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携式电网噪声模拟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淦[1](2021)在《低对比度闪电通道的图像预处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OpenCV对低对比度闪电通道图像进行预处理,过程主要分为闪电通道亮度提升及闪电通道边缘检测两方面。通过对低对比度闪电通道图像进行预处理,低对比度闪电通道图像得到平滑,增强闪电通道亮度,提升闪电通道边缘检测的操作性,得出有自适应性的低对比度闪电通道图像预处理流程。主要针对低对比度闪电通道图像自动识别处理的不足,提出用帧差法来剥去背景中的较亮云体和地物的干扰,最大限度保留闪电通道的细节,对闪电通道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使得通道有较好的识别性,为下一步的图像处理做准备。
王波[2](2020)在《GIS设备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电力系统随着规模性发展,对其安全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因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可靠性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考虑到GIS设备的绝缘缺陷可能直接影响到系统安全性,掌握GIS设备的内部绝缘缺陷,特别是通过监测局部放电现象判断绝缘劣化程度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在比较各种局部放电监测原理及方法基础上,分析了 GIS局部放电的常见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危害,得出超高频检测法在GIS局部放电监测中的可行性;其次,详细研究分析了 GIS局部放电的等效电路及超高频传播特性理论,就某应用超高频的GIS局放在线监测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做了设计及应用说明,并通过现场模拟放电试验由系统成功捕捉到信号并得到放电图谱。然后介绍了局放在线监测系统在出厂及现场安装前进行的一些必要试验。最后,提出了本工程现场安装配置方案,并进行了现场检测试验,与超高频便携式检测仪检测到数据进行比较,说明该系统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进一步通过系统检测到放电量正确判断是否发生局部放电等设备绝缘故障。通过系统在现场应用中总结了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文研究在提升GIS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方面,对系统实现状态监测及掌握设备绝缘情况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李志远[3](2020)在《用于X/γ射线剂量率测量的厚GEM探测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核爆或重大核与辐射事故中,辐射剂量率一般从天然本底水平到每小时数戈瑞以上迅速变化,响应范围超过8个量级。传统气体探测器G-M计数管,由于探测效率和本征死时间的影响,单个探测器无法完成整个量程的测量,需要采用多个具有不同量程范围的探测器切换,且在剂量率较高或变化较快的辐射场景中,容易出现饱和或误报。本文研究的厚型气体电子倍增器(厚GEM)具有灵敏体积大、响应时间快等特点,能有效解决灵敏体积和本征死时间之间的矛盾,因此单个探测器可以测量很宽的剂量率水平。厚GEM自发明以来,主要用于高能辐射探测领域,在辐射监测方面应用较少,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其X/γ辐射剂量率响应特性,并探索密闭式集成探测器的相关技术,为辐射监测仪器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方法,分析了厚GEM对X/γ射线的物理响应机制。通过有限元方法(ANSYS)分析了厚GEM探测器的工作电场,结合流体动力学模型(COMSOL)和气体放电仿真(Garfield++)研究了电子倍增的产生机理,解释了厚GEM具有快时间响应的原因;利用蒙特卡罗粒子输运(MCNP5)和气体放电仿真计算了厚GEM探测器对X/γ射线的本征探测效率,并根据增益与信号甄别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厚GEM探测器探测效率的理论分析方法,完成了从射线源到脉冲信号的全物理过程理论模型研究,为探测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设计了用于X/γ剂量率测量的流气式厚GEM探测器。理论计算了厚GEM膜的结构尺寸,并从5种相同结构、不同绝缘基材的厚GEM膜中筛选出一种综合性能最好的膜作为探测器的核心部件,该膜的起始电压低至510V,工作电压范围超过160V,平均增益超过8000,且一致性良好。通过材料、结构和电场优化,完成了流气式厚GEM探测器的腔室设计,入射窗采用10μm厚的镀铜聚酰亚胺薄膜,漂移极采用了蜂窝状的镀钨不锈钢片,漂移区距离为3mm,收集区距离为2mm,腔室壁为有机玻璃,侧壁的流气口依次与气瓶减压阀、流量计、泡瓶连接。(3)实验研究了厚GEM探测器的X/γ剂量率响应特性。文中用分立式高压和模块式读出方式,搭建了一套流气式厚GEM探测器测试系统,采用了计数和电流模式切换的方法,完成了厚GEM探测器对X/γ射线的剂量率线性响应范围从0.3μGy/h到8Gy/h的测量,量程范围达8个量级;首次研究了厚GEM探测器的能量响应和角响应特性,为探测器的下一步设计提供参考;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厚GEM探测器的辐照稳定性,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方法对“Charging up/down”效应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验解释了上电后的前半个小时内计数率不断上升的原因。通过对比G-M计数管性能,该探测器在宽量程剂量率测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对密闭式厚GEM集成探测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基于国产ASCI集成芯片和小型高压模块设计了集成式读出系统,采用低放气率真空材料和高精度气压控制系统设计了密闭式厚GEM探测器。利用该套装置研究了低气压下厚GEM探测器的工作特性,为密闭式厚GEM探测器的充气工艺和工作电压设定提供了参考;本文还研究了密闭式厚GEM探测器的长期稳定性,长期工作时间超过60天,其中稳定工作时间超过30天(计数率相对变化误差不超过15%),为下一步密闭式厚GEM探测器的工艺改进指明了方向。这些研究也为厚GEM探测器的小型化、便携化提供设计思路。本文取得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首次将厚GEM探测器应用于X/γ剂量率测量中,采用计数电流切换的方法将单个探测器的剂量率响应范围拓展到8个量级,高于传统气体探测器量程范围;2)利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从射线作用机制到探测器性能分析的全过程仿真手段,为核辐射探测器虚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3)研究了厚GEM探测器对X/γ剂量率的能量响应和角响应特性,分析了厚GEM探测器“Charging up/down”效应,提出了传导电流对增益稳定性的影响;4)开展了密闭式厚GEM集成探测器的相关研究,利用ASIC集成芯片和电阻链式高压模块,设计了集成式读出系统,研究了厚GEM探测器在密闭式状态下的工作特性,通过高真空环境获得和低放气率材料设计,使得该探测器在密闭式工作状态下稳定工作时间超过30天。
周磊[4](2020)在《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国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并着力建设以直流充电桩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直流充电桩的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安装检测以及周期巡检等各个阶段,都需要严格地遵循相应的计量检定规范。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品牌和型号繁多,协议不规范、计量不准确的问题十分普遍。同时,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制,多数采用传统的人工测试或者半自动测试技术开发,其性能和测试效率十分低下,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相关国家标准,本文设计出一款适用于直流充电桩的工作误差、示值误差、付费金额误差以及时钟示值误差等计量检定任务的自动测试系统,满足高精度、高性能和便携性等设计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该部分通过研究相关测试标准,明确计量检定任务及测试原理,制定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技术指标,并阐述系统的创新点和设计优势。2.电动汽车功能模拟装置的设计:该装置用于模拟充电工况和搭建完善的测试环境,是实现充电桩测试的基础。整个装置包括直流充电接口控制模拟器,实现充电控制导引回路,并提供参数采集接口;车载BMS通信模拟器,启动充电通信流程并且反馈通信故障;车载电池电压模拟器,模拟车载蓄电池的初始电压;大功率模组化负载,用于消耗充电电能。3.高精度计量模块设计:高精度直流电能参数的采集是实现准确计量和测试的前提。本文首先根据直流电能计量原理和计算方法,搭建同步采集电路,实现对充电电压、辅助电压、采集点1电压以及充电环境温度的信号采样;然后制定数字处理方案,实现对采样信号的数据解析、功率运算、以及电能积分运算;最后封装软件功能接口,便于二次开发。经过验证,高精度计量模块能够实现1000V、300A的直流测量范围,电能计量精度达到0.1级。4.自动测试软件系统设计:自动测试软件作为整个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控制中枢和交互界面,是实现测试逻辑任务的核心。该部分通过分析测试需求和相关技术原理,从软件设计架构与设计模式的角度,提出基于MVC-三层架构的总体设计方案,并且制定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实现策略。经过仿真测试以及实地验证,本文设计的计量检定系统满足直流充电桩的计量准确性和功能完整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便于市场推广。
林棣伟[5](2019)在《配电变压器快速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配电网中,配电变压器的数目很多,安装位置分散,自动化程度低,而配电变压器又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电力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用电质量,配电变压器的稳定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内对变压器正常运行维护主要是采用预防性试验和定期检修两种方式。但是,预防性试验需要停电,影响了供电的可靠性;定期检修中更换的设备一部分是没有必要更换的,降低了经济性。因此,传统的检修方法与现代化状态维护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同时,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有限,而配电变压器的运维工作量巨大,很难全面开展配电变压器的检测维护工作,有很多配电变压器处于“带病”工作状态,目前出现的配电变压器故障大部分是年久失修造成的,对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研究配电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本项目将研制便携式配电变压器油故障,快速诊断装置。通过现场检测配电变压器油中特征气体的含量、油温和变压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建立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配电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实现对配电变压器多个参数的快速测量,为配电网安全运行和状态检修提供决策依据。
杜月[6](2019)在《GIS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网不断升级改造,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稳定性,同时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应运而生,在辽宁电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大量运用。与此同时,GIS设备检修工作较为复杂以及检测方式缺乏多样性的问题随之而来。本研究结合本人现场实际工作经历,同时结合阜新电网两个典型个案展开分析,着重分析了特高频法(UHF法)局部放电检测在阜新电网GIS设备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各种放电形式及其形成机理和GIS设备出现放电故障的特征和类型划分。2.分析不同GIS局放检测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提出研究特高频局放检测法的意义并对其检测原理进行深度解析。3.在国内外特高频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一套特高频局放检测仪,能够采集局部放电数据信号,并且开展分析和诊断。4.应用本套检测仪器,结合两起阜新电网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的实际案例,从检测发现局部放电信号、进行方电源定位、初步诊断缺陷类型,到最后的解体检修整个过程,对绝缘缺陷类型、设备内部结构等诸多要素影响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的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解析和探讨。该论文有图70幅,表3个,参考文献51篇。
任行[7](2019)在《雷电预警检测装置及地面标校方法》文中指出雷电作为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对电子、电力、通信以及航空等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建立有效的雷电预警检测装置能够有效地保障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国家层面各国已经逐渐建立了完整的雷电监测定位网,能够实现对雷电的大范围预警,然而对于机动性强的个体和车辆,雷电预警检测装置还有一定的不足。第一,一般的雷电预警检测装置价格昂贵、体积较大,难以满足野外工作人员及车辆的便携化雷电预警的需求;第二,大部分雷电预警检测装置需要固定安装,保证良好的接地性,而野外工作人员及车辆很难保证雷电预警检测装置的接地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体积小、无需接地的便携式雷电预警检测的装置,使其能够工作在野外环境中,并在装置中引入了雷电人为干扰信号的判别方法,降低了人造信号对雷电检测的干扰。针对雷电预警装置的测试标定,设计了雷电地面模拟装置,并解决了雷电模拟装置设计时的回路参数测量问题,实现了雷电模拟装置对雷电预警检测装置的测试标定。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包括:1.设计了体积小、无需接地的便携式雷电预警检测装置。通过检测雷电辐射的磁场获得雷电的能量信息,并根据雷电能量随距离衰减规律实现雷电距离测定,因此该装置能够实现不接地的雷电预警检测。在该装置中引入了雷电人为干扰信号的判别方法,能够排除人为信号对雷电检测装置的干扰。2.设计了雷电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对雷电模拟装置的参数进行设计,使得该装置能够产生具有雷电信号特征的波形,并能够通过模拟装置产生雷电模拟信号对本文设计的雷电预警检测装置进行测试标定。3.提出了一种电容式球隙放电回路参数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通过采用放电建模和参数估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回路电阻和回路电感的非接触式测量,并能够实现对产生的脉冲大电流的峰值测量,得到脉冲大电流的整个波形,解决了雷电模拟装置设计时的参数测量问题。本文完成了雷电预警检测装置的设计,并通过设计的雷电模拟装置完成了标定测试。雷电预警检测装置能够实现半径40公里范围的雷电预警检测,可用于野外工作人员及车辆的雷电预警,如爬山、骑行等户外运动人员以及野外工作的雷达车等车辆。
阴越[8](2019)在《面向智能变电站的手持式培训装置的硬件研制》文中认为近年,国家电网公司努力推动智能变电站保护和测量技术就地化工作,在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完善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和运行维护技术,成为重要追求目标。随着大量智能变电站建成投产,提高一线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班组技术人员对智能变电站数字化二次系统与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成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基本措施。围绕智能变电站特点加强一线班组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国网公司重点关注的工作方向。考虑到智能变电站的发展需求、及一线班组的培训需要,结合2016年四川省电力公司所立项目《开展服务于二次班组运维技术支持的便携式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仿真装置研制》,力图为班组自组织培训提供工具。装置的研制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作为项目的子课题,主要介绍了装置的硬件平台,即面向智能变电站的手持式培训装置的硬件设计,旨在为软件平台实现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仿真系统提供实现基础。论文结合了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结构和整体的网络配置,确定了手持式培训装置的主要硬件指标及总体设计方案。装置主要由工控主板、仿真电路板、通信电路板3个模块组成,其中仿真和通信电路板基于FPGA进行了高速电路的设计。在具体的手持式培训装置的设计过程中,论文对硬件系统的设计和PCB设计/仿真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在系统的设计部分中,论文首先介绍了装置核心部分工控主板的具体参数与应用;其次,为实现装置计算、仿真的功能,本文设计了基于多FPGA系统的仿真电路板,重点介绍多FPGA系统的结构设计、辅助电路模块设计、系统存储模块的设计;接下来,为实现装置收发变电站网络报文信息的功能,文本设计了装置通信电路板,着重介绍了其中千兆光纤收发器电路和其物理层电路;随后设计了基于Mini-PCIE总线的通信链路;最后设计了符合装置要求的电源网络。在PCB设计/仿真部分中,首先通过对PCB层叠设计和走线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针对装置的PCB完成层叠与走线设计;其次对信号反射、信号串扰原理进行研究,通过仿真平台搭建模型对PCB的信号完整行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对去耦网络仿真完成装置PCB的电源完整性分析,确保设计的正确性、可行性;最后对装置的部分功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基本满足项目要求。
宋辉[9](2018)在《基于局部放电深度学习的GIS风险评估方法》文中指出随着电力设备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检测技术的成熟,SF6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 Switchgears,GIS)的局部放电检测当前获得了大量的变电站现场应用,发现了一些GIS设备的潜在缺陷,推动了运行条件下GIS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但大量的现场应用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运行条件下GIS局部放电数据的诊断识别效果较差,海量增长的局部放电检测数据带来了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难题和历史检测数据的挖掘问题,最后由于局部放电的影响因素众多,传统方法难以完成对局部放电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估。在此背景下,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GIS局部放电风险评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论文通过局部放电的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变电站现场检测两种方式,利用多种检测仪器建立了复杂背景下的多源局部放电数据样本库。针对多源异构的局部放电数据归一化问题,提出了针对结构化局部放电数据的归一化方法和非结构化局部放电数据的信息恢复方法;针对数据质量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维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不良数据检出方法,最终建立了包含10万余条的标准化局部放电数据库。然后,通过对深度学习相关理论、方法及复杂多源GIS局部放电样本库的分析,建立了涉及模式识别、援例推理、风险评估的局部放电数据处理架构并设计了相关算法,实现了运行条件下GIS局部放电数据的诊断识别和风险评估。针对复杂数据源下局部放电的模式识别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以CNN为基础模型,利用深度自编码网络和复杂多源样本数据对构建的CNN模型进行无监督预训练,获取卷积层初始参数。通过卷积、池化及反向传播操作,达到识别参数最优化。通过对多源局部放电大数据特征映射提取,完成复杂场景海量局部放电数据的模式识别。与传统的基于统计特征值的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随机森林方法相比,本文所提的方法在处理复杂数据源局部放电数据样本任务中识别正确率提高10%以上,与深度信念网络相比,识别正确率提高值在4%以上,且识别正确率提高值随样本数据的增加而增大,更适合于大数据平台的工程应用需求。随着局部放电检测案例的累积,将疑似局部放电数据与历史案例中的数据进行匹配获取相似案例,是大数据背景下对局部放电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一种思路。本文提出了GIS局部放电援例推理的架构,针对援例推理中的关键步骤,案例库建立和匹配算法的设计,分别提出了基于本体(Ontology)理论的局部放电案例知识库建立方法和基于变分贝叶斯自编码器(Auto-Encoding Variational Bayes,AEVB)的局部放电数据匹配方法。基于Ontology的局部放电案例知识库融合了本体理论的知识表示技术对局部放电数据进行描述,论文分别构建了局部放电本体模型库、GIS局部放电基本信息库和GIS局部放电案例库,通过局部放电本体模型描述局部放电数据及相关外部信息的关联性,将局部放电案例库和GIS局部放电基本信息库有机的关联起来,同时作为语义型信息的载体,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可解释性。基于AEVB的局部放电数据匹配方法中,首先构建了适用于局部放电数据的AEVB网络模型,利用AEVB提取局部放电数据特征值,然后基于余弦距离计算不同局部放电数据之间的匹配度。为验证本文所提数据匹配方法的有效性,对本文方法和其他特征提取与匹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统计特征值、深度信念网络、深度卷积网络、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的特征提取方法和欧氏距离、最佳熵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EVB和余弦算法的数据匹配方法相比其他数据匹配方法可以更有效的检出案例库中相似局部放电案例,为局部放电风险评估提供信息支撑。针对GIS局部放电风险评估问题,本文分析了GIS风险评估的流程,针对运行条件下基于局部放电的GIS故障概率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和Bagging集成学习的GIS局部放电故障概率计算方法。首先对大量的变电站现场检测数据确定了数据标签,建立了数据集,其次,针对数据样本不均衡,利用Bagging集成学习方法将N个LSTM深度网络构建成适用于局部放电严重程度评估的集成学习模型。通过对由局部放电数据特征值、局部放电技术影响因素、设备运行信息等组成的特征向量进行分析,模型最终可以输出局部放电严重程度评估结果。通过与普通LSTM网络、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以及Bagging-BPNN方法的对比以及变电站现场检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对运行条件下GIS局部放电风险评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状态,与普通LSTM、BPNN和Bagging-BPNN相比评估结果的精确度可以提高10倍,且易于在计算机上实施部署。
周红[10](2018)在《基于紫外荧光的SF6特征分解组分SO2定量检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电力生产过程中,对SF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性能进行在线检测和实时评估的实际需求,开展了相关在线式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传感器基于紫外荧光原理对SF6气体分解组分中的SO2气体进行定量检测,该方法具有不受电磁干扰、检测精度极高、装置便携等特点,适于电力现场的实际检测。SF6气体组分检测法是众多绝缘检测方式中性能较为稳定、检测灵敏度较高的一种,而结合光学手段对组分进行检测能够很好的克服传统气相色谱法耗时较长、无法实现在线式监测的限制。SO2气体作为SF6气体在放电过程中极易生成的典型分解产物,2013年被写入《SF6气体分解产物检测技术现场应用导则》,正式成为量化绝缘状况的重要参量,因此研制选择性好、检测度高的传感装置成为突破的关键,由于气体绝缘设备在放电过程中生成的的SO2含量极低,提高设备的检测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开展了基于紫外荧光法定量检测SF6分解组分SO2的相关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搭建了一组适用于SF6及其主要分解产物的紫外荧光检测平台,并选用标气对装置进行了测量规律探寻。SF6气体背景下的SO2气体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将发出荧光,装置采用单光子计数探头对荧光进行采集,进一步转化为数字化的光子计数,表征荧光强度。检测平台解决了气密性、光密性及测量的时间稳定性问题,研究表明,在低浓度的情况下,S02气体的浓度与其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度高达0.997,检测极限可至0.11μL/L级别,重复性偏差不超过12%。(2)通过控制测量过程中的温度、压强两种变量,研究了实际测量过程中温度、气压两种主要的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底计数随温度及压强的变化波动较小,而荧光计数受两者的影响极大,具体体现为,随着温度的上升,S02气体的荧光计数特性呈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气压影响亦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变量控制解决方案,以保证实际测量过程中的准确性。(3)基于实验室己有的SF6气体放电分解平台及SF6环网柜实体,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紫外荧光的测量效果进行了现场运行检验。检验过程模拟了典型的针板缺陷放电场景,在完备的放电周期内针对不同放电强度对装置进行了多重校核。对比紫外荧光检测装置的测量结果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测量结果,两者的偏差在10%左右,而紫外荧光装置检测更快、体积更小、经济性更好,因此更适于现场检测,并有望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在线监测。
二、便携式电网噪声模拟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便携式电网噪声模拟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低对比度闪电通道的图像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帧差法的介绍 |
1.1 帧差法 |
1.2 过程 |
1.3 实现成果及评价 |
2 对闪电通道进行Canny边缘检测的尝试 |
2.1 Canny边缘检测 |
2.2 Canny算子来检测闪电通道边缘的步骤 |
2.3 高斯滤波 |
2.4 自适应中值滤波 |
2.5 计算梯度强度和方向 |
2.6 非极大值抑制 |
2.7 对闪电通道边缘检测的初步尝试 |
3 结束语 |
(2)GIS设备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GIS局部放电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2 GIS设备局部放电的研究 |
2.1 局部放电的概念 |
2.2 GIS局部放电等效回路的分析 |
2.2.1 等效放电回路 |
2.2.2 局部放电特性的等效电路 |
2.3 GIS局部放电的超高频电磁波传播分析 |
2.3.1 TEM模波在GIS同轴波导中传播特性 |
2.3.2 TE和TM模波在GIS同轴波导中的传播特性 |
2.4 GIS局部放电超高频检测技术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GIS超高频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 |
3.1 在线监测装置的硬件选型 |
3.1.1 超高频传感器 |
3.1.2 现场采集单元 |
3.1.3 信号电缆选型 |
3.1.4 后台监测主站 |
3.2 在线监测装置的软件设计 |
3.2.1 数据显示及设置模块 |
3.2.2 数据分析及报警模块 |
3.2.3 数据存储及查询模块 |
3.3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验收试验 |
3.3.1 型式试验 |
3.3.2 现场验收试验 |
3.4 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传感器模拟放电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现场应用 |
4.1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传感器现场配置 |
4.1.1 内置传感器性能试验 |
4.1.2 传感器现场配置原则 |
4.2 GIS主回路绝缘耐压及局部放电测试 |
4.3 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比对检测试验 |
4.4 局放在线监测系统运行存在问题 |
4.4.1 监测系统的信号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
4.4.2 监测系统运行中的常见故障问题 |
4.5 监测系统应用的适用性分析 |
4.5.1 提高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性 |
4.5.2 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
4.5.3 实现智能化管理变电设备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用于X/γ射线剂量率测量的厚GEM探测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内容 |
1.1 X/γ射线剂量率探测器发展情况 |
1.2 传统气体探测器X/γ剂量(率)测量问题 |
1.2.1 探测效率 |
1.2.2 本征死时间 |
1.3 厚型气体电子倍增器 |
1.3.1 结构与工作特性 |
1.3.2 相关应用领域 |
1.3.3 厚GEM用于X/γ剂量率测量中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厚GEM探测器增益与探测效率的仿真计算 |
2.1 厚GEM膜增益与探测器探测效率 |
2.2 厚GEM膜增益模拟计算 |
2.2.1 电场模拟 |
2.2.2 气体放电 |
2.3 厚GEM探测器对X/γ射线的探测效率 |
2.3.1 本征探测效率η_0的计算 |
2.3.2 信号甄别效率η_Δ的计算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流气式厚GEM探测器设计 |
3.1 流气式厚GEM探测器结构组成 |
3.2 厚GEM膜的设计 |
3.2.1 厚GEM膜结构尺寸 |
3.2.2 厚GEM膜基材选择 |
3.3 厚GEM探测器优化设计 |
3.3.1 材料优选 |
3.3.2 结构优化 |
3.3.3 电场优化 |
3.4 流气式腔室设计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流气式厚GEM探测器X/γ剂量率性能测试 |
4.1 测试系统搭建 |
4.1.1 高压电路 |
4.1.2 读出系统 |
4.1.3 系统搭建 |
4.1.4 噪声问题分析与处理 |
4.2 X/γ剂量率响应实验 |
4.2.1 确定工作电压 |
4.2.2 剂量率响应 |
4.3 其他性能测试 |
4.3.1 能量响应 |
4.3.2 角响应 |
4.3.3 辐照稳定性 |
4.4 与G-M计数管性能比较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密闭式厚GEM集成探测器设计与实验 |
5.1 密闭式腔室设计 |
5.2 高压与读出电路设计 |
5.2.1 高压电路 |
5.2.2 读出电路 |
5.3 密闭式厚GEM探测器性能测试 |
5.3.1 系统搭建与噪声分析 |
5.3.2 低气压性能实验 |
5.3.3 辐照稳定性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增益刻度和测量方法 |
A.1 增益刻度方法 |
A.2 增益测量方法 |
附录 B 部分实验数据 |
B.1 厚GEM探测器γ剂量率响应实验数据 |
B.2 基于集成式读出系统γ剂量率响应实验数据 |
B.3 能量响应实验数据 |
B.4 角响应实验数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4)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充电桩充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3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设计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计量检定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流程及原理 |
2.1.1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控制导引回路 |
2.1.2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工作流程 |
2.2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需求及功能分析 |
2.2.1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需求分析 |
2.2.2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
2.3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 测试系统关键设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需求分析 |
3.2 直流充电电能计量理论与仿真分析 |
3.2.1 直流电能计量的基本算法 |
3.2.2 纹波环境下的电能计量误差运算 |
3.2.3 电能计量算法的误差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总体方案设计 |
3.4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硬件方案设计 |
3.4.1 大电压采集方案 |
3.4.2 大电流采集方案 |
3.4.3 温度采集方案 |
3.4.4 信号隔离方案 |
3.5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软件方案设计 |
3.5.1 软件总体流程 |
3.5.2 ARM数据服务端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1 软件系统的设计指标 |
4.1.2 软件系统的开发平台及环境 |
4.2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4.2.1 软件系统的设计架构方案 |
4.2.2 软件系统的设计模式方案 |
4.2.3 软件系统的多任务处理方案 |
4.3 车载BMS通信模拟软件系统设计 |
4.3.1 基于CAN通信的充电流程设计 |
4.3.2 基于Modbus的数据服务端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方案 |
4.4.2 数据访问驱动层设计方案 |
4.4.3 业务逻辑层设计方案 |
4.4.4 表现层设计方案 |
4.4.5 可编辑测试报表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实验平台搭建 |
5.1.1 高精度计量功能验证平台搭建 |
5.1.2 系统功能指标验证平台搭建 |
5.2 高精度计量功能验证 |
5.2.1 测试流程及步骤 |
5.2.2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
5.3 系统功能指标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测试流程及步骤 |
5.3.2 计量检定功能测试 |
5.3.3 历史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
5.3.4 可编辑报表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配电变压器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油中溶解气体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2.1 配电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来源 |
2.1.1 绝缘油的分解 |
2.1.2 固体绝缘材料的分解 |
2.1.3 其它来源 |
2.1.4 小结 |
2.2 配电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种类 |
2.3 配电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选择 |
2.3.1 特征气体产生的机理 |
2.3.2 基于2种特征气体进行故障诊断方法 |
2.3.3 小结 |
2.4 油中溶解气体的检测技术研究 |
2.4.1 燃料电池传感器法 |
2.4.2 小结 |
2.5 基于2种特征气体进行故障诊断的判据 |
2.5.1 基于特征气体的故障判定表 |
2.5.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2.5.3 特征气体故障诊断实例验证 |
2.5.4 小结 |
2.6 特征气体测量方法研究 |
2.6.1 脱气方法 |
2.6.2 混合气体分离方法 |
2.6.3 气体检测方法 |
2.6.4 特征气体测量系统设计 |
2.6.5 特征气体含量测量准确性试验 |
2.6.6 小结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运行声音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3.1 配电变压器声音的来源和种类 |
3.1.1 配电变压器声音的来源 |
3.1.2 配电变压器声音的种类 |
3.1.3 配电变压器声音与故障的对应关系 |
3.1.4 小结 |
3.2 配电变压器声音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3.2.1 配电变压器声音样本采集 |
3.2.2 基于HHT的声信号特征分析与提取应用 |
第四章 基于顶层油温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4.1 配电变压器散热原理 |
4.2 油温测量方法 |
第五章 现场试验 |
5.1 试验流程 |
5.2 试验对象 |
5.3 试验结果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油中气体含量分析 |
5.4.2 运行声音分析 |
5.4.3 温度分析 |
5.5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GIS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Ⅻ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要完成的研究内容 |
2 GIS设备局部放电检测原理 |
2.1 局部放电的基本概念 |
2.2 GIS各类局放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比较 |
2.3 GIS特高频检测方法研究的意义 |
2.4 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原理 |
2.5 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图谱的分析与诊断 |
3 特高频局放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方案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4 特高频局放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平台简介 |
4.2 系统程序设计流程 |
4.3 系统软件界面及其程序设计 |
5 系统的性能检测及现场实际应用 |
5.1 实验室检测试验 |
5.2 案例分析一 |
5.3 案例分析二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雷电预警检测装置及地面标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电预警检测装置 |
1.2.2 雷电地面标校方法 |
1.3 本文主要解决问题、内容安排以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雷电检测与雷电模拟技术基础 |
2.1 雷电发生的基本物理过程 |
2.2 雷电的电磁特征 |
2.2.1 雷电流模型 |
2.2.2 雷电的电磁辐射频谱特征 |
2.2.3 雷电的光谱特征 |
2.2.4 雷电的静电场特征 |
2.3 雷电检测预警原理及常见设备 |
2.4 雷电模拟的原理及方法 |
第三章 雷电预警检测装置的设计 |
3.1 利用窄带滤波检测系统的雷电定位方法 |
3.1.1 雷电辐射的频谱特征 |
3.1.2 利用窄带滤波检测系统的雷电测距原理 |
3.2 雷电预警检测装置的设计 |
3.2.1 雷电预警检测装置的系统设计 |
3.2.2 雷电检测预警装置的实现 |
3.3 人为干扰判定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四章 雷电的地面标校方法 |
4.1 雷电地面模拟装置的整体设计 |
4.2 高压大电流放电回路参数测量的新方法 |
4.2.1 电容式放电回路参数的非接触式测量新方法 |
4.2.2 放电回路参数的测量以及大电流测量验证实验 |
4.3 雷电地面模拟装置的参数设计及实现 |
4.3.1 雷电地面模拟装置的参数设计 |
4.3.2 雷电地面模拟装置的实现 |
4.4 雷电的地面标校方法 |
4.4.1 雷电模拟信号与自然雷电信号的标校原理 |
4.4.2 雷电模拟装置对雷电预警检测装置的标校实验原理 |
4.4.3 标校实验设计 |
4.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5.2.1 存在的问题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面向智能变电站的手持式培训装置的硬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变电站应用技术发展与完善 |
1.1.2 智能变电站技术培训工作的问题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信息交互结构研究及培训装置系统分析 |
2.1 智能变电站信息交互结构 |
2.1.1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结构 |
2.1.2 智能变电站整体网络配置 |
2.2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 |
2.2.1 站控层网络报文 |
2.2.2 过程层网络报文 |
2.3 手持式培训装置主要指标及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手持式培训装置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工控主板简介 |
3.2 仿真电路板设计 |
3.2.1 多FPGA系统设计 |
3.2.2 多FPGA系统辅助电路设计 |
3.2.3 多FPGA系统存储模块设计 |
3.3 通信电路板设计 |
3.3.1 千兆光纤收发器电路设计 |
3.3.2 PHY层电路设计 |
3.4 Mini-PCIE接口电路设计 |
3.4.1 Mini-PCIE连接模块设计 |
3.4.2 Mini-PCIE差分信号线设计 |
3.5 手持式培训装置电源网络设计 |
3.5.1 仿真电路板电源设计 |
3.5.2 通信电路板电源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B设计及SI/PI仿真研究与装置功能测试 |
4.1 手持式培训装置PCB设计 |
4.1.1 装置PCB层叠设计 |
4.1.2 装置PCB布线设计 |
4.2 培训装置PCB的SI仿真分析 |
4.2.1 装置PCB信号反射研究 |
4.2.2 装置PCB信号串扰研究 |
4.3 培训装置PCB的PI仿真分析 |
4.4 手持式培训装置部分功能测试 |
4.4.1 DDR2存储芯片功能测试 |
4.4.2 装置数据收发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局部放电深度学习的GIS风险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GIS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2.3 GIS局部放电严重程度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问题提出 |
1.3.2 整体技术路线 |
1.3.3 具体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复杂多源GIS局部放电样本库与数据预处理方法 |
2.1 GIS局部放电实验数据样本采集 |
2.1.1 GIS局部放电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
2.1.2 多源实验数据样本采集 |
2.2 运行条件下GIS局部放电检测与数据样本 |
2.2.1 运行条件下GIS局部放电检测方法 |
2.2.2 运行条件下的GIS局部放电数据样本库 |
2.3 多源复杂局部放电数据样本集的预处理方法 |
2.3.1 多源异构数据的归一化方法 |
2.3.2 不良数据的检出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杂数据源下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方法 |
3.1 复杂数据源下局部放电模式识别问题 |
3.2 用于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的卷积网络方法 |
3.2.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3.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局部放电模式识别 |
3.3 实验与对比分析 |
3.3.1 不同算法的识别效果对比 |
3.3.2 不同训练样本集大小的影响 |
3.3.3 不同训练样本数据来源的影响 |
3.3.4 使用自编码器网络初始化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IS局部放电援例推理及数据匹配方法 |
4.1 GIS局部放电案例援例推理 |
4.1.1 援例推理的总体流程 |
4.1.2 基于Ontology的局部放电案例知识库构建 |
4.2 基于变分贝叶斯自编码的局部放电数据匹配方法 |
4.2.2 变分贝叶斯自编码器(Auto-Encoding Variational Bayes,AEVB) |
4.2.3 基于AEVB的局部放电数据匹配方法 |
4.3 局部放电数据匹配实验与案例分析 |
4.3.1 实验方案与实验模型 |
4.3.2 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匹配度对比分析 |
4.3.3 不同匹配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GIS局部放电风险评估 |
5.1 GIS局部放电风险评估模型与流程 |
5.2 运行条件下GIS故障数据定义与数据集建立 |
5.3 用于局部放电严重程度评估的特征参量分析 |
5.3.1 局部放电检测数据特征值 |
5.3.2 局部放电技术影响因素 |
5.3.3 设备运行相关信息 |
5.4 基于BAGGING-LSTM的局部放电故障概率方法 |
5.4.1 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 |
5.4.2 用于局部放电严重程度评估的Bagging-LSTM方法 |
5.5 实验及案例分析 |
5.5.1 实验模型与训练结果 |
5.5.2 不同特征信息的影响 |
5.5.3 案例分析 |
5.6 应用效果与分析 |
5.6.1 应用平台的框架 |
5.6.2 应用效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紫外荧光的SF6特征分解组分SO2定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SF_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的意义 |
1.2 SF_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的主要方式 |
1.2.1 可运用于在线监测的检测方式 |
1.2.2 SF_6气体分解组分的光谱检测法 |
1.3 紫外荧光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紫外荧光检测技术的原理 |
2.1 荧光产生的物理机制 |
2.1.1 分子的激发与去激发 |
2.1.2 与荧光相关的物理量 |
2.2 荧光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
2.2.1 单波长定量分析理论推导 |
2.2.2 多波长定量分析理论推导 |
2.3 SF_6特征分解组分SO_2紫外荧光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紫外荧光检测系统的搭建 |
3.1 紫外荧光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3.2 光路设计 |
3.2.1 激发光源的选择 |
3.2.2 激发光的获取 |
3.2.3 荧光信号的获取 |
3.2.4 遮光处理 |
3.3 气路设计 |
3.3.1 其它辅助器件的选择 |
3.4 电路设计 |
3.4.1 光电倍增管 |
3.4.2 SO_2荧光信号的特性分析 |
3.4.3 气体池结构设计 |
3.4.4 光子计数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SF_6特征分解组分SO_2定量检测研究 |
4.1 前期调试 |
4.1.1 气密性 |
4.1.2 光密性 |
4.1.3 计数的时间特性 |
4.2 SO_2样气浓度与紫外荧光信号的关系 |
4.2.1 测量范围的确定 |
4.2.2 SF_6特征分解组分SO_2定量检测 |
4.2.3 重复性分析 |
4.3 紫外荧光气体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温度对SO_2紫外荧光检测的影响 |
4.3.2 压强对SO_2紫外荧光检测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SO_2紫外荧光检测系统的实际运用 |
5.1 试验平台与试验方法 |
5.1.1 SF_6气体放电分解试验平台 |
5.1.2 绝缘缺陷模型的构建 |
5.1.3 SO_2组分的检测系统 |
5.1.4 试验方法 |
5.2 模拟装置内的检测结果对比 |
5.3 环网柜实体内的对比检测 |
5.3.1 环网柜的改造 |
5.3.2 实体装置中的测量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便携式电网噪声模拟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对比度闪电通道的图像预处理[J]. 王淦. 电子世界, 2021(22)
- [2]GIS设备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王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用于X/γ射线剂量率测量的厚GEM探测器研究[D]. 李志远.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4]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周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配电变压器快速诊断技术研究[D]. 林棣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GIS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D]. 杜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7]雷电预警检测装置及地面标校方法[D]. 任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面向智能变电站的手持式培训装置的硬件研制[D]. 阴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局部放电深度学习的GIS风险评估方法[D]. 宋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10]基于紫外荧光的SF6特征分解组分SO2定量检测研究[D]. 周红. 武汉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