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微囊化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聚烯烃中的应用

三聚氰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微囊化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聚烯烃中的应用

一、密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包覆微胶囊化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聚烯烃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浩浩[1](2020)在《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阻燃改性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2017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1.11%。在建筑行业开展节能研究十分必要,而高性能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聚氨酯硬泡(RPUF)作为重要的建筑保温材料,具有密度低、保温性能好、易加工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保温。但是,RPUF存在极易燃烧以及释放大量有毒烟气的缺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阻燃改性。聚磷酸铵(APP)作为一种磷-氮系阻燃剂具有无卤、高效等优点,特别适合聚氨酯硬泡阻燃。但是,APP存在与聚氨酯泡沫基体相容性欠佳、耐水性差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易团聚、易迁移等问题,严重恶化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保温、耐环境以及力学性能。基于此,本论文以微胶囊化技术为切入点,选用不同囊材对APP进行包裹,制备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 APP)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GMAAPP),有效改善APP的耐水性差、与基体的相容性差以及易吸湿等不足。将制备的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复配体系用于聚氨酯硬泡阻燃,系统研究其对聚氨酯硬泡的泡孔结构、阻燃性能、物理性能、耐水性能、燃烧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将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复合材料(RPUF/PUAPP)。研究表明,在未浸泡情况下RPUF的极限氧指数(LOI)为18.8 vol%,随着其在水中浸泡时间的增加,LOI也逐渐下降至18.0 vol%且UL-94测试始终为无级别(NR)。加入30份的APP和PUAPP时,RPUF/APP30和RPUF/PUAPP30的LOI分别为23.3 vol%和22.3 vol%,UL-94测试均为V-0级别。当浸泡15天后,RPUF/APP30的LOI为21.7 vol%,其UL-94已经为无级别,表面有颗粒析出。而RPUF/PUAPP30无明显下降,UL-94仍然达到V-0级别,表面光滑且无颗粒析出,说明RPUF/PUAPP30的阻燃性能、相容性和耐水性能明显优于RPUF/APP30。物理性能测试表明,RPUF/PUAPP30的保温和力学性能明显优于RPUF/APP30复合材料。(2)将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复合材料(RPUF/MFAPP)。添加30份的MFAPP,RPUF/MFAPP30的LOI为21.3 vol%,UL-94为V-0级。在水中浸泡15天后,其极限氧指数变化不大,UL-94仍达到V-1级别。RPUF/MFAPP30的导热系数为0.0400 W/m·k,抗压强度为0.295 MPa。同时发现,RPUF/MFAPP30最大热分解温度相对于RPUF/APP30有明显提高且炭层结构更加完整、致密,从而保证RPUF/MFAPP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火灾安全性。TG-FTIR分析表明,MFAPP的加入可明显抑制RPUF/MFAPP复合材料燃烧过程中有毒以及可燃性气体的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出RPUF/MFAPP复合材料的气相-凝聚相联合作用的阻燃机制。(3)将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 APP)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复合材料(RPUF/Si APP)。RPUF/Si APP30的LOI为22.8 vol%,UL-94测试为V-0级。当浸泡15天后,RPUF/Si APP30的LOI略有下降为21.8 vol%,UL-94仍达到V-1级,无颗粒析出现象,明显优于RPUF/APP30复合材料。物理测试发现,RPUF/Si APP30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398 W/m·k,抗压强度为0.292 MPa。热重及炭渣分析测试表明,RPUF/Si APP30的残炭率、T-5wt%、最大热分解温度相比于RPUF/APP30都有明显提高,炭层的致密性更好,石墨化程度更高,这说明RPUF/Si APP30在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4)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GMAAPP)和聚氨酯微胶囊化石墨(PUEG)复配引入聚氨酯硬泡体系,采用一步法全水发泡制备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微胶囊化石墨复合材料(RPUF/GMAAPP/PUEG)。RPUF/GMAAPP30的LOI为22.3 vol%,UL-94为V-0级,导热系数为0.0412W/m·k,抗压强度为0.273 MPa,但泡孔孔径大小不一。RPUF/PUEG30的LOI为25.3 vol%,UL-94也达到了V-0级,导热系数为0.0391 W/m·k,抗压强度为0.276 MPa,泡孔孔径较为均匀。RPUF/GMAAPP20/PUEG10复合材料的LOI为24.6 vol%,UL-94也可达到V-0级,导热系数为0.0395 W/m·k,抗压强度为0.292MPa,孔径均匀且变小。热重及炭渣分析发现,RPUF/GMAAPP20/PUEG10的热稳定性更好,炭渣结构更加完整和致密,火灾安全性更高。

焦庚新[2](2020)在《防治煤自燃抗氧化型微胶囊化阻化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阻化剂是常用的煤自燃防治技术之一,但传统阻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阻化寿命短、不易储存、易流失等问题。本文采用微胶囊化技术方法,以化学阻化剂茶多酚作为微胶囊芯材料,选取聚乙二醇20000和季戊四醇硬脂酸酯作为微胶囊复合壁材料,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温敏型微胶囊化化学阻化剂,为了提高微胶囊材料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微胶囊材料进行疏水性和包覆率测试分析,确定了微胶囊最佳壁材料复合比例和最佳芯壁比例。此后对比分析了阻化前后煤样在氧化过程中的各项特征参数,证明了该微胶囊化化学阻化剂的阻化性能和阻化寿命得到了明显提高,有助于扩大化学阻化剂的适用范围。首先,以高效抗氧化剂茶多酚作为一种化学阻化剂,选取聚乙二醇20000和季戊四醇硬脂酸酯进行熔融混合作为微胶囊壁材料,并对两者进行复配优化,通过进行疏水性和包覆率测试,得到微胶囊最佳壁材比例和最佳芯壁比例。结果证明聚乙二醇20000和季戊四醇硬脂酸酯的质量比为1:1、1:2和1:3时,两者复配得到的微胶囊壁材的疏水性较好;当壁材复配比为1:1,同时芯壁比例也为1:1时,微胶囊材料的包覆率最高。因此,本文选择壁材料复配比例为1:1、芯壁比为1:1的微胶囊材料进行后续实验。其次,采用煤自燃特性测定装置和气相色谱仪,分别测试添加不同阻化成分和不同浓度微胶囊材料待测煤样的70℃耗氧速率、升温速率、交叉点温度CPT、CO浓度和阻化率等煤氧化动力学特征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验证了添加微胶囊材料的阻化煤样表现最为优异,并测得添加10wt%和15wt%浓度微胶囊材料对煤样的阻化效果最好。最后,通过热重分析实验,从煤反应全过程的温度特征及其热量变化规律对添加不同阻化成分和不同浓度微胶囊材料的煤样进行了研究,验证了采用微胶囊技术对茶多酚进行包覆可以更有效地增强茶多酚在高温阶段对煤样的抑制效果。在整个反应过程中10wt%和15wt%浓度微胶囊材料相较于5wt%浓度的微胶囊材料有更好的抑制效果。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防治效率和性价比,确定10wt%浓度的微胶囊阻化剂为该煤样的最佳添加量。该论文有图33幅,表13个,参考文献94篇。

孔淳,吴双邯,焦健悦,程婷,王菲,于守武[3](2020)在《双层包覆次磷酸铝及其阻燃PBT》文中研究指明将密胺树脂-硼酸锌作为囊材,对次磷酸铝(AHP)进行双层包覆,形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双层包覆阻燃剂DE-AHP。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DTG)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将DE-AHP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进行熔融共混,采用锥形量热仪、氧指数仪等设备研究了DE-AHP的加入量对PBT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层包覆提高了AHP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由纯AHP的327℃升高到378℃,且700℃时的残炭量也明显提高。在PBT中添加20%的DE-AH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27. 6%,能够达到UL-94 V-0阻燃等级,且其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热释放量、总烟释放量显着降低。

张向锋[4](2019)在《膨胀阻燃低密度聚乙烯的制备及其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密度聚乙烯(LDPE)有着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但是其极易燃烧,且燃烧后释放出大量的热,这个缺陷严重限制了LDPE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有必要对LDPE进行阻燃处理,以提升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火灾安全性。本文在充分分析LDPE阻燃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两种膨胀型阻燃体系对LDPE进行阻燃处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凝胶-溶胶法制备微胶囊包裹聚磷酸铵(MCAPP),并与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THEIC)复配组成膨胀型阻燃剂用于阻燃LDPE,制备新型膨胀阻燃LDPE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LDPE基体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膨胀阻燃剂,当MCAPP与THEIC的添加比为2:1时,LDPE/MCAPP/THEIC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最佳,氧指数达到最大值33.2%,且能够顺利通过UL-94 V-0级别垂直燃烧测试;LDPE/MCAPP/THEIC复合材料在高温阶段有着比纯LDPE更高的热稳定性和质量保留率,前者在450℃的质量保留率可以高达65.4%,远高于后者(7.7%);同时在MCAPP/THEIC为2:1时,LDPE/MCAPP/THEIC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达到最佳;MCAPP与THEIC具有很好的协效阻燃作用,二者复配使用能够有效降低LDPE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相对于纯LDPE,LDPE/MCAPP/THEIC复合材料的pHRR和THR分别降低了74.8%和66.9%;通过火灾蔓延指数和火灾性能指数的定量判断,证明LDPE/MCAPP/THEIC复合材料确实比纯LDPE具有更好的火灾安全性;在最佳MCAPP/THEIC添加比例下,LDPE/MCAPP/THEIC复合材料燃烧形成的膨胀炭层致密、均一、结实,且MCAPP壳层中的硅元素增加了膨胀炭层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减少热量和可燃性气体的传播,从而提高LDPE的阻燃及耐热性能。2.在第一部分基础上,采用分段升温的连续凝胶-溶胶法将疏水性基团乙烯基(–CH=CH2)引入到MCAPP的壳层表面,制备了双层微胶囊化包裹的聚磷酸铵(C=C-MCAPP),并将C=C-MCAPP与THEIC按照在第一部分已经证实的最佳比例2:1复配阻燃LDPE,制备另一种膨胀阻燃LDPE复合材料。接触角和水溶性测试结果表明,相比较于MCAPP,C=C-MCAPP的水接触角增大了68.9%,溶解度降低了74.7%,这表明经过乙烯基官能化改性之后,APP的疏水、耐水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阻燃性能测试结果显示,LDPE/C=C-MCAPP/THEIC体系的氧指数高于LDPE/MCAPP/THEIC体系,这表明双层微胶囊化改性的C=C-MCAPP对提高LDPE的阻燃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拉伸力学性能研究表明,用双层包裹的C=C-MCAPP代替单层包裹的MCAPP去阻燃LDPE,能够提高阻燃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改善阻燃LDPE材料的延展性能。图[30]表[13]参考文献[80]

吴灿[5](2019)在《聚磷酸铵(APP)微胶囊化及其应用》文中认为聚磷酸铵(APP)是一种新型的性能优良的无卤环保膨胀型阻燃剂,由于其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吸湿性小、比重小、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各方面的防火处理;因为受其结构限制,APP存在初始分解温度较低、耐水性较差、与聚合物相容性比较差等问题,尤其是与聚合的相容性较差,长时间放置之后阻燃剂会从聚合物体系中迁移、析出至聚合物表面,出现“白霜”现象。因此需要对APP进行改性处理,目前对APP的改性主要采用表面有机化改性和微胶囊包覆。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第一章使用三种不同的无机囊材在APP表面自组装一层微胶囊化APP,该无机纳米粒子阻水层使其获得良好的耐水性;第二章在硅溶胶包覆APP的基础上,接枝不同结构的硅烷偶联剂,表面接枝的可反应基团除了可以起到很好的疏水作用之外,还可以改善APP与聚合物的相容性;第三章选用第二章中KH-580接枝改性的APP,利用点击化学原理继续接枝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三聚氰酸三烯丙酯除了可以起到很好的疏水作用及良好的相容性之外,还可以参与阻燃时的成炭作用,提高阻燃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以APP为核、无机纳米粒子为壳的微胶囊结构,实现阻水层的自组装,提高APP耐水性。经过微胶囊化之后,检测其耐水性发现,无机纳米粒子微胶囊化的APP在水中的pH值大幅度降低,接近中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变弱;并且经过接触角测试发现,经过硅溶胶包覆之后的APP,其接触角由原来的7.8°提升至21°,疏水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总之,经过无机囊材微胶囊化之后的APP的水解性能得到了改善。2.设计了一种以无机纳米粒子(Si02)微胶囊化的APP为核,外部使用不同基团的硅烷偶联剂水解缩合对无机阻水层进行封闭,进一步提高APP的耐水性,并且经过硅烷偶联剂的接枝改性,也可提高APP与聚合物的相容性。接触角测试发现,分别使用KH-550、KH-560、KH-580及A-151接枝改性的APP的接触角分别为:64°、89°、93°、98°,较只使用无机囊材微胶囊化的APP的接触角大幅度增加;此外,将不同硅烷偶联剂接枝改性的APP应用于不同的聚合物,研究发现:将KH-550及KH-560接枝改性的APP应用于环氧树脂E-51,结果显示,添加微胶囊化之后的APP的阻燃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较添加原始APP的阻燃环氧树脂有一定的提高,由33.84MPa分别提升至了 42.95MPa和43.03MPa;将KH-580及A-151接枝改性的APP应用于阻燃天然橡胶,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也大幅度提升。3.设计了一种硅烷偶联剂接枝改性的微胶囊化APP为核,外层为三聚氰酸三烯丙酯,该微胶囊化APP在应用于阻燃天然橡胶时可在APP与聚合物之间形成化学键,有效提高APP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另外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作为一种三嗪成炭剂,使得APP成为同时具有酸源、气源和碳源的高效膨胀型阻燃剂。将所制备的多层微胶囊化结构的微胶囊化APP在天然橡胶中进行应用研究,在使用硫磺作为硫化剂在平板硫化机中硫化之后,结果显示,微胶囊化之后的APP耐水性及相容性较原始APP又显着提高,添加微胶囊化之后的APP的阻燃天然橡胶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及耐水煮迁移性较添加原始APP的阻燃天然橡胶有一定的提高。

杨福兴,杨小燕,刘孝恒,曲广淼,关琦[6](2018)在《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其在玻纤增强PA66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红磷、MgCl2·6H2O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催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微胶囊红磷(MRP),利用DSC测试研究了包覆条件对MRP自燃温度的影响,并通过XPS、吸湿率及PH3释放量等研究了RP微胶囊化效果,最后研究了其用于玻纤增强PA66的阻燃性能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使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为分散剂,添加量为RP质量的2%时,MRP的自燃温度最高达到445℃,表面包覆率达到98.6%,吸湿率和PH3释放量分别降低至3.1%、12.8 mg/L;MRP对PA66复合材料不仅具有显着的阻燃作用,当PA66与MRP比例为100∶20时,复合材料的LOI为28.6%,垂直燃烧达到UL-94标准的V-0级,而且力学性能比单独应用红磷有所提高。

汪晓鹏[7](2018)在《聚乙烯无卤化阻燃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无卤化阻燃改性PE的技术方法,其中主要有无机类阻燃、磷系阻燃、氮系阻燃、硅系阻燃、膨胀型阻燃和纳米阻燃等以及复配协效阻燃技术。筛选了近年来无卤化阻燃改性PE研究成果的进展和部分应用的经典配方。目前和未来无卤化阻燃PE改性研发重点为环境友好、无毒、绿色安全、高效和经济等方面。

张东山,赵状,杨福兴,刘山[8](2017)在《红磷的微胶囊化及其在尼龙6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红磷、MgCl2·6H2O、NaOH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催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微胶囊红磷(MRP)。运用TEM、吸湿率、PH3释放量等手段研究了RP微胶囊化效果。结果表明:Mg(OH)2有效地沉积在红磷颗粒表面,MRP的着火点达到393℃,吸湿率、PH3释放量分别由微胶囊化前的5.5%、430×10-6降至1.8%、15×10-6。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多组不同配方的PA6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测试、氧指数(LOI)等对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添加5%的MRP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极大值0.256 MPa;当添加量达到10%时,该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6.8 MPa、106.8 MPa;当添加量为15%时,LOI≥28%。表明制得的MRP应用于PA6中,不仅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V-0级),而且力学性能比纯PA6也有所提高。

许晨祥[9](2017)在《新型包覆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红磷(RP)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卤阻燃剂,具有低烟低毒、经济高效等优点,是目前高分子材料阻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吸水性和颜色等问题的存在又严重限制了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因此在作为阻燃剂使用之前红磷常常需要经过包覆处理。目前已有的包覆红磷存在制备工艺繁琐、磷含量低、包覆材料与红磷之间无协效作用等问题,从而导致包覆红磷阻燃剂的阻燃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本文选择高磷含量的次磷酸铝(AHP)作为包覆材料制备了新型的包覆红磷(ERP),并通过与RP/AHP简单混合物(MIXRP)的对比,研究了ERP在玻纤增强尼龙66(GFPA66)、玻纤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GFPBT)以及聚丙烯(PP)中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化学沉淀法将AHP沉积在红磷颗粒表面,得到不同AHP包覆量的新型包覆红磷ERPs。通过FTIR、SEM表征确定包覆方法的可行性;通过ICP-OES分析确定ERPs中AHP的比例;通过XPS分析确定ERPs的包覆率;通过吸湿性测试、颜色比较和TGA分析,并对比MIXRPs,研究了包覆处理后红磷的吸湿性、颜色和热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化学沉淀法制备的ERPs中AHP很好地包裹在红磷颗粒外侧,且其包覆量和包覆率随着AHP生成量的增加而升高;包覆处理有效地改善了红磷的吸湿性和颜色;RP和AH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由于ERPs中RP和AHP的接触面积更大,因此这种相互作用也更强,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在氮气气氛中AHP包覆处理能够促进RP的解聚挥发,而在空气气氛中AHP包覆处理却使得RP更多地被氧化滞留在凝聚相中。2)以MIXRPs为对比,将ERPs阻燃剂应用于GFPA66中,通过LOI、UL-94、TGA、ICP-OES、红外热成像和SEM等分析测试研究了ERPs在GFPA66中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RP和AHP之间存在P-P协效阻燃作用,ERPs对GFPA66的阻燃效果要好于MIXRPs,当阻燃剂添加量为7.5%时,AHP含量为58.89%的ERP4可以使GFPA66的UL-94等级通过V-0级,而同AHP比例的MIXRP4只能使GFPA66通过V-1级,两者氧指数也相差1.1。另外研究发现,对GFPA66进行阻燃时,ERP4能比MIXRP4发挥更多的气相作用,炭层质量也更好,因此阻燃效果也更好。3)以MIXRPs为对比,将ERPs阻燃剂应用于GFPBT中,通过LOI、UL-94、TGA、ICP-OES、红外热成像和SEM等分析测试研究了ERPs在GFPBT中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与阻燃GPFA66时类似,RP和AHP在阻燃GFPBT时仍存在P-P协效阻燃作用,ERPs对GFPBT的阻燃效果要好于MIXRPs,当阻燃剂添加量为15%时,AHP含量为47.64%的ERP3可以使GFPBT的UL-94等级通过V-0级,而同AHP比例的MIXRP3只能使GFPBT通过V-1级。另外研究发现,对GFPBT进行阻燃时,ERP3能比MIXRP3发挥更多的气相作用,炭层质量也更好,因此阻燃效果也更好。4)以MIXRPs为对比,将ERPs阻燃剂应用于PP中,通过LOI、UL-94、TGA、ICP-OES、红外热成像和SEM等分析测试研究了ERPs在PP中的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与阻燃GFPA66和PFPBT时不同,ERPs对PP的阻燃效果差于MIXRPs,当阻燃剂添加量为5%时,AHP含量为34.21%的ERP2不能使PP拥有UL-94阻燃等级,而同AHP比例的MIXRP2能使PP通过V-2级。另外,研究发现,对PP进行阻燃时,MIXRP2反而比ERP2发挥更多的气相作用,因此阻燃效果也更好。

韩悦,刘娟,于守武,李姣,桑晓明[10](2016)在《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阻燃聚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微胶囊化聚磷酸铵(APP)所用囊材材料入手,以囊材包覆的层数为主要线索,分析并讨论了国内外研究微胶囊化APP在阻燃聚合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不同层数微胶囊化阻燃剂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微胶囊化APP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密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包覆微胶囊化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聚烯烃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包覆微胶囊化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聚烯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阻燃改性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氨酯硬泡的阻燃研究
        1.2.1 聚氨酯硬泡的阻燃研究现状
        1.2.2 阻燃聚氨酯硬泡的机理分析
    1.3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概述
        1.3.1 微胶囊化技术
        1.3.2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目的
        1.3.3 微胶囊囊壁材料的选取
        1.3.4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方法
        1.3.4.1 物理机械法
        1.3.4.2 化学法
        1.3.4.3 物理化学法
    1.4 微胶囊化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1.4.1 微胶囊化无机阻燃剂的研究
        1.4.1.1 无机阻燃剂的微胶囊化
        1.4.1.2 红磷的微胶囊化
        1.4.1.3 无机磷系阻燃剂的微胶囊化
        1.4.2 微胶囊化有机磷系阻燃剂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的制备
        2.2.4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PUAPP)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酯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UAPP)的表征
        2.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2.3.1.2 微胶囊XPS元素分析
        2.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2.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2.3.2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2.3.2.1 RPUF/PUA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2.3.2.2 RPUF/PU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阻燃性能
        2.3.2.3 RPUF/PU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形貌分析
        2.3.2.4 RPUF/PUAPP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2.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2.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扫描电镜测试
        2.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拉曼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三聚氰胺-甲醛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的制备
        3.2.4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MFAPP)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FAPP)的表征
        3.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3.3.1.2 微胶囊XPS分析
        3.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3.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3.3.2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MFAPP)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3.2.1 RPUF/MFA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3.3.2.2 RPUF/MF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阻燃性能
        3.3.2.3 RPUF/MF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形貌分析
        3.3.2.4 RPUF/MFAPP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3.3.2.5 复合材料TG-FTIR测试
        3.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3.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扫描电镜测试
        3.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拉曼测试
        3.3.4 复合材料阻燃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APP)的制备
        4.2.4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RPUF/Si APP)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硅凝胶微胶囊化聚磷酸铵(SiAPP)的表征
        4.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4.3.1.2 微胶囊XPS元素分析
        4.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4.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4.3.2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
        4.3.2.1 RPUF/Si A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4.3.2.2 RPUF/Si 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阻燃性能
        4.3.2.3 RPUF/Si APP复合材料耐水测试后的形貌分析
        4.3.2.4 RPUF/Si APP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4.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4.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微观形貌
        4.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拉曼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微胶囊化石墨协同阻燃聚氨酯硬泡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GMAAPP)的制备
        5.2.4 微胶囊化石墨(PUEG)的制备
        5.2.5 聚氨酯硬泡/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石墨(RPUF/GMAAPP/PUEG)复合材料的制备
        5.2.6 微胶囊以及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石墨的表征
        5.3.1.1 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5.3.1.2 微胶囊XPS元素分析
        5.3.1.3 微胶囊SEM表征分析
        5.3.1.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5.3.2 微胶囊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协效应用
        5.3.2.1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5.3.2.2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5.3.2.3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2.4 GMAPP/PUEG阻燃系统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5.3.3 阻燃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5.3.3.1 复合材料炭渣的形貌分析
        5.3.3.2 复合材料炭渣的FTIR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防治煤自燃抗氧化型微胶囊化阻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微胶囊防灭火材料制备及性质测试
    2.1 微胶囊材料的选择
    2.2 壁材制备及测试与表征
    2.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2.4 微胶囊化阻化剂制备
    2.5 包覆率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煤样阻化过程中自燃氧化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煤样制备
    3.2 煤自燃氧化动力学测试
    3.3 微胶囊化阻化剂抑制煤自燃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样阻化过程中煤体热效应特征研究
    4.1 实验部分
    4.2 不同阻化成分阻化煤样的热效应结果分析
    4.3 不同浓度的微胶囊材料抑制煤自燃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双层包覆次磷酸铝及其阻燃PBT(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试样制备
        1.3.1 微胶囊的合成过程和方法
        1.3.2 阻燃PBT及测试样条的制备
    1.4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光谱分析
    2.2 SEM分析
    2.3 热重分析
    2.4 双层包覆阻燃剂对PBT燃烧性能的影响
    2.5 PBT复合材料锥形量热仪的测试结果
3 结论

(4)膨胀阻燃低密度聚乙烯的制备及其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1 绪论
    1.1 引言
    1.2 LDPE阻燃技术的类别
        1.2.1 卤系阻燃技术
        1.2.2 磷系阻燃技术
        1.2.3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技术
        1.2.4 氮系阻燃技术
        1.2.5 硅系阻燃技术
        1.2.6 膨胀型阻燃技术
    1.3 国内外膨胀阻燃LDPE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膨胀阻燃LDPE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膨胀阻燃LDPE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基于MCAPP与 THEIC的阻燃聚乙烯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MCAPP的制备
        2.2.4 LDPE/MCAPP/THEIC的制备
        2.2.5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MCAPP的表征和分析
        2.3.1 FT-IR分析
        2.3.2 疏水性研究
        2.3.3 水溶性测试分析
        2.3.4 TG分析
    2.4 LDPE/MCAPP/THEIC的性能研究
        2.4.1 LOI和 UL-94 测试分析
        2.4.2 燃烧炭层分析
        2.4.3 燃烧性能研究
        2.4.4 热稳定性分析
        2.4.5 TG-FTIR联用分析
        2.4.6 火灾安全性评价和定量判断
        2.4.7 力学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C=C-MCAPP与 THEIC的阻燃聚乙烯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原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C=C-MCAPP的制备
        3.2.4 LDPE/C=C-MCAPP/THEIC的制备
        3.2.5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C=C-MCAPP的表征和分析
        3.3.1 FT-IR分析
        3.3.2 疏水性研究
        3.3.3 水溶性测试分析
        3.3.4 TG分析
    3.4 LDPE/C=C-MCAPP/THEIC的性能研究
        3.4.1 LOI和 UL-94 测试分析
        3.4.2 燃烧炭层分析
        3.4.3 热稳定性分析
        3.4.4 力学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本文总结
    4.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5)聚磷酸铵(APP)微胶囊化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的燃烧及阻燃
        1.2.1 聚合物的燃烧
        1.2.2 聚合物阻燃机理
    1.3 阻燃剂的分类
        1.3.1 卤系阻燃剂
        1.3.2 磷系阻燃剂
        1.3.3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1.3.4 膨胀型阻燃剂
    1.4 聚磷酸铵的改性及研究进展
        1.4.1 表面活性剂改性
        1.4.2 偶联剂改性
        1.4.3 微胶囊化改性
        1.4.4 其他改性方法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无机囊材自组装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
        2.2.2 表面可反应官能团的接枝改性聚磷酸铵的制备
        2.2.3 “N-P-C”一体化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傅氏转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2.3.2 扫描电镜(SEM)测试
        2.3.3 表面元素测试
        2.3.4 热重分析(TGA)测试
        2.3.5 接触角测试
        2.3.6 耐水性测试
        2.3.7 耐水解迁移性测试
        2.3.8 阻燃性能测试
        2.3.9 力学性能测试
        2.3.10 热失重-红外联用测试
3 无机囊材阻水层自组装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机理分析
        3.2.1 表面SiO_2阻水层的自组装
        3.2.2 表面Al_2O_3阻水层的自组装
        3.2.3 表面TiO_2阻水层的自组装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IR性能分析
        3.3.2 APP及微胶囊化APP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3.3 APP及无机囊材自组装微胶囊化APP的SEM-EDS表面元素含量
        3.3.4 APP及微胶囊化APP静态水接触角检测
        3.3.5 APP/MAPP耐水性测试
        3.3.6 APP及MAPP热分解性能
        3.3.7 阻燃PP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表面可反应官能团的接枝改性聚磷酸铵及表征
    4.1 引言
    4.2 机理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3 FT-IR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3.4 XPS表面元素分析
        4.3.5 接触角测试
        4.3.6 阻燃环氧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测试
        4.3.7 阻燃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N-P-C 一体化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合成及表征
    5.1 引言
    5.2 机理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PP及MAPP的结构分析
        5.3.2 APP及MAPP的表面亲水性测试
        5.3.3 APP及MAPP的热分解性能检测
        5.3.4 易迁移性水煮实验分析
        5.3.5 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测试测试
        5.3.6 NR/APP和NR/MAPP复合材料的形态
        5.3.7 橡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5.3.8 锥形量热分析
        5.3.9 残碳宏观及微观形貌分析
        5.3.10 IFR-NR的TGA-FTIR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其在玻纤增强PA66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材料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1.3 试样制备
        1.3.1 微胶囊红磷 (MRP) 的制备
        1.3.2 阻燃玻璃纤维增强PA66复合材料的制备
    1.4 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Mg (OH) 2包覆红磷的影响因素
        2.1.1 不同分散剂对红磷稳定性的影响
        2.1.2 分散剂 (OP-10) 用量对红磷稳定性的影响
    2.2 MRP的XPS分析
    2.3 MRP的吸湿性、PH3释放量
    2.4 MRP在阻燃玻纤增强PA66中的应用
        2.4.1 阻燃剂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2.4.2 阻燃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7)聚乙烯无卤化阻燃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无机阻燃剂
2 磷系阻燃剂
3 膨胀性阻燃
4 纳米阻燃及其他
5 结论与展望

(8)红磷的微胶囊化及其在尼龙6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步骤
        1.2.1 RP的预处理及包覆
        1.2.2 阻燃PA6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MRP的表征
    2.2 PA6/MRP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3 结论

(9)新型包覆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燃烧过程
    1.3 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机理
    1.4 阻燃剂的分类
    1.5 包覆红磷阻燃剂的相关研究
        1.5.1 红磷阻燃剂
        1.5.2 包覆红磷技术
        1.5.3 国内外包覆红磷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包覆红磷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新型包覆红磷的制备
        2.2.3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RP中囊材比例分析
        2.3.2 吸湿性和颜色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表面形貌分析
        2.3.5 XPS分析
        2.3.6 TGA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覆红磷阻燃玻纤增强尼龙66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GFPA66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阻燃性能测试
        3.3.2 TGA分析
        3.3.3 炭层成分分析
        3.3.4 红外热成像分析
        3.3.5 残炭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覆红磷阻燃玻纤增强PBT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GFPBT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阻燃性能测试
        4.3.2 TGA分析
        4.3.3 炭层成分分析
        4.3.4 红外热成像分析
        4.3.5 残炭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覆红磷阻燃PP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P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5.2.3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阻燃性能测试
        5.3.2 TGA分析
        5.3.3 炭层成分分析
        5.3.4 红外热成像分析
        5.3.5 残炭形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阻燃聚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层包覆APP
    1.1 以环氧树脂为囊材
    1.2 以密胺树脂为囊材
    1.3 以聚氨酯为囊材
2 双层包覆APP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2.1 以密胺树脂和环氧树脂为囊材
    2.2 以脲醛树脂(UF)和密胺树脂(MF)为囊材
3 共包覆APP
    3.1 单层共包覆
    3.2 双层共包覆
4展望

四、密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包覆微胶囊化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聚烯烃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阻燃改性聚氨酯硬泡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 姜浩浩. 安徽工业大学, 2020
  • [2]防治煤自燃抗氧化型微胶囊化阻化剂研究[D]. 焦庚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双层包覆次磷酸铝及其阻燃PBT[J]. 孔淳,吴双邯,焦健悦,程婷,王菲,于守武. 塑料, 2020(02)
  • [4]膨胀阻燃低密度聚乙烯的制备及其燃烧特性研究[D]. 张向锋.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5]聚磷酸铵(APP)微胶囊化及其应用[D]. 吴灿.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其在玻纤增强PA66中的应用[J]. 杨福兴,杨小燕,刘孝恒,曲广淼,关琦. 塑料, 2018(06)
  • [7]聚乙烯无卤化阻燃改性研究进展[J]. 汪晓鹏. 上海塑料, 2018(01)
  • [8]红磷的微胶囊化及其在尼龙6中的应用[J]. 张东山,赵状,杨福兴,刘山. 能源化工, 2017(05)
  • [9]新型包覆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性能研究[D]. 许晨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7(05)
  • [10]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及其阻燃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 韩悦,刘娟,于守武,李姣,桑晓明. 塑料科技, 2016(11)

标签:;  ;  ;  ;  ;  

三聚氰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微囊化红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聚烯烃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