价值,从物理学发展中的失误、挫折中提炼方法及个性品质价值,将HPS教育理念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等。
王燕飞[3](2020)在《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颁布后,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小学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是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导向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最终目的。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以及交流和评价的过程。学生将把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老师授课的局面,让学生有更多探究,发现与创新的空间,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形式学习物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渗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对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介绍了初中物理新课标中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要求和指导思想。接着对本文所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实验和物理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的定位。接着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两个方面提出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探究性实验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分析,求同存异,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如何去培养物理探究能力,从熟练掌握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到有效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几个方面作了研究。第四部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具体内容,对于教材中要求学生去探究的实验作了分析。其次,分析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个案例,分析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探究性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是本课题的结论、思考和展望。
郑传杨[4](2020)在《基于面貌的视线估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眼的视线方向包含丰富的注意力信息以及潜在的大脑认知过程,视线估计就是研究如何估计人眼的视线方向和凝视目标,它可以广泛应用在临床研究,人机交互,教育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虽然已经有一些商业公司研发出视线估计的工程应用,然而大都非常依赖于特定的硬件设备,使用非常受限。在这种背景下,基于面貌的视线估计方法凭借简单的设备要求,快速的追踪速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度学习在视线估计上的成功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研究人员对其关注程度,一系列采用深度学习的基于面貌的视线估计算法随之出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距离真正应用的精度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何提升基于面貌的视线估计性能成为该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深度学习的训练依赖于视线估计相关的数据集,目前仍然比较匮乏,且现有的数据集存在真值标注不够准确,头动姿势覆盖范围小,视点单一,采集过程中用户头动受限太多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改进。本文调研了目前主流的基于面貌视线估计方法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针对目前存在的该领域视线数据集不足且标注精度不够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新的SJTUgaze数据集,通过采集16位受试者,每人4个视点下共32分钟的有效视频数据,处理得到127495张根据眼动仪记录的真值标注相应的视线方向向量和凝视点位置的人脸图像。相比现有数据集有以下特色:第一,SJTUgaze采用Tobii X120眼动仪实时记录受试者眼睛的3D位置和在屏幕上的凝视点,通过准确同步视频数据,提取对应帧的人脸图像,并根据设备标定信息将眼动仪记录的视线方向数据由眼动仪用户坐标系变换到相机坐标系下实现人脸图像的视线真值标注,实现更准确的视线方向向量真值标注,有效解决了现有数据集人工标注视线方向向量真值时精度不高的问题。第二,SJTUgaze覆盖的头动姿态和视线方向范围广,该数据集采用四个装置在电视屏幕上方、左方、右方、下方不同位置的Go Pro相机拍摄受试者在距屏幕140~175(88)观看刺激视频,以尽可能多地引入姿态角度变化,丰富数据集样本多样性。第三,基于四个视点的视频拍摄,SJTUgaze是多视点视线数据集,填补了目前多视点视线数据的空白,在SJTUgaze单个视点和联合四个视点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其可以用于多视点联合视线估计的研究任务。此外,SJTUgaze采集数据过程中允许受试者头部自由运动,更加真实自然,而且数据中还包含注视,扫视两类眼动事件类别标注,可以在视线估计之外的相关研究如眼动分类发挥作用。由于每个人眼睛具有特异性特征,比如视轴与光轴夹角的差异,眼睛面貌差异等,这使得目前训练好的视线估计模型在新的受试者数据上表现很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现了个人特异性偏差问题。为了提升视线估计精度,本文结合元学习提出了新的视线估计模型,有助于提取更加通用且容易迁移的特征表示,使训练得到的模型在新的受试者数据上测试时,利用少于20个的新受试者校正样本提取其个人特异性特征,快速学习更新模型参数,以减小个人特异性偏差,得到更好的估计效果。我们与近期几个模型在主流公开的MPIIGaze,Eyediap和本文提出的SJTUgaze数据集上测试对比,本文所提模型得到的视线估计平均角度误差最小,在MPIIGaze上相比近期最好的结果提升6.6%。并在MPIIGaze和SJTUgaze两个数据集上做了跨数据集测试,验证了其泛化性能和小样本校正的优势。充分的对比实验和最终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吴俊[5](2020)在《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科学知识素养的达标率仅为23.16%,说明仅靠小学科学教育远远达不到要求,因而应拓展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渠道,及时利用科普场馆做好小学科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启蒙学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物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在科普场馆中落实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在科普场馆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已有的小学生场馆科学普及、物理科普实验相关研究,通过提出适于在科普场馆中开展、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物理科普实验”这一新概念以及物理科普实验的设计模型,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期为一线科普教育者提供一种新颖的科学普及思路,使未来的场馆科学普及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让研究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笔者运用文献法来了解前人对小学生场馆科学普及以及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普及的研究思路与进程,并通过查阅大量教育学书籍,寻找能够支持在科普场馆中运用物理科普实验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验设计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运用比较研究法,从课程(活动)目标、目标完成方式、课程(活动)组织形式、实施空间与设备等几个方面分析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与小学科学教育的异同点,挖掘科普场馆的独有优势;运用访谈法分析本市小学生接受学校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他们对场馆科普活动的兴趣爱好,为后文物理科普实验的设计奠定基础。根据2-6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要求,结合物理科普实验自有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炼出7个实验实施原则,设计了四大主题的物理科普实验:旨在通过物理科普实验的实施,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利用物理科普实验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引导学生在物理科普实验中体会科学知识与前沿科技的密切联系;在物理科普实验的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尝试依托科普场馆中的优势,以3种活动组织形式完成了对小学生的科学普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活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科普场馆设计并使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能够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科技上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补充、延伸学校科学教育的良好方式,能够起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效果。
张欣怡[6](2020)在《扭秤实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当中出现过许多着名的经典物理实验,例如扭秤实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被评为“最美十大实验”之一,扭秤实验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库仑扭秤实验,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都蕴含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探究它们的关系,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扭秤本身作为一种实验方法,它为微小量的测量提供了解决途径和方法,有许多人仍采用扭秤的方法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物理实验是一种基本技能,也是一种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会操作物理实验和会应用物理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也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扭秤实验出发,挖掘扭秤实验中蕴藏的物理科学方法,分析相应的方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情况,探究相应物理科学方法落实的教学设计,提出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希望为教师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介绍扭秤实验的发展,分析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库仑扭秤实验的联系以及对物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中囊括的科学方法,更好地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方面:科学界定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科学方法,领悟扭秤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科学方法,并统计相应的科学方法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情况,分析该方法的重要性。第三方面:采用“知法并行”对规律课《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实验课《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途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六条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利于他们掌握实验中囊括的方法,更好地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姬影[7](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许多国家都加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文献,能力培养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共识,物理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具体的物理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成为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本研究选取昆明市某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测试题、收集研究数据。借助Rasch模型对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及物理实验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物理学科能力表现不佳的原因与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薄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数据做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在学习与理解活动中的联想、整合能力,应用和实践活动中的预测、综合能力和创新迁移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因此,笔者以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为载体,结合《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所倡导的“逆向教学设计”从三方面展开研究:1.重视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学,提升学生的联想、整合能力;2.利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具改进教学,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3.将教育技术融入实验教具教学,提升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在研究中还撰写了《杠杆》、《平面镜成像》等案例阐述了如何借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本研究中的Rasch模型丰富了学科能力分析理论,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指明方向。逆向教学框架结合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案例可以为一线教师针对学生学科能力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陈淋[8](2020)在《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主题式”和“情境化”教学逐渐被关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某个背景、内容为主题而设计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体验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途径帮助学习目标的达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对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模式和有效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在对上海某中学4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初中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四种教学策略:(1)以史为线,创设情境;(2)活用现代技术,呈现情境;(3)巧设实验,变换情境;(4)挖掘影视资源,演活情境。并结合这些策略设计了包括时间的测量、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和惯性在内的四个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然后,选取上海某中学82名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调查和测试,共进行了三次阶段性的调查和测试。整体而言,主题式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对情境化习题的态度、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水平和掌握物理知识程度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具体来看:(1)主题式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平均值逐步提升,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趋于稳定;横向上,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整体对物理更感兴趣。(2)主题式情境教学对解决情境化习题态度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态度平均值逐步提升,趋于稳定;横向上,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态度更好。(3)主题式情境教学对解决情境化习题水平的影响。纵向上,后期实验班学生的物理成绩离散程度变大,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横向上,实验班比对照班整体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水平要高。(4)主题式情境教学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程度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程度的离散程度较大;横向上,实验班比对照班整体掌握物理知识更牢靠。
马颖[9](2020)在《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加工策略是指对新知识的深层次加工,使其与学生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将新信息长久保持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虽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精加工策略,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梳理研究,笔者根据学者刘电芝的研究内容,将精加工策略在大致分为“先行组织者”、“类比”、“比较”、“质疑”、“扩展和引申”等五个方面。本研究旨在对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现状提出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应教学设计[4]。第一部分,对不同中学共32名初中物理教师发放问卷,意在了解一线教师对精加工策略的了解程度以及使用精加工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然后大量收集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在校学习资料,调查精加工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程度;最后对在大同初级中学实习期间旁听的3节优秀课程节选分析,进一步了解精加工策略在实际课堂中的使用情况。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查可初步得出:初中物理教师大多数对精加工策略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使用到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细化知识,但在理论上对精加工策略的认识不足,并不能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对理论层面的了解还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遵循“自上而下”的研究理念,将精加工策略与初中物理的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章共71节新课共114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将适用不同精加工策略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教材中共有18节新课共62个知识点可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精加工教学;13节新课共16个知识点可用类比法进行精加工;20节新课共24个知识点可用比较法进行精加工;14个知识点可用质疑法进行精加工;17个知识点可用拓展与引申进行精加工。第三部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精加工策略的不同应用方法与初二初三具体知识点进行结合,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表格与案例形式去体现精加工策略的相关研究,希望通过教学案例呈现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为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帮助教师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宋云云[10](2020)在《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综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工程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日益突出。STEM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正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和关注,STEM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入发展,也为在初中教育阶段融入工程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国内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尚未有系统具体的研究方案,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输送和培养。初中阶段可作为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起始阶段,在初中教学阶段渗透工程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工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工程课程和日后跻身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物理不仅要探究物理原理、概念,也离不开工程技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从培养初中生工程综合技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和教材分析,设计出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兴起出发,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工程、工程教育以及K-12阶段工程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可用于工程教育渗透的教学素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工程教育的渗透提供基础。为了解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笔者对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一线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虽然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工程教育资源,但实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理论却忽视了实践,学生工程素养储备缺失,并分析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在对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进行分析以及课堂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设计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具体可行性教学策略,即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的策略。第五部分根据制定的教学策略,以初中物理中《物体的浮与沉》、《杠杆》为例进行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利用实习机会对教学案例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符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分析对应了何种教学策略。第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对工程教育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进行了前景展望。笔者希望基于以上对融入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构建和教学案例设计,能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教学的新视角。
二、深入挖掘课本解决平面镜的放置与转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入挖掘课本解决平面镜的放置与转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物理学史在高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提出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教育重演理论 |
2.2 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解读 |
2.2.1 教育价值 |
2.2.2 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分类 |
3 课程标准与相关教材中物理学史的内容统计及其价值分析 |
3.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有关物理学史的内容要求 |
3.1.1 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
3.1.2 2003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3.1.3 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3.1.4 三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 |
3.2 相关教材中所含物理学史的内容统计及其价值分析 |
3.2.1 各版本教科书中物理学史的整体分布情况 |
3.2.2 各册教科书中物理学史的具体分布情况 |
3.2.3 各册教科书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具体反映情况 |
3.2.4 各套教科书中物理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 |
3.2.5 各栏目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具体反映情况 |
3.2.6 三套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
4 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现状调查 |
4.1.1 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4.1.2 调查对象 |
4.2 问卷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5 近十年高考“物理学史料题”的统计与价值分析 |
5.1 “物理学史料题”的内容统计 |
5.2 “物理学史料题”的分析 |
5.2.1 “物理学史料题”的整体分析 |
5.2.2 “物理学史料题”的具体分析 |
5.3 统计结果 |
6 探索在教学中实现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问题解决策略 |
6.1 加强对一线物理教师的物理学史培训 |
6.2 优化物理学史评估内容 |
6.3 挖掘物理学史史料,大力开发相关的高中物理课程资源 |
6.3.1 挖掘历史上经典物理实验的设计方案 |
6.3.2 挖掘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的史料融入教学 |
6.3.3 挖掘蕴含HPS教育理念的史料融入教学 |
6.3.4 挖掘物理学发展中的失误、挫折和信念等史料融入教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1 课程标准与相关教材的分析情况 |
7.1.2 中学教师认知调查情况 |
7.1.3 近十年高考“物理学史料题”的分析情况 |
7.1.4 提出实现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改善策略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认知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研究 |
2.1 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
2.2 概念的界定 |
2.3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
2.4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
3.对初中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3.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
3.2 学生发现问题后要进行大胆的的猜想 |
3.3 引导学生具有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
4.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的开展 |
4.1 初中物理(人教版)探究实验的主要内容 |
4.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与一般程序 |
4.3 典型教学案例 |
4.4 课后访谈记录 |
4.5 案例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面貌的视线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视线估计技术分类 |
1.3.2 视线估计相关数据集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面貌的视线估计 |
2.1 相关坐标系统定义 |
2.1.1 基本坐标系统 |
2.1.2 眼动仪用户坐标系统和世界坐标系统 |
2.1.3 世界坐标系统和屏幕坐标系统 |
2.1.4 相机、图像和像素坐标系 |
2.2 端到端的视线估计模型 |
2.2.1 头动姿态估计 |
2.2.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2.2.3 视线估计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线估计数据集的建立 |
3.1 数据采集实验的设计 |
3.1.1 实验场景与设备 |
3.1.2 受试者(实验参与者) |
3.1.3 数据采集系统 |
3.2 设备校准 |
3.2.1 Tobii X120眼动仪校正 |
3.2.2 相机内参估计 |
3.2.3 相机屏幕位置标定 |
3.3 数据采集 |
3.4 数据集标注分析 |
3.4.1 数据同步 |
3.4.2 眼动数据分类 |
3.4.3 提取图像 |
3.4.4 数据示例 |
3.4.5 数据说明 |
3.4.6 数据分布特性 |
3.4.7 多视点数据特性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线估计算法的研究 |
4.1 个人特异性偏差问题分析 |
4.2 基于元学习的自适应算法 |
4.2.1 元学习模型 |
4.2.2 基于元学习的视线估计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数据集介绍 |
4.3.2 MPIIGaze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对比 |
4.3.3 SJTUgaze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对比 |
4.3.4 Eyediap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对比 |
4.3.5 跨数据集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全文总结回顾 |
5.2 研究展望 |
附录A SJTUgaze数据格式说明 |
A.1 数据集采集环境的基本设备信息 |
A.2 受试者信息 |
A.3 采集到的原始数据 |
A.3.1 Tobii X120眼动仪参数 |
A.4 处理得到的数据 |
A.4.1 相机GP1, GP2, GP3, GP4参数 |
A.4.2 同步信息 |
A.4.3 人脸图像的标注信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在科普场馆中对小学生进行科普的优势 |
第一节 对比小学《科学》课标与科普场馆的特性,探讨场馆科普优势 |
第二节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身心特征 |
第三节 小学生接受小学正规科学科学教育现状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小学生对场馆科普活动兴趣的研究 |
第四章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内容设计 |
第一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在科普场馆进行科学普及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分主题设计物理科普实验 |
第三节 分析利用物理科普实验进行科普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
第五章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普的实施案例及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科学普及的实施案例 |
第二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进行科学普及的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说明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扭秤实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
1.2.2 有助于领会实验的魅力 |
1.2.3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
1.3 研究现状 |
1.3.1 扭秤实验研究现状 |
1.3.2 物理教学中显化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2 物理实验中的主要的科学方法 |
2.1 实验思维中的科学方法 |
2.2 测量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
2.3 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 |
3 扭秤实验及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
3.1 扭秤前身 |
3.2 库仑扭秤实验 |
3.3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
3.4 两个扭秤实验联系和区别及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
3.5 扭秤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妙用 |
3.5.1 库仑扭秤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妙用 |
3.5.2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妙用 |
3.5.3 扭秤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小结 |
3.6 扭秤实验里蕴含的科学方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
3.6.1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
3.6.2 转换法的应用 |
3.6.3 放大法的应用 |
3.6.4 平衡法的应用 |
3.6.5 理想实验法的应用 |
3.6.6 扭秤实验中相应的科学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小结 |
4 扭秤实验教学案例 |
4.1 扭秤实验的问卷调查分析 |
4.2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 |
4.3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 |
4.4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教学设计 |
4.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 |
4.5.1 明确进行物理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 |
4.5.2 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
4.5.3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融入科学方法 |
4.5.4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体验科学方法 |
4.5.5 物理规律教学中感悟物理科学方法 |
4.5.6 刨析物理学史案例,领悟物理科学方法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扭秤实验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万有引力定律的知法并行表 |
附录3 库仑定律的知法并行表 |
附录4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知法并行表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
1.1.2 中学物理课堂自制实验教具教学的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理学科能力研究综述 |
1.2.2 物理实验教具改进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与启示 |
1.3 研究意义、目标、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目标 |
1.3.3 研究的内容 |
1.3.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物理学科能力的相关理论 |
2.1.1 学科能力的内涵 |
2.1.2 科学能力的结构 |
2.1.3 物理学科能力的特点 |
2.1.4 中学物理学科能力要素的逻辑分析 |
2.2 中学物理实验自制教具改进的相关理论 |
2.2.1 实验的内涵 |
2.2.2 自制教具的涵义 |
2.2.3 自制教具改进的原则 |
2.3 中学物理自制实验教具教学理论 |
2.3.1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
2.3.2 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3.3 关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
2.4 关于“理解”的理论 |
2.4.1 什么是理解 |
2.4.2 正确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产生理解 |
第三章 中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及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分析 |
3.1 关于学生目前具有物理学科能力的程度情况 |
3.1.1 构建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的理论 |
3.1.2 建立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转化模型 |
3.1.3 本研究关于物理测试试题的分析 |
3.1.4 依据Rasch模型分析、讨论物理学科能力 |
3.2 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分析 |
3.2.1 构建物理实验能力表现框架的理论 |
3.2.2 关于物理实验能力表现的具体指标 |
3.2.3 本研究关于物理测试试题的分析 |
3.2.4 关于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表现水平的划分标准 |
3.2.5 关于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表现的测评分析 |
第四章 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与物理学科能力地培养 |
4.1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
4.1.1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
4.1.2 追求理解的设计过程 |
4.2 重视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学,提升学生的联想、整合能力 |
4.2.1 物理核心概念与联想、整合能力的关系 |
4.2.2 培养学生理解整合能力的案例一 |
4.2.3 培养学生理解整合能力的案例二 |
4.3 利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具改进教学,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
4.3.1 中学物理实验教具的改进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关系 |
4.3.2 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案例一 |
4.3.3 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案例二 |
4.4 将教育技术融入实验教具教学,提升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 |
4.4.1 实验教具中的教育技术与迁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
4.4.2 提升学生迁移创新能力的案例一 |
4.4.3 提升学生迁移创新能力的案例二 |
第五章 结论、反思、创新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反思、创新及展望 |
5.2.1 反思 |
5.2.2 创新 |
5.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中的主题和情境 |
1.1.2 初二学生理解情境化问题的水平 |
1.1.3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1.2.2 尊重学生科学发展 |
1.2.3 激发学生兴趣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主题式教学 |
2.1.2 情境教学 |
2.2 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 |
2.3 理论基础 |
2.3.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
第3章 初中物理主题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结果 |
第4章 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原则与策略 |
4.1 教学原则 |
4.2.1 基础性原则 |
4.2.2 践行生活性原则 |
4.2.3 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
4.2 教学策略 |
4.2.1 以史为线,创设情境 |
4.2.2 活用现代技术,呈现情境 |
4.2.3 巧设实验,变换情境 |
4.2.4 挖掘影视资源,演活情境 |
第5章 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与分析 |
5.1 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基本程序 |
5.2 “以史为线”:《时间的测量》案例及分析 |
5.3 “活用现代科技”:《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
5.4 “巧设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
5.5 “挖掘影视资源”:《速度与激情——惯性》案例及分析 |
第6章 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
6.1 实验的总体设计 |
6.2 实验目的与假设 |
6.3 实验对象与材料 |
6.3.1 实验对象 |
6.3.2 实验材料 |
6.4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4.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兴趣调查分析 |
6.4.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态度调查分析 |
6.4.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水平比较 |
6.4.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解决物理习题水平比较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内容 |
附录 B《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 |
附录 C《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教案设计 |
附录 D《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案设计 |
附录 E《速度与激情——惯性》教案设计 |
附录 F 问卷 |
附录 G 阶段性测试卷一 |
附录 H 阶段性测试卷二 |
附录 I 阶段性测试卷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精加工策略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精加工策略的定义 |
2.1.2 精加工策略的意义 |
2.1.3 教师引导学生精加工的教学指导 |
2.2 理论基础 |
2.2.1 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 |
2.2.2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3.1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类 |
3.2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3.2.1 调查问卷分析 |
3.2.2 教学资料分析 |
3.2.3 课例分析 |
3.3 三方面调查与文献分析总结 |
第四章 精加工策略分类及与初中物理教学结合之研究 |
4.1 精加工策略之“先行组织者” |
4.1.1 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1.2 先行组织者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2 精加工策略之“类比法” |
4.2.1 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2.2 类比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3 精加工策略之“比较法” |
4.3.1 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3.2 比较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4 精加工策略之“质疑法” |
4.4.1 质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4.2 质疑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5 精加工策略之“拓展与引申” |
4.5.1 拓展与引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5.2 拓展与引申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第五章 精加工策略研究及相关案例 |
5.1 “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设计及案例 |
5.1.1 “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分析 |
5.1.2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
5.1.3 案例:牛顿第一定律 |
5.2 类比法教学设计及案例 |
5.2.1 类比法在教学中运用分析 |
5.2.2 类比法教学主要环节 |
5.3 比较法教学设计及案例 |
5.3.1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分析 |
5.3.2 比较法教学主要环节 |
5.3.3 案例: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
5.4 质疑教学策略研究及案例 |
5.4.1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
5.4.2 设计探究性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
5.4.3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提供质疑途径 |
5.4.4 案例:液体内部压强 |
5.5 拓展与引申教学策略研究及案例 |
5.5.1 学科间拓展与引申,提高学习素养 |
5.5.2 典型例题拓展与引申,举一反三 |
5.5.3 案例:浮力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10)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工程教育重要性日益显现 |
1.2 国内外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观察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工程 |
2.2 工程教育 |
2.3 K-12工程教育 |
2.4 理论基础 |
2.4.1 活动教学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1 教材中涉及工程内容的分析 |
3.1.1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的工程内容 |
3.1.2 教材中工程内容所处栏目的分析 |
3.2 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及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 |
3.2.1 调查的目的及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 |
3.3.2 工程素养储备情况 |
3.4 教师个别访谈 |
3.4.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2 访谈对象的确定 |
3.4.3 初中一线物理教师访谈分析 |
3.5 调查结果与结论 |
第4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的教学策略 |
4.1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
4.2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
4.3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原则 |
4.4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
4.4.1 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4.4.2 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 |
4.4.3 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 |
4.4.4 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 |
4.5 总结 |
第5章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1 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
5.2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2.1 以《杠杆》为例 |
5.3 总结与反思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6.2.1 加强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工程教育渗透奠定基础 |
6.2.2 合理规划教师培训,保障工程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
6.2.3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工程教育课外活动平台 |
6.2.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工程教育良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深入挖掘课本解决平面镜的放置与转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物理实验教学突出生活化的改进研究[D]. 孙影. 西南大学, 2021
- [2]物理学史在高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D]. 刘国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D]. 王燕飞. 西南大学, 2020(05)
- [4]基于面貌的视线估计研究[D]. 郑传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D]. 吴俊. 青岛大学, 2020(01)
- [6]扭秤实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欣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研究[D]. 姬影.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陈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宋云云.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