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多病抗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棉花多病抗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一、棉花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7的标记加密及标记辅助聚合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叶部病害。小麦感染白粉病后一般会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严重的时候有可能会到50%以上。近十年来,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每年都在1亿亩以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面对小麦白粉病疫情,目前主要通过在田地间施用化学药剂和种植抗病品种来进行防治。相比较而言,培育抗病品种无疑是最有效和环境友好的策略。然而,随着小麦白粉病毒性菌株的不断变异,很多现有品种中的抗病基因逐渐丧失了对白粉病的抗性。亟需引入更多的广谱抗白粉病基因,以平衡抗病基因布局,改善我国抗病品种持续抵御白粉菌变异的能力。源于提莫菲维小麦A基因组的Pm37转育到小麦背景后定位在了7AL染色体。为促进Pm37的育种利用,本文加密了Pm37定位区间的分子标记密度,并对Pm37进行了标记辅助聚合利用。具体如下:(1)利用Bulked Segregant RNA-seq(BSR-Seq),发掘与Pm37关联的SNP,设计分子标记,通过检测Pm37的分离群体,发现标记YT001、YT004、YT005、YT007、YT014、YT018、YT021、YT023、YT035、YT063、K-085、K-101与Pm37紧密连锁,进而加密了Pm37定位区间的分子标记密度,将Pm37定位到了0.5 c M的区间内。(2)对Pm37进行了多菌株抗谱分析,发现Pm37对所鉴定的50个菌株均表现免疫,说明Pm37是广谱抗白粉病基因。进一步,我们对Pm37载体材料的农艺、产量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Pm37载体材料除具有广谱抗性外,在农艺、产量等方面都表现优良,无明显连锁累赘。因此,我们认为Pm37是一个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抗白粉病新基因。(3)利用筛选到的12个普通PCR标记和2个KASP标记,检测了生产上29个感病主栽品种,发现这些标记都能在50%以上的品种背景中检测Pm37,其中标记YT001、YT004、YT005、YT007、YT014、YT018、YT021、YT023、YT035、YT063、K-085、K-101可在所有检测品种中表现多态,视为Pm37的广适性育种可用标记,因此可利用这些标记对Pm37进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4)为将Pm37与其他广谱抗白粉病基因进行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我们又进一步开发了三个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12、Pm21、Pm V的功能KASP标记,KASP-TY、KASP-Pm12、KASP-Pm21、KASP-Pm V,尽管Pm12、Pm21和Pm V是直系同源基因,然而我们开发的这三个基因的功能KASP标记不但可以实现这三个基因间的相关区分,还可以与其他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区分,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育种可用标记。(5)为实现Pm37与这些基因的聚合,我们已构建了Pm37与这三个基因载体材料的后代群体,目前正在利用Pm37、Pm21、Pm12和Pm V的育种标记,选择聚合多个抗病基因的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

张旭辉[2](2019)在《MAS育种培育抗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本实验室利用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和Pigm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育种,获得了大量稻瘟病抗性显着改良的水稻新材料。本研究将从这些改良材料中选出R599-Pi9、R389-Pi9、R747-Pi9、R640-Pi9、R640-Pigm、R527-Pi9、R527-Pigm等7个表现优异的改良抗病系列的21个高代改良材料,通过比较高代改良材料与对应受体亲本在田间抗性表现、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从中筛选出的不仅具有优秀稻瘟病抗性且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系。研究结果如下:1.2018年春季将7个改良抗病系列的21个高代材料,于湖南浏阳大围山病圃播种,鉴定苗瘟抗性。苗瘟鉴定结果显示,所选21个高代材料在田间自然病圃表现除R747-Pi9-415、R640-Pi9-339表现为中度抗病,R389-Pi9-002、R527-Pi9-299-2表现为高度抗病外,其余均表现为抗病,且所有材料抗性表型均无分离;所有受体亲本均为感病。说明本研究通过MAS育种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效果明显。2.提取所选21份改良材料及对应受体亲本和供体亲本DNA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所选改良材料均含有Pi9或Pigm纯合等位基因;又由上述苗瘟抗性鉴定结果可知,改良材料苗瘟抗性远强于受体亲本,证明导入的Pi9或Pigm基因能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正确表达。3.综合农艺性状比较中,大多数改良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农艺性状与受体亲本出现显着差异。多数改良材料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比受体亲本高,千粒重有显着差异的材料均是千粒重变小。其中R599-Pi9-235、R747-Pi9-415、R640-Pi9-360、R640-Pigm-345四个材料极显着增产,R599-Pi9-232、R599-Pi9-234、R747-Pi9-402、R640-Pigm-346显着增产。4.外观品质比较中,多数改良材料的外观品质与受体亲本无差异;碾磨品质比较中,仅R747-Pi9-416、R747-Pi9-415、R640-Pigm-348、R527-Pigm-302具有比受体亲本更优秀的碾磨品质,其余改良材料的碾磨品质与受体亲本无差异;蒸煮品质比较中,R747-Pi9-402、R747-Pi9-415、R747-Pi9-416、R640-Pi9-338的蒸煮品质优于受体亲本。综合上述试验结果,R599-Pi9-235、R747-Pi9-402、R747-Pi9-415、R640-Pi9-338这4份材料整体表现均显着优于受体亲本,是较理想的抗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系;而R599-Pi9-232、R599-Pi9-234、R640-Pi9-360、R640-Pigm-345、R640-Pigm-346这5份材料比受体亲本增产,其余性状与受体亲本相当,也可列入候选新品系;其余供试材料相比受体亲本,除稻瘟病抗性得到改良外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性状,应当继续改良或淘汰。

赵燕昊[3](2017)在《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农艺性状和苗期耐干旱、耐低温特性的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AABBDD)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了实现对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2n=4x=28, AABB)优异基因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开发利用,本试验用以普通小麦品种Bethlehem (BLH)和中国春(Chinese Spring CS)为背景的两套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chromosome arm substitution lines,CASL)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CASL耐逆境胁迫(干旱胁迫和低温胁迫)能力进行初步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BLH还是在CS背景,不同CASL之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种子萌发性状以及幼苗主根长度、根数、苗高、平均根长等幼苗生长特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遗传背景中5BS和7BS置换系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着高于亲本,而5AS和6AS置换系却显着低于亲本,推测在这些置换系相应染色体臂上至少各带有一个调控小麦发芽特性的QTLs。4BL和6BL置换系的苗高、主根长度和平均根长均长于亲本;2BS和3AL置换系的主根长度和根数都长于和多于亲本;5BS、6AL、2AS和1AS置换系的主根长度和平均根长均长于亲本。1BS置换系的苗高、主根长和平均根长均比亲本小;4AL置换系的平均根长和根数小于亲本。由此推测在1AS、2AS、3AL、6AL、2BS和5BS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系生长的相关基因。2.对CASL进行拷种后发现,一些CASL在籽粒形态、小穗数等与穗部结构相关的性状以及有效分蘖数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由此推断在2AS、1BL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调控粒长、粒宽的正效QTLs位点;在6BS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3个性状相关的负效QTLs位点;与CASL种子粒厚、千粒重正相关的基因可能位于7AS、4AL染色体臂上。根据穗部形状差异推测在中国春5AL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宝塔型穗型的基因;抑制穗芒表达的基因可能存在中国春的4AS、4AL、6BS和6BL染色体上;在6AS和5AL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控制穗长的基因;在6BL、2BS、1 AS和2AL上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调控小穗数的基因;调控小麦有效分蘖的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臂5AL、2BL、1AL和1AS上;在1AS、3BS、7AL和3AS染色体臂上可能有调控小麦穗粒数的基因位点存在。3.通过对CASL材料在发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鉴定,发现在BLH和CS两套背景中,CASL 7BS和7AL在干旱胁迫环境下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干重和鲜重均显着大于亲本,幼苗根部较亲本更为发达,为耐干旱材料;而CASL3BL在两个遗传背景中综合耐旱能力均表现最差,为干旱敏感材料,由此推测在7BS、7AL、3BL染色体臂上至少分别存在一个与干旱相关的基因。4.对CASL低温胁迫下(4 ℃)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进行鉴定后发现,与亲本CS相比,CASL4AL、1BS、1AS、7BS和3BL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均显着较高,地上和地下部干物质量积累较多,耐低温能力较强,而CASL 5BL、6BS耐低温胁迫能力相对较弱。推测4AL、1BS、1AS、7BS、3BL、5BL和6BS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与耐迟播相关基因。本研究结果将为挖掘野生二粒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以及与产量相关穗部结构的相关优良基因,研究其遗传规律奠定基础。

张德珍[4](2016)在《非寄主抗性基因介导的小麦抗真菌病害种质材料的获得和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研究》文中提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真菌性病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和小麦根腐病(root rot of wheat)是两种重要的小麦根部土传真菌病害,能在麦田土壤中多年累积,自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以侵染发病,造成的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的腐烂,在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呈现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针对这类土传真菌病害,目前尚无高效的防治药剂,培育并应用抗病小麦新品种无疑是控制这两种病害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对小麦抗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遗传机制的了解较少,及其抗病资源的匮乏,在小麦抗病基因工程的育种研究中,考虑引入新的抗性基因,创制广谱、稳定的抗病新种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无毒基因-抗病基因双因子”(Avr/R transgene combinations)共转化的抗病基因工程策略,利用病原诱导型启动子,串联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中克隆并经改良的无毒基因avrRxo1基因片段,与来自玉米的非寄主抗病基因Rxo1共转化Bobwhite小麦品种,研究探讨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与avrRxo1基因片段的互作对小麦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产生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构建了病原诱导型表达载体并进行了基因枪法介导的小麦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系统,鉴定了病原诱导型启动子35S-mini的功能,接种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12 h开始,35S-mini可以启动GFP的表达。证明病原诱导型启动子35S-mini能够被这两种土传病原真菌诱导表达。由此,构建了病原诱导型启动子与改良的avrRxo1基因片段串联的表达载体,并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其与Rxo1基因共转化Bobwhite小麦幼胚,经过除草剂压力筛选和再生、炼苗等过程,获得了转基因小麦T0代再生植株共132株。筛选出了转基因小麦阳性植株并对其进行了分子检测验证。对转基因小麦的再生苗进行PCR分子检测,共筛选出同时含有avrRxo1和Rxo1基因的阳性植株12株;对T2代KCA271、KCA352和CA411 3个株系的阳性小麦植株叶片接种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RT-PCR检测结果显示,这三个转基因株系在接种后48 h均可以检测到avrRxo1和Rxo1基因的表达。对T2代转基因小麦阳性株系进行了抗病性分析。通过麦粒接种法对T2代转基因小麦的4个株系KCA271、KCA348、KCA352和CA411接种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和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对照相比,这4个株系的T2代转基因植株均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其中以含有病原诱导型启动子35S-mini的CA411株系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抗病性为最强。利用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对CA411株系的T2代转基因小麦进行叶片接种,分别从细胞观察、活性氧含量和保护酶系活性测定以及防御基因表达三方面对转基因小麦的抗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通过细胞学观察发现,转基因阳性植株叶片细胞壁的木质素、胼胝质沉积和酚类物质的含量较野生型植株都有明显的增高;(2)活性氧含量和保护酶系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自接种后24 h,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出现明显的活性氧的积累,接种后96 h,出现活性氧产生的第二个高峰;SOD活性在接种后24 h有明显的提高,这种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接种后的48 h;而转基因植株中CAT的活性在接种后稍有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在病原菌接种的前期,CA411植株的CAT活性相对较低;(3)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分析表明,接种后24 h开始,avrRxo1和Rxo1基因的表达量有了显着的提高,说明病原菌接种诱导了外源基因的表达。对活性氧代谢基因和防卫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表明,在转基因小麦中TaPR1、TaPR2、TaPAL、TaSOD、和TaAPX基因均在接种后2472 h之间的一到多个时间点呈现出上调表达,直到接种后96 h之后,表达量开始逐渐下降。TaPAL和TaAPX于接种后24 h出现最高的表达水平;TaPR1和TaSOD基因在接种后24 h就开始上调表达,于接种后48 h出现其表达的高峰期;仅TaCAT基因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未出现比野生型植株表达水平高的峰值。由于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禾谷丝核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难以产生有性和无性孢子,而且其营养体为双核菌丝,遗传特性复杂,因而造成对该病原菌的分子遗传学和小麦纹枯病致病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本实验以R.cerealis菌株WK-206为研究对象,探索了R.cerealis原生质体制备的方法并优化了原生质体再生的条件。确定了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为:通过液体发酵培养6 d的禾谷丝核菌菌丝,采用15 mg/mL溶壁酶+10 mg/mL蜗牛酶组成的混合酶液,按酶液∶菌丝(湿重)=5∶1的质量比混合,在30℃,100 r/min的条件下,酶解4 h,可获得3.04×106个/mL的原生质体释放量;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再生优化条件为:以SuTC为稳渗剂悬浮原生质体,单层混菌法接种于TB3再生培养基,于25℃培养510 d,这种条件下,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的再生率较高,可达58.6%。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将来自玉米的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导入小麦,为了诱导其表达,采用“无毒基因-抗病基因双因子”共转化的抗病基因工程策略,以病原诱导型启动子串联经改良的无毒基因avrRxo1片段,经共转化获得转基因小麦对纹枯病和根腐病的抗病性明显提高,这一尝试为通过小麦抗病基因工程手段引入其他物种的非寄主抗性基因来创制广谱、持久稳定的小麦抗病新种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杰[5](2014)在《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创建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根据已发表的TYLCV序列,对河北省邯郸两个发病样本的DNA做了分子鉴定,确定其含有TYLCV,在此基础上创建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侵染性克隆,利用创建的侵染性克隆,探索出一套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首先在其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A1-F/R,同时对2个发病样品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样品中扩增得到的651 bp特异性片段测序结果的特性又重新设计了一对反向引物RTF/R,用这对反向引物扩增病毒样品DNA-A的近全长序列。在进行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基因组分析中,通过引物的设计,并对该植株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提取,利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鉴定该基因组的组分,为后续实验的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制备及检测奠定基础,经过对DNA-A剩余全长的序列测定后,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得到目的基因,进行基因的克隆构建,测序后得到所要的目的序列。构建到载体上得到该病毒的侵染性克隆,将其转入农杆菌,人工接种侵染性实验。通过构建并鉴定最后得到所需要的侵染性克隆后进行番茄的抗病研究,结果得出最佳接种苗龄在2叶期,最佳接种方法为微注射法,最佳接种菌液为添加AS诱导液的菌液,OD值控制在1.5左右(波长600 nm)。用此方法接种后,在25~28℃的条件下经过20 d左右的潜伏期,植株便可出现发病症状。本研究为今后的TYLCV抗病性育种和抗病性鉴定奠定基础。

刘昌林[6](2013)在《玉米抗粗缩病全基因组关联与连锁分析》文中提出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玉米生产面临多重逆境影响。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MRDD)是全球玉米种植区广泛发生的病毒性病害,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毒或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导致河北、北京大面积的玉米减产或绝产。目前,该病害已成为我国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生产上采取的农业防治措施存在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效果差等缺点,因此,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粗缩病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连锁定位研究玉米抗粗缩病遗传,发掘主效抗病QTL或者基因,为玉米抗粗缩病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遗传基础丰富的236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通过2010年和2011年2个环境的抗粗缩病鉴定,采用41101个稀有等位基因频率大于5%的高质量SNP,结合群体结构、亲缘关系通过TASSEL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73个SNP与抗粗缩病显着相关(P <0.0001值),单个SNP可以解释2.68%-6.18%的表型变异。2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14个SNP,分布于玉米染色体bin5.03、bin7.02、bin8.03、bin10.02和bin10.03,其中SNP PZE-108052072和PZE-108057211位于bin8.03。在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 LD)r2大于0.1的范围,48个SNP的LD区域内筛选到41个候选基因,其中32个SNP位于基因内部,包括GRMZM2G413544、GRMZM2G405760等。2.利用来源于美国杂交种P78599的5份高抗粗缩病自交系(R18,P138,X178,金黄59和齐318)和全基因组41101个SNP,筛选到9个包含与抗病性显着相关SNP的衍生片段,9个衍生片段的基因型都不同于感病对照掖478的基因型,其中,最小片段长48.84Kb,最大片段长81.57Mb,平均长9351.03Kb。位于bin8.03长81.57Mb的片段包括6个与抗病性显着相关的SNP和2个前人定位到的抗玉米粗缩病主效QTL。3.以来源于X178×B73杂交组合的重组自交系NL203与B73构建的3个F2群体(表示为F2-1,F2-2和F2-5)为材料,通过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在第8染色体发掘抗粗缩病QTL。基于3个F2群体的分析结果如下:(1)采用F2-1群体构建第8染色体的区段连锁图谱,包括9个标记,全长35.28cM,平均间距4.41cM。结合人工接种表型鉴定,在bin8.03标记umc1617和phi121之间定位到1个来自于NL203的主效QTL,LOD值为5.1,加性效应0.73,解释11%的表型变异;(2)利用F2-2群体构建第8染色体区段连锁图谱,包括10个标记,全长38.36cM,平均间距3.8cM,全部标记与IBM2008neighbor图谱的顺序一致。结合人工接种表型鉴定,在bin8.03标记umc1617和phi121之间定位到1个来自于NL203的主效QTL,LOD值6.18,解释11%的表型变异;(3)利用F2-5群体构建第8染色体的连锁图谱,包括18个标记,全长153.81cM,平均间距9.01cM,除SSR标记bnlg2037,其余标记与IBM2008neighbor图谱的顺序一致。结合自然发病表型鉴定,分别在标记umc1139-bnlg1194与umc1735-phi121之间各检测到1个QTL,2个QTL都来自于NL203,LOD值分别为3.30、18.80,分别解释3.99%、25.71%的表型变异。综合以上结果,在bin8.03标记umc1617和phi121之间存在1个来自于NL203的主效抗病QTL,可以解释25.71%的表型变异。

李红双[7](2009)在《萝卜对芜菁花叶病毒病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文中提出萝卜(Raphanus Sativus L.)为十字花科萝卜属蔬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在我国蔬菜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萝卜病害一直是影响我国萝卜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同时危害也最为严重的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和黑腐病两大病害。为了实现对病害的有效防治,提高萝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培育抗病品种。我国作为萝卜的起源地之一,种质资源丰富。开展萝卜资源对TuMV和黑腐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筛选优异抗源,解析其抗性遗传规律和挖掘抗性基因,对萝卜抗病基础理论研究和抗病遗传育种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和目的,本研究对前人初步鉴定评价获得的部分代表性的萝卜抗、感种质资源进行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重复鉴定,筛选出典型抗、感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萝卜特定抗源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QTL定位分析以及分子标记的方法,对萝卜TuMV和黑腐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进行解析,挖掘抗病基因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萝卜代表性种质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重复鉴定:在萝卜种质对TuMV和黑腐病田间和苗期抗性初步鉴定筛选的基础上,对其中的26份抗、感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的自交系进行了苗期抗性重复鉴定。筛选出对TuMV高抗的材料12份,抗病材料8份,中抗材料5份,感病材料1份;对黑腐病抗病的材料3份,中抗材料6份,感病材料6份,高感材料11份。在这些材料中,发现对TuMV和黑腐病均表现抗病的材料2份,均表现感病的材料1份。2.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研究: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分析法对萝卜抗TuMV和黑腐病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在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病优势育种中亲本的选择和选配原则。同时,利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的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萝卜抗两种病害的遗传特性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明确了萝卜对TuMV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对黑腐病的抗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同时存在多基因效应。并对各遗传模型中抗性表现的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以及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进行了详细解析。各世代抗病毒病主基因遗传率在55 %~95 %之间,多基因遗传率为0~40.9 %,环境方差仅占总方差的4.3 %~10.1 %;F2世代抗黑腐病主基因遗传率为72.4%,多基因遗传率为9.07%,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为18.5%。3.萝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利用同时对萝卜TuMV和黑腐病存在明显抗性差异的自交系构建了包括36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以此群体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优化的萝卜SRAP分子标记技术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萝卜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9个连锁群,由196个标记组成,图谱总长度736.2 cM,平均图距3.76 cM。4.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应用构建的萝卜分子遗传图谱,通过多QTL模型作图法,首次对控制萝卜TuMV和黑腐病的抗性基因进行了QTL定位与遗传效应分析,共发现了控制萝卜对TuMV抗性和黑腐病抗性的4个QTL,这4个QTL分布在LG3和LG5连锁群上。在控制萝卜对TuMV抗性的2个QTL中,1个为增效位点,1个为减效位点,QTL的贡献率分别为7.3 %和11.7 %;控制黑腐病抗性的2个QTL中,有1个为增效位点,QTL的贡献率为26.6%,1个为减效位点,QTL的贡献为45.3 %。同时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法对萝卜TuMV不同抗源的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找到一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CoMe7F/BEm12R-120,连锁遗传距离为7.9 cM。5.与无毒基因对应的萝卜抗黑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首次应用从黑腐病菌Xcc8004中分离出来的8个含有特定无毒基因的菌株对20份萝卜黑腐病抗、感材料进行筛选,发现有12份材料对不同的无毒基因菌株存在抗性反应,表明这12份材料中含有与相应的无毒基因对应的抗性基因。同时,应用以KB07-3和KB07-10为亲本构建的F2分离群体,采用BSA方法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与无毒基因Xcc3176对应的抗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找到了一个与该抗病基

王娟[8](2009)在《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材料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年种植面积突破700万公顷,年产油菜籽达1100万吨。油菜油占我国食用植物油40%左右,优质油菜饼粕是重要的蛋白质饲料。因此,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油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病害,是造成我国油菜严重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尽管许多科学家对油菜菌核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有关的进展却差强人意。因此发掘和选育抗病资源成为目前抵抗菌核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构建了两个DH系群体,通过田间抗病鉴定,结合品质性状和遗传背景分析筛选新的抗病新材料。同时,以4个甘蓝型油菜恢复系杂交的F1代和3个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TCMS)为材料,对小孢子培养过程中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改进,比较了两种类型的材料在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不同之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4个杂交F1代:8-108,8-933,8-531,8-423和3个pol TCMS不育系:育150,P48,P49为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对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同一材料不同单株之间出胚率有很大差异;材料8-108,8-531的最佳取样时期在开花后的第2-7天,而育150和P49这两个材料根据我们的推测应该是在开花前3-6天取样最好;对处于子叶期的胚状体进行8-10℃,15d的低温处理,能明显提高胚状体再生植株的频率。2.通过对(7-5×育123)的F1和(7-5×95-32)的F1代做小孢子培养,最后分别获得203和82个DH株系构成的DH群体W1和W2。3.对所获得的两个DH群体通过离体叶片接种鉴定,分别获得74个和31个抗病的株系。4.对两个DH群体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品质性状变异最大的是芥酸、总硫甙、硬脂酸,其次是含油量、蛋白质、亚油酸,而油酸、亚麻酸变异最小。在两个DH群体中,硫甙含量的平均值都要比亲本的含量高。5.对中选的44个和19个抗病并且优质的株系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两个DH群体单株之间的遗传变异都十分丰富,基于育种的目的,我们分别从两个DH群体的中选株系中选择了与P2(7-5)的遗传距离较近的13个和9个DH系。6.对13个和9个DH系进行成株期的抗病鉴定,在W1群体的13个DH系当中,得到2个抗性水平和中双9号相当的DH株系(W1-64、W1-47)。另外还有3个DH株系W1-188、W1-127、W1-09的病斑长度小于抗性亲本育123,抗性水平在DH群体中也是较好的。在W2群体的9个DH系中,得到6个株系W2-36、W2-02、W2-37、W2-21、W2-61、W2-35的病斑长度小于抗性亲本95-32,并有显着差异。7.对鉴定得到的11个抗病备选材料及共有亲本7-5的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考查。除了一次分枝高度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抗性株系的平均值均高于亲本7-5。

李莲[9](2008)在《陆海杂种高代回交重组近交系纤维品质、产量、抗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棉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更多地要求更强,更细和更整齐的棉纤维。然而当前我国的陆地棉栽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纤维品质及黄萎病抗性均较差,如何将海岛棉优异的纤维品质及抗性基因渐渗到陆地棉栽培品种中,拓宽陆地棉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创造更多优异种质,是棉花品种改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陆地棉34B与海岛棉Giza70杂交,以陆地棉34B为轮回亲本,构建BC2F4:6和BC2F4:7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146个家系,进行两年三个环境的田间试验,从表型水平上揭示纤维品质、产量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覆盖棉花26条染色体196对SSR引物对家系群体进行了分析,采用单标记分析法(SMM)对纤维品质性状(特别是目前研究较少纤维线密度和成熟度比率)、产量性状和抗黄萎病性状进行了QTL定位,鉴定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稳定表达的QTL,为进一步将海岛棉优异基因导入陆地棉优异栽培品种中,创制丰富的资源材料奠定基础。1.种间回交各世代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产量性状和抗黄萎病性状的各个指标大部分呈正态分布。性状间相关分析显示:纤维长度和强度间均存在极高的正相关,与伸长率呈极显着负相关;长度、强度与衣分呈极显着负相关;麦克隆值与比强度、纺纱均匀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成熟度比率与整齐度和纺纱指数不相关,线密度与纺纱均匀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长度、比强度呈显着负相关,与整齐度不相关,与伸长率负相关,线密度与各性状的相关性要比HVI900测定的麦克隆值和成熟度比率更稳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线密度的选择及深入研究。2.依据BC2F4:6和BC2F4:7家系三个环境下的纤维品质数据,共定位到两个环境以上且效应方向一致的QTL51个,纤维长度7个、纤维强度4,麦克隆值9个,整齐度1个,伸长率17个、纺纱均匀指数1个、黄度3个、反射率1个、线密度2个、成熟度比率6个。其中有4个QTL可以在三个环境下检测到,纤维长度、强度各1个,纤维伸长率2个。在检测到的纤维品质性状的51个QTL中有22个(43.14%)的增效基因来自海岛棉。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11%之间。3.利用BC2F4:6和BC2F4:7家系三个环境下的产量性状数据,定位到两个环境以上且效应方向一致的QTL共28个,铃重的19个,衣分的9个。其中关于铃重的10个QTL可以在三个环境下检测到。在检测到的关于产量性状的28个QTL中仅有4个(14.29%)的增效基因来自海岛棉,提高产量的基因主要是来自陆地棉。单个QTL的贡献在2~7%之间。4.利用BC2F4:6和BC2F4:7家系三个环境下的黄萎病抗性数据,共定位到两个环境以上且效应方向一致的QTL2个,其中1个(50%)的增效基因来自海岛棉。以上这些不同环境表现稳定的增效基因来自海岛棉的QTL,可以进一步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近等基因系等新材料及开展产量与纤维品质同步改良的研究。5.在本实验中发现15个控制多个性状的稳定的标记位点。对这些性状QTL的成簇分布分析,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表型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了不同性状基因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的普遍性,在利用目标QTL进行辅助选择的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全基因组的信息。

王沛政[10](2007)在《新疆陆地棉抗病、高产等育种目标性状QTL标记及定位》文中提出新疆具有适宜棉花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新疆“矮密早”栽培技术,促进了新疆棉花生产的迅速发展。近十年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已位居全国各产棉省之首,目前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和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是世界性的主要棉花病害。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已久,严重威胁了新疆棉花生产,而其自育的大部分品种又不抗枯黄萎病,如何提高新疆棉花抗病性乃当务之急。传统育种多依赖于形态学标记(如株高、穗形、粒色、芽黄和花色素等),随着科学的发展,育种家开始在细胞学、生理生化和DNA等水平上寻找与育种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以便对目标性状进行追踪选择。本研究选用目前由新疆广泛种植的陆地棉品种构建的F2群体进行QTL定位研究,以期在新疆“矮密早”栽培技术条件下筛选出一些与棉花抗病、产量构成及株型相关QTL,有助于今后新疆棉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效率的提高。一、基于EST-SSR标记的新疆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EST-SSR标记对新疆近30年来种植的陆地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42个EST-SSRs对50个陆地棉的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共产生了91个多态性位点;50个陆地棉间的相关系数在0.11-0.83之间,研究表明50个陆地棉间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新疆本地自育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窄。聚类分析发现新疆自育品种大都包含前苏联棉花种质血统,并且与其系谱基本一致。结果证明来由EST开发的SSR标记可以用来估计陆地棉间的遗传多样性。二、新疆陆地棉黄萎病抗性QTL筛选及其定位高抗非落叶型黄萎病陆地棉品种“新陆中10”与高感非落叶型黄萎病陆地棉品种“军棉1号”、“新陆早7号”分别配制两个F2作图群体;新陆中10号×军棉1号群体图谱含62个标记位点,覆盖棉花基因组593.6CM;新陆中10号×新陆早7号群体图谱,含有78个标记位点,连锁群总的长度830.2cM。两个作图群体F2:3家系在黄萎病发病高峰期铃期和吐絮期共检测到8个黄萎病抗性QTLs,LOD均大于3。其中4个QTLs的抗性基因位点来自抗性母本,分别位于4个不同的染色体(Chr.5、Chr.15、Chr.20、Chr.25),另外4个QTLs的抗性基因位点来自感病亲本,位于Chr.9、Chr.13上。由此认为陆地棉对非落叶性黄萎病的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其中染色体13上共检测到3个QTLs,由于这3个QTLs均在标记NAU1211附近,它们可能为同一QTL。我们与已有报道均在Chr.5、Chr.15、Chr.9、Chr.13、Chr.20或同源区域定位到抗性相关QTLs。三、新疆主栽陆地棉枯萎病抗性QTL筛选与定位以高抗枯萎病品种与高感枯萎病品种构建了2个F2陆地棉种内作图群体。利用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进行群体抗病鉴定,以F2:3家系对枯萎病抗性来估计F2单株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棉所35号和军棉一号群体的F2:3家系对枯萎病抗性鉴定表明抗感符合3:1分离,把棉株对枯萎病抗性做为显性标记进行连锁作图分析发现,枯萎病抗性基因与标记JESPR304的紧密连锁,距离为5.3 cM,利用本实验室饱和作图群体,将标记JESPR304(特征条带140bp)定位到D3(Chr.17)上。该群体F2:3家系枯萎病抗性病指经转化成正态分布后,复合区间作图共测到与枯萎病抗性相关5个QTLs,分别位于4个不同的连锁群上(Chr.7、Chr.15、Chr.23、Chr.17)。其中两年均在Chr.17检测到枯萎病主效抗性QTL,与单侧标记JESPR304的距离为0.06-0.2cM,解释表型变异均大于50.0%。苏棉10号和长绒棉作图群体的84个SSR标记位点的单标记分析筛选到1个标记(JESPR304)和枯萎病抗性基因相关,该标记距离枯萎病抗性基因8.00 cM,解释表性变异19.9%。选用内地抗病品种和新疆本地感病品种进行验证JESPR304标记与抗性的相关性,96.6%内地抗病品种扩增出标记JESPR304抗性位点,而27%的新疆感病品种扩增出标记JESPR304抗性位点,表明标记JESPR304与品种抗性的相关性密切。初步确定JESPR304标记与抗枯萎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四、新疆陆地棉主栽品种产量性状QTL的标记与定位在新疆“矮密早”栽培技术体系下,上述3个作图群体的F2:3家系共鉴定、筛选出皮棉产量以及单铃重、衣分、籽指、结铃数等5个产量构成因子QTLs 16个:其中与籽指有关的QTL共5个,分别位于Chr.1、Chr.5和Chr.7上;与衣分有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Chr.7、Chr.13和连锁群6上;与铃重有关的QTL5个,在Chr.7上有4个、Chr.17上1个;与皮棉产量有关的QTL1个,位与Chr.17上。在Chr.7上共定位了9个包括单铃重、衣分和籽指在内的QTLs,由于单铃重、衣分和籽指等性状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它们的QTL在同一区域分布的现象很明显,这些同一区域分布的QTL可能会在今后新疆陆地棉标记辅助育种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对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上的标记位点进行单标记分析,共检测出8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标记,解释的表型变异在5%-11%之间。我们在Chr.1、Chr.5染色体水平上的产量相关QTLs定位与前人研究相同,其余QTLs是在“矮密早”栽培条件下检测出的新QTLs。五、新疆陆地棉主栽品种形态性状QTL的标记与定位前述3个作图群体共鉴定、筛选出果枝始节、株高、叶主脉、叶次脉等15个稳定的QTLs:其中2个果枝始节QTL位于Chr.5和Chr.7上;3个株高QTL分别位于Chr.13、Chr.25和Chr.17上;筛选出叶主脉及叶次脉的QTL共10个,位于Chr.7、Chr.15、Chr.17、Chr.19、Chr.21、Chr.23和连锁群17、6上,解释表型变异在6.8%-24.4%之间。对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上的标记位点的单标记分析,在LOD值大于2的水平下,检测出9个与棉株形态性状相关的标记,其中与株高相关标记3个,另外6个标记与叶主脉及叶次脉相关。本研究定位在Chr.15、Chr.21、Chr.23、Chr.25上的棉株形态性状QTLs,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定位与前人报道相同,其它QTL在染色体水平上(Chr.7、Chr.17、Chr.19)定位与前人研究不同,可能是新检测出的QTL。

二、棉花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7的标记加密及标记辅助聚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白粉病简介
        1.1.1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
        1.1.2 小麦白粉菌的特征与危害
        1.1.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1.3.1 田间农业措施
        1.1.3.2 化学防治
        1.1.3.3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1.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1.2.1 小麦白粉病的抗性
        1.2.2 小麦白粉病基因的分布
        1.2.3 小麦白粉病基因的利用现状
    1.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策略
        1.3.1 常规杂交分析
        1.3.2 基因推导
        1.3.3 分子细胞学方法
        1.3.3.1 染色体核型分析
        1.3.3.2 染色体带型分析
        1.3.4 群体分离分析法
    1.4 分子标记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4.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4.2 抗病基因定位与遗传图谱构建
        1.4.2.1 比较基因组学是开发小麦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并进行精细定位的有效途径
        1.4.2.2 RNA测序技术可进一步饱和小麦遗传连锁图谱并进行候选基因预测
        1.4.2.3 KASP标记的进展
        1.4.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5 转录组测序在抗病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Pm37 分子标记加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Pm37 的抗谱分析与抗性评价
        2.1.2.1 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2.1.2.2 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Pm37 的分子标记加密与候选区间重组频率分析
        2.1.3.1 DNA提取
        2.1.3.2 BSR-Seq分析
        2.1.3.3 文库构建和RNA测序
        2.1.3.4 利用BSR-seq技术定位抗性基因目标区间
        2.1.3.5 利用BSR-seq开发分子标记
        2.1.3.6 PCR反应
        2.1.3.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4 突变体创制及外显子测序
        2.1.4.1 突变体创制
        2.1.4.2 外显子测序步骤
    2.2 结果分析
        2.2.1 YD1011 白粉病抗性评估
        2.2.2 Pm37 的候选区间重组频率分析
        2.2.3 Pm37 的分子标记加密
        2.2.3.1 PCR标记筛选
        2.2.3.2 KASP标记筛选
        2.2.4 遗传图谱
        2.2.5 突变体创制及外显子测序分析
    2.3 讨论
3 Pm37 标记辅助聚合利用
    3.1 实验方法
        3.1.1 Pm37 育种标记筛选
        3.1.2 Pm37 的标记辅助转育
        3.1.3 Pm12,Pm V和 Pm21 功能KASP标记的筛选与育种可用性检测
        3.1.3.1 Pm V和 Pm21 功能KASP标记的设计与筛选
        3.1.3.2 基因分型试验
        3.1.3.3 MAS育种潜力评价
        3.1.4 Pm37与Pm12、Pm21、Pm V的聚合
    3.2 结果分析
        3.2.1 Pm37 育种标记筛选
        3.2.2 Pm37 的标记辅助转育
        3.2.3 Pm12,Pm V和 Pm21 功能KASP标记的筛选与育种可用性检测
        3.2.3.1 Pm12,Pm V和 Pm21 功能KASP标记的筛选结果
        3.2.3.2 MAS功能标记的育种可用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MAS育种培育抗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水稻稻瘟病概述
        1.1.1 稻瘟病病原
        1.1.2 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1.1.3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
    1.2 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1.2.1 常规育种
        1.2.2 转基因育种
        1.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2.4 其它育种方式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4 稻瘟菌无毒基因(AVR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5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作用机理
    1.6 水稻抗性基因的分子育种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供试材料稻瘟病抗性及抗菌谱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自然病圃抗病表型鉴定
        2.3.2 稻瘟菌小种的培养
        2.3.3 恒温气候室接种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恒温气候室接种结果
        2.4.2 自然病圃表型结果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MAS育种高代纯系的鉴定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3 研究方法
        3.3.1 MAS育种技术路线
        3.3.2 MAS育种群体构建情况
        3.3.3 分子标记的确定
        3.3.4 CTAB法提取DNA及基因型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研究方法
        4.3.1 小区试验设计和管理
        4.3.2 农艺性状调查
        4.3.3 产量性状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分析
        4.4.2 供试材料的产量性状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供试材料的品质分析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3 研究方法
        5.3.1 外观品质测定
        5.3.2 碾磨品质测定
        5.3.3 蒸煮品质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供试材料的外观品质分析
        5.4.2 供试材料的碾磨品质分析
        5.4.3 供试材料蒸煮品质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农艺性状和苗期耐干旱、耐低温特性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主要的农艺性状
        1.1.1. 小麦苗期主要的农艺性状
        1.1.2. 产量相关的主要农艺性状
        1.1.2.1. 小麦穗部性状的构成要素及其遗传特征
        1.1.2.2. 小麦穗部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1.2. 小麦抗旱研究进展
        1.2.1. 小麦干旱胁迫下的形态变化及其生理基础
        1.2.1.1. 干旱胁迫下的叶片特征
        1.2.1.2. 干旱胁迫下的根系特征
        1.2.1.3. 干旱胁迫下的根尖特征
        1.2.2. 小麦抗旱重要机制
        1.2.2.1. 渗透调节剂
        1.2.2.2. 抗氧化保护体系
        1.2.2.3. 干旱诱导蛋白
        1.2.3.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
        1.2.4. 研究展望
    1.3. 低温对小麦的影响
        1.3.1. 低温胁迫对作物代谢反应的影响
        1.3.2. 小麦耐寒性鉴定的指标
        1.3.2.1. 表型指标
        1.3.2.2. 生理生化指标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测定
        2.1.2.2. 幼苗形态指标测定
        2.1.2.3. 苗期田间苗高、分蘖数、叶宽测定
        2.1.2.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ASL种子萌发特性的差异分析
        2.2.2. CASL苗高差异分析
        2.2.3. CASL主根长度的差异分析
        2.2.4. CASL总根数的差异分析
        2.2.5. CASL平均根长的差异分析
        2.2.6. 同一遗传背景下CASL苗高、根长、主根长之间相关性分析
        2.2.6.1. BLH背景下CASL苗高、根长、主根长之间相关性分析
        2.2.6.2. CS背景下CASL苗高、根长、主根长之间相关性分析
        2.2.7. 苗期分蘖数、叶宽、株高农艺性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2.2.7.1. 苗期分蘖数统计分析
        2.2.7.2. 苗期叶宽统计分析
        2.2.7.3. 苗期株高统计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部分形态与产量性状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田间实验设计
        3.1.2.2. 抽穗期性状调查
        3.1.2.3. 其他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3.1.2.4. 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拷种
        3.1.2.5. 产量性状调查
        3.1.2.6. 穗部性状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S背景CASL材料抽穗期性状统计分析
        3.2.2. CS背景早熟、迟熟CASL材料叶宽、株高、分蘖数差异统计分析
        3.2.3. CASL材料籽粒性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3.2.3.1. CASL的灰度值、RGB值统计分析
        3.2.3.2. 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统计分析
        3.2.4. 穗部性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3.2.4.1. 穗长
        3.2.4.2. 小穗数
        3.2.4.3. 单株有效分蘖数
        3.2.4.4. 每穗粒数
        3.2.5. 穗部目标性状相关系数分析
        3.2.6. 其他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3.2.6.1. 不同CASL材料田间株高差异统计
        3.2.6.2. 不同CASL材料穗型差异统计
        3.2.6.3. 不同CASL材料穗部芒类型统计
    3.3. 讨论
        3.3.1. 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3.3.2. 籽粒大小、颜色等物理特征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3.3.3. 小麦产量性状的构成要素及其遗传特征
4. 野生二粒小麦耐干旱特性的鉴定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发芽
        4.1.2.2. 育苗
        4.1.3. PEG-6000处理液和小麦水培营养液的配制
        4.1.3.1. 水培液营养配方
        4.1.4. 根毛长度和密度的观测分析
        4.1.4.1. CASL材料根毛的图像采集
        4.1.4.2. 根系拍照与根毛长度的测量
        4.1.4.3. 主根长度、根数和苗高的测定
        4.1.4.4. 生物量测定
        4.1.5. 耐旱性评价
        4.1.5.1 统计值的计算
        4.1.5.2 表型观测耐旱指数计算
        4.1.5.3 耐旱性分级
        4.1.5.4 叶绿素含量测定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CASL干旱胁迫下各耐旱指标测量值
        4.2.2. 不同CASL根毛长度和密度的观测分析
        4.2.2.1. CASL根毛表型观察
        4.2.2.2. 不同CASL根系扫描和根毛长度及密度的观测分析
        4.2.3. 叶绿素含量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5. 低温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2.1. 种子萌发
        5.1.2.2. 幼苗实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温对不同CASL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5.2.2. 低温对不同CASL苗期的苗和根的干鲜重生物量的影响
        5.2.3. 低温对不同CASL幼苗的苗和根的干鲜重比值的影响
        5.2.4. CASL耐低温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5. 低温逆境下不同CASL发芽特性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实验材料的创新与特色
    6.2. 课题研究进展与意义
        6.2.1. 初步完成CASL种子萌发与苗期生长特性的考察
        6.2.2. 完成CASL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考察
        6.2.3. 初步完成耐旱性材料筛选
        6.2.4. 初步完成耐低温材料筛选
    6.3. 展望
缩略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非寄主抗性基因介导的小麦抗真菌病害种质材料的获得和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植物的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1.1.1 植物的抗病机制
        1.1.2 植物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
        1.1.3 “基因对基因”假说
    1.2 植物非寄主抗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非寄主抗性
        1.2.2 非寄主抗性的类型
        1.2.3 非寄主抗性的分子机制
        1.2.4 植物非寄主抗性与“基因对基因”抗性的关系
        1.2.5 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与无毒基因avrRxo
        1.2.6 非寄主抗性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小麦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1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建立
        1.3.2 用于小麦抗病基因工程的外源基因
    1.4 原生质体制备技术及其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1.4.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技术
        1.4.2 原生质体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酶与生化试剂
        2.1.4 仪器
        2.1.5 寡聚核苷酸引物
        2.1.6 培养基配制
        2.1.7 原生质体渗透压稳定剂
    2.2 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对病原诱导型启动子功能的鉴定
        2.2.2 质粒的提取
        2.2.3 高保真PCR扩增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5 目的片段切胶回收
        2.2.6 目的DNA片段的TA克隆和测序
        2.2.7 Over-lappingPCR
        2.2.8 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基因枪法介导的小麦幼胚转化
        2.3.1 小麦幼胚的取材
        2.3.2 基因枪法转化
        2.3.3 转化后的恢复、筛选和再生
        2.3.4 基因枪转化所用培养基
    2.4 转基因小麦的gDNA水平分子检测
        2.4.1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2.4.2 DNA提取试剂的配制
        2.4.3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2.5 转基因植株的cDNA水平检测
        2.5.1 小麦总RNA的提取
        2.5.2 小麦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2.5.3 qRT-PCR检测
    2.6 T_2代转基因小麦抗病性鉴定
        2.6.1 病原菌麦粒种的准备
        2.6.2 温室内土壤接种及转基因小麦致病性测定
        2.6.3 小麦根腐病分级标准
        2.6.4 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
    2.7 转基因小麦对麦根腐平脐蠕孢抗病机制的探讨
        2.7.1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饼接种于小麦叶片
        2.7.2 小麦叶片的木质素、酚类物质及胼胝质染色
        2.7.3 过氧化氢和保护酶类的酶活测定
        2.7.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8 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研究
        2.8.1 禾谷丝核菌菌丝体的收集与原生质体的制备
        2.8.2 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的形态和释放方式的观察
        2.8.3 原生质体接种方式
        2.8.4 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基因枪法介导的小麦转化
        3.1.1 诱导型启动子功能的鉴定
        3.1.2 表达载体的构建
        3.1.3 表达载体的转化
        3.1.4 转基因小麦的获得
    3.2 转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
        3.2.1 转基因小麦的PCR分子检测
        3.2.2 转基因小麦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3.3 T_2代转基因植株对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的抗病性分析
    3.4 转基因小麦对麦根腐平脐蠕孢侵染的抗病机制分析
        3.4.1 转基因小麦叶片对麦根腐平脐蠕孢侵染的抗病性表型观察
        3.4.2 细胞壁木质素、酚类物质及胼胝质染色与观察
        3.4.3 过氧化氢含量和保护酶类活性的测定
        3.4.4 外源基因和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5 小麦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3.5.1 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确定
        3.5.2 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原生质体的形成
        3.5.3 影响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原生质体再生诸因素的分析
4 讨论
    4.1 非寄主抗性基因在植物广谱抗病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4.2 “无毒基因-抗病基因”双元件应用策略与植物的广谱抗病性
    4.3 活性氧和保护酶系对植物非寄主抗病性的影响
    4.4 非寄主抗性基因介导的转基因小麦对真菌病害抗病机制的探讨
    4.5 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的优化
5 结论
    5.1 转化载体的构建和基因枪法介导的小麦转化
    5.2 转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
    5.3 转基因小麦的抗病性分析
    5.4 转基因小麦对麦根腐平脐蠕孢侵染的抗病机制探讨
    5.5 小麦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创建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1.1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
        1.1.2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发生危害
        1.1.3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1.1.4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传播途径
        1.1.5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防治对策
    1.2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
        1.2.1 分子鉴定法
        1.2.2 表形观察法
    1.3 抗病性鉴定与抗源筛选
        1.3.1 粉虱接种鉴定
        1.3.2 嫁接接种鉴定
        1.3.3 农杆菌接种鉴定
        1.3.4 基因枪轰击法接种鉴定
    1.4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研究现状
        1.4.1 农杆菌接种方法
        1.4.2 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1.5 课题来源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基因组分析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特异引物设计
        2.2.2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2.2.3 样品DNA的PCR检测及测序
        2.2.4. 分子克隆
        2.2.5 基因组分子构成的确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及纯度检测结果
        2.3.2 样品DNA片断的PCR扩增结果
        2.3.3 分子克隆及检验结果
        2.3.4 基因组的分子构成
    2.4 讨论
        2.4.1 番茄叶片基因组DNA提取
        2.4.2 分子克隆的检测
        2.4.3 检测基因组构成遇到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制备及检测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DNA-A剩余全长的序列测定
        3.2.2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3.2.3 PCR扩增及凝胶电泳检测
        3.2.4 分子克隆的制备
        3.2.5 分子克隆序列测定
        3.2.6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制备
        3.2.7 农杆菌的转化
    3.3 实验结果
        3.3.1 DNA-A剩余全长的扩增结果
        3.3.2 分子克隆的检测结果
        3.3.3 TYLCV全长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3.3.4 TYLCV全长分子克隆的酶切检测
        3.3.5 0.4倍TYLCV全长亚克隆的酶切检测结果
        3.3.6 1.4倍TYLCV全长亚克隆的PCR检测结果
        3.3.7 1.4倍TYLCV全长亚克隆酶切检测结果
        3.3.8 农杆菌侵染性克隆的PCR检测结果
        3.3.9 TYLC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结果
    3.4 讨论
        3.4.1 单酶连载体连接产物的检测
        3.4.2 检测中遇到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在抗病毒育种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TYLCV侵染性克隆的使用和保存方法
        4.2.2 TYLCV侵染性克隆接种菌液的制备
        4.2.3 TYLCV侵染性克隆人工接种
        4.2.4 培养基配制
        4.2.5 主要的仪器及化学试剂
    4.3 实验结果
        4.3.1 实验结果观察
        4.3.2 实验结果统计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讨论
        4.4.1 接种方法
        4.4.2 接种苗龄
        4.4.3 接种菌液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玉米抗粗缩病全基因组关联与连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粗缩病
        1.1.1 玉米粗缩病危害
        1.1.2 玉米粗缩病症状
        1.1.3 玉米粗缩病病原
        1.1.4 玉米粗缩病病原鉴定
        1.1.5 玉米粗缩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1.1.6 玉米粗缩病抗性评价技术
        1.1.7 人工接种鉴定
        1.1.8 玉米抗粗缩病种质资源
        1.1.9 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
        1.1.10 玉米抗粗缩病 QTL 定位
    1.2 抗病基因发掘
        1.2.1 遗传标记
        1.2.1.1 简单串联重复标记
        1.2.1.2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1.2.2 关联分析
        1.2.2.1 连锁不平衡原理与度量
        1.2.2.2 关联分析策略与步骤
        1.2.2.3 关联分析的应用
        1.2.3 连锁定位
        1.2.3.1 连锁定位步骤
        1.2.3.2 精细定位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玉米抗粗缩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玉米自交系
        2.1.2 田间试验设计和抗病性鉴定
        2.1.3 基因型分析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5 候选基因分析
        2.1.6 衍生片段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病性鉴定
        2.2.2 SNP 标记基因型分析
        2.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4 衍生片段分析
    2.3 讨论
        2.3.1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解析玉米抗粗缩病的遗传结构
        2.3.2 抗病候选基因
        2.3.3 玉米抗粗缩病育种
第三章 玉米抗粗缩病主效 QTL定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连锁定位群体
        3.1.2 F2 群体抗粗缩病鉴定
        3.1.3 DNA 提取及 SSR 标记基因型分析
        3.1.4 连锁图谱构建及定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灰飞虱带毒率测定
        3.2.2 抗病性鉴定
        3.2.3 连锁图谱构建
        3.2.4 连锁定位
    3.3 讨论
        3.3.1 玉米粗缩病抗性鉴定
        3.3.2 玉米抗粗缩病 QTL 定位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1 玉米基因组 DNA提取
附录 2 F2群体基因型分析
附录 3 灰飞虱带毒率 RT-PCR 检测
附录 4 灰飞虱带毒率酶联免疫检测

(7)萝卜对芜菁花叶病毒病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危害萝卜的主要病害及其研究现状
        1.1.1 芜菁花叶病毒株系分化及抗病资源的鉴定筛选
        1.1.2 十字花科蔬菜抗芜菁花叶病毒病的生化机理与遗传规律
        1.1.3 黑腐病菌的致病菌株分化及抗病资源的鉴定筛选
        1.1.4 黑腐病致病机理及遗传规律研究
        1.1.5 有关病原菌中的无毒基因与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
    1.2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析法
        1.2.1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析法的发展及其应用
        1.2.2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析方法
    1.3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1.3.1 遗传标记的发展
        1.3.2 图谱构建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1.3.3 构图群体的建立
        1.3.4 蔬菜作物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4 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育种研究
    1.5 植物数量性状QTL 定位研究
        1.5.1 QTL 定位原理及方法
        1.5.2 QTL 定位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萝卜TUMV 和黑腐病抗源材料筛选及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初选萝卜种质对TuMV 抗性的苗期重复鉴定
        2.2.2 初选萝卜种质对黑腐病抗性的苗期重复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萝卜对TUMV 抗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利用Griffing 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萝卜对TuMV 抗性遗传
        3.2.2 对TuMV 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的世代联合分析
    3.3 讨论
        3.3.1 抗病遗传规律的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
        3.3.2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法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萝卜对黑腐病抗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利用Griffing 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萝卜对黑腐病的抗性遗传
        4.2.2 植物数量性状的单个分离世代与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萝卜SRAP-PCR 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5.2.2 DNA 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5.2.3 dNTPs 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5.2.4 Mg~(2+) 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5.2.5 TaqDNA 聚合酶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5.2.6 引物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5.2.7 萝卜SRAP-PCR 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萝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亲本及F_2群体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6.2.2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6.3 讨论
        6.3.1 分子标记作图效率的评价分析
        6.3.2 分子标记偏分离分析
        6.3.3 萝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特征比较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萝卜抗TUMV 和黑腐病基因的QTL 分析及分子标记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群体对TuMV 和黑腐病的抗性鉴定
        7.1.3 QTL 分析方法
        7.1.4 BSA 分子标记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Q07-122/KB07-10 及 F_2分离群体对 TuMV 和黑腐病抗性的表型值及遗传变异
        7.2.2 基于Q07-12/KB07-10 组合的萝卜对 TuMV 和黑腐病抗性基因的 QTL 检测
        7.2.3 分子标记组合K807-3/K807-10 的F_2分离群体抗性鉴定
        7.2.4 SRAP 引物的筛选及特异片段的获得
        7.2.5 特异片段与抗病基因的连锁关系分析及连锁距离测定
    7.3 讨论
        7.3.1 萝卜抗TuMV 和黑腐病性状的表型遗传分析和QTL 分析
        7.3.2 连锁图谱的密度与 QTL 分析的效率
         7.3.3 萝卜抗 TuMV 性状分子标记研究
         7.3.4 萝卜抗 TuMV 和黑腐病基因的多样性和等位性
    7.4 小结
第八章 萝卜种质对黑腐病菌无毒基因的抗性反应与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抗病性鉴定方法
        8.1.3 分子标记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萝卜抗源材料对无毒基因的抗性反应鉴定
        8.2.2 分子标记群体对特定无毒基因的抗性反应
        8.2.3 SRAP 引物筛选及特异片段的获得
        8.2.4 特异片段与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分析及连锁距离测定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萝卜TUMV 和黑腐病抗源筛选
    9.2 萝卜对TUMV 和黑腐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9.3 萝卜SRAP 分子标记PCR 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9.4 萝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病基因的QTL 分析
    9.5 对应无毒基因的萝卜黑腐病抗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分子标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材料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菌核病研究现状
        1.1.1 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菌核病的危害性
        1.1.3 菌核病的致病机理
        1.1.4 植物抗病机制
        1.1.4.1 形态组织结构的抗病
        1.1.4.2 油菜抗病的病理、生化反应
    1.2 油菜抗(耐)菌核病的鉴定方法
        1.2.1 室内鉴定
        1.2.2 大田常规鉴定
        1.2.3 病圃鉴定
    1.3 油菜菌核病抗病育种途径
        1.3.1 杂交与选择
        1.3.2 无花瓣育种
        1.3.3 细胞工程育种
        1.3.4 诱导植物抗性
        1.3.5 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1.4 油菜小孢子培养研究概况
        1.4.1 油菜小孢子培养的意义
        1.4.2 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4.2.1 供体植株基因型和生长条件
        1.4.2.2 小孢子发育时期对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1.4.2.3 小孢子接种密度对油菜小孢子发育的影响
        1.4.2.4 材料预处理对小孢子发育的影响
        1.4.2.5 培养基种类和成分对小孢子发育的影响
        1.4.3 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影响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再生体系的几个因素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2 小孢子的分离与培养
        2.2.2.1 培养基
        2.2.2.2 小孢子的分离和培养
        2.2.3 取样时期
        2.2.4 低温预处理
        2.2.5 胚状体的低温诱导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基因型对出胚率的影响
        2.3.2 不同取样时期对小孢子出胚频率的影响
        2.3.3 低温预处理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2.3.4 低温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2.4 讨论
3 利用小孢子培养方法选育抗(耐)菌核病材料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小孢子的分离与获得
        3.1.4 再生植株的继代和移栽
        3.1.5 倍性调查与收获
        3.1.6 DH系离体叶菌丝块接种法鉴定
        3.1.7 品质性状的考查
        3.1.8 成株期菌丝块接种
        3.1.9 DH系遗传距离的评价
        3.1.9.1 取样和DNA的提取
        3.1.9.2 总DNA的酶切与连接
        3.1.9.3 预扩增
        3.1.9.4 选择性扩增
        3.1.9.5 扩增产物的PAGE胶检测
        3.1.9.6 数据统计分析
        3.1.10 农艺性状的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H群体的获得
        3.2.2 DH群体苗期抗性鉴定及筛选
        3.2.3 DH系群体的品质性状分析
        3.2.4 DH群体的抗性DH系的遗传背景分析
        3.2.5 中选株系的成株期抗性鉴定
        3.2.6 抗性备选材料的农艺性状表现
    3.3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附录1 B5和NLN培养基配方(G/L)
附录2 DNA提取所需相关试剂的配制方法

(9)陆海杂种高代回交重组近交系纤维品质、产量、抗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QTL 分析法及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1.1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1.1.2 数量性状基因(QTL)作图方法
        1.1.3 棉花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2 高代回交QTL 分析法和渐渗系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1.2.1 高代回交QTL 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1.2.2 渗入系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棉花品种改良展望
第二章 实验报告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性状调查
        2.1.3 DNA 提取
        2.1.4 标记筛选和群体扩增
        2.1.5 SSR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纤维品质、产量及黄萎病性状基本统计分析及正态检验
        2.2.2 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2.2.3 SSR 引物筛选和群体多样性检验
        2.2.4 QTL 分析
        2.2.5 BC_2F_(4:7) 群体基因型组成及极端表现型家系的基因型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QTL 定位群体的选择
    3.2 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3.2.1 WIRA 细度/成熟度电子测试仪的稳定性
        3.2.2 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3.3 AD 基因组上 QTL 分布
    3.4 纤维细度相关品质及产量相关性状 QTL 分析
        3.4.1 纤维品质性状 QTL 分析
        3.4.2 产量性状 QTL 分析
        3.4.3 黄萎病性状 QTL 分析
    3.5 QTL 的环境稳定性
    3.6 不同性状 QTL 的成簇分布
        3.6.1 品质或产量状间 QTL 的成簇
        3.6.2 不同类性状的 QTL 共定位
        3.6.3 QTL 共定位与性状同步改良问题
    3.7 陆海回交高代材料的进一步利用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新疆陆地棉抗病、高产等育种目标性状QTL标记及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作物QTL定位研究进展
        1、QTL定位原理、方法、作图群体的类型
        1.1 QTL定位原理
        1.2 QTL定位方法
        1.3 QTL作图群体类型
        2、QTL数目、效应和置信区间
        2.1 QTL数目
        2.2 QTL效应
        2.3 QTL置信区间
        3、QTL作用模式
        3.1 QTL与环境的互作
        3.2 QTL间互作
        4、生长发育阶段QTL及相关、对立效应QTL
        4.1 生长发育阶段QTL
        4.2 相关及对立效应的QTL
        5、影响QTL检测因素
        5.1 LOD值及其置信区间
        5.2 QTL检测中的各种误差
        5.3 作图群体和遗传图谱
        6、QTL验证
        6.1 QTL初步验证
        6.2 QTL验证
        6.2 QTL验证展望
        7、QTL与标记辅助选择(MAS)
        7.1 影响标记辅助选择因素
        7.2 目标基因型选择效率
        7.3 回交育种连锁累赘
        7.4 标记辅助选择(MAS)目前存在的问题
        8、QTL定位与克隆
        8.1 QTL的精细定位
        8.3 QTL克隆
    第二章 棉花主要分子标记及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展
        1、棉花主要的分子标记
        1.1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1.2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1.3 SSR(microsatellite)
        1.4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1.5 SRAP标记(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1.6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2、棉花的分子遗传图谱
        3、棉花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我国棉花品种的栽培历史
        3.2 国外棉花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3.3 国内棉花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4、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4.1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与分布
        4.2 棉花黄萎病菌
        4.3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及其致病性
        4.4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
        4.5 棉花黄萎病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
        4.6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
        5、我国棉花枯萎病研究进展
        5.1 棉花枯萎病的发现和分布
        5.2 棉花枯萎病的抗性遗传
        5.3 枯萎病菌生理类型研究
        6、棉花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7、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三章 基于EST-SSR标记的新疆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棉花叶片DNA的提取
        1.3 标记筛选
        1.4 数据分析
        2.结果分析
        2.1 陆地棉品种间相关系数
        2.2 聚类分析
        3.讨论
        3.1 棉花与其它作物EST-SSR标记的多态性水平比较
        3.2 EST-SSR标记在新疆棉花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评价
    第四章 新疆棉花黄萎病抗性QTL筛选及定位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棉花叶片DNA的提取
        1.3 标记筛选
        1.4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方法及QTL命名
        1.5 标记的染色体定位
        1.6 抗病性状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 分子标记的筛选及连锁图谱的构建
        2.2 黄萎病病圃鉴定结果分析
        2.3 黄萎病抗性QTL定位分析
        3.讨论
        3.1 陆地棉图谱构建、抗病QTLs筛选和在育种实践中的意义
        3.2 对所获得的黄萎病抗性QTLs同前人报道比较
    第五章 新疆主栽陆地棉枯萎病抗性基因/QTL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棉花叶片DNA的提取
        1.3 标记筛选
        1.4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方法及QTL命名
        1.5 标记的染色体定位
        1.6 抗病性状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及其F_(2:3)家系枯萎病抗性鉴定分析
        2.2 两个群体的连锁图谱构建
        2.3 新疆棉花枯萎病抗性基因定位
        2.4 苏棉10号和长绒棉群体枯萎病抗性基因定位分析
        2.5 "中棉所35号"和"军棉1号"群体枯萎病抗性QTL定位分析
        2.6 枯萎病抗性紧密连锁标记在陆地棉品种抗病性筛选的应用
        3 讨论
        3.1 F_(2:3)家系枯萎病抗性鉴定的优点
        3.2 陆地棉枯萎病抗性基因/QTL定位
    第六章 新疆主栽陆地棉产量性状QTL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棉花产量性状的调查
        1.3 DNA提取,PCR和多态性检测
        1.4 数据分析、QTL命名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2.2 亲本和三个作图分离群体产量性状的表现及其变异
        2.3 产量有关性状QTL定位比较分析
        2.4 产量性状的单标记定位比较
        3 讨论
        3.1 新疆"矮密早"栽培技术条件下产量QTL的标记定位
        3.2 SSR标记位点在陆地棉种间遗传连锁图上的优缺点
    第七章 新疆主栽陆地棉形态性状QTL标记与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棉花形态性状的调查
        1.3 DNA提取,PCR和多态性检测
        1.4 数据分析、QTL命名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2.2 形态性状鉴定结果分析
        2.3 重要形态性状的QTL定位比较分析
        2.4 未连锁标记的形态性状QTL定位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新疆"矮、密、早"栽培模式下QTL定位研究
        3.2 陆地棉形态性状QTL定位比较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棉花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7的标记加密及标记辅助聚合利用[D]. 张旭. 烟台大学, 2021(09)
  • [2]MAS育种培育抗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系[D]. 张旭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3]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农艺性状和苗期耐干旱、耐低温特性的鉴定[D]. 赵燕昊.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4]非寄主抗性基因介导的小麦抗真菌病害种质材料的获得和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研究[D]. 张德珍.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8)
  • [5]番茄黄化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创建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D]. 马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8)
  • [6]玉米抗粗缩病全基因组关联与连锁分析[D]. 刘昌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7]萝卜对芜菁花叶病毒病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D]. 李红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材料的选育[D]. 王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陆海杂种高代回交重组近交系纤维品质、产量、抗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D]. 李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新疆陆地棉抗病、高产等育种目标性状QTL标记及定位[D]. 王沛政.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棉花多病抗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