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防站向社会开放(论文文献综述)
纪铃捷[1](2019)在《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促进了大规模城镇化,其中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巨大。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通过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逐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我国当前城市公共消防安全领域的政府“单一指令式”供给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复杂性和人民需求多样性,必须逐步向“多元开放式”社会联合供给模式转变。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必须联动起来,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形成三方联合供给机制,共同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三者之间在资源、人力上的互联互通,以及各主体在政策、制度上的合作与互动,能够切实提高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效益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福州市H社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西方先进国家的改革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现阶段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不足,基于公共管理、社区治理、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新框架,为我国公共消防安全机构改革提出有益参考。本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并重,理论结合实际,提炼出更加完善、可行的对策或建议。
熊李娟[2](2018)在《东莞市“自建房”式出租屋消防管理问题研究 ——以清溪镇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急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类人群因经济收入不高大多喜欢租住在当地村民的“自建房”式出租屋里。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责任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出租屋消防管理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各种问题逐步显现,如出租屋内新旧消防隐患交织叠加、火灾风险大,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欠账多等。这些问题导致出租屋消防安全形势严峻,大量出租屋存在比较严重的火灾隐患,出租屋火灾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以具有典型珠三角城镇特征的东莞市清溪镇为研究样本,介绍了出租屋消防管理的概况,并通过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目前出租屋消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随后,从建立健全出租屋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全面优化出租屋消防安全环境、大力夯实出租屋消防安全基础、积极展开消防力量建设、深入推进智慧消防战略、坚决落实出租屋消防工作保障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提升出租屋消防管理水平的路径,以便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出租屋消防管理协同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出租屋消防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出租屋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出租屋消防安全环境。
雷洋[3](2018)在《深圳市新型消防站建筑标准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在2009年4月率先进行了消防体制改革,实行“消防分家”。由原来的“职业与现役混编,共同负责消防”变成由公安消防部门负责消防的社会化工作,灭火救援工作则落到了现役消防支队肩头。近年来,消防工作也从传统单一的火灾防范治理逐步向综合型、专业化的应急事故的处理。消防员专业化也在消防体制的改革大背景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体制的改革带来的是对消防站建设产生的影响,在新的体制下,如何建设与新体制相匹配的消防站建筑成为困扰的社会各方的问题。2014年10月起,由深圳市公安消防支队和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主办、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协办的“深圳市消防站标准化设计研究及建筑方案竞赛”正式启动。建设方、使用方、设计方等多方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实地调研深港两地消防站、集体讨论、设计竞赛等方式,就消防站建筑设计进行归纳和总结,尝试建立一套消防站建筑标准化体系,通过项目设计建设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初步的成果及实际落地的项目为日后深圳市甚至是全国的消防站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深圳市消防站标准化设计研究及建筑方案竞赛”和深圳市新建二十多座新型消防站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深圳市消防站标准化设计研究及建筑方案竞赛”成果:《深圳市消防站标准化与个性化设计指引》和《消防站标准化研究图集》、《基于深港对比的消防站建筑设计研究》等研究理论,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圳市新型消防站建筑的标准化设计研究,通过深圳市新建二十多座消防站项目进行设计实践的检验,初步搭建深圳市新型消防站建筑的标准化设计体系。
李丁[4](2013)在《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消防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口规模也随之上升,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威胁人身财产安全,还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城市防火减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发展。科学编制和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因此,对城市消防规划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城市消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克拉玛依市核心区为研究区,运用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开展火灾风险评估工作,进而开展城市消防规划研究工作。在辨识研究区火灾危险源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应的火灾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研究区火灾风险评估工作中。依据对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消防规划设计,从而使消防规划更切合实际、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效降低研究区火灾风险,保障了研究区消防安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应该在辨识火灾危险源基础上,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火灾危险度、消防基础设施水平、区域抗灾能力三个方面筛选出评估指标。(2)运用火灾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准确辨识研究区内的火灾危险源,全面掌握研究区消防安全现状情况,计算研究区各评估单元的火灾风险得分,并最终划定研究区重点消防分区。(3)开展城市消防规划研究应在详细分析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着重考虑重点消防区的消防基础设施布局,并结合研究区相关规划,分别从消防站布局、疏散场所、消防通道、消防供水等几个关键方面进行消防规划设计。
张翔[5](2011)在《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恶化导致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包容性开始被众多的经济学家所关注。进入21世纪,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在"对穷人友善的增长"基础上,先后提出了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理念。"包容性增长"是指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2009年11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要"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描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预见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将是"包容性增长"的五年。与此同时,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多元价值观导向下规划理念的多样化,多利益群体参与下规划主体的多样化,多部门管理控制下规划体系的多样化,多尺度时空限制下规划层次的多样化,多目标决策引导下规划内容的多样化,多学科技术综合下规划方法的多样化。因此,规划领域要解决如此复杂的空间问题,已有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显得力不从心。鉴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提出了以包容性增长的共享共赢互惠互利的公平、协调与可持续增长理念为核心价值理念,对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将包容性内涵融入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中,使规划能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平合理的改善民生,促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从而,能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空间布局为重点,以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为路径,以精英式的决策与规划方式为依托的城市与区域规划范式。基于上述总体目标与研究思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专业GIS为数据处理与分析支撑平台,以空间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管理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多尺度包容性城市与区域理论框架,提出宏观区域保障发展权、中观城市保障享有权、微观街区保障话语权的不同尺度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体系与分析模型,并分别选取淮河流域、南京市主城区以及福建长汀店头街历史街区开展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当今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变革、包容性理念的由来以及数字规划方法的革新等背景的研究,深入揭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在理论、方法与实践等方面的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通过对包容性理论产生与实践及其在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运用研究,从规划的可持续可参与性与可操作性角度,找寻当代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实现包容的差距与存在问题及运用数字规划方法实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三章为理论模式构建。通过对当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剖析中国现今公权与私权的使用过度与不当,引出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公权与私权矛盾突出的焦点与问题解决途径,进而提出了包容性规划的"公平正义"的核心准则以及三大总体目标。进一步,分析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在多尺度中的重点,宏观尺度应保障发展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观尺度保障享有权,解决人与城市的矛盾;微观尺度应保障话语权,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笔者构建了三大尺度内包容性规划的理论模式。宏观尺度引入发展权的概念,对发展权进行分维分级,提出了发展权的实现原则、实现模式与分配方案。中观尺度将引入按需分配与外部性的概念,构建城市各类设施享有权分配的分析模型。微观尺度引入利益相对人与利益相关方概念,将话语权划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进而划定各层次话语权的空间区划模型。第四章为宏观流域尺度区域发展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综合运用各种社会经济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国家科技项目目标,选择淮河流域作为实证研究区,运用水文学D8方法对淮河中上游进行子流域划分,并与社会经济数据相耦合;运用分层线性模型,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质污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引入水资源压力与水环境敏感性等因子,得出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区划,进而划定流域内城市的发展权——经济发展权、生态发展权和社会发展权。为了保障与落实区域城市的发展权,笔者引入了水权交易管理、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措施,建立了全新的流域管理模式。第五章为中观城市尺度公共基础设施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在对传统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传统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式的以供应为主的分配模式无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因而,引入按需分配的理念,根据居民需求自下而上的分配各类设施的享有权。在此理论模式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作为实证区,选择消防设施与生态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消防设施布局研究中,引入交通可达性、道路可靠性的概念,综合分析各站点的责任范围及其响应时间,在兼顾设施外部性的基础上,优化全市消防站点的布局。在研究南京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中,本文从生态效能与社会服务供需角度,综合评价全区绿地现状;同时划定绿地外部性影响范围——紧邻、可达与可视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绿地系统优化布局方法及外部效益公众化的建议。第六章为微观街区尺度城市更新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从话语权的主客体、空间区划、制度构建等角度出发,结合相关规划研究,选取长汀县店头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实证区,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踏勘,以及GIS平台的交通影响分析、可视性分析、可达性分析等方法进行话语权空间区划,构建切实可行的听证反馈机制,予以保证当地居民的话语权。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论,提炼创新内容,指出不足并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包容性增长理念应用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领域,运用跨尺度的思维方式、系统性地提出多尺度的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框架,阐释了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核心准则、总体目标与各尺度上的规划重点。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宏观区域尺度保障发展权、中观城市尺度保障享有权以及微观街区尺度保障话语权的城市与规划理论模式。(2)在中观层面提出基于公共基础设施(绿地消防等设施)享有权,以供需关系为基础,以按需分配为原则,同时兼而考虑公共基础设施外部性的包容性公共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分析方法,弥补了传统城市规划在公共设施研究领域仅从供给层面进行思考的不足,丰富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研究方法体系。(3)在微观层面提出话语权的空间区划方法,将明确与规范公众参与的对象以及不同对象所具有的权利,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将为我国街区层面的城市更新以及公共参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拓展了公共参与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公众参与的研究方法。(4)将教育学心理学领域针对嵌套数据的分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应用于流域社会经济与水质分析中,构建基于GIS的时间—空间分层线性模型,能够增加地理学、环境科学研究的分析视角,从流域层、区域层等多个递进层面上对应的社会经济不同变量的作用机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质污染的关系,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分析模式。(5)本研究首次结合路网可靠性与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时段道路通行能力与阻抗程度,结合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及人口分布密度,提出分时段消防车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将计算交通通行能力的有关指标代入可达性的计算方法,将传统宏观尺度的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拓展为适用于中观城市尺度的交通可达性方法。
本刊编辑部,吴学华,虞秩兴,刘海燕,唐鋆,王彩焕,汤怡蓉,丁懿斐,钟韵瑶,何卓旎,吴柯茜,葛钢[6](2008)在《在中国长卷中书奥运消防新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长卷"的展开,百年奥运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过去的16个日夜,无数动人心魄的画面深深印在人们脑海里:那接连不断的比赛新纪录,那一幕幕催人奋起的壮美场景,那风云际会的外交盛况……无不令人惊叹和回昧。当我们感受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时,我们为实现这种光荣与梦想而默默无闻艰辛付出的人们深深感动。奥运已经完美落幕,但奥运背后的故事却为"中国长卷"书写着新的光辉。让我们走进奥运消防,走进那一个个创造平安奥运的历史瞬间。
柳季[7](2006)在《火灾经济分析与消防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消防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从宏观经济层面、微观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来系统研究火灾、消防服务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应当是经济学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再到政府行为这一逻辑顺序,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了数量经济学科的数量分析工具对消防经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理论做出创新和完善。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本文以我国消防的实际情况为背景进行了有关问题的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相关的消防工作的对策。本文的研究主要沿着五个方向展开:一、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消防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利用中国有关的火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对火灾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二、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对火灾经济损失统计计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三、研究得到了如何利用灰色理论模型对火灾风险进行预测的方法。并且利用长春市2001年-2005年实际消防数据分析了长春市火灾发生的特点,利用灰色理论模型预测了对未来长春市的火灾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进行了预测;四、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消防技术实施中的成本效益,与以往定性地描述安全经济效用方式不同,在此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表示安全经济效用及边际效用并应用于消防安全投资中;五、探讨了如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我国消防服务业的运行效率。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利用非参数统计方法Mann-Whitney检验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六、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分析现今我国消防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政府行为对消防服务的影响。
李济成[8](2003)在《强化消防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消防素质 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国胜[9](2003)在《群众心里筑起“防火墙”》文中认为这里有随风飘扬的面面彩旗,上面的消防宣传标语引人注目;这里有专门的消防宣传栏,里面的消防常识引人驻足观看;这里有《居民防火公约》,居民的防火责任清楚直观……这里不是消防大队,这是山东的一个普通居民小区———青岛市浮山后社区! 浮山后社区只是山东省消防?
孙斌园[10](2002)在《百里煤城的新“景点”——淮北市消防站开放工作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国庆长假,还是平时的双休日,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三堤口消防四中队的“淮北市消防宣传教育基地”,已经成为全市市民带着家人孩子休闲、娱乐的又一个好去处。 淮北华安证券公司甚至租用一辆大客车,将公司35名员工的家属、孩子都拉到消防四中队参观。整整一个上午,孩子们在消防知识问答和火场逃生知识电脑演示触摸屏前,在实际操作灭火的电子装置前、在模拟火灾报警台前、在家用电器火灾模拟演示现场,一个个兴高采烈、流连忘返。消防宣传教育基地利用声、光、电技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地演示消防知识的内容,寓教于乐,让市民和孩子们在娱乐过程中,接受到了立
二、消防站向社会开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防站向社会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一)选题的理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评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综合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方法包括: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和特点 |
四、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
第一章 “指令式任务”迈向“联动性合作”: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指令式”迈向“联动性”供给模式的转变逻辑 |
一、现实契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呼唤联动合作供给 |
二、理论逻辑:指令型任务治理向社会多元共同治理转变 |
第二节 “单一指令”:传统政府主导供给模式 |
一、指令式供给模式的历史沿革 |
二、指令式供给模式制约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
三、指令式供给模式导致政府和社会之间发生脱节 |
第三节 “联动性合作”: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模式 |
一、联动性合作可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
二、联动性合作能够有效降低政府成本,精简政府机构 |
三、联动性供给构建政府和社会沟通的桥梁 |
第二章 联合供给机制: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新框架 |
第一节 联合供给机制的设计和供给要素的定位分析 |
一、政府掌舵:联合供给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素 |
二、优势互补:其他主体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联合供给机制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 |
一、“依赖—合作”关系 |
二、“协商—共治”关系 |
第三章 案例分析: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概况 |
第一节 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现状 |
一、福州市H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
二、福州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现状 |
三、F市H社区公共消防服务供给内容 |
四、F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的综合性评价 |
第二节 F市H社区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一、现有编制内消防力量不足 |
二、公共消防安全配置滞后 |
三、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
四、消防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
第三节 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的构建 |
一、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运行流程 |
二、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具备的优势 |
三、公共消防安全联合供给机制的可行性 |
第四节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政府主导供给到联合供给的转型障碍 |
一、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理念困境 |
二、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动型”供给中的成本负荷 |
三、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动型”供给中的职责边界 |
四、社区公共消防安全“联动型”供给的法律缺位 |
第四章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供给机制国外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公众参与式”模式 |
一、非政府消防组织: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主要力量 |
二、资金转移支付制度:中央与地方公共消防安全的经费保障 |
三、志愿消防队:职业消防队并肩的力量补充 |
第二节 英国:“安全教育”模式 |
一、灵活多样的消防安全教育模式 |
二、充足的消防税收 |
三、专业的消防培训 |
第三节 日本:“自治体”模式 |
一、纯职业化的地方自治消防体制 |
二、日本消防设备士制度 |
三、日本特色的消防团 |
第四节 西方国家在公共消防安全供给模式中的借鉴意义 |
一、提高居民在公共消防中的自治水平 |
二、相对充足的公共消防财政供给 |
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 |
第五章 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联合供给模式的转变探索 |
第一节 加强政府的对消防安全服务的“掌舵” |
一、积极引导公共消防服务购买 |
二、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
三、多渠道引进消防专项资金 |
第二节 推动建立和完善消防中介力量 |
一、明确消防中介组织的职能与范围 |
二、提升消防中介组织的话语权 |
三、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
第三节 提升社区居民的消防自治能力 |
一、改进消防教育宣传的方式和方法 |
二、采用多样化的消防安全教育 |
第四节 建立配套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
一、完善消防中介组织准入制度 |
二、规范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购买程序 |
三、建立信息化与第三方评估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东莞市“自建房”式出租屋消防管理问题研究 ——以清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清溪镇出租屋消防管理概况 |
2.1 清溪镇消防管理的历史沿革 |
2.2 清溪镇消防管理现状 |
2.3 清溪镇出租屋消防管理相关情况 |
第3章 清溪镇出租屋消防管理面临的问题 |
3.1 出租屋内部新旧消防隐患交织叠加,火灾风险高 |
3.2 出租屋外部消防设施建设欠账多,严重滞后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清溪镇出租屋消防管理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不适应新消防工作形势 |
4.2 出租屋消防管理责任体制不完善,各方责任落实不到位 |
4.3 出租屋消防协同治理工作机制未形成,监管合力不强 |
4.4 出租屋消防宣教不到位,租赁双方消防素质普遍偏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善清溪镇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
5.1 健全出租屋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形成协同治理局面 |
5.2 优化出租屋消防工作形势,构建协同治理环境 |
5.3 落实出租屋消防工作保障,夯实协同治理基础 |
5.4 加大公共消防建设投资,筑牢出租屋抗御火灾屏障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自建房式出租屋消防安全状况调查问卷结果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3)深圳市新型消防站建筑标准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综述 |
2.1 前期研究:基于深港对比的新型消防站设计研究 |
2.2 研究深化:中标的二十多个新型消防站设计 |
第三章:研究工作坊回顾 |
3.1 国外消防站建筑 |
3.2 内地消防站建筑 |
3.3 深圳现状消防站建筑 |
3.4 国家规范要求 |
3.5 “深圳市新型消防站标准化设计工作坊”达成的共识 |
3.6 《指引》和《图集》 |
3.6.1 消防站标准化设计 |
3.6.2 消防站个性化设计 |
3.7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选择 |
3.7.1 标准化的等级划分 |
3.7.2 消防站建筑标准化设计等级一 |
3.7.3 消防站建筑标准化设计等级二 |
3.7.4 消防站建筑标准化设计等级三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深圳市20多座新型消防站设计实践 |
4.1 “四大问题”的应对策略 |
4.1.1 标准化和个性化 |
4.1.2 快速出警和改善生活 |
4.1.3 封闭管理和社区开放 |
4.1.4 建筑外观和标识系统 |
4.2 《指引》和《图集》的运用 |
4.2.1 消防站分类 |
4.2.2 周边环境 |
4.2.3 总图布局 |
4.2.4 功能分布 |
4.2.5 流线组织 |
4.2.6 单元布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趋势和展望 |
5.1 职业化 |
5.2 标准化 |
5.2.1 标准差异的影响 |
5.2.2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取舍 |
5.3 个性化在“四大问题”中的体现 |
5.3.1 标准化和个性化 |
5.3.2 快速出警和改善生活 |
5.3.3 封闭管理和社区开放 |
5.3.4 建筑外观和标识系统 |
5.4 综合化 |
5.4.1 上盖保障房的消防站 |
5.4.2 前湾消防及应急设施工程 |
5.4.3 消防训练基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消防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火灾事故频发,损失伤亡严重 |
1.1.2 城市消防问题突出,消防规划未受重视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与实践 |
1.2.2 国外研究与实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火灾危险源辨识 |
2.1 城市火灾危险源 |
2.1.1 城市火灾危险源的类型 |
2.1.2 两类城市火灾危险源的关系 |
2.2 研究区火灾危险源辨识 |
2.2.1 研究区概况 |
2.2.2 火灾危险源辨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灾风险评估 |
3.1 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及类型 |
3.1.1 火灾风险评估概念 |
3.1.2 火灾风险评估类型 |
3.2 火灾风险评估与城市消防规划的关系 |
3.3 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
3.4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4.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4.3 评估指标的选取 |
3.4.4 指标权重与评分准则 |
3.4.5 评估得分与火灾风险等级划分 |
3.5 研究区火灾风险评估 |
3.5.1 评估指标表达 |
3.5.2 指标评分及评估结果 |
3.5.3 消防区类型划分 |
3.5.4 消防分区划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消防规划研究 |
4.1 消防站布局规划研究 |
4.2 疏散场所布局规划研究 |
4.2.1 公园绿地 |
4.2.2 公共停车场 |
4.2.3 学校操场 |
4.2.4 体育设施 |
4.3 消防通道布局规划研究 |
4.3.1 消防通道布局规划 |
4.3.2 消防通道与消防站的关系 |
4.4 消防供水规划研究 |
4.4.1 消防水源选取 |
4.4.2 消防供水管网敷设 |
4.4.3 消防水鹤、市政消火栓与消防水池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包容性意义解读——从意识形态到国家战略 |
1.1.2 包容性规划背景——从单一走向多元 |
1.1.3 包容性规划支持——数字规划方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方法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总体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自下而上"包容性规划 |
2.1.1 规划理论发展历程 |
2.1.2 包容性规划的产生与实践 |
2.2 可持续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综述 |
2.2.1 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
2.2.2 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
2.3 可参与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综述 |
2.3.1 公众参与的历史溯源 |
2.3.2 境外规划公众参与的相关研究 |
2.3.3 国外规划公众参与的相关研究 |
2.3.4 综合评述 |
2.4 可操作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综述 |
2.4.1 规划可操作性问题的提出 |
2.4.2 规划可操作性提高的前提及措施 |
2.4.3 各层次规划的可操作性 |
2.4.4 综合评述 |
3. 多尺度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模式构建 |
3.1 当代中国呼唤包容性规划理论 |
3.1.1 当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法学解释 |
3.1.2 城市与区域规划是矛盾冲突的焦点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
3.1.3 传统的城市与区域规划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范式转换 |
3.2 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内涵、核心准则与目标 |
3.2.1 包容性规划内涵 |
3.2.2 核心准则:公平、正义 |
3.2.3 总体目标 |
3.3 多尺度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规划重点 |
3.3.1 多尺度包容性规划研究对象差异性分析 |
3.3.2 多尺度现行规划体系规划重点 |
3.3.3 宏观尺度包容性规划保障发展权——人与自然 |
3.3.4 中观尺度包容性规划保障享有权——人与城市 |
3.3.5 微观尺度包容性规划保障话语权——人与人 |
3.4 基于发展权的宏观尺度规划包容的理论模式 |
3.4.1 发展权概念 |
3.4.2 发展权演绎 |
3.4.3 基于包容性的发展权实现 |
3.5 基于享有权的中观尺度规划包容的理论模式 |
3.5.1 相关概念解析 |
3.5.2 公共基础设施享有阶段划分 |
3.5.3 公共基础设施设施享有权保障层次划分 |
3.5.4 包容性规划视角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的具体内涵 |
3.5.5 分析模型 |
3.6 基于话语权的微观尺度规划包容的理论模式 |
3.6.1 相关概念解析 |
3.6.2 理论模型构建 |
4. 宏观流域尺度区域发展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 |
4.1 淮河流域现状特征分析 |
4.1.1 自然及资源概况 |
4.1.2 环境及生态现状 |
4.1.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4.1.4 战略选择 |
4.2 淮河中上游社会经济与水质分层关系模型研究 |
4.2.1 研究背景意义 |
4.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4.2.3 淮河分层关系模型的应用 |
4.2.4 结果与讨论 |
4.3 主体功能区与水环境约束下的流域发展权配置模型研究 |
4.3.1 发展权配置理论模型构建 |
4.3.2 淮河流域约束因素选取 |
4.3.3 主体功能区划 |
4.3.4 水资源水环境约束区划 |
4.3.5 流域发展权配置 |
4.4 淮河流域管理模式构建 |
4.4.1 我国条块分割的部门关系 |
4.4.2 流域现行管理分析 |
4.4.3 国外流域管理模式比较借鉴 |
4.4.4 改进和完善流域管理体制 |
4.5 流域发展权保障措施 |
4.5.1 水权交易与管理 |
4.5.2 排污权交易模式 |
4.5.3 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5. 中观城市尺度公共基础设施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 |
5.1 包容性视角下的南京市消防站布局研究 |
5.1.1 背景与研究综述 |
5.1.2 城市消防站点布局模型研究 |
5.1.3 应用实例 |
5.1.4 小结 |
5.2 包容性视角下的南京市公共绿地布局研究 |
5.2.1 研究背景 |
5.2.2 绿地系统空间布局分析模型研究 |
5.2.3 实证研究 |
5.2.4 小结 |
6. 微观街区尺度城市更新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 |
6.1 研究背景 |
6.1.1 引言 |
6.1.2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现状 |
6.2 实证区概况 |
6.2.1 长汀古城保护概况 |
6.2.2 实证范围及其保护压力来源分析 |
6.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6.4 整体性分析 |
6.4.1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
6.4.2 现状整体物质空间分析 |
6.4.3 街区居民整体意愿调查 |
6.4.4 街区规划整体分析成果 |
6.5 局部个案分析 |
6.5.1 类型划分与个案提取 |
6.5.2 宗祠家庙整治——李氏家庙 |
6.5.3 传统民居改造——林家大院 |
6.5.4 传统民居改造——王家大院 |
6.5.5 传统民居改造——曾行三大院 |
6.5.6 其他个案简要分析 |
6.6 听证反馈机制构建 |
6.6.1 现行城市规划听证制度的分析 |
6.6.2 基于公众参与的福建长汀店头街改造更新规划听证机制 |
6.6.3 整体规划编制听证 |
6.6.4 个案成果听证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包容性规划理论框架与模式研究相关结论 |
7.1.2 淮河流域区域发展权保障研究相关结论 |
7.1.3 南京主城区设施享有权保障研究相关结论 |
7.1.4 福建长汀店头街公众话语权保障研究相关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8. 附录 |
9.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7)火灾经济分析与消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导论 |
第一节 广义的消防服务业含义 |
第二节 消防服务业的经济理论 |
第一章 消防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一节 消防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二节 消防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经验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火灾损失计量方法 |
第一节 火灾经济损失的内容 |
第二节 火灾经济损失统计方法 |
小结 |
第三章 火灾风险预测研究 |
第一节 火灾事故预测方法研究回顾 |
第二节 灰色理论模型预测方法介绍 |
第三节 灰色理论模型风险预测的运用—以长春市为例 |
小结 |
第四章 消防服务业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火灾风险成本及消防效益的构成 |
第二节 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中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三节 消防安全投资决策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消防服务业的运行效率分析 |
第一节 DEA 评价模型的原理和方法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消防服务绩效DEA 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消防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消防服务的现状和差距 |
第二节 消防服务的政府安排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8)强化消防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消防素质 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树立创新意识, 提升消防宣传教育层次。 |
二、引入现代公共关系理念, 做好消防站开放工作。 |
三、群策群力, 唱好消防宣传教育大戏。 |
四、消防站向社会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消防安全供给的新框架 ——以福州市H社区为例[D]. 纪铃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东莞市“自建房”式出租屋消防管理问题研究 ——以清溪镇为例[D]. 熊李娟. 暨南大学, 2018(02)
- [3]深圳市新型消防站建筑标准化设计[D]. 雷洋. 深圳大学, 2018(07)
- [4]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消防规划研究[D]. 李丁. 西北大学, 2013(S1)
- [5]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张翔. 南京大学, 2011(07)
- [6]在中国长卷中书奥运消防新史[J]. 本刊编辑部,吴学华,虞秩兴,刘海燕,唐鋆,王彩焕,汤怡蓉,丁懿斐,钟韵瑶,何卓旎,吴柯茜,葛钢. 新安全 东方消防, 2008(08)
- [7]火灾经济分析与消防对策研究[D]. 柳季. 吉林大学, 2006(05)
- [8]强化消防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消防素质 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J]. 李济成. 山东消防, 2003(07)
- [9]群众心里筑起“防火墙”[N]. 石国胜. 人民日报, 2003
- [10]百里煤城的新“景点”——淮北市消防站开放工作纪实[J]. 孙斌园. 安徽消防, 2002(12)