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空气调节装置市场缺少标准 乱了分寸(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玉[1](2021)在《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严妍[2](2021)在《基于人体热舒适性的南京旧城社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奥奇[3](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郑倩[4](2021)在《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宅存量背景下,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许多城市展开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但是改造时往往缺少对当地气候特征的准确判断,且节能改造部位主要为外墙、屋顶、外门窗等,忽视对其他部位的考虑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造成节能改造效果不佳,改造缺乏地域性,难以满足居民舒适度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节能改造”理念,以建筑围护体系为主要改造对象,兼顾外立面附属构件修缮、住栋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提升住区整体品质。并且在既有住区改造过程中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介入改造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保证改造效果。本文以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气候分析软件,依据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提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适宜性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接着综合考虑热舒适性与能耗性能,运用能耗分析软件对节能改造策略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验证。(1)通过标准规范梳理、设计图纸统计、现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既有住宅现状和居民室内热舒适现状进行调查。(2)采用气候分析软件Climate Consultant,得到适宜北方寒冷地区六个典型城市的被动式策略,并对各项策略的各月有效性指数进行分析。将调研得出的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与被动式策略相互印证,结合调研得出的建筑各层级现状问题并且引入国内外优秀改造经验,提出了应对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3)选取前文定性节能改造策略中提到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屋顶平改平技术、门窗更换技术、遮阳技术,借助可持续能耗分析软件De ST,建立大连市典型住宅建筑计算机模型,对模型进行量化计算。对各单项改造技术改造前后全年能耗情况及室内自然温度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单项节能改造方案。将以上4个主要的设计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通过模拟确定节能效果最佳的围护结构组合方案,并对四种设计因素对住宅能耗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最后从经济性、节能效果两方面对方案进行比较,为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方法和思路。
任慧敏[5](2021)在《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1970年代至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建筑以多层砖混结构住宅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台由早期住宅的辅助空间逐渐演化成住宅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阳台空间品质的优劣影响着住宅住户生活品质的质量高低。本文在基于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选择寒冷地区两个典型城市的代表性既有住宅小区调研,按照不同建设发展时期的改造情况对阳台进行现状整理,以一梯两户板式住宅的边套与尽端套为主,将其中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总结归纳住户的阳台行为模式,选取调研样本中的典型套型阳台进行入户详况调研。通过入户实测、现状信息采集及住户访谈等方法,分析住户共性阳台行为对阳台空间功能品质和物理环境品质的需求,总结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与研究,整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建筑主体结构、阳台结构及建筑构件等,并提出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的通用原则。分别针对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两个典型类型,从空间划分、功能布局、空间利用、家具设施、安全性和适老化设计方面提出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从热、声和光三个环境因素方面提出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希望借此研究能够对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提供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王雨婷[6](2021)在《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洗礼后,沉淀为城市传统瑰宝,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它还承载着社会变迁、人文文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永续存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对青年的未来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山西省历史悠久,太原市作为其省会也遗留保存下来众多历史文物建筑。由于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许多历史建筑逐渐被风化侵蚀、结构出现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最初,在国家对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较为薄弱,自从2008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城市相继出台以历史建筑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办法。太原市在2009年公布了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出台了专项规划。到2017年,又追加了保护工作文件。但在保护实践中发现,历史建筑类型众多、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现状也情况各异,使得历史建筑的更新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与保护更新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在充分查阅历史建筑相关的国内外制度规范、评价标准、更新方法以及实际更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明确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中评价内容和改造手段的重要性。通过文献搜集阅读与实地调研互相补充的方式,对太原市内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为了避免出现无目的性的保护修缮和不适宜的改造再利用措施,而是采用有针对性、有科学性的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本文建立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资料,对评价体系中的逐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搭建评价模型,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等各个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重点内容,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支撑。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相应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外部环境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综合效益五大层面详细分析了历史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的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改造和更新中可使用到的技术策略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评价工作中的分析样本。帮助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太原市乃至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更新太原市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任翌晨[7](2021)在《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后,在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建筑业是消耗资源最多的行业之一,住宅建筑又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我国建筑总面积的81.9%,所以大力推进绿色住宅的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建筑业目前最迫在眉睫的。建筑数字化技术尤其是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其集成化、可视化、精细化的特征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独特优势,弥补传统住宅建筑设计方法的不足和弊端。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相关设计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西安地区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开展大范围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和典型案例住宅,范围包括既有绿色住宅和普通住宅。通过对案例住宅的性能数据采集,使用BIM建模技术,开展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风环境模拟分析,同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住户满意度,总结西安地区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以BIM技术为辅助工具,结合西安地区气候特征,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环境宜居、资源节约和生活便利等方面,探索适宜西安地区气候与建造特征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并对某典型既有住宅案例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前后的数据对比实证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包括:(1)通过对西安地区既有住宅建筑的大范围实地调研和4栋典型住宅的数据采集,深入分析总结西安地区住宅绿色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2)推广了将BIM技术与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全新设计思路,促进西安地区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3)提出了适用于西安地区的绿色住宅设计策略并对典型住宅案例进行了实证性优化设计,补充和完善了相关设计理论,为今后西安地区绿色住宅设计和改造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白明轩[8](2020)在《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发展的最主要趋势,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具有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对标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断更新。2006年我国首次发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分别于2014、201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对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主要的贡献。持续不断地跟踪和比较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和差异,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积极作用。各国绿色建筑标准中英国BREEAM起步较早,理论与实践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先进性,因此本文以中英两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英国BREEAM标准纵向和横向进行分析。从宏观分类到微观条文入手,总结各自版本更新的内容。首先,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年版与2019年版、英国BREEAM标准2014年版与2018年版内容分别从宏观框架到微观条文进行纵向比较,并分析变化的成因。其次,以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两国最新版本之间的框架结构、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建立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最新的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寻找其更新过程之中的相同与差异,对更新过程中的相同内容进行总结,对差异部分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对比中英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实际案例,并从中归纳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的建议,总结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持续发展的方向。
孟凡星[9](2020)在《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院是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它对建筑中的每个功能房间都有特殊的要求,特别是空调的设计比一般民用建筑更加严格。在提供医疗保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追求高品质的室内空气质量,包括患者就医的舒适性和医护人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医院各种空调供应方式的运行效果差异很大,这也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运行管理难度和运行能耗。这对医院的空调设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仅要防止交叉感染,还要保证医院的空气质量。空调系统在医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在手术室、ICU、有毒有害气体排除科室等特殊空间的重要性,而且在普通门诊和病房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京XX医院为研究对象,以普通门诊和病房中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查阅竣工图纸、调研科室室内环境参数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并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系统进行改善,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其次,优化管理措施,确保运行效果。在技术层面上,由于建筑特点上的“黑房间”已难以改变,分区两管制改为四管制不具备施工条件,所以本文选择改善新风系统。运行管理的角度,从制度管理、人才管理、日常维护管理等方面阐述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实施后,通过理论数据分析、现场问卷调查、客观报修案件数分析三种方式进行效果分析,定量分析与客观反馈相相结合,验证实施效果。由于运营中的医院在制定优化方案时存在局限性,本文最后提出了空调系统优化的推广建议,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适用于更多医院的空调系统优化措施,供同侪医院借鉴参考。
张丽艳[10](2020)在《基于后期运营的医院建筑设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程中的设计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部分,行业内的设计管理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开发商角度对整个工程设计阶段的管理;一个是设计企业内对项目图纸的设计和管理。本文主要针对医院建筑工程做研究,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医院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对接专业多,周期长,属于大型重要公共建筑;另一方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发现在医院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大,容易因管理失误而导致建筑设计问题出现,然而仅从设计角度出发对医院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缺少设计管理和医院后期运营的介入,会造成医院刚投入使用就要不断拆改,无法保证医院建筑的运营质量和全寿命期的综合成本,因此,本文尝试从设计企业角度,基于后期运营需求出发,提出改善设计管理的相关对策。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总结和实地调研,将现有医院运营过程中与设计管理相关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然后从对后期运营影响比较大的功能、动线和设备三个主要方面发现设计管理相关的问题,如设计管理模式缺陷、设计方与医院运营方沟通不畅、设计师对后期运营需求缺乏了解以及设计人员业务素质及设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缺陷等;接着通过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经验,并将本人从事的医院建筑设计工作的经验进行梳理;在上述各种工作基础上,依据PDCA循环管理理论,从完善设计管理模式、组织保障、科学信息化技术保障及建立多方交流平台等方面分别提出对目前的设计管理的改进建议,提出了对现有医院建筑设计管理体系和方法不断循环、完善形成螺旋式提高设计管理水平的对策;最后以“武汉市XX医院”项目为例,将提出的对策应用于该项目中,达到了一定效果。本文的研究将会对未来本职工作中落实医院建筑设计管理工作起到补充和改善作用,确保类似项目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为医院建筑后期运营服务。
二、室内空气调节装置市场缺少标准 乱了分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空气调节装置市场缺少标准 乱了分寸(论文提纲范文)
(3)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
2.2.1 相关评估标准 |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2.4 启示与局限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
3.1.2 设计建造影响 |
3.1.3 使用过程影响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
4.1.2 评价建立原则 |
4.1.3 评价构建方法 |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
4.2.3 指标项的筛选 |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
4.4.1 功能空间 |
4.4.2 墙体结构 |
4.4.3 管线设备 |
4.4.4 物理环境 |
4.4.5 无障碍 |
4.5 本章小结 |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
5.1 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权重确定方法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5.2 综合评分计算 |
5.3 辅助评价工具 |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
5.4 评价使用流程 |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
5.5.1 案例介绍 |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住宅存量背景下品质提升重要性 |
1.1.2 我国住宅能耗现状以及节能潜力 |
1.1.3 政府对既有住区改造实践的引导 |
1.1.4 建筑模拟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 |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
1.2.1 研究概念 |
1.2.2 研究对象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2.1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
2.1.1 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
2.1.2 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范例 |
2.2.1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 |
2.2.2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 |
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方法 |
3.1.1 大连既有住区建设及改造实践 |
3.1.2 既有住区建筑层级化分类 |
3.1.3 既有住区现状调研方法及内容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分析 |
3.2.1 标准规范梳理 |
3.2.2 设计图纸统计 |
3.2.3 现场实地调研 |
3.2.4 问卷调查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总结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层级现状总结 |
3.3.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热舒适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定性分析 |
4.1 气候分析工具及舒适模型的选择 |
4.1.1 气候分析工具的选择 |
4.1.2 舒适模型的选择 |
4.2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被动式策略有效性分析 |
4.2.1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的选取与分析 |
4.2.2 被动式策略各月有效性分析 |
4.3 基于Climate Constant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 |
4.3.1 应对冬季寒冷气候的设计策略 |
4.3.2 应对夏季湿热气候的设计策略 |
4.3.3 应对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 |
4.4 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拓展研究 |
4.4.1 外装层附属设施改造 |
4.4.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性能提升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定量模拟 |
5.1 能耗分析软件De ST的引入及其分析 |
5.1.1 De ST引入及其分析 |
5.1.2 能耗模拟流程 |
5.1.3 既有住区建筑相关信息获取及参数设定 |
5.2 改造前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性能评估 |
5.2.1 典型住区、住栋选取 |
5.2.2 典型住栋设计之初性能评估 |
5.2.3 典型住栋室内温湿度实测 |
5.3 围护结构单项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
5.3.1 外墙节能改造 |
5.3.2 屋面节能改造 |
5.3.3 门窗节能改造 |
5.3.4 遮阳节能改造 |
5.4 围护结构综合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
5.4.1 正交试验法 |
5.4.2 正交试验设计 |
5.4.3 模拟结果分析 |
5.4.4 优化组合方案 |
5.5 典型住栋综合节能改造试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内外优秀改造案例 |
附录B 北方老旧小区使用现状及改造需求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存量大 |
1.1.2 存量时代背景下既有多层住宅宜居改造的重要性 |
1.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空间现状不满足现阶段住户生活需求 |
1.1.4 “新冠”疫情促进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健康改造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既有住宅建筑 |
1.4.2 阳台 |
1.4.3 改造再利用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阳台的发展概况 |
2.1.1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2 全面改革时期(1992-2012)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3 深化改革时期(2013-2020)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4 住宅阳台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
2.2 住宅阳台设计的相关规范 |
2.2.1 住宅阳台面积计算的相关规范 |
2.2.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相关规范 |
2.2.3 住宅阳台设计的其他规范要求 |
2.2.4 相关规范的修订调整与住户阳台行为需求的关系 |
2.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设计实践 |
2.3.1 住宅阳台空间改造实践 |
2.3.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改造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住户阳台行为及需求调研 |
3.1 调研对象选取 |
3.1.1 调研城市选择 |
3.1.2 既有多层住宅小区选取 |
3.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分析 |
3.2.1 7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2 8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3 9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4 2000 年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分析及总结 |
3.2.6 既有多层住宅住户阳台行为问卷调研分析及总结 |
3.3 针对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入户调研方法 |
3.3.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入户调研套型选择 |
3.3.2 调研套型及阳台基本信息采集 |
3.3.3 住户相关阳台行为信息获取 |
3.3.4 阳台物理环境现状测量 |
3.3.5 住户对阳台主观评价获取 |
3.4 典型尽端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4.1 调研套型概况 |
3.4.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4.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4.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5 典型边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5.1 调研套型概况 |
3.5.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5.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5.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及问题分析研究 |
4.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阳台行为对比分析 |
4.1.1 调研住户基本信息 |
4.1.2 住宅套型现状 |
4.1.3 调研阳台现状 |
4.2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2.1 炊事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2 清洁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3 存储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行为的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3.1 空间面积有限,功能布局不合理 |
4.3.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3.3 家具形式老旧,使用不便 |
4.3.4 阳台安全性设计不足 |
4.3.5 阳台适老化设计缺失 |
4.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4.1 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4.2 西晒问题严重 |
4.4.3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5.1 晾晒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2 储藏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3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行为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现状问题总结 |
4.6.1 地面置物及杂物堆砌现象严重 |
4.6.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6.3 家具形式老旧,不易使用 |
4.6.4 自行增设的外支撑架无保护措施 |
4.6.5 空间适老化设计缺失 |
4.7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7.1 阳台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7.2 西晒问题严重 |
4.7.3 空间整体隔声效果较差 |
4.7.4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8 本章小结 |
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 |
5.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 |
5.1.2 建筑结构体系对阳台空间的限制 |
5.1.3 基于住户自行改造基础上再改造的难度增加 |
5.1.4 建筑构件现状对阳台的适老改造与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限制 |
5.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原则 |
5.2.1 阳台改造的安全性原则 |
5.2.2 阳台改造的适应性原则 |
5.2.3 阳台改造的经济性原则 |
5.2.4 阳台改造的节能性原则 |
5.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3.1 重新分隔空间,扩大阳台的使用面积 |
5.3.2 外挑功能台面,增加阳台可操作面 |
5.3.3 重配家具设施,提高空间利用率 |
5.3.4 调节安装高度或更新替换家具设施 |
5.3.5 消除地面高差,铺设防滑地砖,做好外窗防渗 |
5.3.6 安装烟雾泄漏报警器,增加安全性设计 |
5.3.7 增设可助力设施,安装壁式折叠倚靠椅 |
5.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4.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4.2 西侧窗可粘贴隔热膜,降低西晒影响 |
5.4.3 替换选择保温隔热性能强的外窗 |
5.4.4 增加操作台局部照明,满足操作时照度需求 |
5.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5.1 优化阳台功能布局,避免空间浪费 |
5.5.2 替换设置便于使用的可升降晾晒设施 |
5.5.3 增设窗罩增加可使用功能空间 |
5.5.4 调整阳台门窗形式,考虑进出安全与使用方便 |
5.5.5 增设可助力倚靠设施,增加助力面 |
5.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6.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6.2 增设遮阳构件,提升热环境品质 |
5.6.3 优化阳台门窗形式,改善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4 增设节能窗罩,提升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5 阳台布置盆栽绿化,利用植物调节空间温湿度 |
5.6.6 增设阳台操作面智能顶部照明,满足不同行为照度需求 |
5.7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研究案例 |
5.7.1 改造对象阳台基本情况 |
5.7.2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方案 |
5.7.3 阳台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7.4 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及改善模拟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 |
6.1.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问题 |
6.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实地调研问卷:孝义市既有多层住宅阳台使用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二:入户调研问卷:针对不同年代住宅套型现状入户调研记录表 |
附录三:“问卷星”网络调研问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宅阳台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四:不同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概况梳理表 |
图表目录 |
致谢 |
(6)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1.3.1 历史建筑 |
1.3.2 建筑性能评价 |
1.3.3 历史建筑保护 |
1.3.4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原则 |
2.1.2 历史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
2.1.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
2.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2.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概述 |
2.2.2 历史建筑评价 |
2.2.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
2.3 研究问题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
3.1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概况 |
3.2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概况 |
3.2.1 外部空间与规划 |
3.2.2 建筑环境及使用 |
3.2.3 结构安全 |
3.2.4 设备设施 |
3.2.5 社会综合效益 |
3.3 太原市历史建筑调研问题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 构建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框架 |
4.2.1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
4.2.2 指标的解释说明 |
4.2.3 太原历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
4.3.2 构建判断矩阵 |
4.3.3 运用决策软件确定权重 |
4.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
5.1 外部环境规划改造技术策略 |
5.1.1 场地布局规划 |
5.1.2 服务配套设施 |
5.1.3 场地景观 |
5.2 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策略 |
5.2.1 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组织 |
5.2.2 室内环境舒适度 |
5.2.3 无障碍设计 |
5.3 建筑结构改造技术策略 |
5.3.1 砖混结构的改造加固 |
5.3.2 框架结构的改造加固 |
5.4 建筑设备改造技术策略 |
5.4.1 给排水系统 |
5.4.2 空调采暖系统 |
5.4.3 电气系统 |
5.4.4 消防系统 |
5.5 建筑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策略 |
5.5.1 历史信息保留 |
5.5.2 历史文脉延续与文化传承 |
5.5.3 公众参与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
6.1 案例选取依据 |
6.2 项目概况及改造目标 |
6.2.1 项目概况介绍 |
6.2.2 项目改造目标 |
6.3 项目评价 |
6.3.1 项目评价 |
6.3.2 项目评价结果 |
6.4 项目改造技术策略分析 |
6.4.1 外部环境改造 |
6.4.2 建筑功能改造 |
6.4.3 建筑结构改造 |
6.4.4 建筑设备改造 |
6.4.5 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B 历史建筑使用性能及建议调研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
1.1.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
1.1.3 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发展现状及问题 |
1.1.4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 |
1.2 论文研究范围界定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绿色住宅建筑方面 |
1.4.2BIM技术方面 |
1.4.3 研究现状述评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BIM技术与绿色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 |
2.1 BIM技术概述 |
2.1.1 BIM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
2.1.2 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2.2 绿色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 |
2.2.1 绿色住宅的含义与理论 |
2.2.2 绿色住宅的意义 |
2.2.3 中外绿色住宅发展历程 |
2.2.4 绿色住宅的相关评价标准与政策 |
2.2.5 绿色住宅的设计要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现状调研及分析 |
3.1 西安地区的自然特征 |
3.1.1 气候特征 |
3.1.2 地形地貌特征 |
3.2 调研概要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方法 |
3.3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现状调研及分析 |
3.3.1 西安地区既有住宅建筑现状 |
3.3.2 调研住宅建筑概况 |
3.3.3 调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典型案例现状调研与热工测试 |
4.1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典型案例现状调研及分析 |
4.1.1 典型案例小区选取依据与概况 |
4.1.2 实地调研分析 |
4.1.3 调研问卷分析 |
4.2 典型案例住宅热工测试 |
4.2.1 典型案例住宅的选取依据 |
4.2.2 典型案例住宅的基本概况 |
4.2.3 测试指标与仪器 |
4.2.4 测试方式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3.1 夏季测试结果分析 |
4.3.2 冬季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安地区典型案例住宅绿色性能数字化模拟分析 |
5.1 BIM模型建立 |
5.1.1 建模对象的选取依据 |
5.1.2 建模软件介绍 |
5.1.3 建立模型 |
5.2 基于BIM技术的住宅建筑模拟分析 |
5.2.1 BIM分析软件介绍 |
5.2.2 建模软件与分析软件的数据交互 |
5.2.3 分析模型参数设置 |
5.2.4 热环境分析 |
5.2.5 光环境分析 |
5.2.6 风环境分析 |
5.3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绿色性能问题总结 |
第六章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
6.1 基于西安地区气候数据的节能设计策略 |
6.2 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
6.2.1 安全耐久 |
6.2.2 健康舒适 |
6.2.3 生活便利 |
6.2.4 资源节约 |
6.2.5 环境宜居 |
6.3 方案对比优化实证设计策略 |
6.3.1 既有典型案例的优化方案 |
6.3.2 既有典型案例优化前后的模拟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本文结论 |
1.1 西安地区住宅设计存在的问题 |
1.2 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陕西省西安市居民住宅室内环境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的发展 |
1.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问题及修订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建筑概念解析 |
2.2. 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
2.2.1. 生命周期评价 |
2.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估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趋势 |
第三章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 与2014版比较 |
3.1. 概述 |
3.2. 重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变化描述 |
3.2.2. 指标体系调整原因 |
3.3. 调整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节点 |
3.3.1. 评价时间节点变化描述 |
3.3.2. 评价时间节点变化原因 |
3.4. 改变了绿色建筑评价等级与计算方式 |
3.4.1. 绿色建筑等级与计算方式变化描述 |
3.4.2. 绿色建筑等级与计算方式变化原因 |
3.5. 拓展了绿色建筑内涵 |
3.5.1. 绿色建筑内涵更新内容 |
3.5.2. 绿色建筑内涵更新原因 |
3.6. 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 |
3.6.1. 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描述 |
3.6.2. 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提高原因 |
3.7. 指标条文修订分析 |
3.7.1. 安全耐久 |
3.7.2. 健康舒适 |
3.7.3. 生活便利 |
3.7.4. 资源节约 |
3.7.5. 环境宜居 |
3.7.6. 提高与创新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国BREEAM标准2018版与2014版比较 |
4.1. 概述 |
4.2. 保持了涵盖范围与评价定级 |
4.3. 保持了评估建筑类型与指标分类 |
4.4. 增加了评价阶段 |
4.4.1. 评价阶段修订描述 |
4.4.2. 评价阶段修订原因 |
4.5. 改变了指标权重 |
4.5.1. 指标权重描述 |
4.5.2. 指标权重变化原因 |
4.6. 增加了部分表格的图示化表达 |
4.6.1. 图示化表达描述 |
4.6.2. 图示化表达原因 |
4.7. 指标条文修订分析 |
4.7.1. 管理(Man) |
4.7.2. 健康与舒适(Hea) |
4.7.3. 能源(Ene) |
4.7.4. 交通(Tra) |
4.7.5. 水(Wat) |
4.7.6. 建材(Mat) |
4.7.7. 废弃物(Wst) |
4.7.8.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LE) |
4.7.9. 污染(Pol)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比较 |
5.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体系框架比较 |
5.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基础内容比较 |
5.2.1. 适用范围 |
5.2.2. 评估内容 |
5.2.3. 计算方式 |
5.2.4. 评估等级 |
5.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更新频率比较 |
5.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的不同点 |
5.4.1. 管理 |
5.4.2. 健康与舒适 |
5.4.3. 能源 |
5.4.4. 交通 |
5.4.5. 水 |
5.4.6. 建材 |
5.4.7. 废弃物 |
5.4.8.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 |
5.4.9. 污染 |
5.4.10. 其他 |
5.5.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更新过程中的共同点 |
5.5.1. 建筑使用后评估内容的增加 |
5.5.2. 生态环境恢复要求的提高 |
5.5.3. 绿色建筑适变性要求的增加 |
5.5.4. 悬浮颗粒物监测要求的增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英绿色建筑案例比较分析 |
6.1. 长安住宅项目 |
6.1.1. 项目概述 |
6.1.2. 项目双认证评价过程及结果 |
6.1.3. 项目双认证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6.2. 诺丁汉大学GSK可持续碳中性化学实验室 |
6.2.1. 项目概述 |
6.2.2. 项目双认证评价过程及结果 |
6.2.3. 项目双认证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议 |
7.2.1. 内容方面建议 |
7.2.2. 推广方面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空调系统及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理论 |
2.1 医院空调系统概述 |
2.1.1 空调系统类型 |
2.1.2 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
2.1.3 医院建筑空调系统概述 |
2.1.4 医院空调系统的特殊之处 |
2.2 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
2.2.1 人体热平衡和舒适感 |
2.2.2 新风量指标 |
2.2.3 CO_2 浓度指标 |
第3章 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北京XX医院及其空调系统概况 |
3.1.1 医院概况 |
3.1.2 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介绍 |
3.2 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
3.2.1 量化问题的方法 |
3.2.2 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量化 |
3.3 空调系统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设计方面的原因 |
3.3.2 施工方面的原因 |
3.3.3 运行方面的原因 |
第4章 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优化总体方案 |
4.1 空调系统方面优化方案 |
4.1.1 管道及配件优化 |
4.1.2 新风设备优化 |
4.2 运行管理方面优化方案 |
4.2.1 人员管理 |
4.2.2 制度管理 |
4.2.3 运行方式管理 |
第5章 优化效果评价 |
5.1 优化后效果量化比较分析 |
5.1.1 门诊区效果分析 |
5.1.2 病房区效果分析 |
5.2 优化效果节能分析 |
5.3 客观反馈评价 |
5.3.1 调研问卷反馈 |
5.3.2 现场报修数量反馈 |
第6章 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优化方案的推广建议 |
6.1 规划阶段全方位统筹 |
6.2 施工阶段构建优质空调系统 |
6.3 营业阶段完善运行管理体系 |
6.3.1 工程改造管理措施 |
6.3.2 系统运行管理措施 |
6.4 制定跟踪反馈及持续优化机制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风系统改善后运行效果调研表 |
致谢 |
(10)基于后期运营的医院建筑设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建筑设计相关理论 |
2.1.1 建筑工程的阶段划分 |
2.1.2 医院建筑设计管理的内容 |
2.1.3 医院后期运营的概念及内容 |
2.2 设计管理相关的理论 |
2.2.1 设计管理概念及内容 |
2.2.2 设计公司的管理模式与设计管理的关系 |
2.3 医院建筑设计管理与后期运营的关系 |
2.3.1 设计管理对医院后期运营的重要性 |
2.3.2 医院建筑设计管理对后期运营的影响 |
2.4 PDCA循环管理概念及内容 |
2.4.1 PDCA的概念 |
2.4.2 PDCA在医院设计管理中的作用 |
第3章 基于后期运营的医院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研究 |
3.1 医院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对后期运营的影响 |
3.1.1 设计管理缺陷 |
3.1.2 设计管理不善导致的设计问题 |
3.2 医院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流线不畅 |
3.2.1 市政交通压力加剧 |
3.2.2 医院场地人流组织混乱 |
3.3 后期运营需求模糊导致流线交叉和各功能间逻辑性差 |
3.3.1 内部流线通达性差 |
3.3.2 内部功能分区间逻辑性差 |
3.4 医院运营需求不重视导致的室内环境舒适性差 |
3.4.1 追求造型忽略建筑空间感受 |
3.4.2 室内标识系统设计粗糙 |
3.5 医院设备参数信息滞后导致设计条件缺失 |
3.5.1 医疗设备运输与安装困难 |
3.5.2 医院机电管线破坏造型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管理经验分析 |
4.1 国内设计院设计管理模式 |
4.1.1 大型设计院的设计管理模式 |
4.1.2 中小型设计院的设计管理模式 |
4.1.3 各类型设计院设计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
4.2 国外建筑设计管理模式 |
4.2.1 建筑设计管理模式分类 |
4.2.2 国外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 |
4.2.3 设计管理战略目标控制 |
4.3 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管理分析 |
4.3.1 医院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 |
4.3.2 医院建筑设计管理方法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基于PDCA的医院建筑设计管理对策 |
5.1 完善设计管理模式 |
5.1.1 PDCA循环管理模式 |
5.1.2 PDCA循环管理模式改进措施 |
5.2 组织保障 |
5.2.1 设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 |
5.2.2 设计管理人员配置及业务素质要求 |
5.2.3 医院后期运营方参与 |
5.3 科学信息化技术保障 |
5.3.1 协同设计平台对医院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
5.3.2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
5.3.3 BIM技术在后期运营中的应用 |
5.4 建立多方交流平台 |
5.4.1 多方交流平台的作用 |
5.4.2 医院建筑多方交流平台的改进建议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XX医院项目介绍 |
6.1.1 XX医院项目工程概况 |
6.1.2 项目功能布局 |
6.2 基于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 |
6.2.1 项目背景 |
6.2.2 PDCA管理模式的执行情况 |
6.2.3 PDCA管理模式的反馈情况 |
6.3 项目的组织保障 |
6.4 科学信息化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 |
6.4.1 协同设计平台的介绍 |
6.4.2 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 |
6.4.3 BIM技术的应用 |
6.5 多方交流平台及现场巡查制度 |
6.5.1 多方交流平台的利用 |
6.5.2 现场巡查制度 |
6.6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室内空气调节装置市场缺少标准 乱了分寸(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D]. 李玲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人体热舒适性的南京旧城社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D]. 严妍.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3]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 郑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任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6]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D]. 王雨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研究[D]. 任翌晨. 长安大学, 2021
- [8]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D]. 白明轩. 长安大学, 2020(06)
- [9]北京XX医院空调系统优化研究[D]. 孟凡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10]基于后期运营的医院建筑设计管理研究[D]. 张丽艳.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标签:建筑论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论文; 空间设计论文; 建筑功能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