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型煤对山西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邹文姣[1](2013)在《《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研究(2001-2012)》文中研究指明煤炭,之于山西人民、山西省及国家都具有关乎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山西省众多县市长久以来靠挖煤生活,山西省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竞争力,国家把山西作为重要能源战略地。煤炭事业已经成为山西的一张名片,“煤炭大省”、“煤乡”、“煤都”、“煤城”、“煤老板”……提到山西,人们脑海里会闪过这些词语。研究煤炭报道,对于塑造山西煤炭大省良好形象,营造煤炭事业发展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山西日报》作为山西党委机关报,山西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社会大众了解山西及其煤炭事业的重要窗口。新世纪初,《山西日报》进行改版,扩展版面,突出新闻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山西煤炭事业的报道也呈现新的特点。本文站在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煤炭报道的重要价值,以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为支撑,首先通过对2001—2012年十二年间《山西日报》中的煤炭报道进行报道数量、报道内容、信息来源、报道类型、硬软新闻、图片运用进行量化统计,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究,说明其变化规律,探析其背后的原因。其次,在便览所有的报道的基础上分析《山西日报》对山西煤炭事业的主要观点,即其传达出的主要思想。以及在其基础上塑造出的山西及山西煤炭事业形象。再次,进一步对其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出《山西日报》关于煤炭报道的特点,评价其有特色的报道方式。紧接着,本文从煤炭报道新闻定位及写作等方面探讨《山西日报》十二年来煤炭报道中的不足,并试图分析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最后,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煤炭报道传播效果,提出几点意见。
安华[2](2012)在《山西转型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更好地把握山西经济长期转型发展演进的路径,理解山西资源依赖型经济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将研究视角由当前的时点拓展至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长期的历史视角对山西经济的长期转型和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进行分析,总结山西经济长期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规律,推动山西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同时对新时期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山西的经济社会变迁有着其独特之处。由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加之人口的不断增加与可供狩猎和采集的资源日渐稀缺之间的矛盾,导致狩猎采集劳动的边际产品下降,山西较早地实现了由原始社会时期的狩猎和采集业向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过渡,也由于其农牧兼宜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的政策,从虞夏到宋元时期三千余年的时间里,山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并没能直接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而是在与畜牧业的兴衰更替中逐步确立了传统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限的地力不足以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从事手工业或者外出经商的人逐渐增多,到了明清时期,山西商业日趋发展和繁荣,甚至形成了“业贾者十之六、七”的局面。由于商业兴盛以及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山西的近代工业出现相对滞后。也由于山西商业积累的雄厚资本,加之阎锡山统治期间一系列促进措施,山西近代工业发展后发制上,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跃成为工业强省。但是,由于在钢铁、机械、化学、电力、建材等方面投入了很大资本,而在轻工业建设方面的政府投入却相当少,导致了山西工业结构的失衡,并进而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山西经济的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资源禀赋优势、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投资倾斜政策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山西走上资源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国家大规模投资的推动下,历经建国初期的重点项目建设,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能源基地建设,山西最终形成了资源倚重型的区域经济体系。过度的煤炭资源依赖导致山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弱,资源禀赋与资源诅咒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的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被逐步提上日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山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技术转型与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也是山西省今后转型发展的努力方向。山西当前的经济转型既是山西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产业升级要求和低碳经济制约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转型的方向则是建立一个新的多元化的主导产业体系,实现由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技术型的现代增长转型,同时培育和营造与此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政治环境。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与长期经济发展的历史比较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可替代,对产业升级的进度和梯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山西经济处于相对领先位置时,技术进步往往也是相对突出的,而当技术水平和创新水平相对不足之时,山西的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于全国。注重基础教育和科研创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必将推动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通过山西历次经济转型的分析表明,山西经济的长期转型发展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也具有独特性。相对于历史时期革命性经济变革,当前山西的经济转型是一种独特的地方转型模式的新探索,是一种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尝试,也是一项市场经济体系和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
高保全[3](2011)在《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转型发展为例》文中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空前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与此同时,人类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致使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非再生资源过度耗费,面临枯竭,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空气受到严重污染,酸雨现象严重,二氧化碳超量排放,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水体受到污染,许多河流失云自净功能,森林被大面积毁坏,许多生物面临绝种,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耕地锐减,等等,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人类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不到位。生态环境作为准公共产品,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公地悲剧”的发生;市场经济的外部不经济性,致使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前,直接选择了经济效益,因而置生态环境的污染于不顾,大量排放废物,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在这两方面,政府的干预存在严重不到位情况,这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生态职能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受种种原因影响,政府一直把在经济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生态环境一般情况下都让位于经济发展,因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构建生态责任,切实加强生态管理,进行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保护,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和生活环境。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地区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其资源受到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同时,受挤出效应的影响,其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型化严重,大部分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排放大,污染大,同时,土地沉陷,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较其他地方更为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奠定了山西的产业基础,但也带来了产业结构重、能源消耗高、生态压力大、环境容量小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显然,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转变发展方式对山西尤为重要。近年来,山西省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心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六年以来的实践探索,为下一步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了氛围,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本文运用政府职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等理论,对政府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界定,提出政府要实现“三大转变”,全面履行生态责任,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建设。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山西作为我国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判定依据和形成原因;梳理了作为资源型地区的山西省进行绿色转型的主要做法:如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以技术引领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总结近年来山西绿色转型发展的经验: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根本依据、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推动转型的发展思路、顶住压力坚持保增长和促转型协同发展、抓住重点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转型、发挥科技进步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了近年来山西转型发展的主要困难: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资源依赖性很强、部分经济要素短缺,转型发展支撑能力不足、资源耗费问题突出,环境历史欠账巨大、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城市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体制机制制约问题突出,转型发展的政策科学性还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省政府实现生态责任的对策,指出山西的转型发展不能离开国家经济建设对“煤”的需要,而必须建立在国家经济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建设国家的新型能源供应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完善生态责任的实施机制,并通过构建政府生态责任的运行机制,最终政府生态责任得以实现,从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李玉莲[4](2007)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阳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所需能源和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随着资源型城市成熟期或衰退期的到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逐步引起重视,这是撰写本论文的根本出发点。本文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产业经济学等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确认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在认真分析了前人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体系,从而可以获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信息。本论文在设计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本论文的研究体系。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阳泉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实证分析,并对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模式的确立、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以及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点及政策保障方面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刘冠奇[5](2000)在《论型煤对山西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文中指出阐述了山西省煤矿型煤开发的现状 ,分析了型煤技术及潜在的市场 ,探讨了煤矿建型煤厂的可行性
二、论型煤对山西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型煤对山西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研究(2001-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理论 |
(一) 框架理论 |
(二) 议程设置理论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目标媒体及研究时间选定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的统计分析 |
1.1 报道数量分析 |
1.2 报道内容分析 |
1.3 信息来源分析 |
1.4 报道类型分析 |
1.5 图片分析 |
1.5.1 图片数量分析 |
1.5.2 图片类型分析 |
1.5.3 图片功能分析 |
1.6 硬、软新闻分析 |
第二章 《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的主题思想 |
2.1 山西—煤炭大省形象塑造 |
2.2 煤炭企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
2.3 煤炭生产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
2.4 煤炭发展事关全省及全国利益 |
第三章 《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的特点 |
3.1 不惜版面——体现大报风范 |
3.2 特事特报——展现报道灵活性 |
3.3 专栏专刊——显示强大策划能力 |
3.4 深度报道——表现新闻专业精神 |
第四章 《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的不足和原因 |
4.1 《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的不足 |
4.1.1 新闻报道模式化 |
4.1.2 议程设置不均衡 |
4.1.3 新闻语言僵硬化 |
4.2 《山西日报》煤炭报道不足的原因 |
4.2.1 《山西日报》作为党报的束缚 |
4.2.2 记者队伍专业知识的欠缺 |
4.2.3 报纸受众定位的固化 |
第五章 提升《山西日报》煤炭报道水平的建议 |
5.1 正确定位煤炭报道受众,加强报道人文性 |
5.2 议题设置兼顾多元和平衡,发挥新闻导向作用 |
5.3 故事化写作手法,改善煤炭新闻僵硬化 |
5.4 加强培养教育,提升新闻记者专业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山西转型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基础 |
1.2.1 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综述 |
1.2.2 历史研究基础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清末之前的山西经济转型与发展 |
2.1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 |
2.1.1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
2.1.2 狩猎和采集业向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变迁 |
2.2 农业主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
2.2.1 农业的发展和兴盛 |
2.2.2 畜牧业的盛衰更替 |
2.2.3 农业经济的发展变迁 |
2.3 山西商业的兴盛 |
2.3.1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化速度加快 |
2.3.2 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异地贩运贸易空前活跃 |
2.3.3 商人地位的历史性变化 |
2.3.4 金融业的深化——票号的诞生及其影响 |
2.3.5 山西商业兴盛的制度分析 |
第三章 近代山西的工业化与工业革命 |
3.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
3.1.1 工业革命 |
3.1.2 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体系 |
3.2 山西工业经济的发展 |
3.2.1 清朝末年的山西近代工业 |
3.2.2 民国以来的山西近代工业 |
3.2.3 30年代的山西近代工业 |
3.2.4 山西近代工业的特点 |
3.3 山西工业经济结构演变 |
3.3.1 山西工农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
3.3.2 山西近代从业人口演变 |
3.3.3 山西税收结构之演变 |
3.3.4 山西工业化的水平 |
3.4 山西近代工业化的制度变迁 |
第四章 建国后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 |
4.1 重工业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4.2 山西资源型产业的畸形发展 |
4.2.1 煤炭工业 |
4.2.2 冶金工业 |
4.2.3 电力工业 |
4.2.4 化学工业 |
4.2.5 建筑材料工业 |
4.3 能源基地建设 |
第五章 新时期山西经济转型的提出与发展 |
5.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5.1.1 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 |
5.1.2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
5.1.3 投资结构的优化与资源产业的逆势扩张 |
5.2 技术转型与升级 |
5.2.1 技术创新推进历程及成效 |
5.2.2 科技技术创新的相对不足 |
第六章 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方向分析 |
6.1 资源诅咒及其全球表现 |
6.1.1 发达国家老工业区的衰退 |
6.1.2 发展中国家丰裕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悖论 |
6.2 资源诅咒及其传导机制 |
6.2.1 资源型产业体系的自循环发展及对人力资本的挤出 |
6.2.2 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经济波动以及预算支出困境 |
6.2.3 贸易条件恶化,并引发反工业化现象 |
6.2.4 资源收益分配不公及寻租与腐败 |
6.3 山西的资源禀赋与资源诅咒 |
6.3.1 山西的资源禀赋 |
6.3.2 山西的“资源诅咒” |
6.4 新时期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方向 |
6.4.1 山西经济转型的内涵 |
6.4.2 产业升级与山西经济转型 |
6.4.3 低碳经济与山西经济转型 |
6.4.4 山西经济的转型方向 |
第七章 技术进步与长期经济转型发展 |
7.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
7.1.1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
7.1.2 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分析 |
7.1.3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7.2 传统中国渐趋落后分析 |
7.2.1 传统中国渐趋落后的历史对比分析 |
7.2.2 传统中国渐趋落后的模型演绎 |
7.3 山西的科学技术发展 |
7.4 转型期山西技术创新对策 |
第八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3)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转型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立题背景 |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 |
(一) 政府行为对地方生态环境的影响 |
(二) 在政府责任中确立生态责任的意义 |
(三) 资源型地区政府强化生态责任的重要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现状 |
(二) 对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 |
(三) 对政府生态责任的研究现状 |
(四) 简略评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本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 相关范畴 |
(二) 资源型城市 |
(三) 资源型地区 |
(四) 政府与地方政府 |
(五) 政府生态与生态政府 |
(六) 政府责任与政府生态责任 |
二、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 生态政治理论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 公共产品理论 |
(四) 政府与市场理论 |
(五) 政府职能理论 |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政府生态责任 |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 |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 |
(一) 实现政府管理模式、政府功能和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变 |
(二) 建设服务型、责任型和民生型政府 |
三、全面履行政府的生态责任 |
(一) 政府生态责任的内涵界定 |
(二) 政府生态责任的特征 |
(三) 政府生态责任的对象 |
(四) 政府生态责任的实现 |
第三章 资源型地区的山西及其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初步实践 |
一、山西在全国资源型地区的地位及其判定依据 |
二、山西成为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原因 |
(一) 资源禀赋优势 |
(二)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选择 |
(三) 偏重的投资结构 |
三、资源型地区的山西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资源浪费严重 |
(二) 环境污染严重 |
(三) 生态破坏严重 |
(四) 地质灾害频发 |
(五) 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 |
四、山西省实施绿色转型的特殊意义 |
(一) 是山西单纯实施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的历史教训 |
(二) 是山西突破资源约束和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内在要求 |
(三) 是山西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战略要求 |
(四) 是确保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
五、山西省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的初步实践 |
(一) 探索和形成了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思路 |
(二) 建立了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
(三) 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
(四)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五) 壮大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
(六)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
(七) 切实加大对绿化工作的投入 |
六、山西省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成效 |
(一) 污染减排效果显着 |
(二) 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
(三) 造林绿化成绩突出 |
(四) 生态保护进展顺利 |
第四章 山西省政府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经验、困难与问题 |
一、山西省政府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
(一)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根本依据 |
(二) 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推动转型发展的思路 |
(三) 充分发挥政府在转型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四) 坚持保增长和保生态协同发展 |
(五) 将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 |
(六) 发挥科技进步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 |
(七) 以制度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
(八) 依法推动转型发展 |
二、山西省政府继续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
(一) 经济结构不合理 |
(二) 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的惯性 |
(三) 生态环境历史欠帐巨大 |
(四) 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 |
三、山西省政府继续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的原则性把握不到位 |
(二) 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全局方面的工作存在严重不足 |
(三) 履行生态职责和执行生态决策的联动机制存在不足 |
(四) 综合运用生态监管的各种管理手段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
(五) 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政策因素的制约 |
第五章 山西省政府强化生态责任的对策建议 |
一、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
(一) 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制度 |
(二) 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三) 运用多种手段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水平和效果 |
(四) 通过加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二、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 |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二) 完善生态建设区划制度 |
(三) 完善生态建设规划制度 |
(四) 完善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
(五)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
(六) 完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制度 |
(七) 建立健全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 |
三、明确政府生态责任的实施重点 |
(一) 用好中央给予的各项支持政策 |
(二) 全面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绿色转型 |
(三) 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
(四) 提高生态环境准入门槛 |
(五) 严格生态环境执法 |
(六)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
(七) 深化改革推进绿化步伐 |
四、构建政府生态责任的运行机制 |
(一) 建立稳固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 |
(二) 进行深入广泛的理论研究 |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
(四) 进行严谨科学的生态决策 |
(五) 拓宽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 |
(六) 实行完善有效的监督 |
(七) 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阳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
1.3.1 论文的内容结构 |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综述 |
2.1 产业的相关理论 |
2.1.1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 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相关理论 |
2.2.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形成 |
2.2.2 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相关理论 |
2.2.3 产业结构的其他相关理论 |
2.3 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
2.3.1 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
2.3.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
2.3.3 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
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整模式 |
3.1 资源型城市界定及发展阶段 |
3.1.1 定义 |
3.1.2 界定 |
3.1.3 分类 |
3.1.4 阶段划分 |
3.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
3.2.1 产业结构形成机制 |
3.2.2 产业结构特征及演化 |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及调整模式的选择 |
3.3.1 产业结构调整一般流程 |
3.3.2 产业结构总体评价方法 |
3.3.3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选择 |
3.3.4 产业结构调整评价体系 |
4 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 |
4.1 产业结构分析 |
4.1.1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
4.1.2 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
4.1.3 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
4.2.1 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
4.2.2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选择 |
4.2.3 主导产业的选择 |
4.3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策 |
4.3.1 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
4.3.2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
4.3.3 建立调产园区 |
4.3.4 实施人才工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论型煤对山西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型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型煤的工业生产未能实现规模化 |
1.2 未形成系列化的产品难以占领型煤市场 |
1.3 造气型煤还未达到以下五项技术要求 |
1.4 没有统一质量标准 |
1.5 型煤市场混乱, 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 |
1.6 科技开发力量薄弱 |
1.7 低水平重复建设, 科技含量低 |
2 型煤类型 |
2.1 动力型煤 |
2.2 气化型煤 |
2.2.1 石灰碳化球 |
2.2.2 清水煤棒 |
2.2.3 以粘合剂成型的型煤 |
2.3 碳化用型煤 |
2.4 特种型煤 |
3 我国型煤市场潜力很大 |
3.1 工业型煤的需求量巨大 |
3.2 民用型煤需求渐增 |
3.3 环境保护的要求 |
4 型煤对我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 |
4.1 型煤是节约和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重要途径 |
4.2 型煤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
4.3 煤矿调产建型煤厂的有利条件 |
5 结论 |
四、论型煤对山西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日报》煤炭报道研究(2001-2012)[D]. 邹文姣. 山西大学, 2013(02)
- [2]山西转型经济史研究[D]. 安华. 山西大学, 2012(01)
- [3]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转型发展为例[D]. 高保全. 苏州大学, 2011(06)
- [4]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阳泉市为例[D]. 李玉莲. 中北大学, 2007(05)
- [5]论型煤对山西省煤矿调产的重要性[J]. 刘冠奇. 西山科技,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