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波法探测混凝土缺陷的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剑,徐磊,陈爽爽,汪思源,王少博,林永燊[1](2022)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在水利工程质量控制中发挥着缺陷判断、质量验收与警示威慑作用。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水利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探检测技术,包括混凝土质量高精度检测技术、堆石体密实度检测技术、数字钻孔技术、高分辨率层析成像CT技术、库坝渗漏精细探测技术、堤防隐患检测技术、隧洞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和综合管网探测技术。研究认为未来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将会不断进步与完善,向"更全、更快、更准"的方向发展。
栾绍顺[2](2021)在《地铁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失稳风险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铁隧道工程正在大规模开展,与此同时,地铁施工造成地表开裂、塌陷等事故屡见不鲜,因此,关于地铁隧道施工稳定性及风险的研究引起了高度关注。地铁隧道建设作为一项高风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受地质条件、设计因素及施工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规模大、风险高、客观条件复杂等特点。地层缺陷具有高度隐蔽性,威胁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土岩复合地层隧道施工扰动下,地层变形特征及应力传递规律更复杂,并且地层缺陷对土岩复合地层隧道施工稳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更显着。基于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8356):地铁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灾变机制研究,以青岛市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为工程背景,采用了理论分析、数据调研、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研究方法,就土岩复合地层含缺陷条件下地铁隧道施工稳定性及风险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统计了我国2014~2019年间典型地铁隧道事故案例并进行数据分析,共收集到事故案例117起,其中坍塌事故有53起,在所有事故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通过对53起坍塌事故的主成因分析及分类整理,认为造成地铁隧道施工坍塌事故的风险指标主要包括: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施工工法、支护强度、地层缺陷、大气降水、地下水影响、路面交通荷载、施工质量、施工经验及施工管理等因素。(2)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研究了隧道正上方,斜上方及隧道拱脚位置处存在不同洞隧净距空洞时的地层变形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洞隧净距一定时,空洞位置对隧道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降结果的影响排序为:隧道拱脚外侧空洞>斜上方空洞>正上方空洞;当空洞位置一定,隧道与地层空洞间的距离自2m不断增大时,空洞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也随之减小,说明隧道远离地层空洞施工会更加安全。(3)采用二维模型试验系统对土岩复合地层中存在地层空洞时的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研究了隧道上方,斜上方及隧道拱脚位置处存在不同洞隧净距空洞时六种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变化规律及地层破坏形态,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洞隧净距为2m时,空洞位于隧道拱脚外侧时为当前工况下隧道施工的最不利位置;当空洞位置一定时,空洞与隧道间的距离越大,最大地表沉降值越小。得到的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4)依据事故案例统计结果中的风险源指向将地铁隧道施工风险等级按照地质条件等级,设计因素等级和施工因素等级三部分综合评定,据此提出一种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方法,并依据风险评级体系采用数据样本学习和专家经验法结合建立起贝叶斯网络结构。(5)已建立的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的准确性通过Netica软件自带的结果预测和敏感度分析功能得以验证,将该网络模型进行工程应用,得到与工程现场实际一致的风险结果,印证了模型的工程实用性。针对地层缺陷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田秀淑[3](2020)在《基于弹性波的无砟轨道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直接承载高速列车运行,是保证高密度、高时速列车安全行驶的硬件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Cenment-emulsified Asphalt,CA)砂浆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在自然环境荷载和列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做为无砟轨道结构弹性调整层的CA砂浆层逐渐失效、劣化、形成脱空,如未能及时检测识别,将进一步演变为病害,严重威胁无砟轨道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高速铁路列车行车的安全性。但是,CA砂浆层脱空位于无砟轨道结构内部,隐蔽性强,无法通过外观及时检测。本文针对CA砂浆层脱空检测这一重大工程需求,围绕弹性波检测和识别方法中的弹性波传播特性、病害回波特征参数提取、弹性波信号的分类识别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工作:(1)弹性波在无砟轨道结构中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传播理论,研究了弹性波在无砟轨道板和砂浆层界面处转换波能量和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弹性波以一定角度入射到正常无砟轨道结构内界面时,界面处透射P波的能量较高,P波入射时其能量占80%-60%,S波入射时,其能量占比最高达到50%;当砂浆层出现劣化时,反射P波能量逐渐增加。弹性波垂直入射时,结构内只存在反射P波和透射P波,入射波频率影响P波反射系数,当砂浆层出现劣化时,高频入射波的反射系数可以达到98%。建立了含砂浆层脱空的无砟轨道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低频弹性波、R波和P波在无砟轨道层状结构中的传播特性。CA砂浆层中脱空害尺寸不同时,各种弹性波反射持续时间不同,小尺寸脱空对弹性波传播路径干扰较小,反射作用时间短,脱空尺寸增加时,对弹性波传播的阻碍增加,延长了弹性波在结构内的传播周期。(2)基于低频弹性波响应特性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利用有限元数值模型的低频响应结果,构建了低频响应的病害特征参数,通过模型试验进行有效特征参数的分析和提取。当砂浆层没有脱空时,导纳曲线平滑、连续,导纳峰谷差值较小,高频处无明显的尖峰;当砂浆层存在0.3m以上脱空时,导纳峰谷差值越大,导纳曲线振荡剧烈。利用One-class SVM算法对低频弹性波信号进行了分类识别。通过对病害回波特征参数的计算机优选和合理分类模型的比选,创建了特征参数与0.3m以上脱空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了高精度的低频弹性波信号分类。(3)基于高频面波特性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与识别利用有限元数值模型的面波响应结果和基于层状介质矩阵传递算法计算的频散结果,构建了面波响应的病害回波特征参数,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有效特征参数的分析和提取。当脱空尺寸由0.05m增加到0.2m时,f-k谱图、频散能量团和频散曲线的高频分量均会出现较大的跳跃现象,0.05m脱空吸收了部分能量,降低了接收点的能量振幅,0.1m和0.2m脱空的反射作用较强,使能量振幅增加。(4)基于P波特性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利用有限元数值模型的P波响应结果,构建了P波响应的病害特征参数,通过模型试验进行有效特征参数的分析和提取。通过在频域状态下查看不同振幅下所记录波形的各种频率,根据不同频带处频率峰值高低、频域共振峰分布特点、功率密度值大小可以识别砂浆层脱空状况。利用小波分析和Burg功率谱分析进行了更精准的P波信号的脱空病害回波识别和定位。两种方法均可以实现弹性波特定频带弱回波信号的增强,Burg功率谱更适用于存在多个频率差相差较小的信号。在P波信号的Burg功率谱谱图中,砂浆层回波和缺陷边缘回波能明显区分开,0.05m脱空的边界点位置能被准确识别。
王艳龙[4](2020)在《基于弹性波法的输水隧洞衬砌质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输水隧洞是我国隧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跨流域调水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输水隧道中,混凝土衬砌是防水的关键结构,而混凝土衬砌内部缺陷及背后空洞是导致隧道结构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进行衬砌检测尤为关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弹性波法的多方法综合解释技术,设计了一套以弹性波法为基础的输水隧洞质量检测系统,以期实现快速普查与精确解释,精准探测衬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以及衬砌后脱空区的位置。该系统包括弹性波数据采集系统和综合解释软件,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共偏移距时间域分析法、频率域分析法及二维瑞雷波法,系统具有“一次数据采集、多种方法联合解释的特点”。为了检验该方法的准确性,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混凝土衬砌物理模型进行了检测实验,所得数据分析结果与物理模型预定的异常位置具有一致性,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及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将该系统成功应用于中部供水吉林某段输水隧道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弹性波法衬砌检测系统研制。为了达到数据采集方便快捷,数据结果精准度高的目的,本文设计了弹性波信号接收系统、震源自动激发系统和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在弹性波信号接收方面,设计了两道传感器的接收装置,可实现不同道间距的设定且可以根据不同混凝土类型实现传感器的不同切换,具有方便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震源采用电磁震源装置,保证弹性波均一稳定,另外可以更换激震锤尺寸以实现不同频率弹性波的激发。检测数据的处理采用时间域分析、频率域分析以及瑞雷波速度谱相结合的综合解释、分析技术。(2)基于弹性波法衬砌检测系统的混凝土衬砌物理模型检测实验。本文以中水东北公司设计构建的混凝土衬砌结构物理模型作为实验对像。该模型包括四部分:素混凝土衬砌区、单层钢筋混凝土衬砌区、双层钢筋混凝土衬砌区及双层钢筋加钢绞线混凝土衬砌区,在每个区域都布设有不同类型的缺陷。本文在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并优化的前提下,采用优化设计的弹性波法衬砌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实验,并与物理模型实际缺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该系统探测的准确性。(3)输水隧道衬砌检测实例。本文选取了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的某段进行雷达法和弹性波法的联合检测。首先通过雷达法进行全面检测,对于异常区域再进行弹性波法的检验,经过两种方法的相互验证,以确定缺陷的位置。分别对未浇灌段和已浇灌段混凝土衬砌检测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从而对注浆情况做出判断。
赵元科[5](2019)在《电磁波法与瑞雷面波法在隧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甘肃省已运营的公路隧道绝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对于隧道病害的各种评估手段及无损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和局限性,还没有针对典型病害的综合检测手段。本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及现场检测验证等手段,提出了电磁波法和瑞雷面波法相结合的综合检测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统计2008、2011、2013年甘肃省全省公路隧道病害调查数据,同时对隧道病害类型及分布位置进行总结分析,得出甘肃省公路隧道主要病害为二次衬砌裂缝、路面裂缝、衬砌渗漏水,空洞等,分布于衬砌与路面部位。(2)通过电磁波正演数值模拟,得出混凝土中缺陷的有效反射界面越大,电磁波信号会越强;混凝土中衬砌缺陷含水时特征会更明显;电磁波的有效分辨率大约为波长的四分之一;龄期影响电磁波数据采集质量,龄期达到24天以上时检测效果最好,且应进行必要的波速标定。(3)从瑞雷面波波场传播方程推导出发,对波场传播进行数值模拟,运用几种常见的隧道衬砌病害模型对瑞雷面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方式进行模拟,较明显的分析出在缺陷处的瑞雷面波的频散性质和波的传播方式以及采集的波场特征,对后期检测提供现场波形特征,并对反演提供理论依据。(4)根据公路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制作了混凝土介电常数试验模型及复合式衬砌病害试验模型,分析了龄期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及电磁波对在衬砌病害中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电磁波在混凝土衬砌中的传播波速随着混凝土衬砌的龄期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并且电磁波能对衬砌密实度、空洞等病害有较为准确的反映,与正演模拟结果基本一致。(5)将地质雷达法、瑞雷面波法在工程中进行了实际应用,系统归纳总结各种病害在无损检测结果中的特征、解译方法、判别指标及检测参数选取原则,明确各种物探手段针对不同病害的适用性和精准性。
李恒[6](2019)在《高密度面波的堤防防渗墙完整性快速检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其北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南源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两江在三岔河口汇合后称为松花江干流。松花江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流至黑龙江省同江市汇入松花江,全长939公里,2015年8月开始实施的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治理堤防长度1363公里,其中设置渗控措施320公里,其中垂直防渗墙占198公里。堤防防渗墙质量关乎着堤防安全、沿线百姓的安全,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快速、准确的、无破坏性的检测措施。本文依托松干治理工程开展实际研究,结合瑞雷面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波法、地质雷达法等成熟的检测方法开展现场试验及模型试验,研发一种快速检测装置系统,最后结合试验的数据分析结果检测装置的可行性。具体的内容包括:(1)首先了解面波检测原理,全面掌握水泥土防渗墙的概况,探究堤防内部结构,堤防外部形势及附属工程,明确技术要点及难点,制定研究方案。(2)建立适用于本课题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及无限元程序,开展动力有限元法对堤防土体及防渗墙结构进行弹性波仿真研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弹性波在堤坝模型中的传播特性,从而建立一种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高密度面波快速评价方法。(3)开展现场试验。选取现场一段堤防作为实验场地,通过预设局部疏松、纵缝、深度不足、状体倾斜等缺陷,结合现场采集数据分析对防渗墙完整性进行评估。
赵祥[7](2018)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渗墙工程是水利水电工程防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洪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设施和屏障,保障防渗墙工程的质量对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墙体完整性(即有无孔洞、裂缝、夹泥夹砂等缺陷)与抗渗性,是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检测与评价的重要指标,检测结果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工程是否安全与正常运行,而检测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结论的正确与否。墙体完整性检测目前多采用无损检测的方法(电法、电磁法、面波法、弹性波CT法等)。由于检测方法多样、程序复杂、成果多解,技术掌握较为困难,加之防渗墙具有一定埋深、薄壁厚、长轴线的特征,不同于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所适用的半无限空间对象。墙体抗渗性能主要通过渗透系数指标来体现,原位试验测定墙体的渗透系数对评价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抗渗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以往的工程实践,在原位试验的过程中遇到以下几个问题:钻孔垂直度难以保证,渗透系数计算公式不适用,注水过程繁琐且精度低等。本文介绍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方法,归纳和总结了目前面临的主要质量问题,系统研究了墙体完整性检测、渗透系数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重点阐述了弹性波CT法与注水试验法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SIRT方法,结合Matlab数值仿真技术,开展了弹性波CT法的模拟试验。验算过程中建立了三种速度模型:一是模拟正常无缺陷的墙体,二是模拟有低速体存在(夹泥夹砂或者空洞)的墙体,三是模拟波速较高(内部混凝土凝聚较好,密度大)的墙体。模型计算以最短路径算法正演,SIRT法反演,并利用Surfer工具进行图形处理,理论上验证了弹性波CT方法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无损检测中的适用性。本文分析了现有混凝土渗透性检测方法应用到塑性混凝土防渗墙中的局限性,通过算法改进,提出了一种注水试验新方法,并开发了注水实验现场自动工作装置,以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形成了一套针对防渗墙渗透性检测的注水试验新方法。通过一组实例,介绍了运用弹性波CT结合注水试验,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完整性与抗渗性能开展检测和评价的整套技术方案,钻孔开挖验证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针对墙体完整性检测和渗透性测试,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作为一种典型的地下隐蔽工程,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自身的工程特点决定了现有地球物理方法和现场渗透系数测试法的应用尚有一定局限,仍需结合工程特点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张瑞华[8](2017)在《横向非均匀介质矢量瑞利面波二维物理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现今,国内外学者在均匀介质和层状非均匀介质中瑞利面波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显着成果,但是在工程实际中,由于建模复杂、缺少理论解析解等困难,有关瑞利面波横向非均匀介质的研究相对较少,更缺少系统的物理模拟研究。本论文采用二维物理模拟,针对横向非均匀介质,展开物理模拟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二维物理模型观测系统的设计。文章首先从超声波和超声换能器特性出发,对超声物理模拟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简化的二维物理模型。通过建立均匀和横向非均匀(孔洞埋深不同的有机玻璃)模型,选择适用的换能器,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2)矢量瑞利面波在横向均匀和非均匀介质中速度频散模拟研究。论文采用声声和声电观测两种方法分别开展孔洞埋深不同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孔洞的存在以及孔洞埋深尺度的变化对多分量瑞利面波传播产生的影响,并对比同等物理模拟条件下声声和声电实验的记录。(3)横向非均匀介质矢量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频散模拟研究。本文利用声声实验采集的矢量数据信号,运用H/V谱比法计算局部异常体的椭圆极化率,继而研究瑞利面波椭圆极化频散特性。通过以上的研究,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实验采用二维物理模型展开模拟,模型具有建模成本较低,观测信号较强,边界影响较低等优势。通过声声和声电观测系统开展物理模拟,研究表明随着孔洞埋置深度的增加,孔洞内的中心频率向低频方向偏移且能量逐渐削弱,这种削弱作用对高频成分的瑞利面波更加明显,且声电效应在瑞利面波勘探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较之声声效应,声电效应更具优势。(2)瑞利面波的椭圆极化频散和速度频散均可用于探测横向非均匀介质。对于单个局部异常体的探测,忽略异常体位置合理的误差,椭圆极化频散剖面图能明显看出近似圆形的异常。速度频散则需要一段较长的排列,并且接收的信号主要集中在主频附近。因此,椭圆极化率具有更好的灵敏度、便于观测、不易受到场地限制,且它对介质接触面的识别程度优于速度频散。
吴永风[9](2016)在《土坝加固防渗墙质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近些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土石坝除险加固工程中,防渗墙作为土石坝防渗(或渗漏)处理的有效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防渗墙受力条件复杂,且属于隐蔽工程,在施工及运行期墙体易出现各种缺陷。鉴于防渗墙在土石坝整个防渗体系中的重要性,研究防渗墙的检测方法,综合判定防渗墙的整体质量,并对防渗墙缺陷对工程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土石坝加固工程中的防渗墙钻孔检测法和多种无损探测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传统钻孔取芯法所用的钻管、循环液进行改进,在理论上可以提高防渗墙检测时的取芯率;通过增加钻靴可以保证钻孔的垂直度,从而确保了可以对防渗墙底部的入岩情况进行检查;对改进后的钻芯法应用在高喷防渗墙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总结了设备、材料、方法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防渗墙钻芯取样后,进行了跨孔超声波检测,认为该技术能直观、有效、准确的反映防渗墙的质量。(2)研究了高密度地震映像法、瑞利面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法等几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关键技术,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针对不同类型防渗墙的特点和检测目的,研究一种或多种(综合)可行的检测方法,探讨了适用于防渗墙全面检测的综合检测方法。
吕高[10](2016)在《黄土填方介电参数特性及地质雷达回波的正演与解译研究》文中认为黄土填方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填方层压实度不均匀、饱和度不均匀等引起的沉降问题,以及填方边坡经常出现的滑坡现象,严重影响后期建筑物的安全与使用。本文采用地质雷达快速无损检测的方法,采取室内试验、解析分析、数值仿真以及现场监测试验等研究手段,对填方黄土的相对介电常数性质及其界面电磁波反射透射机理、地质雷达探测成像规律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进而建立基于黄土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与该层面的地质雷达回波波幅的相互关系,最终实现了对地质雷达图像数据的科学解译,达到了对黄土填方场地质量进行快速无损检测的目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基于对非饱和黄土相对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系统试验研究,分析了黄土相对介电常数与其固、气、液各相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在不同压实度、不同含水率下的黄土相对介电常数、电导率的数理关系;以及不同地质雷达天线频率对黄土相对介电常数-含水率物理关系的影响规律。(2)推导了地质雷达波在非饱和黄土中的特殊界面的反射波幅及电场强度,分析了不同特殊界面的反射透射规律及瞬态特征;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的层状黄土界面反射回波强度特征;进而研究了非饱和填土层中含水率与压实度的变化对多层填土回波的成像影响机理与规律。(3)以地质雷达波的时域有限差分数值方.法研究了填方黄上层中存在不良地质体反射的成像曲线机理。探讨了在不同地质背景、不同地质雷达主频及其分辨率、不同深度的目标体成像特征;同时对不良地质体的尺寸、形状、材料构成等对地质雷达波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与归纳。(4)以现场探测中基层黄土相对介电参数对地质雷达波形的影响及波幅的变化幅值入手,对地质雷达实测数据中的波形提取进行了反射系数的推算;以正演的方法建立了不同含水率地层的反射波幅-相对介电常数的数理关系,以该关系为约束条件通过共轭梯度及全局优化法获取现场填方各分层的电磁波波速的最优解;科学地解译并研究了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与几何形态。
二、面波法探测混凝土缺陷的模型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波法探测混凝土缺陷的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利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现状 |
1.1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
1.2 电法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
1.3 电磁法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
1.4 层析成像CT技术发展现状 |
1.5 综合测井技术发展现状 |
2 物探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
2.1 混凝土质量高精度检测技术 |
2.2 堆石体密实度检测技术 |
2.3 数字钻孔技术 |
2.4 高分辨率层析成像CT技术 |
2.5 库坝渗漏精细探测技术 |
2.6 堤防隐患检测技术 |
2.7 隧洞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2.8 综合管网探测技术 |
3 水利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趋势 |
3.1 三维探测与建模分析技术 |
3.2 空中高效物探技术 |
3.3 水域物探勘察与检测技术 |
3.4 时移物探监测技术 |
3.5 物探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 |
4 结语 |
(2)地铁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失稳风险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层缺陷成因及探测技术研究 |
1.2.2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扰动下地层变形机理研究 |
1.2.3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风险研究 |
1.2.4 既有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风险管理理论及地铁隧道施工事故案例统计分析 |
2.1 引言 |
2.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2 风险管理流程 |
2.3 地铁隧道施工事故案例统计分析 |
2.3.1 按事故发生年份统计 |
2.3.2 按事故发生位置统计 |
2.3.3 按事故发生的缓急程度统计 |
2.3.4 按事故等级统计 |
2.3.5 按事故类型统计 |
2.3.6 按事故风险源指向统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失稳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坍塌控制标准 |
3.3 计算模型及工况介绍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3.4.1 不同空洞位置时的地层变形规律 |
3.4.2 不同洞隧净距时的地层变形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失稳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试验设计 |
4.2.1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及相似比 |
4.2.2 模型试验装置 |
4.2.3 模型试验材料 |
4.2.4 模型试验方案 |
4.2.5 模型试验步骤 |
4.3 模型试验结果 |
4.3.1 无空洞时的地表沉降规律 |
4.3.2 不同空洞位置时的地表沉降规律 |
4.3.3 不同洞隧净距时的地表沉降规律 |
4.4 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4.4.1 不同空洞位置时的地表沉降结果对比 |
4.4.2 不同洞隧净距时的地表沉降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失稳风险及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地铁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失稳风险评级体系 |
5.2.1 风险等级影响因素选取 |
5.2.2 风险等级影响因素分级标准 |
5.2.3 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 |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方法 |
5.3.1 贝叶斯网络的应用背景 |
5.3.2 贝叶斯网络基本原理及建模方法 |
5.3.3 建立贝叶斯网络 |
5.3.4 贝叶斯网络模型验证 |
5.3.5 工程应用 |
5.4 含缺陷地层的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5.4.1 超前探测 |
5.4.2 地层缺陷治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风险评估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基于弹性波的无砟轨道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现状 |
1.2.2 弹性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低频响应特性的检测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基于面波特性的检测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5 基于纵波特性的检测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砟轨道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 |
2.1 CA砂浆层病害特征 |
2.1.1 CA砂浆的劣化 |
2.1.2 CA砂浆层病害 |
2.2 弹性波在界面的传播特性 |
2.2.1 弹性波的种类 |
2.2.2 P波斜入射时界面的波型转换 |
2.2.3 S波斜入射时界面的波型转换 |
2.2.4 弹性波垂直入射界面时的反射和透射 |
2.3 弹性波在结构内的传播特性 |
2.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型 |
2.3.2 弹性波分辨率 |
2.3.3 低频弹性波特性 |
2.3.4 R波传播特性 |
2.3.5 P波传播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低频响应特性的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 |
3.1 低频冲击响应检测原理 |
3.2 低频响应的病害回波特征设计 |
3.2.1 数值模型 |
3.2.2 时域特征 |
3.2.3 频域特征 |
3.2.4 导纳特征 |
3.3 低频响应病害回波特征提取 |
3.3.1 试验设计 |
3.3.2 速度时程曲线 |
3.3.3 频域谱图 |
3.3.4 导纳曲线 |
3.3.5 三种特征对比分析 |
3.3.6 导纳曲线特征计算 |
3.4 低频响应特征的分类识别 |
3.4.1 低频响应病害特征分析 |
3.4.2 脱空病害分类检测建模 |
3.4.3 脱空病害检测实施过程 |
3.4.4 分类模型关键参数设定 |
3.4.5 分类模型有效性对比分析 |
3.4.6 脱空病害检测实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高频面波特性的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 |
4.1 面波检测原理 |
4.1.1 表面波谱法原理 |
4.1.2 多道面波分析法原理 |
4.2 面波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 |
4.2.1 基于回波幅值的时域特征提取 |
4.2.2 基于统计方法的能量特征提取 |
4.2.3 基于F-K变换的频散特征提取 |
4.3 SASW法的脱空识别 |
4.3.1 模型试验 |
4.3.2 基于频域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3.3 基于频散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4 MASW法的脱空识别 |
4.4.1 模型试验 |
4.4.2 基于能量幅值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4.3 基于频散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纵波特性的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 |
5.1 P波检测原理 |
5.2 P波病害回波的识别特征设计 |
5.2.1 数值模型 |
5.2.2 时域特性 |
5.2.3 频域特性 |
5.2.4 识别参数 |
5.3 P波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 |
5.3.1 特征提取试验设计 |
5.3.2 频域图谱 |
5.3.3 功率密度 |
5.4 P波信号的小波包识别 |
5.4.1 小波包理论 |
5.4.2 P波信号的小波包能量 |
5.5 P波信号的Burg功率谱识别 |
5.5.1 P波回波模型 |
5.5.2 Burg功率谱识别算法 |
5.5.3 P波信号采集和功率谱计算 |
5.5.4 结果分析 |
5.6 病害回波特征参数与脱空尺度间的关系 |
5.6.1 低频响应特征参数 |
5.6.2 面波特征参数 |
5.6.3 P波特征参数 |
5.6.4 砂浆层脱空的识别参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弹性波法的输水隧洞衬砌质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衬砌的类型及结构问题 |
1.3 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衬砌检测的弹性波方法原理 |
2.1 共偏移距弹性波分析法 |
2.1.1 共偏移距弹性波时间域分析法 |
2.1.2 共偏移距弹性波频率分析法 |
2.2 二维瑞雷波速度分析法 |
2.2.1 瑞雷波法原理 |
2.2.2 二维瞬态瑞雷波速度分析法 |
第3章 弹性波法衬砌检测系统研究 |
3.1 接收系统设计 |
3.2 激发震源研究 |
3.2.1 震源频率和能量 |
3.2.2 激发震源设计 |
3.3 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
3.3.1 共偏移距弹性波时间域分析模块 |
3.3.2 共偏移距弹性波频率域分析模块 |
3.3.3 二维瑞雷波速度分析模块 |
3.4 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衬砌物理模型检测实验 |
4.1 物理模型构建 |
4.1.1 素混凝土区 |
4.1.2 单层钢筋混凝土区 |
4.1.3 双钢筋混凝土区 |
4.1.4 双层钢筋+钢绞线混凝土区 |
4.2 弹性波法数据采集参数优化 |
4.2.1 震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4.2.2 检波器类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4.2.3 检波器频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4.2.4 采样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4.2.5 偏移距和道间距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4.2.6 空间采样点距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4.3 混凝土衬砌检测结果分析 |
4.3.1 素混凝土衬砌模型检测结果分析 |
4.3.2 双层钢筋+钢绞线混凝土衬砌模型检测结果 |
4.3.3 双层钢筋混凝土衬砌模型检测结果 |
4.3.4 单层钢筋混凝土衬砌模型检测结果 |
4.4 异常区域验证 |
4.5 小结 |
第5章 输水隧洞衬砌检测实例 |
5.1 工程场地概况 |
5.2 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
5.3 检测结果分析 |
5.3.1 未灌浆段混凝土衬砌检测结果 |
5.3.2 已灌浆段混凝土衬砌雷达检测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电磁波法与瑞雷面波法在隧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1.1 公路隧道建设现状 |
1.1.2 公路隧道病害现状 |
1.1.3 研究的必要性 |
1.2 隧道病害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1 电磁波法 |
1.2.2 瑞雷面波法 |
1.2.3 超声波反射法 |
1.2.4 冲击回波法 |
1.2.5 红外线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甘肃省公路隧道病害特征分析 |
2.1 公路隧道病害的一般特征 |
2.2 甘肃省公路隧道病害类型统计分析 |
2.2.1 2008 年隧道病害类型统计分析 |
2.2.2 2011 年隧道病害类型统计分析 |
2.2.3 2013 年隧道病害类型统计分析 |
2.2.4 衬砌和路面病害对比 |
2.3 公路隧道病害统计分析 |
2.4 公路隧道病害判别指标的选取 |
2.4.1 衬砌裂缝 |
2.4.2 衬砌渗漏水 |
2.4.3 衬砌背后缺陷 |
2.4.4 衬砌材质劣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电磁波法在隧道病害探测中的分析 |
3.1 概述 |
3.2 电磁波法数值模拟 |
3.3 小结 |
第四章 瑞雷波法在隧道病害探测中的分析 |
4.1 概述 |
4.2 面波正演数值模拟 |
4.3 小结 |
第五章 现场模型试验研究 |
5.1 概述 |
5.2 混凝土介电常数试件模型试验 |
5.3 混凝土病害模型试验 |
5.4 现场试验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密度面波的堤防防渗墙完整性快速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1 瑞雷面波法 |
1.2.1.2 高密度电阻率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1 瑞雷面波法 |
1.2.2.2 高密度电阻率法 |
1.2.2.3 瞬变电磁波法 |
1.2.2.4 地质雷达法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快速数据采集系统概况 |
2.1 面波检测原理及方法分析 |
2.1.1 面波检测原理 |
2.1.2 面波勘探方法分析 |
2.2 快速检测设备系统 |
2.2.1 研究目的 |
2.2.2 检测设备 |
2.2.3 系统集成 |
2.3 系统采集效率及效果测试 |
2.3.1 试验情况 |
2.3.2 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结论 |
第3章 数值模拟及分析评价 |
3.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3.2 数值分析方法 |
3.3 计算模型及参数 |
3.3.1 计算模型 |
3.3.2 模型材料的力学参数 |
3.3.3 载荷及工况 |
3.4 计算结果 |
3.4.1 竖向通缝缺陷 |
3.4.2 深度不足缺陷 |
3.4.3 局部疏松缺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场试验及快速分析系统 |
4.1 试验概况 |
4.2 缺陷施工设置方案 |
4.2.1 现场试验场地防渗墙深度不足缺陷 |
4.2.2 现场试验场地防渗墙局部疏松缺陷 |
4.2.3 现场试验场地防渗墙竖向通缝缺陷 |
4.2.4 现场试验场地防渗墙桩体倾斜缺陷 |
4.3 测线布置 |
4.3.1 高密度面波 |
4.4 快速数据分析 |
4.4.1 高密度面波数据处理 |
4.4.2 建立防渗墙缺陷定量评价指标 |
4.4.3 集成防渗墙完整性评估系统 |
4.5 高密度面波法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1 相速度分析结果 |
4.5.2 反演分析结果及堤坝土地质解释 |
4.5.3 防渗墙深度定量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前开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1 从研究的技术方法来看 |
1.3.2 从检测效果来看 |
1.3.3 从检测成果推广来看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概况 |
2.1 防渗墙施工方法 |
2.2 防渗墙质量控制方法 |
2.3 防渗墙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常用检测方法 |
3.1 完整性检测 |
3.1.1 高密度电法 |
3.1.2 电磁法 |
3.1.3 面波法 |
3.1.4 层析成像法 |
3.2 抗渗性能检测 |
3.2.1 钻孔常水头法 |
3.2.2 钻孔降水头法 |
3.2.3 围井法 |
4 注水试验方法改进 |
4.1 现有方法的不足 |
4.2 算法的改进 |
4.3 软件的开发 |
4.3.1 启动系统 |
4.3.2 主画面 |
4.3.3 参数设定 |
4.3.4 数据浏览 |
4.4 试验装置的开发 |
4.5 注水试验新方法 |
4.5.1 注水现场试验 |
4.5.2 注水试验资料整理 |
5 弹性波CT正演与反演 |
5.1 模拟实验理论基础 |
5.1.1 物理基础 |
5.1.2 数学基础 |
5.2 模拟算法原理 |
5.2.1 最短路径算法原理 |
5.2.2 ART算法原理 |
5.2.3 SIRT算法原理 |
5.3 数值模拟应用软件介绍 |
5.4 数值模拟实例 |
5.4.1 观测系统 |
5.4.2 速度模型介绍 |
5.4.3 成果分析 |
6 弹性波CT结合注水试验法实例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2 弹性波CT检测 |
6.2.1 观测系统设置 |
6.2.2 现场检测及工作量布置 |
6.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
6.3 渗透性检测 |
6.4 检测成果 |
6.4.1 钻孔注水试验 |
6.4.2 弹性波CT检测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横向非均匀介质矢量瑞利面波二维物理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的意义 |
1.2 瑞利面波法的物理模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瑞利面波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
1.2.2 声电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关键技术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瑞利面波的基本理论 |
2.1 地震波的基本理论 |
2.1.1 地震波的波动方程 |
2.1.2 均匀半无限空间中瑞利面波的波动方程 |
2.2 瑞利面波的传播特征 |
2.2.1 瑞利面波速度频散特征 |
2.2.2 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特征 |
2.3 瑞利面波频散曲线的提取方法 |
2.3.1 干扰波的定义及影响 |
2.3.2 瑞利面波波场分离方法 |
2.3.3 瑞利面波速度频散分析方法 |
2.3.4 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频散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超声物理模型理论基础及实验观测系统 |
3.1 超声物理模拟的理论基础 |
3.1.1 超声换能器的特性 |
3.1.2 超声物理模拟相似性准则 |
3.2 超声实验观测系统和二维物理模型 |
3.2.1 超声物理实验数据采集硬件系统 |
3.2.2 超声物理实验声源的选择 |
3.2.3 二维物理模型的设计 |
3.2.4 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参数的设计 |
3.3 声声实验观测系统 |
3.3.1 声声实验数据处理 |
3.3.2 声声实验数据分析 |
3.4 声电实验观测系统 |
3.4.1 声电实验数据处理 |
3.4.2 声电实验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横向非均匀介质瑞利面波速度频散物理模拟研究 |
4.1 矢量瑞利面波速度频散声声实验的研究 |
4.1.1 均匀介质模型的模拟研究 |
4.1.2 单个空洞模型的模拟研究 |
4.1.3 单个空洞模型的频谱分析 |
4.2 声电实验面波速度频散研究 |
4.2.1 单个空洞模型的模拟研究 |
4.2.2 单个空洞模型的频谱分析 |
4.3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横向非均匀介质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频散模拟研究 |
5.1 物理模拟矢量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频散研究 |
5.1.1 均匀介质椭圆极化率频散研究 |
5.1.2 单个空洞椭圆极化率频散研究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土坝加固防渗墙质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防渗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2 缺陷防渗墙渗流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案和设备简介 |
2.1 研究方案 |
2.2 无损探测仪器简介 |
2.2.1 DUK-4 全波形分布式高密度电阻率法仪 |
2.2.2 SIR-3000 型地质雷达 |
2.2.3 Miniseis24型综合工程探测仪简介 |
第三章 土坝防渗墙质量的有损检测 |
3.1 前言 |
3.2 传统钻芯法的缺陷 |
3.3 钻芯设备的改进 |
3.4 改进后钻芯法的应用 |
3.4.1 钻芯设备及材料 |
3.4.2 现场操作 |
3.4.3 对比分析 |
3.4.4 小结 |
3.5 跨孔超声法检测防渗墙 |
3.5.1 工作概述 |
3.5.2 现场检测 |
3.5.3 检测成果及分析 |
3.5.4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坝防渗墙质量的无损探测 |
4.1 前言 |
4.2 峡江库区无损探测 |
4.2.1 工作简介 |
4.2.2 高密度地震映像法 |
4.2.3 瞬态瑞雷面波法 |
4.2.4 高密度电阻率法 |
4.2.5 综合判定 |
4.3 贵溪市界牌水库 |
4.3.1 工作简介 |
4.3.2 高密度电阻率法 |
4.3.3 地质雷达法 |
4.3.4 综合判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黄土填方介电参数特性及地质雷达回波的正演与解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 |
1.2.2 相对介电特性研究进展 |
1.2.3 地质雷达波数值方法研究进展 |
1.3 地质雷达设备与数值仿真软件的技术介绍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
1.4.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非饱和黄土含水率、压实度与介电性质的关系研究 |
2.1 黄土相对介电常数的数学模型 |
2.1.1 非饱和黄土微观形态及各组分相对介电常数分析 |
2.1.2 干黄土与非饱和黄土的相对介电常数分析 |
2.2 基于地质雷达的黄土相对介电常数与电导率测试方法可行性研究 |
2.2.1 实验设备与测试参数 |
2.2.2 地质雷达波速计算与土样相对介电常数关系 |
2.2.3 黄土试样的实测波形分析 |
2.3 非饱和黄土含水率、压实度与相对介电常数、电导率的规律研究 |
2.3.1 黄土含水率、压实度与相对介电常数关系分析 |
2.3.2 黄土含水率、压实度与电导率关系分析 |
2.4 黄土相对介电常数的地质雷达波频率影响研究 |
2.4.1 不同频率作用下含水率与相对介电常数关系研究 |
2.4.2 地质雷达实测数据频率系数影响研究 |
2.4.3 非饱和黄土经验关系式对比研究 |
2.4.4 黄土含水率与相对介电常数数学模型的修正 |
2.5 本章小结 |
3 非饱和黄土界面反射特性及回波特征研究 |
3.1 地质雷达波在黄土界面反射机理与相关参数研究 |
3.1.1 地质雷达波的界面传播特性研究 |
3.1.2 地质雷达波黄土界面反射场强研究 |
3.2 地质雷达波在特殊界面的反射折射机理及规律研究 |
3.2.1 地质雷达波在介质界面的反射波强度研究 |
3.2.2 特殊界面反射波强度分析 |
3.2.3 特殊界面反射波成像与波幅规律的数值分析 |
3.2.4 地质雷达波在特殊界面的反射机理动态数值模拟 |
3.2.5 饱和含水层深度的地质雷达波探测能力分析 |
3.3 非饱和黄土界面反射特征及波形分析 |
3.3.1 非饱和黄土界面反射研究的地电模型 |
3.3.2 非饱和黄土界面反射的回波波形对比 |
3.4 地质雷达波多层介质传播的回波分析 |
3.4.1 填土含水率变化对成像的影响研究 |
3.4.2 考虑不同压实度的多层填土回波成像研究 |
3.5 小结 |
4 黄土层不良地质体的时域有限差分正演分析及成像特征研究 |
4.1 不良地质体成像曲线的机理研究 |
4.1.1 不良地质体成像机理分析 |
4.1.2 点状不良地质体成像公式推导 |
4.2 主要影响参数分析 |
4.2.1 背景介质介电参数的影响研究 |
4.2.2 地质雷达波主频影响研究 |
4.2.3 地质雷达波分辨率研究 |
4.2.4 目标体深度对成像的影响研究 |
4.3 典型几何形状的目标体成像特征数值研究 |
4.3.1 圆形目标体成像特征 |
4.3.2 矩形目标体成像特征 |
4.4 不良地质体介电特性对成像特征的影响研究 |
4.4.1 相对介电常数变化的成像特征分析 |
4.4.2 电导率变化的成像特征分析 |
4.5 小结 |
5 基于回波振幅-相对介电常数关系的雷达数据科学解译研究 |
5.1 地质雷达回波振幅反推分析 |
5.1.1 地质雷达回波与地层相对介电常数的解析关系 |
5.1.2 地质雷达回波波幅与相对介电常数经验关系 |
5.1.3 多层地质中的地质雷达回波计算模型 |
5.1.4 多层黄土地质中地质雷达的波形数值模拟 |
5.2 层状地质的波幅-相对介电常数反演研究 |
5.2.1 波幅-基层相对介电常数模型的正演数据 |
5.2.2 基于共轭梯度法的波幅-相对介电常数模型三次多项式拟合 |
5.2.3 基于波幅-相对介电常数模型的四层填土模型反演研究 |
5.3 二维数据中目标体结构特征分析及评判 |
5.3.1 不同半径圆形目标体成像规律及评判 |
5.3.2 不同边长矩形目标体成像规律及评判 |
5.3.3 不同地质背景目标体成像规律及评判 |
5.3.4 不同相对介电常数的目标体成像规律及评判 |
5.3.5 不同埋深目标体成像规律及评判 |
5.4 小结 |
6 工程应用 |
6.1 黄土多层填方边坡滑移面的地质雷达法探测研究 |
6.1.1 黄土机场填方工程概况 |
6.1.2 黄土填方边坡滑移面探测与分析 |
6.1.3 高填方边坡不稳定区域的模拟反推法 |
6.1.4 高填方边坡滑移面位置的验证 |
6.2 基于面波仪深度修正约束的地层厚度反演探索 |
6.2.1 面波测试数据的分层界面反演分析 |
6.2.2 基于面波分层厚度约束的地质雷达数据反演分析 |
6.3 黄土填方厂房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探测研究 |
6.3.1 黄土填方厂房地基沉降概况及测线布置 |
6.3.2 厂区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测线布置以及检测成果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三、参与项目 |
四、面波法探测混凝土缺陷的模型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与展望[J]. 尹剑,徐磊,陈爽爽,汪思源,王少博,林永燊. 水利水电快报, 2022(02)
- [2]地铁隧道施工扰动下含缺陷土岩复合地层失稳风险及控制研究[D]. 栾绍顺.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弹性波的无砟轨道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方法研究[D]. 田秀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弹性波法的输水隧洞衬砌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 王艳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5]电磁波法与瑞雷面波法在隧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赵元科. 长安大学, 2019(07)
- [6]高密度面波的堤防防渗墙完整性快速检测应用[D]. 李恒.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7]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赵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01)
- [8]横向非均匀介质矢量瑞利面波二维物理模拟研究[D]. 张瑞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8)
- [9]土坝加固防渗墙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 吴永风. 南昌大学, 2016(06)
- [10]黄土填方介电参数特性及地质雷达回波的正演与解译研究[D]. 吕高. 西安理工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